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浅议雍正年间江浙的潮灾赈济——以《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为中心.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浅议雍正年间江浙的潮灾赈济——以《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为中心.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浅议雍正年间江浙的潮灾赈济——以《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为中心.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浅议雍正年间江浙的潮灾赈济——以《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为中心.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浅议雍正年间江浙的潮灾赈济——以《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为中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风潮灾害是对我国沿海地区造成重大影响的灾害类型,在技术条件相对落后 的古代社会,如何来应对来势迅猛的风潮灾害,对于这种类型的灾害赈救可以达 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文主要以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这一史料为中心,结合地方志、清实 录等其他史料,以雍正年间江浙一带遭遇到的雍i e - - 年和雍正十年这两次较大 的海潮灾害为例,阐述了赈济、平粜、借贷、劝输以及蠲赋、缓征、通商等各项 救灾措施在潮灾中的执行情况及其作用,并涉及了对潮灾中特有的赈济群体一 灶户、兵户的赈济情况,以此为基础探讨清朝雍正年间在政府层面上对江浙一带 潮灾的赈济效率、存在问题及赈济效果。 在此基础上,试分析雍正皇帝在潮灾中的赈灾思想。第一,赈灾是为了保存 更多的人和生产资料,使赋税征收有保障,并且遏制住由于灾荒引发社会矛盾的 趋势,巩固统治基础。第二,雍正眼中的潮灾和其他灾害一样,有着共同的发生 机理,就是上天对于人间罪恶的惩罚,其中浸透着天命主义的禳弭论,五行和天 人感应的思想。第三,雍正在潮灾赈济中也秉承“务实”的作风,各项赈灾措施 的有力贯彻就反映出这一点。第四,在修筑海塘的过程中还体现出关注生态问题 的荒政思想。最后,他对赈灾中人才问题同样非常重视,注意整饬荒政中的吏治 以及强调通过人的主观努力来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雍正年间的潮灾赈济体现出以下特点:首先,政府对于潮灾是十分重视的, 不吝成本地修筑海塘和进行大规模的粮食调运就是力证。其次,清朝集历代荒政 之大成,各项赈灾措施在潮灾赈救中发挥了有效作用。再次,雍正年问的政府行 政效率也有效地保证了赈灾的效率。但是,潮灾的赈济效果并不乐观。究其原因, 海潮灾害的破坏性和突发性是主要方面。由于海潮灾害的特殊性,长时间积累起 来的经验并不是很适用。闹赈情况的发生,正是赈济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反映。 我们知道,国家的行政能力和经济实力,与赈灾的实际成效密切相关。清朝 建立之后,历经顺治、康熙两朝,逐步稳定了国内形势,巩固了中央政权,积累 了一定的国家财政储备,赈灾能力也相应增强。雍正年间,通过各项措施,整顿 吏治,增加国库收入,使得康熙末期出现的吏治腐败和国库空虚的倾向得到了扭 转,赈灾能力大大提高。到了乾隆中期,国家无论在控制力或财力上都达到顶峰, 赈灾实力也达到顶峰。此后,国家逐渐由盛转衰,赈灾实力也日渐衰落。直到清 末,民间自救、社区赈济已经在赈灾中发挥主要作用,国家赈济已经名存实亡。 综上所述,雍正年间的赈灾情况在清代赈灾史占有重要地位,展现出了清代国家 赈灾体系运作时发挥的作用。 l 关键词l :雍正江浙潮灾赈救 l 中图分类号1 :k 2 3 a b s t r a c t t h ed d ed i & b t e fi sad i s a s t e rt y p et h a tb r i n g si m p o r t a n ti n f l u e n c et oo u i c o u n t r y f o r d 锄正a n d ”sap r o b l e md e s e r v e dt or e s e a r c ht h a tb o wt od e a l 晰i hf i e r c ef i d e d i s a s t e ri na n c i e n tt i m e s , i nas o c i e t yc o m p a r a t i v e l yb e h i n di nt e c h n i q u e n d i 吐o m a n dw h i c hl e v e lc a l lb ea t t a i n e di nt h i st y p eo fd i s a s t e r t h i sa r t i c l ew h i c hi sm a i n l yb a s e do n t h em e m o a lf ot h et h r o t l e 加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si ny o n g z h e n ge r a , c o m b i n e d 