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曲江诗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曲江诗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曲江诗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曲江诗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曲江诗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曲江诗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f - 。 论文原创性声明内容: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 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i :i :l 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 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j 3 司蛾亡舟 日期:弘t o 年6 月o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山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 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 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 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 采用复印、缩印或其他方法保存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闻抵孑舀 导师签名:彳弓诈多弓 日期:7 a o 年6 月, o 日 日期:锄9 年6 月f 日 唐代曲江诗研究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硕士生:陶成涛 指导教师:何诗海副教授 摘要 曲江与曲江池不同。由于唐代的曲江池非常著名,使得唐代以后的材料往往 将曲江与曲江池概念混淆。本文在辨析了曲江地理沿革的基础上,结合对唐代春 日踏春游赏等风俗活动的考察,将有唐一代描写曲江的4 0 0 余首诗歌进行了较深 层次的探讨。其中,曲江亭诗歌、杜甫的曲江诗、白居易的曲江诗、李商隐的曲 江诗、落第举子的曲江诗是笔者考察的重点,同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一些全 唐诗重出的曲江诗作了简要辨析。 曲江亭位于曲江池北,地势较高,以“曲江春望”为题的诗歌大多作于此。 杜甫的曲江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居长安时期郁郁不得志的仕隐矛盾心理,而李商隐 则用其隐而微的笔调写出了“甘露之变 后天荒地变的国运之悲和一生飘零无依 的身世之感。自居易作为曲江诗数量最丰的诗人,其曲江诗主要体现出了他对闲 适的追求以及人生际遇的感慨。落第举子的曲江诗是晚唐曲江诗的主唱,因为此 时曲江一带的主要活动就是新及第进士名目繁多的宴集,故而曲江的美景成为他 们心头难掩的伤痛。 本文试图通过文史互证的手法,厘清曲江宴会、曲江诗歌的真正发展轨迹。 最终指出,曲江诗所反映出的最主要唐代文化现象,不是盛世的风流文采,而是 中晚唐的畸形奢靡。这足以引起今人的文化反思。 关键词:曲江,唐代,曲江诗 t h es t u d yo nq u j i a n gp o e m o ft a n gd y n a s t y m a j o r :t h e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n a m e :t a oc h e n g t a o s u p e r v i s o r :a s s o c i a t ep r o f e s s o r h es h i h a i a b s t r a c t q u j i a n ga n dq u j i a n gp o o lc o n v e yd i f f e r e n tm a s s a g e s t h ef a m o u st a n gd y n a s t y q u j i a n gp o o lh a dm a k i n gt h em a t e r i a lc o n f u s e dw i t ht h ec o n c e p to fq u j i a n ga n d q u j i a n gp o o la f t e r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t h i se s s a yi sb a s e do n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 g e o g r a p h i c a le