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专业论文)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模型.pdf_第1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模型.pdf_第2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模型.pdf_第3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模型.pdf_第4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模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会计学专业论文)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模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模型 - i - 摘 要 摘 要 本文以深市和沪市的高新技术上市企业为样本,选用 2005 年至 2008 年 4 年的数据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实证评价, 建立了研发活动综合绩效评价模型 并且得到了若干重要的结论。 全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是引言,主要是论述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相关概念界定、创 新点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等。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主要是分类论述近几年中外的相关文献。 第三章是研究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的现状,分别从研发投入指标、研 发产出指标和研发业绩指标来分析本文所选的 58 家企业的现状。 第四章是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的综合绩效进行实证评价。 这部分首 先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建立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的综合绩效评价模型, 然 后选用 2008 年的数据具体说明如何运用该模型进行综合绩效评价,最后使用聚 类分析的统计方法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分类。 第五章是结论与意义。 这部分给出了本文的研究结论以及综合绩效评价模型的意 义。 关键词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 研发活动 综合绩效 评价模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模型 - ii - abstract in this paper, high-tech listed companies in shenzhen and shanghai stock market are chosen as samples, which is from 2005 to 2008, do empirical study of our nations high-tech listed enterprises and establish a r r synthesis performance efficiency; evaluation model 独 创 性 声 明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今所呈交的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模 型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科研成果。尽 我所知,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 已经发表或撰写的内容及科研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作者签名 作者签名: 日期:日期: 年年 月月 日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有关规 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借阅或网 络索引;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或 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日期: 年 年 月 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模型 第 1 页 共 70 页 1 引言 1.1 选题的原因及意义 1 引言 1.1 选题的原因及意义 在近十几年里,我国一直保持高速的经济增长率,产业结构也不断升级,从 整体上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为主导的阶段,科学技术因素 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企业的发展。而 2008 年美国的次贷危机不断 升级,最终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的挑战则更为 严峻。我国的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纷纷倒闭,究其原因是缺 少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 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加强核心竞争力。而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主 要途径研究和开发活动则显得越发重要。正是因为这样,我国在最近的十几 年里越来越重视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活动。国务院于 2006 年发布 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纲要确定,到 2020 年我国的研发投 入将占我国 gdp 比重的 2.5%以上,并且努力使科学技术贡献率达到 60%以上。而 从2009统计年鉴来看 1, 我国的研发经费投入逐年递增, 2008年达到gdp的1.54%, 比 2006 年增长了 8.45%,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也是逐年递增,从 2001 年至 2008 年,平均增速高达 22.7%。参与科技活动的人员数量也从 2006 年的 413.2 万人增加到 2008 年的 496.7 万人。 另外,2008 年 12 月 31 日,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中 华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 盟构建的指导意见 ,意见针对创新战略联盟的主要任务、国有企业应具备的基 本条件、 如何有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如何进行试点工作等提出了明确的 要求。2009 年月,国务院在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的意见中指出,加大技术创新的贡献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是抵 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解决经济运行深层次矛盾的主要途径。 