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聊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聊斋志异是中国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作品,全书共有4 9 1 篇,内容十分广泛,以 狐、鬼、花、妖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 7 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达到了中国文 言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前辈研究者在聊斋志异有关的文献资料的整理与搜集工作、 蒲松龄的家世生平研究以及聊斋志异的文本研究等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 果。但是,也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地探讨,甚至有待于新的突破和发展。聊斋 志异中的许多作品是蒲松龄心灵的写照,只有充分认识了作家,才有可能对这些作品 做出合乎实际的阐释和评述。因此,要想把聊斋志异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还必须 加强对蒲松龄内在精神世界、个性心理特征的认识和了解。 正是基于上面的这种认识,本文选择了蒲松龄的人生体验与聊斋志异的创作作 为切入点,从蒲松龄个人的人生体验和心理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力求加深对聊斋 志异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研究,笔者得出聊斋志异写出了封建社会落魄文人的文 化心态,并在这个层次上得到了人们的喜爱与共鸣,真正的文学作品应该是用“心”去 写的结论。 本文主要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蒲松龄的缺失性体验与聊斋志异的创作,这 一部分分析了蒲松龄人生体验中的缺失的部分,即科举考试的失败和政治理想的破灭, 此类缺失导致了聊斋志异中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和对黑暗现实的揭露;第二部分是蒲 松龄的孤独体验与聊斋志异的创作,蒲松龄生活上的孤寂和心理上的孤独是聊斋 志异创作的另外一个动因;第三部分是蒲松龄的丰富性体验与聊斋志异的创作, 蒲氏家族孝悌为首的家风反映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就是对儒家思想的宣扬,而成年 后w w 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也使得他在聊斋志异中对贤妻良母进行了礼赞。 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本文力求遵循下面的方法: 一、“知人论世”的史学研究方法。中国古代文学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历史性的特征, 所以“知人论世”的研究方法就成为文学研究的优良传统。古代文学研究家普遍认为, 科学的文学研究必须“知其人”和“论其世”,既要了解作品和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 感情、人品德行等的关系,同时又要认识作品和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读其 书应知其人,并及其世。因为任何一位作家都是生活在一定的历史条件所形成的社会环 聊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境中,总是有着个人的独特的经历以及由其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所形成的文化素质。文学 作品是作家的精神创造的产品,不管采取什么形式,总是与作者的人生经验有着或多或 少的联系。因此,只有充分地了解作家,熟悉他的经历,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分析和评 论。 二、文艺心理学的方法。体验是文艺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人的生活经验 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而文学作品是作家个体生命体验的转换状态。聊斋志 异在这一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书中最受人们欢迎的无疑是揭露现实、讽刺科举制度 和赞美爱情的篇章。在这些篇章中,蒲松龄将他自己所体验到的、他试图让他人也体验 的情绪,以一种美好的方式外化。可见,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寄托”之作,是其内 心情感的宣泄,也是其理想和抱负的抒写。而这种情感、理想和抱负归根到底源于蒲松 龄的人生体验。因此,本文着重从蒲松龄的人生体验与聊斋志异的创作的关系方面 来分析。 三、朴学原则。认真分析资料,勤于思考,不空发议论,严防华而不实。 本文之成,断断续续,几近一年。其问数易其稿,始形成今天模样,有字凡二万余。