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小豆棚》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小豆棚》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小豆棚》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小豆棚》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小豆棚》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小豆棚是清代乾嘉时期文人曾衍东创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文学史家大多 认为它是聊斋志异的仿作,成就不高,因而研究成果较少。本文认为尽管小豆棚 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无法超越聊斋志异,但却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理应在清代小 说中占有一席之地。 本文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对小豆棚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 作者的创作思想,作者以儒家思想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力求通过小说达到劝诫教化 的目的。又由于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使得他常常借小说以宣泄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 两种创作意图在小说中相互交织,形成了小豆棚思想内容的复杂性。其次,考查小 豆棚题材的来源。小豆棚题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作者所独创,一为改写唐传 奇、宋元话本与聊斋志异的故事。再次,从对封建官场的抨击、对女性地位的思考 等两个方面探讨了小豆棚的思想内容。最后,从小说的情节、语言及以骈体写小说 的大胆尝试三个方面论述了小豆棚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小豆棚题材内容 艺术特色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x i a od o up e n gw a sac o l l e c t i o no fs k e t c h b o o k si nc l a s s i c a lc h i n e s ew r i t t e nb yz e n g y a n d o n gw h ow a saf a m o u sw r i t e rl i v i n gi nq i a n l o n g - j i a q i n gp e r i o do fq i n gd y n a s t y i th a s b e e nm o s t l yc o n s i d e r e dap a s t i c h eo fl i a oz h a iz h imw i t hl i t t l ea c h i e v e m e n ta n ds of e w r e s e a r c h e s b u ti tw a sc o n s i d e r e di nt h i st h e s i st h a ti ts h o u l db e c o m eas i n g l ep a r to fq i n g n o v e l sb e c a u s eo fi t ss p e c i a ll i t e r a t u r a la t t r a c t i o n ,a l t h o u g hi tc a n n o ts t i l lc a t c hu p 谢t l ll i a o z h a iz h imi ns p i r i t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i nm yt h e s i s ,1w i l ls h a r em yr e s e a r c ho fx i a od o up e n gf r o mt h ev i e w p i o n to ft h e a u t h o r ss o c i a lb a c k g r o u n da n dp e r s o n a le x p e r i e n c e s f i r s t l y , 1w i l la n a l y z et h ea u t h o r s i n t e n t i o n so fw r i t i n g t h ea u t h o rt r i e dt op e r s u a d ea n de d u c a t ep e o p l ew i t h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s t h es p i r i to ft h eb o o k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b e c a u s eo fh i sh a r de x p e r i e n c e ,h eo f t e nv e n t e dh i s d e p r e s s i o na n dg r i e v a n c ei nh i sn o v e l s s o 谢mb o t ht h ei n t e n t i o n s ,t h es p i r i t so ft h en o v e l s b e c a m ec o m p l e