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俗话说:“时世造英雄”,在每一个时代的滚滚浪涛中,总有一些出色的“弄潮儿 。 他们大显身手,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便也被写入了家喻户晓的“大历史。然而,在 这种历史的面纱下,却掩藏着相对的“小历史”一一“无言的历史”。这里的人们也曾 走过精彩的人生,只是从不能引人注意,由于“大历史”的淹没,人们甚至早已忘却他 们的存在。忘却铸成了他们的悲剧,同时也造就了他们的伟大。穆旦就是这么一位在人 们的遗忘中依然“丰富”的诗人。 在穆旦的诗歌中始终饱含着一种执着,对精神流浪的不懈坚持。这种坚持使人震撼, 便有了探索其流浪精神内在形成动因的冲动;由于现实生存与个人精神的双重困境,受 “哈姆雷特情结 东移的影响,穆旦选择了精神流浪,以追寻生命继续的支撑。 “行 走 在荆棘无边的“道路 上无所依托,为了给自己一份踏实,便创造了一个“上帝, 即使“痛苦永远飞扬”,也情愿承受路上的所有“苦难”。结合这一系列穆旦诗歌文本 意象,使我们发现在新诗史上穆旦诗歌流浪精神的独特性。在不失古典人文精神关怀的 前提下,又对古典诗歌形式进行了反叛,成为了诗歌写作的先锋。在诗歌内容上敢于对 “大历史”进行质疑,并且本质性承继了鲁迅的“反抗绝望”精神。从而使得流浪精神 在新诗发展的历程中呈现出悲剧性,这在中国新诗史上可谓独树一帜。 “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穆旦诗歌总蕴藏着语言无法抵达的丰富。在 追梦的同时一起体味,一起经历,一起感动。 关键词:流浪精神;先锋;怀疑;反抗绝望 穆口穆县诗文集l m 李方编选,人民文学i j ;版社,2 0 0 6 ( 6 8 ) 。 i a b s t r a c t a st h es a y i n gg o e s :“t h ee r am a k e st h eh e r o ”i ne v e r ye r ai nt h er o l l i n gw a v e s ,t h et o t a l n u m b e ro fo u t s t a n d i n g “p i o n e e r ”t h e yn o u r i s ha n db e c o m et h ef o c u so fa t t e n t i o n ,i th a sa l s o b e e ne n s h r i n e di nt h ew e l l k n o w n “b i gh i s t o r y ”h o w e v e r i nt h i sv e i lo fh i s t o r y t h e ya r e w o r d so ft h er e l a t i v e l y “s m a l lh i s t o r y ”一“s i l e n th i s t o r y ”t h ep e o p l eh e r eh a v et r a v e r s e d w o n d e r m ll i f e ,n o to n l yf - r o mt h ei n t e r e s t i n g ,a s “h i s t o d ,n o o d e d ,p e o p l eh a v el o n gb e e n f o 唱o t t e no re v e nt h e i re x i s t e n c e f o r g e tc a s tt h e i rt r a g e d y ,t h e ya l s oc r e a t e dt h e 铲e a t m u d a ni ss u c haf - o r g o t t e np e o p l ei nt h es t i l l “r i c h p o e t t h ep o e t r vo fm u d a na l w a v s 凡l lo fak i n do fd e d i c a t i o nt ou p h 0 1 d i n gt h es d i r i to ft h e t i r e l e s ss t r a v t h i ss h o c k e dp e o p l ei n s i s t ,i ti st h ee x p l o r a t i o no ft h e i ri n n e rs p i r i ts t r a y f o n n a t i o nr e a s o ni m d u l s e ;b e c a u s et h er e a “t vo ft h es p i r i to fs u i v a la n dp e r s o n a ld o u b l e d r e d i c a m e n t ,t h e “h a m l e tc o m p l e x ”e a s t w a r ds h i ro ft h ei m p a c to ft h es p i r i to fs t r a ym u d a n c h o s et op u r s u el i f - ec o n t i n u et os u p p o r t “w a l k i n g ”i nt h et h o m sb o u n d l e s s “r o a d ”w i t h o u t r e l y i n go ni no r d e rt og i v et h e m s e l v e sar e a l i s t i c ,i tc r e a t e sa “g o d ,e v e nt h o u g ht h e “m i s e r y f o r e v e re m i s s i o n s ,”a l s or e l u c t a n tt ob e a ro na l lt h e “s u f f e r i n g ”m ud a n 。