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王夫之《楚辞通释》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王夫之《楚辞通释》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王夫之《楚辞通释》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王夫之《楚辞通释》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王夫之《楚辞通释》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楚辞通释是王夫之研究楚辞的成果,在整个楚辞研究中占有重 要地位。它一脱楚辞研究中的说经习气,突破前人,开启后学,精微审慎的 文献考证,语畅言宜的文学评论,带有鲜明的特色。 本文通过研读楚辞通释,并充分吸取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试从以下几 个方面对楚辞通释作了综合性探讨。其一,对王夫之的生平、思想概况,及 楚辞通释此书作了简要介绍。其二,主要从楚辞通释对天问的诠释 中考察王夫之的思想。其三,从传统方法注释字词、注释字词的创新之处、注重 校勘展示楚辞通释的文献成就。其四,从选篇原则、“以意为主”的作品分 析原则、发泄社稷沦亡之痛、用文学观念阐释、坚持诗教原则几个方面,概括楚 辞通释的文学评析成就。其五,对楚辞通释在研究方法的创新以及此书的 不足进行了概述。 王夫之心仪屈原,作楚辞通释,成就斐然。当今学术界在楚辞通释 研究方面,也应当做出更为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王夫之;楚辞通释;成就 3 a b s t r a c t g e n e r a le x p l a n a t i o no ne l e g i e so fc h uw r i t t e nb yw a n gf u z h ii sar e s e a r c h b o o ko ne l e g i e so fc h u i tp l a y sa n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t h es t u d yo fe l e g i e so fc h u i t g e t sr i do ft h eh a c k n e y e da n ds t e r e o t y p e de x p r e s s i o n so ft h ef o r m e rr e s e a r c h e r sa n d i n i t i a t e si n n o v a t i o ni nt h es t u d yo f e l e g i e so fc h u w i t hp r u d e n tr e s e a r c h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f l u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c o m m e n t ,i to w l l sd i s t i n c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r o u g hr e a d i n gg e n e r a le x p l a n a t i o no ne l e g i e so f c h ua n da n a l y s i so f a c a d e m i c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 ,t h et h e s i st r i e st oe x p l o r et h eb o o ko nt h ef o l l o w i n ga s p e c t s f i r s t l y ,i tb r i e f l yi n t r o d u c e st h eb o o k a n dl i f ea sw e l la st h o u g h t so fw a n gf u z h i s e c o n d l y ,i te x a m i n e sw a n gf u z h i sp h i l o s o p h yo nt h eb a s i so f t h i sb o o k s e x p l a n a t i o nt ot i a nw e n t h i r d l y ,i ti n n o v a t e s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a p p r o a c ho fm a k i n g n o t e so nw o r d sa n d p h r a s e s i n s t e a d ,i tf o c u s e so nt h ec o l l a t i o no fe r r o r st od i s p l a y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 t h i s b o o k f o u r t h l y ,i tl a y si m p o r t a n c eo n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 s e l e c t i o na n dp d o r i t yo f m e a n i