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乐府补题》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乐府补题》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乐府补题》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乐府补题》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乐府补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乐府补题》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乐府补题是宋末元初一批遗民词人所创作的咏物词合集,分别赋咏龙 涎香、白莲、莼、蝉、蟹五物,共五调3 7 首。乐府补题宋元无传,清代朱彝 尊始携常熟手抄本至京师,镂刻以传。随即词坛掀起了一个“拟补题”、“后补题” 的浪潮。乐府补题作为一部咏物词集,在整个宋代咏物词乃至宋词的发展史 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文从文本解读出发,结合词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对其思想内容及艺术特 色作全面的分析。全文分四个部分: 绪论研究综述及问题的提出。对从清代至今有关乐府补题本事的研究 作简要回顾,旨在通过对其本事研究的回眸,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存在 的问题,进而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第一章“寓意”分析。本着知人论世的观点,对乐府补题包含的思想 内容加以分析。“龙涎香”诸咏寄寓了词人的身世之感,及深沉的故国眷恋。 “白莲”诸咏借白莲品性表白了他们清白作人的行为准则。“莼”表现了他们不 仕新朝、终老江湖的遗民意识。“寒蝉”代表的是失去庇护、孤苦终日的遗老心 声。咏蟹诸词借持螯赏菊的隐逸之乐,反衬的是他们沉痛与无奈的遗民情怀。 第二章艺术特色。对于乐府补题的艺术特色,e l 前研究稍显薄弱。本 文试从比兴寄托的艺术表现手法、字斟旬酌的语言特征、凄厉荒寒的审美特征三 个方面入手分析这些词作的特点。 第三章影响及评价。尽管乐府补题存在思想消沉及艺术雕琢的一些弊 端,但将它全盘否定是不应该的,它毕竟是遗民词人在异族残酷统治下表达爱国 思想的集中体现,他们在艺术上的追求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应该给予客 观的评价。 关键词:乐府补题“寓意”分析艺术特色 a b s t r a c t y u ef ub ut ii sap o e mc o l l e c t i o no fc h a n t i n gt h i n g sw r i t t e nb ys o m es u r v i v o r p o e t si nt h el a t e rs o n gd y n a s t ya n dt h ef o r m e ry u a nd y n a s t y i ts i n g sf i v et h i n g s , w h i c ha r el o n gx i a nx i a n g ,w h i t el o t u s ,c h u n ,c i c a d a ,c r a br e s p e c t i v e l y y u ef ub u t id i dn o tc o m ei n t of a s h i o ni ns o n gd y n a s t ya n dy u a nd y n a s t yu n t i lz h uy iz u n , a f a m o u sp o e t ,t o o kac h a n g s h uh a n d - w r i t t e nc o p yt ot h ec a p i t a l ,a n dc a r v e dt h e s e p o e m st od i s t r i b u t ei nt h eq i nd y n a s t y s o o na f t e r , i tb r o u g h ta b o u tt h eh o tw a v eo f n ib ut i a n d h o ub ut i ”a sa p o e tc o l l e c t i o no fc h a n t i n gt h i