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经历了漫长的酝酿阶段,由初期的比较微弱的萌芽, 发展到参天的大树,是十分不易的。中国上古时期文、史、哲不分,我们在 寻觅源头的时候,会无所适从的。努力总会有结果,现在学界达成一致,认 为先秦两汉的神话、史书、子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母体,它们对小说的产生 和发展有重大影响。由此中国古代小说也深深的打上它们的烙印。西汉刘向 的新序、说苑、列女传正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本文试图通过综合作者和社会两个方面并吸收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来 对刘向的三部书进行定位,最后我们决定将之定位于处于向小说过渡的阶 段。随后讨论这三部书的小说特征,以及从小说角度来说这三部书身上有明 显的不足,最后分析这三部书对之前的史书、予书的继承关系,以及对后代 文学的启发作用。站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的高度,对刘向这三部书与小说 的关系进行梳理与研究。 关键词:刘向三部书小说史书与子书 a b s t r a c t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n o v e lh a se x p e r i e n c e dal o n gt i m e i ti s q u i t ed i f t i c u l tf o r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n o v e l st og r o wu p 丘o m al i t t l eb u dt oa b i gt r e e b e c a u s et h e r ei sn od i v i d i n gl i n eo f l i t e r a t u r e ,h i s t o r ya n dp h i l o s o p h yt h e n , w ea r c p u z z l e dw h e nw et r yt os e a r c hf o rt h eh e a d w a t e r so f a n c i e n tn o v e l h o w e v e r , t h e l i t e r a t ih a sm a d ea na g r e e m e n tt h a tt h em y t h o l o g y , h i s t o r yb o o k s ,a n de s s a y b o o k sa r et h em o t h e r so f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n o v e l s t h e yh a v ea ni m p o r t a n t 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p r o d u c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a n c i e n tn o v e l ,a n dt h e ya l s o l e a v ead e e pi m p r e s s i o no na n c i e n tn o v e l s w h i c hc a nb es 嘲f r o mt h et h r e e b o o k so fl i u x i a n g ,ap o e ti nw e s th a r td y n a s t y , x i n x u , s h u o y u a na n dl i e n v l e g e n d t h r o u g ht h e a n a l y s i so fl i u x i a n ga n dh i sb a c k g r o u n d , c o m b i n i n gw i t ht h e 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o f m o d e ms c h o l a r s t h et h e s i st r i e st om a r kt h et h r e eb o o k sa st h e t r a n s i t i o np e r i o do f a n c i e mn o v e l t h e n ,t h ea u t h o rd i s c u s s e st h en o v e lf e a t u r e so f t h et h r e eb o o k s a n dp o i n t so u tt h e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o f t h et h r e eb o o k s 船an o v e l i n t h ee n d ,t h et h e s i sa n a l y z e s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 t h et h r e eb o o k sa n dh i s t o r yb o o k sa n d e s s a y sb e f o r e ,a n di to b s e r v e st h a tl i u x i a n gi n h e r i t e dt h ew r i t i n gm e t h o d so f h i s t o r yb o o k sb e f o r e a tt h es a m et i m e , t h i sw r i t i n gm e t h o dh a s 觚i l l u m i n a t i o n o nl a t e rl i t e r a t u r e a saw h o l e ,t h i st h e w sm a n a g e st oe x