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徜徉于出处之间.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徜徉于出处之间.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徜徉于出处之间.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徜徉于出处之间.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徜徉于出处之间.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徜徉于出处之间.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 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 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 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童! 墨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勘口5 5 ,8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 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 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 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 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 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盔鱼童日 铷躲盟簋日 期:兰! 堇:! :! ! : 期:2 0 0 5 o s | 8 徜徉十“i 处之间 引代中1 1 l 芫中叟人心态埘 l 中文提要 进和退、出和处,历来被认为是旧时读书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抉择。一边是通达仕途、兼善天下,一边则是高隐江湖、独善其身; 一边是运筹帷幄、决策庙堂,一边则是充耳国事、忘情诗酒。可是, “游士”和“隐士”,“三月无君则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孔子和“知其 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庄子,真是像人们一向认为的那样纯粹对立 而毫无共通之处吗? 带着这个前人较少思考的问题,笔者选择明代中叶的吴中文人群 落作为考察对象。笔者发现,无论是仕途显达的吴宽、王鏊,抑或青 衫终老的祝允明、唐寅和文徵明,他们的人生都充满着彷徨与无奈。 濡染地域文化传统的文人们,徜徉于出处之间,在艺术天地中寻求自 适,消解人生的痛苦与无奈。 本文试图以吴中文人丰富多彩的政治经历和艺术生活为着眼点, 通过比较分析他们出处心态的异同嬗变,探寻其所由生成的多重原 因,从而在较为广阔的时空背景之下展现其内在的历史文化依据。 关键词:明代中叶;吴中文人;心态;文化传统 作者:童皓 指导教师:周秦教授 a b s t r a c t i na n d0 f ft h eo f f i c i a l d o m - - - - as t u d yo ft h em e n t a l i t yo fs c h o l a r si nc e n t r a lw uo ft h e m i d - m i n gd y n a s t y a b s t r a c t i n t e r v e n i n gi nt h es o c i e t yo rn o t ,a r eo f t e nr e g u a r d e da st h et w od i f f e r e n ta r i t u d e st h a tt h e a n c i e n ts c h o l a r sc h o o s e o n ei st os u c c e s s f u l l ym a k et h e i rw a yi n t ot h es o c i e t y , t h eo t h e ri s t or e t i r ef r o mp u b l i cl i f e b u tb e t w e e nt h e t r a v e l i n gs c h o l a r s l i k ek o n gz ia n dt h e h e r m i t s ”l i k ez h u a n gz i ,a r e n tt h e r ea n y t h i n ga p p l i c a b l et oa l la s p e c t s ? w i t ht h ep r o b l e mt h a tf e wp e o p l eh a v et h o u g h td e e p l yb e f o r e ,ic