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昭君出塞”在元明清时期的文学讲述.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昭君出塞”在元明清时期的文学讲述.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昭君出塞”在元明清时期的文学讲述.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昭君出塞”在元明清时期的文学讲述.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昭君出塞”在元明清时期的文学讲述.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昭君出塞 是一个来源于史传又流传久远的故事,但在元代以 前,对其讲述基本上侧重于故事所引发的情感的抒发,称不上真正的 “故事”。在元、明、清三代,此故事在叙事文学领域蓬勃发展,进入 真正的“故事讲述”范畴。本文探讨此故事在三代的文学讲述即着眼 于故事讲述。由于将故事分割成诸多叙事板块可以更清晰具体地看出 故事的发展轨迹及其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内核,故本文从叙事板块的角 度切入,不仅研究其在三代的讲述形态,也探讨各种板块中蕴含的内 在动因。 本文分四章: 第一章:主要探讨“毛延寿丑图”板块。论文从史传源头和早期 的别史杂传来探讨此板块的出现,以马致远的突破性贡献来探讨其在 元代的定型,以元、明、清三代的叙事文本来梳理其蓬勃稳定发展。 此板块传达出人们对奸臣乱国贤者不遇的政治遗恨。 第二章:主要探讨“王昭君沉江”板块。论文从早期诗词对史实 的回避出发来探讨此板块的滥觞,以汉宫秋为中心来论述其定型, 以明、清绝大多数小说戏曲对其的承袭展示其在两代的繁荣格局。此 板块凸显出人们对女性贞节和民族气节的坚守。 第三章:主要探讨在元、明、清时期其他较为稳定的板块,包括 对“昭君之美 、“琵琶诉怨 、“临别饯行”、“鸿雁传书 、“兄弟伴嫁 和“妹续姊缘 等板块的叙写。它们传达出文人们的红颜知己情结, 折射出中原民族安土重迁的民族心理,彰显出文学叙事的传奇性与叙 事文学的逐层积累性。 第四章:主要梳理明、清时期百花齐放的各种板块,它们呈现出 雅俗交融的局面。既有实现娱乐功能的世俗化操作,也有传递教化功 能的雅化叙事,还有本身就雅俗交融的板块。它们与明中后期到清前 中期社会思潮和世风世俗的侵染相关,也与此时期文学总体上雅俗徘 徊的形态一致。 关键词:昭君出塞;元明清;叙事操作;价值取向 i i a bs t r a c t z h a o j u nd e p a r t st h ef r o n t i e r i sas t o r yw h i c ho r i g i n a t e sf r o mt h e h i s t o r ya n db i o g r a p h y , s p r e a d st h er e m o t e ,b u tb e f o r et h ey u a nd y n a s t y , b a s i c a l l ys t r e s s e se m o t i o ne x p r e s s i n gw h i c ht oi t sn a r r a t i o ni n i t i a t e si nt h e s t o r y , d o e sn o tc a l lt r u e l y “t h es t o r y ”i nt h ey u a nm i n ga n dq i n g d y n a s t i e s ,t h i ss t o r y i nt h en a r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d o m a i n v i g o r o u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e n t e r s “t h es t o r yt on a r r a t e t h ec a t e g o r yt r u e l y t h i sa r t i c l e d i s c u s s e st h i ss t o r yi nt h et h r e ed y n a s t i e so fl i t e r a t u r e st on a r r a t et h a t n a m e l yf o c u s e so nt h es t o r yn a r r a t i o n b e c a u s ed i v i d e st h es t o r yi n t om a n y n a r r a t i v es e c t o r st ob ep o s s i b l ec l e a r e rt os e es p e c i f i c a l l yt h es o c i a lc u l t u r e e s s e n c ew h i c ht h es t o r y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p a t ha n dc o n t a i n s ,t h e r e f o r et h i s a r t i c l ec u t si n t oi tf r o mt h en a r r a t i v es e c t o r s sa n g l e ,n o to n l ys