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缺失性体验,孤独体验,丰富性体验 聊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s t r a n g es t o r i e s f r o mac h i n e s es t u d i oi st h ec h i n e s eq i n gd y n a s t yw r i t e ro ff i c t i o n p us o n g l i n g sw o r k t h e r ea r e4 9 1c h a p t e r si ns t r a n g et a l e sf r o mal o n e 耖s t u d i o t h e c o n t e n ti se x t r e m e l yw i d e s p r e a d b yt h ef o x ,t h eg h o s t , t h ef l o w e ra n dt h em o n s t e bi t s u m m a r i z e st h es o c i a lr e l a t i o n sa n dr e f l e c t s1 7 t hc e n t u r yc h i n a ss o c i a la p p e a r a n c e i t a c h i e v e st h ec h i n e s ef i t e r a r ys t y l en o v e lc r e a t i o nh i g h e s ta c h i e v e m e n t s e n i o rr e s e a r c h e r i ns t r a n g es t o r i e sf r o mac h i n e s es t u d i or e l a t e df i t e r a t u r em a t e r i a lr e o r g a n i z a 石o na n d c o f l e c t i o nw o r k ,p us o n g f i n g sf a m i l yb a c k g r o u n db i o g r a p h yr e s e a r c ha sw e l la ss t r a n g e s t o r i e s f r o mac h i n e s es t u d i ot h et e x tr e s e a r c ha n ds oo ne a c ha s p e c t ,h a sa l ly i e l d e dt h e v e r yb i gr e s u l t h o w e v e r ,t h e r ea r es o m eq u e s t i o n sn e e df u r t h e rt h o r o u g h l yt od i s c u s s , e v e nw a i tf o rt h en e wb r e a k t h r o u g ha n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m a n yw o r k so f s t r a n g es t o r i e s f r o mac h i n e s es t u d i oa r ep us o n g l i n g sm i n dp o r t r a y a l s f u l l yk n o w nt h ea u t h o bw e h a v et h ep o s s i b i l i t yt om a k ea na c t u a le x p l a n a t i o na n dt h en a r r a t i o n t h e r e f o r e ,i fw e w a n tt os t u d ys t r a n g es t o r i e s f r o mac h i n e s es t u d i o ”f u r t h e rc o u r s e st h o r o u g h l y ,w en e e d s t r e n g t h e n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b o u tp us o n g l i n g si n t r i n s i ci n n e rw o r l da n dh i si n d i v i d u a f i t y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b a s i n go nt h i sk i n do f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t h ew r i t e rc h o o s et h et o p i co fp us o n 曲n g s 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w i t ht h ec r e a t i o no fs t r a n g es t o r i e s f r o mac h i n e s es t u d i o ,a n da n a l y z eb y p us o n g l i n g si n d i v i d u a ll i f e e x p e r i e n c ea n dh i s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t w oa s p e c t s ,a n dw i s ht o d e e p e no u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 s t r a n g es t o r i e s f r o mac h i n e s es t u d i o t h r o u g ht h er e s e a r c h , t h ew r i t e rd r a wac o n c l u s i o nw h i c hs t r a n g es t o r i e s f r o mac h i n e s es t u d i od e s c r i b e st h e s o u lo ft h ei n t e l l e c ti nt h ef e u d a ls o c i e t y , o b t a i n i n gp e o p l e 。