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新笔记小说与中国古代笔记传统.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新笔记小说与中国古代笔记传统.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新笔记小说与中国古代笔记传统.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新笔记小说与中国古代笔记传统.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新笔记小说与中国古代笔记传统.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新笔记小说与中国古代笔记传统.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作者签名: i 。二 争一 日 期:2 型z 。壁2 。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扛止 日 期:2 2 :生兰 摘要 新笔记小说是诞生于1 9 8 0 年代初期并持续到1 9 9 0 年代中后期的 一种小说文体类型。它一反以往当代小说追求宏大叙事和鲜明政治诉 求的趋向,转而开掘独特的人性深处的美感。更为突出的是,新笔记 小说自觉借鉴中国古代笔记传统的写作和审美资源,将其融入到当代 小说艺术的表达范围以内,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新笔 记小说在小说的生成机制和审美机制上都有效地实现了对民族传统 文学美学资源的转化和运用。在小说的生成机制上,本文主要围绕着 “史”与“诗”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核心讨论了新笔记小说在文本 形成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上对中国古代笔记传统的系统借鉴和改造。在 小说的审美机制上,本文则侧重于小说书写和传播方式的变化对文本 审美意义生成的影响和规定。通过对两种转化的考察,本文进一步寻 找促成新笔记小说对中国古代笔记传统运化创造的原因。新笔记小说 也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学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它在传统向当代文学的 转化中具有标本性质。以新笔记小说为例,中国古代笔记传统进入新 笔记小说就是笔记传统经过了现代新笔记小说作家自觉的现代性艺 术改造。与之相应的,新笔记小说的民族风格,不是在对传统文学的 复制中再生,而是在对其现代性的艺术转化中得以高扬。 关键词:新笔记小说中国古代笔记传统生成机制审美机制 标本 a b s t r a c t t h en e wn o t ef i c t i o ni sat y p eo f f i c t i o nw h i c he m e r g e di nt h ee a r l y1 9 8 0 s ,l a s t m gt o t h el a t e1 9 9 0 s i n s t e a do ft h et e n d e n c yo fg r a n dn a r r a t i o na n dd i s t i n c tp o l i t i c a l p l e a d i n gw h i c he m b o d y i n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f i c t i o n , t h en e wn o t ef i c t i o na i m sa tt h e u n i q u eb e a u t yr o o t e di nt h eb o t t o mo fh u m a nn a t u r e w h a t sm o r e , t h en e wn o t e f i c t i o nr e f e r st o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w r i t i n ga n de s t h e t i cr e s o u r c e so ft h e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 n o t ea u t o m a t i c a l l y , a s s i m i l a t i n ga n de x t e n d i n gt ot h es c o p eo fc o n t e m p o r a r yf i c t i o n a l a r t , a n dt h e r e f o r e , i t so w nu n i q u ea r t i s t i cs t y l e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c o m ei n t ob e i n g t h ep r o d u c t i o na n de s t h e t i c so fn e wn o t ef i c t i o nm a k eg o o du s e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l i t e r a r ya n de s t h e t i cr e s o u r c e s o nt h ep r o d u c t i o no