t u d i e si ti n t h r e ed y n a s t i e so fn a r r a t i o ns h a p e s ,a l s od i s c u s s e st h ei n t e r n a la g e n tw h i c h i ne a c hk i n do ft e c t o n i cp l a t ec o n t a i n s c h a p t e ro n e :t h em a i nd i s c u s s i o n m a oy a n s h o ud e f a c e st h ei m a g e t e c t o n i cp l a t e t h ep a p e rt r a n s m i t sm i x e c lf r o mt h eh i s t o r ya n db i o g r a p h y s o u r c ea n dt h ee a r l yc o m p i l a t i o no fm i s c e l l a n e o u sh i s t o r i c a li n f o r m a t i o n d i s c u s s e st h i st e c t o n i cp l a t e sa p p e a r a n c e ,d i s c u s s e si tb ym az h i y u a n s u n p r e c e d e n t e dc o n t r i b u t i o n i ny u a nd y n a s t y s s t e r e o t y p i a ,c o m b s i t s v i g o r o u ss t e a d yp r o g r e s s i o no r i g i n a l l yb yt h e y u a nm i n ga n dq i n g i i i d y n a s t i e s sn a r r a t i v e s t h i st e c t o n i cp l a t et r a n s m i t st h ep e o p l et h ep o l i t i c a l e v e r l a s t i n gr e g r e tw h i c hd o e sn o tm e e tt ot h ed i s l o y a ls u b j e c tc o u n t r yi n d i s o r d e rs a g e c h a p t e rt w o :t h em a i nd i s c u s s i o n w a n gz h a o j u ns i n k st h er i v e r t h e t e c t o n i cp l a t e t h ep a p e re m b a r k sf r o mt h ee a r l yp o e t r yt o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e v i d e n c ee v a s i o nd i s c u s s e st h i st e c t o n i cp l a t et os e n dm i c r o ,e l a b o r a t e si t s s t e r e o t y p i at a k e ”c h i n e s ep a l a c ef a l l a st h ec e n t e r , t oi t sc a r r i e so nb yt h e m i n g a n d q i n gd y n a s t i e so v e r w h e l m i n gm a jo r i t y n o v e ld r a m a d e m o n s t r a t e si ti nt w od y n a s t i e so fp r o s p e r o u sp a t t e m s t h i st e c t o n i cp l a t e h i g h l i g h t st h ep e o p l et ot h ef e m i n i n ec h a s t i t ya n dn a t i o n a lm o r a lc o u r a g e p e r s e v e r m g c h a p t e rt h r e e :t h em a i nd i s c u s s i o n i nay u a nm i n ga n dq i n g d y n a s t i e st i m eo t h e rs t a b l e rt e c t o n i cp l a t e s ,“z h a o j u n sb e a u t y , t h ep i p a s u e st h er e s e n t m e n t ”,t og i v eaf a r e w e l ld i n n e rp a r t y ”,“t h es w a ng o o s et o p a s so nt h el e t t e r ,b r o t h e r st oa c c o m p a n ym a r r i e s a n d t h ey o u n g e r s i s t e rc o n t i n u e st h ee l d e rs i s t e r sm a r r i a g ea f f i n i t y a n ds oo nt e c t o n i c p l a t e st on a r r a t