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对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诊断.pdf_第1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对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诊断.pdf_第2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对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诊断.pdf_第3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对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诊断.pdf_第4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对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诊断.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特别加以标注和 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他人和其他机构已经撰写或发表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 启示和所提供的帮助,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 弱:7 7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及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迸交复印件或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文授权辽宁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并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 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勺岔 指导教师签名:1 伞 、l 日 期: 对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诊断 对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诊断 研究生:高丹 指导教师:许延威 擘辨专业:体育教育自i i 练学 中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五名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掷链球技术进行研究。再通过掷链 球技术生物力学选择的评价参数及生物力学参数分析,旨在确认我国优秀女子链球技术 特点和优势以及存在的薄弱环节。并获得了大量的运动学参数,对我国掷链球技术的研 究和运动i h 练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采焉了三维摄像法和文献资料法,运用运动硼 练学、生物力学等有关理论对目前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时空特征进行了 综合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l 我国优秀的五名女子链球集训队员的掷链球技术表现出与现代掷链球技术发展特 点基本相符合的掷链球技术。 2 我国奥运集训选手在最后用力阶段球速增量不理想与欧美选手间存在差距。 3 顾原、张文秀、刘瑛慧表现出更加优秀稳定的掷链球技术,并己形成鲜明的个人 技术风格。 4 张文焉掷链球技术整体比较合理,旋转的连贯性较好,动作协调舒展,旋转节奏也 较快。技术稳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还席加强单支撑动作质量。以提高双支撑阶段 用力幅度和球速增量,并改进完善最后用力的技术动作。 5 顾原掷链球技术表现为爆发好、旋转节奏极快,双支撑阶段用力幅度大,技术稳定。 应改进双支撑开始阶段由于肩髋角度大造成的“背球”动作,以增加旋转半径,同时改 变旋转过程中右脚抬起越来越晚这薄弱环节,以提高第四圈旋转和最后用力阶段的球 速增量, 6 刘瑛慧掷链球技术的前三圈技术动作各环节都很理想,使链球的旋转速度达到很高 水平,是五名奥运集训选手中晟高的。 7 赵巍掷链球技术风格是旋转半径较大,晟后用力加速能力强,爆发力好,旋转用力 的。向后性”好链球的水平速度大。但下肢单支撑动作质量较差。使旋转过程中单、 双支撑阶p 比伪不合理,用力幅度小。 8 赵文姜之链球技术掌握还不够规范和熟练,整体动作质量不高,效果不理想,但表 现出了一定的发展潜力。 关键词: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投掷技术 对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诊断 1 前言 1 1 世界女子掷链球运动发展综述 掷链球运动是田径项目中比较古老的项目之一,据史料记载起源于中世纪时期,一 种流行于苏格兰和爱尔兰地区民间的一种向外投掷铁锤的游戏,最早的链球成绩记录是 1 8 6 6 年英国人皮詹姆斯投掷出的2 4 5 0 米,但那时还没有统一的比赛规则,链球运动 进入到现代奥运会是在1 9 0 0 年的第二届法国巴黎奥运会,在那届奥运会上同时也建立起 了正式的比赛规则,1 9 1 3 年美国人帕瑞安创造了第个被世界公认的男子链球世界纪 录,成绩为5 7 7 7 米。 