x s e c o n d l y , 1w i l la n a l y z et h er e s o u r c eo ft h en o v e l s it h i n kt h en o v e l sc a n b ed e p a r t e di n t ot w ok i n d s ,s o m ew e r ec r e a t e db yt h ea u t h o r , a n dt h eo t h e r sw e r ea d a p t e d f r o mt h el e g e n do ft a n gd y n a s t y , t h ep l a y so fs o n ga n dy u a nd y n a s t ya n dt h es t o r i e si nl i a o z h a iz h i 砼t h i r d l y , 1w i l la n a l y z et h es p i r i to ft h en o v e l sf r o mt h ef o l l o w i n gt w o a s p e c t s - - t h ec r i t i c i s mo ff e u d a lg o v e r n m e n t ,t h et h i n k i n ga b o u tt h ep o s i t i o no fw o m e n ,e f i n a l l y , 1w i l la n a l y z ei t sl i t e r a t u r a lc h a r a c t e ri nt h es c e n e so ft h en o v e l s ,t h eu s eo fl a n g u a g e a n dt h eb o l d t r y i n go fw r i t i n gn o v e l si np a r a l l e l i s m k e yw o r d sx i a o d o u p e n gs u b j e c tm a t t e r c o n t e n t sa r t i s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n 河北大学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 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致谢。 作者签名:日期:丑丑年j 月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月日解密后适用本授权声明。 2 、不保密。 ( 请在以上相应方格内打“) 保护知识产权声明 本人舯请河北大学学位所提交的题目为( 必小豆棚矽碍元 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g 鳓崆指导并与导师合作下取得的研究成果,研 ,l 卜一 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是在河北大学所提供的研究经费及导师的研究经费资 助下完成的。本人完全了解并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保护知识产权所制定的 各项法律、行政法规以及河北大学的相关规定。 本人声明如下:本论文的成果归河北大学所有,未经征得指导教师和河北大 学的书面同意和授权,本人保证不以任何形式公开和传播科研成果和科研工作内 容。如果违反本声明,本人愿意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声明人: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芝! 13 年l 月l 日 日期:趁! 盈年上月j 二日 日期:栌山乒日 引言 己i吉 jl 目 乾隆中期聊斋志异青柯刊本问世,引起很多文人追随模仿,出现了大量的仿聊 斋志异之作。在乾嘉年间出现的作品主要有沈起风的谐铎、和邦额的夜谭随录、 长白浩歌子的萤窗异草、袁枚的子不语、曾衍东的小豆棚等。这些所谓“聊 斋型”的作品体例风格并不一致,但大体具备两个共同的特色:一是它们的主体部分模 仿聊斋志异中的传奇体小说;二是它们用的是“才子之笔 ,侧重写人,长于描绘, 曲折细腻,文学性较强。不过,被蒲松龄的胆识与才华所征服了的后世读者,对这批聊 斋志异仿作一直抱着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或日“俱不脱聊斋窠臼,或日“只 摹形式,舍去内容固。 正是由于聊斋志异在思想与艺术上的巨大成就遮蔽了仿作的亮点,以致这些仿 作长期被埋没于故纸堆,未能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即使研究,也常常将它们作为聊 斋志异之附丽,偶有三言两语的论述,也是极其简略。 乾嘉时期曾衍东创作的小豆棚正是在聊斋志异影响下产生的一部仿作,它 也遭遇了与其他仿作一样的命运。稍有不同的是,这部书问世后不久即得到称扬:“较豆 棚闲话更觉取精用宏。、“其所叙事颇多新奇可喜,在清人笔记中尚属佳构 回。民 国初年大达图书供应社版小豆棚小引也说“其文笔综渔洋、留仙、晓岚、随园诸 人之长而一之,盖夷坚志后一书而已 。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对小豆棚的研究逐渐展开。一九八六年浙江古籍 出版社出版了徐正伦、陈铭的小豆棚选,一九八九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杜贵晨 校注的小豆棚 ( 十六卷,二百零九篇) ;一九八九年荆楚书社出版了南山点校 的小豆棚;二o o 四年齐鲁书社出版了盛伟点校的小豆棚。其中杜贵晨校本还 收集了许多宝贵资料,为以后的研究带来极大方便。随之而来的是对小豆棚的研究 也逐渐兴盛起来。