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山东省人口与经济互动机理及区域协调发展研究.pdf_第1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山东省人口与经济互动机理及区域协调发展研究.pdf_第2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山东省人口与经济互动机理及区域协调发展研究.pdf_第3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山东省人口与经济互动机理及区域协调发展研究.pdf_第4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山东省人口与经济互动机理及区域协调发展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山东省人口与经济互动机理及区域协调发展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区域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很早就是学者专家们关注的重点问题。随着科 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建设等发展理念的提出和实 施,区域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成为很多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山东省是人口 大省,也是经济大省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人口素质不断 提高;经济总量迅猛增长,地方财政收入稳步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各项经 济指标都有跨越式发展。但是,山东省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分布不尽合理, 经济发展水平东西部差异明显,人口增长率高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 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人口与经济的区域差异成为制约山东省 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 论文首先从人口与经济互动机理入手,结合国内外的理论研究,选取人口与 经济相关数据资料,对山东省人口与经济互动关系作了具体探讨。着重分析了人 口数量与经济的互动关系、人口素质与经济的互动关系、人口结构与经济的互动 及人口迁移对经济的影响。 文章主要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上分析了山东省人口与经济发展变化趋势。 采用研判数据离散程度的数学方法和模型,结合空间数据处理软件,展现了山东 省人口与经济在时间变化和空间布局上的差异,并对时空分异的形成机理作了分 析。运用a h p 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对各地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系 数做了推算。选用m a p i n f o 、a r c v i e w 软件进行聚类分析,把山东省各地区划分 为协调发展区、基本协调区和极不协调区三大类,着重分析各区域人口和经济发 展的差异,为制定人口和经济协调发展对策提供依据。 文章最后针对以上山东省人口与经济发展现状及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 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人口政策包括继续控制人口增长 x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d i 仃e r e n c ei nm et i m ev 撕a t i o na n dt h es p a t i a l 锄a n g e m e n t ,a j l dh a sm a d et h e a n a l y s i s t ot h es p a c ea n dt i m ed if 衔e n t i a t i o n sf o 肌a t i o nm e c h a j l i s m u s i n gt h ea h p a n a l ”i c m e t h o d ,t h ee s t a b l i s l l n l e n te v a l u a t i n gm o d e la n di n d i c a t o rs y s t e mh a sb e e nm a d et o c a l c u l a t ev a r i o u sl o c a lp o p u l a t i o na j l de c o n o m yc o o r d i n a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c o e 衔c i e n t s e l e c t sm a p 烈f o ,a r c v i e ws o r w a r et o c a r 叫o nt h ec l u s t e ra n a l y s i s ,d i v i d e s s h a i l d o n gp r o v i n c ei n t ot h ec o o r d i n a t e dd e v e l o p i n ga l r e a ,t h eb a s i cc o o r d i n a t e da r e a a i l d e x t r 锄e l yu n c o o r d i n a t e da r e a, e m p h a t i c a l l ya i l a l y z i n g v a r i o u sr e 百o n s p o p u l a t i o na n d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sd i 岱:r e n c e ,p r o v i d e st h eb a s i sf o rf o r m u l a t i n g m es t r a t e g yo fp o p u l a t i o na j l de c o n o m yc o o r d i n a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 a tl a s t耐i c l e a i m i n g a t s h a n d o n gp r o v i n c ep o p u l a t i o na n d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e s 饥ts i t l l a t i o na n dt h ec o o r d i n a t e dd c v e l o p m e n te x i s t i n gp r o b l e m s a _ b o v e ,p u t sf o 刑莉t h e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s u g g e s t i o n s t h ep o p u l a t i o np o l i c yi n c l u d e s c o