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论文)莫扎特对古典主义时期交响曲演进的贡献.pdf_第1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莫扎特对古典主义时期交响曲演进的贡献.pdf_第2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莫扎特对古典主义时期交响曲演进的贡献.pdf_第3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莫扎特对古典主义时期交响曲演进的贡献.pdf_第4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莫扎特对古典主义时期交响曲演进的贡献.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音乐学专业论文)莫扎特对古典主义时期交响曲演进的贡献.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本文以莫扎特的一生所创作的比较成熟和有代表性的交响曲体裁的作品为 分析对象, 主要是探讨莫扎特作为古典主义时期继海顿之后和贝多芬之前的作曲 家,在交响曲创作领域所起到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进一步研究交响曲这一体 裁在莫扎特笔下的创作特点。 本文重点分析涉及其交响曲的曲式结构、 主题性格、 乐队编制、风格特点等方面的内容,旨在总结莫扎特在继承前人的交响曲写作模 式特点的基础上对交响曲体裁的创新和对后世交响曲创作的影响, 以便较全面的 看待莫扎特在交响曲体裁演进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 莫扎特 交响曲 继承 创新 abstract this articles object of analysis is more mature and representative symphony works created by mozart in his life. mozarts important role in the field of symphony creation as a an emphasis discussion in the article ,who is a composer of the classical period after the haydn and before the beethoven, in order to the further study of mozarts cre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mphony .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rm of the symphony, the theme of character, the preparation of the b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yle, and so on, which is to sum up mozarts originality towards symphony genre keeping inheritance on the people of former times and influence towards symphony generations creation , so as to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mozarts contribution to symphony aspects of the evolution of style. key word: mozart symphony inheritance originality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侯 洁 签字日期: 2008 年 12 月 15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天津音乐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天津音乐学院有权保留向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院硕士、 博士论文的复印件和 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天津音乐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 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侯 洁 导师签名:高燕生 签字日期: 2008 年 12 月 15 日 签字日期: 2008 年 12 月 15 日 1 引 言 引 言 分析背景及相关概念 分析背景及相关概念 交响曲,来源于希腊文“symphony”或sinfonia,意思是“共同发声” 或“数音同响” 。中世纪指两音和谐共响;文艺复兴时也有称声乐、器乐合演为 交响曲。到十七世纪初,交响曲被认为是“纯器乐的合奏作品 ” 。 