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明清小说中女扮男装现象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明清小说中女扮男装现象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明清小说中女扮男装现象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明清小说中女扮男装现象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明清小说中女扮男装现象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明清小说中女扮男装现象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本文以明清小说中的“女扮男装”现象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三言”、“二 拍”、聊斋志异等短篇小说以及才子佳人小说、弹词小说中的女扮男装现象。 在对明清时期女扮男装题材的小说作品梳理的基础上,将作品,作家、社会思想、 文化心理结合起来,对明清小说中出现的女扮男装现象进行了整体性的思考。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阐述了历史、传说中的女扮男装现象及其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认识到文学作品中的“女扮男装”现象源于现实,是对社会 生活的一种独特的思考和真实的反映。然后针对明清时代,尤其是从17世纪到19 世纪,明末清初到整个清代的小说中,女扮男装题材的创作达到高峰,女扮男装 成为文学想象的主要话题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分析了女扮男装题材的小说大量涌现的原因,并对这一时期的女扮男装题材的小说进行了简要梳理;第二和第三部分针对明清时期女扮男装题材小说的文本特点,从女扮男装者的类型、易装的 原因、易装者的结局等几个方面归纳了此类文学现象的故事模式,并从观念、价 值等层面分析了明清小说中易装女性主体意识的表现:最后一部分探析了小说作 家创作此类文学题材的心态。 关键词:明清小说;女扮男装;故事模式;主体意识;创作心态 当奎奎兰至圭耋! 圭笙耋 第一章明清小说中女扮男装题材概论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史传、笔记类著作中,很早便有女扮男装故事的描写 和记录。尽管这一题材不始于明清,但却以明清作品中的女扮男装故事为最多。 第一节女扮男装题材的渊源 一、关于着装的历史规定 服饰发明之初,只是为了御寒、避害。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初期,由于物 质生产的匾乏,文化不够发达,服饰功能强调以“用”为主。步入阶级社会后, 服饰越来越成为一种国家和社会意识的载体,除了其基本的遮羞、御寒、美饰等 实用性之功能外,又衍生了伦理功能。在中国漫长的奴隶制度、封建制度下,服 饰与等级制度是紧密相关的。 服饰通常是人类性别身份的最初的最基本的确定和区别标志。男女生理不同, 服饰式样有差别是自然的事情,但同时着装又是一种社会秩序,在古代更可能是 权力的问题,体现着等级制度基本次序。在古代中国,礼教作为一种伦理宗教以 理性主义规范人的社会属性和行为模式,讲上下有等,长幼有序,男女有别,不 仅在社会分工上有“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的规定,就连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男 女。男女不同坐,不同施枷,不同巾栉,不亲授,不通言。” 等方面的严格限制 与规定。在社会生活中,服饰不同也是严男女之大防的重要手段,礼记内则 云:“男女不同衣裳”国。傅玄也说:。夫衣裳之制,所以定上下,殊内外也”固基 于这样的观念,男女服装要绝对分开,不得掺杂、逾越,否则将要遭到谴责。如 三国时以清谈著名的思想家何晏“好服妇人之服”,被傅玄指斥为穿“妖服” 。 同样,女子穿的男装,也被视为妖服。所以正史五行志里往往设有“服妖” 周易,张善文注译,花城f i j 版社,2 0 0 1 年,第1 5 3 页。 札记集解,中华书局,1 9 8 9 年,第6 l 页。 礼记,崔高维校点。辽宁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第9 4 页。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1 9 7 4 年。卷二七,第8 3 2 页。 【唐1 房玄龄等撰:晋书 ,中华书局,1 9 7 4 年,卷二七,第8 3 2 页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明中叶以后,伴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统治集团控制体系日益 变得僵化和不健全,使其逐渐放松了对思想文化的控制,于是思想界开始活跃起 来。这其中重要的契机是王阳明心学的兴起。明弘治、正德年间,思想家王阳明 继胡居仁,陈献章、湛若水等人之后,进一步发展了宋代陆九渊的“心学”,提出 了“心即理”、“心外无理”的著名命题,认为只有“心”才是整个宇宙的本体, 天地万物都是由“心”产生的。这就是他在答季明德书中反复申述的:“人者, 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回 既然如王阳明所言,心就是宇宙的本体,那么必然的结论就是,对宇宙的认识,对自 己美善人性的修养和是非辨别能力的提升也全在自己心中,因此完全可以独立审 断,自行裁决,而不必依据外来道理,即使是孔圣人之言也概莫能外:“夫学贵得 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o 王阳明的“心学” 从根本上看是主观唯心的,在政治上也并不反对封建纲常,但他通过“心”本体 论充分肯定和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否定了圣贤的绝对权威,这在当 时无疑起到了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的作用。 