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三礼婚俗思想探析.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三礼婚俗思想探析.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三礼婚俗思想探析.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三礼婚俗思想探析.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三礼婚俗思想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首都师范人学硕 :论文 内容摘要 中国婚姻习俗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事象,这种习俗与文化不仅是对男女 两性性关系和性行为的规范,也不仅仅是关注缔结婚约的这一仪式和过程,同时也关注 两性从此以后的生活、两性的地位和权利。 在固有的典籍中,礼记、仪礼、周礼这“三礼一就丌创了中国婚姻习俗与文 化的先河,其中,不仅对士昏礼、昏义以及婚礼习俗有着详尽的记述与诠释,更彰显着男 女在婚配关系前后的不同地位。通过“三礼”婚姻习俗的种种规则,我们可以了解到,人 们隆重的举行婚礼,是希望通过它,使男女两性丌始过一种符合社会规范和需要的生活, 而这种规范和需要就是:社会价值总是要大于个人价值,家庭利益总是要大于男女两性的 个人利益。男女两性是作为婚姻礼仪中的道具出现的,即使是这样的道具,男女两性之间 也是及其不平等的。本文正是通过追溯婚姻礼仪习俗的渊源,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实际 状况,来揭示男女两性的不平等地位,同时,从哲学的角度对这种不平等的地位做一个思 想上的阐释。 关键词: 三礼婚俗男女有别夫妇有别阴阳思想 2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c o n t e n ta b s t r a c t t h ec u l t u r et h a tc h i n e s em a r r i a g ec o n v e n t i o na n dc u l t u r ea r et h a tt h ec h in e s en a t i o ni s c o m m o nc r e a t e si se n g a g e dina ne l e p h a n t ,n o to n l yt h i sc o n v e n t i o na n dc u l t u r eb e i n gt om e n a n dw o m e na m p h i p r o t i cs e x u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a n dt h es e x u a lb e h a v i o u rn o r m ,a l s oc a n tp a yc l o s e a t t e n t i o nt oa m p h o t e r i ca tt h es a m et i m en o to n l yb e i n gt os h o ws o l i c i t u d ef o rt h i so n ec e r e m o n y a n dp r o c e s se s t a b l i s h i n ge n g a g e m e n t ,h e r e f r o ml i f e ,a m p h o t e r i cp o s i t i o na n dr i g h t i ni n h e r e n ta n c i e n tb o o ka n dr e c o r d ,t h i s ”t h r e er i t e s ”h a sb e e nh a v es t a r t e dc h i n e s e m a r r i a g ec o n v e n t i o na n dt h ec u l t u r ea n y t h i n gt h a t i sa d v o c a t e de a r l i e r ,”b o o ko fr i t e s ”, o b s e r v a n c e ”,”r i t e so fz h o u ”a m o n gt h e m ,n o to n l yd i mg i f t ,d i mr i g h t e o u s n e s sa n dw e d d i n g c o n v e n t i o nh a v et h ee l a b o r a t ea c c o u n ta n da n n o t a t i o n ,o b v i o u sm o r ec o n s p i c u o u sm e na n d w o m e nc o n c e r n st h ef r o n ta n db a c kd i v e r s i t yp o s i t i o ni nb e i n gm a r r i e dt ot h es c h o l a r r e g u l a t i o n ,w ec a nk n o wt oa r r i v ea tb yav a r i e t yo f ”t h r e er i t e s m a r r i a g ec o n v e n t i o n ,p e o p l e h o l d sa w e d d i n gc e r e m o n i o u s l