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80后”写作与青年亚文化.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80后”写作与青年亚文化.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80后”写作与青年亚文化.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80后”写作与青年亚文化.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80后”写作与青年亚文化.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内容提要 “8 0 后 写作是指以边缘青少年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以消极、无奈为典型情 绪、以忧伤、冷漠为写作风格的与主流青少年文学相背离的e 时代的写作现象。它 以韩寒的三重门为发端,历经郭敬明的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发展至 李傻傻的红x 等所谓“实力派”写手的众语喧哗,成为人们不得不关注的文化 现象。准确地说,本文所撼述的“8 0 后 写作其实是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种青年 亚文化,是青年企图解决他们所共同蟊临的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矛盾露采取鹃文化 方案。它为社会上处于从瘸地位的青年所接受,是从属、次要与支流的文化。它的 出现源于青少年隐蔽价值观与社会结构、社会期待之间的矛盾。 “8 0 后 写作亚文化诉求的核心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享乐主义隐蔽价值观的表 达,具体体现为逃离学校的倾向、随心所欲的写作观及忧伤冷漠的写作风格。与美 国六十年代“垮掉的一代和六、七十年代的嬉皮士相比,“8 0 后”写作与青春倾 诉相关,具有自娱翻乐的性质,其亚文化程度明显低于“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 虽然“8 0 后”写作内在的亚文化意义是抵抗,但其抵抗与妥协相混杂,抵抗的力量 十分微弱。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青春期的流逝,“8 0 后 写作这种青年亚文 化将嚣为不能现实地解决矛盾焉盘然消失。 关键词:“8 0 后写作;青年亚文化;隐蔽价值观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a b s t r a c t a f t e r8 0 s w r i t i n gr e f e r st ot h ey o u n gp e o p l ew h o s ew r i t i n gs t y l ei sb a s e do n n e g a t i v e ,h o p e l e s s ,b l u em o o da n dt h el i t e r a r yd e v i a t i o nf r o mm a i n s t r e a mo fy o u n g p e o p l el i t e r a t u r ea n de w r i t i n gi n19 8 0 s i ts t a r t sf r o mt h r e ed o o r s ( h a - _ h a n ) ,i m a g i n a r y c i t y , h o wm a n yf l o w e r sf a l l e n 加d r e a m ( g u oj i n g m i n g ) t or e dx ( l is h a s h a ) “a f t e r 8 0 s ”w r i t i n gb e c o m e saa t t r a c t i v ec u l t u r a lp h e n o m e n o n i nf a c t ,“a f t e r8 0 s w r i t i n g d i s c u s s e di n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sak i n do fy o u t hs u b c u l t u r ew h i c ha p p e a r si nt h es o c i a l r e f o r m i n ga n dac u l t u r a lp r o j e c tt h a tt h ey o u t ht r yt os o l v et h e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w h i c he x i s t s i nt h es o c i a ls t r u c t u r e b e c a u s et h i sc u l t u r ei sas u b o r d i n a t e ,s e c o n d a r ya n dr a m o s e c u l t u r e ,t h ey o u t hw h ol i e si ns u b o r d i n a t ep o s i t i o na c c e p ti te a s i l y t h i sp h e n o m e n o n r e f l e c t st h ec o n f l i c tb e t w e e nt h ey o u t h sh i d ev a l u e ,t h es o c i a ls t r u c t u r ea n dt h es o c i a l a n t i c i p a t e s a f t e r 8 0 s w r i t