n g i te x p r e s s e st h ep a i nt ot h ef a l lo ft h ec o u n t r y w i t h e l a b o r a t i o no fl i t e r a r yc o n c e p t s ,a n da d h e r i n gt o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p o e m sa n d t e a c h i n g , i ts h i n su pt h el i t e r a r yc r i t i c a l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t h eb o o k f i f t h l y ,i tp o i n t so u tt h e i n n o v m i o no f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a n dd i s a d v a n t a g eo ft h i sb o o k o w n i n gt oa d m i r a t i o no fq uy u a n ,w a n gf u z h iw r o t eg e n e r a le x p l a n a t i o no n e l e g i e so f c h uw h i c hi sag r e a ta c h i e v e m e n t it h i n ka c a d e m i at o d a ys h o u l da l s om a k e i n - d e p t he x p l o r a t i o no nt h i sb o o k k e y w o r d :w a n gf u z h i ,g e n e r a le x p l a n a t i o no ne l e g i e so f c h u ,a c h i e v e m e n t 4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i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 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在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 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贵州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 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贵州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堡廛鳌导师签名: 5 月 _ _ - - 一 刖吾 楚辞的出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现象。楚辞的世界,博大精深;楚辞的世 界,色彩斑斓;楚辞的世界,令人神往!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 这个当时不被人们重视、理解的人物,仿若隐在云雾中的高峰,既令人敬仰,又 令人却步! 然而,要走进这个楚辞世界,去领略诗人的风采,却又是如此艰难。 二千多年来,屈原其人与楚辞一直是古典文献研究的重点,延绵不断,己成 专门之学。历代学者的研究为我们留下了二百多部专著和难以统计的单篇散论, 几乎没有什么课题不为前人涉足。正是这些研究者们艰辛的努力,推动了楚辞学 的兴旺发展,使今天的楚辞研究得以不断前行。 自西汉始,屈原作品就已受到重视,作传者、注释家不断出现。然而,刘安、 扬雄、班固等人之注已不见传世,王逸楚辞章句遂成为最古之注,为后世所 宗,代表了楚辞研究在两汉时期的最高成就。但是,在整个封建社会,楚 辞研究者大多以儒家正统观念来品评屈原与楚辞,以附合当时统治阶级的 政治需求。如扬雄、班固等人批判屈赋“异乎经典”,不合中庸之道等。特别是 在宋明理学占统治思想的社会里,尤为突出。朱熹的楚辞集注则代表了楚 辞研究在宋明理学时代的特色,它一反两汉经学的训诂义疏传统而去寻求“性 命义理 ,以论证封建统治秩序的合理性和永恒性。因此,楚辞集注作为理 学思想的载体得到了统治阶级的极力推崇,在楚辞学史上成为继王逸楚辞 章句之后的又一重要注本。 清代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总结期。由于特殊的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大批文 人学者致力于学术研究,其中楚辞研究著述颇多。洪湛侯楚辞要籍解题 在评述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中说:“蒋氏此书,论其造诣,在清代楚辞研 究著作中,可与王夫之楚辞通释、戴震屈原赋注鼎足而三。王氏多发明 屈赋微旨,戴氏以简明见长,而蒋氏特为翔实。 嘴人也多以楚辞通释、 山带阁注楚辞、屈原赋注为清代楚辞研究中较好的注本,颇为通行。 可见,王夫之楚辞通释不仅在清代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是整个楚辞研究中重 。洪湛侯楚辞要籍题解 m j 湖北人民出版社,1 9 8 4 ,1 6 1 页 5 要的著作之一。 国内对楚辞通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八十年代之后。