谢l he h o m g r a p h ya n d0 1 h 盯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u m , b yt a k i n gt w ob i g g 盯f i d ed i s a s t e rh a p p e n e di nt h es e c o n dy e a ra n d1 h e 伽血y e 孤o f y o n g z h e n gm f b fe x a m p l e s , e x a l i l i l l 鹤t h ee x e e u d o n sa n de f f e c t so fm f i c v i n g m e a s u r e s , 砌c hw e l e 他l i e ec o m m i s s a r i a t , l o a n , e o n t r i b u t i o n t a xr e l e a s e ,t a xd e l a y , i r a d ee r e ,r e v o l v i n gt h er c i i c f o f t h ee o l o m 铝n a m e dz a o h u ( 灶户) a n db i n g l a u ( 兵 户) w l a o 辩e o m m i t m e n t sw e r ep a y i n gs a l tt a xa n dt a k i n ge s e u a g e 砖s p e c t i v e l y ,w h i c h w a sr a r e l ys 湖i nt h eo 山盯d i s a s t e r sr e e b a s e do n 血a t 也e 他眦ht r i e st o e x a m i l l et h ee f f i c i e n c y p r o b l e m sa n d 聆s u l 乜i 1 1t h e 陀“e f o f t h e 辩t w od d ed i s a s t e r si n y o n g z a e n g 口ac o m db ed o n e a l lt l l em a t e r i a l sa b o v er e v e a lt h er e l i e v i n gt l l o u g h to f e m p e r o ry o n g z h e n gi n 血c f i d ed i s a s t e r t h ef i r s t , r e l i e fi s f - o rk e e p i n gm o r ep e r s o n sa n dp r o d u c i n gm a t e r i a l s , g u a r a n t e e i n gt l l et a x a t i o n ,a n ds u p p r e s s i n gt h eu e n do ft l l es o c i e t ye o n f l i c tc a u s e db y t l l ef a m i n e ,m a k i n gg o v e r n a n c ef o u n d a d o ns t r o n g 既t h es e c o i l d ,曲峙c a l l s eo ft i d e d i 鞠s t e ri ne m p e r o ry o n g z l a e n g so p i n i o ni ss 耐l 盯t dl h eo t l l e rd i s a s t e r s ,s h a r i n gt h e s a m el e a s o nt h a ti sp u n i s h m e n t sf r o mg o db e c a l u s eo f h u m a nc l i m e ,a n di si n f l u e n c e d b y , s o m et r a d i f i o n a lt l l e o r i 髂s u c h 越t l l er a n g m it h e o r y ( 禳弭论) ,w u x i n g ( 五行) t h e o r ya n d 也ed l o u g h t st 1 1 a tt h en a t u r ea n d m a l lc o u l dm t e r a c t ( 天人感应) t h et h i r d , 砒t h es a m et i m e 。e m p e r o ry o n g z h e n gw a sa 加如o ff a c t u a l i 哆, w h i c h 锄b er e v e a l e d i t l 忙g o o de x e c u t i o no f t h er c l i e v m g 加e 砸m 哪t h ef o u r t h , i ta p p e a r st h a t , at h o u g l a t c o n c e r n i n ga b o m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r o b l e m s i ns e l lw a l l s c o n s t r u c t i n g t h el a s t , i n f i e f h ev a l u e dp e r s o n 、“t h a b i l i t yv e r ym u c ka n dp a ya 1 血:m i o n t 0 f u n c t i o n a r y m a n a g c m e n t ,越t l l es a m et i m e e m p h a s i z e do rp r e v e n t i n g m a dr e d u c i n gd i s a s t e r t h