i n ge m p h a s i z e st h ee x p r e s s i o no ft h ep e r s o n ss e l f - c e n t e r e d , h e d o n i s ma n dh i d ev a l u e n l es p e c i f i cb e h a v i o r sr e l a t e dt ot h i sc u l t u r ea r et h et e n d e n c y o fp l a y i n gt r u a n t ,a r b i t r a r i n e s so fw r i t i n gv i e wa n dt h ed o l o r o u sa n dl i s t l e s sw r i t i n gs t y l e c o m p a r e “n l el o s tg e n e r a t i o n i n19 6 0 sa n dt h eh i p p i e si n19 6 0 - 7 0 si na m e r i c aw i t h “a f t e r8 0 s ”w r i t i n g ,t h el a t e ri st h es a m ea sy o u t ht a l kw h i c hh a st h ec h a r a c t e ro f s e l f - e n t e r t a i n m e n t ,a n dt h es u b - c u l t u r a ld e g r e eo fi ti sl o w e ro b v i o u s l yt h a n “t h el o s t g e n e r a t i o n ”a n dt h eh i p p i e s a l t h o u g h “a f t e r8 0 s w r i t i n gi st h er e s i s t a n c ei nt h e m e a n i n go fs u b - c u l t u r e ,i t sr e s i s t a n c ea n dt h ec o m p r o m i s ec o m b i n e s ,a n dt h i sr e s i s t a n c e s t r e n g t hi se x t r e m e l yw e a k d u r i n gt h ed e e p e n i n go fr e f o r mo fe d u c a t i o n a ls y s t e ma n d t h ea d o l e s c e n td e a t h , a f t e r8 0 s w r i t i n gw i l ld i s a p p e a ra u t o m a t i c a l l yb e c a u s et h i sy o u t h s u b - c u l t u r ec a nn o ts o l v et h e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i ns o c i e t y k e yw o r d s : a f t e r8 0 s ”w r i t i n g y o u t hs u b - c u l t u r eh i d ev a l u e s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券女i 乌 器期:扣彳年f 囊,| 器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商禽家有关部门或枫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阕。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为溶 日期:扫叫侔爹月t 厂搿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入 的学位论文提交“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 中的规定率受相关权益。同意论文提交后滞后:口半年;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一事专谚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撕年f 月l ,基基期s 卜l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绪论 “8 0 后圳看似一个简单、明确的命名,指一批出生予八十年代、正在尝试写作 的文学爱好者。但在不同的描述者眼中,具体指涉并不相同,它是一个多义的、姑 且用之的命名。自烨说;“8 0 后 指的是1 9 8 0 年一1 9 8 9 年间出生的学生写手, 有时候它与其他一些概念相互交叉或相互替代使用,如“青春写作、“新概念写作 。 “8 0 后 这个概念现在看并不十分准确,包括“8 0 后 的作者自己也很不满意, 但昏前还没有更好的橛念来替换,因为“8 0 后 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现象,还不能 说是一种具备了文学思潮或文学流派特点的文学倾向,只能先用这样一种年龄和年 代的概念来概括。自烨的话道出了几许命名的无奈。徐岩认为,“8 0 后”并不是一 个整一性的精神实体,而是一个指代不清的命名。在不同的语境论述中,“8 0 后” 这同一个“能指”具有众多不同的“所指”,不同的意涵。尤其,“8 0 后”并不仅是浮出 水面之上的写手,更可能是沉默的大多数。谭五昌博士指出:“8 0 后”概念并不是一 个很准确的文学变的概念,只是一个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个很松散的写作者集体的命 移 圆 奇 尽管如此,“8 0 羼 所指称的写作现象却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有两点是可 以达成共识的:第一,“8 0 后 的命名与写手们出生的时间有关,不管是指出生于 八十年代的写手,还是指包括七十年代末及整个八十年代出生的写手,时间的因素 是重要的指标。