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论文)苏辙《古史》及其经世思想研究.pdf_第1页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论文)苏辙《古史》及其经世思想研究.pdf_第2页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论文)苏辙《古史》及其经世思想研究.pdf_第3页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论文)苏辙《古史》及其经世思想研究.pdf_第4页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论文)苏辙《古史》及其经世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 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 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啦 日期:j 丛生土堑l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 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擤导师签名: 、j 、, - ( 一) 崇经重史的社会风尚与古史撰述的经学化倾向7 ( 二) 苏辙的家学渊源与个人学术因素1 l 三德王与贤治: 古史经世思想的两大面向1 5 ( 一) 德王思想15 ( 二) 贤治思想1 9 四礼义与安民:古史经世思想的政策理念2 4 ( 一) 礼义治国2 4 ( 二) 安民为上2 6 五事实与义理:古史学术认同的二重性3l ( 一) 古史的社会价值与学术价值3l ( 二) 苏辙古史学的局限性3 5 六结语3 7 参考文献3 8 致谢4 1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c o n t e n t s c h i n e s ea b s t r a c t :! e n g l i s ha b s t r a c t 3 li n t r o d u c t i o n :s uz h ea n dt h e ”a n c i e n th i s t o r y 一4 2t h et r e n d so fc l a s s i c sc o m p i l a t i o na n da c a d e m i cs o u r c e so f ”a n c i e n t h i s t o r y 7 ( a ) s u n gb yt h ew e i g h to fs o c i a lt r e n d sa n dt h eh i s t o r yo f ”a n c i e n th i s t o r y ”c l a s s i c s c o m p i l a t i o no ft h et e n d e n c y 7 ( b ) s uz h e sf a m i l yh i s t o r ya n dp e r s o n a la c a d e m i cf a c t o r s 1 0 3e t h i c sg o v e r n o ra n dw i s ed o m i n a t ea l et h et w ot h o u g h ta s p e c t so f ”a n c i e n th i s t o r y ”1 5 ( a ) t h o u g h to ft h ee t h i c sg o v e m o r l5 ( b ) t h o u g h to f t h ew i s ed o m i n a t e 2 0 4r i t u a lw i t ht h em i n :”a n c i e n th i s t o r y ”b yt h ew o r l dt h o u g h tt h ep o l i c yr a t i o n a l e 2 4 ( a ) g o v e m o rc o u n t r yw i t hr i t u a l 2 4 ( b ) t h eb e s tp o l i c y i ss t a b i l i z ep e o p l e 2 6 5f a c t sa n dm e a n i n g :”a n c i e n th i s t o r y a c a d e m i ci d e n t i t yd u a l i t y 3l ( a ) s o c i a lv a l u e sa n da c a d e m i cv a l u e s of ”a n c i e n t h i s t o r y ”3l ( b ) t h el i m i t a t i o n so fs uz h ea n c i e n th i s t o r y :3 5 6c o n c l u s i o n :;:; r e f e r e n c e s :;l ; a c k n o w l e d g e m e n t 4 l 2 、l j l - t 其中的经世思想则容易被忽略。