相对于链球运动的起源和男子掷链球运动的发展史,女子掷链球运动项目的开展可 是晚了整整个世纪。t 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欧美一些国家开始逐渐有女子运动员尝试 投掷链球,并组织了些非正式的比赛,直到1 9 9 5 年国际田联才正式确认了第个女子 链球的世界纪录,它是由俄罗斯运动员库岑科娃创造的,成绩为鹤1 6 米,然后她又成 为第个投过7 0 米大关的女子链球运动员,并且多次打破世界纪录,成为女子掷链球运 动的第个代表人物( 也是本届雅典奥运会女子链球的金牌获得者) 。随着女子掷链球比 赛的正式设立和开展,女子链球的比赛成绩开始有了大幅度提高,到1 9 9 9 年女子链球新 世界纪录已达到了7 6 0 7 米,并且一直保持至今,它是由罗马尼亚名将梅琳特创造的, 她还获得了同年举行的世界田径锦标赛的第一个女子链球冠军,同样多次打破女子链球 的世界纪录,成为了女子链球运动的又个代表人物。2 0 0 0 年悉尼奥运会女子链球被列 为正式比赛项目,波兰十八岁的小将斯科利莫弗斯卡获得了第一枚奥运会的女子链球金 牌,成绩是7 1 3 2 米,近几年以来女子链球的世界纪录虽然未被改写,但女子掷链球运 动的整体水平却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由以前库岑科娃和梅琳特两人7 0 米以上的竞争,发 展到2 0 年世界年终排名前1 7 人的成绩都突破了7 0 米大关,前三名是莫雷诺7 5 1 4 米 ( 古巴) ,库岑科娃7 4 9 8 米( 俄罗斯) ,蒙特布鲁恩7 4 5 0 米( 法国) ,她们还获得了当 年巴黎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链球比赛的金银铜牌,特别是古马的奠雷诺表现尤为突出, 她连续三年世界捧名第一,两次获得世界田径锦标赛冠军,成为女子掷链球运动的第三 个代表人物( 是本届雅典奥运会女子链球的铜牌获得者) 。 1 2 我国女子掷链球运动发展综述 我国女子掷链球项目的开展较世界其它国家要晚了大约十几年,在1 9 9 6 年左右才 开始有个别省市尝试开展该项目,1 9 9 8 年国家田径运动管理中心才正式设立了女子掷链 球项目的比赛,同年陕西选手顾原创造了第个我国女子掷链球的正式纪录,成绩6 2 2 8 米,并打破了由日本人保持的亚洲纪录,较同年的世界纪录落后了十几米,但是由于女 子链球项目技巧性较强,比较适合亚洲人,又是一个新项目,我国许多省市都争相成立 子女子链球队,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女子掷链球运动水平的发展,我国女子掷链球运动成 绩也随之迅速提高,从正式设立女子掷链球项目的1 9 9 8 年开始,至今的九年中每年都有 新的全国和哑洲纪录诞生,甚至年中几次打破全国和哑洲纪录,可以看出我国女子掷 链球成绩与世界水平在逐年的接近,到2 0 0 3 年我国已有三人掷链球成绩突破了7 | d 米, 有两个排名进入了世界前十名,并在一些世界级比赛中获得了优异成绩,2 0 0 2 年顾原获 2 对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诊断 得了世界杯赛的女子链球冠军,她还获得了2 t x b 年巴黎世界田径锦标赛的第四名,刘瑛 慧获得了2 0 0 3 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女子链球冠军,张文秀同年获得了世界军人运动会 的女子链球冠军。2 0 0 3 年我国就已有四人达到雅典奥运会a 级报名标准。在2 0 0 4 年前 半年的世界大奖赛中张文秀和顾原多次获得了前三名,我国女子掷链球运动水平已挤身 世界前列,国家田径运动管理中心也将女子掷链球项目列为2 0 0 4 年雅典奥运会四个重点 夺牌项目之一,要使我国女子掷链球项目的竞技水平进步提高,完成国家交与的奥运 任务,在训练中除了进步提高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水平之外,完善合理的投掷技术是 更主要的办法之一,特别是在与欧美选手相比较,体能并不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并且在 国内外兴奋剂检测日益严格的情况下,欧美运动员的体能也很难达到更高的水平,所以 利用科学手段分析完善投掷技术是提高我们竞争能力的最好办法之一 1 3 我国掷链球技术研究综述 对于现代掷链球技术的研究,贡献最大的莫过于前苏联的体育科研人员,他们建立 起了较为完善的科学研究体系,并研究出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同时他们也取得 了令人瞩目的辉煌的成绩,至今保持着男子链球的世界纪录,并且在男子掷链球十个历 史最好成绩中,前苏联占有八个席位,多次获得奥林匹克运动会冠军,甚至包揽金银铜 牌,占据世界第一位二十多年。随着运动训练科学化程度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对掷链球 技术的认识逐渐由定性研究发展到定量研究阶段,从平面过渡到三维空间,掷链球运动 本身是种非常典型的三维空间,三维摄像解析方法使用为进步研究掷链球技术的本 质特征提供了一种非常先进的科研方法。国外对三维摄像解析方法的应用比较早,八十 年代后期已应用的非常广泛,一些重大比赛和优秀运动员的投掷技术都做了解析研究, 获得了大量的运动学参数,对我国掷链球技术的研究和运动训练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最早应用三维解析方法对掷链球技术进行分析是国家体委科研所的吴延禧、方 兴等科研人员。