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互融关系视域下司马迁的文论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史论的创建者和奠基人,他发现历史是人的活动,重视主体的创造和实践 品格。在文学发生起源上,具体表现为十说,即史书起源说、复仇说、受辱说、怨愤说、不得意 说、嫉世说、发奋说、缺失说、升华说、得失说等等。对于典型塑造,司马迁重视时代和社会环 境的作用,重视悲剧性,通过曲折的情节来刻画人物,在急剧发展的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的丰富 形象,并且表现出对人物事件和结局的预见性;还善丁塑造群体人物,坚持以类相从的原则。“稽 其成败兴坏之理”是“一家之言”的“家”意,而非“言”;“言”是各家的言论,“一家之言” 就是个人独断之言论。“发愤著书”一方面重视人的创造精神,获得声名不朽,留名青史;一方 面作家通过对现实处境的超越,不颓废,把自己的意志或理想寄寓于作品中,以垂示将来;是“立 言”的一种表现,继承了“诗言志”的传统。史论向文论的转换具有客观的物质条件,以真实为 原则,反映社会现实生活,_ 并随时代变化发展,这是其客观原因。在主观特性上,史论和文论体 现了共同的内在要求,展现了“德才学识”的理论品性,最终主观上完成了转换。史论向文论转 换的过程中,表现出多元和丰富性的内在统一、审美的同趋性和差异性的统一、时间性的统一的 三大规律。 关键词:司马迁;史论;文论;主体;转换 n t h e s t u d yo f s im a q i a n sl i t e r a r yt h e o r yi nt h e a v i s l 0 uo tt h er e l a t i 0 1 1o tc 0 m d i n a t 直0 n l i u , l i e ( 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 ) d i r e c t e db yp r o f s u nj i w e n a b s t r a c t s im a q i a ni st h ef o u n d e ra n df o u n dp e r s o no f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h i s t o r i c a lt h e o r yo fh i s t o r y , h e d i s c o v e r st h a th i s t o r yi st h ec a m p a i g no fp e r s o n ,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c r e a t i o no fm a i n p a r ta n dp r a c t i c e s t y l e s p e c i f i cp e r f o r m a n c eo ft h eo r i g i no fl i t e r a t u r eo c c u r r e n c ei st h a tt e ns a y s ,h i s t o r yo r i g i ns a y s , r e v e n g es a y s ,i si n s u l t e dt os a y ,d i s c o n t e n ta n di n d i g n a t i o ns a y s ,n o tp r o u ds a y ,a b h o r r e n c ew o r l d s a y s ,m a k ee f f o r ts a y s ,f l a ws a y s ,s u b l i m a t i o ns a y s ,s u c c e s sa n df a i l u r es a y s ,e t c f o rm o d e lm o l d ,s i m a q i a nh a dv a l u e dt h ef u n c t i o no ft i m ea n ds o c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h a dv a l u e dt r a g e d y , a n dp o r t r a y e dt h e c h a r a c t e rt h r o u g ht h ew i n d i n gp l o t ,a n di nd e v e l o p ss u d d e n l yi nt h ec o n t r a d i c t o r yc o n f l i c tu n f o l d e d c h a r a c t e r sr i c hi m a g e ,a n dd i s p l a y e dt ot h ec h a r a c t e ra n de v e n ta n dr e s u l t sf o r e s i g h t ;h a db e e na l s o g o o da tp o r t r a y i n gt h ec o m m u n i t yc h a r a c t e r , i n s i s t e db yt h ek i n df r o mp r i n c i p l e ”p r o b ei t sm o o do f s u c c e s so rf a i l u r ei sb a dm a n a g e ”i st h em e a n i n go f “t h es i n g l e ”i n s t e a do f ”o p i n i o n ”; o p i n i o n ”i st h e o p i n