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试论明代的乡村社会控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试论明代的乡村社会控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试论明代的乡村社会控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试论明代的乡村社会控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试论明代的乡村社会控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独创性芦 本人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论文中除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他人和其他机构已经撰写或 发表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启示和所提供的帮助,均 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二垄金垒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及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复印件或磁盘,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文授权辽宁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编入有关数据库并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二互金垒 指导教师签名: 签名日期:z ) f j 年月6 日 理中,不但丰富了基层社会的权力结构体系,还使得乡村自治有进一步实现的可 能。 本文在整个明代的大背景下,透过对明代的基层社会中的基层组织的分析, 解析明代的基层社会管理模式以及基层社会的权力结构体系。明初设立的里甲、 老人制的设置以及其在乡村的职能,并且通过这些职能分析其如何在明代乡村实 施有效的社会控制;明中叶以后,里老制由于社会矛盾的激化,流民等问题而败 坏,保甲制和乡约制随之兴起,并基本继承了里老制在乡村社会的功用,保甲主 治安,而乡约主教化。使得明政府通过在基层社会寻找代理人对基层社会进行权 力渗透,并以此更好的实现对乡村的社会控制这一状态得以延续。当然,从另一 层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有明一代,在乡村的社会控制体系中,里长、老人、士 绅、约长等基层权力掌握者对基层社会的治理表现出明显的乡村自治倾向。 关键词:明代:基层社会:乡村控制 h a sal o to fh o m ea f f a k st od e a lw i t h , a n dt h e ya l w a y sp u tal o to fe n e r g yi nf i n a n c i a l r e v e n u e ,s ot h a tt h e yd on o tm i n do nm a n a g e m e n to fg r a s s r o o t ss o c i e t y t h eg r a s s - r o o t sr u r a l s e t t i n gs u c ha sl i l a os y s t e m 、b i a o j i as y s t e ma n dx i a n g y u es y s t e m b e c a m et op l a yt h e i re f f e c to nv i l l a g eg o v e r n a n c eo fm i n gd y n a s t y 1 1 1 e ym a k et h e g e n e r a lp u b l i ct op a r t i c i p a t ei nt h em a n a g e m e n to fg r a s s r o o t ss o c i e t y s od i v e r s i t yo f s o c i a lp o w e rs t r u c t u r ea tt h eg r a s s r o o t sl e v e la n dt h ev i l l a g ea u t o n o m yo fg a m e l o g i co ft h es t a t ea n ds o c i e t yw i l lb er e a l i z e d u n d e rt h eb i g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w h o l em i n gd y n a s t y , t h r o u g ha n a l y s i so fg r a s s r o o t s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i ng r a s s - - r o o t ss o c i e t yo fm i n gd y n a s t ya n da n a l y s i so ft h e m i n gd y n a s t yg r a s s r o o t ss o c i a lm a n a g e m e n tm o d ea n ds y s t e mo fs o c i a lp o w e r s t r u c t u r ea tt h eg r a s s r o o t sl e v e l i nt h ee a r l yy e a r so f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 