文档简介
中 文 摘 要 科学的创新,离不开学术的传承。在创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的 过程中,了解及研究王中的新闻思想及其新闻教学和科研实践,了解王中所建立的 独具特色的新闻学理论框架,既是不可缺少的一个课题,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历史 阶段。王中的新闻教改措施,新闻研究思想,不可避免地会在中国新闻教育史、中 国新闻学术发展史上留下痕迹,在新闻教学实践与新闻学理论研究中产生影响。 王中早在 1938 年就投身于党的新闻事业。1949 年以来,王中教授在新闻教育战 线长期工作,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在全国各 地的新闻实践、教学、科研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王中在学术研究中坚持真理、 勇于探索,为我国新闻理论的建设,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产生了很大影响。他 提出的“报纸具有两重性、要重视读者需要”等观点,已经被证明是符合实际情况 的,对于认识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王中教授在重新担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的同时,又发表了一系列很有见解的 学术论文,为活跃新闻学术思想作出了贡献。 作为我国著名的新闻学家、杰出的新闻教育家,王中先生长期从事新闻理论教 学和研究工作,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王中先生经过认真调研和深入思考,以追求真 理、 探求规律的精神撰述了 新闻学原理大纲 , 就新闻学原理作了振聋发聩的阐述, 为我国新闻学走向系统化、理论化和科学化建立了里程碑式的功绩,为中国特色的 新闻学理论设计了框架。引起新闻学界、新闻业界的瞩目和强烈反响。经过历史和 实践的检验,证明王中的理论创见是符合社会客观状况的,愈益闪射出真理的光华。 随后他对民呼日报 、 民吁日报和民立报的研究,也是颇有深度和独到见 解的。 20 世纪 80 年代后,王中重新研究新闻理论,提出了一些新的创见,作出了新的 学术贡献,其研究篇章论新闻 、 论传播工具 、 论宣传 、 论新闻事业的阶级 性 、 谈谈新闻学的科学研究等等,更显示出深刻的理论色彩,对于我国新闻业 界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王中所表达的对于“新闻” 概念再认识的观点、两 个“新闻”概念的理论,关于新闻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的看法,对于新闻与宣传的关 系的分析、新闻事业的阶级性等问题的论断,都很有理论高度。对王中新闻思想的 研究,会给我国新闻学界、业界的发展以积极的影响作用,使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工 作者在吸取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关键词:王中;新闻;新闻思想 abstract of science and innova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academic tradition. in creating an information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and study of wang in the news thoughts and information teaching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o understand wang created a uniqu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journalism is not only an indispensable topic is worth studying a historical stage. king of the press reform measures, the study of ideology, inevitably history of education in china news, china news to leave traces the history of academic development, teaching practice in the news and journalism theory, research impact. wang as early as 1938, plunged into the partys journalism. since 1949, wang, professor journalism education front, long-term work for the socialist journalism trained a large number of excellent journalists, their news from around the country practic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ositio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wang in academic research uphold the truth, the courage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information theory, made a positive and useful exploration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he proposes a newspaper has a dual nature, we