n t r o l i n gp o p u l a t i o nt o 印wc o n t i n u a l ly ,e x p a n d i n gt h ee d u c a t i o ni n v e s t m e n tt o i m p r o v et h ep o p u l a t i o nq u a l i t y e r a d i c a t i n gt h ea r e ab 删e r st h a ti n f l u e n c ep o p u l a t i o n m o v e m e n t ,a n dp r o m o t i n gp o p u l a t i o nc i r c u l a t i o n ,a i m i n gt e l l d e n c yo ft h e川d p o p u l a t i o n 伊o 、t ht h ep a p e rp r o p o s e st h er e a s o n a b l es a f e g u a r d sp o l i c y i h ee c o n o m i c p 0 1 i c y c o n t a i n s a d v 锄c i n gt h eu r b a n i z a t i o n , o p t i m i z i n gp o p u l a t i o nc i t ya i l d c o u i l t r y s i d es t n l c t u r e , p e r f e c t i n g 1 a b o rm a 血e t m e c h a l l i s m ,a d j u s t i n ge c o n o m i c s t r i l c t u r ea 1 1 dl a y o u t 锄ds oo n k e y w o r d s :p o p u l a t i o n ;e c o n o m y ;i n t e r a c t i v e锄l y s i s ; c o o r d i n a t e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 r e 百o n a ld i 伍:r e n c e ;印p r a i s a l ;s h a n d o n gp r o v i n c e c a t e g o r yn u m b e r :f 2 4 0 i i i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 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 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并表示谢意。 单位敝作者虢材也 新签字砖沈秒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堂撞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刮堑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批 签字日期2 0 0 骼f 月乡日签字日期:2 0 0 、萨6 月6 日签字日期:2 0 0 乎年占月历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引言 1 1 问题的提出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发展 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而不断演进,只是在对社会经 济发展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的基础上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相当长的历史时 期内认为发展只表现在财富增长或经济增长上,直到2 0 世纪8 0 年代联合国提出 了最有影响的新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大力提倡“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 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即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可持续 发展观的提出,是人类在发展观认识上的巨大飞跃。“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 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成为国际公认发展模式,再由近年国家提出构建“和 谐社会 、“节约型社会”等目标,使得协调发展、可持续的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协调发展关系中,本文主要针对人口和经济协 调发展展丌论述。所谓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即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 如果既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实现了充分就业,又较好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文化 需要,就是实现了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要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 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的同时,保持社会经济的适度增 长,尽可能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效益乜1 。 1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着无法割裂的内在联系,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 前提和最终归宿,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 构及其变化的状况,并在一定条件下决定人口发展。但是,这种抽象的人口与经 济发展关系立论的成立,丝毫不能代替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条件下具体的人口和 经济发展关系的分析研究,这是由于这种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千差万别的。以当今 世界为例,美国、日本、西欧等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缓慢,有的甚至出现人口零 增长或负增长,而其经济发展水平却较高,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较为协调, 但这些国家和地区也普遍存在着劳动力资源不足、人口老龄化等制约社会经济发 展的问题。印度、非洲等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较快,而其经济发展水平却较低, 经济的发展不足以促进人口转变;快速的人口增长和较低的人口素质难以促进社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会经济的发展,较多的适龄人口就业困难,人们的生活质量较低,大多处于贫困 状念。”