s e tu pb y l i j i as y s t e ma n dl a o r e ns y s t e m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m a k e g r e a tc o n t r o lo nt h ef u n c t i o n s o ft h ec o u n t r y i nt h em i d d l eo f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i nt h ef u t u r e ,t h eb a o j i as y s t e ma n d x i a n g y u es y e t e m i n h e r i t e dt h e e a r l ys y s t e m sd e s t r o y e di n t e n s i f y o fs o c i a l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a n dv a g r a n c yp r o b l e m s t h es t a t u sa b o u tg o v e r n m e n to ft h em 她 d y n a s t yb yl o o k i n gf o ra g e n t st oc o n t r o lt h eg r a s s r o o t ss o c i e t yt ob ec o n t i n u e f o r a n o t h e r , b ya l l a b o u tt h e s e ,t h ev i l l a g es e l f g o v e r n a n c eb e c a m em o r ea n dm o r e o b v i o u s k e yw o r d s :m m gd y n a s t y ;g r a s s r o o t ss o c i e t y ;c o u n t r y s i d ec o n t r 0 1 文 ( 二) 县级政权对地方的控制6 二、里老制与乡村社会控制1 3 ( 一) 里老制的设置a ooo lo q 1 3 ( 二) 里甲与老人的主要职能1 4 ( 三) 里老与乡村社会控制1 6 三、里老败坏后的乡村社会控制1 9 ( 一) 保甲制与地方社会1 9 ( 二) 乡约制与地方社会2 2 结语o o o00 0olo oo 2 6 参考文献2 8 致谢3 2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 一) 本论文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社会控制是社会组织体系运用一定的社会规范已经与之相适应的手段与方 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及其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 的过程。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社会的基础是广大的农村社会,而政府所设置 的行政政权的最基层权力机构是县级政权,加上疆域的广大和民众的分散,使得 专制政府根本不具备统辖全国每个角落的能力。那么在专制政府和广土众民的乡 村社会之间,究竟是怎样的社会机制在其中起着承上启下的统治枢纽的功能呢? 又或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得其在没有国家基层政权的直接统治下仍然维持其良好 的秩序。 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广阔的农村社会,并且想方设法的使农村社会在 权力意志的控制下有序的运行,于是,有了秦汉时代的乡里亭制,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三长制”,隋唐时代的邻保制,宋元时代的保甲制以及明代的里甲制。这 些关于乡村社会控制的制度的设置,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农村社会的传续和专制政 府对其权力的渗透以及控制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然而,传统的中国乡村社会,是以血缘、亲缘和地缘为主要社会关系和组织 形式,社会分化程度较低,自给自足、封闭性的社会;乡村社会的权力结构是由 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基础上的各种组织机构和个人关系构成的。明代的 乡,只是一个习惯上的地理单元,无行政组织,也不具有行政管理功能。专制政 权希望将自己的权力延伸到乡村社会之中去,但受交通、通讯和行政管理水平的 限制,在事实上不得不利用乡村社会中的权威资源对其实施支配和控制 。 综上来看,对明代乡村的社会控制的研究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特别是在这 一领域研究相对薄弱的现时,透过对明代政府对乡村社会的治理以及控制,基层 社会组织在乡村的自治的论述,可以让我们对传统中国的乡村控制与村社结构有 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对国家控制和乡村自我治理这一关系作出一个较为清 晰的梳理。 。田北海:试论我国传统社会控制体系的构成,求索,2 0 0 6 年第3 期 国高寿仙:略论传统中国的乡村控制与村社结构,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 0 0 1 年第5 期 - 1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二) 相关的研究回顾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史的研究中,对地方制度的研究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 而明史研究中亦是如此。