h o o s eag r e a t n u m b e ro fs c h o l a r si nc e n t r a lw ui nt h em i d - m i n gd y n a s t ya so b s e r v e do b j e c t s if i n d t h a tn om a t t e rt ow uk u a na n dw a n ga o ,o rz h uy u n m i n g ,t a n gy i na n dw e n z h e n g m i n g ,t h e r ei st o om u c hv a c i l l a t i o na n dp a i ni nt h e i rl i f e t h es c h o l a r sw h o h a v el e a r n e dt h el o c a l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b yh e a r ta n dh a v es e e ni td o n eo v e rt i m e , b e i n gi na n do f f t h eo f f i c i a l d o m ,s e a r c hf o rt h ee q u i l i b r i u mo ft h e i rh e a r t si nt h ea r t a n dl i t e r a r yc i r c l e sa n dd i s p e lg l o o mf r o mt h e i rm i n d s t h i sa r t i c l e ,b a s e do nt h e s es c h o l a r s e x p e r i e n c e sw i t ht h e i rw o r k s ,p r o v i d e sa n i n s i g h ti n t ot h es i m i l a r i t i e sa n d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t h et w og r o u p s ,d i g g i n go u tt h e f e a t u r e so ft h e i rm e n t a l i t ya n dc a u s e sf o ri t k e yw o r d s :t h em i d m i n gd y n a s t y ;s c h o l a r so f c e n t r a lw u ;s t a t eo f m i n d ; 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 i i w r i t t e nb y t o n gh a o s u p e r v i s e db y p r o f z h o uq i n 徜徉于出处之问 一一明代中叶吴中文人心态研究 详细摘要 明皇朝建立之初,最高统治者曾努力引导国家朝着富强的方向前进。 历经几朝更替,整个社会呈现出向上发展的态势,经济文化在经历了最 初的萧条后开始复苏。进入明代中叶,甚至出现了“弘治中兴”的难得 局而。 然而从明朝的整个发展历程来看,这所谓的繁荣“中兴”只是短暂 的或浅表的,内在的统治危机却是深刻的。明代宦官专权现象极为严重, 各种社会矛盾被激化。首当其冲的是那些原本志在治国平天下的士大夫 们,他们不得不成天生活在宦官操纵的特务机构的严密监视之下,随时 有可能遭到从天而降的政治迫害。在如此险恶的政治环境之中,很多人 逐渐对朝廷失去信心,对出仕失去兴趣。 出生吴中的馆阁大臣吴宽、乇鏊等人虽然位高权重,但濡染地域文 化传统的他们并末深陷于富贵爵禄而不能自拔。他们越发看淡风云变幻, 转而以较为平和的心念投向政治漩涡以外的多彩人生。曾经受到吴中音 乐、园林文化熏陶浸润的他们,其从容平和的生活态度并没有因为离开 吴中那柔和闲适的文化氛围而改变多少。为官之后,他们依然热衷于侍 弄花草,对酒赏月,甚至还在京城修建起极富家乡特色的园林宅第,同 味吴中风雅。 祝允明、唐寅和文徵明则是明代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客观的社会 压力和主观的自我要求之下,他们很难放弃对功名的追求。他们虽然极 具才华,但都失意于科场。 尽管如此,他们没有把这种失意视为人牛的主旋律。明代进入中叶 以后,科举取十对人心摧残的危害越发明显,许多读忙人以四书五经为 纲,放弃了思维的独立与心灵的自由。阏而在祝允明等文人眼巾,科举 不是唯一的出路,也并非最适合他们走向成功的捷径。对于他们这些一 生仕途不达、基本处于在野状态的吴中文人来说,追求功名固然重要,但 是仕途之外多元而精彩的人生选择,更深深地吸引着, f 由, 4 f j 。他们游山玩 水,酬酢宴饮,追求声色之乐,并且毫不掩饰对这种世俗生活的热爱。 不仅如此,无论是高居庙堂抑或沉沦江湖,吴中文人还凭借对文学 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抒写志趣,化解人生中的占闷,并为后人留f , t 富 的文化瑰宝和永久的人生启迪。他们所努力创造的一切,都成为我们今 天所要继承的遗产,所要承载的文化传统。 概而言之,本文试图以吴中文人丰富多彩的政治经历和艺术生活为 着眼点,通过比较分析他们出处心态的异刷嬗变,探寻其所由生成的多 重原因,从而在较为广阔的时空背景之一卜展现其内在的历史文化依据。 