徐正伦、陈铭先生小豆棚述评对作者和作品内容作了简单的介绍; 林骅( 聊斋志异) 和它的续书,天津师大学报1 9 8 8 年第三期,第8 6 页 林骅( 聊斋志异) 和它的续书,天津师大学报1 9 8 8 年第三期,第8 6 页 曾衍东盛伟校点小豆棚,齐鲁书社2 0 0 4 年,所附叙 薛洪勋传奇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第3 5 1 页 转引杜贵晨小豆棚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8 9 年,第4 0 5 页 河北大学文学硕十学位论文 杜贵晨先生发表了论曾衍东和小豆棚与曾衍东传略,对作者的生平作了细致地 考查;盛伟先生发表了曾衍东与( 小豆棚) 考索、关于( 小豆棚) 的校点与考索、 ( 小豆棚) 及其作者曾衍东对小豆棚的版本和曾衍东的生平进行了细致的考证; 张宪文先生发表了七道士曾衍东的生平与著作主要考察的是曾衍东的生活经历。总 体而言,他们考察的重点都在作者的生平上,对作品文本的研究涉及较少。 新世纪伊始,小豆棚的研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研究论文虽然不多,但是 深度和广度都有增加。杜桂萍的( 小豆棚) 作者曾衍东事迹考,对曾衍东的事迹进行 了新的考查。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作品本身,如徐文君仿( 聊斋) 之作:( 小豆棚) 初 探开始深入到文本内部进行研究。硕士论文则有冀运鲁的小豆棚研究则从隐性意 识和显性意识方面进行考察,这是一个全新的角度。 总之,小豆棚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不论是论文数量还是质量都有待提高。 本文准备通过对小豆棚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探讨逐步把握其内蕴,例如小豆棚作 者曾衍东的创作思想,题材来源,对社会风貌的描绘,对女性问题的关注,以及独特的 艺术特色,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作者研究和文本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本文正是沿着 这一思路,综合运用比较、定性分析等方法对小豆棚进行探索研究。 2 第1 章曾衍东创作思想分析 第1 章曾衍东创作思想分析 作家创作思想的形成不是孤立的,总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有着千 丝万缕的联系。由于曾衍东生活所处的时代和曾氏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得其创作思想呈现 劝诫教化与抑郁不平相互交织的现象。 曾衍东在( 小豆棚) 序中说: 小豆棚,闲书也;我,忙人也。作此等书,必其人闲、其所遭之时闲、其所 处之境闲,而后能以闲心情为闲笔墨。我为秀才忙举业,为穷汉、为幕、为客忙衣 食,那得工夫闲暇,作一部十余万言的闲书? 即偶有闲时候、闲境地,又焉能忙里 偷闲,向百忙中草草干这闲事! 然则我何以有是书? 我问之我,我亦不解。我平日 好听人讲些闲话;或于行旅时见山川古迹、人事怪异,忙中记取;又或于一二野史 家抄本函录,亦无不于忙中翻弄。且当车马倥偬,儿女嘈杂之下,信笔直书。无论 忙之极忙,转觉闲而且闲。盖能用忙中之闲,而闲乃自陋中化出;无他,贵心闲耳。 心一闲,则无往不得其闲。将所有诸般贪、嗔、爱、恶、欲,种种不可思议,而我 心闲闲,不与之逐而与之适;把那些闲情、闲话、闲事、闲人,竞成一部闲书于我 这忙人之手” 可见,小豆棚是曾衍东在潦倒困顿、壮志难酬境遇下的精神寄托,是曾氏的一 把辛酸泪,是曾氏的一腔忧愤,是曾氏几十年的心血凝结。我们从( 小豆棚) 序及 其书中可管中窥豹见其创作思想之一斑。 1 1 以小说寄托劝诫教化 在小豆棚卷十六有杂剧述意一折,即曾衍东自演其家事。剧中写山东一儒 生,性情落拓狂放,平生与琴、棋、书、画、诗、酒、花为伴,故自号“七如居士。 但居士久未发达,家徒四壁,穷困潦倒,囊中羞涩,便四处游历。后因天气炎热,居家 消夏。此剧一开始写剧场布景:场上设豆棚一架,满开豆花。陈几案笔砚瓶麈。中悬“雨 丝草堂桂馥书屋”匾额,两旁挂“白昼饶人听说鬼,青天扯淡坐浓阴 对联。儒生在豆 棚下批阅自己的新作小豆棚数卷,其妻妾携儿女至跟前凑趣,儒生见“妻贤妾淑, 曾衍东盛伟校点小豆棚齐鲁书社2 0 0 4 年,第3 页 3 河北大学文学硕十学位论文 儿大女娇,八口清贫,一家欢聚? ,便甚感欣慰自足,遂将书中的古今典故,历述一番。 得出一个结论认为,小豆棚是一部闲书。也有研究者根据述意中的“写一部天 花,学一尊菩萨。但愿他没一个冤家,好人满天下,只就我吊古扳今,斩鬼封神平妖怪, 只是逢人劝化 的语句,判断小豆棚是一部教化之书。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讲,谈鬼说狐是文人的习气。从魏晋隋唐开始,文人就喜欢谈 狐说鬼,苏东坡强人说鬼的轶事更是为后代文人津津乐道,他们或仿效,或拈出这个故 事证明这是博通如坡公者尚不能免的雅好,如蒲松龄说自己“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 类黄州,喜人谈鬼 ,纪昀亦自称“说鬼似东坡 。其他小说家也是这样,如和邦额 夜谭随录自序中说:“予今年四十有四矣,未尝遇怪,而每喜与二三友朋,于酒 觞茶榻间灭烛谭鬼,坐月说狐,稍涉匪夷,辄为记载,日久成帙,聊以自娱“昔坡公 强人说鬼,岂日用广见闻,抑日谭虚无胜于言时事也”“故人不妨妄言,己亦不妨妄听 “夫可妄言也,可妄听也,而独不可妄录哉? 。袁枚新齐谐序中称其生平“寡 嗜好,文史外无以自娱,乃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 。乐钧在耳食 录自序中谓:“此书初编乃追记所闻,亦妄言妄听耳,初编付梓后,诸君子竞来说鬼, 随而记之,复得八卷又成二编”。 这一方面是传统的影响,尤其是聊斋志异的巨大 成功在文人心中的投影。 另一方面谈鬼说狐也是当时的文化政策造成的。乾隆在文化思想统治方面继承了其 先辈镇压与笼络并用的方法,一方面是大兴文字狱。顺、康、雍三朝即累兴文字狱。