y ,i st h a th o p ep a s s e si t ,m a k i n gm e n a n dw o m e n a m p h o t e r i ch a v e b e g u na ss o o na st h ek i n da c c o r d sw i t hs o c i a ln o r ma n dt h el i f en e e d i n g ,b u tt h i sn o r md r a w s n e e d i n gi s :s o c i a lv a l u ea l w a y sw a n t sg r e a t e rt h a ni n d i v i d u a lv a l u e s ,f a m i l yb e n e f i ta l w a y s n e e d sa m p h o t e r i cg r e a t e rt h a nm e na n dw o m e ni n d i v i d u a lb e n e f i t m e na n dw o m e n a m p h i p r o t i c f u r n i s h i n g si nb e i n gt ob em a r r i a g ee t i q u e t t ea p p e a r s ,e v e ni fb e i n ga l s ou n e q u a lj iq i b e t w e e n b e i n gt h a ts u c hf u r n i s h i n ga n dd e c o r a t i n g ,m e na n dw o m e n a r ea m p h o t e r i c t h em a i nb o d yo fa b o o ko r i g i ne x a c t l yb e i n gc o n v e n t i o nb yt r a c i n gm a r r i a g ee t i q u e t t e ,b et i e di nw e d l o c kh i s t o r y t h a tt i m ec o n d i t i o na n da c t u a ls i t u a t i o n ,c o m et or e v e a la m p h o t e f i cu n e q u mm e na n dw o m e n p o s i t i o n ,t om a k eu p p e re x p o u n d i n go fat h o u g h ta tt h es a m et i m e ,f r o mt h ep h i l o s o p h ya n g l et o t h i su n e q u a lp o s i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 t h r e er i t e s m a r r i a g ec u s t o m d i s t i n c t i o nb e t w e e ns e x e sh u s b a n da n dw i f eh a sn o t y i na n dy a n gt h o u g h t 3 首都师范大学硕j j 论文 首都师范大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 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嘲妓 日期:柳月炯 首都师范大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 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 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 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却爸文 日期凇归妒 首都| j f f i 范人学硕i :论文 绪论 婚姻,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头等大事;婚俗,也便成了每一个家庭礼仪最重要的组 成部分。婚俗一旦形成,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人们的推崇,把它作为缔结婚姻关系的 准则,并以它来评价和制约人们的婚姻行为。在历史的演变中,婚姻习俗不仅以观念的形 态存在、延续,并通过语言文字承传给下一代。就个体生活史来看,婴儿落地伊始,社群 的婚俗便开始塑造他日后的婚姻经验和行为。到咿呀学语时,他便接受蕴涵于语言中的婚 俗,成了他所属文化的造物;而到他长大成人并丌始恋爱时,社群的婚俗便是他的婚姻行 为的准则和规范。因而,从古至今,只要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会有关于婚俗的记载和研 究。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婚俗也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各个时期的社会学者都对 当时社会的婚俗有所研究。 而目前我们对于婚俗思想的最早最详细的的了解是来自于周礼、礼记与仪礼 中关于婚俗的记载。周礼所提出的五礼:吉、凶、宾、军、嘉,嘉礼就是冠婚之礼, 包含了婚姻仪式、婚姻制度在内,而礼记中的昏义和仪礼中的士昏礼则 是对婚姻礼俗的一种全面而系统的介绍,另外“三礼 中别的章节也有对婚俗礼制的一些 规定。