由此可见,本文的选题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 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 弱、研发活动的绩效较低密切相关。如何有效的增强企业的研发产出能力、发展 能力和盈利能力, 进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政府部门如何制定研发投入政策,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2009 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模型 第 2 页 共 70 页 从而加大研发产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一直是企业界关注的问题。 最近十几年, 随着研发经费投入和科技人员投入的增加,企业对研发活动也越来越重视,但是 对研发绩效的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够。从国内情况来看,由于可操作性差等问题, 到目前为止,很多企业并未对研发活动进行绩效评价。然而,随着知识经济的不 断发展,研发活动绩效评价的意义将更为重大,只有高效的对研发活动进行绩效 评价,才能更好引导研发活动取得更好的产出和效率,从而为今后的研发活动的 管理提供借鉴。那么,究竟该如何对研发活动进行综合绩效评价,正是本文所要 讨论的问题。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目标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目标 在 2006 年之前,我国的会计准则并未要求企业披露研发费用相关信息,但 2006 年财政部颁布的新准则中明确规定,要求企业披露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 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本人在整理高新技术企业数据时也发现,在 2005 年 和 2006 年尚未实行新会计准则,研发费用的披露也是极不规范的。而在 2007 年和 2008 年实行新准则后,情况有了大幅度的好转,但仍然有企业没有对研发 费用进行规范的披露。本文以深市和沪市的高新技术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一共 调查了 315 家企业的数据, 其中有 257 家企业在 2005 年和 2006 年未连续披露研 发费用相关信息,而在剩下的 60 家企业中有 2 家在 2007 年和 2008 年未连续披 露研发费用相关信息,因此,本文最终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 58 家高新技术上市 企业作为数据样本。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在对国内外研发活动绩效评价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把研发 投入指标、研发产出指标和研发业绩指标三个层次的指标相结合,建立了一个较 为全面、科学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的综合绩效评价模型,并且从如何提高企 业综合绩效入手,分析了如何应用该模型科有效的引导企业进行研发活动,最后 把样本企业进行分类,找到每一类企业的共同点,再讨论同一类企业提高综合绩 效的方法。 1.3 研究框架 1.3 研究框架 本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是引言,主要是论述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相关概念界定、创 新点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模型 第 3 页 共 70 页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主要是分类论述近几年中外的相关文献。 第三章是研究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的现状,分别从研发投入指标、研 发产出指标和研发业绩指标来分析本文所选的 58 家企业的现状。 第四章是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的综合绩效进行实证评价。 这部分首 先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建立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的综合绩效评价模型, 然 后选用 2008 年的数据具体说明如何运用该模型进行综合绩效评价,最后使用聚 类分析的统计方法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分类。 第五章是结论与意义。 这部分给出了本文的研究结论以及综合绩效评价模型 的意义。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关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 1.4.1 关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 2008 年 4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了高 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明确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办法中规 定,高新技术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应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且数量必须占到当年职 工总数的 30%以上,而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人员应占当年职工总数的 10%以 上; 办法中还对最近上一年度的研发费用数额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做出了具体规 定;另外,跨国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发费用应占全部研发费用的 60%以上, 高新技术产品或者服务应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 60%以上。 同时,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还给出了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 域,主要包括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天航空技术、新材料技术、 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与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业等八 大行业,还给出了这八大行业所具体包含的子行业。 本文正是以 2008 年 4 月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为参考,来 选取高新技术企业样本数据的。但应该说明的是,上述管理办法是国家对高新技 术企业的界定。由于存在数据来源有限,获取难度大等问题,因此严格按照国家 规定的标准来选取样本是不可行的。