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论文)项祖华扬琴作品的音乐学研究.pdf_第1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项祖华扬琴作品的音乐学研究.pdf_第2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项祖华扬琴作品的音乐学研究.pdf_第3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项祖华扬琴作品的音乐学研究.pdf_第4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项祖华扬琴作品的音乐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本文以项祖华扬琴作品的创作思维、风格特征,意义价值为研究对象,纳入 中国扬琴发展史的视野中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以明确项祖华扬琴作品所产生的 积极意义和影响,客观评价项祖华对中国扬琴发展作出的贡献,为将来扬琴创作 和扬琴艺术发展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全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详细阐述了项祖华扬琴作品“立足传统、广采博纳 与“左右全能、 点线结合、曲直兼济、纵横交错”的创作思维方式。 第二章分别从民族性、创新性、结构的多样性角度分析了项祖华扬琴作品的 风格特征。 第三章从项祖华扬琴作品丰富了扬琴乐曲宝库、推动了新曲的创作以及对中 国当代扬琴音乐发展的影响和特殊地位三方面,论述了项祖华扬琴作品的意义价 值。 关键词:项祖华:扬琴作品;创作思维;风格特征;意义价值 a b s t r a c t i nt h i sp a p e r , t h e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i st h ec r e a t i v et h i n k i n g ,s t y l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e m e a n i n ga n dv a l u eo fx i a n gz u h u a sy a n g q i nw o r k s b r i n gi n t o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i n ay a n g q i nv i s i o ni nap r e l i m i n a r ya n a l y s i sa n dd i s c u s s i o nt om a k e i tc l e a rt h a tt h ee v a l u a t ep o s i t i v e i m p a c to fx i a n gz u h u a sy a n g q i nw o r k s a n d e v a l u a t et h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fx i a n gz u h u af o r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i n e s ey a n g q i n o b j e c t i v e l y t op r o v i d e an e wt h e o r e t i c a l p e r s p e c t i v ef o rt h ec r e a t i o na n d a r t s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y a n g q i ni nt h ef u t u r e t h ef u l lt e x t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c h a p t e r s : c h a p t e r id e t a i l e dt h ey a n g q i nw o r k so fx i a n gz u h u aa b o u t ”r o o t e di nt h e t r a d i t i o no fe m b r a c i n gb r o a d l y ”a n d ”a l l a r o u n d ,c o m b i n e dw i t hp o i n t sa n dl i n e s ,a n d e c o n o m i cm e r i t s ,c r i s s - c r o s s i n g ”o ft h ew a yo fc r e a t i v et h i n k i n g c h a p t e r l if r o mt h ep o i n to fv i e wo ft h en a t i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 i n n o v a t i o n ,s t r u c t u r a l d i v e r s i t yt oa n a l y s i st h es t y l ef e a t u r e so fx i a n gz u h u a sy a n g q i nw o r k s c h