建国之后,由于 特殊的历史原因,楚辞通释被大量的印刷,成为建国后最为通行的楚辞学专 著。但相对于楚辞通释文本本身的流行,研究著作显得相对薄弱,其中最为 有名的是姜亮夫的楚辞书目五种,至今为楚辞研究中比较经典的著作,遗憾 的是它不是专门研究楚辞通释的著作。八十年代后,楚辞通释的研究以 单篇论文为主,论文都只针对楚辞通释的某一方面,数量也不多。有吴冠君 的( 楚辞通释) 考正与补注(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 9 8 3 年第2 期) , 刘文英的评王夫之( 楚辞通释天问篇) ( 江汉论坛,1 9 8 3 年第5 期) ,刘文 英的从( 楚辞通释天问篇) 看王夫之的哲学( 江汉论坛,1 9 8 3 年第6 期) , 林润宣 韩 的论王夫之的( 楚辞通释) (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 0 0 2 年第6 期) , 孙宗晓的论王夫之的( 九歌 研究及得失( 职大学报,2 0 0 3 年第1 期) ,黄 建荣的略论王夫之( 楚辞通释) 的字词注释特色(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 0 0 4 年第1 期) ,周建忠的王夫之( 楚辞通释) 及研究( 船山学刊,2 0 0 4 年第4 期) 等。而论著较为著名的是洪湛侯的楚辞要籍解题,但它也不是楚辞通释 的专门研究论著。 本文通过研读楚辞通释,并充分吸取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试从王夫之 生平著述及思想概述、楚辞通释中王夫之思想的体现、文献成就、文学评析 成就、创新之处及不足等几个方面对楚辞通释进行综合性的探讨。 6 第一章王夫之生平著述及思想概述 王夫之生活在1 7 世纪的明清之际,这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史和思想文化发 展史上的特殊的转折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之一。王夫之 是这场社会转型、文化转轨的大动荡中涌现出的思想巨人,被梁启超尊之为清初 四大儒之一。 第一节王夫之的生平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衡阳( 今湖南省衡阳市) 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七 年( 公元一六一九年) ,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 公元一六九二年) ,享年七十五岁。 崇祯十五年( 一六四二年) 举人。清兵入关南侵后,面对民族危亡投袂奋起,在 衡山组织义军抗清。清兵入湖南,他由湘西转赴桂林,在文渊阁大学士瞿式耜的 推荐下,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后因反对朝廷中吴党首领王化澄,几陷大 狱,乃赴桂林依瞿式耜。不久,桂林失陷,瞿式耜殉难,他又辗转湘西,郴州、 永州、涟州等地,藏身瑶洞,伏处深山。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多次严辞拒绝清 统治者的赠馈和聘请,坚持民族气节,自题“明遗臣王夫之之墓 墓碣,作“六 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对联以明志,闭门著书三十余年,终身不仕, 人称“船山先生。碑传集卷五百三十,清史列传卷六十六,清史稿卷 四百八十七皆有传。回 王夫之生活在明末清初那个矛盾交错、剧烈动荡的年代,经历了亡国、家破、 被害、流亡等重重苦难,始终不屈不挠,坚持操守,最终选择归隐乡野,著书立 说。观其一生行迹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青少年时期( 求取功名) 王夫之万历四十七年( 公元一六一九年) 出生在湖南衡阳的一个诗礼人家, 他从小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父亲、叔叔、长兄对他的一生产生巨大的 。洪湛侯楚辞要籍题解【l 】湖北人民出版社,1 9 8 4 ,8 3 页 7 影响,特别对其立身处世和治学为文的思想有着很深的影响。 父亲王朝聘是一位学有宗旨、行尚节操的饱学秀才,曾七次乡试名落孙山, 后因拒绝贿赂,归隐家园,教课授徒。他的学术成果被王夫之直接继承和发挥, 成为船山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临终遗嘱王夫之兄弟,誓不降清。叔叔王廷聘是一 位文史知识极为丰富的饱学秀才。王夫之青少年时期,已受到传统的诗学和史学 的丰厚培育,主要得力于叔叔的的循循善诱。此外,叔叔篾弃功名,自甘退隐, 对他之后的生活道路和学术思想有相当大的影响。长兄王介之一生严于律己,坚 守民族节操,以授徒为生,也对他有不小的影响。 王夫之于崇祯十五年( 一六四二年) 考中举人。可叹时运不济,梦想化为泡 影。此时,还发生了他坚拒张献忠的邀请的事件,因为王夫之认为,大明的灭亡, 其梦想的破灭是由于农民的造反。以至于他后来在理论上强调忠君与社会秩序, 强调夷夏大防。 二、中年时期( 抗争逃难) 2 5 岁以后,王夫之失去了读书应试的恬静生活,不随主观意志转移地卷入 了时代的激流,历尽了忧患。 清兵入关后,在风云变幻中,王夫之一家灾难频繁,父亲、妻子等至亲在战 乱中相继去世,本人也四出逃难。王夫之面对民族危亡曾投袂奋起,在衡山组织 义军抗清。