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简论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及启示.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简论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及启示.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简论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及启示.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简论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及启示.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简论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及启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它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代,延 续于元代,消亡于清。书院是在吸收和改造官学与私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新兴教育 机构,书院的教育思想非常独特,它在办学层次、课程设置等方面对官学有所借 鉴。同时,书院又完全不同于官学的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书院对私学也有所吸 收,但其制度化的教育和管理体制,与私学又有着根本区别。正是由于书院是官 学和私学相结合的教育机构,它才形成了中国教育史上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也 因此推动了其在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化育人生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并最终 在古代教育史中独树一帜。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期。承前启后,上承唐代,下启明清, 书院在这一时期成为一个普遍性的教育组织。书院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 理念和教学风格等都日益完善和规范,并直接影响到了明清书院乃至近代书院的 教学与管理。 本文对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进行了综述研究,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 上,对宋元书院的教育思想及理念,和教学管理及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并 根据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趋势,研究了宋元时期书院教育对我国当前教育的启 示。 关键词:宋元时期,书院教育,启示 t h e r e s m r d a a b o u t t h e e d u c a t i o n a n d e n l i g h t m l m m t o f t h e a c a d e m y o f c l a s s i c a l i g a m i n g d u r i n g s o n g a n d y u m d y n a s t i e s a b s t r a c t t h e a c a d e m yo fc l a s s i c a ll e a r n i n gi sas p e c i a lf o r mo f e d u c a t i o n a lo r g a n i z a t i o n 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 ,w h i c hs t a r t e di nt a n gd y n a s t y , d e v e l o p e di ns o n ga n dy u a n d y n a s t i e s ,p o p u l a r i z e di n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a n dw a st r a n s f o r m e da n de n d e di n t h el a t e rp e r i o do fq i n gd y n a s t y i ti san e wa n de d u c a t i o n a lo r g a n i z a t i o nd e r i v e d f r o mb o r r o w i n ga n dt r a n s f e r r i n gb o t ho f f i c i a la n dp r i v a t es c h o o l i n g s 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l g u i d e l i n eo ft h ea c a d e m yo fc l a s s i c a ll e a r n i n gi sv e r ys p e c i a l i tt o o ks o m er e f e r e n c e f r o mo f f i c i a ls c h o o l i n gi ni t ss c h o o ll e v e l s ,c o u r s ec u r r i c u l u ma n de m o l m e n t i nt h e m e a n t i m e , t h ea c a d e m yo fc l a s s i c a ll e a m i n gd i f f e r se s s e n t i a l l yf r o mo f f i c i a l s c h o o l i n gi nt h a ti tw a se s t a b l i s h e d ,i ni t ss c h o o ll e v e l s ,c o u r s ec u