苏辙经历了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在当时经济有 所发展而社会矛盾重重的形势下,经学出现新的发展趋势,理学逐渐发展起来。 文风随之丕变,崇经重史的社会风尚兴起。古史产生于这样的社会环境当中, 经学色彩浓厚,以经治史的特点显而易见。加之苏氏家学根基深厚,苏氏治经治 史皆颇具功力。而且苏氏家学好以史论政,重视史学的社会功用。苏辙本人治学 亦颇有成。仕途跌宕,但其一牛济世救国之志不歇。这些都成为古史中经世 思想的来源。纵观整部古史无论是对史记相应部分的改动,还是作者的 论述和注释,无不贯穿着经世致用的思想。古史的经世思想核心是强调有德 之君与贤良之臣相守共治。有德之君,才能善治邦国,民心向之,成就王道。反 之倒行逆施之暴君则会导致民不聊生,国破家亡。而贤臣,则应是德、才、能兼 备,忠心为国为君之人。同时,推行礼义治国,与民休息不轻易扰民,遵循人情 不求为异,及辅以法制和藏富于民的诸种安民政策。通过对古史的经世思想 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古史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及学术价值。即具有强烈的忧 患意识与人本主义精神;对史记所载上古史部分有纠谬补缺之功,同时博采 众家的思想特质对当世哲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当然,古史著述的 局限性亦在所难免。我们要客观看待。 关键词:苏辙古史经世思想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s u z h ew i t hh i sf a t h e ra n db r o t h e rw a ss a i d ”t h r e es u ”,l a t e rc a l l e dt h ea t t e n t i o nt o t h et e x t , i t sh i s t o r yb o o k s ,”a n c i e n th i s t o r y a n di t si d e o l o g yi nt h ee c o n o m i cw o r l di s e a s i l yo v e r l o o k e d s uz h ee x p e r i e n c e das o n gt os l o wd o w n t h ep r o c e s s ,t h e nt h e r ei s 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s o c i a l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o ft h es i t u a t i o n , a f t e rl e a r n i n gan e w t r e n do fd e v e l o p m e n t ,s c i e n c eh a sg r a d u a l l yd e v e l o p e d ,r e s u l t i n gs t y l eh a sg r e a t l y c h a n g e d ,s h u n gb yt h ew e i g h to fs o c i a lh i s t o r yf a s h i o nr i s e ”a n c i e n th i s t o r y ”a r i s e s f r o mt h es o c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s t r o n gs e n s eo fc l a s s i c st o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h i s t o r yb y t h e o b v i o u s p l u st h ed e e pr o o t so fs u sf a m i l yl e a r n i n g ,h i s t o r yo ft h es o v i e tu n i o n s r u l eb yt h eg o v e r n m e n tw e r eq u i t es k i l l s u sf a m i l ya n dl e a r nt h eh i s t o r ya n dp o l i t i c a l d i s c u s s i o n s a n d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s o c i a lf u n c t i o no fh i s t o r y s uc h e ,ih a v eq u i t e s c h o l a r l y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 s ,c a r e e ru p s ,b u t 。