所以,本文假定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 药技术、新能源与节能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业等均属于高新技 术企业,并选取上述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 58 家企业作为样本。 1.4.2 关于研发费用的界定 1.4.2 关于研发费用的界定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模型 第 4 页 共 70 页 在实行新会计准则之前,我国对研发费用没有统一的界定,只是在企业会 计准则无形资产中作了规定:依法取得的无形资产、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 和律师费以及申请取得无形资产前发生的研发费用应确认当期费用。2006 年财 政部颁布的新准则中明确规定, 研究与开发支出分为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 出。研究阶段是指为下一步开发做准备的阶段,正在进行的研究对象是否能转为 无形资产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研究阶段发生的支出应确认当期费用;开发阶段是 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发生的,不具有商业性质的支出,开发阶段发生的 支出可以有条件的进行资本化, 而新准则对开发阶段支出资本化的条件也做了相 应的规定。 2005 年和 2006 年是未实行新准则的两年,大多数企业都在报表附注里披露 研发费用相关信息,且称谓很不规范。2007 年以后我国实行了新会计准则,研 发费用的披露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 但仍然存在不少对研发费用披露不规范的现 象。本文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将报表附注中含有研发费用含义的项目,例 如“研发经费” 、 “技术开发费” 、 “研究开发费”等都作为研发费用的披露;对于 2007 年和 2008 年按照新准则披露研发支出资本化和费用化的企业,本文按照研 发资本化支出和费用化支出之和来技术研发费用。 1.5 本文创新点 1.5 本文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 (1)在数据选取方面,本文选取 2005 年至 2008 年 4 年的数据,时间跨度 较大,说服力较强,且涵盖了实行新会计准则的前后各两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 看到新会计准则对研发活动的影响。另外,2008 年是世界金融危机最严重的一 年,本文所选取的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危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影响。 (2)在评价模型的建立方面,以前的学者多是使用两个层面的指标,即研 发投入和研发产出指标,来进行实证研究。而本文认为研发活动的产出应分为研 发活动的直接产出和研发活动的间接产出,因此对前人的两层面指标进行改进, 变为三个层面的指标:研发投入指标、研发产出指标(即研发直接产出指标)和 研发业绩指标(即研发间接产出指标) 。 (3)在实证研究方法方面,本文采取了两种多元统计的分析方法:因子分 析法和聚类分析法。首先用因子分析法确定各个因子含义以及得分,之后根据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模型 第 5 页 共 70 页 个因子对综合绩效的解释程度为各个因子的权重赋值, 从而建立我国高新技术企 业综合绩效评价模型; 其次使用聚类分析对各个企业的因子得分和综合绩效得分 进行分类,得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结论。 1.6 本文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1.6 本文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首先,本文选取的样本量是 58 家企业,数量偏少,但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企 业。这是因为很多企业对研发费用的披露不规范,甚至不披露。但随着新准则的 进一步实行,我国的研发费用相关信息的披露也会越来越规范,进而可用于研究 的样本量必会进一步增加。 其次,本文所选数据的时间跨度是 4 年,对于研究研发活动的滞后期来说有 些短,缺乏说服力。高新技术企业的当期投入是否在当期见效,如果不是,那将 在多少年之后见效,而且不同行业之间是否有不同的滞后期,企业应如何缩短滞 后期等一系列问题都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模型 第 6 页 共 70 页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从国外的研究现状开看,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发投 入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其主要研究方法是通过建立宏观经济模型对数据进行分 析,鉴于这部分文献更偏向于宏观经济学领域,故本文在此不作详述;第二,影 响企业研发投入的因素,这部分的研究成果较多;第三,针对企业研发投入绩效 的研究,这部分文献的数量较少,特别是关于国外企业研发投入绩效的内容则更 少。 2.1.1 企业研发投入影响因素研究 2.1.1 企业研发投入影响因素研究 (1) 企业规模与研发投入情况 soete 2(1979)对美国商业周刊公布的 700 家上市公司的 1975 至 1976 年之 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研发投入随着企业规模的递增而逐渐增加。 syed zulfiqar ali shah、andrew w.stark 和 saeed akbar 3选用了英国 1998 至 2002 年之间的 1794 家积极披露研发费用的企业, 基于公司的市场价值分别对 大型、中型、小型企业进行实证分析,测量公司规模对研发费用的影响。结果发 现,无论企业的规模如何,研发投入对企业的长期收益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大企 业对于小企业来看并没有明显的规模优势;无论行业如何,研发投入对于企业都 是有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的。 (2) 企业的内部资金状况与研发投入情况 carter bloch(2004)选取了若干丹麦上市公司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企 业的内部资金是研发投入的主要来源, 表明研发投入强度大的公司受到融资方式 的制约。 bond(2003)选用英国和德国的截面数据对现金流和固定资产投资和研发投 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德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对现金流无显著的相关 关系,而英国企业则有。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和资产负债率较低的企业来看,现 金流量对研发投入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2 soete luc. firm size and inventive activity:the evidence reconsidered.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79,(2):127-154. 3 syed zulfiqar ali shah, andrew w.stark and saeed akbar. firm size, sector and market valuation of r&d expenditures. 