第二,“8 0 后坩是一个差异性与同一性共存的群体。一方面,写手 们在写作目的、叙事姿态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关于写作目的,就有如下 许多种观点:“用文字为所有我爱着的入筑起一瘗大厦( 徐靳裤) ;“写作是一种与 生俱来的使命 ( 徐歪歪) ;“文字和故事是通往高洁之路的鞋子和拐杖 ( 蒋峰) ;“文 学于我,是一种娱乐 ( 刘裁娜) ;“每个人都应该追求崇高的东西,在他的一生中, 应该要去做创造性的工作 ( 唐一斌) ;“我要说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 陶磊) ;“写 小说最迷人的地方还是在过程”( 周嘉宁) ;“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是为了美,为了 接近完美的美 ( 蔺瑶) ;“把写东西作为谋生的一种手段,这是个非常现实的理由 ( 刘嘉俊) ;“写作是创作,而不是码字 ( 陈曦) ;“写作更像是某种探寻和研究挣( 张 :白烨: “8 0 后”的现状与来来,h t t p :l p o b s v c l u b o r g r e a d p , h p ? t i d = 5 6 1 & f p a g c = 1 。 转弓f 自w u j i a n m i n 编辑: 不容忽视的“8 0 后”写作一北大走近“8 0 后”研讨会纪要,黄淮学 院中文系鼹链2 0 0 5 年5 胃2 0 蜀。 l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葳) 蛰理想主义与世俗主义同在,使命感与娱悦性共存。另方面,这个群体 的许多写作者同时又表现出一些共性特征,研究者虽尽力接近其共性特征,僵关注 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自然不同。丽且,无论从哪个焦度来畜说“8 0 后”,其 结论都只能适宜于其中的一部分而不是所有“8 0 后的写作。因丽,不同观察视角 的研究者,其眼中的“8 0 后 的面貌是不尽相同的,其描述的“8 0 后”有可能大 相径庭。 本文所描述的“8 0 后 写作是以边缘青少年生活为其主要表现对象、以消极、 无奈为其典型情绪、以忧伤、冷漠为其写作风格的与主流青少年文学相背离的e 时 代的写作现象,因丽一些与主流文学一脉相承的写作,就不在本论文的论述范溪之 内。比如,受到邓友梅、陈忠实、粱晓声等作家指导的中国少年作家班,其中生于 八十年代的学员不少,但他们的创作因为与我们所描述的“8 0 后南辕北辙而不被 认为是“8 0 后写作。我们所关注的是以韩寒的三重门为发端,历经郭敬明的 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发展至李傻傻的红x 等所谓“实力派 写手的 众语喧哗的一种写作现象。这种写作现象一直与媒体炒作、市场熟销密切相关,与 “新概念作文大赛”与电脑网络写作紧密相联,丽且与成人的忧虑与疑阉楣伴相随。 这种写作与传统文学的明显差异,是媒体炒作的热点、市场热销的卖点、成人忧虑 与质疑的疑点,也是我们必须深刻透视的焦点。 本论文认为:“8 0 后 写作相对于传统写作或主流写作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而这种引人注目的差异性风格常常是亚文化的典型表征,是边缘群体普遍的、刻意 的追求。准确地说,以上所述的“8 0 后写作其实是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种青年 亚文化。因蔼,本论文将龌绕青年亚文化的特征、出现的原因及这些特征所具有的 社会意义,借助手心理学、文优学及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展开论述。 囝转引自侠名:剪辑文坛“8 0 年后”s 文学之脉生生不息,h t t p :w w w s i n a c o m c n 2 0 0 4 年1 1 月 1 6 鑫1 5 :4 1 薪牮题。 2 硕士学位论文 :i a b t e r 5t h e s i s 一、何谓青年亚文化? 文化一词属于多重话语。“对每种话语来说,文化的意义都取决于关系,或者 说取决于否定性,即取决于它在特定话语中同其他意义的差异,而不是取决于肯定 性,即取决于什么内在的或不言而喻的、永远都被指认为文化本质的属性。 文化 的多义性、不确定性迫使我们必须首先申明在何种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在有关文 化和社会关系的研究中,英国( 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 批评家雷蒙德威 廉斯认为,历史上曾出现了两种基本的和楣近的文化界说:第一种就是对文化的阶 级透视,即把文化看成是一种产生于资产阶级领域中的优秀标准、感受尺度、知识 和态度,这些被概括为“高层文化 。另一种观点,则植根于人类学中,被威廉斯 表述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用以解释一定的意义和价值观:它不仅体现在艺术 和知识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制度和普通行为上。”留这是“低层文化”的概念。“低 层文化 通常被人们看作是诸如意识、生活方式等形式。我们的青年亚文化分析就 建立在“低层文化 的概念之上,是对价值观、生活方式及意义系统的分析。 在任何复杂的、分层化的社会中,都有几种文化并存,它们在主导价值体系所 允许的范围内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 都是统治思想一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同时也是思想意识的支配力量,掌 握着物质资料生产手段的阶级,同时也控制着人们精神生产的手段;因此,一般来 说,缺乏精神生产手段的那些思想必然要处于从属地位。 