乾 隆时则达到了顶峰,此时的文字狱不仅规模大,牵连广,次数也特别多。据郭成康、林 铁均清朝文字狱一书统计,乾隆朝大小文字狱多达一百三十余次。朝廷苛责地方官 吏,官吏深恐一并参处,举报之风大行,于是望文生义、捕风捉影、故入人罪的情况, 便屡屡发生,吟诗作文,乃至属联拟题,都有可能被随意引申曲解,遭致杀身灭族之祸。 文人普遍怀有忧谗畏讥、惴惴不安的心情,形成了畏惧、郁闷的心态和见风使舵的处世 态度。在这种政治条件下,士大夫治学、作诗文自然要小心翼翼,不敢议论时政,也不 曾衍东盛伟校点小豆棚,齐鲁书社2 0 0 4 年,第2 8 8 页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 上)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6 年,第1 3 4 页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 上)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6 年,第1 7 9 页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 上)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6 年,第1 6 6 页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 上)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6 年,第1 5 5 页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 上)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6 年,第2 1 4 页 4 第1 章曾衍东创作思想分析 敢在理论上标新立异。文言小说的作者就更加善于掩藏,他们把心中所想所感隐藏于奇 幻的故事叙述中,使得情感尤其是一些不便明言的情感表达地更加含蓄蕴藉。 曾衍东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自己的真实意图自然就不能明显表达。只能找 一张教化劝诫的虎皮披在身上。从小说的诞生之日起,历代许多小说就有劝诫教化的作 用。小说最早的著录是在汉书艺文志,班固把小说排在“诸子略的第十家,也 即最后一家,并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认为小说是不入流的“小道 。 但同时,班固又引孔子的话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认为小说或有“一言可采之 处”。给小说的这种定位,使小说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正统文化的边缘地带,可有可无, 可上可下。故而,历代创编小说的人,尤其是正统观念较重的文人,极力把正统观念渗 透到小说中,使小说成为载道、教化的工具,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 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借此来提高小说的地位。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言小说的诞生和发展时期,由于儒家独尊地位在汉代的确 立及影响,无论是志人还是志怪题材的小说,劝诫教化的创作动机和心态已初露端倪。 汉代的神异经,在对异人异物的描写中就借机宣传儒家思想,如东荒经东方善 人:“恒恭坐而不相犯,相誉而不相毁,见人有患,投死救之,名日善人,一名敬,一 名美,不妄言。固颇有儒家圣人的道德风范。志人小说受时代清谈之风的影响,多为“名 士底教科书 。但劝诫教化的动机在诸多的小说创作中依然屡见不鲜。世说新语德 行中极力表彰王祥对不通情理、常常折磨自己的后母的愚孝,其宣传封建礼教的动机 是不言而喻的。至于志怪小说,是这一时期小说的主流。志怪小说的发展繁荣,当与盛 行于秦汉的仙道、其后形成与发展的道教以及佛教的传入与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此 鲁迅办有着极为简要的说明:“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 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 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 。 方士、宗教 徒编撰小说的记载屡见不鲜,其动机就在于借志怪小说“自神其教以震耸世俗,使生 敬信之心。儒生却对谈鬼说神的志怪小说表现出了较大的迁就和宽容,原因就在于正统 班同汉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 9 7 5 年,第1 7 4 5 页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 上)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6 年,第6 0 0 页 东方朔神异经百子全书,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第1 2 2 3 页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第3 1 9 页 鲁迅中i 垂i d , 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第4 5 页 5 河北大学文学硕十学何论文 文人把志怪小说也纳入了封建教化的轨道。干宝编撰搜神记,亲口言明其动机为“发 明神道之不诬,而神道看重、赞赏的却是儒家的忠孝节义。