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 letters, 2008, 4, 8791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模型 第 7 页 共 70 页 (3) 公司高管层与研发投入情况 obeua s.persons 4 (1999)以收入与资产的比率、经营型现金流量与资产 的比率、研发费用与资产的比率为自变量,以公司高管奖金与资产的比率为因变 量建立模型对高管层报酬和研发投入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检验, 作者选取了 1979 年到 1996 年之间的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 78 家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进行回 归分析,并且发现两者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公司高管愿意为了公司的长 久发展而承担研发投入所带来的风险。 (4) 其他影响因素 jorg c. mahlich 和 thomas roediger-schluga 5(2006)针对 1987 至 1998 年之间的 15 家日本医药业上市公司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 发现,预期收益是决定研发费用投入的重要因素,对于新生产的药物来说该结果 更加明显。该结论与其他关于研发投入的文献研究结果是项一致的。 jannett highfill 和 robert scott 6(2007)调查分析了通过生产新产品来 满足社会需求的垄断创新型企业研发投入的理想政府支持率。 美国国家标准技术 研究院的高新技术计划(atp)对单一大型企业的研发支持率最大达到 40%,而 作者的研究表明,只有在极特殊的情况下理想支持率可能是 0 或 100%,美国国 家标准技术研究院的高新技术计划在不同方案的情况下制定的 40%的支持率是 合理的。 bettina becker 7采用一组英国制造业的数据建立了一个研发费用的计量经 济模型来研究英国制造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制造业特征、宏观经 济因素以及研发费用的构成是最关键的三个因素。其中,制造业特征包括销售收 入、盈利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宏观经济因素包括利率和汇率的变化。另外, 政府的支持和外国资金的注入对研发投入都有积极的影响。 2.1.2 研发投入与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2.1.2 研发投入与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4 obeua s. pers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arch & development expenditure and executive compensation in high-technology industries. managerial finance, 1999(9) 5 jorg c. mahlich and thomas roediger-schluga. the determinants of pharmaceutical r&d expenditures: evidence from japan. 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06) 28:145164 6 jannett highfill and robert scott. subsidizing the r&d expenditures for a monopoly firm: advice for nist. the journal of economics, xxxiii, no. 2, 2007 7 bettina becker. what determines industrial r&d expenditure in the uk?. the manchester school vol 76 no. 1 january 2008 14636786 6687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模型 第 8 页 共 70 页 udayangani kulatunga, dilanthi amaratunga and richard haigh 8(2006) 对建筑行业的研发费用进行了绩效评价。作者对英国建筑业研发费用的界定、研 究基础、研究范围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并且强调了对建筑行业研 发投入的有效性和效率进行绩效评价的重要性。 gary h. jefferson, bai huamao, guan xiaojing 和 yu xiaoyun 9选取了一 组能够代表中国中大型制造业的 2004 至 2006 年三年的数据, 调查分析了研发费 用投入强度的决定因素, 创新知识的产生过程和公司绩效创新带来的影响等三个 方面, 结果发现研发费用投入对新产品的创新、 产量和盈利能力都有突出的贡献, 其中新产品的创新占研发投入产生的总回报的 12%,而研发投入引起的回报是由 固定资产引起的回报的三至四倍。 hsiang-lan chen,hsiu-chuan lee 和 cheng-yi chien 10(2009)选用了 1995 至 2004 年 10 年间的台湾 32 家 it 上市公司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发 现研发投入强度、 资产置换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比股权激励与绩效之间的关系 弱。 2.1.3 国外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绩效评价方法 2.1.3 国外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绩效评价方法 美国著名管理会计学家 robert s.kaplan 教授和 david p.norton 教授于 1996 年发表论文link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o strategy11,创建了能够有效衡量 企业绩效的工具平衡计分卡,这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文章指出,在使 用财务指标来衡量企业绩效的同时,也要重视例如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非财务 指标,从而对企业的绩效进行全面的评价。同时,此文还强调了财务指标中研发 费用效率的作用。在这之后,美国的公共管理部门人员把平衡计分卡引入到政府 管理体系,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vittorio chiesa 和 cristina masella12 (1996)以研发投入、现金净流量和 8 udayangani kulatunga, dilanthi amaratunga and richard haigh.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vol. 56 no. 8, 2007 pp. 673-688 9 gary h. jefferson, bai huamao, guan xiaojing and yu xiaoyun. r&d performance in chinese industry. econ. innov. new techn. 