清兵入湖南,他由湘西转赴桂林,在文渊阁大学士瞿式耜的推荐下, 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后因反对朝廷中吴党首领王化澄,几陷大狱,乃赴 桂林依瞿式耜。不久,桂林失陷,瞿式耜殉难。多次失意后,王夫之决心跳出现 实斗争的漩涡,投入到文化思想学术领域。 王夫之在湖南经过了三年艰辛的流亡生活。流亡生活给他创造了锤炼思想、 静心写作的难得机遇。在这三年,王夫之有机会广泛接触社会现实,了解广大人 民的悲惨生活;也使他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了深入的观察。切身感受与实地观察, 对他之后的思想意识及学术观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晚年时期( 归隐著述) 王夫之结束了长期的漂泊,回到家乡衡阳隐居。他归隐之后,闭门著述。写 了尚书引义初稿、读四书大全说、诗广传、礼记章句、以及春 秋系列著作。 8 在他人生的最后1 2 年,自满清入关后,延续4 0 年的反抗斗争徐徐落幕了。 处于悲愤心境中的王夫之,开始哮喘。贫病交加中,以非凡的毅力潜心著述,写 出了许多杰作。主要有:噩梦、张子正蒙注、周易外传、尚书引 义、思问录、读通鉴论等。 政治形势的险恶,加之山野的荒凉和生活的窘迫,王夫之仍然是这样一种极 为艰难的条件下读书治学。拼命的治学精神使王夫之著作等身。他一生写有百余 种书,八百万余字;由于战乱,只流传下来七十三种,四百七十余万字。 清康熙三十一年( 公元一六九二年) 王夫之在湘西草堂逝世,享年七十五岁。 纵观王夫之的一生,他生逢乱世,埋下了孤愤命运的基调。他本有希望金榜 题名的,但满清的入侵使他光宗耀祖与“修齐治平 的理想顿时化为泡影。这对 封建时代的学子来说,其打击是何等沉重! 凭王夫之的学问,承认新朝,他完全 可能在新朝踏上仕途,但王夫之坚守其忠心,自甘清贫。王夫之的一生是不幸的、 充满悲剧色彩的,但他没有自我消沉,在理论著述中自觉担当起华夏文明的薪火 传人。他一生以“六经责我开生面 自期自许,为传统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 许多历史性的总结和创造性地贡献。 第二节王夫之思想概述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一位著名的思想大家。他的思想的历史地位,集中表现在 他既是宋明道学的总结者和终结者,又是初具近代人文主义性质的新思想的开创 者和先驱者。王夫之上承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和子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 宋明理学,出入儒释道三教,对中国传统思想作了批判总结;下开戊戌维新和辛 亥革命时期中国思想界之新潮。 一、哲学思想 王夫之继承和发展了张载的元气本体论学说,推倒宋儒的天理本体论及其主 静拒变的形而上学和销行以归知的认识论,在本体论、发展观和认识论诸方面都 做出了重大的理论突破和别开生面的理论贡献。 对宋明道学颠倒理气、道器关系的理本论和心本论作了深刻的批判,他的道 9 器说为近代启蒙学者提供了有力的哲学依据。 二、史学思想 王夫之通过对人类社会进化史遗存的研究和历史事变的考察,以巨大的历 史感对历史上“离合之势、“变革之会及其内在规律给以理论上的概括和总 结,提出了许多富于科学性和启蒙性的思想创见。 他提出了今胜于古的进化史观。并在“理势合一”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即 民以见天 的历史动力说。 三、宗教思想 王夫之出入儒释道三教,对宗教化的儒学、佛教和道教都作了非常深刻的批 判;与此同时,又从三教所蕴涵的哲学思想思维中吸取营养,既努力把宗教式的 终极关怀转化为人文式的终极关怀,同时又赋予人文关怀以虔敬的宗教色彩。 王夫之对传统的天命观作了有力的批判,既要打破至上神的迷信,又对否认 至上神的存在而造恶的社会后果怀有深深的恐惧。继承了中国传统,用阴阳二气 的屈仲变化来解释“鬼神 的观念,并加以发展。 四、道德伦理思想 王夫之从道德的起源和进化、一般的人性与人性的历史发展、理欲关系、义 利关系等方面,对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思想作了批判的总结,特别是对宋明理学 做了相当深刻的批判,有很多重要的理论建树。 他批判宋明理学的道德形上学和道德退化论。提出“理欲和性”、“互为体 用 的人性论。他强调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上精神追求的价值高于物质追求 的价值,人不可成为物欲的奴隶。 五、政治经济思想 王夫之认为“生民之死 高于“一姓之兴亡 ,主张实行分权制衡和允许不 同的声音的政治改革,而其对于专制可以强国论的批判、对于专制统治的非道德 性的揭露、对于经济运作中的自然法则的重要等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 确立了“生民之生死”高于“一姓之兴亡 的原则,提出了“均天下,即 按照“行之以自然 的经济法则实现社会分配之均衡的经济主张。 六、文艺美学思想 王夫之通过批判总结中国古典美学而作了别开生面的理论贡献,他对于个人 1 0 的情感、精神和独立人格的珍视而体现了个性解放的时代要求。 王夫之从重视文艺审美创作的特性出发,探讨审美创作的基本规律,认为审 美创作属于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根本区别。强调“兴”也就是灵感对于激发 感情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的命题。 通观王夫之在哲学思想、史学思想、宗教思想、道德伦理思想、政治经济思 想、文艺美学思想诸方面的建树和理论贡献,可见他的思想体系之博大精深。