sp o e t r yw i t ht h i s s e r i e so ft e x ti m a g e r y ,w ef o u n dt h a ti nt h eh i s t o 拶o fm ud a n sp o e t r yp o e t r ys t r a ys p i r i to f t h eu n i q u e i nt h ec l a s s i c a lh u m a n i s t i cs p i r i tw i t h o u tl o s i n gt h ep r e m i s eo fc a r i n g ,b u ta l s o c l a s s i c a lp o e t r yf 0 n no ft h er e b e la n db e c o m et h ev a n g u a r do fp o e t r yw r i t i n g p o e t r yd a r e st o c o n t e n ti nt h e “h i s t o n ,”f o rq u e s t i o n i n 舀a n dt h en a t u r eo fi n h e r i t e dl ux u n s “d e s p e r a t e r e s i s t a n c e ”s p i r i t t h i si si nt h eu n i q u e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p o e t r y ,a n da sar e s u i to fs t r a ys p i r i t 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n e wp o e t r ye m e r g e di nt h ec o u r s eo ft h et r a g i c “ih a v et o om a n yw o r d sa n dt o ol o n gf e e l i n g s ”o ft h em ud a n sp o e t 巧c o n t a i n sl a n g u a g e u n a b l et or e a c ht h er i c h i ns u s i ea p p r e c i a t et o g e t h e ra tt h es a m et i m e ,w i t he x p e r i e n c e ,w i t h m o v i n g k e yw o r d s :s t r a ys p i r i t ; p i o n e e r ;s u s p e c t e d ; r e s i s td e s p a i r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 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 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客至舅1r 期避:刭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 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磁 日期:迎星! 墨2 7 学位论文作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指导教师签名:益坚聋 日 期:q 盈。生s 垫 电话: 主五堕旦璺办 邮编:趁鱼婴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l-jl 月i j吾 “流浪”一词,从空间来看,是与家的隔离,处于“行走”中,没有停息,没有安定感; 从时间来看,只着眼于现在,对于明天就有了许多的不可知,充满想象;从情感来看,怀念 家的温暖的同时又向往着那不可知的未来( 或远方) 。这种心理失衡构成了大多数作家 的主体性格,也使“流浪”成为了众多作家执著追求的主题,于是,从古至今的文人墨客 都在“流浪”的生命历程中,留下了一串串悠远脚步声。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流浪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家战乱被迫飘泊流浪。以杜 甫为例,由于安史之乱,国家岌岌可危,诗人被迫开始了长达1 1 年的流浪生活。“奈何迫 物累,一岁四行役”,便是诗人奔波流离之苦的真实写照。二是政治失利遭贬谪而流浪。 以谢灵运为代表,他所生存的年代正处晋宋易代之际,政局混乱、社会动荡。宋初,刘裕 采取了压抑氏族的政策,谢灵运在政治上一直不得意,这自然使他心怀愤恨。所以他总是 纵情山水,肆意邀游。一方面以此举对抗当政,发泄不满,同时也在山水清音之中得到心 灵的慰藉。但“山水不足以娱其情,名理不足以解其忧。又见其诗之缺憾。贬谪的悲愤 不平,孤独寂寞,凄楚忧伤,和对于生命的执著,对于理想的追求,构成了贬谪文学的丰富 多样的内涵。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自居易诸人都有这方面非常优秀的作品。以上所 述流浪大多表现为一种被动的行动,这种行动与当时政治,仕途密切相关。而作家所追求 的是个人与社会、政治的和谐,从而在和谐中实现自己的抱负。