a p t e ri i if r o mt h r e ea r e a st h a tt h ey a n g q i nw o r k so fx i a n gz u h u ae n r i c h e d t h ey a n g q i nm u s i c a lt r e a s u r eh o u s e ,t op r o m o t et h ec r e a t i o no fan e ws o n ga n dt h e i m p a c ta n ds p e c i a ls t a t u sf o r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i n e s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y a n g q i nm u s i c , d i s c u s s e st h ew o r ko fx i a n gz u h u as i g n i f i c a n c ey a n g q i nv a l u e , k e y w o r d s :x i a n gz u h u a ;y a n g q i nw o r k s ;c r e a t i v et h i n k i n g ;s t y l ef e a t u r e s ; m e a n i n ga n dv a l u e i i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中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奇勺见解。据我所知,除 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住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栽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袁示了谢意。 学住申请人( 学位论文作者) 釜名:碴丝z 2 1 ) 07 年6 月弓日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 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京 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 纸质文 本和电子文本) 以供公众检索、查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 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住论文( 甄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奢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釜名:丛丝互 2 00 7 年月弓曰 学住论文指导教师釜名: 2 1 ) 绪论 扬琴,据传原为古波斯击奏弦呜乐器,其前身为萨泰里琴,中世纪盛行于欧 洲,称德西玛琴,明朝末年传入中国,称瑶琴、铜丝琴、蝴蝶琴、百弦琴、洋琴 等,1 9 2 1 年在邱鹤俦琴学新编中始称扬琴。“用两支琴竹( 又名琴笕) 弹击 琴弦,琴弦振动后通过琴码传导,引起面板和共鸣箱内空气共振而产生音响共鸣, 扩大音量。发音清脆明亮,悠扬典雅,擅子弹奏轻快活泼、清丽委婉的曲调,是 中国民族乐队中富于包容性的重要弹拨乐器。”叫当今,中国扬琴体系已与欧洲扬 琴体系、西亚一南亚扬琴体系鼎足,成为世界三大扬琴体系之一。 项祖华,我国著名扬琴演奏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国际扬琴学会副主席, 中国扬琴协会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文化部 艺术团体考评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日本华乐团艺术指导、香港扬 琴协会名誉顾问。 项祖华1 9 3 4 年出生于苏州音乐世家,自幼学习扬琴、二胡等乐器,师从江南 丝竹先辈任悔初先生和民乐大师陆修棠先生。他四十年代随卫仲乐、陆修棠、杨 萌浏等民乐大师活跃在江苏、上海的音乐会舞台上,初露才华就颇受好评。五十 年代调入上海民族乐团兼任上海音乐学院扬琴导师。六十年代应聘中央音乐学院 及中国音乐学院任教。项祖华是新中国第一代扬琴艺术家和第一位扬琴艺术硕士 生导师,在他半个多世纪的扬琴艺术生涯中,为扬琴音乐的继承、繁衍与发展做 出了卓越贡献。他使扬琴教学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特别是与众多扬琴表演 艺术家互相学习、推陈出新,在继承扬琴传统艺术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姊妹乐器 的特点,借鉴西洋乐器演奏艺术的长处,广采博取,融会贯通,使扬琴记法分类、 木语、符号更加规范。而且,他擅长江南丝竹、广东音乐扬琴,对其他扬琴流派 广蓄并纳,勇于开拓创新,丰富了扬琴的表现力,形成自己“细致入微、跌宕多 变,刚柔并济、韵味隽永”的艺术风格。除了精湛的演奏技艺,项祖华在创作上 。桂习礼:中国扬琴之再造,第八届世界扬琴大会论文集,2 0 0 5 年1 0 月 1 也是硕果累累,他曾创作改编了近百首中外古今的扬琴曲及民乐作品。