。 区域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很早就是学者专家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山东省 既是人口大省,又是经济大省,截止到2 0 0 5 年术人口总数为9 2 4 8 1 8 万人,居 全国第二位,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为7 1 ;国内生产总值为1 8 5 1 6 8 7 亿元,超过 江苏省居第二位,占全国经济比重为9 4 2 。但是,山东省内部人口与经济发展 水平区域分布不尽合理,经济发展水平东西部差异明显,人口增长率高的西部地 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山东省区域人 口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成为本论文研究的重点,通过分析山东省人口和经济发 展地域分异的现状,建立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评价体系,并对山东省区域人 口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作了评估,这对山东省区域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有所裨 益;同时定量分析人口与经济协调度,以期对拓展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空 间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3 国内外研究概述 关于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国内外早而有之,国外研究主要体现在西 方人口经济学上,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以下几种理论。 1 3 1 对人口数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对于人口数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马尔萨斯 ( m a l t l m s l 7 6 6 - 1 8 3 4 ) 、坎南( k 觚e n ) 、凯恩斯( k e ) ,n e s l 8 8 3 1 9 4 6 ) 、汉森 ( a h h a n s ) 、莱宾斯坦( h l e i b e n s t e i l l ) 、梅多斯( m e a d o w s ) 、西蒙( j u l i 肌 l i n c o l ns i m o n ) 等学者,他们对人口数量变动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 入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观点n 1 。 以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为主线发展的悲观人口理论流派。该学派根据马尔萨斯 的“两个公理 、“两个级数”假说以及三个命题、两种抑制和得出的四个结论, 认为超过生存水平的任何人均食品供给量,最终都将被增加的人口消耗殆尽;而 当现有的资源不能维持一个庞大的人口数量规模时,人口的进一步增长也会被饥 荒、疫病和战争所遏止。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与后来的经济增长理论相结合,形成 了新马尔萨斯主义的“低水平均衡陷阱 假说,提出影响经济增长有人口、资金、 粮食、不可再生资源、环境污染等五个主要因素,认为这五个因素都是按指数增 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长的,并且五个因素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呈指数化的增 长所造成的资源过度丌发和浪费,会导致自然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从而形成严 重的人类生存危机,认为贫困、战争、疾病、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都源于 “人口爆炸”。 以凯恩斯、汉森、西蒙等为代表的乐观人口经济理论。其中凯恩斯和汉森所 提出的长期停滞理论认为,人口增长的缩减是经济停滞的主要原因,人口增长能 刺激和推动经济的发展。“人口多能提供一个必要的消费需求,并引致生产上的 优化规模经济,能降低生产成本,并能为达到更高的产量而提供充实充裕的和低 廉的劳动力。”他们提出,从长期来看,人口增长将刺激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应用, 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后来库兹涅茨还对人口变动和经济 增长的波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人口增长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和人口经济增 长长波理论。 以坎南、索维( a l f e ds a u v y ) 等人为代表的适度人口理论。适度人口理论 开端于1 9 世纪8 0 年代,形成于2 0 世纪2 0 3 0 年代,他们从动态角度分析了人 口增长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说明人口增长可能给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带来的 不利和有利影响,以及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求均衡,寻求适度人口增长率等。该理 论认为,应将现代适度人口、经济适度人口界定为在确定达到特定经济增长和经 济发展目标时,通过控制人口增长,或鼓励人口增长来达到的适度和适中人口数 量。他们还提出了“最高人口、“最低人口”、“静态适度人口”、“动态适度人口” 等概念。该学派高度重视技术进步对适度人口的影响,认为技术进步能提高人口 的适应度。 1 3 2 对人口质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最早触及该领域的是亚当斯密( a d 锄s m i t h ) ,但随后的百多年历史中, 对人口质量的研究甚少。直到2 0 世纪6 0 年代以舒尔茨( n e o d o r es c h u l t z ) 、贝 克尔( g a r ys b e c k ,、丹尼森( d d w 砌f d e i l i s o n ) 、哈罗德( r o yf o r b e sh 舭0 d ) 、 多马等学者对人口质量的研究,才形成了以人力资本理论和“新增长 理论为代 表的人口质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体系盯1 。 