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杨亿诗歌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杨亿诗歌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杨亿诗歌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杨亿诗歌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杨亿诗歌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杨亿诗歌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中文摘要 杨亿的文学成就非仅“西昆”一体,后人根据西昆酬唱集作出的评价,并 不能真实反映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本文拟从个体诗人而非“体y “派”诗人的角度 探讨杨亿的生平、诗歌分类和诗歌诗法,希望在这些方面能有所阐发。 对杨亿生平作一定的了解,以为“知人论世 之用,可更好理解杨亿的从政经 历对他诗歌作品在内容与风格上的影响,其诗歌的主要内容有为下第者而作的应酬 诗,多有感而发,因而诚挚恳切;有咏物诗,其中“比体咏物 一类抒发了沧海遗 珠的悲哀;有咏史诗,它们或为讽喻人君而发,或有感于世事而作,杨亿以历代诗 人常用的诗体表现了属于他个人的风貌;有书怀诗,对于宦海风波的感叹和思乡之 情的抒发可隐约看出这个台阁重臣内心的深忧。其诗歌确有充实的内容,但有思想 价值的作品数量不多。杨亿诗歌在诗法方面多模拟、应制、次韵之题:喜用丽语、 别称,表现出富丽含蓄之风;用典繁密,典故类型化、模式化倾向严重。杨亿亦有 矫正浅俗诗风的意向,但其对诗风的变革只是停留在诗歌的表层因素,因此,对杨 亿诗歌作出超出实际的评价,是不客观、不科学的。 关键词杨亿;生平;诗歌分类;诗歌诗法 中文文摘 中文文摘 杨亿是宋初著名的诗人,生前因“西昆酬唱”诗名“耸动天下 ( 欧阳修语) , 死后亦因“西昆 诗风遭人褒贬。但杨亿的诗歌创作非仅拘囿于“西昆”一体,后 人仅依西昆酬唱集对其诗歌作出或褒或贬的评价,难免不失于偏颇。本文拟从 个体诗人而非“体”“派 诗人的角度探讨杨亿的生平、诗歌分类和诗歌诗法。 本文分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正文是文章主体,共分三章。 绪论综述了对杨亿诗歌的研究缘起、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当前的 杨亿诗歌研究或认为杨亿诗歌一无是处,或认为杨亿是开诗风的大诗人,无论褒贬, 都与杨亿诗歌实际不符。同时,对杨亿诗歌的探讨主要集中于:西昆酬唱集中的 作品,较少关注西昆之外的诗作,对其诗歌文本的研究,多数论者将其置于“西 昆体”( 派) 的视角之下,“西昆 领袖身份的预设往往限制了论者的思维。对杨亿 诗歌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对武夷新集和其他的佚作较少关注,由于将杨亿诗 歌牢牢定位在“西昆体 这一身份上,因而在论及他的其他诗歌时不自觉地将它们 也当作“西昆体 ;此外,较少深入论析杨亿诗歌在写作上的特点,常以诸多非文学 标准为其诗歌作辩护或贬斥之,因而既不能说明杨亿诗歌的独特价值,也不能说明 杨亿诗歌真正的缺失,这一切导致对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或拔高或贬低。因此,将 杨亿的诗歌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从而认识其诗歌的独特性、其诗歌不同类型以及 写作上的特色、后人的评价等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杨亿生平。作为宋初著名的文臣、学者、史家,杨亿的为人历 代都受到高度评价,虽然长期担任清要之职,但为官地方的经历丰富了他的人生阅 历,也影响着其诗歌作品内容与风格的某些变化。同僚排挤、真宗疑忌的经历在其 诗中都有或隐或显的表现。编类书、修国史的历练对其诗歌“深雅 之风的形成有 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关于杨亿现存诗歌诗歌数量,通过对武夷新集和西 昆酬唱集以及佚作辨析、统计的基础上,可知杨亿存诗几乎全为近体,其中武 夷新集3 1 7 首、西昆集7 4 首,集外诗2 4 首,计4 1 5 首,除去重收受诏修书 述怀感事三十韵一首和非近体诗4 首,共4 1 9 首,连同武夷新集中“挽歌” 2 2 首“乐章 4 5 首,总数为4 8 6 首。 第二章为杨亿诗歌分类研究。本章将杨亿诗歌主要作品分为应酬诗、咏物诗、咏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史诗、书怀诗四大部分,且主要侧重于杨亿诗歌的思想内容中较有价值者的阐发。 应酬诗中为下第者而作的诗歌,少牢骚悲愤而多鼓励乐观,由于设身处地为下第者 着想,这类诗歌多有感而发、情从己出,应酬性质较少。咏物诗可分为单纯体物的 “赋体咏物诗”和有所寄托的“比体咏物诗 ,在后一类诗歌中,作者借咏物表达了 对于自我才华、品格的得意以及不被了解的悲哀,其咏物既切合物事复关乎人情, 虽数量不多,但应该受到重视。咏史诗仅有九首,其中八首出自西昆酬唱集,均 为七律,且均为杨亿首倡,是其对现实政治干预的一种特殊方式,其诗虽模仿李商 隐、自居易,但在立意和写法上并非亦步亦趋毫无意义的模仿,其诗歌主旨或为人 君而发,或为世事而作,汉武一诗受到历代极高评价。