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社会比较信息对人际初始信任的影响基于实验研究的初探.pdf_第1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社会比较信息对人际初始信任的影响基于实验研究的初探.pdf_第2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社会比较信息对人际初始信任的影响基于实验研究的初探.pdf_第3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社会比较信息对人际初始信任的影响基于实验研究的初探.pdf_第4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社会比较信息对人际初始信任的影响基于实验研究的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根据南开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收藏和利用管理办法,我校的博士、硕士学位 获得者均须向南开大学提交本人的学位论文纸质本及相应电子版。 本人完全了解南开大学有关研究生学位论文收藏和利用的管理规定。南开大学拥有在 著作权法规定范围内的学位论文使用权,即:( 1 ) 学位获得者必须按规定提交学位论文 ( 包括纸质印刷本及电子版) ,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研究生学位论 文,并编入南开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 ) 为教学和科研目的,学校可以将 公开的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等场所提供校内师生阅读,在校园网上提供论文目录检 索、文摘以及论文全文浏览、下载等免费信息服务;( 3 ) 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南开大学向 教育部指定单位提交公开的学位论文;( 4 ) 学位论文作者授权学校向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和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 电子出版社提交规定范围的学位论文及其电子版并收入相应学位论文 数据库,通过其相关网站对外进行信息服务。同时本人保留在其他媒体发表论文的权利。 非公开学位论文,保密期限内不向外提交和提供服务,解密后提交和服务同公开论文。 论文电子版提交至校图书馆网站:h t t p :2 0 2 1 1 3 2 0 1 6 l :8 0 0 l 艋d e x h 咖。 本人承诺: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南开大学学习期间创作完成的作品,并已通过论文答 辩;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纸质本论文的内容一致,如因不同造成不良后果由本人自负。 本人同意遵守上述规定。本授权书签署一式两份,由研究生院和图书馆留存。 作者暨授权人签字: 展型 2 0 1 1 年6 月1 日 南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信息 论文题目 i 4 厶l p 枋信自对 瞄加舱住肛曲兽,晌甘干帝砼蕊峦的拥坯 仙五l l 议百一b 八削、训,口1 百。l 工口y 影h i l ! j坐j 失弛印i 九日v 例休 姓名展羽学号 2 1 2 0 0 9 1 7 7 2 答辩日期2 0 1 1 年5 月1 4 日 论文类别博士口 学历硕士硕士专业学位口高校教师口同等学力硕士口 院系所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专业应用心理学 联系电话l3 6 0 2 0 8 5 6 8 7e m a n z y 撕e l y a l l 0 0 c o m c n 遇1 一地址( 郾骊) :山尔有胃曲巾巾北区辽p h 四蛞1 8 4 亏 备注: 是否批准为非公开论文 否 注:本授权书适用我校授予的所有博士、硕士的学位论文。由作者填写( 一式两份) 签字后交校图书 馆,非公开学位论文须附南开大学研究生申请非公开学位论文审批表。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 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 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屋塑2 0 1 1 年 6 月1日 非公开学位论文标注说明 限制2 年( 最长2 年,可少于2 年) 秘密1 0 年( 最长5 年,可少于5 年) 机密2 0 年( 最长1 0 年,可少于1 0 年) 摘要 摘要 社会比较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在其理论发展的半个多世纪以来, 关于社会比较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研究,但是对于社会比 较对人际互动的作用,尤其是团队内人际互动的影响却关注甚少。在理论和实 践需要的基础上,本文着眼于社会比较的这一研究方向,通过理论研究和现实 分析,引入人际初始信任这一问题作为因变量,探索性地通过实验室实验的方 法对社会比较对人际初始信任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索,考察了上行比较、下行 比较和平行比较三种信息类型对初始信任的影响以及个体在团队情境下相互比 较产生的组内相对排名对这种影响的调整情况。 