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婚礼形式,其基本内容一直沿用至今。“三礼 之学中关于 婚俗的材料十分丰富,涉及的面也广,保留了丰富的我国上古社会的史料;同时,“三礼一 之学来源甚古,后辈学者对其的考证、注释、校正补充工作做的也十分的完备,研究它的 婚俗思想,对于研究当时婚姻制度下的男女关系社会地位、角色的变化及其与当时社会的 协调状况有重大的意义,就是对我们今天的婚姻习俗、男女关系的修改与完善也有借鉴意 义。吕氏春秋有云:“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以所见知所不见,利用“三礼 中 丰富的婚俗资料还原先秦社会婚姻原型,笔者并非第一人,但从人类学、社会学、哲学角 度出发去反溯历史,明确婚俗这一社会基本习俗的来龙去脉,以此把握当时社会的礼仪风 俗、政治制度、人际关系以及名物制度等具有重大意义。从人类学、社会学、哲学三个角 度解读“三礼中婚俗下的男女关系,是本文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 婚俗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问题,其各种构成因素都广泛被作为研究对象,从婚姻时 p i + j n 形成的原因、特点,从婚姻具体形式到婚姻禁忌,从婚姻历史形态到婚姻的个案研究, 层出不穷。而“三礼”之学以礼法、礼仪为主要内容,是中国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所以, 1 首都师范人学硕f :论文 历代以来,对“三礼 之学的研究学者颇多,但主要以其体现的礼法思想为主线,以此来 寻求封建社会等级秩序体系的理论基石。所以,我们目前看到的关于婚俗的研究都是立足 于当前现实的分析,依靠“三礼 和别的古籍资料综合而成来挖掘婚俗的利弊,或者是广 泛的谈先秦婚俗的特点、功能禁忌等等,或者是在“三礼”之学的礼学研究中以婚俗为例, 对其做一个礼制方面的严格的限定。其相关的论文和著作,如汉郑众撰的郑氏婚礼、 汉崔驷撰的婚礼结言、宋杨简撰的昏记等等已经遗失;清朝毛奇龄撰的昏礼辨 证则是对三礼婚俗的斥责、陈瑞庚的士婚礼服饰考、商务印书馆1 9 3 7 年版杨树达的 汉代婚丧礼俗考则是对婚俗的礼节仪式的具体描述;清朝黄庭栋的昏礼通考则是 于渚经有关婚礼的内容采摘其文,节引疏解,并收集史传以及群言编撰的关于婚礼内容的 介绍等等。综观所有研究三礼的著作,其大多从礼法角度入手或者是对婚俗的某些特征原 因等做一个历史的考证,这一点在论文方面尤多,也有一些论文是涉及妇女地位的,如汉 学研究9 4 年2 期刊的王尔敏的 所见妇女之地位及职司,国文天地9 9 年1 5 期刊的林珍莹的谈 中的人际处理,但是很少见。可以说所有这些对完成 我的论文既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也为我的论文创新增加了难度。对三礼之学的研究 专著还很多,其中研究各个朝代婚俗的也很平常,但从三礼的婚俗思想中把握男女关系以 及阴阳五行思想的并不多。本人准备在借鉴上述研究成果的同时,主要以三礼等国学经典 为依据,试图做到以从三礼婚俗思想中追溯历史、评析当时、瞻望后来,在婚俗与人伦规 则、婚俗与阴阳五行思想的阐述中拓展出一种全新的男女关系的模式,以做到对三礼之学 更加准确和深刻的把握 礼记、仪礼、周礼这“三礼”就开创了中国婚姻习俗与文化的先河,其中, 不仅对士昏礼、昏义以及婚礼习俗有着详尽的记述与诠释,更彰显着男女在婚配关系前后 的不同地位。通过“三礼婚姻习俗的种种规则,我们可以了解到,人们隆重的举行婚礼, 是希望通过它,使男女两性开始过一种符合社会规范和需要的生活,而这种规范和需要就 是:社会价值总是要大于个人价值,家庭利益总是要大于男女两性的个人利益。男女两性 是作为婚姻礼仪中的道具出现的,即使是这样的道具,男女两性之间也是极其不平等的。 本文f 是通过追溯婚姻礼仪习俗的渊源,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实际状况,来揭示男女两 性的不平等地位,同时,从哲学的角度对这种不平等的地位做一个思想上的阐释。 、 本文是对“三礼”婚姻习俗的研究,不仅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对这种“三礼 婚 姻习俗做了研究,更手要的是从阴阳学的角度对其做了闸释。 首都帅范人学颂i j 论文 三礼婚俗思想探析 婚姻礼仪作为一种习俗,是世界各民族中都常见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把婚礼作 为人生的一件重大事情,颇为重视。古人云:“天地姻媪,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 生。人承天地,施阴阳,故设嫁娶之礼者,重人伦,广继嗣也”。它不仅涉及到个人家 庭,也涉及到个人所处的整个家族社会。 婚俗伴随中华文明几千年,历经嬗变,依然延续至今。虽然其精髓的东西万古不变, 但婚俗在每个时期都有其时代性。今以仪礼礼记周礼“三礼 为范本,对其中 所描述的婚俗做一个全面的考察,从阴阳五行,伦理学、宗教学、人类学的角度对当时社 会婚俗做解析,并且提升其现代意义。 一、“三礼 中的婚礼习俗及其历史渊源 早在我国夏商时期,就形成了婚姻礼俗形式,通典有云:“人阜氏始有夫妇之道, 伏羲氏制嫁取,以俪皮为礼;五帝时,取妻必告父母;夏时亲迎于庭;殷时亲迎于堂;周 时,限男女之年,定婚姻之时,六礼之义始备”。因此,在在“三礼 文献中,有对我国 上古文明时代关于婚姻制度以及其礼俗形式的具体而详细的记载。