舒尔茨等人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是最早阐述人力资本理论的经济学 家,他认为人口质量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 3 山奏栅铜a 塑旆鲴铺鞴萌 、,圣; 驰勤j 羹霾崭蠕篓然鬻霪】自! l 三薹畿囊囊霎鲥雾冀蓁蒌肩垂鋈是e 瞻薹一涉测 雾蜊睦薹蓁囊凋锄埽i 荔霎盆薷j 卫i 叫净磕巍鋈棼曼薷哥沩i 剥劳带 冀蠡壅肴囊r 茧靛;雾篓粥影薹臻蝤辩萎鋈;雾衣妻瓯敲醵飘0 而鍪芩降羹笔 预嶝卷鬻i 钟箕霎曼哭寻 亘匾曼计量芥曹长_ 睫? 喇霎扫l 粥鲥栽翰i 妻疆铺篓 亨耐薹箱省准催燧蔼垲霎誉鹱蹩需型羹崤翟萌舞曜霪望型銎霪,多掣i 落罐弹 际碍罐旧肇冀剧落邕叠! 国箨雩鑫矍萄墅冀藕猷措薹薹鹕翼慨桶;碾丽。蓥冀r 序塞囊涵弓萋经济增长模羹耐竺者视囊基意甜翼灌雾;霉量i 滗靖勖壁雩篮叁蓠 筠塑乙甏躺翌基季藿融? 骓繁雾蓁霎薹j 翼萋蚕蓁霎i 蒌羹蓁雾薹薹霎囊羹孽甚 莒:蒲叩美羹到烈事舶到刺蓦拍薹给澄;蹦期茬聚型墓雾= 珞荫陋球鏊器秦井 薹持嚣銎割; ! 一薹菱蓁囊錾薹冀羹 治霪鍪蚓缈釜貊蓉鬃圆蚓障医篱。懿酞罪譬匹唑重叁攀出謦缈;墨耍南鬓 芳面羁引擎翩幽霉蠢嘻= 如裂翻瞒沥黍震孥暾羹娶藿渤埋储篓昌翳黟善蓁雩盟 刊贫j 坊髭产生 礼营夔! 季叁霁皴拯恭粒菘着需鬲霎甜霎薯每寰薄糙莉乔娶誊氍 誊写写! 喜季季朔萋“繇酗毹; 蓁磊蓦巍掣缮绌铿嚣墨嚣醛训羹翱;终搴甄鬟引萋构霾蔼蔼篇韬爱谨黼嚣强 甚蠹荤差叉观谧入攀售嘲,鸶型謦坠型必羹菝摹捌人j 簿;纨型盟。型雾基裂; 耄堡霎薹蓁薹墓蓁羹篓蓁雾囊羹羹霆妻 薹。目雾的羹蠢蓁厶霍痔嚣淀辨躜 垂;| ii 调蓁霎墅涸毳与霎薹冀蓁 哩薹凄塞囊雕砉量刽囊舞落猫佩;斩毹孝彭茸k 塞引型j f 囊薹扮j 器荤耋耋 翻积己耄罐萎囊蓄蓁劈聪始薹罩弱羹萋输“捌喜熏铲器馨圣琶至g 薹譬虿张纯嚣差皇 臻| | | 薹鎏薹蓁;黪鬟霎薹烈绷善茎雾鼋蓄嚣袋釉谚旃套j 碟囊篓前集稀桶塞理滔臻丑 0 哥1 ;厶类薹霸薹z 吲噬霪! 笤琴爵”日药韬鲕轿拍暂酊硫秽鲶雒锚,髦; 翼薹昏莹产融霎防辨选錾辅茎召驾叁需甜黔鳍嚣釜薹型萄心滟;摧弱蝗垂强吲国 珀秣美,手努蓁耗划型i 菱髓鹃嚣褂望i 妊褥薹露纠;篁经坠羹基雾孺陶堪霎 篓薯i 萋雾餮诳霎 x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课题阻1 。 总之,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人口与经济增长的研究逐步形成了一个相 对完整的研究体系。人口与经济增长不仪仅是一个正负的相互影响关系,而是可 变的和错综复杂的,人口特征以其不同的形态,或作为经济增长的催化剂有助于 迎接挑战,或作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妨碍应对挑战,不同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存量 和人口规模基础上的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复杂的和不同的。为此,我们要充 分吸纳既有的研究成果,对人口与经济增长进行不同角度的研究。然而,国内外 学者的研究大都从宏观转向微观,从人口数量转向人口质量。本文着重采用区域 分析和结构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 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各种关联效应并加 以理性分析。 1 4 研究方法和资料 采用区域分析和结构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动念分析和 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作出定量 评估。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等数学方法以及s p s s 数据处理软件和 m a p i n f o 空间分析软件。 资料来源主要是相关理论文献资料,不同年份不同地区数据主要采用统计年 鉴以及相关课题调查数据,力求做到数据资料的客观性、典型性、可操作性。 2 山东省人口与经济互动机理分析与评估 2 1 人口对经济发展影响及机理 2 1 1 人口数量规模与经济发展 人口数量是人口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人们最早关注的人口问题。从2 0 0 年前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人口陷阱”到2 0 世纪7 0 年代的罗马俱乐部的增 长的极限,乃至2 0 世纪9 0 年代的可持续发展观,人口数量都是人们首先关注 的对象。在西方人口经济学中,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影响主要存在三种观点,一 是以马尔萨斯为代表提出人口增长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悲观理论,二是人口增长拉 动经济增长的乐观理论,第三种是经济适度人口理论,早期的坎南经济适度人口 学说,主要分析了人口与土地的关系,提出达到产业最大收益时的人口才为适度 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家和地区,经济之所以落后,根本的原因在于人力资本的匮乏,劳动力素质不高, 研究表明在区域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呈现诈相关性。从重农主义丌始的 古典经济学把土地看作是决定人类生产能力的最重要生产要素;后来经济增长理 论又以同样极端的念度看待物质资本。经济学中人力资本理论的出现,标志着新 增长理论时代的到来m 1 。 2 1 3 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 人口结构包括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城乡结构等,这些对产业布局及经济发 展都具有很大的影响。从性别结构分析,有的经济部门适合女性劳动力就业,如 纺织、商业饮食业等,有些部门适合于男性劳动力就业,如采掘业、重型机械制 造业等。产业布局时,既要考虑产业的特点,也要照顾到男女职工的比例搭配, 有利于生产和生活。另一方面,不同性别的人口也有不同的需求,因而也要求有 不同的物资供应,这在微观和中观的层面上都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年龄结 构是人口自然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影响劳动力资源的比重,对区域经济发 展有重要影响。不同年龄组的人口对社会有不同的要求:劳动适龄人口是生产力 的主要因素,在产业布局上,此比重越大越好,但对安排就业需做出极大努力; 青少年人口比重大,会增加文教设施压力;老年人口比重大,对医疗、福利事业 的要求也随之增大。可见,不同的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意义。人 口的城乡结构主要体现在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在就业取向、消费观念上的差异。 一般城镇人口就业基本上是非农产业,不依靠土地资源来获取劳动报酬;城镇人 口的消费水平较高、较复杂,食品消费在整个消费中所占比例较少。城乡人口的 结构,反映了一国、一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它既是产业结构变化的结果, 反过来也对产业结构提出了要求。所以,城镇人口比重高的地区,第一产业的水 平较高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对不高,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较快 9 】 2 1 4 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 区域人口的分布与经济发展关系不仅仅表现为静态关系,两者都随时间的变 化而变化。