实验以三名被试为一个小组进行,各小组临时组成,而且成员之间彼此陌生。 首先要求被试独立完成一项找茬任务,随后在保证所有被试看到自己的分数都 相同的前提下,通过向被试呈现不同的他人成绩信息,实现对被试是否接受社 会比较信息以及所接受的社会比较信息类型的操作,然后通过经典的信任博弈 游戏,测量被试在获得相应的社会比较信息之后对三人小组中其他两名成员的 初始信任水平。 研究结果表明:( 1 ) 社会比较信息类型对人际初始信任有显著影响;( 2 ) 上 行社会比较信息( 他人成绩高于自己) 对人际初始信任有积极作用;( 3 ) 社会 比较产生的小组内相对排名对人际初始信任有显著影响:( 4 ) 在呈现上行比较 信息的小组中,个体组内的相对排名第三时的初始信任水平显著高于相对排名 第二时的情况。 最后,本文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对社会比较影响信任的心理机制探索不足、 相关实验设计仍有待完善等问题,提出了未来研究应该加强对社会比较人际层 面结果变量的探索,进一步考察社会比较对信任的作用模式以及注重实验和生 态化方法的运用等研究方向。 关键词:社会比较;上行比较:下行比较;平行比较:信任;人际初始信任 a b s t r a c t a s 锄1 m p o r t 觚ta r e ai ns o c i a lp s y c h 0 1 0 9 y ,s o c i a lc o m p 撕s o nh a u sb e e l lw i d e l y r e s e a r c h e ds c i e n c ei t sm e o 巧w a sa d v a n c e dh a l fac e 咖a g o ,t h o u g l lw e n o wk n o w al o ta b o u tt 1 1 i sp h e n o m e l l o no ni n d i v i d u a l1 e v e l ,b u tf e wr e s e a r c h e sf o c u s e so ns o c i a l c o m p a n s o n si n t l u e n c e so n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l e v e la sw e l la si n t 哪即u pl e v e l t 0f i u l i s m e o r e t i c a lv o i d ,t l l i ss t u d yw i l lc h o o s e 诚t i a l 咖s ta sm ei n t 唧e r s o n a lv a r i a b l ea 1 1 d w o r ko nt 1 1 es o c i a lc o m p 撕s o n si n n u e n c e so n i n t e 印e r s o n a li 1 1 i t i a ln u s tt 1 1 i i o u 曲a1 a b e x p 嘶m e n t w ec h o o s ei 1 1 i t i a l 仃u s ta st 1 1 ei n t e 印e r s o n a lv 撕a b l eb e c a i l s ew ec o u l d i n 断i t sc l o s er e l a t i o n s 螂w 淌s o c i a lc o m p 撕s o na r e rag o o dw e uo fl i t e r a t l l r e r e v i e wa n dw e 砌i z et h ec r y i n gn e e d 舶mb o m t 1 1 e o 巧a n dp r a c t i c e 。1 1 1 “sr e s e a r c h , w ee x 锄m e 廿l r e et y p e so fs o c i a l c o r n p 撕s o ni n f o m a l j o n ( u p w a r d ,d o 舳眠阳, e q u a l ) se 舵c t0 ni n t 唧e r s o n a li 1 1 i t i a ln l l s t s t i l lw eh a v es t u d 湖t 1 1 ei n t 哪即u p v 撕a b l e ( r e l a t i v er a i 】虹n 曲si n f l u 朗c eo nt 1 1 e j u s tm e n t i o n e de 妇溉t n ee x p 两m e l l ti sp r o c e s s e di ng r o u p s ,w 撕c hw a s 删帕o l i d yf o 硼e db y 吐聆e s 仃a n g e r s ,n l es u b j e c t sa r e 矗硎ya s k e dt 06 1 1 i s haf i n d i n gf a u l tt a s ki n d 印e i l d t l y , a 1 1 d 廿1 e nt 1 1 e yw i l lg e t 托! c d b a c k s e 旧ys u b j e c tw i l l g e tt l l es 锄e 缅d b a c ka b o u t h i i i l s e l 肋哪e l b u tt l l e r ew e r ed i 舵r e i l tt y p e so fr e s u l ti n f o 咖a t i o na b o u t 廿l e i rg r o u p m 锄b e r s t