r o u g ht h ee f f o r to f p e o p l e t h u si tc a l lb e e 几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r e l i e fi ny o n g z l a e n ge 托w 讹丛f o l o w s : f i r s t , t l a eg o v e r n m e n ta t t a c h e di m p o r t a n c et ot h cf i d ed i s a s t e r , p r o v i n gb yc 0 删血岫g s 龃w a l l s 缸a l le o s l sa n dl r a n s p o r t i n gl a r g e s c a l ef o o d st ot h ed i 鞠s c 盯a r c 乱s e c o n 也 q i n gd y n a s t yh a dg a t h e r e da l lt h e f i e v i n gm e t h o d sp a s s e db yg e n e r a t i o n , w h i c h p l a y e d f i l le f f e c t i v em l ei n 山ef i d ed i s a s t e rt e l i e a g a i n , t h ee f f i c i e n c yo f g o v e r n m e n t a d m i n i s l 枷0 1 1 1i ny o n g z h e n g 啪a l s op r o m i s e dt h ee f f i c i e n c yi nr e f i e f h o w e v e r ,t h e r e s u l t sw e r en o to p t i m i s t i c t b ed e s t r u e l i v e n e s sa n da b r u p t n e s so f t h et i d ed i s a s t e r 眦 t h em a i na s p e c t s b e c a u s eo ft h ep a 币a l l a 衄o ft h ef i d ed i s a s t e r , e x l i e n c e s a c c u m u l a t e di nt h ep a s ta 坨n o tv e r ys u i t a b l e w h e nd i s o r d e r l yc a s e sh a p p e n e di nt h e t i d ed i s a s t e rr e l i e t :i te x a c t l yr e f l e c t e dt h ei n e f f e e l i v e n e s s a s w ea l lk n o w ,t h ea d m i n i s l a a l j v ea b i l i t ya n de c o n o m i cp o w e ro ft h en a t i o ni s c l o s d yr e l a t e dt ot h ea c t u a lr e s u l to ft h ed i s a s t e rr e l i e f s i n c et h ef o u n d a t i o no fq i n g d y n a s t yt ok a n g x ie r a , s r a d u a u ys t a b i l 饧n gd o m e s t i e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 ,s o l i d i f y i n gt h e c e n t r a l g o v e r n m e n t , a c e l , m u l a t i n g ae e r l a i ne x t e n to ff i n a n c i a ll t 呛s c l v e ,t h e g o v e r n m e n tr e l i e fa b i l i t yb u i l du pa c c o r d i n g l y i ny o n g z l a e n ge r a , t h r o u g hv a r i o u s m e a s l 1 l 髓, i n c l u d i n gi e s i i u c l u 衄t h ef u n c t i o n a r ym a n a g e m e n t , i n c r e a s i n gt h en a t i o n a l 缸饯困峨t u r n i n ga r o u n dt h et e n d e n c yr a i s e di nk a n g x ie r a , w h i c hw a so f f i c i a l c o l l t a g i o na n dn a t i o n a lt r e a s u r yl i 】a c h , r e l i e v i n ga b i l i t yr a i s e dc o n s u m e d l y t i l lt h e m i dq i a n l o n ge r a , t h en a t i o nh a db e e ni nt h eb e s tt i m e ,w h e t h e ri t sd o m i n a t ep o w e ro r f m a n c i a ls t r e n g t hw a ss t r o t l g , s oa sr e l i e v i n ga b i l i t y h e n c e f o r t h , t h e 删t u r n e