王 夫之创造性地继承、整理、总结了前代哲学家的理论和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构建 了其逻辑严密、结构严谨、内容丰富、见解深刻的思想体系,成为影响深远的一 代大师,成为中国文化史一座丰碑。 第三节楚辞通释简介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朴素的唯物主义者。他不仅对经学、哲学、 史学、文学有精湛的研究,对天文、地理、数学也有高深的造诣。王夫之一生致 力于学术著述,著作丰富。但由于战乱,只流传下来七十三种,四百七十余万字。 后人把它们编为船山全书十六卷。其中最足以代表其思想成就的,有周易 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问录、黄 书、读通鉴论等。 楚辞通释是王夫之研究楚辞的成果,在整个楚辞研究中占有重 要地位。楚辞通释写成于清康熙二十四年( 公元一六八五年) ,是他晚年的名 著之一,也是他隐居于湘西草堂时创作的心得。王夫之对楚辞有精深研究,楚 辞通释较前人同类著作的见解有所突破,提出了精思独到的见解,解决了许多 疑难问题,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一、楚辞通释主要版本 清康熙四十八年( 公元一七零九年) 王部刻本。清道光二十八年( 公元一八四 八年) 戊申桂东郭孔岚补刊本。清同治四年( 公元- - a 六五年) 湘乡曾氏兄弟所刻 船山遗书( 五十六种,二百八十八卷) 本。民国影印船山遗书本,民国二 十二年( 公元一九三三年) 上海太平洋书店根据王、曾刻本铅字排印本,增补著作 1 2 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 9 5 9 年1 月据船山遗书本铅字断句排印本,上 海人民出版社1 9 7 5 年2 月据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本重印本。又,1 9 7 2 年台北宏 业书局排印本、1 9 7 9 年台北广文书局排印本。又,1 9 9 9 年7 月北京出版社出版 船山遗书,八巨册,傅云龙、吴可主编,以“太平洋本为底本,以“金陵 本及其他版本、著作参校,简体横排,重新校点。又1 9 9 6 年2 月岳麓书社出 版船山全书,凡十六册。 二、楚辞通释的内容 王夫之的楚辞通释共十四卷。前七卷是屈原的作品,后七卷是宋玉等人 的作品。卷首为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列传后为张仕可的楚辞通释 序,序后有王夫之关于本书的序例五则,序例后为通释十四卷目录,目 次为:卷一:离骚经;卷二:九歌( 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 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 殇、礼魂) ;卷三:天问;卷四:九章( 惜诵、涉江、哀郢、 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卷 五:远游;卷六:b 居;卷七:渔父;卷八:九辩( 宋玉) ;卷九:招 魂( 宋玉) ;卷十:大招( 景差) ;卷十一:惜誓( 贾生) ;卷十二:招隐 士( 淮南小山) ;卷十三:山中楚辞四篇( 江文通) ;卷十四:爱远山( 江 文通) 。卷末,王夫之附己所作九昭。删去了王逸楚辞章旬中原有的七 谏以下五篇。圆 楚辞通释是王夫之一生中仅有的两部为古书作注的作品之一。明清之际, 注楚辞者甚多,大都借注释屈赋,寄托其故国之思。在此类著述中,楚辞通释 最负盛名。王夫之评释楚辞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与他个人的经历、素 养、时代的变迁都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文字狱盛行的时代,评释楚辞是 表达自己感情的较好的方式。他是抱着“亡国之痛 来注释楚辞的,在注释 的过程中,自己的复杂感情就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与屈原达成共鸣。 。周建忠王夫之楚辞通释及研究【j 1 船山学刊,1 9 8 4 ( 4 ) ,2 2 页 国洪湛侯楚辞要籍题解【m 】湖北人民出版社,1 9 8 4 ,8 4 页 1 2 第二章楚辞通释中王夫之思想的体现 王夫之作为一位思想大家,身兼文学家、哲学家、史学家等多重身份,在楚 辞通释中,不可能不透露出他的思想。因此,楚辞通释就体现出和其他楚 辞学着不同的特色。 第一节楚辞通释的哲学思想 屈原的天问是一篇奇特的哲理诗,通篇问难,没有一个答案。任何人 注释天问,不管主观上愿意与否,都不能不暴露出自己的哲学思想。王夫之 从对天问命题的意义的阐释以及对天问内容的阐释中透露出他的哲学思 想。 一、天问命题的意义的阐释 关于天问命题的意义,王逸解释为“问天 ,说“天尊不可问,故日 天问也。 王夫之则说:“说亦未是 , 并不同意王逸的说法。王逸完全是传 统的唯心主义的天命观念,歪曲屈原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因此,王夫之在楚 辞通释中对天问题意的解释是:“原以造化变迁,人事得失,莫非天理之 昭著,故举天之不测不爽者,以问僭不畏明之庸主具臣。是为天问,而非问 天。 他认为,屈原在天问中,把自然的“造化变迁 同社会的“人事得 失 都是“无心成化 的“气化之理的作用和表现,是他哲学观的体现。王夫 之所说的“天理 ,虽仍袭用了宋明理学的传统概念,但他对其的解释体现了 自己的哲学理念。他尖锐地看出他同屈原在哲学世界观上的一致。