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从学徒到入室弟子,从美术工作者到艺术大师;从师古人到师老师,从师 生活到师己心;本论文以何海霞艺术生涯中的几个阶段为线索,把对画家何海 霞的个案研究重点放在了他的艺术探索精神与中国画的继承、革新、发展及中 国画现代性的转变的关系研究上。论文一方面通过对何海霞不同时期的生活、 学习、创作状态分析,明晰何海霞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演变背景。另一方面 对何海霞在长安画派时期和晚年变法时期的代表性的山水画作品进行比较,这 些气势磅礴、意境幽远,洋溢着欢乐和热情的作品中隐藏着画家特有的思想观 念、精神情感和审美风格。折射出其对美的信念,对光明、善良、阳刚、图强 的情感追求。论文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角度,重点挖掘何海霞艺术的精神实质, 揭示出画家那种闪烁着纯净人文精神追求的气魄与气息。 通过对何海霞艺术人生的探究,明确了对传统的尊重和理解,继承和革新 才是中国画艺术的发展真谛。为当下艺术的变革指出了一条理解学习传统,汲 取精华,深入生活,创立新法的健康发展之正道。这也是如今中国画现代性转 变过程中,为不失时代性和民族性而要遵守的基本准则。我们应该学习何海霞 的艺术探索精神,并从其绘画实践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不气馁,不盲从,努力 从自身和传统寻找突破口,探索中国画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交融的契合点, 进一步推动中国画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这才是我们研究何海霞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何海霞中国画艺术探索精神 a b s t r a c t f r o ma na p p r e n t i c et oad i s c i p l e ,f r o ma na r t i s tt oam a s t e r , f r o mi m i t a t i n g t h ea n c i e n t st oi m i t a t i n gh i st e a c h e r s ,h eh a i x i ae v e n t u a l l yt r a n s f e r r e df r o m p a i n t i n g l i f et op a i n t i n gh i si n n e rw o r l d b a s e do nt h es t a g e so fm a s t e rh e sa r t i s t i cc a r e e r , t h e t h e s i sl a y st h er e s e a r c hf o c u so nt h e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h i sa r t i s t i ce x p l o r a t i o ns p i r i l a n dt h ei n h e r i t a n c e ,i n n o v a t i o n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t h em o d e mt r a n s f o r i l l a t i o ni n 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 s t h ep a p e ra n a l y z e sh i sl i f e ,l e a r n i n ga n dc r e a t i v e p r o c e s si n d i f f e r e n tp e r i o d sa n de x p l i c i t l yp r e s e n t st h ef o r m a t i o na n d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m a s t e r h e sp a i n t i n gs t y l e i na d d i t i o n ,t h es t u d ym a k e sc o m p a r i s o n sb e t w e e nm a s t e rh e s t y p i c a ll a n d s c a p ep a i n t i n gw o r k si nt h ep e r i o do fc h a n g a np a i n t i n gs c h o o la n dh i s w o r k si n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p e r i o do fh i sl a t ey e a r s d i s p l a y i n gg r e a tm o m e n t u m , p r o f o u n d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 , o v e r f l o w i n gj o ya n dp a s s i o n , m a s t e rh e sp a i n t i n g w o r k sn o to n l yr e v e a lh i su n i q u ei d e a s ,e m o t i o na n da e s t h e t i cs t a n d a r d s ,b u ta l s o r e f l e c th i ss p i r i t u a lq u e s tf o rb e a u t y , b r i g h t n e s s ,k i n d n e s s ,s t r