dt o d e c a yg r a d u a l l y , a n dr e l i e v i n gs t r e n g t ha l s og r a d i l a l l yf e l lo f f i nt h el a t eo i n g , n o n g o v e r n m e n t a lr e l i e fa n dc o m m u n i t yr e l i e fp l a y e da l l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d i s a s t e r r e l i e f , b yc o n t r a r i e s g o v e r n m e n tr e l i e fw a sd e a d i nc o n c l u s i o n , g o v e r n m e n tr e l i e fi n y o n g z h e n ge r ah a sl l l r l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i nt h er e l i e fh i s t o r yi nq i n gd y n a s t y , e m e r g i n gt h ee f f e c t so ft h eg o v e r n m e n tr e l i e v i n gs y s t e mi nq i n gd y n a s t yw h e ni t o p e r a t e de f f i c i e n t l y k e yw o r d s :e m p e r o ry o n g z h e n g ,j i a n g s up r o v i n c e ,z b e j i a n gp r o v i n c e , t i d ed i s a s t e r ,r e l i e f c l cn u m b e r :k 2 3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 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日期:垲生竺 本人完全了解复旦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觯密后遵守此 规定。 作者虢丝导师张醴嗍避:箜 第一章、引言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关于救荒方法的总结,周礼中就有“救荒十二法”,被 后世引为政府赈灾措施的渊源。比较系统的著述则一般追溯到宋代董娟的救荒 活民书,也正是在宋代奠定了官方救荒方式的基调。古代荒政书大多描绘的是 抗灾政策中的综合情景,这种在时空上宽泛的总结性著述尽管可以启发出官员们 应对各种灾害的策略方法,但是在具体的执行中并不尽如人意,对于研究某一特 定地区特殊情况下的活动也不具有指导意义。因为中国各地区同的情况差异过 大,许多方法措旄难以具有普适性,特定地区必须与特定措施联系起来,因此对 于特定区域荒政的研究显得更有意义。在这一点上,明清时代的荒政著述有较大 发展,这些著述往往是地方官员或者幕僚自己亲身参加救荒工作后的经验总结。 近代国内关于灾荒史的研究,主要开始于2 0 世纪3 0 年代邓云特的中国 救荒史1 是我国学术史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系统、科学地研究中国历代灾荒的 专著,是这一领域的拓荒之作。书中详细地探究了历代灾荒的实况,分析其成因 和广泛、深远的影响;通过历代消极和积极的两种救荒政策的不同表现,说明了 历代救荒政策的具体实旌:还列举分析了历代救荒思想的发展。通过对这一系列 重大问题的阐释,不仅揭示了历代灾荒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而且分析了历史 上各阶段灾害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探求并提出了许多重要而具体的防治途径和措 施。书中指出,历代救荒思想的原始形态,就是萌芽于商代的天命主义的禳弭论。 春秋战国时代由此衍生出较为复杂的阴阳五行学说,用以解释各类子灾害的成 因。除禳弭思想外,历代还发展出较切实际的各种救荒议论,有消极救济论和积 极预防论两种。属于消极救济论的有赈济、调粟、养恤、除害、安辑、蠲缓、放 贷、节约八种;属于积极预防论的有重农、仓储、水利和林垦四种。就笔者所翻 阅的史料来看,禳弭思想、积极救济论和消极救济论等赈灾思想,在雍正时期也 有体现。 尽管如此,灾荒史研究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中都没有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 点。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变化,经济史研究成为了学界 的热点,而且以明清经济史研究为基点,经济史研究中社会史、政治史、人口史、 家庭史、环境史方面的色彩日益浓厚。作为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一部分,灾荒史的 研究也渐渐兴起,国内学者发表了一些有关灾荒史的专著,同时,一些国外的研 究成果也被介绍进来。 。 李向军的清代荒政研究2 一书,对清代救灾的程序,救荒和备荒的各种 措施,荒政与国家财政、吏治的关系,及其实际效果,都作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 阐述。并基于以上各点的考察,认为清代荒政体现出统治阶级高度重视、各项救 灾措施完全制度化、救灾支出浩繁、办理赈务组织严密、立法严明等特点。