ew r i t e s t h e yt r a n s m i tw r i t e r s a p p r e c i a t i v ef e m a l ef r i e n d c o m p l e x ,r e f l e c t sn a t i o n a lp s y c h o l o g yw h i c ht h ea r e as o u t ho fy e l l o w r i v e rn a t i o n a l i t yl i v e sc o n t e n t e d l yi no n ep l a c ew i t hl i t t l ei n c l i n a t i o nt o m o v ee l s e w h e r e ,s h o w sl i t e r a t u r en a r r a t i v el e g e n d a r ya n dt h en a r r a t i v e l i t e r a t u r ec a s c a d e a c c u m u l a t i o n c h a p t e rf o u r :m a i n l yc o m b se a c hk i n do ft e c t o n i cp l a t ew h i c ht h e i v 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t i m ea l lf l o w e r sb l o o m st o g e t h e r , t h e yp r e s e n t t h e a s p e c t w h i c h e l e g a n t b l e n d s v u l g a r l y a l s o h a sr e a l i z e st h e e n t e r t a i n m e n tf u n c t i o ns e c u l a r i z a t i o no p e r a t i o n ,a l s oh a st h et r a n s m i s s i o n 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f u n c t i o ne l e g a n t l yt on a r r a t e ,b u ta l s oh a st h et e c t o n i cp l a t e w h i c hi t s e l fe l e g a n tv u l g a r l yb l e n d s t h e yi n v a d ew i t hf r o mt h em i n g d y n a s t ym i da n dl a t ep a r t t o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p r o m e t a p h a s es o c i e t y i d e o l o g i c a lt r e n da n dt h eg e n e r a lm o o do fs o c i e t yc o m m o nc u s t o md y e r e l a t e d ,a l s ot h es h a p ew h i c he l e g a n tp a c e sb a c ka n df o r t hv u l g a r l ya sa w h o l ew i t ht h i st i m el i t e r a t u r ei sc o n s i s t e n t k e yw o r d s :z h a o j u nd e p a r t st h ef r o n t i e r ;t h ey u a nm i n ga n dq i n g d y n a s t i e s ;n a r r a t i v eo p e r a t i o n ;v a l u eo r i e n t a t i o n v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 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 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俅易纺2 1 0 1 夕# - 6 月砂日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酬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 导 日期:j 口年占月z 日 日期:厂6 年月乏 日 “昭君出塞”在元明清时期的文学讲述 引言 在纷纷攘攘的人世间,每天都有故事发生,但是中国古代文学叙 事总是钟情于某几个相同的故事,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反复讲 述,这是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本文试图以昭君故事为例,从故事演 变的角度打通不同的叙事文本,以故事板块为切入点,通过将故事解 析为各种叙事板块,梳理此故事在元、明、清三代的发展轨迹,从而 探讨人们在复述同一故事的背后隐藏的各种动因。 自从胡适、顾颉刚开了从故事角度打通不同文本,研究故事的演 变与社会历史之关系的门径之后,对昭君故事演变的研究虽然多但呈 现下列特点:一是零散而不成系统;二是在文本类型上,对诗词等主 抒情的文本体式关注较多,对主叙事的关注不够;三是在时间段上, 对元代以前( 包括元代) 关注较多,对明、清两代关注不够;四是对 作家( 主要是马致远) 和作品思想艺术研究很多,对作品的叙事操作 及其透露出的价值取向涉及很少。