p l o r e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 l i u x i a n g st h r e eb o o k sa n dn o v e l s 舶mt h ev i e wo f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n o v d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k e yw o r d s :l i ux i a n g st h r e eb o o k s n o v e l s h i s t o r ya n d e s s a yb o o k s 论刘向的三部书与小说的关系 引言 刘向( 前7 9 一前8 ) 回,字予政,原名更生,沛( 今江苏沛县) 人,系汉 宗室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刘向还是学者们公认的西汉末期的一位硕儒,文 化巨子,在历史上以校勘群书而享誉千载。他经历了宣、元、成、哀四朝, 官至光禄大夫、中垒校尉,故后人称刘光禄、刘中垒。在典校古籍之余,他 本人勤奋著述,作品也十分丰富。汉书艺文志子部儒家类记载:“刘向 所序六十七篇。新序、说苑、世说、列女传颂图也。”世说已 佚失,今留下的其他三部书也曾经散落过,已非原貌。隋书经籍志载 新序有三十卷,录一卷,今天的新序剩十卷;说苑在隋书经 籍志中载有二十卷,今天的说苑虽然卷数堪称完整,但也散落过,所 以学者们仍然从许多书中辑出一些佚文。列女传刘向自述为七篇,汉 书刘向本传称八篇,隋书经籍志称十五篇,这中间有佚散,也有后 人增补,今天我们看到的版本是宋朝的王回把书中有颂,无颂的传分开而成 的,共七章。 刘向这三部书的体例类似,都是大部分采摘别的书的材料,还都是一些 历史故事,但其中也有刘向自己的加工与创作,这样就会引起一些误解和争 论。如论衡超奇篇:“着司马子长、刘子政之徒,累积篇第,文以万数, 其过子云、子高远矣。然而因成纪前,无胸中之造。”王允就认为刘向这些 书是采摘传记诗书中的故事而非是自己的自作。疑问流传到现代,罗根泽认 为三部书不始作于刘向,其实他强调的是刘向编撰这些书是在原本的基础 上,说苑本于说苑杂事,而新序、列女传也是有原本的。余嘉 锡则将三部书与刘向整理的其他书如战国策、楚辞等比较,认为三部 书虽然有本书,“然向既除其两书之复重者,与他本之但除本书之复重者不 这是采用钱穆先生的刘向刘歆父子年谱的观点,得到大部分人认可。也有争议,如可参看吴 修的续疑年录,认为是生于昭帝元风四年即前7 7 年,卒于哀帝建平元年即前6 年。 同;又删去其浅薄不中义理者,与晏子等书但聚而编之虽明知其不合经 训亦敢失者不同:盖亦自以义法别择之,使之合于六经之义。况本传云采传 记行事,说苑叙云更以造新事,则向又已有所新增益其问。”嘲这又进一 步论证了刘向的校书与编撰书之不同,还认为刘向对这三部书的功劳很大, 就像孔子编春秋一样,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造和加工,使之表达自己的政 治理念。所以今天学者已基本同意这三本书是刘向的著作,我们也赞同这一 点。 这三部书体例相当,只有说苑留下了刘向本人的叙录,通过叙 录可以了解到三部书都是“采传记百家所载行事之迹”和“正辞美义可为劝 戒者”“以类相从”而成的。刘向三部书所记人物故事大都来自诸子史传, 但又绝非原文照录,刘向也进行了加工与改造。刘知几史通杂说下云: “观刘向对成帝,称武、宣行事,世传史实,事具风俗通,其言可谓明 鉴者矣。及自选洪范、五行及新序、说苑、列女传、列仙 诸传,而广陈虚事,多为伪辞,非其识不周而才不足,盖以世人多可欺故也。” 在此刘知几严厉地批评刘向书中大量的他认为虚伪的地方,这是以史学家的 观点来对待刘向的书。后来的学者认识到这是不妥的并反驳了刘知几的观 点,如吕思勉就说:“此篇既知刘向之识多才足,而其著书,犹沿讹袭谬如 此,其故正可深长思矣。乃刘氏竟不细思,而武断为向之有心欺世,何其刻 核而不衷情实邪? ”1 我们认为,本论文探讨的新序、说苑、列女传是否属于中国古 代小说,即是对之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清楚它们处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 的哪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才能继续研究这三部书的艺术特征以及对后世文学 的影响。我们将从作者的意图,作品的艺术状况,更要参考先秦汉代小说理 论的发展情况,也要多参考前人的研究情况,从全方位来把握它们是比较明 智的做法。我们将其定位在处于向小说过渡的阶段,这三部书蕴含着一些小 说因素,但是由于先天的不足,导致其艺术特色简单而且幼稚,只能说是在 为以后成熟和发达的小说做准备和提供经验,但是这三部书在小说发展史上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后世的文学有一些影响。 2 一、刘向的新序说苑列女传 三部书的定位思考 刘向的著作新序、说苑、列女传里面的故事很多是从先秦至西 汉的诸子和史书中采摘来的片段,古今学者普遍承认了它们的文献价值,如 结合汉书艺文志的记载与三部书中的内容进行比照,可以认为某些片 段出自一些已经佚亡的古籍中。对于这三部书的文学价值很少关注,随着现 代从西方传来了“小说”的概念,一些学者在重新梳理我国的古代小说发展 历程时,终于注意到刘向这三部书具有的文学色彩和文体特征,但是由于刘 向这三部书内容庞杂,本身具有多种文体的特征,所以学者们在自己书中、 文章中模糊称之为“散文”、如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即持这种观 点,邵传烈在中国杂文史索性称之为“杂文”、而陈蒲清在中国古代 寓言史中就认为它们是“寓言”;还有认为它们是小说的,称呼也不同, 有“志轶小说”伽、“笔记小说”嘲,由于学者都是按照自己文体的标准来衡 量这三部书,所以分类很是混乱,更多的学者注意到了这三部书与史传的相 似处,就将之归为杂史杂传嘲,我们今天站在前辈的肩上,采用比较合理的 角度来重新探讨这个课题,希望能对此问题做一些深入的思考。 ( 一) 刘向三部书的创作意图 刘向的祖上楚元王刘交是汉高祖刘邦的同父异母兄弟,据汉书记载 刘交“好书,多材艺”,显示出与众兄弟异样的嗜好,元王小时候与鲁穆生、 白生、申公一起受鲁诗于浮丘伯。刘向的祖父刘辟疆“好读诗,能属文。” 可见一直继承诗书传统。其父刘德好黄老之学,并且多智谋,被汉武帝赞为 刘家的“千里驹”。在此文化熏陶下,刘向从小就接受家学教育,诗书通读, 善写赋文,并且儒家思想根深蒂固,汉书楚元王传评价刘向说:“自孔 子后缀文之士”,把刘向与孟轲、苟况、董仲舒、司马迁、扬雄等并称,认 为“此数公者,皆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评价公允。虽然 刘向这一宗族深受皇帝的宠幸,但是刘向的仕途却并不顺利,先是在元帝时 由于流行神仙方术之法,刘向就因献炼黄金术不验下狱,其父兄大力拯救才 得出狱,后与萧望之、周堪、金敞四人同心辅政,但外戚势力与宦官日益强 大,已经威胁到刘氏的政权,刘向已清醒地洞察到了“外家日盛,其渐必危 刘氏”的危机,多次上谏,与挚友共同与宦官弘恭、石显斗争,引起豪族与 宦官的不满,被废置十年。到成帝时才被起用,但是当时又有外戚阳平侯王 风掌权,刘向集中了“上古以来历春秋六国至秦汉符瑞灾异之记,推迹行事, 连传祸福,著其占验,比类相从,各有条目,凡十一篇,号日洪范五行传 记,奏之,天子心知向精忠,故为凤兄弟起此讼也,然终不能夺王氏权。” ( 汉书楚元王传) 刘向屡次指斥时政,虽不见成效,但是他自称“幸得 同姓末属,累世蒙汉厚恩,身为宗室遗老,历世三主”,怀抱着“吾而不言, 孰当言者”的责任感直言上谏,将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期待着皇上能重振 朝纲,稳固刘氏家族的政权,但据汉书记载元帝“柔仁”( 汉书楚 元王传) 、成帝“湛于酒色”( 汉书成帝纪) ,似乎都无能力担当起刘 向的期待,统治集团内部逐渐陷入权力错位、秩序混乱的境地。当成帝时又 兴起奢侈之风,而且后宫妃子多参与朝政,又引发贵戚豪族的权力之争,王 船山在他的读通鉴论卷四甚至说:“成哀之世,汉岂复有君臣哉? 妇人 而已。”可见当时的状况。刘向“自以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故采取 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孽娈亡者,序此为列女传, 凡八篇,以戒天子。及采传记行事,著新序、说苑凡五十篇奏之。数 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褊遗阙。上虽不能尽用,然 内嘉其言,常嗟叹之。”( 汉书楚元王传) 从中也可以看出刘向编撰这 三部书的本意,即针对当时的危机,里面深含刘向作为一个老臣的眷眷深情, 以及对皇帝的殷切期望,他的本意甚至不是在编写书,而是张皇礼教纲常, 以图弘扬教化,明显地他的本意也并不在娱乐,不在于引起皇帝的审美欣赏, 与小说的创作心态不一样。 新序、说苑、列女传都是采摘先秦以来至汉初的历史故事,蕴 含着刘向“美刺”目的,早在他的上疏中就大胆指出:“自古及今未有不亡 之国。”( 汉书楚元王传) 为执政者敲响了警钟。在三部书中,针对皇 帝的懦弱与昏庸,他提出皇上要远离奸佞之臣,有自己的主见与判断,从昏 馈的状态清醒过来,担当起最高统治者的历史责任。在新序杂事一“楚 共王有疾”篇讲了在楚共王生前,莞苏经常规谏他,指出他的过错,而申伯 4 侯则一味顺从楚王的意志,所以楚王喜欢申伯侯而不愿意与莞苏相处,临终 前楚王终于醒悟,明白了与莞苏相处“有得也”,与申伯侯处则“终无得之”。 在说苑尊贤篇,他也讽劝皇帝要任贤,他明白:“治乱之端,在乎审 己而任贤也。”因为“国家之任贤而吉,任不肖而凶。”( 说苑尊贤) 甚至将贤士提高到“百福之宗”、“神明之主”( 说苑政理) 这样的高度, 还举出历史上乐毅、郭隗的例子来证明这一点,借昭奚恤之口称:“客欲观 楚国之宝器,楚国之所宝者,贤臣也。”( 新序杂事第一) 只有君主任 贤用能,君臣同心,才能使国家稳定繁荣。这些贤臣们是无论如何都要重视 的:“仁人也者,国之宝也。智士也者,国之器也。博通之士也者,国之尊 也。”但同时也要坚决驱除那些小人们,“尸禄之臣,不能存君矣。”( 说苑尊 贤) 贤人与小人是互相对立的,既然要重用贤人,就不能放任小人们的猖 狂,而要为贤臣施政扫清障碍,对俊杰要信任,大胆放手,不要猜忌。“夫 执狐疑之心者,来馋贼之口;持不断之意者,开群枉之们。馋邪进则众贤退, 群枉盛则正士消。故治乱荣辱之端,在所信任;信任既贤,在于坚固而 不移”( 汉书楚元王) 说明要用人不疑,给能臣制造好的环境,君 主的决心不能动摇,明白“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道理。针对后宫嫔妃, 在列女传中就举出例子,历史上那些贤德女性受到后人敬仰而行为不端 “美于色而薄于德”的女子则受到人们的批判,这就从正反两个方面给人启 示,刘向的目的当然也并不在于提高女子的地位,只是强调女性要以“礼” 来规范自己,提出“妇人无擅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 列女传母仪传) 主张妇女“适人之道,一与之醮,终身不改。”( 列女传贤明传) 当然 汉王室面临的问题很多,刘向在这些书中表达了一个老臣的忠言忠心,也“表 达了他本人的社会、哲学思想和当时一部分士人、官僚的思想情绪。” 新序、说苑、列女传的创作效果与刘向的初衷是一致的,其 实前人早已看出刘向的意图,宋人高似孙在子略中评价新序、说苑: “先秦古书,甫脱烬劫,一入向笔,采撷不遗。至其正纪纲,迪教化,辨邪 正,黜异端,以为汉规鉴者在此书,此说苑、新序之旨也。”可谓深 谙刘向的苦心。还有谭献在复堂日记卷六中论“新序以著述当谏书, 皆与封事相发,董生所谓陈古以刺今。”刘熙载也说:“向倾吐肝胆,诚恳悱 恻。“”刘向的著作都是有为而做,张溥把刘向与屈原相比,认为二人均是同 姓精忠,感慨相类者,并说:“子政苦心,终身不倦,年余七十,拳拳汉宗, 感灾异而论洪范,戒赵魏而传列女,鉴往古而著新序、说苑, 其书皆非无为而作者也。州”即使今人也会深深明白这一点,分析西汉末期的 危机,不能不折服于他清醒、敏锐的见解与建言,所以才说“刘向的思想是 一个忠于王朝的宗室成员所能具有和表达出的最清醒的思想。”