自此之后,心学流布天下,在明嘉靖、万历年问形成了多种派别。其中王阳 明门下弟子王艮创立的具有离经叛道色彩的泰州学派,将王阳明心学体系中的某 些异端因子予以创造性的发展,从而对程朱理学的一整套纲常伦理教条给予更彻 底的突破和扫荡。泰州学派经过发展,产生了被人视为“异端之尤”,并且自己也 以“异端”自居的思想家李贽。李贽对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提 出了个性解放、天赋平等等启蒙思想。他的启蒙叛逆思想最集中地体现在他对“假 道学”的猛烈抨击上。他有一种朴素的平等思想,认为“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 人一”。,由此把。圣人”从高高在上的“圣”界拉回到了“凡”界,成为无异于 “凡人”的人,而“凡人”也因此取得了与“圣人”平等的伦理地位。人人平等 的伦理观,是李贽思想的基础。基于这种观点,李贽对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男尊 女卑的观念进行了批驳。他认为,妇女的地位与男子一样重要,离开了妇女,社会将 不复存在。他说:“夫妇,人之始也,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兄弟。”“天 o 明 乇守仁:千阳明令集 卷六。上海古藉 j 版社1 9 9 2 ,第2 1 4 页。 明 乇守仁 于阳明伞集卷一,上海占藉出版社,1 9 9 2 年,第7 6 页。 明 李贽:李氏文集道古录卷上 ,社会科学文献出社,2 0 0 0 年,第3 6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地万物共造端于夫妇之间。”o 不仅如此,李贽针对道学家“见有男女,男子之见尽 长,女子之见尽短”的谬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从而主张“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 短也”;“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够。他大力赞扬一些古代杰出妇女“是真 男子”,盛赞她们“才智过人,识见绝甚”,。男子不如也”。李贽的这些观点是 对传统的男尊女卑观点的大胆驳斥。 在这样的社会思潮的的影响下,尽管明朝末年封建卫道者大肆倡言。女子无 才便是德”,但众多来自于各个阶层的已具有民主思想倾向的有识之士却已然滋 生出与此不同的妇女观念。他们强烈地感受到剧烈的社会变化带给当时女性的冲 击,开始关注妇女问题,主张男女平等。在文学创作上,也随之发生了引人注目 的变化。明末清初的小说家在这种新思想的冲击下,开始将女性问题作为一个重 要的主题融入到他们的作品中。他们呈现给人们的不再是对封建社会的肉麻的颂 扬,也不再是闺阁小姐的惜春伤时与孤芳自赏,而是对个性解放的渴望与期念, 对女性的觉醒与反抗的关注。女扮男装题材的小说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量 涌现。 二、短篇小说中的女扮男装题材 在短篇小说方面,冯梦龙、凌蒙初、蒲松龄等明末清初的具有初步人本思想 的男性作家,分别在他们的代表作品:“三言”(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二拍”(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与聊斋 志异等著作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扮男装的艺术形象。具体来说,有冯梦龙的李 秀卿义结黄贞女中的黄善聪、刘小官雌雄兄弟中的刘方、凌漾初的同窗 友认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中的闻俊卿、蒲松龄的颜氏中的颜氏等。通过 这些形象,我们可以看出,明末清初的男性作家们已经开始尝试从一个新的视角 来审视与评价女性,并将这种新的认识通过文学的形式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初潭集夫妇篇总论中华书局,1 9 7 4 年,第l 页 焚书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 ,中华书局,1 9 7 4 年,第5 9 页 初潭集,中华书局,1 9 7 4 年第6 页。 初潭集,中华书局,1 9 7 4 年,第2 6 页 9 贽贽贽贽李李李李 明明明明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明清小说中女扮男装故事模式 在明清小说中,女扮男装的情节往往出现在生活常态被打破的无奈之际,女 主人公只好易装,闯入男性世界,故事也因此有了转机,这似乎己成为一个固定 的情节演绎程式。而在女扮男装故事中,女扮男装者的类型、易装的原因、易装 者的结局也有其较为固定的模式。 一、才女形象 第一节女扮男装者的类型 文学对于女性才情的重视有着悠久的传统。从汉代韩诗外传到第一部为 女性单独列传的烈女传,都以大量篇幅赞美了女性的政治远见、社会洞察力及 相夫教子使其成为社会政治中坚力量的卓越才华。魏晋随作诗时代的到来,崇尚 文采的社会风尚使女性有了展现诗才的空间世说新语中就因品评人物的风尚 凸显了谢道韫等女性的诗学才华,后世佳人模式中对女性诗才的显扬与之一脉相 承。唐代更是注重此道,爱情传奇中以莺莺为代表的女性集美貌、诗情与爱情于 一身,奠定了后世才子佳人小说模式的基质。宋元亦不乏王娇娘( 宋梅洞娇红 传) 、吴氏女( 郑禧春梦录) 等出身良好、美貌多情、诗才横溢的佳人形象。 明清小说尤其是在才子佳人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女扮男装的才女形象,这些女性 形象亦与此文学传统有关。 在以前的小说中,女性是否有才是无关紧要的而才子佳人小说中的易装女 性形象,不仅能“佳美于耳目,而销人一时之魂”,更重要者,她们竞能“窃天地 之私,酿诗书成性命,乞鬼神之巧,镂锦绣作心肠,感时吐彤管之隽词,触景飞 香奁之锦句”o ,表现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才华。