ff i c t i o n , t h ep a p e rm a i n l yf o c u s e s o n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h i s t o r y a n d p o e m ,a n da c c o r d i n gt ot h i sd i s c u s s e st h e n e wn o t ef i c t i o ns y s t e m a t i cr e f e r e n c ea n d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n o t e , i nt h ef o r m i n go f t h et e x t w i t hr e g a r dt ot h ee s t h e t i c so f t h ef i c t i o n ,t h ep a p e rs t r e s s e s o nt h ei n f l u e n c e sa n dr e g u l a t i o n sw h i c hr e s u l tf r o mt h ec h a n g e so f n o v e lw r i t i n ga n d t r a n s m i s s i o nm e a n so nt h ep r o d u c t i o no fe s t h e t i cm e a n i n g so ft e x t t h r o u g ht h e i n s p e c t i o no ft h et w o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s , t h ep a p e rf u r t h e rs t u d i e st h er e a s o n sw h i c h m a k et h en e wn o t ef i c t i o nb e t t e rt h a nt h e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n o t e 1 1 l en e wn o t ef i c t i o n i sn o ta l li n s u l a rl i t e r a r yp h e n o m e n o n t os o m ee x t e n t , i tp l a y s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r o l ei n 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sf r o m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n o t et o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n o t ef i c t i o n t a k e n f f c vn o t ef i c t i o nf o re x a m p l e ,t h e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n o t e ,e n t e r i n gi n t ot h ee r ao fn e w n o t ef i c t i o n , m e a n st h em o d e ma r t i s t i c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g u i d e db yt h em o d e mn e wn o t e f i c t i o nw r i t e r sa u t o m a t i c a l l y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l y , t h en a t i o n a ls t y l eo f n e wn o t ef i c t i o ni s n o tr e p r o d u c e df r o mt h er e p l i c a t i o no f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n o t e , b u tt h eu p l i f to f i t sm o d e r n a r t i s t i c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s k e y b o a r d :n e w n o t ef i c t i o n , 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n o t et r a d i t i o n , p r o d u c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 , e s t h e t i cm e c h a n i s m ,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2 前言 中国文学渊远流长。从口耳相传的上古时代的冰雪源头开始,几千年曲折流 淌,中华文明在这片结满诗情的谷地,汇聚成了澎湃辉煌的文学长河。这条从容 的长河一路走束,在它绵延的沙床上,也曾经留下了 诗经、楚辞、诸子百 家、左传、史记、汉赋、乐府、唐诗、宋词、戏曲、小说等等壮丽波澜激荡 而过的痕迹。 工业时代的来临,使世界由封f i j 走向开放,由彼此隔阂走向只趋同一。