若不然,就选择“逃离 , 他们并非真正的背叛,只是使自己的心灵获得暂时的喘息。“处江湖之远则思其君”就是 最有力的说明。“父母在,不远游,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使得“中国诗人似乎永远悲叹 流浪和还乡。对于西洋读者,这可能显得太伤感,但是请不要忘记中国的广大,从前交通的 困难,在主要城市中高度文明的生活和远乡僻壤的恶劣环境之间的尖锐对照,以及在传统 中国。社会家庭的重要性与其对祖先的家根深蒂固地爱着。进而,由于是个农耕的民族且 住惯陆地,中国人大体上显然缺少流浪癖。 流浪在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中,可以说是从行动上的被迫漂泊流浪走向了精神上的 主动流浪。随着西方国家大工业时代的到来,人们在享受着物质丰厚的同时,却发现了精 神的更加空虚。卡夫卡在小说城堡中,就很好的揭示了现代人所处的精神困境。生 存流浪已不再是主流,更多的则表现为一种精神流浪,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对人类归宿的 追问。从情感的角度来看,主要表现为情感的无所皈依,是一种无根的漂泊和绝望。在五 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大多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他们开始以 现代人的思维思索现代生活,从而自觉地完成了从生存流浪到精神流浪的过度。2 0 世纪 2 0 年代,中国处于动荡不堪的局面,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批作家在对外界现实彻底失望的 刘若愚中国诗学 m 台湾幼狮文化事业m 版公司,1 9 7 9 ( 8 9 ) 1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条件下,丌始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在那里构建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从而满足心灵驰骋 的空间。他们大多与政治保持一定距离,甚至于不谙世事。戴望舒的寻梦者,何其芳 画梦录卞之琳灯火充分反映出一批“寻梦者”形象,在梦幻般的世界里流露着 一份痴迷,积淀着生命的感动。打破古代文学“诗言志”的传统,使中国现代诗歌的“纯 诗走的更远一些。可是,长期沉迷于风花雪月,徘徊于忧郁苦闷,必然会使得诗人的思 绪范围狭小,从而使得诗歌成为空中飘絮,飞扬飞扬,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在3 0 年代末4 0 年代初,中国诗坛出现了一位在黑暗中踽踽自i 行的苦行僧,那就是穆旦。他背负着良知与 真诚,执著于追梦的旅途中,“黑暗中会有什么平坦,什么融合;脚下荆棘扎得你还 不够痛? 我只记得那一把火,那无尽处的一盏灯,就是飘摇的野火也好;这 时,我将永远凝视着目标追寻,前进拿生命铺平这无边的路途,我知道,虽然 有天血会干,身体要累倒! ”山。从这些充满着决绝态度的诗句中,分明表现出了“黑 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式的执著信念。这种在绝望中依然坚决反 抗的精神,与鲁迅明知前面足“坟”仍依然继续前行的“过客”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面 对当时严峻、动荡的社会局势,整个中华民族几乎都处于混乱与困惑之中,一批批作家、 诗人如臧克家、田间、蒲风、穆木天等积极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用手中的笔作为战斗 的武器;另一批作家如戴望舒、卞之琳等则在现实中走入迷失,从而沉浸于自己的个人 心绪之中。正如卞之琳所说的:“当时由于方向不明,小处敏感,大处茫然,面对历史事件、 时代风云,我总不知要表达和如何表达自己的悲喜反应。这时期写诗,总像是身在幽谷, 心在峰巅”,便是对这些现代派诗人不平衡的心理的真实写照。 然而,与他们不同的是,穆旦在大家茫然的时刻却能有足够的清醒,他始终以积极 的态度关注着社会现实,与劳苦大众一起挣扎在水深火热中,但是他在为民族苦难呐喊 的同时并没有抛弃自己独特的声音,尽管那声音一直不曾被人听见。对于个人存在的价 值,他深信不疑,对于历史的话语霸权他再三思索,他只是想从别一角度来关照人生,对 自己的身份进行重新确认。 “饥饿,寒冷,寂静无声,广漠如流沙,在你脚下让 我们在岁月流逝的滴响中固守着自己的孤岛。”固这种坚守知识分子个人品质的勇气并 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他一生要坚守的信念。钱理群在丰富的痛苦一书中传达出这 一先声:“穆旦对绝对的否定,他与众不同的怀疑、内省式思维是对鲁迅思维的真正继承, 是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最缺乏的直面人生的勇气的真正发。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天人合一,讲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在和谐中充分体现我们 的集体主义精神,少数要服从多数,“小我”要服从“大我”。“我”总是被淹没在“我们 中间,久而久之,人们都已淡忘了自己,更是失去了自己的话语。当西方的“个性主义” 让一批青年苏醒时,他们身上就具有了现代主体意识,敢于与社会对抗,不再相信那“大 团圆式的结局”。