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从西方道德传统脉络中来看待麦金太尔的德性论的建构,认为麦氏从德 性伦理的视角审视启蒙筹划及其对当今西方道德病症的分析极为深刻,但同时在 方法运用上、价值倾向上和文化视角上存在偏颇,并尝试对德性伦理的生命力作 一评估。 麦金太尔指出:弥漫于当代西方道德生活中的是一种情感主义,情感主义对 事实和价值作出严格区分,认为客观的、非个人的道德标准并不存在,任何普遍 的道德学说无非是个人意志的各种偏好的表达,而这种情感主义是1 8 世纪开始 的启蒙筹划失败的逻辑延伸。麦氏认为启蒙运动为道德谋划的道德合理性企图已 无可避免地失败了,当今社会是一个道德相对主义盛行的社会,道德生活充斥着 断言与反断言的持续不休的争论。传统道德合理性论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一 是感性主义道路,从经验事实出发,从感性入手,从人的自然属性或心理切入, 认为人是趋乐避苦的动物,道德的目的就在于满足人的欲望和达至最大快乐或幸 福,其主要代表是功利主义;另一是理性主义道路,认为人的本质特征是理性, 人按理性要求而自觉遵守道德,其主要代表是康德的道义论。但是,传统道德合 理性论证失败致使道德发生一场灾变,而麦氏的道德合理性论证仅在整饬人类道 德生活秩序,使人类的道德生活免毁于这场灾难之中。因此,麦氏与其说是反对 启蒙筹划的普遍客观性的理论诉求,毋宁说是不赞成启蒙筹划建基于理性的迷信 之上的道德合理论证套路,如此,在对抗情感主义的意义上,他们是同一战壕的 战友。麦氏的任务就在于夺回情感主义从启蒙思想家手中夺去的阵地,为此,他 不得不另辟蹊径。麦氏合理性论证从德性论切入,并将置于社会和历史的语境之 中考察,试图从德性论开辟出一个治世良方。他一方面主张回归亚里士多德主义 传统,从而遵循着情境主义路线,但另一方面又企望道德普遍性的诉求,为摆脱 道德相对主义的困扰而进行一种形式主义的包装,因此,麦氏的合理性论证一开 始就存在内在的紧张和矛盾并贯穿于其理论的始终,这种理论的不一致性预制麦 氏合理性重建工作失败的命运。尽管如此,麦氏的理论仍然对我们的道德重建任 务具有深刻启发。 关键词:启蒙筹划;德性伦理;道德合理性 a b s t r a c t i nt h i sp a p e r , w et h i n ko fm a c i n t y r e v i r t u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f r o mt h ew e s t e r n m o r a lt r a d i t i o n 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v i r t u ee t h i c sa n dt h e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p l a n n i n g m a c i n t y r e a n a l y s i sa b o u tt h ed i s e a s eo ft o d a y sw e s t e r nm o r a li sm o s tp r o f o u n d ,b u t t h e r ea r eb i a s e si n 也em e t h o d su s e t h ev a l u eo r i e n t a t i o na n dc u l t u r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a n d w et r yt om a k ea na s s e s s m e n to ft h ev i r t u ee t h i c s v i t a l i t y m a c i n t y r ep o i n t e do u tw h a tf i l l st h ea i ri nt h ec o n t c r n p o r a r yw e s tv i r t u o u sl i f ei s o n ek i n do fe m o t i v i s m e m o t i v i s mm a k e st h es t r i c td i s c r i m i n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f a c t a n dt h ev a l u e ,t h o u g h tt h a to b j e c t i v ea n dn o n - i n d i v i d u a lm o r a ls t a n d a r d sd on o te x i s t , a n yu n i v e r s a lm o r a lt h e o r yn o t h i n gb u ti si n d i v i d u a lw i l le x p r e s s i o no fe a c hk i n db y c h a n c e ,b u tt h i sk i n do fe m o t i o np r i n c i p l ei st h ee r i l i g h t e n m e n tp r o j e c td e f e a t sl o g i c w h i c ht h e18 t hc e n t u r ys t a r t e d m a it h o u g h tt h a te i l l i g h t e n m e n tt h em o r a lr a t i o n a l i t y a t t e m p tw h i c hp l a n sf o rt h em o r a l sh a sb e e nd e f e a t e di n e v i t a b l y , n o w