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对汉服的内隐态度研究.pdf_第1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对汉服的内隐态度研究.pdf_第2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对汉服的内隐态度研究.pdf_第3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对汉服的内隐态度研究.pdf_第4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对汉服的内隐态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对汉服的内隐态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声 , 一 0 ; ,l 、 叁 目录 f 删 y 18 817 i i i i l 3 i i i i i i 。百。 l 州f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i 1 问题提出1 2 文献综述3 2 1 汉月艮3 2 1 1 汉服的定义及分类3 2 1 2 汉服的发展及演变8 2 2 态度1 2 2 2 1 外显态度1 2 2 2 2 内隐态度1 3 2 2 3 双重态度理论模型。18 2 3 服装态度与服装流行。2 2 2 3 1 服装态度2 2 2 3 2 服装态度与服装流行的关系2 4 2 4 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发2 9 3 研究假设与思路:3 l 3 1 研究假设3l 3 2 基本问题3l 3 3 研究方案3 2 4 大学生对汉服的内隐态度实验3 3 4 1 目6 | 勺3 3 4 2 方法3 3 4 3 程序3 5 4 4 结果3 7 4 4 1 内隐认同实验3 7 4 4 2 内隐偏好实验3 8 4 4 3 大学生对汉服外显评价前、后测对比分析4 0 4 4 4 您会选择以下哪种服饰作为我国的国服? 4 1 4 5 讨论。4l 4 5 1 大学生对汉服的认同4 1 4 5 2 大学生为什么不喜欢汉服? 4 3 4 5 3 汉服知识的缺乏成为阻碍汉服流行的重要因素4 3 4 5 4 建议立汉服为中国的国服4 5 4 6 结论4 5 5 研究价值、创新、不足与展望4 7 5 1 研究价值4 7 5 2 研究创新4 8 5 3 研究不足与展望4 8 参考文献:4 9 附j 录5 5 附录一内隐联想测验图片5 5 附录二大学生对汉服外显评价前测问卷5 7 附录三汉服审美文化解读p p t 5 7 附录四大学生对汉服外显评价后测问卷5 9 至| 【谢。6 l i 是 h 摘要 大学生对汉服的内隐态度研究 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周海华 指导老师赵伶俐教授 摘要 瘤曩 汉服,即“汉民族”的“民族服饰”,是从“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始到明代,在历史 传统、文化环境中,按照我们特有的生活方式、审美理想,结合经济条件和生产水平,创造 出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服饰。根据形制,汉服可以分为衣裳制、衣裤制、衣裳连制、通 裁制以及各种罩衫单衣。形制特点包括交领右衽、绳带系结、宽衣博带、大襟。 全球化对中国的本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起国人普遍的焦虑感,人们纷纷投入复 兴传统文化的潮流中。作为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汉服复兴的出现,正是产生于这一背景之 下。大众往往把汉服定位为戏服、古装,一种拖沓冗长、与现代主流生活方式不符的服饰。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处处可见汉服的影子,如现在备受关注的和服、韩服,现代风靡全球 的空手道服、跆拳道服,还有几乎人人都会接触到的睡袍。因此,了解大众对汉服的态度, 是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如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自豪感、 凝聚力和爱国心;促进人们对本民族传统的了解,加深民族感情;促进现阶段祖国的道德文 明建设:带动我国的服装产业的发展等等。 本研究在西南大学招募6 9 名手指运作正常、矫正后视力正常、自愿来参加实验的在校大 学生为被试,其中汉族男性1 6 名,汉族女性2 0 ,少数民族男性1 9 名,少数民族女性1 4 名。 通过内隐认同实验来测量大学生对汉服是否内隐认同;通过内隐偏好实验来测量大学生对汉 服是否内隐偏好;通过内隐认同实验和内隐偏好实验得知大学生对汉服的内隐态度处于哪一 个阶段;自编大学生对汉服的外显评价前、后测问卷来了解大学生对汉服的外显评价,通过 前后测对比分析了解汉服知识对大学生汉服态度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1 ) 大学生总体对汉服的内隐认同相容任务反应时和不相容任务反应时差异显著:不同民 族、性别大学生对汉服的内隐认同态度差异不显著。 2 ) 大学生总体对汉服的内隐偏好相容任务反应时和不相容任务反应时差异不显著:不同 民族、性别大学生对汉服的内隐偏好态度差异不显著。 