礼记礼运记载:“饮 食男女,人之大运存焉”;礼记昏义又云:“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 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任筵几于庙, 而拜迎于门外,入,辑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夫妇有义,而后父子 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日:昏礼者,礼之本也一。可见,中国古代“崇嫁 取之要”,国婚姻在当时处于极高的地位,婚姻的缔结,既是社会的需要,联系两个( 两 宗两姓) 血缘家族的纽带,传宗接代,继往丌来:也是一种文化的需要,即个体在社会中 信仰的,精神的体现。在婚礼进行中,有相对同定的礼俗程序纳彩、问名、纳吉、纳 征、请期、亲迎o 、 刷易 2 山两k 俗。j 山两人,乔润令兽,中国城市:i j 版i : 首都师范大学硕l :论文 ( 一) 、纳彩 据仪礼士昏礼记载:“昏礼下达,纳彩用雁”是指男方求婚使者向女方家传达信 息,表示男方愿意选择女方女子为配偶。礼记坊记云:“男女无媒不交 ;周礼媒氏 又载:“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r 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 而会之。凡嫁子取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 。可见,纳彩不仅仅是一个通会送礼的过程,还 有许多内涵在其中。欲为婚姻,男方首先要有使者媒,然后男方家才可以先于女方家询 问是否同意这门亲事。“下达”是纳彩的前奏,只有请婚得准,才有纳彩之礼。纳彩时,男 方使者说:“吾子有惠,贶室其也。某有先人之礼,使谋也请纳彩 ,女方主人对日:“某之 子蠢愚,又弗能教,吾子命之,某不敢辞 。 在整个纳彩过程中,有宾主辑让之礼,宾致 命,礼辞,宾主行授雁之礼。 在纳彩这一过程中,有两点很重要,一是“无媒不成昏”,二是“无雁不成礼”。 据说文释:“媒,谋也,谋合二姓者也 ;“妁,酌也,斟酌二姓者也”。礼记曲 礼有云:“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授币,不交不亲 ,明媒正娶被视为男婚女嫁中 必须遵守的法则,并逐渐被成文法所肯定。关于“男女无媒不交 的功效,历来有几种 认识:首先为“别男女 ,正如礼记坊记中所记载的“夫礼,坊民所淫,章民所别, 使民无嫌,以为民纪者也 ;其次作为一种中介,有利于不同宗族间的沟通与交流,即使 不成婚配,也不至于激化宗族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的和平稳定;第三也即是最重要的一 点,就是“具有宗教色彩。媒来源于高襟,高襟在古代为主宰婚姻生育之神”。 据礼 记月令注云:“高辛氏之出,玄鸟遗卵,简吞之而生契,后王以为媒官嘉祥,而立其 祠焉。变媒言襟,神之也”。这不仅叙说了高襟的由来,而且说明襟与媒同。礼记月令 又注云:“玄鸟,燕也。燕以始生时来,巢人堂宇而孚乳,嫁取之象也,媒氏之官以为候 “是月也,玄鸟至。至之同,以太牢祠于高襟,天子亲往。后妃帅九嫔御。乃礼天予所御, 带以弓鞫,授以弓矢,于高襟之前,正是因为子嗣的重要性使得高襟得到高度的重视, 并逐渐演化成男女婚配的一种媒妁制度。 关于“纳彩用雁”,不少学者认为,这是从抢掠婚向买卖婚的前兆,是正式下聘礼 之6 订的小聘,是买卖婚的一种表现。然而据白虎通嫁娶中记载:“贽用雁者,取其 期 4 第年 侈) 版学科a 笃学哲 ( 4 撤学学 人 范师海苛 峰蔡 俗婿 制礼,婿 昏记的 十坊秋爵礼记蒯仪礼阳 讪 曙 白 首都师范人学硕i :论文 随时而南北,不失其节又是随阳之鸟,妻从夫之意也,又取飞成行,止成列,明嫁娶 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也。这种类似的说法在民问也一直流传。“雁,候鸟之一, 每年秋分后弋往南方,次年春分后北返。由于雁的这种特性,衍尘出“雁户 ( 喻居于异乡 之民户) 、“雁行”、“雁序”( 大雁在迁徙之时飞行有序) 等词。礼记王制:“父之 齿随行,兄之齿雁行,朋友不相”,是说遇到与父亲年龄相当的人,应跟在他的后面走,遇到 与兄长年龄相当的人,应并行而稍后,与朋友一起走路不要抢先而行。“雁作为婚聘贽 见之礼物,是取其趋阳、向阳之意,雁总是能够顺阴阳往来,因此也被称为随阳鸟。 又取飞成行,止成列之义,明嫁娶之礼,夫妇之别,长幼之序,皆不相逾越 。古时人们观察 太阳普照力物时出现的明亮度不同的情况,谓之为“阳 或“阴”,进而出现了朴素的阴 阳学说。在社会生活中,贵、尊、男、君、父、夫等属于阳;贱、卑、女、臣、子、妻等 属于阴。由此可见,夫为阳,妇为阴,用雁来寄寓“妇从夫 的深刻含义。虽然礼雁这一礼 节在秦汉以后略有变化,有用羔羊、合欢、嘉禾、胶漆等作为礼物的,但其寓意是一致的, 皆象征着女子温柔顺从,夫唱妇随,“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由此始也。圆 纳彩除了雁以外,还有其他礼物,每种礼物都有其象征意义。郑众的婚礼谒文说: “雁候阴阳,待时乃举,冬南夏北,贵有其所:稷为天官;嘉禾五谷,班禄是宜,吐秀五 成,乃名为嘉:金钱为质,所历长久,金取和明,钱用不止”。“虽然都有经济价值, 但用作纳彩礼物并不能认为是买卖婚的l j 兆,而所求的不过是各种物品所代表的积极意 义,是一种心理上的期待与祝福”。 ( 二) 、问名 仪礼士昏礼中记载:“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如初礼。 问名的 文辞大多是:“某既受命,将加诸卜,敢请女为谁氏”,对日:“吾子有命,且以备数而抉 择。某不敢辞”。 礼记大传云:“系之以姓而弗别,缀之以食而弗殊,虽百世而昏殷不通者,周 道然也”, 礼记曲礼上有云:“取妻不取同姓”,这是婚姻礼俗中一条重要的原则, 所以,在问名之初,首先就问“谁氏”? 