关键词:明代中叶;吴中文人;心态;文化传统 作者:童皓 指导教师:周秦教授 徜徉十处之问i 蚍代中叫曼中文人心态研究 ,j i 论 引论 明争朝建立之初,最高统治者曾努力引导国家朝着富强的方向前进。历经几 朝更替,整个社会呈现出向上发展的态势,经济文化在经历了最初的萧条后开始 复苏。进入明代中叶,甚至出现了“弘治中兴”的难得局面。幼年多舛的不凡经 历赋予了弘治皇帝朱祜樘整肃朝政的决心。即位之初,他便听从阁臣进谏,采取 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 其实早在成化( 1 4 6 5 1 4 8 7 ) 年间,凭借地域优势和人文基础,吴中经济尤 其是工商业就已经起步发展,并迅速呈现出一派繁盛景象。时人王镝( 1 4 3 3 1 4 9 9 ) 对这一历史性变迁作过如下描述: 吴中素号繁华,自张氏之据,天兵所临,虽不被屠戮,人民迁徙实三都、 戍远方者相继,至官籍亦隶教坊。邑里萧然生计鲜薄,过者增感。正统、天 顺间,余尝入城,成谓稍复其旧,然犹未盛也。迨戍化间,余恒三四年一入, 则见其迥若异境。以至于今,愈益繁盛。闻檐辐辏,万瓦甍鳞,城隅濠股, 亭馆布列,略无隙地。舆马从盖,壶觞晕盒,交驰于通衢水巷中,光彩耀目。 游山之舫,载妓之舟,鱼贯于绿波朱阁之间,丝竹讴舞与市声相杂。凡上供 锦绮、文具、花果、珍馐,奇异之物,多有所增。若缂丝、累漆之属,自浙 宋以来,其艺久废,今皆精妙,人性益巧而物产益多。1 弘治十年( 1 4 9 7 ) 置太仓州,隶属苏州府。作为当时晟重要的通商港口,太 仓港加强了苏州与海外的贸易往来,为吴中经济发展开拓了新路,从而促使吴中 工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苏州也借势一跃而成为江南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每 漏下十余刻,犹有市”2 ,正所谓“小巷十家三酒店,豪门五日一尝新。市河到处 堪摇橹,街巷通宵不绝人”3 。莫旦( 1 4 2 9 - - ? ) 也极力称夸吴中的繁华: 列巷通衢,华区锦肆,坊市棋列,桥梁栉比,梵宫莲宇,高门甲地,货 财所居,珍异所聚,歌台舞榭,春船夜市;远土巨商,它方流妓,千金一笑, 万钱一箸。所谓海内繁华,江南佳丽者。4 1 王铺寓圃杂记卷五吴中近年之盛,4 2 页 2 王鏊 正德姑苏志卷十三风俗2 9 0 页 3 唐伯虎全集卷二姑苏杂咏删酋之二,5 4 页 4 苏州府志卷二莫且苏州赋 倘样十处之间,l 蚍代中n 畏中立人心态驯究一j i 论 然丽从明朝的整个发展历程来看,这所谓的繁荣“中兴”只是短暂的或浅表 的,内在的统治危机却是深刻的。朝政的黑暗腐败无时不在侵蚀朱元璋祖孙数代 苦心经营的貌似强大的帝国堡垒。 洪武十三年( 1 3 8 0 ) ,出于确立绝对皇权的政治动机和对士大夫缺乏信任的 一贯心态,朱元璋一纸诏令废除了中书省,事实上也就废除了自秦汉隋唐以来奉 行一千五百年之久的宰相制度。史论家通常认为,明朝统治者的最大败招之一, 就是不信任本应作为封建统治大厦支柱的士大夫,却纵容宦官势力的恶性扩张。 清代史学家赵翼有云:“东汉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祸最烈。”1 正如所论,明代 是宦官危害作乱最为严重的朝代之一,除立国之初的洪武朝宦官人数不多、未成 气候之外,从明成祖永乐朝开始,宦官势力就如洪水决堤泛滥,不断膨胀肆虐, 终至不可收拾。先后出现了宣德正统问的王振、景泰间的曹吉祥、成化间的汪直、 弘治间的李广、正德间的刘瑾和天启间的魏惠贤等一系列臭名昭著的大宦官,相 继把持国柄,紊乱朝政,迫害忠良。而宦官专权必然导致的结果是:各种社会矛 盾被激化,社会经济遭受严重摧残。首当其冲的是那些原本志在治国平天下的士 大夫们,他们不得不成天生活在东厂、西厂、内厂和锦衣卫等宦官操纵的特务机 构的严密监视之下,随时有可能遭到从天而降的政治迫害,有时甚至会连累父母, 殃及亲友。在如此险恶的政治环境之中,很多人逐渐对朝廷失去信心,对出仕失 去兴趣。出生吴中的馆阁大臣如吴宽、王鏊等人濡染地域文化传统,越发看淡风 云变幻,转而以较为平和的心态投向政治漩涡以外的多彩人生。至于像祝允明、 唐寅和文徵明那样一生仕途不顺、基本处于在野状态的文人,对他们而言,追求 功名固然重要,但是仕途之外多元而精彩的人生选择,更深深地吸引着他们。 总之,无论是高居庙堂抑或沉沦江湖,吴中文人徜徉在出处之f a 】,他们的人 生都难免有太多的痛苦和无奈。如何消解或淡化这些痛苦和无奈成为他们必需面 对的生活课题。不约而同地,他们都选择了文学艺术。凭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 追求,他们抒写志趣,化解苦闷,并为后人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永久的人生启 迪。 l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五 宦官之害民2 5 4 页 徜徉于出处之间明代中叶吴中文人心态研究i 制城内外几多徘,倒 第一章围城内外几多徘徊 儒家学说自孔子创立以来,其思想要旨逐渐得到了士人的拥护,士人也因此 而成为儒家文化的社会载体。所谓“学而优则仕”,不管历代士人入仕的目的如 何,是为了实现美政的理想,为了获取富贵利禄,抑或为了光宗耀祖。而隋唐 科举制度的创立更进一步地为士子文人提供了展示才能、晋升上层的机会。 