通过分析发现:优秀链球运动员成绩的提高主要依赖于链球出手速度提 高,而链球出手速度的提高又主要依赖于投掷过程中各阶段球速增最的提高,投掷动作 各阶段球速增量分别为:预摆阶段球速增量( 5 0 左右) 、最后用力阶段球速增量( 2 4 左右) 、旋转阶段球速增量( 2 6 ) ;其中第二圈球速增量对出手速度的贡献率达1 5 左 右,其它各圈的增量之和占1 1 左右。我国优秀运动员掷链球成绩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 成绩差距主要表现在链球的出手速度和出手高度上,从链球的出手速度e 看,差距又主 要表现在预摆阶段球速偏低,其次是旋转过程中球速增最较少,尤其以第二圈差距较为 突出:出手高度偏低的原因主要是躯干倾斜较大,致使肩的位置过低、链球轨迹的倾斜 度较小,出手较早造成的。我国优秀运动员的主要技术特点是,运动幅度大、运动速度 和动作节奏慢【i j 。1 9 9 7 年八运会链球迭标赛上上海体院的车晓波对前八名运动员的投掷 技术进行了三维测试,通过分析同样发现:我国优秀运动员的预摆速度较低,第一圈和 第四圈旋转中的球速增量太小( 甚至出现负值) ,导致我国运动员在旋转阶段无法持续加 速的原冈是旋转时间长、单双比率低;在单支撑结束右脚着地时,髋、膝角较大,在双 支撵结束时髋角增幅明显也是导致球速增鼍小和影响出手高度的原因之。1 9 9 9 年绍 兴文理学院的陈洁敏对参加第8 届全运会男子链球比赛以及参i j f l l 9 9 6 年全国链球集训的 1 2 运动员的投掷技术进行了三维拍摄分析,结果发现:我国运动员在旋转的时间特征上 表现为旋转总时间过长,单支撑时间超过双支撑时间,特别是2 ,3 、4 圈旋转中更明显: 3 对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诊断 双支撑阶段链球加速途径较短:在旋转过程中存在着身体重心较高,左膝关节角度过大 的现象:链球运行的斜面变化太小,最后用力阶段存在较大的上体后仰现象网。2 0 0 0 年 3 月e 海体院的车晓波将八运会上获得的我国优秀男子链球运动员投掷参数与、1 9 9 5 年8 月在瑞典歌德堡世界田径锦标赛链球比赛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八运组的运动员在 预摆、旋转、和最后用力三个阶段的球速增量均明显落后于世锦组,在这三个阶段中差 距最大的是旋转阶段,而在旋转阶段中主要又表现在第四圈和第二圈球速增量上h 。 虽然他们研究的都是男子运动员,但这同样反应了我国掷链球运动的技术水平和风 格。这些研究对我国女子掷链球技术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使我们了解了与世界 优秀选手之间投掷技术上存在的主要差距,为我国链球项目的科学训练提供了指导依据。 1 4 研究任务 我国对女子链球运动员的投掷技术进行长时间大规模的三维摄像解析,开始于2 0 0 2 年国家田径运动管理中心组织的第十四届亚运会集i i ,北京体育大学生物力学教研室主 任赵芳教授是女子链球攻关组主要成员,三年来在备战第十四届亚洲运动会、巴黎世界 田径锦标赛、第2 8 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科技攻关的工作中,对我国多名优秀女子链球运 动员不同训练时期和比赛中的投掷技术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摄像三维解析,积累了大量原 始数据,从中发现的投掷技术规律和问题与以前国内外的研究类似,但是这些研究参数 能及时反馈给教练员和运动员,为我国女子掷链球技术的改进完善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 据。 在备战2 0 0 4 年雅典奥运会我国女子链球项目集训期间,在赵芳教授和博士生霍科 林同学的帮助下,本研究对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的投掷技术进行了三维摄像解析, 在综合以前的科研成果,并和有关教练员共同研讨的基础上。对我国优秀女子链球集训 运动员的掷链球技术进行了三维解析诊断,旨在确认我国优秀女子掷链球技术特点和优 势以及存在的薄弱环节,并为完善我国女子掷链球技术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1 研究对象 我国优秀好链球集训队的五名运动员,她们是全国田径锦标赛的前五名,其中四 人达到雅典奥运会a 标。在雅典奥运会上,张文秀以7 2 0 3 米的成绩获得第七名。她们 代表了我国女子链球项目的最高水平。 表1 第2 8 届奥运会我国女子链球集训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姓名年龄( 岁)身高( m ) 体重( 1 【g ) 运动等级 最好成缚r n l ) 张文秀 2 0 1 鼢 9 2 国际健将 7 2 0 3 顾原 2 5 1 7 0 9 4 国际健将 7 2 4 2 赵巍 2 6 1 8 21 国际健将7 0 6 8 刘瑛慧 2 6 1 7 8 9 0 国际健将 6 9 晒 赵文姜 2 31 8 49 5 国际健将 “,9 5 4 对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诊断 2 2 研究方法 2 2 1 三鉴基馕 2 0 0 4 年6 - _ 8 月,借助我国女子链球奥运攻关组的科研工作,对我国女子链球项目 最高水平的五名运动员投掷技术进行了三维摄像。 2 2 1 1 拍摄方法:在投掷圈的左侧和正后各放置一台摄像机,匀距投掷圈中心5 米 左右,两台遥速翊成9 0 度夹角,同时拍摄,拍摄频率是2 5 帧每秒( 解析时将帧转换成 场,5 0 场每秒) 。川t 0 妒1 2 2 2 录像解析 利用北京体科所生物力学的视讯三维解析系统获得数据参数。 2 2 2 1 解析系统:利用扎奇奥尔斯基的人体模型( 恐个测量点) 加上链球点,进 行图像解析。 