穆旦就是其中反抗精神最有力的一位诗人,“四壁足传统,是有力的 白天,支持一切它胜利的习惯。新生的希望被压制,被扭转,等粉碎了他爿。能安全; 函穆q 穆口诗文集l m 李方编选,人民文学i i ;版社,2 0 0 6 ( 1 8 0 ) 每孙下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 m 北京人学i j ;版十 ,1 9 9 9 穆口穆口诗义集l m 李方编选,人民文学版 l :,2 0 0 6 ( 1 4 ) 。易彬,拿方穆旦研究i 。年( 1 9 9 6 _ 0 0 5 j 计述 j 诗探索,2 0 0 6 ( 3 )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年青的学得聪明,年老的因此也继续他们的愚蠢,未来在敌视中。痛苦在于那改 变明天的已为今天所改变。”对历史的怀疑,对传统的否定,以及他那坚决的破坏精神, “一个圆,多少年的人工,我们的绝望将使它完整。毁坏它,朋友! 让我们自己就 是它的残缺, 圆正是一个真币的知识分子所应有的人格品质。穆旦在不失传统人文精神 的前提下,又走向了先锋,在个人与社会的张力之间承受着放逐,具有了一定的悲剧性, 可以说是在中国新诗史上走出了一座丰碑。 穆口穆口诗义集l m 李方编选,人民文学版社,2 0 0 6 ( 1 0 1 ) 圆穆旦穆旦诗义集l m 李方编选,人民文学j i i 版社,2 0 0 6 ( 1 0 8 ) 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穆旦诗歌流浪精神的形成动因 流浪是人类历史上最原始的行为之一。一直以来这种行为在文学中备受青睐,成为 了文学史上重要的母题之一。在流浪者跋涉的脚步中,不仅背负着时代的烙印,而且最为 令人惊叹的是那一步一步中丈量出来的强烈的追寻精神。在追寻中,体味着生命的深度; 在追寻中,感受着人生的丰富。“表现生命意志、歌颂生命力量与拒绝回家、跋涉不止, 这是现代漂泊母题文学两个最突出的意识特征。而十分看重与固守艺术家流浪汉气质, 保持漂泊不息的生命状态则是现代作家更新与激扬自我艺术生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造 成现代漂泊母题文学兴盛的作家主体的心理机制。正是现代作家永不言悔的承担着漂泊 追寻的自我天命,”从而能够发现人的完整,思索人类得以“诗意的栖居 的奥妙。 穆旦,一个让大多数人避而远之的名字。因为,他在漂泊流浪之际,只告诉你“丰富 的痛苦”,丰富到一般人承受不起。在他的人生字典里,流浪从来就是和个性的独立,生 命的尊严息息相关。在他的诗歌中,处处奔涌着一股强劲之力,是这力带我们走向遥远的 遥远,攀上那人类灵魂最高的峰顶。在这里,我们方才发问:是什么力量使穆旦在心灵的 田野上奔驰如此之远? 第一节现实生存困境: “冷风吹进了今天和明天 “饿我底好友,它老是缠着我在这流浪的街头。软软地,是流浪人底 两只沉重的腿,一步,一步,一步天涯的什么地方? 没有目的。可老是疲倦 的两只脚运动着,一步,一步流浪人。”早在中学时期的穆旦,就在这首流浪人 中揭示出一种无奈现象:“如何在生存条件匮乏的恶劣环境中继续自我的生存。流浪 人只好选择流浪,为生存而流浪。这是一种体验至深的社会现实。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时期。偌大一个国家,苦难遍布每 一个角落。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承受着社会现实带来的巨大压力。穆旦把自己的痛苦悄然 藏起之时,却把目光投向了生存更加艰辛的劳苦大众。他走进他们的情感,感受着一份份 苦楚,在心中默默凝结成一行行诗句。当“冬夜的街头失去了喧闹的”时候,“更夫”“怀 着寂寞,像山野里的幽灵,默默地从大街走进小巷;生命在每一声里消失了,化成 生音,向辽远的虚空飘荡;”为了能够填饱肚子,他为别人的美梦守候,活动在每一个沉寂 的夜晚,又只能“把天边的黑夜抛在身后,一双脚步又走向又幽暗的三更天,期望r 出如 。谭桂林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漂泊母题 j 中国 t 会科学,1 9 9 8 ( 2 ) 。穆口穆旦i 寺文集l m 李方编选,人民义学版社,2 0 0 6 ( 1 7 1 ) 9 谭特林论中国现代义学的漂泊母题 j 中国利:会科学。1 9 9 8 ( 2 )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同期望无尽的路,鸡鸣时他才能找寻着梦。”随着更夫渐渐逝去的脚步声,“报贩 们开 始走上繁闹街头,他们呼喊着,挥舞着,掌握着当时大大小小事情最新的动态,唤醒尚且 沉浸在梦中的人们。“这样的职务是应该颂扬的;我们小小的乞丐,宣传家,信差,一 清早就学习翻斛斗。争吵,期待只为了把“昨天写来的公文放到“今天”的生 命旱,燃烧,变灰。”圆然而,所有的这些新鲜的,惊奇的报上消息是供贵人消遣的,或供闲 人当作“饭后谈资”;再或者让一些所谓政客的心跳加速。却不能引起“一天又一天,你 坐在这里,重复着,你的工作 的“洗衣妇”的关注。她们无暇顾及,“三岁孩子也舍得 离开,叫他嚎,女人狠着心,“好孩子,不要哭妈去做工,回来给你吃个饱! 于是,“在 痛苦的洗刷罩在永久不反悔罩永远的循环”“肿的臂,昏的头,带着疲倦的身体,摸黑 回了家,便吐出一口长气生活? 简直把人磨成了烂泥! 对于这些与生存抗争的 人们,穆旦在他的诗歌罩倾注了大量情感。不单单是生存现实的同情,其中饱含着诗人对 苦难中的人们以及整个民族心理现实更深层的关照。然而,可怕的不仅仅是饥饿,那炮火 连天的战争可以把我们创造的一切给予毁灭,可以说是人类最大的威胁。“新的血涂着新 的裂纹,广博的人群再受一次强暴的瓜分;一样的生命一样的臂膊,我洒着一腔热 血对鸟默然。