因此,本文研究的视角和切入点, 以及研究方法还是较新的。 由于元、明、清三代的昭君诗词多承袭前代,为抒情发愤之作, 无非是借题发挥,聊抒一己之块垒,且从故事的角度来看,零散而无 故事框架和情节,无法看出对整个故事的具体叙述,所以本文不将其 纳入研究视野,而只将有故事情节和板块的戏曲小说等叙事文学体式 作为研究对象。但是由于诗词等主抒情的文学体式与小说戏曲等主叙 事的文学体式一样,作为文学同样要受到社会思潮、民族文化等因素 硕士学位论文 的影响,所以本文对元、明、清时期昭君诗词的处理,侧重于佐证同 时期的叙事板块,而对前代昭君诗词的处理,则侧重于对元、明、清 时期出现的叙事板块的溯源。 昭君出塞是一个来源于史传而在社会各阶层流传久远的故事,从 汉书的语焉不详到后汉书的踵事增华,从文人的诗意想象到 民间的臆测适俗,从元代的勾栏瓦舍到明、清的官家戏台,从场上之 曲到案头之文,在不断重复讲述中,有所强调、有所忽略,有所增加、 有所删减,有所传承、有所异动。而元、明、清三代不仅是昭君故事 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其与社会思潮联系最为紧密的时期。昭君故事 在三代的讲述中,各种叙事板块或表现出稳定发展的态势,或呈现出 百花齐放的局面;或与当时的主流文化意识形态一致,或与主流文化 对话共存甚至抗衡;或凸显出文学叙事的传奇性,或透露出叙事文学 的逐层积累性;或蕴含向雅归正的教化功能,或表现适俗媚俗的娱乐 功能;或融雅入俗,或雅俗共赏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总而言之, 昭君故事在元、明、清三代完成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文本叙述,除了“昭 君出塞 或日“昭君和亲”这个关键的故事框架没变,有诸多故事板 块的加入、删减与改动。其中“毛延寿丑图 板块和“昭君沉江”板 块在流传过程中最为稳定,而对“昭君之美”、“琵琶诉怨 、“临别饯 行”、“鸿雁传书 、“兄弟伴嫁 、“妹续姊缘”等的叙写,在明、清二 代较为稳定。除此之外,明清时期还出现了各种叙事板块百花齐放的 局面,其中昭君“悔不行贿”、战场上的“神魔斗法 等小板块表现 出昭君故事适俗的一面和娱乐大众的功能,而昭君“魂梦回汉 和“得 “昭君出塞”在元明清时期的文学讲述 道升仙”,“苏李 事迹与“陈甘”虎威等小板块则承载着昭君故事雅 正的一面和教化民众的功能。当然,明清时期还有诸多本身就雅俗难 辨的小板块,其中既有处于雅俗胶着状态的“星象异兆 和“女将出 征”,也有融雅入俗的“猩娘生子和“蕃后妒悍等板块。由于“毛 氏丑图”和“昭君沉江 这两个板块不仅异常庞大而稳定,而且共同 构成了元、明、清时期昭君故事叙述主流的主体故事框架,故将这两 个板块各列一章,而较为稳定和百花齐放的板块各共列一章,这样就 构成了本文四章的格局。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昭君故事中的“毛延寿丑图板块 可以肯定,“毛延寿丑图 是几乎任何版本的昭君故事不可或缺 的故事板块。本文就从史传源头上来梳理“毛氏丑图”板块的发生机 制,从元、明、清戏曲、小说不约而同的叙述上来探讨这一板块的定 型与发展,并简单探讨其原因。 第一节:西京杂记:“毛氏丑图 之滥觞 昭君出塞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可以在史传中找到最早的记 载。据汉书元帝纪记载:“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 来朝其改元为竞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本条对王昭 君的故事记载颇为简略,只是提到了其当时的身份是“待诏掖庭 , 即王昭君当时只是一个等待皇帝召幸的普通宫女。汉书匈奴列传 对昭君的身份从另一个方面做了补充:“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 君赐单于。”所谓“良家子 ,即非医、巫、商贾、百工的子女,说 明昭君可能是农家女,也可能是书香门第或仕宦大族之女。早期的史 书对昭君出塞前的叙写仅限于此,后来的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 末沿用此叙述。 不过稍后的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对昭君出塞前的叙述则颇为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卷九元帝纪第2 9 7 页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卷九四匈奴列传第3 8 + 0 3 “昭君出塞”在元明清时期的文学讲述 详细: 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 呼韩邪来朝,帝勃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 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 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 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此处显然有想象增华之嫌,不过本文不论孰虚孰实,而是探讨增 华部分在昭君故事发展中的作用。