国马克思的理论说明了在 思想意识领域有权力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区别。按照价值体系和文化权力的差异,文 化可以有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之分。主流文化是特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它是体 现社会统治思想和主导价值观的生活方式,它所代表的是一个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 那些群体的利益。亚文化是指为社会上处于从属地位的一部分成员所接受或为某一 社会群体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它体现与社会统治思想和圭导价值观既相联系更相区 别的文化,是从属、次要与支流的文化,它代表的是社会中处予边缘地位的群体利 益。从功能上说,“亚文化是人们企图解决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各种矛盾时产生的, 这些矛盾问题是入们共同经历的,并能导致一个集体认同形式。从这里个人会获得 囝【美】约翰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 第二版) ,攀彬译,薪华出版社2 0 0 4 年l 胃,第6 3 员。 转弓l 鑫 加 迈克尔布嚣克;越软青年文化毙较,番蓖、张谦等译,悲哀壤王大学密敝社 1 9 8 9 年s 月,第l 页。 ”马克思:马克愚恩格新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 9 7 2 年,第5 2 页。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r ,st h e s i s 不是由阶级、教育和财富造成的个体认同。豳此,我们可以把青年理文化视为青 年企图解决他们所共同面临的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矛盾焉采取的方案,它表现在诸 如想像方式、行为方式、话语方式等多个方蕊,以显著有别予主流文化的风格和样 式表现出来,为社会上处于从属地位的青年所接受,是从属、次要与支流的文化。 1 、阶级性与青春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认为青年亚文化具有阶级性。他们常常把阶级的意 识贯穿在亚文化研究之中。认为,在阶级社会中,主要的文化形式都是阶级文化, 亚文化可以定义为这些较大的文化集合中的子集。作为予集,亚文化拥有这些较大 的阶级文化( 学者们有时称之为“母文化”) 的某些元素,但也同它们相区别。一 种亚文化的地位必然要牵涉到阶级文化的地位,亚文化可以是阶级文化的延伸,也 可以是与之背道而驰的。因此谈到一种甄文化的性质,必然要牵涉到阶级文化的性 质。伯明翰学派的约翰克拉克等指出:“现代社会中,最基本的组织是社会阶级, 主要文化构型以一种基础的、尽管常常是中介的方式将是阶级文化。 与这些文化阶级构型相关,亚文化乃是在一种或另一种更大的文化网中的一套亚模 式。结构相对较小,更地方化,区分更细。我们必须与它们之所以形成一种独特部 分的更广的阶级文化网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文化。 圆把亚文化放在阶级母文化中进 行分析,英国伯明翰研究中心取褥了很大的成绩。比如,对工人阶级青年亚文化的 分析,他们认为工人阶级青年亚文化的阶级意识不仅指向与工人阶级母体文化的认 同,也指向与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中产阶级文化的对立。对于阶级意识冲突激烈的 社会而言,西方青年亚文化研究者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研究思路与模式,然而, 在阶级差别并不明显的社会,青年亚文化可能与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冲突,但并不具 有鲜明的阶级斗争的性质。例如,在中豳,作为对立阶级的阶级斗争已经结束,在 社会向现代化建设转型后,旧有阶级的划分( 如地主、富农、贫下中农;资本家、 工人等) 已明显不符合现在的国情。新的社会阶层分化正在形成过程当中,不同的 社会阶层文化也在形成过程之中,这些不同阶层的文化也许有冲突,但不构成阶级 斗争。- 中国新时期青年的主要矛盾应该是与社会结构相关的与成人世界交流的阻 隔。也就是说,年龄的冲突或代际闻的冲突取代了阶级冲突。 加 迈党尔布雷克。越轨青年文化比较,岳西宽、张谦等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 9 8 9 年s 月,第l 荑。 回转引自【英】亩姆麦克盏根;文化民棒主义,挂万先译,南京大学燃舨桂2 0 0 1 年8 月,第1 0 6 页。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青年是一个由童年世界过渡到成年世界的转折时期。伴随着身体快速发育、生长 而来的是独立承担经济和社会责任的压力。社会变迂越迅速,这种压力就越大,代 与代之间的思想意识隔阂就会越大。当现有社会秩序、社会结构对他们的成长、对 : 他们的经济利益构成阻碍时,+ 他们的反应就会强烈地表现出来。亚文化正是他们的 一种反应方式。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青年都必然地卷入到亚文化群体之中,对压力 的反应可以采用主流文化范围内的方式,也可以采取亚文化的方式。只有信奉一种 特有的亚文化价值观、持有这种具有特定意义的生活方式的青年才会采取一种亚文 化的反应方式。