3 ) 大学生对汉服的了解程度m - - - 2 8 7 5 ,喜欢程度m = 3 。4 2 1 ,穿着意愿m = 3 4 0 6 ,说明大 学生对汉服了解程度中等偏下,喜好程度、穿着意愿中等偏上。经过5 分钟观看汉服解读p p t 之后,大学生对汉服的“了解程度”、“是否喜欢”、“是否愿意穿着”等外显评价均有极其显 两南大学硕士学何论文 著提高。 4 ) 在“您会选择以下哪种服饰为我国的国服? l 、汉服;2 、中山装或旗袍;3 、设计新 的国服;4 、其他。”选择汉服作为中国国服的大学生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4 0 6 ,位居首 位。 因此: 1 ) 大学生对汉服的内隐态度认同但不喜欢,而且不同民族、性别大学生对汉服的内隐 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2 ) 汉服知识缺乏成为大学生汉服态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3 ) 经过5 分钟汉服审美文化解读以后,4 0 6 的大学生赞成用汉服作为中国的国服,在 “汉服”、“中山装和旗袍”、“设计新的国服”和“其他”四个选项中位居首位。 关键词:汉服内隐态度外显评价内隐联想测验 j a o s t r a c t t h e s t u d yo fu n i v e r c i t ys t u d e n t s i m p l i c i t a t t i t u d et oh a n f u c l o t h i n g m a jo r :a p p l i e dp s y c h o l o g y m a c a n d i d a t e :z h o uh a i h u a t h ei n s t r u c t o r :z h a ol i n g l i a b s t r a c t h a n f uc l o t h i n gi s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l o t h i n go ft h eh a nc h i n e s e ( n a n t h ep r e d o m i n a n te t h n i c g r o u po fc h i n a ) i t s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tc u l t u r a ls y m b o lo fc h i n e s ec i v i l i z a t i o n , a n di th a sh a d al o n g h i s t o r yf o rn e a r l y5 0 0 0y e a r ss i n c ec h i n ao r i g i n a l l yb e g a n a c c o r d i n gt os h a p e ,h a n f uc l o t h i n g s y s t e mc a l lb ed i v i d e di n t oc l o t h e s ,c l o t h e s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 c l o t h e sw i t ht h es y s t e m ,t h r o u g h t a i l o r i n ga n dav a r i e t yo f b l o u s e su n l i n e d 。 h a n f uc l o t h i n gb e c o m e sa “n do fm a j o rc o n e e ma l s or a t h e rc o n t r o v e r s i a lc l o t h i n g ,a f t e rw e a s kt or e n e wh a n f uc l o t h i n g t h eh a nc l o t h i n gi so f t e nd e f i n e da st h ec o s t u m e s ,al o n g p r o c r a s t i n a t i o n ,i n c o n s i s t e n tw i t hm o d e mm a i n s t r e a ml i f e s t y l ea p p a r e lb yt h ep u b l i c h o w e v e r , i n r e a ll i f e ,w ec a ns e et h es h a d o wo fh a n f uc l o t h i n ge v e r y w h e r e ,s u c ha sk i m o n o c o c e mn o w , k o r e a n d r e s s ,t h em o d e mr a g ek a r a t es u i t s ,t a e k w o n d os u i t s ,a sw e l lt h er o b ea l lm o s te v e r y o n ee x p o s e dt o t h e r e f o r e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t h ea t t i t u d eo ft h ep u b l i co ft h eh a nc l o t h i n gi sam a j o re v e n t , s u c ha s e a r r i n gf o r w a r d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n