must attach importance to readers and other point of view, has been proved to be in line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journalism, ha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after the third plenum of the eleventh party, wang served as professor at fudan university to re-press department at the same time, published a series of very insightful papers, for the active information has contributed to academic thought. as a well-known news scientist, outstanding news educator, mr. wang zhong long been engaged in information the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work, the mid-20th century, 50 years, mr. wang zhong after careful research and deep thinking in pursuit of truth, and to explore the spirit of the law pose the principles of information outline on the principles of journalism were enlightening exposition of chinas journalism into a systematic, theory-oriented and scientific establishment of the landmark achievements for journ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 framework for theoretical design. caused by news academia, news industry attention and strong reaction. after the history and practice tests to prove the theory of wang creative is in line with the objective conditions of society, increasingly flash injection of truth guanghua. he then right people call daily, called on china daily and min li pao study, but also quite deep and unique points of view. the 20th century, 80 years later, wang re-examine the information theory, put forward some new initiatives to make a new academic contributions to the research chapter on the news, on the communication tools, on the promotion, on journalism the class character , to talk about the journalis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 on, but also show a profound theory of col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formation industry ha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wang expressed for the news re-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point of view, the two news the concept of the theory of ideolog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s and views of news and propaganda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the class nature of journalism on issues such as thesis, are highly theoretical. wang thought of the news research, will give the chinese news academia,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role of journalists in chinas socialist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learned on the basis of progress. key words: wang-zhong; news; news thoughts 引 言 1 引 言 王中具有多年的新闻工作实践经验,又有多年从事新闻教育的经验,所以他在 新闻教学和研究中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富有创造性。 抗日战争爆发后, 王中就于 1938 年 3 月起在东北军中从事新闻宣传工作。 1940 年 12 月以后转移到山东抗日根据地,先后担任山东滨海区农民报总编辑、 鲁 中日报总编辑、山东大众月刊编辑以及大众日报编辑、编委、通联部副 部长, 还担任过新华社山东总分社编辑主任、 济南 新民主报 编辑主任等职。 