至此,开启 了交响曲这一作为独立器乐体裁发展的历史转折。目前,交响曲主要是指由乐 队演奏的、用奏鸣套曲的形式写成的作品,亦即由乐队演奏的奏鸣曲。 近代意义上的交响曲起源于十八世纪初, 属于西方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 这时期器乐体裁发展较快,巴罗克以前欧洲的音乐,都是声乐占统治地位,器 乐只是对声乐起到伴奏的作用。到这个时期,器乐第一次达到与声乐并驾齐驱 的地步。同时,由于乐器制作技术和演奏技术的进步,为器乐创作的发展创造 了良好的条件。当时,三重奏鸣曲、独奏奏鸣曲形式的产生,尤其是乐队协奏 曲、大协奏曲、独奏协奏曲等形式(每首协奏曲都由“快慢快”三个乐章 组成)的产生,对早期序曲和交响曲的产生都有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17 世纪末,意大利出现了意大利歌剧序曲,自作曲家 a斯卡拉蒂 (a.scarlatti,16601725)1681 年创作的歌剧善善恶恶开始,便确立了意 大利歌剧序曲的典型形式 :由速度为快慢快的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 分是快速的双拍子段落;第二部分是缓慢的插段;第三部分为急速的三拍子段 落,音乐带有舞蹈性,这种格式的意大利序曲是交响曲的先驱。 之后的古典时期(17501820)的交响曲就是在这种意大利序曲的基础上 发展而来的。古典主义早期意大利最重要的交响曲作曲家是乔万尼萨玛蒂尼 (g.sammartini,17001775) ,他被视为古典交响曲的创造者。他使歌剧序曲 从歌剧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三乐章结构的乐曲,第一乐章“快板” ,第二乐 章“慢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 。第一乐章采用三部曲式或扩大的二部曲式, 乐队规模较小。 不久,在德国出现了一个曼海姆乐派,他们在管弦乐队编制、演奏以及交 响音乐创作方面,对推动交响曲的发展作了很大的贡献。这个乐派的代表人物 是约翰司塔米兹(johann wenzel anton stamitz,17171757) ,他的儿子卡 2 尔司塔米兹(karl stamitz,17451801) ,里赫特尔(f.x.richter,1709 1789)等人。他们都是在当时曼海姆选候查理提沃多的乐团里工作的音乐家。 曼海姆乐派以三乐章为基础,又增加了快速度的第四乐章,即创立了四个乐章 的交响乐套曲结构:第一乐章基本上是奏鸣曲式结构的、英雄性的或舞蹈性的 音乐,第二乐章大多为缓慢的咏叹调式的音乐,第三乐章大多为小步舞曲,第 四乐章是急速的舞蹈性的音乐。例如 j司塔米兹的a 大调交响曲“春天” (sinfonie a-dur),k司塔米兹的e 大调交响曲都是典型的例子,这就为 古典交响乐套曲奠定了基本的结构布局。另外, 这个乐派在音乐创作上的鲜明 主调风格、主题对比与展开的结构、丰富而生动的管弦音响层次,以及将奏鸣 曲式运用到交响曲第一乐章等方面,都为交响曲的成熟定型开辟了新的坦途。 曼海姆乐派的创作结构明晰, 旋律轻捷, 和声简明。 弗朗次 约瑟夫 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 、沃尔夫冈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青年时期正是在这种新风格的熏陶之下成长的。 同时期在奏鸣交响乐套曲体裁的形成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还有生活在 德国柏林的 “北德乐派” , 代表人物是以j.s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 1750)的次子 k.p.e.巴赫(karl philipp emanuel bach,17141788)为首的 一些音乐家,其中包括他的弟弟 w.f.e.巴赫(wilhelm friedrich ernst bach,17591845) 、格劳恩(johann graun,16981771)等。他们运用意大利 交响曲确立的三乐章结构,采用奏鸣曲式的乐章引入对比主题,使呈示部的两 个主题真正的分开来;扩大了展开部,用动力性的手法来发展主题; 他们还在 创作中提高了作品的戏剧性与心理刻画的深度, 在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方面, 将 交 响 曲 创 作 向 前 推 进 了 一 步 。 另 外 j.s 巴 赫 的 小 儿 子 j.c 巴 赫 (johann christian bach,17351782) ,虽不属于柏林乐派,作品中却显示 出意大利式的流畅而明快的主调风格,对莫扎特的早期创作产生过较大影响。 古典主义的交响曲真正定型是由海顿和莫扎特完成的。海顿确立了交响曲 各乐章的性质和曲式: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抒情歌唱性的三 部曲式或变奏曲式;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性的三部曲式;第四乐章,舞曲性的 回旋曲式。例如他比较著名的交响曲第四十四交响曲(哀悼) 、 第四十五交 响曲(告别) 、及最后创作的 12 首萨洛蒙交响曲 都是四乐章的结构形式。 