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江苏省蚕丝行业比较优势研究.pdf_第1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江苏省蚕丝行业比较优势研究.pdf_第2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江苏省蚕丝行业比较优势研究.pdf_第3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江苏省蚕丝行业比较优势研究.pdf_第4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江苏省蚕丝行业比较优势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江苏省蚕丝行业比较优势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要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茧丝绸生产和贸易国,悠久的历史和系统的技术 使我国生丝产量在世界市场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加入 w t o 后,我国生丝出 口贸易的环境明显改善,配额限制的逐步取消和进口关税的降低,越来越有 利于我国生丝出口贸易的发展, 进而促进茧丝绸业的发展。但是,加入 w t o 后我国生丝业生产流通领域逐步向外国资本开放,外国丝绸企业会加大对茧 丝绸生产经营和流通领域渗透,对生丝业相关企业的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 因此,能否把机遇变成现实的利益,促进中国茧丝绸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 十分重大。 江苏省是我国蚕茧主产地之一,其蚕茧生产在全国蚕茧生产中占有十分 重要的地位,且江苏省蚕农养蚕经验丰富、技术成熟,因此,江苏省蚕业的 发展对我国蚕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区域经济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结 合,通过对蚕丝业生产潜在比较优势地区差异的分析,为江苏省蚕丝行业的 布局调整和优化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构建生丝出口贸易 的预测出口价格模型,以此为江苏省如何充分发挥蚕丝行业比较优势提供政 策建议。 本文共分绪论、机遇和挑战、生产成本分析、比较优势分析、预测价格 模型、政策建议等六章。 关键词:蚕丝行业;生产成本;比较优势;出口价格;区域可持续发展 江苏省蚕丝行业比较优势研究 ii abstract china, as the worlds largest silk cocoon production and trade states, a long history and the technical system so that chinas raw silk production in the world market has obvious competitive advantages, after joining the wto, china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export raw silk trade environment. however, after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raw silk industry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areas will be gradually open to foreign capital, foreign enterprises will increase its silk cocoon silk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areas of infiltration, raw silk industry related businesses on the pressure of competition will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 therefor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is only to the cocoon silk industry a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the possibility of this opportunity into reality interests, so as to promote china cocoon and silk indust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lso requires unremitting efforts. cocoon produc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for cocoon production in the country in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and the jiangsu province farmer sericulture experienced, mature technology,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sericulture in jiangsu province on chinas seri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from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combin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tegration, the silk industry through the production potenti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the