这不仪体现了发问者遵循礼的觉悟和婚姻“合二 姓之好”的性质,同时又通过暗示的方式对“同姓不婚”原则做了一次认证和重申。这样 中陶婿俗文化。杨正义,i 成俊并,辽宁人学:i :版 i :1 9 9 7 年版 鲁礼记郊特性 g p m u t d o c k :s o c i a ls l f t l c i u t c 4 仪礼i j 昏礼 5 首都师范人学硕士论文 就使得“问名”仪式获得了一种为防止同姓通婚而构筑安全提防的实际意义,使婚姻双方 可以在规避违礼风险方面增加一层保险。“谁氏 之问使婚姻按“合二姓之好”的目的走 去。在仪礼所记载的“问名”仪式中,只问及女方当事人的姓氏,不问女方当事人的 状况。“敢请女为何氏”m 直截了当点名只问女方的姓氏;“某不敢辞” 又足以证明问话 也只涉及姓氏。这种程序式的“问名”仪式,只涉及女方当事人的家长和家庭,而与女方 当事人无关;而男方的媒人始终又只是代表男方家长的身份发言,与男子当事人也无关, 这种与婚姻当事人无关的联娴,就是当时社会婚姻嫁娶的潜规则,那就是“个人基本的和 首要的关系是与其伙伴的关系因而他与自己所处的世界中其他成分的各种关系、或者被这 种关系明显的模式化或者与之整合为一 。 一对毫不知情的男女在有条不紊的婚俗礼仪 中完成自我的过渡,被整合到一种新的关系中,遵循一种“以情境为中心和相互依赖的行 为模式。这种方式与其说是为了男女双方的结合,不如说是为了两个家庭,两个种族 的结合,为了延续后代的需要。对于男女双方的婚姻,双方家长注重的不是它是否让男女 双方当事人感到满意,而是对婚姻这个事实所带来的“父慈子孝”“传宗接代 的切实后 果的信仰。这里没有个体的存在和意识,有的只是一种谋求社会结盟稳定的组织结构。文 化人类学家认为,这种婚姻,其实只是一种求偶活动,是文化所规定的生殖过程罢了。因 此,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就说:“求偶问题所表现于个人意识上的,并不是理智的 选择,情感的动机,及如何得偶的手段,而是许多事实上的可能及安排,引导着个人在某 种方式中如何行为,最后会达到婚姻的结合。 个人的婚姻不是按个体的情感、意愿, 而是按着某些人或着某些神秘的东西的引导,从先代们流传下来的一种“规矩以及社会 习俗影响来完成的。与其说是“个体的婚姻,还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的模式”。 ( 三) 、纳吉 仪礼士昏礼载:“归i - 于庙,得吉兆,复使者往告,婚姻于是定即把占卜合 婚的好消息告知女方。如果男方卜问不吉,男女双方的婚姻就不能成立,它决定着婚姻的 成立与否。纳吉的文辞大多是:“吾子有贻命,某加诸卜,占日吉,使某也敢告”,对日: 1 仪礼i ? 昏礼 1 仪礼二i :昏礼 1 许娘光,宗族、种姓、俱乐部,华夏f f :版社1 9 9 0 年版 许娘光,宗族、种姓、俱乐部,f 卢复版 i :1 9 9 0 年版 马林诺人斯堆,原始的r + 爱,中i 玉l 社会版i :2 0 0 0 版 屿林i ;人斯坫,l g , 始的住爱,中圈利:会 i j 版祉2 0 0 0 版 6 首都师范人学硕1 :论文 “某子之不教,惟恐弗堪。子有吉,我与在,某不敢辞。 美国学者布雷多克认为,“中国人似乎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民族,许多人是宿命论者, 认为婚姻足上苍安排,这令人感到很惊讶”。因为有“上苍”的安排,所以人们的行动都 要符合神的意志。可怎么沟通神与人的思想,那就是占卜。“六礼”程序在宗庙或祠堂中 进行是必不可少的,如礼记士昏礼中多有“筵几于庙 “听命于庙”“归卜于庙 的 记载,在下面的纳吉、纳征仪式中,也多有“告于南室 “告于血室告于祖某 “告于 多高纰 等记载,可见,当时婚姻是以祖先崇拜为中心的,婚姻成立必须先禀告祖先在天 之灵。这种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对自己力量的怀疑,使得“婚姻的成败系于一种出乎品 性、媚力、计划之外的力量上”。 这种活动和意识一代传一代,已经深深的印在人们的思 想中,在他们的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精神力量。如果谁违反了它,或者藐视这种力量,不 仅是整个家庭、家族、社会声讨的罪人,而且将受到神灵的惩罚。因而,“六礼 中特别 注重占卜,就是为了选择吉利的同子,以保证婚姻的j i i 页n 和来日生活的吉祥。 纳吉也是以雁为礼,相当于现在的“定礼”,作为婚事以定的信物。后世叫小聘,又 称小定或文定,也就是订婚。这时的“定礼”是不要金钱而且不能是金钱的,而必须是实 物,而且,必须是“雁”,以此强调信义,表示男女双方要恪守婚约。 ( 四) 、纳征 纳征亦称纳成、纳币。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礼记昏义孔颖达疏:“纳征者, 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 男方是在纳吉得知女方允婚后才可行纳征礼 的,行纳征礼不用雁,是六礼唯一不用雁的礼仪,可见古人义礼之分明。另外,纳征不用 雁为信物,而是借用“玄缥”二色借以体现阴阳完备合适之意。胡培鼙正义:“天之j 下色 苍而玄,地之j 下色黄缥。生人法天地以制农裳,而别其色,故礼法之重者莫不上玄而下缥”。 婚礼效法天地阴阳合一,是阴阳思想的最高体现。而历代纳征的礼物各有定制,民间多 用首饰、细帛等项为女行聘,谓之纳币,后演变为彩礼。 仪礼士昏礼载:“玄缌束帛,俪皮”,周礼地官婚氏也载:“凡嫁子娶妻, 入币纯帛,无过血两”。