e n g t ha n ds t r i v i n g t h i s p a p e r , 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 so fs o c i o l o g ya n dc u l t u r o l o g y , e x p l o r e st h es p i r i t u a l e s s e n c eo fm a s t e rh e sa r t sa n dr e v e a l sh i sc o u r a g ei nh u m a n i s t i cs p i r i tp u r s u i t b y e x p l o r i n gm a s t e rh e sa r t i s t i cc a r e e r ,t h ep r e s e n tp a p e re x p l i c i t l ys t a t e st h et r u e e s s e n c et od e v e l o p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i st or e s p e c t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h e r i ta n di n n o v a t e t h et r a d i t i o n m o r e o v e r ,t h ep a p e rs u g g e s t sh e a l t h yd e v e l o p m e n tb y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t r a d i t i o n s ,a b s o r b i n gt h eq u i n t e s s e n c e ,o b s e r v i n gl i f e f o rp r o f o u n di n s i g h t sa n d c r e a t i n gn e wa p p r o a c h e si nt h ea r t i s t i cr e f o m s ,w h i c hi sa l s ot h eb a s i cp r i n c i p l et o r e t a i n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n e i t ya n d n a t i o n a l i t yi nt h em o d e mt r a n s f o i t n a t i o n so fc h i n e s e p a i n t i n g t h i st h e s i sc o n c l u d e st h a ta r t i s t ss h o u l dl e a r nf r o mh eh a i x i a sa r t i s t i c s p i r i ta n dv a l u a b l ep a i n t i n ge x p e r i e n c ea n dn e v e rg i v eu po rf o l l o wl i k es h e e p a r t i s t ss h o u l ds e e kb r e a k t h r o u g hi nt h e i ro w na r t i s t i cl i f ea n di nt r a d i t i o n , a n d e x p l o r et h ei n t e g r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t r a d i t i o n a la n dm o d e m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 sa n d b e t w e e nt h eo r i e n t a la n dt h ew e s t e r np a i n t i n g s ,w h i c hw i l lm a k e g r e a t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a n df u r t h e rp r o m o t ei t sp r o s p e r i t y t h i si s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o u rr e s e a r c ho nm a s t e rh eh a i x i a k e y w o r d s :h eh a i x i a , 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 ,a r t i s t i ce x p l o r a t i o ns p i r i t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 究所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或其它 相关数据库。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乏整。:丝 指导教师签名: 圃 一 跏l o 年易只e 6e tx d 口年只如e l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 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 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多簇j 芬够 沁eo 年只i 善e t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1 9 世纪到2 0 世纪初的中国民众在混沌中被帝国主义的炮火惊醒,仁人志士 们在迷茫中揣着一颗恐惧而有焦虑的心四处奔波。