2 2 3 文献资科法 本文查阅了五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关链球项目技术分析文献资料和教材专著。 3 结果与分析 3 1 现代掷链球技术的特点 由前苏联在上个世纪7 0 年代末期引领的现代掷链球技术的改革和创新,在邦达丘 克、扎依丘克、谢迪赫、利特维诺夫、阿布杜瓦利耶夫,库岑科娃等一系列奥林匹克运 动会、世界田径锦赛冠军和个接个新链球世界纪录的证明下,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 和仿效,前苏联掷链球技术的特点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特征: 3 1 1 现俄弗惟球技术的整钵特征是高转速、快节奏 要想获得尽可能快的掷链球出手初速度,应主要依靠各技术环节双支撑阶段积极的 工作提高链球速度和单支撑阶段尽可能减少链球速度的损失,因此尽可能的缩短每一圈 旋转的时间,提高动作速度和加快旋转节奏是非常关键的。例如谢迪赫的三圈旋转投掷 总时间只有1 6 1 秒,单圈旋时间在0 4 3 - - - 0 4 7 秒之间闭,并且每圈所用旋转时间逐圈缩 短,具有明显的节奏感。 另外,从链球加速距离来讲,也反应出旋转快节奏、高转速的重要性,谢迪赫创造 8 6 7 4 米的男子链球世界纪录时,三圈旋转投掷过程中,链球运行轨迹总长度只有3 4 1 0 米,比我国优秀链球选手毕忠的四圈旋转链球运行轨迹短1 2 米多,并且谢迪赫掷链球过 程中链球每圈运行轨迹的距离也不如毕忠的长( 毕忠掷链球过程中每圈链球运行轨迹的 平均距离:1 0 米1 1 米,谢迪赫:9 米一1 0 米) ,但却使链球的出手初速度达到了3 0 7 米秽,而毕忠只有2 8 0 3 米俐州。影响链球出手初速度的因素很多,动作幅度只是其中 的个主要因素,肌群快速收缩的爆发能力也是其中的主要瞬素,从技术动作角度看, 旋转的速度和节奏对链球出手初速度影响可能是更主要的因素。因此,高转速、快节奏 是获取最高出手初速度的关键因素之一。 3 1 2 运动员在旋转过程中超越器械、身体扭紧程度有所减小 肩髋角和肩链角是分析掷链球技术中十分重要的技术参数,它们分别代表着运动员 躯干的扭紧和超越器械的程度。 5 对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诊断 肩髋角最大值在旋转过程中右脚着地时或稍前,最小值出现在右脚离地或稍前,这 说明右脚在着地时运动员的躯干与下肢处于最大扭紧状态,躯干肌群处于拉长的状态, 为双支撑阶段躯干的转体发力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肩髋角最小值出现在右脚离地稍 前,这表明在进入到单支撑旋转阶段时躯干与下肢的扭紧度达到最小值,这极有利于髋 关节在单支撑旋转过程中的加速转动。随着旋转节奏的加快,肩髋角最大值和最小值随 着旋转圈数的增加都逐圈减小。 尽管理论上讲,肩髋角越大表明躯干肌群被拉得越紧,更有利于双支撑阶段躯干肌 肉的转体发力,从而使链球获得更大的加速度,更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旋转速度。但是, 从世界优秀运动员掷链球技术分析数据表明,他们的肩髋角比我国优秀运动员的小2 0 度左右,平均值低于5 0 度,谢迪赫的肩髋角为4 0 度,对l 比现象吴延禧解释为:“为赢得 旋转速度和时间而牺牲一定动作幅度要比赢得一些动作幅度而牺牲旋转的快速节奏和时 间对提高链球速度更有利”f l ,我个人则认为造成肩髋角减小的原因是前苏联创造的晚 抬早落技术形成的,它是更有利于提高链球速度的种双支撑开始发力时的右脚落地姿 态形成的,这种双支撑开始时的姿态即实现了晚抬早落,增加旋转周的双支撑阶段所占 比例,增大了动作幅度,同时又确保了在双支撑阶段开始时能保持最大的旋转半径,这 技术形态的改变可以说是现代投掷技术中最重大的核心变革,实现了人球成为个旋 转体系,改变了以往投掷过程中人“背”球、小半径旋转人球分离旋转的旧技术模式。 肩链角的最大值出现在右脚着地之后,并滞后于肩髋角的最大值,这表明下肢的用力先 于躯干和肩带的用力,肩链角的最小值出现在右脚离地或稍前,这样有利于用单支撑阶 段中下肢和髋关节的快速转动,做出更理想的超越器械动作。 肩链角最大值也随着旋转圈数的增加而增大,但角度变化不大,优秀运动员均尽可 能保持在9 0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最大幅度的旋转半径,肩链角过大就会造成“背”球 动作,将大幅度减小旋转半径,造成链球速度损失。 现代掷链球技术的肩链角最小值的变化也很明显,前苏联的运动员的肩链角最小值 一般在7 0 。,这表明他们在尽可能延长双支撑阶段的用力,是晚抬脚的结果,这样 即延长了用力幅度,又为单支撑时下肢发力形成下个超越器械创造了良好的发力条件。 3 1 3 右脚的晚抬旱落饭水是理然搠;链球技术的重要特征 在与掷链球技术有关的诸多因素中,旋转过程中右脚的“抬起和落地”问题以及由 此而引起的技术特点的某些变化,近年来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 萨莫斯凡托夫对1 0 0 名世界优秀链球选择的投掷技术进行三维解析分析,发现在单 支撑开始时,右脚抬起时链球所处的7 5 - j 匣角是3 0 m 1 0 0 度之间,右脚“早抬起”和“晚 抬起”的分界线是6 5 度,而双支撑开始时右脚落地时链球所处的方位角在2 1 7 2 8 1 度 之间,右脚“早落地”和“晚落地”的分界线是2 5 0 度 9 。 当今世界优秀链球选手,大多选择的是右脚在旋转过程中“晚抬早落技术”,它很 适合快速型选手,慢速型选手( 较少) 大多选用“早抬早落技术”,以下两位奥运会冠军 是两种技术风格的代表。