i o no f e a c hp 6 t s o n ,”t h es i n g l eo p i n i o n ”i st h eo p i n i o no fa l o n eb r o k e ni n d i v i d u a l ”w r i t i n gb o o k s o u to fd t e r m i n e de f f o r t ”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c r e a t i o ns p i r i to fp e r s o no nt h eo n eh a n d ,i ti si m m o r t a lt o g e tr e p u t a t i o n ,l e a v eb e h i n dag o o dr e p u t a t i o na n n a l so fh i s t o r y ;o nt h eo n eh a n dw r i t e rp a s s e sf o r r e a l i s t i cs i t u a t i o ns u r m o u n t ,n o td i s p i r i t e d , s e n do w nw i l lo ri d e a lt or e s i d ei nw o r k s ,谢ms h o w i n gt h e f u t u r e ;i ti sak i n do fp e r f o r m a n c eo f ”l a n g u a g ea p p r o p r i a t et h eo c c a s i o n ”,h a si n h e r i t e dt h et r a d i t i o n o f ”p o e t r ye x p r e s s i n gw i l l s ”h i s t o r i c a lt h e o r yt o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l i t e r a r yt h e o r yh a so b j e c t i v e m a t e r i a l ,s o 懿t r u ei sp r i n c i p l e ,r e f l e c ts o c i a lr e a l i s t i cl i f e ,a n dt od e v e l o pi st i m e s ,w h i c hi si t s o b j e c t i v er e a s o n o ns u b j e c t i v er e a s o n ,h a v ee m b o d i e dm u t u a la n di n t r i n s i cr e q u i r e m e n to f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t h e o r ya n dl i t e r a t u r et h e o r y , h a v es h o w ns t y l e so ft h et h e o r yw i t h ”m o r a l s ,t a l e n t ,k n o w l e d g e a n dj u d g e m e n tf o r c e ”,h a v ef i n i s h e de v e n t u a l l ys u b j e c t i v e l yi n t oc o n v e r s i o n i nt h ep r o c e s so fh i s t o r i c a l t h e o r yt o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l i t e r a t u r et h e o r y ;h a ss h o w nt h et h r e el a w sw h i c hh a v et h eu n i f i c a t i o no f r i c h n e s sa n dt h eu n i f i c a t i o no f t h es a m ea n dd i f f e r e n c ea n dt h eu n i f i c a t i o no f t i m e l i n e s s k e y w o r d s :s im a q i a n ;h i s t o r i c a lt h e o r y ;l i t e r a r yt h e o r y ;m a i np a r t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m 独创。l 生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宁夏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 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宴t 1 被 时间: 7 a , o 塞年5 月g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宁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 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宁夏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 研究生签名曳,) 奄 帆谜年( 月3 日 导师签名:符纠誉时间:力砷矽年r 月8 日 宁夏人学硕i 学位论文引言 己l害 ji目 研究史记或司马迁的史学思想、文学思想的论文和专著非常多,取得的成就也比较大。 