a d a y st h e s o c i e t yi sam o r a lr e l a t i v i s ms o c i e t y t h ev i r t u o u sl i f ef l o o d st h ec o n t i n u o u sa r g u m e n t w i t ht h ec o u n t e r - a s s e r t i o n n l et r a d i t i o n a lv i r t u e sr a t i o n a l i t yp r o o fl a u n c h e sf r o mt w o a s p e c t s :f i r s t ,t h ep e r c e p t u a lp r i n c i p l ep a t h ,f r o mt h ee x p e r i e n c ef a c te m b a r k i n g ,f r o m t h ep e r c e p t i o no b t a i n i n g ,f r o mp e r s o n sn a t u r a lq u a l i t ye i t h e rt h ep s y c h o l o g yc u t t i n g i n t o ,t h o u g h tt h a tt h eh u m a ni sa na n i m a lw h i c hi sa p tt oh a p p i n e s sa n dk e e pf r o m s a d n e s s t h em o r a lg o a ll i e si ns a t i s 丘e sp e r s o n sd e s i r ea n dr e a c h e st h em o s tg r e a t l y i o y f u lo rh a p p y i t sm a i n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i su t i l i t a r i a n i s m ;a n o t h e ri st h er a t i o n a l i s m p a t h , t h o u g h tt h a tp e r s o n ss u b s t a n t i v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st h er a t i o n a l i t y , t h eh u m a n o b s e r v et h em o r a l s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r a t i o n a lr e q u e s t ,i t sm a i n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i sk a n t s d e o n t o l o g y b u t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v i r t u e sr a t i o n a l i t yp r o o fd e f e a tg e t sm o r a l si n t ot h e c a t a c l y s m b u tm a im o r a lr a t i o n a l i t yp r o o fo n l yp u t sh u m a n i t yv i r t u o u sl i f ci no r d e r m a k e sh u m a n i t y sv i r t u o u sl i f ef r e ef r o mt h i sd i s a s t e r t h e r e f o r e ,m a io p p o s e st h e u n i v e r s a lo b j e c t i v i t yt h e o r yd e m a n do f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p r o j e c t ,b u td o e sn o ta p p r o v e t h ei n i t i a t i o np r e p a r a t i o nc o n s t r u c t sb a s e do nt h er a t i o n a ls u p e r s t i t i o n s o ,t h e ya r et h e i d e n t i c a lt r e n c ha l l yw h i c ha r er e s i s t a n tt oe m o t i v i s m m a i d u t yl i e si nr e c a p t u r i n gt h e p o s i t i o nw h i c he m o t i o n a l i s tt a k e sa w a yf r o mt h ei n i t i a t i o nt h i n k e rh a n d f o rt h i s r e a s o n ,h ec a nn o tb u tt r ya n o t h e rm e t h o d m a it h er a t i o n a l i t yp r o o fd i s c u s s e sf r o mt h e m o r a l i t ym o r a lc h a r a c t e rc u t t i n gi n t o ,a n dw i l li n s p e c ti ns o c i a la n di n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l i n g