而且,青年亚文化也不是铁板一块,1 6 岁- - 2 5 岁这个年龄段的青 年也存在年龄的差异、性别的差异及认识上的差异,它们会在皿文化内部既同一又 矛盾,使青年亚文化呈现出多样的姿态。 2 、边缘性与颠覆性 有两种亚文化状态需要加以区分。唐斯指出,我必须把社会或文化结构的需要 靖对这种需要做出反应的亚文化区分开来。例如,职业皿文化和那些对职业结构作 出消极反应的亚文化国。职业亚文化基于社会或文化的需要,是主流文化的具体体 现,这里亚文化的“亚字只具有局部的意义;而我们的青年亚文化分析会建立在 后一种意义之上,把它视作对社会需要做出消极反应的种亚文化。这样,青年亚 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便是边缘性和颠覆性。边缘性不仅体现在客观上亚文化青年在人 际关系中地位的边缘,更体现在其主观的边缘意识上。亚文化青年常常自甘边缘, 或以边缘为时尚,以一种边缘的行为、边缘的视焦以及边缘的方式来参与社会、解 释社会。颠覆性特征也与青年的边缘地位相关。由于_ 亚文化发生在处于边缘地位的 青年与社会结构的矛盾冲突之处,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必然会对主流社会的结 构和意识进行抗拒和颠覆,以捍卫自己的利益。看起来,亚文化青年对主流文化的 颠覆与其自甘边缘的意识互相矛盾,其实它们是统一的。正如我们后面要分析到的 一样,他们自甘边缘只是一种姿态,目的是用这种异予主流文化期待的姿态来抵抗、 反叛主流文化。 青年亚文化边缘性、颠覆性特征源于青年享乐主义与无责任感的价值观念。这 种观念与成入向青年灌输的有成效工作、讲究责任心的公共价值观念径相背离,与 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中的快乐原则有关,是本我的体现。在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国转引自 加 迈克尔布雷克:越轨青年文化比较,岳西宽、张谦等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 社1 9 8 9 年5 月,第i i 页。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r st h e s i s 下是受超我压抑、被超我隐蔽起来的。在一定时间、定环境,受一定因素的激发 通常会冲破超我的束缚恧浮现于意识层面。青年亚文化芷是这种价值观受到青年与 社会结构之间矛盾冲突的激发两获得表达的产物。 3 、亚文化与主流文化 尽管青年亚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反叛,但它与主流文化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主流价值观在亚文化青年中依然占有一席之地。他们的价值观是混合型的。 尽管亚文化所表达的隐蔽价值观十分显眼,但他们的价值观中主流文化的影响是无 法完全消除的。因为主流文化既明显地存在于学校、家庭等社会组织,也不露痰迹 地存在于玩具、影视作品之中。正如默多克和麦克朗所发现的,它的许多成员不是 继承了家庭中已有的风滏,就是接受了街道邻屠或来自儿童玩具工业的模拟文化的 中介“传播。照这样,它们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意义系统的解释和延伸,而不是离 经叛道或与之相对抗国。默多克和麦克朗的观点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他们强调的是 亚文化价值观与主流文化的同一之处,却忽视了其价值观中对抗的因素。更何况在 资本利润的驱使之下家庭、商品并不一律传播的是主流价值观。然而他们却给我们 以启迪,把我们的视线引入对亚文化青年中主流文化影响的关注和对其混合价值观 的分析。 其次,亚文化在社会中会发生价值扩张,从 爵对主流文化进行渗透。亚文化的 价值扩张发生在含糊不清和矛盾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方面。例如在价值观方面,人 们通常拥有至少两种矛盾的价值观却浑然不知。经常被提到的似乎只有一种主流文 化所提倡的价值观,其余的价值观潜藏在无意识领域或者存在于意识领域但受到压 抑。亚文化事实上就把人们一致赞同的勤奋劳动、有责任感的公共价值观、高尚价 值观和不断变化的私人价值观之间的差别连接起来,使亚文化的价值观逐渐向主流 文化渗透。换句话说,亚文化的某些观点或生活方式会被主流文化的含糊、矛盾地 带有选择地吸收和融合。陶东风的一段话对此种现象作了很通俗的解释:“在七十 年代末的中国,消费文化在整个社会中占据边缘地位,是属于亚文化,比如邓丽君 的流行歌曲所表现的对入的日常生活的关注,对自我与个性的赞扬,穿喇叭裤、留 长头发,突出自己的个性,它在当时都被看成是离经叛道的,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一 种颠覆。但是,到了今天,消费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它逐渐被主 转引自 加 迈竞尔布嚣克: 越轨青年文化比较,岳嚣宽、张谦等译,北农理王大学毖舨 社1 9 8 9 年s 月,第9 页。 6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流文化吸纳,甚至于变成它的一部分。 之所以消费文化会被主流文化所吸纳,是 因为在大众的内心深处存在着一种消费的欲望,这种欲望以前倍受压抑,嚣现在获 得了通畅的表达。因焉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联系是多方瑟的,并不只局限于抵抗这 一种关系,用英国文化批评家的话来说还有着“谈判 或“商谈亦郎沟通的一面。 4 、服饰、音乐、性、迷幻剂与写作 青年亚文化的表现方式与青春性密切联系。通常贬文化青年会在以下几个方面 寻找个性的表达。首先是服饰。他们会在服饰上标新立异。