增华部分包括:昭君的籍贯,和亲 的时机,自愿请行的原因,最为浓墨重彩的是临辞大会的惊艳。这些 既是对原有史传简略叙述的填补空白,同时又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 间。首先是绝代佳人为何入宫数年不得见皇上一面的问题,其次是昭 君之“悲怨 指向谁,皇帝在“留之 与遣嫁昭君的心理冲突之外是 否有行动的表现,等等其他问题。这些都为后代昭君故事进一步想象 增华提供了途径和可能。在后代进一步的踵事增华过程中,对于绝代 佳人数年内居然不得君宠的原因想象显得尤为突出。琴操中说: “以地远既不幸纳,叨备后宫,积五六年”,到底是昭君老家距京 城远还是昭君所居之室距皇帝远语焉不详,显然不管是那一种的“地 远 ,都不足以说明一个绝代佳人入宫后几年不能见驾的原因,所以 这种隔靴搔痒的说法也只是昙花一现,后代再也无人应和此说。倒是 西京杂记的说法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3 年版,卷8 9 南匈奴列传 第2 9 4 1 页 。东汉蔡邕撰:琴操,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丛书集成初编卷1 6 1 0 ,怨旷思惟 歌,第2 3 页 硕士学位论文 元帝後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其形,按状幸之。诸 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王昭君不肯,遂不得见。後匈奴求美 女,帝按图以昭君行。及召见,貌为第一。帝悔之,而名籍已去。 乃按其事,画工弃市籍赀。画工有桂陵毛延寿,写人好丑老少, 必得其真;安陵陈敞、新丰刘白、龚宽,并工牛马人形;杜杨望 亦善画,尤善布色;樊育亦善布色,同日弃市。京师画工於是差 稀。 此处明确解释了美女入宫多年不得见皇帝一面的真正原因:画工 丑图。联系汉朝宫中画美女图的史实,如史记记载汉武帝曾要画 师画李夫人的图像挂在甘泉宫中,再想到后宫佳丽三千皇上无法一一 见面的可能性,这种说法是在情理之中的。不过,自从西京杂记 后一直到南朝,这种说法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清朝陆次云就说 “梁以前初无此说 。因为画工弃市的故事显然为虚构,宋人王观 国说:“杀画工毛延寿之事尤不可信。按匈奴和亲,乃汉家大事,若 以宫女妻之而未尝简阅其人,凭图画以定大事恐当时君臣不如此之鲁 莽。汉赐单于阏氏,乃披画图择貌陋者赐之,又非和亲之意。盖小说 多出于传言,不可全信。 但是,画工丑图的确从情理和故事逻辑上 解释了昭君远嫁的原因:“帝按图以昭君行 充分说明昭君的画图不 入皇帝之目,但“及召见,貌为第一”,“帝悔之 又充分说明本人 汉刘歆撰,晋葛洪辑:西京杂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四库全书第 1 0 3 5 册子部3 4 1 小说家类卷2 ,第1 0 3 5 7 页 清王文濡攥辑:青冢志,上海:上海书店1 9 9 1 年8 月版,香艳丛书( 全十册) 第九 册,香艳丛书十八集,卷三卷四,第4 5 6 页。 。转引自中国长城博物馆昭君故事的流传与演变,网址: h t t p :w w w c h i n a g r e a t w a l l o r g d e t a i l n e w s d e t a i l j s p ? i n f oi d = l10 012 3 6 0 0 & c u s t _ i d = g r e a t w a l l “昭君出塞”在元明清时期的文学讲述 比画图美,即画工画图时丑化了本人。这可能是画工画技不行,也可 能的故意丑化。从皇帝追查此事时从画工家中抄出大量家财来看,应 该是画工受贿后做了手脚,对没有行贿或行贿金额不够的宫女进行了 丑化。那么众多画工当中究竟是谁丑化了昭君? 在上文列举的诸多画 工中,只有毛延寿符合条件:单工人物画,“写人好丑老少,必得其 真,看来毛延寿难脱嫌疑了。 那么究竟是不是毛延寿将昭君的图像丑化了呢? 南朝宋刘义 庆世说新语中也有画工丑图的叙述,同样没有交代是否是毛延寿 丑图。唐王昭君变文中有“良由画匠捉妾陵持,遂使望断黄河 之语,此处画工是谁交代不明。宋太平御览和太平广记关 于此问题取信于西京杂记,也没有明确交代丑图之画工是否是毛 延寿。但在唐朝诗人李商隐的笔下却明确出现了丑化昭君之图的就是 毛延寿这种说法,其王昭君诗有云“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 不顾人”。中唐时期出现的传奇小说周秦行纪中也提到,牛僧 孺梦遇前代众美人各赋诗言志,昭君诗有“如今犹恨毛延寿,爱把丹 青错画人”之句。可见最迟到中唐时期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丑化 昭君之图的就是毛延寿。到了宋朝,明确表明“丑图”之事的确是毛 延寿所为的就更多了。如王安石明妃曲“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 枉杀毛延寿 ;曾巩明妃曲“延寿尔能私好恶,令人不自保妍媸”; 。王重民等编:c 敦煌变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5 7 年版,卷一王昭君变文第 1 0 2 页。 。