v o l u t i o no fo u j i a n g , c o m b i n e dt h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c u s t o m sa c t i v i t i e s o ft a n gd y n a s t y ,s a y , s p r i n go u t i n ge t c ,w h i c hw i l lr e s e a r c hi nd e p t ha b o u tm o r et h a n 4 0 0p o e m si nt h a tp e r i o do ft i m e a m o n gt h e m ,w h a ta r ef o c u s e di s q u j a i n g - t i n g p o e m ,d uf u ,b a ij u y i ,l is h a n g y i n sp o e m ,a n dp o e m sw r i t t e nb yp e o p l ew h of a i l e d i nt h e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 m e a n w h i l e ,w i t hp r e v i o u s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 ,ih a v ef i n d t h er e a la u t h o ro fs o m eq u j i a n gp o e m sw h i c hh a dar e p e t i t i v ec o l l e c t i o ni n o u a n t a n g p o e m s q u j i a n g - t i n gi s i nt h en o r t ho ft h eq u j i a n gp 0 0 1 a n dm o s to ft h e q u j i a n g l o o k o u t p o e m sw a sw r i t t e nr i g h th e r e d uf u sp o e m si nq u j i a n gr e f l e c tt h ed i l e m m a w h e nh es t a y e di nc h a n g - a 1 1 l is h a n g y i nh a dag r e a ts e n t i m e n t a ls i g hi nh i s q u j i a n g - p o e md u e t ot h ep o l i t i c a lr e a s o n b a ij u y ip a i dc l o s ea t t e n t i o nt of a t ea n dl i f e c h a n g e s i nt h ee n d i n gt i m eo ft a n g ,t h em a i n l ym e l o d yi st h es o r r o wl e to f fb yt h e f a i l e d t h ep a p e rt r i e st om a k ei tc l e a rt h a tt h er e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p a t ho fo u j i a n gp o e t r y a n db a n q u e tt h r o u g ht h el i t e r a t u r ea n dh i s t o r yp r o v e sm u t u a l l y e v e n t u a l l yp o i n t e do u t t h a tq u j i a n gp o e t r ym a i n l yr e f l e c t e dc u l t u r a lp h e n o m e n o n ,n o tt h eg o l d e na g eo ft h e r o m a n t i cl i t e r a r yg r a c e ,b u td e f o r m e da n de x t r a v a g a n ti nt h ee n d i n gt i m e s oi tm u s t b er e c o n s i d e r e di nm o d e r nw o r l d k e yw o r d s :o u j i a n g ;t a n gd a n a s t y ;q u j i a n gp o e m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二i i 目勇之i 第一章唐代曲江与曲江诗概述( 1 ) 第一节:曲江在唐代长安的文化地位( 1 ) 第二节:狭义和广义的曲江诗( 1 3 ) 第三节:曲江赐宴及君臣唱和诗述略( 1 9 ) 第二章曲江诗整体研究( 2 6 ) 第一节:曲江游览诗( 2 6 ) 第二节:曲江送别诗( 3 9 ) 第三节:怀曲江诗( 4 1 ) 第三章曲江诗个体研究( 4 5 ) 第一节:杜甫曲江诗及其居长安的心态q 5 ) 第二节:自居易的曲江情结( 5 0 ) 第三节:李商隐曲江诗的深层解读( 5 9 ) 第四节:贾岛居曲江的诗( 6 7 ) 第四章科举与曲江进士宴( 6 9 ) 第一节:曲江宴与“探花宴”( 6 9 ) 第二节:省试诗及新进士诗中的曲江( 7 4 ) 第三节:落第举子的曲江诗( 7 8 ) 第五章余论( 8 3 ) 第一节:曲江诗的文化思考( 8 3 ) 第二节:唐代以降的曲江诗( 8 5 ) 参考文献( 8 9 ) 附录:图( 9 3 ) 后记( 9 8 ) m 第一章唐代曲江与曲江诗概述 第一节:曲江在唐代长安的文化地位 一、长安曲江的地理阐释 曲江,是唐诗中出现较为频繁的地理名词1 ,指唐代都城长安东南隅的游赏 之地。