东西 方文化文学观念的迁徙与碰撞、对抗与共生,推动着中国文学的长河在近代发生 了一次突然的急转弯。或许,这次急转弯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定是一次改道,由 新的支流所注入的丰沛水量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某些激烈的时代,传统 文学也曾悄然走向了现代文学的反面。然而,传统之所以成为传统,是因为它总 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不可抗拒的效力。传统文学,在经历了文学河道的迁徙后,由 表层的波澜壮阔,逐渐变成了河水深层的暗流潜涌。 现代文学沿着新的河道继续向前奔流,经历了由开放多元而封闭一元的过 程。沿途风景几经变幻。到了1 9 8 0 年代,中国现当代文学再一次破茧而出,走 向新的开放,再一次接续了现当代文学写作的世界性的探索。在这样的文学流转 的大的时空背景下,传统文学的因素、传统审美的原则能否在1 9 8 0 年代以来的 小说写作中得到有效地运用和转化,就成为了笔者关心的问题。在那个时期以来 的五花a f 3 的小说类型中。笔者找到了新笔记小说,希望在对它的深入考察和分 析中,能够对所关注的问题有所斩获。 “新笔记小说”是1 9 8 0 年代初期出现的一种小说类型,因其继承了中国古 代笔传统的美学风范,表现出很强的民族特色,所以研究者多以“新笔记小说” 来命名这- d , 说类型。早期的代表作家有汪曾祺和孙犁。受到老作家的影响,一 些年轻作家在1 9 8 0 年代中期以后也纷纷效法,如何立伟、李庆诬、阿成等,新 笔记小说创作进入一个高产阶段。新笔记小说仓作队伍的扩大,作品数量的增加, 也引发了评论界的兴致,从1 9 8 6 年开始,相继有关于新笔记小说的专论问世 虽然新笔记小说的创作不如同时期先锋等小说那样风光无限,但是作为一种小说 类型,它的生命力却一直绵延持续到了1 9 9 0 年代初期以后,这是新时期以来任 何一种小说类型都无法企及的但是,目前对新笔记小说的研究,一般还停留在 就事论事的评论阶段,少有形成较为深入的学理性论著者。即使有个别的篇什, 系统梳理了新笔记小说的来龙去脉和整体特征,但是没有深入到新笔记小说在继 承和借鉴民族传统文学美学资源过程中的规律性层面,没有将其置于更为广阔的 文学史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本文正是在这些方面上有所深入,在借鉴前人研究成 果的同时,努力向前继续开拓。 本文认为,新笔记小说作为一种小说类型,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所追求的美学 风格是其他小说类型都不具备的。新笔记小说在内容上,写人志怪铺陈风情民俗; 在形式上,打破小说与散文的文体界限,追求诗化韵味,率先尝试跨文体写作; 在语言上,古雅恬淡,充分挖掘汉语独特的美感韵致。新笔记小说或水墨淋漓, 或飞白镂空,或温婉含蓄,或诙谐风趣,在新时期以来诸多小说类型中独树一帜, 是距民族传统审美最近的一种。它所代表的审美取向指向本民族的小说叙事资 源,在1 9 8 0 年代乃至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发展中都具有代表性。 本文的主体部分主要阐述了新笔记小说在小说的生成机制和审美机制上怎 样有效地实现了对民族传统文学美学资源的转化和运用。在小说的生成机制上, 本文主要围绕着“史”与“诗”之问的关系,并以此为核心讨论了新笔记小说在 文本形成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上对中国古代笔记传统的系统借鉴和改造,包括文体 认知、叙事动作、语体风格等等。在小说的审美机制上,本文则侧重于小说书写 和传播方式的变化对文本审美意义生成的影响和规定,考察的因素包括小说的传 播方式、小说的现实表现和审美蕴籍等等。通过对两种转化的考察,本文进一步 寻找促成新笔记小说对中国古代笔记传统运化创造的原因。这个原因是:现代小 说作家自觉的现代性的艺术改造。新笔记小说也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学现象,在某 种程度上,它在传统向当代文学的转化中具有标本性质,保留下了很多值得思考 的痕迹。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向现当代小说在生成机制和审美机制的转化过程,实 际上是如何现代化的具体的艺术改造的过程,是一个优化传统文学美学资源,寻 找其中的现代性因素并加以熔铸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是 创作主体身份的现代性的变迁,是社会文化语境以西方化为导向的现代性探 索。传统文学美学资源向当代文学写作中整合,必须经过现代小说作家自觉的现 代性的艺术改造。以新笔记小说为例,中国古代笔记传统进入新笔记小说就是笔 4 记传统经过了现代新笔记小说作家自觉的现代性艺术改造。与之相应地,新笔记 小说的民族风格,不是在对传统文学的复制中再生,而是在对其现代性的艺术转 化中得以高扬。 5 第一章、新笔记小说与中国古代笔记传统概说 一、新笔记小说概念的界定 1 9 8 0 年代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黄金时代,一切有关历史的反思,有关未来的 憧憬,有关文化的思考,有关艺术的追求,都可落实到具体的文学作品。单就小 说而言,“伤痕”、“反思”、“寻根”、“先锋”、“新写实”等,这些响亮的命名和 色彩缤纷的主要小说流派与类型。就足以支撑1 9 8 0 年代以来关于小说的线性描 述。这些小说主潮之外,还存在着许多没有在文学史的表述中占有大面积话语或 与这些主潮小说存在交叉的小说类型。