h r o u g l lm ed i 触e n ti n 南姗a t i o nw em 撕p u l a t em es o c i a lc o m p 撕s o n l n f o n i l a t i o nr e c e i v e db ys u b j e c t s 1 1 1 e 1 1 ,w ee i i l p l o y 1 ec l a s s i c 仃u s tg 锄et om e 雒u r e s u b j e c t s i i l i t i a l 仇l s tt o w a r do t h e rm 锄b e r si nm e i r 舯u p t h es t u d yp r o v e dt l l eh y p o t l l e s i sa sf 0 1 1 0 w s :( 1 ) o m e r sr e s u l t s ( m 西e ro r1 0 w e r m a i lt l l es u b j e c t ) h a v eas i 鲥f i c a n t i n n u e l l c eo ns u 协e c t si i l i t i a l 乜m s tt o w a r d h i m 1 1 e r ;( 2 ) u p w 莉c o m p 撕s o ni n f o 肌a t i o nh a ss i 鲥6 c a n t l yp o s i t i v ei n n u e l l c eo n s u b j e c t s i i l i t i a l 仃u s t ;( 3 ) s u b j 鳅si n t e 哪u pr e l a t i v e 舢b n gh a ss i 嘶f i c a i l ti n n u e i l c e o nk s 1 1 e ri n i t i a l 协l s t ;( 4 ) a l m o u 曲s u b j e c tg e tt h es 锄et y p eo fs o c i a lc o m p 缸s o n i n f 0 胁撕o n ( u p w a r d ) ,h e s h ew i l lh a v es i 鲥f i c a n t l y1 1 i 曲e ri i l i t i a ln u s ti fh e s h eh a v e al o w e rr e l a t i v er a i l l ( i n gi nt h eg r o u p a tt 1 1 ee n do ft h j sr e s e a r c h ,l i m i t a t i o n so ft h j ss t u d ya r e n o t e d ,f o re x 锄p l e b e i n g i i a b s 缸a c t i n a d e q u a t ei ne x p l o r i n gt l l es p e c i 6 cm e c h a i l i s mb e 觚e e i ls o c i a lc o i n p 撕s o na i l dt r l i s t a n di m p e 疵甜o no ft 1 1 ee x p 丽m 饥td e s i 印f i n a l l y w ep r o p o s e dm a t 丘m s t u d i e s s h o u l dp a ym o r ea 仕e n t i o nt om es o c i a l l c o 叫) 撕s o n so u t c o m ev 撕a b l e so n i n t e 巾e r s o n a 】l e v e l ,c l 撕母t 1 1 ep s y c h o l o 西c a lm e c h 砌s mb e 咐e e l ls o c i a lc o i n p 撕s o n a j l d 仇l s t ,a n ds t r e s st h e 印p l i c a t i o no fl a b o r a t o 巧a i l de c o l o 百c a lm e m o d s k e yw o r d s :s o c i a lc o m p 撕s o n ;u p w a r dc o 叫) 撕s o n ;d o w n w a r dc o m p a r i s o n ;e q u a l c o m p 撕s o n ;t n l s t ;i i l t e 印e r s o n a li i l i t i a l 仃u s t i i i 目录 目录 第一章引言1 第二章文献回顾2 第一节社会比较的相关研究2 2 1 1 社会比较的概述2 2 1 2 社会比较的功能3 2 1 3 社会比较对个体认知和情绪的影响研究5 第二节信任的相关研究8 2 2 1 信任的概述8 2 2 2 信任的研究方法1 0 2 2 3 信任的前因变量研究1 1 2 2 4 人际初始信任1 3 第三节社会比较与信任的关系1 4 第三章研究问题与假设1 6 第一节问题提出1 6 第二节研究意义1 7 3 2 1 理论意义1 7 3 2 2 现实意义1 8 第三节研究假设1 8 第四节研究思路2 0 第一节实验方法2 3 4 1 1 被试2 3 4 1 2 实验设计2 3 4 1 3 实验材料及工具2 3 目录 4 1 4 实验程序2 5 第二节结果与讨论2 8 4 2 1 控制变量的检验2 8 4 2 2 假设检验3 0 第五章结果讨论3 6 第一节任务结果公开性对人际初始信任的影响3 6 第二节任务结果的比较方向对相应人际初始信任的影响3 6 第三节组内相对位置调节比较信息类型对初始信任的影响3 7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3 9 第一节结论3 9 第二节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4 0 6 2 1 本研究的不足4 0 6 2 2 未来研究展望4 0 参考文献4 2 致谢4 7 附录a 找茬游戏任务图片4 8 附录b 结果信息呈现表4 9 附录c 信任投资单5 0 附录d 实验问卷5 1 附录e 实验指导语5 2 个人简历5 4 v 目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与研究课题5 4 第一章引言 第一章引言 “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现 实生活中,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情绪反应,做 出采取行动的决策,多是通过社会比较实现的。