此外 还分析了清代荒政的成效、救荒政策的实质以及救荒钱粮来源等问题。他认为, 清代荒政的成效,在乾隆中期以前吏治较好、监督严格的情况下,多数灾民可得 到赈济。乾隆后期起,灾民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赈济,但随着财政紧张、 吏治败坏,荒政诸弊丛生,救灾效果远不如前。他剖析了救荒钱粮的来源,一是 国家调拨与地方筹措,出自国家赋税收入,实际上是封建国家把本应属于劳动者 的一部分劳动成果归还给农民;二是个人捐纳部分,是地主阶级所占有的农民的 劳动成果将其捐赠和施舍,是为了保证最起码的生产条件,维持他们的剥削地 位。值得注意的是,他对清代救荒政策本质的分析,可谓入木三分,他指出清代 的救荒政策从表面上看是对贫民百姓的救助,实际上实行救助的目的不在于拯救 百姓于水火,而是为了巩固封建政权,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这一特点在雍 正年间的潮灾赈济中也有体现。 法国学者魏丕信的代表作1 8 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3 ,则是从政治 制度角度,以方观承的赈纪以及其他材料为基础,将1 7 4 3 1 7 4 4 年直隶赈灾 活动作为主要考察对象,将此次赈灾活动放到更广阔的历史环境中进行研究。首 先与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灾害进行对比,以使此次灾害的各方面情况更为立体地呈 现出来。其次将赈灾活动置于整个中国救荒史中来考察,这包括考察清代政府继 承的历代赈灾方式以及运用情况,还进一步将其置于帝国国家行为如政府管理效 率、政治目的,以及物质资料条件的发展史中来考察。最后将1 7 4 3 - 1 7 4 4 年的事 件,以及整个救荒活动,放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考察。认为1 8 世纪所创造的那 些制度和程序仍有价值,甚至在今天,在保护国民免受或减少自然灾害侵袭的活 动中,仍代表着一种有效的政府行为模式。魏丕信总结认为明清时代的中国,作 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拥有一个成熟和稳定的官僚制度,是其具有较强抗灾能 力的首要保证。1 8 世纪的官僚机构能够集聚和利用大量资源,并能够进行粮食 和资金的跨地区调运,因而能够承担起大规模、长时期的救灾活动。国家在赈灾 活动中占有主要地位,而私人及各种社会团体的赈灾活动处于从属的地位。这些 观点对于研究雍正朝的救灾活动也颇具启发意义。 孙绍骋的中国救灾制度研究4 一书,首先介绍各种自然灾害及其成因 我国所发生灾害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我国救灾措施、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基 本情况,阐述了我国救灾制度的演变,系统考察了救灾制度的研究情况。将研究 重点放在救灾主体的作用、救灾资源流动过程以及救灾环境分析上,分析了各个 救灾主体在救灾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和存在的局限性。以及救灾信息、资金、物资 等救灾资源在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了这些问题产生的深刻原因。他指出, 古代救灾存在体制性缺陷,没有专门机构,没有建立完善的救灾法律,而中央集 权体制使得救灾难以做到因地制宜,救灾表现出的是一种权宜之计救灾政策和 2 救灾措施往往治标不治本,注意被动救灾,忽视减灾。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的救灾 经验、救灾思想和救灾实践,对今天的救灾工作也具有借鉴意义。最后考察了现 阶段救灾工作所面临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并围绕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完善我国 目前救灾制度的建议。可以说,他所提出的中国古代救灾工作的诸多制度性缺陷, 在雍正时期的政府救灾活动中也多有体现。虽然古代救灾制度的缺陷根源于社会 制度本身,而且雍正时期的官僚机构运转相对良好,体现出古代救灾实践的积极 方面,但是其制度本身还是决定了救灾效果的局限。 由陈桦、刘宗志合著的救灾与济贫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救助活动( 1 7 5 0 1 9 1 1 ) 5 一书中将古代的救灾活动和社会学中的社会救济联系起来。尽管社会 救助是近代以来才出现的概念,但是在中国古代社会也存在着类似的社会活动。 灾害救助是中国古代社会救助的最主要内容,其次是贫困救助。在救助的实施方 面,掌握着社会大部分资源的封建政府起着主导作用,民间社会基本处于辅助的 地位。清代的救灾与济贫,突出了社会公众利益与特殊群体问题的解决,在农业 社会所能提供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尽力防止和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正常生产生 活秩序造成的危害和冲击,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为部分贫困者提供一定的救济 与扶助。其间,全社会为此付出巨大的物质代价,国民收入及社会资源被迫进行 再次分配。社会救助是中国封建时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社会的 稳定与发展。本文虽然着重官府行为的考察。