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曹操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本文着重论述了曹操“英雄人格”形 成的历史背景和诗歌精神特有的丰富内涵。并沿着社会的动荡和思想的 嬗变两条主线进行历史的和文学的探讨。 从历史和社会角度分析了汉末“英雄”的标准,和形成这一标准与 价值判断的深层根源,同时结合曹操个人成长背景和个性因素分析其成 就“英雄”人格的独特人生价值取向。在文学的探讨中主要分析了一个 动荡时代,旧的思想体系解体,新的思想兴起,由此带动了人的自觉到 文学的自觉,从而影响到曹操创作的独特视角。 论文分三个部分进行了论述。第一部分从历史的主线着手,以汉末 动乱社会现实的演变为切入点,概要地再现了那个政权频繁更迭、宦官 外戚轮流专权、儒林清议救国图谋失败的历史状貌;对儒学背离传统儒 家精神走入僵化,各种思想乘机兴起做了历史的分析和判断;并由此引 申出曹操登上历史舞台的契机和现实选择曹操的必然。第二部分以文学 为主线,阐述了在人性的自觉和复苏中文学的嬗变,和以曹操为代表的 建安文人在追求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同时表现出了关注自我,重视个性 以及对生命的深层体验;并进而分析了曹操诗歌精神中英雄主义的内核 和表现。第三个部分着重对曹操的英雄人格进行了历史的反思和评价, 对其诗歌精神中的英雄主义做了进一步的解读。 曹操一生戎马倥偬,常常鞍马问为文,在汉末军阀割据的乱世中不 仅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不断向着实现自己王业理想的方向努力,而且直 接领导了建安诗歌的新潮流。因此沿着历史与文学的两条主脉,更有利 于深入地探讨其“英雄”人格和诗歌精神的深层内涵,在历史与文学的 共同背景下解读曹操其人其诗。 关键词:曹操;英雄人格;诗歌精神 中图分类号: a b s t r a c t a sam u c hc o n t r o v e r s i a lc h a r a c t e ri nh i s t o r y , c a oc a nh a ds e tas t a n d a r d f o re v a l u a t i n gah e r oo fat i m e w i t hh i st y p i c a l i t ya sa l li n d i v i d u a lw i mam o s t r i c hw h i l ec o m p l i c a t e di n t e r n a lw o r l d t h ea r t i c l ed w e l l so n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 f o r m a t i o no fh i sh e r o i c 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t h er i c h i m p l i c a t i o n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p o e t i cs p i r i t a l s o ,f o l l o w i n gt w om a i nc l u e s n a m e l yt h ei n s t a b i l i t yo f t h es o c i e t ya n d 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 t h ei d e a s t h ea r t i c l ea n a l y s e st h es t a n d a r do fh e r of r o mb o t hah i s t o r i c a la n d s o c i a l p o i n t so fv i e w , t h ed e e p e rr o o tf o ri t s f o r m a t i o nb e i n gf o u n d c o m b i n i n gi n d i v i d u a lg r o w i n gb a c k g r o u n dw i t hp e r s o n a l i t yf a c t o r s ,h i s e x c e p t i o n a lv a l u e st h a ti n d u c e dh i sh e r o i cp e r s o n a l i t ya r ea l s oe x p l o r e di nt h e a r t i c l e a si sp r o b e di nt h ea s p e c to f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t i m ew a sa ni n s t a b l eo n e w i t ho l di d e o l o g yf a l l i n ga p a r tw h i l en e wo n e t a k i n gi t sp o w e rt h a ti nt u m s h i f t i n g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m a nt ot h a to fl i t e r a t u r e ,w h i c h i n f l u e n c e dh i s u n i q u ew a yo fs e e i n gt h i n g si nh i sc r e a t i o n t h ea r t i c l e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f o l l o w i n gt h em a i nh i s t o r i c a lc l u e a n dc h o o s i n gt h es o c i a lr e a l i t y se v o l u t i o na tt h ee n do ft h eh a na si t sc u r i n g i np o i n t ,t h ef i r s tp a r tb r i e f l yb r i n g sb a c kt ol i f e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e n d i n gh a n