但以往的研究或从史学的视角出发,或从文学的视角出发,或从文史结合的视角出发来立论,而从 史论与文论互动关系的视角来研究史记文论思想的著述并不多见,所以本文将司马迁的史论 和文论的关系作为视角,力求为史记文论思想的研究阵地增添新的内容。以下对二十世纪九 十年代以来有关司马迁的史论研究的、文论研究的成果作大体的回顾。 可永雪的史记文学性界说( 1 9 9 5 ) 旨在蠡测司马迁史记的文学性质,试图将其与史 学区别,说明了学界已经开始关注司马迁文学研究的合法性问题。正是如此,司马迁的探讨继续走 向深入。以后从史学视角出发的,像吴绍礼的司马迁班固史学观对比论( 1 9 9 5 ) 、王成军司 马迁史学思想新探。( 1 9 9 6 ) 、黄留珠的论司马迁的“大历史观”( 1 9 9 7 ) 、王萍司马迁班同 著史宗旨比异( 1 9 9 9 ) 、刘家和论司马迁史学思想的变与常( 2 0 0 0 ) 、李长静的论司马迁撰 写史记的历史渊源( 2 0 0 1 ) 、叶瑞昕的试析司马迁史家主体意识的形成过程( 2 0 0 2 ) 、刘春梅 的 对“( 春秋) 笔法”的渊承与创新( 2 0 0 4 ) , 朱光宝的 史记文学价值( 2 0 0 5 ) ,王长顺( 春秋) 笔法与太史公笔法( 2 0 0 5 ) 等。从文史 结合视角入手的,像宋初健的硕士论文 的史笔和文笔( 2 0 0 2 ) ,赵冶余的硕士论文在 历史的理性和感性之间( 2 0 0 5 ) 等。路雪莉的司马迁文学思想研究( 2 0 0 7 ) ,因本人学历史 文献,在文献整理方面还较翔实,属于历史视角,于文论研究方面新东西不多。另外从学术史立 论研究属于历史视角,像郑万耕的 司马迁哲学史学述略( 2 0 0 2 ) 、张强司马迁与( 春秋) 关 系论( 2 0 0 5 ) 和( - 7 马迁与( 尚书) 学之关系( 2 0 0 6 ) 等。另外,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就是对 于“太史公日”的研究。“太史公日”也被称为史论,有人提出质疑,如金荣权铲太史公日”不 等于史评论赞( 1 9 9 3 ) ,上提到的刘春梅则称研究“太史公日”的史论价值,但基本上属于史学 方面的争论。从8 0 年代到现在的“太史公日”文学研究仍然徘徊不前,详细情况见于刘猛( 2 0 世纪( 史记) “太史公日”研究述评( 2 0 0 4 ) 。值得注意有四篇硕士论文和一篇博士论文是研究 “太史公日”的,翁俊松 史记) “太史公日”研究( 2 0 0 1 ) 、胡大海( 史记) 论赞研究( 2 0 0 1 ) 、 刘猛 论( 史记) 中的“太史公日”( 2 0 0 4 ) 、邹军诚 史记) ( 汉书) 论赞序比较( 2 0 0 6 ) 、 赵彩花前四史论赞文体艺术及其文化内涵( 2 0 0 4 ) ,其中翁俊松关注研究“实录”和“发愤著 书”实属难得 重视史论与文论关系探究的观点也有,如张少康、刘三富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2 0 0 1 ) 就将“实录”写入,赖力行、李清凉的中国文学批评史( 2 0 0 3 ) 专设一章汉代史学与文学批 评谈到了司马迁的文论主要是重视“立言”的解释与批评形态的探讨,但是这些努力还仅是初 步的。王慧玉在两汉文艺思想研究述评固( 2 0 0 1 ) 中说:“从研究观念来看,两汉时期文、史、 哲思想紧密融合,决定了对文艺思想的研究必须立足于思想系统中,关注彼此间的影响,离开哲 学与史学思想,研究汉代的文艺思想,必然失去其客观意义。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都体现出对 。王慧玉两汉文艺思想研究述评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1 ,3 l - 宁夏大学硕f ? 学位论文- j i 言 两汉思想体系的关注,力图发现文艺思想与哲学思想的深层联系,比如姜文清的汉代经学、神 学对辞赋文学的影响一文( 文学遗产,1 9 8 1 年3 期) 就是从这角度进行研究的;许结的汉 代文学思想史十分关注儒、道思想消长对两汉文艺思想的深刻影响。两汉文艺思想研究还体现 出共同点:即以现实的角度和评判标准反观历史,从研究者当下的文学理论发展状况出发,力求 尊重历史,尽可能还其以本来面目,描述出在历史自身发展轨迹中的文艺思想的特征和内涵。” 所以研究秦汉文论,必须进行历史还原,体现时下性,注意文史哲三方面思想层面的关系。 关注司马迁,关注史记,这是一个历史的话题,然而他或它历久弥新,至今显现出夺目 的光芒。以前到现在的成绩应该肯定,不管是文学、史学、哲学研究,还是文论、思想体系研究, 取得的成果多,成就大。就文学思想或文论研究,要么采用文学视角,要么采用文史结合的视角 对司马迁进行透视,局限在于理论性不强,分析不全面,可信度差,其至让人产生怀疑研究的价 值。对于司马迁史论或论赞研究,一个具有理论命题的话语,却用了文学艺术衡量的标尺,缺少 理论的气息。在这种情况下,笔者不揣固陋,从文史视角上升到论的层面即采用史论和文论结合 的视角,深入剖析司马迁的文论思想。司马迁的史记作为一个历史文本,他没有意识到去作 文论,所以司马迁所作的只能是史论,但其史论中其实蕴涵着文论或含有文论的特征,这种状态 我们称之为互融,本文就是在这种互融关系视域下去作司马迁的文论研究。 二十世纪文论建设初期,陈钟凡、方孝岳、朱东润、罗根泽、郭绍虞、刘大杰等在文论资料 的整理方面做了许多有益工作,将文论思想从历史形态中剥离出来,研究方法到现在仍然没有改 变,笔者的思路与之不同,本文着重进行历史的还原,再回到文史哲的紧密联系的状况下研究司 马迁的文论,不是从文史关系比较来论述,而是从史论与文论关系比较来论述,深入挖掘史记 的文论资源。