科举制度是中国人精神层面的一大创造发明,其影响力的广度与深度可与世 界上任何一项选拔人才的制度相媲美。在科举盛行的近一千三百年里,无数读书 人埋首于圣贤书中,在科举道路上前仆后继,寻求步入仕途的机会。也许正是这 种相对“公平”机会的创造,历朝历代的科举犹如巨大的磁场,吸引着读书人孜 孜不倦,发奋刻苦。 物产富饶、风光秀美的吴中具有优良的人文传统,书院兴盛,教育发达,人 们对于读书有着天然的尊崇。成化十一年( 1 4 7 5 ) 探花王鏊有云:“l 虱家学校之 设,偏于海隅,而苏学独名天下。今吾学之胜于四代,虽未敢望于鲁、于蜀, 岂遽出其下哉? ”1 读书人竞相考科举也成为一大风俗。所以在吴中,涌现出了 众多诗礼传家的文化家族;同时,历代的状元、进士大量涌现,使苏州成为名符 其实的“状元之乡”。成化八年( 1 4 7 2 ) 状元吴宽在丁未春试毕送吴中四进士 归省中表达了由衷的自豪之情:“春榜名高第几行,自夸毛义出吾乡。”2 科举制度的实行带来的是仕途广阔的局面,但政治黑暗腐败,尤其是宦官专 权伤害了文人的报效朝廷之心。接受了儒家传统教育的吴中文人参加科举,走仕 进道路本是理所当然的选择,但是处处充满险恶与斗争的官场在他们眼中就如同 一个围城。科举“成功”的分水蛉将他们分为两类:一类是进士及第,仕途顺利, 也就进了围城;还有一类是屡战屡败,郁郁不得志,徘徊在围城之外。 吴宽、王鏊身陷围城之内,看到了太多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过着难以得到 清静的生活,所以他们希冀还有机会看到外面的世界:即使不能,也要假想一番, 仕中求隐。而祝允明等人在围城之外,则免不了对城内充满好奇之心,对高官们 1 ( 震泽集 卷十三苏郡学志序,2 7 3 页 2 家藏集卷十五,1 0 7 页 徜徉于处之问叫代中叫吴中立人心态 i j i _ 笕m 内外几多徘徊 心生羡慕,虽然屡遭挫折,仍图一展抱负。他们就这样在围城内外书写着各自的 人生篇童。 一、位极人臣,心慕归隐 1 、吴宽位高权重,仕中求隐 吴宽( 1 4 3 5 1 5 0 4 ) 字原博,号匏庵,谥文定,有匏翁家藏集行于世。 成化八年会试第一,即为会元;入试大廷,又夺第一,遂为状元,授翰林修撰, 此后就颇为顺利地步步高升了。他历任太子右谕德,左庶子预修,詹事府少詹事 兼侍讲学士,吏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官至礼部尚书。所以吴宽具备了文人和朝 廷高官的双重身份。 吴宽一生虽无大风大浪,波折甚少,但终究在宦海沉浮多年,其人生经历自 然有异于普通文人。一般看来,吴宽能够连夺会试、廷试第一,科举道路算是十 分顺坦的了。其实不然,他起初也遇到过挫折,“公生有异质,未冠入郡庠,众 方务举业,公独博览群籍,为古文词下笔已有老成风格。屡试应天不利,绝意进 取。督学御史陈士贤奇其文,劝令就试,以岁资贡入太学”1 。可见,吴宽早年 对科举并无多大兴趣。他涉猎广泛而不专攻举业,所以在乡试中屡屡受挫。在督 学御史的力劝之下,吴宽才再次应举,终究未负众望。 自古以来,在宦海游历都非易事。为避免遭受贬谪、罢黜的劫难,为官者大 多是谨小慎微,如履薄冰。有的则是对皇帝阿谀奉承,巴结高官,以求保全身家 性命,进而争名逐利。吴宽深知官场险恶,对权势并不孜孜以求。“公为人静重 醇实,无慨慷激烈之行,而能以正自持。遇有不可,未尝碌碌苟随。于权势 荣利,则退避如畏”2 ,在吴宽身上,体现的是吴中文化所赋予他的特有的温和 以及对功名利禄的看淡。这也是吴宽得以免于风浪祸患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未 入内阁一事,吴宽泰然处之。“时词臣望重者,宽为最,谢迁次之。迁既入阁, 尝为刘健言,欲引宽共政,健固不从。及迁引退,举宽自代,亦不果用。中 外皆为之惜,而宽甚安之,曰:吾初望不及此也。”3 吴宽能够保持这种平和的 心境可谓难得。 l 卓叫名脯言行录新编卷二 _ 一5 7 2 负 2 先进避风卷j :,5 4 0 负 3 叫史卷一雨八i 州t 吴宽传,4 8 8 4 负 徜徉于m 处之问叫代中叶炙中立人心态研究崮城内外几多徘徊 当然,吴宽也绝非为保全自身就唯唯诺诺,不敢进谏之人。在任太子( 后为 武宗) 侍读时就十分严格,尽职尽力。当时,“宦竖多不欲太子近儒臣,数移事 间讲读”,吴宽“率其僚上书日:东宫讲学,寒暑风雨则止,朔望令节则止。一 年不过数月,月不过数日,一日不过数刻。是进讲之时少,辍讲之日多,岂 容复以他事妨诵读? ”,皇帝欣然接纳了吴宽的进谏。 也许正是吴宽的德高望重让皇帝朱祜樘念念不舍。弘治十七年( 1 5 0 4 ) ,吴 宽“年七十,数引疾,辄慰留,竟卒于官”,皇帝念其为官兢兢业业,任太子师 傅又尽心尽力,故而“赠太子太保,谥文定,授长子爽中书舍人,补次子奂国子 生”2 ,这是对故去官员极高的抚恤。 综观吴宽一生,其仕途平坦、顺利,是吴中仕进文人的极佳范例。在他身上, 既体现了儒家“兼济天下”的愿望,同时也保留了吴中文人的和平恬雅之气,两 种特质集于一身,这更可在其诗文中找到例证。 一方面,吴宽既为高官,必然不能局限于个人,而要胸怀天下。其雪后入 朝诗云: & f l 晴雪映朝冠,步涩频扶白玉阑。为语后人须把滑,正忧高处不胜寒。 饥乌隔苑餐应尽,驯象当庭又踏残。莫向都人夸瑞兆,近郊或恐有袁安。3 朱承爵对此评论日,“爱君忧国,感时念物之情,蔼然可掬”4 ,可谓一语中的。 另一方面,吴宽追求个人闲适生活、仕中求隐的诗作甚多。 吴宽对花草树木甚为关切。