1791 和 1794 年,海顿两次应小提琴家兼音乐会组织者萨罗蒙邀请旅居伦敦,每次为英国听众创 作六部交响曲,因而这十二部交响曲,一般统称为“伦敦”交响曲或“萨罗蒙”交响曲。 3 从他开始,这一大型音乐体裁的结构即被确定和固定下来,实现了交响曲乐章 结构的定型化和规范化,这使四个乐章的规范形式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海顿 的奏鸣曲式中,虽然主副部的对比还不强烈,但他的第一乐章前常有一段对比 形象的引子作为补充。当时的交响曲事实上就是四个乐章的管弦乐奏鸣曲,但 只有形式而没有实质。海顿是真正交响曲体裁的先驱,但比他年幼二十几岁的 同时代的莫扎特却在交响曲创作方面超出了海顿的最高成就。 莫扎特虽不是交响曲这一体裁的完成者, 但他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作曲家, 对完善和发展交响曲的体裁,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莫扎特属于交响曲体裁 创作过程中的过渡性人物,在他所处的时期,交响曲已经有了一定的写作规范 与结构定式,所以,在他早期的交响曲创作中,有很多模仿前人(曼海姆乐派, j.c.巴赫,海顿)的痕迹,有很多创作手法和结构特点都承袭了前人的传统模 式。但他所作的 40 多部交响曲中同样也有很多对交响曲写作模式的创新,尤其 是他成熟时期的作品,在曲式内部结构、和声、配器等方面都有大胆的尝试, 以至于海顿晚年写作的 12 部萨洛蒙交响曲都受到了莫扎特的影响。而且莫 扎 特 的 创 作 在 提 高 交 响 曲 思 想 内 涵 方 面 , 为 贝 多 芬 ( 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 的交响创作道路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莫扎特的40 多 部交响曲,展现了十八世纪交响曲形式经历的深刻变化:从一般外在的、娱乐 和装饰性的大型器乐曲,逐渐变成为表达更为丰富的、现实的感情,反映更为 深邃思想的高级艺术形式。 ” 这样说,不仅仅是指交响曲的形式和技法有了一定 的革新,同时也体现了这一时期的音乐家力图用音乐的形式表现精神世界领域 中更深刻的内涵,探索用音乐手段对生活、社会和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之后交响曲这种形式在贝多芬手中逐渐完善和发扬光大,他的交响作品达 到古典主义时期的顶峰,并引入另一个音乐时期浪漫主义时期。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和意义: 由此看来,莫扎特在古典交响曲的发展方面确实起承上启下的重要的传承 作用。但是由于莫扎特处于古典主义时期交响曲的成型期,所以他的交响曲成 就往往会被同一古典主义时期的海顿和贝多芬的光芒所掩盖,因为海顿是交响 曲这一体裁的结构确立者, 而贝多芬将交响曲在古典主义时期达到辉煌的顶峰。 人们往往会忽视莫扎特对交响曲这种体裁的完善与演进所做出的贡献。 通过多方面资料的考察,发现虽然对古典主义时期交响乐的研究文章和课 引自李应华著西方音乐史略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年 3 月 4 题有很多,但在研究方向上,大多却仅限于对这一时期的各个乐派和音乐风格 的简介,例如: 维也纳古典乐派对交响曲体裁的贡献 一文只是对维也纳古 典乐派的三个人物在交响曲创作方面作了简单的总结,维也纳古典乐派音乐风 格的嬗变 一文也只是对当时流派的音乐风格作了简单的介绍,都不是系统性 的归纳分析。 我在查阅有关莫扎特交响曲创作方面的资料时,发觉现在可以找到的这方 面的中文资料,大多只是停留在他的晚期交响曲上,只有对他个别较著名交响 曲的音乐分析。而对莫扎特的交响曲作全面系统分析的中文文献资料很少,对 于他对古典主义时期交响曲演进的贡献方面也只是浅有提及。 所以本文通过对莫扎特所有交响作品的分析,试从其对交响曲创作的传统 承袭和开拓创新两个方面,来剖析他对交响曲这种体裁所作出的贡献。 刘利剑,发表于赤峰学院学报 ,第 27 卷,第二期 齐易,宋红强,发表于河北大学学报 ,2002 年 9 月,第 4 卷第 3 期 第一章 莫扎特和他的交响曲 5 第一章 莫扎特和他的交响曲 第一章 莫扎特和他的交响曲 第一节 莫扎特生平 第一节 莫扎特生平 莫扎特生于萨尔茨堡一个宫廷乐师家庭。父亲利奥波尔德莫扎特 (l.mozart,17191787) 是萨尔茨堡大主教宫廷里的一位小提琴演奏家兼作曲 家。当他发现幼年莫扎特出众的音乐天赋,就专心致力于小莫扎特的音乐教育。 在父亲的积极培养和监督下,莫扎特在 6 岁时就能演奏钢琴、管风琴和小提琴, 并创作出第一首小步舞曲;他 8 岁时即在伦敦首演了他所作的第一部交响曲, 到 12 岁时他已经完成了第一部歌剧。在莫扎特 6 岁15 岁的期间里,一半以 上的时间由父亲带领他和姐姐安娜玛丽亚(anna maria,17511829)一 起,在欧洲各地长途巡回旅行演出,足迹遍布巴黎、伦敦、维也纳、意大利、 德国、比利时和荷兰。由于他与各地音乐家的接触,使他获得了丰富的音乐知 识。其中曼海姆乐派,j.c.巴赫的歌唱性快板和协奏曲以及海顿的交响曲都给 他留下深刻印象,这对他一生的音乐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童年,莫扎特受到 的神童礼遇和广博见识,也培养了他作为艺术家的自尊和市民意识,开拓了他 的艺术视野。 成年的莫扎特越来越难以忍受萨尔茨堡的闭塞环境和大主教仆役的音乐职 位。