司马迁虽未有意识的进行文学批评,但汉代已经显示出文学观念觉醒的因素,已经 显现出他们所提供给我们文论资源的优势,对于司马迁的影响当然是可以想见的,那么司马迁文 论研究只能以互融关系的视角切入,将在史论的蕴涵中来讨论其文论,并进行文论的观照。 文章采用比较和观照的方法,将司马迁的史论与文论进行比较。首先,在整个历史的互融关 系视域中将史论与文论进行比较,分析其中蕴涵的文论思想;其次,采用观照的方法,就是进行文 论观照,将史论中含有的文论特征及思想分析出来;对范畴透视,笔者将在互融关系中探究其各自 渊源。比较和观照的方法是相互作用,不可缺少的。全文分四章,第一章司马迁的史论蕴涵,分 析了司马迁的史论,发现了史论思想中的矛盾,并探究了其原因:第二章司马迁的文论观照,从 文学的发生和创作两方面对司马迁的史论进行了文论的阐释;第三章范畴,探究了“一家之言” 和“发愤著书”的内涵及渊源;第四章史论与文论转换,探究了史论向文论转换的主客观原因以 及转换的规律。 为了能够把握史论和文论的特征,首先需要作个界定。 史论,属于古代论体文的一种,又称史评。吴讷称为史论,沿用了萧统的说法,“梁昭明 文选所载,论有二体:一日史论,乃是史臣于传末作论议,以断其人之善恶,若司马迁之论项 籍商鞅是也;二日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论经史之言,正其讹谬;如贾生之论 秦过,江统之论徙戎,柳子厚之论守道,守官是也”但萧统所选史论皆为韵文,“厥后班孟 坚汉史以论为赞,至宋范晔更以韵语圆,这是史论的一个分界点。在徐师曾的分类中,也认为 。( 明) 吴讷于北山校点文体明辨序说( 明) 徐师曾罗根泽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2 页43 雪同上,页4 7 2 - 宁夏入学硒! f j 学何论文引言 史论包括评议和述赞两体。但他更坚持史评,“( 评) ,按字书云:评,晶论也,史家褒贬之词。 盖古者史官各有论著,以定一时君臣言行是非。然随意命名,莫执于一,故司马迁史记称太史公 日,而班孟坚西汉书则谓之赞,范晔东汉书又谓之论,其实皆评也。而评之名则始见于三国志, 后世缘此,作者渐多,则不必身在史局,受秉史笔,而后为之矣。分为史评、杂评二品云。” 从形式到内容上史论都是不断发展的,不局限1 = 传末,也不局限于对于史事和人物的评断,以 至于对于史家和史书的评论,序、论、赞都是史论,所以,“历史评论是史学家对历史表达看法 和观点的直接形式,又称为史论或史评。”锄梁启超说:“近代著录家多别列史评一门,史 评有二:一,批评史迹者;二,批评史书者。批评史迹者,对于历史上所发生之事项加以评论 批评史书者,则即为历史研究法之一部分”固瞿林东先生将历史的体裁评论分为历史评论和 史学评论,其中历史评论被称为史论,这样的划分便于历史的研究,但未免过于狭窄,因此他在 进行史论的艺术研究时又不得不修正为“这里说的史论,是指史家对于自己或他人记述的历史所 发表的评论”够,史家能批评自己或他人,自然是对于史学的一种评论。因此我们不从史学理论 的研究分类出发,而从具体生动的历史评价出发,或对于人物,或对于事件,或对于史家,或对 于史书,以及其他方面。 班同在司马迁传赞中说:“然自刘向、扬雄博及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 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从表现内容上, 史论推崇“实录”和“春秋笔法”。所谓“春秋笔法”,杜预曾说:“其微显阐幽,裁成义类者, 皆据旧例而发义,指行事以正褒贬。”又说:“故发传之体有三,而为例之情有五。一日微而显。 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称族,尊君使;舍族,尊夫人、梁亡、城缘陵之类是也。二日 志而晦。约言示制,推以知例,参会不地,与谋日及之类是也。三日婉而成章。曲从义训, 以示大顺,诸所讳辟。壁假许田之类是也。四日尽而不汗。直书其事,具文见意,丹楹刻桷、天 王求车、齐侯献捷之类是也。五日惩恶而劝善。求名而亡,欲盖而章,书齐豹盗,三叛人名 之类是也。” 也就是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中。后来,“实录”和。褒贬”成为史论要求历史表现 的主要内容。明代蒋大器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中说:“夫史,非独纪历代之事,盖欲昭往昔 之盛衰,鉴君臣之善恶,载政事之得失,观人才之吉凶,知邦家之休戚,以至寒暑、灾祥、褒贬、 予夺,无一而不笔之者,有义存焉然史之文,理微而义奥”又说:。事纪其实,亦 庶几乎史。”虽然作者目的在论小说,但从中看出“褒贬”和“实录”作为衡量历史的标尺的观 念深入人心。当然“春秋笔法”中也包含了艺术表现手法,尤其主张语言表现的“微婉晦”, 但这并不是史论和文论区分所在。另外,“善序事理”和“属辞比事”对历史作结构上的要求, 也不能用来区分两者,从略。在语言表现上,班固所言“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一,也就 是质直。文中子论史“约以达” ( 中说事君篇) ;刘知几论叙事“以简要为工”“文约而事丰” 锄,“简约”成为史论对语言的一种要求。王尔敏先生总结说:“史文最大特色,最高表现,即在 同上,页1 4 3 。代继华中国古代史论思想评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9 ,4 。粱启超中月历史研究法上海:上海占籍 i 版社。1 9 9 8 ,页2 4 。瞿林东中国简明史学史e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页3 4 1 9 ( 汉) 班固司马迁传汉书( 九) ( 唐) 颜师占注北京:中华芎局1 9 6 2 ,页2 7 3 8 9 春秋矗传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下册) 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 9 8 0 页1 7 0 6 。