analysis of differences, jiangsu province silk industry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layout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basis for this paper innovation is also constructed export raw silk export prices forecast model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is comparative advantage to provid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introduction,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 cost of production analysis,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price forecasting model,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 silk industry; production costs; comparative advantage; export prices;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 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 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授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以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 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承诺书) 作者签名: 日 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论 1 . 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 . 1 . 1 选题的背景 自 1 9 4 9 年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丝绸生产和对外贸易就逐步走上了恢复和发 展之路。我国逐渐成为世界上较大的茧丝绸生产和出口国,2 0 0 6 年的生丝产量 达 6 . 1 万吨,占整个世界生丝产量的 7 2 . 9 % ,其中大约 7 0 % 经由生丝、绸缎和丝 绸服饰等商品形态出口国外。1 9 5 0 2 0 0 6年的 5 6年间我国仅生丝一项的出口 总量就达 3 0万吨,出口创汇总额达 3 1 0亿美元;2 0 0 6年我国出口生丝 2 . 8万 吨,出口创汇 2 6 亿美元,可见生丝依然是我国出口创汇的大宗商品之一,蚕丝 业属于外向型出口创汇产业。 世界经济已经跨入 2 1 世纪的大门, 包括农产品贸易在内的全球贸易自由化 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茧丝绸生产和贸易国,悠久的历 史和系统的技术, 使我国生丝产量在世界市场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如何充分利 用加入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扩大其在世界市场上的消费,对于我国 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极为重要。 加入 w t o 后,我国生丝出口贸易的环境有个明显的改善。随着配额限制的 逐步取消和进口关税的降低,会有利于我国生丝出口贸易的发展,进而促进茧 丝绸业的发展。但是,加入 w t o 后我国生丝业生产流通领域将逐步向外国资本 开放,外国丝绸企业会加大对茧丝绸生产经营和流通领域渗透,对生丝业相关 企业的竞争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生丝业横跨农、工、贸三大部门,存在有一条非常明显的产业链:养蚕业、 制丝业、丝织业、丝绸服饰业、丝绸外贸出口。在此产业链中,以下问题制约 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比较优势的发挥: 一是国内各省市区蚕桑生产结构不合理, 最具比较优势的省、市如重庆、成都、贵州、陕西,蚕桑发展水平滞后,缫丝、 服装等产业发展缓慢,严重制约了比较优势的发挥和地区经济的增长。二是国 内蚕茧收购价暴涨暴跌,1 9 9 5年和 2 0 0 4年二次出现 1年内收购价格波动超过 1 0 0 % 。三是生丝出口定价不合理,国内低价出口倾销问题严重。 江苏省是我国蚕茧主产地之一,现有 1 1 0 万户农户从事蚕业生产,占江苏 江苏省蚕丝行业比较优势研究 2 省总农户的 7 . 1 % 左右。2 0 0 5 年江苏省共发放蚕种量 2 8 1 万盒,生产蚕茧 9 9 5 6 0 吨,占全国总产量的 1 9 . 4 % ,蚕茧产值达 1 6 . 4 亿元。江苏省的蚕茧生产在全国 蚕茧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且江苏省蚕农养蚕经验丰富、技术成熟,因 此,江苏省蚕业的发展对我国蚕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栽桑养蚕是江 苏省农村传统的骨干副业,是蚕区农民,尤其是苏中、苏北集中产区农民的重 要收人来源。近年来,在“巩固提高苏南,积极发展苏北”的指导思想下,江 苏省蚕业生产布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上世纪 7 0 年代以前,江苏省蚕桑主要集 中在苏南地区,2 0 世纪 7 0 年代末 8 0 年代初,随着乡镇工业大量兴起,农村产 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苏南的桑田面积不断减少,生产比重不断下 降。目前苏南地区只有吴江、丹阳、金坛、溧阳等少数县( 市) 还保持一定的生 产规模。2 0 0 5 年,江苏有桑园面积 1 3 6 万亩,其中苏南 1 6 . 5 万亩,占 1 2 . 1 % , 苏中苏北 1 1 9 . 