w h i c hw a s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f r e q u e n tr e g i m ec h a n g e s ,r o t a t i n gp o w e ro f e u n u c h ss e c o n dr e l a t i v e s ,a n df a i l u r e so fr u l i n q i n g y i se f f o r t so fs a v i n gt h e n a t i o n i ta n a l y s e sh i s t o r i c a l l yw h yt h er i g i d i t yo fr ui d e o l o g yd e v i a t i n gf r o m i t st r a d i t i o n a ls p i r i t sg a v er i s et ov a r i o u si d e o l o g i e s ,a n dt h u sd r a w s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i tw a sn o tac o i n c i d e n c et h a tc a oc a os h o u l dh a v eh i sw a yo n s t a g e t h es e c o n dp a r t ,f o l l o w i n ga l i t e r a t ec l u e ,e x p l a i n s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 l i t e r a t u r ea s h u m a n i t y b e c a m es e l f - c o n s c i o u sa n dr e s u s c i t a t i v e a n d s e l f -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n di n d i v i d u a l p e r s o n a l i t ye m p h a s i s a n d d e e p e r e x p e r i e n c eo fl i f ed e m o n s t r a t e db yt h ej i a n a nl i t e r a t o r sr e p r e s e n t e db yc a o c a oa st h e yw e r es e e k i n gt h e i rp o l i t i c a li d e a l s h e r o i s mi n n e rc o r ea n d e x p r e s s i o n sf o u n di nh i sp o e m sa r e ,t h e r e f o r e ,a n a l y z e df u r t h e ro n a n dt h e t h i r dp a r t ,d w e l l i n go nh i s t o r i c a l r e t r o s p e c ta n de v a l u a t i o no fh i s h e r o i c p e r s o n a l i t y , f u r t h e re x p l a i n st h eh e r o i s mi m b e d d e di nh i sp o e t i cs p i r i t s h es p e n th i se n t i r el i f ea tw a r , e n d e a v o r i n gt o w a r d sh i se m p e r o r sg o a l h en o to n l yu n i t e dt h en o r t ha tat i m eo ft u r m o i lw h e ne a c hw a r l o r dr u l e d s e p a r a t e l y , b u ta l s ol e dt h en e wt r e n do f j i a n a np o e m sd i r e c t l yb y r e c e i v i n g h e r o i cm e n b yt h ed a yw h i l ei n v i t i n gp o e t sb yt h en i g h t ,r e w a r d i n gp o e t r y ” t h e r e f o r e ,i ti sb e t t e rf o l l o w i n gt w om a j o rc o u r s e sa sh i s t o r ya n dl i t e r a t u r et o f u r t h e re x p l o r et h eh e r o sd e e p - s e a t e dh e r o i c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p o e t i c s p i r i t , i n t e r p r e t i n gb o t hc a oc a o sp e r s o na n dp o e t su n d e rt h ec o m m o nb a c k g r o u n d o f h i s t o r y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k e y w o r d s :c a oc a n ;h e r o i cp e r s o n a l i t y ;p o e t i cs p i r i t c h i n e s eb o o kc i a s s i 6 c a t i o nc o d e : 引言 引言 汉末三国时代,不仅是一个中央大一统政权瓦解、多个政权重构的时代,也是 一个“离经叛道”在思想领域产生大突破的时代,造成各路“英雄”以其崭新的价 值评判标准登上历史舞台。在这样一个“英雄”辈出的环境中,魏武帝曹操脱颖而 出,成为汉末三国“英雄”的典型。这不仅表现在其超越群雄的功业,而且还体现 在文学成就上。曹操以昂扬奋发的主体精神和雄阔苍凉的风貌立足诗坛,以其胸襟 阔大、风骨峻厉、情怀悲壮唱响了时代最强音,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文学,开创了一 个时代的诗歌风气,成为千古绝响。