为摆脱封建王朝的束缚,试 图借助西方新思潮和新观念,从中寻求一条救国救民的途径。美术方面亦是如 此,清朝之始,被封建统治者所标榜的正宗国画,逐渐丧失了成教化,助人 伦的社会功能。甚至已不能客观的展现世间风貌,而更多为聊表个人 胸中消极意气和仅供消遣娱乐的作品。虽然有过清初四僧的纵横恣意和扬州 八怪的灵性抒发,但他们的影响有深度而乏广度,未能从根基上撼动清朝国画 创作的主体观念。直至清末的中国绘画沦落到枯笔如草,味同嚼蜡的局面。 面对这种现状,改良派的新舆论表现出了欲复兴中国绘画的理想和抱负。康有 为一边慨叹“中国画学到国朝而衰弊极矣”,一边寄希望于新美术运动的开拓者 刘海粟、徐悲鸿等人,认为“内和中西,他日必有英才。n 1 中国近现代美育 的倡导者、教育家蔡元培则强调,把艺术活动与改造国民精神结合起来以 美育代宗教,并提出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了科学教育,尤要普 及美术教育,他的观念为美术的革新赢得了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绘画开始表现出异彩纷呈的态势。“海上画派”创造出活 泼清新、秀雅明丽、雅俗共赏的新画风;“岭南画派倡导的艺术革命,折衷中 西、神形兼备、兼工带写,以及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等美术团体的相继而出, 对传统中国绘画技法的发掘与传承、创新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9 0 8 年秋,蔡元培为实现改良中国教育的理想,而踏上驶向德国的游轮, 开始他的留学生涯。几乎与此同时,1 9 0 8 年1 0 月7 日,在北京复兴门内沟头 的一个满族家庭里,何海霞出生了。此后的九十年里,何海霞的命运与中国画 的命运搭上了关系,二十世纪的中国大地风云变幻、危机四起,何海霞则始终 以一种沉着、淡泊、宁静、随和的态度,忠贞不渝的坚守着自己的一片绘画领 地。他对中国山水画倾注了自己一生的执着,他为中国绘画的发展也耗尽了毕 生心血。他将自己的绘画生涯分为“画古人”、“画老师”、“画生活 、 “画 自己 四个阶段,通过“画古人 ,他从整体上把握了院体画、文人画、民间画 的笔墨技法和中国传统绘画的深邃内涵;通过“画老师 ,他汲取到了一个艺术 绪论 大师应具有的广阔的胸襟、深厚的文化修养功底和锐意进取的创新探索精神; 通过“画生活”,他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和艺术探索变化传统、丰富传统,凭着一 个艺术家的良心,担当着新时代所赋予的责任与使命,将自己对祖国河山、对 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挥洒在画面上,去感染、激励更多的人;通过“画自己 , 他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用完全面的素养和直觉将重彩和水墨在色彩的自由层 次上结合起来口1 ,畅快淋漓书写着对自然、对生命、对和平、对光明的关注、 呵护和渴望。何海霞作为二十世纪“中国传统山水画集大成”的代表人物,继 承了传统,接纳了现代精神,在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探索的碰撞下,实现了中 国画发自本体的现代性转变。为中国画的发展探索出一条健康新路。1 9 9 8 年8 月5 日,何海霞走完了自己的生命之旅,病逝于北京,享年9 1 岁。何海霞一生 为祖国捐赠作品甚多,在1 9 9 7 年的“何海霞作品捐赠仪式 上,一次就捐赠了 4 6 幅国画精品。我们耳畔至今还回响着捐赠仪式上他那句深情的话:“我热爱 祖国,热爱人民,为了社会主义艺术事业,我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本文就以何海霞一生的四个阶段为线索,将现有的文字、图像资料加以分 析研究,探求何海霞艺术风格的演变、形成轨迹。凸显出何海霞为实现自己的 艺术理想,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亦希望老一代艺术家对传统、对生活的诚恳 学习态度和对文化修养的注重,能够对艺术界后起之秀们的进一步提高有所裨 益。 2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悦古斋力起步 何海霞,满族人,初名福海,字瀛,又字登瀛,后改名海霞。父亲何子元, 以写字刻板为业。何海霞六岁入私塾,始习画,摹写芥子园画传。 1 9 1 7 年,何子元以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的观念,送十岁的何海霞前 往琉璃厂,拜“悦古斋 的掌柜韩懿轩为师,至此开始了何海霞的学徒生涯。 韩懿轩的幼年也曾在纸铺当过学徒,后来住进琉璃厂,帮助观音阁的 老板买卖旧字画。业余时间暗下功夫,刻苦研习书画。十年见成效,所仿翁同 稣、杨守敬可乱真。而且在古书画鉴定方面也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之后,自己 经营“悦古斋”, 以文会友,结交满洲贵族金息侯、学部侍郎宝熙、翰林袁励 准、考古学者罗振玉等文人墨客。并两次收购清廷内阁档案大库流散出的文物, 受逊帝溥仪赏赐五品朝服。因此在琉璃厂具有很高的威望和名声。 何海霞到“悦古斋 后,从日常生活打杂干起,起早贪黑,任劳任怨,使 他小小年纪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的良好习惯。“悦古斋”门规森严,掌柜的要求 徒弟们的举止言谈均要文质彬彬而不失风度。少年聪慧的何海霞在端茶倒水间, 学习掌柜待人处事的方式方法,留心聆听掌柜与友人们所谈论的古书画鉴定、 摹仿知识,默记于心。韩懿轩对何海霞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学徒第一年,要求 他在帮工之余从芥子园入手临摹。