n g s , y u ef ub ut i p l a y e da ne x t r e m e l y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h i s t o r yo f t h es o n g - c i t h i se s s a y , u s i n gt h em e t h o d o l o g yo ft e x t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a n dc o m b i n i n gw i t h t h ep o e t s b a c k g r o u n da n dt h es o c i a ls i t u a t i o na tt h a tt i m e , d o e s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a n a l y s i so ni t si d e o l o g i c a lc o n t e n t sa n da r tf e a t u r e s t h e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 p a r t s : t h ep r o l o g u ep a r te x p l a i n st h eg e n e r a lv i e wo fy u ef ub ut ia n dr a i s e ss o m e q u e s t i o n s i tb r i e f l yr e v i e w st h ea c a d e m i cr e s e a r c h e sf r o mt h eq i nd y n a s t yt op r e s e n t o f i t , a n da i n l st op u tf o r w a r d ss o m eo f t h ea u t h o r so w np o i n to f v i e w so nt h eb a s i so f a n a l y z i n gf o r m e rr e s e a r c h e r s p r o d u c t i o nt h r o u g ht h er e v i e w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i si m p l i c a t i o na n a l y s i s ,w h i c ha n a l y z e st h ei d e o l o g i c a lc o n t e n t s o f y u ef ub ut if r o mt h ev i e w p o i n tt h a t j u d g e sp e o p l ea n dt h et i m e s t h e l o n gx i a n x i a n g p o e m se x p r e s st h ep o e t s f e e l i n go f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a n dt h es e n t i m e n t a l a t t a c h m e n tt ot h e i rh o m e l a n d t h e “w h i t el o t u s p o e m si n d i c a t et h e i ru n b l e m i s h e d b e h a v i o rr u l e sb ys i n g i n g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 “w h i t el o t u s ”t h e c h u n p o e m s s h o wt h e i rf e e l i n g so f r a t h e rl i v i n gi ns e c l u s i o nt h a ns e r v i n ga sa l lo f f i c e ri nt h ey u a n d y n a s t y t h e “c i c a d a p o e m sr e p r e s e n tt h es u r v i v o rp o e t s a s p i r a t i o n so fl o s i n gt h e a s y l u ma n db e i n gl o n e l ya l ld a y t h e c r a b ? , p o e m ss