可见,纳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聘礼、彩礼,不过不是象我 仪礼十胥礼 蕊布雷多克,婿床世界婚俗 。3 i ; 义,先秦婿俗散论,比俗研究1 9 8 9 年第3 期 “胡培芾,仪礼萨义 首都师范人学硕 :论文 们现在所盛行的一样,随意的索要,而是有一个标准的,“入币纯帛,无过五两 。在这 个标准之上,又根据各个阶层而划分。周礼冬官玉人记载:“至于诸侯则加大璋聘 女,天子则加毅圭以聘女。买卖婚时期,很多情况下,人们都把纳征礼看作因女儿出嫁 而蒙受损失所给予的一种赔偿,或是对于女儿出嫁前家庭所付抚养费用的一种补偿。一般 认为聘礼是“买卖婚的遗风。但必须明白,这里,新娘并不是像动产一样由其家属变卖 的。“就新郎一方来说,聘礼可以是一种善意和尊重的表示;也可以是一种自己有能力养 活妻子的证明。此外,礼物还可以起到一种双重保护作用,既保护妻子免遭虐待,又保护 丈夫以防妻子不贞 。固更多的时候,“聘礼 是两个即将结合的家庭情感交流的需要。而 三礼所记载的纳征,则表达了男女双方的“一种对婚姻协定的承诺,也可以显示男方家中 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给女方以后的生活减去后顾之忧。 男家派遣使者去女家赠送聘礼,这是婚姻关系成立的标志,也是婚姻礼俗中较为隆重 的礼制。 纳彩、纳吉、纳征三个步骤,除了礼物不同以外,在仪礼士昏礼记载,女方都 会“出请澧宾 ,宾“降筵,北面坐取脯 ,可见,女方也以肉干作为礼物回赠。霍布豪斯 教授( h o b h o u s e l t ) 说“女方之所以回赠礼物,似乎是考虑到男方娶亲花费过高,不应 该把新郎搞的一贫如洗 ,“回礼 是对新娘的一种保护。乔切尔森博士( t o c h e l s o n w ) 提到这种婚俗时,指出交换礼物“旨在促使男女两方的家长达到密切的往来,霍布豪斯 教授也指出“这种做法一般都可成为强化两家联姻关系的一种手段。 ( 五) 、请期 仪礼士昏礼载:“主人辞。宾许,告期 ,请期表达了男方对女方的尊重。 其礼节与纳征礼相同。具体用语过程为:使者说:“吾子有赐命,某既申受命矣。惟 是三族之不虞,使某也请吉同。 ( 先生先前已赐命与我,在下已多次谨遵先生之命。只 因三代人中难免会有不测之事发生从而影响婚期,所以某某派我请先生及早确定迎娶的吉 同) 女子的父亲回答说:“某既前受命矣,唯命是听。 ( 在下以前既已遵从您家先生意 旨,这次也唯命是听) 使者说:“某命某听命于吾子。 ( 某某命在下请先生来作决定) “剧礼地官媒氏 4m i c h a e lc h o w a r d ,文化人类学,弘智文化事业自限公i d ,1 9 9 7 稍i 布豪斯,彤i f i j i :学的国家理论,商务日j 书馆,1 9 9 9 年版 “h o b h o u s e ,m o r a l si ne v o l u t i o n ,p 1 5 4 4 j o c h e l s o n ,y a k a g h i r ,p 9 5 “h o b h o u s erm o r a l si ne v o l u t i o n ,p 1 5 4 8 首都师范人学顺i :论文 女子的父亲回答说:“某固唯命是听。”( 在下只愿唯命是听) 使者说:“某使某受命, 吾子不许,某敢不告期? ( 某某派在下来请先生决定吉日,先生不肯这样做,在下不敢 不告知迎娶的日期) 使者告知某日迎娶。女子父亲回答说:“某敢不敬须? ( 在f 安敢 不恭候) 。 ( 六) 、亲迎 礼记昏义记载:“父亲醮子而命之迎,男先于女也 ,仪礼士昏礼载:“主 人爵弁,缥裳缁袍。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妇车亦如之,有祓 , 礼记哀公问记载:“敬之至矣,大昏为大。大昏至矣! 大昏既至,冕而亲迎,亲之 也。是故,君子兴敬为亲:舍冕,是遗亲也 。由此可以看出,亲迎最能表明当时人们对 婚礼的敬重。首先,父亲命令儿子亲自迎接,表明了对女方的尊重,也暗示之后的妇从夫 动的生活;其次,新郎“爵弁,缮裳缁袍”,这本来是大夫的服饰,以此表示对婚礼的敬 重,而接亲的车除了新娘有围帘之外,夫妇足一样的,可以看出新婚之始,男女双方是平 等的;天子也要冕而亲迎,更是说明了婚礼的重要,大昏之礼甚至与施行政治相辅相成。 j f 所谓“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 。 行亲迎礼时,男子需得到父亲的指示后才能i ; 往女方家迎娶新妇,这表示婚姻不是基 于个人的意见或情欲,而是为了承继宗嗣而进行的,女方家长在家庙罩办了筵席,使得亲 迎的过程能在女方祖先的见证下进行,这一样表现出不自专断的精神。女方家长当面将新 娘亲自授予新郎,新郎由西阶退下,新娘跟随从西阶降,表示此后是男方家的人了。新郎 必须亲自为新娘服务,授予登车之绥,并象征性的充当新娘礼车御者,绕转该车车轮三圈, 然后j 上自己的车,以示丈夫对妻子的谦下亲和。起程往男方家时,新郎的车驾行于前, 新娘的车跟随其后,象征以男帅女,男先于女的精神。到了男方家时,还有一个重要的过 程,即是新郎“先俟于f - # i - ”, 等着新娘到后一起进门。 “六礼”表达了整个婚礼的过程,至此一对男女结合到一起。但是他们的结合并不代 表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他们必须生活在一系列的人伦规则和社会规范之下。 仪礼i j 乔礼 。钆记哀公 1 仪礼i :昏礼 9 首都师范大学硕f :论文 二、“三礼 婚俗与人伦规则 中围传统文化以家庭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为基础,自然经济的长期追续,给宗法制度、 宗法思想的流行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血亲、农耕文化的交互灌溉,培育出了中国人独特的 婚姻观念。