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初梁苑文人群体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初梁苑文人群体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初梁苑文人群体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初梁苑文人群体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初梁苑文人群体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汉初,文、景二帝承袭分封制,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各诸侯王招募士人, 整齐诸子百家杂语,延揽士人为文作赋,形成不同的文人群体和学术集团。 其中在梁孝王刘武身边,聚集了许多著名文士,如邹阳、枚乘、司马相如、 庄忌、羊胜、公孙诡,丁宽、韩安国等。本文以此文人群体为研究对象,进 行了比较全面的探讨。文章共分四个部分: 一、梁苑文人群体形成的原因。本节分别从梁国的政治背景和丰富的物 质条件、梁王的尚文风气和战国养士之风的复兴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指 出了梁苑文人群体形成的原因。 二、梁苑文人群体及存在时间考。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梁苑文人入 梁时问考。第二部分为文人群体存在时问考。通过第一部分的考证,从而推 出梁苑文人群体正式形成的时问是在景帝四年梁孝王筑成东苑之后。此后人 员陆续有所增减。景帝七年冬十月,由于司马相如的加入,梁苑进入了在辞 赋创作方面足以彪炳史册的繁荣时期。公元前1 4 4 年梁孝王的死,直接导致 了粱苑文人群体的解散。另外深层次的政治原因也决定了梁苑文人群体解散 的必然性所以梁苑文人群体从公元前1 5 3 年形成到公元前1 4 4 年解散,持 续了约九年时间。 三、梁苑作品的创作特征。从行文、语占风格和结构来说,它们具有纵 横家遗风。而思想上,它们具有明显的“崇汉”意识,对汉代大一统的形势 有了理性的认同。而梁苑文人在诗酒文会、娱戏作乐之时,也创作了一种篇 幅短小、题材多为日用器物、花草树木、风云雨月等眼前之物的四言咏物赋, 从而达到了咏物赋的第一个创作高峰。 四、梁苑文学的价值和影响。分为三部分,第一为梁苑文学是一种过渡 文学。第二为梁苑辞赋的影响。七发、子虚赋代表了梁苑文学的最高 水平,也是汉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对汉及后世辞赋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三为梁苑文人群体活动是后世文人集团酬吟、唱和的滥觞。 关键词:梁苑文人群体梁孝王纵横遗风 “崇汉”倾向咏物赋 英文摘婴 a b s t r a c t a t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w e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 ,w e ne m p e r o r ,j i n g e m p e r o ri n h e r i t e dt h ee n f e o f f m e n ts y s t e ma n d e n f e o f f e dt h es a m e s u r n a m es o n s v a r i o u ss e i g n e u r sr e c r u i t e dt h es c h o l a r sn e a t e n e dt h ea l lo f t h ev a r i o u ss c h o o l so ft h o u g h ta n dw r o t et h eo d e s ,f o r m i n gt h ed i f f e r e n t a c a d e m i cg r o u p t h e r ew e r em a n yf a m o u sl i t e r a r yw r i t e r sa r o u n dl i u w u ,t h ek i n go fl i a n gs e i g n e u r ,f o re x a m p l e :z o uy a n g ,m e ic h e n g , s i m ax i a n g r u ,z h u a n gj i ,y a n gs h e n g ,g o n g s u ng u i ,d i n gk u a n ,h a n a n g u oa n ds oo n t h i sp a p e rt a k e st h i sc o m m u n i t ya sa l lo b j e c t ,a n dh a s d o n eaq u i t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r e s e a r c h t h i s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 p a r t s p a r to n e ,t h er e a s o no ft h el i a n gy u a nl i t e r a t u r eg r o u pf o r m e d t h e f i r s ti st h ep o l i t i c a lb a c k g r o u n da n dr i c hm a t e r i a lc o n d