本文着重论述了曹操“英雄”人格产生的历史 背景,并对其复杂性进行分析,同时依着中国古典诗歌理论“诗言志、歌咏言”的 主脉,探讨曹操诗歌精神的主旨及历史影响。 曹操的“英雄”人格与诗歌精神 第一章汉末政治变迁、社会动荡中“英雄人格”的诞生 ( 一) 中央大一统转向军阀割据 东汉王朝从建立起,经历了五六十年的清明政治,到章、和时期,遥接前代的 “炎汉气象”,社会经济达到空前繁荣,然而自从年仅十岁的小皇帝和帝即位,窦太 后临朝听政后,逐渐形成皇权衰落、天子威信下降、外戚和宦官交替当政专权的局 面。和帝之后即位的八个皇帝,都是少不更事的幼主,登基时没有超过十五岁的, 如殇帝仅1 0 0 天,安帝十三岁,顺帝十一岁,冲帝两岁,质帝八岁,桓帝十五岁, 灵帝十二岁,献帝是九岁。幼小的皇帝、女后临朝,这就导致了国家大权操纵在外 戚和宦官的手中,同时也导致了外戚集团同皇帝和宦官集团争夺最高权利的拉锯战。 先后有窦宪、邓骘、阎显、梁冀、窦武、何进六大外戚集团在这种拉锯战中惨遭覆 灭。窦宪之败,导致他和诸兄弟皆追令自杀,其党羽皆下狱并被杀;梁冀之灭,宗 族皆被迫自杀;至于有牵连的公卿、官吏不是被杀就是被免,一时间,朝廷为空。 血雨腥风的杀戮严重动摇了东汉政权的统治基础。作为士人中坚的大臣中的清流, 在东汉中后期和皇权实际上是不融洽的。东汉光武帝建国时,除了宦官对威胁皇权 的各种势力都有所防范,光武帝加强皇权、制约大臣的法宝就是史书所载的“虽置 三公,事归台阁”。 三公地位高而无实权,尚书权力大而职位卑。所以东汉建国后首先是皇权疏远 了士人,这就导致了君主宁可在外戚与宦官之间寻找依靠,也不愿相信党人。东汉 一朝的政局中,外戚与宦官交替执政,只有清流始终处于政治上的在野状态,尽管 大声疾呼,尽管赴汤蹈火,始终游离于政权之外。桓帝九年( 1 6 6 ) 、灵帝二年( 1 6 9 ) , 宦官集团先后两次兴起对党人的逮捕、禁锢,第一次二百人下狱,第二次死、徙、 废、禁者六、七百人。遭逢两次党锢之禁,儒林清议救国的图谋全面失败,宦官集 团达到极盛,东汉王朝则元气大伤,政治黑暗腐败、民不聊生、天下大乱已成必然 之势。 汉灵帝中平元年( 1 8 4 ) 二月,当东汉朝廷各种政治势力激战正酣的时候,张 角率领青、徐、幽、冀、荆、扬、兖、豫等八州的黄巾军在同日起义,所到之处, 势如破竹。随后,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东汉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暴风雨中摇摇欲 。后汉书卷四十九仲长统列传中华书局1 9 7 3 年版1 6 4 6 页 2 汉末政治变迁,社会动荡中“英雄人格”的诞生 坠。带着各种各样的目的,不同的政治集团在黄巾军起义真正危及到他们自身利益 乃至生命的时候,都采取了镇压行动,同时借机壮大自己的势力。黄巾军毕竟是被 生活所迫铤而走险的农民,在有组织、有经验、有财力的地主武装的进攻下,经过9 个月坚苦卓绝的战斗,最终走向失败。中平六年( 1 8 9 ) ,三十四岁的汉灵帝在内忧 外困中死去,东汉王朝行将就木,历史进入了军阀混战的时期。各路军阀之间矛盾 重重,连年战火不断,尤其董卓之乱造成的生灵涂炭史所罕见。董卓在杀掉少帝刘 辨和何太后之后,立刘协为帝,即东汉的末代皇帝汉献帝。接着又胁迫汉献帝撤离 洛阳西迁长安,他焚烧了洛阳的宫室宗庙民居,发掘了东汉历朝的陵墓,将整个洛 阳平为一片废墟,还强迫城内百姓随军同行,沿途死亡者相枕籍。董卓被杀后,长 安城屡遭劫难,一度长安城曾空达4 0 余日,强者四散,弱者相食,关中几无人迹, 战争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 二) 儒学走向全面式微 与此同时,被奉为两汉一统的儒学思想在社会的动荡中走向衰微,盛世的信仰, 处世的模则从思想体系中解体。 西汉建立之后,思想上也亟待完成统一的整合。于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 仲舒将天人合一的神学与儒学相结合,为西汉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一套体系 完备的理论。理论的重点便是为民众设立了重重的权威,将皇帝置位于人间最高统 治者,使皇权得到极大推崇,同时将皇帝作为天神的代言,以天上秩序为人间秩序 树立权威,从而为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汉元帝、成帝时期儒学 极盛,东汉光武帝、明帝、章帝等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大力提倡,导致东汉儒学出现 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当时皇帝诏书和群臣奏议,莫不援引经义以为依据。“国有大疑, 辄引春秋为断”。以儒家经典为依据的“天人合一”的神学理论是建立在人们 对权威的普遍信仰之上的。有神灵的庇佑,有皇权可以依赖,有圣贤之道作为原则, 在权威思想的重重支配下,人们不会感到自己孤独渺茫,惟有恭顺虔诚地服从于权 威的安排。然而,当一种学术思想达到了顶峰的时候,也往往是它没落或转化的开 始。儒学走向衰落的原因是: 第一、当儒家经学被当作权威加以尊崇后,便失去了再生的能力。学者们将六 经中的字句当作不可移易的金科玉律,只是在章句师说的基础上做纷繁复杂的解释, 学风日渐浮华。当学术走向僵化并陷入繁杂冗赘的地步,必然会走向衰落以至崩溃 。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极盛的时代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1 0 3 页 3 曹操的“英雄”人格与诗歌精神 的境地,更无法为瞬息万变的社会作出更为适应的逻辑判断。 第二、汉代学者对待儒经,一方面将其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另一方面, 又是在利禄的驱使下趋之若骛。后一种在很大程度上占了主导地位。经学流行的种 种原因没有一种是因为人的心灵的真正需要。所以当自然灾难、社会的深层剧变来 临时,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心灵的慰藉和寄托时,经学便无法胜任了。 第三、作为一种思想系统,儒学本身其实很松散软弱,必须依附强大的政权, 才能显示自己的作用。是以当政权走向衰弱,儒学便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东汉中 后期的政治主要在外戚和宦官的交替中向前演进,中央政权形同虚设,儒学便失去 了以往那种强有力的依靠,处于一种“失重”状态。