第二年开始临摹吴门画家仇英、唐寅等 人。聆1 唐寅的绘画以山水为主,人物、花鸟也颇有建树。其山水继承了李成、 范宽和宋元的风范,以大斧劈为基本皴法,中锋行笔,参合“披麻”、“乱柴 诸法,风姿独特,造景或雄伟险峻或平远清幽。仇英受院体画师和文人画家的 双重影响,山水师法王维、李成,作品刻画精细,敷色鲜丽。对我国青绿山水 之法和工笔重彩的形式有新的发展。吴门画家写景工整、法度精严,对他们的 摹仿使何海霞的绘画起步走得很稳很正,谨严的法度奠定了他在结构和线条上 的基础。第三年,开始主攻界画楼阁,清朝的袁江、袁耀无疑成为首选。宋元 以后,文人画发展为画坛主流,界画技法被视为工匠技能而遭到贬低,袁江、 袁耀父子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不顾世俗的偏见,将日益衰落的界画振兴起来, 并加以发扬光大。创立了变化多端的鬼面皴,并把人间的楼阁构置于虚无飘渺 的仙境中,使画面充满神奇的色彩和魅力。从二袁身上何海霞学到了勇于创新 第一章。悦古斋”起步 的精神,亦打下了扎实的界画功底。后来张大千见到何海霞的界画,也由衷的 称赞日:“画亭台楼阁等建筑,不用界尺画,而是全用笔走线,有弹性,有韵味, 有厚重感,有别于古人。h 3 韩掌柜的因材施教,加上何海霞的聪慧刻苦,三年之功,使何海霞对传统 中国绘画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掌握了绘画的基本技能。塑造了他在绘画上法度 谨严的秉性,亦形成了挺拔秀俊、工致妍美、笔力道劲、凝炼厚重的绘画风格。 学徒每日的临仿字画、补字补画工作,为何海霞提供了观赏诸多古代书画真迹 的机会,眼界开阔随之见识增长,遵照掌柜的指教,在仿画鉴画方面都初有成 效。二十出头时的何海霞即能仿出不同朝代绘画的特点与品性,能从绘画的品 质、墨色、构图、题材鉴别出真伪,如此功力的练就,与这三年学徒生涯的努 力是分不开的。 4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何海霞与中国画学研究会 中国画学研究会成立于1 9 2 0 年5 月2 9 日,研究会的主要创办人为金城、 周肇祥和陈师曾。当时的北京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自然也是中国文 化、艺术的学术研究中心。美术界的精英们持着不同的艺术观念,以各自的方 式方法,尝试着去改造中国绘画。因此,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成了美术社团创 立的高峰期。仅在北京就有无声诗社、宣南画社、北平艺社、中国画学研究会、 松风画会、吼红画社等数十家美术社团。而中国画学研究会自1 9 2 0 年成立到 1 9 4 7 年举行第二十五次成绩展,使其成为民国期间在北京,乃至整个北方地区, 规模最大,影响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美术社团。 金城作为中国画学研究会的主要创始人,受当时文化守成主义思潮的影响, 主张阐扬“国画之有特殊之精神”,以“精研古法,博采新知,先求根本之稳固, 然后发展期本能,对于浪漫沧野之习,深据而严绝,以保国画之精神 晦1 为宗 旨,开始在社会各阶层广招绘画良才,免费培养,五年期满,成绩合格者发业 成证书,望使之成为中国绘画艺术及内在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者。 何海霞在我的艺术生涯一文中提到“我是中国画研究会成员,曾经参 加过画展,并且得周肇祥、金北楼的培养,画有一定提高。”这是何海霞本人对 这一阶段生活少有的文字描述。且在其他关于何海霞的研究文章中,也没有对 这一段的生活作具体评论。在此以 何海霞艺术年谱为线索依据,查阅相关 资料,就以下几点稍作分析。 2 1 关于入会的时间 在曹湘秦、何纪争所写的世纪末的丰碑记山水画大师何海霞先生的 艺术道路一文中表述为“1 9 2 6 年,他加入当时北平社会上最具权威的画坛群 体中国画学研究会 ;2 0 0 4 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何海霞画集 后附的何海霞年表中亦记为:“1 9 2 6 年( 丙寅) ,1 8 岁,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 曾任评议员、研究员。 而在2 0 0 8 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何海霞艺术年谱 和何海霞纪念文集后附的艺术年表中则表明:何海霞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 的时间是1 9 2 3 年。并引用了湖社月刊第3 4 期中的一段文字加以证明:“1 9 2 3 5 第二章何海霞与中国画学研究会 年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并成为金城弟子的有:惠孝同、张琮、张晋福、陈缘督、 陈少梅何海霞共1 5 人”。虽然这其中对于惠孝同的入会时间,与中国美 术家辞典等相关资料中“惠孝同是1 9 2 0 年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的第一批学员” 1 的表述有所出入,但用于确认何海霞的入会时间还是可信的。应该算是对何 海霞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时间的一次更正吧。“1 9 2 6 年入会”的说法不仅没有 实物证明,且这一年的5 月金城即赴上海收集南方绘画作品,然后直接由上海 启程赴日本参加第四次中日联合绘画展览,而9 月6 日由日本返回祖国时,因 痣病口1 逝于上海。因此,若何海霞是1 9 2 6 年入会的话,恐怕难有机会向他本 人所说的那样“得到金北楼的培养”。 2 2 “边缘弟子一及湖社 何海霞于1 9 2 3 年被金城、周肇祥慧眼识才,作为明日画坛复兴之“可造 者川8 3 选入中国画学研究会作研究员。时年何海霞1 6 岁,和他同年入会的陈少 梅1 5 岁,因此,陈少梅便成为金城所收弟子中年龄最小者。