诗词等引文或出于国学网站“国学宝典”,或宋郭茂倩乐府诗集( 中华书局,2 0 0 3 ) ,或 清王文濡攥辑青冢志( 上海书店,1 9 9 1 年8 月) ,或鲁歌等人选注( ( 历代歌咏昭君诗词 选注( 长江文艺出版社,1 9 8 2 ) 等处,由于各处昭君诗词多有相同处,故不便注明具体出 处,以下凡涉及诗词同此,不再重新注明 硕士学位论文 唐庚明妃曲“绛灌通侯延寿死,琵琶休怨汉天子 ;王庭琏题罗 畴老家明妃辞汉图“当时自倚绝世姿,不将赂结毛延寿 ,等等。出 现了诸多诗人众口一词地认为是毛延寿丑化了昭君之画图的局面,可 见最迟到唐宋时期,人们已经普遍认可了“毛氏丑图”之说。这也可 以从宋朝郑樵的通志略得到旁证: 元帝之时,后宫掖庭员数多,帝不及遍识,令毛延寿画图, 延寿取金于后宫,而昭君不与,故陋其姿。及昭君既出宫,帝为 愕然,杀延寿。 这里非常明确地表明了毛延寿与昭君的直接关系。 至此,可以说,最迟到宋朝,人们普遍认为是毛氏丑图导致了昭 君入宫多年没有见到皇帝一面,并最终导致了远嫁匈奴。从此,西 京杂记中的“画工索贿,昭君不与”的叙述到通志略就明白无 误地成了“毛氏索贿,昭君不与 。也许毛延寿会觉得冤枉,但是经 过这么多人多年的“排查 ,最后将目标锁定在毛氏身上,并且大家 众口一词,毛延寿真是百口莫辩了,如果不服也只能在阴曹地府喊冤 了,更可怜的是如果他无法“举报 他人,这个冤枉还得一直背下去, 阎王老子也给他做不了主,不过估计他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 昭君故事中“毛延寿 的出现,意义是多方面的。显然,在故事 的演变史上,他使情节更丰富复杂,使故事更具有传奇色彩,这是任 何流传久远的故事都会遇到的情况,即故事在逐层积累的过程中不可 避免地经历j j n z , 人物情节的阶段。当然j 他也使昭君与元帝的矛盾有 宋郑樵:通志略,乐略第一,明汪刻本,国学宝典 8 “昭君出塞”在元明清时期的文学讲述 了缓和,为二人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也为后代昭君故 事向帝妃爱情方向转化提供了想象空间和逻辑可能。更重要的是,毛 延寿作为元帝的替代者,成为了后人批判的对象。这种批判对象的转 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在故事的叙事操作层面,批判画工比批判 皇帝更安全,更容易,更易让人接受,更不易受人指责;其次,在文 人的心理层面,画师因舞弊而埋没佳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奸佞群小 因弄权害贤而使广大贤才怀才不遇,这就能激起后世广大知识分子的 共鸣。后世对昭君故事的热衷与歌咏很大程度上是借昭君遭遇抒发自 己的压抑与愤懑,所谓“丹青能令丑者妍,无盐翻在深宫里。自古妒 蛾眉,胡沙埋皓齿 ( 李白于阗采花) ,古今一致。 “毛氏丑图 板块的滥觞,即昭君故事的“丑图受冷出 塞”故事模式的出现,说明在长期的故事流传中,人们逐渐认准了一 个“事实 ,那就是:美人无法得遇君王是由于有贪赃枉法的奸臣和 纵恶的群小。这就是宋吕伯可王昭君辞序所说的“群小不惜金珍 交结佞幸以图进 造成了美人不得遇君的局面。因为奸佞,美人之 不遇君显然与君子贤人之不遇君暗中吻合,所以昭君不遇君王的故事 加入了“毛延寿丑图 板块之后,恰好吻合了长久以来奸佞与群小当 道造成了贤者不遇君王的人生故事模式,这正是千百年来上至士大夫 下至平民百姓无法释怀的情结。这就无怪乎毛氏丑图的板块一旦在宋 朝滥觞稳定下来后,人们会津津乐道于给这个板块添油加醋使之更加 丰富,并最终使之在元代定型。 清王文濡攥辑:青冢志,上海y 上海书店1 9 9 1 年8 月版,香艳丛书( 全十册) 第九 册,香艳丛书十八集,卷三卷四,第4 5 3 页 9 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节:汉宫秋:“毛氏丑图”之定型 为了让昭君“顺利出塞”,毛延寿可谓是机关算尽,他不仅丑化 了昭君的画像,更可恶的是还在东窗事发后逃到敌国献上了昭君的画 像,唆使匈奴按图索女,迫使昭君出塞。这就是昭君故事到了元代以 马致远的汉宫秋为代表的叙事模式。即汉宫秋将前代“丑 图受冷出塞 的模式发展成了“丑图受冷弹琴 承恩走毛献图索女出塞的模式,毛延寿在丑图之 后有“更精彩”的表现,即给敌国献上美女图,怂恿匈奴以献出美女 为条件,大兵压境觊觎大汉疆土,如果说此前的丑图只是欺君的话, 那么这里他还有卖国行为。毛延寿欺君卖国的恶劣行径通过将“丑图” 板块定型为“丑图献图”板块表现得一览无余。 在“毛氏丑图”板块的定型中有一个关键的情节,那就是怎样让 毛延寿东窗事发以便逃往敌国献图。要让皇帝发现毛延寿贪赃枉法丑 图欺君之罪行,皇上就需要看到昭窘本人。显然,以“按图召幸”的 正当手段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么怎样让皇上见到昭君呢? 这里有一个 重要的介质琵琶。昭君正是通过精湛的弹琵琶的乐技来吸引皇 上,意外见到皇帝的。汉宫秋第一折中写道:“不想使臣毛延寿问 妾身索要金银,不曾与他,将妾形图点破,不曾得见君王,现今退居 元代还有其他昭君故事的文本,如关汉卿汉元帝哭昭君、张时起昭君出塞、吴吕龄 夜月走昭君,但这些篇目仅存目录,原文已散佚,已无法得知其叙事操作,马致远汉 宫秋是现在仅存的元代叙事文本,且被元曲选列为首篇,是文采与当行均佳而且对后 世影响极大的文本,清焦循剧说说:“马东篱汉宫秋一剧,可称绝调;臧晋叔元 曲选取为第一,良非虚美。”( 清焦循剧说,读曲丛刊本卷5 ,国学宝典) 故本处只 论及此剧 “昭君出塞”在元明清时期的文学讲述 永巷。妾身在家颇通丝竹,弹得几曲琵琶,当此夜深孤闷之时,我试 理一曲消遣咱。 而元帝呢,则是“自从刷选室女入宫,多有不曾宠 幸,煞是怨望,咱今日万机稍暇,不免巡宫走一遭,看哪个有缘的, 得遇朕躬也呵。”