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天童如净及其禅法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天童如净及其禅法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天童如净及其禅法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天童如净及其禅法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天童如净及其禅法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天童如净及其禅法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人学硕 - q :位论文天童如净及其禅法研究 天童如净及其禅法研究 摘要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目前的如净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之处在于:1 、以前 的研究者并没有完全认识和把握如净禅深刻的内涵。国内的研究者的研究视野多 局限在中国本土文化对如净思想的影响方面。而日本的研究者则更多关注如净禅 中的原始佛教成分。2 、对于( ( 如净续语录的真伪国内尚无人考察。3 、对于如 净“自断法统”之说的存疑。 第二部分论述了如净的生平与如净禅的历史背景。在这里选择性地摘录了史 料中关于如净的主要事件,并分析了如净所处的宋代的禅宗主要特点。 第三部分论述了“如净禅”的特点与内涵。提出如净禅的特点在于圆融,而 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达摩禅,禅法实践上继承和发展了默照禅。用“只管打坐” 的办法以“断”至“空”,“截断众差”,达到“空”一般若的境界。并且提出( 如 净续语录是伪作j 第四部分论述了“如净禅”的历史贡献。第一是对中国禅宗史的意义,第二 是对中日文化交流史的意义。这里,笔者提出如净不仅不是“自断法统”,反而 是为曹洞宗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 关键词:如净禅;达摩禅;默照禅;圆融 浙江大学倾二卜学位论文天章如净及其禅法研究 o n t i a n t o n gr u ji n ga n dh i sc h a n i s m a b s t r a c t t h i sa r t i c l e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p a r t s c h a p t e ro n ee x p a t i a t e st h em a i np r o b l e m sa n di n a d e q u a c i e so fc u r r e n ta c a d e m i c r e s e a r c h e so nm a s t e rr u j i n g f o ro n et h i n g ,p r e v i o u sr e s e a r c h e r sh a v e n t f u l l y u n d e r s t o o da n dg r a s pt h ep r o f o u n dc o n n o t a t i o no fr u j i n gc h a n i s m m o s td o m e s t i c r e s e a r c h e r sc o n f i n et h e i rv i s i o nt ot h ei n f l u e n c e st h a tc h i n e s ei o c a ic u l t u r ee x e r t so n r u j i n g st h o u g h t s ,w h i l ej a p a n e s er e s e a r c h e r sp u tt h e i rf o c u s e sm o r eo np r i m i s v e b u d d h i s me l e m e n t so fr u j i n gc h 。a n i s m f o ra n o t h e lr u j i n gc o n t i n u e dq u o t a t i o nh a sn o t b e e na p p r i s e da ss p u r i o u so rg e n u i n ey e tb e f o r eb yd o m e s t i cr e s e a r c h e r s t h i r d l y d o u b t ss t i l le x i s ta b o u tt h es a y i n gt h a tr u j i n ga b o l i s h e dh i so w nr e l i g i o nt r a d i t i o na n dl e tn o p e r s o nt oi n h e r i ti t t h es e c o n dp a r tr e c o r d sr u j i n g sl i f ea n dh i s t o r i c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r u j i n gc h a n i s m i nt h i sp a r ti s e l e c t i v e l ye x c e r p t e dm a j o re v e n t so fr u j i n gf r o m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a n d a n l l y z e dt h em a i nf e a t u r e so fz e n 。