陈少梅秉性豁达、 天资聪慧、才思敏捷,深受金城喜爱,曾日:“少梅超诣绝群,必以过我。 恻 并取号“升湖 ,以寄厚望。而何海霞性格内敛、不张扬、亦不善言谈,与同年 入会的陈少梅、惠孝同、张晋福等研究会中的积极分子、活跃人物相比起来, 越发显得沉闷孤寂、默默无闻。所以何海霞虽同为金城弟子,但与金城的关系 若即若离,较疏远而少亲密。何海霞既没有“湖”字号,也不在时常出入“墨 茶阁 的核心弟子名单之列。“墨茶阁 是金城故居,金城自1 9 2 0 年组建中国 画学研究会到1 9 2 6 年去世,先后共有门人弟子“百数十人川m 1 。起初人少时就 在家中受业,后来弟子渐多才借用欧美学生会大厅上课。但与金城关系密切的 核心弟子仍然经常出入“墨茶阁”,或单独受业或聚会闲谈。金城去世后,鼎力 支持金潜庵组建湖社画会的亦是这些人。在许多关于金城或中国画学研究会以 及湖社画会的研究文章中,像胡佩衡、马晋、管平、李达之、吴镜汀、李鹤筹、 惠孝同、张晋福、陈少梅等金城弟子的名称常反复出现,却很少有提及何海霞 的。由此可见何海霞处于较边缘弟子行列中,在当时并未引起金城的过多关注。 如此一来,在何海霞艺术年谱关于1 9 2 6 年的事件中有这么一段记录, 则很难让人信服。书中写道:“5 月,参加中国画学研究会研究员业成典礼。金 6 西北大学碰士学位论文 城向何登瀛等1 1 名弟子颁发业成证书”据相关研究资料反映,这1 1 人中,可以确定的有:李达之、陈威栋、朱之哲、李树智、刘子久、李鹤筹、 管平、陈宏铎共八人“。此八人皆为1 9 2 0 年入会的第一批学员,到1 9 2 6 年修 满了5 年学业。而何海霞是1 9 2 3 年入会,学业尚未修满,怎能毕业? 若为破格 的话,颇为金城器重的马晋、惠孝同、陈少梅等核心弟子尚不在此列,又怎能 波及边缘? 一纸证书可有可无,不是何老无能,只有修书者马虎。 1 9 2 6 年9 月金城去世后,其子金潜庵在胡佩衡、李鹤筹、陈少梅等人的极 力支持下,出于对先师的怀念与继承先师遗志的愿望,于1 9 2 7 年1 月另结新社, 创立了湖社画会。原中国画学研究会里,金城的及门弟子中,很多人都加入了 湖社。何海霞一度处于两难抉择中,最终他未加入湖社,而留守中国画学研究 会,其原因可能与他的“边缘弟子”关系有关。但何海霞与潮杜亦保持着一定 的联系。如:1 9 2 7 年湖社画会出版湖社半月刊,何海霞作画以示贺;1 9 3 0 年湖社月刊金北楼先生四周年特刊出版,内载惠孝同、陈少梅、张晋福、 何海霞等金城弟子共同撰写的“金北楼先生四周年纪念感言”;1 9 3 1 年,何海 霞参加了湖社画会会员作品展开幕式。“ 2 3 画业新成就 中国画学研究会兴盛期,何海霞出作品参见了第 三次和第四次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参加了中国画学 研究会第五次至第十二次以及第十八次成绩展。中国 画学研究会出版的艺林月刊第3 7 期,刊发了何 海霞的参展作品山水,并注释:“何海霞名登濠, 山水笔墨苍秀,有名人之风,覃精铬铸,造境何可量 耶”。之后的艺林月刊陆续刊发过何海霞的仿 宋人黄鹤楼图、松风涧涛、饷鸟图、细笔山水、 牛背读书图等作品。 金城本人自幼习画,临摹宋元以来名家真迹,成 就卓越。多作师古画,画风严谨,笔法精妙,以工带 写,隽秀可观,深受时人推祟。且著有画学讲义、 饷鸟图 第二章何海霞与中国画学研究会 北楼论画等。这样一位全才型的现代画家,在对弟子们教学受业时,所倡 导的艺术思想主张,对何海霞以后绘画格调的提升和绘画风格的形成产生了一 定的影响。 其一,在金城的影响下,何海霞将临摹对象锁定在了五代和宋元的山水名 家身上。院体画成于五代盛于宋代,这两个时期的名家画作对何海霞很有启发, 使其深悟到院体画“格物像真,形似意生”的艺术特征。五代荆浩长年居于山中, 亲身体验和观察自然,他先通过“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n 3 3 的 写生,再进行“删拨大要,凝想形物”“制度时因,搜妙创真”口耵的创作。从荆 浩的作品中,何海霞领会到,气质俱盛的“真”才是绘画精髓之所在。荆浩笔 法记中的“山水之象,气势相生”“远取其势,近取其质”,也成就了何海霞 山水画构成的基本特征。其次,董源“不装巧趣,皆得天真,峦色苍郁,枝干 挺劲”n 5 1 的江南山水;巨然北方山水画的竖式构图,以及粗放的笔法中散发出 的浓重的湿润之气。都对何海霞后期山水画的思想境界、审美风格的提升有所 裨益。通过对五代宋元名家的潜心揣摩,使何海霞渐入院体画堂的大门。 其二,金城注重“六法”中的“随类赋彩 ,他力主提倡对青绿画法的学 习研究,并把自己几十年摸索出的一套画青绿山水的独特方法和现代色彩观念 灌输给自己的弟子。n 6 1 在他的影响下,何海霞开始对国画色彩做了细心揣摩。 “随类赋彩 使他认识到色彩既是自然的一部分,那么“外师造化时,就应该 重视色彩的存在,没理由忽略它的作用。色彩理应是绘画语言的一种,且是最具 视觉冲击力的形式语言。中国画的色彩并不是对大自然颜色的客观再现,而是 具有意象性的,即画家可以对色彩进行主观意识的加工组织,通过画面上色彩表 达画家斑斓的内心世界,以及喜怒哀乐等情感、状态。对色彩的探索,使何海 霞从色彩心理学的层面,重新认识到了色彩的情感价值。在金城的倡导下,何 海霞将隋代画家展子虔开创的“金碧山水与五代董源创作的景色富丽的着色 山水相融合,探索出了一条特有的山水画敷色之路。 何海霞在追随金城的日子里,从金城身上感受到了一个成熟艺术家对传统 的深邃见解,和由此迸发出的锐意创新精神,以及其对中国画发展的深思远虑。 8 西北大学磺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何海霞与张大千 1 9 3 3 年1 0 月在中国画学研究会第十次成绩展览上,张大干展出了墨荷、 _ ( f f i 石溪山水、白描天女散花,以及和于非陶合作的仕女扑蝶图四件作 品,这些作品深深吸引了同来参观的何海霞。1 9 3 4 年9 月在中山公园水榭举办 的。苏州正社书画展览”,展出了张大千、张善子、叶恭绰、彭恭等人的绘画 作品共二百余件,其中仅张大干的作品就有4 0 件。前来参观的何海髓被张大干 的作品深深折服,仰幕钦佩之情由然而升。随之便萌发了拜大干为师之意。