a t i o n a li d e n t i t y 、p r i d e 、c o h e s i o na n d p a t r i o t i s m ;t op r o m o t 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t h en a t i o n a lt r a d i t i o n sa n dd e e p e nn a t i o n a lf e e l i n g s ;f o r m o r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o ft h em o t h e r l a n da tt h e p r e s e n ts t a g e ;p r o m o t e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c h i n a sg a r m e n ti n d u s t r ye t c t h i sr e s e a r c hr e c r u i t e d6 9s t u d e n t si nt h es o u t h w e s tu n i v e r s i t y , f u n c t i o n i n gf i n g e r s ,c o r r e c t e d n o r m a lv i s i o n , v o l u n t e e r e dt op a r t i c i p a t ei nt h ee x p e r i m e n t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a ss u b j e c t s ,o f w h i c h1 6 m a l eh a nn a t i o n a l i t y , 2 0f e m a l eh a nn a t i o n a l i t y , 1 9m e nm i n o r i t i e s ,1 4w o m e nm i n o r i t i e s w e w a n tt ok n o wi ft h e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i d e n t i t yt h eh a nc l o t h i n gb yt h ei m p l i c i tr e c o g n i t i o nt e s t , a n dl i k et h eh a n f uc l o t h i n gb yt h ei m p l i c i tl i k et e s t ;w ew o u l dl i k et ok n o wt h es t u d e n t s i m p l i c i t a t t i t u d e so fh a n f uc l o t h i n gi nw h i c hs t a g ea n dm e yh o wt oe v a l u a t et h eh a n f uc l o t h i n g ;w ew a n tt o f i n do u tt h ei m p a c to fh a n f uc l o t h i n gk n o w l e d g eo nt h eu n i v e r s i t i e s a t t i t u d e st oh a n f uc l o t h i n g t h er e s u l t ss h o wt h a t : 1 ) t h eo v e r a l ls t u d e n t si m p l i c i tr e c o g n i t i o nc o m p a t i b l ea n di n c o m p a t i b l et a s kr e a c t i o nt i m et o i 西南大学硕士学1 1 i 7 :论文 t h eh a n f uc l o t h i n gi s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d i f f e r e n t ;d i f f e r e n t e t h n i ca n dg e n d e rg r o u p so f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a g r e ew i t ht h ei m p l i c i tr e c o g n i t i o na t t i t u d e 2 ) t h eo v e r a l ls t u d e n t si m p l i c i tp r e f e r e n c ec o m p a t i b l ea n di n c o m p a t i b l et a s kr e a c t i o nt i m et o t h eh a n f uc l o t h i n gi s n t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d i f f e r e n t ;d i f f e r e n t e t h n i ca n dg e n d e rg r o u p so f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a g r e ew i t ht h ei m p l i c i tp r e f e r e n c ea t t i t u d e 3 ) s t u d e n t s l e v