记园中草木有十二首,槐、榆、枣、丁香、 朱藤、牵牛等均入其诗。此外,茄、萝、竹、桃、李、芍药、牡丹、紫芥、马兰 草等,也都成为诗歌的主题,其闲情逸致可见一斑。当官场生活令他疲惫和厌倦 之时,充满生机的草木都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乐趣a 事实上,吴宽的归隐之心也会从词作中流露出来。踏莎行癸亥岁除自寿: “若教归去更安闲,不知活到多年纪。们吴宽时时想着退隐,却始终未能在生前 实现,于他,可谓莫大的遗憾。 i 明史卷一百八十四吴宽传,4 8 8 4 页 2 明史卷一百八十四吴宽传t4 8 8 4 页 3 家藏集卷二十七,2 0 4 页 4 明诗纪事丙签卷三“朱承爵存馀堂诗话”g - 3 9 4 页 5 类编笺释国朝诗余 卷二,2 4 2 页 5 倘徉r i j 处之蚵删代中叶吴中文人心态蚪究围城内外几多徘徊 吴宽还称沈周为“良友”。从与启南游虞山三首、过启南有竹别业、次 韵启南淫雨、题启南写游虎丘图等大量诗作中可以看出,两人交往甚密。此 外,吴宽为石田稿作序,极力称赞山林文学。沈周是不乐仕进的代表,其超 然于尘世的隐士风度为那些具有相同志趣或心向往之而无从实现的人所称羡。沈 周一生都未参加科举考试,栖居于江湖,优游于文人墨客之问,和那些执着于功 名的人相比,落得个逍遥自在,连其所作的诗与画似乎都沾上了仙风道骨般的气 质。钱谦益为其作小传云: 先生风神散朗,骨格清古,碧眼飘须,俨如神仙。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 图书彝鼎,充切错列。户屦填咽,宾客墙进,抚玩品题,谈笑移日,兴至, 对客挥洒,烟云盈纸,画成自题其上,顷刻数百言,风流文翰,映照一时。 百年来,东南之盛,盖莫有过之者。1 而吴宽将沈周引为知己,也许正反映了其内心对后者隐士生活的倾慕。 吴宽生活的年代尚属明中叶初期,所以相对于后来的吴中四才子及其他文 人,他显得严谨而正统,但是其看淡功名利禄的心理和生活态度在当时已经显现 出来,并影响到大批在朝及在野的吴中文人们,包括稍出其后的王鏊。 2 、王鏊困于逆瑾,终得致仕 王鏊( 1 4 5 0 - - 1 5 2 4 ) 也是明代历史上颇有威望的重臣。就在吴宽中状元后的 第四年,即成化十一年( 1 4 7 5 ) ,年仅2 6 岁的王鏊夺得殿试第三名,即为探花。 王鏊字济之,守溪,号震泽,人称震泽先生,谥文恪。在乡试、会试中,王鏊 俱为第一,“殿试拟元,执政忌之,抑置第三”2 。王鏊累官少傅、户部尚书,武 英殿大学士。苏州城内至今保留着尚书里与学士街。前者是因礼部尚书吴宽而得 名,后者则是对大学士王鏊的纪念。王鏊和年长其1 5 岁的吴宽一样,也是成化、 弘治年间主握吴中文柄的人物。 和吴宽相比,王鏊性格中刚性成分显然要多些。他和以宦官刘瑾为首的“八 虎”进行斗争,对刘瑾等人能够得以胡作非为、破坏朝纲的原因作了深刻分析: i 列朝诗集小传) 丙集“石田先生沈周”,2 9 0 页 2 明鼎甲微信录卷二。5 7 0 页 6 倘徉十m 处之间i u j 代中叶吴中文人心态研究围城内外几多徘徊 刘瑾虽擅权,然不甚识文义,徒利口耳中外奏疏处分,亦未尝不送内 阁。然秉笔者自为现望。本至,先问此事当云何,彼事当云何,皆逆探瑾意 为之。有事体大者,令堂后官至河下问之,然后下笔,故瑾益肆。使人人据 理执正,牢不可夺,则彼亦不敢大肆其恶也。1 最后,王鏊终因“困于逆瑾,不得志而去”2 ,这一年是正德四年( 1 5 0 9 ) , 恰逢其花甲之年。在看清世事,决计归隐的心情中,王鏊写下己巳五月东归三 首: 莫把功名更问天,一朝阙下赋归田。迂疏自缺匡时策,哀病多蒙主上 怜便制荷衣随野叟,永将云路让时贤。太湖波浪如天阔,不碍鸱夷一钓船。 家住东山归去来,十年波浪兴尘埃。头颅今日已如许,勋业古人安在哉? 沧海巨帆晴望济,长途疲马旱思回。闲非闲是俱抛却,濯足沧浪坐钓台。 浮世纷纷总未真,古今谁者是闲人。黄扉紫阁辞三事,白石清泉作四邻。 得失往时俱属梦,是非从此不关身。致君尧舜皋夔在,且许巢由作外臣。3 在王鏊心中,所谓功名,不再计较;所谓是非,俱可抛却;所谓得失,皆梦丽已。 不如就此归去,与白石清泉作伴,用沧浪之水洗尽尘埃。 回乡后,王鏊便在洞庭山后的新居住了下来。新居规模卑狭,仅相当于中人 之家,但是他颇为满意,因为他可以真真正正地享受自己的生活: 行年六十鬓斓煸,皇恩特放还高堂设席对青山,秋来正未闲。阴忽霁, 暑新寒,笙歌夜未阑。傍人莫笑老嗤顽,人生到此难。4 王鏊早已经厌倦官场斗争,对王朝统治心存失望,所以回乡后的生活使他倍 感惬意。踏莎行一词更是道出其退隐前后的变化,流露出的是尘埃落定之后, 王鏊的自得之情与闲适之感: 紫阁黄扉,蟒衣玉带,功名至此人人爱。挂冠一日赋归来,闲情又在功 名外。明月逍遥,白云自在,别是人闲闲世界。起来把酒酹青山,年年与 1 震泽长语卷上官制1 6 页 2 列朝诗集小传丙集“王少傅鏊”,2 7 6 页 3 震泽集,卷五。1 8 7 页 4 明词汇刊上阮郎归) 7 0 3 页 7 徜徉于出处之间明代中叶吴中文人心态研究i 矧城内外几多徘i l l l | 汝常相会。1 如此心态之下,王鏊自然不愿意复出。文徵明太傅王文恪公传:“归二年, 而瑾败。时公年齿方壮,海内咸冀公复起,而公优游林泉,方以文学自适,巧i 复 有意当世。中外臣僚,数有论荐,亦皆报罢。于是公闲居十有六年,年七十有五 矣。们在闲居的这些年中,王鏊也得以潜心整理和总结自己一生的创作,先后完 成了震泽纪闻、震泽长语、震泽集和山居杂著。3 若非远离了朝廷纷 争,王鏊就不会有充裕的时间来整理和编订出如此丰富的著述,由此观之,他的 离开或许反而是件幸事。 