r r i c u l u ma n d e n r o l m e n t ,w h i c hw e r ef o l l o w e db yo f f i c i a ls c h o o l i n g st os o m ee x t e n t ,i th a di t so w n t a r g e t e de d u c a t i o n a ls u b j e c t sa n do b j e c t i v e st o t a l l yd i f f e r e n tf r o mt h eo f f i c i a ls c h o o l s y s t e m o fc o u r s e ,t h ea c a d e m yo fc l a s s i c a ll e a m i n ga l s ob o r r o w e df r o mp r i v a t e s c h o o l i n g b u ti t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e df u n d a m e n t a l l yf r o mp r i v a t es c h o o l i n gi nt h a tt h e a c a d e m yh a ds y s t e m a t i ce d u c a t i o n a la n dm a n a g e r i a ls y s t e m t h ea c a d e m yh a s f o r m e dt h eu n i q u ee d u c a t i o n a lt h o u g h ti n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lh i s t o r yo fc h i n ab e c a u s et h e a c a d e m yi s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li n s t i t u t i o nw h i c hc o m b i n e db o t ht h eo f f i c i a la n dp r i v a t e s t u d y t h ea c a d e m yh a sp l a y e das i g n i f i c a n tr o l ei ni m p e l l i n g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f o s t e r i n gt h et a l e n t ,i n h e r i t i n gc u l t u r e ,n u r t u r i n gl i f ea n ds oo n ,a n di td e v e l o p e da s c h o o lo fi t so w ni nt h ea n c i e n te d u c a t i o n t h ea n c i e n ta c a d e m ye d u c a t i o nd e v e l o p e di ns o n ga n dy u a nd y n a s t i e s i tw a s o r i g i n a t e di nt a n gd y n a s t ya n dg o td o w n i n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t h ea c a d e m y b e c a m eau n i v e r s a le d u c a t i o n a lo r g a n i z a t i o na tt h et i m e t h ea c a d e m y st r a i n i n gt a r g e t , c u r r i c u l u m ,e d u c a t i o n a li d e aa n dt e a c h i n gs t y l ea n ds oo nw e r ei m p r o v i n gg r a d u a l l yt o p e r f e c t i o n a n dt h e yd i r e c t l ya f f e c t e dt h ea c a d e m yi n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a n d e v e nt h em o d e r na c a d e m y st e a c h i n ga n dm a n a g e m e n t t h i sp a p e rs u m m a r i z e d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lt h o u g h ta n di d e ao nt h es o n ga n dy u a n a c a d e m y b a s e do nt h es u m m a r yo ft h e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 ,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lt h o u g h ta n d c o n c e p t i o n , t e a c h i n gm a n a g e m e n ta n dm e t h o d a r e a n a l y z e d a n dr e s e a r c h e d a c c o r d i n g t ot h et r e n do fo u re d u c a t i o n a lr e f o r m ,i ta l s os t u d i e st h ee f d i 曲t e n m e n to f t h ea c a d e m yi ns o n ga n dy u a nd y n a s t i e so n0 1 1 1 c u r r e n te d u c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s o n ga n d y u a na c a d e m y ;t h ea c a d e m yo ft h ec l a s s i c a ll e a r n i n g e d u c a t i o n , 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i