战争控制着生活的点点滴滴,物价飞涨,人们只好躲在“防空洞”默默“抒 情。除了这些,那就是更加直接的血淋淋的事实。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民族灾难来临时,自古以来知识分子扮演着很重要的角 色。在现代作家群中,郭沫若、田汉、臧克家等人拿起笔杆子作武器,在他们的作品中充 分体现了民族同仇敌忾的精神,鼓舞着战斗者勇往直前。而战场对他们来说,可以说只是 一个文学想象空间,并没有真正的经历,他们的痛苦是间接的。“最痛苦的经验却只属于 一个人,那是一九四二年的缅甸撤退,穆旦从事自杀性的殿后战。日本人穷追,他的马倒 了地,传令兵死了,不知多少天,他给死去的战友的直瞪的眼睛追赶着,在热带的毒雨里, 他的腿肿了。疲倦得从来没想到人能够这样疲倦,放逐在时间几乎还有空间之 外,胡康河谷的森林的阴暗和死寂一天比一天沉重了,更不能支持了,带着一种致命的痢 疾,让蚂蟥和大得可怕的蚊子咬着。而在这一切之上,是叫人发疯的饥饿。他曾将一次断 粮达八日之久。但是这个二十四岁的年青人,在五个月的失踪之后,结果是拖了他的身体 到达印度。虽然他从此变了一个人,以后在印度三个月的修养中又几乎因为饥饿之后的 过饱而死去。穆旦就这样凭着他意想不到的求生意志与坚韧精神活了下来,从而才续 写了他的故事。这种经历在别人看来类似于英雄似的传奇,而穆旦却几乎不提及。对痛 苦的再叙述犹如重新经历,因为那是一次对生命极限的挑战,一次死亡的旅行。这种极限 已经成为诗人刻骨铭心的记忆,他对生命的体验早已具有了超越性,只想把那恐惧封存。 二十多年后,穆旦又重新拨丌心中那沉重的纱窗,创作了诗歌森林之魅祭胡康河谷 穆日穆口诗文集l m 李方编选,人民文学版礼,2 0 0 6 ( 1 8 4 ) 函穆哩穆口i 诗文集l m 李方编选,人民文学版社,2 0 0 6 ( 7 3 ) 国穆口穆口| 诗文集l m 李方编选,人民文学版 ,2 0 0 6 ( 7 2 ) 回穆口j 穆口诗文集l 【m j 李方编选,人民文学版礼,2 0 0 6 ( 1 7 4 ) 西穆口穆日诗文集l m 李方编选,人民文学版礼,2 0 0 6 ( 1 7 5 ) 穆口| 穆u i 寺文集l m 李方编选。人民文学j | j 版 i :,2 0 0 6 ( 1 8 2 ) o1 j 佐良一个中国诗人 j 伦敦:生活j 文学1 9 4 6 ( 6 ) 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的白骨来祭奠当时牺牲的战友们,而此时人们早已忘却了他们曾经的存在,更不会想 起他们所做出的牺牲。诗歌中,诗人以森林与人的对话形式,在两者之间展开了较量。以 一首“祭歌”结束:“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上坡上,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没有 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生存法则是不会因人而异的,“更夫”也好,“洗衣妇”也好,诗人也好,当一起面对 “苦难”与“饥饿”这一事实时,大家的生理需要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作家身上那种 独特的高贵气质及浪漫情趣与最原初的生存需求相遇时,必然会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强烈 的反差。这种反差便在作家心中转化为愤懑情绪,从而对社会发出控诉,然而,控诉并不 能解决实际问题。穆旦的诗歌传达出了这种悲剧性“这痛苦了我们整同,整夜,零星的 知识已使我们不再信任血里的爱情,而它的残缺我们为了补救,自动地流放,什 么也不做,因为什么也不信仰,” 物质世界给诗人造成的空虚和绝望再也无法得到抚慰, 便只好转向内心世界,试图在那里重新得到平衡。“这是死。历史的矛盾压着我们,平衡, 毒戕我们每一个冲动。那些盲目的会发泄他们所想的,而智慧使我们懦弱无能。” 第二节个人精神空虚绝望: “我们的心哭泣着,枉然” “从子宫割裂,失去了温暖,是残缺的部分渴望着救援,永远是自己,锁在荒野 里。”叭子宫 可是说是婴孩的天堂,是温馨的庇护所。“割裂”则意味着从此再无依靠, 犹如迷途的小羊羔,深深的无助感。“荒野”令人不禁想起艾略特的“荒原”,茫茫一片, 毫无尽头,“永远是自己”困在其中,强烈的孤独感。在生命的流逝中,想抓住一些东西, 以便来见证我曾经的存在,然而这些都是徒劳的,“没有什么抓住”。努力让自己重新返 回过去,想找回记忆来温暖现在残缺的自己,可是“不断的回忆带不回自己”。偶尔忆起 那时的美好“是初恋的狂喜,想冲出藩篱,”以为终于找到了“救援”,结果是“伸出双 手来抱住了自己”。原来一切都是“幻化的形象 ,等待自己的只能“是更深的绝望”, “永远是自己,锁在荒野里,仇恨着母亲给分出了梦境。” 诗歌结句与开头照应,更加加 强了诗人的无助,孤独,空虚与绝望感。绝望之余,我是谁? 我为什么会来到这里? 我活 着是为什么? 引发了一系列对自我“存在”这种明显具有现代性命题的追问。 穆旦将“我是谁”的拷问,逐步延伸至对人们在现代文明中生命意义的探寻。“我是 活着吗? 我活着吗? 我活着为什么? ”当诗人不再把自己的生存意义依附于社会时,他 便丌始了对于个人存在价值的更深层次的思索。如何从自己的存在中证明自己生命的意 义,可以说存在主义哲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于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原初的那种“抛 。穆q o 穆咀 。