u i s t i ce n v i r o n m e n ti n s p e c t s a t t e m p t st od i s c u s st h e r a p yf r o mt h ev i r t u ee t l l i c s h ea d v o c a t e dr e t u r n i n gt oa r i s t o t e l i a nt r a d i t i o n ,f o l l o w i n gt h es i t u a t i o np r i n c i p l e r o u t e ,b u to nt h eo t h e rh a n dh o p e df o rt h eu n i v e r s a lm o r a ld e m a n d ,t og e tr i do ft h e m o r a lr e l a t i v i s mt o c a r r yo n o n ef o r m a l i s mp a c k i n g ,t h e r e f o r e ,f r o mt h ev e r y b e g i n n i n gm a ir a t i o n a lp r o o fh a v ei n t e n s ea n dc o n t r a d i c t o r yt h r o u g h o u th i st h e o r y t h i sk i n do ft h e o r y sn o n u n i f o r m i t yp r e f a b r i c a t e sd e f e a td e s t i n yo f1 1 i sr a t i o n a l i t y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f o ra l lt h i s m a it h e o r ys t i l lh a dt h ep r o f o u n di n s p i r a t i o nt o0 1 1 1 m o r a l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d u t y k e yw o r d s :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p r o j e c t ;v i r t u ee t h i c s ;m o r a lr a t i o n a l i t y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 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 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鸯瞽塌 签字日期辟硼夕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有关保留、使用 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彳眷粒学 样嘲洲钉月刁日 导师鲐乡杪丁 褂嘲护盼月7 日 麦金太尔德性伦理研究 引言 l 、研究动态 麦金太尔( m a c i n t y r e1 9 2 9 一) ,社群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英语世界著名 的伦理学家,以其美德伦理享誉当今世界。在上世纪中叶就有复兴征兆的美德伦 理,随着麦金太尔追寻美德( 1 9 8 1 ) 的出版更是日益强劲,作为异军突起的 德性伦理受到越来越多的思想家关注,这也是人们在遭遇到的实践危机和反思道 德理论困境的必然趋势。1 9 5 8 年,英国女哲学家伊丽莎白安斯库姆( qe m a n s c o m b e ) 的著名论文现代道德哲学,被公认为是对功利主义和康德主义同 时发动批评的檄文。在文中,安斯库姆率先批评了现代意义上的“后果论,并 首次提出德性伦理的主张。经六七十年代,有些讨沦涉及到德性,但还没有将视 角投向古希腊,进展不大。8 0 年代初始,麦氏的成名作追寻美德( 1 9 8 1 ) 发 表,从而开启一股德性伦理研究热潮。1 9 8 4 年,美国学者迈伦德尔( g i l b e r tc m e i l a e n d e r ) 出版了德性的理论与实践j 该书以麦金太尔德性之后关于 德性伦理的论述为根据,追溯了柏拉图等西方思想家的德性伦理思想,阐释了 当代道德教育及其存在的问题,指明了德性伦理在当代社会的重要地位。1 9 8 9 年,美国学者克拉克( s g c l a r k e ) 与辛普森( e s i m p s o n ) 合著出版了伦理学 中的反理论与道德保守主义一书,提出了伦理学中的“反理论 ,即反对现行 道德理论对道德的理解,反对把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普遍化、抽象化、程序化和 技术化,要求恢复道德的德性意义。美国学者斯洛尔( m i c h a e ls 1 0 1 ) 于1 9 9 4 年 出版的从道德到德性一书,重点论述了德性伦理在当代社会的合理性问题。 英国学者奥尼尔( o n o r a0 n e i l l ) 于1 9 9 6 年出版朝向正义与德性,重新解释 了实践理性、规则、正义、德性等概念,力图在一种新的实践理性的基础上使新 自由主义规范伦理与社群主义德性伦理达致统一。1 9 9 7 年,美国学者斯达特曼 ( d a n i e ls t a t m a n ) 编辑出版了德性伦理学,该书由1 6 篇论文构成,较为全 面系统地论述了现代德性伦理产生的社会背景、本质特征和基本内容等,可以说 是迄今为止一本较为系统的“现代德性伦理学 著作。麦氏本人也作了持续不断 的学术努力,此后还出版了谁之正义? 