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庄子自由思想研究.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庄子自由思想研究.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庄子自由思想研究.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庄子自由思想研究.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庄子自由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中文摘要 庄子自由思想研究 伦理学专业研究生:吴祖刚 指导老师:邹顺康副教授 摘要 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他所生活的年代是一个战乱频繁的年代,入在这样的社会 环境中,根本无力改变社会现实,就对自己的生命都感到无力把握。所以在庄子的思想里,实际上是 放弃了对身外之物的关怀,而转向了关心个体生命的存在和精神的自由。庄子基本上继承了老子的 思想,并且放弃了其中的治世之道,而纯任自然。当与自然之道合而为一的时候,庄子所追求的自 由也就达到了。这明显的表现在他对生命,对知识,对社会的思想上。对待生命,庄子看透了生死, 认为生死只是一个轮回过程而已。生与死不过都是“道”在无限变化发展中的一个阶段。而且在庄 子看来,死甚至比生还要根本,死亡就是“大归”。在对待知识问题上,庄子一如继往的坚持老子的 观点,认为世俗的知识正是是非的开端。这样的知识没有绝对性,也不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 所以我们应该放弃对世俗知识的追求,转而追求绝对的知识。也就是追求对“道”的认识。只有这 样我们才能超然于是非之外,而无所羁绊。虽然庄子把个体看得无比重要,但是他还是有自己的社 会思想。不过这个社会思想还是没有离开他最终的着眼点精神自由。所以庄子所提出的社会思 想是“建德之国”和“至德之世。这样的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没有任何约束的自由。 因为庄子的自由是自己的自由,是无关他人他物的自由,所以庄子的自由又显得很冷漠,这正 好和庄子孤傲的性格暗合。又因为庄子自由思想最终的追求是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所以人的形体在 庄子看来是不重要。不但如此,而且庄子还认为形体是对自由的妨害。所以在庄子笔下自由显得卑 微和委曲,但是却是隐藏于卑微形体下的一尘不染的纯洁飘逸的自由。 既然庄子是如此的不重视形体,那么在他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必然是极力的贬低形体,以及形体 所附带的感情和物质。所以我们看见了庄子笔下那些容貌丑陋,奇形怪状人却具有高贵的精神品质。 庄子正是走的这条从贬低形体到追求精神的道路,来完成他对自由的追求。 道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思想中重要的一脉,对后来人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而庄子作为道 家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其后来的继承和发扬者更是天才辈出,从“竹林七贤”到陶渊明再到李白 等等,都是受其思想熏陶和浸润。然而我们更为期待的是庄子自由思想的积极层面能在现代的社会 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是本文试图达到的一个目的。 关键词:庄子自由逍遥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s t u d yo nz h u a n g z i 7 sf r e e d o m e “c s :、,uz u g a n g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e s s o rz o us h u a n k a n g a b s t r a c t 乃m 狮g z i ,a n 蛳r t a l l t 吐l i 心( e fo f t l l eq i nd :归a s t yi i lo wc o l 嘟l i v e d 蛐g at i m eo f c o n g l l 锄1 w 躺p e o p l ei i ls u c h 柚v i i - 0 n 脒m tc o u l dm i m e rc h a i l g e 恤s o c i e t yn o rn 粥t e rl l i so w l lf a t e t h 盯e f 0 辑j n 吐圮n l o u 曲to f 吐啪g 五,h e t 岫l l ya b 锄d o 鹏dc a 潞f 0 r 锄灿n g0 u t s i d eh i i l l i s e l f 锄dn j n l e dt oc 玳灿u t 圯砌i v i d l l a l1 i f e 锄ds p i r i t l j a l 骶e d 锄乃m 蛐g 五i i l i 蝴j t e df 如ml a o 五st l l o u g h tf u n d a r n e n t a l l y ,姗o n g w h i c hm ei d e a b o u th o w 幻g o v 锄t h es o c i e t yw 雒e l i i i l i n a i e d h i s t e a d ,h ec c e n 咖e do ni d e 越a b 0 眦 吐l en a t u 陀i nz h 咖g 面se y e ,ew h o 辩c o n d u c t sc o m p l i e dw i t l lt l l el a wo fn a t u 他c 锄a c h i e v et t l eu l t i m a t e 五e d o m ,w l l i c hw 雏r e n e 鼬e di nh i s 叩i l l i t o w 矾sl