“这些美人,读书识字,做诗做文, 竟成了风俗。做出来的诗词,香隽风流,虽当今的名公钜卿,无不啧啧称赏。”。 在女扮男装题材的才子佳人小说中,关于对易装女性之才的表述首先是诗文 清 天花藏主人:两空婚 ,春风文艺 版社,1 9 8 5 年版,第l 页。 清 天花藏主人:两叟婚,春风文艺出版社,1 9 8 5 年版,第2 2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家门四处寻访意中人,完全是对传统封建婚姻观念的反叛。女扮男装者的胆识之才 不仅体现在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上,还体现在爱情遭遇破坏时对爱情的维护上。如 麟儿报中的尚书之女幸昭华,她与卖豆腐出身的廉清有婚约,他们“同行携 手,嬉笑并肩”o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但幸夫人看不上幸尚书为女儿选的女婿, 担心女儿过门之后也要起早贪晚,推磨挤浆。幸夫人因门户不对想悔亲,劝女儿: “你一个尚书小姐,又生得千娇百媚,怕没有富贵公子来求,怎肯守此空盟,失 身匪类。何不另择卿相豪门,招个风流贵婿,方才遂我心愿。”。但昭华宁愿终身 贫贱,“只因婚好”,她甚至改换男装,离家出走,来反对母亲所包办的门阀婚姻。 小说中对女扮男装者之才的显扬,有着不可否认的进步意义。中国封建社会 有旬古训:。女子无才便是德。”追根溯源,女子不仅不必有才,且不必有教。无 非无仪,惟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难”,是诗小雅斯干中的话。汉代的班 昭在女诫中,更对女子提出了“德、言、容、功”四大要求,而偏偏不必“才 明绝异”,不必“辩口利辞”,不必“颜色美丽”,不必“工巧过人”。历朝历代,。才” 对于女性而言,不是光荣的标志,而是耻辱的象征。然而,随着晚明个性解放运 动的兴起,以及人文思潮的高涨,小说作家对这种传统观念产生了强烈不满,并 生出改造之心,他们在作品中塑造出了才貌兼具的女性形象。小说对女扮男装者 才智美的张扬,显然是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观念的否定。同时,也是对“女子 无才便是德”的反叛 = 、女将形象 北朝乐府诗歌木兰诗是最早的一部女扮男装题材的作品,也是广为传颂 的一部杰作诗歌反映了北朝时期戎狄交侵、兵戈不息、时局动荡的社会现实。 女子在家即为“安”,“安”字的构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封建社会“男主外,女主 内”的传统观念:出兵打仗,保家卫国乃是男人的专利。因此面对“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情况,身为女儿的木兰只有连声叹 息。但为解父忧,木兰无奈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十二载。木兰的这种冒然打破传 统男权意识樊篱的举动令人耳目一新。从木兰诗开始,女扮男装,从军参战, 瞬儿报,卜维义校点,春风文艺出版社,1 9 8 3 年,第3 2 页 麟儿报,卜维义校点,春风文艺出版社,1 9 8 3 年,第5 l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生死搏杀成为高级将领的女性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形成了一道异样的风 景。象木兰那样隐藏女性身份,横戈马上以至出将入相的奇女子形象,在明清小 说中不乏其人。她们虽然形态各异,但同样栩栩如生,有的还独具特色。 在清初女扮男装题材的才子佳人小说中,便出现了精通武艺韬略、上得战阵 的易装女将形象,这以生花梦所写的冯玉如最为突出。作者古娥川主人用极 大的心思塑造了这位出众的男装巾帼。全书第七回“神君里怒斩白蛇精,王屋山 大破黄衣寨”,冯玉如一出场,作者就对她进行了全力的描写:“其女工针织,虽 皆精妙,俱弃而不为,终日把父亲这些兵书阵诀,细细参研可惜是个红粉闺姿, 倒淹贯着满腔经济。诸凡得失利钝,三才五行之道,靡不洞如观火。往常间见父 亲射箭,他也学射;见父亲使枪,他也学使。还把父亲的马叫人牵到后衙空地里 去学骑。不三五年,不惟冲突之法皆精,且使得一手儿好枪,射得一手儿好箭。” 同时强调“小姐虽偏事武功,然灵心慧性,终不为习染所移,在闺闲之内,一长 裙绣带,雾鬓云翘,依然罗袜轻盈,柳腰婀娜,仍不失美人态度。至于操不律, 展桑翰,吟花咏月,赋兴题情,其风雅之事,靡不纤纤妩媚,以及弹棋作字,鼓 瑟调筝,皆高妙出奇,悠柔和节。真所谓须眉之内第一,巾帼之外无双。”o 又如 第八回“东园赓雅调白许同心,南国有佳人再谐连理”,写她“年才一十六岁, 幼习兵法,善用权谋,其行师演阵,虽吉名将,不能有此。至于词赋精工,兵法 颖异,真不减业慧文人。他如容貌端庄艳雅,玉不能比其温润,花不足拟其丽娟, 若针指女红、棋琴书画,则又不学而能,般般兼绝。”。可见,作者想要塑造的是 一个极富女性气质与情趣的人物。应当说,冯玉如从一出场就是个十分果断的人。 其父因讨王屋山大盗失机被拿问,她请兵五千,进山讨战,杀了贼魁沈昌国,为 父报仇,被称为“巾幅丈夫”;为了阻止贡小姐与康梦庚的姻缘早就,掳贡劫康; 又为了避免朝廷对自己兵马的鄙视,计围贡鸣歧,然后投诚、成婚,既写诗又作 斌,既现美貌,又显智慧。作者对她的描写是淋漓尽致的。“然不必尽实,亦不必 尽虚”的精心制作,目的是“原不专为取悦世人耳目,特与聪明人谈名理,与愚 昧人说因果” ,冯玉如仍然只是宣扬儒家忠义节孝的一颗棋子,行动再怎么打 娥川主人编次,李德芳点校:生花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第9 2 页。 娥川主人编次,李德芳点校:生花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第1 0 4 页。 娥川主人编次李德芳点校:生花梦 ,北京:北京师范丈学出版社,1 9 9 3 年,第2 页。 1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敌我形势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赢得了皇帝的信任,被委为兵部侍郎经略大臣, 总办海疆军务,统兵十万往台湾平乱。