e e mt oc h a n tt h el e i s u r eo f s e c l u s i o n ,b u tr e a d i n gi n t ol i n e s ,w ec a ns e et h e i re x t r e m e l yp a i n f u la n dh e l p l e s s f e e l i n g s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a i m st oa n a l y z et h ea r tf e a t u r e s o nt h i si s s u e ,t h er e l a t i v e r e s e a r c h e ss e e mt ob ew e a k t h i sp a p e rt r i e st oa n a l y z et h ep o e m sf e a t u r ef r o mt h r e e a s p e c t s :t h ea r tt e c h n i q u eo fb ix i n g , t h el a n g u a g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a t t a c h i n g i m p o r t a n c et oe v e r yw o r d ,a n dt h e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 c o l da n db l e a k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i sa b o u ti t si n f l u e n c ea n dv a l u e a l t h o u g hy u e f ub ut ih a s s o m es e t b a c k so nn e g a t i v et h o u g h t sa n da r te m b e l l i s h m e n t ,i ti si m p r o p e rt od e n yi t s 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h o r o u g h l y a f t e ra l l ,i tw a st h er e s u l tf r o ms u r v i v o rp o e t s e x p r e s s i o no f p a t r i o t i s mu n d e rt h ec r u e lm a n a g e m e n to ft h ed i f f e r e n tr a g e y u ef ub ut ip o s e sa n i m p o r t a n ti m p a c tt ot h ea f i e r t i m eb yi t sa r tp u r s u i n g ,s oi td e s e r v e sa no b j e c t i v e a p p r a i s e m e n t k e yw o r d s :y t t ef ub ut i ,“i m p l i c a t i o n ”a n a l y s i s ,a r tf e a t u r e s 绪论研究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宋末元初是宋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清初朱彝尊说:“词至南宋 始极其工,至宋季始极其变。”。此期词作,不仅思想内容上多故国之思,题材上 也表现出很大的趋同性,咏物词作占很大比重。乐府补题作为南宋惟一的一 部咏物词集,不仅在当时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后世尤其对清代的词坛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乐府补题元明无传。其行世始于康熙十七年( 1 6 7 8 ) ,浙西词派领袖朱彝 尊携乐府补题手抄本至京师,由朱氏、蒋景祈镂版以传。朱彝尊曾在乐府 补题序中介绍了刊刻过程: 乐府补题一卷,常熟吴氏抄白本,休宁汪氏购之长兴藏书家。予爱而亟 录之,携至京师。宜兴蒋京少好倚声为长短句,读之赏激不已,遂镂刻以传。 度诸君子在当日唱和之篇,必不止此,亦必有序以志岁月,惜今皆逸矣。幸而是 编仅存,不为埠蚀鼠啮,经四- f i - 年,藉二子之功,复流播于世,词章之传,盖亦 有数焉。 