5 万亩, 占 8 7 . 9 % 。全省年饲养蚕种 2 9 7 万张,其中苏南 2 7 万张, 占 9 . 1 % ,苏中苏北 2 7 0 万张,占 9 0 . 9 % 。江苏蚕桑已集中到苏中、苏北的沿江 沿海平原和徐淮平原蚕区,南通、盐城两市生产比重占到全省的 6 0 % 以上。全 省蚕桑生产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区域布局,海安、东台等 5 个年产茧 1 0 万担以上 的县( 市) 的产茧量占到全省的 5 0 % 以上;1 0 个年产茧 5 万担以上的县( 市) 的产 茧量已占全省的近 7 0 % ,以重点乡镇、专业村组为特点的蚕桑适度规模经营格 局,桑园的区域化、集约化布局,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蚕桑生产基础 1 。 无论从国计还是从民生的角度来说, 生丝业都是江苏省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生丝出口贸易对江苏经济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第一,生丝出口贸易促进了蚕 桑业生产专业分工。农村蚕桑生产链条中,蚕种制造养蚕、缀丝等环节独立开 来,向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第二,生丝出口贸易创造了较高的产 业价值,蚕桑业可以吸附更多的活劳动,能充分利用闲置资源,从而创造了较 高的劳动价值,蚕桑收入成为农户家庭重要的收入来源;第三,生丝出口贸易 推动了江苏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在对外贸易的推动下,江苏省包括农村产业 结构在内的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业、手工业、工业、交通 运输业、邮电业、商业、对外贸易和金融业等,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现代化产业 体系。 1 . 1 . 2 研究的意义 根据中国纤维检验局对全国已获取缥丝生产准产证的生丝企业的生丝产品 1 胡建, 张志峰, 王羽骋, 江苏省茧丝绸行业发展战略研究m, 江苏蚕业, 2007(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实施国家质量检验显示,蚕茧主产省份的蚕茧生产水平与生丝产品的加工水平 成正比,蚕茧主产省份的生丝生产和加工水平在全国处于前列,非蚕茧主产省 份的生丝生产和加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生丝产品质量处于中等 水平状态,高等级生丝产品所占比重太小。蚕茧是江苏省的一种主要农产品, 与蚕茧生产相竞争的作物主要有粮食作物、油菜作物、棉花等。蚕茧与其它农 产品比较效益的高低是生丝业能否可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 分析我省蚕丝行业的竞争力需要了解蚕茧生产成本及其变化趋势,然后才 可以对我省蚕丝行业的比较优势进行反省,明确蚕业产地转移和技术发展的可 能方向。长期以来我国对粮食和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价格、比较优 势等问题的研究较多,但对蚕丝行业的比较优势至今尚未有较系统深入的专题 研究。因此,对江苏省蚕丝行业的比较优势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从实践意义 上讲,本研究成果将有助于蚕业科研者、生产者了解蚕丝行业发展趋势,从而 结合实际情况调整生产成本的投入,提高劳动者效益,并为国家和行业主管部 门制定相关宏微观政策提供较充分的理论依据;从理论价值而言,本文的研究 也丰富了农业经济学及区域经济学的内涵。 1 . 2 文献综述 1 . 2 . 1 国外文献综述 从查阅国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看,主要集中于日本和印度,其他国家比较少。 日本在二十世纪初,就成立了蚕丝经济研究会,一批学者和专家研究撰写了相 关著作。如 1 9 1 2 年,加藤正知编著蚕业经济论 ;1 9 2 3 年,早川直漱编著蚕 丝业经济讲话 ;1 9 3 3 年,志村茂治编著生丝市场论 ;1 9 3 9 年,平冈谨助编 著了蚕丝业经济的研究 。但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日本产业结构发生 重大变化,茧丝绸日趋萎缩,研究茧丝绸发展问题大不如前,而且趋向于一种 “保”的研究,也就是研究如何防止茧丝绸业下滑。印度近二十多年来,茧丝 绸业迅速发展,成为世界茧丝生产第二大国。研究茧丝绸业发展问题受到重视, 1 9 9 8 年印度成立了蚕业培训与研究中心,开设了蚕丝业经济的课程,编制 茧丝绸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日本和印度的研究,对茧丝绸业发展起到了积极 作用。 国外对比较优势的研究始于 2 0 世纪六、七十年代,而且多集中在比较优 势的测定方法和实证分析上,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较少。李嘉图最早提出比 江苏省蚕丝行业比较优势研究 4 较优势的概念1。目前国际上通产使用国内资源成本法(d r c )测算比较优势的 大小。国内资源成本法是由布鲁罗(b r u n o )和克鲁格(k r u e g e r )提出的2。 它测算出发展有利可图的项目的收益和通过贸易保护来维持无利可图项目的成 本。亚洲发展银行、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经合组织、c i m m y t 、 国际粮农组织 和世界银行等研究机构广泛地使用 d r c标准进行政策分析3。布朗( b r o w n . l ) 在评价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时认为,如果一国生产一单位产品的机 会成本小于这种产品的边际价格,则该产品生产和出口有比较优势,并以此来 讨论、分析了比较优势在资源配置中的含义4。巴拉萨( b a l a s s a ,b . ,1 9 6 5 ) 在测算部分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时采用了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法( r c a ) 。 