( 汉宫秋第折) 显然,二人得以相见是由于“孤 闷 的昭君深夜弹琵琶被“万机稍暇”的皇上深夜巡宫听见,故得以 召幸。但史传中并无昭君琵琶的记载,那么琵琶是什么时候与昭君联 系在一起的呢? 唐李善所注文选中有石崇王明君词并序, 其中说: 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 汉 书曰:乌孙使使献马,愿得尚公主,乃遣江都王建女为公主, 以妻乌孙焉。) 其送明君,亦必尔也,其造新曲,多哀怨之声, 故叙之於纸云尔。 宋王桥野客丛书也有记载: 傅玄琵琶赋序日“故老言汉送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 行道思慕,使知音者于马上奏之。石崇明君词亦日“匈奴 请婚于汉,元帝以后宫良家子配焉。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 作乐,以尉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则知弹琵琶者, 乃从行之人,非行者自弹也。今人画明妃出塞图,作马上愁 容,自弹琵琶,而赋词者又述其自鼓琵琶之意矣。鲁直竹枝词 注引傅玄序,以谓马上奏琵琶,乃乌孙公主事,以为明妃用,盖 唐李善注:文选,胡克家重刊本,国学宝典,卷2 7 诗戊。 硕十学位论文 承前人误。仆谓黄注是不考石崇明君词故耳。 明谢肇涮五杂俎也记载: 汉嫁乌孙公主,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心。后石季伦明妃词 云:“其送明君亦必尔。 已自臆度可笑。而图经即谓昭君 在路愁怨,遂于马上弹琵琶以寄恨,相沿而误愈甚矣。今人不知 琵琶为乌孙事,而概用之昭君,又不知琵琶为送行之乐,而概以 为昭君自弹。盖自唐以来误用至今而不觉也。 清李调元雨村剧话也说: 石崇王明君辞序云: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 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昭君,亦必尔也。石崇既有此言,后人遂以 实之昭君,误矣! 清杭世骏对此事辨伪犹详: 有画昭君自把琵琶于马上者。亦非。此乃妇女所弹。以解 昭君之愁耳。0 野客丛书日。傅玄琵琶赋序曰。故老言汉送乌 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使知音者于马上奏之。石崇明 君词亦曰。匈奴请婚于汉。元帝以後宫良家子配焉。昔公主嫁 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 也。则知弹琵琶者乃从行之人。非行者自弹也。今人画明妃出 塞图。作马上愁容。自弹琵琶。而赋词者又述其自鼓琵琶之意 矣。鲁直竹枝词注引傅玄序。以谓马上奏琵琶乃乌孙公主事。 宋王楸( 野客丛书,丛书集成本,国学宝典,卷1 0 。 明谢肇涮:五杂俎,历代笔记小说大观明代笔记小说大观二,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 0 0 5 年版,卷1 2 物部第1 7 6 4 页。 清李调元: 雨村剧话卷下,函海本,国学宝典。 “昭君出塞”在元明清时期的文学讲述 以为明妃用。盖承前人误。仆谓黄注是不考石崇明君词故耳。 愚案。东坡占缠头曲为琵琶女子作。其诗云。指法已似呼韩妇。 李于鳞明妃曲云。抱得琵琶马上弹。俱是相沿之误。 由此可知,关于“昭君琵琶 的记载其实与汉嫁公主与乌孙一事有关, 是将乌孙公主的事嫁接在昭君身上。但是,汉书西域传记载了 汉嫁细君公主、解忧公主、相夫公主与乌孙,均未提到“令琵琶马上 作乐以慰其心 之事,汉书礼乐志亦无记载,杨树达汉代婚 丧礼俗考等处亦无提及,傅玄以“故老言”注明其出处,说明可能 只是民间传说。不过汉嫁乌孙公主是否真有琵琶奏乐之事其实并不重 要,重要的是为什么要将据说是送乌孙公主时别人奏的“琵琶”嫁接 到昭君身上,琵琶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与昭君结缘的。对于“为什么 的问题我们留待后文讨论,此处讨论琵琶从什么时候起与昭君结缘的 问题。 从石季伦明妃词“其送明君亦必尔 的臆测来看,早在魏晋时期, 琵琶就与昭君结缘了,不管石崇的臆测是否正确,起码可以肯定在魏 晋时期,人们就认为送昭君出塞时也有琵琶奏乐之事。到了唐宋时期, 琵琶不仅与昭君联系在一起,而且已经从别人手中转到了昭君自己手 中,这从诗词中可得到佐证:唐董思恭相和歌辞王昭君“琵 琶马上弹,行路曲中难;李商隐相和歌辞王昭君“马上琵琶 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王安石明妃曲“含情欲说独无处, 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庭坚梦李白作竹枝词“一声望帝花片飞, 清杭世骏:( 订讹类编卷2 ,通行本,国学宝典。 1 3 硕士学何论文 万里明妃雪打围。马上胡儿那解听,琵琶应道不如归 。至于她的琵 琶是从家中带到宫中再带出塞的,还是从宫中得到后带出塞的;她是 天生会弹还是通过名师指点后会弹,这些只能留待后人进一步想象 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唐、宋时期已经出现了昭君出塞时和出塞后弹 琵琶的叙事因素。由此可以推论,昭君的琵琶肯定是在宫中就有的, 是从宫中带出塞的。也就是说,唐、宋时期在昭君出塞时和出塞后弹 琵琶的叙事因素背后,其实隐藏着昭君在汉宫内弹琵琶的叙事因素。 可见,马致远的叙事处理并非空穴来风,只不过是将前代出现在 汉宫外的琵琶移到汉宫内而己。