农业社会人口繁殖的需求和血亲文化的血脉流行都使得中国人特别的重视婚 姻,因为婚姻决定了人类自身的生产,它不仅可以“合两姓之好”,更重要的是可以繁衍 后代,使宗族人丁兴旺,使祖宗永久的享受祭祀,使祖宗血脉得以延续。传统的文化和风 俗理念赋予婚姻严肃的历史使命和传宗接代的庄严责任。婚姻的本质不是性爱,而是宗族 生命再生产的根本环节,是承上启下使宗族兴旺发达的主要途径,宗族的繁衍高于一切。 传统文化一直以来推崇和赞美的是婚姻,而不是爱情。中国的农耕文化和血亲文化无 法孕育出象西方维纳斯那样的爱情女神,但它却“务实的、现实的把婚姻视若神明,并施 以农耕、血亲文化所必须的“礼的规范 。 “礼 的精神在于别异,使处于各种不同阶级和身份者都能各安其份,以维护社会的 秩序。夫妇的关系即是人伦之始,因此,男女、夫妇之别显的格外重要。 在这种浓重的文化氛围下,我们可以看出“三礼 文献中所传达的婚俗思想:两性关 系是孕育一切人伦的原生地,两性关系的状况如何,牵涉到整个人伦秩序的和谐与稳定, “君子之道,造端夫夫妇。圆如何使夫妇之道纯正、生殖不衰呢? 首先需要引“性 入 “伦 ,大力提倡男女有别。固“男女有别 与“夫妇有别”相结合,使男女性关系限定 在婚姻范围内,从而确保了家族血脉的纯正。 婚姻关系是联结不同家族之间关系的纽带。成年男女的结合是通过婚礼仪式而公开 化、合法化、合道德化的。而公开的、合法的和合道德的婚姻是家庭的建立和存续的前提。 早期人类社会就是以血缘和婚姻这两大纽带所维系,不同的种族之间通过联姻保持世代关 系和种族延续。当人类进入宗法社会,婚姻更加受到重视,也有了更加严格的节律和禁忌, 所以,“男女有别”就成了与婚礼有直接联系的家族伦理规范。 ( 一) 、男女有别 男女有别,并非简单地指外观上的性别差异,而是社会外在的力量强加在男女身尘的 陈华史等簪,婚姻习俗j 文化,黑龙江人民 l ;版礼2 0 0 4 年版 。礼记中庸 岳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j :海义艺j i :版社1 9 9 8 l o 首都师范大学硕1 :论义 一种规则。在男人和女人身上不仅存在生理学的差异,而且是处于两个世界的两种不同的 社会观和伦理观。“三礼 中关于“男女有别”的规范,j 下是为了引导、鼓励两性的差别, 从而塑造出更具内涵的两性角色,从而实现“男女有别的最终目的。正如礼记效特 性中记载:“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 后力物安”。 1 、“男女有别的具体内容 礼记中记载,男女从生命的开始,就接受着不同的教育:“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 女子设巾兑于门右。三日,始负子,男射,女否。射人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 9 岁 以内,男女受教内容基本相同:“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 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1 0 岁以后,男女受教育内容则 大不相同:“( 子)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记,衣不帛襦卒夸。礼帅初,朝夕学幼仪, 请肄简谅 :而女子十岁以后,以不出闺门为原则,“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臬, 治丝茧,织红组钏,学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十有五年而 笄,二十而嫁”。 看来女子出嫁以i ; ,她们所学的无非是烹饪、缝纫、编结、丝麻以及家庭 中的其他日常琐事,对于六艺则不涉及。其所学的礼仪与男子也有不同,是要讲究婉 娩听从,并不学习治国、治家与社会交往的礼仪。女子接受的是四德教育,男子则以“诗、 书、礼、乐”四教作为教育内容的重心,“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在教育方式上, 男子则以学校教育为主。“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嫡子,年十三岁入小学,见小节而践小义: 年二十入大学,见大节而践大义。余子十五入小学,十八入大学。 回成年之后,男女受教内 容则更不可能相同。女子这时强调的主要是柔顺。孟子说,“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 “妇顺者,顺于舅姑,和于家人,而后当于夫,以成丝麻有帛之事”。 礼记完整的表达了“男女有别”的礼制规定,其具体内容概括如下: 一、 f 、 正、j则则则传殳义 内内内人喋昏 记记记书了记礼礼礼尚盂礼 舢 2 9 , 女 首都帅范大学硕 :论文 ( 1 ) 、隔绝男女的生活区域 礼记内则说:“礼,始于谨夫妇,为宫室,辨外内。男子居外,女子居内,深宫 固门,阍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即使在家庭内部,也是“男女不杂坐”。根据这种礼 仪规范,为男女规定了各自不同的活动领域,相应地划定了不同的生活空问:女人们活动于 后宫、内室、闺阁( 未婚女子) ,而男人则活动于其外。 这是家庭内部的性别隔离制度。礼记内则中云:“男不言内,女不言外”,“内 言不出,外言不入 ,所谓“内言不出,外言不入”,即“外言不入于捆,内言不出于捆” 男职官政,主外:女职织纫,主内,男女各司其职,互不干涉。 ( 2 ) 、日常生活中的性别回避 礼记所载的有关性别回避的规定和制度,内容繁多,可大致分为以下3 类: 、有血亲关系的同辈男女,即兄弟与姊妹之问的性别回避制度。 