sa f f e c t i o na n dt h es y m p a t h e t i c c h o r di nt h i sl e v e l ,t h et r u el i t e r a r yw o r ks h o u l db ew r o t eb yh e a r t t h e r ea r et h r e ep a r t si nt h ep a p e r t h ef i r s to n ei sp u sd e f e c t i v ee x p e r i e n c ea n dt h e c r e a t i o no fs t r a n g e1 h k sf r o mal o n e l ys t u d i o t h i sp a r ta n a l y s e st h ed e f e c t i v ep a r to f p u se x p e r i e n c e ,w h i c hi st h ef a i l u r eo ft h ei m p e r i a lc i v i le x a m i n a t i o na n dt h eb r o k e no f 3 聊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_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 _ _ _ _ _ _ _ _ - - _ _ _ _ - - _ _ _ _ _ _ _ _ _ _ 一 t h ep o l i t i c a ld r e a m t h i sd e f e c t i v ee x p e r i e n c el e a d st ot h ec r i t i c a i m i n ga tt h ei m p e r i a l c i v i le x a m i n a t i o na n dt h ee x p o s i n go ft h ed a r ks o c i e t y t b es e c o n dp a r ti sp u ,ss o l i t a r y e x p e r i e n c ea n dt h ec r e a t i o no fs t r a n g et a l e sf r o mal o n e l ys t u d i o t h ep u ss o f i t a r yi s a n o t h e rc a u s em a k i n gp uw r i t e t h et h i r dp a r ti sp u sr i c he x p e r i e n c ea n dt h ec r e a t i o no f s t r a n g et a l e sf r o mal o n e l ys t u d i o p u sf i l i a ld u t yl e a r n i n gf r o mh i sa n c e s t o r sr e f l e c t d e e p l yi nt h es t r a n g et a l e sf r o mal o n e l ys t u d i oa n di ti sa d v o c a t i n g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t s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t h ef a m i l y sw a r mf r o mp u sw i f em a k e sp up r a i s ead u t i f u lw i f ea n d l o v i n gm o t h e r id om yb e s tt ot r yt of e f l o wt h ep r i n c i p l e sb e l l o wd u r i n gt h ec o u r s eo f w r i t i n g t h ef i r s tp r i n c i p l ei sr e a d i n gab o o ks h o u l du n d e r s t a n dt h ea u t h o ra n dt h es o c i e t y w h e r et h ea u t h o rl i v e s 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h a sab r i g h tc h a r a c t e ro fr e a f i s ma n d h i s t o r i c c o n s e q u e n t l y , t h ef i r s tp r i n c i p l ei sag o o dt r a d i t i o no fl i t e r a t u r er e s e a r c h 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r e s e a r c h e r sg e n e r a u ya r eo ft h eo p i n i o nt h a ts c i e n t i f i c f i t e r a t u r e r e s e a r c hm u s tb ea c q u a i n tw i t h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w o r k sa n dt h ea u t h o r s e x p e r i e n c e sa n dt h o u g h t s ,a n dc o m ea t t h ee p o c hb a c k g r o u n da n ds o c i a l c o n d i t i o n s r e a d i n gab o o ks h o u l du n d e r s t a n dt h ea u t h o ra n dt h es o c i e t yw h e r et h ea u t h o rf i v e s b e c a u s ee v e r ya u t h o rl i v e si nh i so w ne p