吴宽、王鏊是仕途顺达,一度位高权重的吴中文人的代表,但他们并未深陷 于富贵爵禄而不能自拔。他们以虚静恬淡之心对待生活,以期获得身心的自由。 这是一种超然于物外的令人追慕的风度。 二、历经磨难,仕途不达 对于那些功名显赫的文人来说,入仕虽是自然的选择,却并非终身不渝的追 求。而更多无意于功名或仕途坎坷、未曾取得高位的吴中文人,他们又经历了怎 样的人生道路? 作为代表,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尽管在文学艺术的领域中显示 出了这一类文人超人的资质,但他们既然接受了儒家的传统教育,功名心的产生 就是很自然的,因而参加科举考试、走仕进道路,同样成为其必然的选择。 1 、祝允明终有未酬事 祝允明( 1 4 6 0 一1 5 2 6 ) “五岁作径尺字,九岁能诗。稍长,博览群集。文章 有奇气,当筵疾书,思若涌泉。尤工书法,名动海内”4 ,可谓奇才。他对自己 也充满信心。弘治五年( 1 4 9 2 ) ,祝允明第五次参加乡试,终于中举。当时王鏊 感叹其才华,“手其卷不置日:必祝某也。”,还说“吾不谬知人”5 。然而自是 以后,祝允明就没能在科举道路上走得更远。他越发狂放不羁,在酒色六博中, 在与好友的酬唱中寻找乐趣。也许正因为自由的生活令他快乐,所阻他会说“迨 1 明词汇刊上,7 0 4 页 2 文微明集卷二十八,6 6 0 页 3 参见张海瀛编王鏊年谱) ( 载于王春瑜主编明史论丛) ) 。1 0 9 页 4 明史) 卷二百八十六祝允明传 7 3 5 2 页 5 国朝献徽录卷七十五陆粲祝京兆允明墓志铭,7 0 9 页 8 倘徉于升1 处之间明代中叶吴中文人心态研究州城【 j 外j l 多俳恻 戊辰年会试下第,朝廷纂修孝宗皇帝实录,伏蒙当时元相欲荐允明入中书执事笔 札。允明自审,力辞不就”1 。这话似乎颇为自谦,但以他的自负,恐怕更多的 是不屑。祝允明自称“七试礼部竟不见录”后,“未尝有毫发怨尤忿怼之气,众 人皆知,非敢妄谬”2 ,或许也并非完全是实情,因为它毕竟是上呈给高官看的 公文。在他心中,失落感是始终存在的。更何况其内# 1 - - - - 祖祝颢、徐有贞皆为 魁儒,尤其是后者,名声显赫之至。他即使比不上两位长辈,但也不能逊色太多。 陆粲说:“先生少有意用世,既漫落不试,一发于文,虽声实闳振,犹非其志也。”3 芷德七年( 1 5 1 2 ) 允明作壬申夏夜不寐: 冷暖光阴不尽来,流年五十岂徘徊。半窗明月三更后,起步中庭几百回。4 这无疑是对自己已过半百而壮志未酬的感慨。闲居秋日:“浮生只说潜居易, 隐比求名事更艰。”5 这潜居生活是逍遥,但真要他隐逸却比“求名”更难。自己 一再受挫于科举,就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他曾写下儿子续入对大廷感激因 赋、儿子召试官职、儿子召试后忝窃收录遂蒙钦改庶吉士留学翰林三首诗。 诗中有对“圣恩”的感激,对儿子的勉励,还有隐隐的自愧与苍凉。祝允明苦 忆诗云: 苦忆京华更不禁,百壶那解一生心。争夸膝下簪缨好,岂识痴翁别有襟。6 两厢对比,这“别有襟”是何等的复杂! 正德九年( 1 5 1 4 ) ,机会终于来了。祝允明被谒选授广东惠州兴宁知县。他 自嘲云:“五十服官政,六十方熟仕。七十乃致政,古今固一致。吾年五十五, 始授一县寄。”7 这虽是小官,但毕竟还算实职,给他带来了施展抱负的机会。第 二年,祝允明赴任了。在任上,他确有造福当地百姓之举。他曾设计“捕戮盗魁 三十余”,此后“邑以无警”8 。但显然,祝允明的仕进之心并不强烈,以致“拙 于催科秋税,后期停给俸米”9 。同时,他还保留着独立的个性和狂放的态度。 i ( i f 星堂集卷十三上巡按陈工辞召修广省通志状,5 4 9 页 2 同上 3 国朝献微录卷七十五陆粲祝京兆允咀墓志铭7 0 9 页 4 怀星堂集卷六,4 4 3 页 5 同上 6 怀星堂集卷六,4 4 4 页 7 同上书卷四五十服官政效白公4 1 4 页 8 明史卷- - - n a 十六祝允明传,。7 3 5 2 页 9 怀星堂集卷六归兴自题小序) t4 4 5 页 9 倘徉十j i l 处之问1 引代中叶是中文人心态研究围城内外几多徘徊 广州戏题诗云:“今朝也是为官臼,白日青天闭户眠。”1 口号三首更是 写尽自己的放浪形骸之态:“枝山老子鬓苍浪,万事遗来剩得狂”;“蓬头赤脚勘 书忙,顶不笼巾腿不裳。目日饮醇聊弄妇,登床步入大槐乡。”2 然而,祝允明的心态似乎始终处在矛盾之中。正德十五年( 1 5 2 0 ) ,六十一 岁时作庚辰二月廿七日晓官窑舟中口号:“无限胸中未酬事,蓬窗灯枕酒醒 来。”3 很明显,他所耿耿于怀的“未酬事”,依旧还是会试的七次不第。由此可 见,尽管祝允明的人生是以快意、潇洒、风流、放诞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的, 但他内心对于功名的希冀还是未曾绝弃。耐人寻味的是,祝允明对做官兴趣始终 不大。正德十六年( 1 5 2 2 ) ,祝允明迁任应天府通判,却在当年即乞归故里。 2 、文徵明乡试路漫漫 纵使是狂放如祝允明,都未能完全放弃仕进,总是处在反复矛盾之中,对于 为人比较严谨正统的文徵明( 1 4 7 0 1 5 5 9 ) 来说,功名在其心中就更难以释怀了。 弘治八年( 1 4 9 5 ) ,2 6 岁的文微明始赴应天乡试,然而不售。此后,到嘉靖 元年( 1 5 2 2 ) 的2 8 年间,除弘治十四年( 1 5 0 1 ) 因守父丧在家居忧外,文徵明 共参加了九次乡试,没有一次中举。