乐府补题一经刊刻,立即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词坛掀起了一个“拟补题”、 “后补题”的唱和热潮,“自康熙十八年以后的十数年中,拟补题而群相酬 唱的有近百家之多” 。康熙二十五年( 1 6 8 6 ) ,蒋景祈编纂瑶华集就收录了 “浙西六家”及其他词人追和乐府补题五调五咏的词3 0 首,并在刻( 瑶 华集) 述中云:“得乐府补题而辇下诸公之词体一变,继此复拟作后补题, 益见洞筋擢髓之力。”描述了乐府补题发现后“辇下诸公”追和乐府补题 “复拟作后补题”的行为。话m 寥寥,却可从中见其对1 1 1 时词风演变的影响,亦 【清】朱井尊编i 可综,上海i 籍版卒十1 9 7 8 年版,第1 0 页。 2 【清】朱彝尊曝 亭集卷二十八,文渊阁旧库全 51 3 1 8 册,台湾商务印is 馆1 9 8 3 年 第6 l 贞。 5 严迪r 4 消词史,江苏占籍山版十p1 9 9 9 年版,第2 4 7 页。 。【清】蒋景祈瑶华集,中华i5 埘1 9 8 2 年版,第9 页。 可足证其在词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乐府补题自发现之日起,就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但综合来看,世人关 注的焦点多集中在乐府补题为何事而发。乐府补题分别赋咏五物龙 涎香、白莲、莼、蝉、蟹,分别在宛委山房、浮翠山房、紫云山房、余闲书院和 天柱山房五处完成。其中宛委山房咏龙涎香存词8 首,浮翠山房咏白莲l o 首, 紫云山房咏莼5 首,余闲书院咏蝉1 0 首,天柱山房咏蟹4 首。乐府补题是不 是为某一时事而写? 词人如此频繁、集中地描写这些物象,到底想说些什么? 这 个问题牵引着后人的目光,使众人研究的重心不约而同地集中在这个问题上面。 综观对乐府补题的本事考证,大致经历了一个从不确指到确指再到否定的过 程。现将其演变概述如下: 清代浙西词派开创者、对乐府补题的传播起重要作用的朱彝尊云: 大率皆宋末隐君子也。诵其词,可以观志意所存,虽有山林友朋之娱, 而身世之感,别有凄然言外者,其骚人橘颂之遗音乎? 。 橘颂是三间大夫屈原的名作,诗人通过橘的品性表现了自己矢志不渝的优秀 品质。朱彝尊以乐府补题与屈原的橘颂类比,虽然措辞审慎,但仍可见 其对乐府补题的称赞。“志意”为何? 于“山林友朋之娱”之中寄寓“身世 之感,别有凄然言外者”。整个评论未出“意内言外”四字之义,但却并没有指 实其本事。与朱氏同时而齐名的“阳羡派”领袖陈维崧在乐府补题序中亦 云: 嗟乎! 此皆赵宋遗民作也。粤自云迷五国,桥谶啼鹃;潮歇三江,营荒夹马; 寿皇大去,已无南内之笙箫;贾相难归,不见西湖之灯火。三声石鼓,汪水云之 关塞舍愁;一卷金陀,王昭仪之琵琶写怨。皋亭雨黑,旗摇犀弩之城;葛岭烟青, 箭满锦衣之巷。则有临平故老,天水王孙,无聊则别署;曼郎,有谓而竞成逋客。 飘零孰恤? 自放于酒旗歌扇之间;惆怅畴依? 相逢于僧寺倡楼之际。盘中烛炮,间 。乐府补题序,喋i 亭集卷二十 ,文渊阁四库全i51 3 1 8 册,台湾商务印l5 馆1 9 8 3 年,第6 l 页。 有狂言;帐底香焦,时而娴语。援微词而通志,倚小令以成声。此则飞卿丽句, 不过开元宫女之闲谈;至于崇祚新编大都才老梦华之轶事也。 陈序中,虽提到了汪水云( 元量) 、王昭仪( 清惠) 之事,但据词意推测,无非 也是认为此组词有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虽比朱氏具体,以时人类比,但仍未指 实。 首次将乐府补题与发陵之事联系在一起的是浙派后劲、著名词论家厉鹗。 他在论词绝句中说: 头白遗民涕不禁,补题风物在山阴。残蝉身世香莼兴,一片冬青冢畔心。 注云:乐府补题一卷,唐叉士玉潜与焉。 唐义士玉潜即唐钰,罗云卿唐义士传云: 岁戊寅,有江南浮屠者杨琏真伽怙恩横肆,势焰烁人。穷骄极淫,不可具状。 十- = - y l 十有二日,师徒役顿萧山,发赵氏诸陵寝至断残肢体。攫珠褥玉柙,焚其 胬,弃骨草莽间。唐时年三十二岁,闻之痛愤乃断交木为匿,复黄绢为囊, 各署其表日:某陵集陵。分委而散,遣之绝地以藏为之而告诘曰:事讫,来集。 出白金。羡余酬戒勿泄。越七日,浮屠下令裒陵骨。杂置牛马枯骼中,筑一塔压 之名日镇南。杭民悲戚不忍仰视。了不知陵骨之犹存也。 唐钰确实是参加了发陵之后的瘗骨之事,但据此而推断乐府补题是为发陵而 作似乎还缺乏有力的证据。厉鹗立论,只是就残蝉香莼的象征意义及唐钰潜收宋 帝遗骸两件事产生的联想而已。 清代“常州词派”词人蒋敦复在芬陀利室词话卷三中,指出乐府补题 皆是有寄托之作: “7 【消】陈维崧乐府补题序,陈迦陵文集卷七,列部从刊本。 。【清】历鹗樊榭t h 膀集卷七,文渊i 列四厍个i51 3 2 8 册,第8 7 8 8 页。 。