i f e ,h l o w l e d g e 锄ds i e 哆a sf 缸舔l i f ei sc o 锄e d , h ec o n s i d e 他di t 舔ac i r c u l a t i o n ,w h i c hw 勰j u s tas t a g e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l o g o 亭i nd a o i s t sc o n c e p t b e s i d e s ,h en l o u g h tt l l a td e a l l lw 勰m u c hi r l o 陀如l a i m n t a l 1 a i l l i f e t b l e d g e ,曲啪g z ii 1 1 1 l e f i t c d c o m p l e t e l yf m ml a o z i st h o u g h t 锄dr e g a r d e dt h e c u l 孤k 邶1 w l e d g e 笛t h eb e g i 衄i n go fd i s p u t ea b o l i t 仉曲锄df a l 辩n 峭t i l i sk i i l do f k n o w l e d g ew e 他n o tt 1 1 ea b s 0 l u t eo n 鄂觚ds h o u l d ,tb e 伽rg o a l st 0 e kf o r t i 谢sw h yw em u s tg e tr 辽o f t h ew 甜l d l yk n o w i e d g e 柚dm m t op u r s u i tf o rm eu l t i ma :c e s t og e tt h e l m d e 巧t a i l d i n go fl o g o s ( ) i l l yi i lm i sw a y c 锄w eg e t do f 廿l ec o 眦n e 鼹d i s p u t ea b o u t 讥l l 锄df a l s e a l i l l o u g l l 蛐画鲥wi 1 1 m 、,i d u a l 勰他m o s ts i 嘶f i c 锄t ,h es t i l ll l a dh i sd r e 锄a b o u t 圮s o c i e 劬h o 、e 、 舭c had 陀锄w 舔c l o l yc 咄c t e dw i l l lt l l es p i r i t 岫l 丘_ e e d o m t l 圮i d e a ls o c i e t ) rn l a t 曲心l g 五p u tf l o 刑莉 w 雏ac o u n t 呵o fi n o r a l i t y ,w i mt l l eu l t i i m 把丘e d o mb e i n gi t sg r e a tf e a t l l 坨 z h u 蛔s 矗d o mw 雒o l l l y 籼u tt l l ei n d i v i d u a l 疗d 伽,h a v i n gn o t h i n gt 0d ow i t h 觚”h i r 培e i , w l l i c h 眦d et h e 缸e d o ms mt ob em u c hm o 佗i 1 1 d i f r e r e n t t l l i sc o i l l c i d e dw i t i ll l i s1 0 n e l yb u tp r o u d 曲町t e r i s t i c s a n o t l l e r 他瑟o ni s 廿l a t 之h l l a n 珈p u t1 e s si m p c 搬eo n 廿l e 吣觞t l i su l t i i m t ep 训tw 笛 吐l ea b s o l u t es p i r i t l 臆l 丘e e 妇1 m o r e o v e r h ec o 璐i d e r e db o d y 弱t l l el l i n 蛔c ct o6 e d o m t l l e l l e f o 他,恤 自e e d 0 l i i l 丑i u 孤咖辩e m c d t o b e h 啪b l e 锄d t o n u o 璐,啪d e r 恤c o v e r o f t i l e h u m b l e 吣 n o wt l l a t 吐啪g 五l 池dd 0 iu p o nt l l eb o d y ,l l ew 叫l db e l i n l ei t 舔w e n 笛圮f e e l i i l g 1 1 1m c p u f s l l i to f 丘优d o m t i l “sw h yw ef o u n dt h o 辩p e o p l ew i 也u 出ya p p e 积m c e 锄d 弛f o n i l 时h o l dt h en o b l e c h 锄c t e r s z h 啪g z ia c c o n 叩l i s h e dl l i sp u r 跚i tf o r 丘e d 锄b yb e l i t t l i i l g l eb o d y 1 r i 坞1 0 u g h to f1 a o 砬h o o l ,b e i i l g ek 砌o ft l l ei m p 0 咖l t l o u g h to f 伽r 缸翟d i t i o n ,l l a v cn l e i i 姗e 笛盯a b l ee a i e c to nt l l ef o l l o w i i l gt h o u g h t h ew 雒f 0 1 1 0 w e db yn u m e r o u s 毋m i u s ,i n c l u d i r l g 圮鸵v 饥 i l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 a b s t r a c t p e r s 0 咀o fv i n u ei 1 1b a m t 0 0 s ”;t 幻y u 枷i l l g ,l i b a i 龃d 0 1 l ,w h 0w e r en u 咖r e d b yh i m h o w e v 盯,w 胁 w e 眦1 0 0 k i n gf b 刑删t 0i s l a tm ep o s i 6 v e 舔p e c to fz h u 锄g z i s 肌e d o mc 柚h a v em u c h m o l l ei n n u e n c e 伽廿l e m o d 锄s o c i e 够 k e yw o r d s :z h u a n g z i ; f n e d o m ; f r e ea n du n f e t t e r e d n i 学位论文题目: 独创性声明 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 了标注。 