当皇帝命她领兵出征时,她明知战场凶险, 前方危急,和亲王屡战屡败,潘尚书身死殉国,但并不推脱,毅然出征。宝珠以 一年仅十七岁的少女挂帅出征,无疑是对朝廷上下众多男性官员的嘲弄和讽刺。 特别是宝珠的未婚夫许文卿,平日以风流才子居,至此无一策可献,只会哭哭啼 啼地送妻子上战场。李墨卿虽也曾上书陈策,但在战场上惊慌失措、胆小如鼠, 一切听命于宝珠。而松宝珠虽出身于科举,却善于带兵,以一女子指挥众男性将 士,终于平定叛乱,凯旋归来也正是在这次行军胜利归来的旅途中,宝珠充分 享受到了身为男子,建功立业所带来的赞誉成就与奢华排场。因此,奏凯之后, 面对许家的奏明实情、皇上的赦罪赐婚,她不再有摆脱男装的欣慰,而是发出了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第五十回) 的喟叹,她是真的不愿恢复女装了。 只是,松宝珠始终是柔弱的,她终于还是不情不愿地嫁给了许文卿,面对着文卿 的“暴戾非常”,她“暗中时常堕泪,当面俯置承接,曲意逢迎”( 第五十二回) 而不敢有任何的反抗,以一堂堂封疆大吏,曾经御军制敌之人,受人挟制若此, 最后的下场自然只能是悲伤郁结于中,身染重病,一朝而亡。吟梅山人就是这样 通过松宝珠从开始的不为男装不可得到后来的不为女装亦不可得的全过程,向我 们揭露出封建女子行动上的不自由,意志上的不独立。又通过她的娘家生活和夫 家生活告诉我们,哪怕父亲疼爱、丈夫情深,“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的一味忍让, 带给女性的也只能是生存的不易与结局的悲惨。 上述才子佳人小说中的易装女将形象多出于男性作家之手,而女性自己创作 的易装女将形象多出于弹词小说。清代女作家出于对女性生存现实的认识和愤懑, 出于对女性生命价值的关照,在作品中“处处为女性张目”,塑造了一批反抗旧礼 教、走出深闺、各建奇功的女将形象。如笔生花中的姜德华、榴花梦中的 桂恒魁、 十粒金丹中的高梦鸾、集芳园中的万智娥、万英娥、四云亭中 的李云素、文武香球中的张桂英等。其中,笔生花中的姜德华这一易装女 将形象尤为突出。 笔生花中的姜德华剑术高超,具有政治家、军事家的胆识才能。当国家 动乱之际,她挂帅出征,率领十万勤王之师,一举剿灭楚元方,重整山河。作品 对这一女豪杰充满溢美之词:“堪奇堪喜还堪敬,竟公然,女子勤王定太平。明室 1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盂丽君是黄崇嘏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易装,她不仅在科场上一举夺魁,而且在仕 途上平步青云,到达男性世界的权利巅峰。 孟丽君是再生缘中最光彩夺目的女主人公。在这个性格独特的女子身上, 集中表现出作者对女性解放的思考。孟丽君在皇帝下旨选美,父亲、未婚夫都毫无 力量保护自己的情况下,为守与皇甫少华的“射柳姻缘”之约而公然抗旨逃婚。 女扮男装后改名郦君玉,因才华出众在应试中连中三元。后因通晓医术治愈了太后的 病而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又在国难当头之时举荐贤人立下大功,最后一举成为一人之 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年方十八登相位,只比甘罗减半毫”。通过易装,盂日日君不 仅在科场上一举夺魁,而且在仕途上平步青云。她与父兄同僚,纳未婚夫为门生,“以 女儿之躯实践了封建男性的终极追求,拜宰相、立朝纲、平天下”。,到达了男性世界 的权利巅峰。封建社会的礼法观念试图束缚女子的思想,限制女子施展才华,但却 无法扼杀她们要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为给女子张目、批判男尊女卑的旧观 念,作者陈端生让孟丽君做出压倒须眉,被世人称为“颠倒阴阳”、“灭绝伦常” 的惊世之举,令女子扬眉吐气。 此外,金鱼缘、安邦志、双玉燕、双珠风、赤玉莲花中也塑造了 钱淑蓉、冯仙珠、冯月娟、霍定金、林芳英等易装女官形象。 易装女官比易装女将更表现出一种大胆与勇毅,因为在中国古代社会,除了 被后代正统文人不断指责与漫骂的极少数。女主干政”的事实之外,女子是无权 也被禁止进入政治生活的,塑造出为人接受与褒赞的女官实属不易同时,男性 作家虽然也写作女性易装作官故事,他们的创作也的确对易装女官形象的塑造起 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挣脱男权偏见,刻画出体现女性现实 才干与网境的人物形象,而女作家所写的易装女官数量多,影响大,内涵深刻, 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更为难能可贵。遗憾的是,女性的各种抗争均带有自身 的软弱性与局限性,都是不彻底的,故而,易装女官形象最终也只能是男权社会 中,男性利益主宰下的一丝亮色和点缀。 蒋悦飞伯剩代的女舒嫦瓶和生嘲| _ 一( 再生鳓相唰弋 哟下的 文仃 值瞎船姗究沦丛即年第2 期。 1 9 当奎查兰罂主兰:三鎏兰 四、侠女形象 在中国文学史上,侠女形象第一次大量出现并且绽放异彩的时代是在唐朝。 到了明清两代,侠女形象又再度兴盛起来,文人掀起了改编唐代女侠作品的热潮。 汉魏时代的孝侠形象与唐宋时代的剑侠形象作为一种历史和文化沉积对明清小说 作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明末清初小说中的侠女形象往往也会以女扮男装的形象 出现,具有浓厚的女性丈夫气概。 明清小说中的侠女形象的代表为谢小娥与商三官等,其中谢小娥为唐宋传奇 小说中出现过的人物。她的身世与非同凡俗的经历使其再度成为明清小说家关注 的人物。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中的谢小娥。十几岁时,父亲与丈夫都被江洋大盗 所杀,小娥侥幸脱难,寄居在妙果寺中,时时刻刻惦计着复仇之事。后其父及夫托 梦予她,以谜语道出仇人姓名,要小娥为他们报仇。后经李公佐解出谜底,小娥得知 仇人姓名之后,便“将申阑、申春四字,写在内襟一条带子上了,拆开里面,反将转 来,仍旧缝好”,以时时提醒她杀父、夫之仇。有了眉目的谢小娥,就此离开妙果寺, 展开她寻凶报仇的艰苦旅程。为了避人耳目,小娥便女扮男装,日夜在港口伺候。 虽然此举犹如大海捞针,但是小娥复仇之决心仍坚定不移。后来因申家贴出纸榜, 欲雇请佣人。小娥便混进申家中,一方面意成为申兰“贴心贴腹之人”,欲“待时至 而行”,另一方面去结交邻近左右之人、豪壮之士,以为将来复仇之事做准备。