1781 年他与大主教发生冲突后,毅然走向了自由创作的道路,成为西方音 乐史上第一位“自由音乐家” 。在维也纳,他作为钢琴家和作曲家经历了四、五 年的辉煌时期后,由于没有固定的职业,导致他在经济上每况愈下;生活的拮 据, 巨大的社会压力, 长期忘我的工作, 也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 莫扎特于 1791 年 12 月 5 日在贫病中死去,时值妻子重病,几乎无人送葬,由于他社会地位低 下,被安葬在没有墓碑的平民公墓。 第一章 莫扎特和他的交响曲 6 第二节 莫扎特交响曲概述 第二节 莫扎特交响曲概述 121 莫扎特交响曲创作数量 莫扎特仅仅有 35 年的短促生涯 ,却在众多音乐领域里获得了辉煌的艺术 成就。他一生作有 22 部戏剧作品、25 首钢琴协奏曲、12 首小提琴协奏曲、26 首弦乐四重奏、17 首钢琴奏鸣曲、42 首小提琴钢琴奏鸣曲、50 多首交响曲。 其中,50 余部交响曲,是在他所有作品体裁中创作数量最多的,也是他比较偏 爱的创作体裁。 莫扎特其它的作品体裁都有确切的数字记载, 而交响曲的数量却用 50 多首 这个不确定的数字。其实要确切统计莫扎特创作的交响曲数量并不是一件轻松 的事情。有些音乐史料书籍记载莫扎特作有 41 部交响曲,这也是有根据的。音 乐学者布赖特科普夫-哈特尔(breitkopf hartel)为莫扎特一生创作的交响 曲作品排列了 no.1-no.41 的序号,共收录了他 41 部作品。而在这 41 部作品中 有三首作品后来被确定是“伪作”, 包括 第二交响曲 (k.17) 、 第三交响曲 (k.18)以及第三十七交响曲 (k.444) ;其中的第三十七交响曲情况又有 些特殊莫扎特只是创作了其中的慢板引子, 而剩余部分都是他人续写完的。 实际上,作曲家创作的交响曲作品远远不止布赖特科普夫-哈特尔所编号的这 些,被遗漏和不确定的作品数量也非常多 。如莫扎特 1767-1774 年间所创作的 交响曲中有2 首作品:1767 年所作的f 大调交响曲 (k.76) ; 大调交响 曲(新兰巴赫) ; 降大调交响曲(e.45b);1770 年的三首d 大调交响曲 , 分别是(k.81)(k.97) (k.95);1771 年的降大调交响曲(e.74g)、 f 大 调交响曲 (k.75) 、 c 大调交响曲 (k.96) 、 d 大调交响曲 (k.111+120) ; 1972 年的d 大调交响曲 (k.163) 、1974 年的d 大调交响曲 (k.196+121) 等。这些都是没有收录进去的新发现的作品,所有作品是真是伪?一些权威学 者现仍在进一步的考证中。 那么总结作品数量, 除去三首伪作 ( 第二交响曲 、 第三交响曲 以及 第 三十七交响曲 )再加上 12 首新发现的作品,应该是 50 首,这个数字是否可信 stanley sadle 著莫扎特 交响曲国明译 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 年 ,第 8 页 参考于(日)属启成著、张怀惠等译名曲事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年 第一章 莫扎特和他的交响曲 7 呢?其实仍有多首交响曲被证实存在, 但总谱原稿却已遗失在漫漫历史长河中。 所以在一些史料书籍中记载他作有 50 多部交响曲,也是比较可信合理的。其实 我们大可不必在数字上计较,在那些不确定的作品中,并没有发现有特别杰出 的创作,真正属于莫扎特的优秀交响曲都包括在早先确定的那 41 部目录中。所 以在本文中研究对象也锁定在这些交响曲中。 121 莫扎特交响曲创作分期 莫扎特的交响曲创作历史早从他还仅是八、九岁的孩童时代便已开始,直 至他逝世的三年前才宣告结束。亦即,对交响曲的创作几乎贯彻在莫扎特的全 部的创作生涯。对他一生的交响曲创作分析通常可以划分成三个时期 :早期, 成熟期和晚期。 早期:少年时期(约从 17641772 年) 1764 年,莫扎特在八岁时就已经创作了他的第一首交响曲降 e 大调第一 交响曲 (k.16) ,这是在莫扎特父亲带着他和姐姐的第三次旅行中完成的。这 次旅行,历时 3 年半,足迹遍及巴黎、伦敦、荷兰、比利时。莫扎特的姐姐安 娜玛丽亚曾写过他创作这部作品时的情景“在伦敦,当我们的父亲病重卧床 时,我们是不许碰钢琴的。因此,为了给自己找事做,莫扎特创作了他的第一 部交响曲” ,可见,莫扎特在那时就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和声感觉和乐曲结构的 概念。但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时的交响曲不乏有很多模仿的痕迹,其主要 学习对象是 j.c.巴赫与卡尔弗雷德里希阿贝尔(carl.friedrich.abel 17231787) 。j.c. 巴赫对莫扎特早期有很重要的影响,而前面提到过被认定 为是伪作的第三号交响曲(k.18)其实就是阿贝尔的作品,因为莫扎特将其誊 抄了一遍,后人发现手稿后就误认为是莫扎特本人的创作。当时,也就是 1764 年夏末秋初,莫扎特的父亲里奥波德正带领着自己的一双“天才儿女”在伦敦 进行旅行演出,而小莫扎特恰好在那里接触了 j.c.巴赫和阿贝尔的作品,这促 成了其最早期交响曲的诞生。 另外两首作于 1765 年的作品d 大调第四交响曲(k.19), 降 b 大调第 五交响曲 (k.22)其乐器编制及创作手法都与第一首相同, 也都带有明显的j.c. 巴赫色彩。 