郭绍虞# 编中国历代文论选( 第三册) 上海:上海古籍 h 版社,2 0 0 1 ,页6 1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 第二册) 上海:上海占籍出版社,2 0 0 1 ,页2 。( 唐) 刘知几史通黄寿成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7 ,页3 7 3 宁夏大学硕f :学f 市论文引言 于言简意赅,词约而旨丰”娜。因此,史论要求历史的真实性和历史的批判性的统一,并且要以 质直简约的叙事语言表现丰富的历史内容和事理,追求博雅的风格。 就司马迁的史论而言,“太史公日”当然属于史论。牛运震说:“太史公论赞,或隐括全篇, 或偏举一事,或考诸涉历所亲见,或征诸典记所参合,或于类传中摘一人以例其余,或于正传之 外着轶事以补其漏,皆有深意远神,诚为千古绝笔。”固其概括了“太史公日”的内容,不仅仅为 议论,还有叙事,但李建中说“叙事也是一种批评”四,基于这样的思路,笔者研究史论以“太 史公日”为主要论述对象,兼及文中相关批评内容。李长之先生说司马迁时时在创造着,也时时 在批评着,“所以我们假如要在其中找出几段纯粹批评文字是不可能的”鲫。在这种情况下,对于 史论的探讨也不宜宽泛,当据史论特征去取。具体就司马迁的史论,笔者明确以为包括事件、人 物和史家、史书的评论以及其编撰思想和写作思想。 文论,也属于古代论体文的一种。徐师曾说:“列为八品:一日理论五日文论, 而各录文于其下,使学者有所取法焉。其题日某论,或日论某,则各随作者命之,无异义也。”回 文论一词较早见于论衡:“文论辞说,安得不茂” ,可见文论作为一种体裁由来已久,并且 是针对于“辞说”的。在汉代当时,所谓“文论”正是指文章理论,包括现在文论内容。所以,有 人称“中国古代文论其实是中国古代文章理论”。他进一步解释到,“但话又说同来,文 章既包含文学在内,又专指辞赋、散文一类富有文学色彩的作品,所谓文章也就不能 不主要指文学。况且经过文笔之辨,文学的概念毕竟已趋向明朗。所以尽管后来 的古文家以笔为文,重在明道,但终究未能废文;不仅正统的文仍富文 学色彩,就连非文之笔大多也成了优美的文学作品。这种情况反映到文论中,必然使中 国古代文论成为主要是关于文学的理论。” 文论当然范围不限定于文学,它还涉及一些实用的文 章,刘勰的论文就相当广泛。因此笔者认为凡是符合文学原理的论述和对文章的议论都属于文论。 王充把文论提到与政论和史论一样的高度,来析事剖理,是与汉代对文章的重视分不开的, 他说:。汉世文章之徒,陆贾、司马迁、刘子政、扬子云,其材能若奇,其称不由人。” 后阮踽 和应场有文质论与文有关,但都不是专门论文的。刘勰说过,“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至 于魏文述典,陈思序 书,应场文论,陆机 文赋,仲洽流别,宏范翰林,各照 隅隙,鲜观衢路;或臧否当时之才,或铨品前修之文,或泛举雅俗之旨,或撮题篇章之意。魏典 密而不周,陈书辩而无当,应论华而疏略,陆赋巧而碎乱,流别精而少巧, 翰 林浅而寡要。又君山、公斡之徒,吉甫、士龙之辈,泛议文意,往往间出,并朱能振叶以寻根, 观澜而索源。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睁可以说,典论论文是中国较早的文论专篇。 论文中,最受关注的是文人、文体、文才和文学价值,魏文帝论述很清楚,但还不能给出史论与 文论的差别。直到萧统的 文选序才给出了文论独立的特征, 。王尔敏史学方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6 ,页1 5 3 粤杨燕起等编历代名家评史记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t 。1 9 8 6 ,页1 0 8 。李建中中国占代文论的叙事性言说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2 0 0 6 ,1 0 o 李长之司马迂之人格与风格北京:二联出版社,1 9 8 4 ,页3 1 1 。( 明) 吴讷于北山校点文体明辨序说( 明) 徐师曾罗根泽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2 ,页3 1 1 o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 第一册) 上海:上海占籍出版社。2 0 0 1 ,页1 1 3 o 成九田,畅孝昌中国占代文论的性质渊源及特色北京社会科学,1 9 9 4 ,2 同上 o 同,页1 2 2 雪( 粱) 刘勰序志文心雕龙卷十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8 ,页7 2 6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 第一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1 ,页3 3 0 4 宁夏夫学硕l :学位论文弓i 言 若夫姬公之籍,孔公之书,与日月俱悬,鬼神争奥,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岂可重 以芟荑,加以剪截? 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今之所撰, 又以略诸。