它们也参与构成了1 9 8 0 年代以来小说写 作的繁荣。新笔记小说就是这样的一种小说类型。 新笔记小说是一种小说类型,而不是一种创作潮流。类型,是针对小说文体 的共同写作特征所进行的归类划分,往往最终落实为某一特定的小说文体。而流 派,则是围绕着作家相近的创作观念、文学追求所形成的文学派别。它不一定要 落实在特定的小说文体上。比如,寻根作家虽然有相近的文学追求,但是寻根小 说的文本却非常丰富和驳杂,很难落实在一个大体轮廓清晰的特定体式之内。因 而,寻根小说是一种小说流派,而不能形成小说文体类型。新笔记小说并不是紧 密围绕着作家创作的特定理念形成的一股强劲的小说创作势头,而是以小说文体 为核心,思考小说作为艺术形式的种种建树。参与新笔记小说创作的作家,有的 是多年传统文学阅读经验积淀的结果。汪曾祺说:“听人说,中国现在写笔记型 小说的,一个是孙犁,一个是我。对这桂冠我不准备拒绝,真是可以这样说,而 且影响了一些人。”o 汪曾祺在肯定别人对他新笔记小说作家的追认。尽管他也提 到“影响了一些人”,但这不应理解为某种理念的鼓吹,而是一种文体的辐射。 有的新笔记小说作者同时兼擅多种小说文体,而且彼此之间差异很大,很难认定 其究竟在追求哪种观念。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贾平凹。他的太白山记o 明显 继承了古代志怪笔记的传统,但他同时还创作有废都、高老庄、怀念狼 o 汪曾棋、施叔青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 。汪曾棋全集八其它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3 2 页 o 贾平凹,太白山记,上海文学 ,1 9 盼年第8 期 6 等与之风格迥异的作品。所以,从新笔记小说的实际创作情况来看,应该把它界 定为一种小说文体类型。 另外,把新笔记小说界定为一种具体的小说文体类型,与本文试图在文本层 面清理新笔记小说与中国古代笔记传统的继承关系的思路有很多一致的地方,会 为行文提供许多便利之处。因而,这种界定,也包含了一定的操作技术层面的考 虑。 新笔记小说发轫于汪曾祺1 9 8 1 年发表在雨花第l o 期上的故乡人。 一般的研究者会认为,新笔记小说的开山之作当是孙犁的芸斋小说。而冯晖 在汪曾祺:新笔记小说的首先发声者一文中对此种观点进行了考瓣。冯文指 出,汪曾祺 故乡人的发表早于孙犁的首批芸斋小说o 。而汪曾祺的故 里杂记 与首批芸斋小说的发表同时,也不好讲孰先孰后。冯文认为,一 般以孙犁的芸斋小说为新笔记小说的开端,主要因为这些小说一反孙氏以往 的风格,所以比较引入注目,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汪氏小说的风格变化 不大。冯文认定故乡人是新笔记小说的起点,还因为故乡人在发表时标 注的体裁是散文,实际上文体有交叉。o 经过笔者查实,故乡人在收入汪曾 祺全集时被收录在第一卷小说卷中,显然体裁被认作了小说。 对于冯晖的考 证,笔者首先要纠正一个问题。收获是双月刊,每单月2 5 开出版。北京文 学是月刊,每月l o 日出版。虽然故里杂记和首批芸斋小说都发表在 1 9 8 2 年第2 期的刊物上,但依据出版周期的不同,故里杂记还是略旱于首批 芸斋小说的。此外,笔者还要对冯文进行一点很有必要的补充:对于汪曾祺 的小说,何以要从 故里人开始才算作是新笔记小说。汪氏在这之前的一些名 篇如 受戒等,虽然在整体风格上与后来的作品没有太大的变动,但是这些作 品还是比较注重故事的完整性的。受戒当中还是很清晰地保留了小和尚明海 受戒的前后具体经过的。这些作品还没有表现出比较成熟的新笔记小说的文体形 态,可以认为是一个形成前的准备状态,因而,不能把这些作品也包括在内。 新笔记小说在1 9 8 0 年代初兴起,因着寻根文学观念的影响,经历了1 9 8 0 年代中后期到1 9 9 0 年代初期的繁荣之后,在1 9 9 0 年代中后期数量开始大幅减少 。包括鸡缸,女相士 ,掰能手 言戒 、三马 ,收获 1 9 8 2 年第2 期 。汪曾棋,故里杂记 ,北京文学) ,1 9 8 2 年第2 期 。冯晖,汪曾祺:新笔记小说的首先发声者 ,云梦学刊 ,2 0 0 1 年第3 期 。参见:汪曾祺汪曾祺全集一小说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 7 新笔记小说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写作贡献出了许多优秀的小说作品,比如汪曾祺 的 ,林斤澜的“矮凳桥风情”系列,李庆西的“人自j 笔记”系列,等等。除 了很多成系列的作品之外,还有大量的不成系列的作品,散见于1 9 8 0 年代以来 的各种文学期刊中,这里不一一指出。 新笔记小说,顾名思义,继承了中国古代笔记传统的美学风范。对于不同作 家来说,他们对中国古代笔记传统的汲取是有层次区分的。首先,有一部分作家 确是在自己对古代笔记的阅读中受到了启迪,或熏陶出了新鲜的创作方法。汪曾 祺说:“我写短小说,一是中国本有用极简的笔墨摹写人事的传统, 世说新语 是突出的代表。其后不绝如缕。我爱读宋人笔记甚于唐人传奇。梦溪笔谈、 容 斋随笔记人事部分我都很喜欢。归有光的寒花葬志、龚定庵的记王隐君, 我觉得都可以当小说看。” 孙犁也说:“我学习小说写作,初以为笔记小说,与 这一学问有关。檑尽管在下面的文字中,孙犁侧重讲解了笔记与笔记小说的区别, 但是至少向我们透露了他对古代笔记有所阅读的信息。而且,在孙犁的其他文章 中还可以找到作家购书、修整装帧图书情况的记载,其中也包含了很多古代笔记 类作品。o 另外,1 9 8 0 年代的年轻作家中陈军也表示过:“文学观先喜洋玩艺。 卡夫卡、加谬及法国新小说,拉美爆炸文学和福克纳等,都看了些,不精。 但总觉得洋拳术偷不来,与气脉打不通,才发觉自己的秉性还是黄种的。于是再 回老祖宗处请罪,读诸子集成,品历代笔记,渐渐地,觉得大小周天似乎有 了些气感。