如大型扬 琴套曲国魂篇:苏武牧羊、屈原祭江、昭君和番、林冲夜奔,扬琴协 奏曲海峡音诗,扬琴独奏曲竹林涌翠、丝路掠影、洪湖随想、乌苏里 船歌、弹词三六等都成为中国当代扬琴作品的经典。其中扬琴独奏曲林冲 夜奔获得“北京市庆祝建国四十周年文艺作品比赛二等奖”:与矛匡平先生合作 的扬琴协奏曲海峡音诗获“中国音乐学院创作比赛二等奖”。项祖华一直致 力于扬琴的理论研究,他的宏著扬琴弹奏技艺一书荣获“北京高等学校教学 成果一等奖”,这是我国第一部宏观、综合、系统研究扬琴艺术理论的巨著,创 建了中国扬琴的理论框架,填补了扬琴艺术理论的空白。他还出版了扬琴艺术 研究、民族乐器传统独奏曲选集一扬琴专辑项祖华扬琴作品集等书, 在海内外发表了论文数十篇,取得了较高的学术价值并具有一定社会影响。 多年来,项祖华还培养了大批扬琴专业师资和演奏家,其中数十名高足曾 在海内外音乐会比赛中获奖,有的被列入“世界音乐名人录”,堪称桃李满门, 硕果累累。项祖华的扬琴演奏“技艺高超,声情并茂,韵味隽扬”,“赋予扬琴 新境界、新技艺、新魅力而走向世界 ,其创作“对中国扬琴的继承、发展与创 新,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是全国音乐比赛的最早获奖者,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大 型音乐会演出,深受欢迎,曾得到菲律宾、香港、台湾等地媒体的广泛评论和赞 誉,欧洲音乐界评述他的演奏和作品:“既有无懈可击的演奏技巧,又具穿透心灵 的动人力量,诗哲化的艺术深度,是欧洲民间音乐难以望其项背的。1 9 9 1 年, 他应邀参加在匈牙利举行的第一次世界扬琴大会并当选为国际扬琴协会副主席。 被誉为集“演奏、创作、教学、研究于一体的扬琴艺术大师,为中国扬琴艺术独 树一帜,走向世界,开宗立派,居功至伟”。由于他对我国文化艺术事业作出的重 大贡献,项祖华多次荣获国家级奖励和表彰,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被英国剑桥国 际名人传记中心列入“世界音乐名人”,被美国国际杰出人物中心列入“国际杰出 艺术家”及“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辞典等辞书。 o 何昌林:艺攀高峰琴誉世界一记著名扬琴艺术家项祖华教授。音乐爱好者,1 9 年第0 4 期 2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以项祖华的扬琴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 其扬琴艺术成就纳入中国民族音乐史的视野中来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以求对项 祖华及其扬琴艺术在中国民族音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作出客观的评价。 第一章项祖华扬琴作品的创作思维 创作思维泛指艺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运用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之思维形 式,亦特指艺术创作者在一定世界观、人生观的支配下,对社会生活独特关切中 进行的个性思考以及社会性的价值取向。 一个作曲家的创作思维,对其作品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的作用。而作曲家创 作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与其人生经历、生活环境、社会环境、文化氛围、接受教 育程度等密不可分,同时,也会受到自我意识、情感、想象、审美体验、技术手 段等多方面影响。项祖华出生于苏州音乐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拜名师学艺, 对民族乐器扬琴的演奏与乐曲创作等方面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立志为扬琴 事业在中国以及世界的发展作出不懈努力,这些都对先生一生的创作思维有着深 刻影响,也奠定了他成为一派宗师的坚实根基。 项祖华认为“扬琴艺术的发展与振兴,关键在于创作 。创作是一切艺术的 生命线,任何一门艺术的成长、成熟、兴旺,总是以创作为轴心和根本标志的。 一开始,项祖华就没有简单地把自己定位为一名扬琴演奏者,而是在演奏扬琴的 同时,亲自涉及扬琴乐曲的创作和改编,通过不断摸索,大胆尝试,凭借自己深 厚的民间音乐功底与文化思想内涵,不断创作出一批又一批独具特色,渗透心灵 的扬琴乐曲作品,这些作品在整个民乐界影响至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一节立足传统,广采博纳 项祖华在创作过程中,大胆地吸收各种音乐创作理论和技法,用民族的观点, 发掘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华,创作出大量的具有时代风味的扬琴作品。 首先,由于时代和社会的不同,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在变化,而民族艺术因其 “何吕林:艺攀高峰琴誉世界一记著名扬琴艺术家项祖华教授,音乐爱好者,1 9 9 6 年第0 4 期 4 传统性,一定程度上总是滞后于人们的精神需要。因此,民族音乐如何很好地继 承和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紧迫。