1 9 3 5 年春,经佩文斋裱画店主人张佩卿引荐,何海霞行跪拜札,从此正式纳入大风 堂,成为张大千的入室弟子。 张大干9 岁始习画,师出曾熙、李瑞清,毕生作品无数,境界高绝,集文 人画、宫廷绘画和民间艺术于一炉,“包众体之长,兼南北宗之富丽“”,被徐 悲鸿称为“五百年来第一人”。 何海霞拜张大干为师是其绘画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张大千对何海霞的 帮助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 1 跃出同辈比肩名家 何海霞在中国画学研究会期间,虽潜心磨练画 境渐入堂奥,亦有赞誉之词于身。但相比起更得金城 欢喜的陈少梅、惠孝同等“十大湖”以及胡佩衡、马 晋等人的影响力和活跃度来讲,又显的格格不入主 流。或许是其寂静、淡薄的品性使然。这期间,何海 霞参加了从1 9 2 7 年到1 9 3 4 的中国画学研究会成绩展 共7 次。每次展览的参与人均有一二百人之多。何海 霞的作品囊括其中,受着报刊“陈列作者至五百余件, 博得社会一致好评”,“会员作品各有面貌” 的泛泛之评。且看在何海霞投师张大千以后1 9 3 5 年9 月中国画学研究会第十二次成绩展上,何海霞持 牛背读书图参展,此时他的身份已从一个普通的 牛背读书图, 第三章何海霞与张大干 中国画学研究会研究员,转变为张大干的弟子,艺林月刊在报告此次展览时 写道“出品者一百四十一人,画四百三十幅,询悉开会之是,陆续出品者尚二 十余人,画四十余幅,地狭画多,不能尽数陈列,只能分次更换。参加展览者 有张大千、何海霞、黄均、曹克家等。并点评了张大千、张善子和何海霞的作 品。由此,何海霞瞬间跃出同辈。继而,1 9 3 6 年1 月1 1 日,张大干又携何海 霞参加了在天津法租界永安饭店举办的“永安画展”,此画展是由张大干、张善 子、萧谦中、胡佩衡、傅心畲、徐燕荪,于非阁、何海霞八人作品联合展出。 “永安画展 轰动塘沽,具有空前的影响,参观者络绎不绝。以至原定于1 3 日 闭幕的画展又延期两天。报刊在针对“永安画展”的介绍文章中,对何海霞的 评价为:“何瀛,字海霞,为大干夫子最近所收弟子,君初工界画,拟袁江、袁 耀,颇可乱真。自从大干夫子游,画风为之丕变,书亦如此。少年英发,努力 学问,以较不妄之有口能谈手不随者,霄壤之判矣。”此时,何海霞投师张大干 尚不足1 年。同年,经张大干引荐,结识徐悲鸿、齐白石。并出作品参加在吉 林长春举办的齐白石、张大干、于非圈、何海霞四人联展,知名度大增,受益 非浅。年底,在北平中山公园举办的“赈济西郊赤贫,于非陶、张大干画展 中,何海霞有6 幅作品售出,为善款的筹集添砖加瓦。此次义卖活动被各报刊 争相报道,再次提升了何海霞的名声和影响。1 9 3 7 年4 月,经张大干推介,何 海霞的作品山中一夜雨入选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并在南京美术陈列馆展 出。在张大千的精心栽培下,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奠定了何海霞在画坛能与 名家比肩而立的基础。 3 2 探幽览胜博闻强识 根据何海霞艺术年谱的记录,1 9 2 1 年2 月,刚刚在韩公典的“悦古斋 干满三年学徒的何海霞,即随父亲何子元到天津搞“石版”印刷。次年冬又回 到北京。之后的何海霞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该会的第三次和第四次中日联合 绘画展,何海霞虽有作品送展,但本人并未列入出席者名单。直到拜张大干为 师,期间脚步从未踏出过平津地区。所以,何海霞对山水画的理解完全来自于 对古代名家作品的大量临仿和老师的讲述。这种僵化的学习方式虽然也能为他 的绘画打下了坚实的传统功底。使张大干在见到其作品时,由衷的赞赏“功力 1 0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深,风格异n 8 h 。“功力深”自不待说,来自于何海霞多年的勤苦研习。而“风 格异,则来自于他的聪明伶俐,善于融会贯通的灵气。正如何海霞在谈到自己 临习书法时所说“有人让我写一个元朝柯九思的,我从柯九思里领会出赵松雪, 又从赵松雪里理解出李北海。从二王到各家,我都能跟我的书法联系到一起。 “在绘画的笔法中,我可以发现他受谁的影响,他又怎么发展变成自己的,都 可以找出他的渊源。“垤1 何海霞的刻苦研练精神和天资聪慧的灵气,是令张大干 所欣赏的。但同时张大千也非常清楚这位弟子在文学修养和游览见识上的欠缺。 张大干一生博览群书,手不释卷,精研细读,固其传统学养之精深,涉猎 之广,非常人所能及。他曾感慨的讲:“有些画家舍本逐末,专在技巧上讲求, 却不知要回过头来多读书,才是根本的变化气质之道,这是不能不特别指出的。 在画说一文中更是明确的指出:“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 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须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此外,张大干亦好 游历山水,跋涉期间,既能开拓胸襟和视野,又能领略各地不同的民俗风情。 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为见闻广搏,要从实地观察得来,并不仅 仅只单靠书本,两者是要相辅而行的。名山大川,熟于心中,胸中有了丘壑, 下笔自然有所依据,要经历得多才有所获。啪1 张大干一生游遍了世界各地的名 山大川,才有了画面上的恢弘气势。 1 9 3 6 年6 月,张大干应友人之邀,赴山东益都采风。带何海霞同往。益都 的云门山,亦称南山。此山平原拔易、松荫盖足、风景幽绝,山虽不高而千仞 之势,夏秋时节,云雾缭绕,宛如若仙境蔚为壮观。来到这里,何海霞第一次 领略到了大自然真山真水的雄浑壮丽、鬼斧神工。一直涉猎于各类名家,广采 博收于纸上书画的何海霞,被大自然的魅力所惊愕了,使他开始向往对自然风 貌的追逐。张大干就此行作五言绝句益都游履:“霁翠群峰滴,风湍众壑号。 幽禽鸣不乱,老树曲仍高。投杖攀危石,寻村问浊醪。十年嗟已晚,卜宅首频 搔。