所谓显示比 较优势指数法是指一个国家某种产品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产品占世 界出口份额的比率。此方法后被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普遍采用。卡特和钟甫宁 (c a r t e r a n d z h o n g ,1 9 9 1 )5的报告是国内较早运用实证方法对中国农业的 比较优势进行分析的研究,研究不仅对比较优势进行了数量分析,而且还涉及 了地区生产结构的调整。布鲁罗( b r u n o ,m . ) 6 比较优势的评价方法时认为, 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所消耗的各种国内要素机会成本与这种产品所获得的净 收入的比率小于汇率,那么这种产品的生产与贸易具有比较优势 2 。布鲁罗的这 种思想为后来皮尔森( p e a r s o n ,s . r . ,1 9 7 3 ) 7 确立比较优势国内资源成本法 ( d r c ) 评价方法8时所采用。 1 . 2 . 2 国内文献综述 从蚕丝行业的发展研究来看,中国丝绸协会的王庄穆在所编著的四卷丝 绸笔记( 1 9 8 6 1 9 9 9 ) 中收集了大量的丝绸出口贸易数据,并撰写了多篇关于 西欧、印度、日本、韩国和香港丝绸市场的综述性文章,对我国丝绸贸易的国 别策略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厉以宁和秦宛顺在中国对外经济与国际收支研究 ( 1 9 9 1 ) 一书中, 运用经济学模型对 1 9 6 5 1 9 8 1 年我国生丝出口的价格弹性进行 了分析,据他们测算:我国生丝出口的价格弹性系数为- 0 . 5 6 6 6 。张一弛在论 我国生丝出口的“联营统交制”的完善( 1 9 9 3 ) 的论文中,对我国生丝出口贸 易的组织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完善“联营统交制”的对策。季敏波在国内外 丝绸业与丝绸市场分析( 1 9 9 4 ) 的论文中,对世界丝绸市场的消费量进行了线 性回归预测。 顾国达在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和发表的系列论文中( 1 9 9 5 2 0 0 0 ) , 分析了日本、韩国、印度、巴西、泰国和我国蚕丝生产和丝绸贸易的特点,9 0 2 bruno , m., domestic resource cost and effective protection : clarification and synthesi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年代中期我国茧丝绸业发生危机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王玉荣在中 国蚕丝绸业陷入困境的原因及对策( 1 9 9 7 ) 的论文中也探讨了我国蚕丝业陷入 困境的原因,并提出了重振我国丝绸业的对策。檀学文在试论世界茧丝绸市 场容量有限性( 2 0 0 0 ) 的论文中论述了世界丝绸市场容量的有限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茧丝绸业的迅速发展,促使许多专家学者广泛深入地 研究该行业的发展问题9。如向仲怀主编的中国蚕种学10 ( 1 9 9 5 ) 、王庄穆 编写的丝绸笔记 、高一陵的现代蚕业经营( 1 9 9 1 ) 、朱新序编著的中国 丝绸史( 1 9 9 2 ) 、许梅珍的蚕茧经营学( 1 9 9 3 ) 、王光江的蚕业经济管理 ( 1 9 9 6 ) 、李瑞的蚕丝业经济学( 1 9 9 8 ) 、顾国达的世界蚕丝业经济与丝绸 贸易11 ( 2 0 0 1 ) 与蚕业经济管理( 2 0 0 2 ) 、中国丝绸协会的中国丝绸年 鉴等,这些研究对我国茧丝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目前研究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现状来看,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 理论分析与研究;二是实证分析与对策探讨。在理论分析与研究中,对农产品 比较优势理论基础的认识和理解不尽一致,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农产品比较优势 理论源于国际贸易理论体系,这一体系以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石, 经过其他经济学家的发展和完善, 已经成为微观经济学中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至今仍在经济学界占据支配地位,也是研究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理论基础。 陈希煌运用国内资源成本系数 d r c c 、社会净收益 n s p 和保护率 n p r 测定和 分析了台湾农业的比较优势和受保护程度的变状况,分析发现,随着台湾经济 的发展,农业的 d r c c 值呈快速上升趋势,表明比较优势不断下降,同时,为了 保护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在政策方面对农业生产的保护程度也日益加强;方 成等运用 p a m ( p o l i c y a n a l y s i s m a t r i x ) 模型分析了中国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 势( 1 9 9 9 ) 和生产状况。研究表明,中国耕地匮乏、劳动力丰富这一资源禀赋决 定了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除了大米。粮 食产品和油籽产品与其他农产品相比总体上都不具有比较优势,而烤烟、棉花、 水果和蔬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适合于中国的农业生产 3 。 近几年,国内对农业比较优势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比较优势的测定和 分析,政策建议也都主要围绕发挥和增强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对生产结构的 调整很少谈及。