若贤人之美辞,忠臣之抗直,谋夫之话,辨士之端,冰释泉涌,金相玉振所谓 坐狙丘,议稷下,仲连之却秦军,食其之下齐国,留侯之发八难,曲逆之吐六奇,盖乃事美 一时,语流千载,概见坟藉,旁出子史若斯之流,又亦繁博虽传之简牍,而事异篇章, 今之所集,亦所不取。至于记事之史,系年之书,所以褒贬是非,纪别异同,方之篇翰,亦 已不同若其赞论之综辑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故与夫篇什, 杂而集之远自周室,适于圣代,都为三十卷,名日文选云尔 他将子史摈除于文学之外,而对赞论即史论比较偏爱,但这种偏爱是针对于韵文美文的,不能说 “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是史论的本质要求。从他评价“至于记事之史,系年之书,所以褒 贬是非,纪别异同,方之篇翰,亦已不同”来看,这才是史论的要求。萧统极力对史论和文论进 行了区分。萧纲评裴谢说:“裴氏乃是良史之才,了无篇什之美谢故巧不可阶,裴亦质不宜 慕。”一是诗人,一是史家,不分轩轾,旨趣相异。文赋“诗缘情而绮糜”圆,金楼子立言 “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 ,文学终于走出了深谷,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河川。萧子 显说:“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够,义颜之推说:“至于陶冶性灵,从容讽谏,入其 滋味,亦乐事也” 情感和性灵成为文章理论所要表现的内容。王尔敏先生说:。史学家文学 特重质直切实,文学家则不受此限,特以优美俊逸是尚。” 又说:“然文学自由奔放,驰骋才华, 而史家之文,绝不可任意抑扬,逸越实事,则两者功能宗旨大不相同,故不能任令文人作史。” 所以,文论的特征是重情感和性灵,内容生动活泼,文体语言风格多样。 由于史记作为历史著作且处于大文学阶段,因此司马迁不可能具有明确的文论概念,其 文论思想只可能蕴涵丁史论中,或其史论中含有文论的某些特征。 但二者界限并不是不可逾越,梁启超先生说:。同是纪一个人、叙一件事,文采好的,写得 栩栩欲活,文采不好的,写得呆鸡木立。这不在对象的难易,而在作者的优劣。”对于。飞动”, 他说:“事本飞动而文章呆板,人将不愿看,就看亦昏昏欲睡。事本呆板而文章生动,便字字都 活跃纸上,使看的人要哭便哭,要笑便笑”回。是故,文采成为其中之义,刘知几也说“史借文 而传”嘈。在文学与历史的批评中,文史的融贯与互渗是一种创造与发展,况且历史学者宣称文 学的发展脉络是历史发展的一脉泓流。 。同上,页3 2 7 - 3 2 8 同上,页1 7 1 。同上。页3 4 0 。同上,页2 6 4 。同上,页3 5 0 王尔敏史学方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5 ,页1 5 3 o 同上。页2 6 7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页1 7 0 国同上,页1 7 1 o ( 唐) 刘知几史通黄寿成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7 页5 5 5 宁夏夫学硕f j 学位论文第一章司马迁的史论蕴涵 曼喜皇皇量皇量曼曼i i i ;i l l _ 一_ i i i 一_ 一i i i i i 曼曼鲁曼曼曼曼鼍蔓曼曼皇曼鼍曼皇笪蔓置量量曼皇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量曼曼曼量曼! 曼皇! 曼曼曼皇曼! 曼曼蔓 第一章司马迂的史论蕴涵 史记是一部文史哲杂糅的话语记录,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价值具有开创性、超前 性和现代性,对其研究已经构成一门学科“史记学”。史学研究、文学研究和文史关系比较研究 的成果已经很多,而文论与史论关系比较的研究尚显不足。司马迁是史家的创始人,不仅在编撰, 更在创作,“述往事,思来者”,具有强烈的史学意识和审美意识,怀有对未来的献身精神和对知 音的诉求。当我们置身于他所讲述的历史中,有如诗云“只缘身在此山中”。然我们要想去钻研 它,还必须先进去,细细看来。 第一节史论思想 司马迁在讲述着他的历史,明确的主体意识、结构观念及其对价值的重视开拓了史论的审美 空间。 一、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体现在“我”讲历史和“我”讲的历史两方面,是主体“我”对叙述者话语的陈述。 强烈的主体意识,笔者以为他明确了对孔子话语的继承、强烈的现实精神以及作者意识。 首先,秉承孔子的著史精神,以孔子的话语比况,显现其自我实现的强烈愿望。 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家,自觉继承前代写史经验,这就是秉承孔子著史精神。透视司马迁著史, 必须要看清他对历史材料的选择与熔裁,完全是本着对孔子和儒家的信史的虔诚与敬慕而觅寻往 事的。其父司马谈遗言道:“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j 持,作 春 秋,则学者至今则之。”( 自序)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无论谈或迁,是以一个史家的身份出现 的,以一个学者身份出现的,诗书成了历史的材料, 春秋一部往昔的活动记录、煌煌大作耀 眼璀璨。司马迁把父亲的话当作自己的心经默默朗诵着,正是立志于向孔子学习,作一部如 春 秋一样的史书。他引先人其父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 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 乐之际? ” ( 自序) 这是司马 迁和司马谈的宏愿,作一部无愧于当世和后代的像春秋一样的一部著作。