在唐代众多的园林池沼中,曲江集皇家禁苑、贵族园林、公共游赏之地于 一体而具有重要的文化地位。然而,“曲江”这个地理概念,在历代记述材料中 与相毗邻之“乐游原”有所纠葛,加之唐以降的文献记述将“曲江”与“曲江池” 含混,导致众多学者在此问题上颇有争论。而结果依然未能清晰明辨。 曲江之名,秦汉即有。此曲江与隋唐以后之概念相比单一易辨。史记司 马相如列传记载:“( 汉武帝) 还过宜春宫,相如奏赋以哀二世行失也。其辞日: 登陂随之长坂兮,坌入曾( 层) 宫之嵯峨。临曲江之陛州,望南山之参差。m 曲江与宜春宫相近,宜春宫为秦离宫,又称宜春苑( 疑宜春宫或在其内) ,汉因 之。史记秦始皇本纪:“以黔首礼葬二世杜南宜春苑中”。师古注:“宜春, 宫名,在杜县东2 。即今曲江池是其处也。宜春本秦离宫,胡亥于此为阎乐所杀 。 汉书东方朔传亦有汉武帝微行“北至池阳,西至黄山( 汉宫名,在今陕西 省兴平市境内) ,南猎长杨,东游宜春 的记载。 秦时宜春苑内有“曲江,后来汉武帝游幸亦时而至此,司马相如乃作赋讽 谏。此曲江不在今天曲江池一带,而在长安城南的杜县附近。曲江之源头名“汉 武泉”,或为汉武帝疏凿,或为后人附会3 。 至汉宣帝,乃有“乐游苑 之名。汉书宣帝纪:“三年春,起乐游苑。 颜师古注:“三辅黄图云在杜陵西北。又关中记云宣帝立庙于曲池之北, l 地理名词中的“曲江”有三:一为本文论述之唐代长安东南隅以曲江水道、池沼为主体的游赏地;二为 县名,曲江县在今广东省韶关市郊、北江上游,汉置县。1 9 5 8 年并入韶关市,1 9 6 1 年复置县。凶境内浈水 回曲而得名( 据华夏出版社中国地名辞源) 。唐张九龄出生于此县,时称曲江公。三为古水名,即今江 苏省扬州市南的一段长江。西汉枚乘七发:“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即此。郦道元水经注,误引 七发之曲江入浙江水 ,其后遂有广陵之曲江即浙江之说。( 据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古今地名大词 典) 。 2 颜师古改杜南为杜东,怀疑是以今证古,不明沿革的做法。 3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云:“曲江池,汉武帝所造。名为宜春苑,其水曲折,有似广陵之江,故名之。” 此则材料掇拾而成,隔时甚久,宜春苑非汉武帝所“名”。接下来又云“唐玄宗,明皇封张九龄十此,故号 曰张曲江”,已经犯了常识性错误。而云“有似广陵中江”,与七发所云“观涛于广陵之曲江”亦不可 同口而语。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曲江之障州兮。”集解驷案:“汉书音义曰:陛,长也。 苑中有曲江之象。泉中有长洲也。”“曲江之象”应该指“流水屈曲”之形态,与广陵之江看不出关联。另, 魏景波唐代长安与文学据上述材料猜测汉武帝有町能曾疏凿曲江,使之成池沼之态,此盖轻信材料, 未为详审。 , 1 号乐游。案其处则今之所呼乐游庙者是也,其余基尚可识焉。盖本为苑,后因立 庙乎? 三辅黄图云“乐游苑在杜陵西北神爵三年春起”、“宣帝庙号乐游”, 其注则云“宣帝立庙于曲池之北 。 汉宣帝起乐游苑,颜师古仅仅是怀疑“后因立庙乎。后人将二者等同起来, 恐怕并非事实。乐游庙在曲池之北一高丘之上,而乐游苑不可能如此之小。再者, 曲江一带的宜春苑,与乐游苑关系如何,也又不得不略探。太平御览卷一百 九十七居处部二十五“园圃”条:“宣帝立庙曲池之北,名日乐游庙。即今升平 坊内基址是也。在秦为宜春苑,在汉为乐游苑。宇文恺营建京城,以罗城东南地 高不便,故缺此隅一坊余地,穿人芙蓉池以虚之。则宜春苑与乐游原大致同一 范围。乐游庙不过其内一席地也。 。曲江之南往往称为宜春下苑1 。则乐游苑并未包括曲江之南。 曲江在秦汉为一条流水,其形成的池沼也有可能被称作“曲池”,但是此“曲 池 和后来的曲江池完全不能等同。 传为潘岳所作之关中记,为立庙“曲池”之最早出处。冯浩玉溪生诗 集注卷三乐游原诗下注亦引关中记日:“宣帝少依许氏,长于杜县。 乐之。后葬于南原,立庙于曲池之北亭,日乐游原。 2 钱注杜诗卷一引西京杂记:“朱雀街东第五街,皇城之东第三街,升 道坊龙华尼寺南有流水屈曲,谓之曲江。 3 宋敏求长安志卷八:“升道坊龙华尼寺南有流水屈曲,谓之曲江,其深 处不见底。” 秦汉时的曲江,应该是一条从秦宜春苑沿着东南隅高地的边缘( 所谓陛洲) 流经敦化、立政诸坊,抵升道坊( 西邻升平坊或即乐游原) 的水道,“汉武泉” 或即其本源,唐引黄渠水注曲江池后,汉武泉仍存。本文姑且称之为“曲江故道 。 隋朝之前,“曲池 之名见于关中记,此曲池可能在乐游原下。颜师古多在汉 书中用“今曲江池是其地 为注,应该是以隋朝开凿之曲江池为归止,犯了以今 证古的错误。据剧谈录,宇文恺营建大兴城时开凿曲江池、穿芙蓉园,以求 “厌胜 4 。在此之前所谓的曲江,应该就有一条“流水屈曲 的水道存在。 新唐书高宗三女传( 卷八三列传第八) 亦载: 始,主作观池乐游原,以为盛集。