何海霞见到此诗,更被老师的文采所折服。又想到自己的文学底子,甚觉 惭愧。 其实,为激励何海霞加强文学修养,张大干也时常鞭策之。张大干曾对何 海霞说:天津有个巢章甫,文学好,向仲坚词人的学生,也是你的同行,你俩 人要是一个人多好。意在期望何海霞在文学方面要多下功夫,这对何海霞是一 第三章何海霞与张大千 个鞭策。另一次两人同游琉璃厂的古玩铺。回来途中,大干问及何海霞刚才所 见的何绍基所书的对联内容。何海霞未曾留意,突然被问及,一时语塞,支吾 间只记得上下联头两三字,随后老师却能脱口念出并教之。使何海霞明白了处 处留心皆学问,深受教育。 1 9 4 6 年,抗战胜利后,张大干带领何海霞由北平飞重庆,然后抵成都,何 海霞开始了他的四川之行,直至1 9 4 9 年张大干离开大陆。此次入川也是何海霞 艺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其在后来多篇文章中都对此行感慨不已:“随师入蜀, 这对于出趟皇城即为远游的我,真有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我仿佛从中悟出 点什么。从此,这片土地就经常留下我的足迹。”“1 9 4 5 年我随张大干入川 对我后半生艺术影响极大。在传统技法上,得到丰富生活的补充,收获很大。 r 2 1 1 3 3 饱赏真迹手摹心追 张大干的一大嗜好就是收藏古代名家真迹。徐悲鸿在五百年来第一人 中写到“盖以三代西汉魏晋隋唐两宋元的之奇,大干浸淫其中,放浪形骸,纵 情挥霍,不尽世俗所谓金钱而已。正如所说,张大干每遇喜爱的名家真迹,便 一掷千金,毫不吝惜。1 9 4 4 年,张大干在四川成都举办的“张大千古字画展览一, 共展出他收藏的古代精品1 7 0 余件。张大干衰情石涛,单石涛作品就收有上百 件。自己却常为购得这些收藏品,落得举责累累。真应了“富可敌国,贫无立 锥,一身是债,满架皆宝的笑谈。 1 9 4 6 年春,张大干借居颐和园,何海霞终日侍其左右。张大干展示出其收 藏的五代董源的江堤晚景、宋人的群马图、溪山无尽园、元代钱舜举 的明妃上马图、明代沈石田的临铜官秋色图、清代袁耀的山水物条屏 之十二等堪称大风堂“琼壁 的千年字画真迹,供何海霞欣赏。在随师入川 期间,又欣赏到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董源的潇湘图、溪岸图、赵 伯驹的六马图、刘道义的万壑松风图、郭熙的树色平远等等。并临 摹了其中的溪山无尽图、江堤晚景图等。通过对这些名家真迹的手追心 摩,使何海霞深悟传统绘画精髓,绘画意境和笔墨技艺都大有提高。何海霞这 一时期创作的仙山楼阁、窠石平远图、仿巨然山水、仿渐江山水, 仿 1 2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巨然晴风园、江天楼阁、黄鹤山樵笔意、寒林楼观等。这些作品多为 仿古之作,画面虽法度严谨、拘于程式,然画意清新空灵、意境幽远、独出心 裁,即便是江天楼阁这样的界画,也笔笔如写、逸气跃然纸面,全无袁江、 袁耀的匠气了。这些作品充分体现出了何海霞独到的绘画感受力和控制力,能 人所不能令人敬佩。 张大千为人宽厚,性情豪爽。在画艺方面更不保守。何海霞追随张大千期 间,常聆听老师讲析画理,论画道,说画史,谈画法。“先师高兴地给大家讲各 名家的传统画法如用笔、敷色、气韵、布局等的长处和法度。先师循循善 诱,诲人不倦。他总是一边作画示范一边详细讲解,我们临摹时,先师总是随 时指点。“他告诉我们怎么居高临下看川西平原;从什么角度看茂密的林木 和远山;他告诉我们应如何取舍,山坡上的白山茶花可以采下画折枝”。”。 黄鹤山樵笔意仙山楼阁 入川期间,何海霞常为大干老师代笔仿临古代名家作品,以宋元时期的绘 画为多。先由何海霞绘至五六成,再由张大干视其画意画境反复调整,逐变成 张大千的面貌。何海霞则从此过程中探索、比较、体会,终颇得张大干绘画精 瓣 第三章何海霞与张大干 髓。画风逐渐脱离了院体的工整、严谨,开始转变为张大千的清新雅建,空灵 潇洒。 何海霞追随在大干老师身边,虚心求知、聆听教诲、脚踏实地的刻苦学习, 从大千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汲取营养,提高完善自身。通过对古人、对老师的勤 奋探索学习,技艺日臻纯熟。无论写意或工笔、水墨或重彩都能和谐关系,富 于变化而随心所欲。更深受张大干艺术思想风格的陶冶与影响,学会去认识自 然、师法自然,并从这个过程中,理解了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在老师 的感染下,潜心研究了石涛、八大,对“搜尽奇峰打草稿 的创作主张,有了 真切的体会。何海霞从大干老师身上领悟到了一个成熟艺术家应有的修养、胸 襟和气度。这种大家的风范亦成为何海霞此后追逐的理想和目标。 3 4 真善为人情怀爱国 “人品即画品”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中所特有的命题,自古以来我国凡是 卓有成就的画家,都非常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理想。中国画作为陶冶情 操,怡养心性的手段,内可以乐志,外可以养身。绘画作品审美价值的体现, 不仅来自于笔墨手法技巧,而更主要取决于作者思想境界的高低。清代王昱云: “当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之处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 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然,画亦有然 。滔1 所以在中国古 典美学的传统思想中,画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它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对于艺术 作品审美价值的独特看法。刘熙载日:“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 总之日如其人而已一,中国古话中的“画如其人 与此同理。 