2006, vol. 15(4/5), june/july, pp. 345366 10 hsiang-lan chen, hsiu-chuan lee and cheng-yi chien. r&d investment, assets in place, employee stock bonus and firm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issn 1450-2887 issue 31 (2009) 11 kap lan, robert s, norton, david p. link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o strategy. californiamanagement review , 1996, 36 (1) : 53 - 89. 12 vittorio chiesa and cristina masella. searching for an effective measure of r&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decision, 34/7 1996 4957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模型 第 9 页 共 70 页 公司的资本成本为自变量, 以企业增加的经济价值为因变量建立了一个长期盈利 模型,并且讨论了研发投入的贡献度,对企业的技术、生产效率、研发投入与公 司其他投入的融合度进行了绩效评价,最后给出了研发费用绩效评价的体系框 架。 julnes 和 holzer13在 2001 年发表论文, 把绩效评价分为三个方面: 关于成本、 收益的绩效评价,关于项目和产出的绩效评价,关于机构的政策和执行过程的绩 效评价。该文还论述了在众多的绩效评价方法中,政府部门的管理者应该如何选 择适合政府公共管理部门的绩效评价方法。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 国内文献综述 从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我国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针对 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研究, 主要是如何确定研发费用的资本化和费用化的条件以 及新旧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对比研究;第二,针对企业研发投入影响 因素的研究;第三,针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绩效评价的研究,这部分相 关文献的数量屈指可数,且其内容主要偏向绩效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体系的建立, 对于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较少。 2.2.1 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因素研究 2.2.1 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因素研究 (1) 企业规模与研发投入情况 金玲娣,陈国宏 14(2001)采用回归模型对研发投入和企业规模之间的相关 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复杂,对于中大型的企业,研发投入会随着 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依次呈现递减、递增而后又递减的规律;对于小企业,研发 投入随企业规模的扩大而一直递增,企业的研发活动存在一个临界值,中小企业 要想达到临界值,就必须投入较多资源,使研发效率提高。 王任飞 15 (2005)发表论文分析了对研发投入可能产生影响的十种内部因素, 例如企业规模、盈利能力、出口导向等,文章选取 2000 年至 2003 年之间电信行 业的百强企业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企业规模、盈利能力与研发投 13 de lancer julnes, patria andmarc holzer. promoting the utilizations of performancemeasures in public organizations: an emp irical study of factors affecting adop tion and imp lement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01, 61 (6) : 693 - 708. 14 金玲娣,陈国宏. 企业规模与 r&d 关系实证研究. 科研管理,2001(1) 15王任飞. 企业 r&d 支出的内部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实证. 科学学研究,2005 (4)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模型 第 10 页 共 70 页 入呈正相关关系,出口导向与研发投入呈负相关关系。 买忆媛, 彭一林 16(2006)选取沪深两市 24 家有代表性的高新技术企业的 2002 至 2004 年间的数据作为样本,测度研发投入与企业规模之间的相关关系, 其中企业规模用生产员工人数来衡量。 结果是研发投入生产人员的规模之间不存 在正相关关系。 (2) 企业的内部资金状况与研发投入情况 陈海声、周维参 17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的 2003 到 2005 年间的数据 进行回归分析发现,研发投入与销售收入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内部资金没 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作者对此给出的解释是企业决定研发投入的强度时,主要 依据销售收入。 (3) 公司高管层与研发投入情况 张宗益, 张湄 18(2007)采用 2006 年截面样本为研究对象,对 51 家高新技 术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内部治理结构因素和外部因素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 响。其中,内部治理结构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所有权、高管层薪酬、独立董事及平 均持股比例等,外部因素是指企业所处的创新环境。其结论是独立董事的存在、 高管层薪酬对研发投入有明显的正面影响。 (4) 其他影响因素 闫冰,冯根福 19(2005)选取 1998 年到 2002 年间的 37 个行业为样本,用实 证的方法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了我国工业研发效率问题。研究发现,我国 工业企业的研发效率与前期研发投入成正相关关系,与竞争的强度呈反相关关 系。 2.2.2 研发投入与绩效的相关研究 2.2.2 研发投入与绩效的相关研究 朱卫平、伦蕊20在 2004 年发表论文,用实证的方法来检验研发费用投入、 技术人员投入和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性。文章以 2003 年的 173 家企业为对象, 以研发经费和科技人员投入作为自变量, 以人均利税和企业竞争优势系数作为因 变量来表示企业的绩效,进行统计学检验,得出的统计结果是二者是不存在明显 16买忆媛,彭一林. 企业 r&d 投入对其员工规模及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科技管理研究,2006(1) 17陈海声,周维参.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与内部资金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财会通讯,2007(3) 18张宗益,张湄. 关于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治理与 r&d 投资行为的实证研究. 