1949 年随军南下,上海解放后任上海市军管会新闻室军代表、秘书股长,参加了新闻出 版系统的接管工作, 同时参加了华东新闻学院的创建工作, 并担任学院教务长。 1950 年, 王中调至复旦大学, 担任教授、 政治理论教学委员会主任。 50 年代初期和中期, 又担任中共复旦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长、副教务长兼新闻系主任等职。上述这些 内容,是对王中的新闻实践与新闻教育的综述。本论文也是基于上述基本事实及王 中对于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贡献,才开始尝试着对王中的新闻思想进行研究。 1956 年 7 月 1 日人民日报改版,全国规模的新闻改革运动随之开始。同年 7、8 月间,王中率领复旦新闻系部分教师赴无锡、南京、济南、青岛等地考察无 锡工人报 、 新华日报 、 大众日报 、 青岛日报等的改革情况,研究新闻改革 的经验和问题。回来后,就撰写了新闻学原理大纲18 章,提出一系列具有独创 性的新闻观点:新闻事业是社会需要的产物,不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新闻事业有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要按新闻规律办事;办报要有读者观念, 满足读者 引 言 2 需要;报纸有两重性,一重是宣传工具,一重是商品,而且是在商品性的基础上发挥 宣传工具作用;报纸要服务生活,指导工作,要办经济区域报纸,要根据报纸特点来 进行新闻宣传等。本论文的第一部分王中的新闻理论研究,即是基于上述史实基础 上,分别就王中提出的新闻定义与新闻价值的观点,以及其拟定的新闻学原理大纲 的认识,做出了笔者的初步分析阐述。 王中认为新闻学理论研究要想深入,要想有所突破,必须掌握扎实的新闻史知 识,在新闻学的研究中理论与历史是互相促进的。1960 年时他就开始集中研究“竖 三民”报(即 1909 年起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上海创办的民呼日报 、 民吁日报 和民立报 ) 。经一年多的努力,撰写了五万多字的评述“竖三民”报的论文。他 提出研究报刊的办报思想要注意“三结合”,即报刊公开宣布的宗旨和言论、事后 回顾的言论和实际表现,只有把三者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真正了解报刊的办报思想。 复旦大学宁树藩教授称王中的这一观点“是他对新闻史(报刊史)研究方法的重大 突破” 。本论文的第二部分王中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就是基于上述史实基础上, 对于王中提出的民立报 “迂回宣传”的观点,做出了笔者自己的分析。 1979 年 1 月,王中重新担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 兼任复旦大学分校校长。又 历任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新闻学会副会长、全国记协特邀理事、国务 院首届学位资格评定委员会委员、 新闻大学主编、博士生导师。这时候王中已 经年老体衰, 但是其信念不变、意志不摧,继续从事他的新闻学术研究, 探索中国 新闻改革的理论, 先后发表了论新闻 、 论传播工具 、 论宣传 、 新闻学的第 二课题 、 论新闻事业的阶级性 、 谈谈新闻学的科学研究, 新闻学研究中的 三个问题等系列论文。本论文的第三部分王中的新闻业务研究,即是基于上述内 引 言 3 容基础上, 就王中提出的有关新闻评论方面的看法, 以及其对广播电视方面的认识, 笔者进行了自己的分析总结,针对王中的相关观点,也都一一地作出了笔者自己的 理解与阐释。 第一章 王中的新闻理论研究 4 第一章 王中的新闻理论研究 1.1 新闻的定义与新闻价值 1.1.1 新闻的定义 关于新闻的定义,王中先生经过深思熟虑,于 1981 年 5 月在新闻大学创 刊号上发表了论新闻一文,该文章中王中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认识,提出了在当 时看来比较新颖的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在此基本认识的前提 下,王中于 1982 年 9 月在新闻大学第 4 期上发表了新闻学的第二课题一 文,该文章中,王中提出“新闻的概念”有“两种” ,一种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普遍 存在的信息沟通的现象,有人称之为“自然新闻概念” ,王中称之为“新闻(一) ” 。 这种新闻现象,早在大众传媒出现以前就已经存在,现在仍然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 活中。另一种是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新闻,有人称之为“实在新闻概念” ,王中称之 为“新闻(二) ” 。 “新闻(一) ”解决的是“什么样的事实才能成为新闻?” ,这是 “新闻学的第一课题” 。“新闻 (二) ” 解决的是 “什么是大众传播工具发布的新闻?” , 这是“新闻学的第二课题” 。 与此同时,在 20 世纪 80 年代,也出现了新闻业界和学界对于新闻定义的几种 代表性观点: 其一、徐铸成于 1985 年 9 月,在新闻艺术(北京:知识出版社)一书中提 出“只要是社会上新近发生,为群众所关心,对人民有较大影响,具有典型意义的 事实,就是新闻。 ” 其二、余曦于 1986 年 5 月,在新闻大学第 12 期上发表了新闻是社会意 第一章 王中的新闻理论研究 5 识形态的主要形式之一一文,该文章提出“艺术虽以反映为显著特征,但总 包孕着各种思想观点。新闻反映社会生活,但是新闻当中融合了各种观点,所以新 闻是社会意识形态。 ” 其三、徐培汀于 1987 年 1 月,在编采1987 年第 1 期上发表了信息、事 实、新闻一文,该文章提出“新闻不同于新闻作品。新闻作品是新闻的载体,包 含记者的观点,是社会意识形态,新闻则是一种信息,新闻所传播的是事实最新变 动状态的信息。 ” 其四、宁树藩于 1987 年 5 月,在复旦学报1987 年第 5 期上发表了新闻 定义新探一文,该文章中提出“新闻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 ” 上面这些新闻定义,可以说基本上代表了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新闻学界和业 界对于“什么是新闻这一基本问题”的大致认识状况。笔者认为王中给出的新 闻定义以及他后来提出的“两个新闻”的概念,更加符合我国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 和发展状况下,社会一般民众对于“新闻”以及“新闻现象”的认识水平和能力, 易于为公众所接受。 下面的内容,是笔者对于王中的新闻定义,如何更好地适应我国当时社会的发 展水平、发展状况,如何易于为我国公众所接受,以及该新闻定义以及“两个新闻” 概念的现实性与时代性特征,所作出的分析与思考。 社会上的普通民众,可以很清楚地理解: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生产方式,其所决 定的社会结构方式不同、社会组织规模不同、社会成员关系不同、社会变化的快慢 不同,致使整个社会的新闻活动内容和方式也不尽相同。尽管如此,有一点是可以 确信的,即这种新闻活动是普遍存在着的。于是,可以得出结论: “关系决定需要, 第一章 王中的新闻理论研究 6 变动决定新闻” 。 1这种关系和变动,客观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过程之中,即 社会的客观存在,最终决定了新闻的本源。所以,就得出了新闻的定义,即“新闻 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 。 2 人类生产活动的社会性,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劳动分工的产生,使得整个社会成 员生活于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迫切需要了解和自身关系密 切的各种变动情况, 来相应地进行调整, 使自己的生产、 生活能够更好地继续下去。 然而,对于新闻定义,似乎并没有引起人们多大的兴趣,似乎也影响不了人们的日常 生活。因为人们不会根据新闻定义去获取新闻, 更不会把自己的日常活动仅仅停留 于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上网等等之上。人们有各自的衡量标准,即了解与自 身相关的各种新闻信息。这种新闻信息,有时候并不能通过新闻媒体发布的新闻来 直接获知,人们就不得不通过各种社会关系等途径来了解。总之,只要是和自身利 益相关的, 不论新闻媒体报道与否, 人们总会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渠道去获知到的。 “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 。 3用这一定义去分析报纸上所刊登的消息, 很多报道内容,则就不成其为新闻。因为报纸上刊登的很多新闻事实,本身就没有 多少变动可言。比如,某农村一位勤劳贤惠的儿媳妇不辞辛苦地,照顾病卧在床的 婆婆长达十年之久。此新闻事实发生于什么时间,无法去进行确切的说明。再如, 近期某某地方的农作物长势良好,前景喜人。也无法对这样的新闻报道,进行准确 的时间界定。新闻事件的发生总要有个具体的时间才行,即在这个具体时间之前或 者之后的情况有所不同了。这种不同的产生,就是所说的“变动”,没有“变动” 1赵凯主编王中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2,225 2赵凯主编王中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2,226 3赵凯主编王中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2,226 第一章 王中的新闻理论研究 7 的发生,就不可能找到一个具体、准确的时间来为其进行定位,从而也就很难构成 完整意义上的“新闻” 。 前面给出的王中的新闻定义,为何涵盖不了所有新闻媒体发布的“新闻”?这 是因为,这里所说的“新闻” ,是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拿来”的。在中国古代社会 中, “新闻”就是多种文体的综合。当时,记录者得到的任何事件的近况、官府衙 门探听来的情报、 社会上所发生的奇闻异事等都被称作 “新闻” 。 到了汉唐时期 “邸” 这一从事新闻活动的部门产生后,“新闻”的外延又进一步扩大。 史记中有“纪” 、 “传”等文体的区别,记载封建帝王事迹的是“本纪”, 记 载普通世俗市民事迹的是“传记” 。 “纪” 、 “传”等文章,就当时社会来说,是用来 记录封建社会的主政者们的治国经验、道德标准、社会规范等。今天这些所记录的 内容已成为历史,不过在当时社会的记录者看来,其所记录的都是当时所发生的真 实事件,有些事件的时效性本身就很强,已经很类似于今天的新闻了。这其中,中 国历史上著名的“太史简” 、 “董狐笔” ,记录的都是当时社会新近变动的影响重大 的社会事件。 然而,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毕竟不容易舍弃掉,一些史书上的“纪” 、 “传” 文章,经过新闻记者的“改写” ,在报纸上刊登出来,也被称作“新闻” 。不可否认, “纪” 、 “传”和“新闻”确实有共同部分,其不同之处在于“纪” 、 “传”不是一种 新近变动的事实,也就构不成完全意义上的新闻。 例一, 魏书 灵徵上 “庄帝永安三年十一月丁卯, 京师民家妻产男, 一头、 二身、四手、四脚、三耳” 。 1981 年 1 月 2 日北京科技报 , “河北省一位农村妇女在去年九月生下一只脚 第一章 王中的新闻理论研究 8 的女婴儿” 。 例二, 晋书志第十九五行下 “晋惠帝元康中,安丰有女子周世宁,年八岁, 渐化为男,至十七八而气性成。此刘元海、石勒荡覆天下之妖也” 。 北京日报1980 年 10 月 4 日, “北京市大兴县大辛庄乡十一岁的女孩变成男 孩” 。 这样看来,我国的新闻媒体,将史书典籍中的纪、传等都作为“新闻”来进行 报道,新闻的外延,就在这种无意识当中被扩大了, 几乎快达到了“泛新闻”化的 程度。