e lo f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 h a n f uc l o t h i n gm = 2 8 7 5 ,l i k e n e s sm2 3 4 2 1 ,aw i l l i n g n e s st ow e a r i n gm = 3 4 0 6 ;t h es t u d e n t s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l e v e l ”、”l i k e n e s s ”、 ”w i l l i n g n e s st ow e a r ”o ft h eh a n f uc l o t h i n ga r ee x t r e m e l yi n c r e a s e da f t e r5m i n u t e s w a t c h i n g t h e a e s t h e t i ca n dc u l t u r a l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p p to f h a n f uc l o t h i n g 4 ) “y o uw i l lc h o o s ew h i c ho ft h ef o l l o w i n gc l o t h i n gf o ro u rc o u n t r y 。sn a t i o n a lc o s t u m e ? 1 、 h a n f uc l o t h i n g ;2 、t u n i co rc h e o n g s a m :3 、d e s i g n i n gn e wn a t i o n a lc o s t u m e ;4 、o t h e r s w h oc h o i c e s t h eh a n f uc l o t h i n ga st h en a t i o n a lc o s t u m ei s4 0 6 o f t h ew h o l e s o : 1 ) t h ei m p l i c i ta t t i t u d e so ft h eu n i v e r s i t i e so nt h eh a n f uc l o t h i n ga r e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n o t l i k e n e s s ,i nt h ec o n v e r s i o ns t a g ef r o m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t oi n t e r n a l i z a t i o n 2 ) t h ei m p l i c i ta t t i t u d e so ft h eu n i v e r s i t i e so nt h eh a n f uc l o t h i n gd o n te x i s te t h n i ca n dg e n d e r d i f f e r e n c e s 3 ) l a c k i n go fk n o w l e d g eo fh a n f uc l o t h i n gb e c o m e sa ni m p o r t a n tf a c t o rt ot h eu n i v e r s i t i e s a t t i t u d e st ot h eh a n f uc l o t h i n g 4 ) 4 0 6 s t u d e n t sc h o s eh a n f uc l o t h i n g 勰t h ec h i n e s en a t i o n a lc o s t u m e k e yw o r d s :h a n f uc l o t h i n gi m p l i c i ta t t i t u d ee x p l i c i te v a l u a t i o n i a t i v 枣 问题提出 1 问题提出 从2 0 0 3 年郑州街头一位电力工人穿着宽袍大袖上班,到0 7 年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在两 会上提议,确立“汉服”为“国服”,再到赵宗来执笔,百名学者署名,天涯社区、汉网、秋 雁文学社区等2 0 余家知名网站进行了联合发布呈给0 8 奥组会和国家政府的立汉服为奥运礼 仪服饰的倡议书,汉服的浪潮一波接一波,但这种浪潮却一直只是小范围内的民间性质的浪 涌,国家领导人也一直采取旁观者的态度。一些人认为汉服没有口袋、宽衣博带、繁冗复杂, 不能适应现代高节奏的生活方式,尤其对于上班一族来说更难办到。人们习惯了现在的生活 方式,全盘西化思想的影响,不愿意从心理接受封建时代留下的文化遗产。由于满清“剃发 易服”,造成汉服三百年的历史断层,现代人们只能在古装戏或电影中接触到汉服,把汉服定 义为戏服、古装,即使他们认为汉服漂亮,因为害怕被别人看成另类,所以不敢穿。 汉服三百年的历史断层,真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吗? 大众真的不喜欢汉服吗? 小时 我们过家家时,身披被单,那就是一种汉服的形式。市场上的居家服,处处可见汉服的影子。 在面对日本和服,人们无不发出啧啧地赞叹声,为和服的精致和优雅而倾倒。在国内热播的 一部又一部韩剧,大家对主角的韩服真是喜爱有加。殊不知,和服、韩服都是从中国流传过 去经过改良而保存下来的服饰,他们到现在仍然还保留着汉服的形制特征。今日风行世界的 空手道服、跆拳道服制式,即汉服制式之承继与改良。 