绝对的标准往往是不存在的, 有了比较,才有了判断的相对参照点。比如我们对心理学中许多个体特质的测 量,要经过原始转化得到标准分才进行解释,正是由于社会比较赋予了分数意 义。子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正揭示了:与他人的比较可 以成为个体采取行动的依据。第一个吃螃蟹的只有一个人,而后来者“吃”的决定 则是参照这个“第一人”做出的。尽管1 9 5 4 年,社会比较理论才被系统地提出, 但作为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社会比较一直伴随人类社会共同发生发展至今, 因此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半个多世纪以来,研究者已经对社会比较 引发的个体认知和情绪变化进行了较充分的探讨,但是这种认知和情绪变化是 否会影响到人际互动的层面? 亲近的人往往是重要的社会比较对象,而社会比 较会对双方关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这个问题如磁石一样具有吸引力。 信任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基础,没有信任,就没有依赖和托付,人际互动也就 无从谈起。从生活到工作,从个人到国家,信任已经贯穿整个社会生活,成为 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研究领域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当今社会面 临信任危机,坑蒙拐骗随处可见;而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迫切需要发展,信 任合作必不可少,信任问题的研究就成为社会发展和学术研究的共同诉求。 在社会比较和信任问题的研究上,已经各自存在大量的成果并取得相当的理 论和现实价值,但是还罕有研究者将视角投向社会比较和信任的相互关系。一 方面,社会比较使个体产生一定的认知和情绪反应,另一方面,信任来自于对 他人的认知判断和情感意向,那么前者产生的认知和情绪是否影响了后者的水 平呢? 本研究着眼于这二者的联系,选取人际初始信任作为结果变量,排除了 社会比较以外的干扰因素影响,通过精确的实验方法探索社会比较对人际初始 信任的影响,同时重点考察了不同社会比较类型对信任的不同作用效果。 见墨子非攻中 见论语里仁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二章文献回顾 第一节社会比较的相关研究 社会比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是人作为社会动物,在生存发展 的彼此互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心理过程,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因素。自1 9 5 4 年f e s t i n g e r 第一次系统地提出社会比较理论以来,关于社会比较的研究在之后 的半个多世纪里一直绵延不绝,并且时有时新,成为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 相关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 2 1 1 社会比较的概述 f e s t i n g e r 在1 9 5 4 年第一次提出了社会比较的概念和相关理论,被称为“经典 的社会比较理论”。他认为自我评价的倾向是人类“群居”的重要因素,是由进化 而来的重要驱动力,而在多数情况下,自我评价正是通过社会比较实现的。 f e s t i n g e r 指出,人类存在一种评价自己观点和能力的驱力,当缺乏用来进行评价 的客观指标时,个体就通过把自己的观点和能力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获得对自己 的认识和评价,这一过程就是社会比较【l 】。 在f e s t i n g e r 之后,s c h a c h t e r 对社会比较的概念进行了拓展,他认为,当个 体处于一种新异或模糊的情绪状态,又无法用生理、经验的线索判断这种状态 时,他们就有可能通过社会比较来对自己的情绪状态进行评价【2 】。 随着社会比较研究的深入,其内容和维度也逐渐拓宽,涉及到有关人类自 我的各个方面。除了能力、观点和情绪以外,个体的健康状况,学业成绩以致 体貌特征等都可以成为社会比较的内容。 简而言之,所谓社会比较,就是把自己的处境和地位( 包括能力、观点、 身体健康状况等) 与他人进行比较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等 不同成分;社会比较过程和信息对人类来说具有基本的进化价值【3 】。 