但陈桦、刘宗志的著作也可以作为 有意义的参考。 前述论著中所阐述的明清时期救荒思想可谓集历代之大成,在重视灾害救济 和防灾减灾的同时,禳弭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也都很有影响,里面的许多措施和方 法在雍正年问的救荒政策中多有体现。 此外,还有一系列研究论文也为研究古代灾荒问题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杨明的清朝救荒政策述评6 一文列述了清代主要的救荒措旌,包括:救 灾、发赈、减粜、出贷、蠲赋、缓征、通商、工赈、辑流移、劝输。他认为在清 代,赈济有阶级、种族、地区差别的特点,并指出各项荒政的受益对象不同。亦 体现出清政府的阶级倾向性。最后对劝输这项政策的作用着重进行了分析和评 价。 吕颐美的略论清代赈灾制度中的弊端与防弊措施7 总结了清代灾赈中存在 讳报或捏报灾情、审户弄虚作假、需索与勒价、明克暗吞等弊端。认为制度本身 不完善不科学和吏治极端腐败是产生弊端的原因。清代对违例现象的监督与惩处 有一个自上而下的监督体系,放赈每一步必须张榜通告,并采取委员参办制。对 于办赈迟缓拖延、虚报灾情、勘报不实、办赈不力、玩忽职守、贪污受贿、病民 蠹民等都进行防范与惩处。之所以弊端难禁的原因,既有制度本身的问题,又在 于监督制度着重于官对官的监督,而不注重百姓的作用,结果使监督缺乏广泛性 与社会性。而吏治的败坏使得监督机制失去了实效性则是最重要的原因雍正年 问的赈灾体系也存在着制度上的不完美,如缺乏民间的监督,只注重官方的监督 等,而雍正时期的吏治清明,官方的监督能力较强,使这一制度的积极方面发挥 了较大的作用,对维护赈灾效果起到了很大作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弊端的产生。 倪玉平试论清代的荒政8 一文中,认为清政府通过系列努力,制定的一套 极其完备的抗灾赈灾体系,为加速经济恢复,促进社会再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有清一代,与荒政相关的各项开支浩蒙巨大,机构之细密周详,规章之有条不紊, 都是前代所无法比拟的。清代的荒政是历代封建王朝荒政的集大成者,又有许多 创新,为清代社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生产力的发展,又为进一 步有效的抵御灾荒提供了基础。随着吏治的日趋腐败,荒政渐废,不仅加深了百 姓的苦难,破坏了社会再生产,而且也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可以说,清朝的 国力,决定荒政;清代荒政,亦反映清朝国力。 陈桦的清代防灾减灾的政策与措施9 一文中,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历来重 视对自然灾害的防备,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这 方面,清朝是集大成者。从政府政策的角度,对清代粮食储备、治河修塘、灭蝗 补蝗、信息奏报等进行了综合性考察,展现了中国末代王朝防灾减灾活动的概貌 及其基本特征。但本文中涉及到潮灾的内容,仅是对清代海塘修建情况的概述, 而这只是潮灾赈济的一个方面。 吴滔以江南地区社区救济为主题,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其中明清时期苏松 地区的乡村救济事业 1 卜文,论述明清时期苏松地区的乡村救济事业,以民间不 固定的临事性捐粟为主体,与传统意义上的比较固定的常年性仓储积累不同。民 间捐助基础上进行的救济活动,与官方赈济相区别,称为义赈,其中包括以地域 为基础的义赈团体,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救济组织,以传统道德规范为指导 的民间慈善赈济机构等,也包含官方的赈济设施。 清代江南的社区赈济与地方社会“一文,着重讨论了清代江南地区的社 区赈济活动,尤其对以都图里甲圩乡镇等为单位的小型社区的赈济加以时空上的 勾画。在此基础上,通过考察社区赈济与地方仓储、交通水平、宗族、基层社会 构成等之间的诸多联系,折射出清代江南地方社会职能的多元化倾向以及基层社 会组织重新整合的大致轮廓。他认为社区赈济之所以在江南地区长期存在,一个 极为重要的原因即在于它能够与地方社会各种资源相互融合。 清代江南地区社会赈济发展简况u 一文,认为江南地区以社区为单位的 赈济在经历了清初的短暂沉寂之后,在康雍乾三朝已经广泛存在,但是官方介入 较多。小社区施赈的需求,在乾隆时已经提出,但当时以村圩镇及基层编制为单 4 位的赈济尚少。嘉道以后,这个趋势方才明显。随着国家荒政体系的衰败,社区 赈济民间化的倾向越来越显著,小社区赈济趋向普及,且由个人自发性的赈济行 为转交为由官府和民问力量共同介入的有组织的、并有意加以推广的一种赈济模 式。咸丰以后,社区赈济向多元化发展,由城镇组织的赈济活动开始占主要地位。 t 清至民初嘉定宝山地区分厂传统之转变从赈济饥荒到乡镇自治”一 文,通过揭示赈灾这样的特殊事件及与“分厂”相关联的地方惯习的变化,勾勒 出由清至民初嘉定、宝山“分厂”制度的确立和衍化过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乡 镇管理模式与清末民初地方自治之间的关系,指出在清初救荒活动中划分的以市 镇为核心的“厂”的管辖区,后来逐渐演变成事实上的地方行政区划。至清末民 初,尽管。厂域”界线纷争不清,但该地的地方自治区域还是完全按照原来的“厂 域”面积拟定的。 以上四文多从民间行为、地方社会角度来探讨,也没有涉及雍正潮灾的官方 救济。