学位论文作者:签字日期:年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部可以将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 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前i l f ;忽 签字日期:年月 日 签字日期:肼俨月力日 两南大宁硕十学何论文 前言 l 一 刖吾 庄子是一个襟怀宽广,思想深刻的思想家,也是一个孤独超然的独行者。这或许正 应证了那句老话,大凡伟大的人物都孤独。庄子生活在风云多变的战国中期,社会地位 低下。即使曾经当过漆园小吏,也无法改变他对出世性自由的追求。所以当楚王许之以 高官厚禄时,他断然拒绝了。他的笔下尽是对社会实际的辛辣讽刺和对自由的无限向往。 虽然在庄子的自由思想里面有很多错误,并且带有明显的消极倾向。但是,我们不能否 认的是在庄子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常常有深遽而闪光的思想。因此我们总是能在他的思想 中于荒诞处见真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庄子的思想在历史上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实际上是超过消极作用的。 现在,科技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却带来了很多的社会问题。整个社会对 人文精神的追求,对道德失落的反思,对人的全面自由的向往,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 下重新发现和认识庄子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庄子的自由思想里面包含的丰富的内容有可 能为我们解决现代社会问题提供不同的思路。因为在庄子思想中,最为重视的就是对“人 为一的反对和对自然的重视。我们现在所生活的时代,人类在行动上感觉越来越自由的 同时,也越来越被束缚。当我们认识到这个问题,并积极进行反思的时候,对庄子思想 的研究就显得很有意义。 历史上,研究庄子的人物甚多,著作也是汗牛充栋。本文正是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 础上作一些自己的发挥。当然由于自己水平有限,庄子的思想又是那么的深邃,加之本 文又是在仓促之间完成的,所以思想并不成熟,失误和偏差还有很多。在此,希望能得 到各位老师的指正。 两南人学硕十学何论文第1 章庄子白由思想产生的背景 第1 章庄子自由思想产生的背景 任何思想家都是生活在一定具体的时代之中,其思想的也会深深的打上了时代的烙 印。庄子的思想也不例外。本章所要做的工作就是,把庄子生活年代的背景作个梳理。 这个梳理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首先是庄子生活的社会背景。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 “这个时期的人民生活实际情况是怎样的? 这个时候的政治氛围是怎样的? 一等等问 题,都构成了庄子自由思想产生,成熟的沃土;其次是庄子自由思想的理论背景。这个 部分主要包括庄子思想的源流;同时期其他各家,诸子的思想等等方面。 1 1 社会背景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漆园吏,与梁惠 王,齐宣王同时。一这段话中说明了庄子生活的大致年代,但是具体的生卒年,因为记 载甚少,时代久远,已经不可详考。后世学者根据各种线索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任 继愈先生归纳这些说法大致有五种:( 1 ) 前3 6 9 年一前2 8 6 年,( 2 ) 前3 5 5 年一前2 7 5 年,( 3 ) 前3 2 8 年一前2 8 6 年,( 4 ) 前3 6 5 年前2 9 0 年,( 5 ) 前3 7 5 年一前2 9 5 年圆。 而实际上还不止这五种观点。但是不管持什么观点,都可以看出,庄子是生活于公元前 3 0 0 年前后。这个时期的中国,在生产领域内,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使生产力得到 了极大的提高。新的生产关系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建立,大量私田的出现,使这个时候 的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战国时候的物质丰富程度己非奴隶时代的中国可以比。生产力 的提高,物质财富的增加,一方面人民的生活水平无疑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同时另外 一个社会现实也随之而出现了,那就是诸侯国之间为争夺财富的战争,而且这样的战争 越来越多。这个时期的周天子实际上已经完全丧失了对诸侯的控制,周代的“礼乐征伐 自天子出( 论语季氏) 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礼乐征伐自诸 侯出”( 论语季氏) 。诸侯争霸,战乱不断:公元前3 1 6 年,燕“士卒不战,城门不 闭燕王哙死,齐大胜,燕子之亡一( 战国策燕策一) ;公元前3 1 4 年“齐破燕 楚魏憎之,令淖滑,惠施之赵,请伐齐而存燕”( 战国策赵策三) ;史记宋世家 有这样的记载“宋偃东败齐,南败楚,西败魏。