关于明代乡村的社会控制,二十世纪以来海内外学者陆 续发表了不少论文以及相关的专著,但总体而言对乡村社会控制的各个因素都透 析得不够全面,单一性不可避免。关于基层明代基层社会的管理的研究体现出明 显的阶段性,近年来呈现出社会史繁荣的局面,其中区域性实证性研究俨成大端。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较为深刻地叙述了历史上政治制度的演变。 该书在第九卷( 杜婉言、方志远著) 中涉及到明代基层社会韵管理方面时提到, 由于里甲制是以明初对稳定的小土地占有关系和自耕农经济为基础的,随着土地 占有关系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人口的流 动不仅造成里甲数量上的减少,同时也意味着国家可征收徭役以及钱粮的减少。 正德、嘉靖以后,各地纷纷对赋役制度进行改革,田赋丁银由民收民解逐步改为 官收官解,徭役也开始由政府出银雇佣里甲征收钱粮,管理户口的职能逐步丧失, 而伴随社会矛盾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地方基层组织的主要职能由催征钱粮转为维 护社会治安。这样,乡约的推行以及儒学教化与实行就成为了社会控制的有效工 具。 美国学者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一1 9 0 0 一1 9 4 0 年的华北农村 是近年 来对国家权力与民间社会关系研究的重要著作。该书对1 9 0 0 1 9 4 0 年的华北农村 作了详细的个案研究。作者力图打通历史学与社会学的间隔,详细地论证了国家 权力是如何通过各种渠道( 诸如商业团体、经纪人、庙会组织、宗教、神话以及 象征性资源等) 来深入底层社会的。书中提到,从历史上看,封建国家控制乡村 基层组织,有时利用和支持宗族势力。但即使如此,为了防止族权过大,它又禁 止宗族势力过分干预行政事务。 何朝晖明代县政研究 ,对明代的县政的研究较为系统,从行政、司法、 财政、治安、荒政、教化等几个方面对明代县政作比较全面的论述,同时对县衙 的运作与基层社会的关系,官、吏、役、民在县政中扮演的不用角色分析得比较 透彻。特别是教化这一章节,通过祭祀、学校、劝农、乡饮礼酒、旌表、基层社 会的教化体系这几个小节对县衙与基层社会的控制作了比较深入的解析,透视出 国家对乡村社会的介入和控制的明显松动,乡村自我治理倾向和活力显著增强。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 。( 美) 杜赞奇: 文化、权力与国家一1 9 0 0 一1 9 4 0 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 0 0 8 年 国何朝晖:明代县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是较早一本深入研究清代地方政府的专著,较 为系统的分析了清代州县官的职能以及其运作,全面考察了清代地方政府正式体 制中的非正式人事因素的运作,特别考察了地方精英或乡绅对政府管理过程的参 与,深入考察了地方利益对政府政策的影响。 钟年中国乡村社会控制的变迁 ,指出社会控制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对中国乡村社会控制的历史变迁进行了探索,逐项评述了乡 遂制、保甲制、宗法制、乡约制等传统的社会控制制度,分析研究了礼与法在乡 村社会控制中的作用,指出礼法并施、各用其长是中国乡村数千年社会控制实践 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控制手段。 高寿仙略论传统中国的乡村控制与乡村结社 ,对传统中国的乡村控制 和村社结构进行了简略评述,文章中强调了专制国家为了更好的控制乡村社会, 不得不利用乡村社会中的权威资源实施支配与控制,同时提到对地方精英的成份 和功能十分复杂,不能简单地用“自治权 、“士绅社会”等概念加以概括。 乡村社会的权力结构是由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基础上的各种组织机构和 个人关系构成的,对此必须综合地、辩证地加以理解。在文中提到,黄宗智认为, 在研究传统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时,需要考虑的是一个牵涉国家、士绅和村庄三 方面的三角结构,而非主要由国家和士绅间权力转移的改变所塑造的二元结构, 并依循这一思路进行了一些实证分析。此文章对本文的启发最大,对传统社会 乡村社会控制的研究不仅仅要考虑专制国家政权力量的影响,还要考虑地方精英 在这层关系的作用,同时也要考虑到地缘与血缘关系形成的宗族势力。 另外,对明代乡村的社会控制方面还有较多相关论著。张小也官、民与法 一明清国家与基层社会 ,从法律史和社会史的角度解析了明清时期基层社会 的管理呈现出相对有序的状态,一方面官方积极致力于行政力量的全面渗透;另 一方面,民间社会亦努力将自己的管理成果纳入到官方管理体系中,因而在一定 时期以及一些地区形成了官民协调共治的景象。张研清代族田与基层社会结构 ,认为家庭、宗族、乡族是基层社会的实体。在清朝官府对它们多行支持政策, 它们可以独断地方争端和诉讼,并施用刑法,具有独立性和自治性。乡绅对基层 社会的控制主要体现在:操纵宗族、保甲组织,通过举办社会公益事业控制地方, 掌握地方教化,从而充分肯定了民间组织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 0 0 3 年 。钟年:中国乡村社会控制的变迁,社会学研究,1 9 9 4 年第4 期 毋高寿仙:略论传统中国的乡村控制与乡村结社,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 0 0 1 年第5 期 回( 美)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 9 8 6 年 。