i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本人 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 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君弱 瑚年么月i o 日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门大学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有权 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 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 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l 、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 )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4 ) 名:窟龟嗍黼田日 聊嘲够卜埘乏月f 口日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问题缘起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自唐末以来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的名称 最先出现于唐朝。唐玄宗开元六年( 7 1 9 年) 将原乾元殿改为丽正修书院,开 元十一年、十二年( 7 2 5 年) 又在大明宫光顺门外、东都明福门外设置丽正书院。 从旧唐书、新唐书的记载看,当时的称呼有:丽正书院、丽正殿书院、丽 正修书院。但都为藏、修书之所。开元十三年( 7 2 6 年) 改丽正书院为集贤殿书 院。“集贤学士之职,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凡天下图书之遗 逸,贤才之隐滞,则承旨而征求焉。其有筹策之可施于时,著述之可行于代者, 较其才艺而考其学术,而申表之。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经籍,月终则进课于内, 岁终则考最于外。”圆可见唐代的这两所书院并没有教育功能,它与后来的书院概 念相去甚远。因此,清代学者袁枚在随园随笔中明确指出:“书院之名,是 以始于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 所也”。固 各种地方志和全唐文中记载了一些唐代私人创建的书院,这些书院大多 是私人读书处,如草堂书院:“唐林嵩读书处,基犹存。 李公书院“在( 临朐) 县西南,唐李靖读书处。 这些读书处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院。 但是,有一些书院已有了教授生徒的功能,如义门书院:“唐义门陈衮即居 左建之,聚书千卷,以资学者,子弟弱冠悉令就学。” 由此可见,虽然唐代的官府书院和以私人读书地命名的书院并不是后代所言 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书院,但是部分书院如皇寮书院、松州书院、义门书院、梧桐 明成化中都志卷三记:安徽盱贻崇圣书院,为西汉孔安国所建;明曹学伶蜀中广记卷二十七: “果山书院在府城北五里,蜀汉樵周建。”( 大明一统志卷6 8 略同) 有些学者认为这是后人附会。因 资料不详,故留存待考。 ( 后晋) 刘晌:后唐书卷四三,志职官二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 清) 袁枚:随园随话,续修网库全书子部杂家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 同治福建通;占卷六六,学校忐,台北:成文书局影印,1 9 6 7 嘉靖 ,上海:上海古籍书店影印,1 9 6 2 。 简论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及启示 书院等已可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书院。 五代承唐,仍有书院的创设,只是和唐一样,数量少、规模小,仅仅是书院 发展的最早期形态。 宋元时期书院的发展掀起了一个新高潮。北宋九朝几乎都有书院的创设,从 现存有限的资料记载看,虽然北宋己有一些很规范化的书院,如应天府书院等, 但大多数书院的学田、藏书、祭祀、院规等并不俱全,所以说北宋是书院发展的 初级阶段。南宋时有大量的书院涌现,且大多体制健全,规模完备。南宋书院与 理学相表里,共同铸就了南宋教育、文化的新景观。这时的书院有学田作资费, 有学规作规范,有藏书作研习的基石,有“会讲”与“讲会”作新鲜血液,有祭 祀作精神寄托和凝聚力o ooo*o9 从而维持了书院和谐有序的运作。元朝因为是外族 入主中原,所以元朝统治者在一段时间后被迫接受了中原文化,积极推广书院建 设以达到传承文化并稳固统治的目的。 宋元时期的书院是在吸收和改造官学与私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新兴教育机构, 书院的教育思想非常独特,它在办学层次、课程设胃等方面对官学有所借鉴。同 时,书院又完全不同于官学的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书院对私学也有所吸收,但 其制度化的教育和管理体制,与私学又有着根本区别。正是由于书院是官学和私 学相结合的教育机构,它才形成了中国教育史上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也因此推 动了其在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化育人生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并最终在古代 教育史中独树一帜。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和成熟期。承前启后,上承唐代,下启 明清,书院在这一时期成为一个普遍性的教育组织。书院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等都日益完善和规范。 