穆旦 氆穆口_ 6 穆匣 穆口| 诗文集 穆旦诗文集 穆旦诗文集 穆口皤文集 穆u | i 寺文集 l m 李方编选,人民文学i f j 版社 l m 李方编选,人民文学j l ;版社 l m 李方编选,人民文学版十l l m 李方编选,人民文学版朴 l m 李方编选,人民义学j i :版社 2 0 0 6 ( 1 4 9 ) 2 0 0 6 ( 6 6 ) 2 0 0 6 ( 6 7 ) 2 0 0 6 ( 3 8 ) 2 0 0 6 ( 1 5 )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弃感”,在诗人诗句中转化为与子宫的割裂。尽管我们被不自觉的遭到抛弃,可是,仍 要追寻生的命题。“我们谈谈吧,我们谈谈吧。生命的意义和苦难 心人类受了蛇的诱 惑,被上帝从伊甸园放逐到了贫苦的土地上,这在西方宗教中被看作“原罪”,以至于人 类要不断的忏悔,已求得在上帝那里得以赎罪。今天,穆旦则发现了蛇的第二次诱惑, “生命永远诱惑着我们在苦难里。渴寻安乐的陷阱 圆这种诱惑会使有些找寻安乐的人 放逐到贫苦的土地以外了。刚刚走出一个“饥饿的中国”,却又不留意跳入“城市的舞”。 那里满是苦难,这里尽是享乐。城市里丰裕的物质让人们的生活很是舒适,“夜晚是狂欢 的季节”, 随着高旋律歌唱,伴着快节奏起跳,“无数车辆都怂恿我们动,无尽的噪音, 请我们参加”。在高楼大厦面前,我们显得微乎其微。渐渐远离了土地的同时,也慢慢的 被大自然抛弃。“八小时的工作,挖成一个空壳,”人的忙碌犹如转动的机器,没有停歇。 人与人之间的温情随之淡化,“穿来,穿去,带着陌生的亲切,和亲切中永远的隔离。寂 寞,锁住每一个人。生命树被剑守住了,人们渐渐远离它,绕着圈子走。 物质世界满足 人类的享乐的同时,也把人类俘虏了,使人们成为物质的奴隶。人再也不是“万物之灵 , 而在逐步向“机器人”变异。现代派公认的先驱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在他的小说变形 记里就讲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诞故事。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 一只大甲虫。他有着人类的思维,却拥有了甲虫的躯体,承受着异常的痛苦。当家人发现 这一事实时,不仅没有对他表示任何同情,反而对他进行唾骂,表现出极度的讨厌。因为 他再不能像以前那样工作,给家里按时拿回来明晃晃的银币了。甜美温馨的亲情早己被 这种经济关系替代。“人变成虫的故事确实好笑,而故事背后却掩藏着人类间浓浓的悲 哀。“谁知道生命多么长久? 一半是醒着,一半是梦。我们活着是死,死着是生,呵, 没有人过得更为聪明。在这“半醒半梦 中,在“生 与“死”之间,穆旦表现出对 于生命荒诞的体认以及对于生存的本质性揭示。 自从尼采喊出:“上帝死了 之后,人类的情感就荒漠化了,冷漠、孤独麻木了一个 个空虚的灵魂。“爬行在懦弱的,人和人的关系间,化无数的恶意为自己营养。 当撒旦 为第二次诱惑成功仰天大笑,人类还在跳着那“城市的回旋的舞”之时,;敏感而清醒的 穆旦却听到了“那诉说不出的疲倦,灵魂的哭泣” 。“哪罩是眼泪和微笑? 工程师、企 业家和刚铁水泥的文明一手展开至高的愿望,我们以渺小、匆忙、挣扎来服从许 多重要而完备的欺骗,和高楼指挥的动的帝国。不正常是大家的轨道,生活向死追赶, 虽然静止。 而穆旦的这种惊人的发现令诗人万分痛苦。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 对物质文明也持排斥态度,在自己的“希腊式的小庙旱供奉着人性 。然而,沈先生沉 醉于自己勾勒的“一半是真,一半是梦”的田园牧歌般的“湘西世界 。他的痴迷只能感 受着一切美好,心里便也只享受着美好。穆旦的痛苦就在于他对世事有着鲁迅般的洞悉 穆口穆订诗文集 穆日穆日诗文集 穆口穆县诗文集 穆口| 穆日诗文集 穆黾穆口诗文集 穆口穆口诗文集 穆日穆星诗文集 李方编选 李方编选 李方编选 李方编选 李方编选 李方编选 李方编选 人民文学 人民文学 人民文学 人民文学 人民文学 人民文学 人民文学 版社 版礼 版i : 版礼 版礼 版 版社 2 0 0 6 2 0 0 6 2 0 0 6 2 0 0 6 2 0 0 6 2 0 0 6 2 0 0 6 2 6 ) 6 5 ) 2 3 ) 1 5 6 ) 8 9 ) 2 6 ) 2 8 5 )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力。人们一个个“像一只逃奔的鸟,我们的生活孤单着,永远在恐惧下进行”“因为我 们已是被围的一群,我们消失,乃有一片无人地带。”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在自 我本真迷失后醒来无路可走。穆旦站在一位智者的角度,对沉睡中的人们进行呼喊,“不 幸的是:我们活到睁开了眼睛,却看见收获的希望竟如此卑贱。”j 下是穆旦如此清醒的 态度,才使的他敏感的心一次次坠入深渊,走入更深的困惑和绝望。 第三节“哈姆雷特情结”: “是死还是生” 匕7 l j l l 二 巴 巳 “t ob eo rn o tt ob e ? ”哈姆雷特这一经典发问,凝缩了人生多少困惑。他想象不 到自己在极境状态下的呼喊却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有了回声。“经过三个世纪的长途跋涉, 哈姆雷特怎样来到了神秘的东方古国? 这确实是一个漫漫无尽的跋涉:从大西洋走到俄 罗斯大草原,岁月流逝,已经整整三百年。当丹麦王子由于“歌德所说的“悲惨的事件” 及“继续发生的恐怖的变故 导致精神幻灭后,哈姆雷特陷入了思索,在思索中延宕了 行动,同时还产生了强烈的怀疑精神,怀疑曾经的美好,怀疑现在,怀疑人生,以至于怀疑 自己。“像我这种家伙,乱爬在天地之间,有什么事好做呢? 穆旦的人生遭遇比起哈姆雷特来说更加严酷。