桓帝延熹九年( 1 6 6 年) 、灵帝 建宁二年( 1 6 9 年) ,两次大规模的党锢之禁,把儒家学者中的优秀分子几乎消灭殆 尽,儒林清议救国的图谋全面失败,就此儒学走向全面式微。 党锢之禁等不但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社会危机,也使得以儒家封建伦理纲常为核 心的道德价值观念系统趋于崩溃,君权神授的天命观受到强有力的挑战,整个社会 层面的道德意识空前淡薄,“圣贤”观念衰微,“圣贤”不再成为整个社会崇尚的对 象。凭借“圣贤”思想、以天命、道德等来拯世,已是一厢情愿的幻想。凭借严重 腐败、衰弱的东汉王朝自身和儒林清议绝难救世。因此一种新的价值观和“英雄” 的评价标准也应运而生。 ( 三) 时代呼唤强有力的救世“英雄” 当各种社会政治矛盾郁积到象火山一样爆发时,中央王朝彻底失控、瘫痪,社 会显示出空前乱象:恶德肆虐,天灾人祸交织,怨声载道。长期被郁积、压抑的社 会能量,也借社会之乱的大动力喷薄汹涌。当此时,一方面亟需强有力的人物出来 拨乱反正,“治”此乱世;另一方面,也需要强有力的人物对盲动的社会能量予以引 导、疏通、激励,使其融入到有序之“治”中,完成充满活力的“治世”建构。 汉末乱起,救世济民的使命感、责任感,激发了一代青年才俊崇尚“英雄”、追 求功业的豪情。曹操生都在对自己的人生做积极的追求,他从年二十,举孝廉, 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丘令。征拜议郎。后来拜骑都尉,又迁为济南相,在征还 为东郡太守时称病还乡。公元1 8 9 年起兵讨伐董卓之乱时起南征备战,平定中原, 统一北方,运筹帷幄,战功显赫,政绩卓著。从曹操的政治军事经历和政策方略中 亦可以看出其基本性格特征:头脑清醒,料事准确,机智灵活,谋略盖世,知人善 任,难眩以伪,意志坚强,百折不挠,文治武略,手段多样,严刑峻法,赏罚分明, 汉末政治变迁、社会动荡中“英雄人格”的诞生 兵无常势,善于权变,又“性不信天命”。,表现出极为鲜明的实用理性精神。 曹操在汉末大动乱中通过消灭并收编黄巾军,逐步壮大起来,成为举足轻重的 一方军阀。随着力量的壮大,曹操逐渐与袁绍分庭抗礼。1 9 6 年曹操击败豫州黄巾军, 又占了汝南、颖川两郡土地,并由此迸兵洛阳,迎汉献帝到许昌。从此,曹操就用 汉献帝的名义向各地豪强发号施令,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即便是袁绍等强大的 割据势力,和曹操相比,也处于政治上的劣势。在占据了政治上的主动之后,曹操 在军事上又展开了新的活动。首先,利用汉献帝的名义,派出使者出使四方,稳定 了十几股割据势力,使他们至少在表面上服从曹操控制的中央政权。其次进行有计 划的战争,先后击败了袁术、吕布、袁绍等势力雄厚的军阀,统一了北方。 与此同时,江东的孙坚、孙策、孙权父子兄弟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统一战争,基 本上掌握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战乱中的刘备也渐成气候,建安十三年( 2 0 8 ) ,孙刘 联军与曹操的赤壁之战使历史进入了三国鼎立的时代。此后曹操着力稳定北方地区 社会秩序,发展生产,恢复经济,经过数年的积累,曹魏政权完全确立了北方的统 治地位。曹操便在这种新旧叠交的时代以其性格特点、成长背景以及所追求价值与 时代选择的契合而在风云际会中走上历史舞台。 。三国志- 魏书让自县明本志令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3 3 页 5 曹操的“英雄”人格与诗歌精神 第二章汉末文学嬗变,在人性的自觉复苏中 “英雄”主题引领文学 ( 一) 随着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纵情恣肆的诗歌精神在“英雄人格” 的背景下绽放 东汉末年儒学衰落所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学术领域权威思想主体地位的日渐丧 失,各种非权威思想乘机兴起。东汉中后期此消彼长的各种势力的拉锯战严重动摇 了大一统政治与皇权的权威,政治危机的加剧与自然灾害的频发,信仰与权威也在 人们心目中开始解体,“天”、“皇帝”、“圣贤”变得不那么值得信仰与依赖了。信仰 丧失所带来的失落与迷茫之感,逐渐扩散到社会各阶层去,造成东汉一种盘旋回荡 的颓废情调。但另一方面,由于信仰动摇所造成的权威解体,也使东汉末世的人们 获得了意外的收获,那就是随之而来的各种新思潮的崛起与复兴。频发的社会危机 和一时俱起的各种变故,带给当时人们许多关于生命的深层思考,可以说是在自我 的反思中,人们麻木已久的心灵渐趋走向复苏,内心深处的情感逐渐得到文学的关 注。 建安时代士人的觉醒反映在两个主要的层面,一是政治思想层的“觉醒”,一是 生活方式层的“觉醒”。政治思想层的“觉醒”表现为自觉认同于原始儒学的人文精 神,生生不已,自强不息,以天下为己任,志在平暴除乱,以自己之手开创出一个 太平盛世。相对于两汉的纲常学说、规行矩步的士人人格,建安时代的这一新风无 疑是一种“觉醒”,是一种挣脱两汉经学、神学之藩篱,自觉认同于原始儒学“修己 以安百姓”之精神的“革命行动”。因此,从汉末到建安乃至晋宋时代,士人充满了 对生命本体的重视和无尽哀伤之情,其诗文中充斥着对人生短促、宇宙无尽的感慨 和喟叹。作为一个群体,建安士人们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以及与之相 对应的深切的忧患意识,只有他们才具有惊天动地的英雄主义色彩。而这个群体中, 曹操作为政治集团的领袖和这个文学时代发风气之先的领军人物,以慷慨悲凉、气 韵沉雄唱响了一个时代的主调。从黄巾军起义到曹操统北方前,是天下大乱、军 阀混战、饿殍遍地、四野萧条的时期。汉末十几年的天下大乱,不只摧毁了国家政 权,而且打碎了旧有的秩序和传统。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贫民百姓,在战争中一样 地饥寒交迫、一样地流离失所。曹操作为一个虽在军旅却手不释卷的文人、政治家、 6 汉未文学嬗变,在人性的自觉复苏中“英雄”主题引领支学 军事家,他的后半生几乎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他的内心受到了那个特定时代极为 强烈的触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 太祖自御海内,蛮夷群丑,其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 制胜,变化如神。