社会比较的类型也是相关研究的热点,目前,得到最广泛认可的对社会比 较类型划分是依据社会比较的方向,将社会比较分为三种:平行比较、上行比 2 第二章文献综述 较、和下行比较。 平行比较是指个体与和自己能力和观点相似的他人进行的比较。f e s t i n g e r 认为,如果双方能力观点相差太远,那么相互比较而得出的对自己能力和观点 的评价就往往是不稳定、不准确的,因此人们总是倾向于和自己行为表现相似 的他人进行比较,来获得准确稳定的自我评价【1 1 。随后,g o e t l l a l s 和d 砌e y 提出, 个体在进行平行比较时,并不是与行为表现相似的他人进行比较,而是与行为 表现相关的特定属性( 性别、努力程度、经验等) 相似的他人进行比较【4 】。在此 基础上,w h e e l e r 和m 枷n 提出了平行比较的“代表比较模型”,该模型指出,在 面对某项新任务时,个体会用社会比较信息来形成对自己完成该任务情况的正 确预期。如果这时一个人正好在相似条件下完成了此任务,那么这个人可以作 为代表,使个体对自己的未来行为表现做出预期【5 】。 除了平行比较,学者们还发现,个体喜欢和比自己等级高的他人进行比较, 从而明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促使自我的进步,这一比较类型,就是上行比较【4 】。 c 0 1 1 i n s 指出,上行比较会对个体进行自我评价有重要的作用,但他同时指明, 这种作用取决于个体的预期。如果个体预期自己将来会和比较对象相同,就会 产生一种“同化效应”,对自我评价有积极的影响;而如果个体预期自己将来会和 比较对象不同,那就会产生一种“对比效应”,催生出消极的自我评价【6 】。 另外,那些和自己不相似的、等级低的他人也在社会比较中起着重要的作 用,为个体提供着丰富的信息。当个体遭遇失败、丧失等消极生活事件时,其 自尊、心理健康水平就会下降,这时个体就会倾向于和那些比自己处境差的人 进行比较,以维持他的自尊和主观幸福感【7 】。 9 0 年代以来,在上述三种社会比较之外,对建构性比较的研究逐渐发展起 来。建构性比较是指在社会比较过程中,个体的比较对象可能是自己在头脑中 建构的信息。个体可能仅仅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在头脑中主动建构一个他人, 并且建构出他可能是如何想、如何做的,来与这些信息进行比较。相关研究还 认为,自我的比较信息可能首先来自于个体的建构性比较而后才是现实比较【4 】。 2 1 2 社会比较的功能 在经典的社会比较理论中,f e s t i n g e r 将个体的社会比较倾向定义为一种内驱 力,随后,对于这一动力机制的研究便层出不穷。归纳起来,关于社会比较的 3 第二章文献综述 功能问题可以概括为三点:自我评价、自我完善以及自我满足。 社会比较用于自我评价的观点来自于经典的社会比较理论。f e s t i n g e r 提出, 人们倾向于证实自己的观点,评估自己的能力以获得稳定、准确的自我评价, 而这样的自我评价是依靠社会比较实现的。后来的研究者指出,社会比较不仅 是用来减少不确定的自我评价,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通过社会比较,维护积 极的自我评价【8 】。这一理论被称作自我评价维护模型。该模型进一步指出,存在 心理上的亲近鼓励两种类型的评价过程:对比过程和反射过程。在对比过程中, 亲近的他人被看作是评价自我的标准,产生对比效果,此时与亲近他人的比较 会威胁到个体积极的自我评价;而在反射过程中,亲近的他人被看作对自我的 表征,产生同化效果,此时与亲近他人的比较会使个体沉浸在他人的荣誉之中, 以维护积极的自我评价。 个体倾向于和比自己优秀的人进行比较,从而明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促 使自我的进步,这表明了社会比较激励自我完善的功能。吼e e l e r 认为,社会比 较是源于人们对自我完善的追求,个体通过社会比较了解自己的不足,并激励 自己努力加以弥补,达到自我完善【4 】。社会比较不仅能够鼓舞个体努力进步,还 能够提供有效的信息,指引个体进步。d e rz 等研究发现,癌症病人愿意花更 多的时间阅读关于其他病人的积极内容,而且随着所阅读的积极内容增多,病 人自己也逐渐地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5 】。这就意味着,那些积极的榜样可以给 予病人鼓舞和安慰,如果缺乏这些信息,病人就容易感到焦虑和紧张。b l a n t o n 和b u u i l l ( 等对初一学生进行的一项研究中,也发现被试一般会主动选择同性别 并且成绩比自己稍好一点的同学进行比较。这项结果指出,社会比较方向对学 业成绩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即学生如果选择与比自己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进行 比较,其学业成绩会得到一定的提高【9 】。 很多情况下,个体愿意和比自己差的人进行比较,w i l l s 指出,这表现了社 会比较很好的适应功能和调整作用,个体通过下行比较来维护自尊和主观幸福 感,达到自我满足的目的。时间性自我评价理论认为人们可能通过贬低时间距 离远的自我,赞赏时间距离近的自我来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也就是说,人们 进行下行的社会比较不是为了得到一个精确的自我评价,而是为了使自己现在 的自我感觉好一些【l0 1 。研究者发现,下行比较可以使个体降低参照点和评价标 准,以助于有效地应对压力事件。