陈武的比较优势与中国农业经济国际化( 1 9 9 7 ) 12,用显 示性比较优势指标分析了中国 1 9 8 5 1 9 9 2 年中国粮食、食物、农产品与农林渔 业产品的比较优势,认为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发生了大幅度下降,从较强比较 3陈希煌, 经济自有化与稻米政策之调整j, 农业与经济, 1993(14) 江苏省蚕丝行业比较优势研究 6 优势变成弱比较优势;在农产品内部,粮食产品比较大幅度下降,而油籽类、 纤维类经济作物及茶叶、蜂蜜等产品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蔬菜、食糖和部分 水畜产品地比较优势有所上升。 徐志刚的比较优势与中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 2 0 0 1 ) 采用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法和综合优势指数法测定、分析了中国各省市主 要农产品( 包括粮食产品、经济作物产品以及饲养业产品) 生产的比较优势,并 以种植业为重点分析对象, 探讨了我国种植业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相应政策。 傅龙波等运用区域平均成本法对江苏省农业区域比较优势进行了实证分析 ( 1 9 9 8 ) , 在详细测定和分析了省内不同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差异和变动状况后, 结合各区各产品的自给率,对不同产品从省内不同区域不同农产品比较优势差 异和变动状况后,结合各区各产品的自给率,对不同产品从省内区际贸易和省 外进出口贸易两个层次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贸易政策。该研究是极少数对农业生 产区域比较优势的产证研究,但该研究的着眼点是依据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调 整江苏省农产品贸易政策。 总的来看,国内外对比较优势的定量分析大多局限在全国平均水平,对区 域经济比较优势的测定与分析很少;与比较优势结合的研究多为对农业发展政 策、农业增长、贸易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分析,而结合地区比较优势的测定讨论 地区生产结构调整的研究报告还基本尚未见到。 1 . 3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与方法 1 . 3 . 1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从质的方面揭示生丝行业的特征是必要的,但事物的一定的质往往蕴藏在 事物的一定的量中,离开数量就无法弄清事物的性质。生丝行业涉及面广,产 业链长,国内外市场瞬息万变,各种信息随时产生。客观上要求将定性分析和 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在对大量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掌握生丝行业发 展趋势,并采取及时、准确的决策加以应对。本文引用的诸多数据为论点的确 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1 . 3 . 2 区域经济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 以及与此有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的区域决策的科学4。本文研究的江苏省蚕丝行业, 即是一个区域经济活动的自 组织,利用区域经济原理,应用所构建的区域比较优势评价指标体系和区域比 较优势测算模型展开具体分析和比较,反映江苏蚕丝行业满足国内需求的程度 及在国内、区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分析确定其具有的比较优势。 国际贸易是商品(包括劳务和技术)交换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世界各国 (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活动。它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过境贸易5。本文在 国际贸易理论的指导下,阐述了江苏省的生丝出口贸易现状,并尝试建立出口 定价模型,对江苏省生丝出口定价进行了分析预测,为蚕丝行业的种植、生产、 加工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1 . 4 本文的重点和结构 本文通过测定江苏省生丝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确定生丝业生产比 较优势的变动趋势和规律;通过对蚕丝业生产潜在比较优势的地区差异分析, 为江苏省生丝业生产的布局调整和优化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尝试构建生丝出 口贸易的出口价格预测模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供政策建议。 本文共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要介绍了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 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本论文的结构;第二部分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江 苏省发展蚕丝行业所面临的良好机遇;第三部分实证分析了江苏省蚕丝行业生 产成本的变化以及与其他农产品的竞争力比较;第四部分通过比较优势指数的 选取,对江苏省蚕丝行业的比较优势从国内和国外两个不同的范围分别进行了 比较;第五部分按照国际贸易的原理,利用比较优势,建立回归模型,对生丝 的出口定价作出了预测分析;第六部分按照区域经济的原理,以建设产业链为 中心进行分析,同时对江苏省蚕丝行业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建议和对策。 4安虎森,区域经济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 5黄鲁成,国际贸易学 m ,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 9 9 6 江苏省蚕丝行业比较优势研究 8 第二章 江苏省发展蚕丝业面临的机遇 2 . 