t h e s a l v a t i o no fh i sl i f et og or a t h e r t r a n q u i l i t yr e s t t h e s eh a v eb e c o m e ”a n c i e n th i s t o r y ”i nt h es o u r c eo fi d e a st h r o u g h t h ew o r l d t h r o u g h o u tt h ew h o l e ”a n c i e n th i s t o r y ”b c l t h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 ”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p a r to ft h ec h a n g e s ,o rt h ea u t h o r sa r g u m e n ta n dc o m m e n t s ,a r ea l l p e r m e a t e dw i t hc o n f u c i a nt h o u g h t ”a n c i e n th i s t o r y ”i nt h ec o r ei se m p h a s i z e db yt h e w o r l dt h i n k i n gv i r t u o u sm o n a r c ha n dt h ev i r t u o u so ft h em i n i s t e rd e f e n d sc o h a b i t a t i o n v i r t u o u sm o n a r c h ,t og o o dz h i b a n gs t a t e s ,t ot h ep e o p l e ,a c h i e v e m e n t sb e n e v o l e n t o n t h ec o n t r a r yi tw i l ll e a dt oh a r dt i m e sg oa g a i n s tt h et r e n do ft h et y r a n t ,t h ec o u n t r ys e e n t h e i rh o m e sd e s t r o y e dd e a t h b u th ee v e n t u a l l ys h o u l db et o k u s h i m a ,o n l y , c a nb eb o t h l o y a lt ok i n ga n dt h ep e o p l ef o rt h ec o u n t r y m e a n w h i l e 。t h e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r u l eo f p r o p r i e t ya n dj u s t i c e ,a n dp e o p l ed on o t r e s te a s i l yn u i s a n c e ,f o l l o wt h eh u m a nd o e sn o t s e e kt ov a r y , a n ds u p p l e m e n t e db yt h er u l eo fl a wa n dp o s s e s s i o no fw e a l t ha m o n gt h e p e o p l eu n i t ei nm i np o l i c y b y ”a n c i e n th s t o r y ”a n dt h o u g h t o fb yt h ew o r l d ,w ec a n s u mu p ”a n c i e n th i s t o r y ”a sas o c i a lv a l u ea n da c a d e m i cv a l u e t h a ti s ,w i t has t r o n g s e n s eo fu r g e n c ya n dt h eh u m a ns p i r i t ;o n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 ”c o n t a i n e di nt h e a n c i e n th i s t o r ys e c t i o nh a sf i l l e dt h ep o w e rc o r r e c t i n gw r o n g ,h o m a g et o t h e i d e o l o g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f a m i l yp h i l o s o p h yo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w h e nt h e w o r l d p l a y e dar o l ei np r o m o t i n g o fc o u r s e ,t h e ”a n c i e n th i s t o r y ”i nm a k i n gi t sl i m i t a t i o n s a r ei n e v i t a b l e w eh a v et ot a k ea no b j e c t i v ev i e w k e y w o r d :s uz h e ”a n c i e n th i s t o r y ”t h e o r y o fs t a t e c r a f t 有多种 出牛于 这便给 世之道, 故辙自幼以史为鉴,关心国家之治乱兴亡。