i t i o n s t h es e c o n d i st h ep o l i c yl i uw ut o o kt og i v ef a v o u r e dt r e a t m e n tt ot h es c h o l a r s t h e l a s ti st h er e n e w a lo fr e c r u i t i n gt h es c h o l a r si nt h ew a r r i n gp e r i o d p a r tt w o ,t h el i a n gy u a nl i t e r a t u r eg r o u p f i r s t l y , t h ep a p e rm a k e s a t e x t u a lc r i t i c i s mo ft h et i m ew h e nt h em e m b e r sc a m et ol i a n gy u a n s e c o n d l y , t h e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st h et i m et h a tt h eh a n gy u a nl i t e r a t u r e g r o u pt o o ks h a p e t h el i a n gy u a nl i t e r a t u r eg r o u pe x i s t e da b o u t n i n e y e a r sf r o mb c 1 5 3t ob c 1 4 4 p a r tt h r e e ,t h ec r e a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l i a n gy u a nl i t e r a t u r e f r o m t h ea r t i c l e s ,t h el a n g u a g es t y l ea n dt h es t r u c t u r e ,t h e yh a dt h es t y l eo f 英文摘要 z o n g h e n g f r o mt h ec o n t e n t ,t h e y a l lh a do b v i o u s l y ”h o n o rt h eh a n d y n a s t y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h a dt h ea p p r o v a lt oh a nd y n a s t y s u n i v e r s a l s i t u a t i o n w h e nt h el i a n gy u a nl i t e r a t u r eg r o u pr e l a x e d ,t h e yc r e a t e do n e k i n do fs h o r t ,f o u rw o r d so d e so fc h a n t i n go b j e c t p a r tf o u r , t h ev a l u ea n d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l i a n gy u a nl i t e r a t u r e f i r s t l y , i ti s at r a n s i t i o nl i t e r a t u r e s e c o n d l y , t h ei n f l u e n c i n go ft h el i a n gy u a no d e s a f aa n dz i s uy uw e r et h eh i g h e s tl e v e lo fl i a n gy u a n ,a n dw e r ea l s ot h e h i g h e s t a c h i e v e m e n to fh a nd y n a s t yl i t e r a t u r e i th a dt h ep r o f o u n d i n f l u e n c et ot h eh a nd y n a s t y a tl a s t ,i ti st h es o u r c eo ft h el a t e rs c h o l a r g r o u p k e y w o r d s :t h el i a n g y u a nl i t e r a t u r eg r o u p ;l i a n gx i a ok i n g ; “z o n g h e n g ”s t y l e ;h o n o rt h eh a nd y n a s t y :l i t t l ep r o s eo f c h a n t i n go b j e c t l 引占 引言 公元前2 0 2 年,刘邦建立汉朝,他先后封同姓子弟为王,即“尊王子弟,大 启九国。后文、景二帝承袭分封制,继续分封子弟,由此形成了颇似战国时 代诸侯林立的历史局面。由于政治、经济及统治阶级自身等原因,最高统治者皇 帝及其重臣大多质木少文,如刘邦一向轻视儒生,他曾言:“为天下安用腐儒哉? ” 2 “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 ”3 。与此相反,当时的一些诸侯王大都具有较 高的文化修养,如楚元王刘交“好书,多材艺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 受诗于浮丘伯。”1 他们自身的文化素养成为士人依附的强大引力,而诸侯国 的富庶和他们对待士人的优厚条件则为文人群体和学术集团的形成奠定了孥实 的基础。于是各诸侯王招募士人,整齐诸子百家杂语,延揽士人为文作赋,形成 不同的文人群体和学术集团。