项祖华认为,要先学好传统的东西,把 握住民族传统音乐的特点和神韵,同时吸收国外之先进,用新的音乐语言去表达 新的意境,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新音乐。在项祖华作品里,既保存着中国传统 音乐中的人文精神,又富有现代的气息,既有传统手法,又有新的技巧,既“新” 又“旧”,好像一棵千年古树,不断长出嫩绿茂盛的枝叶,给人一种新鲜耀眼而又 坚实厚重的感觉。只有这种不失传统的人文精神,又符合现代审美观的民族音乐 作品才有价值,才能真正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让民族音乐走向世界,被更多人 接受和喜爱。 其次,民族、民间是民族音乐的根基与灵魂,也正是项祖华创作的根本立足 点。在创作中,他力求“回归”民间,“寻根”民间,以保持传统音乐特色为根本, 不断挖掘民族民间风格各异的优秀音乐素材,从中吸收和掌握它们的风格特征, 将它们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使其作品具有一定的民族传统性。而且,他的创作 手法又是多样和现代的,经过独特、巧妙的构思,形成一首首不失传统风格,而 又面貌一新的音乐作品。因此,项祖华的扬琴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化风格,在作 品内容的选材上,无论从远古传说到现代生活,还是从民族风情到人生哲理,他 多取材于传统民族音调,在遵循民族音乐旋律的前提下,根据中国传统音乐素材 进行艺术创作,揉进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为中国传统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 再次,项祖华在创作手法上思路开阔,在保持中国民族音乐特色神韵的前提 下,学习西方之先进,中西结合,兼容并蓄,同时站在世界审美的角度上来创作 扬琴音乐,使中国的民族风格融入世界的大格局,寻求音乐共性,让民族音乐在 真正意义上与国际接轨,所以具有一定的国际风格。在扬琴创作中,项祖华借鉴 了各种西方技法的经验,如采用对比性强的曲式结构,增加多声织体的写法,运 用复调等等,拓宽了作品的表现空间。同时,项祖华清醒地意识到,中国的民族 器乐必须有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表现手段,对西方的作曲技法不能生搬硬套,必须 巧妙运用把中国音乐的风格相融合,才能找到中国扬琴音乐与西方音乐的交汇点。 如1 、项祖华的扬琴作品林冲夜奔“在创作上力求民族传统手法和现代作曲手 法有机结合”叫,是东西方曲式结构共用的成功典范。这是一首由西洋管弦乐协奏 的协奏曲。乐曲以中国名著水浒中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为内容,以中国古 老剧种昆曲为音乐素材,采用中国民族器乐带标题的多段体与西洋奏鸣曲式相结 合的曲式,扬琴技术技巧应用比较全面。2 、竹林涌翠在结构处理方式上这部 作品既保留了中国式的慢快慢大三部的结构,又呈现出清晰的回旋曲结构特征, 实现了中西音乐的自然融合,巧然天成。另外,复调的写作手法在曲中也得到了 个性应用。 最后,由于项祖华热切关注社会的发展、文化思潮的变化,致使他每个时期 的作品都潜蕴着作者在那个年代的所思所想,所学所感。无论对古韵今腔,还是 西洋东曲,他均加以借鉴、消化,从而熔炼出一首首手法多样却标志有鲜明的民 族特色的乐曲。可以说,项祖华的创作一直与时俱进,不滞留于某一个时期的思 想状态中,他的作品总是焕发出饱满的时代气息。比如,他那些以历史人物为题 材,民族音调为主题的乐曲不仅作品本身洋溢着鲜明的民族特性,通过音乐也反 应出创作者那份厚重的民族精神。 第二节十六字琴诀的创编及运用 项祖华曾说,中国书法绘画讲究自己的各种“笔法”,中国乐器演奏也有自 己的各种“技法”,而中国扬琴则有讲究“竹法”的传统。他对中国扬琴技巧发 展提炼成十六字琴诀:“左右全能、点线结合、曲直兼济、纵横交错”。这十六 字琴诀是项祖华于1 9 8 1 年提出并在其重要理论著作扬琴弹奏技艺中首次刊载 的关于中国扬琴艺术的精辟论道,提出此琴诀的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宏观的文化视 角和精练的语言表述、概括中国扬琴艺术面向未来的技艺发展趋势与审美特征。 十六字琴决既贯穿在他的作品创作理念中,也蕴藏在他对扬琴演奏技艺运用的探 o 。何昌林:风云变色星辰失度 斤项祖华的扬琴新作( 林冲夜奔) 人民音乐,1 9 8 9 年第0 5 期 6 索上。 l 、“左右全能刀 传统的扬琴演奏技巧偏重于一只手( 或左手或右手)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扬琴 艺术表现深度和广度的扩展,同时,也限制了扬琴这一乐器的功能发挥。项祖华 在充分了解传统演奏方法不足之处的基础上,在创作、演奏和教学中,特别强调 了左手、右手的全面应用,以进一步挖掘扬琴的艺术潜力,达到了双手均衡、左 右灵活,技艺全面发挥的效果。 曲例一1 :选自丝路掠影快板乔惟进曲项祖华编曲 】= g 日蚓i o 出 f f 酣 一 l | h ;擘 亨 ! ! 壶毋 一 一 5 5t4 2奎a2 b l 5 。 l 亨亨 这段音乐是运用“左右全能”运竹的典范。左手演奏旋律与右手伴奏同时进 行,而且左手的反竹音色与右手伴奏的正竹音色因有反差,而显得层次分明,相 映成趣,耐人寻味。 2 、“点线结合一 弹拨乐器通常奏出“点”的音响效果,拉弦乐器奏出“线”的音响效果。“点”、 “线”的音响表现各有所长,“点”“线”结合,取长补短,可达较为完美的音乐 形象。