书怀诗更多指向诗人的内 心,对于宦海风波的感叹、官场争斗的感受是真实而深刻的,对于思乡之情的抒发 实际上是对于儒家“入世”精神不得施行的一种补偿,从这种功名未立的感伤、宦 海风波的无奈中可以隐约见到杨亿内心深处的忧思。 杨亿诗歌确有实在的内容,但同时也要注意到,这些较有思想价值的作品在杨亿 的整个诗歌当中所占的比例不大。 第三章是杨亿诗歌诗法研究。从杨亿自身的诗论表述和作品本身出发,分别探讨 了其诗歌在诗题、用语、用典故方面的特征。杨亿诗歌多模拟、应制、次韵之题, 由于酬唱、娱乐、游戏之题太多,所表达的情感浮弱,从诗题可见其写作有大量的 重复性。为矫正“白体 诗歌的平淡浅俗,杨亿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变革,在诗歌用 语上喜用丽语、好用别称,从而使其诗歌表现出富丽含蓄之风,但此前亦有浅白之 作,从中可隐约看出其“学白 与“变白 的过程。与诗歌语言上追求富丽含蓄之 风相对应的是繁密地运用典故,从用典的前后变化看,西昆较武夷用典更为 繁密、僻典更多,且其用典类型化、模式化倾向严重,缺少将个人人生经历中所获 得的独特体验融入典故之中,许多作品不是发自内心而作,于典故运用上也难以与 典故本身情感相通,所以选择运用时只取其固定之义,而不作变通,给读者的印象 往往是炫耀学问,典故不但未能增加诗歌人文内涵,反而造成诗歌结构堆砌、诗歌 主旨不明的负作用。 杨亿虽有矫正诗坛上的浅俗诗风的意向而追求“深雅”,但其变革诗风的作法只 是改变了诗歌的某些表层因素,新的诗歌美学范式的确立还有待于一场新的诗歌变 革运动的到来。 最后,对杨亿诗歌作一总结,强调研究杨亿诗歌除了“体 “派 视角之外,也 i v 中文文摘 应该注意作为个体诗人所具有的特点,从而在杨亿诗歌的地位这一问题上作出更符 合实际的评价。 v 摘要 a b s t r a c t y a n gy i s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nl i t e r a t u r ea r en o to n l yt h e “嚣k u n s t y l e ,t h o u g hf u t u r e g e n e r a t i o n s a p p r a i s a li sm o s t l ya c c o r d i n gt oh i sx ik u nc h o u c h a n g , , w h i c hc a l ln o t d g h t l yr e v e a ly a n g sp o s i t i o no i lt h eh i s t o r yo fp o e m s t h i sp a p e re x p l o r e sy a n g sl i f e 、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so f t h ep o e m s 、p o e t r yt e c h n i q u e sa n ds oo nf r o ma l li n d i v i d u a lp o e tb u tn o t t h e “s t y l e a n d f a c t i o n s ” y a n gy i se x p e r i e n c e 鼬l o c a lo f f i c i a le f f e c t st h ec o n t e n ta n ds t y l eo fh i sp o e m s ,h i s p o e m sa n da r t i c l e sm a ym o r eo rl e s se x p r e s st h eb i t t e rf r o mt h ec o l l e a g u e s s q u e e z ea n d t h ee m p e r o r ss u s p i c i o n i nt h ep o e m sf o rs o c i a la p p o i n t m e n t s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p o e m s w l i t t i n gf o rt h ep e o p l ew h of a i l e da r ep a r t i c u l a r l ye m o t i o n a l ;t h eb i t iy o n g w up o e t r y w h i c hb e l o n g st oy o n g w up o e t r yg i v ev o i c et ot h ep r i d ef o rs e l f - t a l e n t e da n dt h es o r r o w f o rn o n - u n d e r s t a n db yo t h e rp e o p l e ;t h ep o e m ss u n gf o rh i s t o r yo fp a s s i n g ,s o m ew r i t t i n g f o rt h ee m p e r o r ,s o m ef o rh i se x p e r i e n c e ,w h i c hc o u l db er e g a r d e d 鼬as p e c i a lw a yt o i n f e r r e r 、析mt h ep o l i t i c a lr e a l i t i e s ;w ec a nf i n dt h es a da n dt h o u g h t f u ld e e p l yi ny a n g s h e a r tb yh i sy o n