因此“汉高祖虽不喜儒,文、景二帝办好刑名黄老, 而当时诸侯王中,则颇有倾心养士、致意于学术者。楚、吴、梁、淮南、河间五 王,其尤著也。”5 其中以梁孝王刘武领导下的梁苑文人群体最为突出,他们对汉 代文学的发展,比最高统治者具有更直接、更重要、更深远的作用和影响6 。汉 代散体大赋形成的标志七发和代表汉代辞赋最高成就的子虚赋都是 作于梁苑。梁箢文人除了枚乘、邹阳、庄忌、司马相如外,还有羊胜、公孙诡等 人,一时形成“彬彬之盛”的文学局面。然而历来论者,多从梁苑文人个体出发 进行研究,探讨其人或其文,没有对整个梁苑文人群体给予应有的关注。现代学 者又多从文化或历史角度去研究梁苑这一文坛盛事。 既以梁苑文人群体为研究对象,就要考察此群体赖以形成的原因。本文以此 出发,分别从文人入梁时白j 及存在时间考、梁苑作品的创作特征等几个方面做了 系统而全面的探讨,最后对梁苑文人在汉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提出了 一些看法,希望以此能够还原梁苑文学的真实面貌,对他们在汉代文学史和古代 文学发展史中的贡献和地位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1 ( 汉) 班嗣撰( 庸) 颜帅古沣:汉书卷十四诸侯e 表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0 年第2 8 3 页。 2 ( 汉) 州马迂撰( j 束) 装驯集解( 唐) 叫马贞索隐( 唐) 张守节正义:史记卷几卜一黥布列传,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0 年,第2 0 2 1 贞。 3 ( 汉) 叫马辽撰( 术) 裴驯集解( 庸) 西i 马贞索隐( 唐) 张守节正义:史记卷几i 七郦生陆贸 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 0 0 0 年,第1 6 3 0 贝。 ( 汉) 班州撰( 唐) 颜帅占注:汉书卷三卜六楚元f 传北京:中乍书局,2 0 0 0 年,第1 4 5 9 页 5 鲁迅:汉文学史嚣畸受鲁迅伞集第几卷北京:人民文学f l ;版社。1 9 8 1 年,第3 9 5 贝。 6 农行霈:中闽义学史第一版北京:扇等教育i i ;版社2 0 0 5 年第1 5 7 贞。 梁苑史人群体形成的原因 一、梁苑文人群体形成的原因 ( 一) 粱国的政治背景和丰富的物质条件 汉初,文帝、景帝承袭高祖刘邦的分封制,继续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尽管文 帝时贾谊曾上书陈述过诸侯国的危害,但由于历史原因,并不能一时从根本上解 决这个问题。所以景帝即位后,仍继续分封。汉初诸侯的封区很大,据史记汉 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说“自雁门、太原以东至辽阳为燕、代国;自陈以 西南至九疑,东带江、淮、谷、泗,薄会稽,为梁、楚、淮南、长沙国。”不仅 如此,各国还有相当大的政治独立性。诸侯王在封国内是最高统治者,如同国君, 各自纪年,诸侯王印也称玺。王国中的官员,除太傅和丞相由朝廷派遣外,御史 大夫、中尉等以下官员,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每个王主持一个具有中央政府 雏形的政府;它也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其它官吏。他们负责王国内的征税和防务; 他们是自主的,甚至受到鼓励,尽量使自己治理的地区富饶多产。”1 政治特权和 雄厚的经济财力,为诸侯王招揽士人提供了物质保障。 据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文帝共有四子:景帝刘启、刘武、刘参、刘 揖。其中景帝和刘武为窦太后所生,深受窦太后的宠爱。前元二年( 公元前1 7 8 年) 文帝分别封刘武为代王,刘参为太原王,而将“爱之,异于他子”2 的刘揖 封为梁王,又派了当时的青年才俊贾谊任太傅。四年后徙刘武为淮阳王。后刘揖 “凡再入朝,因坠马死”3 ,文帝伤心之余,在十二年( 公元前1 6 8 年) 又徙另 一爱子刘武为梁王。可见梁国在文帝时期就有着不同于其他诸王的政治地位。 景帝即位后,因梁孝王是同母胞弟,对之怜爱有加,再加上“孝王慈孝,每 闻太后病,口不能食,居不安寝,常欲留长安侍太后太后亦爱之。”( 汉书文 三王传) 所以景帝对他便表现出与对别的诸侯王不同的态度。“十七年,十八年, 比年入朝,留,其明年,乃之国。”( 汉书文三王传) 而按照汉朝法律,诸侯 王在朝见后是要直接回到封国的,唯孝王例外。在一次与孝王的宴饮中,因当时 未立太子,景帝便对他言及要“千秋万岁后传于王”。“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 1 ( 英) 苷瑞德鲁惟一:剑桥中陶秦汉史。北京:中国朴会科学 i 版社1 9 9 2 年,第1 4 5 氟。 2 ( 汉) 班嗣撰( 膊) 颜帅占往:汉 5 卷p q 卜七文二三川专,北京:中毕书局,2 0 0 0 年第1 7 0 1 贞。 3 删f :。 2 郑州人学坝i 学位论文 心内喜。太后亦然。”( 汉书文三王传) 梁孝王与皇帝最亲,受到皇帝、太后 的宠爱,必然要在当时引起注意。梁国的政治地位在士人所去留诸侯国的选择过 程中也是他们考虑的因素之一。 公元前1 5 4 年,景帝实行削藩政策,导致吴楚七国叛乱,“梁孝王城守睢阳, 而使韩安国、张羽等为大将军,以距吴楚。吴楚以梁为限,不敢过而西”。( 汉 书文三王传) “吴、楚、齐、赵七固反,自关以东皆合从而西向,惟梁最亲, 为艰难。梁王念太后、帝在中,而诸侯扰乱,壹占泣数行而下,跪送臣( 韩安国) 等六人将兵击却吴楚,吴楚以固兵不敢西,而卒破之,梁之力也。”