( 见下表表2 ) 6 对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诊断 每旋转圈单支撑阶段所占比例平均值( 度) 1 7 04 5 1 4 34 0 每旋转圈双支撑阶段所占比例平均值( 度) 1 9 0 l5 5 2 1 76 0 右脚三次离地时链球所处角度( 度) 6 8 - 5 卜1 6 8 7 - 6 1 - 4 7 右脚三次离地时链球所处角度平均值( 度) 4 5 6 5 右脚三次落地时链球所处角度( 度) 2 2 4 _ 2 0 8 - 2 1 2 2 2 1 册2 1 0 右脚三次落地时链球所处角度平均值( 度) 2 1 52 1 2 注:邦达丘克( 早抬早落技术) 澍迪赫( 晚抬早落技术) ” 有专家认为右脚晚抬早落技术是现代最佳的链球技术,它主要有以下技术优势: 3 1 3 1 采用这技术,能使运动员身体右侧在旋转过程中能积极参与运动,充分 发挥右脚在单支撑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因为此时左腿已经承受很大的运动负荷,不可能 做出非常积极的动作。 3 1 3 2 它能缩短旋转过程中单支撑阶段的时间,减小球速在单支撑时的速度损失, 同时右脚“晚抬早落”二者相互对应,能使运动员的力量较早传递到链球上,具有积极 有效的双重作用“。 3 1 3 3 右脚晚抬后形成链球和躯干适当超越下肢,为单支撑时下肢形成良好的超 越器械仓憷有利条件,并能更有效的利用双支撑阶段链球所产生的旋转惯性,从而能更 有效地发挥出身体的旋转效应。 3 1 3 4 由于单支撑阶段持续时间的缩短和双支撑阶段所持续时间的增加,运动员 围绕身体纵轴旋转时,能更容易将头部保持在纵轴正上方,避免了由于右脚早抬起造成 的身体被链球惯性拖向右侧以至旋转轨迹变形的弊病。 3 1 3 5 右脚早落地能使双支撑阶段尽可能开始于链球轨迹的最高点,能使双支撑 加速阶段和链球下行运动阶段相吻合,使人体用力和重力较长时间共同作用于链球,这 将更有利于双支撑阶段链球速度的提高。 3 1 4 酱递采用高i 撅摆起特技术 链球出手初速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掷链球过程中每一圈旋转速度的增量、取决于每 一圈旋转速度极值水平的提高,并且是逐圈有节奏的上升,每一旋转阶段对链球出手初 速度的贡献是不平均的,研究表明四圈旋转掷链球技术中,预摆阶段球速获得的增晕最 大,占总贡献的4 8 3 ,最后用力阶段对球速增量的贡献为2 3 2 ,而三圈旋转投掷技术 中,预摆阶段球速获得的增昔更大,占总贡献的5 3 5 1 3 ,这表明预摆起转阶段对链 球出手初速度的贡献率越来越大,特别是世界最优秀的运动员如:谢迪赫预摆起转的贡 献$ i 接l j 了5 7 3 ,利特维诺夫达到了5 2 ,也就是说现代链球投掷技术的预摆起转阶段 速度越来越快。 7 对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诊断 图3 3 1 各阶段球速增量对出手初速度的贡献 3 1 5 主动,协调的下肢动作是现代棚【链球另一个技术特征 表3 优秀链球运动员髋关节中心高度变化对比( 单位:米) t l :第一圈旋转t 2 :第二圈旋转t 3 :第三圈旋转t :第四圈旋转 邦达丘克曾指出,任何一种好的链球投掷技术都需要运动员下肢的旋转速度快于躯 干和链球,下肢和躯干旋转速度的这一差异决定链球旋转半径的大小,决定躯干转体发 8 对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诊断 力效率的高低,而这两个方面又是决定链球旋转速度大小的决定性因素,并且下肢动作 的准确协调与否同样决定着“晚抬早落”技术的成败,决定着双支撑用力幅度的大小“”。 可见良好成功的下肢动作是链球投掷技术的关键环节。 现代链球投掷技术中下肢动作主要表现有以下特点: 3 1 5 1 在链球投掷过程中运动员髋关节高低高低起伏曲线与链球的起伏曲线相 反。链球向高点运动的过程是髋关节向下运动的过程,链球的最高点是髋关节处于最低 点之际,反之亦然。 3 1 5 2 在链球投掷过程中髋关节高度的最大值有逐圈增加大的趋势,最小值有逐 圈减小的趋势。( 见表3 ) 3 1 5 3 在旋转过程中左膝的高度随圈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小腿的倾斜程度逐圈 增大。( 见下表4 ) 表4 优秀链球运动员左膝最低点的高度变化对比( 单位:米) t l :第一圈旋转1 2 :第二圈旋转t 3 :第三圈旋转1 4 :第四圈旋转 3 2 评价参数的选择 通过对投掷链球运动过程中人体的受力分析、链球的受力分析、人与球的平衡关系、 训练中教练员和运动员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和评价、国内外文献关于掷链球的技术及参数 分析的归纳和总结,得出以下与链球投掷成绩相关的主要参数。 3 - 2 1 时间参数 主要反映旋转各圈单双支撑阶段所用时间、各圈所用时间、最后用力所用时间等, 指标有: 3 2 1 1 投掷过程所用总时间:反映动作的连贯性、动作完成速度,世界优秀运动 员旋转投掷的总时间都比较短。 3 2 1 2 旋转各圈所用时间:反映各圈中动作的连贯性、节奏性、动作完成速度, 每圈所消耗的时间应该逐圈缩短,世界优秀运动员每圈所用的时间短,并且预摆结束后 的第一圈所用的时间要明显短于普通运动员。 3 2 1 3 旋转各圈所用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反映整个投掷动作的节奏、投掷过 程的加速情况。 3 2 1 4 旋转各圈单双支撑阶段时间、各圈单双支撑阶段时间占各圈总时间的百分 比、总单双支撑阶段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反映各圈中单、双支撑阶段特点( 一般认 为单支撑阶段链球速度下降,双支撑阶段链球速度增加) 、总单双支撑阶段特点、技术完 成的质量。 3 2 1 5 最后用力阶段所用时间、最后用力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反映最后用力 的技术特点( 最后用力作为链球晟后加速阶段,并为链球出手获得最佳角度和高度进行 9 对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诊断 调整和作好准备而显得尤为重要) 。 