g h u a ip o e t r yw h i c hv o i c et h ep l a i n tf o ro f f i c i a l d o ms t o r ma n ds i c kf o r h o m e t o w n a sf o rt h ep o e t r yt i t l e ,t h e r ea l em o r eh e a d i n g st h a ti m i t a t eo t h e r s a n dr e p l y t ot h ee m p e r o r sr e q u e s t so rf o l l o wt h er h y m e r e f e r r i n gt ot h ep o e t r yl a n g u a g e ,h ew a s f 0 n do fg o r g e o u sw o r d sa n dt e n d i n g 谢也a n o t h e rn a m e s ,w h i c ht a k e so naw e a l t h yb u t i m p l i c i t l ys t y l e i nr e g a r dt op o e t r ya l l u s i o n ,h i sp o e m su s e dv a r i e t ya l l u s i o n st h a tt e n dt o b et y p i c a la n dm o d e l e d m o s to fy a n g sw o r k sh a v er e a lc o n t e n tb u tn o tv e r yh i g hv a l u e o ft h o u g h t , y a n gy ia l s oi n t e n d e dt oc o r r e c tt h es i m p l ea n dv u l g a rp o e t r y a t m o s p h e r e ,b u t h i sc h a n g et ot h ep o e t r yo n l ys t o p p e da tt h ef a c e s ot h ee x c e s s i v ep r a i s ef o ry a n g - y i s p o e t r yi sn o to b j e c t i v ea n ds e i e n t f i c k e y w o r d s y a n gy i ;a l lh i sl i f e ;p o e t r yc a t e g o r y ;p o e t r yt e c h n i q u e s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和使用授权声明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和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 姓名)工仨武学号星q q 鱼q 墨z !专业直岱 塞堂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杨亿诗歌研究) 是本人在导 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论文 中已特别标明引用和致谢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个人或 集体,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结 果均由本人承担。 本人完全了解福建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福建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学位论文( 含纸质版和电子版) ,并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福建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并按国家 有关规定,向有关部门或机构( 如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 所等) 送交学位论文( 含纸质版和电子版) 。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亦遵守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 j 眵封 签字日期。1 引月夕日 指刷雠:优专 签字日期:伽。7 年上月7 日 绪论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o o 三年,钱钟书先生的宋诗纪事补正由辽海出版社出版j 不久,学界对 此书展开了讨论,其中,陈福康、王若二先生的文章针锋相对,甚至超出学理层面 互相讥讽。争论的焦点之一便是北宋初“西昆体 领袖杨亿,陈对于 宋诗纪事补 正将杨亿武夷新集前五卷诗几乎全部补入的作法深表不满,认为此举非钱先 生所为n 】。对此,王撰文回应: 钱先生之所以全选武夷新集中的诗,我认为一方面是弥补选注中的缺憾, 更重要的是想引起人们对杨亿的重新认识,达到“以利读者研讨一的目的因为长期 以来,学界对这位诗人研究不够,甚至有些误解这位曾被欧阳修盛赞的,开一代诗风 的大诗人,其诗歌创作的成就,决不在已有定评的宋代大诗人以下,应该给予重视。