可以想见,这么多年中,从意气风发的年轻 人到年过半百的知天命之人,文徵明承受了多大的精神压力。可即便如此,他也 从未放弃过。若非嘉靖二年( 1 5 2 3 ) 尚书李充嗣荐之于朝廷,文徵明或许还会继 续赶考。这对于诗文书画皆精,早已名满海内的才子文人来说,是何等的悲哀! 这无疑显示出“功名举业”在其心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弘治十年( 1 4 9 7 ) ,经历过首次失利的文徵明仍然信心十足,并自勉:“少壮 不待老,功名须及时。男儿不仗剑,亦须建云旗。”4 第二次乡试不售,文徵明作 诗自悼: 前年伴嫁南邻妹,今岁仍陪北舍姨。老大无媒心独苦,闭门好画入时眉。5 三年后的乡试,文徵明依旧折戟而归,难免心生悲凉。他说“最是世心忘不得, 1 怀星堂集卷六,4 4 5 页 2 怀星堂集卷六,4 4 7 页 3 同上书卷六,4 4 6 页 4 文徽明集卷一寂野一首效子建5 页 5 同上书卷十四前年3 8 6 页 l o 徜徉于“j 处之问叫代中叫吴中文人心态研究 城内外几多徘徊 满头尘土说功名”1 ,并向学生陈淳叹息道:“三年守残经,一举不能谋。”2 正德 六年( 1 5 1 1 ) 除夕,己经历过五次乡试的文徽明,华发渐生,却空负好年华,感 慨良多: 欢惊入病垂垂减,素发侵愁冉冉加。谁有声名垂宇宙? 自怜零落负年华。 东风彩帖裁春草,残雪青灯剪夜花。惜取一樽酬见在,中原戎马暗障沙。3 科举功名应该不是文徵明的终极目标,但这首诗所隐约透露出的,恐怕正是对屡 试不中、功名未就的一丝不安、焦虑和自怜。彼时的他不会想到,在这之后还要 接连遭受打击。正德十一年( 1 5 1 6 ) ,4 7 岁的文微明第七次应试,结果还是失败, 写下了失解东归口占: 七试无成只自怜,东归还逐下江船。向来罪业无人识,虚占时名二十年。4 出身于书香门第,年少时即位列“吴中四才子”的文徵明,居然连举人也考不 上,当然就只能自怜了! 同年,其好友钱同爱也是六试不成。在文徵明眼中,他 “以高明踔绝之才,负凌轹奋迅之气,感慨激昂,以豪俊自命。雅性阔达,不 任检押”,也有用世之心,“早岁思以功名自奋,稍敛锋锷以就文场矩镬,亦惟 涉猎训故,涵泳道腴而己”,可惜“自弘治辛酉,至正德丙子,儿六试应天,试 辄不售,而年日益老,遂自免归。”5 。不过钱同爱的事功之心并不强烈,因“年 同益老”就放弃了。可年长其五岁的文徵明,依旧执着地坚持着。他的名声,早 就超过了某些举人进士,门生至交不少,社会地位也甚高,但是仕进的传统观念 依旧根植在其心中。文徵明坦言“某家世服儒,薄有荫祚。少之时,不自量度, 亦尝有志当世,读书缀文,粗修士业”6 ,正是在传统力量的驱使下,他始终不 忍放弃。然而屡次的失败给他所带来的失落与悲伤,不平与不甘还是会流露出来: “白龙终见沙虫困,黄鹄何时羽翼成? ”7 ;“然则科目之外,岂复有遗材哉? 有 之,皆潦倒无成,龌龊自守者,世固无所用之。无所用之,则亦无因知之矣。至 于怀珍抱奇,道义自将者,方且韬默远名,人又乌得而知之哉? ”8 困于场屋三 i 义徽咧集卷八会陵客楼与陈淳夜话,1 6 , 4 负 2i 司上书卷一新正三日西斋对酒示陈淳。1 0 页 3 同上书卷九除夕,2 3 0 负 4 同上书卷十五,4 1 4 页 5 同上书卷三十三钱孔周墓志铭。7 5 6 页 6 同上书卷二十五谢李宫保书5 8 7 页 7 同上书卷十秋兴三首之三2 7 2 页 8 同上书卷二十五谢李宫保书,5 8 7 页 徜徉于出处之间明代中叶黑中文人心态研究 围城内外几多排删 十年,他心力交瘁。“年日以长,气日益索,因循退托,志念日非。非独朋友弃 置,亲戚不顾,虽某亦自疑之。所谓潦倒无成,龌龊自守,骚驳然将日寻矣。”1 科举给士子文人所带来的心灵上的危害与摧残可见一斑。 嘉靖二年( 1 5 2 3 ) ,时年5 4 岁的文徵明以岁贡生荐试吏部,授翰林院待诏, 然而入京未久,即有归志:“徵仲在翰林,耻与附丽,会上杖濮议诸臣于朝堂, 遂决计引去。”2 文徵明作怀归出京诗六十四首感怀: 五十年来麇鹿踪,若为老去入樊茏五湖春梦扁舟雨,万里秋风两鬓蓬。 远志出山成小草,神鱼失水困沙虫。白头漫赴公车召,不满东方一笑中。3 细品此诗,不难发现其深刻的思想矛盾。文徵明前半生浪迹江湖,如今得到官职 本应欣喜,却又深感如入樊笼之中,缺乏自由。他不能如范蠡泛舟五湖般潇洒, 只得在万里秋风中感怀不已。“远志出山成小草,神鱼失水困沙虫”,表明他对个 人失策的反省。嘉靖五年( 1 5 2 5 ) ,文徵明三次上疏乞归,始得致仕。欣慰之余 作诗云: 独驱赢马出枫宸,回首长安万斛尘。白发岂堪供世事? 青山自古有闲人。 荒余三径犹存菊,兴落扁舟不为莼。老得一官常卧病,- r 自g 勋业上麒麟? 4 全诗表达的是文徵明因及时离开官场、回归乡里而产生的解脱之感。这无疑显示 出了他和祝允明相似的人生矛盾:他们坚持不懈地参加科举考试,似乎只是出于 传统习惯思维,希望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而对于科举成功所能够产生的一般 意义步入仕途却并非汲汲渴求。所以他们一旦真正进入官场,往往很快 厌倦这种生活,渴望尽早抽身。也就是说,他们存在着一定的功名心,但并不强 烈。因为在他们看来,官场之外的生活要精彩丰富得多。 3 、唐寅一生多坎坷 在科举道路上,最为悲哀的也许莫过于唐寅( 1 4 7 0 1 5 2 3 ) 了。他“天受奇 颖,才锋无前,百俊千杰,式当其选。形拔而势孤,立峻则武狭。童幼所志,以 为世勋时位,茂禄侈富,一不足为我谋。