扬琴艺术发展的基本特性就是以“点 开始,演变成各种“点”类技术与 “线类技术以及二者的不同组合,不同结构方式。为了使扬琴能弹奏出“线” 的效果来,项祖华根据乐曲表现内容的需要,特别加强了“轮”“全轮”技法的运 缈= l : n 譬 一 5 i _ , 4 吁 咛i 2 一 , 4 | 用,这样就使“点”和“线”音响效果结合得更加完美统一。 扬琴协奏曲海峡音诗第一乐章,就巧妙利用了长、短轮音、八度轮音、 和音轮音等轮竹类技术,用连续、密集的“点”折射出“线”的神韵,在“点” “线”的突变与渐变中完美表达了音乐的情绪。 曲例一2 :海峡音诗第一乐章主题项祖华作曲 【一】i - - g 行板清新、优美 o oooooo o 忪匹= 、垄i 业,盒办彦苫 l矿专1 5 尹1 3 5 1 3 5 一,一- 、 厂、i i ,一- 、 i 厂一、 l lu 她蛆蛆i 蛆蚯鲢盟惮量蛆蛆蛆iu 蛆业蛆 5 毋 - 5 3 1 t 5 1 3 5 1 a 5 墨一 壁j色j壁j l ;j t - 5壁_ jd 5 二。一一 b 5 ,i 蛆, 学 一 圹3 矿 6 圹7 7 一8 _ 、 f3 - - 、i 堑呈塑一1 2 - 母1 65 65 b 53 5 157 673 、,、 。慢起渐快 。 、,i 塑壶1 : :7ii 6 谚 一一 ”5 ,6 ,i 等5 乃 3 ,5 ,茎: 8 :壶。 一 乒 ,7 ,6 , 、4 广1 4 0 7 1 盈4 2 0 2 k , 5 2 4 6 4 。2 晨二砬b粤2+402482482 i :pr 一 :f 矗一i _ 一- 一一 一厂_ 、,i ? 、 u4 ,l j 地曼jl 5 墨鸳_ i 2一 绁0 原速 5 签 5 ,8 t2 ,专5 妒一 i j 耋5 于00 量b 窑5 一l 罢啮蛆地 项祖华在他的作品竹林涌翠中就大量运用了“点”、“线组合的音响 处理方式,从作品情绪和整体律动布局来安排音“点”与音“线”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该作品的第二插部,达到了“有点有线,点中有线,线中有点,点线成面, 8 “ 垂 l y l i il 一 孟 一 i一盏贡一7 j ,r ! 麓焉一 一鑫百 黧苜 副ql,0盯u 错落有致的极致效果。 曲例一3 :竹林涌翠第二插部l = g 欢快地项祖华作曲 瞻 7e5i 室量窒t l1 多, 一 i ;彦 一 主0i 艺 一 i 厂:= = = :;,| i 辩豳 :一1 eu i 辫弛 4 等l ;i t 互i e 丽; o 一幽l 。己10 童l掣曼圳ul 掣越l 旺麓bv i 墨玉 墨玉l 薹j n ,b 巨南瓜bl 警bi ;叁h,。i 17 1i 。r - t 一一 磐 主i 考古 主 三 l 厶一j 孑。 嘴吣l 址强1 掣i 警ui 上声部反竹技巧的应用使“点与“线”之间的音色产生较大的反差,音乐 情绪在这里显得极其兴奋、雀跃,再加上下声部的“点”象征少数民族舞蹈律动, 与飘在上声部的歌唱性旋律复合拼贴,使得音乐场面的表现合理而顺畅。 3 、“曲直兼济刀 一般来说,扬琴演奏击弦后发出的音,其音高是连续不变的,称之为“直”。 但是,有时为了适应某种场景或感情的需要,要在一个音位上击弦后发生起伏高 低的变化,称之为“曲”。项祖华在艺术实践中大胆尝试、敢于创新,他把古筝、 琵琶等乐器的一些演奏技巧加以借鉴,巧妙地运用到扬琴上,使扬琴演奏出了“曲” “直”相兼的音响效果。 以下曲例是项祖华创作的三种中国扬琴余音曲线处理技法,具有典型的意义。 ( 1 ) 利用滑音指套,使“直”转为“曲”。 曲例一4 :竹林涌翠【一】i = c 优美地项祖华作曲 9 鲁矿 蓄0 言l 童毋一一苫l 磊t 彳舂:主寄i - i c 扔一一一v 主 ,f d 。遂f 叁忍j 蛆lb 盘绑8 7 122 妒i 降一一一v q e 1 1 一 i ;o 7 223 6 :已2t 3 毋 一 33 5 i 8 6 53 :己6 妒1 f :己2 毋 一一一 和劬 l 一一 出 i 如 一4 s 影li 以一 一。 和“乏也i 皂勖一一璺一i 写墨2 1 继i 蚴,一v l 乏 i 善7 一1 。12 。2 矿 一 一v 15 13se矗 + ? i 一一 一:= = + = = = 二= := : “曲”线声音与“直”线声音相比,更加委婉、柔和、含蓄,这是来自于中国 传统音乐的美。直线声音则是扬琴传入中国时的“原初”形态,尽管直线声音也 可以表达多种情感,可快如疾风,慢如细雨,但却不能替代“曲”线音响的独特 韵味。由此说来,“曲直兼济”既是两种声音的融合统一,也寓意着中西不同审 美心理在扬琴艺术上的综合表现。 ( 2 ) 利用滑音指套与揉弦的演奏技法,使击奏后的余音产生丰富情韵。下例取自 客家筝曲素材,音响具有鲜明的风格性,滑抹的处理突出了类似潮州音乐“重三 六”音律的独特韵味。 曲例一5 :扬琴组曲芳季篇之夏莲主题项祖华作曲 1 0 言唔一 鼍 一 名肠, u 固幔板淡雅地 壬晕驰右玉掣i2 2 5 4 5 1 ;2l 孥驰右b 4 6 磐i2 ;2 2 5 堡;缍l 一 = = = ,一。= = = 厶坐;咝l 玉i bb - 1 绁釜岛4 - 6 些l 茁;,革堂i 耳i 五塑峙磐i 电6 6 4 ;钏晕磐者迅s s 5 4l -1 2 i 中国扬琴吸收了姐妹乐器琵琶、古琴以及古筝的滑抹、推拉、吟揉,“以 曲为美”韵味隽永的“音腔化”创新技巧。实际音响中,“曲是利用滑音指套 或揉弦,配合另一只手的击弦,发出或上、或下、或回滑式的“音腔”变化,刻 画出或柔、或涩而又非常细腻的动人意象。 ( 3 ) 利用滑音指套与拨片的演奏配合,用于高强度、大幅度音响曲线处理。 曲例- 6 :林冲夜奔中“风雪”与“上山”的连接部 t 1 2 钐 作为一名扬琴演奏家,扬琴音响艺术的开拓者,项祖华始终保持着开发演奏 工具和独特音色的热情。