在此以前,还 未有谁如此清晰地揭示出天问所隐寓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哲理。 王夫之认为天问所问的对象是“僭不畏明的庸主具臣 ,“庸主者, 应指怀王;“具臣 者,则是上官靳尚之流。这种看法也是很有见地的。但是, 。王夫之楚辞通释i m i 中华书局,1 9 5 9 ,天问,卷三四六页 。王夫之楚辞通释【m 】中华书局,1 9 5 9 ,天问,卷三四六页 1 3 王夫之说“是为天问,而非问天m ,好象屈原以“天 的口气,或假“天 的身份,质问那些“庸主具臣 这并非屈原之意。王夫之似乎还未完全摆脱王逸 的影响。 二、对天问内容的阐释 天问中“天 字有九种,分别是“天极焉加 、“九天之际”、“天何所 沓”、“天式从横”、“环理天下 、“天命反侧 、“感天抑地”、“皇天集命 、“受礼 天下。大多数“天 字都没有人格和神秘的意义。而“天式从横 是说自然的 法则“从横 不可抵抗。“天命反侧”看起来似乎承认“天命”,但实际上是对“天 命 的否定。“皇天集命 紧接着有“惟何戒之? 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 的 提问,显然是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手法,批判君主“受命于天 的传统观念, 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 天问还有不少“帝 字,屈原在不断地质问:“帝何刑焉? “帝何竺之? “帝何飨? “帝何求? 这样一系列尖锐地质问,显示了屈原并不以为天帝是 至高无上而尊不可问,从而否定了天帝的“公正无私和“至圣至尊 。在此, 王夫之表现出作为思想家独立思考的精神,他以“说亦未是 四字对以王逸为代 表的传统解释作了明确的否定。 “天问 的“问”字,古今许多注家都理解为“问题 或“疑问”。王夫之 对此虽没有直接的说明,但从文意看,他认为主要是“问难”,所以他说“举 天之不测不爽者,以问僭不畏明的庸主臣 。也就是说,在王夫之看来,屈原 不是单纯的怀疑和无知而发问,他有自己的看法,是故意提出来“难问”那些“僭 不畏明的庸主具臣 。而戴震的屈原赋注在解释天问题意时曾指出:“问, 难也。天地之大,有非恒情所可测者,设难疑之;设难诘之。”可见,清代 著名楚辞学家王夫之和戴震都没有完全弄清“天问 二字的含义,但他们对“问 字的理解还是很有见地的。 王夫之在他具体解释天问的过程中,也表现出独特的见解。例如在解释 “冥昭曹罔,谁能极之 至“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一段十三问时,王夫之强调: “以上皆问天地幽明之故。原好学深思,得其所以然,为吉凶顺逆之原本,而为 习而不察者诘。以上所问,皆有常理常数,可原天道以验人事。而人不知,故问 1 4 之。 他的哲学思想展露无疑。而在解释“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的提问时,王 夫之说:“相传女娲一日七十化。若此之类,广异闻以诘事理之不然,见人言之 未可信也。圆 他认为,一般人信“女娲一日七十化而屈原不信,所以才故意 问。 第二节楚辞通释的历史观 屈原在楚辞天问中以大量的篇幅,对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提出了种种 问题。王夫之在楚辞通释这一部分,做了这样的说明“篇内言虽旁薄,而要 归之旨,则有道则兴,无道则丧。 从对兴亡之道及其标志的探讨展示了他的 历史观。、 一、兴亡之道 对于“兴亡之道 ,王夫之认为“兴亡在人 ,主要是在君主的有道无道。他 说“谓禹锡玄圭告成上帝歆飨,以有天下。然后世子孙,贻谋可承,何至桀而灭 丧? 天降观四方。乃授伊尹佐汤。致放伐于鸣条,而群黎九服大说。则兴亡之故, 岂不以人哉! 固 针对屈原的“皇天集命,惟何戒之 之问,王夫之则强调:“括三代之兴, 天命之,而申以大戒。乃后嗣不道,代者又兴,天命靡常也。骱“天命靡常 是殷周之际一个非常古老的哲学命题。从以上解释看来,王夫之似乎承认“天命”, 但他实际上是以“靡常”否认“天命 。“天命”的本意是天的意志能“福善祸淫 , 王夫之则用他的朴素唯物主义解释:“凡命皆气,凡命皆理矣。在他看来,“天 命”即是“天理 ,君主有道就是合乎“天命或“天理 ,所以兴之;无道则是 违背了“天命”或“天理 ,因此“代者又兴 。王夫之讲的“天命靡常 ,同他 概括天问“有道则兴,无道则丧 的主旨,完全是一致的。 二、“举贤授能 。王夫之楚辞通释i m i 中华书局,1 9 5 9 ,天问,卷三网七页 。王夫之楚辞通释f i 川中华书局,1 9 5 9 ,天问,卷三五六页 国王失之楚辞通释【m 】中华书局,1 9 5 9 ,天问,卷三四六页 。王夫之楚辞通释【m 】中华书局,1 9 5 9 ,天问,卷三,五七页 。王夫之楚辞通释d 川中华书局,1 9 5 9 ,天问,卷三六二页 王夫之认为兴亡在于君主的有道无道。然而判断有道无道的具体标志,王 夫之认为主要表现在贤能的任弃,这显然是继承了屈原“举贤授能 的主张。因 此,王夫之针对屈原的“天命反侧,何罚何佑 的提问,认为:“听贤则兴,任 奸则亡。天命无常,惟人所召。屈原问伊尹“何卒官汤,而尊食宗绪? 王夫 之解释:“任贤勿贰,汤之所兴也。尊食宗绪,谓赐以世禄。 屈原问:“武发 杀殷,何所悒? 载尸集战,何所急? ”王夫之回答:“载尸,所谓父死不葬也。惑 嬖妾,弃贤任谗,人所公愤,故武王急于燮伐。 但是,任贤须得知贤,知贤又有待于明君。这一点,王夫之和屈原都有深切 的体会。因此,王夫之指出:“言贤者之生不偶,非世人所知,待圣之而后兴也。 固根据屈原“师望在肆,昌何识 的问题,王夫之强调:“惟圣知人,昏主进前而 不知 。所以说屈原当年遇到的问题,也是王夫之当时遇到的问题。