o c h ,h a sh i ss p e c i a le x p e r i e n c e sa n dl i t e r a t e q u a l i t yw h i c hi sf o r m e db yt h ea u t h o r se d u c a t i o n l i t e r a r yw o r k si st h ep r o d u c to f a u t h o r ss p i r i t w h a t e v e rt h ef o r mi s 1 i t e r a r yw o r k sa l w a y sh a ss o m ec o n t a c tw i t ht h e a u t h o r se x p e r i e n c e s s o ,o n l yu n d e r s t a n dt h ea u t h o re n o u g h ,w ec a nd r a wa a p p r o p r i a t e a n a l y s i sa n dc o m m e n t a r y s e c o n d l y , t h ep r i n e i p l eo fl i t e r a r yp s y c h o l o g y e x p e r i e n c ei st h ec o r ec o n c e p t i o no f a r ta n dl i t e r a r yp s y c h o l o g y i ti st h ep a r to f p e o p l e s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i nw h i c hw ec a nf i n d m e a n i n g ,t h o u g h ta n dp o e t i cs e n t i m e n t a n dl i t e r a r yw o r k si sa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a ls t a t eo f t h ea u t h o r si n d i v i d u a l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 i nt h i sr e s p e c t , s t r a n g et a l e s f r o ma l o n e l y s t u d i o m a n i f e s t ss p e c i a lo u t s t a n d i n g l y h o w e v e r , p e o p l el i k et h o s ec h a p t e r se x p o s i n gr e a f i t y , s a t i r i z i n gt h ei m p e r i a lc i v i le x a m i n a t i o ns y s t e ma n dc o m p l i m e n t i n gl o v e i n t h e s e c h a p t e r s ,p us o n g f i n ge x p r e s s e sh i se x p e r i e n c ea n de m o t i o n h ew a n t so t h e r st oh a v et h e s a m ee x p e r i e n c e s os t r a n g e 死妇f r o mal o n e l ys t u d i oi st h ew o r ko fp us o n g l i n g s s u s t e n a n c e ,w h i c hi st h eu n b o s o m i n go fp u se m o t i o na n dt h ee x p r e s s i o no fh i si d e a l t o 4 聊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s u mu p ,t h i sk i n do fi d e a li sb a s e do np u se x p e r i e n c e s o ,t h i sa r t i c l e se m p h a s i si sp u s o n g l i n g s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w i t ht h ec r e a t i o no fs t r a n g es t o r i e s f r o m ac h i n e s es t u d i o t h i r d l y , i ti sc h i n e s ep h i l o l o g yp r i n c i p l e a n a l y z e st h em a t e r i a le a r n e s t l y , p o n d e r i n d u s t r i o u s l ya n dp r o h i b i tt a l k i n gm a g n i f i c e n t l yb u tl a c k i n gs u b s t a n c e ih a v es p e n ta b o u to n ey e a ri nw r i t i n gt h i sp a p e ri n t e r m i t t e n t l y t h ep a p e rd o e sn o t s h o wh i sa p p e a r a n c et o d a yu n t i li th a s lb e e nr e v i s e df o rs e v e r a lt i m e s k e yw o r d s :p us o n g l i n g ,s t r a n g et a l e sf r o mal o n e l ys t u d i o , d e f e c t i v ee x p e r i e n c e , l o n e l ye x p e r i e n c e ,r i c he x p e r i e n c e 5 聊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刖青 文学作品是作者心理的映射和审美体现。