张小也:官、民与法一明清国家与基层社会,中华书局,2 0 0 7 年 。张研:清代族田与基层社会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9 1 年 3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上述相关的著作与专题论文中可以看出,对明代乡村的社会控制的研究已 经有所成就,对本论文的论述有较多帮助。但笔者认为,有关明代乡村的社会控 制的研究尚有待进益处。譬如乡绅在地方社会中的作用该如何估计,过去一般的 认识是乡绅较多地体现了专制政府的意志,实际上乡绅并不是铁板一块,有不同 时期、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的区别等。并且基层社会的里老,保甲制在体现专制政 府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意识的时候,其具体的运作模式又是什么样的,本文将在前 人研究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讨。 有工作任务和行政职责范围逐条进行了规范和明确。其中便提到祀神、恤孤、田 粮、制书榜文、吏典、承行事务、会计粮储、各色课程等。 而明史职官志 中也提到县官职责有“赋役、养老、祀神、贡土、读法、表善良、恤穷孤、稽保 甲、严缉捕、听狱讼、致贡 等十余项。固明代惠安县令叶春及在惠安政书 中提到县令的政务顺序是:田土( 附屯田) 、户口( 附清军) 、贡赋( 附鱼课、 盐课) 、力役、里社、学校、保甲、赈灾等事。 此外,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五 年命令礼部“移文中外诸司,一遵成宪,爱恤军民,必崇实惠,且以农桑衣食为 本,必及时劝课;学校育才之地,必加意劝勉;赋役必均平,科征必从实,祭祀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八下,吴元年十二月庚午 口明史卷七十五,职官四 。万历明会典,吏部八,关给须知 。明史卷七十五,职官四 。【明 叶春及惠安政书卷十二,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必诚敬,刑狱必平恕,孝顺节义必旌表,鳏寡孤独必存恤,材德遗逸必荐举,边 徼备御必严固,仓库出纳毋侵欺 。这实际上是在重申到任须知的重要性。 作为县的佐贰官的县丞和主薄的员额没有限定,根据各县政事的繁简,有的 多设,而有的少设。有的县甚至不设县丞或主薄,政事较简少的,如编户少于二 十里者,则两者都不设,由典史兼代丞薄之职。 而有的县则设有多名县丞或主 薄,分管县政的不同事务。县丞、主薄各有其职掌,县丞整点桥梁、道路、急递 铺舍、考算钱粮、提调造作,主薄则巡防捕盗、跟捉逃军、逃囚、巡禁私盐私茶。 此外县级政权中还设有掌管架阁库的典史,负责职掌“典文移出纳 ,如 无县丞,或无主薄,则分领丞薄职。另外,还有在儒学、巡检司、水马驿、仓 库等各种职能机构设置的杂职官。 ( - - ) 县级政权的地方控制 1 地方治安 首先是民壮。民壮又称机兵 ,是明中叶以后政府设立的地方民兵。明中叶 以后,正规军的战斗力大为下降,再加上社会日益动荡,地方渐渐多事,而明初 建立的卫所制度已经无法对地方的治安提供有利的支持。一旦地方有事发生,县 衙无权调遣卫所兵。 正统十四年,令各处招募民壮,就令本地官司率领操练,遇警调用,事定乃 复为民。民壮有佐贰官或首领官一员管领,平时主要负责城池守卫,而境内一旦 遇到寇匪或外患,则知县、佐贰、首领都有义务率民壮出战。在明朝中后期的抗 击倭寇中“平湖知县刘存义、武进知县万民英、海盐知县郑茂,皆能训练民兵, 以身督战,贼不敢犯 。 其后,民间因为供役繁重,百姓可以纳银代役,民壮有官府出银招募。至此, 民壮的作用便大不如前,甚至有官吏侵吞役银,民壮有名无实。“原编立民壮, o 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九十四,永乐十五年十一月癸酉 。明史卷七十五,职官四 。【明】汪天锡:官箴集要,黄山书社,1 9 9 7 年 。明史卷七十五,职官四 西明史卷九十一,兵志三 回明经世文编卷二一三,康太和,拟应诏陈言以备安攮大计疏 6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初意本以征收,今则在官惟供迎送程勾摄及递文移而已,甚或派诸私衙,以为薪 水之役。 其次是火甲。在明初的基层社会乡村控制体系中,里甲和来人制度主要负责 乡村的钱粮催征,以及乡村教化和处理民间诉讼、纠纷,但其维护地方治安的功 能相对薄弱,并且基层社会中没有专门性的治安保卫组织,叶春及惠安政书 中便提n - “国朝以里甲任民,推择齿者以为耆老。里中有盗,戍卒罪人逋逃, 及恶人不能捕者,里甲、老人集众禽之,具教民榜。”圆也就是在明初以后,地 方社会开始动荡,人口不断逃亡,同时农民起义也时有发生,因此,专门负责地 方治安的火甲制度便应运而生。 明代的火甲制度在宣德年间的地方已有出现。宣德五年,李骥任汉南知府, 河南境多盗,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犯者,大署其门日“盗贼之家 。 四可见火甲在设立之初,其主要职责是防御盗贼。王世贞也有提到,火甲之职, “专为防护地方,巡缉贼盗,无容别项差拨 。自从火甲设立后,地方治安 便由巡检司弓兵与地方火甲共同承担,“凡地方或有盗贼发生,即督领弓兵、火 甲等人擒捕。 火甲巡更守宿,除了防贼御盗外,还有其它职责。如街道低洼、桥梁损坏、 即督地方火甲人等、并力填修。 另其还有消防职责,如“凡官民房舍火起,不 分地方,各司督领弓兵、火甲人等,俱持器具救火。 但由于火甲在实际的施行过程中,签点很不公平,富户往往逃免差役,而贫 户由于差役过多,负担很重,对此顾及不多,从而造成火甲在维护地方治安的积 极性并不是很高。并且,官府往往对火甲随意指使,派遣火甲替官府跑腿办差, 甚至铺桥修路等差事都要强加到火甲头上,使得火甲相当于官府的仆隶。