所以时虽异 而心有同感。 第三节楚辞通释中的其他思想 一、文艺美学思想 孟子曾提出一个著名的文学接受命题“知人论世 ,王夫之也同意此说法。 他认为解释古人的作品,应该首先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了解作 者的身世和思想发展过程。这种思想家特有的科学而严谨的思维方式给以后研究 楚辞的人以极大的启发。因此,王夫之认为:只有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出发, 不“舍本事以求情 ,才能“达屈子之情于意言相属之际。 ” 例如,王夫之对离骚、九章的评价,就是体现了其文艺美学思想。他 在序例中指出:屈原作品“或为怀王时作,或为顷襄时作。时异事异,汉北、 沅、湘之地异。”故虽“蔽屈子以一言日忠 ”,但因时期不同,这种“忠 又 。王夫之- i m i 中华书局,1 9 5 9 ,天问,卷三,六零页 o 王夫之楚辞通释- i m i 中华书局,1 9 5 9 ,天问,卷三六二页 o 千夫之楚辞通释【m 】中华书局,1 9 5 9 , ;天1 h - ,卷三,六一页 固王夫之楚辞通释【m 】中华书局,1 9 5 9 ,天问,卷三五八页 固王夫之楚辞通释p v q 中华书局,1 9 5 9 。天问,卷三六一页 王夫之楚辞通释【m 1 中华书局,1 9 5 9 ,序例,五页 o 王夫之楚辞通释口咽中华书局,1 9 5 9 ,序例,五页 王夫之楚辞通释【m 】中华书局,1 9 5 9 ,序例,五页 1 6 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因此他认为离骚应作于怀王时期,“按离骚之作, 当怀王之时。怀王虽疏远原,而未加窗流之刑,其后复悔而听之,欲追杀张仪而 不果。原以王不见听,退居汉北,犹有望焉。故其辞曲折低回。虽有彭咸之志, 固未有诀也。言讽而隐,志疑而不激。而九章则应是顷襄王时期所作, “迨顷襄狂惑。窝原于江南,绝其抒忠之路。且弃故都而迁寿春。身之终锢,国 之必亡,无余望矣,决意自沈。而言之无容再隐,故九章之词,直而激,明 而无讳。章者,无言不著。以告天下后世,而白己之心也。圆”以上的评价不仅 是他文艺美学思想的体现,也展现了王夫之通过思想文化的梳理来评释作品的理 念。 二、对神话传说的看法 我们都知道屈原的天问保留了许多神话传说,历来许多楚辞学家对其未 能正确认识。而王夫之发挥了屈原这种反对神秘主义和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对 这些怪异传说做出唯物主义的解释,说明其神话寓言的特性。 例如,传说月亮有“顾菟在腹 ,王夫之说:“月中暗影似兔者。 ”否认了 传说,对此作了科学的解释,它只是月亮的阴影。传说夏禹治水时有“应龙 在 前面画地成川,禹因而疏之导之,王夫之说:“实则禹循水脉,水脉亦谓之龙耳。 传说康回怒触不周山,夫之说:“要之寓言耳。 传说有神日“烛龙 ,在北 极以烛代光,王夫之说:“亦以意想象耳。 对这三个传说,王夫之肯定了它们 作为神话寓言的想象特征。 此外,对于“延年不死”的传说,王夫之的分析和否定入情入理:“延年不 死,导引之士言之。然相传出没人间者数百年,亦不复见,则寿固有所止。亲故 凋尽,死于崖谷,人无知者耳。而对于“羿射九日 的神话,王夫之虽不能 从民俗学上探其渊源,但他解释为:“或尧承挚乱,天下僭为帝者不一,拜灭其 九。当亦喻言。 仍是有道理的。所以郭沫若也同意王夫之的观点,在中国 史稿中指出:“十日并出 反映当时十个氏族或部落首领同时称王,那么“弈 。王夫之楚辞通释i m l 中华书局,1 9 5 9 ,九章,卷四,六五页 国王失之楚辞通释- i m 中华书局,1 9 5 9 ,九章,卷四,六五页 o 王夫之楚辞通释【m 1 中华书局,1 9 5 9 ,天问,卷三四八页 国王夫之楚辞通释【m 】中华书局,1 9 5 9 ,天问,卷三,五零页 王夫之楚辞通释l m 】中华书局,1 9 5 9 ,天问,卷三,五零页 王夫之楚辞通释i m 】中华书局,1 9 5 9 ,天问,卷三五一页 o 王夫之楚辞通释 m - i 中华书局,1 9 5 9 ,天问,卷三,五二页 王夫之楚辞通释 m i 中华书局,1 9 5 9 ,天问,卷三:n - 页 1 7 射九日 也就是消灭了九个氏族或部落。 三、早期启蒙思想的萌芽 楚辞通释对天问的解释中,还存在一些早期启蒙思想的萌芽,这是 难能可贵的。例如,对于周取代殷,王夫之解释为:“臣主无常,有德则兴耳。 对于屈原“迁藏就岐,何能依”的提问,王夫之的解释是:“太王舍郐之畜聚而 迁岐,何所凭依? 以立国依于民也。对于“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 的提问, 王夫之解释为:“子西试以上位自予,非贪大位,为社稷也。故忠名不损,忠臣 苟利于国家。 ”“臣主无常”,“立国依民 ,忠臣必要时可以“试以上位 自予 ,这些观点体现了早期启蒙思想的萌芽,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君君、臣 臣 的宗法观念进行了冲击。王夫之不愧既是宋明道学的总结者和终结者,又是 初具近代人文主义性质的新思想的开创者和先驱者。 。王夫之楚辞通释【l 川中华书局,1 9 5 9 ,天问,卷三六一页 。王夫之楚辞通释【m 】中华书局,1 9 5 9 ,天问,卷三六一页 国王夫之楚辞通释【m 】中华书局,1 9 5 9 ,天问,卷三六四页 1 8 第三章楚辞通释的文献成就 王夫之在注释字词方面,相对于其他楚辞学家要少得多。而且字里行间闪烁 着“义理可以日新,而训诂必依古说”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观点和治学方法的光辉。 