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曾经说过: “艺术是这样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 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文学艺术的创作实践也证明, 一切生活现象只有在变成文学家的心理现象之后,才有可能变成文学艺术现象。我们从 文学作品中看到的不仪是当时的社会生活,还有作者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等等。在文 学创作过程中,作家不但对外界事物进行了反映,同时也对外界事物进行了主体的审美 意识化。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同时也融入了作家自身的心血、意志和情感。 体验是作品创作心理中的核心部分,是文艺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人的生活经 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体验触及到了艺术的本质。因此, 对作家主体的认识,对创作心理过程的探讨就十分重要了。聊斋志异作为我国古代文 言短篇小说的集大成之作,在蒲松龄生前就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f f j 亥l j 之后,更是风 行天下,深受各个阶层人们的喜爱。前人对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 大的成就,要想把聊斋志异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还必须加强对蒲松龄内在精神世 界、个性心理特征的认识和了解。聊斋志异中的许多作品即是蒲松龄心灵的写照,只 有充分认识了作家,才有可能对这些作品作出合乎实际的阐释和评述。 正是基于上面的这种认识,本文选择了蒲松龄的人生体验与聊斋志异的创作作 为切入点,从蒲松龄个人的人生体验和心理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力求加深对聊斋 志异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研究,笔者得出聊斋志异写出了封建社会落魄文人的文 化心态,并在这个层次上得到了人们的喜爱与共鸣,真正的文学作品应该是用“心”去 写的结论。在聊斋志异中,主要体现出作者的三种体验:缺失性体验、孤独体验和 丰富性体验,本文就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聊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缺失性体验与聊斋志异的创作 艺术家经常会处于缺失状态中,有时是物质方面的缺失,有时是受到疾病的折磨, 有时是在艺术事业上受到挫折。总之,在艺术家的生活道路上,缺失总是多于满足。缺 失也就是未满足。主体为克服缺失、求得满足,就会调动自己的各种心智力量。许多艺 术家和文学家的经历表明,缺失性体验往往会成为他们的一种重要的创作动因。正如有 人所说的,凡是被压抑下去的东西都不会自动消失,它们总得有个去处,或暂时隐藏在 什么地方,一旦有了机会就会爆发出来,剩下来的问题仅仅是等待或寻找适当的机会以 及对象而已。蒲松龄便通过小说创作,在聊斋志异中将自己的缺失和缺失性体验尽 情地宣泄出来。 第一节科举考试的失败与聊斋志异对科举制度的抨击 缺失性体验在蒲松龄的人生体验中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已经 发展得十分完备。当时的读书人为了取得正式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录 取之后被称为生员,也就是俗称的秀才。这只是“功名”的起点,在此之后才是正式的 科举考试。这种正式的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以上的三级考试主要是考八 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朝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的口 气,即所谓的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八股 文是纯粹考试时才用的文章,平时写信不用、公文不用、写文章更是不用。而蒲松龄虽 然“天性慧,经史皆过目能了”,饱读诗书,闻名乡里,但是他对八股文并不擅长,因 此他的科举之路上并不幸运。他早年“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 员,文名籍籍诸生间”。,但以后每次乡试都是“如棘闱辄见斥”。,一直到了七十二岁 时,才得到一个岁贡。由此可见,蒲松龄在科举应试上是失败的。这种失败使得科举考 试成为蒲松龄心目中一个难以舍弃的情结。他一方面对科举制度有着深刻的“怨”和“愤”, 在聊斋志异中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多方面的批判;但另一方面,他仍然把通过科举走 。朱一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济南:齐鲁书杜,1 9 9 0 年,第1 1 4 9 页。 。朱一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济南:齐鲁书社,1 9 9 0 年,第1 1 5 2 页。 。朱一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济南:齐鲁书社,1 9 9 0 年,第1 1 5 2 页。 