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如张颖华、冯贤亮b 等均从不同区域的灾害赈济着手, 从微观上对各地的赈灾特点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国外对于清代灾赈史研究较多的是日本学者,他们的论著往往将赈济史与社 会群体研究、区域史、社会救济史的研究结合在一起。 考察清代士绅与政府行政( 包括荒政) 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 0 世 纪5 0 年代末。岩见宏从绅士在赋役征收中的态度和行为问题出发,通过对雍正 年间的“民欠”的考察,揭示了绅士在钱粮征纳中的。包揽”行为,指出绅士是 导致“民欠”的重要原因”。 宫崎市定以雍正朱批谕旨和蓝鼎元的鹿洲公案为基本材料,考察了 雍正年间地方政治状况,揭示了绅士抗粮以及操纵胥吏、干涉县政的情况“。 山本英史以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为基本材料,比较详尽地考释了雍 正时期绅衿抗粮情形、绅衿抗粮情况调查和清廷颁行的若干绅衿抗粮处分条例。 他认为,在1 7 世纪末康熙朝的缓和政策影响下,至1 8 世纪初雍正年问,税粮滞 纳现象再度显著化,特别是占全国地丁总额三分之一的江苏,滞纳现象更为严 重。因此,雍正年问以江浙为重点开始对“包揽”问题进行大规模调查清理,同 时重新议定绅衿抗粮处分条例。经过一番清理,许多。抗粮”绅士被按“绅衿抗 粮例”治罪”。 横山裕男通过考述雍正年间于浙江、福建、湖南、广东四省设置。观风整俗 使”基本情况,阐释了雍正朝的地方士习和清政府的对策,认为观风整俗使之设 立,其目的在于整顿。风俗”,尤其是整顿。士习”,打击绅士势力”。 森正夫考察了1 6 1 8 世纪的荒政与绅士地主的关系认为在晚明时期国家权 力直接介入地主佃户关系的救济性措旋,遭到了绅士的反对。清朝继承了明朝的 救荒制度和政策,国家权力与地主佃户制的结合更加密切。与明朝相比,清朝建 立了更为完备的赈恤佃户体制,中止了到1 7 世纪前半期的明朝国家中仍然实行 的对地主佃户关系的直接介入,放弃了对地主收租的一切强制,“这意味着清朝 国家要代替地主将其置于不顾的佃户加以保护”“。 稻田清一早则认为从清代前期开始的地方赈济制度“厂”的发展,与清末地 方自治有密切联系他在2 0 世纪9 0 年代初,即对宝山、嘉定二县的“厂”和“镇 董”的关系作过开创性的探讨,当时他运用的主要材料是章谦存的( 道光三年) 筹赈事略2 。近年来,他更是利用醪报深入研究了清末民初嘉定的夫束问 题以及清末自治区域和市场圈的关系4 。 关于“厂”的问题,森正夫也在他的一篇以。地域社会论”透视清代江南乡 镇志的论文里,对嘉定钱门塘乡童以谦、童世高父子担任。厂董”的活动作了简 要讨论“ 将赈济史与社会救济中的慈善事业史相联系,夫马进对明清时期的慈善组织 “同善会。善堂”的历史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先后发表同善会在中国社 会福利史上明末清初的地位5 、善会、善堂的发端2 1 j 9 清代沿海六省善堂的 普及情况”。他指出,善会( 善堂) 在饥荒年月也发起临时救济组织,如崇祯 十四年江苏太仓大旱时,知州钱肃乐创立了“一命浮图会”。夫马进还详细介绍 了清代沿海六省善堂普及情况,发现在雍正年间建立的较多4 。 以上论著各自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展示了中国历史上的赈济制度和赈济思想 发展的大体面貌,并将赈济行为置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进行考察。 除了对政府赈灾政策的关注外,乡村社会、社区救济也逐渐进入研究视野。但是 在以上研究中,将政府救灾政策与实际执行情况联系起来的并不多见,对于清代 赈灾情况的实例多集中在康熙、乾隆及其以后的时期,对于雍正一朝的情况涉及 较少,而且大多集中于旱灾、水灾等常见灾害,对于特殊灾害,比如沿海潮灾的 研究不多。本文的研究则着重于历来研究中较少涉及的雍正年问的潮灾,试图对 当时政府赈灾政策的执行情况作一考察,以期对这一时期的赈灾措施、赈济效果 及存在问题、赈灾思想有一个较为明晰的认识。 6 第二章、雍正年问江浙潮灾赈济 潮灾,是由台风、气旋活动引起的海洋水位异常增高,进而由于海水上陆造 成沿海地区生命财产损失和海岸工程破坏的一种严重海洋自然灾害,是地球上最 强烈的一种成灾自然过程凹。现代应对台风灾害的措施主要建立在对于台风的有 效监测的基础之上,而在技术条件相对落后的古代社会,如何来应对来势迅猛的 海潮灾害,对于这种灾害造成的损失的赈救可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是一个 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本文以清朝雍正年问的江苏、浙江为例,通过雍正朝 汉文朱批奏折这一基本材料,结合地方志和其他史料,试图对雍正年间江浙潮 灾赈救作一初步研究。 一、受灾情况 雍正年问,江浙一带在元年、二年、三年,五年、七年、八年、十年、十一 年都有潮灾记录,而其中影响较大的两次分别在雍正二年和雍正十年。 雍正二年的潮灾,据江南江苏布政使鄂尔泰统计,江苏受灾总共十四州县, 分别是沿海的苏州府属之崇明、嘉定、太仓、常熟,镇江府属之华亭、上海,淮 安府属之海州、盐城,扬州府属之泰州、江都、兴华、泰兴等州县;沿江的有常 州府属之江阴,靖江等县3 0 。另据署浙江巡抚石文焯奏折,浙江被灾的有仁和等 十一县,有十六县和六个卫所堪不成灾引。 奏折中对于潮灾情况有详细描述:“崇明阖邑田地尽被水淹,海边居民房舍 多被漂没,内地屋宇幸保无虞。城内地势虽高,亦水深四五尺不等强”;“金 山、柘林、青村、南汇、川沙、刘河、吴淞昼夜狂风骤雨,海潮飞涌,漫溢 塘堤,进内四五里。沿边护堤冲汩,残缺甚多,民人皆避登高埠,其有黑夜不及 走避者,即遭沉溺,室庐六畜亦多漂没那”:。一应沿海地方,海潮冲入七八里、 十数里不等,海塘坍缺数处,兵民房屋倒毁,并有淹溺男妇,损伤田苗。