一这个时候的战争不胜枚举,而且残酷 异常,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史记有一段对这个时代概述性的话语:“当是之时,秦 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 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一( 史记孟苟列传) 由此可见,战争 成为了战国时候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而处于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的庄子,在其著作 中势必会留下很多社会时代的痕迹。生活在这样一个乱世之中的人,聪明之于庄子这样 。主要有三种线索:l 、根据史记庄子本传提及的三个君王在位的时间来确定。2 、根据庄子 一书中提到的 人物、时问等等) l 乏确定。3 、根据这两者之外的线索来确定 。任继愈庄子探源【j 】哲学研究:1 9 6 l ( 2 ) 2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1 章庄子白南思想产生的背景 的人也是无力改变现实的社会,唯一能改变的是我们自己的内心。所以在庄子的思想里 面,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对世界的随顺和无所谓。但是却又在自己的内心铸造一个自由的 精神王国。 1 2 思想背景 庄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中华文明的发源时代。在这样一个思想爆发的时代,涌现 了许多大的思想家。后来几乎所有的思想,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源头。庄子的思想也是在 继承以前思想和吸收同时代的思想中产生的。 1 2 1 对老子的继承和发展 谈及庄子,就不能不想到老子。老子所开创的道家学派与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学派建 构了中国的思想基础,这“一显一隐的两派思想成了中国整个思想的主体,对中国各 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这样写到:“( 庄子) 其学无所不窥探,然其要 本归于老子之言。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庄子之学本于老子之学。释德清在其 5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1 章序子f 1 由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文中更是借大盗跖之口将孔子骂了个通透彻底: 今自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辩,以教后世,缝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 主,而欲求富贵焉,盗莫大于子,天下何故不谓子为盗丘,而乃谓我为盗跖。 现在你修习了文武之道,掌握了天下的言辩,而来教化后世之人,宽衣浅带,假言 伪行,来迷惑天下的君主,而企图富贵,所以最大的盗贼莫过于你了,天下人为什么不 叫你盗丘,反叫我盗跖呢? 虽然盗跖一文,古来很多认为是伪作,但是就反对儒家 的仁义来说,我认为确是出于庄子一派思想。这篇文章读来,让人感觉妙趣横生,又酣 畅淋漓。在这里,借用一个大盗贼之口来反讥孔子,这样的安排可谓巧妙之极。而且也 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与其说这篇文章是在骂孔子,还不如说只在揭开儒家仁义的虚伪的 面纱。庄子的思想正是在与这些入的辩论斗争中成熟完善的,我们也正是在庄子这些论 辨中看到了庄子思想的自由本质。 1 2 3 荆楚文化的影响 庄子一书,语言优美生动,想象大胆荒诞。用庄子自己话来说就是“以谬悠之 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因奇见之也。一( 1 :庄子天下) 这在先 秦时期并不多见。庄子一书就想象力和语言运用上来看,在那个时期,唯屈原楚 辞堪与之比。冯友兰先生说“然庄子之思想,实与楚人为近。一冯友兰在这里只是 说庄子思想与楚人接近,但是并没有说明为什么。那么庄子身上的楚人精神是从何而来 的呢? 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认为,庄子所生之地,为宋国的蒙这个地方,而蒙现在考察 乃是安徽蒙城县,这个地方离楚国很近,所以庄子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楚国文化的影响。 第二种说法认为,庄子是楚国贵族的后裔。可能是在吴起变法期间,被迫迁移到楚国北 部边陲,最后流落到宋国的楚国公族后裔。楚国历史上也确有庄姓贵族,比如有任楚柱 国的庄伯,有死于公族夺权斗争的“白公之难”的庄善等等。所以说庄子是楚国公族 的后裔还是有根据,是比较可信的。这样庄子身上的楚国文化精神也就有合理的解释了。 崔大华在庄学研究中说“庄子家世的面目已经被世代久远的历史风尘剥蚀,覆盖的 无法辨识了。但是庄子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中所内蕴着的那种袭人心扉的没 落感,想象神气,变幻无端的汪洋文字,特殊的楚方言,等等,却又清晰地显示出他与 衰落了的楚国公族及具有浪漫主义特质的楚国文化,有完全可以肯定的,很近的亲缘关 系。圆 庄子的思想就是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 1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0 :2 7 7 口崔大华庄学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7 :3 1 6 两南人学硕十学何论文第2 章庄子的自由思想 第2 章庄子的自由思想 庄子的自由是没有任何约束的自由。而这样一种自由,在现实的社会中是不存在 的。因为现实社会中人有太多的约束,有太多的负累。所以为了追寻自由,庄子就要超 越它们,超越一切人生负累。