s c h o b li ns o n gd y n a s t y 。 c h a p t e rt h r e ea n a l y z e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n dc o n n o t a t i o no fr u j i n gc h a n i s m 一 “i n t e g r a t i o n ”r u j i n gc h a n i s mi sa ni n h e r i t a n c e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d h a r m a c h a n i s mi n t h o u g h t 。f r o mm o z h a o c h a n i s mi nt h ep a t ho fm e d i t a t i o n w h i c ha d o p t sa “s e a t - m e d i t a t i o no n l y ”w a yf o ro n et od e v e l o pf r o m “a b n e g a t i o n ”t o “s u n y a t a ”f i n a l l y r e a c h i n gt h es t a t e o fp r a j n a b e s i d e s ,i ti sb r o u g h tf o r w a r dt h a t r u j i n gc o n t i n u e d q u o t a t i o ni ss p u r i o u s t h ef i f t hp a r ti sc o n c e r n e dw i t hh i s t o r i c a l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r u j i n g c h a n i s mt oc h i n e s eb u d d h i s m 。sh i s t o r ya n ds i n o j a p a n e s ec u l t u r a le x c h a n g eh i s t o r y i n c o n c l u s i o n ,it h i n kt h a tr u j i n gn e v e ra b o l i s h e dh i sr e l i g i o nt r a d i t i o nb yh i m s e l f b yc o n t r a s t h eh a sc r e a t e dan e ww o r l df o rc a o d o n gs c h l 0 0 1 k e yw o r d s :r u j i n gc h a n i s m ;d h a r m a c h 。a n i s m ;m o z h a o c h a n i s m ;i n t e g r a t i o n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天童如净及其禅法研究 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逝姿叁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 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 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敝作者虢 冶锚 签字日期加吖年弓月7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逝江盘堂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本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逝姿盘堂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传播,可以采用影 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汔碗 导师签名:j ;7 参研 j 签字日期2 0 。1 7 年弓月了日 签字吼7 年岁月夕日 浙江人学硕上学位论文天章如净及其禅泫研究 致谢 我非常自豪在浙江大学度过三年紧张忙碌的研究生生活,这不仅因为浙江大 学是国内外著名的高等学府,更主要的是在这里我师从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 结识了许多优秀的业内人士。三年的时光虽然短暂,但我倍感重返校园的快乐, 在学术上也有长足的进步。很高兴能借此机会,向所有关心我、帮助我的人致以 谢意。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我很幸运能够遇到张家成老师。他广博的知识、深邃 的思想使我敬佩不已;他的耐心与宽容让我感动。为人为学,其问受益,自当饮 水思源,尤其是张老师对我的论文从选题到框架,从撰写到修改,无不倾心,文 章终得完成。知遇之恩,自当铭记于心! 他的言传身教,不仅给了我学业上耐心 细致的指导,而且给了我深刻的人生启迪,使我受益匪浅。 