创作分期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莫扎特,第 465 页 引自 stanley sadle 著莫扎特 交响曲国明译 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 年,第 15 页 第一章 莫扎特和他的交响曲 8 17671768 年莫扎特第四次维也纳旅行,共创作了 6 部交响曲, f 大调交 响曲 (k.76) , f 大调第六交响曲 (k.43) , d 大调第七交响曲 (k.45) , 大调交响曲(新兰巴赫) , 降大调交响曲(e.45b) , d 大调第八交响曲 (k.48) ,这些作品主要采用 4 乐章的形式,这主要是受了当时海顿四乐章交响 曲的影响。尤其是第八交响曲 ,充分体现出作曲家在那段时间在音乐之都吸 取的养分非常充足,很多乐评家都认定这部作品是莫扎特早期交响曲中最为优 秀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之所以被称为早期最优秀的作品,因为他的第一乐章 的写作采用了完全的奏鸣曲式,也就是古典奏鸣曲式(莫扎特之前的的交响曲 第一乐章的写作都是用的古奏鸣曲式的写法) ; 第二是因为这个乐章的展开部已 经达到了与呈示部一样长的长度,并真正展开了主副部的乐思。 1769 年底,莫扎特父子开始了意大利之旅,在那里他们见到了当时意大利 著名的交响曲作家萨马蒂尼。在这次访问期间莫扎特写下了一大批交响曲,其 中四部 d 大调作品被认为是莫扎特这一时期交响曲创作的主要代表:即d 大 调交响曲 (k.81) 、 d 大调第十一交响曲 (k.84) 、 d 大调交响曲 (k.95) 以及d 大调交响曲 (k.97)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青少年时期的莫 扎特在创作时极容易受到自己身处环境的影响在意大利写下的作品便有着 很鲜明的意大利风格,此时他对传统器乐谱曲编配技法的掌握已经非常充分, 这批意大利交响曲格调日趋明确、形式也十分清澈晶莹。而在萨尔茨堡、奥地 利写下的交响曲便有着当地的风格,说明儿时的莫扎特在创作时没有形成固定 的思维模式,也说明他在极力的汲取各种风格和元素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来。 1771 年 3 月末,莫扎特父子从意大利返回萨尔兹堡,7、8 月间又再次去往 意大利,直至当年年末才重新返回奥地利。在这将近一年往返颠簸的岁月里, 作曲家写下的交响曲有七部之多,其中有两部作于米兰,其余五部完成于萨尔 茨堡,皆采用带小步舞曲的四乐章形式,尽管全面受到意大利风格的影响,但 同时也大量吸收了海顿的创作风格,其中四乐章的写作形式就是采用了海顿所 确立的交响套曲的乐章数目。 接下来的 1772 年,莫扎特大部分时间待在萨尔兹堡没有外出,这一时期他 又写下了大约八部交响曲,堪称是他一生中创作交响曲数量最集中的一年,主 要包括: g 大调第十五交响曲 (k.124) 、 c 大调第十六交响曲 (k.128) 、 g 大调第十七交响曲 (k.129) 、 f 大调第十八交响曲 (k.130) 、 降 e 大调第 十九交响曲 (k.132) 、 d 大调第二十交响曲 (k.133)以及a 大调第二十 第一章 莫扎特和他的交响曲 9 一交响曲(k.134) , 其中第十六十八交响曲在当年 5 月份连续创作而成的, 而第十九二十一交响曲则完成于 7-8 月份之间。1772 年的莫扎特已经年届 16 岁,这位天才作曲家的创作技法已经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而变得纯 熟起来,他已经明确地知道该如何从多样的音乐风格中抽取精华的要素并加以 融会贯通,这些交响曲创作中既有意大利式的明快和优雅,又有着维也纳式的 严谨和力度,足见这位天才少年向着更成熟的方向发展。 成熟期:萨尔茨堡时期 (约从 17721781 年) 时间行进到 1772 年十月,莫扎特父子又一次前往意大利旅行演出,直到第 二年 3 月中旬才回到故乡萨尔兹堡。在返回后的几个月时间里,莫扎特写下的 几首交响曲作品,都拥有非常浓郁的意大利风味。这些作品包括降 e 大调第 二十六交响曲 (k.184/161a) 、 c 大调第二十二交响曲 (k.162) 、 g 大调第 二十七交响曲 (k.199/161b)以及d 大调第二十三交响曲 (k.181/162b) 。 很有意思的是,这几首交响曲都是采用了三乐章的结构,似乎与传统的意大利 歌剧序曲构架相一致,这或许可以看出这些作品诞生前的那次意大利旅行对于 莫扎特的影响。作曲家这一时期的交响曲作品,在如今看来虽然并不出名,但 我们可以从中感觉到,它的音乐元素和创作技法已经越来越丰富。 1773 年 10 月起至第二年,莫扎特又创作了一大批交响曲,其中包括降 b 大调第二十四交响曲(k.182/173da) 、g小调第二十五交响曲(k.183/173db) 、 d 大调第三十交响曲(k.202/186b) 、a 大调第二十九交响曲(k.201/186a) , 此外创作日期不确定的c 大调第二十八交响曲 (k.200/189k)通常也被归入 这批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五部交响曲在当代被演出、录音的频率,远远 超越了作曲家早期的那些作品。可以说,以这批曲目为标志,作曲家在交响曲 创作领域走入了成熟期。 这一时期的创作,比较出色的当属 g 小调第二十五交响曲 ,不仅因为 它是第一部用小调写成的交响曲,更因为其构思统一而完整,又有抒情歌唱性, 可以说是后来众所周知的g 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的先声。 