1 “吴楚破, 而梁所破杀虏略与汉中分。”( 汉书文三王传) 由于梁孝王在平定吴楚之乱时 立下大功,又加之为其母窦太后所溺爱,所以蒙受朝廷“赏赐不可胜道”,“于是 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白宫连属于平 台三十余里。得赐天子旌旗,出入干乘万骑,东西驰猎,拟与天子。”一时梁国 “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二十九年十 月,梁孝王入朝。景帝使使持节乘舆驷马,迎梁王于关下。既朝,上疏因留,以 太后亲故王八则侍皇帝同辇,出则同车游猎,射禽兽上林中。梁之侍中、郎、 谒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与汉宦官无异。”( 汉书文三王传) 其时政治地位 可以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当时梁国“为大国,居天下膏腴地。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四十余城,皆 为大县。”( 汉书文三王传) 。关于梁孝王所筑东苑,西京杂记卷二记载: “梁孝王好营宫室苑囿之乐,作曜华之宫,筑兔苑。园中有百灵山,山有肤寸石、 落猿石、栖龙岫,又有雁池,池间有鹤洲凫渚。其诸宫观相连属,延亘数十里, 奇果异树,瑰禽怪兽毕各。王同与宫人宾客弋钓其中。”2 太平御览卷一五九 引图经亦云:“梁王有修竹园,园中竹木天下之选集,诸方游士各为赋,故 馆有邹、枚之号。又有雁骛池,周回四理,亦梁王所凿。又有清凌池,有钓台, 谓之清凌台。”3 由此可知梁国当时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它的繁盛和富庶,为 梁孝王和诸文士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坚强的物质保障。在这种情况下梁王“招延四 方豪杰,自山以东游说之士,莫不毕至,齐人羊胜、公孙诡、邹阳之属。”游离 1 汉书卷五十二窦刖灌韩传,第1 8 2 8 页。 2 ( 晋) 葛洪:两京杂记,北京:中牛书局,1 9 8 5 年。 3 ( 宋) 李舫:太,r 御览北京:中牛 i 版 ,1 9 6 0 年。 3 粱苑文人群体形成的j 泉埘 于中央政府之外的士人们纷纷来到梁苑,开始了优游自得的为客生涯。 ( 二) 梁王的尚文风气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在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支持和提倡往往对文学、文化 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政权的御用有时不免与文学的内在规律和要求 相抵触,但是无疑地,统治者的提倡还是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外部推动和助 力。郭预衡在汉赋通论序中就强调,文学( 包括汉赋) 的发展变化和统治者 有很大的关系1 。汉赋的发展和武帝提倡之间的关系就是明证。稍后于梁孝王的 淮南王刘安,更是一个显著的例子。王逸说:“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怀天 下俊伟之士,自八公之徒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辞赋,以类相从。”2 据 汉书艺文志载,刘安有赋八十二篇。在他的鼓励和支持下,门下文士作赋 也较多,有四十四篇。但这些作品差不多都散佚了,只留下一篇题为淮南小山作 的招隐士和一篇题为刘安作的屏风赋。再如后来的曹氏父子,位居帝位, 不仅亲自写作,以其辉煌的成就树立起建安文学的样板,更招聚四方文入于中原, 形成了彬彬之盛的邺下文人集团,谱写了文学史上的伟大诗篇。 同样,梁苑文人群体的发展、兴盛与梁王的提倡有密切的关系。史记梁 孝王世家说,孝王除好宫室园囿之乐外,更招揽四方豪杰,“自山以东游说之 士莫不毕至。”汉书地理志载:“汉兴,高祖王兄子濞于吴,招致天下之娱 游子弟,枚乘、邹阳、严夫子之徒兴于文、景之际。”3 后来,以文辩著名的这几 位游士皆因吴反叛劝谏不听,“是时,景帝少弟梁孝王贵盛,亦待士。于是邹阳、 枚乘、严忌知吴不可说,皆去之梁,从孝王游。”( 汉书地理志) 都离开吴国 来到梁国。从游之士都受到了优厚的待遇,如汉书贾邹枚路传载:“公孙 诡多奇邪计,初见王,赐千金,官至中尉,梁号之日公孙将军。”所以邹阳、 枚乘、庄忌等人离吴游梁,一时自j 在梁王身边形成人才济济的局面。梁孝王以其 显赫的地位,优越的条件,在身边聚拢起一个具有浓厚闲适、娱乐情调的文人群 体。“梁客皆善属辞赋”4 ,他们在一起诗酒文会,优游唱和。游士们散漫无拘束 而又颇得礼遇的生活,吸引了生性浪漫的司马相如。他当时正在朝中为武骑常侍, 1 万光治:汉赋通论序言,p t l 川:巴蜀书社,1 9 8 9 年第2 - 5 页 2 ( 汉) l 二逸:楚辞章句抑隐 序岳麓持社,1 9 8 9 年 3 汉忙卷二十八地理志,第1 3 2 8 贝。 4 汉书卷五l _ 一贸郜枚路传,第1 8 0 8 贝。 4 郑州大学硕 :学位论文 因景帝不好辞赋,而他本人对侍从天子格猛兽的职事又不感兴趣,遂辞汉游梁, 加入了梁苑文人群体的行列。 梁孝王不仅广纳人才,而且举行一些文学活动,并以此奖励诸文士。这对梁 苑文学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如西京杂i d 卷四载:“梁孝王 游于忘忧之馆,集诸游士各使为赋,枚乘为柳赋;路乔如为鹤赋; 公孙诡为文鹿赋;邹阳为酒赋;公孙乘为月赋;羊胜 为屏风赋;韩安国作几赋不成,邹阳代作。邹阳、韩安国罚酒三升, 赐枚乘、路乔如绢,人五匹。”