英国的“特迪 ( 无赖 青年) 战后5 0 年代末最先的工人阶级纨绔子弟们,以密瑗西比投机商人的形 象出现:褶皱夹克、天鹅绒领、绉胶底鞋和鞋带领结;丽美国中产阶级的“垮掉一 代把自己打扮成工人模样;6 0 年代嬉皮士偏爱l 弱毛皮大衣、纱裙、军人大衣,对 纯粹的、巍然的布料感兴趣,排斥人工合成布料;7 0 年代的朋克喜欢黑皮夹克、东 拼谣凑的吊挂风格。服饰体现亚文化青年对自我形象的想象,也成为他们反叛内涵 的表达形式。 其次是音乐。在民歌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爵士乐、摇滚乐备受亚文化青年 的青睐。在音乐会现场,他们喊叫、吹阴哨、跺脚、拍手,或者兴奋地舞蹈着与歌 手一起高歌,发泄青春的激情和冲动,表达对讲究礼仪的正常社会秩序的叛逆。 再次是性。“性是传统文化禁忌的对象,也是主要的青春禁忌,性的公开表达, 本身就是对传统的叛逆;同时,性的表达作为一种叛逆,也隐喻了对其他社会禁忌 的叛逆,它实际上打开了通向多重叛逆和颠覆传统禁忌的要道。囝亚文化青年往往 在性的闯题上过于随意,性滥交、同性恋常常是他们表达叛逆的形式。嬉皮士的性 滥交,便他们逐渐失去了妇女的支持;“垮掉的代的主要成员几乎都是同性恋者。 第四是迷幻剂。在亚文化青年看来,迷幻剂是他们迷离正常社会秩序,进入自 由自在的主观世界的武器。伯明翰学派的保罗威利斯在对嬉皮士进行深入研究之 后指出:兴奋剂在嬉皮士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是由于自身的药理作用丽成为 嬉皮士文化的中心,只是提供了一种途径,使得嬉皮士超越现实的障碍,进入“彼 岸世晁,在那里享受思想和精神的自由,服药的真正意义在予使人进入一个广大 的象征世界,一望进入这个世界,药的存在就无足轻重了露。威利斯的理论为嬉皮 士使用迷幻剂的辩解受到理论界的质疑。迷幻剂依然是使嬉皮士臭名昭著的主要因 :肖鹰:青春亚文化的感性素撼,h t t p :w w w y u e h a i f e n g c o m c n , y h f 2 0 0 4 y h f 2 0 0 4 - 0 4 - q 2 h t m 。 转弓f 自黄晓武:文化与抵抗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研究,外国文学2 0 0 3 年第2 期 7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r tst h e s i s 素。除了嬉皮士,“垮掉的一代 和其它众多的青年贬文化群体都使用迷幻剂。 第五是写作。在中产阶级的青年亚文化中,写作也是一神表现形式。“垮掉的 一代 融写作与生活于一体,创作了蜚声世界的现代文学作品,并深刻影响了六、 七十年代的嚣方文学和文化思潮,被奉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帮嬉皮士运动 的鼻祖;嬉皮士的地下刊物,站在反意识形态的立场上,报道在官方稍物中不曾涉 及的政治和社会闯题,提供反主流信息服务。 可以归纳出这样的公式:服装十音乐+ 性+ 迷幻剂+ 写作( 中产阶级) 掌青 年亚文化。各种青年亚文化群体或多或少地在这几个方面寻找自己的个性,形成自 己独特的风格。但是无论各亚文化群体选择的个性有多大区别,其情绪、姿态却是 惊人的一致:反叛和冷漠。迈克尔布雷克指出:“对青年亚文化的两个重要反应 形式,不是反瓶,就是冷漠。总之是以另类的姿态标示心中的不满。 篱两言之,青年亚文化是青年企图解决他们所共同面临的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 矛盾丽采取的文化方案。它为社会上处于从属地位的青年所接受,是从属、次要与 支流的文化。既受制予主流文化又向主流文化渗透。在阶级对立明显的社会,青年 亚文化具有阶级性,而在阶级斗争意识淡漠的社会,青年亚文化的主要属性是青春 性。它的主要特征是边缘与颠覆。主要表现形式为奇异的服饰、震撼的音乐、随意 的性表达、吸食迷幻剂以及反主流的写作。姿态表现为反叛与冷漠。它是青年隐蔽 价值观在特定环境下对青年与社会结构之间矛盾的消极反应。 国转引自【加】迈克尔布雷克:越轨青年文化比较,岳魏宽、张谦等译,北京理工大学出舨社1 9 8 9 年s 月,第3 8 页。 8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二、“8 1 0 i 后 写作的成因 “8 0 后 写作是以写作为主要表达形式的一种青年亚文化。作为一个写作 阅读群体在服饰和音乐方面与同龄青年没有标志性的区别,追求酷的一面却没有统 一的标准,但与成人的喜好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的尝试与表达作为对青春期的突出 现象的反应成为写作的重要内容,滥性行为普遍存在,性道德严重缺失;边缘青少 年不使用迷幻剂,但对理想没有追求,无聊、无奈、无所事事;对写作并无反感, 大多数写手流露出对写作的喜爱与才情。姿态上表现为普遍的忧伤与冷漠。那么, 这种迥异于传统写作方式的现象,何以会在本世纪初出现并蔓延呢? 青少年隐蔽价值观与社会结构、社会期待之间的矛盾是“8 0 后写作出现的主 要原因。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过去建立在阶级等级基础上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中国 社会出现了新的阶层结构。职业成为区分阶层的重要标准,而学历又是职业选择的 重要基础。“8 0 后 写作亚文化圈的主体是在城市的高中和大学的学生,他们在经 济上依靠家庭的供给,目翦共没有太大的经济压力。他们的任务是为毕业后能够在 经济上独立而努力学习。然蔼,如生和成长的背景使社会和家庭对他们都寄予了过 高的期待。这种期待与青少年的混舍价值观尤其是其中隐蔽的价值观形成冲突,作 为解决这种冲突的想象性的办法,“8 0 后 写作应运而生。 1 、社会的普遍焦虑 焦虑是“对危险即来自外部的预料到的伤害的反应 ,焦虑反应的一 个积极结果就是可以使自己“适应于新的危险情况并能够进行战斗和防御 国。 “8 0 后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成长的一代。