少长,纵横古今,肆恣千氏”5 ,所以 l 文徽明集 卷二十五谢李富保书) 5 8 7 页 2 列朝诗集小传丙集“文待诏徽明”,3 0 5 页 3 文微明集卷十一3 1 2 页 4i n 上书卷- t - - - - 丙戍十月十日致仕出京二首( 其一) ,3 2 6 页 5 怀星堂集卷二十七梦墨亭记,7 4 2 页 1 2 徜徉于出处之间明代中叶吴中文人心态研究州城内外几多徘删 他极为自信,恃才放旷,“一意望古豪杰,殊不屑事场屋”1 。后来唐寅立志应举, 一方面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一日,忽念欲了其先人之遗望,且以毕近易事, 遂乃苞锸坊滔,萃神于科第业”。2 同时,他也听从了年长其十岁的祝允明的劝导。 “一日,余谓之日:子欲成先志,当且事时业。若必从己愿,便可褫斓糇,烧 科策。今徒藉名泮庐,目不接其册,子则取舍奈何? 子畏曰:诺。明年当大 比,吾试捐一年力为之,若弗售,一掷之耳。即瑾户绝交往,亦不觅时辈讲习, 取前所治毛氏诗,与所谓四书者,缮拟讨议,只求合时义。”3 此外,他也受到“学 而优则仕,不仕则不义”之传统观念的影响。因此实际上,出身相对低微的唐寅 对功名还是心存向往的。他身陷科场案后所写的与文徽明书中就表明了他曾 经的志向:“计仆少年,居身屠酤,鼓刀涤血,获奉吾卿周旋,颉颃婆娑,皆欲 以功名命世。”4 唐寅作出应举的选择,慨然日:“闭户经年,取解首如反掌耳。” 果然,“闭户一岁,信步闱场,遂录荐籍,为南甸十三郡士冠。人骇之,而子畏 自顾折草耳。而益信人间事无必烦智虑者”6 。这一年,唐寅不过2 9 岁,愈发踌 躇满志。其题画诗云: 秋月攀仙桂,春风看杏花。一朝欣得意,联步上京华。7 不料第二年唐寅就遭受科场案牵连,被黜为吏役,唐寅耻而不就。有关此案,历 来说法不一,在明史、吴郡二科志等典籍中有诸多记载。可以肯定,唐寅 遭受到了人生中第一次最重大的打击,就好比从人生绚烂的最高峰跌落到了黑暗 的最低谷。回苏后,他即在愤懑的情绪中写下了与文徵明书。信中。他回顾 自己坎坷的经历,抒发悲慨之情,字字句句,令人动容。此后唐寅“筑室桃花坞, 与客日般饮其中”8 。他视人生“如梦、如幻、如雾、如电、如泡、如影”,自号 为“六如居士”,在禅佛的世界里寻求皈依。 如果唐寅能就此绝意于功名,或许就可以避免人生中再次的重大打击。然 正德九年( 1 5 1 4 ) ,唐寅接受了朱宸濠的厚币礼聘,成为宁王府幕僚。不久“寅 1 怀星堂集卷十七唐子畏墓志并铭,6 0 4 页 2 怀星堂集卷二十七 梦墨亭记,7 4 2 页 3 怀星堂集卷十七唐子畏墓志并铭,6 0 4 更 4 唐伯虎全集卷五2 2 0 页 5 列朝诗集小传,丙集“唐解元寅”,2 9 7 页 6 怀星堂集卷二十七梦墨亭记。7 4 2 页 7 唐伯虎全集) 卷三题画) 三首之二1 0 2 页 8 明史 卷二百八十六唐寅传 ,7 3 5 2 页 徜样于h 处之阐明代中叶吴中文人心态研究m 城内外儿多徘徊 察其有异志,佯狂使酒,露其丑秽。宸濠不能堪,放还”1 。五年后,朱宸濠果 然起兵叛乱。唐寅虽然侥幸躲过了牢狱之灾乃至杀身之祸,但毕竟心有余悸。此 后,唐寅的功名心彻底断绝,在世俗生活中寻求乐趣,或流连于声色之场,游山 玩水,或饮酒取乐,赋诗作画,颓然自放。 但是,文人不能以科举显扬一世,似乎仍然难免为终身之恨。唐寅受累于科 场,一生中虽作一年、一世、解惑、世情等诸多看破世事的诗歌,有 遗事出尘之想,然而直至晚年,犹有馆阁之思。正旦大明殿早朝诗云: 绣伞齐擎御道中,鸣鞭将下息朝钟。仙班接仗星辰近,法驾临轩雨露浓。 百尺罘恩宿威风,九重阍阖拥神龙。履新万国朝元e l ,尧德无名祝华封。2 梦诗亦以科第为念: 二十余年别帝乡,夜来忽梦下科场。鸡虫得失心犹悸,笔砚飘零业已荒。 自分已无三品料,若为空若一番忙。钟声敲破邯郸景,依旧残灯照半床。”3 唐寅一生之中多以放达的面目示人,偶尔透嚣出这内心的不甘,是完全可以理解 的,更何况他和祝、文还有不同。后两位虽无显赫的仕宦生涯,但毕竟还是在官 场黑暗的大染缸里浸淫过。而唐寅则缺少亲身体验,似乎总有一丝不死之心。文 人的抑郁和苦闷恐怕也就在于此吧1 1 明史) 卷- - 百j k 十六唐寅传,7 3 5 2 页 2 唐伯虎全集卷= ,9 3 页 3 同上,9 0 页 徜徉于出处之问明代中叶吴中文人心态研究寻求臼适归于平衡 第二章寻求自适归于平衡 由吴宽、王鏊两位京城高官和祝允明、文徵明、唐寅三位民间才子的人生遭 际与诗作所透露的讯息来看,纵使他们富有才情,但都受到了根深蒂固的儒家传 统的影响。因此他们选择仕进都是自然的,只是在不同的机遇下走上了不同的道 路。他们对于彼此的生活状态互相钦羡,并以此寻求心灵的平衡点。前者仕中求 隐,寻求自适;后者则在世俗生活中享受乐趣,在诗文书画戏曲等领域中投入更 多精力。而两者都体现出了一种放达的人生态度,对政治有不同程度的疏离,这 是吴中文人群体的共同特征。在科举文化熏陶下的他们,之所以抱这样的人生态 度,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社会政治黑暗腐败 1 、皇帝无为,宦官擅权 吴宽为官经历在成化、弘治两朝,王鏊的仕宦生涯则从成化延续到正德四年。 1 4 6 5 年,宪宗朱见深即位,改元成化。他年仅1 6 岁,却风流荒唐,玩物丧 志,甚至还崇信左道,服用丹药。在位2 3 年间,他仅于成化七年( 1 4 7 1 ) 召见 过一次阁臣,这种举动,开创了皇帝不召见阁臣的恶例。成化中期,在宦官汪直 的操纵下,新的特务机构西厂得以设立,为害四方。当时,阁臣的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