嘲 陈对王的回复不以为然,亦引用欧阳修语为证:“杨大年与钱、刘数公唱和,自西 昆集出,时人争效之,诗体一变,而先生老辈患其多用故事,至于语僻难晓 ( 六 一诗话) ,并得出结论: 所谓“开”诗风,实际乃是“变”诗风一一废弃“唐贤 之“变 ,当时“先生 老辈”都视其为“患钟其实钱先生也说过:“从北宋诗歌的整个发展看来,西昆体 不过像一薄层、一小圈的油花,浮在水面上,没有在水里渗入得透,溶解得匀,它只有 极局限、极短促的影响,立刻给大家瞧不起一( 宋诗选注) 更可见,所谓“开一 代诗风的大诗人一云云,只是夸大狂处处流露的假大空。嘲 抛开陈、王的意气之争,二人争论主要涉及到对杨亿诗歌地位的评定问题。王说欧 阳修“盛赞”杨亿,但欧阳修亦曾指出“西昆 之弊,至于说杨亿是“开一代诗风 的大诗人 ,确有夸大之嫌;陈言杨亿非“开诗风”、乃是“变诗风者,若亿果 真废弃唐风,则此“变 亦是“开”,且陈所引欧阳修之语实为断章取义,因六 一诗话“至于语僻难晓”之后尚有“殊不知自是学者之弊盖其雄文博学,笔 力有余,故无施而不可,非如前世号诗人者,区区于风云草水之类,为许洞所困者 【】,可知其对于杨亿本人用典与后学有所区别。二人所论均不从杨亿诗歌自身特点 【1 】1 陈福康对宋诗纪事补正的几点意见文汇报2 0 0 3 6 1 5 2 王若对对( 宋诗纪事补正) 的几点意见的意见中华读书报2 0 0 3 1 1 1 9 3 陈福康视而不见真笑谈再评王若的编造和辩说中华读书报2 0 0 4 3 1 3 1 4 清 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第2 7 0 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出发,只引欧阳修评价之某一方面,以为自己立论之据,实为不妥。 要客观评价一位诗人的文学史地位,自然要尊重历代读者的批评,但更直接的 方法是从诗人诗歌自身的特点出发。对于杨亿诗歌的评价之所以出现陈王二人天壤 之别的说法,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从杨亿诗歌文本出发。可见,要评价杨亿在诗歌 史上的地位,就必须对于杨亿所存诗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尊重古 今人的意见,具体分析其成就得失。 二研究现状 杨亿的诗歌研究,在二十世纪之前,主要是一些感悟式的评点,散见于诗话、 笔记和序跋当中;二十世纪以来,对杨亿诗歌研究大致经历了由否定到部分肯定以 至于过誉评价,这些变化是与学界对“西昆体 的评价由“批判”走向“宽容”是 分不开的,这是杨亿诗歌研究一个显著的特点。“体“派 视角下的杨亿诗歌研究 成果,可参考叶帮义( 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的西昆体研究一文n 1 及张毅主编1 2 0 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宋代文学研究( 上) 北宋初期文学研究相关章节。脚 具体说来,杨亿诗歌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一) 作品整理及其考辨 杨亿诗歌存世的除了西昆酬唱集中的诗,还有武夷新集诗歌五卷以及 少量佚作。 今人对武夷新集的整理有徐德明等人的点校本( 福建人民出版社2 0 0 7 ) 。 该书以清梁章钜、祝昌泰校勘的留香室刊本为底本,以四库全书本校改补正缺 文和错讹,附录部分有宋史本传以及从多种典籍中辑录的“杨亿轶事 和梁章 钜南浦诗话中有关杨亿的诗话,颇可利用,但遗憾的是无校勘记。 :宋诗纪事补 正( 一) ( 辽海出版社2 0 0 3 ) 将武夷新集所存诗歌五卷几乎全部收入,且收入 了新集中所未见的诗和断句,对于新集的研究亦可以参考利用。关于新 集的版本源流,祝尚书先生在宋人别集叙录( 上) 卷二有详细考述,指出“若 专门整理武夷新集,不仅需求全,尤需辨伪,即剔除原非此集之诗文( 其 1 刘扬忠等主编宋代文学年鉴2 0 0 2 - 2 0 0 3 武汉:武汉出版社2 0 0 5 ,第2 0 3 页 2 张毅主编2 0 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宋代文学研究( 上) 北京:北京出版社2 0 0 1 ,第4 9 8 - 5 0 4 页 2 绪论 他佚诗文另辑,不能凡杨亿作品皆补入) 刀“,此实为有识之论。 :西昆酬唱集的整理注释有郑再时先生的西昆酬唱集笺注( 齐鲁书社1 9 8 6 年据作者手抄本影印) 和王仲荦先生的西昆酬唱集注( 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1 ) , 郑先生的笺注( 以下简称郑注) 录有西昆唱和诗人年谱,且尽量为作品系 年,颇多发明之功。王先生的注( 以下简称王注) 资料丰富,附录部分有西 昆酬唱诗人略传和西昆酬唱集序跋,均可资参考。祝尚书宋人总集叙录 ( 中华书局2 0 0 4 ) 卷一对西昆集的版本源流有详细考述,且附有序跋七篇,亦 可资参考。 目前收录杨亿诗歌最为完备者为全宋诗( 第三册) (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1 ) , 其卷1 1 5 至卷1 1 9 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武夷新集为底本,校以明刻本 杨大年先生武夷新集、清法式善编宋元人诗集武夷新集、存素堂抄本、清 抄本杨大年先生武夷新集、清嘉庆十六年祝昌泰留香室刻本宋杨文公武夷新集。 卷1 2 0 - 1 2 1 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玩珠堂刻西昆酬唱集为底本,校以文渊 阁 四库全书所收本和清康熙周桢、王图炜合注本。