从壶遂与司马迁的 对话我们可以看出,“春秋以道义”,是正君臣父子关系的,是一部有着褒贬之言的史二伟,司 马迁所认定所要继承所要创新的正是这样一部史书。“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 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义之所为禁者难知”( 自序) ,所以汉代人 看来春秋正是孔子绳天下的“礼义”大典,“当一王之法”,这正是司马迁著书的旨归。司马 迁在这里是作为史论进行阐发的,而同样适用于文论。春秋作为一部经书,也成为后世文论 评赏的对象。这里司马迁可以说是对它的主旨的解读,体现了“诗言志”的主张,“夫诗、书: 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诗以达意”( 自序) 。在实践方面,“老子所贵道,虚无, 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 - 6 - 宁夏大学硕l j 学位论文第一章司马迁的史论蕴涵 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礅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老 子韩非列传) “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屈原贾生列传) “相如虽多 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 ”( 司马相如列传) 孔子云“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论语述而) ,程树德注“述者,传于 旧章也”,“作者,新制作礼乐也”。由于“礼乐征伐白天子出”,孔子自己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论语颜渊) ,他如果制作礼乐,就是“僭越”行为。但汉代人认为孔子有作者之意,其春 秋当一王之法,自序引董仲舒言q 一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 事而已矣”。孔子有白谦之意,其褒贬历史的精神为司马迁继承,以为“春秋采善贬恶,推三 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他称自己,“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 君比之于春秋,谬矣。”他将自己的史记与孔子的春秋相比,以为“述而不作”,有 自比圣人之嫌。孔子积极入仕的精神,成为他前进的一种动力。子日:“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 士,吾亦为之”四( 论语述而) ,司马迁也说:“( 晏子) 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管晏列 传) ,这绝不是一种话语的抄袭,而是将孔子的话语融入自己的思想意识当中,成为自己的意识 话语。孔子说“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论语颜渊) , 与“达”相对,为子所反对,朱子解释说:“此不务实而专务求名者,故虚誉虽隆而实德则病矣。” 铆司马迁说:“( 吕不韦) 孔子所谓闻者,其为吕子乎? ”司马迁深习于孔子之说,脱口而出, 直道吕不韦行为的实质,然在司马迁的内心深处,吕不韦也算是一个声名卓著之人。孔子阐说霸 道,“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囝论语宪问,司马迁也踵其后,项 羽本纪中说项羽号为“霸王”,魏世家赞中称述晋文。霸道”,同样齐太公世家和其赞 以及 管晏列传赞中标榜齐桓的“霸功”,越王勾践世家说勾践“号称霸王”,等等。 从其对孔子话语和著史精神的继承,可以见出司马迁有着强烈的政治意识和抱负,他的向往 和称说都体现出经世致用的思想。而在文论中也同样显现出他经世的意义,他所评价的作家如屈 原、司马相如、贾谊等都是抱着经世的目的的,也难怪刘勰有程器篇米褒奖文才武才,尤其 是武才。 其次,强烈的现实精神。司马迁对历史的著述,除对于诗二传古文的征用,其实践的阅历经验 和缘于历史本事的探究验证,为史记灌注了强烈的现实精神。这是史记实录精神的追问, 其背后所潜藏的就是与强烈现实的一种契合。自序:“序略,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 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其中“拾遗补艺”正 是以这种现实精神为基石的。司马迁征信于诗书古文是一个方面,而不牵拘于诗书,成为司马迁 著史的特色。对诗书古文的征信是一个方面,司马迁注重实际考察。 司马迁通过交友的方式尽可能获得与事实相符的情况,如刺客列传、樊郦滕灌列传、 卫 将军骠骑列传、l :韩长孺列传;或与古文相参照,如五帝本纪、伯夷列传;或凭吊古迹, 如五帝本纪、孔子世家、伯夷列传、春申君列传、 屈原贾生列传;或亲身经历,如 引“孔子日:我欲载之空 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司马迁继承孔子春秋精神,孔子能以 春秋制法, 他也一样,就是在叙事中贯穿自己的哲学观、历史观、政治观、人生观及其文化观等等。