如 此隐忍两年。一日小娥终于抓住机会灌醉二人,一举杀了申兰,活捉中春。谢小娥这 名女子,是以“复仇”形象贯穿整个故事,在复仇的大前提下,显现她心志坚定的性 格。如同故事开端便说她是个“遭遇大难、女扮男身、用尽心机、受尽若楚、又 能报仇、又能守志,一个绝奇的女人,真是千古罕闻。”可以说,谢小娥这一文学 艺术形象,在心机、才干、韬略等方面均是一代侠女的典范。 商三官这一侠女形象是蒲松龄所描写的女扮男装者中侠女的典型。她已经订 婚将要完婚时,父亲给恶霸杀害,哥哥向官府告状,一年多审不出结果,在“诉 不得值”的情况下,仍准备“张再讼之本”。而年仅十六岁的商三官却认为:“人 被杀而不理,时事可知矣。天将为汝兄弟专生一阎罗包老耶? ”这番话说明商三官 清醒地意识到官府的腐败。聊斋点评家但明伦点评这一段说:“其才其识,足愧须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眉”。官场的腐败与黑暗使得年仅十六岁的商三官不得不以自己的方式女扮男装走 出家门为父报仇。蒲松龄把商三官叫做“女豫让”,他自豪地说:“三官之为人, 即萧萧易水,亦将羞而不流,况碌碌与世沉浮者耶! ”小说通过商三官的复仇经历, 揭露了封建司法制度的黑暗,使得侠女故事更多地被注入了社会政治的内容。正 是这种注入,使得侠女形象本身的塑造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侠女的遭遇, 批判现实政治的不公正。 五、女商人形象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历代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因此商人的社会 政治地位极低。对商人,自古以来人们就没有好感,认为他们“长袖善舞,多钱 善贾”,“谋与众,不与贾好”。商人往往是投机、奸诈、势利的象征。因此,商人 在文学作品中历来都是被批判的角色,未能成为文学作品中的正面表现对象。明中 叶后,手工业、商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上涌现出弃农崇商、弃儒崇商、弃官崇商 的趋势,文学作品也转而描写以商人为主体的市民。在一些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 中,商人开始作为正面形象出现,经商活动被视为正当行业而受到赞颂。 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刘小官雌雄兄弟反映的就是新的经济生 活中的两位经商女性。在这两部小说中,出现了两个有着传奇色彩的女扮男装的 女商入黄善聪和刘方。黄善聪因母病亡,父亲外出经商无处安置她,遂将她 假充男子,带在身边。父亲死后,善聪因孤寡无依,只好继续冒充男子,与另一 个商人李秀卿结为异姓兄弟,共同经商。“两边买卖,厦百不欺”,九年问,虽两 人同吃同住,因为她机灵谨慎,善于掩饰,李秀卿竟未发现她是个女子。手中有 了余钱,她便扶父亲灵枢回家。回家后, 子。但善聪立意不肯,因为“嫌疑之际, 方向秀卿说明真情,秀卿大惊,求为妻 不可不谨,今日若与配合,无私有私。 把七年贞节,一旦付之东流,岂不惹人嘲笑。”后幸得媒婆传播美名,太监李公帮 助,两人才结成佳偶。 刘小官雌雄兄弟中的刘方,十二岁就“随父远乡,途中不便,故为男扮, 后因父殁,尚埋浅土,末得与母同葬,故毫不敢改形”。后与刘奇同被刘公收养, 对待养父母,奉为亲生,养父母死后,“抢天呼地,号淘痛哭”。“置办衣食棺木, 当奎奎兰塑圭兰! 耋鲨耋 谁则知之? 量# 蛩雾i 缆嘣嘿一! 未纠驯基黟轰型妾婴;啤0 淫罐洛;薹扫l p 也j i 俘晕 ,j 、监虐i 甄功丛雏弘i 剐夏种柏蚱目稽揖嵛畿曼;邓研彰爱彭令掣影,r ,;强驵丝 箕男六;争却缸髻剿二娌粒朝彤孵函;b 暖鞋珀鲥。丽置稽桶耗并霞。7ie 一 印;历淄蜢描名舀;强曩滢馐蟮象2 乏毫棱角,真乃孝节兼全”,。女中丈夫, 可 敬可羡”。央人作媒,结为夫妇。 这两篇小说描写了两位女扮男装的女子在外经商的经历,表现了她们出众的 经济头脑和经营能力。黄善聪和刘方的身世有一定相似处:都是女扮男装随父在外 谋生,父亲中道病逝,自己撑起家业,与人结伴经商,最后都与同伴结为伉俪。作品 中流露出相当进步的观点:“暇日攀古吊今,从来几个男儿,履危临难有神机,不被 他人算计? 男子尽多慌错,妇人反有权奇。若还智量胜娥眉,便带头巾何愧? ”为古 往今来受压抑的女性说了公道话。所以作者极力讴歌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商界女强人”,要在男人一统天下的社会中谋生,她们必须有过人的聪明才智,也 需付出更多的心血和精力,忍受更多的困苦和曲折。 第二节女扮男装者易装的原因 明清时期小说中女主人公选择女扮男装的原因可以说是多而复杂的。从整体 上来说主要是因为她们要参与与其性别、身份不相适应的社会活动,“而这些社会 活动在封建社会通常情况下都是有男性统揽的。这种统揽,既是官方赋予男性的 权力,也是社会分工和约定俗成的社会观念制约的结果。女性若不从外表上改换 其性别身份,将有可能面临巨大的困难和危险,所以女性改换身份是一种迫不得 已之举。”。具体来说,明清小说中女扮男装者易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自主择婿的需要 婚姻制度是促成两性结合,关系到人类种族延续、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正 当合理的婚姻制度,应当基于当事入双方的自主自愿。但封建礼教纲常对女子施 冯梦龙:喻世明吉) ,济南:山东文艺小版社,2 0 0 3 年,第3 4 2 页。 吴秀华:髂宄跣迪非械呐孕蜗笱芯浚展沤宄霭嫔纾002年,第136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儿出走后,蔡父晚景凄凉,追悔所为,将儒珍接到家中,认为义子。儒珍后中榜 眼,在苏家见若兰之婢,才知道若兰未死,与之团圆。 又如情梦柝中的守备之女沈若素,与改名易装卖入府中当书僮的胡梦卿暗 生情愫,后因筹款救父至舅父家,被舅父醉中许配官宦之子,只得女扮男装逃离舅 家。 其他如弹词小说再生缘中的孟丽君、笔生花中的姜德华、金鱼缘 中的钱淑容等女性,她们易装的直接原因也是因为出于逃婚的需要。 