在此,还要感谢浙江工商大学的郭万平老师,郭老师无私地提供了很多珍贵 的资料,并且郭老师有关日本学者对于如净的评价这一论述使我茅塞顿开,受益 匪浅。 感谢教授我课程的董平老师、李明友老师、潘立勇老师、黄华新老师、盛晓 明老师、黄健老师和胡志毅老师等,三年来,诸位老师的授业解惑,令我深谙于 知识的魅力,而忘返于学术的幽途。诸位老师学高德馨,为人为学皆是我之楷模。 我还要感谢各位评审我的论文以及出席我的答辩会的老师,感谢你们提出的 宝贵意见。 三年的研究生生活转瞬即逝,但这三年在我漫长的学术研究道路上意义深 远,良师益友的指导和帮助,为我今后的研究道路打下基础。我将不懈努力,继 续前进。 冯瑁 2 0 0 9 年0 3 月0 7 日于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硕: = 学位论义天童如净及几禅法研究 引言 在中国佛教研究中,禅宗研究一直是热点所在。而在禅宗研究中,又以对唐 五代的禅宗研究为甚,对宋代的禅宗研究次之。但是即使在这样禅宗热的大环境 下,国内学者也甚少有人专门研究天童如净。甚至连研究禅宗通史的学者,都较 少提及如净。 在仅有的几本涉及到如净的禅宗史研究著作中,如净多被描述成为一个只会 推行“只管打坐”、将法印交给异邦之“自断法统”,“回天无力”的禅僧形象。 其实如净一生中“六坐道场”,绝非泛泛之辈。而且如净所住持过的寺庙当 中,净慈寺是五山中的第四大寺庙,天童山是第三大寺庙,在当时五山的官刹基 本上都是由临济宗的和尚占领的情况下,如净能晋住这两大寺庙,说明了他是当 时禅界的杰出人物。 这样一个杰出的佛教人士,在中国禅宗史上却见不到其行状的详细记载,有 关如净的资料极其匮乏。也许是因为“惟天童净禅师不流不倚兼而有之。自成一 家八面受敌。”,其圆融的禅风在当时非常独特,其立场受到多方攻击,被当时的 丛林视为异端,所以其详细业绩才不被正统灯史语录所记载吧。 在日本的曹洞宗,因为如净是道元的师父因此受到了十分的敬重。也因为这 个原因,在日本佛教界和学术界,有些人专门研究如净禅。从研究人数上来说, 日本研究如净的人反而比中国还要多一些。但是,因为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 刻理解,日本的研究者有一些观点比较偏激片面。 在佛教史上,如净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人,他开启了曹洞宗的新的天地。如净 禅的历史意义需要我们重新认识。 重新认识如净的禅学思想和历史影响,必须打破狭隘的门户之见和地域观 念。如净禅师是一个心胸宽广、不拘泥固有观念的志向高迈之人,所以研究如净 也应该立足于佛法整体,而不能局限于曹洞宗这一门派,甚至也不能局限于“国 家”这个具有现代政治意义的概念。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他为什么直到快临终了 才宣告自己的禀承,才能理解他为什么会把衣钵传给一个日本人,才能理解为什 么他的语言和行为当中可见各宗各派的痕迹等等一系列与其他禅师不一样的地 方。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天章如净及) e 禅法研究 关于如净,研究得最详细的在中国方面是毛忠贤所著中国曹洞宗通史) ) , 在日本方面是镜岛元隆的一系列著作。本文在广泛搜集如净禅师有关文献以及综 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一进行考察。在研究方法上也不拘一格,如在分析 如净师承的时候,采用史学上的考证法,在论述如净思想的时候,采用逻辑分析 的方法,以期力求还原如净及其禅法的本来面目。本文在写作时除了参考现有的 中文资料之外,还参考了大量的日文资料。 2 浙江人学顾, 学位论文 天童如净及其禅法研究 1 相关研究综述 1 1关于如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在中国禅宗史上,记载如净事迹的传记很少。最早出自枯崖漫录( 1 2 6 3 年) ,有如下记载: 论。 庆元府天童如净禅师,欣然豪爽,丛林号日净长。 礼真歇塔偈云:歇尽真空透活机,儿孙相继命如丝。而今倒指空肠断,杜宇血啼 花上枝。 示众云:心念分飞,如何措手? 赵州狗子佛性无,只个无字铁扫帚扫处纷飞多, 纷飞多处扫。转扫转多,扫不得处拼命扫。昼夜竖起脊梁,勇猛切莫放倒,忽然扫破 太虚空,千差尽豁通。 宗趣可知矣有问瑞世嗣谁,日如净。问道号谓何,日净长后于太白山感疾退 席,下涅巢堂始大哭。为鉴足庵烧香,入寂时侍者告以法堂宝盖镜堕于座上,日镜枯 禅至矣。如其言。o 在南宋元明僧宝传有“天童如净禅师”介绍,其中关手如净的评价为: 如净禅师,字长翁。奇逸有远大志,受可印于足庵。不屑肥遁,广诸方便经其 笑詈者,皆略成器。识者称净险要,颇类云门,其缜密实如洞山 奄然长往赞日:丹霞大隆洞宗之后,而冒滥之弊,骏驳有矣。长翁举措风规无, 乃涂毒鼓不容侧耳,抑识法者惧乎。但其入理深谈,不滞玄微真洞下狞龙,而云行 雨施,讵可量哉。 列祖提纲录卷18 里没有对如净的介绍,只有如下寥寥几则法语引用: 长翁净禅师,客至上堂。 陆修静、陶渊明,文殊、普贤,作圆相日:“咦! ”一款具呈。且道,凭谁批判? 若是孔夫子,吾无隐乎尔。 ( ( 宗鉴法林对如净的介绍虽有6 7 9 字,但全部为其语录引用,并无一字评 ( 宋) 释圆悟:枯崖和尚漫录三卷,收于础新纂续藏经第8 7 册。 圆 白融撰,性磊补辑:南宋元圳禅林僧宝传卷7 如净禅帅行录,收于陀新纂续藏经第1 3 7 册。 ( 清) 行悦集:列甜1 提纠录收十础新纂续藏绛,第6 4 廿廿。 3 浙江火学硕,l 学位论文 天章如净及典禅法研究 从上述古代著作中可以看出,古代典籍对如净的提及之处非常少。