汉服 汉服 汉服现代睡袍 汉服现代睡袍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2 和 汉服一短打 空手道服装 那么,大众对汉服的真实态度究竟如何? 跆拳道服装 6 文献综述 2 文献综述 2 1 汉服 2 1 1 汉服的定义及分类 汉服,即“汉民族”的“民族服饰”。她是从“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始到明代,我们在 历史传统、文化环境中,按照我们特有的生活方式、审美理想;结合经济条件和生产水平, 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服饰( 汉服吧钥匙,2 0 l o ) 。汉服,普遍存在着两种定义:一 种定义是对整个汉民族服饰的统称,而另一种定义是特指汉朝的服饰,近几年频繁使用的“汉 服”,强调汉民族本位( 蒋玉秋,王艺璇,陈峰,2 0 0 8 ) 。 早在商周时代,汉服便形成了完整的服饰体系,随着礼乐制度的建立,服饰也表现出它 的功用性,分为礼服、朝会服、从戎服、丧服、婚礼服等;按职业分有皇家服饰、官吏服饰、 军士服饰、宗教服饰、平民服饰、乐舞服饰等。( 汉服吧钥匙,2 0 1 0 ) 。 汉服主要由衣衫、裙、裤、袍组成。汉服的形制特点,包括交领右衽、绳带系结、宽衣 博带、大襟。衣制主要特征:衣领有交领、圆领、对襟直领等;衣襟为右衽:衣袍用衣带、 隐扣结系;衣袖长短宽窄皆有。汉服的形制及主要款式如表2 1 。 交领圆领 对襟直领 右衽左衽 长袍大袖短衣窄袖 3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表2 1 汉服的形制与主要款式 汉服发展到现代,已经没有了阶级区分,只有具体功用之别。汉服有中衣和外衣两大类。 外衣,穿在最外面的汉服( 襦裙、袍服等) ,根据场合和礼制、服制的不同分为:礼服、常服、 便服。礼服,适合重大节日、庆典、集会等礼仪场合穿着。常服,介于礼服和便服之间,适 合日常工作、学习和节假日穿着。便服,日常的居家便装,劳作服。 中衣,汉服的衬衣的统称。穿在内衣与外衣之间。具体有中衣、中裤、中裙、中单( 衬 袍) 等,起护体、保暖、整形的作用。主要为白色,也可以是其他素色。 中衣中裤中单中衣中裙中衣中裤 上衣下裳( 裙) 制的襦裙是汉服最基本流传最长的服制,主要为女子穿着,不同时期略 有差别,并有衫裙、袄裙等称呼。根据衣襟、裙高的不同,现代有交领襦裙、直领对襟襦裙、 - 齐腰襦裙、齐胸襦裙等称呼。 4 肆 文献综述 上衣下裳分开裁剪再在腰部缝合的长袍,称深衣制袍服。根据衣襟的曲直,有曲裾袍和 直裾袍之分。通常作为礼服穿着。 直裰( 道袍、直身) 是上下一体裁剪的长袍,为明代男装的主要款式,同样为直裾长袍, 却与深衣有很大不同,主要区别在直裰两边开叉,开叉部分有遮挡的暗摆。 半臂,一种半袖上衣。主要为对襟,以小带当胸结住。多穿在衫襦之外。褙子,一种由 半臂或中单演变而成的长衣。相传始于唐,盛行于宋,在明代被称为披风。因使用和时间的 不同,其形式变化甚多。 短褐( 短打) ,原意为粗布短衣。引申为上衣下裤的百姓服饰,作为百姓方便活动、居家 5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休闲、劳动服装或武术军服( 作训服) 穿着。中农裤也为同样形制,只用料、颜色略有不同。 上衣下裤也为孩童的基本服饰。 首服,指头上的冠戴服饰。 男子首服,有冠、冕、巾、帽。作为衣冠上国,向来讲究衣冠不分家,衣冠齐整才是完 整的仪容,古人重之。历代冠帽按职业和阶级分,种类繁多。秦汉多戴冠,唐宋明流行浸渍, 现代男子短发戴冠不美观,故提倡戴可将头发遮住的各种浸渍。 ( 图片借用网友头像) 福巾方巾儒巾庄子巾东坡巾 福巾,即用整幅的巾,从额往后包发,并将巾系紧,余幅使其自然垂后,垂长一般至肩, 也有长至背。配朱子深衣或道袍。软裹巾。 方巾,四方平直,又称四方平定巾。传明初服此,取四方平定之意。硬裹巾。 儒巾,巾上饰有一块帛,使之翻折,形如瓦状,并有两带垂于脑后,飘垂为饰,一般为 儒生所好戴,明代更为盛行。硬裹巾。 6 摹 声 氏 文献综述 庄子巾,又名南华巾,硬裹巾。 东坡巾,藤为里,锦为表,用漆漆之。或以较硬的薄纱制作。为雅士逸隐所好,相传为 苏东坡所戴,故名。配道袍或深衣。硬裹巾。 女子首服,包括冠饰( 凤冠、狄髻、束发冠等) 和首饰( 簪钗、步摇、梳篦等) ,也统称 “头面”。现代女子首服除了婚礼用冠外,提倡发髻端庄,簪钗钿花从简。 中日韩发型对比参考( 汉服发型借用网友头像) 现代足服( 淘宝、大超市等地均可买到。布鞋、绣花鞋、翘头绣花鞋、翘头履、皂靴)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有详细规制,整 套仪式合为“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后世,虽然婚服形制随着 时代改变,但“六礼”作为汉服传统婚礼的议程,流传至今。穿上自己民族服饰,为自己举 办一场汉民族传统婚礼,是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庄重、质朴的传统婚礼仪式上的神圣,对“孝 敬父母”、“夫妇之义”、“人伦之本”等民族精神内涵的深刻阐述,都是时下泛滥的西式婚礼 所远远不能与之相比的。 7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固 ;。,。, 。n 2 1 2 汉服的发展及演变 汉服历经黄帝,夏、商、周三国,春秋战国,秦汉至明朝,已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期间 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孝文帝的“革衣服之制”等重大变革( 姚渊,2 0 0 5 ) 。