于是尝到点文化的醇味,也滋润出小小的野心。”固其次,一部分作家 的创作,先是受到了老作家的启迪,才转而向中国古代的文学遗产开掘。何立伟 说:“我想做哪一路的小说呢? 或说,做哪一路的小说更符合我自己的个性素质 呢? 我读了汪先生的小说,忽然,心中有底了! 所以在我面临文学的选择时,汪 先生的文章是十字路口上一道启示的光亮。”o “茅塞顿开时,便明白中国文学, 实在不得不掘出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以成大器。”固苏北自称是汪曾祺的弟子, o 汪曾祺,( 晚饭花集) 自序 。汪曾祺全集三散文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3 2 4 页 o 孙犁,谈笔记小说 ,孙犁全集第8 卷玑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4 年,9 l 页 o 参见:秭犁,买( 太平广记) 记 ,孙犁全集第6 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4 年孙犁,芸斋琐 谈我和古书,孙犁全集第7 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4 年以及若干书衣文录等文章,敦见 于该版孙犁全集的各卷收录 o 陈军,小说氛围初悟 ,西湖,1 9 9 0 年第4 期,2 l 页“加咎”。现在通译为。加缪” o 何立伟,关于汪先生 ,文学自由谈 ,1 9 9 0 年第3 期,4 l 页 何立伟,酒后 ,上海文学 ,1 9 8 5 年第1 2 期,2 9 页 8 他说:“我喜欢的作家有鲁迅,沈从文、孙犁,当代有莫言、嗣城、铁凝,当然 我的师父汪曾祺可以说我读得非常之熟。们陈军对中国古代笔记的借鉴也与对汪 曾祺等作家的阅读有关。他在小说中借人物之口点出了受到的启发:“而读汪曾 祺、老舍、古代笔记则不然,他们懂得知白守黑这画理,作品也似青花瓷器 般空灵有后味。”。另外,还有一些作家只是在自己的作品中透露了这样的阅读古 代笔记的相关的信息。沙叶新在“文革”稗史的篇首写道:“文革稗史 所记,或为亲身经历,或得之道听途说;有的实有其事,有的乃为小说家言;某 些鲜为人知,某些早已流靠民间,我有闻必录。体例类似古之笔记小说。” 聂鑫 森说得更加不露痕迹:“他除了养鸟之外,还喜欢钻研一些古典,比如西京杂 记 兽语林朝野佥载”回对于更多的作家,虽然他们没有类似上述的 比较明显的创作表态,但是新笔记小说作为一种文体类型,一经树立,就会为其 他作家提示一种现存的写作经验,一种小说写作的新的可能性,也会吸引其他作 家的兴趣来尝试这种文体。所以,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更多的新笔记小说的作者 往往并非专擅这样一种小说文体,而是在许多不同的小说文体上都有所涉足。这 些默默写作的新笔记小说的作者们的创作,构成了理论宣讲之外的对新笔记小说 强有力的创作支持。谈到写作新笔记小说的原因,最初进行新笔记小说写作的汪 曾祺、孙犁等少数作家,从前面引述的他们的言论中可以看到,他们的新笔记小 说的写作,是长时期对古代笔记阅读积累的结果使然,还属于一种个人的兴趣, 或者认为具有一定的偶发性。那么,到了1 9 8 0 年代中后期,特别是文化寻根思 潮在社会上滥觞,许多作家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开始转向对民族传统文学资源 的找寻。从前面的引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新笔记小说作者的着眼点都落 在了民族传统文化上。而新笔记小说作为一种文体类型,是他们对小说文体实现 形式的肯定和运用。1 9 8 0 年代中期之后,新笔记小说数量的增多,也可以印证 寻根思潮在新笔记小说发展过程中的促进作用。但新笔记小说是在小说文体形式 的视角下对新时期以来的小说进行的某一分类,所以,尽管与寻根文学在作品文 本上有交叉,但是它并不全部代表寻根思潮。只能认为,寻根思潮在新笔记小说 。陶妍妍、苏北苏北:一壶飘香的水果茶) ,大家,2 0 0 5 年第5 期,1 5 9 页原文作“我的师傅”,有 别字,应为。师父笔者据文意改正 o 陈军,玩人三记玩器记逍 ,西湖,1 9 9 0 年第l 期,7 页 o 沙叶新r 文革”稗史,( 1 - 海文学,1 9 8 8 年第1 2 期,4 6 页 o 聂鑫森,拍卖活鸟 ,山东文学 。1 9 9 9 年第1 期,1 5 页 9 壮大的过程中是一个重要但不唯一的因素。还要看到,毕竟一部分作家,一方面 出于自身的文化气质,一方面也是通过亲身的古籍阅读经验或者对汪氏和孙氏作 品的阅读心得,找到了一条小说形式民族化的道路。那么,从这个角度上讲,新 笔记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诞生,就具有了很大程度的必然性质。它不再是 一两个作家的兴趣使然,而变成了一个作家群体的有意为之,一种主动的文学探 索,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表达了一种和缓的文化立场和价值选择。 作为一种新的小说文体类型,新笔记小说有着自身独特的文体要求。汪曾祺 说:“凡是不以情节胜,比较简短,文字淡雅而有意境的小说,不妨都称之为笔 记体小说。”回其中的“笔记体小说”,就是本文所谈的新笔记小说。汪曾祺的话 对新笔记小说的文体要求概括得比较全面,但是还稍有纰漏。笔者认为,新笔记 小说的文体要求首先反映在篇幅上新笔记小说一般不支持短篇以外的创作,所 以标以这一名目的作品几乎全是短篇,中篇非常罕见,几乎没有,更不用说长篇 了。一般的新笔记小说,字数通常控制在1 0 0 0 0 字以内,像r 文革”稗史中 的某些段落,几十个字就成为了独立的一则,长者也不过一两百字。