特别是在恋爱关系中,那些依赖社会比较信 息评价自己处境的个体可以通过下行的社会比较提高恋爱关系的满意度和主观 4 第二章文献综述 幸福感【1 1 】。另外,考试失败后的个体通过与比自己差的人进行比较,也能够获 得暂时的安慰1 2 】。但研究表明下行比较获得的自我满足是一种以情绪为定向的 应对策略,长期使用,容易使个体产生向下的自我认同,从而降低成就动机, 从而降低策略的有效性,并且减小对良好结果的期望,阻碍个体的发展。 2 1 3 社会比较对个体认知和情绪的影响研究 ( 1 ) 社会比较对个体自我评价认知的影响研究 社会比较影响个体的自我评价,主要是通过两种截然相反的心理机制实现 的:同化效应和对比效应。 同化效应是指当个体面对社会比较信息时,其自我评价水平朝向比较目标 的现象,即个体面对上行比较信息时会提升其自我评价水平,或面对下行比较 信息时会降低其自我评价水平【1 3 】。例如, v 肌d e rz 等人研究发现,癌症病人接 触到其他病人积极的病情信息越多,他们积极的情绪体验就会越多,对自己病 情的评价也会越好。反之如果病人获知其他病人病情恶化的信息,他们对自己 应对病情的信心就会降低【5 】。 对比效应是指个体面对社会比较信息时,其自我评价水平背离比较目标的 现象,即个体面对上行比较信息时会降低其自我评价水平,或面对下行比较信 息时会提升其自我评价水平【l3 1 。比如一项经典的研究发现,当求职者面对一名 衣着整洁、能够胜任该职位的其他求职者时,其自我评价水平会降低;而当面 对一个邋遢且不能胜任该职位的求职者时,其自我评价水平会得到提升【1 4 】。 显然,个体在社会比较中产生了怎样的效应对个体相关的自我评价有着重 要的影响,那么对比效应和同化效应分别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呢? 研究表明,社 会比较引发的个体对自我评价的两种效应,依赖于许多调节变量,总的来说, 可以从三个方面对这些调节变量进行探讨:关注自我,关注比较目标以及关注 自我与比较目标之间的关系【l 5 1 。 首先,比较者的个体差异是影响其对社会比较信息认知的重要因素。研究 表明,快乐水平能影响个体在运用社会比较信息时的选择性和策略性,引发不 同的比较效应。在面对下行比较信息时,快乐的人和不快乐的人都会产生对比 效应,但是当面对上行比较信息时,不快乐的人会对此信息十分敏感,降低自 我评价水平,产生对比效应,快乐的人则会提升自我评价水平,产生一种同化 5 第二章文献综述 效应【l6 | 。a s p i i l w a l l 和t a y l o r 研究发现,自尊水平在社会比较和个体自我评价之间 会起调节作用。高自尊者在上行比较中倾向于产生同化效应,以提升自我评价; 而低自尊者则会在下行比较中通过产生对比效应,来提升自我评价【1 7 】。另外, 个体对自我的确定性也会影响社会比较对自我评价的作用【l 引。当个体对自我不 确定时,为了确定自己的相对位置,社会比较信息会对个体自我评价产生对比 效应。相反,如果个体对自我是确定的,社会比较信息对个体自我评价则产生 同化效应。 其次,比较者与比较目标之间的相对距离,影响着社会比较中同化效应或 者对比效应的产生。研究表明,个体对自己未来能否达到比较目标状态的知觉 和预测,调节着社会比较信息对自我评价的影响。面对上行比较信息时,如果 个体知觉自己同样可以取得比较目标的成功时会产生同化效应;而如果个体知 觉自己尽最大努力也无法达到比较目标的成就水平,就会感到挫折,产生对比 效应【1 9 】 【2 0 1 。当面对下行比较信息时,如果个体感觉自己不会像比较目标那样不 幸,会产生对比效应,提高个体的自我评价;如果个体感觉自己也会像比较目 标那样不幸,则会产生同化效应【2 l 】。s 泖e 1 和k o o m e n 的研究进一步指出,个体 所知觉的社会比较信息的特异性和个体自我概念的可变性共同决定了社会比较 信息在个体自我评价过程中所产生的效应。假如个体知觉到比较信息具有特异 性,如“s t 砌y 很富有”,这时社会比较信息就会成为个体评价自我的参照标准, 随即产生对比效应,即“我很穷”的自我评价。假如个体知觉到的比较信息不具有 特异性,如“富有”,这时个体的自我评价可能会呈现出同化效应,但这一前提 是,个体的自我概念具有一定可变性和整合外部信息的空吲2 2 】。 再者,社会比较产生同化效应还是对比效应,还取决于比较目标与比较者 之间的关系。t e s s e r 指出,比较目标与比较者之间心理的亲近性可能会引发两种 类型的自我评价,一是对比过程,比较者将亲近他人看作自我评价的标准,产 生对比效应;一是反射过程,比较者将亲近他人看作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自我的表征,因此在自我评价时会产生同化效应。群体成员身份会影响个体对 社会比较信息的加工策略,从而产生不同的社会比较心理机制哺j 。s t 印e l 和 k o o m e n 的研究指出,不同的自我建构水平影响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加工过程,当 个人同一性被激活时,个体采用“求异”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式,寻找自我与他人 的不同之处,产生对比效应;当社会同一性被激活时,个体会采用“求同”的社会 信息加工模式,使自我隶属于某一群体,产生同化效应【2 3 】。s t a p e l 和k o o m e n 还 6 第二章文献综述 进一步探讨了自我与比较目标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对社会比较对个体自我评 价的影响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以竞争为取向或处于竞争情境下的个体,会 更多的关注自我与比较目标之间的相异点,因而倾向于产生对比效应;而合作 为取向或是处于合作情境下的个体,则更多关注自我与比较目标之间的相似之 处,倾向于产生同化效应【2 制。 ( 2 ) 社会比较对个体情绪的影响研究 社会比较对个体另一个方面的重要作用来自于它对个体情绪的直接影响。 其中,个体的情绪反应既指向自己,也指向他人。已有研究将上行比较和下行 比较两种比较类型作为切入点,探索社会比较产生的情绪反应,认为两种比较 方向各存利弊,都可能引发积极或者消极的情绪反应【6 】,【1 9 】,【2 5 】,【2 6 1 。随后的深入研 究指出,不同的情绪取决于个体在面对社会比较信息时产生了同化还是对比的 反应,这其中,个体的控制感对于社会比较和情绪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面对上行比较信息时,如果个体缺乏控制感,即认为自己无法缩小与比较 对象的差距,便会产生一系列由向上对比而引发的情绪,比如对自己的羞愧和 绝望;对他人的愤怒以及在考虑到他人之长,自己之短时产生的嫉妒。而个体 如果拥有控制感,则会产生向上的自我认同,此时个体会体验到乐观的情绪, 对他人更加钦佩,同时也会因为考虑到双方的差距而受到鼓舞。 面对下行比较信息时,个体同样会产生向下的认同或者对比,此时,向下 认同来自于个体控制感的缺乏而向下对比则来自于个体的拥有的控制感。下行 比较的认同会使个体产生对自身能力和处境的担忧和恐惧,对他人的境遇感到 惋惜,同时对自己和对方产生一种“同病相怜”的情绪。与之不同的是,下行比较 的对比则使个体为自己感到骄傲,对比较对象则产生轻视、不屑的情绪,同时 考虑到彼此的处境时,会有一种“幸灾乐祸”的情绪。 近几年,来自神经科学的研究证明,社会比较会影响人类大脑腹侧纹状体 与奖励有关的脑区活动,从而影响个体的认知和情绪【2 。f l i e s s b a c hk 等人要求 一对被试同时进行数量估计的任务,以获得相应奖励,任务和奖励过程中,实 验者用f m 监测被试有关奖励的大脑区域活动情况。结果显示,被试该脑区的 血氧水平受到社会比较的影响。尽管被试自己获得的奖励金额是相同的,但同 时获知下行社会比较信息( 自己高于对方) 的被试血氧水平升高而获知上行比 较信息的被试血氧水平有所降低。研究有力证明了社会比较对于个体脑中奖励 过程的重要作用,为解释社会比较产生的认知情绪反应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依据。 7 第二章文献综述 尽管对与社会比较的研究是深入而广泛的,但研究者们在研究社会比较产 生的影响时,更多的着眼于对于个体层面的探讨,比如个体的需要满足、自我 防御和加强、焦虑的缓解和增加等 2 8 】,【4 1 ,而与他人或者团队相联系的一些研究 也大都专注于偏见、团队竞争、社会认同等方面【2 9 1 ,对人际过程和团队过程的 作用结果很少关注。如今看来,在现今人际互动日益频繁,尤其是团队作用日 益壮大的形势下,研究社会比较的人际功能将成为新的潮流和趋势。本文将选 取信任这一重要的人际变量,探讨社会比较对它的影响。 第二节信任的相关研究 信任是非常重要又非常复杂的社会心理学现象,它涉及到广泛的领域,有 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重要变迁,人们与外界的联系日益频繁 且日益广泛,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工作、社交和生活网络。这种情况,意味着 资源日渐匮乏而竞争者又不断涌现,人们要争夺资源,谋求生存和发展,就不 可避免地要参与竞争,但一味的竞争显然是造成“两败俱伤”的不利策略,而通过 合作达成“双赢”则是有利的选择。要在竞争中求合作,信任就成为必不可少的要 素。同时,各式各样的人际互动,无处不渗透着信任的力量。因此对信任的研 究一直受到政治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的推崇。 2 2 1 信任的概述 早在1 9 5 8 年,美国心理学家d e u t s c h 已经通过著名的囚徒困境实验开创 了心理学人际信任研究的先洲3 0 】。d e u t s c h 在1 9 5 8 年对信任的定义为“个体在结 果可能不利的情况下,对有利结果能够发生的预期,并采取相应行动”【3 1 1 。在此 基础上,h o s m e r 进一步将信任定义为“个体面临一个预期损失大于预期得益的未 知事件时,所做的非理性的选择行为”【3 2 1 。这一经典定义道明了对信任的三个基 本看法:第一,信任是个体的一种预期,并以一种选择行动反应:第二,信任 产生的先决条件是,对未来事件的不可预料;第三,信任是一种非理性行为, 是当个体在单纯地做理性选择时不会做出的行为。 随后,研究者相继对信任的内涵进行阐释,将信任的范围由早期指向未知 事物转向“人际信任”,即对一个人或一群人的信任。但由于信任这一复杂概念牵 8 第二章文献综述 扯到多个层面多个维度,学界至今仍未达成一致的看法。有的研究者以理论分 析为基础,“主观地”将信任进行概念化,另一些研究者则通过因素分析等实证手 段,“客观地”找出信任的含义;有的偏重于描述性定义,也有的倾向于采取操作 性定义【3 3 j 。比较经典的信任定义包括: 强调认知判断的定义:信任是对人际关系中竞争风险的认知判吲3 4 1 。 强调决策行为的定义:信任是一种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两难情境时的决 策行为【35 1 。 强调风险的定义:信任是在对对方无控制和监管的情况下,主体期待对方 会做出特定的行为,而甘愿为此承担风险的意愿【3 6 1 。 强调主体态度的定义:信任是主体对他人的目的和行为抱有良好的积极的 期望,因而宁愿接受他们弱点的心理状态【3 7 】。 强调人际互动的定义:信任是用来减少社会交往复杂性的机制【3 8 1 。 