董永因事父至孝,感动天 帝令织女下凡帮他偿债,东海孝妇养姑甚谨,却枉死,于是上天即以她被杀之时“其血 青黄而逆流及“自后郡中枯旱,三年不雨来为她鸣不平( 卷十一) 。卷十一多记载这 类掺杂怪异的历史传说,其中记孝子、节妇、信士的故事,多宣传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 刘知几史通杂述即云:“杂记者,若论神仙之道,则服食练气,可以益寿延年, 语魑魅之途,则福善祸淫,可以惩恶劝善,斯则可矣 。认为志怪小说就应该“惩恶 劝善。清代焦循亦表示,小说家就是要将忠孝节义之训,寓于谈谐鬼怪之中。隋唐五 代是文言小说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劝诫教化的创作动机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表述。 谢小娥传是唐传奇名篇,作者李公佐在篇末写道: 君子曰:誓志不舍,复父夫之仇,节也;佣保杂处,不知女人,贞也;女子之 行,唯贞与节能终始全之而已。如小娥,足以儆天下逆道乱常之心,足以观天下贞 夫孝妇之节。余备详前事,发明隐文,暗与冥会,符于人心,知善不录,非春秋 之义也。故作传以旌美之。 李公佐的另一篇传奇南柯太守传,在当时也极负盛名,虽是幻设之文,但作者 在小说结尾也写道: 虽稽神语怪,事涉非经,而窃位著生,冀将为戒,后之君子,幸以南柯为偶然, 无以名位骄于天壤之间云。 讥讽劝诫之意同样十分鲜明强烈。其他一些作品如任氏传、长恨歌传、莺莺 传等,作者在篇末也均提出了本事的惩劝意义。 随着唐宋古文运动“文以载道思想的广泛影响和宋代理学的形成,小说的教化意 味越来越浓,终于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文人自觉不自觉地把劝诫教化当作自己的本分 和天职,以至于在小说作品及序、跋、题辞中,惩劝教化的字眼比比皆是。鲁迅就曾指 出:“唐人小说少教训,而宋则多教训”。 宋时理学极盛一时,因此把小说也都理学化 了,认为小说非含有教训,便不足道。如绿珠传末尾,作者表明自己写作本篇是: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 上)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6 年,第4 9 页 王先谦骈文类篡,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第9 7 页 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鲁迅全集第十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第2 6 7 页 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鲁迅全集第十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第2 5 7 页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第3 2 9 页 6 第1 章曾衍东创作思想分析 “非徒述美丽,窒祸源,且欲惩戒辜恩负义之类也。杨太真外传篇末作者论日: 夫礼者,定尊卑,理国家,君不君,何以享国? 父不父,何以正家? 有一于 此,未或不亡,唐明皇之一误,遗天下之羞,所以禄山叛乱,指罪三人,今为外 传,非徒拾杨妃之故事,且惩祸阶而已。 明清时期,理学思想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中,教化思想极为流行。 明初剪灯新话的作者表白自己编撰此书:“虽于世教民彝,莫之或补,而劝善惩恶, 哀穷悼屈,其一庶乎言者无罪,闻者足以戒之一义云尔。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文 言小说集大成之作,在他的创作过程中,劝诫教化的动机实际上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其子蒲箬就认为,聊斋志异:“大抵皆愤抑无聊,借以抒劝善惩恶之心,非仅为谈谐 调笑已也”回。其孙蒲立德亦认为:“其体仿历代志传;其论赞或触时感事,而以劝以惩 。 蒲松龄的好友唐梦赉亦云:“今观留仙所著,其论断大义,皆本于赏善罚淫与安义命之 旨,足以开物而成务 。 纪昀编撰阅微草堂笔记,自己在序中就明确说明自己的教 化动机:“大旨期不乖于风教”,“街谈巷语,或有益于劝惩。作者在作品中亦多有阐 发:“幽明一理,人所不及治者,鬼神或亦代治之,示不测也 。 “帝王以刑赏劝人善, 圣人以褒贬劝人善”,“刑赏有所不及,褒贬有所弗恤者,则佛以因果劝人善”。很显然, 纪昀看到社会纲常大坏,世风日下,危机暗伏,于是,借纪录鬼狐故事,以神道设教, 欲以此补充法律行政、思想教育之不足,使人远恶向善,维护封建统治的正常秩序。 在这种大环境下写成的小豆棚不可避免的带有教化的色彩。所以作者在排篇布 局上就体现了这一点。小豆棚为十六卷,分为九部六类一杂记。在这些部类中,首先排 列的就是忠孝部、义勇部、报应部这三部,在这三部里还附有节烈贞女、侠、善恶。忠 孝节义是儒家思想的根本,作者把它们放在首位,就是希望读者能开卷有益,受到教化。 在五十三篇能够体现作者这种意图的文章中,作者刻画了许多忠孝节烈的人物形象。如: 颜氏忠孝录中颜衍绍是明末进士,他为官清廉,恪尽职守,为国事日夜操劳任劳任 王洪延周济人选注五代宋小说选,中州书画社1 9 8 3 年,第4 8 页 罾王洪延周济人选注五代宋小说选中州书画社1 9 8 3 年,第7 2 页 朱一玄编明清小说资料选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第9 5 6 页 朱一玄编明清小说资料选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第9 9 2 页 朱一玄编明清小说资料选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第1 0 1 0 页 朱一玄编明清小说资料选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第1 0 0 9 页 朱一玄编明清小说资料选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第1 0 6 4 页 朱一玄编明清小说资料选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第1 0 6 6 页 7 河北大学文学硕十学位论文 皇曼鼍量曼曼曼曼量鼍曼皇曼曼曼曼鼍曼鼍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 蔓曼曼皇! i i i i i i i 曼曼曼皇曼曼曼量曼曼! 