即使有, 也是多为介绍,而少有分析研究。 古人对如净研究忽视的状况,也一直延续到现当代。在现代学术界的禅宗研 究书籍当中,也鲜见对如净的研究。仅有的几本,列举如下: 杜继文、魏道儒编写的中国禅宗通史。,对如净有以下介绍: 长芦清了经天童宗珏、雪窦智鉴,传至天童如净( 1 1 6 2 12 2 8 ) ,曹洞宗开始有 了起色。如净是明州苇江人,出家后多年游方参学,嘉定三年( 1 2 10 ) 住持建康清凉 寺,继之住持台州瑞岩净土禅寺、杭州净慈禅寺、明州定海县瑞岩寺等。宝庆元年 ( 1 2 2 5 ) 住天童山他虽然有多年游方经历,却注重坐禅修行,认为参祥是身心脱落, 坐禅才是明心见性的唯一途径,实质上他是正觉默照禅的延续。 当代学者对于如净的研究,最详细的是毛忠贤所著中国曹洞宗通史。一 书。 在该书中,对如净的禅法有如下观点: 天童如净说法深简,立意高古,资料在公案与即事之间,义理在临济、曹洞之外 而回向达摩之“心如壁立”、 僧璨之“唯嫌拣择”及小室六门集之“息心泯别” 上,有明显的打破宗派,回归本初的倾向。 “截断众差,单提一著”是如净禅法要领。万象一相是如净禅的主题。万象一相, 一相无相,无相为空”,空为“实相”,实相即道、即性、即体、即理,执一驭万, 一多不别,这就是如净禅的核心思维 在转禅旨为身心体验的修行时,如净没有标举“默照禅”,而是说“只管打坐” 虽形式上与默照禅无多大区别,但不说“默照”而说“孝r 坐”,显然也是要回归于达 摩的“壁观禅” 如净以“打坐”为唯一成道法门,是对禅宗史上种种法门收益甚微而最终难免宗 派衰亡的反思后得出的经验t i k y , 。 如净力求回归祖道,恢复禅宗本来面目。但是他的提倡和实践收效不大。盛极一 时的南方曹洞禅系至此断绝。这便是如净“回天无力”的悲剧。 色参见卡t 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3 年版。 参见毛忠贤:中国营洞宗通史江两人民版 1 :,2 0 0 6 年1 1 月版。 4 浙江入学硕一l 学位论文 天章如净及其禅泫研究 在日本的研究者中,最著名的研究者是镜岛元隆。他的主要观点见( ( 天童如 净禅师。研究回一书: 观点1 认为( ( 如净续语录是后人伪作。 其中镜岛列举了五点理由: ( 1 ) 如净出生地 如净续语录中说如净出生地为明州苇江人,而道元在正法眼藏,行持中 说如净是“越上人士” ( 2 ) 参随雪窦智鉴的时间 如净续语录中说如净在智鉴处参学1 5 年,但是智鉴从1 1 8 4 年8 0 岁的时候 进驻雪窦山,8 7 岁时退居东庵,第二年7 月圆寂,也就是说智鉴总共在雪窦只待了 8 年时间 ( 3 ) ( ( 续语录到达日本时间 ( ( 如净续语录比( ( 如净语录) ) 到达日本的时间还要早一年,这是不可能发生的 事情。 ( 4 ) 如净续语录编辑者义远住持瑞严寺时间 若( 如净续语录是真实的,那么义远住持瑞严寺时间至少为2 3 年,这是难以 置信的。而且在1 2 4 8 年,义远还是育王山前堂首座,不可能同时是瑞严寺住持。 ( 5 ) 其他文章对如净法语的引用 中国各种灯史以及僧传涉及到如净的章节中,引用的法语均为( ( 如净语录) ) 中所 列的法语,并无一则如净续语录中的法语 观点2 真实的如净( 带有一定的宋代色彩) 与道元描述的如净( 时代反叛者) 有一定的差异 ( 1 ) 如净让道元将寺庙建在深山里,但天童寺却仅仅在郊外,并不远离尘嚣。 ( 2 ) 如净让道元不要接近王公贵族,但是自己仍然外出化缘,并与宁宗和杨皇 后交往。 观点3 道元对如净的判断中也有正确的地方 6 参见( f j 本) 镜岛元隆:天童鱼u 净禅帅。研究,春秋礼,1 9 8 3 年8 月版。 5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天童如净及j e 禅法研究 ( 1 ) 如净比当时一般的祥僧远离权势和名利。 ( 2 ) 如净专心坐禅,与当时禅风迥然有别。 1 2 目前如净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之处 1 2 1 关于如净禅的特点与内涵 本文以为,目前的如净研究者仍然没有认识到如净禅的特点与深刻的内涵。 国内学术界的观点可分为两种,第一是把如净禅仅仅看作是默照禅的延续。 其中又有两种评价,一是肯定“默照禅”的作用,但是认为如净禅没有新意,持 这种观点中著名的学者有杜继文和魏道儒。 另外一种是连“默照禅”乃至“曹洞禅”的作用都完全加以否定。 例如麻天祥在其中国禅宗思想史略一著中完全否定了以正觉为代表的“默 照禅”的历史价值: 默照者,顾名思义即默坐与观照,这同样是为了实现明心见性,洞彻本源而进至 绝对超越境界的禅宗法门所以,它同样也只是一种禅法,或者说是一种方法而不 是目的,对思想发展而言,也不可能有什么显著的贡献。o 正觉之默照显然沿袭了初代时期禅法的风貌,仍突出默坐的形式,与当时禅宗思 想的发展相比较,显然是一种倒退,一种无助于社会思想发展的倒退。 不但否认,甚至把曹洞宗的衰落都归罪于“默照禅”: 曹洞宗在宋代的衰微,固然与其思想上所主张的偏正回护,即相即真有关,但其 比较重视打坐这一无助于思想发展的形式,很可能是导致其衰落的重要原因。 顾伟康的禅宗:文化交融和历史选择专论了南宗禅,认为“事实上,在 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所有佛学宗派中,真正施巨大影响于中国文化的,也就是这种 以公案接机,唱评棒喝的南禅”。因此能够把握南禅,确凿地认识禅宗,也就根 本上扣住了中国佛学史上“最重要的一环”。 这种观点也是夸大了临济禅,忽视了“曹洞禅”包括“默照禅”“如净禅” 的意义。 第二种观点是把如净禅看作是对达摩禅的回归,著名人物是毛忠贤。 。