3 2 2 速度参数 3 2 2 1 各圈旋转阶段速度:反映链球在各圈旋转结束时速度大小。 3 2 2 2 各圈速度增量、各圈速度增量占出手速度百分比:反映旋转各圈技术动作 效果、特点及旋转各圈对链球速度的贡献率。 3 2 2 3 各圈单支撑阶段速度增量:反映旋转各圈中单支撑阶段速度的保持能力。 3 2 2 4 各圈双支撑阶段速度增量:反映旋转各圈中双支撑阶段速度的增加能力。 3 2 3 轨迹参数 3 2 3 1 各圈轨迹长:在旋转角度相同的情况下( 3 6 0 度) ,旋转轨迹越长说明其线 速度越大,其旋转半径也越大( 要获得最大的出手速度,运动员必须尽可能快地旋转, 而且要保持链球的最大旋转半径) 3 2 3 2 总轨迹长:在旋转角度相同的情况下( 般为三圈或四圈) ,旋转转变越长 说明其线速度越大,其旋转半径也越大。 3 2 3 3 各圈单双支撑阶段轨迹长:运动员在旋转过程中单双支撑旋转的角度非常 接近,其轨迹长可以反映运动员在单取支撑阶段动作的伸展情况。 3 2 4 角度参数 3 2 t1 肩髋角:两肩连线与两髋连线的空间夹角,反映运动中身体的扭转程度, 积极转髋的程度( 积极转髋在掷链球运动中非常重要,是合理技术动作的主要指标之一) , 反映身体超越器械的程度。 3 2 4 2 肩链角:两肩连线与链球线延长线之间夹角,旋转半径为链球到身体旋转 轴的距离,因此,投掷过程中保持较好的肩链角有利于保持较大的旋转半径。 3 2 5 髋高参数 合理地运用身体鸯蚜降,可使整个旋转变得协调连贯,尤其是臀部降低缩短了球 离d 力“拉”运动员的“力臂”,右髋高度的最大值有逐圈增大的趋势,高水平运动员更 明显;晟小值逐圈减少,但变化小,较稳定。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有逐圈加大的趋势。 高水平运动员差值大,增加明显,差值平均值大,为o 1 2 0 米。 3 3 我国优秀女子链球集训运动员掷链球技术生物力学参数分析 3 3 1 我国优秀女子链球集训运动员掷链球技术的时间参数分析 链球出手初速度取决于旋转过程中各动作阶段球速的不断提升,因此各动作阶段所 用时间应逐圈缩短,动作节奏加快,这对提高球速是十分关键的因素。 从表3 3 1 1 - 3 3 1 5 中我国女子链球集训运动员的时间参数分析来看,五名奥运 会集训队员掷链球过程的总甩时,在旋转四圈运动员张文秀所用时间是最短的,只有 2 2 4 秒,这反映出她是五人当中旋转速度最快的运动员,加之张文秀是五人中双臂伸展 半径第二的选手( 仅次于赵文姜) ,张文秀链球出手时的初速度也最大,投掷成绩也最好。 ( 见下图3 3 1 1 ) 1 0 对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诊断 2 5 2 1 5 1 0 5 o 图3 3 1 1运动员掷链球过程总用时( s ) 雪 骥碧獬 我f 缀翮 鬻z 黑立鑫 。婶瑚 象霸 嘲 f 荔黟, 荔 , 嗣 ,彩 。,彩 圉f * 蘑筑4 舰# g 磊 彩瓿蠢箍蠡籀缘r 弛# 溉 张文秀顾原刘瑛慧赵巍赵文姜 注:赵巍和赵文姜采用的是三圈旋转掷链球技术 但从五名奥运会集训运动员旋转过程中每圈所用时间分析来看,五人中顾原和赵文 姜的每圈用时减少是较理想的,旋转过程中每圈所用时间逐圈减少,所以她们表现出来 的旋转节奏也是较好的( 见图3 3 1 2 ) ) ,而张文秀和刘瑛慧在最关键的第四圈所用时 间均未继续减少,而且从二人第四圈单支撑阶段所用时问和双支撑阶段所用时间来看, 都出现了单支撑时间长于双支撑阶段的不理想状态( 见表3 3 1 2 和3 3 l3 中红色参 数值) ,这也从中反映出二人第四圈旋转技术中存在问题,造成第四圈单支撑阶段所用时 间增加,第四圈旋转速度不能继续提高。一方面应该是第四圈旋转还未完成,就急于做 最后用力动作,从而影响到第四圈旋转的右脚落地动作,造成右脚落地动作停顿,另一 方面也同时表明刘瑛慧存在四圈旋转速度安排不够合理,造成整体节奏不正确,而顾原 的虽后两圈旋转过程中单支撑和双支撑各阶段所用时间均合理减少,从而表现出了较理 想的旋转节奏和理想单双支撑阶段比例。( 见下图3 3 l2 ) 图3 3 1 2 运动员各旋转圈所用时间对比圈 注:赵巍和赵文姜采用的是三圈旋转掷链球技术 1 l 对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诊断 另外张文秀、刘瑛慧、顾原在整体旋转过程中单支撑和双支撑各阶段所占时间比例 基本正常,双支撑阶段所占时间基本达剑总用时的5 0 ,顾原更是表现出良好的单双支 撑用时比例( 表3 3 ll 中红色参数值) ,这表明在旋转过程中三人单支撑动作基本合理, 保证了有较大幅度的双支撑用力阶段,从而增强了对链球的加速能力,同时较短的单支 撑时间也减少了每圈链球速度的损耗。 赵巍和赵文姜俩人时间参数值中,总时间和每圈所用时间反映出俩人旋转速度较正 常,同时也具备较正常的旋转节奏,但两人的单支撑和双支撑阶段在每圈中所占时间的 比例存在明显不合理现象,在整个旋转过程中单支撑阶段所占时间均长于双支撑阶段所 用时间,特别是赵巍的单双支撑所占总时间比值是6 0 9 6 比4 0 ,与谢迪赫的时间参数值正 相反( 见表3 3 i 2 - 3 3 i 3 中红色参数值) ,并且每圈单支撑阶段所用时间均没有减少, 都为0 3 秒左右,她的单支撑动作用时较长,对投掷过程产生极大的速度损失和副作用, 这可能与她体重过大和脚部力量不足有关系( 见图3 3 i 3 ) 。 图3 3 1 3 运动员旋转各圈单、双支撑阶段所用时间对比图 t 1 :第一圈旋转i 2 :第二圈旋转t 3 :第三圈旋转t 4 :第四圈旋转 注:赵巍和赵文姜采用的是三圈旋转掷链球技术 从五名优秀运动员最后用力的时间参数值分析来看,赵巍和赵文姜表现出了较长的 最后用力时间和较好的球速增量( 见表3 3 1 4 和3 3 1 5 中蓝色参数值) ,张文秀和顾 原的最后用力时间值也较理想,刘瑛慧的最后用力受第四圈单支撑动作时间增长的不利 影响,最后用力时间和球速增量均不够理想( 见表3 3 1 3 中蓝色参数值) 。 