曼! ! 曼兰曼曼曼曼曼曼皇曼曼! 曼兰! ! 曼曼! 曼 怨,真可谓鞠躬尽瘁。但因得罪了宦官而无辜被贬,但依然一心为国,毫无怨言。壬午 年,颜公被任命到河间府就职,当时清军入关,国事衰微,颜公的幕僚和远在兖州的长 子都力劝其不可前往,但颜公为全城百姓着想,国难当头,视死如归。后清军攻城,颜 公竭尽全力守卫城池到最后一刻,终于无法抵挡,一家人纵火自焚。长子颜伯璨与弟弟 颜伯玢在兖州城被攻破之时各自逃生。弟弟被乱兵杀死。颜伯璨因其外貌奇伟,后被清 军统帅请至帐中。他经历千难万险取出父亲遗骸归葬。后找到流落在外的三弟,一家人 过着平淡的日子。后来颜伯璨家“一母三进士 ,后代“一母三孝廉”,忠孝之人得到了 上天的福荫。文章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颜衍绍忠贞爱国的赤子之心,描绘了颜伯瑕至 情至孝的赤子情怀。 赵孝子传赵江有一妻二妾,妻生二子,妾各生一子。后来妻生第三子跛足,一 岁时又瞎了一眼,赵江厌恶他,认为这很不吉利,将他丢弃到榛树丛中,他母亲不舍将 他拾回,所以给他取名为赵榛。后赵榛七岁时,家乡发生瘟疫,一家人除赵榛和父亲赵 江外全部离世。赵江深受刺激,扔下幼子独自飘泊异乡。赵榛被外姓亲族收养,家道恢 复。十六岁娶亲,十八岁得子。然后一个人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克服了重重困难, 十五年寻父。终于在异乡寻找到了离散多年的父亲,将他迎回家中。这篇文章描述了赵 榛万里寻亲的行为。赵榛虽然身有残疾,但对父亲的孝心感天动地,是一个身残心不残 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王世名、人耳、吴老人诸子妇轮养传等都是通过人物的嘉言懿行来体现创 作意图。或者在描画人物时,多次通过自己的赞叹点明教化的目的。如人耳对黄米 灿的割耳行孝的行为这样评价“天性纯笃,出自髫龀,非愚孝可比也 。马姑则对 马姑的节烈行为这样评价“妇人女子之德,恭顺慈贞以为贤。至若流离颠沛,明大义, 救全城,勇烈凛凛,此须眉丈夫之所难能! 马姑之行,虽古仲连何以加兹? 况又蹈郦生 之祸也哉! 作者把马姑比作义不帝秦的鲁仲连和以一人之口说下七十二城的郦食其, 表达了对马姑的赞赏。 总之,谈狐说鬼的社会风气,钳制言论自由的黑暗社会,“文以载道 小说家创作 思想的影响,使得曾衍东的小说表现出劝诫教化的创作主张。而且,曾氏出身于封建士 页页页r ,n 坫 第第第年年年瞄瞄瞄社社社书书书鲁鲁鲁齐齐齐棚棚棚一显一显一显小小小点点点校校校伟伟伟 盛盛盛东东东衍衍衍 曾曾曾 第1 苹曾衍东创作思想分析 大夫家庭,他受到的是儒家传统教育。儒家学说是一种集人伦、政治、道德高度一体化 的学说,具有极强的政治伦理色彩。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君恩祖德、忠孝节义的传统 思想,在他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因此在曾衍东的小说中不可避免的表现出劝诫教化的创 作思想。 1 2 以小说宣泄抑郁情怀 道德教化的创作主张是曾衍东创作思想的一个方面,隐藏在心灵更深处的则是作者 满腔抑郁不平之气。一方面曾氏借书中故事劝诫教化,使人远恶向善。另一方面,曾氏 发愤著书,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苦闷。首先,从作者的生平来看,他受到的是儒家传 统教育。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他自称是宗圣的后代,据小豆棚颜氏忠孝 录曾衍东识语,说宏毅是他的高祖,明崇祯间曾协助德州总兵杨御蕃抗击叛将孔有德, 清顺治初抵御“寇 乱,保全嘉祥城,后病痨死,年3 2 岁。曾祖名闻进,字绍舆,康 熙年贡生,授红旗教习,旋除湖广德安府云梦县令。祖父名贞益,太学生,封儒林郎, 赠奉政大夫。可以说曾家是个门第清高的乡宦人家,因此作者有着深厚的家族荣誉感和 使命感。他希望继承和发扬家族的光辉历史。他接受的是儒家传统教育。在儒家学说的 影响下,文人自产生之日起就把自己的社会角色与政治使命感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中国 的封建统治者也特别注意把读书与做官联结在一起,“诱以官、禄、德,通过科举制度 使读书人“入我彀中,被捆绑在统治者的战车上。“学而优则仕”,“学成文武艺,货与 帝王家 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群体价值取向,仿佛天经地义就是读书人的正路。于是, 曾衍东也希望走“寒窗十载 、“金榜题名”、“兼济苍生的人生道路,而“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 ,则成为他最高的人生理想。但是,残酷的社会现实打破了他的幻 想。从曾氏自序及作品可知他自幼随父宦游南北,二十岁前至少到过苏杭、汀州、潮州、 韶州、南雄等地,并一度远赴东北长白山一带四年。曾氏就学于著名学者袁春舫执教的 庚岭道南书院,大约十七岁就考中秀才,和蒲公一样少年得志。此后曾氏的生平颇坎坷, 与蒲松龄有许多相似之处。少年得志的曾衍东以后连续多次乡试不中,此时他的父亲也 已去世,家道中落,生活贫困,尽管如此,与蒲公一样曾衍东并没有放弃科举之路。父 母过世后,在家守制的日子,曾氏仍不忘准备应试。乾隆四十年应山东乡试不中,五十 一年、五十三年两次应乡试又不中,双亲辞世,家境贫寒,加上科举失利,生活艰难。 