张大干的人品修养也被何海霞视为楷模,老师的教导也时常回响与耳畔: “要学习好书画,须先要学好做人。要树立起好的品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有规格的人。 张大千为人古道热肠、慷慨大度,于人为善,其交友甚广,然 而无论是社会名流、弟子学生还是厨师、司机,他都能以诚相待,挺身相助。 张大干的爱国情怀亦使何海霞深受感染,念念不忘。抗战之始,张大干被困北 平颐和园。何海霞协助德国友人海斯乐波驱车前去相救,大干不顾个人安危, 让同被滞留园中的其他妇幼人等先被救出,自己在两天后才脱离险境。面对日 本人的威逼利诱,张大干大义凌然、横眉冷对,拒绝合作。且与张善孑子将大量 1 4 西北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画作义卖救国等行为,都使何海霞身怀感动,曾日:“画好画,但做人难于作画, 人与人的关系,不能只顾自己,除自修严格要求自己外,应做些有益于别人的 行为,把帮助人看成自己的义务,不为图报,为人而生。 口7 1 漂居海外的张大干创作了长江万里图、 庐山图等佳作,倾注了他对 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赞美和深切怀念之情。何海霞也将自己对祖国的深情厚爱 灌注在其作品中。从他的绘画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画家光明始落、坦坦荡荡的 胸襟和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性格,更能感受到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 对祖国的山石草木和人民大众凝聚着一种特有的热爱之情,他渴望和平,渴望 光明,渴望善良,渴望一切美好的东西普照在这片与之血肉相连的土地上。他 把这些美好愿望浑然一体地溶化进他的山水画创作中。他强调说:“应该要求每 一个画家认识到社会作用和对下一代应起到什么作用。州矧他正是这样用自己的 作品去鼓舞教育人民,去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激发起人们对祖国、对人民、 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对美好生命的关注与呵护。 1 9 4 9 年,张大干的仓促出国,竞成了师徒二人的诀别。此后的何海霞始终 保持着在继承先师的基础上拓展传统。“把深悟先生的创作真谛与追溯中国画之 本保持同步;将师从先师的技法与勇于探索出新联在一起;将永久的敬师之意 同师造化的虔诚融为一炉;将崇尚先师人品画品与刻苦的自我修炼合为一道。艿 豳1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张大干在海外暮年变法,开创泼墨泼彩新路。消息 传到国内,激励起何海霞的创新斗志,立下誓言“解放自己,从而开启了“画 自己”的人生阶段,方使他的艺术才华得以尽情展示,终以辉煌的艺术成就实 现了自己的人生夙愿。 第四章何海霞与“长安画派” 第四章、何海霞与搿长安画派力 1 9 5 0 年春,何海霞从四川返回北京时滞留西安,经应聘到市卫生局卫生宣 教馆认职。从事着用水粉画、美术字宣传预防大脑炎、无痛分娩等医疗卫生常 识的工作。这段时期的何海霞陷入了迷茫与失落的深渊。前半生的所学在新的 社会里似乎变得完全没有了用武之地,从同事的言语和表情中,他读到更多的 是嘲讽和歧视。不由得想起大干老师临走前留给他的话共产党来了,你的画 也不行,要生活下去只好画小入画。老师的提醒是他对未来早已心怀忐忑,然 而面对冷酷的现实,仍使他感到无法接受而沮丧之至。 如果说拜师张大干是何海霞命运中的一次大好转机,那么在此时此刻结识 到石鲁和赵望云无疑是幸运之神的再次眷顾。“我在陕西的三十年,思想艺术上 得到石鲁、赵望云的帮助,这是我艺术生活实践所难得的良好机缘。川3 0 1 直至晚 年的何海霞在提到石鲁时敬佩感激之情人无以言表,他称石鲁是其自张大干之 后的第二位老师。 赵望云,河北省束鹿县人,长何海霞两岁,1 9 4 2 年迁居西安。赵望云早年 从托尔斯泰的 艺术论和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苦闷的象征中受 到启发,认识到“应着重观察现实,以追求艺术创造的本质 ,吼1 于是,坚守着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急诊科外伤腹膜后出血护理要点
- 2020-2025年监理工程师之监理概论基础试题库和答案要点
- 2020-2025年施工员之土建施工专业管理实务能力测试试卷A卷附答案
- 2025版房地产购房合同范本
- 2025商品房预售合同案
- 2025年合同款XPS挤塑聚苯板保温板外墙外保温施工项目合同文件
- 2025专业版房屋抵押贷款合同范本
- 2025专利许可合同范本
- 眼科护理管理及护理实践
- 危险药品防盗培训课件
- 东明石化电脱盐技术改造方案
- 污水处理建设项目施工方案
- 贷款业务的核算1课件
- GB/T 14079-1993软件维护指南
- 9-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件-第九章(20190403)【已改格式】.课件电子教案
- 2023年上海英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3年重庆三峡融资担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无糖食品课件
- 2022年公安基础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1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14探索宇宙-课件
- 会展业的法律法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