“官府 不拘事务大小缓急,辄差火夫人等,于所属及下乡催办扰人。 使得火甲间接 性的担当了官府的仆隶。 到明代后期,火甲由于相当于官府仆隶,地位低下,本地人户大多不愿意承 担差役,官府只好签充流寓无籍之徒,“承平既久,法令蜗集,奔走渐繁,土著 之家多不乐应役,不得已,移之流寓之民。而彼实又多豪有力,托之城社,无敢 o 【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二十七册,四部丛刊本 o 【明】叶春及:惠安政书,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 。明史卷二百八十一,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循吏李骥传 国【明】王世贞弁州四部集续稿卷一百四十二,为南京五城房差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3 年 。万历明会典卷二百二十五,五城兵马指挥司 。万历明会典卷二百,河渠五,桥道 。万历明会典卷二百二十五,五城兵马指挥司 【明】汪天锡:官箴集要,签火夫,黄山书社,1 9 9 7 年 7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问者。于是乎城内外总甲,保甲非无籍少年,则卑琐乞流已耳。”因此也造成 了多种弊端,火甲也失去了其在建立之初维护地方治安的作用。 2 恤政 恤政是地方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的职能的重要体现,其内容主要包括备荒、 救济、优老、恤孤贫等方面。有明一代,尽管政治经济都发展到了一个相对的高 度,但作为人口大多数的农村人民生活水平还不搞,他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也没 有太多的办法。特别是整个明代地域广阔,自然灾害也时常发生,这就要发挥地 方政府以及基层组织的功用,安抚灾区人民的民心,同时使用预备仓、社仓义仓 等接济灾民,使得乡村秩序不受其影响。而在平常之年,主要对村里的孤寡及老 弱予以更多的照顾,以惠民利民而制于民。 首先是备荒。 明代独创前代所没有的预备仓,以救济灾荒为首要目的,“支给官钞和籴, 以备凶荒耳 。 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命户部尚书杨思义令天下立预备仓, 以防水旱。 各州县分别在东、西、南、北设预备仓四所,于居民丛集之处置仓, “官为籴谷收贮,以备赈济,就择本地年高笃实民人管理 。 预备仓赈济荒灾的主要方法,是为平常之年籴谷在仓中储备,灾荒年开仓放 赈于民,等秋收后再还于官。“秋收丰稔之处,府州县官于现有官钞官物,照依 时价两平支籴谷粟,储以备荒”。 永乐六年,由于“所置仓廪,悉在乡村,居 民鲜少,难于守视,或为野火延烧,或为山泽之气蒸溽混烂,有司往往责民赔偿 。 于是,便将预备仓从乡村移到城内,也就是由此预备仓对基层百姓的援助力度 削弱了。直至嘉靖后期,预备仓有名无实,逐渐废弛。 由于地方财政捉襟见肘,预备仓到明代中后期便难以达到赈灾备荒的要求, 因而有不少地方利用民间的财力在预备仓之外建立义仓。义仓的仓本主要出自民 间捐输,对其的监督管理也从民间公正富厚之家选派。由于都出自民间,加上数 量有限,因此义仓在赈灾备荒中的作用也不是很明显。 明代中叶以后,由于预备仓的逐步荒废,义仓的赈灾作用也不是太明显,因 而开始建立社仓。正统元年,顺天府推官徐郁建议:“建立义仓,本以济民,然 。【明 沈榜:宛署杂记卷五,街道,北京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 。【明】徐学聚:国朝典汇卷一百零一,仓储,书目文献出版社,1 9 9 6 年 o 明史卷一百三十八,列传第二十六,杨思义传 回万历明会典卷二十二,预备仓 明经世文编卷一十五,杨士奇,论荒政 曲明太宗实录卷八十,永乐六年五月丁亥 8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县只一二所,民居星散,赈给之际,追乎拘集,动淹旬月,不免饿莩。乞令所 在有司,增设社仓 。成化二十一年,根据辽东巡抚马文升奏请,朝廷“令各 郡县立社仓备赈 。圆 与朝廷的大力推行相比,社仓在各地的普及程度要差的多,尽管社仓在一定 程度上分担了预备仓独木难支的赈济负担,但由于政府的干预远远不够。民间参 与的积极性又不高,因而作用也不是很大。 其次是优老与恤孤贫。 有明一代,对基层或城中老年人都有一定的优待政策。早在朱元璋定国初期, 洪武元年,便诏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一丁侍养,与免杂泛差役。天顺八年诏,凡 民年七十以上者,免一丁差役,有司每岁给酒十瓶、肉十斤;八十以上者,加与 绵二斤、布二匹;九十以上者,给与冠带,没岁设宴待一次;百岁以上者,给与 棺材具。 洪武二年,明代州县设立养济院给孤老提高月粮。洪武十九年,诏所在鳏寡 孤独、取勘明白、田粮未曾除去差拨者、即与除去。若不能自养、官岁给米六石。 其孤儿有田、不能自立、既免差役、责令亲戚收养。无亲戚、邻里养之。其无田 者、一体给米六石。候出幼、同民当差。此外,还设有惠民药局和义冢。尽管 这些机构的设置能让一部分群体受惠,但范围却极为有限,其存在的象征意义应 该更多些。 3 教化 明太祖在“治国之要教化为先 思想的影响下,积极推行乡村教化政策, 意在“习礼成俗之中,以此来贯彻国家意志,实现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在明代 地方官“到任须知 的三十一个项目中,所涉及到教化的就有祀神、制书榜文、 书生员数、耆宿、孝子顺、义夫节妇、境内儒者等多项。 ( 1 ) 首先是学校。传统社会学校的主要功能是政教士风和开启民智。明太祖 朱元璋对明初的基层教育极其重视,远超前代,“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 学校为本 。洪武二年十月诏天下府州县皆立学,这是中国传统社会历史上 。明英宗实录卷二十,正统元年七月庚戌 。