三、施展才干的需要 在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中,女性是一个被严格限制的弱势群体。这种限制包 括行动与思想两个方面。在行动上,“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规定 使她们一生在行动上都无自由可言。“莫窥外壁,莫出外庭”。的教化又使得她们 与外界几乎失去了一切的联系。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思想上对她们的禁锢,这种 禁锢是极为残忍的。在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中,女性不得读书识字,不能为 官参政,必须静穆地面对命运所安排的一切。她们的性情、智力也为男子所不屑, 即使她们有出众的才华,封建社会的礼教也不允许她们将才华发挥出来,即使发 挥出来也得不到认可与尊敬。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限制与禁锢,到了明末清初时 期,与女性初步萌发的女权思想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一些具有新思想的女性便开 始不断地在社会无情的压制中找寻可以施展才华的突破口。于是女扮男装走出家 门,成为那个时代的新女性能在社会上展露头脚,旌展才干,获得人生成就感的 重要途径。 陈端生笔下的孟丽君便是这一类的代表人物。作者陈端生出身于书香门弟、 仕宦世家,自幼受家学熏陶,长于诗文。生活的环境使她逐渐拥有了自由的思想 与独立的精神。在其丈夫因科场案被谪戍边塞以后,她便开始创作长篇弹词再 生缘。在再生缘中,陈端生塑造了一个年轻有为、机智勇敢的女子形象一 一孟丽君,并借孟丽君抒发了自己对封建礼教压制女子的不满。宣扬了女子才学, 肯定了女子敢于挣脱封建束缚的思想与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三 【唐】宋若莘撰:女论语立身章。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纲五常”。在作品中具有“扬眉吐气装男子,举止全然非女流”的“才子”气质 的孟丽君为了“避世全贞”而易装出逃。她以男子身份进京应试得中状元、官居 宰相。在朝中与父兄同僚、纳丈夫为门生,压倒须眉男子,成为朝中重臣。试想, 如果孟瓶君不选择女扮男装,在当时那个尚不允许女性追求自由、平等与独立的 社会环境中,是根本上不可能拥有这种施展才干的机会,也就无法成就自己的梦 想。 四、学习或经商的需要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已产生,商品贸易十分频繁,人们的思想观 念也逐渐发生了改变。据史料记载,在明清商业发达的地区,特别是江南地区, 妇女参加商品生产和交易以及习读经书、学习知识的现象已较为普遍。妇女通过 养蚕、纺织、缫丝所获得的劳动收益甚至比男性还多。她们从事商业活动,其意 义远不在于赚钱之多少,而在于她们观念的转变及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妇女的经 济地位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她们社会地位的提高,这就使得她们像男子一 样读书识字、融入社会的愿望与日俱增。于是,许多有经商才能的女子便扮成男 装像男子一样去经商。而有些渴望像男子一样融入社会的女子便女扮男装去学堂 学习文化,增长才干与见识。 当时一些思想较为开明的家长也从有益于“阃教”的角度鼓励女子读书,并 把这看成一种必备的“事夫之道”。在这种社会氛围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封建 家长开始同意并鼓励女子读书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意欲令女 守制读书”,便请了贾雨村来做林黛玉的老师,并让两个丫头伴读。这种专门请 家庭老师来教女子读书是大户人家常见的做法。而小户人家的女子要想读书最直 接的途径莫过于“女扮男装”随男童入学堂。这些封建家长们认为,这样既保证 了女童的安全,也使就读方便了许多。这种让女童扮男装去学堂就读的社会现象, 在明末清初的南方已较为普遍了。 喻世明言卷二十八中的黄善聪和警世通言卷二十三中的喜顺娘是这类 中的典型黄善聪早年丧母,父亲以贩香线为生,为了能够继续从事贩香线的生 意,其父将黄善聪打扮成男子模样,父女相携来往于庐州和风阳之间。这一改换,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明清小说中女扮男装者主体意识之表现 主体意识指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指个体对自己的本质、生存状态的看法、认 识和思考。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男性统治者对他们的另一半进行了生理 和心理的双重统治,“她们”被限制在内室中不得抛头露面,缠足、穿耳,在织布 机、厨房和绣房之间度过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她们从小就被告知:“女者如也,子 者孳也,女子者,言如男子之教,而长其义理也。故谓之妇人,伏于人也”o ,女 人天生低人一等,因此必须服从男人的管辖,“在家从父,适人从夫,夫死从子, 无所敢自遂也”o 一个女性的一生就是轮流被男人控制、监管的一生。中国封建 社会的女性受着这样的“教诲”,耳濡日染,天长日久,最终她们丧失了主观能动 性,丢失了自己;她们不知道女性可以不依靠丈夫而自食其力,不知道女性可以 和任何一个男性平起平坐。千百年来,在男性的主体意识不断强化,物的生产与 精神不断发展的同时,女性在事人的家务劳动与角色定位中不断弱化了自己的主 体意识。她们按照男性中心文化的女性观塑造自己,成为被物化的人,同时封闭 的生活与愚化的教育更使女性的自我意识逐渐泯灭。 到了明清时代。由于新经济因素的出现,社会生活内容空前丰富,小说中的 女性形象也与以往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有了较大的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许多 方面,其中,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一个重要方面。