首先,宋元时期的书院在教育理念上有所更新,这给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和 活力,它提出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强调了以德育人、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坚持 把品德教育作为书院教育的核心,把道德素质的培养置于书院教育的首位。宋元 书院教育注重明辨义利的价值观,强调以义为本,义以导利,要求见利思义,即 用道德的标准评判利的正当性,绝不能见利忘义。同时,书院在教育思想中从来 都是以社会群体作为价值主体,社会群体被看作是产生一切价值的最终实体和度 对。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何时产生”的看法有三种不同的意见:朱熹等认为是唐代,盛朗西等认为是五 代,王夫之等认为是宋代 2- 第一章绪论 量一切价值的最终依据,因而形成了一种社会本位的价值系统,即要求个人始终 把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以社会整体利益制约个人利益。 宋元时期的书院教学始终致力于如何培养出一种自觉维护社会次序、承担社 会理想的主体性人格。在这种办学宗旨和育人理念的指导下,书院确立了相应的 人才培养模式,即致力于培养明乎人伦、具有“大丈夫”精神和勤政爱民品质的 伦理道德型的儒生。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宋元时期的书院为了贯彻落实书院的办学宗旨、教育 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大都把以“四书五经 为核心的经学作为德育课程的主体, 把史学作为德育课程的有益补充。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家认为“人得五行之秀 , 告诫生徒要以人伦为本位,加强品德修养,坚持立德以立身,实现“内圣”目标; 又要坚持由内圣开外王的道德实践精神,笃于道德实践,推己及人,进而实现“外 王 的人生目标。 在讲学风格上,宋元时期的书院重视学术争辩和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讲 学,体现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的精神:书院开放讲学,听者不限制地区和本院 生徒:书院成绩考核,多重平时,不仅重视学业成绩,尤重德操的修养易于培养 “德进业广”兼备人才。书院师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尊师爱生形成优良传统。 宋元时期的书院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虽然它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存在一些局限 性,例如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不自觉的将愚忠和爱国等同起来;以封建 宗法关系束缚生徒的思想言行;在管理学生时,存在着体罚盛行的现象等。但是 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中的精华部分,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有益的启示和借鉴。特别 是在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将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国内外的相关学者对我国古代书院教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涉及的研究领域 也很广泛。但美中不足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大多局限于对书院教育的历史回顾, 是对中国古代教育成果的总结或者是在整体上大而化之地论述对当今教育的意 义及启示。这些研究所存在的缺陷就是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很好地和当今中国的 教育改革实践联系起来,没有很好地分析我国古代书院尤其是宋元时期书院的教 育思想对我国当今素质教育的启示意义,只是为研究而研究。因此,本课题将试 图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思想进行综述性的研究, 并进一步结合我国当前素质教育改革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 简论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及启示 思想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借鉴意义。 另外,我自2 0 0 6 年6 月开始就在学校做实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当前 新课程改革的优点与不足,并且以后的职业也是中学教师,因此就更想从宋元时 期书院的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中汲取一些有用的养料。所以在毕业论文选题时就 选择了对宋元书院的研究,希望可以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更多的对当今教学的启 示,给自己以后的教学活动提供更多的帮助。 这就是本文的选题缘起。 第二节学术史回顾 由于书院对思想、文化的特殊作用,很早以前就有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其中 最早最系统地进行这项工作的是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他在宋论书院里 专门论述了书院兴起的历史原因和作用。此后研究书院的文章和专著层出不穷, 据不完全统计,1 9 2 0 2 0 0 1 年,国内、港台的相关文章共有6 5 2 篇,同时还有一 些专著。对于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国内外的相关学者研究的高潮始于我国古代书 院改制后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如国内的学术大师蔡元培、胡适等。他们“以 自己的亲身体验,就现代学校的短处,反观传统书院的长处,进而发起了二十世 纪的书院研究与书院实践运动。”