【清 谈迁:国榷卷四十,成化三十一年三月癸巳条,中华书局,2 0 0 5 年 。万历明会典卷八十,养老 。万历明会典卷八十,恤孤贫 o 明太祖实录卷四十六,洪武二年十月辛巳 。李洵:明代地方官行政职责,李洵先生纪念文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 o 明太祖实录卷四十六,洪武二年十月辛巳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次在县一级政府统一设立学校。洪武八年,令有司更置社学,延师儒以教民 间子弟,庶可导民善俗也 ,从而把学校教育进一步普及到乡村社会。 在县学当中,尽管学校的具体事务都由学校里的教官负责,但知县仍是学校 的直接主管。一旦学校疏忽管理,生员学业不修,知县和教员都要受到处罚。正 统六年规定:“严督府州县官不拘正佐,但掌印者即当提调,置文薄列生员姓名。 又立为签,不时揭取四五拘自公厅,稽其所习经书课业。或因公暇,或因朔望, 严加点阅,验其在否。如一月三日不书卯,或次点不在学者,即皆斥黜。” 尽 管朝廷曾多次督导县官留心学政,但由于县官集各种职责于一身,在赋役征收、 送礼往来、官私申诉上已耗费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况且在学校设有专门的教官 管理,因此对县学管理的投入不多,以致出现“各处府州县官中,其留意学校者 固多,而漫不加省者不少。学校不加修理,教官奉承者礼貌,违忤者折辱。以致 学校不兴,人才难就。固 明代的社学尽管是明太祖下诏由民间自立社学,但实际上明代大部分的社学 建设都与地方政府及官员的倡导、扶持有着较大的关联,有学者统计明代社学的 绝大部分是由地方官建立的。 同时,明代的地方官员还在一定程度上担任了对 社学教师的选聘和考核。在天顺六年,英宗在敕谕天下提督学校监察御史等官时 提到:“古者乡闾里巷,莫不有学,即今社学是也。尔凡提督去处,即令有司每 乡每里俱设社学,择立师范,明设教条,以教人之子弟,年一考较,责取勤效, 仍免为师之人差徭一,师生于学校一切事务并要遵依洪武年间卧碑行,不可故 违。 在明代中后期明朝政府对社学也极为重视。正统二年,河南布政使司李昌祺 提到:“城市乡村旧时俱有社学,今年废弛。即令各按察司添设佥事,专督学政, 乞令府州县正官量所辖人户多寡,创修社学,延师训之。 正统以后,朝廷虽 屡次敕令提学及府州县正官修举社学,但时废时兴,极不稳定。由于办学经费的 欠缺,地方官员的漠视,以及明代社学的创办宗旨“敦风俗,行教化”与科举制 度格格不入,百姓的积极性不高,因此社学在普及平民教育的成就还是极其有限 的。 且不论明代社学是官学或私学,但是明代的社学在乡村教化,特别是明代政 府对明代乡村社会控制的加强上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这从社学的教学内容上就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五十,学校考 o 明太祖实录卷九十六,洪武八年正月丁亥 o 明英宗实录卷八十七,正统六年十二月己酉 。【明】俞汝楫:礼部志稿卷七十,修学明政十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王兰荫明代之社学,东北师范大学月刊,第二十五期 。明英宗实录卷三百三十六,天顺六年正月庚戌 。【明】俞汝楫礼部志稿卷四十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1 0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不难看出,洪武二十年,“令民间弟子读御制大诰,又令为师者率其徒能诵 大诰者赴京,礼部较其所诵多寡,次第给赏。又令兼读律令。将太祖亲 手编写的法令文书和法律条例作为社学的基本内容,让民间子弟学习,可见其教 育上浓厚的政治色彩,使得统治者能在民间私域中尽量体现国家意志。这一意志 在明初社学兴盛时期得到了较好的贯彻,但在明代中叶之后,随着商业发展与人 口流动的逐渐加快,伴随着里甲制度的逐渐解体,缙绅势力的兴起,社学在这一 方面的作用也日渐淡化。 ( 2 ) 乡饮酒礼。乡饮酒礼是明代地方对基层社会进行教化的另一项重要的礼 仪。洪武五年,明太祖朱元璋诏天下举行乡饮酒礼:上以海内晏安,思化民俗, 以复于古,乃诏有司举行乡饮。于是礼部奏取仪礼及唐宋之制,又采周官属民读 法之旨,参定其仪。在内应天府及直隶府州县,每岁孟春正月、孟冬十月,有司 与学官率士大夫之老者行之于学校。在外行省所属府州县,亦皆取法于京师,其 民里社以百家为一会,粮长或里长主之,百人内以年最长者为正宾,余以序齿坐, 每季行之于里中,大率皆本于正齿位之说,而宾兴贤能,春秋习射,亦可通行焉。 所用酒肴,毋致奢靡。若读律令,则以刑部所编申明戒谕书兼读之。 洪武十四 年,太祖又命礼部申明乡饮酒礼:上谓之日:乡饮之礼,所以叙尊卑、别贵贱。 先王举以教民,使之隆爱、敬识、廉耻、知礼让也。朕即位以来,虽已举行,而 乡闾里社之间恐未遍习。今时和年丰,民间无事宜申举旧章,其府州县则令长官 主之,乡间里社则贤而长者主之。年高有德者居上,高年淳笃者次之,以齿为序, 其有违条犯法之人,列于外坐,同类者成席,不许杂于善良之中。如此则家识廉 耻,人知礼让,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之道,不待教而兴,所谓宴安而 不乱,和乐而不流者也。孔子日,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政谓此也。 乡饮酒礼为明代的基层教化提供了一个平台,在洪武十六年颁行的乡饮酒礼 图式中表明,乡饮酒礼每年正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于儒学行礼,不仅要读律, 还要读太祖圣谕。统治者的意愿是通过乡饮酒礼使基层社会尊老尚贤,同时普 及法律、宣传圣谕、扬善抑恶,从而更好的维护建国初期还不太稳定的基层社会 的统治,并且能够更好的对中央政权不太能触及到的乡村有更好的控制。不过由 于乡饮酒礼的礼仪十分拘谨、繁琐,加上后期统治者对其重视不够,也就很快流 于形式,成为一种象征。 