区域人口变化除了受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外,还受人口流动的 影响。人口空间流动的一般趋势是人口从发展中国家不断向发达国家流动,从落 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由乡村流向城市。人口的空问移动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 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经济现象,它由诸多因素引起,在各种人口迁移理论中博格( d o n a l db o g u e ,1 9 5 9 1 9 6 9 ) 的“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迁移发生的原因,是由于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 地的拉力之问作用形成的,1 9 6 6 年李氏( s l e e e v e r e t t ) 提出人口迁移四个因 素的论述,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分为四种,即原住地因素、迁入地因素、中间 阻碍因素和个人因素伟1 。人口迁移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导致复杂的社 会经济后果。这些因素和后果中包既包括经济方面的,也包括社会政治、自然生 态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则是经济方面。人口的空间移动,直接结果是引起区域 人口数量、结构和劳动力分布状况的巨大变化,进而必然对经济发展过程产生深 刻的影响。其经济学意义主要体现在:其一,人口的空间流动所引起的相关地区 的人口数量和劳动力供给的增加或减少,对促进或延缓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产生 重要影响。对于迁入地区来说,由于人口及劳动力的增加,将使该区资源得到更 加充分的丌发和利用,如果该地区的人口与劳动力相对不足,则这种迁移对经济 发展是有利的;如果是人口和劳动力相对过剩的地区,则这种迁入将可能对经济 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对于迁出地区来说,如果其人口与劳动力过多,则这种迁 出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相反,则会产生有害影响。其二,人口的空间移动,引 起迁入地区人口总体的民族构成、民族关系构成、文化传统构成和价值观念构成 等诸多方面的变化。这种变化对经济的发展往往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其三,人口 的空间流动必然引起信息、知识、人才、科技的移动和传播,这种传播对于迁入 地区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例如,美国著名的科技人员中有相当部分就是来自发展 中国家和其他发达国家。 2 2 经济发展对人口影响及机理 2 2 1 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区域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的发展经历了缓慢增长加快增长趋于稳定三个阶段,影响人 口数量的因素较多,也比较复杂,但其中经济发展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般一 个国家或地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高低,往往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 关联性较强。生产力水平越高,经济发展越快的区域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就越低, 人口数量也趋稳定;相反在贫穷落后地区,出生率和死亡率都高,且出生率大大 高于死亡率。此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还影响区域人口流动,一般经济发展水平 高的地区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区,有利于区域人口数量的增长,反之,经济发展水 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平低的地区容易造成劳动力的流失。总体上来讲,区域人口数量的多少主要取决 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 2 2 2 经济发展影响人口质量 影响人口质量的因素很多,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则决定着该 国家或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人们的衣、食、住、用、行等消费水平,以及人们 的医疗保健和健康状况。一般说来,人口的身体素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增 强,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平均寿命增加;同样由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就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教育及职业培训,提高人的智力 水平。另一方面,家庭对自身和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 条件下,家庭劳动力如何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问题。由于经济发达的地区或国 家对劳动力质量要求较高,文化技术素质低就难于就业或难于获得较高收入的就 业机会,所以人口质量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睛1 。 一 2 2 3 经济发展影响人口的结构 首先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与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人口结构存在 明显差异,一般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年龄结构为年老型,发展中地区为年轻型人口 结构。这主要在于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区域人口的生育率和死亡率,以致于制约着 区域人口数量及人口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生育率和死亡率下降,人口年龄结 构由年轻型逐渐向年老型过渡。区域经济结构的布局会吸引不同性别的劳动力, 从而影响区域人口性别结构的变化。区域产业布局吸引的人口流动也是影响区域 人口结构的重要方面。 