何种合理性? ( 1 9 8 8 ) 、三种对立 的道德探究观( 1 9 9 0 ) 、依赖性的理性动物为什么人需要德性( 1 9 9 9 ) 。 追寻美德出版后毁誉参半,针对批评者的诘难,麦氏作了积极回应,无论是 麦氏的同道者还是反对者都给我鲜活的理论资源。 硕士学位论文 在国内,我国学者对现代德性伦理的研究在时间上大体与西方同步。在围绕 当代中国“道德危机 和“道德重建 展开讨论,肯定德性伦理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德性伦理的含义和内容、德性伦理的本质和地位,德性伦理在现代社会被边 缘化的根源、德性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在当代社会的实现都有令人发省的阐述和 见解。但目前出版有关美德伦理的专著并不多,据我所知主要有:陈根法的德 性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版、王华的美德论传统美德与当代公民道 德建设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版、葛晨红的德化的视野儒家德性 思想研究同心出版社1 9 9 8 年版。除了王国银博士论文德性伦理研究吉林 人民出版社2 0 0 6 年版,近三年鲜有德性伦理专著出版。当然从微观角度即道德 心理学的专著较多,研究者多为心理学者或教育学者。可以见得,我国德性伦理 研究还相对滞后,不仅原创不多,译著也多限于麦氏的著作,对西方其他德性伦 理新秀关注不多,且就麦氏而言,也只有四部著作有中译本,其最新研究著作付 之阙如,但一个思想家的著作表达思想的相关性和思想的发展改进使得较难全面 准确及时把握麦氏的德性思想。 目前的德性伦理研究在德性伦理的含义和内容、德性伦理的本质和地位,德 性伦理在现代社会被边缘化的根源、德性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在当代社会的实现 都有令人发省的阐述和见解。麦氏分别以实践( 内在利益) 、人生整体、传统三 个核心概念来阐述德性含义,有学者认为德性属性是个体性道德,具有自律性、 主动性、超越性等特征;一般认为,德性伦理是对道德规范自觉体认基础上的一 种自我成就和自我实现的实质性伦理,它既是一种道德情感,又是一种道德理性: 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和自控能力,是一种内容的真理;有学者如麦氏探究了在现 代社会德性衰落的文化根源和社会根源,希冀重振德性雄风,他们试图在亚里士 多德对伦理学与政治学的关系的观点基础上找到公民社会中德性的生长点;对于 德性伦理的价值,很多学者持肯定态度,认为德性乃一种是始源性道德,也是道 德教育和人格培养的切实资源,是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心灵秩序,是公民道德建 设的有益补充和理想追求。因此,对于德性伦理的研究内容有待深入,研究视野 有待拓宽,研究方法有待创新。本文在麦氏德性伦理研究中试图作出一些有益尝 试,在研究内容上尽量将德性的含义、本质、特征等说清楚,交待德性论复兴的 理论基础和社会根源及其展望,在研究视野上立足于文明的转向和人的生存样态 宏观视野上思考,在研究方法上运用理论与实践、逻辑与历史相结合方法,并充 分借鉴道德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 2 、选题意义和主要观点 德性伦理作为伦理学一大传统而源远流长,它也是伦理学诞生之初的伦理形 态,这在东西方皆是如此。在东方,如中国的儒家伦理、印度的佛教伦理思想都 是典型的德性伦理。在西方,最早的系统经典德性著作当属亚里士多德的尼各 马可伦理学,它以至善论的理想人格统摄人的思想行为方式,以“目的论 2 麦金太尔德性伦理研究 幸福 形上思路一直影响后世。进入中世纪,古典德性稍有变化,宗教共同体取 代世俗共同体,人的德性表现为对上帝的信、望、爱,这种德性伦理学一直持续 到近代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上帝的驱逐和个性的张扬,规范伦理逐渐取代德性伦 理并占据主导地位历经数世纪的发展与完善。不可否认,规范伦理作为成熟的伦 理学在维持社会良序发展和保障个人自由与权利方面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 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社会问题丛生,规范伦理在料理现代社会时显得势 单力薄、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之势。麦金太尔深思西方现状之后发出回归亚里斯 多德的德性传统的呼声,麦氏的疗方认为近代以来,由于存在之链的断裂和目的 论的丧失,许多思想家以人性论为基础试图重建道德的合理性论证,但无一幸免 地失败了,即启蒙谋划的失败,现今的西方新自由主义不过是启蒙谋划的余脉罢 了,从而无可奈何地滑入情感主义的泥潭,进入道德相对主义盛行的社会。麦氏 在此诊断的基础上,以一种历史主义的探究方法提出自己的德性伦理,在实践上, 他寄希望德性在圣本妮迪克特的宗教共同体上安家落户。尽管德性伦理在理论 论证和实践操作上还面临许多难题,但麦氏的理论新颖别致,无疑给人耳目一新 之感,其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给我们诸多启示。 理论意义:借助于麦金太尔德性伦理的研究,我们能收获一种哲学伦理 学研究方法( 它有别于黑格尔的绝对历史主义,这种历史主义包含一种可错论的 形式) 。一种伦理研究总不能游离于它的具体社会背景或语境而存活,用麦氏的 话说“道德概念不仅体现于社会生活方式中,而且部分构成社会生活方式。否 则就难免陷入元伦理的遭遇,这种简单平实的道理似乎并非每个人都能照实做 到。