庄子的自由思想也就通过他的生命,对知识,对社会的超 越中体现出来。 2 1 对待生命 生命是什么呢? 在庄子看来不过是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生老病死都无须悲哀 或者是高兴,我们只需要接受就可以了。人生的过程其实也就是“道”的自我展现过程。 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所以执着于生命,而对死亡怀着深深的恐惧,就是因为人们未 能体会出自己生命的本质,未能认识到生命其实就是道的体现。从而将自己有限的生命 与无限的“道”隔绝开来,局限于有限的生命。正是因为人们目光的短浅,所以不能放 眼前方,不能做到“以道观之。但是假如我们从“道 的角度去审视生命,将人的生 死过程归依于“道一的生成运动,就能战胜死亡,摆脱对死亡的恐惧,进而领悟生命的 真实意义。这正是庄子对待生命的法宝。在中国先秦时期,庄子的生死观冲破了儒家和 墨家的传统观点,拓展了中国人对生死问题的视域。下面我们来详细的看看: 2 1 1 生死皆归之于道 庄子认为,以“道一观之,人的生命不过是构成“道”的无穷变化系列的一个环节。 就像张载哲学中所说的物成物毁都不过是气的聚散变化而已。道是变化不止的,所 以作为“道的一种表现形式的生命也不过就只是具有有限的存在价值。因此有限的生 命就应当成为无限的“道一的一个环节。 而“道”究竟为何物? 这个绝对的形而上之物是我们无法认识的。但是它却绝对的 主宰着世间的一切,主宰着天地万物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他说“道”是“万物之祖一,“天 地者,万物之父母也一( 庄子达生) 。道生天地之后,体现为阴阳二气,再由阴阳二 气生成万物,正所谓“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 而万物生焉”( 庄子田子方) “合则成体,散则成始( 庄子达生) 这就是说体 现的“道”的阴阳之气互相贯通交合,由此而万物生焉,阴阳之气散,则万物随之解体, 从而复归于“道 这个原始的本体。人之生命,无论生死,皆由之而然,“人之生,气 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庄子知北游在这里,庄子并没有将道作为一种人 格主宰,而是将其看成一种必然性。万事万物都是在这种必然性下面生成或者是死亡。 万物都是由气而生,随气而化,而气又仅仅是形而上之道的具体表现而已,“臭腐复化 为神气,神气复化为臭腐庄子知北游这一切都是“道 发展变化而已。 庄子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而对于鬼神的事情不屑一顾,对人之生死表达了超出 7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 第2 章庄子的自由思想 那个时期的一种豁达。在他看来,人之生死也不过是一气之聚散而已。因此人在起初并 没生命,不仅没有生命而且还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也没有气息。只是在若有若 无之间由气而成形,由形而变成生命,生命又复归于死亡。这样的生死转换就如同春夏 秋冬四季之运行那样自然而然,所以人之生有什么值得可喜的? 人之死又有什么值得悲 哀的呢? 庄子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也就将这种对于生死绝对的相对主义贯彻始终: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日:“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 玑,万物为赍送。吾丧具岂不备邪? 何以加此? 弟子日:“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 ”庄 子日:“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 庄子列御寇)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日:“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尸为尻; 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俄而 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犁往问之,日:“叱,避,无恒化。一倚其 户与之语日:“伟哉! 造物又将奚以汝为? 将奚以汝适? 以汝为鼠肝乎? 以汝为虫臂 乎? 子来日:“父母与子,东西南北,惟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吾死, 而我不昕,我则悍矣,彼何罪焉?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今大冶铸金,金跃然日:我且必为镆铘! 大冶必以为不 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日:人耳! 人耳! 夫造化者必以为不详之人。今一以天地为 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 ”( 庄子大宗师) 在这里,庄子又借用了子犁和子来之口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人的生命不过是自然 造化,或者可以说是“道的无限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自然造化,让人生又让人死。 不过这个自然造化也是没有意识,没有感情的。它只是“道”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必然性。 死亡固然标志着人的有限生命的终结,但是无穷的自然造化运动却并不会因为人的死亡 而终止。它会在死亡的废墟上重新建立起新的生命。这个新的生命是以前生命的传承和 继续。由此可见庄子上凭借“道 的无限发展来解释生命的产生和消亡,从而消除人们 对死亡的恐惧。因为只要我们与“道一一体,就根本无所谓死亡或者是生存。