随着社会审美 的变化,汉服风格有所变化,秦汉朴实凝重、气势磅礴,魏晋峨冠博带、追花逐彩,唐朝富 丽华美、气韵流畅,宋代清新儒雅、飘逸柔美,明代朴实秀美、简洁别致。不管汉服风格如 何变迁,但它都传承了基本特征,在总体风格上是一脉相承的,其典型美学特征是宽博飘逸, 而飘逸之中又含有端庄,令人可以欣赏而不敢亵渎,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 衣裳之初 易系辞下中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乾为天,为阳,为 玄:坤为地,为阴,为黄。象征乾坤的衣裳经人服用后天下即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我 们不难看出古人天人合一、阴阳交济的思想。史记中有“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 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说明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早在五千年前, 华夏先民就告别了以树叶蔓草为衣的初级装束,开始进入日臻完备的衣冠时代。 周代定制 夏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 变化,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 备。礼记春官中有:“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与其用事”,记载了不同仪式应 穿不同服饰,并根据仪典的性质、季节等决定纹饰、色彩、质料的选用。深衣和上衣下裳是 这个时期主要的两种服饰形制,它们对后世的服饰产生了极大影响,虽然历代裁制方式有别, 但其形制延续数千年,可谓意义深远。 秦汉因袭 这个时期,衣冠服饰经历了秦代不守旧制、不守周礼,到东汉重新定服制、尊重礼教的 很重要的转变过程。“六王毕,四海一”,始皇赢政把战国时期的各种制度加以统一,“兼收六 国车旗服御”,创立了大一统的秦朝衣冠制度。陕西出土的兵马俑充分展示了秦时气势恢宏的 袍服与戎装。 8 声 文献综述 经济繁荣、政权稳固的大汉王朝,其华丽的衣饰充分显示了儒家思想及冠服制度在政治 上的统治作用。而汉承秦制,把袍服亦作为国家礼服,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诸多实物为此 提供了最有力的佐证:衣襟缠绕的深衣、飞腾婉转的如意云纹、织造精美的丝绸面料展 示了辉煌的大汉服饰文化风采。 魏晋融合 魏晋时期是南北民族大融合时期,使胡汉服饰交汇融合。与此同时,来自西域佛教及本 土玄学的产生,亦启发着人的觉醒,人们开始抛弃对外在浮华的追逐,转向追求内在的才情、 性貌、品格、风神,生活方式不拘礼教。体现在服饰上,文人儒士追求“精神、格调、风貌”, 有意仿古,宽衣博带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风格。在竹林七贤的画像砖中,我们能看到当时著 名的七君子一山涛、阮籍、嵇康、向秀、刘伶、阮咸、王戎梳着随意的角髻,袒胸露怀, 一副蔑视礼法、豪放不羁、玄远高逸的形象。 大唐发展 唐代是中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把传统服饰推向了鼎盛阶段。 唐初的服装主要继承隋代风格,瘦衣窄袖、色彩沉稳。到了中唐以后,色彩开始趋向大胆, 一些饱和度很高的颜色,如翠绿、玫瑰红、宝蓝、石榴红等开始运用于衣饰中,与此同时, 外来纹饰盛行,如忍冬纹、串花纹、宝相花等。唐朝对待异族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策略, 大唐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造就了雍容大度、百美竞呈的大唐服饰,从无数出土的唐佣、 壁画中,我们看到了性感的唐代女子衣衫,看到了变化甚多的发式、妆容,难怪诗人白居易 写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京城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 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 宋明传承 与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爱之如一”的思想观念不同,宋代开国即轻视北 方的契丹、女真、党项等少数民族,在服饰制度上,也恢复了汉族旧有传统,三令五申禁止 百姓穿着胡人服饰。受当时程朱理学的影响,服装一反唐朝浓鲜艳丽之色,追求质朴、淡雅 的风格,服饰样式也趋于拘谨、保守,形成了独特的宋代“理性之美”。从著名的清明上河 图中,我们能看到宋时市镇的繁荣。画中五百多人,衣着不同,充分展示了北宋时期市井 百姓的服饰:有梳髻的、戴幞头的、裹巾子的、顶席帽的、穿裥袍的、披褙子的、着短衫 的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明代废弃了元代的服饰制度,上采周汉,下取唐宋,恢复了汉族礼仪,并对服饰进行了 一系列调整,确立了明代服饰基本风貌。“先王衣冠礼义之教混为夷狄,上下之间,波颓风靡”, 对官员百姓服饰的态度从“士庶咸辫发椎髻,深檐胡帽,衣服则为裤褶、窄袖及辫线腰褶; 妇女衣窄袖短衣,下服裙裳,无复中国衣冠之旧。甚者易其姓氏为胡名,习胡语。