“” ( 二) 发展到汉代的小说观念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小说”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当然片面和静止的 观点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和认识,我们的评价要以历史主义的发展观点来看待 先秦两汉的文学作品,同时还要注意结合中国传统的国情和文学发展的规 律,给刘向这三部书以正确的定位。所以我们认为“当然不能依今人之小说 观念作为衡量古代小说的尺度,因为小说自身亦同其它文学样式一样,表现 为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幼稚到成熟,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历史过程。”所 以在探讨汉代小说之前,须先探讨汉代“小说”观念形成的过程。 我们能看到最早的“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在庄子外物篇 中记载:“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辖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 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镒没而下,鹜扬而奋髻,白波 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 以东,苍梧以北,莫不厌若鱼者。已而后世铨才之徒,皆惊而相告也。夫揭 竿累,趋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 矣。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显然作者以任公子 钓大鱼,喻经世者应矢志于大成。那些手持小钓竿,守着小沟渎,以钓得小 鱼为满足的是难以钓到大鱼的。于是,他得出结论说,那些想靠“小说”而 得到“县令”的“铨才讽说”之徒,同样不可能实现“大达”的目的。任公 子钓大鱼,“铨才讽说之徒”闻之,惊走相告,形象地叙述了当时确实有人 写一些作品,“案其实际,乃谓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与后来所谓小说者 固不同。”“4 接着我们看论语子张篇云:“子夏日:虽小道,必有可 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本来是子夏的话,到了汉书艺 文志中被按到了孔子的头上,先不论这些,我们再看苟子正名篇中 6 “知者论道而已,小家珍说所愿皆衰矣。”这里的“小家珍说”与子夏的“小 道”显然是有联系的,和庄子的“小说”相似,是一些不上档次的民间的、 浅显的、琐屑的传闻异事等,不可信的“小说家”也是与“君子”、“智者” 对应的,显示出它被圣人所瞧不起、蔑视的状况。“正如庄子是在鄙之无甚 高论的意义上使用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琐屑的言论、浅薄的道理这个 意思。”“”正是这一时期“小说”的意义所在。 汉代最早提到“小说”一词的是桓谭( 约前2 3 5 0 年) ,昭明文选 中江淹的拟李都尉陵从军中有一句诗“袖中有短书”,句下有李善作的 注解,引用了桓谭的新论中的一句话:“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 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表明那时小说的形式,均为 “丛残小语”、“尺寸短书”。“短书”汉时指用一尺左右简牍写成的一切非经 典书籍,当然,圣人大道之语是要写在“二尺四寸”的竹简上的,不载于经 的故事则只能写在“尺籍短书”上( 王充论衡谢短篇) 。论衡书解 篇云:“穿凿失经传之实,违圣人之质,故谓之丛残,比之玉屑。”“丛残” 而又“小语”,则更犹言“短小”无疑了。 两汉之际,“小说”和“小说家”两词就接二连三地出现在文人的笔下, 已经不是偶然现象了,说明汉代的“小说”创作已经普遍,社会上至少有流 传,而班固继承刘歆的七略,选择和确定了“小说”这个词作为这一类 作品的代称,标于汉书艺文志中,所以我们也认为“小说”这个术语 “不是班固个人的创造,而是两汉之际一批既有成就的文献学者对积如丘山 的各种书籍,进行讨论辨析,郑重地确定下来的文体命名。”“” 汉书艺文志中“诸子”部中著录了“小说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 篇数是各类书籍之最。并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 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日: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 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闯里小知者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 此亦刍尧狂夫之义也。”班固还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小说 家不在九家之内,明显的是因为小说家非经世致用之学。所以所列的小说家 下注日:“其语浅薄,似依托也。”、“迂诞依托”等蔑视性的评语。鲁迅也说: “惟据班固注,则诸书大抵或托古人,或记古事,托人者似子而浅薄,记事 7 者近史而悠谬者也。州旧尽管这十五家书,在南朝梁代时候,仅剩下了青 史子一卷,到了隋时,就连这一书也终于湮灭无闻了。别的同时代的或后 来的书中有在引文时摘抄了这些书中的内容,使得这些书在本书佚亡后,后 人还辑到一些残文,得以窥见原书的风貌。我们看这些残文,大都是一些奇 闻传说,或是只言片语。如百家也是刘向编的一部书,可惜今天也已经 看不到了,但是通过说苑叙录可以得知,此书正是他汇集了诸子百家 书中的“浅薄不中义理”的片断而成。