聊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仕途作为人生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们先看一下蒲松龄参加多年的乡试考试的情况。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每个考生 都有独立的房间,叫号房,里面有床几、文房四宝、马桶,完全与外界隔绝。全国统一 农历八月九日考试。考生在八日进场,自带食物。九日早上分配试题。十目黄昏交卷。 这两天考的是四书与诗帖。接着,十一、十二、十三日再以同样的方式考五经。十四、 十五、十六日考策论,一直到十六日黄昏,这场“旷日持久”的考试才算完全结束。而 这样的考试蒲松龄一考就是三十年。累年应试,蒲松龄对科举考试可谓知之甚深,于是, 他把这种考试具体生动地反映在他的小说作品中,在王子安中,他这样写道: 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吏骂,似囚;其归号 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惝 ,天地异色,似出笼之 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志想, 则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繁之猱;忽然而飞骑传入,报条无我,此时神 情猝变,嗒然若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初失志,o 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 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从此 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e l 渐远, 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如此情况,当局者痛哭 欲死,而自旁观者视之,其可笑孰甚焉。 蒲松龄根据自己这个“当局者”的亲身感受描绘出了一幅读书人应试的痴狂图。而 上文的主人公王子安则是小说中的“当局者”:他虽是名士,但也困于场屋,入闱后非常 希望自己能考中。临近放榜了,他白日做梦先中进士又成翰林,觉得“不可不出耀乡里”, 于是“大呼长班”,结果被狐仙所奚落。 就这样,蒲松龄的大半生都生活在一场科举及第的梦幻里,他历经三十余年,入乡 闱1 0 余次,最终还是无所作为。这样的经历让他真切地看到了科举制度是怎样戕害知识 分子的心灵,衡文之官是如何低能与不公,以及在科举制度奴役下的知识分子所受到的 精神压迫以及由此产生的内心的庸俗和丑陋。这在他的心中激发出难以遏止的孤愤。他 痛心疾首,欲罢不能,不得不拿起笔来,发愤著书,以泄心中不平之气、郁结之“怨”。 认识越深,愁绪越浓,对仕途黑暗、公道不彰的怨恨和愤怒便凝结成声讨科举制度的檄文。 他在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词中写道:“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官榜放, 聊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直教那抱玉卞和死! ”在聊斋志异中,叶生、于去恶、僧术、三生、司文 郎、何仙都属于这一类。如叶生中的主人公叶生“文章辞赋,冠绝当时”,但“所 如不偶,困于名场”,于是终生潦倒,抑郁而死,但他死后还不忘为自己的文章争气,蒲 松龄在篇末说:“嗟乎! 遇期难合,遭逢不偶。行踪落落,对影长愁;傲骨辚辚,搔头自 爱。叹面目之酸涩,来鬼物之挪揄。频居康了之中,则须发之条条可丑:一落孙山之外, 则文章之处处皆疵。古今痛哭之人,卞和惟云尔;颠倒逸群之物,伯乐伊谁? 抱刺于怀, 三年灭字;侧身以望,四海无家。人生世上,只须合眼放步,以听造物之低昂而已。天 下昂藏沦落如叶生其人者亦复不少,顾安得令威复来,而生死从之者也哉? 噫! ”作品叙 述其中之悲情和心痛,与无可奈何的哀伤融合在一起,写出了同类人共同的心态。冷生 中的冷生在“忽得狂易病”,也就是精神失常之后,才“是年入泮,明年食饩”。由此可 见,作者认为科举的八股文不是正常人所能作得出来的。司文郎中通过瞽僧的口说出 科举高中的文章全是些“屁”文章。瞽僧以鼻代目,能从焚稿的气味中闻出文章水平的 高低。当他闻到余杭生的文章时被呛得连声咳嗽,“再焚,则作恶矣”,然而这令人作呕 的文章却高中了经魁。这样的结果使得和尚哀叹:“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帘中人并 鼻盲矣。”贾奉雉写贾奉雉秋闱落榜,得道成仙的郎秀才指出他的“文章虽美”,但考 官都是靠拙劣的八股文进身的,不可能另换一副眼睛肺肠来阅卷,于是教他收罗“酮茸泛 滥,不可告人之句”为文,三年后居然高中经魁。在这里,科举考试已然成了拙劣的八股 文展览。 而且,这种因科场失败而产生的愤懑、悲凉的情感在蒲松龄的内心凝聚,从而在他 的笔下出现了一大批由于科举而倍受摧残的男性文人形象。书痴中的迂痴书生郎玉柱 深信“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i ) u l ,昼夜研读,百事不问,家中来了 宾客他也不知道接待,婚后很久他仍然不懂男女之事。作者在此发出了“书之魔”的感 叹。然而在众多受害者中,叶生中叶生的形象恐怕更为慑人心魄。叶生的词赋文章冠 绝当时,并且曾获得科试第一;但参加举业考试却落第归来,因而“形销骨立,痴若木偶”, 与之前判若两人;他从此闭门不出,重病缠身,不久就悲惨地死去了。由此,我们不难 看出作者对摧残人身心的科举考试制度的控诉。 蒲松龄在应童子试高中之后,以后的三十年一直奔波在乡试的道路上,而这三十年 基本都是康熙皇帝的统治时期。康熙虽然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但康熙年间的科场舞弊 却一直有增无减。