作为这个 形态的生命虽然短暂,体道之后的与“道”合一却是永恒。从。道这个永恒的视角来 看待生命,我们也就不会对庄子在自己的妻子死了之后,所表现的那种在常人看来,相 当奇怪,甚至是冷酷无情的表现感到不可思议了: 庄子妻死,惠子往吊之。庄子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日:。与人居,长子,老,身死, 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一庄子日:“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 然? 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形变而有生,今之又变而之死,是相 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 故止也。 ( 庄子至乐) 自己的妻子死了,在庄子看来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完全没有一点因多年感 8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第2 章店予的广1 由思想 情而怀念的表现。这在常人看来是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接受,甚至是没有办法想象的。 但是在庄子这里却真实的发生了。究其原因,还是归结为庄子把有限的人的生命放置在 生生不息的自然运动过程中,从而得到一种无生无死,或者说超脱死亡的境界。生死本 为道的自然演化,人就应当顺其自然,不为生喜,不为亡悲。所以庄子又这样写到: 列子行,食于道从,见白岁髑髅,捷蓬而指之日:“唯予与汝,知而未尝生,未尝死 也。若果养乎? 予果欢乎? 种有戏,得水则为继。得水之际则为蛙砒之衣,生于陵屯则 为陵舄,陵舄得郁栖则为鸟足。鸟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蝴蝶。蝴蝶胥也化而为虫,生 于灶下,其状若脱,其名为为鸲掇。鸲掇千日为年,其名为乾馀骨。乾馀骨之沫为斯 弥,斯弥为食醯。颐辂生乎食醯;黄觐生于九猷,九猷生乎瞀芮;瞀芮生乎腐罐。羊奚 比乎不笱,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 皆入于机。( 庄子至乐) 这段文字可以看成是庄子的生物进化论。不过与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一样的地方在 于,庄子最后将万物又“入于机。“机者,天机,自然也一。说的是人既生于无,又 入于无。庄子这种“未尝生,未尝死 的生命境界,是通过与道合一的方式而获得的。 庄子以这种方式来消解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对生命的执着。这是非常有效的,而且使人 在神秘中感受到了巨大的自由。 在生死问题上,与庄子相似的有佛教。二者都是通过告诫人们不要执着于生死来消 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但是二者在本质上却存在根本的不同:庄子是通过“以道观之一, 而将有限的生命“与道合一片。在这里庄子看到的是。道一的永恒。但是佛教是纯粹的 通过对生命的虚幻化来消解人们对生命的留念和对死亡的恐惧。 2 1 2 死是生命的“大归 。 在庄子看来,死亡是生命的合理归宿,因为人“是其始死也 ,“今之又变而之死一。 知道这个过程,也就是知道命。人的死不仅仅是一轮回,而是“大归 :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 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弗可以加矣。 其次以为有物矣,将以生为丧也,以死为反也,是以分已。其次日始无有,既而有生, 生俄而死;以无有为首,以生为体,以死为尻;孰知有无死生之一守者,吾与之为友。 ( 庄子庚桑楚) 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邹,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渗然,莫不入 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解其天驶,堕其天袤,纷乎宛乎,魂 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 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入之所同知也,非将至之所务 也,此众人之所同论也。( 庄子知北游)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4 6 2 9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2 章庄子的白r 钉思想 死亡成了生命的真正归宿,似乎,生命的本来意义并不是为了活着,而只为了更好 的死亡。死亡也并非人们所认为的跌进了万劫不复的黑暗深渊,不是生命的毁灭,是回 归,是与道合一之后得到的最好慰藉和奖赏,是人生命的永恒安息。而现世的人们却很 少能体会到这个含义,人们对生命的渴望和执着掩盖了“道”的万丈光芒,也徒增了很 多的烦恼。 2 1 3 不悦生不悦死 庄子认为,人的生死,是道的变化流行。有生就有死,就像四季更替,昼夜变化一 样,都是自然规律。在人言“命”,在自然言“天,不过都是“道 的体现而已。道的 变化,人不能有作用于其间。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又何必执着于一端呢? 只有当我们放 下心中的执着。像“古之真人”一样,认识天地之“真君一,一切因任自然,安时而处 顺。但是这样的因任与顺从又不是一种完全被动的无所作为,而是认识之后的积极配合。 那种无意识的顺从,庄子是完全看不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悦生,不恶死,只有这 样,我们才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的。逍遥游的境界。