苏洵又好游历,更使二了增阅历长见 闻。这种游历,一直到庆历四年( 1 0 4 4 ) 苏洵父亲过世、回家奔丧才告一段落。 缈 至和二年( 1 0 5 5 ) 苏辙娶同里史瞿之女为妻。仁宗嘉祜二年( 1 0 5 7 ) ,苏辙与兄苏 轼一起中进士。苏辙年谱中载:“苏辙兄弟同科进士及第”不久因母丧,返里 服孝。嘉佑六年( 1 0 6 1 ) ,苏辙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因策论言辞激烈,故列四等。 嘉佑七年充任商州( 今陕西商县) 军事推官,以留京养亲为由,改为在京师担任校书 郎。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英宗治平三年( 1 0 6 6 ) 父亲苏洵病逝,苏辙扶枢归葬 四川,在家守丧。直到神宗熙宁二年( 1 0 6 9 ) ,守丧期满返回京师,为制置二司条 例司检详文字。因同王安石政见不合,被外放为河南府留守推官( 今河南洛阳) 。熙 宁三年( 1 0 7 0 ) 3 2 书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熙宁五年 ( 1 0 7 2 ) ,出任陈州学官。元丰二年( 1 0 7 9 ) ,其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辙上书 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任内,他以著述为 务,在完成诗集传、 春秋集解后,开始着力撰写古史。但元丰七年 ( 1 0 8 4 ) ,因调知缜溪( 今皖南缜溪县) ,创作中止。而苏辙缜溪之治,杜绝一切扰 民之事,治绩良好,深得民心。元丰八年( 1 0 8 5 ) ,旧党当政,苏辙被召回,任秘 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为政期间,苏辙尽 心辅政,平时虽沉默寡言,但遇事必直言极谏,不徇私情,不顾得罪帝、后。哲宗元 佑四年( 1 0 8 9 ) 权吏部尚书,出使契丹。还朝后任御史中丞。元佑六年拜尚节右丞, 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元丰八年至元祜六年期间,苏辙因政务缠身,古史 的写作几乎完全中断。元佑八年( 1 0 9 3 ) ,哲宗亲政,新法派重新得势。绍圣元年 曾枣庄:苏辙年谱2 5 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版。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 0 9 4 ) ,苏辙上书反对时政,被贬官,出知汝州、袁州,后分司南京、筠州居住。 同年九月,苏辙抵达筠州治所高安,置家于城东南。十月,他便集中精力续写古 史,次年三月,古史撰成。 崇宁三年( 1 1 0 4 ) ,苏辙在颍昌定居,过田园隐逸生活,筑窒日“遗老斋”,自号 “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苏辙一生著述颇丰,少年时期便对诗、春秋、易等经书颇有论说, 而且完成了对论语和孟予的解说。同时辙颇重史学,一生撰写了大量的 史论。其著作有诗集传、春秋集解、龙川略志、龙川别志、老子解、 古史等。 苏辙与宋代多数士人一样,身兼数职,既是文学家又是史学家还是政治家。 所以成年出仕以后苏辙少有闲暇集中精力著书立说。从上面苏辙的牛平可看个大 概,步入政坛以后古史的写作主要集中在两次被贬期问。其实,苏辙萌发写 作古史的念头,应追溯到苏辙早年读经论史的时候。当时他就有意作古史, 尝言道:“予少好读诗、春秋,皆为之集传。读太史公书,质之诗、 节、左氏、战国策,知其未能详,复而遽以为书,亦欲正之而未暇 也。”圆而一直随同他九年之久的长孙苏籀也在他的栾城遗言中证明曾有此事, 据此可以推测,古史中某些篇章如周论在苏辙未出仕之前已经写成,至 少是框架已成,后来只是再加以润色加工而已。但由于事务缠身,仕途多变,这 部起步很早的作品一再中断,元丰二年( 1 0 7 9 年) 苏辙受其兄乌台诗案牵连,被 贬为监筠州盐酒税,期间“予僚许以闲暇,乃以期间终缉二传,刊正古史, 上迄伏牺、神农,下至秦始皇,得七本纪、十世家、七列传”渤。但次年受召还京, 古史写作又中断,以至于让苏辙斗感到顾虑重重,“回视旧学,常恐终身不 能复就”。直到绍圣元年( 1 0 9 4 ) ,苏辙再度被贬后,居于筠州,终于有时间和精 力“复就旧学”,补古史之缺,于次年三月将古史完成。 古史记载了上自三皇五帝下至秦始皇的历史,苏辙非常推崇纪传体例。 以为纪传体例为“后世莫能易之”法。古史共分七本纪、十六世家、三十七 以i :苏辙简历参考曾枣庀苏辙年谱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版。 苏辙:占史书后三苏全书,语文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四册4 4 3 页。 苏辙:占史托后三苏伞书第四册4 4 3 页。 