俗化既久, 恬不知怪”,到“不得服两截胡衣,其辫发椎髻、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这种服式 的制定,用朱元璋自己的话来说,可谓“斟酌损益,皆断自圣心”。洪武二十六年,服饰制度 9 西南大学硕+ 学位论文 l i | 量量鼍量皇璺曼喜曼曼曼皇曼曼量量皇舅量曼曼鼍曼曼皇皇量曼皇量曼量皇詈鼍曼量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鲁量量| 皇皇皇量鼍曼曼曼鼍量量蔓| 量皇量曼皇鼍曼曼皇曼曼曼曼量一 作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整,以后数百年内冠服制未曾有变,并且明代服装形制在此后的戏曲 服装、民间婚俗中得以继承。 清朝停滞 1 6 4 4 年满清入关,颁发“剃发易服”令强迫汉人脱下汉服,数千万人为保住祖先服饰不 惜殒命于野蛮屠刀之下,从此,汉人的记忆里对“民族服饰”有了缺失感。 现代复兴 2 0 0 0 年初,时值房地产业大转型,地产商从大力推广西式别墅转变为打造中式豪宅,追 求西式的功能和东方的意境成为新的商家卖点;娱乐界,传统相声被美誉为“原生态”,穿长 袍的郭德纲红遍大江南北,连最具影响力的c c t v 中国青年歌手大赛也因加设“原生态”唱 法而备受瞩目;餐饮业,吃素食、禅食等颇具中国传统文化的饮食方式成为新小资们追求的 时尚;文化界,由多家单位联合支持,将用十年之久完成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正式 启动似乎一夜之间,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被“传统”、“文化”、“原生态”所包围,“重 拾文化传统,呼唤人文关怀”,成为这千禧年初的最大“时髦”。 2 0 0 3 年,郑州街头出现了一位穿着宽袍大袖上班的工人,这位普通老百姓的一次“壮举”, 让“汉服”从武侠片中虚拟的剧装,一跃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存在。人们不禁开始思考:我 们的“衣文化”何在? 为什么我们缺少一套节日的礼服? 2 0 0 4 年和2 0 0 5 年,“汉服运动”被响亮提出,穿汉服从单一的个体行为,慢慢演变成一 种公众运动。多家相关汉服团体围绕“汉服”进行网络大讨论,相关汉服社团开始正规注册, 把最初的朴实“崇古”志向转为正规的文化运营、商业运营。 2 0 0 6 年,是围绕汉服文化与商业价值争论最为激烈的一年。各大报纸和电视上,多种汉 服仪式开始出现:中学生们穿着汉代的深衣举行“成人礼”,新婚的小夫妻按照周制婚礼互定 终身,年轻的姑娘小伙开始相约身穿汉服在中秋节“祭拜月亮”有心就有翼,弘扬传 统服饰似乎提上了全民日程,谁都想赶一把“传统的时髦”。 2 0 0 7 年,围绕2 0 0 8 年北京奥运会礼仪服饰的确定,汉服再次被摆上台面。多名政协委 员提议把汉服作为开幕式的代表团服饰,汉服的传承弘扬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 众多收视长红的娱乐节目中,选手们也都选择身着汉服展示仪礼无论是雅是俗,汉服 毋庸置疑地成为最能抓住人们眼球的服装。 汉服运动是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兴趣的传统文化支持者,以复兴汉民族服饰为切入 点,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举动。 对于青年人中兴起的汉服运动,顾晓鸣(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谈了自己的看法:这是 青年人的一种民族文化的自觉。越是在全球化的状态下,越是需要民族身份认同、身份辨异。 而服装是人的第二张“皮肤”,人类服装系统介于自然系统与人文系统之间,通过服装系统来 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以及自身身份的认同和自信,这是一件好事( 中新,2 0 0 7 ) 。把汉服看 成民族文化的形象识别的符号( 高恒忠,2 0 0 8 )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铭记、正视汉服历史而不 1 0 文献综述 是囿于历史,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汉服复兴中来,并以此为契机,勇于承担起传统文化 继承和发展的重担。因为汉服不仅是汉服身份的标志,更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喜欢的体现 ( 百度吧钥匙,2 0 1 0 ) 。汉服在服装设计、影视、艺术照、生活装、成人礼、学位服设计、婚 礼等领域和场合已不是稀罕的事情。 节日活动文化运动 汉服具备以下历史特征:历史传承性,即汉服作为封建时代以汉族政权为主时期的传统 服饰,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性;多样统一性,即汉服自身内部体系非常完备,历经千年的发 展,服制成熟,不仅本身种类丰富、工艺考究,而且其配饰也非常繁多丰富,具有“上衣下裳”、 “深衣”、“褥裙”、“褙子”等款式;文化相容性,即在很大程度上,汉服被视为正宗的传统文 化的代表( 蒋玉秋,王艺璇,陈峰,2 0 0 8 ) 。 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曾经长期信仰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价值观,并以道家和佛家为 补充。