另从宋文鉴等书中辑得 集外诗编为第1 2 2 卷,但其中集外诗需要补正考辨。 ( 二) 作者生平与作品系年 生平研究是诗歌研究“知人论世”的前提,涉及杨亿生平的论文主要有以下几 篇:潘立禹杨亿的秘书涯( 秘书之友,1 9 9 0 ,( 6 ) ) ,赵治中杨亿在处州任上( 丽 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 0 0 1 ,( 1 ) ) ,吴宁杨亿的政治风骨( 华夏文化,2 0 0 2 ,( 1 ) ) , 冯国栋、车轩杨亿佛门交游考( 宗教学研究,2 0 0 7 ,( 2 ) ) ,田景丽杨亿身世及其 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平原大学学报,2 0 0 7 ,( 3 ) ) 。 这些文章论述较为零碎,只涉及到杨亿生平的某一方面,而李一飞先生所著的杨 亿年谱( 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 是近年来杨亿研究的一部颇有学术创获的专著。 在此之前,郑再时先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已有西昆唱和诗人年谱( 西昆酬唱集 笺注附录,齐鲁书社1 9 8 6 年据作者手抄本影印) ,该谱因是草创,且为群谱,杨 亿生平创作仍嫌粗浅。曾枣庄先生著有 诗人年谱简编( 北宋文学 家年谱文津出版社1 9 9 6 ) 较郑谱有所拓展和订正。李一飞先生的杨亿年谱在 1 祝尚书来人别集叙录( 上)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9 ,第7 6 页 3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搜集了大量数据,补充了杨亿生平中一些鲜为人知的事迹, 订正了正史中的某些错误记载,于考证交游上也有诸多突破,附录部分录有杨亿基 本传记资料四篇,并列有“引用书目 ,均可为读者参考利用。但是,由于作品散佚, 杨亿在大中祥符二年之后的事迹除了与佛教相关的活动稍详之外,其文学活动比较 模糊,这对杨亿研究来说是十分遗憾的。 ( 三) 诗歌思想与诗歌文本 关于杨亿的诗歌思想,曾枣庄在西昆派的文论主张读杨亿( 武夷新集) ( 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3 ,( 4 ) ) 一文指出杨亿的文艺思想“最突出的 特点就是一反当时流行的晚唐体自居易体,而改宗李商隐、唐彦谦”。曾文对于人们 全面认识杨亿丰富的文艺思想颇有帮助,不过,武夷新集中的文论是否代表“西 昆派的主张,还颇有商榷之处。傅蓉蓉论杨亿与王禹偶诗学思想之离合及西昆 体之诞生( 中国韵文学刊,2 0 0 1 ,( 2 ) ) 探讨了“作为非西昆诗人的杨亿”对王禹偶 的习学与传承,指出杨亿的诗学观中有两个为王禹偶所无:重视学问与讲究辞采。 鲁茜论杨亿的诗歌美学理想兼论西昆体被误读之原因( 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 社会科学版) ,2 0 0 4 ,( 3 ) ) 认为杨亿对诗歌性质任务要求“风雅并举“宣布王泽 、 诗歌表现形式“雅正深邃 、诗歌创作类型以有“君子之儒 的个人吟咏和酬唱赠答 并重。这些文章对于更好认识杨亿的诗论及与创作之间的关系极有价值。 各类批评史和文学思想史著作中,顾易生等所著宋金元文学批评史( 上) 除 了论述杨亿宗法李商隐之外,还探讨了杨亿写作“明辨是非 的严肃态度及对白体 诗的学习,指出“杨亿不爱老杜诗 “不喜韩柳文 的原因。n 林同华主编的中 华美学大词典“杨亿 条指出:其美学思想,注重诗歌的审美情感的含蓄特征,反 对用诗歌怨刺时政,抒发作者的怨愤之情。以学习晚唐李商隐的诗歌审美风格为标 榜,反对杜甫、韩愈的诗风。倡导“中和”的儒家审美原则的观点。在诗歌形 式上,追求“雕章丽句,脍炙人口的审美效果,要求作家采取“历览遗篇,研味 前作;挹其芳润,发于希慕,更迭唱和,互相切剧”的创作方法,反映其强调辞藻、 典故、音韵和含蓄的美学思想。圆 至于杨亿诗歌文本的研究多数是被置于“西昆体 ( 派) 的视角之下,论者一般 只提及西昆中的作品,“西昆 领袖身份的预设往往限制了论者的思维。“体 1 顾易生等柬金元文学批评史( 上) 上海;上海吉籍出版社1 9 9 6 ,第5 5 页 2 林同华主编中华美学大词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0 2 ,第6 3 5 页 4 绪论 “派 视角之外,研究者的眼光逐渐扩大到杨亿的整个诗歌创作,较早的论文有黄 景容评杨亿的诗,文章以比较客观的态度讨论了“杨亿学习李商隐的目的之一, 是要矫正五代和宋初浅俗而缺乏文采的诗风 ,认为其作品“内容丰富,感情健康, 甚至富有人民性,富有爱国精神”。n 1 张明非的从武夷集到西昆集西昆体形 成期与成熟期作品比较是这种研究视野的继续和深入,但仍没有摆脱杨亿“西昆 体 诗人的这种身份预设,认为武夷新集是“不成熟”的“西昆体”,嘲在这 种立论的前提下,作者所做的静态的形式、风格的比较难以服人,如认为武夷新 集和西昆酬唱集的“作品都有浓重的伤感情调 ,实际上杨亿的作品大多数对 感情都是克制的,向往“中和 的美学效果,谈不上伤感的“浓重 。 三研究思路 。 通过检视当前杨亿诗歌研究现状可知,对杨亿诗歌研究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面:( 一) 西昆酬唱集中的作品成为研究焦点,而对武夷新集和其他的佚作 较少关注,如此不足以全面认识杨亿的诗歌创作特点和成就;由此而来,( 二) 极易 将杨亿诗牢牢定位在“西昆体 这一身份上,因而在论及他的其他诗歌的时候不自 觉的将它们也当作西昆体,这样就很难明白杨亿诗歌风格的不同类型和诗风的发展 过程;( 三) 是较少深入论析杨亿诗歌在写作上的特点,而是以诸多非文学标准对杨 亿诗歌或褒或贬,因而既不能说明杨亿诗歌的独特价值,也不能说明杨亿诗歌真正 的缺失。 