【明】胖敏政采遗比录卷人,知不足南丛js 本。 词原于诗,即小小咏物,亦责得风人比兴之旨。唐,五代、北宋人词,不甚 咏物,南渡诸公有之,皆有寄托。白石、石湖咏梅,暗指南北议和事。及碧山、 草窗、玉潜,仁近诸遗民乐府补遗( 按:即乐府补题) 中,龙涎香、白莲, 莼、蟹,蝉诸咏,皆寓其家国无穷之感,非区区赋物而已。 蒋氏认为乐府补题诸咏并非单纯咏物,而是蕴含了强烈的家国之恨,但对其 本事并未一一指实。 常州词论家陈廷焯在论及王沂孙词时,开始指实其本事,他在白雨斋词话 卷二中说: 碧山【天香- 龙涎香】一阙,庄希祖云:“此词应为谢太后作。前半所指, 多海外事。”此论正合余意。惟后叠云:“荀令而今渐老,总忘却尊前旧风味。” 罄有所兴,但不知其何所指,读者各以意会可也。 碧山【水龙吟】诸篇,感慨沉至。咏白莲云:“太液荒寒,海山依 约,断魂何许。”又云:“三十六陂烟雨,旧凄凉,向谁堪说。如今漫说,芳心更 苦。”写出幽贞,意者亦指清惠乎? 。 碧山【齐天乐】咏蝉首章云:“短梦深宫,内人犹自诉憔悴。”言中有物,其 指全太后祝发为尼事乎? 次章起句云:“一襟余恨宫魂断。”下云;“镜暗妆 残,为谁娇鬓尚如许。”合上章观之,此当指王昭仪改妆女冠。 陈氏此处所论,实际上是对张惠言“比兴寄托”说的具体发挥。张惠言曾况过: 叙曰:词者,盖出于唐之诗人,采乐府之音以制新律,因系其词,故日词。 传日:意内言外谓之词。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 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诽不能自言之情,低回要眇,以喻其志。盖诗之 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则近之矣。然其文小,其声哀,放者为之,或跌荡靡 丽,杂以昌狂俳优。然要其至者,莫不恻隐盱愉,感物而发,触类条鬯,各有所 中华f s 局1 9 8 8 年版,第3 6 7 5 页 中华i h i1 9 8 8 年版,第3 8 0 9 页。 中华 5 “1 9 8 8 年版,第3 8 1 1 页。 中华l5 “1 9 8 8 年版,第3 8 l l 页。 4 册册册册 q 4 d ,d 编编编编 从从从丛 话话话话 j 4 璋璋璋璋 卡# 卡卡唐特唐唐 归,非苟为雕琢曼辞而已。 从中可知张惠言对传统诗教及比兴寄托的推崇,陈廷焯对张惠言的词学观是持赞 同态度的。但陈廷焯也反对“喻可专指,义可强附”的比兴。陈廷焯日: 词选云:“碧山咏物诸篇,并有君国之忧。”自是确论。读碧山词者,不 得不兼时势言之,亦是定理。或谓不宜附会穿凿,此特老生常谈,知其一不知其 二。古人诗词,有不容穿凿者,有必须考镜者,明眼人自能辨之。 但考之陈廷焯碧山诸咏寓意,又不曾“辨析”明白,难免落入“附会穿凿”之流。 好在其所论矛头指向仅限于王沂孙词,且也只是部分落实词中寓意。 进一步将乐府补题的本事加以确指的是王树荣。他在乐府补题跋 中将寄托发陵之说推及全编: 乐府补题一卷,知不足斋丛书本。四库提要谓皆宋遗民词。荣前 读周止庵宋词选,于唐玉潜白莲日:“冰魂犹在,翠舆难驻。”日:“珠房泪湿, 明踏恨远。”以为当为元僧杨琏真伽发宋诸陵而作。又赋蝉日:“佩玉流空,绡衣 剪雾。”日:“晚妆清镜里,犹记娇鬓。”疑亦指此事。今读此卷,依类求之,此 意无不可通,殆即玉潜所谓“只有春风知此意,年年杜宇哭冬青”者也。 可见,清人对乐府补题本事的认识是逐渐形成并加深的。从开始认为是 家国之恨,到落实到某一具体时事,是有一个过程的。其寓意有“发陵说”、“咏 谢太后事说”、“咏全太后为尼说”、“咏王清惠幽贞或为女冠说”等四种观点。 现代学者对乐府补题本事的认识是深受清人影响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是夏承焘先生的“发陵之说”。2 0 世纪3 0 年代,夏先生撰( 乐府补题) 考。一 文,指出: 。【清】张惠青词选序,词话帆编2 册,中华1 5 局1 9 8 8 年版,第1 6 l7 页。 。【清】j 缘廷埘一f 1 | :| = j 斋吲话,词话从编4 册,l i j 华i5 局1 9 8 8q - i n ,第3 8 0 9 页。 。【清】f 树荣乐h ;t 补题跋,僻村从i5 本。 。唐卡璋庸采词人年谱,上海:上海占籍出版f 1 9 7 9 年版,第3 7 6 3 7 7 贞。 清代常州词人,- j f f p x 寄托说词,而往往不厌附会;惟周济词选,疑唐钰赋白 莲,为杨琏真伽而作,则确凿无疑;予惜其但善发端,犹未详考( ( 乐府补题全 编,爰寻杂书,为申其说。王,唐诸子,丁桑海之会,国族沦胥之痛,为自来词 家所未有;宋人咏物之词,至此编乃别有深衷新义。表而出之,亦词林一大掌故, 不但补六陵遗事之遗而已也。今案补题所赋凡五:日龙涎香,日白莲, 日莼、日蟹。