嗣上。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不多的上古史纪传体著作。而且又循史记之例 进行评说。苏辙自言其著作动机是要补史记之 和体例上颇有改动。首先,古史比史记上 增三皇本纪、柳下惠列传、曹予臧吴季 札列传、范文子列传、书向列传、郑予产列传、叶公列传。 其次,删除了部分篇目。如删司马穰苴列传、删刺客列传中曹沫之事。 再次,对某些篇目位置和名称进行了调整。如将史记中管蔡世家改为蔡 叔曹叔世家,将虞卿鲁仲连合为一传,虞卿鲁仲连列传。又给范蠡独自列 传为范蠡大夫种列传。又将孔子归入列传。在内容上,亦有若干增删。在关 于经世思想的论述上有详细论述,在此不再重复。 古史撰成之后,以后各代官私目录皆有收录,卷次均为六十卷,可见保 存完好。其书当代即有刻本问世,且宋以下历代亦均有刻本问世。今存宋刻元明 递修本共七部分,藏于国家图书馆、旅大图书馆、湖南长沙图书馆等地。还有衢 州本古史为元n d 字本,此本( ( - d i 史藏于湖南省图书馆。明刻古史主 要有明初刊本和万历三十九年南雍刊本等。清以来多家书目对古史皆有著录。 古史的版本流传情况在舒大刚和曾枣庄的三苏全书中有比较全面的概 括,在此不再赘述。 苏辙以诗文而闻名于世。正因为其诗文成就突出,历代的苏辙研究者,多着 眼于其诗文,相比较而言对其史学著作古史用力者却较少。即使有所研究, 如朱熹、全祖望、黄震等人,他们对古史的评价,又不免囿于门户之见,观 点偏颇,未免有失公允。而另外在陈了龙、吴宏基、吴思穆的重订古史全本 中,虽广辑钟惺、陈了龙、陈仁锡、唐顺之、孙鹭、王世贞、张榜等人的评语, 但都是关于史事发表的评议,与古史本身关系不大。近几年,有关蜀学与三 苏学术的论文及专著相继问世,推动了对苏辙学术的研究。其中也有部分对古 史研究的著作。如吕嘉古史( 图节馆学刊1 9 7 6 6 ) ;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研 究所王治平的硕士论文苏辙 中的历史思想( 国立清华大学,1 9 9 6 年硕士 论文) ,其中丰要分析了苏辙对武王伐纣、春秋、战国时代的看法,总体来说此文 关于版本情况主要参考舒大刚、曾枣庄:三苏全书占史叙录语文出版社,2 0 0 1 年版。 5 苏辙的史学观论述、谷建的苏辙学术研究( 2 0 0 9 年) 在论及苏辙史学时着 重论述了古史的成书与流传、著书的宗旨、以及古史对史记的修订、 古史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吴叔桦的苏辙学术思想研究( 2 0 0 7 年) 中对苏辙 的史学思想从对其历史哲学、史学方法、历史评论、史学思想的评价中进行了简 要的评述,文本量虽然不多,但研究却颇具深度且视角犀利。 在历代蜀学、三苏的研究中,苏辙往往被其兄的光辉所笼罩,其独特的学术 视角与观点往往被忽视,而其史学力作古史,因前有史学巨著史记,同时 代有资治通鉴,更足处于被忽略的地位。但实际古史并不仅是简单的补充 或纠正史记上古史部分的作品,其中所蕴涵的诸多学术思想也具有极高的研 究价值:其经世以致用的思想不仅反映了二苏学术中学以致用,以史论政的特点, 而且也体现了北宋庆历以后的学术风气及中国史学撰述的优良传统。本文力图从 古史著述缘起与文章本身出发,来探讨其经世致用思想的具体内容,并对其 学术认同的二重性做出客观的评价。 6 人 心 源 化倾向 北宋,社会出现了重大转折。之前,整个中华承唐末之弊,处于五代十国之 乱中,各方势力林立,大小统治者激烈角逐,兵锋所过之处,千里无人烟。在这 样的背景下,人们生存尚且困难重重,何谈写文论典。百姓生活需要稳定的社会 环境,文学创作也需要平静的生活作为保障。最终赵匡胤兄弟完成了中原地区的 统一。经济上;统治者鼓励人们努力发展经济,同时令官员们研究理财求富之道。 于是宋朝经济发展超越了前代。北宋立朝伊始即推行“右文”政策,同时,为革 除五代之弊,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了很多措施。这些措施的推行既加强了中央集 权,又为社会矛盾的爆发埋下了隐患。至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因循祖法,流 弊滋生:冗官、冗兵、冗费的弊病已经非常严重,国家积弱、积贫,国内矛盾加 剧。而且北宋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并起,北有大辽,西有西夏、回鹘,南有吐蕃, 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兵力雄厚且极具侵略性,常年和北宋摩擦不断,北宋的政治危 机非常严重。在思想界,因历经五代之乱,释道之风盛行,儒学受到冲击。为了 寻找解决政治危机的途径,加强儒学的独尊地位,众儒融合释道以“天理”观解 释天地万物之运动变化,并讲求贯通天人古今。 吴怀祺先生说,“社会现实对史学思想的影响通过两条途径,一条是现实的矛 盾激发史家修史,构成史学思想的的具体内容,形成一个时代史学思想的特质。 另一条是一个时代学术思潮,特别是哲学思潮对史学思想的影响。哲学的基 本观点及思维方式,影响到人们对历史过程的认识、对历史所作的解喻,进而影 响到史书的编纂,也作用于人们对史学社会价值的认识。哲学对史学的影响,归 根结底也是社会现实对史学的作用的反映,但期间又有区别。 