除了篇幅上 的要求,新笔记小说的内容往往非常广博,包罗社会历史的时事变迁,不同地域 的风物人情,或志人,或志怪。这一点也恰是汪曾祺没有提及的。广博的内容, 有时被作为人物活动的外在环境,但却往往是作者审美观照、审美表现的重点和 核心,而不是单纯机械地担当塑造人物、烘托心理的工具,具有独立的文化价值 和审美价值。这种驳杂的内容可能是对某地民俗的静态陈列,也可能追踪某些习 俗的动态变迁,但广博多样的背后通常传达了厚重的传统中国的乡土经验。汪曾 祺笔下故乡高邮的酱菜园、米铺、得月楼和如意楼,各种家乡小吃,何立伟笔下 的偏僻闭塞的小城,林斤澜笔下矮凳桥纽扣市场的人物乡情,等等,都是这方面 的典型例证具备了内容上的特征也不一定就是新笔记小说。比如邓友梅的那 五、冯骥才的神鞭之类的作品就很难归于此类。原因在于,新笔记小说不 以情节的繁复取胜,往往要求淡化故事的含量,更多地表现出散文化和诗化的追 求。它更强调淡化的情节和故事背后的人性张力和文化蕴涵。另外,新笔记小说 的语言也颇具特色。尽管不同作家的语言有不同的风格,或简洁明了,如孙犁, 或古雅老道,如汪曾祺,或生涩有怪味,如林斤澜,或地域色彩鲜明,如何立伟, 。汪曾棋,捡石子儿 ,汪曾棋全集五数文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2 5 0 页 总之都不约而同地放弃了传统现实主义对语言逼真描绘功能的要求,追求语言水 墨淋漓的写意效果。这四个方面的综合,才构成了新笔记小说作为文体类型的内 在要求,也是判断、遴选新笔记小说的标准和依据。 有的论者也提出过新笔记小说与一般短篇小说、小小说等的区别。其实, 这只是针对以上四个方面的某一两个做出的区分和比较。严格意义上,新笔记小 说作为一种小说文体类型,它与短篇小说、小小说等是依据不同的逻辑尺度进行 的分类,而不是同一标准下划分出来的不同类属,不处在同一个层面上,不能展 开地位对等的区分比较。新笔记小说的划分以小说的文体特征为依据,而短篇小 说、小小说等的区分依据主要是小说的篇幅。由于在不同向度上划分类属,因而 新笔记小说就会很自然地与短篇小说、小小说存在着广泛的交叉。大多数新笔记 小说就是短篇小说,一些文字少、篇幅小的作品就是小小说。而一些与“寻根文 学”的观念相呼应或受其影响才应运而生的作品,也就是“寻根小说”所以, 本文将不再对新笔记小说与其他层面上的小说概念之剃进行不必要的比较区分。 综上所述,新笔记小说是一种诞生于1 9 8 0 年代初期并延续至今的,受到中 国古代笔记传统影响的,篇幅短小,内容广博,淡化情节和故事,有着散文化和 诗化特征并努力追求写意化语言的小说文体类型。 二、中国古代笔记传统的界定 既然是新笔记小说,就不得不提到笔记小说。笔记小说包含在中国古代笔记 作品之中。古代笔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较大的分类,有着一个漫长的形成、 发展的过程。 它孕育在先秦。先秦的诸子散文多是阐释自己学派见解的著作。诸予著书立 说,相互争鸣,在说理、辩驳之中要不断加强论说的信服力,就要为核心论题添 加大量事例以为佐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先秦寓言。先秦寓言的讲述往往三言两 。 语,简洁明了。随便举一例,“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 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涫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窜这段 。参见:张日凯,( 新笔i e a , 说选) 后记 张日凯编,新笔记小说选,作家出版社,1 9 9 2 年曾利君, r 新笔记小说”谈片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3 年第1 期 。【战国】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h 陈奇猷校洼,韩非子集释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7 4 年。5 5 7 页 “ 被后人称为“滥竽充数”的文字记载,很具有后世志人笔记的风范此外,与西 方文明不同,中国文学的叙事技巧不是来自于史诗,而是诞生自史传。金圣叹说: “水浒传方法,都从史记出来。”回虽然这句话诞生的时间远远后于先秦, 且论说的内容也不是古代笔记,但是却很能说明中国文学叙事的普遍问题。除了 可资借鉴的叙事技巧之外,先秦史传还孕育了一个潜在的影响中国文学后来的史 传传统。很多古代笔记干脆就是野史,朝野佥载、隋唐嘉话、大唐新语、 国史补等等。中华书局最近也重新出版了若干辑的历代史料笔记丛书。o 经过先秦的孕育,古代笔记在魏晋时期开端,按照苗壮的观点:“新序说 苑列女传等,则是笔记小说的早期作品。” 如果对这几部汉代的作品还存 有疑义的话,那么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搜神记和世说新语则确是笔记 无疑了,而且还开了志怪、志人两大类型的先河。唐宋是古代笔记发展壮大的时 期。在经历了笔记与传奇的划分,文言小说与话本小说的划分之后,古代笔记的 文体特征更为纯粹,作品的数量也较前一个阶段增多。据袁行霈、侯忠义中国 文言小说书目的著录,光唐宋两代的文言小说就有大约5 4 0 余种,其中古代笔 记的数量占9 0 左右。回这一时期,诞生了 大唐新语、隋唐嘉话、夷坚志、 容斋随笔、梦溪笔谈等等作品,更出现了太平广记、太平御览这样 的大型编纂集粹之作。到了明清时代,中国叙事文学得到了长足发展,出现了许 多脍炙人口的戏曲名篇与令人拍案惊奇的大部头小说。古代笔记,也在平缓前行 中随世风一同渐趋向市井和通俗倾斜。