既败,赐宁、中、岐、薛四王,都人岁祓 禊其地 李建超增订唐两京城坊考引白孔六帖卷七池云“作观池乐游原 l 册府元龟卷一百五帝王部有“宜春下苑即今京城东南隅曲江池”的引述之语。 2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5 5 8 页。 3 钱注杜诗卷一曲江三章章五句题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2 3 页。 4 日本学者平岗武夫在庸代的长安与洛阳( 地图) 中提到一个观点:“古代中国有“地不足东南”的观 念,其说见于史记日者传:天卜足西北,星辰两北移;地不足东南,以海为池。所以这个观念流行 普遍。长安城有缺东南二坊之地的形状以作曲江池,也可认为与这种观念有密切的联系。”参见上海古籍出 版社1 9 9 1 年版,第6 0 页。 , 2 以为盛集。既败,赐宁、申、岐、薛四王,都人岁祓禊其池 ,认为“观池是 乐游原下具体存在的一处池沼,列入其增订之中1 。 唐代园林的兴盛,首先是以皇室贵族的园林肇端的。从“观池 段材料看, 太平公主于原下作池是可以成立的。此观池是否基于秦汉时之古曲池而建,亦未 可知2 ,但当时曲江池早已存在,自不相干。 隋唐以后,以上蛛丝马迹亦为湮没。唐代“曲江池 卓尔闻名,“乐游原 荒废无征。学者欲沿波讨源,辨析曲江之沿革演变,往往为其羁绊,不得归止。 宋敏求长安志卷八唐京城二“次南升平坊 首列“东北隅汉乐游庙”, 且云:“汉宣帝所立,因乐游苑为名。在高原上,余址尚存。长安太平公主于原 上置亭游赏。后赐宁、申、岐、薛王。其地居京城之最高,四望宽敞。京城之内, 俯视指掌。每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京城士女咸就此登赏祓禊 。祓 禊须是在水边,然而此段文字并未提及流水或池沼。 宋敏求以乐游庙在升平坊,后来之雍录、类编长安志、唐两京城坊考 皆因之。升平、升道二坊并列,与唐代的曲江池南北相隔有四坊的距离。唐诗中 的曲江诗,往往却能将这种明显的矛盾体面地统化。于是出现了对乐游原的位 置的怀疑。台湾学者简锦松在其论文长安唐诗与乐游原现地研究,大胆提出 了“乐游原不在升道坊而在修政坊,今北池头村是其处”的论断。并经过现地考 察得出修政坊也存在一个高地,应该为乐游原真正位置。这样,“宣帝立庙于曲 池之北”的问题似乎可以得到解释。然而,乐游原是否就等同于乐游苑,而立庙 曲池之曲池是否就是唐代之曲江池,自汉至唐,文献不足征。简先生也是在此前 提下论证其观点的。以升平坊高地为乐游原放入大多唐诗中考察,并无明显矛盾。 贾岛之“原东居”即在“青门坊 附近3 。李商隐乐游原云:“青门弄烟柳, 紫阁舞云松,提及“青门”,长安东面外城郭城三个城门在唐诗中均有用“青门 指代的情况,升平坊高地地接延兴门,而修政坊高地则相距较远。简先生说天气 条件好,从修政坊也能望见延兴门,似乎有些牵强。 由于乐游原的位置出现疑点,曲池、曲江池的沿革含混不清,使得与曲江有 关的文献记载在唐代以后就逐渐产生了偏差。康骈剧谈录卷下: 曲江池本秦世陛州。开元中疏凿,遂为胜境。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其西 有杏园、慈恩寺。花卉环周,烟水明媚。都人游玩盛于中和上已之节彩幄翠帱, 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毂。上巳即赐宴群臣僚,京兆府大陈宴席,长安、 万年两县以雄盛相较,锦绣珍玩无所不施。百嗣会于山亭,恩赐太常及教坊乐。 池中备彩舟数只,唯宰相三省北使官与翰林学士登焉。每岁倾动,皇州以为盛观。 入夏则菰蒲葱翠,柳阴四合。碧波红渠,湛然可爱。好事者赏芳辰、玩清景,连 骑携觞,壹壹不绝。 l 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三秦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1 3 3 页。 2 曲江故道流向东北,为升平坊高地所阻,可能有天然蓄水。关中记中“曲池”亦有可能与之有关。唐 代曲江池疏凿既广,旧池再无人提及,益久干洇。太平公主或营其墟而作“观池”。 3 详本文第四章第四节。 3 北宋张礼游城南记云: “曲江,本秦世陛州。开元中疏凿,遂为胜境。江故有泉,谓之汉武泉。又 引黄渠水以涨之。泉在江之西,旱而祷雨,有应。刀 一云曲江池,一云曲江。两者的概念已有含混不明之处。且从上述材料中不 能确定紫云楼、汉武泉之位置。紫云楼遗址的确切位置目前考古尚未发现,辛德 勇隋唐两京丛考即厘清了以上材料对曲江、曲江池的的含混,论证剧谈录 记述有误,紫云楼在曲江水道之南,曲江池之北,是合理的。而汉武泉“在江 之西 ,也不能确定是在何者之西。赵嘏有经汉武泉2 诗云:“芙蓉苑里起清 秋,汉武泉声落御沟。芙蓉苑在曲江池南,且云“御沟”,自然为水道,而非曲 江池。故怀疑游城南记所云“泉在江之西 不确,至少应为西南。且“旱而 祷雨 不在汉武泉而在曲江池,下文曲江文化活动综论所引祈雨材料,均在 曲江池,与“汉武泉 无涉。 宋人程大昌未曾到过长安故地,其雍录中的记载皆来自文献转引。其卷 六关于曲江、芙蓉苑的记载,是对长安志等文献材料的整合 宜春苑与- 江通:史记秦纪日:子婴葬二世杜南宜春苑。司马相如哀 二世赋曰:临曲江之陛州,望南山之参差。师古曰:曲岸之洲,曲江也。故赋 末云:吊二世持身之不谨兮,墓芜秽而不修也。参数者言之,n - = 世- 之所葬,相 如之所赋,汉之曲洲,唐之曲江,皆此下杜之宜春也3 。