1 2 对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诊断 对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诊断 3 3 2 我国优秀女子链球集训运动员掷链球技术的速度参数分析 链球出手初速度的大小是投掷过程中各动作阶段球速增量累积的结果,在旋转过程 中链球速度是有节奏起伏上升的,从五名奥运集训选手的速度参数值分析结果看,均表 现出与现代链球投掷技术发展趋势相同的特点。 从表3 3 2 1 q 3 2 5 中我国女子链球集训运动员的速度参数分析看,五名奥运集 训选手的预摆起转速度对最后链球出手初速度的贡献率均达到了5 0 ,张文秀、刘瑛慧、 赵巍和赵文姜均超过了5 5 ,并且在旋转的第一网球速增量均为正值,并未因较高的起 转速度造成旋转负担过重超过自身能力,而破坏随后的旋转节奏( 见表3 3 2 卜3 3 2 5 中红色参数值) 。 、 其次从旋转技术各阶段的球速增量分析看,五名奥运会集训运动员同样表现了较合 理的符合现代链球技术特点的球速增量值。即各阶段球速增量对链球出手初速度的贡献 率同世界优秀选手表现出相同的规律( 见下图3 3 2 1 ) ,并且刘瑛慧同顾原还表现出同 谢迪赫相同的特点即第二圈旋转对链球出手初速度的贡献率最后用力阶段,表现出了极 好的第二圈旋转技术和加速能力( 见表3 3 2 2 3 中粉色参数值) ,但刘瑛慧在随后的第 三、四圈旋转过程技术出现了较大的问题,未能同文秀、顾原一样表现出良好、合理、 稳定的三、四圈旋转技术,这也是造成刘瑛慧的出手初速度未能超过2 7 米秒,投掷成 绩落后于张文秀和顾原的主要原因,从刘瑛慧三、四圈单支撑球速增量来分析,问题主 要是从第三圈开始双支撑阶段结束过晚,超过了个人下肢的速度能力,并且右腿的单支 撑动作形态也不够正确,造成了右脚落地慢,直接破坏了第四圈硬支撑阶段用力条件和 时机,且恶性循环影响到最后用力的效果,刘瑛慧第四圈和虽后用力的球速增量均只有 张文秀和顾原参数值的5 0 ( 见表3 3 2 1 2 3 中蓝色参数值) 。 另外从五名奥运会集训运动员最后用力参数值来分析,最后用力阶段对球速增量的 贡献率均未达到2 0 ,目前我国女子链球运动员中公认最后用力“最狠”的赵巍也只达 到1 5 9 的贡献率,这表明我国女子链球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对球速增量的贡献率与国 外欧美选手差距较大,最扣用力阶段技术动作不够合理,能力较差造成的,这个缺陷极 大影响了我国女子链球成绩超越外国选手,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见表3 3 2 1 - 3 3 2 5 中绿色参数值) 。 1 4 对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诊断 图3 3 2 1 我国优秀女子链球集训运动员各动作阶段所获得的球速增量对比图 注:赵巍和赵文姜采用的是三圈旋转掷链球技术 再有从五名奥运会集训运动员的速度参数中单支撑阶段球速增量值分析来看,单支 撑阶段球速增量为负值反映出运动员在双支撑阶段末期对球体施加作用力不够合理和充 分,双支撑和单支撑阶段转换过程不够流畅,从而破坏了旋转的连贯性,链球速度在双 支撑阶段末期已经开始下降,或者是运动员右脚抬离地过晚拖累整体旋转速度造成的, 这会给继续提高整体旋转速度和保持以获得的旋转速度都将造成负面影响和损失,是一 个较为严重的技术缺陷。五名奥运会集训运动员中赵巍、张文秀、顾原的速度参数值中 均有负的单支撑增量,从她们三人体能特点和技术特点分析,赵巍这技术缺陷是由于 双支撑和单支撑阶段转换过程不够流畅的技术动作造成的。而张文秀则是由于下肢爆发 力较差,不太适合右脚晚抬技术造成的,顾原是第四圈双支撑阶段末期用力不够合理和 双支撑阶段结束过晚造成的( 见表3 3 2 1 - 3 3 2 5 中浅蓝色参数值) 。 表3 3 2 1张文秀掷链球技术的速度参数 对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诊断 链球出手参数及速度曲线分析,链球出手参数包含了影响链球投掷成绩的三大要素 对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诊断 ( 链球出手初速度、出手角度、出手高度) ,是决定投掷距离、评判技术优劣最重要的参 数值,是投掷全过程的最终结果。 从五名奥运集训选手的链球出手参数值分析来看( 见表3 3 2 6 ) ,首先从出手初速 度看,要投出7 0 米秒以上,出手初速度应该达到2 7 米秒,水平速度也要接近2 0 米 秒,如张文秀、顾原、赵巍等( 见表3 3 2 6 中红色参数值) ,而刘瑛慧的出手初速度还 未达到2 7 米秒( 见表3 3 2 6 中篮色参数值) ,表明刘瑛慧在投掷技术和体能e 还存在 差距。另外从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值来看,刘瑛慧和张文秀均存在问题,垂直速度值大 于水平速度值这不利于投掷成绩的增长,表明两名运动员在投掷过程中发力双支撑动作 阶段的“向后性”不够理想,而赵巍在这方面动作质量较理想( 见表3 3 2 6 中粉色参 数值)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张文秀在最后用力过程中技术中存在些问题,而五名奥运 集训运动员在出手角度参数值上与男子选手相比也稍大些。这也从另个侧面反映出 五名运动员最后用力“向后性”不佳。 表3 3 2 6我国优秀女子链球集训运动员掷球技术的出手参数 链球速度曲线是反映掷链球过程中速度,旋转节奏,动作连贯性等变化规律的重要 指标之一,从五名奥运集训选手的速度曲线分析来看,张文秀和顾原的速度曲线较为连 贯振幅较小,职支撑阶段速度增加明显,最后用力阶段速度提高效果较好,整个按掷j 生 程节奏合理、曲线图非常规律,表明其掷球技术熟练稳定。