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史略,中国人民大学 h 舨社,2 0 0 7 年3 月第1 皈,第1 2 5 页。 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史略,中国人民大学版社,2 0 0 7 年3 月第l 版,第1 2 7 页。 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史略,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 0 0 7 年3 月第l 版 第1 2 6 页。 伽参见顾伟康:禅宗:文化交融和协史选择,1 海人民m 版社1 9 9 0 年版。 6 浙江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天章如净及其禅法研究 本文认为,不论主张如净禅是“默照禅”的延伸还是认为如净禅以达摩的壁 观为指归,国内的研究者大多把研究的视点局限在中国本土文化上,夸大了“如 净禅”中的中国色彩。 从日本方面来看,道元在宝庆记和( ( 正法眼藏中则把如净描写成为一 个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象,把如净的一言一行都看做对当时的时代的反叛, 因此日本的研究者根据道元的描述去印证如净,得出了两种不同结论,一种发现 了如净的中国文化色彩之后,抨击如净言行不一。另一种延续道元的观点,认为 如净禅是超越了或者说脱离了中国禅宗文化,脱离了中国文化整体而回归原始印 度佛教。这种说法片面夸大了如净禅中的原始佛教成分,完全否定了如净对中国 文化的继承。 1 2 2 对于如净续语录的真伪问题,国内学术界尚无人考察。 日本的镜岛元隆认为只有( ( 如净语录是如净的原话,其他都是后人的伪作。 关于这一点,国内尚无人研究。 1 2 3 关于如净“自断法统”的评价 因为如净把曹洞宗的衣钵传给了日本人道元,所以很多中国人认为他是“自 断法统”。这种说法是站在中国人的立场说的,但是佛教讲究“无分别”,我们在 研究如净的时候,必须立足于整个佛法体系,不能拘泥于某个门派和某个地域。 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评价如净这一做法的真实动机和影响。 7 浙江大学硕二k 学位论文天童如净及其禅法研究 2 1 生平简历 2 如净的生平与如净禅的历史背景 如净( 116 3 12 2 8 ) ,明州苇江( 今浙江宁波市) 人,俗姓俞。少年出家, 19 岁即游方各地。登雪窦等山,浪迹江湖2 0 余年。 关于如净禅师的悟道因缘。据载: 初参雪窦智鉴,鉴问:“汝名什么? ”净日:“如净。”鉴日:“不曾污染,净个什 么? ”净莫措。一日白鉴日:“愿乞某充净头。”鉴e 7 :“不曾污染,净个什么? 若道 得,许汝净头。”净又莫措。阅教月,鉴召净室内日:“前来一拶,道得也未? ”净拟 议,鉴大叱:“出! ”如此激发数番一日,忽上方丈,白鉴言:“某甲道得。”鉴问: “纵脱臼窠,即落便宜,如何道得? ”净拟进语,鉴便打,于是豁然有省,连声叫日: “某甲道得,某甲道得”鉴微笑,即请充净头,从受鉴会嘱大法,为曹洞法嗣。 又,新修天童寺志介绍到: ( 如净) 参“庭前柏子”语有省,呈颂日:“西来祖意庭前柏,鼻孔廖廖对眼睛, 落地枯枝栽跳,松萝亮格笑欣腾。”鉴句淀。又颂扬歧问僧:“栗棘篷,你作么i 生吞7 金刚圈,你作么跳? ”云:“肘后蓦生闲落索,风前忽布闹叉撑,哪吒八臂空凋怅, 夜半三更白昼行。”庵甚为器重,遂授衣拂。 如净相继住建康府清凉寺、台州瑞岩寺、临安府南山净慈寺和明州天童景德 寺等东南名刹,最后四年住天童寺,因此被称为天童如净。 如净临终遗偈日:“六十六年,罪犯弥天。打个跛跳,活陷黄泉。咦,从来 生死不相干! ” 时为南宋理宗皇帝绍定元年( 12 2 8 ) ,全身塔于天童山中。 如净被尊为曹洞宗第十三代祖。嗣其法者有孤蟾莹、石林秀等人。日本京都 僧人永平道元于宋理宗宝庆元年( 1 2 2 5 ) 谒见如净,两年后,如净许为法嗣,传 芙蓉楷祖法衣、嗣法书、自赞顶相和宝镜三昧、五位显诀等,与道 元携返日本。 其著述有如净和尚语录二卷、天童山景德寺如净禅师续语录一卷, 收入大正藏第4 8 卷。 ”参见吴立民、徐孙锦主编:禅宗宗派源流,中围社会科学m 版社,1 9 9 8 年8 月版,第十一章。 。参见天堂寺志编纂委员会编:新修天童寺志,宗教文化出版社,1 9 9 7 年3 月版。 6 如净:如净禅帅语录,天誊寺目j 行2 0 0 8 年,第1 4 7 吹。 浙江大学硕:l 学位论文天童如净及其禅法研究 2 2 如净禅的历史背景 2 2 1 宋代禅僧的世俗化 自佛教传入中土以来,受到了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的影响与渗透,开始了中 国化的历程。禅宗的出现,则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唐宋以来,中国化的佛 教进一步向世俗化、社会化方向演进。 佛教的中国化、世俗化是个双向的过程。一方面,为适应中土社会的需要, 使佛教基本理念简单易懂,佛教徒主动地从形式到内容对佛教都作了一些调整。 由此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和普及,并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 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在这一过程中,源于本土的中国文化传统和社会力量反过 来又以其巨大的威力改造着佛教,使之不得不将中国传统儒道思想、民间信仰乃 至于世俗的价值观也纳入佛教的体系之中,其结果也给中国佛教带来了种种利弊 和问题,甚至对中国佛教的宗教性、神圣性( 解脱旨趣) 带来挑战。