1 由此看出梁孝王对文士写作辞赋的奖励和提倡。 不仅如此,汉散体大赋形成的标志七发和代表汉大赋最高成就的子虚 赋都是作于梁苑。如果没有梁孝王,不仅梁苑辞赋无从谈起,汉代辞赋更是不 可想象。所以对梁苑文坛来讲,梁孝王是一个成功的发起者、组织者和倡导者, 正是有了梁孝王,才能聚集这么多显名后世的辞赋作家,才有如此多的传世赋作; 也萨是因为梁孝王的尚文政策及对文学的提倡,一个崭新的以辞赋创作为主的文 人群体l 得以形成,并由此带来汉代辞赋的兴盛。没有梁孝王就没有汉代文学的 繁荣,后来梁孝王一死,梁苑作家纷纷出走,正可以说明这一点2 ( 三) 战国养士之风的复兴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社会进入大动乱、大变化时期。原来作为社会上层阶 级的“士”从中分离出来,成为影响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层。由 于诸侯并征,各国对士人的需求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由此带来的是养士之风大 炽。从最早的魏文侯( 公元前4 4 卜公元前3 9 5 ) 开始,同时而稍后的鲁缪公( 公 元前4 1 5 一公元前3 8 3 年) ,到后来齐宣王所兴的稷下学宫,达到君主礼贤下士 的极盛。史记描述当时的盛况:“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驺衍、淳于髡、田 骈、接舆、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 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干人。”,。战国末年,更是出现了卿相贵族私人养士的 高潮。有名的四公子( 赵平原君赵胜,楚春申君黄歇,齐孟尝君田文,魏信陵君 无忌) 及秦相吕不韦,动辄门下养士两三千人,成为与后世不同的轰轰烈烈的奇 ( 晋) 葛洪:两京杂i d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年。 2 l 二增文:论梁钝辞赋,中州学刊1 9 9 6 年第5 期,第1 1 0 贞。 3 史记卷叫f 六l i j 敬仲完i i 家,第1 5 3 0 贝。 5 粱篼文人群体形成的原困 特文化景观。与此对应的是士人汲汲奔走于各诸侯、大夫门下的热闹场面。他们 周游列国,既不受贫富贵贱的约束,也不受各国封疆的限制,士无定主、游士无 宗国成为普遍现象。他们在当时的环境中也确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得士则 昌,失士则亡”1 已成为各国的共识,所谓“六国之士,入楚楚重,出齐齐轻, 为赵赵完,畔魏魏丧”2 。此说对于游士的作用虽有些夸大,但士人的重要性也 由此可见一斑。此时的游士,面对动荡的社会,积极参预,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具有对国家和社会高度的责任心,同时他们的心理也因以天下为己任而得到了极 大的满足。 这一切随着秦朝的建立而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在秦一统天下后,四方游走之 士无疑成为一股离心于中央的社会力量。不利于王朝的巩固。秦始争为了巩固其 统治,早在秦国霸局已定之时,便下了逐客令尽管由于李斯的谏逐客疏而 宣告结束,但始争的这种心理却为以后的“焚书”“坑儒”埋下了伏笔。士人“不 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入则心非,出则巷议”3 。统治阶级为此 深深忧虑,认为他们为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不安定因素,所以除了颁布禁止士人出 游的游士律外,更酿造了“焚书”“坑儒”的悲剧,致使秦国士人与争帝的 矛盾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此时战国的游士之风在秦帝国的高压下无法得以盛 行,出现了短暂的沉寂。秦末发生农民起义,士人毫不犹豫地加入反秦的洪流, 如张良雇死士谋刺秦;始皇三十六年,有陨石落于东郡,有人刻其石日:“始阜 帝死而地分”4 :不久又有人拦咸阳使者:“今年祖龙死”5 ,这些非有一定学识 的士人不能为,大约与张良同属。更有“鲁诸儒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于是孔 甲为陈涉博士,卒与涉俱死。”6 士人与当权统治阶层完全站在了对立的两面。 经过十多年的混乱,刘郊最终建立汉朝。他是以秦朝的对立面出现的,所以 惩戒亡秦之败的教训,大封同姓子弟、功臣为王。各诸侯国的建立,为士人营造 了与春秋、战国极为相似的生存、活动空间。诸侯王又多有文化底蕴,他们为积 蓄实力,大量罗致人才。当时著名的诸侯国如吴、楚、梁、淮南、河问等皆以能 招贤纳士而声动天下。权臣显贵也热衷于此。高祖时,陈稀以赵相国监代、 转引自汀荣:t 汉铆t :a 入世探,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 0 0 2 年第3 期,第9 4 负 ( 东汉) i 篪:论衡效力。 :海:人民出版社,1 9 7 4 年 史记卷六桑贻串奉纪,第1 8 1 页。 史记卷六秦始争奉纪,第1 8 4 贞。 删j :。 史记卷一雨二卜一儒林列传,第2 3 7 0 贞。 6 郑州人学硕l :学位论文 赵之地,他“少时,常称慕魏公子,及将守边招致宾客,常告过赵,宾客随之 者千余乘,邯郸官舍皆满。”1 ;景帝时窦婴“喜宾客”,被封为魏其侯,“诸游士 宾客争归魏其侯”2 ;士人为寻找出路又开始游走四方,如主父偃遍游齐、燕、 赵、中山所以游士与诸侯、大夫一拍即合,在秦始皇的暴虐急政下暂时中止了 的战国养士之风便在汉初郡国并行的特定历史环境下复兴起来。 