自作兵书十万馀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临事又手为节度, 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与虏对陈,意思安间,如不欲伐,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 盈溢,故每战必克,军无幸胜。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於行伍之间,取 张辽、徐晃於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馀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 胜数。是以创造大业,文武并施,御军三十馀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 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月,皆成乐章。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 尝于南皮日射雉六十三头。 这是对曹操军旅生活和文学修养的系统概括。正因为有“务在武功,犹尚息鞍 批览,投戈吟咏”罾这样四方征战与漂泊流离的丰富的生活体验,也正因为汉末剧变 的社会在其面前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视野,曹操的诗歌才呈现出非常独特的慷慨悲 凉的风貌,才能以反映生活的广泛、深刻而被钟惺称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处于汉末与魏晋士风转折期的士人在政治层面坚持、弘扬了原始儒学的人文精 神,但在生活方式、生活情趣方面,他们却走上了另外一途。他们沾染了许多纵情 任性的风气,助长了放达之风。曹操在生活中有情有欲,个性鲜明,他不仅多才多 艺,不拘俗礼,且在待人接物时态度洒脱,几近粗俗,全无“人主”之尊严。如三 国志武帝纪引曹瞒传: 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日以达夕。被服清绡,戏弄言 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于襟帻。 从关注自我,重视个性,到进一步关注自我的内在世界,使这个时期的士人在 追求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同时没有消弭对生命的深层体验。尤其曹操,在一统天下 的英雄情怀和政治理想中依然流露着或悲凉或沉郁的生命喟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旁,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 却东西门行) 战乱带来的正是对最可珍视的生命的摧残,不能不使诗人流露出伤时悯乱的苍 凉情感;也因此对战争给人们造成的沉重灾难给予深切的关注: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5 4 页 。袁环三曹资料研究汇编中华书局1 9 8 0 年9 月版3 页 。袁环三曹资料研究汇编中华书局1 9 8 0 年9 月版1 8 页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5 4 页 。孙明君三曹诗选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 本文所引曹操诗歌皆出于此) 7 曹操的“英雄”人格与诗歌精神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而面对死亡的英雄气短 和对人生的留恋,对生命的慨叹,对情感的顾念,让一世英雄的曹操在临终时表现 出“抚四子以深念,循肤体而颓叹”。的亲人眷顾与儿女情长,这亦是对人的价值重 新评定、对生命的珍视重新关注,从而对生命发射出的情感有了更为丰富和深刻的 体验。 东汉后期,随着经学的衰弱和大一统思想对人们思想控制力的减弱,经历了近 2 0 0 年压制、禁锢的文学,在创作的观念和业绩上都进行了强劲的反弹,到了建安时 期,“好法术”的曹操和“慕通达”的曹丕,通过政治上的打击、文化上的放逐、个 人生活情趣上的导向等种种手段,给本来就已气息奄奄的经学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文学在彻底摆脱经学的说教、训诫和束缚后,在建安时期走向自觉。汉末大动乱对 文人思想影响是巨大的。首先四方征战与漂泊流离的生活,让建安文人广泛地接触 了现实生活。亲见、亲历的许多事件,让他们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导致他们深入 社会,体验社会,描写社会。建安文人创作中的“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特 点,主要来源于此。其次,汉末大动乱不仅摧毁了东汉王朝的政权,也更为彻底地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建安文人的思想中荡涤了经学思想的负面影响,有一种近乎“吾 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的独立思想意识,创作上处于高度自觉状态。反映在诗文 内容上,与建安士风相对应,关怀民生疾苦,再现动乱的社会现实,抒发建功立业 壮志,成为这一时期诗歌主流,也成为形成“建安风骨”的关键。曹操的薤露、 蒿里以汉末大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为题材,反映了当时风云变幻的社会现实, 如写到西迁过程中长途跋涉,随行百姓哭声不止的凄惨景象:“播越西迁徙,号泣而 且行”后,结尾又写道:“瞻彼洛城郭,薇子为哀伤”。诗人将自己的百感交集凝聚 在这十字之中,体现出深沉的悲愤之情。曹操以“哀伤”之心描写百姓的苦难,蕴 涵了深切的同情,这种同情在蒿里行之中表现得尤为深刻,其中后六句: 铠甲生虮虱,万姓已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呜。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 肠。 