科技政策与管理,2007(5) 19 闫冰,冯根福. 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中国工业 r&d 效率分析. 当代经济科学,2005(6) 20朱卫平,伦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与绩效相关性的实证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4(5)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模型 第 11 页 共 70 页 的正相关关系。进而,文章分析了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首先,由于机制或者激 励措施的原故,科技人员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由于缺乏对市场的充分评 估,研发产品没有带来预想的市场回报;再次,研发费用和技术人员投入的比重 较低;最后,产权不清降低了企业效率。在文章的最后,作者给出了建议:改进 激励措施、降低研发风险、与其他企业进行技术层面的沟通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等,来解决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此文的样本量较大,但时间跨度太小,不能全面 的说明问题。 梁莱歆、张焕凤 21在 2005 年发表论文,对研发投入和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 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 文章选取 2001 年到 2003 年的 72 家高新技术企业为对象, 以研发费用投入和技术人员比例为投入指标,以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主营业 务利润率、资本积累率等为产出指标,将研发费用投入和技术人员比例分别与产 出指标进行统计相关分析,结果是研发费用投入与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 润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资本积累率以及技术资产比率都有显著的正相 关关系。文章最后得出如下结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普遍偏低; 研发活动的收益具有显著的滞后性;研发投入能明显的提高企业的收益;研发投 入中能转化成企业核心资产的部分很小; 高新技术企业应该着力提高科技含量与 核心竞争力。此文具有一定的样本数据量,且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具有相当的说 服力。 程宏伟,张永海,常勇 22选用 2002 年之前的 96 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研发 投入强度和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统计性描述和回归分析, 并且得出结 论: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但其相关性随时间推移逐渐减 弱。作者对此给出的解释是研发投入的比例较低,且后续投入不足。 郭斌 23在 2007 年发表论文,针对我国软件行业是否存在规模效应和研发费 用投入与企业绩效是否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文章以研发费用 投入和技术人员比例作为投入变量, 以利润率、 人均销售收入对数作为绩效变量, 用企业员工的年平均数来表示企业规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是企业规模与人均 收入存在正相关关系, 与利润率不相关; 研发费用投入与利润率呈现负相关关系; 21梁莱歆,张焕凤.高科技上市公司 r&d 投入绩效的实证研究.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4) 22程宏伟,张永海,常勇. 公司 r&d 投入与业绩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科研管理,2006(6) 23郭斌,规模、r&d 与绩效:对我国软件产业的实证分析. 科研管理,2006(1)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模型 第 12 页 共 70 页 技术人员比例与利润率和人均产出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最后文章得出结论: 研发投入之所以与利润率呈现负相关关系, 是因为中国的软件行业过于缺乏自主 知识产权与核心竞争力,这是我国软件业面临的最大问题,通过一定的方法或渠 道来加大政府对软件行业的支持度是值得考虑的做法。需要指出的是此文仅以 2002 年一年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太小,也没考虑到研发费用是否有 收益的滞后期,所以笔者认为该结论的说服力有限。 2.2.3 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绩效评价方法 2.2.3 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绩效评价方法 梁莱歆、刘建秋 24在 2004 年发表论文,分析了当时各企业研发投入的情况, 并且提出了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 研发费用绩效评价的主体不明确以及评价的指 标不能很好的反应研发行为的特点,从而不适用于高新技术企业。文章还分析了 不同的评价方法所存在的不同问题,并详细讨论了“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设 计和运用方法进行了论述,给出了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讨论了如何确定权重、 评价系数和临界值;最后得出了结论: “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是比较适合高新技 术企业进行研发费用绩效评价的方法。 葛学韬 25(2007)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并且融合企业的持续发 展的理念,建立了一个多层面得绩效评价体系。该体系分为四个层面,分别是财 务层面、 职员层面、 客户层面和业务流程层面。 财务层面的指标主要有企业贡献、 现金净流量、人力资源优势贡献、净利润率等;职员层面的指标主要有人均创新 效益、职员生产效率、职员保持率等;客户层面的指标主要有市场占有率、客户 保持度、客户获得率等;业务流程层面的指标主要包括价值链效率、新产品投资 回报率、研发费用比、产品效益质量率等。作者认为通过这四个层面的若干指标 可以将企业的绩效和持续发展相联系,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注重 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使绩效的评价更为全面。 张凌、齐中英 26(2009)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建立了一个两阶段的 企业绩效评价模型,并以 15 家高新技术企业为对象进行实证分析,验证该模型 的准确性。该模型的指标体系包括技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管理风险三个类别,每 个类别中又含有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在模型的第一阶段,作者运用 dea 方法对 24梁莱歆,刘建秋.高新技术企业 r&d 绩效评价方法探索.