风俗通义中保存了据说是出自此 书的两则故事,后来又被艺文类聚和太平御览所称引; 公输班之水,见蠡日:“见汝形。”蠡始出头,班以足画之。蠡引闭 其户,终不可得开。班随施之门户,云:。人闭藏如是,固周密矣。” 宋城门失火,因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鱼悉露死。喻恶 之滋,并中伤重谨也。 这些材料可能说明百家的内容多是风俗逸闻、传说和寓言,也足以 证明了刘向的小说观念,符合他说的“浅薄不中义理”的评论,“不中义理”, 也就是没有强烈的说教色彩,不含“大道”;“浅薄”,是说没有诸子的深言 奥义,这些是与“古人行事之迹足为法戒者”不能相提并论的。这也与班固 的观点大致相同。还有一些书讲的是关于方术的,这些占绝大多数,这些“医 巫厌祝之术”( 西京赋薛综注) ,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极大的关系。在汉 代,方士有两种:一种是医,一种是巫。他们的作用主要是为皇帝采药炼丹, 求仙问神,很有点神秘气息。像封禅方说、待诏臣饶心书、待诏臣安 成未央术,余嘉锡指出:“所谓待诏臣、安成者,盖方士也。川删有一部虞 初周说,张衡在西京赋中说:。小说九百,本自虞初。”据载,虞初应 该是当时最大的小说家,他是武帝时的方士侍郎,号黄车使者。应该说虞 初周说和方术脱不了关系。所以,现代学者有的认为中国小说起源于方术 之书,如王瑶先生,他结合汉代大倡方士之风的背景,推断出小说与方士的 关系很紧密,而且小说起源于这些人所写的书。“7 】 小说的娱乐功能和知识性也已引起汉代人的注意。张衡在西京赋中 说道:“匪为玩好,乃有秘书,小说九百,本自虞初,从容之求,实俟实储。” 8 把带有志怪色彩的方士之书当作秘籍,反映了汉人对小说的态度。其所以重 视且从容求之,常备身边,薛综解释说是为了“持此秘书,储以自随,待上 所求闯,皆常具也。”大概这些书里提供了不少的神奇怪异事和医巫之道, 可以为皇上解答难题,因此张衡认为是“匪为玩好”是看到了它的知识性, 同时从侧面证明汉人对小说娱乐性的认知,看说文解字中的解释:“说, 释也,从言,兑,一日谈说。”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说释,即悦怿。 说,悦;释,怿皆古今字。许书无悦怿二字。说释者,开解之义,故为喜悦。” 应该说到了汉代,小说的欣赏价值、娱乐价值具备雏形。 可以说,到了汉代,才出现了比较接近“现代小说”概念的论说,然而 古代小说概念的确定,是班固完成的。他所记载的十五家小说,客观上承认 了春秋以来确实有与诸子九家并存的“小说”一家。这些“小说”中有考辩 的琐事,也有收集的传说;有接近历史的事实,也有依托的迂诞之说;有哲 理的阐发,也有异术的记录和宣扬。说明他所划定的“小说”范围是比较宽 泛的,几乎所有的不被九家包括的其他东西都被装入到“小说”中来。 对于小说的地位与价值,汉人有着统一的认定,但是将“小说”归入诸 予略中,并且成为独立的一家,却是班固对先秦观念迸一步发展,“表现了 他的卓见与勇气,这也是一个极大的飞跃。”“”正如汉书艺文志中说 的这时的“小说”包含了刍荛狂夫之议,于治身理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由 于它的价值对于经国之大业是无用的,所以不为“君子”们重视和看得起。 一方面后世的正统文人,继承班固的论述,更加鄙视、贬低小说,另一方面, 班固所处的时代,小说的创作并无明显的成效,与当时盛行的诗歌、骚赋、 经学相比较,小说确实难以登上大雅之堂,这也是文学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班固所纪录的“小说”家混乱不堪,没有严格的、统一的分类标准,与后世 的志人志怪小说相比,确实不论是篇幅、规模,还是内容、艺术上都显得那 么幼稚和简单。 , 所以,关于汉志中的十五家小说是不是小说,后来还是有人提出了 疑问,如明代的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中提出: 汉艺文志所谓小说,虽日街谈巷语,实与后世博物、志怪等书 9 迥别,盖亦杂家者流,稍错以事耳如所列伊尹二十七篇,黄帝 四十篇,成汤三篇,立义命名,动依圣哲,岂后世所谓小说乎? 我们没有指责胡氏的必要,这种质疑,恰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小说是不 断发展的,观念当然也会发展,当然不能以后世的眼光来衡量前代的作品。 先秦两汉时代,小说处于萌芽状态,蕴含着小说的因素,但是并不认为这个 时期已经产生了符合小说文体基本条件的小说作品。就实际情况而言,这一 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传说等等,都孕育着小说艺术的因素,为小说文 体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露出小说的发展成志人、志怪两大类别的端倪。 从刘向的创作缘由以及三部书的内容可以看出,刘向本不是打算涉笔游 戏,炫耀文采的,而是用历史小故事进行劝谏的,并且正合儒家的思想,所 以在汉人心目中,刘向这三部书应该归入儒家类。汉时小说刚刚萌芽,而汉 书艺文志中记载的小说家类确实像一个收容所,将一些无法归类的著作 都放入其中,所谓的“小说家”今天看来几乎没有一部可以称得上是小说的, 刘向的百家就是因为其内容是不合“经义”的,才被放到小说家中的, 这是一个有力的例证。 ( 三) 三部书处于向子史类向小说类过渡的阶段 我国传统目录学中对刘向的新序、说苑、列女传的分类也是非 常混乱的。新序、说苑的情况相同,在汉书艺文志、隋书经 籍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被列入子部儒家类,只在宋书艺文志 中列入了予部杂家类。列女传在汉书艺文志中入了子部儒家类, 而在隋书经籍志、宋书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都被归进 了史部杂传中,由于刘向并不是有意做小说,而且诸书内容与目录学上对儒 家的定义:“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相合,因此被列入儒家类并不奇怪, 又由于这三部书以大量史料为内容,特别是列女传与史书的纪传体近似, 更容易进入史部。