陈祚明说:“薤露老笔直断,禾黍之思,不须摹写,而悲感填胸,此第一高 手。”。方东树认为:铠甲四句极写乱伤之惨,而诗则真朴雄阔远大”。这两首 诗是写真事,抒真情。被钟惺称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曹操作为建安一代诗 。陆机集吊魏武帝文中华书局1 9 8 2 年版1 1 7 页 。袁环4 - - 曹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3 2 页 。袁环三曹资科汇编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4 l 页 。袁环三曹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1 8 页 汉末文学嬗变,在人性的自觉复苏中“英雄”主题引领文学 人的领袖,不仅突破了两汉经学家的诗教说,使原始儒家所倡导的“诗言志”这一 诗学理论得以落实,而且在“隋”的领域奋力开拓,实现了人的再发现与自然的再 发现。其诗歌写出了生命主体对社会政治之情,生命主体对自然世界之情,以及人 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为中国文人诗苑开垦出一片沃土,使中国诗歌体类之建构 宣告完成。 汉末“文学的自觉”还体现在意象的更新与意境的开拓上。以曹操为代表的建 安文人集团,其诗歌丰富了古代诗歌意象,并进而建构成一个巨大的“时代意象群”, 这是前无古人的创举。以情感特征论意境,有积极情感意境与消极情感意境之分别。 以曹操为代表的建安一代文人,虽也有喜境,但都着力于消极情感意境的营造,分 别造出“悲境”、“沈境”与“哀怨之境”。悲境指向社会政治巨变,有悲天悯人之情 怀,这一意境的营造以曹操最为突出。作为政治家的曹操以他独有的视角体察社会 剧变、连年战争带来的社会灾难和民生的艰难,故其抒发感情往往慷慨而悲凉,同 时语言上绝少华美辞藻,从大处着笔,厚重古朴,真实直率坦露自己胸襟,显示出 鲜明的个性,从而形成他诗歌风格的基本特征。敖陶孙所对此评价为:“如幽燕老将, 气韵沉雄。”锺嵘评云:“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陈祚明云其“跌宕悲凉,独臻 超绝。”虬沆境重在表现淡而绵长的万种情愁,是一种对生命存在价值的苦思和对生 命不圆满的叹息。哀怨之境更多地抒写生命主题所承受的摧抑,以及由此产生的苦 痛与怨悱。曹操以及其所引领的一代文人诗歌深化了“有我之境”,表现出迥然相异 的抒情主题形象,世乱积离的现实描摹始终贯穿了内心的体验和英雄意识的悲情与 进取。 ( 二) 文学与政治的亲和,“英雄”取代士人主宰社会与文学 汉魏之际,经过漫长的发展演进,文学终于走向了自觉的时代。可是文学i 目i n , j 走向自觉和独立之际,就遇到了战国以来又一个诸侯争雄,逐鹿中原的时期。这既 可以说是文学的不幸又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对文学家来说,他们生逢乱世 和多灾多难的时代,使他们义无返顾,勇敢投身到时代潮流中,既热情拥抱政治又 尽情挥洒文学,用手中的笔表达对社会、政治、时局的看法,使文学在走向自觉和 独立之时,和时代、社会、政治紧紧拥抱在一起,达成了文学与政治的默契。也完 成了这个特殊时代政治家引领文学、成就一代文学风气的使命。 刘勰论及这个时期的文学时,曾用“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 。袁环三曹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8 页,4 页,3 2 页 9 曹操的“薹雄”人格与诗歌精神 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来概括,此言既道出了建安风骨形成的原 因,又指出了建安文学与时代的直接联系,见解可谓精深。从中国历史进程来看,“世 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情况并不少见,但却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作家能象建安时代 的作家这样,在热情而自觉地拥抱政治的情况下,形成共同的“雅好慷慨”的创作 趋势和创作风格,考察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君候多壮思, 文雅纵横飞”( 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四首其四) 。文人几乎不约而同地把视线聚 焦在“弃余亲睦恩,输力竭忠贞”( 王粲从军诗五首其二) 的建功立业上。其中 最为强烈的首推魏武帝曹操。 立君牧民,为之轨则,车辙马迹,经纬四极,黜陟幽明,黎庶繁息。于轹贤圣, 总统镑域。封建五爵,井田刑狱。有燔丹书,无普赦赎。皋陶甫候,何有失职? 在这首度关山中,表达了曹操的政治理想:国家统一,君主贤明,执法公 正,百姓不争,安居乐业,五谷丰登。这样的政治理想中蕴涵的是宏大的气势和欲 经天纬地的壮举,更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在构想理想社会时所表现出的恢弘气 魄。陈祚明评论说:“度关山莽莽有古气。嗟哉四句,造感慨然,末语便欲笼 盖四海。” 齐桓之功,为霸之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晋文亦霸,躬奉天王,民受其 恩,赐予庙胙,命无下拜。 在这首短歌行中则体现了曹操无比激越的王霸之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在这首诗中,虽然表达了对生命有限的感慨,但 透露出的却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的曹操,其文学实 践正是建安作家群体积极投身政治、追求功名事业,高扬进取精神的集中体现。 作为一个政治家兼诗人,曹操的诗作和其政治生涯密切相关。他喜欢用乐府旧 题写新作来表达他对现实的关注。如古乐府中的蒿里行、薤露行,本为相和曲 中的挽歌,他却用其写时事,真实描绘了那一时代天下动乱、生灵涂炭的苦难情景, 其悲凉愤慨之气,伤君哀民之情溢于言表,以其所咏丧亡之哀,足当时代之挽歌。 对现实的关注激励了曹操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肱骨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 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百姓不负戴。