而明清小说中大量涌现的女 扮男装题材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第一节观念层面 观念的进步是人和社会真正进步的体现之一。明清小说中的女扮男装者,其 在观念层面的进步,体现在她们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 序的叛逆” 上。 明清小说中女扮男装者在观念层面上主体意识的自觉,首先表现在易装女性 【清】乇聘珍撰:大戴札记 i l i 诂) 。北京:中华书局,1 9 s 3 年。第2 5 4 页 【清1 乇聘珍撰:大戴礼记训诂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2 5 4 贞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心卷,人民出版社1 9 7 6 年第2 1 8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这段议论把历来只约束妇女而不约束男子的封建婚姻制度和贞操观念批驳得 体无完肤,真可谓痛快淋漓。正因为作者有这样的观念,所以便出现了同窗友认 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中的闻蜚蛾不待父母之命,不用媒妁之言,更不选什么 良辰吉日,便以身相许,自成夫妻的超越常规的率真之举闻蜚蛾的行为不中规不 中矩,完全置封建礼法和封建婚姻道德观念于不顾,这无疑是对传统女性观中最为 顽固的贞操观的一次重创。 不能否认,在观念层面上,易装女性向旧女德发起的冲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一些小说家的基本立场,也仍然是站在封建营垒之中的。这使得他们作品中的易 装女性观念层面上主体意识的觉醒之表现,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第二节价值层面 在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地位一直是非常低下的。东汉女圣人班昭在女诫卑 弱中提到“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弄之瓦砖,而斋告焉。卧之床下,明 其卑弱,主下人也;弄之瓦砖,明其习劳,主执勤也。”即要求女性从一出生, 就应该明白自己在家庭以及社会上的地位与价值。在宗法社会里,女性的价值是 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她们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只能通过相大教予的途径间 接的实现。宋代司马光曾这样谈到苏洵的夫人程氏对苏洵的相助之功:( 苏洵) “由 是得专志于学,卒成大儒,功在夫人”。苏洵之子苏辙也谈到过母亲对他和兄长 苏轼的教育:“公( 指苏轼) 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 成败,辄能语其要。”。可见苏氏一门的成就与荣耀,是与作为妻子和母亲的程氏 的相助之功分不开的。但是,女性要真正实现自身价值,仅靠在家庭的努力,仅 靠通过男性的改变来证明、肯定自己,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现实的。没有独立 的经济,就没有独立的人格,也谈不上真正的自我实现。因此,女性要解放自身 的根本出路是:走出家庭,参与社会活动。 我国古代虽然曾出现过疆场立功,拯危救难的花木兰和科场夺魁,治国安邦的 黄崇嘏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女性形象,但这大多数是是在小环境优于大环境的背景 司马光:苏主簿夫人墓志铭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下发生的。战争及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使女性可以在一种较为宽松的氛围中成长, 封建礼教思想对她们的束缚较少,因而能够脱颖而出。可见,可见女性走出家庭, 实现社会价值,必须有一定的前提条件。 明末清初动荡的社会环境,个性解放的时代潮流,在一定程度上为女性直接 参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创造了条件,致使在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一批 非传统的女性形象。同时,这些变化也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小说家。在小说中标举 女性才华,已成为重要的社会时尚。在作家笔下,许多女性往往是女扮男装走出 家庭,以男子身份,参与科选、征战、经商等活动,体现了她们的安邦治国的价 值观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在弹词小说中,许多女性有远大的志向、超卓的识见和不凡的才能。她们学 文习武,女扮男装,应试任官,治乱除奸,保国安邦,千出了一番令男子汗颜的功业。 如再生缘中孟丽君抗旨拒婚,女扮男装,离家避难,进京应试,得中状元, 官至宰相,在朝中与父兄为同僚,纳丈夫为门生安邦志中的冯仙珠,男装夜 遁,以功入朝,官至宗正,深获帝宠。此外还有十粒金丹中的高梦鸾,笔生 花中的姜德华,昼锦堂记中的尹湘卿,金鱼缘中的钱淑容,子虚记中 的赵湘仙,榴花梦中的桂恒魁等她们自幼聪慧过人,博闻强记,坚强独立, 处事果断。后被迫出选,或在战乱中与亲人走散,不得不改扮,并易名换姓。有 的入京应试,中了状元;有的在战场上建立奇功,成为一国之栋梁。 又如醒世恒言卷十刘小官雌雄兄弟:河西务镇上的刘公夫妻年老无 子,用几间自己的房子开了一家小酒店。隆冬的一日,一个老军带一个小厮来投 店,老军在店里住下后发伤寒而亡。小厮感谢刘公葬父之义、收留之情,宁愿认 刘公为义父,遂为刘小官。两年后的一日,刘小官父子在门口的运河中又救起奉 父母骸骨归葬的青年刘奇。刘奇老家无人,蒙刘公收留,亦拜为父子。却说刘小 官“与刘奇年貌相仿,情投意合,各把生平患难细说。二人因念出处相同,遂拜 为兄弟,友爱如嫡亲一般。”