其苑若宫皆秦创而汉唐 因之也。 唐曲江:唐曲江本秦陛州,至汉为宣帝乐游庙,亦名乐游苑,亦名乐游 原。基地最高,四望宽敞。西京新记,隋营京城,宇文恺以其地在京城东南隅,地高 不便,故阙此地不为居。人坊卷,而凿之为池,以厌胜之。叉会黄渠水,自城外 南来。可以穿城而入故。隋世遂从城外包之,入城为芙蓉池,且为芙蓉园也。长安 高,吕墨一刘觫小说日:园本古曲江,文帝恶其名曲,改名芙蓉为其水盛而芙 蓉富也韩愈诗日:曲江千顷荷花净,平铺红蕖盖明镜长安中太平公主于 原上置亭游赏,后赐宁,申、岐、薛诸王正月晦日5 、三月三日、九月九日, 京城士女成即此祓禊帘幕云布,车马填塞。词人乐饮赋诗。 这两则材料之中有明显矛盾。宜春苑一条,“汉之曲洲,唐之曲江,皆此 下杜之宜春也 ,则以曲江在杜县附近的固定区域,认定曲江自秦汉以来就在长 1 见三秦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4 l 页。 2 全唐诗第1 7 册卷5 4 9 第6 3 4 8 页,中华书局1 9 6 0 年版,下同。 3 注云:下杜即杜县,曲江宜春去杜县近,去下杜远。此凡及曲江、宜春宫皆云下杜,当是地属下杜,不 属杜陵耶? 4 应为:曲江千顷秋波净。 5 下文论述曲江节u 活动,有略及“正月晦日”,此则材料兹不重引。 4 安东南之“下杜 ,与宜春苑( 应为宜春下苑) 相通。唐曲江条则又云曲江与 乐游原相连,“基地最高,四望宽敞”,这罩只是隐去了升道坊几个字而已。 徐松的唐两京城坊考发现了以上材料的矛盾之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便对长安志等记述进行“挪移”,以便为了符合曲江池的地理位置,卷三西 京外郭城“次南曲江 下注云: ( ( 长安志以曲江在升道坊。考太平寰宇记,曲江与芙蓉园相连,则其 中不容隔立政、敦化二坊。今移于此。 辛德勇隋唐两京丛考上篇有曲江池与升道坊专文。考证长安志 的记载在传抄过程中没有出现讹误,其记录曲江在升道坊是可信的。得出了如下 结论: 徐松移置长安志升道坊曲江及其相关各内容于芙蓉园,是由于他未曾分 辨“曲江”与“曲江池”的区别。同样,夏承焘考证考证曲江池的范围也没有分 辨这一点。根据考古工作的探查,曲江池实际只占有东南隅一坊余地,凡明确记 述曲江池范围的文献资料,也都说曲江池只占城东南隅一坊余地。显然,。升 道坊、升平坊和其他各坊中所谓的“曲江”,只是这个曲江池( 芙蓉池) 的下泄 水道。1 史念海、曹尔琴在游城南记校注中,也论及这个问题: 乐游原下的流水,除由升道坊到黄渠西流,别无他水足以当之2 。 辛德勇先生、史念海等先生均认识到了曲江与曲江池的不同之处。但是,结 论或是以流经升道坊之“曲江 为曲江池下泄水道,或以为是黄渠水。这还是把 唐代的曲江池“先入为主 了。 宇文恺之后,唐开元年间,第二次开凿曲江池。其中最重要的举措是引黄渠 水“涨之 。这一次使得曲江池水面浩瀚广阔,可以泛舟游赏。并且水面也有可 能随着黄渠水的汇集而逐渐南浸。曲江池涨满之后,由于黄渠水量大,形成了一 个下泄水道,即是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所亲临考察的、夏承焘、辛德勇、史念海诸 位先生所论证的流经青龙、修政、通善诸坊间,到达晋昌坊3 慈恩寺南汇成“南 池 的流水。长安志卷八唐京城二:“进昌坊半以东大慈恩寺,寺南临黄 渠,为京师之最,水竹森邃。 升道坊下的流水,是秦汉时期的曲江故道。上文材料足以证之。而真正的黄 渠下泄水道,在晋昌坊。“南池”是其终点。 1 三秦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3 6 - _ 3 7 页。 2 三秦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5 6 页。 3 文献中亦常作“进昌坊”。 5 可见,曲江这个地理概念,秦汉至隋唐是有变化的。秦汉时曲江主体仅为水 道,故日“江 ,或有“曲池”,位置在升道坊、升平坊一带。隋唐凿曲江池于外 郭城内,与城外芙蓉园相连,而曲江水道依然存在。曲江池风景为胜,渐成主角, 使得曲江渐渐成为曲江池的代称。而黄渠水的汇入,更使得曲江故道踪迹难辨。 然凡曲江水道所及之处,皆在唐诗中有所反映。唐代以降的文献忽视了这种变化, 导致了一些误解和分歧。夏承焘先生之从( 白氏长庆集) 考曲江池之位置论 文,辛德勇先生认为也是没有区别“曲江 与“曲江池 的不同。而今人的论文 虽扩大了“曲江园林”的范围,使其包括了诸如慈恩寺、杏园、芙蓉园甚至青龙 寺1 诸多景点,但未能指出“曲江园林 地域广泛之确切原因。 二、曲江春日的游赏及文化活动 吴小永唐曲江园林文化活动述略有曲江文化活动的类型专章,分“皇 帝游幸”、“百官宴饮 、“进士庆典 、“曲江流饮”、“百姓节俗活动”五部分,论 述详备。这种分而论之的做法体现了曲江文化活动的丰富性,却没有体现出其包 容性和相互影响融合的特点,更未及其渊源。曲江的游赏活动是皇帝以至庶民: 皆受民间风俗、节日的影响熏陶,而选择了曲江为最佳观游之地。 鲍防忆长安十二咏2 云:“更有曲江胜地,此来寒食佳期。寒食清明二 节相连,已是春游盛时。武元衡有“寒食都人重盛游 3 句,顾非熊长安清明 言怀有“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4 之句。薛能寒食日曲江5 : “曲水池边青草岸,春风林下落花杯。都门此日是寒食,人去看多身独来。 都 门即青门。寒食日曲江池边理应盛游如潮。