可以说,世 俗化程度的加剧是宋代以降中国佛教呈现衰败走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佛教界接近世俗社会,参与政权之争的风气,从唐佧就开始形成,但在唐朝, 禅宗还是以超越世俗作为追求的目标。 但是到了宋代,禅师与士大夫的交往非常密切,他们一起历游名山大川,结 友唱和,填词写诗,鼓琴作画,就这样融合渗透,到南宋,禅僧已经完全士大夫 化了。 不仅如此,禅僧与官府的交往也非常密切。根据杨歧方会和尚语录记载, 临济宗杨歧方会在上堂说法时明确指出,禅宗的发展不能离开官僚士大夫的扶 助,更不能没有帝王的支持。他说:“某此际荣幸,伏遇知愿诸官寿齐山岳,永 佐明君,作大股脑,为佛施主。” 方会的话,代表了当时禅林大部分禅师的思想。因为与官府的合作态度,禅 门五宗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得到地方节度使或观察使、州刺史的支持。禅僧努力 争取以儒者士大夫和皇室、外戚为“外护”,以扩大社会影响,促进自己的发展。 他们或在州县形胜之地的寺院传法,或奉诏在皇家寺院担任住持,甚至参与国家 的政事。 演变到南宋时代,很多禅僧完全不理会佛教的本意,而是热衷于从利益出发 9 浙江大学硕l :学位论文天章如净及e 禅法研究 地与朝廷士大夫交往,甚至不少上层禅僧,也表现为贵族化的倾向。 在中国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在这一时期,以商人、百工、 城市平民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步兴起,壮大成为新的力量。市民阶层兴起后对社 会风俗和文化取向上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过去遭受鄙视的商人的地位空前提 高,逐朱营利成为风气,商人奢侈的生活方式吸引着新兴的市民阶层,市民阶层 对金钱和享受的追求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这种改变的突出表现,就是由传 统的“重义”走向“重利”,即对今生现世物质利益的追求。 宗教作为社会领域之一,无法超越这一客观趋势。佛教由早期的纯标“出世”, 变为后期的“以入世求出世”。自五代十国开始,僧众由山林陋居,逐渐向城市、 都邑、大中寺院分流。虽然名义上是“入世劝化”,但这对许多信仰不坚定的僧 众来说,实在是一种走出丛林的籍口。这势必导致佛教的危机。佛教,尤其是禅 宗,其世界观的形成巩固,主要靠封闭式的内视体空来实现,而碌碌红尘、六根 逐色,必妨碍根基不深的修禅者参修进道。世风如潮,至天童如净时,宗派组织 的上层贵族化,僧侣安于敛财享受,惑溺名利,不思进取,风纪颓败之状臻于极 致,佛教逐渐失去了其慈悲济世的本来面貌。 2 2 2 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 在宋代,禅僧主张三教合一的风气非常盛行。 比如宋代禅界著名禅僧大慧宗杲认为: 在儒教则以正心术为先,心术既正,则造次颠沛无不与此道相契,前所云为学 为道一之义也。在吾教则日,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在老氏则日慈、日俭、日不敢 为天下先能如是学,不须求与此道合,自然默默与之相投。 这就是说,三教在本质上是互相契合的,其差别只是在语言文字的表达及其 实现方式上。因此他说:“三教圣人所说之法,无非劝善戒恶,正人心术。”甚至 认为,“三教圣人立教唯异,而其道同归一致:此万古不易之义”( 同上) 。 这种“三教合一”思想,据道元所记:“近日,宋朝僧徒,无有一人能知孔 老不及佛法。借名为佛祖儿孙之徒,如稻麻竹苇,遍满九洲之山野。”口 这说明三教合一的思想在宋代极为兴盛。 。释宗杲: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收十大正新修大藏绛第4 7 册。 5 ( f i 本) 道元:f 法h 艮藏,何燕生详,宗教义化版 r 2 0 0 3 年1 1 月第l 版,第6 8 4 页。 1 0 浙江大学硕,i :学位论文 灭章如净及其禅法研究 2 2 3 “临天下,曹一角”:禅门五家的不同命运 所谓“分灯禅”,主要指禅宗在唐末五代后逐渐分化出各具特点的五个宗派, 它们是沩仰,曹洞、临济、法眼、云门五宗。其中:沩仰宗创立并繁兴于唐末五 代,开宗最先,衰亡亦最早,前后仅四世,仰山慧寂后四世即法系不明;法眼在 五宗中创立最迟,兴于五代末及宋初,至宋中叶即告衰亡;云门一宗勃兴于五代, 大振于宋初,至雪窦重显时宗风尤盛;曹洞宗自云居道膺后即趋衰微,从芙蓉道 楷后宗风再振,丹霞子淳下出宏智正觉,倡“默照禅”,是宋代禅学之一大代表; 临济在五宗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也最大。该宗自石霜楚圆下分出黄龙、杨歧二 系,大盛于宋中叶,至圆悟克勤下出大慧宗呆,倡“看话禅”,风行一代。 也就是说在如净时代,沩仰、法眼、云门三宗基本消亡,只剩下曹洞和临济 两宗,而又以临济宗为甚,所谓“临天下,曹一角”。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灭鼋如净及j 禅法研究 3 1 如净禅的特点 3 如净禅的特点与内涵 如净虽然隶属于曹洞宗门派,但是如净禅却是兼容并收临济、曹洞、云门、 法眼、沩仰等五家七宗的思想,甚至超越佛教的局限,以儒释禅,借儒宏禅,显 示了圆融的特点。 3 1 1 从如净师承上探索如净禅圆融的特点 3 1 1 1 如净与临济、曹洞两派的渊源 在如净参随的祖师中,值得一提的有临济宗的无用净全、松源崇岳和曹洞宗 的雪窦智鉴。 