综上,明代中央对县级地方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对县官的控制达到的,对县官 施政业绩的监督考核及奖惩制度,实现对地方的统治。因此把县的治理的责任交 。万历明会典卷七十八,社学 。明太祖实录卷九七十三,洪武五年四月戊戌 。明太祖实录卷九一百三十五,洪武十四年二月丁丑 回万历明会典卷七十九,乡饮酒礼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给县官,也就意味着权力的下放,而且中央政府对地方州县督察的重点在于是否 及时、足额地办纳赋税,并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收人加以控制,因此县级政府也就 是县官在施政上有较大的自由空间。而县官在众多日常政务中,往往比较重视赋 役征收以及审理词讼,而对于其它事务往往只能投入相对较少精力,这也给里长、 老人、保甲长、地方精英等在乡村控制上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有里是明初 元璋为了保 一的里甲制 基本上都被 明初里甲是户籍与赋役管理合一的制度。并且是在编赋役黄册的过程中伴随 着出现的。太祖在洪武十四年命天下郡县编赋役黄册时,提到:其法,以一百一 十户为里,一里之中推丁粮多者十人为之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 长一人,甲首十人,管摄一里之事。城中日坊,近城日厢,乡都日里。凡十年一 周先后,则各以丁粮多寡为次,每里编为一册,册之首总为一图。也就是说, 编制户口黄册其实就是里甲制的前提。政府每十年编制一次黄册,作为赋役征收 的依据,每年有一位里长负责,带领里一甲应役,也就是说十年中一位里长和一 甲十户人只需服役一年。里长的产生,最初规定有民间推选,其后实际上大多里 长都是有地方政府指派,因而里也就成了明代唯一具有行政单元意义的基层组 织。 在里甲制颁行的同时,又颁行老人制。明太祖朱元璋在定国之初,试图利用 地方年高德望,并对地方熟悉的老人为地方政府提供信息,并共同管理好基层社 会。“里设老人,选年高为众所服者,导民善,平乡里争讼”。在老人制之前 设制的是耆宿制,“设耆宿、以其年高有德、谙知土俗、习闻典故。凡民之疾苦、 事之易难、皆可访问。 而由于不少人利用耆宿身份上的便利而为非作歹,出 现了不少害民事件。“但中间多有年纪虽高、德行实缺。买求耆宿名色、交结官 府。或蔽自已差徭。或说他人方便。蠹政害民。 不但没有起到设置耆宿应当 起到的作用,反而蠹政害民。也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朱元璋决定废耆宿,洪武二 。明太祖实录卷九一百三十五,洪武十四年正月丙辰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十三,户口考 雪万历明会典卷十,授职到任须知,耆宿 田万历明会典卷十,授职到任须知,耆宿 一1 3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十一年“罢府州县耆宿,初令天下郡县,选民间年高有德行者,里置一人,谓之 耆宿。俾质正里中是非,岁久,更代至是,户部郎中刘九皋言,耆宿颇非其人, 因而蠹蚀乡里,民反被其害,遂命罢之。 耆宿制也就存在了没多长时间便被 罢弃,在此可见一般,毕竟这是朱元璋在明朝初期对基层社会权力渗透的一种尝 试。洪武三十一年,颁行教民榜文,规定每里设老人三、五、十名不等,报 名在官,剖决民间词讼。 ( 二) 里甲与老人的主要职能 在明代初期,里长与老人在基层社会中的职责各有分工,相辅相成,里长主 要负责“催办钱粮,勾摄公事 。,而老人则主要负责劝谕,教化。其主要只能 如下: 1 编制黄册,催征钱粮。 黄册是明代正派赋税徭役的基本依据。上文已提到,明代的里甲制是编赋役 黄册的过程中伴随着出现的,并且黄册是以里为单位,因此在编制黄册的过程中, 里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黄册的编制过程是:有司先将一户定式、誊刻印板、 给与坊长厢长里长、并各甲首。令人户自将本户人丁事产、依式开写、付该管甲 首。其甲首、将本户并十户造到文册、送各该坊厢里长。坊厢里长、各将甲首所 造文册、攒造一处、送赴本县。 同时在编制过程中还派专人监督,以防在编制 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的情况:其州县监造官、不拘正佐。但推选行止端庄、年力 精锐、干办明敏者、专管。仍先令里书抄写原本旧管、交监造官。 催征钱粮,是里长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责。各里的钱粮,首先由各里的里长 催促征收,再汇集到各粮长、解户收纳解送,由于明初田赋征收主要由粮长负责, 而里长在此过程中只是起到催征的助手作用。明会典中记载:所据该办税粮、 粮长督并里长。里长督并甲首。甲首催督人户。装载粮米。粮长点看见数。率领 里长、并运粮人户起运。若系对拨者、运赴所指卫分、照军交收。存留者、运赴 该仓收贮。起运折收者、照依定拨各该仓库交纳。 明中叶以后,粮长大多被罢 置,不少地方各里还专门设置经催、催户,在各个区还设有总催,专门负责催征 税粮。一旦有里粮税拖欠不交,地方官府往往是先过问里长、老人,经催等催督 拖欠者纳粮。直到明后期,在一条鞭法施行后,将赋役定额化,开始按地丁征收 。明太祖实录卷九一百九十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壬子 。大明律卷四,户律,户役 。万历明会典卷二十,黄册 。万历明会典卷二十,黄册 。万历明会典卷二十九,征收 1 4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银两,地方官府直接向民户征银代役,里甲在催征上的职责便慢慢淡化。“自条 鞭法行,州县派征钱粮,俱令花户自行纳柜,里书、排年无所容其奸。 