为平定吴三桂等三藩叛乱( 这场战争从康熙十二年一直持续到康熙二 十年) ,应付沉重的军费开支,康熙十四年( 1 6 7 5 年) 允许廪生、增生、附生捐钱成为贡 4 聊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生。康熙十六年,允许童生捐钱成为秀才。如此一来,科场更加黑暗。蒲松龄身处其中, 自然深有体会。考弊司中,凡是要求拜见掌管考弊司( 管理天下读书人之处) 司主的 都要割髀肉作为见面礼,主人公闻人生不由得疾呼“惨惨如此,成何世界! ”而这也正是 作者的心声。而在神女中,米生受到冤枉,衣巾被革,神女立即从头上摘下价值连 城的珠花交给他说;“今日学使署中,非白手可以出入者”,读书人若手中无钱连学使署 的门都进不去,更不要说其他了。 不仅如此,科举制度还造成了人性的扭曲。在镜听中,郑氏兄弟二人“皆文学 士”,但因为大郑“早知名”,所以父母就对大郑比较好,而且“因子并及其妇”;二郑 学业上不如大哥,父母就不大喜爱他,连带地讨厌二郑之妻。父母对自己两个儿子好坏 的标准竟是科举考试的成绩,可见科举考试毒害已经不仅仅存在于直接参加考试的人身 上,整个社会的人都深受其害,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以科举考试的成败来论英雄的 观念在很多人的头脑中作祟。在胡四娘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情况:程剑思在科试 未售之前住在岳父家,岳父家的公子们瞧不起他,甚至不愿意和他一起吃饭,连奴婢和 仆人也揶揄他,程妻胡四娘的二姐甚至说:“程郎如作贵官,当抉我眸子去”,从这句话就 可以看出她对程剑思的鄙视程度:但是在程剑思“擢第后”,众人却争先恐后地前来讨好, “申贺者,捉坐者,寒暄者,喧杂满屋”,争相与胡四娘“把盏”。这种前倨后恭的态度 实在是不得不让人感叹世态炎凉以及科举考试带给整个社会的毒害。 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蒲松龄在揭露科举考试的种种黑暗之后依然把科举看 作是士人成功的体现。在聊斋志异中,科举及第是大部分士人的最后结局,或者说 是回报。仍以上面叶生篇中的淮阳叶生为例:叶生怀才不遇,抑郁而死,这一生是 不可能高中了,但是作者仍然安排了他的魂魄入世,让他教出的弟子终于进士及第,叶 生自己也金榜题名,以作自我安慰。阿宝中的孙子楚最后科场得意,平步青云,妻子 阿宝也受到了皇上的召见,赏赉有加。与此相对应的就是蒲松龄对敦促丈夫努力于学业、 帮助丈夫成名的妻子们的赞扬。在风仙中,凤仙的父亲皮翁嫌贫爱富,在几个女儿 女婿中独独对“靴袍炫美”的丁婿另眼相看,家境不是很好的凤仙夫妇就被冷落了。面 对这种情况,风仙激励夫婿刘赤水说:“君一丈夫,不能为床头人吐气耶? 黄金屋自在书 中,愿好为之! ”在赠给刘赤水一面宝镜后,凤仙就离开了家。正是妻子的这番鼓励使得 刘赤水在学业上更加努力:每当他游逛不归、“锐志渐消”时,镜中的凤仙就背过身去, “惨然若涕”:而当他自己谢绝宾客、研读不停时,镜中的风仙就会眉开眼笑。这样两年 之后,刘赤水终于“一举而捷”,于是风仙“喜容可掬”,从镜中走出来与他团聚。在篇 聊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末蒲松龄这样说:“吾愿恒河沙数仙人,并遣娇女婚嫁人间,则贫穷海中,少苦众生 矣! ”,可以看出,蒲松龄认为科举制度为穷书生提供了通过苦读出仕,获取荣华富贵的 机会;妻子激励丈夫埋头读书,求取功名,自然是解救干人等于“贫穷海”的有效办 法,所以才会祝愿像凤仙一样的女子多多益善。这样,通过赞扬凤仙也表现了蒲松龄对 科举及第的渴望。在其他篇章中我们也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这种类似于才子佳人小说的理 想的结局:才子科举及第,娶到贤妇,子孙富贵满堂。 第二节政治理想的破灭与聊斋志异对黑暗现实的揭露 蒲松龄是封建时代一位有正义感、思想修养也较高的知识分子,他的主体思想属于 儒家范畴,因此他与当时许多的读书士人一样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要做圣人之徒。 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和抱负,蒲松龄做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这也是他一直没有放弃科考的 原因之一。因为他非常清楚,自己只是一介书生,人微言轻,是无法去治国安邦的。因 为中国自从科举取士以来一直都是以此为选拔官员的手段,只有十年寒窗苦读,才有可 能在有朝一日做天子门生、股肱之臣,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因此,蒲松龄不得不把读 书做官作为实现其理想的根本途径,因为只有进人仕途,他才可以一展其才华,上效忠 于君,下旖惠于民。但是蒲松龄自十九岁获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之后, 就一直蹭蹬科场。几十年的痛楚煎熬、含辛茹苦、惨淡经营,到头来却连个举人也没考 中。作为那个时代的下层知识分子,科场无望,即使有再大的雄才伟略,也没有任何旋 展的机会。更何况长期过着清贫生活,知音不赏,知己难觅,蒲松龄不得不把满怀的经 世济民的宏伟抱负展现在笔墨中。因此,聊斋志异中就有了蒲松龄向往贤君明相,渴 望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在雁过拔毛的官场,出现了一些仁爱百姓、秉公执法、 睿智明断的清官循吏,他们是官员执法的榜样和示范。在他们身上,寄托了作者对清明 政治的向往之情。这些清官关心民瘼、爱民如子,以仁慈之心对待百姓。王十中的县 令张嵋,对大盐商毫不客气,对贩私盐的小民却宽仁有加。两个贩卖私盐的小贩被抓, 其中一人逃脱,另一人被带上公堂审问。张嵋故意问:“贩者二人,其一焉往? ”小贩回 答说:“逃去矣。”张嵋又问:“汝腿病不能奔耶? ”小贩回答说:“能奔。”张嵋又说:“既 被捉,必不能奔;果能,可起试奔,验汝能否。”小贩按张嵋的要求跑了几步又停下来, 张嵋却说:“奔勿止! ”小贩一路快跑,一直跑出了衙门。