而正是这种顺理成章的转移,给“毛 氏丑图”板块向何种方向定型提供了依据。 既然昭君在汉宫内就有一把琵琶,肯定会时时弹奏,加上入宫日 久没有机会见皇上,弹琵琶派遣苦闷就更是在情理之中。但是,光有 昭君弹琵琶没有皇帝的对应行动还不能保证遇到皇上,于是马致远设 计了一个皇帝“万机稍暇,不免巡宫走一遭的情节。皇帝这么做的 目的很明显,那就是“看哪个有缘的,得遇朕躬 ,而这么做的心理 动机则是“自从刷选室女入宫,多有不曾宠幸,煞是怨望”。可见, 是皇帝的“有心 加上行动使得昭君终得见皇上,不过这是不是马致 远自己臆造出来的呢? 。 据汉书元帝纪记载,汉元帝是一个“柔仁好儒 的皇帝, 出现天灾时,多次大赦天下,责备自己“不德 、“不明”、“喳于王 道”,甚至“夙夜思过失 ,在赞中说“多才艺 、“鼓琴瑟,吹洞箫, 1 4 “昭君出塞”在元明清时期的文学讲述 自度曲,被歌声 、“宽弘尽下,出于恭俭,号令温雅”,这些记载虽 可能有夸饰之嫌,但也可从某种程度上显示,元帝不忍心宫女被冷落, 生怕被人“怨望 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自己爱好并精通音律的元帝 听到昭君的琴声后引起注意,发现昭君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而且琴 操中也有“帝每游后宫”的记载。由此可见,深夜昭君弹琴元帝巡 宫的叙事构思是有根据的,当然,元帝发现昭君,让毛延寿在呼韩邪 临辞大会之前东窗事发的构思也是有依据的。也就是说,让皇上在事 情能够有所挽救之前见到昭君,从而加入昭君与元帝之间的情事,这 种构思在情理上也不是不可能。 既然皇上看到了昭君,自然会出现昭君承恩的情节,也自然会出 现追查丑图一事的情节。那么,马致远汉宫秋中昭君承恩的叙事 选择除了故事本身的逻辑之外,有没有其他依据呢? 其实早在唐代, 无论在民间传说中还是在诗词中就已经出现了昭君承恩的叙事倾向。 敦煌出土的通俗文学作品王昭君变文,叙事虽则杂乱,糅合各种 可能性,没有一个严密的叙事逻辑,但已足以说明唐代民间即有昭君 出塞前已承恩的传说:“如今以墓( 慕) 单于德,昔日还录( 承) 汉 家恩。”“假使边庭突厥宠,终归不及汉王怜。”说明到唐代,民间 已经流传着昭君承汉恩的说法。至于诗词中昭君承恩的叙述就更多 了,如陈子昂居延海树闻莺同作“明妃失汉宠,蔡女没胡尘, 显然,没有“得汉宠”也就无所谓“失汉宠 ,所以“明妃失汉宠” 西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卷九元帝纪第2 2 7 2 9 8 页 国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5 7 年版,卷一王昭君变文第 9 9 1 0 0 页。 硕士学位论文 的背后隐含着“明妃曾得汉宠的条件。蒋吉昭君冢“曾为汉帝 眼中人,今作狂胡陌上尘 ;梁献相和歌辞王昭君“君恩不可 再,妾命在和亲 ;刘长卿王昭君歌“纤腰不复汉宫宠,双蛾长 向胡天愁 ;还有白居易“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 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认为乐天 之作“高出众作之上 ,“有恋恋不忘君之意 ,既然恋恋不忘君 恩,显然也是认为昭君出塞前就已经承汉恩了。到金元时代,就更有 昭君承恩的叙述:金元好问“琵琶心事曲中论,曾笑明妃负汉恩 ; 元刘因明妃曲“悔不别君未识时,免使君王怜玉质 “故乡休嗟 妾薄命,此时虽死君恩重 。所有这些都是马致远的叙事依据,这样 看来,马致远汉宫秋中昭君出塞前承汉恩的叙事处理看似荒诞不 经,实则是有理有据的。也就是说,昭君故事由“丑图受冷 发 展成“丑图受冷弹琴承恩”是有依据的。 关于皇帝追查丑图一事,前代也多有提及,早在西京杂记中, 毛延寿就落了个“弃市 的结局。然而,毛延寿是否真的马上就被斩 首,在唐代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唐崔国辅王昭君“一回望月 一回悲,望月月移人不移。何时得见汉朝使,为妾传语斩画师。”这 几句明确表明昭君直到出塞很久之后都没有得到画工被斩的消息,当 然这其中有各种可能性:可能是昭君远嫁塞外信息不通,即使皇帝斩 了画师也无人给她报信;也可能是皇上根本没有斩画师,不过这种可 能性几乎没有,因为无论是“丑图远嫁 还是“承恩远嫁 ,皇上起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2 ,日本宽文本,国学宝典。 “昭君出塞”在元明清时期的文学讲述 码见过昭君,一国之君将本来属于自己的绝代佳人不得不拱手让人, 虽不能把匈奴单于怎么样难道还不能给一个小小的画师治罪吗? 还 有一种可能就是虽然皇上下了斩画师的御旨,但毛延寿得到消息后逃 跑了,或者说毛延寿早在东窗事发后皇帝下御旨之前就逃跑了,这种 可能性虽然比较小,但是马致远就采信了这种叙事逻辑:一边是皇上 下旨“拿毛延寿斩首报来”( 汉宫秋第一折) ,一边却是“得空 逃走 ( 汉宫秋第二折) ,但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 之滨,莫非王臣”,无论毛延寿逃到何处,只要是在大汉的疆域内就 免不了斩首的命运,所以唯有逃到异国。异国何其多也,逃到哪里呢? 是皇帝老儿害得我无家可归的,得给他点颜色看看,匈奴呼韩邪不是 来“请嫁公主 被皇帝以“公主尚幼 推辞后心中“不自在 吗? 那 就逃到匈奴献上昭君图怂恿单于按图索女,让皇帝也得不到美人。马 致远这样揣摩毛延寿的心态,于是就有了“走毛献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