依周、王之说而详推之,大抵龙涎香,莼、蟹以指宋帝,蝉与白莲 则托喻后妃。 在文中,夏先生列举了两条证据以加强自己的推断: 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上,记杨琏真伽发陵,以理宗舍珠有夜明,倒悬其 尸树间,沥取水银,如此三日夜,竞失其首。此【龙涎香】所赋采铅倒唾之本事 也。杂识又记一村翁于孟后陵得一髻,发长六尺余,其色绀碧。谢翱为作古 钗叹,有云:“白烟泪湿樵叟来,拾得慈献陵中髻。青长七色光照地,发下宛转 金钗二。”此赋蝉十词九用鬟鬓字之本事也。国 夏先生的观点对后来有很大影响,学界多从此说。但夏先生的发陵之说仍存 在一些疑问。上世纪8 0 年代,萧鹏在( 乐府补题) 寄托发微与夏承焘先生 商榷 一文中,对夏承焘先生的“发陵之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全文从三个 方面给予了有力的驳正: 第一,没有任何历史记载可以坐实此说。 十四人今存的诗文集中,如仇远金渊集、稗史、山村遗集、周密齐东 野语、癸辛杂识、浩然斋雅谈、志雅章杂钞、王易简山中观史吟、唐 艺孙瑶翠山房集等,找不到任何已载。周密晚年著癸辛杂识,两次叙述 盗陵始术,也没有提剑补题寄托的事。 。腐卡璋牌宋渊人年讲,上海r i - 籍m 版社1 9 7 9 年版,第3 7 8 页。 4 载文学遗产,1 9 8 5 年第l 期。 6 第二,乐府补题五咏不是作于同时同地 前三次地在越中,后两者不详,可能在杭州附近。另据绝妙好词只录周密水 龙吟白莲为证,推断补题的创作年限,似应跨绝妙好词的结集年代。 绝妙好词大约成于至元二十三年( 1 2 8 6 ) i j i 后,补题血咏当在此j ;i 后数 年间。 :g - - ,周密晚年著癸辛杂识,于续集、别集中两载杨髡发陵始末,这些 记载,足证寄托发陵之说经不起推敲。 据周密癸辛杂识记载,发陵之事在至元二十二年( 1 2 8 5 ) ,周密对于此事当 时并不知情,只是后来从一“状纸”得知,这些都足以证明补题诸咏与发陵 之事并没有什么联系。萧鹏的推论材料丰富、证据确凿,对长期以来的发陵之说 提出质疑。但萧鹏在自己立论时,仍有主观猜测的成分。萧鹏认为,宛委山房赋 龙涎香,可能是寄托崖山之覆灭;浮翠山房咏白莲,大抵以出污泥而不染的白莲 自喻,不愿与元人合作;余闲书院咏蝉,则身世之感、迟暮之叹流于言表,背景 应是元朝统治者开始大量强征南士赴召。这些论断同样缺乏有力的证据。 对乐府补题本事提出不同看法的还有吴则虞、王大均等人。吴则虞在花 外集笺注。一书中对诸咏进行确指,他认为,咏龙涎香指帝丙崖山之事,咏自 莲“淡妆不扫蛾眉”诸咏“暗寓赵崖之南去”,“翠云遥拥环妃”指王清惠为女道 士事,咏蝉“绿槐千树西窗悄”指发陵事。王大均( 乐府补题) 新考中认为, 咏龙涎香指崖山君臣投海殉国的悲剧;咏白莲映射杨淑妃崖山殉难事;咏蝉写谢 太后、王昭仪被俘后的悲凉身世;咏莼与咏蟹映射崖山殉难的陆秀夫、张世杰和 北掳不归的恭帝赵显。 2 0 世纪9 0 年代,欧阳光列举许多史料对夏先生考证的发陵年代给予反驳, 他认为夏先生的发陵当在戊寅( 1 2 7 9 ) 不足为信: 杨琏真伽所发南宋六陵,加上微宗永佑陵,实为七陵,再加上后妃的陵冢, “是则虞花外集簋注) ) ,卜海占籍版 1 9 8 8 年版。 。裁文学遗产,1 9 8 9 年第5 l l j 】。 7 虽称之为“攒宫”,但毕竟是帝王派头,发掘这些陵墓,不仅需要大量的人 力,且需要一定的时间,非短期所能完成。因此发陵就不是某一个月所为,而是 一个持续的过程。如周密癸辛杂识所记就有二次:一次为至元二十二年八月; 一次为当年十一月十一日,首尾相接几达四个月。若再联系其他史料,则大致可 以推断,发陵的过程当从至元二十一年( 1 2 8 4 ) 即已开始,断断续续,一直到至 元二十二年( 1 2 8 5 ) 方才结束。国 刘荣平先生在释“知君种年星在尾”对杨琏真伽发宋陵时间之坚证 的考辨,兼论( 乐府补题) 寄托发陵说不能成立 一文中,对夏先生考证杨琏 真伽发陵年代的重要依据宋遗民谢翱冬青树引别玉潜中“知君种年星在 尾”诗句进行了考辨。他利用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知识,并依据现代科学技术,以 电脑检索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 j p l ) 长期历表d e 4 0 4 所得知s k y m a p 3 2 实际演示,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认为种植冬青树是在1 2 8 4 甲中年,而发陵 在种植冬青树后仍在继续。他的考辨证明了欧阳光先生对发陵时间的考证是正确 的,也说明了乐府补题是为次年( 1 2 7 9 ) 遗民集会作词以寄托发陵之事的观 点不能成立。 