并诱发了当时书院研究的第一个高潮。那时期 的学者有许多关于书院的研究论著。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周传儒的书院制度考 ( 1 9 2 9 年) 、胡适的书院的历史与精神( 1 9 3 2 年) 、曹松叶的宋元明清书院 概况( 1 9 2 9 1 9 3 0 年) ,柳诒徵的江苏书院志初稿( 1 9 3 3 年) ,盛朗西的中 国书院制度( 1 9 3 4 年) 、李牧伯的中国书院制度论( 教育学报2 期,1 9 3 9 年) 等。从建国n - - 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中国大陆对书院的研究总体上处于停滞 状态。国内只有文史资料等刊物刊登了为数不多的有关书院的整理资料和研 究论文。而港台学者此时期并未沉寂,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突出的有刘伯骥的广 东书院制度沿革( 1 9 7 8 年) 。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后,随着我国学术文化的逐步繁荣,有关中国书院的 ( 日) 拓夫林儿吉:八十年中国书院研究综述,中国书院 第六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 4 第一章绪论 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涌现,且在深度、广度上都有新的突破。其中较为有 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章柳泉的中国书院史话( 1 9 8 1 年) ,陈元晖等的中 国古代的书院制度( 1 9 8 1 年) ,丁钢的书院与中国文化( 1 9 9 2 年) ,李国钧 主编的中国书院史( 1 9 9 4 年) ,白新良的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 1 9 9 5 年) , 季啸风的中国书院辞典( 1 9 9 6 年) ,朱汉民的岳麓书院的历史与传统( 1 9 9 6 年) ,陈谷嘉、邓洪波的中国书院制度研究( 1 9 9 7 年) 和中国书院史资料 ( 1 9 9 8 年) ,徐梓的元代书院研究( 2 0 0 0 年) ,邓洪波的中国书院学规( 2 0 0 0 年) 和中国书院史( 2 0 0 4 年) ,李兵的书院教育与科举关系研究( 2 0 0 5 年) 等。国外一些学者也撰写了不少书院研究著作,如日本学者大久保英子的明清 时代书院之研究( 1 9 7 6 年) ,美国学者j o h nm e s k i l l 的中国明代的书院( 1 9 8 2 年) ,美国学者l i n d a a w 甜t o n 的南宋书院与社会( 1 9 9 9 年) 等论著。 另外,别的专家学者也对中国古代书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们或对书院史 料进行了极其广泛的搜集和整理,或对书院进行了深层次、交叉领域的综合研究, 研究领域涉及到断代书院、区域书院、个案书院、书院与学术学派、书院与教育 等诸多领域,研究范围涵盖了我国古代书院的教学、管理、育人和学术交流等诸 多方面,并且对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书院教育等也都做了专题的论述。 总结起来,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 1 ) 书院史和书院制 度;( 2 ) 书院与地方文化关系;( 3 ) 书院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4 ) 书院相关问题研 究及一些个案书院研究。下面分专题论述回顾: 1 、书院史和书院制度研究 此类论著主要有胡适的书院制度史略( 载东方杂志第2 1 卷3 期,1 9 2 4 年2 月) 、陈东原的书院史略( 载学风第l 卷9 期,1 9 3 1 年1 0 月) 、盛 朗西的中国书院制度( 中华书局,1 9 3 4 年版) 、梁欧第的宋代的书院制度 ( 社会研究季刊第l 卷l 期1 9 3 5 年) 、张天量的宋代书院的兴起( 大公 报史地周刊第3 0 期1 9 3 5 年) 、梁欧第的明代的书院制度( 现代史学1 9 3 6 年第4 期) 和元代的书院制度( 现代史学1 9 3 7 年第四期) 、章柳泉的中 国书院史话( 教育科学出版社,1 9 8 1 年版) 、白新良的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 ( 天津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版) 等。相关学者对书院的历史沿革和书院的办学、 教学及管理制度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例如:其中对于书院起源,胡适在书 5 简论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及启示 院制史略中提到:“书院之有学校的价值,固自唐始,迨到宋朝更进步了 ,即 在唐末出现了书院的萌芽,而自宋代始,书院教育制度开始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教 育传统;对于书院的管理,陈谷嘉、邓宏波在中国书院史资料及中国书院 制度研究中详细地分析了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的多种渠道,其学田和经费既得 到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的筹集;书院管理实行山长负责制,山长既是主要的 教学者,又是最高的管理者;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它通过制定学规章程来规范 教学宗旨、方法及培养目标等。对于书院的精神,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社长杜 维明在朱汉民主编的中国书院( 第三辑) 上发表的儒家人文精神与文明对 话一文中强调宏观的人文精神,特别是突出人生观与价值观,如关学领袖张载 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及王阳明在 岳麓书院讲学时特别提出的“一体之仁”。朱汉民所著的儒家人文教育的审思 ( 湖北教育出版社,1 9 9 9 年版) 一书中分析了儒家的教育特色,论述了人本文化 是书院的人文特质。 