2 3 山东省人口与经济互动综合分析与评估 2 3 1 山东省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特征 如表l 所示,2 0 0 5 年山东省总人口数仅次于河南省位居全国第二位。自1 9 9 1 年以来总人口占全国比重都超过7 ,近年来总人口比重有下降趋势。整体来看, 在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中,人口压力仍十分突出。 表2 显示了1 9 9 1 2 0 0 5 年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在全 国的比重维持在8 _ 1 0 之间,2 0 0 4 年之前山东省经济总量一直位居广东、江苏 之后排第三位,2 0 0 4 年山东省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江苏省居全国第二位,经济发 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展势头强劲。从人均g d p 水平来看,自1 9 9 1 年来山东省人均g d p 都高于全国平 均水平。但是山东省人均g d p 水平在全国的位序与其经济总量严重不匹配,在 2 0 0 4 年之自仃山东省人均g d p 始终位居全国第九,2 0 0 5 年上升自订移两位。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山东省是经济大省但不是经济强省,人民生活并不 富裕,人口压力仍是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高的关键问题。研究人口与经济的协 调发展,对当前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表11 9 9 1 2 0 0 5 年山东省及全国人口增长 l o 资料来源:山东统计年鉴( 2 0 0 6 ) ;中国统计年鉴( 2 0 0 6 )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5 。 _ 2,r 篡= # 如 擎爹梦爹擎梦梦 + 人u 变化系数+ g d p 变化系数 图l1 9 9 1 2 0 0 5 年山东省人口总数与g d p 的变化系数图 根据经济持续发展中人口转变学说乜,现阶段山东省的情况j 下处在布莱克模 式的后期扩张阶段或汤普森与诺特斯坦模式的低增长潜在阶段。基本特点是:随 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速度趋慢。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死亡 率逐渐下降;然后随着生活水平的上升,出生率逐渐下降,从而致使人口自然增长 率逐渐下降m 1 。根据“四普”资料显示1 9 9 0 年山东省人口出生率1 8 2 1 ,自然 增长率1 1 2 5 ;2 0 0 0 年“五普”资料显示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 0 7 5 、 4 4 6 。十年间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降低了7 4 6 千分点、6 7 9 个千分点。 而人均g d p 由1 9 9 0 年的1 8 1 5 元增至2 0 0 0 年的9 3 2 6 元,年均增长率为8 7 。 2 0 0 卜2 0 0 5 年间山东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呈现略微上升趋势( 见表1 ) ,但整体上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而经济发展一直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如表2 所示2 0 0 5 年比 2 0 0 0 年人均g d p 翻一番,每年平均增长率为8 4 。山东省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加 速阶段,人口增长率低减少了对经济运行的压力,利于资本积累,为经济的快速 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 3 2 2 人口质量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 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医疗保健和健康状况;政 府财政收入的提高可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微观 上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为家庭成员的医疗保健和智力投入提供了财力支持 伽。表3 为山东省近三个五年计划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质量投入的变化状况,人 口质量投入指标包括政府对教育和医疗保健的支出、城镇居民个人对教育和医疗 保健的支出。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人均g d p 的增长迅猛,人均教育支出和医疗 保健投入随经济的增长亦呈现高速增长趋势,1 9 9 卜1 9 9 5 年人均教育和医疗总 支出增长了1 5 倍,1 9 9 卜2 0 0 0 年增长了1 3 倍,2 0 0 5 年比2 0 0 0 年总投入提高 1 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5 。 表3 近三个五年计划经济发展和人口质量投入变动 单位:元人 资料来源:根据山东省统计年箍( 2 0 0 6 ) 数据整理所得; 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人口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随着政府、个人 对人口质量的投入加大,国民人口素质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显著提高。表4 中 显示了山东省三次人口普查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成人识字率等的变化情况,依 据整理数据,两个指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且变化幅度越来越大。平均受教育 年限1 9 8 2 1 9 9 0 年八年问增长o 9 年,1 9 9 0 一2 0 0 0 年十年间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 了1 4 4 年,成人识字率增幅保持在1 0 个百分点左右。 表4 山东省三次人口普查教育水平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山东省第三、第四、第五次人f | 普查资料计算整理 注:平均受教育年限= 大专以上人数1 5 + 高中及中专人数l l + 初中人数8 + 小学人数5 + 文盲人数 地区总人数 成人识字率= 1 0 0 铲文盲率 1 5 岁及以上总人数 人口素质的提高反过来又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山东省人均受教育 年限的不断增长与经济水平的提高相互作用,进入良性循环阶段。