可见,从清代至今,人们对乐府补题的本事推求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入 的过程。从最初的橘颂之赞到具体的本事对应,从发陵之役的认可到寄托发 陵的不能成立。可以说,认为乐府补题为某一史事而发,其证据是不充分的。 在没有可靠的材料进行论证之前,我们似不能妄加揣测。从另一个角度看,乐 府补题即使没有本事对应,其鲜明的寄托之意仍是可以肯定的。首先它的时间 跨度是比较大的。五咏作于不同时:龙涎香,似在冬春之际;白莲,盛于夏季; 寒蝉,生当夏秋之交;莼、蟹,多秋季成熟。地点也不在同一个地方。夏承焘曾 认为“宛委山房、天柱山房、紫云山房皆以地名”,认为赋咏当在越中,萧鹏赞 成此说。但据陈如心墓志铭记述,宛委山房似当在杭州。为论述方便,引录 兹铭如下: 1 欧h i 光与几初遮比涛丰 有关的次政治活动? 、陵冬青之役考述,见宋 i 毒计研究 丛稿,j 。自、高等教育出版什1 9 9 6f f 版,第1 4 3 页。 5 载新来学第一辑,上海辞i s 出版朴2 0 0 1 年版。 公讳恕可,字行之成淳十年中铨试,授迪功郎,泗州虹县主簿,覃恩予 从政郎江南内附之后,颇乐闲旷,卜居钱塘西湖之上,与寓公遗老徜徉山水间, 若将终身焉。至元二十七年,以故宋太学为西湖书院,行省起公为山长主之,谢 不就,宪使徐公琰来见,叹日:“信哉,表师之有在也。”强之而后就。谢 世十余年,不驰旧读,虽老,见古法书名画,犹能临摹,时对湖上两峰吟啸自适。 以越中故宅面宛委山,自号宛委居士,不忘乡邦云。改至元之五年正月二十八日 终,年八十二。o 据此可知陈恕可之号宛委山房,非居住于宛委山,乃以越中故宅面宛委山也。 同时陈恕可居杭时问较长,宛委山房似当在杭州。另外这五次吟咏,参加人数也 有所不同。十四人中只有吕同老、王易简五次全部参加。其他如周密参加三次, 分别在宛委山房、浮翠山房、余闲书院;王沂孙参加四次,分别在宛委山房、浮 翠山房、紫云山房、余闲书院;冯应瑞参加一次,在宛委山房;唐艺孙参加三次, 分别在宛委山房、余闲书院、天柱山房;李彭老参加两次,分别在宛委山房、紫 云山房;王英孙参加两次,分别在宛委山房、紫云山房;唐钰参加四次,分别在 浮翠山房、紫云山房、余闲书院、天柱山房;赵汝钠参加一次,在浮翠山房;李 居仁参加一次,在浮翠山房;张炎参加一次,在浮翠山房;仇远参加一次,在天 柱山房。作词数量不等。( 见下表) 天香 水龙吟 摸鱼儿齐天乐桂枝香 宛委山房共计 参加者浮翠山房紫云山房余闲书院天柱l u 房 拟赋龙涎( 首) 香 拟赋白莲拟赋莼拟赋蝉拟赋蟹 主人陈恕可唐艺孙吕同老王英孙王易简 王沂孙11 5 、1 82 22 6 、3 36 周密292 73 王易简 31 0 1 92 5 4 冯应瑞 4 1 唐艺孙 53 03 53 吕川老 61 32 4 3 7 4 乍彭老 7 2 32 王英孙 8 2 02 陈恕可1 12 8 、3 l3 44 唐钰1 22 l2 93 64 【元】i 缘旅立稚堂集卷十二,影印义渊矧凹库全l5 ,台湾商务印 s 馆1 9 8 3 年版。 9 赵汝钠 1 4l 李居仁 1 6l 张炎 1 7 1 仇远 3 21 共计( 首) 81 05l o43 7 按:词作参照四库版本。数字表示排列先后顺序,其中无名氏据夏承焘考证乃王英孙 见乐府补题考,兹从其说。在无次吟咏中,每次土人都术作词。 词人如此频繁地聚会吟咏,到底在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意绪? 为何要选取 龙涎香、白莲、莼、蝉、蟹这五种物象? 与宋亡前他们的咏物词相比,乐府补 题有了什么样的变化? 甚至在整个宋代咏物词中,乐府补题到底应该处于 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这诸多的问题纠结在一起,促使笔者做深一层的思考。但同 时也深知自己才力有限,所论恐不能完全尽如人意。惟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及方家 指正,以使自己能有进一步的提高。 0 第一章崩寓意”分析 由于资料的阙如,我们尚不能将乐府补题与某一时事相对应。但这并不 是说乐府补题为无寄托之作,通过词作的品味,其蕴含的黍离之悲、身世之 感还是很明显的。本章试从文本出发,并结合词人生平及时代背景加以分析。 乐府补题的作者,朱彝尊称他们“皆宋末隐君子”,后陈维崧、厉鹗、 蒋敦复、四库馆臣、王树荣等人均继承此说。夏承焘考证其十四人中无名氏乃王 英孙,从此成为定论。黄贤俊碧山四考国对乐府补题中十四位作者的生 平作过较为详细的考证,指出周密、张炎、王易简、李彭老、唐钰、吕同老六人 确实是宋遗民,他们于宋亡后,都不曾出仕,或落魄江湖,或隐逸而终,坚持了 自己的志节;冯应瑞、唐艺孙、赵汝钠、李居仁四人生平行事无考;陈恕可、仇 远曾仕元朝。