梁苑文人群体及存在时间考 梁孝王广招人才,四方人士群集而响应。他的周围聚集了许多当时已经显名 并流传后世的文士、辞赋大家,主要有枚乘、司马相如、邹阳、严忌、羊胜、公 孙诡、公孙乘、路乔如及韩安国等。我们先看他们的入梁时间。 ( 一) 梁苑文人入梁时间考 邹阳:齐人,在世时间约为汉商祖初年至武帝元光末年。吴王刘濞初就封囤, 招四方之士,邹阳与枚乘、庄忌一起仕吴。后因吴王有谋反之迹( 景帝二年未三 年初) ,邹阳上书谏之,写下著名的上吴王书。吴王不听,“于是邹阳、枚乘、 严忌知吴不可说,皆去之梁,从孝王游。”( 汉书贾邹枚路传) ,遂改投梁孝 王门下。前元二年末三年初,邹阳、枚乘、庄忌三人因谏吴王谋反失败而离吴, 则三人离吴的时间当在此时,即吴楚七国叛乱( 景帝三年春) 前夕。汉书文 三王传对他们入梁一事有明确的记载:“明年( 景帝四年) ,汉立太子。于 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晕,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招延四方豪杰,自 山东游士莫不至:齐人羊胜、公孙诡、邹阳之属。”邹阳于景帝四年即公元i j i 1 5 3 年入梁,这是他游梁时间最早最明确的记载。景帝前元三年春吴楚发生叛乱,梁 国在平叛过程中全力抵挡七国西进,根本没有余力建造东苑、招揽士人,只有在 叛乱平定后由于功劳甚大,赏赐甚多,孝王也由于居功自傲,才敢大张旗鼓地修 东苑、揽士人,所以邹阳、枚乘、庄忌入梁时间应再后推到梁王筑东苑、广睢阳 宫后。上说邹阳、枚乘同时或差不多同时离吴,但并不一定同时入梁。束景南先 1 汉书卷二十叫韩彭英卢是传,第1 4 7 6 呃。 2 史记卷一_ 玎七魏j 立侯列传,第2 1 7 9 负。 7 粱苑丈人群体肢存n | 时问考 生说,枚乘、邹阳在景帝二年末离吴后,“至于邹阳路途较远,其北归齐,吴楚 己反,无法入梁,自须在七国反平后| 同齐人羊胜、公孙诡于景帝四年辗转入梁。” 1 此说较为可信。 邹阳为人有智略,慷慨不肯苟合。在梁时,他介于羊胜、公孙诡之问,胜、 诡欲使梁王求为汉嗣,阳以为不可而力争,受到胜、诡的谗害,下狱。于是邹阳 在狱中上梁王书,“书奏孝王,孝王立出之,卒为上客。”2 后由于大臣袁盎等反 对,为梁求汉嗣一事未能成功,梁王恼怒之余,与胜、诡密谋杀害袁盎等大臣。 事情败露后,“孝王恐诛,乃思阳占,深辞谢之,赍以千金,令求方略解罪于上 者。一,孝王以千斤向邹阳求计。邹阳向齐人王先生咨询后,悄然入京,见景帝王 美人之兄王长君,劝王美人向景帝进言,不要再追究袁盎之事。同时,韩安国进 京面见长公主,向长公主求情。最终景帝“事果得不治”从此也能看出,邹阳 在梁国的身份,不仅仅是一个文士,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谋士。孝王卒于公元前 1 4 4 年,大部分文士纷纷去梁,邹阳亦可能在此之列。班固在汉书贾邹枚路 传赞中说“邹阳、枚乘游於危国,然卒免刑戮者,以其言正也。”公元前1 2 9 年邹阳卒。4 他的作品有上吴王书、狱中上梁王书和酒赋、几赋四 篇,其中后三篇作于梁苑。 羊胜、公孙诡:汉书文三王传载“明年( 景帝四年) 于是孝王筑 东苑,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罩,大治宫室,招延四方豪杰,自山东游 士莫不至:齐人羊胜、公孙诡、邹阳之属。”史记的记载与此相同,即羊胜、 公孙诡、邹阳在景帝四年入梁。羊胜、公孙诡在景帝四年入梁,这在史记韩 长孺列传中可得到证实。又今存所有羊胜、公孙诡、邹阳在梁的活动,都发生 在景帝四年以后,也就是说羊胜、公孙诡是在景帝四年( 公元前1 5 3 年) 投奔梁 孝王的。入梁后由于“公孙诡多奇邪计,初见王,赐干金,官至中尉,梁号之日 公孙将军。”由此看出梁王对他们是很看重的,第一次面见,就赏赐给他官职财 物,以后他们在为梁王求汉嗣的事件中不遗余力也是可以想到的。此事见于上述 邹阳一节中。后梁王无奈之下只有“命胜、诡皆自杀,出之。”时问是公元前1 5 0 - 束景南:t 7 1 马相如游粱年代l j 生,f 的 i f 考辨,立学遗产,1 9 8 7 年第1 期,第1 3 3 页。 2 汉书卷五i _ 一贸郜牧路传,第1 7 9 9 贝。 3 同l :。 4 曼文治:中国文学史大事年表,黄山书 l ,1 9 8 7 年,第舳贝。 8 郑州大学硕i 学位论文 年夏季。羊胜有屏风赋,公孙诡有鹿赋,二者皆在粱苑所作。 庄忌,后人为避汉明帝刘庄讳而改称严忌,人称严夫子,会稽人。初与邹阳、 枚乘仕吴,由邹阳一节可知他离吴时间大概在景帝三年吴楚叛乱前夕,随后辗转 入梁,时间大约在景帝三年。存世作品仅有哀时命一篇。王逸哀时命序 说:“忌哀屈原受性忠贞,不遭明君而遇暗世,裴然作辞,叹而述之,故日哀 时命也。”1 汉书贾邹枚路传载“梁王始与胜、诡有谋,阳争以为不可, 故见谗。枚先生、严夫子皆不敢谏。”马积高认为此赋当是庄忌游吴或游梁时自 裒身居危国而作2 。另汉书艺文志赋类著录“庄夫子赋二十四篇”,其中当 有在梁苑时所作,但因各种原因已经亡佚。 枚乘,字叔,淮阴人,汉代著名辞赋家。初为吴王刘濞郎中,刘濞“阴有邪 谋”,枚乘上书谏之,不为所用,遂离吴游梁,从梁孝王游。景帝前元三年( 公 元前1 5 4 年) 春,吴楚七国叛乱,枚乘又上书谏阻,由是知名,景帝授予弘农都 尉。但枚乘“久为大国上宾,与英俊并游,得其所好,不乐郡吏,以病去官,复 游梁。”3 ( 下同) 不久又回到了梁国。“梁客皆善辞赋,乘尤高。”“孝王薨,乘 归淮阴。州梁孝王卒于其三十五年,即景帝中元六年,则枚乘归淮阴在公元前1 4 4 年。武帝因为在做太子时就已闻枚乘大名,即位后以安车蒲轮征之,此时枚乘年 事己高,死于途中。枚乘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载,有赋九篇,今传三篇, 其中七发载文选,柳赋载西京杂记,梁王菟园赋载古文苑。 