另外,一种目的论视角对道德存在样态的分析尽管显得过于前现代,但目的 论框架( 三因素:未经教化的人性、道德训诫、实现其目的而可能所是的人) 对 现代道德诊断却颇具理论特色和解说力度。此就研究方法而论。从研究内容而言, 麦氏德性伦理构建的三个概念( 实践、人生统一性、传统) 使我们对德性伦理有 更深的体会与认识,一种社群主义的视角对自由主义的批判有助于了解西方政治 哲学动态,德性与规则关系的辨明有利于我们作出进一步细致详实的考察,对人 生统一性和内在利益的阐述对于人格统一性和道德教育的意义,对传统伦理资源 的再生性、文化价值观的转型及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等的思考都将有所触及,并 作出自己的一些理论尝试。 现实意义:在梳理西方伦理发展嬗变过程,着手麦金太尔原著研读的基础上, 我们能看到一幅以历史主义的笔画描绘的西方道德发展的概略图。在迈向现代化 的过程中,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突飞猛进,而西方精神文明( 尤其道德) 却面临 四面楚歌、困难重重的严峻局面,这是西方化的特殊产物还是现代化的普遍病 症? 在西方威逼兼示范的作用下而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历经“五四运动”的冲 击,经由“革命道德”的洗礼,再到权威丧失的中国面临道德严重不济、道德乏 硕士学位论文 力的困惑与挑战,西方道德困境能否作为镜像反躬我们自身提供依凭? 道德如何 参与到社会发展系统? 德性伦理如何参与到社会发展系统? 它又在其中扮演何 种角色和发挥什么作用? 我们是否有如麦氏所言的传统的失落甚至道德资源缺 失的现实处境? 这些问题的追问在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构的今天尤显 重要,社会的和谐导源于心灵的和谐,没有一个健康宁静祥和的道德心态和某种 高尚道德理想的体认,就不可能有普遍道德水准的提高,也不可能有和谐社会的 真正实现之日。 一般认为,德性伦理包含于规范伦理,这本身说明原n 准则与德性之间的 紧密关系,只是现代社会过于热衷于规则的顺从,而淡忘对美德的服膺,其中很 大原因当然要归结于社会的变迁,它的确给人们的道德生活带来严峻挑战,但它 是否也是德性伦理的复兴的契机昵? 问题是德性伦理在现代社会有无一席之地, 如何让它成为人们自觉履行的一种长效机制。卢卡奇认为,没有本体论就没有伦 理学,那么如何在本体论隐退的当今社会重构本体论呢,也即道德合理性何在, 人们为什么要遵守道德,这些疑问或许本身太现代而不符合麦氏思想。马克思认 为人把握世界有科学理论、艺术、宗教和实践精神四种方式,道德是一种实践精 神,它不同于科学和艺术,它用于指导人们的行为,它也不同于宗教,但这并不 是说它就不具备超伦理道德的价值,而只有宗教才有,事实上哲学也能达到最高 价值,而且内容更纯。n 1 换句话说,在没有统一宗教传统的国度,意味在中国道 德文化不得不承诺一种宗教的文化负担( 万俊人) ,而德性伦理在某种程度上更 能契合宗教精神特质i = 但没它的仪式) ,现代人亟需德性伦理的滋养,现代社会 亟需德性伦理的疗治。也许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更需一种规范伦理的全面扩展, 但切勿忘记一种深层的道德资源德性伦理。 4 麦金太尔德性伦理研究 1 道德启蒙的概述 近代社会发端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们高举理性的大旗向中世纪挥手告 别,在追求凡人的幸福的呼声中摆脱了宗教的沉重包袱和形而上的“欺骗,由 此也开始了艰难的道德论证之路,并形成两大风格鲜明的流派:感性主义和理性 主义。可是由于他们都偏狭地以人性的某一方面作为其道德基础,且在普遍的 道德规范与自由个人主义的精神实质之间一直存在着颉颃紧张的对立关系,最根 本的是他们全然不知合理证明的标准和概念本质上是历史的,其本身是历史的一 部分,但其深刻的启示正为我们的前进指明了航灯。 1 1 道德启蒙的背景 这里所谓的“现代是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的历史,尤指肇端于资本 主义初见成熟,新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形成,甚至诞生世界第一批资本主义国 家的欣欣向荣的1 7 世纪,因而相当于西方现代化历程。适应时代大潮流变化, 新兴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思想不断涌现,科学与理性深入人心。作为时代精神的精 华的哲学一改中世纪陈腐气息并开始其复兴征程,初步形成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 两大哲学流派,并深深影响伦理学的致思方式,伦理学史上的感性主义与理性主 义的分异与哲学的两流派互证互进。 在中世纪,哲学乃神学的婢女,神和宗教长期以来就是人安身立命之本,宗 教成为人们虔诚守望的精神家园,是人们心灵自我呵护与灵魂安顿的精神城堡, 因而是人们须臾不可离的终极价值依凭。可这一切都随新兴生产关系形成而顷刻 瓦解,尤其是新兴思想对人们原有的生活秩序造成强烈的价值冲击。神学的祛魅 之后,人们急待一个新的终极权威取代原有的价值本源空白,而这个权威也不再 可能是外在的,只能源于人的自身特性,从人性基础演绎道德基本原则成为思想 这是就宗教的世俗化而言的,事实上西方人在举手投足问无不可见宗教对其的深刻影响, 宗教作为底色已融入到西方人的生活之中,不过这已是理性化了的宗教,它本身成为人们的 自由选择 。