9 河北大学文学硕十学位论文 曾氏这个宦门公子不得不“为穷汉、为幕、为客忙衣食 游幕于齐鲁间。曾氏比蒲氏 幸运一些,乾隆壬子年四十一岁的曾衍东终于中举,但此后屡次会试落选,仍未得到一 官半职。直到十年以后,五十一岁的曾氏才以举人获选为楚北知县,后又调任江夏、当 阳、巴东等地,可性格耿介的曾衍东根本不能适应倾轧、奉承的官场。终于因判案与上 司发生争执,被诬以贪污免官,流戍温州。这种境遇下的曾衍东生活更无着落,不得已 卖字画为生。被污流放温州,唯一能够支撑他的思想支柱圣明之君也使他大失所望, 天地间是一片黑暗,他的幻想破灭了。但是,心中这口不平之气总是难以咽下去。总的 来说,终其一生,曾衍东生活潦倒,科举蹉跎,仕途坎坷,可谓屡遭磨难。因此,他胸 中自有一股不平之气需要发泄。作者虽谓此为一部“闲书,不象蒲松龄那样目己书为 “异史氏”之“志异 ,但他于“为秀才忙举业,为穷汉、为幕、为客忙衣食 的穷忙 之中,产生和蓄积了某种不得已之感情,如鲠在喉,不得不吐,促使他“闲乃白忙中化 出 甚至于“无往不得其闲 圆,成此一部“十余万言,奇奇怪怪 之书。作者在述 意中写自己将小豆棚“携到豆棚之下校阅一番便了 ,说此际“我把那愤世嫉俗的 心肠也就冰消瓦解了 ,正说出了此书是他的“发愤 之作,是一部在创作动机和倾 向上,追踪聊斋的寄托“孤愤”的作品,是不平则鸣的产物。 因命运坎坷满腔抑郁之情无处宣泄,使得他在小说中对封建官场的揭露就更加深 刻,对那些特立独行的人士就更加追慕。他特别注重描写人物的曲折命运,通常把不得 志的人物作为主角。如郑板桥一文,作者和郑板桥之间有相似点,都曾经做过县令, 都对百姓怀有同情心,郑板桥的“一枝一叶总关情 ,和曾衍东的处理事务时严格约束 差役、书吏,不许扰民,都表现出了一心为民的为官思想。二人都是画家,被免官后, 都靠卖画为生。身世的认同,使得曾衍东在描绘郑板桥时充满了同情和敬慕,也抒发了 自己的抑郁情怀。 在表面教化的文章中,他也不时抒发自己的抑郁不平之气。颜氏忠孝录附录中 虬睹子孙微薄无传之者的哀叹,赵孝子传“宁残其形而不残其性 的赞叹,“戚 曾衍东盛伟校点小豆棚,齐鲁书社2 0 0 4 年,第3 页 曾衍东盛伟校点小豆棚,齐鲁书社2 0 0 4 年,序 曾衍东盛伟校点小豆棚,齐鲁书社2 0 0 4 年,第2 8 9 页 曾衍东盛伟校点小豆棚,齐鲁书社2 0 0 4 年,第3 页 曾衍东盛伟校点小豆棚,齐鲁书社2 0 0 4 年,第5 页 1 0 第1 章曾衍东创作思想分析 i - _ m 曼! 曼曼曼曼鼍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皇鼍寰曼曼量曼皇曼曼曼曼! ! ! 曼曼曼曼曼曼曼量曼量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 ! ! 曼曼曼曼曼曼曼 其事不传,求其乡之父老津津道之者以书的行为,透露了作为一个全形全性人却不 能作出一番事业的苦闷。更有甚者,在忠孝部的李将军全城纪略中,李士元立下三 全青城的功绩,却只能“鬻马络自给 圆的结局,和篇后的议论“读李将军传,三全青 城,功盖齐地,卒之不获封赏,湮没以终。是岂当轴壅于上闻,抑如田畴辈不受爵耶? 噫! 李广难封,生不遇时。将军之时为何时? 厥功虽伟,而沦落不遇,遂令英雄坐老市 廛间,可胜叹哉! 通过对其事迹的描绘和议论,渗透了作者深切的身世之感和郁闷之 气,曾衍东作县令时,一心为百姓的利益,却因得罪了上司被污免官,也是空有一腔抱 负却只能贫病交加的老死于温州乡下。一股郁闷之气只能通过人物来表达。 而且,从小豆棚的命名来看,也继承了聊斋志异的孤愤特色。王士稹曾以“豆 棚瓜架雨如丝的想象概括蒲松龄写作聊斋志异的环境,曾衍东也以“秃管消磨豆 雨秋来形容和比况自己,又说“近作小豆棚数卷,不免携到豆棚之下,校阅一 番便了一固,十分明显地表示了小豆棚的书名是得自王士稹题( 聊斋) 的。 总的来说,曾衍东的创作思想是复杂的,他劝诫教化的创作主张和不平则鸣的创作 思想是交织在一起的。这是由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人生经历决定的。他的出身和所 受的教育让他产生了教化劝诫的思想,但他的人生经历却使他生成了一股抑郁不平之 气,不得不在作品中抒发出来。 页页页页眇 6 9 9 2 年年年年 瞄瞄瞄蚪 社社社社鲁鲁鲁鲁齐齐齐齐 趴耻犯轧棚棚棚棚一显一显一显一显 小小小小 点点点点校校校校伟伟伟伟盛盛盛盛东东东东衍衍衍衍曾曾曾曾 河北大学文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2 章小豆棚题材来源考述 从小说产生之日起,采集就是题材的重要来源。班固在汉书中表述“小说观 念时,对小说家的创作方式就概括为“采”的: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 必有可观者,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阁里小知者之所及也,亦 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班固在陈述小说题材来源时认为出于“稗官 的小说家通过对“街谈巷语,道听涂 说 进行“缀采”,于是属于“小道的小说也就能够传世。后世的文学批评家刘勰也 认为:“然文辞之有谐隐,譬九流之有小说,盖稗官所采,以广视听。 认为谐辞隐语与 小说一样,均是小官所采。考察文言小说创作的实际情况,也会发现采录与编次是题材来 源的主要的方式。对于文言小说的作家而言,他们的写作活动总是与搜录的基础性工作 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们把搜录作为文言小说重要的题材来源。( 明) 瞿佑在自序中说: 余既编辑古今怪奇之事,以为剪灯录,凡四十卷矣,好事者每以近事相闻, 远不出百年,近止在数载,襞积于中,日新月盛,习气所溺,欲罢不能,援笔为文 以纪之。 可以说剪灯录是编辑积累的见闻而成的。 ( 清) 蒲松龄: 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 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甚夥。 