从薛能此诗分析,都门必有权贵幸臣 车马仪仗,弓i 得游人前去围观。唐彦谦上巳6 诗“上巳接寒食,莺花寥落辰。 微微泼火雨,青青踏草人。 从寒食节至于上巳节,曲江池畔踏青游赏便络绎不 绝。 上巳自古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先秦时便有春日水边濯洗观游的记载。晋宋以 来,曲水流饮渐至风靡。宋书卷十五志第五记载:“魏明帝天渊池南设流杯石 沟,宴群臣。晋海西钟山后流杯曲水,延百僚。皆其事也,官人循之至今。 王 融、颜延之皆有曲水诗序,谢眺有曲水宴诗7 。荆楚岁时记云:“三月 三日,四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临清流为流觞曲水之饮。吴均续齐谐记记载 1 梁桂芳曲江诗探幽对此已略言及。西北大学吴小永硕士毕业论文唐曲江园林文化活动述略指出 “杏园、芙蓉园、慈恩寺和青龙寺等共同构成唐曲江园林这一概念”。然而,曲江水道不及青龙寺原下,故 而此文不以青龙寺诗列入曲江诗范畴。 2 唐诗纪事卷第四十七鲍防。全唐诗录此诗,题作忆长安二月,见第l o 册卷3 0 7 第3 4 8 4 页。 3 见岁时杂咏卷十一( 清文渊阁e q 库全书本) ,题作寒食下第通简长安故人,从所录来看,应为同 题两首诗,一首五绝一首七绝。全唐诗卷3 1 7 有寒食下第诗,为五绝。 4 全唐诗第1 5 册卷5 0 9 ,第5 7 9 0 页。 5 全唐诗第1 7 册卷5 6 1 ,第6 5 1 3 页。 6 全唐诗第2 0 册卷6 7 2 ,第7 6 9 0 页。 7 皆见文选( 四部丛刊景宋本) 卷四十六。 , 6 晋武帝问尚书郎挚虞仲治:“三月三日,曲水流觞,其义何旨? 尚书郎束 哲进曰:“昔周公成洛邑,因流水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流。又秦昭 王三月上巳置酒河曲,见金人自河而出,奉水心剑日:今君制有西夏。及秦霸 诸候,乃因此处立为曲水,二汉相缘,皆为盛集。”文选卷四十六李善注颜延 年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一首引之,成为典故。唐诗如阎朝隐三日曲水侍宴应 制1 云:“陛下制万国,臣作水心人”。万齐融三日绿潭篇2 云:“禽浮似挹羽 觞杯,鳞跃疑投水心剑”皆用之。 唐代上巳日曲江活动的内容已经在传统的祓禊、流饮活动基础上产生了踏 春、赏花、宴会、泛舟等士庶同游的春日活动。 梦梁录卷二“三月 条云:“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 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 。刘驾上巳日3 :“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 不见者,此地皆相遇。日光去此远,翠幕张如雾。何事欢娱中,易觉春城暮。物 情重此节,不是爱芳树。明日花更多,何人肯回顾。诗中说明了唐人重视上巳 节日,从而使得曲江游赏游人如织、喧闹欢娱,此诗将曲江万民同游、都人空巷 而来的盛景充分展现出来。上巳一过,这种盛景便逐渐从褪去了,可见普通百姓 遍游曲江集中在上巳节这一天,这是唐代民俗的反映。许棠曲江三月三日4 云: “满国赏芳辰,飞蹄复走轮。好花皆折尽,明日恐无春。”末句也是此意。赵璜 曲江上巳5 :“长堤十里转香车,两岸烟花锦不如。欲问神仙在何处,紫云楼 阁向空虚。此诗暗写皇帝也移驾紫云楼来观赏曲江盛景。 司马絷上巳日曲江有感6 :“万花明曲水,车马动秦川。此日不得意,青 春徒少年。晴沙下鸥鹭,幽浊生兰荃。向晚积归念,江湖心渺然。 曲江上巳日 万紫千红,车马填塞,使得诗人感慨人生得意在乎此时此地,有羡慕科举得中者 之意。诗末句忽言归江湖,恐是诗人遍睹繁华( 或有落第之悲) 而后动了“信美 非吾土 之思。 以上诗作均反映了唐代长安上巳节士民倾城阖户来曲江滨游赏踏春的盛况。 杨巨源长安春游7 :“凤城春报曲江头,上客年年是胜游。日暖云山当广 陌,天清丝管在高楼。茏葱树色分仙阁,缥缈花香泛御沟。桂壁朱门新邸第,汉 家恩泽问郧侯”。云山指终南山,广陌则应为城南郊野,末句有意在当朝权贵。 刘驾曲江春霁8 云:“宿雨洗秦树,旧花如新开。池边草未干,日照人马来。 马蹄踏流水,渐渐成尘埃。鸳鸯不敢下,飞绕岸东西。此地喧仍旧,归人亦满街。 韦庄f h l 江作9 诗云:“细雨曲池滨,青袍草色新。咏诗行信马,载酒喜逢人。 性为无机率,家因守道贫。若无诗自遣,谁奈寂寞春。 韦庄另有春陌二首, 1 全唐诗第3 册卷6 9 ,第7 7 0 页。 2 全唐诗第4 册卷1 1 7 ,第1 1 8 2 页。 3 全唐诗第1 7 册卷5 8 5 ,第6 7 7 5 页。 4 全唐诗第1 8 册卷6 0 3 ,第6 9 7 1 页。 5 全唐诗第1 6 册卷5 4 2 ,第6 2 6 3 页。 6 全唐诗第1 8 册卷5 9 6 ,第6 9 0 3 页。 7 全唐诗第1 0 册卷3 3 3 ,第3 7 2 2 页。 8 全唐诗第1 7 册卷5 8 5 ,第6 7 8 0 页。 9 全唐诗第2 0 册卷6 9 5 ,第7 9 9 8 页。 7 写早春游赏中佳人公子,也应指长安游赏。 “莫倦蓬门时一访,每春忙在曲江头1 ,踏春赏花在唐代极为盛观,会持 续整个春天,虽然春游的中心在曲江一带,但是游人的足迹也常远至樊川、少陵 原,遍及长安城南郊十罩内外。权德舆酬赵尚书城南看花同晚先归见寄2 诗: “杜城韦曲遍寻春,处处繁花满目新。