如净语录吕潇所作序中有这样的话“始以竹篦子久知痛痒,后因一滴水 渐至澎冲。 1 6 所谓“竹篦子”指的是“竹篦子背触话”这一段公案。当时以这段 公案引接学人的是临济宗的无用净全和松源崇岳。所以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如净 初参学的对象是临济宗,然后改投吸取“曹源一滴水”的雪窦智鉴。 如净语录中关于无用,有如下真赞一偈: 无用顶相 打杀宣州花木瓜,爆出越州翁木大。血滴滴风衮剑轮,黑漫漫弥天罪过。咦! 描邈者个贼头三千里外谁耐? 面热而汗迸流 这则真赞是称赞无用净全能将大慧宗杲的家风完全为己所用( 宣州花木瓜是 大慧宗杲的出生地) ,大振宗风。这则真赞说明了如净对无用净全的了解。 而( ( 如净语录中关于松源和尚,则有如下真赞一偈: 拄杖颂寄松源和尚 七尺乌藤挂东壁,春风忽来生两翼。鞭起飞龙趁不得,洞庭搅碎琉璃碧。去兮去 兮明历历,梅花影里休相觅。为雨为云自古今,古今寥寥有何极。1 8 这则真赞称赞松源和尚是古今少有的大师。 在松源崇岳禅师语录1 9 中,也有“示如净禅人”这样的法语: ”如净:如净禅师语录,天章寺印行,2 0 0 8 年,第l 页。 ”如净:如净禅帅语录,天章寺印行,2 0 0 8 年第1 2 7 页。 ”如净:如净禅帅语录,天堂寺印行,2 0 0 8 年,第1 4 0 贞。 ”收于刑新纂续藏绛,第7 0 册松源崇岳桦帅语录。 1 2 浙江大学硕上学位论文天堂如净及其禅法研究 劈面三拳,连摁两堂撒手悬崖,丧尽伎俩,德云不在剧峰上。 由此说明两人交往极深。 如净本人跟临济宗深厚的渊源还表现在:如净入住天童,是临济宗无际了派 的推荐。此外在如净语录中出现了很多临济宗的禅僧,如无文道璨、简庵嗣清、 石鼓希夷、掩室全开、无际了派、浙翁如琰、西山亮等。 但是临济宗的宗师并没让如净停留下来,离开无用净金和松源崇岳的如净, 复遍参诸方丛林,最后来到宁波雪窦山。 关于雪窦智鉴,如净。i - a 临终时拈香云: 如净行脚四十余年,首到乳峰,失脚堕于陷阱,此香今不免拈出:钝置我雪窦 足庵大和尚 也就是说雪窦智鉴是如净唯一正式禀明的师承,可见如净对雪窦智鉴的高度 尊敬。 此外如净还提起曹洞宗的宏智正觉并尊称为“古佛”。 从师承看,如净就是既接受了临济宗的熏陶又得到曹洞宗的教诲。 3 1 1 2 如净对曹洞、临济思想及宗风的运用 正因为如净的师傅中既有临济宗的禅师又有曹洞宗的禅师,所以如净禅既有 曹洞宗的绵密,又有临济宗的犀利之“喝”。 如净语录中多次提起临济禅,例如( ( 住建康府清凉寺语录中有“以此 断临济命根”这样的话。很多人把这句话按照字面意义来解释,认为表明了如 净与临济宗的誓不两立。其实命根断处,指的是禅家对我法二执的彻底抖落。在 这里指的是将临济禅的宗风为自己所活用。 如净的确做到了活用临济宗的思想与宗风。 比如在台州瑞岩禅寺上堂云:“斩鲸龙头角,截虎豹爪。烂泥团受用不尽, 踏着刺方见作家。其或未然,谁在画楼沽酒处,相邀来吃赵州茶。”2 2 斩头角去爪牙是说去有存性,即药山说的“皮肤脱落尽,唯余一真实”。“烂 泥团受用不尽。”指不执正偏空有的兼带混融,能于圆融无碍中别有无( “踏着刺”) ”如净:如净禅帅语录,天奄寺印行,2 0 0 8 年,第1 4 7 页。 “如净:如净禅帅语录,天堂寺e 行,2 0 0 8 年,第1 0 负。 2 2 如净:如净禅帅语录天章寺e 1 j 行,2 0 0 8 年,第3 0 贝。 浙江火学顾l 学位论文天童如净及其禅法研究 而不昏,方是真正的内行作家。“画楼沽酒”指宝峰克文的“事事无碍”偈中的 无心,“吃赵州茶”指赵州从谂对已到新到者不加分别,一律说“吃茶去”。克文、 从谂的话都是强调无心和去别,平等看待一切。此乃以赵州茶垂示行人的例证。 在普说中他对临济宗的宾主照用做了如下解释: 喝一喝:有主有宾,有照有用。还知落处么? 若知得落处,便知得起处;若知得 起处,便知得灭处;若知得灭处,便知得起灭俱灭、寂灭现前。于e i 用中,六处发现: 在眼日见,直须挟却眼睛迥无所见,然后无所不见,方可谓之见;在耳日闻,直须塞 断耳根迥无所闻,然后无所不闻,方可谓之闻;在鼻日嗅,直须敲落鼻孔香臭不分, 然后无所不分,方可谓之嗅;在舌谈论,直须拔却舌头天地缄默,然后炽然无间,方 可谓之谈论;在身曰人,直须四大脱除了无依倚,然后随类现形,方可谓之人,在心 日识,直须永绝攀缘三只劫空,然后起灭不停,方可谓之识。如上六处发现,无所间 断前来所谓有主有宾,有照有用,直得宾主互换、照用交参上至三世诸佛,六代 祖师,下及傍生异类草木昆虫,皆此一喝无有遗者,便见威音王未现已前只是如今, 如今只是威音王未现已前,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若约山僧所论,喝个甚么? 论 个甚么? 本无许多般,总须吃棒。有甚蹉过,有甚不蹉过。更有临济四喝,因行不妨 掉臂,亦与一一穿却鼻孔。咄一喝,如金刚王宝剑;屎厕筹一喝,如踞地狮子。窟里 老鼠一喝,如探竿影草;钓虾蟆汉一喝,不作一喝用。髑髅前魍魉,今夜清凉,恁么 唤作医死马,纵然活去者一喝,争免个【尸q 豕】沸碗鸣声。虽然,且道威音王未现已前, 从什么处得来,还定当得出么若也定当得出,胡喝乱喝,有甚么过,免向绳床角头 叉手觅。其或未然,拳头脚尖,切忌恶发咄。2 3 如净的意思是普通人身体中的内六根:眼( 视觉) 、耳( 听觉) 、鼻( 嗅觉) 、 舌( 味觉) 、身( 触觉) 意( 感觉) ,与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终日 接触,便产生了虚妄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于是便迷 头认影,迷失本性,不见自己的本来面目,执四大假合为自身相、执六根缘影为 自心相,从而导致原本清净的人生生活在根尘胶合的幻想中,丧失常住真心,烦 恼苦痛顿然丛生,乃至失去精神的绝对自由。