雨泽如此,百谷用成,却走马, o 文心雕龙- 时序邢建堂傅锦瑞文心雕龙全译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版2 2 3 页 。袁环三曹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3 2 页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邢建堂傅锦瑞文心雕龙全译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版2 2 3 页 1 0 汉末文学嬗变,在人性的自觉复苏中“英雄”主题引领文学 以粪其土田。爵公候伯子男,成爱其民,以黜陟幽明。子养有若父与兄,犯礼法, 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固空虚,一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 及草木昆虫。( 对酒) 诗歌借文学之笔描摹了政治家理想的太平盛世。 曹操之所以在政治军事上取得重大胜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知人善任,他 强调用人惟才而不问门阀、资历和德行,甚至“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 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 举贤勿拘品行令) 的人,他都兼收并蓄,委以重任。在建 安八年n - - 十二年的十五年中,曹操曾四次颁布求贤令、求逸才令、赦有司 取士毋废偏短令、举贤勿拘品行令,反复申述“准才是举”的用人主张,否定两 汉“经明修行”的传统仕进标准,短歌行( 对酒当歌) 即是一篇形象的求贤令, 诗人直抒其雄视天下,容纳百川的“忧思”和壮志,表现出一个政治家以天下为己 任的高远志向和“明主不厌人”的气质风范。 曹操生前南征北战,竭尽毕生精力致力于国家的和平统一,建安十二年( 2 0 7 年) , 他北伐乌桓途中,做步出夏门行四章,从龟虽寿一章里感受到诗人是“性 不信天命之事”。,在向生命终点做最后冲刺时的奋力一博! 而观沧海一章则在 着力渲染沧海博大、苍茫的辉煌境界,透露出诗人大海一般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 壮阔胸怀和追求生命意义的卓越个性。作为文坛领袖,曹操的诗歌不仅倾注了对政 治的极大热情,而且凸显出建安文人在积极用世的过程中对人生质量的追求,对生 命意义非凡的渴望,这一特征亦在建安七子特别是曹植的诗歌作品里得以凝聚和张 扬。 曹操在建安文学中的作用不仅在于他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不仅在于他 的创作成就的巨大示范作用,影响了一代文风、诗风,更重要的还在于他作为事实 上的政治领袖和文坛领袖对文学的重视和提倡。“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只 是促进建安文学走向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曹操雅爱诗章最多只是种无意识的提 倡和示范,其作用显然和有意识的奖携与倡导不可同日而语。 为了搜罗选拔包括文士在内的各种人才,曹操曾经先后四次颁布求贤令,力求 将有用的人才网罗到自己麾下,务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曹操于建安八年颁布修 学令,“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曹操深知 文学对政治的作用,对有才能的文士特别垂爱。他爱陈琳之才,对其曾为袁绍起草 。三国志魏书让自县明本志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3 3 页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邢建堂傅锦瑞文心雕龙全译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版2 2 3 页 1 1 曹操的“英雄”人格与诗歌精神 讨伐自己的檄文一事既往不咎。王粲在荆州十几年,始终不得重用,曹操平定荆州, 以王粲劝刘表之子刘琮投降有功,即辟之为丞相掾,赐爵关内候,后又升为军谋祭 酒,随曹操征战多年。王粲对曹操重用文士深表赞赏,称赞他“定冀州之日,下车 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 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 曹操重视文学对政治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他为曹丕、曹植配备文学属僚上。为 了提高曹丕、曹植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的文学才能,使之成为文武全才,曹操将 其麾下的文士分配给二子,做其文学属僚。由此,建安时期的文士大都聚集在曹氏 父子的周围。曹操麾下有王粲、陈琳、阮l 目,曹丕、曹植周围有徐干、刘桢、应砀、 丁仪、杨修、吴质等,文士队伍蔚为壮观。而由曹丕、曹植兄弟主持下的邺下文人 集团,从建安十三年( 2 0 8 年) 到建安二十三年的十年中,朝夕游处,诗酒流连,掀 起了中国文学史上文人集体活动的高潮,有力地促进了建安文学的发展和繁荣。曹 操费尽心机网罗那么多文士,把他们安排在最为得意的两个儿子手下,显然不单纯 是为了增加他们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的文学才能,而是有更深的用意。文学对政 治的作用和政治对文学的需要就是其深刻的用意之一。曹操作为政治家、军事家, 深知马上得天下而不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治世需要文臣,需要文学,所以他要给 自己未来事业的接班人配备文学属僚,是增加他们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的文学 能力;二是密切他们和文士的感情;三是希望有朝一日他们成就大的事业后能发挥 文学治世经国的作用。