日暮归鞍不相待,与君同是醉乡人。唐 诗中言游春专有“紫陌 一词,诗句不胜枚举3 ,且常与青门联用,此青门最有 可能指东南之延兴门。长安城东南隅春日游赏之风仅从“紫陌 一词的使用频率 就可让人兴叹羡慕。 欧阳詹曲江池记4 云:“振振都人,遇良辰于令月,就妙赏乎胜趣。九重 绣毂,翼六龙而毕降;千门锦帐,同五侯以偕至。泛菊则因高乎断岸,祓禊则就 洁乎芳蹲。戏舟载酒,或在中流。张说三月三日舟中奉和诗云:“暮春三月 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广乐逶迤天上下,仙舟摇衍镜中酣。 题目有“奉和” 二字,则应为侍驾应制诗,结合曲江池记对曲江节日活动的描述,则此诗最 有可能作于曲江。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八贡举二“宴集 记载:“乾符中,薛 能为大京兆尹,杨知至将携家游。致书于能,假舫子。已为新人所假。能答书日: 已为四十子之鸠居。知至得书,怒日:昨日郎吏,敢此无礼! 四十子即新及第 进士,4 0 已经是多数,按徐松登科记考,乾符年间无放榜4 0 人之记录,而 咸通十二年则有“进士四十人,李筠、裴枢、许棠 5 ,此年薛能在京兆尹 任上6 。此记载可以反映出晚唐进士曲江活动不仅仅有以上宴集,尚有划船游赏7 等活动。 开元天宝遗事卷下有“探春- n 云:“都人士女,每至正月半后,各 乘车跨马,供帐于园圃,或郊野中,为探春之宴。 据此,则探春之宴必大有选 择曲江者。“探春 是唐代春日游赏的一个重要组成,新进士的“探花宴也应 该是受此风俗影响下形成的。 曲江春日的民俗活动亦颇可探究。岁时广记( 清十万卷楼丛书本) 卷一引 曲江春宴录列曲江游赏风俗有“装狮花 、“卧花酒 、“作红锬”,这些风俗 活动的实质现在已是仅凭猜测。“贵家游赏,则剪百花装成狮子,相互赠送。某 师有小连环欲送人,于是用蜀地的流苏系而牵之 ,“狮子 之为何物,已经不得 而知。或仅是文字与“狮子 相讹,并不能肯定即后世所谓之舞狮子8 。“握月担 1 鱼玄机诗句,题目为左名场自泽州至京,使人传语 ,全唐诗 第2 3 册卷8 0 4 ,第9 0 5 5 页 2 全唐诗第1 0 册卷3 2 1 ,第3 6 1 9 页。 3 如全唐诗中高弁省试春台晴望“已变青门柳,初销紫陌尘”、郑黄春台晴望“晴林翻去鸟,紫 陌阅行人”、李峤送崔主簿赴沧州“紫陌追随日,青门相见时”、罗邺野花“结根毕竟输桃李,长近 都城紫陌间”、翁绶横吹曲辞折杨柳“紫陌金堤映绮罗,游人处处动离歌”、郑谷街西晚归 “幽榭名 园临紫陌。晚风时带牡丹香”、韦庄长安清明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等等。 4 全唐文卷五九七。 5 清皇清经解续编本( 下同) ,卷二十三。 6 详见唐代文学编年史( 晚唐卷) ,第5 7 9 页、5 8 4 页。 唐摭言卷三记载云“乾符中,薛能尚书为大 京兆,杨罕侍郎将携家人游,致书于能,假舫子。先是舫子已为新人所假。能答书云:已为三十子之鸠居 矣”,盖年代亦误。 7 太平广记卷一百六十三“李蒙”条有唐玄宗时候曲江池泛舟三十进士同日丧命之传说。此纯属故事, 但亦可见唐代( 至少晚唐) 有进士泛舟曲江池之事。 8 云仙杂记( 四部丛刊续编景明本) 卷二百花狮子:“曲江贵家游赏,则剪百花装成为狮子送遣,狮 8 风,且留后日吞花卧酒,不可过时”,则“卧花酒”不知是酒名或集会之名。“春 游之家以脂粉作红鲼,竿上成双挑挂,夹杂画带,前引车马”。 曲江有天旱祭祀龙神祈雨的习俗,也应来自民俗信仰。册府元龟卷五十 四帝王部崇黄老第_ 记载:“( 唐肃宗) 乾元元年( 7 5 8 ) 二月旱,於曲江池投龙祈雨。又 令道士何智通於尚书省都堂醮土神用特牲,设五十馀座。右仆射裴冕及尚书侍郎 官并就位如朝仪。 同书卷一百四十四弭灾第_ 记载:“乾元元年五月己亥亢旱,阴阳 人李奉先自大明宫出金龙及纸钱太常音乐迎之,送於曲江池。投龙祈雨。宰相及 礼官并於池所行祭。”同书卷一百四十五弭灾第三又有“( 开成元年) 七月诏曲江雩土 龙 的记载。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三亦云:“岁旱,文宗忧甚。戢躬祠曲江池, 一夕大澍。 酉阳杂俎前集卷九:“相传黎干为京兆尹时,曲江涂龙祈雨,观 者数千。韩愈有曲江祭龙文。( 乾隆) 西安府志卷七十六拾遗志引宣室 记云:“萧昕为京兆尹,京师大旱。天竺僧不空三藏居静住寺,善持念召龙兴 云雨。昕诣寺谓三藏结坛致雨,三藏乃命其徒取桦木皮尺余,缵小龙于上,震舌 呼咒。食顷以龙授昕日,可投曲江中。听如言。投之,旋有白龙身长数丈自水出, 状如曳素。忽倏亘天,暴雨骤降。比及永崇里,道中之水已决渠矣。”总之,曲 江文化活动民间性或其他信仰活动信息大多仅余吉光片羽,费人琢磨。但这些民 间活动或民众信仰活动,正是曲江文化活动一直持续百年的基石。 幔 唐代的宴会发展,与上巳节的曲水流觞活动内容是有渊源的。另外,重阳节 自古也有宴集的活动。荆楚岁时记“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饮宴 条云:“九月 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 按:此指南朝宋) 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 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近代皆设宴于台榭。”