也说明了采集题材的重要。 民间的传说也说明了聊斋志异的题材是采集来的。据记载,其作聊斋志异 时- 每临晨,携一大瓷甓,中贮苦茗,又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 席,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异说奇,随人所知,渴则饮 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 9 7 5 年,第1 7 4 5 页 刘勰周振甫注本文心雕龙谐隐第十五,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3 年,第1 5 9 页 朱一玄编明清小说资料选编,南开大学出版卒十2 0 0 6 年,第9 5 6 页 朱一玄编明清小说资料选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第1 0 0 6 页 1 2 第2 章小百棚题材来源考述 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润色之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 告成。 虽然,有专家论证了这种做法的不可行,因为蒲松龄的大部分时间作塾师,写作聊 斋志异的持续时间很长,不可能坚持这样做。但是,也说明了聊斋志异的题材来 源于采集。 题材,不只是从街谈巷语中得到,也包括从前人的文集中采集。文言小说是一种继 承性很强的文体,其继承性最显著的一个表现就是题材的沿袭。相互问改写、抄录同时 期早出的作品是乾嘉文言小说创作中一个突出现象,小豆棚中的不少故事也见于其 他小说中。小豆棚一共二百零五篇文章,题材来源也很广泛。从小豆棚的自序 “我平日好听人讲些闲话;或于行旅时见山川古迹、人事怪异,忙中记取;又或于一二 野史家抄本函录,亦无不于忙中翻弄。且当车马倥偬,儿女嘈杂之下,信笔直书。圆可 以看出,题材主要有三个来源:一部分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和自己创作的作品,称之为独 创性的作品;一是改编他人的题材;一是采自民间的故事。后两种题材可以合并为对他 人题材的借用和改编。本章的论述重点在对前人题材的改编上。 2 1 独创性的作品 独创性的作品在小豆棚中占绝大部分,其主要素材多来源于街谈巷语、道听途 说,内容不外奇闻异事。除了神鬼仙怪之外,野史逸闻也成为小豆棚的素材来源。 民众的好奇心理让他们喜欢传播这类故事,贞女烈妇、乡贤轶事、鬼怪神异无不是民众 茶余饭后闲谈的佐料。曾氏对此也非常感兴趣,平日好听人讲些闲话,或于行旅时见山 川古迹,人事怪异,忙中记取。搜奇抉怪之兴使得野史逸闻源源不断地为其提供创作素 材,经过作者的天才加工,形成一篇篇佳作。卷三叶禄讲的是作者曾祖之仆的轶事, 张二唠则是乡间一凡夫俗子,只不过喋喋不休,也被作者当成逸闻收入,常静莲 记一乡贤的感情纠葛,郑板桥写著名书画家郑燮的奇行轶事。作为圣裔,他有着传 统士大夫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比如南山猎中对沉迷酒色开府的辛辣讽刺,在朱 高安中对清正廉洁的官员的颂扬,小豆棚中这些独创性作品还反映了其时人们的 生存境况,关注如迂腐可爱冬烘生( 冬烘生) ,荒岁人民流离失所,泼皮无赖却趁机 朱一玄编聊斋志异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第5 1 5 页 曾衍东盛伟校点小豆棚,齐鲁书社2 0 0 4 年,自序前言第3 页 1 3 河北大学文学硕七学停论文 曼曼曼皇曼曼曼曼i; 一一一 ; i 一一一i i 量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量量曼皇曼詈曼 勒索( 张二棱) ,无助的妇女只能眼睁睁看着输红眼的赌徒丈夫把自己当作赌资输掉 ( 湘潭社神) ,在那个婚姻是女人的全部幸福的时代,女性的婚姻得取决于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喜娘就这样被父亲当作礼物送给了闻生( 喜娘) ,在这些作品中作者能比 较客观地展示生活的原生态。也是小豆棚艺术成就和思想成就最高的作品。在第3 章有详细的论述。 2 2 对他人题材的借鉴和改写 曾衍东生活在乾嘉时代,这是一个以博学为时尚的时代,他博览群书、见多识广, 有着深厚的文化功底。他对前代小说作品极为熟悉,仅小豆棚中提到的小说作品就 有上百种,这些作品也为小豆棚创作提供了重要的题材。 从题材来源的角度看,唐代的传奇和聊斋志异是小豆棚主要来源。 2 2 1 对唐传奇题材的借鉴和改写 唐传奇是文言小说的成熟体态,艺术和思想上都取得了很大成就。曾衍东的小说常 常从中汲取营养。 首先,是对唐人梦幻题材的改编。唐人梦幻题材小说最著名就是枕中记与南 柯太守传。历代均有类似或据此改编的作品。枕中记的拟作与改作如青琐高议 前集卷二慈云记、元明杂剧吕翁三化邯郸店、汤显祖邯郸记传奇及聊斋志 异中的续黄粱等。乾嘉文言小说作者也有多篇作品取材及构思源于此作。如谐 铎卷六梦中梦、卷十梦里家园,影谈中反黄粱等。枕中记是一篇讽 世小说,所写即著名的“黄粱美梦故事:热衷功名的卢生,在邯郸旅舍借道士吕翁的 青瓷枕入睡,在梦中实现了他娶高门女、登进士第、出将入相、子孙满堂等等一切理想。 一旦梦中惊醒,身旁的黄粱饭犹未蒸熟。于是他顿时大彻大悟,稽首再拜吕翁而去。这 篇小说虽带有某种奇异色彩,但中心完全是现实的人生思考,而不是为了传述异闻。它 们明显地反映出由于时代的变化和佛道的思想影响,中唐文人那种沮丧迷惘的心理和逃 离现实的愿望,因而初盛唐人热情追求的功名事业,在这里被描绘成一场大梦。由于作 者对功名事业取否定的态度,因而也写出了士人沉迷于利禄、官场中勾心斗角以及世态 炎凉的情形,具有较强的讽刺意义。 小豆棚中小黄粱篇则在前人题材基础上加以发挥创造,为觉悟之后的士子 描绘了一幅人间仙境。此篇记晋人蒋仲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