汉服处处体现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冕服中代表着十二种品德的“十二纹章”,玉佩中的“君 子比德如玉”等等,均体现了汉服与传统文化的相容性( 蒋玉秋,王艺璇,陈峰,2 0 0 8 ) 。汉 服受“儒、道、墨、法”等纵横诸家的哲学思想、宇宙观和伦理道德的影响,充分在服饰里体现 出其蕴涵着相当的文化内涵,追求平和自然、与世无争、宽厚仁爱的境界,塑造了汉服天人 合一、飘逸洒脱的风格,汉服也体现出穿着者的宽大、随和以及包容四海的气度( x g 雅,梁 慧娥,2 0 0 6 ) 。人穿着汉服后,一举手一投足之间,衣袖就会随人体的运动而形成优美的流线, 这种行云流水般的设计正是汉服所特有的韵味。几千年的发展中,汉服在其宽大飘逸、流畅 脱俗的基本风格下演变出来多种款式,正体现出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往往追寻的是一种 衣服随人体活动而流露出来的自然之美,追求的是浑然一体、天然妙和、由内及外的含蓄之 美,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御寒蔽体,它所有的形制特征、纹饰搭配等都代表了中国人传统的审 美取向( x g 雅,梁慧娥,2 0 0 6 ) 。 汉服文化影响深远,除了少数民族服饰,历史上对日本、朝鲜、越南等民族服饰都有较 大影响。现在或多或少都能从他们的服饰中找到汉服的记忆( 汉服吧钥匙,2 0 1 0 ) 。在日本飞 鸟和奈良时代,即中国的唐朝,中国对日本的经济文化影响进入最重大的时期,这时,中国 古代吴越地区的宽袖、迭襟式长衫流传到了日本,成为上流社会正式场合的礼服,特别是朝 廷的正规制服。在此后的历史变迁中,小袖由内衣变为外装,和服的袖筒变短变长,腰带变 1 1 塑辫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窄变宽,花纹图案不断翻新,染织工艺日益精制豪华。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和服的基本要 素始终没有脱离吴服的定格,所以直至今日,仍然有日本人将和服称为吴服,在许多服饰学 校和相关课程里,都要讲述和服来源于中国隋唐文化的历史知识。日本还有一种来源于唐朝 汉服的盛装礼服叫做“唐衣”。和服主要模仿汉服的深衣,韩服主要模仿明代汉服的襦裙。汉 服作为华夏灿烂文明史上最璀璨的明珠,一直在人类文明史的天幕上散发着绚丽的光芒。 如今有人倡议“国服”,更是首推“汉服”。我们应该回到清代以前去寻找汉人服饰的精髓 要义,开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汉服”作为我们的“国服”( 王惠琴,2 0 0 8 ) 。有人则认为将汉服 定为“国服”,有欠妥当( 雷颐,2 0 0 7 ) 。 总结:汉服,普遍存在两种定义,其一为“汉民族”的“民族服饰”,其二为汉朝的服饰。 在本研究中,采用前一种定义,即“汉民族”的“民族服饰”,从“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始 到明代,在历史传统、文化环境中,按照我们特有的生活方式、审美理想,结合经济条件和 生产水平,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服饰。在现代汉服复兴运动中,有一部分爱好传 统文化的人群比较了解汉服,大多数人对汉服的具体形象不甚了解。大众对汉服普遍存在三 种观点:一,主张汉服完全复古;二,建议把汉服改良成适合现代生活方式的服饰体系;三, 主张完全抛弃汉服。缺乏大众对汉服真实态度的实证研究。 2 2 态度 态度( a t t i t u d e ) 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传统课题与主要领域。a l l p o r t ( 1 9 3 5 ) 曾幺至提出:“态 度是美国社会心理学中最为突出和不可或缺的概念”( 吴明征,2 0 0 4 ) 。 2 2 1 外显态度 传统对态度的界定,主要有态度的三元论和态度一元论。态度三元论认为态度包含情感 性( a f e c t i v e ) 、行为倾向性( b e h a v i o r a l ) 和认知性元素( c o g n i t i v e ) ,也称为态度的a b c 理论 ( a f f e c t i v e b e h a v i o r a l - c o g n i t i v em o d e lo f a t t i t u d e ) 。时蓉华( 1 9 8 9 ) 持有态度的三元论,认为“态 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的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 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个体对外界刺激发出的反应受到自己态度的调节”。许多实证研究 证明了态度的三元理论。如b r e c l d e r ( 1 9 8 4 ) 采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法,发现态度的认知、情感 和行为倾向性因素虽然彼此相关,但是具有不同的预测效度( 吴明征,2 0 0 4 ) 。态度一元论认 为态度是由评价性的或情绪性的元素组成。f a z i o ( 1 9 9 5 ) 试图将态度一元论和态度三元论进行 整合,他认为态度是“对象与评价的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