对此, 司马迁有过明确的表态,同样在序中说:“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表明他的这 种实践观的,还有就是,“世传其书,不论其人,论其轶事”,书在这成为种永恒的载体,他意 识到了人和事的关系问题,而历史记人更注重人对事件的重大作用,“( 史记列传) 大都从全 社会着眼,用人物来做一种现象的反影,并不是专替一个人作起居注” 又说:“我们做专史尽可 以个人为对象,考察某一个人在历史上有何等关系。” 就史论而言,司马迁是将其书作为历史来 看待的,那么书中的人和事件成为可供作者资鉴的素材,即在文字记录者,这里更注重材料的史 料价值。就文论而言,通过叙事来体现人物的性格、品格以及行为方式,实在是人物塑造的一种 重要论断;另一方面书的最大特征是文字的一种书写,而书的种最大作用就是记事,书贵事, 事为言,书贵言,恰好反映了司马迁的一种言意观,与庄子所谓。书不贵语”精神相反,当然这 体现了“春秋以道事”的观点,有一种继承关系,恰好反映了史论与文论的融贯性;还有史 国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 第二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1 ,页3 1 1 圆旌丁陈可青司马迁研究新论郊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 9 8 2 。页1 8 0 国粱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上海占籍出版社。1 9 9 8 。页1 7 3 。同上,页1 7 4 一8 宁夏大学硕 学位论文第章司马迁的史论蕴涵 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叙事特征,刘知几后来的史论中有总结。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中 说“及如苟卿、孟子、公孙同、韩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不可胜纪。汉相张 苍历谱五德,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义,颇著文焉。”从史家的角度去审视,凡是见于书籍者, 无一不是史,章学诚:“愚之所见,以为盈天地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六经特圣人取 此六种之史以垂训耳,子集诸家,其源皆出于史,未流忘所自出,自生分别,故于天地之间,别 为一种不可收拾,不可部次之物,不得不分四种门户矣,此种议论,知骇俗耳目,故不敢多言” 哪,不敢言却早有人言,司马迁已经有了论断,并付诸于历史创作的实践中。从司马迁取信于“六 艺”的标准,其确实有过人的胆识,竞能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既然一切著作皆为史学,司马迁 置身于历史之中,借助于史事而助言谈,这是值得我们探究的。在管晏列传、孙子吴起列传、 商君列传、苏秦列传、张仪列传等“太史公日”中都表明对行事的关注。从他对于事件 的关注,并且突出二f 5 和事的合一,突出入和事的比较,是要在叙事中来昭示人物的历史作用。前 三篇从叙事中,主要是书和事的对比中突出人,而后两篇主要从事件的记述中来纠正人们的误解。 史记的纪传体性质决定了它只能是一部人的专史,而非事的专史,“研究历史,必把一件 件史迹看为集团,才有着眼的地方”“凡集团事迹于一时代有重大影响的,须特别加以注意” , 但并非史记记载没有集团,而是这些集团往往通过结构顺序体现了出来( 见后文) 。在人物 传记中,要继承“春秋笔法”的褒贬精神,唯有叙事才能昭显传主的贤与不肖,褒贬人物,寄寓 深意,并且肯定书的“记事”价值也就使“青史留名”成为现实。从深层次的文学接受来说,接 受者对于作者创作的本文的阅读、接受与批评,文本本身可供深入剖析作者创作的情况,而且事 件的挖掘作为文本以外的东西可以说成为文本创作和作者所处的外部环境的一种客观表述,对于 研究作家和文本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司马迁将入与文作双方面的考察,是其主观现实精神的体 现,带有明显的战斗精神和批判意识,这是不容忽视的。 最后,作者意识在史记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我们能感受到司马迁那种强烈的“立言”的 作者意识,正是在“立名”观的鼓舞下,司马迁成就了自己作品的生生不息。报任安书:“ 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私心”正 是作者之心,以自著为私,成一家之言。自序:“於戏! 余闻先人尝掌斯事,显于唐虞,至于 周,复典之,故司马氏立天官。至于余乎,钦念哉! 钦念哉! ”“私心”还是对祖宗事业的继承, 作者意识更加强烈,以不辱先祖砥砺志节,情可悯,行可嘉。不但如此,司马迁祖述家业不失为 对自我灵魂的救赎,然而能流传后世,成为经典,并非易事。司马迁很自负,首先自己“有所言”, 其次“能言”,“私心”与“文采”的互证成为司马迁所谓“序略,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 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第七十”。这里“第 七十”突出了列传本身,彰显列传之结末,见出司马迁的自传意识。由于司马迁“私心”,其著 作饱蘸着一腔热蓬蓬的情感与泪水,其作者之仁心与惠质文华尽洒其中。他又在报任安书称 自己著述“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历代的著者都有一种寂寞感,知音难求,老子言 大道易知易行恨不能见用于当世。庄子见人生如梦而欲晓人“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