另汉书本传载其文两篇:谏吴王书和重谏吴王书。另外临灞池远诀 赋、笙赋只存其目。其中梁王菟园赋、柳赋和重谏吴王书作于梁 苑。 枚乘的生年,学者多认为秦始阜未年或秦二世时( 二世公元前2 1 0 年一公元 前2 0 7 年在位) 。枚乘初仕吴王,“吴王之初怨望谋为逆也”,吴王谋反,事先不 会张扬出去,正像束景南先生所说:“吴王谋反不会让枚乘、邹阳文学弄臣参与 1 ( 汉) i - 逸:楚辞章句,岳麓书社,1 9 8 9 年。 2 马积高:赋史,上海:海古籍:l j 版社,1 9 8 7 年,第6 6 贞。 3 汉佧卷血t 一贸邯枚路传,第1 8 0 7 “。 4 汉书卷五卜一贸6 枚路传第1 8 0 8 贞。 9 粱苑文人群体及存在时问考 机密,故枚乘、邹阳不会很早知悉吴王举兵谋反。”1 那么他们的谏书也当是在吴 王谋反之迹越来越明显并要付诸行动之前即景帝二年木三年初朝廷削楚、赵、胶 西而欲削吴之时呈献给吴王的,吴王不听,他们便离丌了,则枚乘离吴的最早时 自j 应在景帝二年( 公元前1 5 5 年) 末三年初。随后吴王发生叛乱,枚乘念吴王是 旧主,复上书谏之,则可推断 重谏吴王书作于景帝三年( 公元前1 5 4 年) , 此时枚乘已在梁苑。当“汉既平七国,乘由是知名。景帝召拜为弘农都尉。”( 汉 书贾邹枚路传) 则枚乘之拜弘农都尉并赴京上任当是在平定七国之乱( 景帝 三年夏六月) 后。第二年孝王筑东苑,延揽士人,邹阳、庄忌皆去,东苑的富丽、 邹、庄的游乐生活对枚乘来说具有无法抵挡的诱惑,所以“乘久为大国上宾,与 英俊并游,得其所好,不乐郡吏,以病去官。复游梁。”则枚乘留京为官时间不 会很长,我们认为枚乘“复游梁”的时间最早在景帝三年术四年初。这也和发生 于景帝四年的忘忧馆之游,枚乘身在其中正好符合。 司马相如( ? 公元前1 7 9 年一? 公元前1 1 7 年) ,字长卿,蜀郡成都人,汉 赋著名作家。他“少畴好读书,学击剑”2 ,慕蔺相如之为人,改名相如。后“以 訾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因景帝不好辞赋,正好梁孝王带 领诸文士来朝,相如于是托病辞职,客游于梁。“梁孝壬令与诸生周舍。相如得 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其名作子虚赋即作于梁苑。后孝 王死,相如归成都。武帝时,他的同乡杨得意为狗监,适逢武帝“读子虚赋 而善之,日: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 ”因得荐于武帝,献上林赋,被任为 郎官。子虚赋代表了梁苑文学的最高成就,同时也是汉大赋的代表之作,它 为后世的赋作提供了基本题材和无法超越的模式。其作品据汉书艺文志载 有赋二十九篇,除子虚赋、上林赋外还有哀秦二世赋、大人赋、美 人赋、长门赋、鱼菹赋、梨赋、梓桐山赋,另有散文上书谏猎、喻 巴蜀檄、难蜀父老、封禅文。其中子虚赋作于梁苑。 作为梁苑文人群体中坚力量的司马相如,他的游梁时间的确定对确立梁苑文 人群体的形成与繁荣时间具有重要的意义。司马相如的加入,及时补充了梁苑文 人群体的新鲜血液,为这个群体进入创作高峰提供了| j i 提条件。由此始,梁苑文 柬最南:d 马相盘u 新粱年代i 生,p 的再考辨, 文学遗产1 9 8 7 年第1 斯,第1 3 3 贝。 2 汉怙卷五卜七川马相如列传第1 9 2 3 贝。 1 0 郑州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人群体进入了在辞赋创作方面足以彪炳史册的繁荣时期。关于司马相如的入梁, 汉书司马相如传是这样记载的:“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粱孝王来朝,从 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严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 梁。”所以这里需要弄清的,是孝王携诸文士入朝的时问。 据汉书文三王传,景帝年间孝王共入朝五次,即景帝二年( 梁王2 4 年, 公元前1 5 5 年) 、景帝三年、景帝七年( 梁王2 9 年,公元前1 5 0 年) ,景帝中元 六年( 梁王3 5 年,公元前1 4 4 年) 。 首先,据汉书司马相如传记载,相如入梁后,“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 自入梁到孝王卒后归蜀,在梁有数岁( 至少应在三年以上) ,而梁孝王最后一次 入朝,“上疏欲留,上弗许。归国,意忽忽不乐”,同年“六月中,病热,六日薨。” 1 所以孝王最后一次入朝绝不可能是携诸文士入朝的时问。 再看景帝二年孝王入朝:由于邹阳与羊胜、公孙诡是在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后 的景帝四年( 公元前1 5 3 年) 投奔梁孝王的。所以在景帝二年他们不可能跟随孝 王一起入朝,并与司马相如会面。所以可以排除孝王是在景帝二年携诸文士入朝 并使司马相如一同入梁的可能性。 下面我们再证明景帝三年相如不可能游梁。由上可知,枚乘、邹阳、严忌离 吴的时问应在景帝二年末三年初。当时吴、梁相距较远,交通又远没有现代发达, 所以从离丌吴国到进入梁国,中问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束景南先生说,景帝三 年初十月梁孝王入朝,这时邹阳、枚乘还未到达梁国,邹阳离吴入齐,此时吴楚 已反,无法入梁,只有在七国反平后才同齐人羊胜、公孙诡于景帝四年辗转入梁 2 ,所以景帝三年初孝王入朝时邹阳、枚乘还未来到梁国,孝王此次携诸文士入 朝的可能性也排除。另外,如果西京杂记卷四不伪的话,从“忘忧之馆”诸 文士所作赋来看,每人都大显身手,独不见相如之作,如果相如此时( 景帝四年) 在梁,以他所作辞赋之才能,为何未有作品传世呢? 