所以,参禅者欲达彻悟彻证的境界, 务须借用六根的发现作用而时时回光返照,以彻底粉碎根尘之间的彼此攀缘,使 六根失去见闻嗅尝觉知的作用,从二元意识的对立中脱颖而出,以进入绝对的境 “如净:如净禅帅语录。天奄寺e 1 j 行,2 0 0 8 年第1 0 9 贞。 1 4 浙江火学颈一j 学位论文灭章如净及) t 禅法研究 界获得精神的自由与解脱。 在这里,如净一方面否定凡夫通常的认识作用,在人的本来无一物境地,另 一方面,又承认在此境地人的本来面目。 这则“普说”有曹洞宗风格的对“六根”日用的平实分析,也有临济宗风格 的“有主有宾,有照有用”的“喝一喝”,两相互嵌互入,这不但改变了曹洞宗, 而且改变了临济宗,这既不是纯粹的曹洞禅法,也不是纯粹的临济禅法,而是“曹 洞与临济兼有”的如净禅。 除了临济宗的思想,如净也经常应用临济宗教化学人的手法。 因为有些悟性不够的人用打坐的方式参禅易堕无事窠里,一念不起,是黑暗 深坑,是无明窠e - t ,是黑漆桶底,这个境界是无知无觉,人的佛性被遮藏在里面, 定境难以现前,能断除三界烦恼而证得真谛的无漏智无法透出,最后一念无始 无明未能觑破,难以彻见心性。 如净为了挽救此禅病,在其上堂说法时亦用“临济喝”等宗风而垂示。如: 请首座上堂云:拔断毒陀尾巴,穿住黑牛鼻孔。虚空背上牵来,大地六番震动 甚恶毒兮甚仇雠,屎尿腥臊汗血流。拟将眼觑无踪迹,个是清凉第一头。喝一喝! 拍 这便是以临济喝之法逼拶行人直下猛烈用功参究、以彻底打破黑漆筒的例 证。 而对于自身所属的曹洞宗,如净更是应用自如。 曹洞宗奉行“不择无二”,认为性虽无形而法有畛域,同样可在佛理的规范 内思维,因此可以慢慢想,想不出则反复启发开导,但就是不能说破。这种禅风, 叫“曹洞丁宁,如驰书不到家”。 这种宗风反映在如净语录中,就是: 衲僧门下犹是撞墙,撞壁毕竟如何? 尽情拈却笑呵呵,一任春风没奈何。2 5 这首法语的意思是,门下诸君还在摸索佛法当中,但是我什么也不做。 如净的法语中屡次三番提到“老婆”这个词,这就是典型的曹洞风格,证悟 者以慈悲心,很想帮助来求明心的人,但是如果明说,学人即不得“开悟”之功 德受用,成为“知解之徒”,乃至生起慢心,毫无益处。因此,证悟者象个老婆 婆一样,不厌其烦,用种种言语、机锋来开示这个学人。这种, f - i - ) 就是“老婆心 ”如净:如净禅帅语录,天章寺e 行,2 0 0 8 年,第1 1 页。 “如净:如净禅帅语录,天章寺e 行,2 0 0 8 年,第3 5 - , 3 i 。 1 5 浙江大学硕上学位论文天堂如净及) t 禅泫研究 切”。 如净的这种“既有曹洞又有临济”的教化方式,实际上是既消除了临济之弊 一一太紧,象火一样逼着人用功,又消除了曹洞之弊一一太松,象水一样慢慢渗 透。看上去水火不相容,实际上正如自然界水火共同形成五行一样,如净的这种 水火相济的教化风格,是非常科学的。 其实如净这种兼容并收的圆融做法,就是曹洞宗的风格,因为“回互不回互” 也好,“参同”也好,实际上都是一个中心思想:即要让修禅者深刻领会万事万 物之间互不相犯、各住自性同时又相入相涉、无所分别的圆融不二关系。2 6 如净用自己的行为显示了一种风范:世界是“回互”的,思想与文化同样是 “回互”的,他向禅门提示着一种重视不同系统、不同层面的文化相关联系,亦 即注重思想文化的继承整合、注重内在的自我规约和必要秩序的大方向。 3 i 2 从思想渊源上探讨如净禅圆融的特点 其实如净综合的,不仅仅是临济、曹洞两宗,细细品味如净法语,似觉五家 七宗的精神皆在其中。既有曹洞的回互兼带,又有临济的触目是道、直下看无, 而云门、法眼的遍在无藏、截断众流也在其中。 如净采用五家七宗的各种接引众生的方法,并不是表明他认同禅宗分灯五家 的现象,正相反他认为无需各立门庭,相互轩轾,从本质上来说,如净根本不认 同五家的家风。如净对于禅宗分灯五家的现状有着激烈的批评: 如今个个只管道云门、法眼,沩仰、临济、曹洞等。家风有别者,不是佛法,不 是祖师道也。2 7 近年祖师道废,魔党畜生多,频频举五家门风,苦哉苦哉! 邪 道元在正法眼藏- 佛道中写到: ( 吾) 未见先师之前,拟参究五宗之玄旨。自礼拜先师之后,明知五宗是乱称之旨。 2 9 如净否定五家七宗,当然也包括自己所属的曹洞宗,如净对待自己所属的曹 洞宗并无任何偏袒。甚至在他传法生涯中,人们根本不知道他的师承。这一点跟 4 何云:曹涧宗勺= 宗论,佛学研究1 9 9 5 年o o 期,第1 1 3 页。 ” ( 日本) 道元薯:正法眼藏,何燕生译,宗教义化出版祉,2 0 0 3 年1 1 月第l 版,第3 8 7 页。 “ ( 日奉) 道无著:j 下法眼藏,何燕生译,宗教义化出版社,2 0 0 3 年1 1 月第1 版,第3 9 0 页。 8 ( f 1 本) 道几著:正法h i 藏,何燕生译,宗教义化版利:,2 0 0 3 年1 1 月第】版,第3 8 7 页。 1 6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天章如净及t 禅法研究 当时的风气格格不入。 禅宗到了宋代,其风气是非常重视师承,在禅宗看来付法传灯是十分重要的。 这不仅说明传法的权威性,同时亦表明传法的尊严。唐代宗密的中华传心地禅 门师资承袭图已对禅宗的师承做了刊定。北宋景德元年,由道源编纂了景德 传灯录三十卷,这是一部特别尊重相承的宗门权威著作。这部书于大中祥符四 年( 1 0 1 1 ) 被编入了大藏经,在禅宗史上占有很主要的地位。 在这样注重师承的时代,如净六次住持过禅宗道场,却从未对徒众讲到自己 的秉承、法脉。南宋元明僧宝传云:“识者称净,险要颇类云门,其缜密实如 洞山,但未见禀承何人。或间请日:师唱道多年,名满丛林;高足已阐化,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