1 良好的发展条件 江苏是我国较早从事蚕桑、茧丝绸生产的省份之一,我国丝绸传统的主产 区,有“丝绸之府”的美誉。多年来江苏茧丝绸产业处于全国前列,蚕桑生产 遍及全省 13 个市、约 60 个县(市、区),具有从蚕种制造、栽桑养蚕、缎丝绢 纺,到丝织、印染、服装成品、出口贸易的完整产业链13。截至 2005 年统计 显示,江苏从事蚕桑生产、茧丝绸加工的人员有上百万人,全省蚕农年茧款收 人数十亿元,茧丝绸后道加工产值近 400 亿元,外贸出口约 10 亿美元。茧丝绸 业在江苏蚕区的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吸纳大量劳动就业,以及在渲染江 苏特色的传统文化内涵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江苏属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有寒暑变化显著,四 季分明的特征,全省年平均气温为 1316 度,具有适宜桑树生长和桑蚕生长的 良好环境。养蚕布局现为春、夏、早秋、中秋、晚秋 5 期蚕,蚕农在 610 月, 月月均有收入。江苏省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桑园面积广大,气候适宜,自 然优势明显,有很多区县适宜发展种桑养蚕业。蚕茧生产有着适宜的条件,蚕 农有丰富的养蚕经验,发展蚕茧生产,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是扶贫的有效措施, 这都为茧丝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特别是我省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 得种桑养蚕的劳动力成本较低。 江苏省是全国重点蚕区之一,早在殷商时代就已养蚕缫织,具有悠久的历 史。目前江苏省家蚕品种已实现了四次更迭,即自留自养土种、三元杂交品种、 四元杂交品种、人工选育等,现在正在进行第五次品种更换,从品种数量来看, 前 4 代品种比较单一,基本沿用了以 1 个春用,1 个夏、早秋用品种为主的基 本格局。优良品种是发展蚕桑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最有效的增产手段。在 蚕种工作中,要选育解舒率高而稳定的蚕品种,茧丝纤维适中、茧丝纤度开差 小、净度良好的品种6。 江苏省的丝绸工业基础比较坚实,多年来经过技术改造,一批丝绸骨干企 业采用了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培养了一支较为成熟的科学研究、产品设计 队伍,丝绸科研成果和新产品不断涌现,拥有巨大潜能的国内丝绸市场已基本 形成,众多企业己形成销售网络,行业管理日趋完善,丝绸业的地区布局、产 6张以俭, 试论江苏省蚕品种育种方向与措施j, 江苏蚕业, 2005(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业结构、产品结构日益优化,管理越来越科学,使得江苏省蚕丝绸行业的发展 条件更为有利。 2 . 2 强大的竞争优势 目前世界丝绸消费总量基本维持在每年 5 万左右,我国生丝和丝绸生产占 到世界总产量的70%和45%, 出口量分别占国际贸易市场80%左右和60%左右, 丝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主导优势7。2006 年 16 月份我国规模以上丝绸行 业企业数量为 1277 家,实现工业总产值 319.05 亿元,同比增加 17.96%;实现 销售收入 310.84 亿元,同比增加 17.24%;完成利润总额 7.70 亿元,同比增加 34.15%;完成出口交货值 47.0 亿元,同比增加 13.44%。我国丝绸产品在欧美 市场不受配额限制,而其他丝绸生产国的减产导致国际竞争趋缓,使得我国丝 绸出口保持较快的增长8。蚕种是茧丝绸业的基础,江苏又是我国蚕业主产区, 因此茧丝绸业的发展必将带动江苏蚕种业的发展。 江苏蚕种、蚕茧生产规模占全国 1/5;工业加工能力占全国 1/4;外贸出口 名列前茅,具有完整的生产、加工、贸易产业链。我省主要蚕丝产品产量和出 口创汇曾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经过“九五”及“十五”期间的调整,从苏 南到苏北,基本形成了从丝绸成品、半成品到原料生产的产业梯度,这种产业 化发展的良好势头有利于江苏省蚕桑业发展和壮大。 与国际国内竞争对手相比较,我省在丝绸原料、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力素质 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些优势将继续促使发达国家将具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的丝绸企业向本省转移,从而有利于推动蚕丝绸行业综合水平的提高。近年来, 尽管巴西蚕茧质量较好,但在激烈的竞争中,由于劳动力成本过高,其发展受 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仍无法与我国进行价格竞争。 “东桑西移”的顺利展开,为 东西部优势结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公司+合作社+农户”为主要形式 的一体化公司已成为茧丝绸市场主体的发展方向,促进了桑蚕专业化、质量保 证体系和收购新秩序的建立。 此外,我国自动缀丝机的比例己由 1998 年的 16%上升到目前的 60%以上。 丝绸制成品出口有了较大幅度提高,改变了我国丝绸产品出口长期以原料产品 出口为主的格局。茧丝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正在形成茧丝绸行业新的增长点。 特别是经过近数十年风雨锤炼,我国茧丝绸行业涌现出一批有知识、懂生产、 7陶维华, 江苏蚕种业的发展与展望j, 江苏蚕业, 2005(1) 820062007 年中国丝绸行业投资分析报告r/ol, 江苏省蚕丝行业比较优势研究 10 会经营、能在市场经济中搏击的优秀企业和企业家,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随 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我国丝绸主产省市丝绸企业绝大部分进行了股份制 改造,企业和职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空前的释放,这都有力地提高了我省 茧丝绸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2 . 