“当春天的花和春天的鸟还在传递 我们的情话绵绵,”花样年华的穆旦正在默默编织着心中“玫瑰的故事”。历史老人丝毫 不对他的故事感兴趣,却陷整个民族于炮火连天。“战争! 战争! 在轰炸的时候,整个 城市投进毁灭,卷进了海涛里,海涛里有血” 在那血气冲天的岁月里,“什么都显然褪 色了,一切是病恹而虚空,穆旦“在冷清的街道上,独自走回多少次了”,他一直在问自 己:“什么是你认为真的,美的,善的? 什么是你理想的探求? ” 得到的答案却是“一 副毒剂。我们失去了欢乐。“零星的知识己使我们不再信任血里的爱情”穆旦深深明 白:“多情的思索是不好的,它要给我以伤害。“然而这不值得挂念,我知道一个更 紧的死亡追在后头”。当穆旦从理想坠入现实经历了类似于哈姆雷特似的精神蜕变后,他 发出了愤怒的呼喊:“呵,谁该负责这样的罪行:一个平儿的人,里面蕴藏着无数的 暗杀,无数的诞生。”诗人感觉自己好像生活在一个荒诞的世界:“告诉我们和平又必须 杀戮,而那可厌的我们得先去喜欢”在这样的世界里,“给我们善感的心灵又要它歌 唱僵硬的声音。个人的哀喜被大量制造又该背蔑视被否定,被僵硬,是人生底意 义;” 可见,穆旦是一位在心灵深处接近了鲁迅的诗人。在他的诗歌中始终有一种关于 。穆黾穆且诗义集l m 李方编选,人民文学版社,2 0 0 6 ( 3 3 ) 穆日穆日诗文集l m 李方编选,人民文学 i j 版社,2 0 0 6 ( 1 0 8 ) 钱理群丰富的痛莆堂吉诃德j 哈姆雷特的东移北京人学版社,2 0 0 7 ( 1 5 3 。2 9 3 ) 蛐莎i j 比亚哈蚶雷特 m 卜之琳详,人民义学版社,1 9 5 6 ( 8 3 ) 曾穆q 穆日诗义集l m 牟方编选,人民义学 l j 版社,2 0 0 6 ( 1 6 ) 劬穆q 穆旦诗义集l m 拿方编选。人民义学版礼,2 0 0 6 ( 4 7 ) 。穆口穆口诗文集l m 李方编选,人民文学版社,2 0 0 6 ( 6 7 ) 岫穆旦穆旦诗义集l m 李方编选,人民义学版利:2 0 0 6 ( 8 5 ) 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生存的悖论认识。这种扭曲和张力深深的折磨着诗人,使得诗人只好在痛苦中得以超越。 他曾表露过这样的心声:“无尽的阴谋;生产的痛楚是你们的是你们教了我鲁迅的杂 文。 正如诗人郑敏所说:“穆旦的精神世界是建立在矛盾的张力上,没有得到解决的和 谐的情况上。穆旦不喜欢平衡。平衡只能是暂时的,否贝憾虻意味着静止,停顿。穆旦像不 少现代作家,认识到突破平衡的困难和痛苦,但也像现代英雄主义者一样,他并不梦想古 典的胜利的光荣,他准备忍受希望的幻灭的循环”圆由于面对残酷现实有了独特生命体验 的穆旦,在个人心理走入失衡状态后,却道出了一个个掩藏多年的事实,他没有退缩和回 避,而是怀着坚韧继续向前走,尽管给予他的是“终要被放逐 的命运。这种“不甘于 恐惧”坚持向前的精神酷似鲁迅。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要重新找回走失的自己,决定要“复仇 。对现状进行 反抗时却采用了“装疯卖傻的手段。而穆旦在重新发现自己的过程中却始终保持一种 超越清醒的姿态,他有的只是对现实冷峻的逼视,对绝望的坚决反抗。不仅要“活下去, 在这片危险的土地上,”鲫还要“活在成群死亡的降临中 哪怕是“所有的幻想已变狰狞, “为了窥见的美丽的真理, 诗人仍要在人生的大熔炉罩,“一颗充满着熔岩的心期待 着深沉明晰的固定。“希望,幻灭,希望,再活下去在无尽的波涛的淹没中“一颗冬 日的种子期待着新生。 从穆旦本人的生命体验及其诗歌的丰富性来说,“就怀疑的、内 省的思维而言,穆旦确实具有哈姆雷特气质,但他的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他以现代人的 自觉的精神来照耀一切,探索一切,又使人感到,说他有哈姆雷特的气质其实还不 够,他是站在自己的时代高度,对1 7 世纪的丹麦王子有所超越,他是名副其实的现代的、 中国的哈姆雷特。 回穆_ 口穆口诗文集l m 李方编选,人民文学版礼,2 0 0 6 ( 3 5 ) 圆十 i 运燮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g 南京:江苏人民_ f :版社,1 9 8 7 ( 3 2 ) 西穆且穆日| 诗义集l m 李方编选,人民文学版 ,2 0 0 6 ( 4 9 ) 痂穆日穆口- 诗文集l m 李方编选,人民文学版社,2 0 0 6 ( 1 0 4 ) 穆q 穆口诗文集l m 李方编选,人民文学版社,2 0 0 6 ( 3 1 ) 钱理群f :富的痛苦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东移北京入学出版社,2 0 0 7 ( 2 9 7 ) 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流浪精神与穆旦诗歌文本意象 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重要的一个审美范畴。而意象的形成与抽象思维密不可分。法国诗人 瓦莱里这样认为:“诗人有他的抽象思维,也可以说有他的哲学;我说过,就在他作为诗 人的活动中,他的抽象的思维在起作用;”还说:“每一个真正的诗人,其正确辩理与抽象 思维的能力,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要强的多”。穆旦在他营构的独特诗歌意象中深藏着自 己的人生哲学流浪精神。 人,总是喜欢追逐,追逐另一个人,追逐自己的影子或追逐着一个梦。于是,便总是在 “路”上。不论是“生存之路”的饥寒交迫、劳苦困顿;还是“生命之途”的迷惘困惑、 空虚绝望,都将成为“行者避免不了将要承受的“苦难”。然而,“苦难”的意义何在? 