打开了国门的中国,在迈向 现代化的途中,强烈地感受到了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性,也强烈感受到了时闻的紧 迫性。一种普遍的社会焦虑情绪在蔓延。“抓紧时闻进入世界强国之列,防御来 售外部可以预料的伤害是人们的普遍渴望。在成人努力的同时,希望被更多地寄托 在了“8 0 后捧一代身上。科教兴国被作为治国的战略提出来,1 9 8 3 年1 0 月1 日邓 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被重视的背 囝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讲,苏晓离、刘描堂译,安徽文艺出舨挂1 9 8 7 年1 月,第 9 2 员。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r ,st h e s i s 后是沉甸甸的希望。1 9 8 5 年5 月1 5 日一2 0 日全嚣教育工作会议召开,1 9 日,邓小 平在会上讲话。5 月2 7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 育体制改革的根本圈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什么是民族素质? 什么是“好 人才? 意义的含混使入才评价体系单一化,重学历、不重能力的人才 使用体系为后来应试教育的极端化提供了些支持。社会的焦虑集中留给了教育。 于是学校教育在“8 0 后”的眼中就是“学习学习褥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也不让 我们发展什么个人特长。现在也没什么技能,连饭都没得吃了囝,在老师的眼中 则是:“我不是你班主任,肯定能与你( 韩寒) 友好相处;但我是班主任,很多地 方就要和你针锋相对。 学校教育的焦虑可见一斑。 社会新的分层结构体现了高学历的优越性。无论是始终受着下岗失业痛苦困扰 的低学历父母,还是享受着国家福利的高学历家长共同明自了一个道理:要想使鲁 己的孩子在今后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惟有取得商学历,丽要取得高学历, 就得从基础教育抓起。于是择校风、培优热风行一时。无论是选择名校还是培优补 差,家长多一分经济投入就会对“8 0 后 多一分期待,不论这投入是否符合孩予的 实际。韩寒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择校进入重点高中松江二中,在松江二中已经 留级之后,依然无法适应高中的教学秩序,当校长向韩寒的父亲委婉地表示让他换 一个学校时,父亲拒绝了,不到最后关头,他不想放弃仅存的希望。这份希望一种 坚持到韩寒休学、退学后才完全破灭。韩寒父亲的坚持应该是绝大多数中国家长的 选择。 2 、髭8 0 后弦的混合价值观 民族与家庭的重托,需要一整套勤俭、刻苦、向上、甘于寂寞的价值观来支撑。 然而,“8 0 后在接受社会、学校这一套刻苦、努力的价值观教育的同时,另一种 追求自由、兴奋、冒险和享乐主义的隐蔽的价值观却在悄然生成并得到发展。有以 下几个因素在起作用: 一是成人世界休闲文化的兴起。市场经济使第三产业获得极大的发展,成人在 工作之余有了许多的钵闲去处:卡拉o k 、足浴、桑拿、推拿、按摩,丽且这种以 舒适身心为萄的的体闲文化成为时尚。体闲文化满足的正是享乐主义的价值观。这 种价值观与我们教育孩子所推行的价值观是背道而驰的,而且在单一化、同质化的 国转引自蔡伟: 8 0 质一现象的教育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 0 0 5 年第l 期。 转弓i 自卢川编:与韩寒面对黼,文汇出版社2 0 0 1 年1 月,第7 、8 页。 l o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社会里也是受排挤、压制的。休闲文化的存在除了昭示社会的复杂、多层、开放的 文化环境外,一个不可小视的作用就是对孩子价值观的影响。它告诉孩予,除了有 一套适宜于工作时阀的艰苦劳动的价值观外,人们还哥以拥有一套与这一套一致赞 同的公共价僮观相对立的享乐主义隐蔽价值观,尽管后者所表现的行为在道义上常 常是不被承认的。 其次是青春的萌动。麦特泽认为,青年期是一个反叛的时期,这里有三种形式 吸弓f 着青年们:即犯罪、激进主义和放纵不羁。9 0 年代,“8 0 后 陆续进人少年 期( 初中阶段) 、青春期( 高中、大学阶段) 。他们体能快速增长,达到成熟前的强 盛期;性特征成熟、性冲动萌发,性爱意识确立;自我意识、渴望社会承认的欲望 和反叛社会控制的冲动出现并不断强化。他们情绪浮躁、焦虑,批判意识形成却容 易偏执。飘忽不定的青春情绪在艰苦学习的价僮观里得不到应有的抚慰。当学习静 焦虑被好的学习成绩冲淡时,这种青春的情绪还可以自我控制,当学习成绩不尽如 入意时,艰苦学习似乎就失去了意义。春树的话比较具有代表性:“初三下学期, 最证我沮丧的问题是到底报职高还是普高。职高没法上北大,可一想起还要过三年 苍白紧张的生活,我就宁愿死了算了。 圆“在职高呆过的时间耗尽了我所有的能量 和激情,直到我确定再也不用去那里我还是会在噩梦中与之重逢。 这样就进入了 一个恶性循环:成绩不好一上不了好高中上不了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 既然找不到好工作,那一整套教育的程序、教育的理念就都成了值得怀疑的东嚣。 在对主流价值观所带来的前景失望的情绪下,另一种享乐主义、放纵主义的价值观 就会抬头。当然,并不是只有成绩不理想静孩子拥有这种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成绩 好的孩子也有,只是他们能够将它压抑在正常的学习活动之外,一种青春的否定情 绪在学习之外的时间里也会获得表达。这就是“8 0 后 写作亚文化圈的群体基础。 第三是应试教育的反作用力。社会把重担交给了教育,也把焦虑留给了教育。 