2 、书院与地方文化关系 这一领域主要包括区域书院研究和断代性区域书院研究,主要论述某个地区 书院的历史沿革及其对当地文化、学术的影响。此类论著主要有:区域书院研究, 主要有吴景贤的安徽书院沿革考( 载学风第4 卷7 期,1 9 3 4 年9 月) 、 林葵的台湾书院( 载史语所集刊( 台) 1 9 4 9 年1 2 月) 、章觐华的安徽的 书院( 载安徽教育1 9 8 3 年第6 期) 、陈家经的宋元明清的广西书院( 载 玉林师专学报1 9 8 4 年第l 期) 、张雨青的安徽书院考( 载安徽史学 1 9 8 5 年第5 期) 、宋良文的安徽历史上的书院( 载安徽教育1 9 8 6 年9 月) 、 陈善从的济南的书院( 载山东教育史志资料1 9 8 7 年第4 期) 、罗新的湖 北历代书院考( 载江汉论坛1 9 8 8 年第1 0 期) 、刘卫东和高尚刚的河南书 院教育史( 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1 年版) 对河南书院的教育史做了很好的归纳 研究,以及李才栋主编的江西古代书院研究( 江西教育出版社,1 9 9 3 年版) 对古代江西地区所出现的书院做了归纳和整理,并从中分析其出现、兴起以及衰 落的原因,胡昭曦的四川的书院( 巴蜀书社,2 0 0 0 年版) 对四j l l 地区书院的 发展状况和兴衰做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和总结,陈笃彬、苏黎明的泉州古代书院 ( 齐鲁书社,2 0 0 3 年版) 是第一部关于福建地区书院的论著,详细地介绍了唐 6 第一章绪论 末五代以来泉州地区书院的发展状况以及兴衰原因以及对泉州社会文化的影响。 断代性区域书院研究:萨伯森的清代福州的书院( 载福州文史资料第 4 辑) 、刘伯骥的明清两代的广东书院制度考( 载华侨日报( 港) ,1 9 6 3 年 1 2 月1 7 ) 、王迎喜的简谈清代甘肃的书院( 载西北史地1 9 8 8 年第l 期) 、 李再华的略论江西宋代书院( 载南方文物1 9 8 9 年第2 期) ,黄泳添、杨 丽君的广东越秀古书院概观( 中山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 对广东清代越秀 区出现的古书院群做了详细的介绍,赵统的江阴书院史话( 黄山书社,2 0 0 5 年版) 介绍了江阴宋代至晚清地方教育史的发展过程,侧重介绍了庙学的产生和 发展演变为书院、高等学堂的情况,还涉及了在书院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对江阴的 社会发展的影响。 相关学者着重分析了中国某一地区书院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以及对当地文 化学术的影响,并进而指出地区性书院往往可以促进当地学术文化的繁荣,并直 接影响甚至决定当地的教育文化。例如,朱灵均的宋代福建书院与地方文化教 育( 载福建教育1 9 9 8 年第l 期) 中,论述了宋代福建书院在教育内容上以 两宋为界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北宋在此传播传统儒学的学派较多,到南宋则以传 播闽学为主,但也不排斥其他学派的传播;宋代福建书院对地方学术思想的繁荣 和地方教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主要是孕育和发展了“闽学 ,填补了福建地 区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空白,弥补地方官学的不足,为福建培养了大批文化人才, 从而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朱汉民、邓洪波合著的长江流域的书院( 湖北 教育出版社,2 0 0 4 年版) ,以长江流域为主,系统论述了这一地区的书院沿革历 史和发展概况;王同根和李弘祺合著的闽南书院与教育( 福建人民出版社, 2 0 0 7 年版) 通过对闽南书院与教育的分析,将闽南放在全国的大视野中,揭示 了闽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的历史事实。 3 、书院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这一方面的相关研究论著主要有:胡适的书院的历史与精神( 1 9 2 3 年) 、 盛朗西的中国书院制度( 1 9 3 4 年) 、丁钢的 书院与中国文化( 1 9 9 2 年) 、 书院与后期儒学的推进( 载孔孟学报1 9 9 2 年3 月第6 3 期) 以及中国 传统书院的文化建构( 载 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 9 5 7 年。 1 1 简论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及启示 恐人才有所遗漏。这种情形,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崇右儒术,尊崇文治的统治策略。 正如宋太宗所谓:“朕欲博求俊人于科场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 可为致治之具矣。 他们希望从科场中选拔出有组织领导能力的士人,争取他 们的合作,在他们的支持下重建社会秩序。 这一目的实际上源于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之下的迫切需要。而如此巨大的科 场录取数目,自然更有数倍乃至数十倍于此的参加科举考试的儒家学子作为基 数。这种惊人的人才需求量,必须以一个相当庞大的人才生产网络才有可能支撑。 但显然,在赵宋立国之后的数十年中,天下甫定,百废待兴,政府财政捉襟见肘, 不可能投入、动员太多的资源用于兴学育才。在庆历兴学之际,范仲淹等人批评 宋初以来重科举而轻学校,重选才而轻培养,“不耕而求获”的倾向。但事实上, 当时这种“不耕而求获 其实也有为经济情势所迫、为经济所困的不得已之处。 一方面,需要大量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充实官僚队伍,完成“共治天下 的事 业,另一方面又实在无力负担如此巨大的培养人才的重任,最高统治者处于一种 尴尬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依托、利用民问力量,动员多方资源进行人才培养, 自然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处于官学体制之外的书院以其特有的地位与灵活 性,在吸纳、动员民间力量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最高统治者也从中看到了解 决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矛盾的希望。