隋书经籍志序云:“又汉时阮仓作列仙图,刘向 典校经籍,始作列仙、列士、列女之传,皆因其志尚率尔而作,不 在正史名目转广而又杂以虚诞怪妄之说,推其本源,盖亦史官之末事 也今取其见存部而类之,谓之杂传。”道出了他为什么将列女传归 1 0 入杂传之中的原因,其分类之勉强可见一斑,但拘囿于当时观念所限,这样 的分类在当时也算是合理的。其实相同命运的作品还有汉武故事,在 隋 书经籍志中被列入“旧事”,在郡斋读书志中入传记类,直到四 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才入了“小说”类;山海经在汉书艺文志中 被当作“数术”,以后一直被当作地理书,直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才入 了小说类中,等等,这也不奇怪,古代小说观念一直在不断发展,经过文体 的分离,个个独立,显露出各自自身的特性,目录学家们就需要对以往的那 些文体不明显的著书又重新评估,只能看它们自身哪一种文体特征占的比例 大一些就将它们归入那类,另一方面,史学家们也自设藩篱,对于小说的理 解和分类又随着时代的发展日趋变化、繁琐,划分标准不一,类别也越来越 多,所以一部书的归类在不同的时代就不同,给现代研究者带来很大的不便。 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今天我们所使用的“小说”概念,与古 代的“小说”已经有很大的差别了:“中文小说这个词,现代的意义与 原义相差得相当远。当然,其间并非毫无关联,不过现代所谓的小说, 其义来自于一种翻译过来的外来的概念,主要是英文的词语幻想所造的假 话,即所谓f i c t i o n 。川“1 所以古代小说用现代眼光来观照,很多就会出 现“概念”与“实绩”的差别。但是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认现代“小说”与中 国古代小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不为什么在翻译、代替外来概念的时候 不用别的汉语词语来对应呢? 这也说明古代小说用现代眼光来考察有一定 的必要性、合理性,毕竟中国古代小说在逐步成熟之后,越来越接近世界潮 流。当然在对待萌芽阶段的“小说”我们更要尊重中国的实际情况。 近代学者站在不同的立场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梳理,大致有三种不同的 情况,首先是借鉴西方小说理论,又尊重中国传统小说观,折衷于二者之间, 以鲁迅、程毅中为代表;其次是从中国传统小说的理论出发,并依据其历史 形成的规律来看待和评价中国古代小说,以余嘉锡、王瑶为代表;最后是重 视用西方的小说观念作为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小说并建构小说史的模型,以 胡适、胡怀琛为代表,它们抛开传统目录学的概念,认为中国早期的诸子书 中的寓言已经称得上中国最早的短篇小说,将中国小说的历史追溯至先秦, 将汉代的新序、说苑、列女传、世说、百家一概视为小说。胡 怀琛说:“总之,经、史、子中都有小说,在史中的以实在的故事为多; 在。予中的以重言、寓言为多。而在经中,则孟子中多寓言, 左传为实在的故事。”洲因此他反对将新序、说苑、列女传列 入“儒家”,强调其为小说。鲁迅对汉代小说的研究集中在他的中国小说 史略的第三篇和第四篇,陈文新曾总结鲁迅的基本观点有四:“第一,小 说家出于稗官说不可信。第二,汉代小说的内容以封禅养生为主,多 属方士假托。第三,早期古小说介于子史之间。第四,旧题汉人小说无一 真出于汉人,其大旨不离乎言神仙。”“第二点与王瑶和余嘉锡的考证论述 观点相同,这也是王瑶和余嘉锡最重要的观点,第三点指出中国古代小说在 正式独立出来之前。与子书、史书有不可割断的联系,但是毕竟不等于子 书、史书,也不等于小说,很是奇妙的关系,其实在明代胡应麟就认识到了 “小说,子书流也。然谈话理道,或近于经:又有类注疏者。纪述事迹,或 通于史。州删后来的学者们也意识到并发扬此观点,“史传文学是古代小说的 生母、教母和保护神,因而在古代小说中必然有史传文学的遗传基因和 印记。”并且“先秦寓言,对小说文体的形成及对后世小说的创作的影响 是直接的、深刻的。”啪1 结合刘向著书的本意以及汉代的小说发展的情况, 我们不认为这三部书已经具有小说的品格,它们还处于向小说过渡的阶段, 和同时代的作品一样,身上有摆脱不掉的子书、史书的特色。 这样说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这种特征的形成有其浓厚的文化背景,生活 在当时的刘向不能不受其影响。无论多么清醒与超脱的人都不能摆脱时代思 潮的灌输与熏陶,在思想上总受当时的文化思想牵制。西汉时武帝听取董仲 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五经博士,选拔人才,任用官吏都 多取能讲经之士,天下学子莫不望风而动,纷纷从事经书的研读与阐释。汉 书儒林传就点明这一点:“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 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枝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万余 言,大师众至千里人。”清代皮锡瑞也说:“经学自汉元、成至后汉,为极盛 时代。黄金满赢,不如教子一经。以累世之通显,动一时之羡慕。”嘲 在此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独尊经术的年代里,刘向不会置身事外,也不能置 身事外。据汉书楚元王传记载刘向“专积思于经术”,可见他深受经 学影响。他埋头于经学,从他对所整理的图书所写的叙录也可以看出来。别 录所存的篇章如晏子叙录云:“其书六篇,皆忠谏其君,文章可观, 义理可法,皆合六经之义。”管子叙录云:“务富国安民,道约言要,可 以晓合经义。”