由此也可间接推断出相如此 时尚未游梁。 另外相如入梁后,“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如果梁孝王携诸文士入朝及相如 游梁是在景帝二、三年的话,那么到孝王卒( 公元前1 4 4 年) ,则时i 日j 间隔十二 年或十一年,与“数岁”明显不符。如果是景帝七年入梁的话,到孝王卒共七年, 1 汉书卷洲f 七史二三 传第1 6 9 9 页 2 束景南:卅马相如瓣粱年代,生、p 的i f f 考辨,文学遗产,1 9 8 7 年第1 期,第1 3 3 负。 粱苑立人群体及存在时问考 正好与“数岁”吻合。这也证明了相如入梁必在梁孝王第三次入朝即景帝七年的 时候,关键是在冬十月那次还是其夏那一次 梁孝王于景帝七年两次入朝,汉书文三王传分别是这样记载的: 二十九年十月,孝王入朝。景帝使使持乘舆驷,迎梁王于关下既朝, 上疏,因留。以太后故,入则侍帝同辇,出则同车游猎上林中梁之侍中、 郎、谒者著引籍出入天子殿门,与汉宦官亡异 粱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上怒稍解,因上书 请朝既至关,茅兰说王,使乘布车,从两骑入,匿于长公主园汉使迎王, 王已入关,车骑尽居外,外不知王处。太后注日:“帝杀吾子! ”帝忧恐 - - i - g 梁r - o t 斧质,之阙下谢罪然后太后帝皆大喜,相与泣,复如故。悉 召王从官入关然帝益疏王,不与同车辇矣 两次入朝,待遇可谓天壤之别。前一次,风光无限,厚遇达到无以复加的程 度,连众多的从者也沾光不少,这标志着梁孝王的政治生涯达到了项点。所谓物 极必反。正因如此,梁孝王的野心膨胀到了难以抑制的地步,又适逢景帝废栗太 子,因以前景帝曾说过“千秋万岁传于王”的话,所以勾起了他的望帝之心。但 因袁盎从中阻挠,于是景帝改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孝王恼怒之下,铤而走险, 与羊胜、公孙诡密谋刺杀袁盎等大臣。事败,孝王被追令羊胜、公孙诡自尽,后 虽经韩安国、邹阳从中斡旋,方得再次入朝,但已是戴罪之身,行为举止既不敢 张扬,车骑更不敢入京,所带随从更不会有诸多文士,最多只是羊胜、公孙诡之 类的谋士。在此种情况下,相如也不可能辞去汉廷官职而去跟随一个戴罪在身的 诸侯王。两相比较,则孝王携诸文士入朝的时间最有可能在冬十月1 。司马相如 即是这时即景帝七年( 公元前1 5 0 年) 冬十月随孝王入梁的。束景南说因汉书司 马相如传中记载孝王携带的诸文士中没有提及羊胜、公孙诡,因胜、诡死于该 年夏,从而推断出相如当是在孝王下半年入朝时见到枚、邹,遂去而游梁的2 。 这里,束先生忽略了一个事实,即班固、司马迁在写人物列传时,往往只记录跟 1 余江:粱苑辞赋集团简论,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 0 0 1 年第3 期,第3 8 虹。 2 柬景南:关f ”j 马相如游粱年代,生卜,文学遗产,1 9 8 4 年第3 期,第1 0 7 瓤。 1 2 郑州人学颂i :学位论文 传主有关的人或事,而忽略其他无关紧要的。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也可看出羊胜、 公孙诡与其说是文士,不如说是谋士,而且他们作为文士的身份表现出来的成就 并不显著,尚不能和枚乘、邹阳、严忌相提并论。班固在写司马相如传记时是把 他作为文学之士来写的,所以此处有可能是把他们忽略未写,而并不能作为当时 他们已死来证明其时是在该年下半年。所以梁孝王携诸文士入朝及司马相如游梁 时间是在景帝七年即公元i ; 1 5 0 年冬十月。 公孙乘、路乔如,生平不详,其事仅见于西京杂记卷四。梁孝王与诸文 士游于忘忧之馆,命各为赋,公孙乘作月赋,路乔如作鹤赋。 丁宽,汉书儒林传载:“丁宽字子襄,梁人( 也。初) 梁项生从罔何受 易,时宽为项生从者,读易精敏,材过项生,遂事何。学成,何谢宽。 宽东归,何谓门人:易以东矣。宽至洛阳,复从周王孙受古义,号周氏 传。景帝时,宽为梁孝王将军距吴楚,号丁将军,作易说三万言,训故举 大谊而已,今小章句是也。宽授同郡砀田王孙王孙授施雠、孟喜、梁丘贺。 由是易有施、盂、梁丘之学。”谢无量据此把梁之文学又另分支为经术派1 , 可见丁宽在汉代儒学史上的地位。 韩安国,字长孺,梁国成安人,后徙睢阳。“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邹田生所。 事梁孝王为中大夫。”2 初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七国之乱时,韩安国临危受 命,与张羽同为大将军,坚守睢阳,使吴楚联军不能越梁而西向京洛。韩安国一 战成名,贵显于梁,任梁国内史。后来,梁孝王因指使刺客刺杀袁盎等大臣之事 而惹恼了景帝,韩安国亲至京师游说长公主和窦太后,使景帝不再追究梁孝王之 责。韩安国虽为武将,但自幼习韩子、杂说,颇通文墨。后入朝廷,以“为人多 大略,知足以当世取舍,而出于忠厚。”3 而名重于一时。梁孝王与诸文士游于梁 苑,韩安国曾预其事。 由上而知梁苑文人入梁的具体时间,为醒目见,列下表: 1 谢无量:中国人文学史第二编,郑州:中州古籍m 版社1 9 9 2 年,第1 0 页。 2 史记卷一玎八韩k 编列传,第2 1 9 1 贝。 3 汉忙卷五f + 一饔灌韩传,第1 8 3 5 贝。 j 3 粱苑史人群体及仔n :时问考 梁苑文人入粱时间一览表 梁苑文人入梁时间 邹阳景帝四年( 公元前1 5 3 年) 羊胜、公孙诡景帝四年( 公元前1 5 3 年) 庄忌大约景帝三年 第次入梁时间为吴楚七国叛乱平反( 景帝三年 枚乘公元i j 1 5 4 年夏六月) 之前 第二次入梁时问最早在景帝三年末四年初 司马相如景帝七年( 公元前1 5 0 年) 冬十月 公孙乘、路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