他组合使用乐器拨片与滑音指套工具,使扬琴发出了从 未有过的音响,模拟了风雪交加场面的音效,这也是项祖华在技巧应用与音乐创 作的关系处理上采取综合驾驭的典型例证。 扬琴的“直嗓子”发音远远满足不了中国扬琴艺术家们的“耳朵”,于是就 有了在“直的基础上创造出“曲”的创作思维,这也决定了扬琴中国化的发展 进程。从技术上说,“曲”的发音方法是在扬琴“直”音基础上的余音处理过程。 在项祖华的作品中大量存在“美化”这一处理方式的音响造型借鉴姐妹乐器 力 的演奏技法及特点,巧妙运用滑音指套等演奏工具,产生了无与伦比的美化效果。 4 、。纵横交错刀 从项祖华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丰富的纵横织体写作手法,这是因为, 项祖华在创作和演奏乐曲时,认为“扬琴不应只演奏单旋律的传统乐曲,也应在 纵的方面加以发展,要具有多声部的功能”( 传统演奏中,扬琴由于自身乐器的 限制,大多是演奏单旋律,极少有对位、复调、和声的运用) 。因此,项祖华创作 的一些作品,演奏时有时需要双手持竹同时击弦,甚至有的地方使用双音琴竹, 同时击弦发出四个声音,构成和声的效果,以增强声音的厚度和立体感。如林 冲夜奔“愤慨”中第二次主题呈示的主调音乐写作,通过两个声部的横向交织 和“歌唱”抒发出荡气回肠、感人至深的艺术情感:而在“上山,中,则全部使用 “双音琴竹,左手演奏旋律,右手演奏上下行分解和弦,营造出金鼓齐鸣的辉 煌效果。 曲例- 7 :林冲夜奔主题第二次呈示项祖华曲 6 钐 。 b 夕一 - 一 i 笺童乡哆j 勃 一一十、v f1lt 旦堡望譬彤。! 些型些些i 导钐。必翰 节一兰一芹要耋至主茎兰三。二7 兰兰兰 f 吐坐。| _ 弛5 骥如i 3 钐。 - 一 l 9 纱7 睁6i 。疆坞l 坚塑型墅坠型丝竺 。杨秀荣:评项祖华的扬琴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1 9 9 4 年第1 0 期 1 2 l 基薹 易l 业堕3 13 5610624 6 l 蛘3 3 5 挲姿i 薹 稍幔 原速 l 竺3 钐丝 l512 3 5l 675 # 4 2 气2 = = = = 一2 5 2 。 := 二 t 圣 3 i 5729 4 1 57 2 亍亍彳号子掌号2 = = = = = = = j _ 一 5j 2 17 8 一 = j = = = 一 6l35 85s2 b53 2 5 钐 5 么 i665 1 43 ;6612 2 毫簟4 2 手专2 , 57235672 f 彳号晋辛宁号一 5 7235672 韵675b 藐4 f 亍千彳亍= 手寻= 予一 一 曲例- 8 ;林冲夜奔“上山”主题 1 - c 3217bs32 2 2 2 。亍宁专。产 = = = = := 渐慢 畛。 。 3 6 ,23127 6321 :y j = 窖t = = = 一= = = = = = = = i 四】- l 山广板辉煌地换或音罩竹) 三,6 4 7 。 4 4 ( 左手f f l 指套拊裔右手朋拨,摇投) i ! 量i 塑么 。= = = = = 一 , ,5l256 薯48 参7 # 多7 瓷锺! ! 塑丝掣 鲛丝m = = t = = = = = ,- o r 目 t 82 各f2z ,= = = ;= = = = = 一 墨 t = d 6 = = = = = = = = = 毒 笔:垒! 兰 666i 6s6 钐 弘317 亍。2 宅2 2 千 125 # 4 主 。弘辽坌量垒 ? 53 i 5 和6 韶 1j j i j6 j 7 , # 4 # 毒1 毛扎如7 1 7 争8 菪垒5 j 歇 2 l27 2 。手2 。2 2 2 3 , 和扫i 6 么 塑慢v 畛 6 :123,27 号0 2 号;2 。2 i 型娑 箍翩而 豳 瞄一掣 第二章项祖华扬琴作品的风格特征 创作风格是指艺术家在生活和艺术实践中形成的创作个性在作品的内容与形 式有机统一中的显现。歌德曾说:“艺术风格是作品的最高风光”。按马克思的话 说,就是“个体性的形式表现”。项祖华对民族民间音乐有着浓厚兴趣,中华民族 绚丽多彩的音乐文化是他寻找创作源泉的根基,他努力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吸取 养分,获取创作灵感,从音乐创作角度来看,他没有直接采用各种素材,而是广 泛地综合性吸收养分,以逐步深化自己所追求的音乐语言的民族素质,再加上对 西洋音乐艺术形式的某些技术方面的借鉴,进而提炼出根植于传统的民族音乐语 言和西洋音乐形式相融合的表现方法。 第一节民族性 音乐中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特性在音乐中的体现,它反应了本民族 的思想感情、审美习惯、文化背景等等。在音乐作品中,民族性是通过具有本民 族精神内涵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来体现的。 项祖华创作的扬琴曲技法是民族的,音乐语言大多是以民族音乐为素材。例 如:扬琴曲林冲夜奔,它取材自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 作者融汇了古老剧种昆曲与京剧音乐的精华,吸取新水令、雁儿落等曲 牌为创作素材,结合西方作曲技法,“刻画了林冲英雄落难、满腔愤恨、顶风踏 雪、战胜险阻、逼上梁山的豪情壮举”。乐曲富有悲壮阳刚的气质和浓烈抗争的 胆魂,具有戏剧性、哲理性以及震撼之美。这首乐曲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 气质,而且反映了作曲家在挖掘乐曲人物形象对苦难的超越中,不断完成自我认 识与自我实现的追求。