所以: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 解。庄子养生主 “县解”:从倒悬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正所谓“以有系者为悬,则无系者悬解也, 悬解而性命之情得矣。一执着既是倒悬,安时而处顺既是悬解。悬解则无所羁绊,自由 自由在。 l :庄子大宗师又云:古之真入,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新,其进不距; 俪然而往,俪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 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 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 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已,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 小大有宜,犹有所遁;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清也。 这几段文字都在说明生死不由己,而且也不当由己。我们所应当做的不是将自己的 生命藏起来,实际上也藏不起来,而应当寻求天人一体,“藏天下于天下一正是这个比 喻。“藏舟于壑,藏山于泽”都逃不过“夜半有力者”。郭象对此有精辟的解释,不妨摘 录与此:“方言生死变化之不可逃,故先举无逃之极,然后明之以必变之符,将任化而 。郭庆藩庄子集释【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1 2 9 1 0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第2 章庄子的白由思想 无系也。夫无力之力,莫大于变化者也。故乃揭天地以趋新,负山以舍故。故不暂停, 忽而涉新,则天万物无时而不移也。世皆新矣,而自以故;舟日易矣而视之若旧;山河 更矣,而视之若前。今天交一臂而失之,皆在冥中去矣,故向者之我,非复今我也,我 也今俱往,岂常守故哉! 而世莫之觉,横谓今之所遇,可系而在,岂不昧哉! 不知与化 为体,而思藏之使不化,则虽至深至固,各得其所宜,而无以禁其日变也。故夫藏而有 之者,不能止其遁也;无藏而任化者,变不能变也。无所藏而都任之,则与物无不冥, 与化无不一。故无外无内,无生无死,体天地而合变化,索所遁而不得矣。此来常存之 大情。非一曲之小意。 郭象在这里可谓尽得庄子真意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从死亡意识中获得了生存的觉 醒。但是却因为这种觉醒而厌恶死亡,执着于生存。悦生恶死成了人们的基本的情感和 牢笼。人们无法从中超脱出来。真是这种对生命痴迷的执着,使本真的生命产生种种异 化现象。庄子说到: 人谓之不死,奚益? 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 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 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 庄子齐物论) 人之有生无死,其实与死相同。而凡人所悲哀的事情,其实都不足以哀之。在这里 庄子提出了一个“心一,与“形相对。形化,而心与之具化,也就是形神具变,世间 之哀伤,没有什么能大过这个的了。所以庄子感叹到“哀莫大于心死,而入死次之。 形体的消亡,并不是最可怕的事情,最可怕的是心的死亡。可见庄子将精神修养抬到了 极高的地位。 庄子大宗师有云: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 其为乐可胜计邪? 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循而皆存。善妖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 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1 庄子在这里关心的并非是有限的生命,而是最生命所表现出来的终极价值的关怀, 和对人们无法超脱生死的叹息。庄子为了惊醒那些沉睡的人们,甚至不惜将生命说成是 赘疣,而将死亡说成是决疣溃痈。 :庄子大宗师云: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一气。彼以生为附赘县疣, 以死为决疣溃痈。夫若然者,又恶知生死先后之所在? 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忘其肝胆, 遗其耳目,反复始终,不知端倪;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 在庄子看来死亡无疑更加接近本质,更加接近“道。 。所以不难理解庄子会将死亡看成是一种快乐,庄子至乐中甚至这样描述死亡: 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 过也。 。郭庆藩庄子集释【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龙4 一一2 2 5 两南大学硕十学付论文第2 章庄子的自由思想 死亡成了快乐之极。这可以看成是庄子在对待生命问题上的极端表现。不走极端的 庄子在这里也走上了极端。这或许反映了庄子在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的时候,所能表现 的最后一种情绪了。死亡成了人们唯一的慰藉。这是庄子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1 2 2 对待知识( 是非) 庄子的自由要对世间的一切无所牵挂,要超脱。如果人们总是执着于一端,这一端, 无论是生命还是其他,都无所谓自由。这之中当然也就包含着对知识的执着。道家思想 的反智主义,历来就为很多人所批判。从老子开始就在倡导“常使民无知无欲 ( 老子 第三章) 。