这里感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区别不在于理性主义不关注欲望的满足( 事实上,理性主义者 也向往欲望的满足,只是强调要服从理性的道德法则,强调道德主体的理性自觉和善良意志, 即便持“绝对命令”的康德还将欲望的满足推至彼岸从而化解德福之间的紧张关系) 只是而 在于理性与感性何者优先,谁支配谁的问题,是理性制服感性还是感性驾驭理性 5 硕士学位论文 家们的默契选择,开始了伦理学史上一个灿烂多彩的春天。 人是理性动物,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天真无邪的好奇,人类文明在人们的不知 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认识三部曲的循环往复中演进。归结而言,人的 认识对象有二:自然与自身( 用康德的术语即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 。 对自然的认识促使自然科学的繁荣,科技的进步和物质的丰盈;对人的认识促使 人们不断探寻和思索人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完善和发展自身,过上对人而言 的好生活。外向意识与内向意识几乎同时起步,“从人类意识最初萌芽之时起, 我们就发现一种生活的内向观察伴随着并补充着那种向外观察。人类的文化越往 后发展,这种内向观察就变得越加显著。”【2 】道德合理性就是内向意识的一个重 要方面。在历史上,道德合理性的论证与伦理学的发展相伴随,每一种伦理学流 派甚至每个伦理学家都代表一种论证思路。理论家们不满足于仅仅给世人提供一 套道德规范和伦理秩序,而更热衷于给出遵从道德的充分理由,将人们的熟知化 为真知,这才是道德哲学家特有的旨趣和实质功能所在。 但是,不同时期的思想家的着眼点是不一样的甚至大相径庭,可以粗线条地 划为古典目的论神学目的论人性解读。什么是人性? 人性的本质特征是 什么? 构成道德原则合理性的基础的人性特征为何? 道德的人性基础是天然合 理的吗? 从人性推演道德是种逻辑必然性抑或只是人性的自然趋向? 如果是前 者,它不免要遭遇休谟问题的诘难,如果是后者,它又何以能成为一种道德思想 或主义呢? 普遍的道德原则或规范何以能让个性特异的个体眷眷服膺呢? 前三 者是启蒙思想家的问题域,后三者是我们结合麦氏思想的反思拷问。 1 2 道德启蒙的内容 1 2 1 两种理论倾向 在论及道德合理性之前,我们先厘定何谓“感性”和“理性 。“感性”在此 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感官欲望;二是情感或感情。它相当于休谟的印象,其含义 分别对应原始印象和次生印象。休谟认为:“所谓原始印象或感觉印象就是不经 任何先前知觉,而由身体的组织、精力或由对相接外部感官而发生与灵魂中的那 些印象。次生印象或反省印象是直接地或由原始印象的观念作为媒介,而由原始 印象发生的那些印象。第一类印象包括全部感官印象或人体的一切苦乐感觉;第 二类印象包括情感或类似情感的其他情绪。 【3 j 应该指出,感官欲望与理性的关 。在此,我对麦氏予启蒙思想家持全盘否定的态度有所异议,彻底失败的诊断判决太过严重, 方法的偏差并不能抹煞其思想启迪的意义。对历史上任何一种伦理学派我们都要保持冷静头 脑和清醒思维,不宜偏激,更不能有以武器的批判替代思想的武器的一劳永逸的痴心妄想, 因为思想不是知识,哲学( 伦理学) 是对永恒问题的思索,因而具有一种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发现问题,撞击思维,陶冶性情,美化人生是哲学( 伦理学) 史的真谛所在 6 麦金太尔德性伦理研究 一系指涉着肉体与精神的差别,而情感与理性的关系乃精神内部的关系。据此理解, 感性的道德合理性证明既包括早期的极端利己主义者( 霍布斯、曼德威尔) 和法 国的感觉主义道德论( 爱尔维修、霍尔巴赫) ,也包括到道德情感论伦理学( 沙 普慈伯里、赫起逊) 及其折中派卢梭( 自爱与怜悯) 和休谟( 自私与同情) 。由 此传统经验主义伦理学的论证历程呈现某种内在规律性,走完一个由极端利己主 义( 正题) 情感论( 反题) 一功利主义( 合题) 的逻辑过程。【4 】“理性 在此是相对于经验而言,而不是对比非理性和宗教说的。“理性 具有认识论和 本体论的两重意义,【5 】认识论维度的理性从不证自明的第一原理演绎出知识体 系,相异于经验主义的归纳方法。本体论维度的理性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主张 理性是人的本质规定性,这类思想家对“人应该如何具有浓厚的思辨兴趣,因 而内含较强的伦理学意味,成为区分经验主义伦理学方法的主要向度。传统道德 合理性论证尽管存在感性主义和理性主义方法论区别,但都信持理性是道德原则 或规范的可靠基础。 可以说,道德论证自古有之( 快乐主义,古典理性主义,斯多葛的律法主义) , 于今为烈罢了。启蒙思想家从不同人性视角分析论证,从而演绎出不同的道德规 范和道德体系,有诉诸于欲望与激情的( 狄德罗、休谟) ,有执著理性的( 康德) , 还有热衷于“根本选择 的( 克尔凯郭尔) ,然而,不同的人性解读也致使不同道 德原则之间呈现剑拔弩张、无法通融的对立格局或态势。 1 2 2 三个代表人物 狄德罗从人的心理本性欲望抽绎出道德原则,但由于人的欲望千变万化、对 立互竞乃至不可相容,道德行为究竟顺从哪种欲望呢? 对此,狄德罗陷入矛盾的 纠缠而无法释怀。休谟是哲学史上的怪杰,以哲学难题而著称于世,同时兼收并 蓄地将功利主义与情感论有机糅合一块。情感既是道德行为的原动力,也道德评 价的最终标准。理性只是情感的奴仆,其效力于欲望情感的更好实现。但休谟又 不愿意目睹社会变成一个个人利益厮杀的角斗场,于是他引出“同情概念企望 在在普遍的道德规则与特殊的欲望爱好之间塔设桥梁。然而这种同情心乃自爱投 射他人的心理反应,脆弱无助的同情哪能抗衡于强烈的自爱本性昵? 对此麦金太 尔一针见血地指出“同情不过是哲学的虚构而已。【6 】 康德的哲学体系发自对休谟问题的思索,康德的“理性”不过是对狄德罗 和休谟诉诸欲望和激情的回应。康德执信理性的道德原则具备普遍的必然性。