为此,他们通过种种方式,力图将书院 纳入国家人才培养网络。据多种史料记载,宋初诸帝曾多次为书院赐额、赐书、 赐学田。如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 9 7 7 年) ,赐河南太室书院院额及印本九经 疏。至道二年( 9 9 6 年) ,又赐白鹿洞书院以国子监印本九经。宋真宗于咸平 四年( 1 0 0 1 年) ,赐各地学校、书院印本九经。咸平年间,还以国子监经籍赐 岳麓书院。大中祥符二年( 1 0 0 9 年) ,下诏新建应天府书院并赐额。第二年,又赐 太室书院o l 经。大中祥符八年( 1 0 1 5 年) ,召见岳麓书院山长周式,表彰其 办学成就,后赐“岳麓书院”之匾额。仁宗天圣三年( 1 0 2 5 年) “赐田江宁府茅山 书院”,后又下诏免应天府书院地基税钱。这些举措,既有象征意义上的肯定与 褒奖,也包括图书资料、办学经费等方面少量的实质性的支持。总体来说,仍属 于一种惠而不费的方式。以政治象征物及少量有限的经济支持表明政府的意愿与 导向,从而使体制外的书院在国家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成为输送人才 ( 清) 毕沅:续资治通鉴 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 9 5 7 年 1 2 第二章宋元书院的教育综述 的重要基地,这是宋初诸帝的基本思路。实际上,不独宋初诸帝如此,元代最高 统治者对书院的支持都有类似的考虑。他们对书院表示种种重视、支持和鼓励, 就包含了对书院能够培养出合乎需要的人才的期望。可以说,宋元君主对书院在 人才培养方面的期望是一以贯之的。 2 、对传统儒学的推崇 书院是儒学创造、更新、积累和传播的重要场所,是儒家士人求学进德、安 身立命之地。书院作为一种有形的、具像的存在,其灵魂就是儒学。从某种意义 上说,书院已成为儒学的象征物。宋元历代最高统治者对书院的重视与支持,往 往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儒学的一种尊崇以及对儒家所倡导、宣扬的伦理道德原 则、治国理念的认同,同时也表明对书院在阐扬、传播儒学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做出更大贡献的一种期冀。儒家学说是一个包含个人修身养性的道德修养论、立 身处世的r 常伦理规范与治国经世的社会政治取向的综合性的思想理论体系。从 它注重对正心诚意的道德修养及日用伦常原则的探讨这一特点看,可以称之为道 德哲学、伦理哲学,而从它以治国平天下为旨归这一特点来看,又可以称之为政 治哲学。自西汉“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以来,儒家就成为正统的官方意识形态。 作为一种植根于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的思想学说,儒学具有统一思想、凝聚人心、 协调人际关系、整合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功能,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同时,由于它具有积极经世及以维护现存社会政治秩序为宗旨的特点,很 容易与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结合,形成高度同构关系,由此得到统治者的青睐。为 了天下的长治久安,最高统治者也需要选择儒学作为其治国的指导思想。因此, 不管是真心服膺、信崇儒学,还是仅仅以之相标榜,历代统治者往往将尊崇儒术、 倡导儒学作为其一项基本国策。而书院作为儒学的象征物,作为倡扬儒学的重要 基地和实施儒学教育与进行社会教化的重要场所,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自然 在情理之中。不仅如此,按照“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传统观念,教育民众, 培养人才被视为“建国君民”的政治活动的一部分甚至是前提条件。向书院赐额、 赐书、赐田等表示重视与支持也是一种政治运作的技巧与策略。 宋初诸帝对书院的重视与支持,除了利用书院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考虑之 外,也有通过支持书院以表明对儒学的尊崇认同、示以导向的意味。南宋学者吴 肖永明,唐亚阳:书院祭祀的教育及社会教化功能, 湖南大学学报) ( 社科版) ,2 0 0 5 年第3 期,第l 卜1 3 页 简论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及启示 泳称,宋初岳麓、石鼓、白鹿洞等书院,“皆由上方表赐敕额,盖所以揭圣范崇道 规也 。南宋学者王应麟也认为,正是由于宋初诸帝“尊右儒术 ,才对书院 宠爱有加,“分之官书,命之禄秩,赐之扁榜”。南宋时期,理宗对书院赐额甚 多,非常重视。而这又是与他对于儒学的推崇、认同紧密相关的。据续资治通 鉴记载,宋理宗对理学所阐扬的“修齐治平”之学颇感兴趣,认为理学“有补 于治道”,他读朱熹四书集注等著作,自称“读之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尔”, 仰慕之情跃然可见。宝庆三年( 1 2 2 7 年) ,诏赠朱熹为太师,追封信国公。淳祜元 年( 1 2 4 1 年) ,理宗视察太学,下诏对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等理学家予以 表彰。理学从民间学说上升为官方学术,与理宗对理学的极力推崇是分不开的。 而理宗屡次对各地书院赐额以及亲自书写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给太学,以之 作为天下学校、书院共同遵行的准则等举措,在理学与书院高度结合、相互促进、 共同繁荣的情境之下,实际上是以理学作为治国指导思想的态度的明确表示。 元代诸帝对书院的积极支持,也可以视为他们积极提倡或标榜儒学的文教政 策的一种表征。蒙元政权崛起于大漠,依靠金戈铁马,开疆拓士,最终吞并中原, 御宇天下。如何克服种族差异与文化隔阂,巩固政权、实施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