“兄弟二人,并力同心,勤苦经营,家业渐渐兴隆。 奉侍父母,极近人子之礼。合镇的人,没一个不羡慕刘公无子而有子”。数年后, 刘公夫妻次第亡故。兄弟两人却“同眠同食,情好愈笃。把酒店收了,开起一个 布店来一二年问,挣下一个老大家业,比刘公时己多数倍。”。直至议论婚嫁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时,刘小官才向刘奇表明,她是个姑娘。最终兄弟变成了夫妻。这个故事告诉人们, 女人的能力绝不比男人差。在她们的生理性别被隐瞒的情况下,由于社会没有对 她们设置人为的障碍,她们便能干出与男人一样出色的事业来。如果说,乐府民歌 中的木兰从军多少还带有一些传奇色彩的话,刘小官雌雄兄弟便在商业经济 的基础上找到了完全真实可信的基础。通过现实主义的故事,为女性价值的实现 作了一个极好的诠释。 再如喻世明言卷二十八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中的黄善聪,十二岁时母 亲病故,父亲无奈之下带她女扮男装“往江北卖香生理”,以“寻几贯钱钞养家度 日”。可天有不测风云,不上两年父亲也患病而死。十四岁的黄善聪在孤苦无依的 情况下没有沦为乞丐,也没有感到束手无策,为了生存,她确定了自己的生活道路 女扮男装后经商赚钱。经商使她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成了一个有自信心而 不依附于男人生活的女商人。在与异性李秀卿合伙做生意时,两人同床共眠六年之 久,情投意合,她始终没有暴露自己是个女性,没有像传统女性那样在物质和精神 上寻找依附。黄善聪的自主性表现与她的生活遭遇是分不开的。由于母亲病故,她 不得不随父外出行商,有机会日睹生意场,对经商有所了解;父亲病逝又迫使她为 自己寻找出路经商维持生计;男性的外表和商人的职业使她有可能参与社 会活动而成为与男性平等的人,使她有条件发挥聪明才智,实现人生的价值。 明清小说中易装女性主体意识的自觉,具有多重的原因。首先,在明清社会 现实生活中,女性的经济地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经济地位的提高,奠定了女性 在家庭中较高的地位。而女性家庭地位的提高,必然对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带来 冲击,这集中体现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我们从明清时期的很多方志、农书及明清人的文集中,都可以看到这一时期 女性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广泛性与普遍性。如沈氏农书所载: 男耕女织,农家本务,况在本地,家家织红。其有手段出众,夙夜赶趁者, 不可料。酌其常规:妇人两名,每年织绢一百二十匹每绢一两,平价一钱, 计得银一百二十两。 虽然一直以来,女性并没有停止过生产劳动,但在小农经济形态下,女性虽 整日劳作,但她们每日每时所创造出来的价值,很难以货币的形式直观的体现出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等等,都是最好的概括。因此,功名念、状元梦便 深深烙印在古代文人的心中,成了他们的人生坐标。对他们来说,只要能够金榜 题名,就能有一个美好的人生。于是,大批文人不惜皓首穷经去博取功名,以期 取得书中的“颜如玉”、“黄金屋”。然而,现实的无情常使他们空怀壮志,满腹经纶 却找不到旌展才华的位置,常常是功名不遂。难怪鸳湖烟水散人在女才子书女 才子叙中说“回念当时,激昂青云,一种迈往之志恍在春风一梦中耳。虽然, 缨冕之荣,固有命焉。而天之窘我,坎壤何极! ”。而他们对科举功名的深深依恋, 这挥之不去的状元情结,只有在创作中才能实现了。士子的美梦无法实现,只好 通过小说来完成他们的“黄梁事业” 人们常引用天花藏主人平山冷燕序中的一段话来说明才子佳人小说作 者的创作心态:“淹忽老矣。欲人致其身而既不能,欲自身短其气而又不忍。计无 所之。不得己而借乌有先生以发泄其黄粱事业。有时色香援引,儿女相怜;有时针 芥关投,友朋爱敬:有时影动龙蛇,而大臣变色;有时气冲牛斗,而天子改容。 凡纸上可喜可惊,皆胸中之欲歌欲哭。” 可以说,竭力通过小说创作来表现自己的 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抒发牢骚与抑郁,是广大才子佳人小说作者创作的主要出 发点。 才子住人小说无疑是描写社会上层青年男女恋爱生活的,作者为什么会偏偏 热衷于这类题材呢? 心理学认为人们在压抑中,一种本能的冲动不能实现,就会出 现冲动转移的现象,“假使这一冲动实际上不能予以满足,那么另一种冲动可提供 充分的满足” 。才子佳人小说作者正是把功名冲动的被压抑,转移到对女性的爱 恋崇拜上。而才子佳人小说中的易装女性形象正是落泊文人臆造出来以获得精神 补偿的“工具”,她们全是姿容秀美,聪颖过人,博学多才。这些易装女性是集美女、 淑女、才女三个角色于一身,但小说最为强调的不是她们的“美”而是她们的“才”。 表面看来,这些女扮男装者一个个才如子建,下笔千言,娥眉不让须眉,是女性的一 大进步。但实质上是作者从自身价值渴望被人认可的本意出发而人为地赋予她们 如此高的才学的。这样一批识才、敬才、爱才的易装女性就如伯乐一样,其存在的 每湖烟水散人著:女才子书,春风文艺h 版社,1 3 年。 【清j 菝岸教人编次:平“i 冷燕北京师范犬学出版社,1 9 9 3 年。 奥 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 ,商务印书馆1 9 8 4 年版,第2 9 0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之侠士也”。玉娇梨的最后,写苏友白和两个美女同时成亲,作者的口气显然是 十分艳羡的: 。钟鼓喧阗琴瑟调,关雎赋罢赋桃夭 馆甥在昔闻双嫁,铜雀而今锁二乔 楼上红丝留月系,门前金犊倩花邀。 仙郎得意翻新乐,不拟周南拟舜韶。”。 在这样的时候,他们精神上得到了补偿、感到了满足。这就是“佳话”( 才子佳人 小说) 作者的心态。可以说,才子佳人小说的作家以喜剧处理女扮男装故事,是为了 安抚作为男性的自己精神上的创伤或者表现封建士子普遍的仕与婚的情意结。 第三节弹词小说中女扮男装故事与女作家创作心态 一、寄托女性理想 明清以来,一些家长从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