尽管如此,到了清中叶,还是出现了聊 斋志异这样的经典之作,构成了古代笔记文体最后的辉煌。到这一时期,古代 笔记文体已经相当丰富,像聊斋志异这样的作品就身兼笔记与传奇二体。西 孙犁说:“后来才知道,虽然历代相沿这样一个题目,其实是两回事:笔记 是笔记,小说是小说,不能混为一谈。就是合编在一本书里,也应有所区别。”o 他的意思是,“笔记”和“笔记小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我们的阅读却常常 o 【请】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 【明】施耐庵著,【精】金圣双评,刘一舟校点,金圣叹批评水浒传 ,齐鲁 书社,1 9 9 1 年,1 9 页 o 截止到论文写作时,中华书局已经陆续出版了。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共计三辑,一百册,一百二十四种 本文所引述的大部分古代笔记著作,多出自这套丛刊 o 苗壮,笔记小说史 ,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1 3 页 o 袁行需、侯忠义编,中国文言小说书目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1 年 o 关于古代笔记孕育和发展的勾勒,借鉴了苗壮、吴礼权的研究成果参见;苗壮,笔记小说史 ,浙江 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吴礼权,中国笔记小说史,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 9 9 3 年 o 孙犁,谈笔记小说 ,孙犁全集第8 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4 年9 l 页 1 2 容易将两者搞混。“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国文 心雕龙中的这句话,讲的是古人的文笔之分。“文”指需要精心结撰、仔细推 敲的韵文。“笔”则是信手写来、随意着墨的一般文字,与韵文讲求结构的谨严 对称相反儿是信手写就、不拘体例篇幅的道昕途说、奇闻怪事、野史轶闻都可 以称为笔记。这种信笔写来,不同于铿锵宏壮、结构严整的韵文文体,具有很强 的灵活性和随意性。搜神记为神鬼怪异著史;世说新语讲录魏晋名士奇谈 怪举的风流;本事诗钩沉唐诗名篇背后鲜为人知的创作本事;梦溪笔谈更 是五花k f - i 、包罗万象的偌大知识宝库。在不拘一格的各类笔记中,有很大一部 分记言记行、志人志怪的内容具有较强的叙事性、文学性,这部分内容才能称作 笔记小说。中国古代的小说的概念,与我们今天通用的小说的概念有很大不同, 包含了更多的道听途说、街谈巷议、小道消息之类的意味。在此,我们既不能完 全套用今人对小说的理解( 姑且认为今人对小说的理解统一而没有分歧) ,去苛 求古人,也不能原封不动地遵循古人的认识,从而大大降低贬损小说体裁的价值。 莫不如取其交集,追求中问的近似值,将小说概念的内涵放宽至叙事性,这样凡 是笔记作品中文学性突出且叙事性强的篇章段落,都可以看作属于笔记小说的范 畴。因而, l i t 说新语、搜神记、青泥莲花记、 聊斋志异等等,都可以 看作是笔记小说,而梦溪笔谈这样的非志人志怪的杂俎类作品则要针对每则 不同的内容区别对待。 对笔记与笔记小说的区分,目的是为了更明确概念的特性。本文所要谈论的 问题是新笔记小说与中国古代笔记传统的关系,而并不是仅仅将目光局限在古代 笔记小说的狭窄视域内。笔记小说作为古代笔记中文学性突出、叙事性强的一部 分,往往混杂在整个古代笔记作品之中。比如梦溪笔谈的内容异常丰富,以 对知识的考辨和记载为主,涉及天文、历法、地理、历史、物理、化学、工艺、 技术、典章、制度,甚至诗词音韵等等的方方面面。但其中也不乏个别段落属于 精彩的志人文字。o 无论是专业的研究,还是一般性阅读,我们都很难精确地从 卷帙浩繁的古代笔记中逐一抽离出属于笔记小说的文字。古代笔记对新笔记小说 作者的作用首先是一个整体性的影响,然后才能落实到具体的章节段落的身上 。【南朝】刘勰, 文, o i l t ) g 总术第四十四【南朝】刘勰攫,周振甫注,文心震龙注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 8 1 年,4 6 9 页 。梦溪笔谈 的卷九、卷十就是记人事的部分,参见:【束】沈括提,胡道静校洼,新校正梦溪笔谈 中华书局,1 9 5 7 年 1 3 而且,新笔记小说作者对古代笔记的接受也没有只局限在笔记小说的范围,而是 面向各门各类的整个古代笔记的。比如,汪曾祺对故乡风物的描绘,他笔下的酱 菜园、米铺、得月楼和如意楼,等等,能说其问不存在着杂俎类笔记的影响吗? 何立伟的某些作品,小城无故事、砚坪那个地方、一夕三逝国等,重点不 在雕刻一个怎样丰盈的故事,而只是在整体上把握了笔记随意而为的散淡的审美 情趣。因而,本文不同于以往论者对笔记与笔记小说不加严格区分,笼而统之地 讨论新笔记小说与古代笔记小说的关系,o 而是在严格区分二者的基础上,指出 新笔记小说接受的不是笔记小说,而是面对着整个中国古代笔记传统进行对话。 中国古代笔记传统是一个共时的概念。第一,它把魏晋以来的中国古代笔记 看作是一个整体,从而忽略古代笔记在不同发展时期中所表现出来的阶段性的特 征,把这些历时的阶段性特征投影到中国古代笔记传统这样一个共时的区域之 内。这就好像恒星之间有着或远或近的距离,当它们投影到穹形的天幕上时,人 们仰望到的却是由彼此问仿佛没有距离差距的恒星构成的美丽的星座。新笔记小 说的作者终究不是古代笔记发展变化历史的梳理者,他们对古代笔记的阅读通常 从兴趣出发,带有很强的随机性,一般不会考虑到不同作品的时序问题。