由此一来, “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这一定义,也就不能涵盖当今 社会千姿百态的所谓“新闻” 了。 根据传统的说法,“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陆定一) 。现在,王中的新 闻定义,把“发生的事实”改为“变动的事实”,把“报道”改为“传布” 。这种改 变本身,可以从人类社会何以会产生信息沟通的社会现象中找到源头。因为自然界 的客观事实,一般情况下是会不断重复发生的。比如,太阳每天都会升起、落下, 这种现象自然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可是某一天突然产生了“日蚀”或者“太阳风” 现象,即王中所谓的“变动”发生,这时候太阳就会成为重大新闻来报道。人类生活 是社会性的、是相互联系的,如果不了解外界环境的变动,人们就无法进行正常的 生存、生产和生活。这样一来,王中把“发生的事实”改为“变动的事实”,就更 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至于他把“报道”改为“传布”,是因为有必要改变一 种唯心主义的传统观念,即认为只有经过报纸等新闻媒体刊播的事实,才叫做“新 闻” 。其实,客观存在的事实总是会被人们所感知、传播。那种认为,报纸等新闻媒 体不刊播,就等于新闻事实不存在、或者不能构成为新闻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认 第一章 王中的新闻理论研究 9 识。 “报道”通俗地讲,一般是针对大众传播媒体而言,即从传播者的角度来说的。 所以,王中改用“传布”,表示凡是在社会民众之间传播的、有关新近发生的某种 变动的事实,都是新闻。 在以往的认识当中, 人们常常认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4 是无产 阶级的、也是唯一的唯物主义的定义。其实,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上已经谈到 “ (二)主张为(新闻是)发生事件之报告”, 5在此之前,他已肯定了“时宜性”这 个概念,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样看来,陆定一的新闻定义,其存在的时 代价值与意义就要大打折扣了。 “新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信息交流的现象,这种现象早在大众传 播媒体出现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它并非专指大众传播媒体所传播的“新闻” 。所以, 笔者也赞同王中提出的,在现实的新闻活动中,切实存在着“两个新闻”概念的现 象。第一种是作为社会现象的新闻活动,不考虑新闻传播的具体方式。第二种是指 经由大众传播媒体所传播的新闻。第一种用“新闻(一) ” 表示,第二种用“新闻 (二) ”表示。 “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陆定一),“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 (王 中), “只要是社会上新近发生,为群众所关心,对人民有较大影响,具有典型意 义的事实,就是新闻。 ” (徐铸成), “新闻反映社会生活,但是新闻当中融合了各种 观点,所以新闻是社会意识形态。 ” (余曦), “新闻则是一种信息,新闻所传播的是 事实最新变动状态的信息。 ” (徐培汀) , “新闻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 息。 ” (宁树藩) ,笔者认为,都属于“新闻(一) ”的定义范畴。它们都只解决了, 4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解放日报,1943,9,1 5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17 第一章 王中的新闻理论研究 10 什么样的事实可以作为新闻事实来认识的问题。但是,没有最终解决新闻媒体应该 选择什么样事实进行传播的问题。当然了,也不能由此就认为“新闻(一) ”这种定 义就毫无价值可言。其实可以这样认为,这种定义是新闻学这一学科,进行科学研 究的前提。不然的话,人们就无法理解人类社会缘何会出现信息沟通现象,以及大 众传播媒介的出现,最后也就不能对新闻媒体上发布的新闻,即“新闻(二) ”进行 认识、研究。 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其实也说到了笔者上面所提及的问题。戈先生说 “由新闻之具体的事项以求新闻与否之甄别,此于实际上虽若便宜,但于报学之处 置上,有散漫而不明显之憾” 。 6即,只要叙述出来的是事实,就能构成“新闻(二) ”, 这样做虽然在实际操作中是方便多了,然而对于办报者却没有多少价值可言。新近 变动的事实是多种多样的,新闻媒体的传播内容是要受到客观的物理条件约束的。 大众传播媒体每天传播的新闻信息,不可能涵盖新近变动的所有事实,这样做也是 不切合实际的,只能是针对某些重要的、影响较大的新闻事实,来进行传播。 “新闻(一) ”和“新闻(二) ”的关系是什么呢?笔者一时找不到确切的语言 来将之阐述清楚。 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 “新闻 (二) ” 的概念范畴相对 “新闻 (一) ” 来说,要狭隘得多,所以“新闻(二) ”也就自然地成为“新闻(一) ”的必不可少 的组成因素。 1.1.2 新闻价值 关于新闻价值的认识,在我国 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当 时我国新闻业界和新闻学界提出的“新闻价值”的定义就有 30 多种,主要有以下 6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17 第一章 王中的新闻理论研究 11 几种代表性观点: 其一、陈韵昭于 1984 年 3 月,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八四年第三 期上发表了我们对新闻价值的基本观点一文,该文章提出“新闻价值就是事实 所包含着的足以构成为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 必须指出, 作为一个判断标准, 新闻价值只适用于一定范围,它是面对事实而言,并非面对新闻而言的。