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1) 25葛学韬,基于多层面与持续经营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会计之友, 2007(3) 26张凌、齐中英,基于 dea 的企业 r&d 绩效两阶段评价方法研究.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9(4)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模型 第 13 页 共 70 页 企业研发绩效的上述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在第二阶段,利用第一阶段的评价结果 并引入虚拟变量来评价企业绩效的综合效率值, 最后运用多元回归方法来分析其 主要影响因素。在上述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作者将该模型与一般模型相比较并得 出结论:此模型能明显的提高对企业研发绩效评价的准确性。但需要指出的是, 此文的样本量太小,只有 15 家公司,没有达到大样本的要求,其结论缺乏说服 力。 廖磊、邢培志、刘毅 27(2009)利用平衡记分法设计了一套针对疫苗制造企 业适用的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采用财务层面指标、内部业务层面 指标、客户层面指标、学习与成长层面指标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层面指标等五个 方面来综合评价企业的绩效。 最后作者针对疫苗制造业如何提高绩效给出了若干 建议。 27廖磊、 邢培志、 刘毅, 运用平衡记分法多层面评价疫苗制造企业综合绩效的初步探讨. 现代预防医学, 2009 (7)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模型 第 14 页 共 70 页 3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产出和业绩现 状分析 3.1 样本的数据来源 3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产出和业绩现 状分析 3.1 样本的数据来源 鉴于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更为规范, 故选取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 象,所采用的样本数据均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和新浪 财经网。 如果严格按照 2008 年科技部发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的 标准筛选样本, 则获取数据的难度较大, 来源有限, 因此本文假定电子信息技术、 生物与新医药技术(包括现代农业技术和食品行业)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业(包 括机械制造业、汽车行业等) 、航空航天技术、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包括能源化 工类) 、环保与新材料应用等行业都属于高新技术企业,都是本文研究的高新技 术企业行列。 在对沪深两市的 315 家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的数据整理过程中,发现有 257 家企业在 2005 年至 2008 年没有连续披露研发费用情况,有 58 家企业连续披露 研发费用情况。本文最终选取了 2005-2008 年连续四年披露研发费用的 58 家高 新技术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研究。 上述的 58 家企业的行业分布见下表: 表 3.1 样本行业分布表 所在行业 样本数量 所占比重(%) 生物与新医药技术 23 39.66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业 14 24.14 电子信息技术 10 17.24 新能源与节能技术 8 13.79 环保与新材料应用 2 3.45 航空航天技术 1 1.72 合计 58 100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模型 第 15 页 共 70 页 3.2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比较分析 3.2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比较分析 研究与开发的投入作为一种投资,是企业甚至行业,尤其是高新技术行业的 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要想评价企业的绩效水平,首先要度量企业研究与开发 的投入。研究与开发的投入主要包括研发经费投入和技术人员的投入。 3.2.1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分布情况 3.2.1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分布情况 本文用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表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并且使用 统计表格的形式来描述研发费用投入的强度分布,如下表,通过划分不同研发投 入的区间来分析样本数据。 表 3.2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分布表 2005 2006 2007 2008 研发投入 区间分布 (%) 样本 数 所占比重(%) 样本 数 所占比重 (%) 样本 数 所占比重 (%) 样本 数 所占比重 (%) 0-0.5 31 53.45 30 51.72 26 44.83 25 43.10 0.5-1 9 15.52 11 18.97 10 17.24 7 12.07 1-1.5 10 17.24 7 12.07 6 10.34 6 10.34 1.5-2 2 3.45 5 8.62 4 6.90 3 5.17 2-3 3 5.17 2 3.45 5 8.62 9 15.52 3-4 1 1.72 1 1.72 3 5.17 4 6.90 4 以上 2 3.45 2 3.45 4 6.90 4 6.90 合计 58 100 58 100 58 100 58 100 从上表可以看出,第一,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体上来说还处在一个较低的 水平。整体上看,随着研发投入强度的提高,相对应的企业数量呈下降趋势。当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大于 0.5%时, 企业数量大幅下降, 所有年份中投入强度在 0.5% 以下的样本数都占该年的大部分比重;从 2005 年到 2007 年,每年的投入强度在 1%以下的企业占到了当年样本总量的一半以上, 2005年和2006年更是占到了70% 左右;当投入强度大于 1.5%时,企业数量再次明显下降;除了 2008 年外,区间 1.5-2%和区间 2-3%的企业绝对数量差别不大,都只占总数的 10%以下;研发经费 投入强度在 3%以上的企业相对较少,2005 年和 2006 年投入强度在 3%以上的企 业只占总数的不到 10%, 比投入强度在 1%以下的样本数量少了大约七倍, 而 2007 年和 2008 年投入强度在 3%以上的企业也只占到总数的 30%以下。 第二,随着时间的推移,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有上升的趋势,投入强度较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综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