所以, 古代笔记对新笔记小说作者的影响和作用方式上来看,我们要把它作为一个共时 的概念来使用。第二,对古代笔记阶段性特征的共时性处理,会带来其作为一个 整体性的共时性的概念的异常的丰富性。古代笔记作品随意性的特质,会使一些 编纂而成的文本自由开放内容的边界。青泥莲花记就收录了 李娃传等唐 人的传奇作品。西笔记的写法也随着中国文学的发展丽变化。有清一代的笔记就 融汇了唐人传奇、桐城古文的方法,行文流畅,情节曲折。聊斋志异作为古 代笔记发展最后的经典,就兼备了笔记与传奇两种笔法。这些阶段性的变体,因 为无时差地投影而成为了中国古代笔记传统呈现出来的写作的可能性,被后人学 习。笔者在前文勾划古代笔记发生发展的历史时,也有意突出了其在孕育阶段所 受到的不同文体的影响,而对其整体流变漫长的历史过程予以简化。此举的目的, 也在于突出中国古代笔记传统以历代笔记为核心而兼收其他文体表现方法的特 。何立伟,小城无故事,人民文学 ,1 9 8 3 年第9 期;砚坪那个地方 ,人民文学,1 9 8 4 年第4 期; 一夕三逝 ,人民文学,1 9 8 5 年第9 期 。这类评论文章有:林焱,论新笔记小说 ,小说评论 ,1 9 8 6 年第3 期费振钟、王千,t 笔记:对现 实的审美模式 ,文艺评论 1 9 8 7 年第6 期 f 明】梅鼎祚纂辑,田璞、查洪德校注,青泥莲花记 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 1 4 征。第三,作为共时概念的中国古代笔记传统,追求从容、散淡、安宁、闲适的 审美观念。明人宋濂在为元人黄滔的笔记所作的序中说:“金华侍讲黄公浯,以 文辞冠于一时。藏诸金匮,勒于乐石,既已播阙中外,晚又出其绪余,随笔志之, 号日只损斋笔记。”毋“随笔志之”代表了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变迁,沉积下来 的古代笔记的精神核心。 三、新笔记小说与古代笔记传统外部关系的描述 明确了新笔记小说与中国古代笔记传统这样两个概念之后,笔者不妨从新笔 记小说必备的四个方面一一描述前者对后者的继承。 新笔记小说继承了古代笔记篇幅短小灵活的特点。中国古代笔记作品一般都 很短小。像 世说新语这样的作品,很多内容只是只言片语,甚至连情节都谈 不上,比如,“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一。这则语录式 的记载文字非常少,但是却巧妙地借王戎之口评述嵇康,既避免了直接陈述的呆 板,变为侧面折射,又兼写两人,对嵇康有所评论,对王戎也有所点染。古代笔 记的更多记述虽然短小简单,但情节完备。比如搜神记中的一则记载:“豫 章新喻县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鸟。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 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乌。诸鸟各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娶以为妇,生三 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复以迎三女,女亦得 飞去”密这则文字内容有一定时间跨度,叙述也流畅,前因后果交待完备,枝蔓 少。新笔记小说的短小灵活,很得古代笔记的精神,往往三五千字,故事虽然简 单,但是神韵具备。小城无故事中那个古朴守拙的小城,“安安稳稳守住自己 的本分”,o 城里的年轻人也就自然无法理解小城人为什么不肯多卖给他们小吃。 小城中出场的几个人物吴婆婆、萧七罗锅等,都不是小说的主角,真正的主角是 这个小城。另外,古代笔记“随笔志之”的特点,使每则记载文字寥寥,但一本 笔记具体内容的排布却不一定都是率意而为的,往往会根据材料内容的关联分为 口【明】宋滚,( 日损斋笔记) 原序 【元】黄浯,日损斋笔记 【清】纪昀主编,四库全书8 5 4 册,上海 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6 9 8 页笔者自行校点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余嘉锡攫,世说新语笺疏 ,中华书局,1 9 8 3 年,1 8 页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四 f 晋】干宝撰,汪绍橙校注,搜神记 ,中华书局,1 9 7 9 年。1 7 5 页 o 何立伟,小城无故事 ,人民文学,1 9 8 3 年第9 期,3 3 页 具体的若干类属。比如,世说新语的内容就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方j 下、雅量、识鉴、品藻等三十六类。很多新笔记小说作者也喜欢将自己的作品 编为一个个系列,只是他们依据的不再是内容的关联,而是以共同的人物、环境, 甚至内在的精神气韵作为联系的纽带,比如林斤澜的“矮凳桥风情”、李庆西的 “人间笔记”、阿城的“遍地风流”等等。汪曾祺的作品虽然没有自我标注为“某 某系列”,但实际上,他所勾勒的故乡水泽的作品,那些几经沉浮、辛酸而又令 人忍俊不禁的京剧团趣事的作品等,也各自形成了各自的系列。 新笔记小说广博的内容也受益于古代笔记。中国古代笔记内容就很丰富。因 为是“随笔志之”的,所以但凡作者感兴趣的内容都可以装进笔记的箩筐。不要 说梦溪笔谈这样的杂俎类笔记,就是志人典范的世说新语,也不拘泥于 达官显贵,而包罗了从帝王将相、名士隐逸,到鸿儒草莽等的各色人物;或如集 志怪大成的聊斋志异,也不单单仅作谈狐说鬼之言,一些灵异趣事、人世离 合,诙谐滑稽、江湖骗术等,也可以在书中找到相关的记述。新笔记小说也是如 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