其中,快板段的一部分,速度上采用了我国传统民间乐曲 中常用的板式变化结构,这种散板与规整节拍交替进行,速度以慢到快的创作手 法,使得旋律、节奏、节拍、结构等音乐要素表现出有松有紧,有张有弛的特征, 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高度的辨证统一。 竹林涌翠是项祖华根据他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长期生活的实际体验所创 作的,描绘了西南边陲少数民族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 热爱之情。全曲凝结了云南多个少数民族音乐的旋律、音调之精华。加之作者丰 富的想象力,对这些民族音乐元素进行整理和编排,使其在作品中通过扬琴化的 语言得以展现。该曲采用回旋式结构,曲调采用了傣族常用的d o l a 或l a d o 的 音调,表现出平和甜美的傣族人民的性格。 该曲的主部主题来源于作者在傣家竹楼中生活一段时问的真切感受,整个主 部都充满着浓厚的傣族风情。主题呈示时运用的滑音指套技法,使得旋律更加轻 盈、婉转,好像翩翩起舞的傣家姑娘一样婀娜多姿、万般柔情。插部一的音乐则 成功运用了彝族舞蹈音乐元素。通过彝族腊倮支的“打歌”与白彝支系的舞蹈歌 的巧妙结合,该旋律强调1 、2 、5 这三个音,同时多用切分和后十六这样的节奏, 并且特别强调了6 3 音的运用,民族风味大增。使得整个插部一的音乐欢快活跃,展 现了彝族小伙子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插部- - n 取用了云南哈尼族富于装饰性的 特色音调,配合现代感极强的音响,欢快热情,充满动感。 又如项祖华于1 9 8 1 年创作的扬琴协奏曲海峡音诗。作品共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宝岛”,取用台湾地方音乐素材创作而成,演奏技法也独具特色,描 绘了宝岛台湾的富饶美丽,展现了台湾人民勤劳、勇敢的性格。第二乐章“思亲”, 以广为流传的台湾民谣思想起作为素材,配以丰富多彩的扬琴演奏技法的运 用,“纵横交错、曲直相兼”,表达出海峡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第三 乐章“喜庆”,展现的是节日的海峡,人们欢欣鼓舞的热闹场景。整部作品都具 有浓郁的地方风情,“构成了一篇锦绣壮丽、气度恢宏的民族音诗”。 第二节创新性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创新意识,没有创新则必将被时代所淘汰,只有不断 地学习、继承和创新,才能创作出深受大众欢迎的优秀作品。项祖华就是一位具 1 5 有与时俱进的头脑和改革创新意识的作曲家。他的艺术魅力除了它本身所独具的 形式与特点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突破、在于创新。不破不立,任何艺术品 种能得以长久流传,都是在突破自身的局限与束缚中向前发展的,而创新是使艺 术生命永葆青春的必备条件。 项祖华在扬琴音乐创作上不断进行各种尝试,他根据扬琴的个性尽可能去开 发、创新。在扬琴演奏技法上借鉴姊妹乐器技巧和根据扬琴自身的基本性能借鉴 西方古典音乐表现手法而产生新技法。通过各种创作手法、演奏技巧等来增强扬 琴音乐的表现力。 双音琴竹的运用: 双音琴竹是现代扬琴琴竹改革最为成功的典范。它的特点在于将传统的琴竹 改成双竹头,右手琴竹两竹头间的距离由三度音程关系构成,左手两竹头间的距 离是由四度音程关系构成。这样的设计使演奏者可以同时奏出三个音和四个音形 成的和声效果,同时也可以保留传统单音琴竹的演奏技法( 需要三音和弦时可一手 奏单音一手奏和弦,亦可两手同时奏单音) ,充实了扬琴演奏和声性多声织体的技 巧,加大了力度的对比,使扬琴的音色、力度和气势都得到了烘托与丰富,增强 了扬琴艺术的表现力,是为扬琴曲创作开发出的又一有力工具。 如项祖华的林冲夜奔乐曲最后的部分,就有对双音琴竹的开发。双音琴 竹制造的和声效果配合戏曲音乐中“急急风”的表现手法,烘托出慷慨激昂的的 气氛,展现了林冲不畏险阻,终上梁山的悲壮豪情。 曲例- 9 :林冲夜奔 1 :g 琐幔 鼍易 s l 9s 35 囔 翟 呱 1 6 兮 ! i , 弘 s c “”一 。凡三三一 巷毽6 怎眨7 50培9射 一 103l一 ;6 3 ,一 j63l一 0=二|力 j、31一 “甜一 j531一潘o 531一 “”一 怏,s3,强 渐 ,i 渐 击板的运用: 击板是用琴竹敲击板盖能够制造出类似于击掌的声音效果。如竹林涌翠 这部作品中一个匠心独具的技法安排在于对扬琴演奏中击板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一般在传统的扬琴作品中,击板技术很少用到,特别是整个段落里大范围使用这 种技巧更是少见。在此曲最后一个插部中,作者需要采用强烈对比的手法以增强 动力性,与第一插部形成鲜明对比,击板技巧就符合了这个需求。作者通过广泛 运用击板技术,改变调式( 由宫调式变为羽调式) ,加快速度,以击板营造出的 击掌效果迎合节奏感极强的旋律,全面加强了音效的强烈刺激性,给人以热烈、 欢快、心潮澎湃的感觉。 曲例- 1 0 :竹林涌翠 转1 = g 欢快地 旺署( 磐3s 嚣i 垂。ui 臻娶1 知xx ) i 亨fi ;i8 f 18 尹i uf 尹lrfl 尹:2 1 i ;ul 嘉耋l := 薹 塞 旺芝7 e = l = 基i ;毯 1 业磐 塑! 止 驰磐 哩业 qui 掣也l3 磐u 堪丛l 滑抹音技法的运用: 滑抹音技法简单说来就是以滑音指套按住琴弦根部的山口,由左向右来回滑 抹和颤动。通过改变琴弦振动长度可以奏出类似古筝压音,二胡滑抹音、揉弦, 琵琶推拉弦以及电吉他滑音的效果,同时也可以模拟鸟鸣、风声呼啸等特殊音效。 