社会现实不惟对 史学产牛深刻影响,同样也是社会哲学变革的根源,而社会哲学与史学之间又相 互影响。有宋以来社会坏境的相对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奠定 了物质基础,而政治上的危机又激发了士人的危机意识和参政议史的热情,右文 吴怀祺:中囤史学思想通史宋辽金卷,黄山书社2 0 0 2 年版,第li 1 2 页。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政策的推行为文人的文化活动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于是经学发展至宋出现了新变 化,被称为“新儒学”,亦即“理学”。理学的逐渐兴起对北宋学术也产生了深刻 的影响。中国的传统学术至此发牛了巨大的变化。正如谷建在其苏辙学术研究 中所说,“自北宋庆历以来,学术界在经历了长期对汉唐注疏体系的沿袭之后,思 辨疑古之风大盛,学者开始以崭新的眼光和怀疑的精神对经典进行重新解释。他 们标新立异,发明经旨,以义理相尚,力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以求通经致用, 自抒心得。”。总体上说,宋朝初期,学风的变化即在酝酿之中,庆历以后变化显 著。身兼数职的知识分子开始在文学上反对空洞无物的五代之风,如欧阳修致力于 古文运动,通过科举取士以纠正当时的不良文风;在经学研究上也开始出现了疑经辨 伪的思潮,如身为“宋初三先生”之一的孙复等一批文人在治经上抛弃琐屑的注解而 专注于联系社会现实解经;史学上重视资鉴与经世。上自君王下至普通士人,崇经 亦重史之风日盛。 今人经常称为“疑经”的风尚便在彼时出现。刘复生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 动的兴起及其特点中提到: “固守义疏章句,约束了a 4 t 的思想,打破僵化的传统经学,成为复兴儒学 的迫切任务。宋儒不独不迷信传注,进而对经文本身也进行了大胆的怀疑。直抒 胸臆,发明经旨,在北宋中期汇成为强劲的洪流一发而不可止。这便是今人称之 的疑经思潮”圆 而此处所谓“疑经”“、发明经旨,”实则“崇经”之两面。正如吴怀祺先生在中 国史学思想通史宋辽金卷中所说: “应该指出,其疑经,主要是解除儒生在解说、注释、经籍时制造的障 碍,反对曲说解经。对经中有关部分如对易之系辞的辨证等,意在 恢复经籍的原本面目。疑经不是否定经而是要更好地尊经,使尊经的经籍能宣传 天理之正、纲常等级制度的永恒意义。例如司马光等对孟子的批判,和程朱 之尊孟,在根本的目的上面是不矛盾的” “崇经”之风表现在诸多方面。首先是经学研究著作的增多。如当时易学的 钤建:苏辙学术研究第l 页,光明同报出版社2 0 0 9 年版。 刘复生:北宋巾期儒学复必运动的兴起及其特点,四川人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8 3 页,1 9 9 1 年 第3 期。 吴怀祺:中困史学思想通史宋辽金卷,黄山忙社2 0 0 2 年版4 i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研究盛极一时。据吴怀祺先牛描叙: 宋儒凭借对易学的探讨把天人联系起来,论说天理。宋代史学家除欧阳 修、司马光、朱熹外,其他如李焘、李心传、吕祖谦、洪迈,王应麟等在理 学史、易学史上都是有成就的。宋代易学的发展,学派繁荣、学理繁 复,这些方方面面的进展,都是以前所没有的。 众多的流派和各种易学著作的出现反映出当时易学的兴盛。春秋学亦日盛。宋 初就有孙复的春秋发微阐明尊王攘夷的经旨,又有程颐的春秋传认为其 中体现出浓厚的“天理”观念。 其次,崇经之风亦体现在世人对经学大义的推崇上。“尊王”观念和“大一 统”的观念为当时之人所重,如欧阳修就在其修写的新五代史中提出了尊王 与大一统的观念。 有宋一朝,“重史”之风尤甚。重史之人包含范围极广,上自帝王将相,下至 普通士人。宋太祖在军中重金购史书,太宗之时则组织编修太平总类,要求史 臣日进二卷以便亲阅。宋代还逐渐完善了修史机构,主要有:起居院、日历所、 实录院、国史院、会要所、御牒所等。同时宋代史学大家辈出,有欧阳修、司马 光、范祖禹、三苏父予等人。此外,宋代史书体例更完善:编年体再度复兴,如 编年体史书巨著资治通鉴;纪传体继续发展,如本文研究之古史;纪事本 末体出现,如袁枢的资治通鉴纪事本末。 由上可见,在庆历以后经学与史学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且相瓦影响。吴 怀祺先牛在阐述理学与史学的相瓦影响时说到:“首先,是在历史认识的影响 上。求理的思维特征之一,是通天通地贯通古今。史学通识明显地 表现这一点。”圆古史即诞生于这样一个经史俱兴的环境当中,其经学化的特 征自然比较突出。如贯通天人之识的观念对古史的编写范围不无影响。更为 重要的是其经学思维的发达对古史的写作宗旨、撰述体例,内容修补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对此书也多有评论: 近世之言史者,惟此书为近理,而学者忽之。予独爱其序言“古之帝王皆 圣人也,其于为善,如水之必寒,如火之必热;其于不为不善,如驺虞之不杀, 白寿彝主编,吴怀祺著:中困史学史五代辽宋金元时期,一h 海人民m 版社2 0 0 6 年版,2 5 2 6 贞。 