而衡 量新闻价值的工作,却是在新闻公开传播之前,即事实还未在广大群众面前揭晓的 时候进行的。足以使一个事实构成为新闻的第一个条件,在于事实是新近发生 的,或是新近才公开暴露的,亦即事实需具“时新”的素质。一般情况下,事实愈 新,其新闻价值就愈大。足以使事实构成为新闻的第二个条件,在于事实是否具有 共同兴趣,能否引起共同关注。这是事实入选的第二层次。总起来说,所谓新闻价 值就是事实所包含有的这几种特殊素质的总和。 ” 其二、新华社记者沈如钢于 1981 年 1 月,在新闻研究1981 年第 1 期上发 表了新闻价值浅论一文,该文章提出“什么是新闻价值呢?新闻价值指的是新 闻作为新闻的本质、内涵、特性所具备和表达的程度;指的是新闻作为内容和形式 的统一物,它的完美的程度;指的是新闻作为传播消息、组织舆论的手段,对人民 群众吸引和感受的程度;指的是新闻作为传播文化知识和思想教育工具,它对社会 生产力的提高、人民生活的改善和人类社会进步事业的发展所起实际效果的程 度。” 其三、沈世纬于 1982 年 2 月,在新闻业务1982 年第 2 期上发表了新闻 价值初探一文,该文章提出“新闻价值由两方面构成,首先是记者判断事实是否 值得报道的依据,是衡量取舍新闻能力的一种尺度。构成新闻价值的另一方面是新 第一章 王中的新闻理论研究 12 闻对实际工作和读者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在判断新闻价值的问题上,不同的阶级 是有不同的标准,反映在新闻价值的阶级分野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不能抹煞无产 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新闻价值观上的原则区别。新闻价值包含的要素有:1、重要而 又新鲜的事实;2、满足社会的需要;3、读者兴趣。 ” 其四、陈国少于 1981 年 1 月,在新闻研究1981 年第 1 期上发表了新闻 价值及其客观性一文,该文章提出“新闻价值具有毋庸置疑的客观性。这是因为, 新闻事实、新闻事件及其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影响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人的主 观意志为转移;同时,体现在新闻里面的人们对于新闻事实、新闻事件的认识,无 疑是一个已经完结了的过程,是一个既成事实,因而这种认识也是客观存在的。 ” 其五、何光先于 1982 年 3 月,在新闻学会通讯 (北京新闻学会)1982 年第 3 期上发表了价值、要素及效果同关心新闻价值的同志商榷一文,该文章 提出“新闻价值规律是新闻学中一个基本规律,它在实践中显示出的重要性已经引 起新闻界乃至广大读者的兴趣和重视。首先,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适应社会需要的 功能,只有新闻事实与社会需要(包括读者兴趣)完全吻合时,才能产生最大的新 闻价值。其次,新闻价值要素是存在于事物变动的深度和广度之中的对社会具有积 极意义的成分,归纳起来包括:事物变动的空间与规模、时间与速度、新创与叠变、 方向和意义,这四条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不可分割。最后,社会效果是新闻事实 作用于人们主观世界的反映,要最大限度的发挥新闻价值的作用、摄取良好的社会 效果,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吃透“两头”,掌握表现的本领,并紧紧扣住时机,充分 发挥新闻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 ” 其六、新华社新闻理论研究室主任林枫于 1986 年 8 月,在新闻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 王中的新闻理论研究 13 (新华出版社)一书中,提出“新闻价值是新闻记者衡量和选择事实是否可成为新 闻的标准。 ” 王中对于新闻价值的认识和看法,是在总结研究者们区分前面谈到的“新闻 (一) ”和“新闻(二) ”概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 20 世纪 80 年代整个新 闻业界发展形势,以及上述新闻学的相关研究者对于“新闻价值” 的研究成果, 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 当时,由于进一步说明“新闻(一) ” 和“新闻(二) ”不同之处的现实需要, 以及阐述清楚二者之间关系的迫切要求,于是新闻学界的研究者们提出了“性质说” 与“新闻价值说” 。 其一、 “性质说” 。鉴于目前能够查阅到的资料,最先把“性质说”译介到我国 的是戈公振。他在其所著的中国报学史一书的“绪论” 部分,曾谈到过这个 问题。根据中国报学史所载,“性质说”是哈润登(harrjngton)和弗润开宝 (frankemberg) 这两位美国人的观点,此二人的著述现在已经不能够进行实际考证。 不过,戈公振先生至少是仔细查看过两位美国人的有关著述的,后来于中国报学 史的“绪论”部分进行了阐述。下面提及的“性质说”,即为戈公振先生的阐述。 有些研究者写文章称,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7是无产阶级新闻学唯 物主义的新闻定义,同时将“性质说”说成是唯心主义的新闻定义。笔者在前文已 经说到,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8的新闻定义,早已出现很长时间了,只 不过为多数人所忽视罢了。戈公振于中国报学史之“绪论”就曾介绍“ (二) 7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解放日报,1943,9,1 8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解放日报,1943,9,1 第一章 王中的新闻理论研究 14 主张为发生事件之报告”的认识。