新经济增长理 1 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强调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今后应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不 断提高人口素质,这是实现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2 3 2 3 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 1 ) 人口年龄结构 国际上通常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年人口系数、少儿人口系数、老少比和 年龄中位数的状况判断一个社会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如表5 所示。根据第四、 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看出山东省人口年龄结构特征如下: 第一,少儿和老人比重低,中青年人比重高。这种结构自1 9 9 0 年已经形成, 到2 0 0 0 年时更为显著,总人口中“两头与“中间”的比例从1 9 9 0 年的3 2 7 :6 7 3 下降为2 0 0 0 年的2 8 9 :7 1 1 。主要原因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生育率大幅度 下降乜2 | 。 第二,少儿人口持续减少,老年入口不断增长,老少比提高,人口平均年龄 不断上升,逐渐步入老年型社会。统计资料显示,山东省2 0 0 0 年人口普查少年人 口比重2 0 8 3 ,较1 9 9 0 年人口普查时下降了5 7 7 个百分点:6 5 岁及以上的老年 人口占总人口比重8 1 2 ,比1 9 9 0 年升高近2 个百分点,超出人口老龄化7 标准, 老少比为3 8 9 9 ,高出标准( 3 0 ) 8 9 9 个百分点。 表5 “四普 、“五普”山东省及全国人口年龄结构 地区少儿抚养比( )老年抚养比( ) 总抚养比( ) 资料来源: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整理所得 1 4 人口年龄结构类型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通过抚养系数表现 出来。当抚养系数较低时,人口年龄结构有利于经济发展和资本积累,相对于其他 人口年龄结构就构成了一个困家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从历史的角度看,许多 阳家的经济起飞就充分利用j ,人口年龄结构的“黄金时代”。例如,1 9 7 0 年前后, 日本的抚养系数为4 5 ,是世界上抚养负担最低的国家,冈此这一时期成为日本经 济高速增长的全盛期。与此相反,过高的抚养比有可能减缓经济增长速度。 山东的经济增长也体现_ 人口年龄结构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首先,充足 的劳动力供给成为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其次,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学历趋高 和各种技术培训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三,年轻劳动力多具有流动偏好, 他们的就业流动调整_ 三次产业问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并由此推动了城市化,完 成了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和服务行业的转变过程。第四,较低的抚养系 数使储蓄一投资的经济链条得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增强了经济扩张的拉力。应抓住 这个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加快发展经济,积蓄更强的实力来迎接老龄化社会 的挑战心引。 ( 2 ) 人口产业结构 自1 9 9 0 年以来,山东经济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逐渐发展,第一产业同第 二、三产业发展趋势呈反方向变动,见图2 。经过“八五”、“九五”和“十五” 的发展,2 0 0 5 年山东省三次产业产值比为1 0 6 :5 7 4 :3 2 0 ,已确立了以工业为 二i ;= 导的产业结构体系。 1 9 9 0 年2 0 0 0 年2 0 0 5 年 术8 0 o 6 0 o 4 0 0 2 0 o o o “n 1 - h k _ 一 n 口 2 3 6 - 3 0 5 9 口4a 1 3 2 9 9 0 年2 0 0 0 年2 ( ) ( ) 5 年 一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一o 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i 塑三兰些堑垫垄些垩 一一j 图2山东省三次产业产值及劳动力比重变化趋势图 与此同时,i 【j 东省的人l j 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图2 所示第一产业 劳动力比重呈显著下降趋势,第j :、一产业劳动力趋于增加。第一产业的劳动力 主要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二产业劳动力所il 比重变化不明显。人口产业结构的变 1 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动相对滞后于g d p 产业结构的变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2 0 0 5 年己增至5 7 4 , 就业人口比重仅达到3 0 5 ,第一产业产值、就业人口虽都有所下降,但2 0 0 5 年第一产业人口比重仍居三次产业最高水平,而产值比重最低。 ( 3 ) 人白城乡结构 城镇化是实现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化的重要方式,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农 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第二、三产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对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起 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城镇化 。与经济发展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2 0 0 卜2 0 0 5 年山东省城镇化率见图3 ,对照表 2 中人均g d p 值,可以看出两者变化趋势一致。城镇化发展阶段:在卜3 0 间进 展相当缓慢:3 0 一7 0 处于快速发展期:7 0 以上又趋于稳定。山东省城镇化水平 2 0 0 5 年已达到4 5 ,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山东省应该借助城镇化的加速发展,积 极推进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琶4 6 4 4 4 2 4 0 3 8 3 6 3 4 誓嘞。_ r 申”7q 。