可见他时时刻刻以经学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书籍的,也可证 明他对经学的痴迷程度,后来经学越来越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走向神学目的 论,刘向还编写洪范五行传集中一些历史上的灾异故事,对皇上进行劝 谏,虽说是刘向用灾异来影射政治的,但也不能否认他对这种神学观念的迷 信与推波助澜。汉人解经传经,对经意进行阐发,成果丰硕,据汉书艺 文志的记载,当时解释诗的有六家,解礼的有十三家,解尚书 的有九家,解易的十三家,解春秋的二十三家。形成一股强大的学术风 潮,刘向正身处其中。 刘向重视的还有史书。史书本来掌握在上层统治阶级手中,殷周巫术文 化衰落,诸予理性主义崛起,文化下移,士阶层从萌芽到壮大。孔子开创了 私人编撰史书的先河,更多的文人被吸引到这一伟大而光荣的行列中。西汉 司马迁继承父志,采编史记,其后很多人续写史记,据史通古今 正史中记载:“史记所书,年至汉武太初以后,阙而不录。其后刘向、 向子歆及诸好事者,若冯商、卫衡、扬雄等相次撰续,迄于哀、平间, 犹名史记。”可见刘向续写了史记,可惜这些续书都没有流传下来。 在平日里,刘向还喜欢诵读左传。据汉书五行志说:“宣元之后, 刘向治谷梁春秋”应该说谷梁春秋属于古文经学,但刘向并不 局限于古、今文经学的界限,在桓谭新论中就表明刘向的博通:“刘子 政、子骏、子骏兄弟子伯玉,俱是通人,尤重左氏,教授子孙,下至妇 女,无不读诵。”王充论衡案书篇也说:“刘子政玩弄左氏,童仆 妻子皆呻吟之。”刘向显而易见的追慕史书精神,这在他的作品中不可能无 影踪。 汉书艺文志中,史书还没有独立出来,附于经书之中,二者共同 主宰着学术圈,由于赋、诗等更多的是一些公宴唱和、流连风景之作,与圣 人之道相去甚远,相比之下,经书、史书更能继承先圣的事业,更具有正统 风范。如扬雄早年仿司马相如写赋,后来认为赋乃“雕虫篆刻”,“牡夫不为”, 于是仿春秋做 法言,仿周易做太玄,紧紧追随先哲的足迹, 极力向经书、史书这些可以蕴涵、发扬大道的形式靠拢。文人要么对经书做 解、传,借圣人之口阐明自己的观点与思想;要么编写史书,描绘盛世风采, 流传千古。这两条道路成为文人“立言”的选择,无论哪一条都是光明的。 其实刘向在创作新序,说苑、列女传未尝没有向经、史靠拢的迹象。 新序、说苑采摘历史故事,列女传仿史书中的人物传记而来,身 上明显的史书印记。另一方面,三部书运用小故事来阐明刘向的寓意,结尾 引用“孔子”或诗中的话来点名主旨,这种方式与韩诗外传相似, 韩诗外传是运用一个个的历史故事来解诗,是传经的一种,刘向这 三部书虽不是为解经而做的,但形式明显承此而来。可以说刘向所处的时代 决定了其著作具有的时代特色。 三部书显露出来的小说意味 据汉书艺文恚记载,汉武帝时感于秦时书籍遭火焚而遗失无几, 就“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成帝汉平三年 下令“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再加上“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 内与延阁,广内秘室之府”的书,在此基础上,成帝又下召刘向校经传、诸 子、诗赋类的书籍。刘向开始整理典籍,他有条件见到常入不能见到的书籍。 他才能博采众家,旁征博引。刘向在编撰其三部书时却不追求“实录”,多 有自己的加工、改造,甚至有虚构,这一点与中国的重史传统相通,却又与 史书编撰的标准相悖,另一方面,刘向这三部书用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使之以类相从,为主题服务,这与子书“储事达意”的体例相通。这就决定 了它们从史书和子书吸取营养,并且拥有一些自身的独特品质,成为后世小 说的前兆与开端。 刘向三部书来源是采摘自前人一些材料,后来学者就此作了探索:“就现 存新序与汉以前古籍相互比勘,发现刘向采取的古籍共二十余种,可推 知的十余种。所采古籍中,以韩诗外传、吕氏春秋、史记三部书为 最多。”渊据笔者租略统计,说苑中引用古籍前三名是:韩诗外传、史 1 4 记、淮南子,吕氏春秋紧随其后。列女传估计也会很多,虽是别 人的东西,刘向除了照抄以外,也有自己的加工与创作,还有他本人对民间 故事的记录,如 说苑贵德中丞相西平侯于定国“东海孝妇”的故事、 善说中“孝武皇帝时”篇虞丘寿王的故事、指武中“孝武皇帝时” 篇讲的胡建的故事,这些不见于它书,应该或是刘向的创作,或是他采自民 间,如列女传周主忠妾、齐女徐吾等,主人公是一些普通的民问女 予,是街谈巷议之事被刘向采入书中,从“口头”转到“书面”,功莫大焉。 当然原创人员的功劳不可埋没,但刘向的加工、虚构等手法的运用,使得这 些故事更加丰富、生动,得以流传至今。所以,反过来看,刘向书与诸子书 及史书相出入,一事而多存其说,甚至一些事情不见史书记载,但如果从小 说角度看,正可以看出这三部书的某些小说意味来。 ( 一) 三部书文学色彩的渊源 每一个民族的文明发展都要经历从简到繁、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中华 民族经历了“结绳记事”到完整、系统的文字出现,文明一步步走向成熟与 瑰丽。随着人们认识水平和运用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学也越来越具有艺术水 平。萧统文选序云:“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 亦宣然。”指出文学发展也经历着这样的过程:文字记载越来越生动,修辞 水平越来越高,想象能力得到展现,构思技巧越来越提高,文学意味当然更 加浓厚了。 刘向这三部书题目中都有一个标志性的字眼:序、说、传。它们都具有 文体萌芽色彩,其实也都可以从前代的著作中找到源头,我们会明白即使在 开始,这些“文体”下的文字记载就已经具备了很多的文学意味。如我们 来看“说”,这里的“说”它应该与韩非子中“储说”、“说林”这些篇 名有关联。我们看韩非子中“储说”、“说林”,这些“说”的名义下收 集了不少的故事,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司马贞的“索引”中说:“说 林者,广说储事,故日说林也。”而说苑正式收集了众多的历史 故事,以类相从的,它的“事类众多”也和说林的“广储多事”相通, 所以“说”在这里应该有说故事的、叙事的意思。而且“说”还不仅仅是故 事,重要的是大义,故事里面有作者的思想和用意,并不单纯。