他 的第一定言命令“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7 j 就 为人们提供了理性检验的标准,为了纯洁普遍的形式,康德完全牺牲了概然性的 人生处境。康德的定言命题也完全排斥了质料的假设,无形中将人的幸福诉求打 休谟问题包括两方面:一个认识论的归纳问题,一个是价值论上“是”与“应当”的关系 问题。 7 硕士学位论文 入冷宫。可不幸的是过分的形式主义却也同样为不道德行为敞开了方便大门,麦 氏深刻洞察道“许多不道德的和琐碎的非道德的准则,都可以被康德的检验证明 得与他极欲坚持的道德准则一样正确,在某些情形中,甚至更有说服力。 【8 1 因 此,这一原则只是道德合理性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尽管康德还呼吁将他 人作为目的来看待以补充实质内容,但已难逃软弱无力的道德说教嫌疑的指责。 如果说康德的理性是对休谟激情的否定,那么克尔凯郭尔则是对他们共同的 否定。在一本倾注了启蒙思想家为道德合理性论证的系统努力的书中非此 即彼,也是启蒙失败的墓志铭,克氏推荐了两种生活;审美的生活和伦理的生 活。审美的生活力求当下体验中忘却自我,其典范为沉溺于个人激情的浪漫情人; 伦理的生活意味一种责任和义务,它既受缚于过去又承诺未来,其典范是婚姻生 活。这两种生活非此即彼,不可调和的,我们没有充分合理理由去偏向于一种而 放弃另一种,他们过什么样的生活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根本选择 ,这样,这位 注重心理体验的哲学家就完全扯断了理性( 理由) 与权威之间的关系。 休谟、康德、克尔凯郭尔的失败意味着为道德提供一种合理论证的筹划已决 定性地失败了。普遍的道德原则论证的失败之后,情感主义泛滥成灾就不足为奇 了。事实上,在情感主义看来,互竞对立的人性基础恰恰表达了启蒙思想家们对 于道德规则的武断与任意,与他们的情感态度如同一辙,并无二致。只不过情感 主义者更为坦率地承认非客观非普遍的道德存在事实,而启蒙思想家们则在各说 各话的道德论证中早已预制了其失败的命运。在启蒙筹划的内部,反普遍原则的 理论倾向也已抬头,休谟的情感为启蒙筹划敲响丧钟的同时是否也是一种先知先 觉者的“理论大发现 呢? 1 3 道德启蒙的特征 1 3 1 人性根据与普遍诉求 启蒙筹划就是启蒙思想家无一例外地将人性的某些特征普化为人性整体并 推导出有关道德规则或训诫而构建道德有效性论证的理论企图。感性主义也好, 理性主义也罢,从偏狭的人性出发只能引出偏狭的道德规则而有失道德的科学有 效性。人性的丰富内容决不能人为地简单加以拆散与解读,一个恶棍满淫的人也 有良心发现的一刻,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也可能做出骇人听闻的恶行。诚然,偏离 人性的道德是伪道德,可对人性的某些特征肆意夸大也不足取,更为重要的是, 人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总在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体主体化的对象性实践活动中不断 丰富、不断完善的。人性的发展变化意味着人性的可塑性,这使道德成为可能, 使伦理学合法。人性的单向度的理解和静态的分析都不利于道德的合理论证,也 无法真正认识道德。 8 麦金太尔德性伦理研究 现代道德合理性的第二个特征是致力于道德普遍主义的诉求。启蒙运动旨在 完成两个核心价值理念:自由与理性。理性崇拜是科技理性在改造物质世界过程 中产生的强大效应所刺激起来的,启蒙思想家相信,科技理性的精确性、普遍性 等特征同样能带入人类的精神生活,能对之进行整齐划一的裁剪和规划,从笛卡 儿普遍数学方法的建立到斯宾诺莎伦理学几何体例的写作,从休谟精确的人 性研究目标到孔多塞对人类精神进步的执信,从康德勇敢地运用理性的呼声到黑 格尔对绝对精神的盲崇,启蒙思想家对理性的信持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期 望通过理性的建设与道德教育,驱除迷信与恐惧,引导自由的精神,塑造开明的 君主,成就人类幸福与正义,这是一种热情洋溢的文化乐观主义态度。在道德领 域,启蒙思想家无一不是旨在完成一个雄心壮志的理论目标:为世人确立一套永 恒普遍的道德规范,可这一理论图谋既遭遇现代个人自由主义的坚决有力的顽固 抗拒,又面临道德文化传统的多元主义的现实驳斥。 1 3 2 个人主义的反抗 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规范的本质功能是一项社会控制和管理的技术,他律 犹如道德规范的影子而形动影随。而越普遍的道德规范越不尽人情,从而越具 有外在的强制意义。而个人自由主义极力标榜个体的独立与自由,倡导个人选择 自己生活方式和自我目标追求的自由。它强调的是个人的价值选择和实现,任何 他人或组织都无权指手划脚,国家应该保持中立价值立场。现代社会,自由经济 培养一大批个人利益至上主义者,一旦有利可图,他们就挺而走险,挑战道德规 范的权威,甚至以身试法。当然,这不是普遍现象。但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摆 脱了等级制与目的论的个体性道德行为者以及道德哲学家们,都将这样的个体性 道德行为者本身视为其道德权威的主宰。【9 】在摆脱等级制和目的论的岁月里, 在彰显权利至上的时代中,个人成为道德规则的终极裁判者。在道德观念的语境 已不复存在之时,独断的意志和欲望填补了原有的空白而成为道德面具背后的修 辞术。这样,一些象征时代精神的词汇频频出现在我们的道德话语中,“权利 就是道德家族的后来者,是现代社会制度和实践的特殊产品。可是在并不存在此 种条件的社会中,它就像相信狐狸精或独角兽那样不可思议。“在缺乏任何这类 社会形式的情况下声张一种权利,就像一种没有货币机构的社会中签发支票付账 一样可笑。