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实际导向了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的盛行,造成学校教育对知 识教学和工业化生产模式的过度偏爱。好像人才就是装满了知识的容器,统一时阅、 统一内容、统一目标、统一方法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似乎更有利于批量生产知识容器。 在填鸭式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的个性被忽视、主体性受到压制。一个非常严重的 后果产生了,那就是学生厌学情绪的普遍滋长。据统计,9 。以上的学生厌学。现 实情况是,学生不想学但又非学不可。社会把焦虑留给了教育,教育把焦虑再次转 国转弓i 裔【加】蘧克尔。布雷克;越轨青年文化比较,岳西宽、 张谦等译,北京理正大学出版 牲1 9 8 9 年s 舅,第3 0 页。 吲春树谢,春树韩寒颊峰对话,中文自修2 0 0 5 年第2 期。 ”春树语,春树韩寒巅峰对话,中文自修2 0 0 5 年第2 期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给了学生。 这就是“8 0 后的学习、生存环境。社会、家庭、学校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 最后都落脚到这些青少年学生身上。重担以各种形式强压下来,学校以强制的方式、 家长以苦臣婆心的方式,社会把住了最后一道关:学历不离就别想进入高薪阶层。 哥是,“8 0 后”的一部分人不如5 0 年代生、6 0 年代生的父辈的地方在于,他们并 不那么能吃苦,而且也不一定笃信只有艰苦学习一条路好走。不需要经过长年的学 习、工作或作出牺牲便可以获得其地位的暴富的典型、凭美貌、运气走红的影视明 星,都是他们崇拜的偶像。再加上青春情绪的浮躁、成人世界隐蔽价值观的影响以 及应试教育的催化,厌恶学习、学校,甚至逃离学习、学校,追求自我享乐就成为 再顺理成章不过的事情了。 青少年与社会结构、社会期待之间的矛盾已经形成,并且普遍存在,有效沟通 是解决阀题的可行办法。讶是,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庭、社会,青少年都是弱势 群体、边际人群,经济上的不独立直接影响着话语权力。向上的沟通既成为问题, 家庭内的同辈入器又缺失( 他们是第一代独生子女) ,于是沟通对象只能转向家庭 以外的同辈人群。+ 这样,交流就会在面临相似问题的青少年中进行,作为青少年寻 求有效解决办法的亚文化就会以各种方式出现,如蹦迪、摇滚、自由写作等。唐斯 认为:亚文化出现在“许多角色彼此间有效互动的地方,这些角色拥有相似的被调 整的问题,对他们来说,尚没有形成一个关于他们所共月关心的阀题的有效解决办 法。”回f p 赖斯认为:青少年主要是在中学里组成了一些小型社会,手是他们大 多数的重要交往就在这些小型社会内部进行,两与成人社会的联系就变得很少了。 这使得他们形成了“与成人不同的、具有自己语言、方式和特别重要的价值体系的 亚文化。挣这种亚文化只能得到朋友们的认同,但不为成入世界所接受国。稍有不同 的是,“8 0 后写作亚文化圈的青少年的交往更多地依靠电脑网络和书籍出版。 3 、搿8 0 后一写手的消极反应 青少年的这种生存环境可以导致他们自我享乐的现象出现,可以导致亚文化龅 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生予八十年代的人绒大多数生于八十年代的入都必然遗 让隐蔽价僮观无度地发展,并不必然遗产生某种消极反应。这与个体差异密切相关。 w 转弓l 自【加】避竟尔奄譬克:越软青年文纯比较,岳蘧宽、张谦等译,托索理工大学密舨 社1 9 8 9 年s 月,第1 1 页。 猁转弓l 裔高驻萍: 亚文化”视野中的青年流行文化,中鞠青年研究2 0 0 3 年第5 期 1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同是出生于八十年代,许佳写出了我爱阳光来反映青少年的阳光生活,恧 春树的北京娃娃则反映受伤的青春,这与春树的个性很有关系。她似乎与生俱 来地喜欢一些亚文化的东珏,在“s o 后”诗歌网络“诗江湖”从事下半身写作;热 衷于地下音乐和舞蹈活动;崇尚壤克精神:在性经历和表现上过于随意等等。对学 校却毫无好感可言。正是这种个体差异,馒春树由于青春期莫名的烦躁与无聊感而 导致滥性,在性方面又屡屡受骗上当,无法控制自己来窿于青春本能的情绪,无法 分析与把握青春的愤怒,从而对社会产生消极反应,成为“8 0 后”写作的一名骨干。 同是在应试教育制度之下,面临同样的生长环境,韩寒却并不能像绝大多数高中 学生一样顺利地升级、毕业,他也应该是出生于八十年代的另个异数。他的份 个人简介,有助子我们了解韩寒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 个人 籁介 1 9 9 5 初中不快乐地混日子发表文章 1 9 9 8 高中进入市重点体育加分 1 9 9 9浮出海面获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 1 9 9 9顽主 写三重门一年 1 9 9 9看上去很美成绩单挂红灯七盏留级 1 9 9 9过把瘾就死于新民晚报上抨击教育制度 2 0 0 0老子还没死老子跨世纪 2 0 0 0动物凶猛一部分无聊的讨论文章和讨论者 2 0 0 0猪骡鸡公因喧哗的中庸者们说偏科不可取 2 0 0 0一地鸡毛讨论盛况 2 0 0 0一个都不能少还是七门功课红灯照亮我的前程 2 0 0 0 千万别把我当人我成为现象思想品德不及格总比没思想好 2 0 0 0无知者无畏有人说我无知那些没有文化只有文凭的庸人囝 这是一份韩寒按照编辑的要求“以自己最富个性化的语畜 写的一个自我简介, 而且被编辑认为“充分展示了他的个性。国那么他的个性是仟么昵? 厌恶学校、荣 辱不明、尖酸刻薄。一位家长的话是颇有几分见地的:“这个孩子心态肯定不健康, 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