在曹操的熏陶和有意培养下,在和邺下文人的经常切磋中, 曹氏兄弟认识到了文学对政治的作用,“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采官史 之实录,辨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成一家之言”。,他们的文学观念反映出他们 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认识。 与文学的自觉一样,建安时期文人对政治的介入往往也是一种自觉行为,这个 时期,文人的心态是非常积极的,充满了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但要实现这个理 想,必须通过曹氏父子,特别是曹操。然而建安文士面对的毕竟是曹操这样一个特 殊人物,首先他身上存在着军阀的品性:专横、残暴、猜忌多疑,刚愎自用;但同 时他又有一般军阀没有的品质: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尤其是文化素养很高,对文 学有特殊的理解和偏爱,尽管如此政治家曹操对待文士的的手段还是:“设网以该之, 。三国志王粲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8 9 8 页 。曹丕典论论文,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中华书局1 9 5 8 年版1 0 9 8 页 。曹植与杨祖德书,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中华书局1 9 5 8 年版1 1 4 0 页 1 2 汉末文学蛙变,在人性的自觉复苏中。英雄”主题引领文学 视倡优以蓄之,赐微禄以诱之,施刑戮以镇之。”。因此,文士在曹操幕中颇有种 复杂的感受:既有得到任用的感激,因为他们得到了比在其他军阀那里好得多的对 待:又有位卑任轻的慨叹,总觉未尽自己的大才。然而慑于曹操的雄威,他们大多 不敢有明显的不满,还要通过曹操实现政治理想,对他不能不怀有热切的期待,于 是参与曹氏父子贵游、纵溺享乐甚至曲意谀奉,使得“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 叙酣宴”的作品层出不穷,这些同他们战乱中忧时悯生、悲伧哀怨的心声构织出那 个时代氛围下士人复杂的内心感受。 究其原因,颠沛流离的生活和战乱中“无枝可依”的游离地位,使他们人格相 对独立,忧患意识浓厚,成为产生优秀作品的基础;成为曹氏父子幕僚之后,依附 关系或主从关系使独立人格削弱,一如“堂隅之笼鸟”。,时时高歌啼啭,妩媚以悦 人主,间或发出一二悲鸣而已。文士以属僚的身份参与政治创作文学,特殊的身份 和地位既活跃了文学也限制了文学自由的天性,使得属僚地位的文人在政治上的从 属决定了其文学视野的局限。加之以士人为代表的党人集团在历史舞台上的失势, 文人不再是救世的中坚,这一切使得他们渴望功业的心情在追求、矛盾、痛苦中吟 咏慨叹,那种音调自然无法与高歌猛迸的魏武帝相提并论,但却与之共同构筑了中 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建安文学。 o 宣奉华三曹与七子见建安文学研究论集,黄山书社1 9 8 4 年 。王粲莺赋,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中华书局1 9 5 8 年版9 6 1 页 1 3 曹操的“英雄”人格与诗歌精神 第三章英雄人格的历史反思,诗歌精神的千古共鸣 ( 一) “英雄”人格的历史反思 众所周知,汉末到三国鼎立是一个军阀纷争、战祸频仍的时代,更是个风云 际会、人才辈出的时代。在这个动荡的乱世之中,“英雄”取代“圣人”而成为被崇 尚的人格形象,同时“英雄”的价值核心是实现功业追求,并以其思想观念对魏晋 文化产生巨大影响。三国创业“英雄”,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当之无愧。正如辛弃 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所云:“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然而今天看来,三人当中,孙权、刘备皆不及曹操能够更典型地体现汉末三国“英 雄”特征。就其对魏晋文化的贡献而言,孙、刘尤其不能与曹操相提并论,故在一 定意义上,可以说曹操是汉末三国时代“英雄”的真正典型。 1 少时初露端倪,被目为救世英雄 如果统计汉末三国时代被目为“英雄”的概率,显然曹操无人可以匹敌。早在 东汉晚期天下将乱时,执人物品鉴牛耳的桥玄、许邵等名士,就已品评曹操为“英 雄”,认为他是拯救汉乱的最佳人选。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整形美容科隆胸手术操作规范考核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心脏病学常见心律失常鉴别诊断模拟测试卷答案及解析
- 工程力学 课件 空间力系
- 2025年肿瘤内科多学科协作病例分析答案及解析
- 2025年神经病学帕金森病诊断标准模拟考试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消化科学科肝硬化腹水引流术后护理注意事项模拟测验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内科病人护理技能考核试卷答案及解析
- 民族团结知识宣传课件
- 2025年影像学影像诊断解读技能考核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遗传病学基因诊断技术考核测试卷答案及解析
- GB/T 7031-2025机械振动道路路面谱测量数据的报告
- 新材料研发开发合同
- 品质红线管理办法
- 新品开发管理办法
- 2025年高考考试大纲 地理(课标版)
- 2025年甘肃省高考地理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中小学校2025年秋季学期学校德育工作计划:“五维”聚力绘就学生品格成长新图景
- 手动葫芦吊装施工方案1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
- 甲状腺病人护理教学查房
- 中国化妆品市场调研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2025-2028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