晋书卷九八孟 嘉传有重阳宴会上落帽的典故。唐会要卷二十九: 幸争 其年( 开成四年) 九月,敕庆成节。宜令京兆府准上巳、重阳例,于曲江宴 会文武百官,其延英奉觞宜停。( 开成) 三年十月,京兆府奏:庆成节及上巳重 阳,百官于曲江亭子宴会。 “准上巳、重阳例 ,可知这两个节日对唐代宴集活动的影响。唐诗中多有 以“三日宴 “九日宴 为题。可以相信,唐代曲江后来形式繁多的宴会,最早 即催生于上巳、重阳节的饮酒宴会活动。 另外,唐德宗改正月晦日而设中和节,也是唐代的重要节日,与上巳、重阳 并列为“三令节,也举行宴会活动。即在晦日未改之前,官方亦以之为三大节 日之一1 。唐会要卷二十九:“( 贞元) 五年正月十一日敕:朕以春方发生, 候维仲月,句萌毕达,天地同和,俾其昭苏,宜助畅茂。自今以后,以二月一日 子有小连环,欲送则以蜀锦流苏牵之。唱日:春光且莫去,留与游人看。”文词较为通顺。 1 唐会要( 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下同) 卷二十九有诏云:“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前件三 节日,宜任文武百僚,择地追赏为乐。每节,宰相以下及常参官,共赐钱五百贯;翰林学士共赐一百贯; 左右神威神策龙武等三军共赐一百贯:金吾英武威远及诸卫将军共赐二百贯:各省诸道奏事官共赐一百贯; 委度支每节前五日准此数支付。仍从本年九月九日起给。永为定制。”此在贞元四年九月丙戌,唐德宗改晦 日为中和节之前一年。旧唐书卷一三本纪第一三德宗下亦载,文字略有不同。 f 9 为中和节。内外官司,并休假日。先敕百僚,以三令节集会。今宜吉制嘉节以 征之。更晦同于往月之终,揆明辰于来月之始。”唐诗纪事卷二十七载李泌奉 和圣制中和节曲江宴百僚诗,又日:“泌请废正月晦,以二月朔为中和节。因 赐大臣戚里尺,谓之裁度。里间酿宜春酒,百官进农书,以示务本。帝乃著令, 与上巳、九日为三令节,中外皆赐缗钱燕会。 二月初一中和节秉承了正月晦日宴饮的习俗。岁时广记卷十三“月晦” 引荆楚岁时记云:“每月皆有晦朔,以正月晦为初年,时俗重之以为节。 又 云:“元日至于月晦,并为酣聚饮食,士女泛舟,或临水宴乐。”民俗二月二日有 挑野菜的活动。宋人曾储类说卷六引秦中岁时记云:“二月二日曲江拾 菜,游观甚盛 。岁时广记卷十亦引秦中岁时记作“二月二日曲江拾菜, 士民游观极盛 。自居易有二月二日1 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 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以三大节日主导的曲江活动是曲江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节日宴会与踏春赏 花活动催生了名目繁多的科举进士宴集2 。旧唐书德宗纪下载贞元九月丙午 诏云:“今方隅无事,熏庶小康,其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三节日,宣 令文武百僚选胜地追赏为乐。亦是德宗借节俗以施皂恩。杨波研究唐代科举与 进士生活的专著就以长安的春天命名3 。 曲江园林盛衰史述略 曲江芙蓉园隋代即为皇家御苑,唐初因之,唐太宗亦尝游幸,新唐书太 宗皇帝纪( 卷二) :“十二月甲寅,幸芙蓉园。丙辰,猎于少陵原。戊午,至自 少陵原。同书薛万均传、房玄龄列传亦有“帝幸芙蓉园 的记载。太平 御览卷一百九十七居处部二十五:“芙蓉园本隋世之离宫,居地三十顷,周回 十七里。贞观中赐魏王泰。泰死,又赐东宫。今属家令寺。园中广厦修廊,连亘 屈曲,其地延袤爽垲,跨带原隰,又有修竹茂林,绿被岗阜。 李泰死后曲江芙 蓉园为东宫家令寺4 掌管。完全丧失了皇家园林的地位,曲江池一带的私人园林 在此之后逐渐兴盛起来。( 乾隆) 西安府志卷七十九拾遗志引:画墁录云: “唐京省入伏假,三日一开印。公卿于郭皆有园池。以至樊( 川) 杜( 曲) 数十 里间,泉石占胜,布满川陆,至今基地尚在。省寺皆有山池,曲江各置船舫,以 拟岁游赏。诸司农山池为最,船惟户部为最。”京城官员如夏后选择城南一带为 避暑之所,故而有山池船舫。李浩先生唐代园林考录考证位置明确在曲江池 一带的私人宅院有南亭、邺公园池、于长史山池、韦司户山亭院、薛大夫山亭等, l 朱金城自居易集校笺定此诗于开成元年( 8 3 6 ) 作于洛阳,因洛阳有“十字津”。此盖不矛盾,曲江 之俗既让诗人印象深入,故在洛阳见“草芽菜甲”,亦特为咏之。 2 论文第四章有科举考试与曲江进士宴,故本节不作论述。 3 全名为唐代的春天唐代科举与进士生活,中华书局2 0 0 3 年版。 4 官名,详见通典卷三十官职十二“太子家令”条。 亡 1 0 与曲江毗连的有长宁公主东庄、李峤园林、太平公主山庄、韦司马别业等1 。 阜族显宦在曲江附近私立园林山亭者,今人考录所得必仅为其麟角。且时间 皆会不晚于唐玄宗关宝年间。天宝间曲江一带的皇家园林地位逐渐恢复、皇家园 林周围的百姓游赏亦空前繁荣。唐会要卷十九记载重臣萧嵩上表请求“移家 庙 的事件: “天宝元年四月,太子太师致仕萧嵩,以私庙逼近曲江,因上表请移就他处。 其词日:地接胜游,城连禁御。伏以神道静谧,久议迁移。批答云: 卿立庙之时,此地闲僻。今傍江修筑,举国胜游。与卿同之,须避喧杂,事资 改作。” 其中的文字表明:曲江是“人物喧杂、举国胜游的民众游览地,同时是“城 连禁御、傍江修筑 的皇家园林。唐会要接着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