一直保持着每年创作 78 部交响曲的莫扎特,自 1774 年后,约有 4 年未 再触及交响曲,其原因从许多传记中可以发现。这个时期的莫扎特供职于萨尔 兹堡的宫廷乐队,但他的才华却并不受萨尔兹堡大主教的重视,因此,他领到 的创作任务往往只是些小规模的音乐作品,如小夜曲和嬉游曲。莫扎特同时开 始对钢琴协奏曲的创作产生了更多的兴趣,以至于交响曲这种题材在这段时期 第一章 莫扎特和他的交响曲 10 被莫扎特忽略了。 直到 1778 年新的交响曲才又诞生。在那段时期,二十岁出头的青年作曲家 在父亲的督促下,多次前往萨尔兹堡以外的城市,希望在一个新的环境中谋求 一个可以施展自己音乐才华的职位,以摆脱大主教的阴影。但褪去神童光环的 莫扎特已经不再被人们所重视,所有一切的进展都不太顺利。1778 的夏天,莫 扎特和母亲一起来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地一个名为“神圣音乐会”的组织取 得了联系,并应邀为他们即将举行的一场基督圣体音乐会创作并排演一部交响 曲。莫扎特总算找到了一个可以施展才华的机会,自然不会措施良机,他非常 爽快地答应,并且很快完成了作品。这就是d 大调第三十一交响曲 ,因为这 部作品是莫扎特在巴黎完成并首演的,所以后人也习惯称之为“巴黎”交响 曲 。 此后在次年,莫扎特又创作了g 大调第三十二响曲(k.318), 降 b 大 调第三十三交响曲(k.319) , c 大调第三十四交响曲 k.338) ,虽然不如 “巴 黎”交响曲那样有名,但足以体现了进入成熟期的莫扎特对交响曲这种体裁 的驾驭能力的步步提高。 晚期:维也纳时期 (约从 17811791 年) 莫扎特在 1781 年至去世止的 10 年间定居维也纳,这期间又创作了六部交 响曲, d 大调第三十五交响曲(haffner k.385),c 大调第三十六交响曲 (ling k.425), d 大调第三十八交响曲(ohne menuett k.504), 降 e 大 调第三十九交响曲(k.543), g 小调第四十交响曲(k.550), c 大调第四 十一交响曲(jupiter),数量上虽算不上多,却部部是杰作。 d 大调第三十五 交响曲“哈夫纳” 原是一首小夜曲,后加了序曲、进行曲及一首小步舞曲; c 大调第 36 交响曲“林茨” 音乐动人,始终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和清新的气氛,尤 其是管乐器色彩鲜艳而明朗的和声值得特书一笔; d 大调第三十八交响曲 “布 拉格” 常被人们称作 “没有小步舞曲的交响曲”,它只有三个乐章,不再是对 意大利交响曲的风格模仿,而是一部地道的维也纳交响曲。 尤其最后三部交响曲 (第 39、40、41 首)堪称他的“三部曲” ,这是他最优秀的三部交响乐作品。 而这么优秀的作品,是作曲家在 1788 年的夏天只用六个星期的时间创作完成 的。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他能写出堪称自己全部交响曲作品中的三部杰作, 这足以令人们为他的创作才华赞叹。这三部交响曲各有其独特的个性和内容: 降 e 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了诗意; g 小调第四十交响曲 第一章 莫扎特和他的交响曲 11 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 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其第一乐章主题充满活力,带有不安的情绪,经 过展开和转调,由疑问、思索,进而变成愤怒的呐喊; c 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 雄伟豪迈,乐观向上,预示了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的出现,奠定了现代交响乐 的基调。 第二章 莫扎特对前人交响曲写作技法的继承 12 第二章 莫扎特对前人交响曲写作技法的继承 第二章 莫扎特对前人交响曲写作技法的继承 第一节 对曼海姆乐派写作手法的继承 第一节 对曼海姆乐派写作手法的继承 曼海姆乐派是由德国南部曼海姆宫廷乐队的一批乐师所组成,创始人是约 翰司塔米兹和他的儿子卡尔司塔米兹。他们对交响曲的主要贡献是在原来 三乐章(快慢快)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乐章,使交响曲最初确立为四 个乐章的写作形式,并且在乐队编制、演奏以及音乐创作技巧方面,做出了很 大的贡献。当时曼海姆乐派交响曲写作主要特征是 : ()用渐强渐弱代替当 时流行的强弱对比; ()使用出其不意的特强或休止; ()废除赋格式的模 仿,改复调织体为主调织体; ()突出小提琴的旋律,使用弦乐器上的颤音、 震音和大幅度的分散和弦快速进行; ()写出全部乐队声部以取代通奏低音。 莫扎特创作交响曲时的年龄还很小,所以他只能凭着对这一体裁的总体感 觉和模仿来写作,不免会对前人的作品有一些模仿。在他创作的这 41 部交响曲 中,可以看到很多部作品中都有曼海姆乐派以上创作方法的运用。 (1)用渐强渐弱代替当时流行的强弱对比。这种渐强渐弱被后人称为“曼海姆 渐强”和“曼海姆渐弱” 。 这种处理在莫扎特的作品中比较多见,例如:他的 降 b 大调第五交响曲谱例 1 力度标记 fp 突强渐弱就是曼海姆乐派典型的用法。 