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2 0 0 7 年版,2 4 7 页。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窃脂之不谷”,非近世论者所能及。而论史迁之失,以为浅近而不学,疏略而 轻信,亦中其病。 朱熹认为苏辙在古史序中所言极合其理学之道。又有言h - 惟苏黄门于义理大纲处见得极分明,提得极亲切。虽其下文未能尽善, 然只此数句,已非近世诸儒所能及矣。 可见苏辙之古史义理之处体现的尤为明显,才得朱熹之如此赞誉。后世有人 认为,朱熹乃是因为同吕祖谦议论相激,才故意赞古史。其实不然,朱熹所赞 古史主要在其义理之处,对于其他部分则批评亦不少见。可见朱熹之赞只因 古史本身的理学化倾向,而与其意气用事无关。这种理学化倾向实质是经学 化倾向,即以经学的标准治古史,用经过重新组织阐释的古史说明经学之义理, 又秉承经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世理念。 古史在撰述中是据经学文献来修正史事的,其以经证史之处随处可见。 苏辙自己在古史自叙中谈及其参阅书目时说:“上观诗、书,下考春 秋” 。在其书后中亦言“予少好读诗、春秋,皆为之集转。读太 史公书质之诗、( ( - - b 、左氏、战国策知其未能祥覆,而遽以为书。亦 欲正之”。可见,苏辙作古史,所据之书多为儒家经典,正文当中亦多有体 现,如史记中记载尧将两女妻于舜,瞽叟欲杀舜,而古史则据尚书 改为瞽叟应允而后舜娶,意在证实圣德之君肯定也具有孝顺之美德,岂会有不告 父而娶亲之事? 又如在古吏魏世家学中写n - 魏之先,毕公高之后也。毕公,文王之子,而封于武王。 又注云: 左传:富辰言:管、蔡、邱霍、鲁、卫,毛聃、郜,雍、曾、膝、 毕、原、酆、郇,文之昭也。太史公言毕公,止以为周同姓,失不考之左氏 也。 可见在史记中载毕为周同姓,而古史则据左氏考证毕乃文王的儿子。 其下又有据尚书补史记之缺的部分: 朱熹:占史余论卷七十一一古史附录三苏令转第明册4 4 9 页。 朱熹:答赵儿道朱焦集卷五十四古史附采二苏全f s 第四册4 4 5 页。 苏辙:e f t - 史自叙二苏全 5 第二册3 5 2 页。 苏辙:占。史书后三苏全书第p q 册4 4 3 页。 苏辙:古史魏世家三苏全 s 第四册9 8 页。 l o ,是为康王。成康之 周之众命毕公,保厘 。据儒家经典来为自 素 ,其家学影响亦是深 刻。 苏氏蜀学在宋朝学术中占有一席之地,自苏洵创立至苏轼苏辙完善,经学研 究成果也颇为丰富。苏洵的六经论以“权变”思想说来论述六经的形成,虽 然王安石认为其中有战国纵横家的学术,朱熹对其也颇有微词,但纵观其主旨还 是以经学大义为本,当属儒家思想无疑。其权变思想乃为实现其儒家济世思想的 手段。苏洵虽无专门的经学专著问世,但其非常重视易和礼,晚年曾做 易传百余篇,为苏氏易传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苏洵于史学亦颇有建树,蒙文通言,“北宋三家,惟苏氏能不废史学,二苏自 述家学,皆谓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苏洵的史论是当时重要的史学 理论著作,认为:“史何为而作乎? 其有忧也。何忧乎? 忧小人也。”同时,苏洵 提高了史学的地位,认为史学和经学是一种互补的关系,“体不相沿而用实相资 , 此二者当并驾齐驱,不分高低。在创作中,苏洵始终贯彻实行他的这个史学理论, 他的文章最明显的特点是以古论今,以史议政,如几策、权书、衡论等 篇,都具备这样的特点。苏洵擅长通过论史来陈述当今之弊,在史书中寻找借鉴。 对史学功用的肯定,苏洵也是十分坚决。在苏洵眼中,春秋是圣人阐释 自身“道”、“法”而成,历史,是一个阐发理想最好的平台。他说:“夫易、 礼、乐、诗、书,言圣人之道法详矣,然弗验之行事。仲尼惧后世以是为圣人之 私言,故因赴告策书以修春秋,旌善而惩恶,此经之道也。犹惧后世以为己之臆 苏辙:,占史周本纪第五二苏伞捧第三册3 8 5 页。 蒙文通:中囤史学史,l :海世纪 ;版集团i :海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版,8 0 页。 苏洵:苏洵集- 史论上,三苏伞书第六册2 1 2 页。 同上。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断,故本周礼以为凡。此经之法也。 正因为有这样的思想,苏洵不仅自己重史 学史论史,也要求自己的两个儿子通过读史达到对内提高自身修养,对外研究世 事以治世的目的,且认为此乃孔氏读书的方法。苏轼与苏辙兄弟二人,少年学习 时期,大部分都是由父亲苏洵亲自教授,受其影响极深。 苏轼于三苏之中名气最大,其文学成绩最高,而在学术上著作也不少。年少 时便同苏辙一同治春秋说解易,仕途失意之时更是他学术取得丰硕成果 之时。在黄州任团练副使之际,苏轼治论语、书、易。在与腾达 道( 二一) 中说: 某闲废无所用心,专治经书。一二年问,欲了却论语,书、易, 舍弟已了却春秋,诗。虽拙学,然自谓颇正古今之误,粗有益于世, 瞑目无憾也。 又在黄州上问潞公书中云: 到黄州,无所用心,辄复覃思于易、论语,端居深念若有所得, 遂因先子之学,作易传九卷。又自以意作论语说五卷。 在与王定国( 一一) 中又言: 某自谪居以来,可了得易传九卷,论语说五卷。今又下手作书 传。