张嵋这样做,是因为他同情那 聊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些迫于生计而贩卖私盐的人,但是碍于国法又不能公开地将小贩释放,于是巧妙地采用 了一种滑稽有趣的方式,让小贩在一片哄笑中逃离公堂,在机智幽默中蕴含了一片爱民 之情。胭脂中的施愚山,机智多谋,怜才恤士。他断定鄂生未杀人,宿介也是代人受 过,他施用心理战术让杀人凶手毛大露出了原形,对于案中人物的处理,更是合于法度, 入于情理,可谓一位难得的清官。一员官中的吴公对贪赃枉法的上司坚决抵制,上司 怒加叱骂时,他怒斥日:“要死便死,不能损朝廷之禄,代人上枉法赃耳”。张公更是“以 木强”得“橛子”绰号。当朝中贵官大僚向他索取羊豕时,张公断然拒绝,并大声说: “我即一羊也,一泵也,请杀之以犒驺丛”。 和那些昏庸的官员不同,清官们在办案的时候通常是非常谨慎的。他们在审案时十 分谨慎,注重证据,注重调查研究,随处留心,层层追查,不为假象和表象所迷惑,不 因主观武断而造成冤假错案。在诗谳中,青州商人范小山之妻在四月的一个风雨之 夜被杀,现场发现一把诗扇,上有王晟赠吴蜚卿的诗。王晟无人认识,而吴蜚卿“平日 颇多佻达之行”,因此成了杀人嫌疑犯而被捕。重刑之下,吴蜚卿承认自己是杀人凶手, 后又经过十余位官员反复审讯,均无异议。道台周元亮重审此案时,根据四月上旬不应 携扇的常识进行推理,断定是有人想以扇子来嫁祸栽赃,就将吴从死囚狱中放出。周元 亮又从扇面上的诗与城南某酒店墙壁上的诗相似这一点出发,先拘审酒店的主人,继而 找到题壁作诗的李秀才,顺藤摸瓜,几经周折,终于将真正的罪犯捉拿归案。周元亮的 审慎明察,与他之前审理此案的十余位官员的轻率马虎、苛刑逼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折狱中的县令费神祉,也是一个办案审慎的官员。商人贾某外出被杀,隔了一天其 妻也在家中悬梁自尽。费棉祉亲自到现场勘察验尸,发现商人所带银袱里的银子原封未 动,因此判断杀人者并非为了谋财,又认为商人之妻在丈夫死后也接着自杀,两人的死 因必有关联。在没有其他线索的情况下,费楠祉没有将与此案有牵连的人物系狱审问, 而只是“鸣地约细查,十日一关白而已。”半年之后,费神祉追收欠租,发现周成银袱上 刺绣的万字形图案与被杀商人银袱上的图案是统式样,便对周进行试探,见周惊慌失 措,又进一步寻根究底地进行审问,终于使一起疑案水落石出。事后费神祉总结说:“事 无难办,要在随处留心耳。” 通过这些清官廉吏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然而理想终 归是理想,在蒲松龄生活的康熙时代,他看到的是一个世道昏暗、公道不彰的世界,鱼 肉百姓、纳贿索贿、穷奢极欲的贪官污吏比比皆是,这使得他产生痛苦的内心震动,于 是,在蒲松龄的笔下出现了一批被批判控诉的贪官污吏的形象。他或以现实主义的逼真 聊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描绘,或通过非现实的幽冥世界的投影折射,抨击了官贪吏虐、公道不彰、强梁横行的 黑暗社会。 康熙九年( 1 6 7 0 年) 秋,蒲松龄南游,度过了一段短暂的幕宾生涯,这唯一的一段 官场生活让蒲松龄看到了吏治的腐败和百姓的痛苦。他的幕主初做宝应知县的孙蕙 在上任伊始还是比较有循良之风的,他同情百姓疾苦,奋力救灾,广设粥棚,革除了一 些杂税,采取了一些措施恢复生产。虽然孙蕙有了一定的贤能之名,被上司器重,但是 仍然受到更高层的官员的凌辱。为官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说贫苦的百姓了。所以,在聊 斋志异中有许多作品揭露了官吏在办案时贪财受贿、颠倒是非、包庇坏人、欺压良善 的事实。如梅女写窃贼到梅女家行窃,被抓获扭送至官府,负责审案的典吏收受了 小偷三百钱的贿赂,反而诬陷梅女与小偷有私,要拘拿梅女审问对案,致使梅女含冤莫 辩,愤而自缢。作者借一老妪之口痛骂典史说:“汝居官有何黑白? 袖有三百钱,便而翁 也! ”而这个典史,其实本来也只是浙江的一个无赖贼。张鸿渐中的穷秀才范生,因交 不起钱两,被贪暴成性的卢龙县令赵某活活打死。范生的同学为其鸣不平,上告于部院。 由于赵某以巨金行贿上司,结果诸生不仅告状不成,反而被加上结党闹事的罪名被捕入 狱,曾经起草状词而没有参加告状的张鸿渐也被追捕,不得不逃亡在外十余年。窦氏 中写农家姑娘窦女被地主南三复诱骗后抛弃,窦女抱着小孩至南家求见一面,南三复拒 门不纳。窦女抱着儿子倚户悲啼,五更后冻死在南家门口。窦父告官,南三复用千金行 贿,官府竟然对害死两条人命的南三复免罪不问。席方平中的席廉,因为与富室羊某 有隙,羊某死后贿赂冥使将席廉拷掠,使其全身赤肿而死。席方平赴冥间为父亲申冤, 但是阴司从吏役到城隍、郡守直至冥王,都接受了羊某的贿赂,不仅不主持公道,反而 对席方平滥施酷刑,械梏、笞打、火床、锯解,无所不用。这暗无天日的阴曹地府实际 上是人世问官府的影射。饿鬼中的地方官,如果有拜见者袖出钱,他就作鸬鹚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科学教育课外活动方案
- 工程施工实习汇报
- 安全管理模拟实验题库及答案解析
- 网络信息与安全决赛题库及答案解析
- 精神科病人藏药的护理
- 血液灌流护理查房
- 石材电视墙基层施工方案
- 证劵从业资格云考试及答案解析
- 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操作规范
- 医疗护理记录与管理
- 场景速写课件
- GPS的课件教学课件
- 2026年高考作文备考之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九三阅兵)主题素材积累与运用
- 2025年运动员:体育与健康知识试题及答案
- 综合实践 探索年月日的秘密(教案)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 2025年医师三基考试试题及答案(上半年)
- 2025年调酒师职业资格考试模拟试题集锦及答案
- 2025年大学生信息素养大赛(校赛)培训考试题(附答案)
- 大连石化“3.14”亡人事故
- NFPA12-二氧化碳灭火系统标准(2005版)
- 单一分布聚乙二醇的合成及其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