参考见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年 3 月 stanley sadle 著莫扎特 交响曲 国明译 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 年,第 20 页 第二章 莫扎特对前人交响曲写作技法的继承 13 g 大调第十七交响曲 ,在副部主题后,也有这样的用法。 谱例 2 这种写作手法,甚至在他成熟时期的作品中,也可以很轻松的找到,如g 大调第三十二交响曲 ,第一乐章中,第二主题本身具有明显的喜歌剧特色,当 它 结 束 时 跟 进 了 一 个 典 型 的 “ 曼 海 姆 渐 强 ” - “pp-pp- p-crese-f-crese-f” 谱例 3 第二章 莫扎特对前人交响曲写作技法的继承 14 这是一个持续的很长的段落,弦乐发出震音,乐团其他乐器逐渐加入,最下面 是一个低音的反复音符。其实这种低音的反复,也是曼海姆乐派的一种典型写 法,这种记谱方式写出了全部低音声部以代替在当时比较流行的通奏低音,这 在当时也是一个记谱法方面的很大的进步。 (2) 使用出其不意的特强 例如在他早期作品中, d 大调第四交响曲 谱例 4: 当 a 大调的呈示部刚告结束时,突然一声升 a 强音齐奏,构成惊人的一瞬, 给你以出其不意的效果,这也是使用了这种曼海姆乐派的这种写作手法。 (3)突出小提琴的旋律,使用弦乐器上的颤音、震音和大幅度的分散和弦快速 进行。在莫扎特的交响作品中,大多都突出了弦乐器的作用。在乐章的开始或 重要表现段落,他较喜欢用小提琴作为主旋律,即使有其他乐器的加入,也是 以小提琴音色作为支撑。这大概是受当时同时代交响曲的影响,这种习惯多表 现在他的早期作品中。例如他的第一交响曲 , 第五交响曲 , 第六交响曲 直到第十四交响曲都是以小提琴声部为主要音色。 (参见谱例 5: 第一交 响曲第一乐章呈示部部分;谱例 6: 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呈示部部分;谱 例 7: 第十四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同时很多弦乐器的演奏技法被大量 第二章 莫扎特对前人交响曲写作技法的继承 15 使用,如颤音、震音等演奏技法多在作品中出现。 例 5: 第二章 莫扎特对前人交响曲写作技法的继承 16 谱例 6: 谱例 7: 后来莫扎特在其交响曲中才逐渐发挥了管乐器的作用,在他的成熟和晚期 第二章 莫扎特对前人交响曲写作技法的继承 17 作品中逐渐完善了各种乐器在表现作品内容时所担当的角色,明确了各种乐器 的地位。 第二节 对 j.c.巴赫写作手法的模仿 第二节 对 j.c.巴赫写作手法的模仿 早年,莫扎特的父亲带领他各地游历,当巴黎对音乐神童莫扎特的兴趣开 始减退的时候,莫扎特的父亲便适时地抽身而去,带领全家到伦敦去掀起一股 新的热潮。莫扎特一家于 1764 年 4 月到伦敦。此时亨德尔已葬进西斯敏大教堂 五年,伦敦正笼罩在约翰克利斯蒂安巴赫(j.c 巴赫)的光环里,他是“大 巴赫(js 巴赫) ”的最小的儿子,史称“伦敦巴赫” 。 莫扎特到达伦敦后, 很快就征服了这个地方,英王乔治三世和王后夏洛特都热爱音乐,莫扎特为夏 洛特唱的咏叹调弹伴奏,在一旁的 j.c 巴赫对莫扎特的音乐才能赞赏有加,两 个人很快成了好朋友。在伦敦的一年多时间里,巴赫教莫扎特意大利歌剧和器 乐作曲,莫扎特很喜欢巴赫的音乐,巴赫的每一部交响曲他都能熟记于心。巴 赫教给他意大利的如歌的快板风格,这种风格影响了莫扎特一生的创作。莫扎 特优美精致的音乐里萌动着青春欢乐的气韵,这种莫扎特特有的风格里隐约闪 动着 j.c 巴赫早期留下的痕迹。在宫廷里,贵族们饶有兴趣地看莫扎特和巴赫 在钢琴上即兴表演。 “j.c.巴赫非常喜欢沃尔夫冈,沃尔夫冈坐在他腿上,他们 一起在英国国王和王后面前即兴演奏钢琴长达两个小时,j.c.巴赫是莫扎特终 生最为喜爱的作曲家.” 而且在小莫扎特的伦教笔记本中就包括他从 j.c.巴赫 的钢琴奏鸣曲中改编而来的他的第一批协奏曲,改编的作品也是 j.c.巴赫允许 的。 jc 巴赫对莫扎特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早期,巴赫的榜样作用应该被 认为是至关重要的,他从巴赫那里学到了声乐技巧的秘密,在歌剧领域,巴赫 旋律的优雅与高贵、歌曲的纯净,都是他传授给莫扎特的鲜明特征。虽然谈不 上永久,但是巴赫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莫扎特的器乐风格。 在伦敦期间,莫扎特写了降 e 大调第一交响曲 d 大调第四交响曲就 是模仿巴赫的风格写成的,之后属于他早期作品的a 大调第十四交响曲等 都模仿了 jc 巴赫的一些写作技法和特点。 参见吕展、邹彦:莫扎特的第一次旅行演出 , 音乐爱好者2006 年第 4 期,第 40 页. 第二章 莫扎特对前人交响曲写作技法的继承 18 22.1 对比乐句写法的运用 查尔斯伯尼(charles burney)认为 j.c.巴赫是第一位将对比手法作为 一条原则(曲式原则)来运用的作曲家 。j.c.巴赫的很多交响曲作品的首乐章 开始乐句都是运用对比乐句的写法。例如他的d 大调交响曲 (op.18/4)的 第一乐章主题就是强弱对比的两个乐句:谱例 8: 莫扎特在早期的作品中就运用了很多这样的对比原则。他的交响曲处女作 引自 stanley sadle 著莫扎特 交响曲 国明译 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 年,第 18 页 第二章 莫扎特对前人交响曲写作技法的继承 19 降 e 大调第一交响曲 ,显露出他已经受 j.c.