王夫之毕竟是明清著名的大学者,他以一代学者博通、精审、识断的功力,在文 献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第一节传统方法注释字词 义训、声训和形训是传统训诂中释字词的三种主要方式。历代楚辞注本 在运用义训、声训和形训注释字词时,大都是以义训为主。楚辞通释注释字 词的基本方式继承了传统训诂的原则和方法,并有自己的特色。 一、采用声训注释字词 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没有采取大家都用的以义训为主的方法,而是采 以声训为主。他通过大量的通假字,来注释字词。常用格式有“某与某同( 通) , 有时也用“某,某也 。绝大多数时候是用本字解释假借字,极少数时候则用假 借字来解释本字。例如:离骚“椴又充夫佩帏 句,王夫之注:“帏,与棉 同,佩曩也。 ,“陟陧皇之赫戏兮 句注为:“戏,与曦同。 。圆九歌湘 君“隐思君兮罔 侧 句,他注为:“目 侧,与悱恻同。 。 九歌河伯 “紫贝兮朱宫 句,注为:“朱,与珠通。一。 九章惜诵“指苍天以为 正 句,注为:“正,证也。 在楚辞通释中,类似的例子还相当多。如:“遂与邃通( 天问) 、 “施与驰同”( 天问) 、“详与佯同”( 天问和抽思) 、“晌与瞬同 ( 怀沙) 、“泄与波同”( 惜往日) 、“辟与譬同”( 惜往日) 、“伴 。王夫之楚辞通释【m 】中华书局,1 9 5 9 ,离骚经,卷- 二一页 圆王失之楚辞通释【m 】中华书局,1 9 5 9 ,离骚经,卷一,二叫页 圆王夫之楚辞通释r m 】中华书局,1 9 5 9 ,九歌,卷二,二九页 。王夫之楚辞通释【l 川中华书局,1 9 5 9 ,九歌,卷二,四零页 囝王夫之楚辞通释 m i 中华书局,1 9 5 9 ,九章,卷四,六六页 1 9 与泮同”( 悲回风) 、“咬与皎同 ( 远游) 、“肃与宿通”( 远游) 、 “汤与呖通 ( 远游) 、“溶与容通 ( 远游) 、“辟与避间 ( 远游) 、 “真与贞同 ( 卜居) 、“洁与絮通 ( 卜居) 、“亢与伉同”( 卜居) 、 “陋与池同 ( 招魂) 、“沙与砂同 ( 招魂) 、“户与扈通 ( 招魂) 、 等等。 楚辞通释继承前人的方法,注释字词时把同源字和通假字的格式混在一 起,采用“某,某也 ;或是“某与某同( 通) ”的格式。例如:离骚“日勉 隍降以上下兮 后注:“隍,与升同。 。天问“白蜕婴葬 后注:“婴, 与缨通。 圆,“勋阖梦生 后注:“生,与姓同。” 。九章怀沙“进路 北次兮 后注:“北,背也。 ,“章画志墨兮 后注:“志,记也。 。九 章桔颂“橘徕服兮 后注:“徕,与来通。” 。远游“悲时俗之迫阮 兮后注:“陬,与隘通。”。卜居“将从俗富贵以蝓生乎”后注:“蝓, 与偷同。 这样的例子,楚辞通释中还有不少,如:“诶同俟 ( 离骚) 、“圉 与御通( 离骚) 、“寞与填通”( 天问) 、“错与厝通 ( 天问) 、 “臧与藏同 ( 天问) 、“巅与颠同,仆也 ( 惜诵) 、“信与伸同”( 惜 诵) 、“薄与泊同,近也 ( 涉江) 、“敖与傲通 ( 抽思) 、“逻与晤 同”( 怀沙) 、“曾与层通 ( 桔颂) 、“相羊与倘佯同”( 悲回风) 、 “委移与逶迤同 ( 悲回风) 、“俳与徘同 ( 远游) 、“柘与蔗通 ( 招 魂) 、“勺与酌通”( 招魂) 等等。 二、通过注音辨义 历代楚辞注家的任务之一,是为楚辞字词注音。但在绝大多数情况 下,楚辞通释不是为了注音而注音,而是通过注音来辨义。专门注音只有在 注某些连绵词等少数情况下才出现。例如离骚“恐鹈觖之先鸣兮 注为: o 王夫之楚辞通释【m 】中华书局,1 9 5 9 璃骚经,卷一,一九页 o 王夫之楚辞通释【m 】中华书局,1 9 5 9 ,天问,卷三五四页 霸王夫之楚辞通释【m 】中华书局,1 9 5 9 ,天问,卷三六二页 王夫之楚辞通释【m 】中华书局,1 9 5 9 ,九章,卷p q ,八四页 回王夫之- i m 中华书局,1 9 5 9 ,九章,卷四,八二页 王夫之楚辞通释【m 】中华书局,1 9 5 9 ,九章,卷四,九一页 。王夫之楚辞通释【i v q 中华书局,1 9 5 9 ,远游,卷五,一零二页 9 王夫之楚辞通释【m i 中华书局,1 9 5 9 ,卜居,卷六,一一六页 “鹈觖,读如提决,远游“载云旗之逶蛇 注为:“逶蛇,音威夷 。 正因为如此,楚辞通释中,有的章节甚至没有一个注音。如离骚首章八 旬,东皇太一第三至第六句,天问“焉有石林 至“鸟焉解羽 二十 旬等等。这种某些章节没有一个注音的现象,说明了他的注音有着明确的目的, 即通过注音来辩义。有以下三种情况:通过多音多义字注释、音义同释、辨析音 义。 1 、通过多音多义字注释 王夫之常用多音多义字来注释字词,虽是注音,但实际上是通过注音指明该 字的另一个意义。王夫之指明多音多义字的方法主要用直音、反切、读如等,有 时注明声调,有时也用术语“如字 。例如:离骚“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后 注:“解,音蟹。 ,“又重之以修能后注:“重,直龙切。 ,天问 “而吉妃是得 后注:“妃,读如配。”固。招魂“旋入雷渊 后注:“旋, 去声。 。这几个例子,如果用今天的直音法来读,分别还可读作“姐”、“虫 、 “玄”、“社的音,在读这些音的时候,它们的意义显然是不同的。 2 、音义同释 王夫之还经常在给多音字注音后,还进一步解释其字义,其方法也主要用直 音、反切、读如等,但直音很少用。例如:离骚“来吾道夫先路”后注:“道, 去声,引导之也。 。九歌东皇太一“瑶席兮玉填”后注:“琪,读如 镇,以压席者。九章惜诵“中闷瞀之饨饨”后注:“俺,徒昆切, 屯结于心也。 。九章悲回风“孤子哙而技泪兮后注:“哙,渠饮反, 口急不能言也。 3 、辨析音义 王夫之在注释字词时,还经常以明确的方式来辨析音义。主要的是对出现在 不同句子中的相同字词通过注音来区分其不同的意义。例如: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