“”、。矗- 。“:兰4 i 、一 窭耋兰害 一i 龟i 翻露i ;i ;,? ? 。j 。叠o ,宅:,j ? ,、! 。:j j ,。象- 蕊。,:j j 尘 2 0 0 0 年2 0 01 年2 0 0 2 年2 0 0 3 年2 0 0 4 年2 0 q 5 年 巨j 圈 图32 0 0 0 2 0 0 5 年山东省城镇化率变化图 2 3 2 4 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的迁移流动加速。山东省是一个人口大省,自2 0 世纪 9 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口迁移流动愈加明显, 特别是省内的迁移。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2 0 0 0 年山东省的迁移流动人口总量达8 9 1 1 6 万人, 其中省内的县、市区内的迁移人口有8 6 9 3 3 万人,占了总迁移的9 7 5 ,省区 际间的迁移流动人口为2 1 8 3 万人,占总迁移流动人口的2 5 ,说明迁移流动 人口以区内为主。而在省区际迁移中,省间迁入为2 1 8 6 万人,省间迁出为9 2 万人,净迁入为1 2 6 6 万人。省际迁移中迁入明显要大于迁出,其主要原因是经 1 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济收入作为迁移人群的主要动机,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 展,就业机会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吸引周围省区大量人口迁入的诱因。 而省内迁移模式多是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迁向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由农村 迁往城镇,其中乡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将继续成为迁移的主要流向n 叫。山东省内 人口流动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提高了西部地区居民的生活 水平,有利于缩小东西部差距。 3 山东省人口与经济发展时空分异研究。 从总体上看,山东省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人口素质不 断提高,人口与经济发展进入到良性影响阶段。但山东省内部人口与经济发展水 平区域分布不尽合理,经济发展水平东西部差异明显,人口增长率高的西部地区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而且随着时间的 变化人口、经济的这种空间差异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3 1 区域人口时空差异分析 3 1 1 人口密度空间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扩大 由于历史、自然环境等诸方面的原因,山东省人口地域分布不平衡。西部平 原地区人口稠密,东部丘陵和鲁中山地人口分布相对稀少。各地区人口分布差异 明显,图4 是2 0 0 4 年山东省各地区人口密度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分 布相对集中的鲁西南密度较大,枣庄市密度最大7 7 7 2 人平方公里,在人口密 度大于6 2 1 人平方公里的地区中东部1 地区包括济南、青岛、淄博三市;西部地 区除了枣庄外,还有泰安、济宁、菏泽三市。东营市人口密度最少仅为2 2 6 人 平方公里,东部地区的潍坊、烟台、威海、日照人口密度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整体上西部地区人口密度高,而东部地区则较低。 1 东部地区包括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8 个地级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 水平高于全省,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基础,是山东省经济发展支柱:西部地区包括枣庄、济 宁、泰安、莱芜、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等9 个地级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 1 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9 9 0 年1 9 9 5 年2 0 0 0 年2 0 0 4 年 + 东部地区一一西部地区 年份 图5 东西部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动图 3 1 3 东西部人口质量差异显著 一个地区的人口质量与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健康状况、营养状况等方面有 十分密切的关系,区域人力资本质量是人口质量的主要形式。在评价区域人力资 本质量时,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起着决定作用。表8 为东西 部地区高素质的大学学历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历 年来东部地区高素质的人口比重都高于西部地区,并且其差值在2 0 0 0 年最大, 虽然2 0 0 0 2 0 0 5 年东西部地区差值有所减小,但递减速度缓慢,五年只缩减了 o 1 3 个百分点。 表8 大学及以上人数占总人口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第四、五次人口晋查,山东省统计年鉴( 2 0 0 6 ) 数据整理得 从受教育年限上分析,东部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比西部地区高,东部地区大 多数地级市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都在7 年以上,而西部地区各地级市( 除莱芜 市外) 都在7 年以下。而人口的健康状况、营养水平主要体现在地区城镇居民和 农村居民的人均食品消费上,2 0 0 5 年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和农 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高于西部地区,前者高于西部地区5 0 1 7 2 元,高出 1 9 恻芏 m m 挖加8 6 4 2 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1 6 ;后者高2 4 6 2 0 元,高出3 5 9 1 ;东部地区城镇居民粮食消费支出与食 品消费之比低于西部地区,低2 0 4 个百分点。 3 1 4 东西部人口老龄化速度差异较小 根据山东省“四普”、“五普”资料显示,山东省东西部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差 异较小,总体上西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速度略高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