【l o 】权利本位主义致使权利冲突不可避免,自由主义内部的争论迄今 在持续不断上演,“谁之正义? 何种规范? 成为对自由个人主义永无题解的疑 问,“如何协调千奇百怪的个人主义自我目的论? 成为思想家都想解决又无力 解决的烫手山芋。 。本人对于道德规范内化印达自律的普遍看法稍存异议,笔者以为他律乃道德规范不可或缺 的特点或宿命,一旦道德真内化了,它就融入了道德主体的价值理解与吸收,道德规范也已 改变性质因此自律决不应援引道德规范来定义。 9 硕士学位论文 尤令人担忧的是,个人主义正以一种隐于无形而非直接破坏的的方式侵蚀着 社会道德规范的根据,其广阔的社会基础让人不寒而栗。众所周知,道德规范在 于规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规范践履的隐含前提是道德主体有一个他者存在 的视野,可是现代个人自由主义却悄无声息地将社会场蜕变为独角戏场。托克维 尔不无远见地指出个人主义就是一种温和的利己主义并天才般地预见其危害, “人们在民主的时代往往寻求一种渺小和粗鄙的快乐m 【1 l 】“民主的平等把个 人拽向自身,导致个人将自己完全封闭在内心的孤独之中的危险,换句话说, 个人主义的黑暗面是以自我为中心,这使我们的生活既平庸又狭窄,使我们的生 活更缺乏意义,更缺少对他人及社会的关心。 1 1 2 】孤芳自赏的现代个人宁愿做井 底之蛙,也不想做翱翔于天空的雄鹰,罗尔斯“相互冷淡的个人”的理论假设成 了当前自勺不幸事实。我们不无理由置疑:现代个人于普遍道德究竟意味着什么? 应该说,自由主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成果,它蕴含着尊重、宽容、开放 等自由主义美德,并在此基础上对道德和法律有着明确区分,如完全义务即偏重 于法律义务,不完全义务则偏重道德义务。自由主义者严格防范着道德价值肆无 忌惮地扩张和对政治的无孔不入的渗透,以道德挤压政治,用伦理价值评价代替 政治原则的随意性而尾随而来的暴政,个人权利要求国家保持一种守夜人的角 色。这样,在道德领域,尽管自由主义社会秩序能够为德性的发育提供肥沃的土 壤,但自由主义默认国家在提升社会道德素质或促进社会美德方面保持缄默和无 所作为。自由主义只是在事实层面规定人的基本权利和社会的基本秩序,而流放 社会的理想价值。由此,个人的美德和社会的和谐等理想价值就被排挤到边缘, 权利的欲望战胜德性的渴求,德性很难成为个体的持久内驱力。如此,科技理性 的僭妄必然会遭遇现实社会的多元价值观。 1 4 道德启蒙的启示 1 4 1 目的论:内容和意义 麦氏认为启蒙筹划失败的关键在于丢失一个古老的目的论图式,这既使道德 于无形中被置换,道德语境不再,道德语义也面目全非。目的论既然化解人性与 道德戒律之间的矛盾,也使休谟难题迎刃而解。以一种目的论视角对道德存在样 态的分析尽管显得过于前现代,但目的论框架对现代道德诊断却颇具理论特色和 解说力度。 在麦氏看来,这一古典目的论的典型代表是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形上目的论: 在亚氏的目的论体系中,偶然所是的人与实现其本质性而可能所是的人之间有一 种根本对立。伦理学就是- - i q 是人们能够理解他们是如何从前一状态转化到后一 状态的科学。 1 3 1 因此,这一目的论有三重构架:偶然所是的人性、实现其目的而 l o 麦金太尔德性伦理研究 可能所是的人性以及联结两者的伦理学训诫,其中任一要素的地位和功能都必须 依据其他两个要素才能理解。麦氏认为,目的论延续着一个传统,中世纪被置于 神学的信仰框架,且更为复杂,但实质未变。可是,目的论传统遭受启蒙思想家 的冷遇,热衷自由的思想家们不愿受缚于既定形上预设的约束,在摆脱“理论的 专制之后,他们却为此付出沉重的理论代价:道德训诫不可理喻,事实判断与 价值判断断裂。这是怎么发生的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化工导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 森林救护知识培训简报课件
- 梧州养发知识培训班课件
- 风湿病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儿童之家招聘信息员考试试题类型及答题策略指导
- 2025年全国高级健康管理师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注册验船师资格考试(A级船舶检验专业案例分析)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 2025年金融投资顾问面试测试题与答案大全
- 2025年建筑行业水电工程师应聘面试宝典预测题及解答技巧
- 桑科课件教学课件
- 连锁酒店相关行业项目操作方案
- AQ/T 7014-2018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安全规程(正式版)
- 《智能产线设计与仿真》课程标准
- 全案设计高级感合同
- 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田家炳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卷
- 2024-2029年高速示波器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市场深度研究发展前景及规划投资研究报告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40道压轴题训练(解析版)
- 北京版小学英语1至6年级词汇(带音标)
- 中国律师学 课件 陈卫东 第10-17章 律师收费制度-律师非诉讼业务(二)
- 盐酸右美托咪定鼻喷雾剂-临床用药解读
- 初中学生校园安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