庄子接过老子的这一传统,甚至更加发挥,将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注入 了他对知识的态度中。- 2 2 1 拒绝一般的认识 庄子认为人们一般的认识都是相对,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也无所谓正确与错误。 甚至我们也没有办法通过理性的方式来获得知识。因为在庄子看来世间的一切都是相对 的。庄子齐物论中写到: 且吾尝试问乎汝: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鳝然乎哉? 木处则惴傈恂惧,猥猴然乎哉? 三者孰知正处? 民食刍豢,麇鹿食荐,卿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 猩骗狙以 为雌,麇与鹿交,鳝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麇鹿 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这段话,是庄子对其相对主义一个精彩阐释,让人无法辩驳。认识主体的不同,当 然会导致认识的不同。由此,庄子发现人的认识能力是存在根本的缺陷的。而正是这种 缺陷,使我们获得的知识变得片面和不可靠。而且这样的缺陷是无法改变的: 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能能而不能所不能。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夫务免 乎人之所不免者,岂不亦悲哉! ( 庄子知北游) 人有所知,也有所不知。不知不能,是人再所难免的,如果硬要叫人去知道不知道 的,去完成不能完成的,在庄子看来这不是很大的悲哀吗? 庄子在这里无疑表达了一个 深邃的观点,就是人类的有限性。相对于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 论语宪问) 恐怕更有合理性。 不但人本身的认识能力有限,而且在时间和空间上人也受到极大的限制: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 庄子养生主) 蜩与学鸠笑之日:。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 而南为? 一适莽苍者,三飧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 ( 庄子逍遥游)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墟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 1 2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2 章庄子的自由思想 于道者,束于教也。( 庄子秋水) 庄子这样的论述毫无疑问是符合事实的。庄子在那个时代就看清楚了人类认识的局 限性,是具有超越时代的理论意义的。人的存在是有限的,人所生活的环境也是有限, 所以人的认识始终是有限的。就像蜩与学鸠笑不知道大鹏的眼界,井底之蛙只不能知道 海洋的广阔,夏虫无法知道冰是什么一样。人也是在自己所能接触到的世界范围内,发 挥着自己的认识能力,并且这种本身具有的认识能力还有无法改变的局限。如此多的限 制,使人的认识就像井底之蛙的眼界。然而在一片狭小的已知之外,是广大无垠的无知。 庄子的没有注意到人们已经得到的知识,但是他以更加超人的眼界和智慧认识到了人类 的无知。在人类认识发生的阶段,庄子就看到了人身上本身具有的相对性和局限性,而 且这是人所固有的。这无疑给自以为是的人们注射了一剂清醒剂。 正是庄子看到了人们认识的局限性,所以也怀疑一切知识的正确性。怀疑之极端就 是拒绝。 庄子齐物论写到:即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胜若,若果是也? 我果非 也邪? 我胜若,若不胜我,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 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 其俱是也, 其俱非也邪? 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然受其黠陶。吾谁使正之? 使同乎若者正之? 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 使同乎我者正之? 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 使异乎我与若者正 之? 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 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 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 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不待彼也邪? 这段文字堪称千古奇文,很多人都拜倒在这精彩的辩论之下。庄子这段文字是要叫 人们不要辩论了,但是其本身却就是一段无法驳倒的辩论。在这样一个无是无非,又皆 是皆非的相对世界里面,人们无论如何的相争辩都是没有结果的,更不会有胜负。也更 不会有一个第三者来裁判。因为人人各有自己的立足点,各自有自己的特性,你怎么能 说你所处的地方就是“正处,你所喜欢的味道就是“正昧”,你所爱好的色就是“正色 呢? 这无疑是在给当时各家各派不亦乐乎的争论当头一棒。当时诸子正都在为其学说能 被诸侯采用而奔走呼号,纷纷著书立言。庄子看到这些不无感叹的说到“自我观之,仁 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觳乱,吾恶能知其辩 ( 庄子齐物论) 。这是老子中智 慧出有大伪”( 十八章) 的继续。可见庄子对由于认识的相对性所带来的知识的不确定性, 甚至是反动性有极深切的感受。所以在庄子盗跖一篇中才极尽讽刺之能事,将孔 子骂了一个狗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