迂拙之学,聊以谴日,且以为子孙藏耳。 可见在贬居黄州之时,易传和论语说基本已完成。在以后的流落生涯中 苏轼又完成了论语说。“所喜者,海南了得易、书、论语传数 十卷,似有益于骨朽后人耳目也。” 苏轼于经学之功力可谓不浅。而苏轼苏辙兄弟感情甚笃,入仕之前进退出处无 不相同,对其弟苏辙的学术影响也颇深。入仕途之后兄弟二人长期颠沛流离,终 年不能相见,但书信往来十分频繁,交流学术看法与治学心得。这样密切的关系, 使兄弟二人在学术上有相似之处也不足为怪了。 父了兄弟重经好史且于史于经颇有建树,使得苏氏史学在北宋独树一帜。在 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家庭成员的修史论史理念,必然也深深影响着苏辙。苏辙曾 d 苏洵:苏洵集史论上,二苏全书第六册2 1 2 页,语文出版社,2 0 0 1 。 苏轼:苏轼文集二苏全持第十_ 册4 1 9 页,语文出版社,2 0 0 1 年。 苏轼:苏轼文集二苏令传第f 一t t t t3 1 5 页。 苏轼:苏轼文集二苏伞书第f _ 二册4 5 9 贞。 苏轼:苏轼文集二苏全 5 第t :册4 7 0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经说过:“父兄之学,皆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苏辙一直追寻着父兄的 思想足迹,且自己又有所发展。在苏辙的众多的政论文章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苏 辙在践行父兄以经治史以史论政的特点。在古史的撰写中,这个特点更是体 现得淋漓尽致。 苏辙本人在经学研究上着力匪浅,其经学专著有春秋集解、诗集传、 孟子解、论语拾遗,除此之外,题名为苏轼所做的苏氏易传实乃苏 氏父了二三人的成果(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此书虽说是题苏轼之名,实际乃 是父予三人合力所做) 。据苏籀言,蒙卦乃苏辙在此书中的贡献: 公言先曾祖晚岁读易,玩其爻象,得其刚柔、远近、喜怒、逆顺之情, 以观其词,皆应刃而解。作易传未完,疾革,命二公述其志。东坡受命,卒 以成书。初,二公少年皆读易,为之解说,各仕它邦,既而东坡独得文王、 伏羲超然之旨,公乃送所解予坡,今蒙卦犹是公解。 苏辙在晚年时又做易说三首,以补苏轼之说兼以辩驳苏轼的某些观点。 苏辙治经功? 力深厚,治经目的在于回到经书本身探求儒家义理,追寻其中蕴含的 圣人之道。其治经方法中不乏以史治经之处。由此看见,苏辙治经是其倾力追求、 探究之圣人之道的。那么治史时再研经以史,在古史著述时以经学为指导就 不足为奇了。 苏辙在其史作中也直接提出要明圣人之意。古史序中写道: 自三代之衰,圣人不作,世不知本而驰骋于喜怒哀乐之余,故其发于事 业,日以鄙陋,不足以唏圣人之万一。至于孔子,其知之者至矣,而未尝 言;孟子知其一二,时以告人,而天下亦莫能信也。陵迟及于秦汉,士益以功 利为急,言圣人者皆以其所知亿之,儒者留于度数,而智者溺于权利,皆不知 其非也。太史公始易编年之法为本纪、世家、列传,记五帝三王以来,后世 莫能易之。然其为人浅近而不学,疏略而轻信,故其记尧舜三代之事,皆 不得圣人之意。战国之际,诸子辩士各自著书,或增损古事以自信一时之说, 迁一切信之,甚者或采世俗相传之语以易古文旧说。及秦焚书,战国之史不传 于民间,幸而野史一二存者,迁亦未暇详也,故其记战国,有数年不书一 苏辙:历代论 - 3 l ,三苏伞 s 第十。八册1 4 0 页。 苏籀:栾城遗吉, 苏氏易传叙录,二苏全节第册1 2 8 页。 1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事者。余窃悲之,故因迁之旧,上观诗、书,下考( ( 春秋及秦 汉杂录,记伏羲、神农,讫秦始皇帝,为七本纪、十六世家、三十列传,谓之 古史,追录圣贤之意,以明示来世,至于得失成败之际,亦备论其故。 从此序中我们可以看出辙做古史,除了要补充和修改史记所载之不 足和讹误。更重要的是因为迁“记尧舜三代之事,皆不得圣人之意”圆所以辙欲“追 录圣贤之意,此处即说明其著述的重要宗旨乃“圣贤之意”,即儒家的伦理道 德。追录“圣贤之意”是为了“明示来世”,即为后世提供理论指导。“至于得 失成败之际,备论其故” ,则说明还有一重要目的是为后世执政者提供借鉴。 苏辙的个人从政经历也是其寄托经世理念于史书的原因之一。苏辙仕宦二十 几年,虽然曾位及副相,但仕途却是多有坎坷,因其经世之志不得施展,乃寄理 想于史书。 崇经重史的社会风尚的流行,家学的影响,加之个人对于经学大义的尊崇, 苏辙历经多年而完成的古史,其经学的指导意义自不言而喻。 古史中虽不乏融摄释道思想,但其辛题仍是儒家经学大义,因此明代陈 仁锡说:“子由( ( 古史) ) ,史中经也! ”。 由此我们可看出,苏辙据经以修古史,以经学大义来统摄全文,具有以 经治史的特点。儒家经典是倡导积极入世的,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古史中也体现出类似的经世理念:德王贤治,以礼治国,定国安 民。 苏辙:古史自叙,二苏令书第三册,第3 5 l 一3 5 2 。 同 : 同i : 重订占史鲁世家古史附录三苏伞二f 第必册4 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