3 广阔的市场前景 人类进入 21 世纪的今天,人们崇尚回归自然,蚕丝作为“绿色” 、 “环保” 产品,特别丝绸具有“纤维皇后”之誉,将成为国内外消费的主流之一。世界 蚕丝纤维产量仅占世界纤维总量的 0.175%左右, 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 需要。统计表明,目前全球最大纺织消费市场美国的纤维消费量平均每年每人 达 36 公斤,而中国大陆只有 5 公斤。以 13 亿人计算,如果每人每年纤维消费 量上升到 1020 公斤,那么城乡居民纺织服装消费支出的增长潜力,将是相当 惊人的。 目前欧美市场需求基本稳定,南美、中东和南非以及原东欧国家成为丝绸 新的消费地区,尽管近几年来与快速增长的化纤产品相比,丝绸整体消费有所 下降,但消费总量基本维持每年 10 万吨左右,并且我国人均丝绸消费量不足 0.25 米,国内外丝绸市场蕴藏着较大的消费力。英国 dvadirihgy公司预测,到 2010 年世界产业用纺织品的消耗量年均递增率为 3.6%,超过总的纺织品消耗 量的增长速度。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在一个扩张期。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拉动着全球商 品需求稳定长,商品贸易将继续呈现大进大出的局面。经济全球化,外贸一体 化,国内大市场、大流通的逐步形成,特别是国际跨国集团直接来我国内市场 采购,使国内外市场界线逐渐糊,逐步走向融合,相互促进,丝绸市场前景广 阔。 2 . 4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近几年来,世界茧丝绸 地区结构正在发生较大的变化。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茧丝绸业逐步衰退,产量 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而一些经济发展中国家根据本国的气候条件,着力发展丝 绸生产,力促本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世界丝绸业结构处在不断调整之中14。 目前,随着国际丝绸贸易和消费格局的变化,世界丝绸生产中心已由劳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力成本高的发达国家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亚洲地区特别是中 国已成为主要的集中地。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5 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 比 2004 年提高 0.51 个百分点,世界贸易增长率也将提高 1.53 个百分点。 与我国纺织品国际贸易关系密切的美国、日本、欧盟经济 2004 年的增速分别为 3.6%、1%、2.3%。美元对主要货币呈贬值趋势,为我国扩大对相关市场的出口 提供了条件。市场上强势美元即将终结的预期,使国际外汇市场上日元、澳元、 加拿大元等兑美元汇率纷纷上涨,客观上刺激了除美国之外的主要市场进口需 求15。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变化,丝绸制品的国际贸易方面正逐步取消配额限 制、减让关税和开放市场等问题,这些都将影响我国以及江苏省蚕丝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纺织品出口受到配额的严重束缚,加入 wto 之后,随着配额限制的 逐步削减直到取消,我国纺织业的出口潜力将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我国可以 获得“一体化比例”和“额外增长率” ,争取到自由化带来的贸易利益;另一方 面可以通过多边谈判及时获得多边的优惠待遇,同时可以利用世贸组织解决与 有关国家的纺织品贸易争端。更重要的是在北美、欧盟的区域保护主义面前, 可以充分利用 wto 成员国身份,争取正当利益,并利用各种规则保护国内纺 织产业16。世界丝绸市场是一个相对稳定而容量有限的市场,长期以来生丝生 产量占世界纤维生产总量的比例一直稳定在 0.18%左右,取消配额表面上看是 不再有数量限制,但丝绸市场的容量并不会因此而扩大许多,这必然造成各出 口国之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加入 wto 之后,对于我国的茧丝绸业来说,实行关税减让和开放市场短 期内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中长期具有利好的一面。短期负面影响方面:跨国丝 绸公司资本雄厚,技术先进和品牌优势的强大竞争力将会使我国的一些技术落 后、资金缺乏的国有企业面临被挤垮的危险。中长期利好方面:降低进口关税 首先有利于丝绸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降低技改成本,推动科技进步,有 利于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丝绸深加工产品,提高丝绸商品档次;其次, 巨大的竞争压力会使许多丝绸企业置于死地而后生,促使企业积极转换经营管 理机制,革新生产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17。 根据入世协议,过渡期之后外资企业可以进入我国茧丝绸业的生产、流通 和贸易等领域。外国丝绸企业和资本大举进入茧丝绸业带来的资源、市场等多 方面的激烈竞争,对我国茧丝绸企业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18。 随着入世协议的履行和政策的调整,特别是有关国民待遇和透明度原则方 面的政策调整,纺织行业吸收外资的力度将继续加大,民间投资快速增长,将 江苏省蚕丝行业比较优势研究 12 有力地拉动行业的发展19。 随着全球纺织品服装协议 10 年过渡期的结束, 2005 年纺织品配额的取消,自上世纪 60 年代初建立起来的配额体制的最终取消,将 会带来全球福利收益的加速增长20。目前己经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 1/5 的中 国,在多种纤维协议终结后,整个纺织品服装出口份额将再次大幅提高,在全 球纺织品服装贸易格局中的总比重提高到 50%21。