虽然不同学者在进行信任研究时的切入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无论是将 信任看作一种社会功能的社会学家还是倾向于认为信任是个体独有的心理特质 的社会心理学家,对信任的解读其实总包含着相似的因素,比如对于结果的未 知和结果的潜在危险性,对于信任对象的积极期望并且可能由此产生的冒险的 行为意向和行为。同时,可以看到,对信任的研究离不开信任双方的互动关系, 这正是本文所关注的人际信任。 由于对信任的定义各有侧重,学者对信任的划分也依据各自不同的维度, 产生了多种信任的分类。比如: 依据信任双方的亲疏关系,分为普遍信任和特殊信任【3 9 1 。 依据信任的内容,分为经验信任、特征信任和制度信任【4 0 1 。 依据信任的对象,分为人际信任和组之间信任【4 1 1 。 依据信任产生的原因,分为契约性信任、能力信任和善意型信任【4 2 】。 依据信任产生的基础,分为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4 3 】。 尽管没有能够达成统一的观点,但对信任的不同定义和不同划分,展示了 不同的理论视角和实践需求,为研究者们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提供了丰富的切入 点,也为信任问题的研究拓展出广阔的平台。 9 第二章文献综述 2 2 2 信任的研究方法 国内外对信任问题的研究中,普遍采用的测量信任水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问卷测量法和信任博弈实验的方法。 其中,测量法主要用来研究人际信任的水平。当前被广泛应用的是r o t t e rj b 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t m s ts c a l e ) ,由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两个因 子构成,用于测量受试者对他人的行为、承诺陈述之可靠性的估计,内容包括 各种处境下的人际信任,涉及不同社会角色。其他较常用的量表还包括信任量表 ( 1 m s ts c a l e ) ,特定人际信任量表( s p e c i f i ci n t e 印e r s o n 越t r u s ts c a l e ) 等【3 0 j 。 随着b e r g 等信任博弈实验方法的运用,实验心理学家得到了测度个体及社 会的信任水平的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博弈实验的方法。这一方法主要被用 来测量信任和各种变量的关系,研究者提出假设,然后创造情境,操纵变量, 通过一系列的博弈实验收集数据结果,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经典博弈实验描述了这样一个过程( 如图2 1 ) : 图2 1 经典信任博弈游戏 在整个实验中,实验双方即委托人和代理人都不直接接触。一开始,委托 人会从主试处得到一笔钱( 或实验筹码) s 委托人可以选择0 到s 之间任何数额 的钱x 交给代理人,当委托人投资x 时,代理人能自动得到3 x ,然后代理人可以 选择一个从0 到3 x 的数额返还给委托人。其中的x 和y 可以分别用来度量信任 水平( 仃u s t ) 和可信任水平( t m s m o n l l i n e s s ) 1 4 4 1 。在可控的带有激励机制的实 验环境条件下,由于双向匿名的一次性信任博弈中剔除了博弈双方的相互关系 及社会因素等优点,它所得出的数据就是一个纯粹的信任水平1 4 引。 1 0 第二章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对信任的研究已经广泛开展起来,涉及的领域、研究的具体 内容都各有侧重,为我们深入了解信任这一现象提供了有力的线索。 横向来说,对信任的研究涉及其产生条件、形成、变化以及作用和影响等 不同阶段。纵向来说,对于信任的研究是在多个层次上展开的,既有人际之间, 也有团队组织之间,还可能是多个层级的交叉结合。本文将着眼于信任的前因 变量,研究社会比较信息对信任水平的影响。 2 2 3 信任的前因变量研究 是什么影响了个体对他人的信任或者不信任? 带着这一问题,研究者们对 影响信任的前因变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总结起来,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解释信任的产生和水平差异。 ( 1 ) 信任者的特征 大量证据显示,人们在信任他人的一般倾向上存在着个体差异【4 6 】。即个人 对他人信任或者不信任的基本取向是不同的。早期的信任经历,会使人们初步 建立起对他人可信度的一般观念,诸如人性的善恶观【4 7 】等,在成长过程中,这 些一般观念会通过不断地泛化和转移,逐步成为对他人进行预期的某种固定模 式,并逐步转化成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4 8 1 。一些研究认为个体的信任倾向与人 格特征密不可分,甚至认为可以将二者合一【3 6 】。 信任者的经验是影响他人际信任的另一个因素【4 9 1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首 先会基于已有经验对对方的人个性特质、意图和动机等进行评估,形成对方可 信度的一个假设,随着实际交往的深入,这一初期假设将不断被验证强化或者 是推翻,从而更加准确地定位对方的可信度。而这一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