( 见下图3 3 2 2 _ 3 3 2 3 ) 图3 3 2 2 张文秀掷链球技术的速度曲线 1 7 对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诊断 图3 3 2 3顾原掷链球技术的速度曲线 刘瑛慧的速度曲线从预摆起转到一,二、三圈旋转的动作表现也非常理想,但在第 四圈旋转和最后用力阶段均存在问题,曲线较平缓速度未能继续提高,表明后半段技术 存在一定问题,与前面的速度参数值的分析结果相吻合,从曲线看主要问题是整体旋转 动作的速度,节奏安排不够合理,单支撑动作能力不够,从而造成第四圈双支撑阶段球 速不能继续提高,反而下降并且低于第三圈( 见下图3 3 2 4 中篮色横色) 图3 3 2 4 刘瑛慧掷链球技术的速度曲线 赵巍的链球速度曲线,表现比较特殊,每圈中速度在单、双支撑阶段都各有一次上 升和下降,而且在展后用力阶段也表现出了两个高峰,速度曲线波动幅度大,表明运动 员的掷链球技术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与她体重过大,下肢力量相对较弱有关,形成她整 体技术动作不够连贯,忽快、忽慢,存在停顿现象,并且躯干和玻臂用力也不够协调统 一,肩带发力抢先并有“背球”的动作,随后敏臂义有一个补偿性“抡球”加速动作, 这是她的速度曲线形成每圈旋转呈现双高峰的原因。( 见下图3 3 2 5 中篮色横线) 对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诊断 图3 3 2 5赵巍掷链球技术的速度曲线 图3 3 2 6 赵文姜掷链球技术的速度曲线 而赵文姜的速度曲线也表现出类似赵巍的特征,也出现小幅度的双高峰( 见上图 3 3 2 6 中篮色横线) ,主要是整体技术不稳定、用力顺序不合理造成的,与赵巍相同的 躯干发力特点:一紧松式的躯干和双臂发力动作,动作发力时机掌握不够准确熟练和 连贯。 3 3 3 我国优秀女子链球集训运动员掷链球技术的链球运行轨迹参数分析 从链球运行的轨迹参数值分析看,链球出手初速度主要取决于链球旋转的线速度和 旋转半径,旋转半径决定各技术阶段链球运行轨迹的长度,因此链球轨迹长度同样也是 决定链球速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从表3 3 3 1 - 3 3 3 5 中我国女子链球集训运动员的链球运行轨迹参数值分析看, 五名奥运集训选手的链球运行轨迹长度值是较理想的,表明我们在旋转过程中发挥出了 个人较理想的旋转半径,特别是张文秀和顾原表现的更好,表明她们两人在旋转过程肩 部放松适度双臂伸展较为理想,基本达到了个人的最大旋转半径,尤其是张文秀( 见表 3 3 3 1 中红色参数值) ,理想的轨迹长度保证了链球加速的幅度。 对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诊断 表3 3 3 1张文秀掷链球技术的链球运行轨迹参数 2 0 对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诊断 表3 3 3 4赵巍掷链球技术的链球运行轨迹参数 但臭延搿早在九二年对掷链球技术的研究中就指出“单纯追求链球的运行路程并不 能获磊褒球酌蒿速度、链球轨迹长度与投掷成绩并不成正比,也不是唯途径。同时他 也发现。双支撑阶段链球运行距离之和占链球总轨迹长度的百分数越大,链球出手初速 度越快,投掷成绩相对越好”。所以链球运行轨迹总长中双支撑阶段所占比值,是比单纯 轨迹长度更能反映投掷技术合理程度和对链球速度影响程度的参数值,我国五名奥运集 训选手顾原、刘瑛慧、张文秀均表现出较好的比例值,如顾原双支撑阶段轨迹总长2 5 4 7 米,占链球运行轨迹总长度的5 6 1 1 ,达到世界优秀选手掷链球技术的比值( 见表 3 3 3 1 - 3 3 3 3 中蓝色参数值) ,而赵巍和赵文姜却表现出与其她三个相反的单,双支 撑阶段链球轨迹长度比值( 见表3 3 3 4 - 3 3 3 5 中绿色参数值) ,单支撑阶段轨迹长度 占总轨迹长度的5 0 以上,赵文姜的第一圈单支撑轨迹长度占当圈总轨迹长度的7 1 8 2 , 所以会造成赵文姜第一圈速度增镀为负值,从轨迹参数也证明了赵巍和赵文姜两人不合 理的单双支撑所占比例( 见下图3 3 3 1 ) 。 掷链球各动作阶段与链球运行高度轨迹曲线重叠是能直观的反映运动员单双支撑阶 段开始和结束时链球运动于高低点轨迹间的位置,右脚落地点和离地点越接近链球高点 和低点表明双支撑加速阶段与链球向下运动相吻合,能使人体用力和链球自身重力共同 作用于链球时间长,更有利球速的提高。 从五名奥运集训选手掷链球技术的备动作阶段与链球高度曲线重叠图分析看( 见下 图3 3 3 2 3 3 3 6 ) ,张文秀和顾原的掷链球技术表现出更合理的特点,双支撑开始时 2 1 对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诊断 刻与链球的高点更接近,而且是逐圈靠近右脚离地时机也相对较晚,基本体现出“晚 抬早落”的现代掷链球技术风格,但是张文秀、顾原、刘瑛慧三人第四圈右脚落地时刻 都晚于第三圈右脚落地( 见图3 3 3 2 - 6 中最右侧绿色横线) ,直接减小了最后用力动作 的幅度,这也是最后用力阶段球速增量不理想的个原因。运动员各动作阶段与链球高 度曲线重叠图反映出顾原右脚离地在旋转过程中越来越晚,这并非是好的技术表现,与 谢迪赫等世界优秀链球运动员的掷链球技术相反,谢迪赫三圈旋转过程中右脚抬离地面 时链球所处角度分别是:8 7 度6 1 度1 4 7 度,这或许是造成顾原四圈单支撑阶段速度 增量为负值的直接原因( 见图3 3 3 3 中最右侧蓝色横线) 。 图3 3 3 1 我国优秀女子集训运动员单、双支撑阶段轨迹总长对比图( 单位:米) 注:赵巍和赵文姜采用的是三圈旋转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