心理上背负着极大矛盾和痛苦,要不放弃,要不继续? 仍需给自己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 于是,只好在内心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上帝”,即使是对“上帝”的反抗,那也足够支 撑起前行的灵魂。所以,“行走是永远不变的主旋律。穆旦就是这么一位钟情于追寻 的诗人,在追寻中践行着他的人生哲学;在追寻中坚守着良知的尊严。 第一节“道路 “拿生命铺平这无边的路途” ( 一) 生活之路 “道路”意味着方向,“在穆旦的诗歌中,道路总是伴随着行走者的活动而展开 的,无论是阴暗逼仄的街道小巷,还是辽阔荒凉的原野,路都在具象中铺展开来。构 成了穆旦诗歌中的“生活之路”。这些“路 大多曾现灰黑色,给人一种冷清;或者漫漫 无际,使人望而生畏。 “冬夜的街头失去了喧闹的脚步和呼喊”。人们都已“飘向温暖的睡乡” 大街小 巷也陷入了沉思,思索着怎样抵挡“自街头刮上半空”的阵阵“寒风”。此时,“一副深 沉的脸”摇曳在闪闪的“微弱的灯火”中。原来是一位更夫在用脚步丈量着夜晚的长度, 他“默默地从大街走进小巷”,陪伴他的除了“寂寞”,就是身后那条长长的瘦弱的身影。 生活的重压迫使他“把天边的黑夜抛在身后”,“期望闩出如同期望无尽的路。同出对 他来说就是希望,一点入梦的希望。而那“无尽的路则象征着生活路上的艰辛毫无尽 头,或许他根本无所期待,因为那生命中的渴盼声,只能“向辽远的虚空飘荡”。他就这样 。伍蠡甫主编:现代两方义论选,【:海译义f i 版 i :,1 9 8 4 ( 3 7 ) 彭哑英行走住路l 解读穆口诗歌中的道路意象及行走哲学 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 0 0 6 ,2 1 ( 7 ) 4 穆旦穆旦诗文集l 【m 拿方编选,人民义学版社2 0 0 6 ( 1 8 4 ) 1 0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夜复一夜的承载着生活道路上的苦楚,“深巷里的狗”为他“吠出凄切的回响。”“沉夜, 摆出一条漆黑的街”“从街上一条破板门 ,“我见到那么一个老木匠”“孤独的,寂寞 的老人只是一个老人。伴着木头,铁钉,和板斧春,夏,秋,冬一年地,两年地, 老人的一生过去了;牛马般的饥劳与苦辛”。从一条漆黑的街上窥见了一位老木匠 的一生,老人的生活是如此简单,如此沉重。诗人把生活的困苦以及人民的艰辛都浓缩在 那一条条具体的道路中,从那漆黑中体现劳苦大众的生存现状。 青年时期,穆旦脚下的生活之路较那漆黑的小巷来说,宽敞辽阔的多,因为他那少 有的人生经历,使他能够在原野上走路三千里步行之二。“1 9 3 7 年7 月,抗日战争 爆发,中国进入全面危机和抗战状态,大学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困境。1 0 月,清华大学南迁 长沙。在长沙南岳圣经学校,穆旦仍在探索新诗。但是南京失陷后,日本法西斯威逼武汉、 长沙,长沙临时大学的师生只好从衡山湘水再迁云南。当时一部分师生组成了长途跋涉 的步行团,开始了中国教育史上著名的长征,穆旦就是步行团的一员。步行团从 1 9 3 8 年2 月1 9 日晚8 点从长沙出发,至4 月2 8 日抵昆明,共行六十八同,经过湘黔滇三 省,行程三千五百多里。 固在穆旦的诗歌中,出现了比较少见的明朗的基调。“我们有不 同的梦,浓雾似地覆在沅江上,而每同每夜,沅江是一条明亮的道路, 离丌了“域网 似的城市”,走进了“自由阔大的原野”,这的确令年青的诗人欢呼雀跃。“听! 他们的 血液在和原野的心胸交谈”,“在我们的血里流泻着不尽的欢畅”,“长征”路上的自然 风光使一颗颗年青的心沉醉,他们忘却了路途上的疲倦,淡化了战争带来的空虚和绝望。 此时,充溢在他们心中的只有希望和力量。“我们走在热爱的祖先走过的道路上,多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谷朊粉行业发展潜力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合金钢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洗碗巾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半导体激光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智慧医院行业市场深度评估及投资策略咨询报告
- 医院员工培训辐射知识课件
- 医院反恐课件
- 新闻真实性原则课件
- 2025年用品及其他行业当前市场规模及未来五到十年发展趋势报告
- 2025年毛纺织加工行业当前竞争格局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JJG 693-2011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
- 消防水池监理规划样本
- 智慧羊肚菌种植示范基地解决方案
- 麻醉与生理止血课件
-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
- 搅拌车、混凝土搅拌车、水泥搅拌车安全操作规程
- 聚谷氨酸项目建议书范文
- 模块化低压配电柜MODAN6000样本_图文
- 钣金件品质控制计划
- 某办公楼室内外装修改造工程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
- 六年级上册英语素材重点单词及句型整理 join in剑桥英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