他认为,仅仅用这一定义对“报界” (即现在的新 闻界)还不能从根本上起到作用。于是,他就提到了“性质说” 。 现在,有些研究者只是鉴于戈公振提及过的, (新闻是) “时宜性及一般性之自 身” 9,并且将“自身”作为“本源”来理解。最后,得到“性质说”是唯心主义新 闻观的认识。用心的研究者只要对中国报学史稍加仔细研读,便可以发现,戈 公振所指的“自身”,并非“本源” 。这一点,由“ (一)主张为发生事件之自身”, 10 就可以清楚地理解, “自身”即是针对事件本身而言的。在该书中,戈先生介绍“时 宜性及一般性之自身” 时,说道“性质与具体的事实乃同一体”,继而又说: “只 须包含上述性质的事实,均可作为新闻” 。 11由此可以看出,戈先生提到的“性质说” 并非否认客观事实本身,只是认为包含上述性质的事实(并非任何事实)才可以转 变为报纸(即新闻媒体)上的新闻。由此可见,如果不以戈先生的本意为出发点,只 是简单地、断章取义地将“为一般性、时宜性之自身” ,拿来使用,便认为“性质 说”是唯心主义新闻观,就稍显不妥。不过, “性质说”也是新闻工作者在具体的 工作中,选择新闻事实的一种理论支持。因为客观发生的事实是多种多样的,但是 我们的传播内容毕竟是相对少量的。所以,只能选择具有某种特殊素质的事实,来 进行报道或播出。 其二、 “新闻价值学说” 。欧美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新闻工作者,提出“新闻 价值”之目的,无疑是让新闻记者对需要报道的客观事实进行取舍,并且在取舍的 过程中,要适当考虑一下,所要报道的客观事实能否拥有了成为完整新闻的必要因 9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17 10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17 11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17 第一章 王中的新闻理论研究 15 素。其中,欧美等国的新闻工作者,所指出的重要性、时新性、显著性、接近性、 趣味性等,最终目的无非是要将“新闻(一) ”与“新闻(二) ”分开来,方便新闻 记者、编辑等新闻从业者,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进行操作。 然而实际情况是,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形成大家都一致认可的观点与具有公信 力的行业共识,还停留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阶段,各种说法、观点并行其道。 笔者根据王中先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针对我国新闻业的发展状况,所作出的对于 “新闻价值” 的论述、 言论的概括与总结, 初步得出了笔者所理解的, 王中对于 “新 闻价值”四个方面的观点并进行了笔者相应的阐述。 首先,新闻记者掌握新闻价值的理念,目的是能在无限多样的海量事实中明确 地找出符合“新闻(二) ”的客观事实。 新闻记者对新闻价值的熟悉与把握,为的是于无限多样的事实中与 “新闻 (一) ” 中,准确无误地把“新闻(二) ”选择出来。在具体的新闻工作中,能力突出的优秀 记者, 都能够快速地对所要报道的新闻事实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的价值判断,最后把那些满足新闻价值的要求、为民众所密切关注的事实 报道出来。实践证明,工作经验丰富的记者,其报道内容经常会引起社会舆论的极 大注意。 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这些专长与素养,就是新闻业务工作者经常谈到的 “新 闻敏感” 。科研工作者研究新闻价值的长远目标,最终还是想进一步提高新闻记者这 种职业素质,使其把新闻敏感内化到实际工作中,成为其自觉不自觉遵守的行为规 范。 其次,从新闻业的发展史上看,虽然衡量新闻价值大小的标准不同,但是其目的 是一样的,即将要发布的新闻能够引起民众多大的关注度。 第一章 王中的新闻理论研究 16 众所周知,早期从事新闻业的人社会地位并不是很高,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就是 帮助那些需要的人打探讯息, 从中获得一点微薄的利润。后来,伴随着资本主义商 品经济的大发展,新闻业才逐渐发展起来,并且产生了印刷新闻纸。随着社会的发 展进步,新闻信息的获取逐步变得丰富、多元。这时候,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即哪 些新闻事实应该成为被传播的对象。显然已经不同于早些时候帮人打探讯息那样省 事了,这些“新闻职业工作者” ,必须想方设法地调查人们最需要知道哪些方面的 信息,这些都要求他们必须下功夫进行实地的考察,然后才能进行有效的工作。当 时,一些规模还可以的报馆雇佣了一批记者,报馆根据他们的读者对象群,就要告 知“记者”应该采集何种类型的新闻信息,绝不是所有的信息不分主次、轻重缓急 统统报道出来。 “有闻必录”只是当时,报馆为了躲过官方“新闻检查”的一种手 段,即使一时疏忽刊载了官方禁止公开发布的内容,也可以运用“有闻必录”这一 所谓的新闻工作职业信条,为报馆和记者开脱责任,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所以说, “有闻必录”绝不是报馆刊载新闻信息时的取舍标准。 “适于本报读者”才是当时 报馆为了各自的生存竞争,而采取的办报策略。 美国近代报业先驱、 世界报的创办者普利策,这位“报界怪杰”曾要求其 记者们应当获取“与众不同的、戏剧性的、浪漫的、动人心魄的、独一无二的、奇 妙的、幽默的、别出心裁的,适于成为谈资而又不致破坏高雅的审美观,或降低格 调的,尤其不能损害人们对报纸的信任” 12的新闻事实。这一长串的附于新闻事 实前面的修饰、限定词汇,很明确地反映出这位传媒奇才普利策的新闻价值观 12(美)迈克尔埃默里(michael emery) 著展江译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9,5,313 第一章 王中的新闻理论研究 17 念。