2 劝课农桑 在传统社会农业社会,农业生产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毋庸置疑,明 代财政收入的大部分都来自赋税收入,而赋税的基础便是作为国家大多数的农民 的田土耕种数量。为了保证税收,朝廷曾屡次令地方官员要以发展生产、劝课农 桑为要务。“夫守令以养民为职,要在劝农桑、清徭赋、重乡约、严保甲,而簿 书狱讼,催科巧拙不与焉。 罾然而县官由于政府繁多,对农业生产督导的责任 多由里甲承担。“凡里长部内已入籍纳粮当关,田地无故荒芜及应粱桑麻之类, 而不种者,俱以十分为弊,一分笞二十,每一分加一等,追征合纳税粮还官 。 圆 3 勾摄公事 勾摄公事主要是指承接县政府的各项行政指令,执行县级衙门所交办的各项 任务。其中主要包括清勾军匠,根究逃亡,拘捕罪犯,维护地方治安等。县衙审 理案件,里长、老人要负责拘传本里内的被告或干证到衙门候审;在清勾军籍时, 里甲要提供所勾军户的基本情况,配合勾补。明代著名县令海瑞曾认为里甲最主 要的两项任务是勾摄公事和催征钱粮:“里甲只是催征钱粮,勾摄人犯,此外, 非分宜然也。 大明律中规定,凡民户逃亡邻境州县躲避差役者,杖一百, 发还原籍当差。其亲管里长故纵,及邻境人户隐蔽己者,各与同罪。若里长知而 不逐遣,及原管官司不移文起取,若移文起取而所在官司占吝不发者,各杖六十。 四可见,里长在遇有本里民户逃亡的时候,是有职责将逃亡的民户追逐并将其遣 返的。 以上几个职责是里甲作为最基层行政单位的基本职责,而里甲制的职能乃集 征税、治安、教化为一体,并且其治安、教化职能在明代政府权力向乡村基层社 会渗透过程中发挥着尤其重要的作用,并且随着职权的慢慢扩大,里老在乡村处 理民间纠纷时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这些也充分反映了里老在明代乡村社会控制 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明神宗实录卷五百七十六,万历四十六年十一月丁亥 。明史卷二百二十一,列传一百零九,魏时亮传 睁大明律卷四,户律,荒芜用地 由【明】海瑞:海瑞集,里长参评,陈义钟编校,中华书局,1 9 6 2 年 西大明律卷四,户律,逃避差役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三) 里老与乡村社会控制 1 断解民讼,处理纠纷 明初为了维持地方治安,在各里设置申明亭,“是月建申明亭,上以田野之 民,不知禁令,往往误犯刑宪。乃命有司于内外府州县及其乡之里社,皆立申明 亭,凡境内人民有犯,书其过名榜于亭上,使人有所惩戒。 另洪武二十七年 又命民间高年老人理其乡之词讼,命有司,择民间耆民公正可任事者,俾听其乡 诉讼,若户婚、田宅、斗殴者,则会里胥决之,事涉重者,始白于官,且给教 民榜文,使守而行之。 申明亭一直持续到明中叶亦受到政府的重视,“钦奉 圣制老人、里长听各里之讼于申明亭。 明初颁布的教民榜文中也有提到,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里老人的权力被进一步扩大,即使是奸盗、诈伪、人命这些 本应该属于地方本官管辖的案件,只要不是十恶、重盗、杀人等重大案件,如果 是本乡本里内能含忍省事不愿告官的,就可以到里甲、老人处求诉、决断,并且 里老人必须受理,不能推调不理。民间一里之中,若有强劫盗贼,逃军逃囚及生 事恶人,一人不能缉捕,里甲、老人,即须会集多人擒拿赴官。违者,以罪罪之。 固 由此可见,明初里老人在仲裁民间是非,处理民间纠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并且在法律上给与其保障:“其刁顽之徒事不于己,生事诉告,搅扰有司官吏, 生事罗织者,以图贿赂者,俱治以重罪。 由于民间越级词讼给政府权力机关 带来诸多不便而将一定的司法权下放民间,有乡民中有一定威望的里长、老人来 处理相对较为繁碎的民间诉讼,便于专制政府通过对里长、老人的管理从而实现 对乡村基层社会的控制,同时县级政权亦可从中解放出来,提高行政效率。另由 于里老本就是乡里之人,通过对里老调节,在乡民中有一定的可信度以及亲和力, 诸多纠纷便可轻松化解,能够更好的和睦乡里。 由于里老人的素质参差不齐,良莠不一,断理词讼难免有有失偏颇的时候; 并且同为一里之人,难免不出现包庇亲里,依势欺负乡里的情况,这也是里老制 在施行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尽管如此,里老在处理乡间词讼,处理民间纠 纷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得专制政府能更好得实现对乡村的社会控制。 2 教化百姓 。明太祖实录卷七十二,洪武五年二月 。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三十二,洪武二十七年四月壬午 。【明 海瑞:海瑞集,论老人,陈义钟编校,中华书局,1 9 6 2 年 。教民榜文 。【明】张卤:皇明制书,续四库,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 1 6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颁布的教民榜文中,其中有多条诫谕里老 教化里民的内容,希望通过乡里有德望的里长、老人导民向善,教化乡民,从而 更好的维护基层社会秩序,更好的控制基层社会。其中就有:“老人里甲不但与 民果决是非,务要劝民为善,其本乡本里人民务要见丁着业。凡有出入互相周知, 大诰内已有条款要申明遵守,违者轮罪。另在明初设立老人时,就提到“里 设老人,选年高为众所服者,导民善,平乡里争讼 。 在设置老人的初衷,就 是为了导民向善,教化百姓。 学校在明代基层教化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洪武八年,太祖诏民间建 立社学,然而有民间发起建立的社学,大多有地方官府提倡扶持,并且政府常劝 谕地方官员用心督导社学的创修,本文第二章社学中以提过,但其实县官由于政 务繁杂,往往将管理社学之事委托过民间父老进行管理。“父老会各乡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