因此,将杨亿的诗歌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从而认识其诗歌的独特性、其诗歌 不同类型以及写作上的特色、后人的评价等方面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主体部分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首先简要介绍杨亿生平,以为“知人论世 之用,可更好理解杨亿诗歌 的思想内容和诗歌写法的内部成因;然后对杨亿现存诗歌佚作、数量进行一番考辨, 以为引诗之据。此一部分是杨亿诗歌研究的文献基础。 第二章为杨亿诗歌分类研究,侧重于杨亿诗歌的思想内容中较有价值者的阐发。 如应酬诗中对于下第者的同情和劝慰,咏物诗中对于个人才情不得展露的寄托,咏 史诗对于现实政治的干预,书怀诗对于宦海风波的感叹和思乡的抒发等等,从而使 人们认识到,从“写什么 的角度来看,杨亿并不如从前人所论的题材狭窄、无病 1 黄景容评杨亿的诗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 1 9 8 2 ( 3 ) ,第1 1 8 页 2 张明非从武夷集到西昆集西昆体形成期与成熟期作品比较文学遗产2 0 0 2 ( 4 ) ,第5 8 - 6 4 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呻吟之类,而是有着实在的内容;但同时也要注意到,这些比较有价值的部分在杨 亿的整个诗歌当中所占的比例是不大的,不能由此对其诗歌整体作出过高评价。 第三章是杨亿诗歌诗法研究,侧重于从“怎么写的角度来审视杨亿诗歌的特 点,从杨亿自身的诗论表述和作品本身出发,分别探讨了其诗歌在诗题、辞藻、典 故几个方面的特征,从中可以看出,杨亿为矫正当时诗坛上“白体的浅俗诗风, 有意追求“深雅”,但其变革诗风的作法只是改变了诗歌的某些因素,由于诗歌情感 的过分克制和隐藏,因而在总体上失去了诗歌作为“情 以动人的文学体式的最动 人的魅力。 注:为行文简省,后文引用频率较高的武夷新集简称新集,西昆酬唱 集一般简称西昆,郑再时西昆酬唱集笺注简称郑注,王伸荦西昆酬 唱集注简称王注。文章引杨亿诗,文字上以全宋诗为主,引文以全宋文 为主,但为明晓其具体出处,亦标出其出自新集或西昆之卷数与诗( 文) 题。 6 第一章杨亿传略及其诗作 第一章杨亿传略及其诗作 第一节杨亿传略 杨亿,字大年,生于宋太祖开宝七年( 9 7 幻,建州浦城( 今福建浦城) 人。祖籍华 阴弘农( 今属陕西) ,治虢略县,以旧籍封虢略子,称“虢略公”。卒于宋真宗天禧 四年( 1 0 2 0 ) ,年四十七岁,赐谥文,世称杨文公。 亿天性聪颖,六岁学吟诗,“七岁,能属文。对客谈论,有老成风。,t 幻传说杨 亿三岁口吟登楼诗,事虽出于神其人之夸谈,亦可见其颖悟。 太平兴国九年、雍熙元年( 9 8 4 ) ,亿年十一,其“神童 之名为宋太宗所知,先 诏江南转运史张去华试其词艺,连续三日试诗赋五篇,下笔立成,太宗深加赏异, 以为俊才,又命内侍将其送至中书省请宰相命题,赋喜朝京阙云:“七闽波渺邈, 双阙气岩蛲。晓登云外岭,夜渡月中潮。愿秉清忠节,终身立圣朝。”嘲宰相叹其 才志,上表章贺得俊异之才,云“其人来自江湖,对扬轩陛,殊无震慑,便有老成, 盖圣祚承平,神童间出也。嘲太宗即授其秘书省正字,赐予袍笏,对亿寄予厚望。 雍熙三年( 9 8 6 ) ,亿年十三,父殁,亿述当时情境日“家无担石之蓄,门无强 近之亲。藐视诸孤,朝不保夕。我是时以一命为兰台正字,尚未及志学之岁。遽罹 悯凶,将就死灭舢艰难险阻,备尝之矣。”( 新集卷七送倚序) 端拱二年( 9 8 9 ) , 服除之后,亿往许州依从祖徽之,潜心务学,昼夜不息。 淳化三年( 9 9 2 ) ,亿十九岁,献( - - 京赋、甘露颂,赐进士第,迁光禄寺丞。 淳化四年( 9 9 3 ) ,复献诗,直集贤院。在太宗朝后期,亿不断进献文、诗、赋于帝前, 太宗称其文理精当,屡加擢拔,亿深得皇帝恩礼。其时北宋实行右文政策,亿得以 词艺进,此时作品,主要是歌功颂德之作,但存留者极少,少有诗作流传。 至道三年( 9 9 7 ) ,亿娶妻张氏,为翰林学士张洎之女。同年,受诏预修太宗 实录,咸平元年( 9 9 8 ) 八月成,共八十卷,亿独草五十六卷,人叹其速。书成,亿 乞求外补就养,真宗爱其长于史学,未准。亿固请再三方准。同年九月,命其出知 处州( 今浙江丽水) 。亿知处州时间不足两载( 成平元年十二月到任,成平三年九月归 阙) ,在此期间,他勤政爱民,以宽大为政,岁稔刑清,治绩卓著。新集卷一纪 1 元 脱脱等宋史列传第六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 9 7 7 ,第1 0 0 7 9 页 2 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 第三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1 ,第1 4 1 5 页 3 清 郑方坤辑陈节、刘大治点校全闽诗话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 0 0 6 。第6 9 页 7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事、书怀之作记录了杨亿此一阶段的生活和思想,集外诗中还有至郡累旬恶风、 民牛多疫死、狱多重囚之类的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亦可见 其诗之内容非仅如现存诗集,或是因多数作品散佚之故,此实为憾事。 