在滑抹音技巧中可分为上滑音、下滑音、回滑音和揉滑音。滑抹音技法的出现彻 底改变了扬琴“直嗓子 的缺陷,使扬琴“在演奏中也能揉弦和拐弯儿,增强了 哮盟 e 一 8 些擎 矿 囊h | 演奏中的诗意和耐人寻味的感染力。扬琴演奏技法中增加慢柔的手段后,与原来 长于演奏欢快流畅的手法结合使用,起到扬长补短的作用,在艺术上增加了刚与 柔的对比性,从而使扬琴的演奏领域扩展出新的深度和广度。 滑抹音技巧是指通过滑音指套在琴弦上来回颤动、滑抹,产生一种婉转、柔 美、韵味十足的音效,不仅使旋律陈述具有一定的歌唱特色,又增强了扬琴的表 现力。项祖华非常钟爱这种演奏技法的运用,如竹林涌翠的主部主题,( 见 第一章曲例4 ) 这个主部主题的第一次呈示,就尽情展现了滑抹音的各种演奏手法。 上滑、下滑、回滑音与颤音、琶音的完美结合,使得主题旋律婉转优美,曲直相 兼、动静相映,描写静物惟妙惟肖,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又颇具诗情画 意。 摇拨滑音技法的运用: 摇拨滑音是对摇拨技法和滑抹音技法的巧妙融合,即用琴竹尾部贴有的三角 片或拨片连续在该弦上摇拨,模仿古筝的摇指效果,再配上滑音指套在该弦上来 回滑抹,这种技法应用在扬琴的不同音区也可达到模仿自然界的风啸声或鸟鸣声 的效果。如林冲夜奔乐曲中创新使用的,( 见第一乐章曲例6 ) 演奏时先将4 0 2 型号的扬琴左马条第一个弦改用2 9 号钢弦3 根,定弦为称# f a 1 一c ,然后左手用 滑音指套连续在弦上上下滑抹,同时右手用拨片连续摇拨。奏出风雪呼啸的特技 效果,具有较强的气氛烘托和艺术表现力,也为作品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滑拨技法的运用: 滑拨是受到古筝的刮奏手法的启示,进而更加灵活、自由地运用在扬琴上。 手指滑拨是用手指肚触弦进行拨或滑拨,它与键尾滑拨虽然在手法上相似,但效 果却较之更轻柔、细腻,也更易于控制。乐曲竹林涌翠中轻快的3 8 拍段落就 是运用的手指滑拨,秀丽而甜美;充满着律动感和舞蹈性,给人以愉悦的音乐感 受。 曲例一1 1 : 竹林涌翠 i = d 1 8 轻快。一i 憾边鹰堕一:坠竺竺坠:竺竺:峨引:i ; 缸甚妥善 主壶1 0 9 17 z i o 旱孳 i 警 o 壁 3 52 9 主l9 ; 孕 l 譬宰1 ; 引- 3 釜5 蓦3 , 0 谢12 酸睢域 半音阶的运用: 林冲夜奔中华彩段落大段的半音演奏是为了造成风雪交急的紧张感觉。 曲例一1 2 :林冲夜奔l = c 。 1 l空 a6台6 6 毡2i276i5o2i 若5 。6 esi 236 ;3i 、,。1 。 7t # t2 i 2 34 # 4 5 # 4 4 2 吆t 7l # i2 # 2 4 # 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口 = = = = = ;= = = = = = = = 6 j ;671 # l2 摹23 5 亍,一5 0 0 2 一 ,一 6 # 4 目4 b 2 睁2l s ,、 43 b 32p 2l7 p 76 ;671 # 12 * 2 3 = = = = = = = 警= = = = = = = =。= = = := = = = = = = = = = = = 砷 。 里_ 、 17 b 76b 65 苷4 5 4 84 # 45 # 5 8 # 6 i = = = = = = = e = ;= = = ;一= = = = = = = 一= = = = = = | 一 一一,一 34 钮5 # 58 # 87 7 ,扣2 # 234 毡 84 蓐45 # 58 # e77l q2 娩34 懿fs :| 当e 锯,1 # 奎 宁= 亭= 咛, 。孽墨宣= 昌一= = 昌= = 一卫翻自置互一i 穹= = = 一1 角_ _ 电一i t ;皇霉。蕾i 正= l 一= : 一 一吐= = = = = = = = = = = = = = = = = = = _ - = = = = = = = = = = 二= = = = = = = ! 堕! 堕l! ! ! 丝! 哩! ! ! ! 三! ! ! ! ! 。! ! ! 塑! i 。! ! ! ! ! c 1 # 之= 2 # 1q 3,一b一 恒叩 主;警 b 警 i j 垂锵 产辽 毋 q 南 五主一咎基 主t 一 礤匿哑 事 粤 玺 屈原祭江的华彩散板段,就用了一段半音做反向进行的长颤音,造成不 和协的飘忽不定的音响,来表现屈原面对漩涌的江流时各种意念交杂闪现的心理 活动。 曲例- 1 3 :屈原祭江华彩 ,_ 弋回转1 = c 傲板。 楚l 枣 叠蹩竺矍竺堕。; ,3 、 坩2 一 掣 ,3 、 2t 拿掣警一 可 互6 _ _ 6 _ _ - 、一6 、6 弋,6 、v 垂室j 鸯童主皇量! 曼童i量i 量:j 童! z :2 :曼:竺 :耋:兰量垒j ! :造! 弩。辱 一一 ; ,一6 、 55 775 z j 叠童量耋窒窖壶j 童i _ z c ,薯,c 蜜量翌盘 i 2 叠,i ,鬟垂,叠,辇毛羔f 茎- 一! - 茎- - :- 鲎j 31 墼篓箐t 0 6 - j 嚣嚣 + 譬一警;一 , ;: 矿 固尾声慢速 v 氐;一;霉一。i 磐o0 ;i ,一蒌;拿02 0 1 0 垂;耋,一l 第三节结构的多样性 项祖华创作的扬琴作品除了继续应用传统的民族曲式,运用起承转合、变奏 等结构原则外,开始采用欧洲古典音乐的曲式结构,二部曲式、带再现的三部曲 2 0 鳖 叁 式、回旋曲式和奏鸣曲式被大量应用于作品之中,东西方曲式结构在扬琴上的共 用,从类型上拓展了扬琴艺术的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