巴赫的对比乐句影响,作品由 嘹亮的普通和弦号声开始,力度标记为 f(强奏) ,经过 3 小节后,紧接着就跌 入 p(弱奏) ,这显然是将乐句加强对比来写作的。 谱例9: 再例如他的d 大调第四交响曲 ,开场由刚劲有力乐句(1-2 小节)与弱奏乐句 (3-4 小节)形成对比 ,以致日后形成了莫扎特式的外向型 d 大调音乐的典型 风格。 谱例 10: 2.2.2 乐器间的模仿 模仿是复调音乐的基本技法之一。当某一声部所陈述的主题或动机在 另一声部中跟随出现时, 即谓模仿。 先出现的声部称为开始声部 (或起句) , 第二章 莫扎特对前人交响曲写作技法的继承 20 后出现的声部称为模仿声部(或应句) 。根据模仿音程的精确程度,可分 为严格模仿与自由模仿两类,严格模仿是音程作完全一致的移位;自由模 仿指模仿时仅保持音程的度数,不作精确移位,以使调性统一,或有个别 音级的改变。运用模仿手法,使一个主题或旋律在各件乐器上轮流奏出,也是 j.c.巴赫惯用的创作手法。在莫扎特的作品中,表现出了对这种手法的学习和 偏爱。他的d 大调第四交响曲第二乐章,就运用了这种乐器间的模仿法。 谱例 11: 这个主题材料首先在低音声部大提琴声部出现,第二 次出现在中提琴声部做高八度严格模仿,第三次在小提琴第一声部和圆号声部 做 自 由 模 仿 , 接 着 在 小 提 琴 第 二 声 部 自 由 模 仿 。 又如a 大调第十四交响曲 ,在第 36 小节副部主题开始时,音乐被导向 了 e 大调的一个新主题,这个新主题包含反复的音符和富于表情的倚音。 谱例 12: 第二章 莫扎特对前人交响曲写作技法的继承 21 是主要主题, 第二次在第二小提琴 声部出现时是对其下方五度的模仿,第三次出现在中提琴声部是下方三度的模 仿,这个相比第四交响曲 ,处理的更富情趣性。 2.2.3 对古奏鸣曲式写法的继承 古奏鸣曲式,它是斯卡拉蒂奠定的,是古典奏鸣曲式 的前身。在古奏鸣曲 式中,已经形成有完整的结构的主题,即主部和副部。两者之间还有起调性过 渡作用的连接部。副部后面则有结束部。第一部分称为“呈示部” ,其中主部是 明快而短小的,通常是乐段结构,结束在主调上。连接部以主部的主题为基础, 转向副部所属的从属调,它的长度变化不一,副部的主题和主部对比不大,始 终在从属调(大调为属调,小调为平行大调或属调)上,有时有同主音大小调 的交替。结束部很短小,仅仅是副部的补充。 古奏鸣曲式的第二部分是展开部和再现部的先后接合, 称为“展开再现 部”。展开部是主部的展开,有时也引用连接部的材料,在这里,主部主题已 有了重大的改变,首先是结构的分裂,其次是调性的不稳定,常从呈示部结束 时的调性开始,有时先在这个调性上继续下去,有时则仅触及这个调性的主和 弦,而立即向其他从属调性移转。展开部常常倾向于下属功能的调性,最后进 奏鸣曲式在 18 世纪中叶定型为三部性的结构(引自钱任康、钱亦平著音乐作品分析教程 ,第 178 页) ,开始进入古典成熟时期,所以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的奏鸣曲式称为“古典奏鸣曲式” ,这种奏鸣曲式 分为三个部分: (1)呈示部,包含主部、连接部、副部和结束部四个部分。一般主部在主调上,连接部从 主调转向属系调,副部和结束部均在属系调上, (小调作品多半在平行调) ; (2)展开部,是呈示部主题的 展开,结构和调性不稳定,在各个下属系调上迅速转移,最后进入属调,为再现部作准备; (3)再现部, 主部、连接部、副部和结束部四个部分均在主调上。 第二章 莫扎特对前人交响曲写作技法的继承 22 入主调的属和弦,准备再现。再现部是副部和结束部在主调上的再现,除了调 性以外,很少有其他的改变。在结束部的后面,没有尾声。 综上所述,古奏鸣曲式第一部分的结构和成熟期古典奏鸣曲式的呈示部已 基本一致,而第二部分则包含主部的展开和副部的再现两个段落。在第二部分 中,主部的调性一般先不回到主调上,而是先延续呈示部结束部的调性,再回 到主调上来,从这一点来看,比较接近于成熟期奏鸣曲的展开部;但展开的手 法比较单纯,展开的素材通常仅限于主部主题,则又与成熟期奏鸣曲式有较大 区别。 古奏鸣曲式中的调性布局是对称的,例如: 呈示部 展开再现部 主 部 副 部 主 部(展开) 副 部 主 属 属 主 在莫扎特的早期交响作品中,很多是沿用了这种古典奏鸣曲式的前身 古奏鸣曲式来写作的。如他的第一,第五交响曲。图表: 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曲式图式: 呈示部 展开再现部 主部 连接部 副部 结束部 主部 连接部 副部 结束部 11+11 8 6+5+8 9 11+11 8+4 6+4+8 9 be 大调 be 大调 bb 大调 bb 大调 bb 大调c 小调 be 大调 be 大调 be 大调 主调 属调 属调 主调 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曲式图式: 呈示部 展开再现部 主部 连接部 副部 结束部 主部 连接部 副部 结束部 2+4+4 6+4 4+8 4+5 4+4+4+6 16 6+4+8 9 bb 大调 bb 大调 f 大调 f 大调 f 大调 f 大调c 大调 fbb bb 大调 主调 属调 属调 主调 第二章 莫扎特对前人交响曲写作技法的继承 23 莫扎特在他 1768 年创作第八交响曲之前的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