咸平三年( 1 0 0 0 ) 九月,杨亿回到京城,拜左司谏;同年十月,受命与宋白等 续修通典。咸平四年( 1 0 0 1 ) 春,亿迎母至京就养,随后妻、子亦至,其子云堂 “旦暮嬉戏于太夫人之膝下,爰笑爰语,甚足慰祖母之心”( 新集卷十一殇子 述) 此年三月,亿以声望素著,未经中书试,即与薛映、梁鼎并命知制诰,时论荣 之,可见当时真宗对于杨亿确为恩宠有加,君臣关系甚为融洽。但就在这年秋天, 云堂疡生于颊,遭庸医误治,殇于京师,此事对杨亿打击甚大,此后亿常以佛理自 遣。 同年冬,杨亿上书陈省官之说,建议定官制、裁冗员,丰其禄、责以廉( 新集 卷十六次奏对状) ,冗官冗费之弊,终宋之世不止,杨亿的改革主张虽然难以骤 然实行,但确实切中北宋官制之弊同年十二月,西北边疆不宁,真宗诏近臣议灵 州弃守之事,亿上书言“若灵武于贼有大利,即是必争之地,当朝夕争取,岂至于 今? ”“直须弃灵州,保环庆,然后以计困之”( 新集卷十六议灵州事宜状) 。 亿之立论,为北宋弱兵说之一例,当时宰相李至、李沆亦主此说。这些文章表明杨 亿对于现实政治是非常关注的,非如一般御用文臣只知歌功颂德,这种政治意识在 其咏史诗和书怀诗中亦有着或隐或显的表现。 咸平六年( 1 0 0 3 ) ,杨亿与陈恕试常举人,得刘筠等七人校书龙图阁藏书,至是, 刘筠授秘阁校理,后筠于亿“自居为弟子之列”n 1 ,在西昆中刘筠的和诗常常 成为杨亿诗歌的注脚,了解这种知遇关系对于理解杨、刘诗歌唱和以及唱和中的理 解、劝慰是有意义的,它表明杨、刘之间的情谊是真切的,而不是无聊应酬。同年, 李虚己荐晏殊于亿,亿延之,使年方十三的晏殊得闻名于世。终亿一生,其奖掖后 进的热情始终未有停息,宋史本传言亿“喜诲诱后进,以成名者甚众。人有片辞 可纪,必为讽诵,绝非溢美之词。 景德元年( 1 0 0 4 ) 冬,辽率军二十万南下攻宋,两军对峙于黄河岸边的澶州城( 今 河南濮阳) ,河北紧急边报文书一夜五次传到开封。枢密院士陈尧叟建议避往西蜀, 参知政事王钦若建议逃向金陵,宋廷争议不决,独亿与寇准主张北伐,二人劝说真 宗数千言,真宗仅以一句“儒不知兵 回之。最后,在宰相寇准的坚持下,十一月, 1 郑再时西昆酬唱集笺注济南:齐鲁书社1 9 8 6 ,第3 1 8 页 第一章杨亿传略及其诗作 真宗决定御驾亲征至澶渊,亿亦同往。时人比寇准为谢安,准“在澶州,每夕与知 制诰杨亿痛饮讴歌,谐谑喧哗,常达旦,上使人觇知之,喜日:得渠如此,吾复 何忧乎l ”n 1 亿之胆略于此可见。十二月,宋辽签订停战和约,这就是历史上著 名的“澶渊之盟 。从此,宋辽两国结束了长达二三十年的战争对峙状态,进入了 一百多年的和平共处时期。但真宗的亲征本是极不情愿之举,此后谗臣又进言说“澶 渊之盟”乃是城下之盟,真宗对于寇准和杨亿当初的主张产生了反感,君臣之间的 裂痕已经开始出现。 约于本年前后,杨亿的诗歌活动中出现了重要的转折,这就是对李商隐的“发 现”和赞赏以及随后的揣摩和学习。北宋初李商隐的诗歌尚无诗集传世,只以单篇 形式流传,而亿在李诗的结集、流传过程中功不可没,更重要的是,杨亿对于李商 隐诗歌的评价并非单纯欣赏其艺术上的华美,而是相当重视其思想内容与立意寄托 等方面。脚正是在对李商隐的研究之后,杨亿的诗风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新集 一部分诗歌用词华瞻、诗旨朦胧,正带有这种若隐若现的模拟痕迹。 景德二年( 1 0 0 5 ) 九月,杨亿受诏与资政殿学士王钦若编修历代君臣事迹, 后定名册府元龟,这是宋初四大类书中规模最大的一部巨著,共一千卷。大中 祥符六年( 1 0 1 3 ) 编纂完成,历时八载。修书之余,在秘阁里参加编纂工作的杨、钱、 刘等诸君子“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发于希慕,更迭唱和,互相切剧。 ( 西昆杨亿序) 创作了大量的唱和诗歌,大中祥符元年( 1 0 0 8 ) ,杨亿将这些唱 和诗歌结集,题日西昆酬唱集,好事之徒称集中之诗为“西昆体 。 修书期间,王钦若居功委过,真宗对杨亿以下有所督责,史载“钦若为人倾巧, 所修书或当上意,褒赏所及,钦若即书名表首以谢;或谬误有所谴问,则戒书吏称 杨亿已下所为以对。同僚皆疾之。 此后,王不断向真宗进谗言,由宣曲一 诗所引发的一场小文字狱正是王密奏真宗,以为寓讽,从而引发了大中祥符二年的 所谓“禁文体浮艳诏,小人倾轧如此。 大中祥符元年( 1 0 0 8 ) 春,真宗信王钦若之进说,以为“澶渊之盟”是城下之 盟,乃伪作黄帛,号为天书,决计封禅,杨亿对此举甚为反感,在草诏时有“不求 神仙。不为奢侈等语,不可帝意。大中祥符五年( 1 0 1 2 ) ,真宗议立刘氏为皇后, 大臣多以为不可,真宗心意已决;此前,真宗命亿草答辽入诏,帝有所改,亿乃引 1 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 e l k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第5 0 3 页 2 刘学锴李商隐诗歌接受史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 0 0 4 ,第1 8 - 1 9 页 3 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第5 8 6 页 9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咎辞职,此次,真宗使丁谓谕旨,欲让亿草制,“亿难之,因请三代。谓日:大年 勉为此,不忧不富贵l 亿日:如此富贵,亦非所愿也乃命他学士草制。”u 1 杨 亿频忤帝意,真宗眷顾不减,但小人谗言,终于让真宗对杨亿渐生疑忌之心。