看汉书艺 文志中的“诸子略”中有很多的以“说”命名的,据本人统计,六艺略 中有十九篇,如周易就有略说三篇小说家也有五篇,分别是: 伊尹说二十七篇、鬻子说十九篇、 黄帝说四十篇、封禅方说 十八篇、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二篇下面还有班固的注释,如伊尹说 下面注云:“其语浅薄,似依托也。”黄帝说注:“迂诞依托。”而这些书 与刘向的书有一定的相似,也可见以“说”命名在那时是很普遍的,刘向的 说苑也只是其中的一个而已。所以杨树增先生就说:“这些不入流的杂 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的偏于记实,有的迂诞多虚构,有政事的问答、 哲理的阐发、逸闻的记述等等。从中可以发现一个值得人们注意的重要现象, 即这些书籍除了习惯以予、纪等子、史类文体的称呼命名外,还多了 个新的名号说。”口订 而“序”可以追溯到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自序是史记的最 后一篇,是司马迁为自己的身世和自己的家世做的简略传记。特别是塑造了 父亲这个执著编史,至死不渝的形象,通过父亲临死前表明不能亲自参加封 禅大典的遗憾,不能完成记载明君贤臣死义之士的史书的遗恨,对儿子进行 语重心长的嘱托,表达对儿子的殷切希望:“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 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 著矣。”在此已经具有初步塑造人物形象的意味。随着文学水平的逐步提高, 到了唐宋散文中,在序中多写人物传记,塑造一些生动的形象。如韩愈的石 鼎联旬诗序就用传奇手法记述了一位衡山道士轩辕弥明的奇异行迹。还有 柳宗元、李清照、文天祥等人的序文。 再来看“传”,明显继承史传而来的。司马迁首创传记体史书,弥补了 前代史书各个人物分散于不同地方、不能集中刻画人物形象的不足。史记 不仅仅以人物为中心,集中刻画人物,塑造形象,而且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栩 栩如生,各具风采。i t 本人泷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引斋藤正谦的话说 史记:“同叙智者,子房有子房风姿,陈平有陈平风姿;同叙勇者,廉颇 有廉颇面目,樊哙有樊哙面目;同叙刺客,豫让之与专诸,聂政之与荆轲, 才出一语,乃觉口气各不相同。川矧可见在这些列传中,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千载之下犹能激动人心。 1 6 前人标以“说”、“序”、“传”的著作中已经具备了很多的文学色彩,容 纳了很多的想象、虚构,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刘向的三部书中众多的小故 事刻画众多的历史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不能不说继承前代而来。或者说受 到前人的影响, ( 二) 确定中心,展开故事 刘向书不论是为人物写传记,还是搜集旧闻逸事,其目的都不是在修史, 而是通过编撰故事来宣扬、阐述某个主题,这与小说家的心态正有相通之处。 在某一明确的主题指导下采摘同类故事,即“以类相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贵州民族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85人模拟试卷有答案详解
- 2025福建三明大田县公开招聘紧缺急需专业教师7人模拟试卷及1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煤炭综合采掘机械设备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广东清远市英德市建筑工程检测站有限公司招聘员工1人模拟试卷有完整答案详解
- 2025江苏常州市钟楼区卫生健康系统定向招聘农村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带答案详解
- 2025年西藏自治区烟草专卖局(公司)招聘(29人)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广西南宁市青秀区发展和改革局招聘2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必刷)
- 2025年装订活动及印刷用附件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广东广州市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超声科医教研岗位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答案详解
- 2025年宝应县卫生健康系统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37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六讲-关于学术规范课件
- 法学类专业课复习资料-马工程《宪法学》重点整理
- DB11T 2100-2023承插型盘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选用技术规程
- 水电消防安装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医院工作制度和人员岗位职责(卫生部)
- 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方案资料(2021-2022)
- 第二部分压裂材料
- GB/T 10416-2007农业机械环形变速V带及带轮轮槽截面
- 性健康教育课件
- 压力容器考试审核考试题库(容标委-气体协会联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