其苏属 之崇明县,四面皆海,潮水冲入城内约三四尺3 4 ”。 此次潮灾,在其他清代史料中也有反映。清史稿中的记载简约但令人印 象深刻,其中写道:“七月,泰州海水泛溢,漂没官民田八百余顷:南汇大风雨, 海潮溢,田庐盐场人畜尽没;海宁海潮溢,塘堤尽决;余姚海溢,漂没庐舍,溺 死二千余人;海盐海水溢;太湖溢;定海大风海溢,漂没庐舍;镇海大风雨,海 水溢;鄞县、慈溪、奉化、象山、上虞、仁和、海宁、平湖、山阴、会稽、嵊县、 永嘉,于七月十八日同时大水。八月己丑,苏州海溢”。”清通鉴中描述的是 盐场受损情形,。是月,海潮冲决范堤,沿海二十九处盐场溺死灶丁男妇四万九 千余人,盐地草荡概被漂没3 6 。” 地方志中显示,浙江宁波府在。( 雍正) 二年七月十八日海啸”,象山县海 潮泛溢,将沿海海塘冲决”,平湖县。大雨,湖海并溢”。,“七月十九日海宁大 7 风雨海决”。,八月已丑江苏苏州府发生潮灾4 1 。另据乡镇志记载,江湾一带。雍 正二年七月飓风海溢,田庐尽淹,岁大稷”。,“庐舍漂没,沿海人民多溺死者” 。真如。雍正二年七月十八日飓风水溢,棉花皆烂,岁稷”“。月浦也在雍正二 年甲辰七月十八日吹发飓风“。浒山在雍正二年七月十九日丑寅二时海溢,飘没 庐舍,溺死二千余人。 雍正十年的潮灾情况,据两江总督尹继善、江苏巡抚乔世臣的奏折报告,江 苏共二十二州县遭受潮灾,加上后来续报风雨潮灾的六个县,总共二十八个县。 其中崇明被灾较重,太仓、镇洋、嘉定、宝山、常熟、昭文、上海、南汇次之, 通州、如皋、泰兴、江阴、靖江、奉贤、丹徒、丹阳、江都、武进、盐城等处宽 狭不等“7 。后来又有松江府属之华亭、娄县、青浦、福泉、金山与淮安府属之安 东六县续报风雨虫伤椰。此外,海潮使浙江盐场灶户受损,据隆异奏折,潮灾冲 坍房屋二万八千三百六十余间,被灾失所男妇大小三万八千名口有奇柙,这中间 漂没无存的尚未统计在内。 同样,潮灾大致情形在 ,清史研究 2 0 0 4 年第2 期,第l 一1 6 页。 “ 日 森正夫清代江南尹t , 夕。郫镇志地域社亩,柬洋史研究第5 8 卷第2 虢,1 9 9 9 年。转引自:吴滔清至民初嘉定宝山地区分厂传统之转变从赈济饥荒到乡镇自治) 。 o 收于史林1 9 8 2 年第7 期。 ”收入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明清时代的政治与社会,1 9 8 3 年3 月。 ”收于富山大学人文学部纪要 1 9 8 3 年3 月号 ”冯佐哲日本夫马进关于明清慈善组织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 9 8 5 年第5 期,第 2 7 - , 2 9 页。 ”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 0 0 5 年版,第1 2 页。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 ( 以下引用处皆简称奏折) 江苏 古籍出版社1 9 8 9 1 9 9 1 年出版,第三册第5 5 3 5 5 4 页,江南江苏布政使鄂尔泰折,雍, t - - 年九月初四日。 ”奏折,第三册第7 4 6 - 7 4 7 页,署浙江巡抚石文焯折,雍正而年十月初四日 ”奏折第三册第3 3 9 页,江南苏松水师总兵陈天培折,雍, t - - 年七月二十二日 ”奏折 第三册第3 6 6 页提督江南总兵官高其位折,雍正二年七月二十五日 ”奏折第三册第3 7 3 页署江宁巡抚何天培折,雍正二年七月二十八日 3 5 清史稿 卷四十志十五,灾异一。中华书局1 9 9 8 年版,第1 5 4 3 页。 3 6 清通鉴雍正朝乾隆朝,岳麓书社2 0 0 0 年版,第3 0 页。 ”雍正宁波府志卷3 6 祥异,道光二十六年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 第3 0 册。 ”民国象山县志,卷9 史事考清,民国十六年宁波天胜印刷公司铅印本,中国地 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第3 3 册。 ”光绪平湖县志,卷2 5 9 1 - 志祥异,光绪十二年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 志辑,第2 0 册。 ”民国杭州府志,卷8 5 样异四,光绪二十四年修,民国五年续修,民国十一年铅印 本,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第1 - 3 册。民国海宁州志稿 。卷4 0 杂志。样 异,光绪二十二年修。民国十一年续修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 浙江府县志辑,第2 2 册。 ”同治苏州府志,卷1 4 3 祥异,同治间修,光绪八年江苏书局刊本,中国地方志集 成江苏府县志辑,第弘l o 册。 “钱淦纂江湾里志 ,卷1 0 灾赈,民国十三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 第4 册。 ”钱淦纂江湾里志) ,卷1 5 祥异。 王德乾真如志) ,杂志祥异,1 9 5 9 年传抄民国二十四年稿本,中国地方志集成 乡镇志专辑第3 册。 ”( 清) 张人镜纂月浦志,卷l o 祥异,光绪十四年纂,中国地方志集成 乡镇志专 辑,第4 册。 ”( 清) 高果、沈煜纂浒山志) ,卷6 灾异 ,道光十年活字本,中国地方志集成) 乡镇志专辑。第2 5 册。 ”奏折 第二十三册第2 6 2 2 6 3 页。尹继善、乔世臣折,雍正十年九月初七日。 ”奏折第二十四册第4 7 - 4 9 页,江苏巡抚乔世臣折,雍正十一年三月初六日。 o 奏折 第二十三册第1 5 9 页,隆异折雍正十年八月十八日。 ”清史穆卷四十,志十五,灾异一,第1 5 4 4 页。 ”清通鉴 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