欧阳 修归田录卷一记载:“杨文公亿以文章擅天下,然性特刚劲寡合,有恶之者,以 事谮之。大年在学士院,忽夜召见于一小阁,深在禁中。既见,赐茶,从容顾问。 久之,出文稿数箧,以示大年云:卿识朕字迹乎? 皆朕自起草,未尝命臣下代作也。 大年惶恐不知所对,顿首再拜而出,乃知必为人所谮矣。”【2 1 联系杨亿的遭际可见, 西昆中的那些咏史诗对于现实的隐射、书怀诗所抒发的忧谗畏讥之感,并非无 病呻吟,而是有着实在的内容。 由于小人排挤、真宗疑忌,兼亿一向家贫,于是频生归乡之意。大中祥符六年, 亿闻母得疾,不待报而行,归于阳翟,朝论喧然,亿遭弹劾,真宗颇为恼怒,以为 杨亿之举太过自便,且闻亿“好谤朝政 , 可思赋,以抒忧愤,有别集十二卷, 西昆之作。 十分不悦。亿居阳翟,因受毁訾,作君 可惜今已不存,不然,当有异于武夷 大中祥符七年( 1 0 1 4 ) ,亿复入朝,八月十五日,起知汝州,然弹劾不断,亿忧 思难解,心中抑郁,常礼佛自遣。八年冬,自汝州代还,知礼仪院,判秘阁、太常 寺,归阙之后,真宗以诗赐之。天禧四年( 1 0 2 0 ) 起复为翰林学士。六月,真宗疾, 亿受宰相寇准密令,草表请太子监国,事泄,忧惧终岁而卒。 第二节杨亿诗作 杨亿是集名臣、学者、史家于一身的北宋著名文人,除参与册府元龟、 :太 宗实录等大型类书、史书的编修之外,著述颇丰。宋史卷三百五杨亿本传载: “( 亿) 所著括苍、武夷、颖阴、韩城、退居、汝阳、蓬山、冠鳌 等集、内外制刀笔,共一百九十四卷。”跚宋史艺文志第一百六十一“艺 文七 所载则日:“杨亿蓬山集五十四卷,又武夷新编集二十卷,颍阴集 二十卷,刀笔集二十卷,别集十二卷,汝阳杂编二十卷,銮坡遗札十 二卷。”本传与宋志所载,不但著录之文集数目、题名已经不相符合,宋志著录文集 卷数比本传已少三十六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七别集类载:“武夷集 1 宋 王儡东都事略济南:齐鲁书社2 0 0 0 ,第3 7 0 页 2 来 欧阳修著林青校注归田录西安:三秦出版社2 0 0 3 。第3 7 页 3 元 脱脱宋史艺文志( 二) 北京t 商务印书馆1 9 3 6 ,第1 7 3 页 1 0 第一章杨亿传略及其诗作 二十卷、别集十二卷。翰林学士文公浦城杨亿大年撰。案本传所著括苍、武 夷、 :颍阴、韩城、退居、汝阳、蓬山、冠鳌等集及内外制、刀 笔共一百九十四卷。馆阁书目犹有一百四十六卷,今所有者惟此( 武夷新集) 而已。”n 1 可见南宋时杨亿文集已经散佚大半,只有新集及别集犹存,而 后。别集亦佚。 杨亿所存诗歌,主要保存在新集之卷一至卷五,以及与刘筠、钱惟演等诗 歌酬唱之西昆中,外加少量散佚诗歌,今拟对这三个部分所存诗歌的有关问题 略作说明,以为杨亿诗歌研究之基础。 一、 武夷新集与 西昆酬唱集 新集乃杨亿自编之诗文合集,集前有亿自序:“予咸平戊戌岁九月,受诏知 括苍郡凡再更年龠,复朝于京师。未半载,入西台掌诰命。迄景德,三祀龙集。 丙午仲冬之七日,被召入翰林。会庚戌诏书许百执事以旬休出沐,颇燕居多暇。因 取十年来诗笔,条次为二十编,目之日武夷新集 ( 新集自序) 序文交代了 武夷新集的性质乃是“诗笔”,即诗与文的合集;所收作品的起讫时间为咸平戊 戌岁( 9 9 8 年) 十二月至景德三年丁未( 1 0 0 7 年) ,前后十年时间。 对于新集之名需辨析之处有二:其一,以武夷集命名个人文集,非止 杨亿一人。宋赵与时撰宾退录卷五:“杨文公、胡文定皆号武夷凡此数 者,骤见其名未免疑混,要皆不若汉魏以来诸文人,但标姓名日某人某人集之 为明白洞达也。”脚此处“胡文定 乃宋建宁崇安人胡安国,宋史艺文志、文 献通考、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都录有胡安国武夷集;又,元俞琰席 上腐谈卷下录有白玉蟾武夷集;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十四录陈省( 字孔 震,长乐人) 武夷集四卷。其二,“新集”者,非最新作品结集,而是旧诗旧文 之重新结集,亿谦言“雕篆之文,窃怀敝帚之爱 ,即不忍丢弃旧文之意。从新集 卷一之诗可以看出,除置于卷首的应制、奉和之作十五首外,主要作品为杨亿在处 州( 今浙江丽水) 为官时所作,而史载亿有括苍集,正是亿处州作品之结集,由 此可知,括苍集今虽佚亡,但其主要作品,当收录于新集之中,以此类推, 史籍所载杨亿散佚之文集作品亦当有重收于新集者。 今通行之新集共二十卷,与亿自序所称“条次为二十编 相符,前五卷为 1 宋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第4 9 0 - 4 9 1 页 2 宋 赵与时宾退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3 ,第6 0 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诗( 两宋名贤小集收录杨文公集诗四卷,实是:武夷新集前五卷之诗,但 录诗顺序与新集多有不同,因小集乃是后人伪托,故当以通行本五卷为是) , 四库本每卷卷首都有对本卷诗歌数量之统计,具体数目为:卷一六十九首,卷二七 十首,卷三六十九首,卷四七十首,卷五一百零八首,其卷一至卷四诗歌之数目与 实际诗歌数目相符,惟卷五实有诗歌为一百一十三首,比统计之数目多出五首,究 竟哪五首诗歌不是杨亿手编所有,尚难断定,如卷五受诏修书述怀感事三十韵 一诗,西昆上卷亦有收录,是否新集原有,亦难确定。不仅如此,卷五末所 载咸平五年“奉圣旨撰 太常乐章三十首、景德三年“续奉敕撰七首以及正 冬御殿上寿乐章八首,凡四十五首,亦恐非杨亿手编原貌,因“三组乐章写作年代 既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