毫无疑义,这些观念与经营策略来自于,其所创办的、鼎鼎大名的世界报 , 以及美国多家大众化报纸的经营业绩与社会效果的概括。 假如将上述美国的“新闻价值” 观念和我国的党报、机关报的办刊目的综合 起来,会惊奇地看到,把受众关心的事物作为新闻价值观的重心,这是一种普遍存在 的新闻工作的做法。 第三,新闻记者选择所要报道的客观事实时,不单纯依赖于“新闻价值”标准, 而是拥有自己对新闻事实的独立思考与认识把握的。 众所周知,新闻记者在选择客观事实的过程当中,要经过反复的琢磨与推敲。 那些毫无新闻价值、或者新闻价值不很明显的事实就被割舍掉了,而那些新闻价值 颇大的客观事实还要经过反复的考察、求证。有时候,出于国家信息安全的考虑, 就是客观事实本身的新闻价值有多么突出,也不能够去进行公开传播。至于那些, 不利于社会主义道德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事实,就更不能够进行广泛传播。当然, 如果客观事实不利于媒体自身的发展,自然也就不会被允许公开地进行报道。不仅 在我国是这样,就是标榜新闻自由的美国也是不被许可的。实际上,选择新闻价值 的标准是多元化的。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媒体自诩其拥有最充分的新闻自由权利,可 是实际的情况是,只要是牵扯到掌握媒体经济命脉的大广告商的切身利益时,媒体 的记者们就会很默契地保持一致,即选择沉默。 由此看来,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是多元化的,而且也应该保持多元化。因为每 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与所处的具体发展阶段的状况,我们不可能用一个统 一的标准去进行衡量,这样的做法是不切合实际的,并且在实际的新闻工作中也是 行不通的。 第一章 王中的新闻理论研究 18 最后,有些人认为,新闻价值就是新闻报道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这是很不正确 的看法。 这样的说法是有待商榷的。前面所提到的“性质说”与“新闻价值说” ,仅仅 是为了进一步明确何种类型的事实,是民众关注的焦点,是用来为记者采访报道事 实服务的,是对新闻媒体经营效果的实践经验的总结。社会效果是新闻报道做出后 不久,在民众当中引起的积极的或者是消极的反映,是对新闻媒体报道所做出的反 馈效应。良好的社会效果的取得,不能仅仅依靠新闻媒体自身来完成,还要依赖政 府相关的执行部门的积极配合与协调。只有这样,具有良好新闻价值的事实,才能 最终产生理想的社会效果,才可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1.2 新闻学原理大纲研究 1.2.1 王中新闻学原理大纲的诞生背景 王中 1950 年 8 月调到复旦大学新闻系担任教授时,主要给学生讲授新闻学 概论课程。直到 1956 年 1 月,他全面主持新闻系的工作后,才深深感到新闻系 学生专业课没有教材,并且参考书也缺乏,教学大纲是每年都变,很不稳定。这时 候,他觉得很有必要探讨新闻学原理,探索新闻事业发展中客观存在的新闻规律。 这不仅是现实教学工作的要求,更是当时我国新闻业界发展急需理论上的指导与支 持的呼声。 然而,当时的实际情况则是,复旦大学全面学习苏联经验。1952 年取消学分制 改用学年制,并减少选修课的数量。1954 年 6 月,按照苏联莫斯科大学新闻系的办 学模式,把原来的“培养人民记者”的教学目标,改成了“有巩固基础、发展前途 第一章 王中的新闻理论研究 19 的新闻文字工作者” 。 13于是,就开始大量精简合并新闻专业课程,把原来的新闻 学概论 、 新闻编辑 、 报纸群众工作 、 新闻专题等课程,合并为一门新闻 工作理论与实践课程,与此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新能源行业氢能应用水平考试-欧盟《氢能战略》实施进展考核试卷
- 国际商事合同中的违约金条款效力认定实务考核试卷
- 2025年水产养殖网箱清洗安全操作考核试卷
- 考点攻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现象《光的直线传播》难点解析试题(含详细解析)
- 配电网故障自愈与继电保护协调考核试卷
- 考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必考点解析试卷(解析版含答案)
- 考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透镜重点解析练习题(解析版)
- 解析卷-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综合练习试题
- 考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光现象-光的色散专项测试试卷(解析版)
- 难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光现象同步测试试卷(详解版)
- 2025杭州桐庐县统计局编外招聘2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扶贫项目实施方案及资金管理
- 2025中国华腾工业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3卷合一)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升本2025年智能设备联网试卷(含答案)
- 小学数学期末综合评价标准与表格
- 手术过程及准备流程
- 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课件及考试题库
- 永久起搏器植入术课件
- 中国移动杭州市2025秋招笔试行测题库及答案通信技术类
- 卫生厅课题申报书范文
- 2025年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第五幼儿园教育集团保健医招聘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