礼记内则云:“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非祭非丧,不相授器 ,“外内不 共井,不共浴。不通寝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 ,“男子入内,不啸不指,夜行以烛,无 烛则止。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夜行以烛,无烛则止。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 ,“女子 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学女事以共衣服”。“夫妇之礼,惟及七十,同藏无间”。 “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 女子订婚后,应当 别宫居住,不能擅自出入。已经出嫁的女子,非因大故,即如不是遇到大的灾难或疾病等,不 能随便回娘家来省亲。嫁出去的女子即使回到娘家来,也要求避嫌,以免发生苟且乱伦之 事。兄弟不能和回娘家来的女子同席而坐,甚至不能共享盛饭器具。当然,对于末嫁的女子 亦然,“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异辈男女之间的性别回避制度。 礼记内贝i j :“在父母舅姑之所亵衣衾不见罩。”国语鲁语下:“公父文 伯之母,季康子之从祖叔母也,康子往焉,门与之言,皆不逾阈。祭悼子,康子与焉,胙不受, 彻俎不宴,宗不具不绎,绎不尽饫则退。仲尼闻之,以为别于男女之礼矣。” 、没有血亲关系的家庭内部成员男女之间的禁律。 o 礼记曲礼卜 留札记曲礼一 : 学礼记内则 首都师范大学硕十论文 礼记曲礼:“嫂叔不通问,诸母不漱裳”;礼记檀弓上:“嫂叔之无服。”杂 记:“嫂不扰叔,叔不扰嫂”,相互之间没有悼丧之礼。庶母与非亲生子之i b j 也有一定的 间隔,“诸母不漱裳 ,庶母不为非亲生子洗衣服。叔嫂、诸母( 庶母) 是一个门罩的非夫 妻关系的男女,平时接触较多,嫌疑最重,因而要求也更严。 j 无疑,这些森严的性别回避制度客观上都是为了确保一夫一妻制的实行,但主观上封 闭、约束了妇女。把女性封闭在家庭内部,对人们所固有的“性 这一1 3 然属性和需求不 去讵面研究、疏导和解决,而足进行回避、压抑,造成男女隔绝的局面,严重阻碍了男女正 常的社会交往、沟通和结合,极大地限制和影响了女性体力和智力的发展与发挥。 、“父子不同席”以别于尊卑父子之间,由于尊卑悬殊,即使是男子也不能和父亲同 席,而男女尊卑异也,由此可推知,女子( 包括己嫁而返者) ,更不可能和父亲同席,当然也就 不能同器而食。 这些礼制条款在分别男女的规定上可谓详备,反映了传统婚姻礼俗中对男女关系的极 为敏感和无微不至的防范。并且这种防范显然十分的偏颇,它给男性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 间,而将女性封闭在了深闺之中。 2 、推崇“男女有别”的原因 ( 1 ) 、“别男女 是为了别男女之性,使人异于禽兽也。 男女之性是人的自然本能之性、男女性关系也是最自然、最直接的人际关系之后,是 孕育一切人伦的原生地,那么,两性关系的状况如何,牵涉到整个人伦秩序的和谐与否。 于是,“三礼静就明确提出了在两性关系上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征,赋予了人性的社 会属性意义。正如礼记曲礼上所载:“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者,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办禽兽之心乎? 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是故圣人作,为礼以 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人生之最先一别日男女之别。有男女便有性,而人与 禽兽的区别就是以告别那种最原始的杂乱性交为起点的,性只有在“礼”的舰范内才允许 发生。这是野蛮与文明的区别,是人类走向文明的的产物和象征。 ( 2 ) 、“别男女,才能j j l 财j j 推行“同姓不婚”。 按照唯物史观的理解,在人猿揖别过程中和其后,男女两性关系大致经历了杂交、血 ( 礼记曲礼) 中的男女之人防,夏岛发,宜宾学院学撒,2 0 0 7 年5 期 1 3 首都帅范人学颂i :论文 缘婚、群婚、对偶婚和一夫一妻制婚姻阶段。恩格斯曾明确指出:“如果说家庭组织上的 第一个进步在于排除了父母和子女之i b j 的相互性关系,第二个进步就是慰于姐妹和兄弟也 排除了这种关系。 我国古代的情况是“同姓不婚,实自周始”圆,礼记中丁二此就有 多处记载。礼记大传有云“虽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礼记曲礼上云: “取妻不取同姓,故买妾不知其姓则b 2 _ ”;礼记坊记亦云:“予云,取娄不取同姓, 以厚别也。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以此坊民”。可见,周人认为同姓婚姻违反祖先礼制, 近于禽兽,而礼记郊特牲进一步总结道:“娶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总起来 说,“同姓不婚就是为了以此团结异姓集团,同时避免了同姓集团间因婚姻关系而产 生纷争”。 “同姓不婚主要是为“厚别9 9 9 即为了区别族姓,这是宗法观念的一种体现。 而要顺利推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