在此大背景下,作为对外依 存度很高的蚕丝绸行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将明显增大,而全球经济的复苏, 将为我省乃至全国的丝绸出口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第三章 江苏省蚕丝行业生产成本的分析 江苏省是我国蚕茧主产地之一,现有大量农户从事蚕业生产,占江苏省总 农户的 7.1%左右。2001 年江苏省共发放蚕种量 281 万盒,生产蚕茧 99560 吨, 占全国总产量的 19.4%,蚕茧产值达 16.4 亿元。江苏省的蚕茧生产在全国蚕茧 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且江苏省蚕农养蚕经验丰富、技术成熟,江苏省 蚕业的发展对我国蚕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章就江苏省的蚕业发展 与蚕茧生产成本的关系、蚕茧生产成本变化等进行了实证分析。 3 . 1 蚕丝发展与成本效益的关系 如表 3.1 所示,19871991 年的 5 年间,随着蚕茧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 蚕茧收购价格(下称茧价)逐步提高,养蚕收益和桑园面积虽年际间有波动,但 总体上呈增长趋势,蚕茧产量由 1987 年的 82955 吨增加至 1991 年的 130066 吨,增加了 56.79%,1988 年发生的内争外抢的“蚕茧大战”使茧价突然大幅 度提高,这一年茧价比上年增长了 96.8%,而生产成本增长缓慢,这使得 1988 年养蚕收益也大幅度增加,每 50 千克蚕茧的养蚕收益为 334.3 元,比上年增长 了 2.8 倍,从而大大刺激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1989 年以后的数年间蚕业生产 规模迅速扩大,桑园面积由 1988 年的 9.5 万平方米猛增到 1994 年的 24.7 万平 方米,年均增长 17.3%,蚕茧产量也呈直线快速增长,1994 年蚕茧产量达到创 记录的 196342 吨,是 1988 年的二倍多,年均增长 12.9% 。 由于前一时期蚕业生产规模的过度扩大,造成国内外市场上茧丝绸严重过 剩,导致市场上茧丝绸价格急剧下跌,我国生丝出口价格由 1989 年的 45.6 美 元/千克下跌至1995年的23.8美元/千克, 全国平均茧价由1994年的817.8元/50 千克下降到 1995 年的 622.8 元/50 千克。江苏也不例外,受全国茧丝绸销售的 影响,茧价也由 1994 年的 889.2 元/50 千克下跌至 1995 年 576.8 元/50 千克, 跌幅达 35.1%,每 50 千克蚕茧养蚕收益下降为 16.2 元是 1994 年的 3.6%,从而 导致 1996 年初全省大面积毁桑现象的发生,桑园面积由 1995 年的 22.9 万平方 米减少至 1996 年的 11.9 万平方米,同年茧价虽有所提高,但由于蚕茧生产成 本的增长幅度大于茧价的增长幅度,养蚕收益继续下降出现负值为82.7 元/50 千克,蚕农的生产积极受到极大伤害,同年蚕茧产量为 92206 吨比上年减少 50.5%,1997 年的养蚕收益由于茧价的继续回升和生产成本的下降有大幅度增 江苏省蚕丝行业比较优势研究 14 长,但由于受上年收益的影响,蚕业生产规模进一步缩小,桑园面积缩小至 8.1 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 32.4%,蚕茧产量为 86441 吨比上年减少了 6.3%。 受国际环境的影响,2 0 0 4 年国内蚕茧收购价暴涨暴跌,出现 1 年内收购价 格波动超过1 0 0 % , 2 0 0 5 年桑园面积大量增加, 导致2 0 0 5 年的养蚕收益跌至220.6 元/50 千克,比上年减少了 14.8%,蚕农的积极性受到打击。2006 年,在政府 的宏观调控之下,养蚕收益回升到 353.4 元/50 千克。 表 3.1 江苏省蚕茧产量、价格与成本的关系(1987- 2006 年) 年份 桑园面积 (万平方米) 蚕桑产 量(吨) 收购价格 (元/50 千克) 蚕茧含税 成本(元/50 千克) 养蚕收益 (元/50 千克) 1987 9.4 82955 277.8 188.7 89.1 1988 9.5 94841 546.6 212.3 334.3 1989 10.3 111970 506.6 226.8 279.8 1990 11.6 120027 530.4 285.1 245.3 1991 13.8 130066 522.4 300.3 222.1 1992 17.3 146037 465.3 309.6 155.7 1993 20.6 172293 532.5 348.9 183.6 1994 24.7 196342 889.2 437.4 451.9 1995 22.9 186220 576.8 560.7 16.2 1996 11.9 92206 629.6 712.3 - 82.7 1997 8.1 86441 881.3 615.3 266.0 1998 7.4 85110 655.9 632.8 23.1 1999 8.0 82153 669.7 538.6 131.1 2000 8.7 95600 955.9 630.4 325.5 2001 9.0 99560 825.0 499.5 325.5 2002 10.2 100541 926.3 610.2 316.1 2003 9.6 99840 875.2 521.6 353.6 2004 13.5 165983 946.1 687.1 259.0 2005 17.6 126651 835.2 614.6 220.6 2006 14.6 138945 963.2 627.8 353.4 资料来源:蚕茧收购价格、含税成本来自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各年版;蚕茧产量来自 中国统计年鉴各年版,蚕茧产量来自中国丝绸年鉴各年版:桑园面积来自中国农业年鉴各年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版,桑园面积来自中国丝绸年鉴各年版;养蚕收益=蚕茧收购价格一蚕茧含税成本。 19982006 年由于茧价的继续上升和养蚕收益的增加, 桑园面积和蚕茧产 量大有增加。可见蚕茧产量的增减与蚕业生产成本,尤其是养蚕收益的变化有 密切关系。 0 5 0 1 0 0 1 5 0 2 0 0 2 5 0 1 9 8 71 9 8 91 9 9 11 9 9 31 9 9 51 9 9 71 9 9 92 0 0 12 0 0 32 0 0 5年份 蚕茧产量( 1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