黄贤俊认为王沂孙未曾仕元,但施蛰存为黄文作跋,指出碧山确曾 仕元。王筱甚在王沂孙生卒仕历补辨o 一文中,不仅认定王沂孙确曾仕元, 并举证推断王沂孙出仕的时问当在至元三十年( 1 2 9 2 ) 贞元二年( 1 2 9 7 ) 之 间。证据确凿,很有说服力。 既然陈恕可、仇远、王沂孙等确曾仕元,那么认为他们为遗民是否恰当。胡 适曾对王沂孙的出仕抱极其贬斥的态度。他说:“他们曾作过元朝的官,算不得遗 民遗老。” 如此武断地将他们推到遗民行列之外,是公允的吗? 身遭亡国破家的不 幸遭遇,他们出仕的原因何在? 时人戴表元的一番话颇能给后人一些启发: 古之君子可以仕乎? 曰:可以仕而可以不仕者也。今之君子不可以仕乎? 日: 不可以仕而不可以不仕者也今之君子以为不仕而为民,则其身将不免于 累也。故古之君子,可以仕而仕,则为仕者皆为贤公卿大夫;可以不仕而不仕, 则不仕者皆为良民。今之君子,其仕者既无以,心服不仕之民,而不仕者至于无以 自容其身。 。词学第6 辑,华东师范人学h 版种1 9 8 8 年7 爿版,第9 4 一1 0 0 页。 4f 被芸碧山词研究,南_ 川5 版什1 9 9 1 年版,第2 6 9 2 7 3 页。 ”州适词选n 序,圯j 通r l i 媳文学研究论集,上晦占籍出版卒十1 9 8 8 , t 钣。 ”【元】戴辰元送肼存l 尊之嫠州教授序,见剡源集卷十二,四部丛f u 本。 l l 可见,蒙元的统治,给这群命运多蹇的词人带来了极其艰难的内心抉择,要 么生计无依,“无以自容其身”;要么违心仕元,“无以心服不仕之民”。在这 样的两难抉择中,他们为了生存,选择仕元,暴露了他们性格中软弱的一面,但 据此而判定他们不是遗民是不正确的。况且他们出仕后并没有一刻忘却对故国的 怀念,词作中充满了强烈的悔恨与忧伤。面对友人“天涯未归客,望锦羽沉沉, 翠水迢迢。叹菊荒薇老,负故人猿鹤,旧隐谁招”。的劝谏,王沂孙始终怀着不能 解脱的愧疚和难言的苦衷。直到他“更葵荑难留,苎衣将换”毅然辞官归隐之时, 还怀着“试语孤怀,岂无人与共幽怨。政恐黄花,笑人归较晚”。的忧虑。仇远在 其金渊集中也多次写到他出仕后的境况:“冷官且静坐,借屋近荒村。无酒 可延客,未昏先闭门”。、“未仕每愿仕,既仕复思归。了知归来是,宣悟求仕 非。干禄本为贫,元非慕轻肥。已昧好为戒,复贻素餐讥”回,可见他们的出仕生 涯是充满苦楚的。正是在这样的内心煎熬中,不久他们即归隐了。 十四人中虽个别人有出仕的经历,但从时势的逼迫及词人内心的情感取向来 看,称他们为遗民是可以接受的。 关于乐府补题的作年,夏承焘先生认为当在戊寅( 1 2 7 9 ) ,萧鹏认为当 在1 2 8 6 年前后数年间,但这些说法没有确凿的证据,只是一种推测。吴熊和在 宋人选宋词十种跋。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是说如下: 乐府补题是否尽为元僧杨琏真伽发掘南宋六陵而发,因尚鲜确证,令人 疑信参半。然词三十七首作于何时,并非一无踪迹可寻。乐府补题作者十四 人,大多居于越州。陈恕可有宛委山房,唐艺孙有浮翠山房,吕同老有紫云山房, 王英孙有余闲书院,王易简有天柱山房,此则见于集中者,诸人亦于此五处聚会。 。【未】周密忆旧游寄王圣与,唐圭璋全宋词第5 册,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第 3 3 9 0 页。 o 【朱】于沂孙齐天乐四明别友,唐卡璋全宋词第5 册,中华1 5 局1 9 6 5 年版,第 3 3 5 7 页。 【求】付l 远冷作,傅璇琮全术i p 第7 0 册,北京人学版什1 9 9 1 - - 1 9 9 8 版,第4 4 1 8 5 页。 。【求】仇远予久客思门,以“秋光部似宙情菏,lj j 色不如门意浓”为韵言忠,约金溧潇 友j w 式,寄钱塘亲旧之1 。一,址全永【# 第7 0 册,北京人学山版 十1 9 9 l 一1 9 9 8 版,第 4 4 1 7 0 页。 父熊和术人选宋词卜种跋载帆州人学学报( 哲 版) ,1 9 9 4q - 第7j i j 。 l2 又王沂孙、唐钰等皆越人,仅周密、张炎、仇远何时寓越,有待考定。案张炎所 作水龙吟白莲词,见于其山中白云词卷一此卷编年意味甚为明显,颇 堪注意。忆旧游至( 三蛛媚八首,为至元二十七年,二十八年北上大都之 作。甘州至忆旧游十四首,则皆南归后杭,越之作。甘州词序云:q ; 卯( 至元二十八年,1 2 9 1 ) 沈秋江同余北归,秋江处杭,余处越。”渡江云词 序云:“山阴久客,一再逢春。”忆旧游词序云:“余离群索居,与赵元父一别 四载,癸巳( 至元三十年,1 2 9 3 ) 春始于古杭见之。”自辛卯至癸巳,张炎寓越 殆近三载。而自甘州至越,声声慢、扫花游赋高寮东墅,琐窗寒 吊王碧山玉笥山中,木兰花陵为越僧樵隐赋樵山,三妹媚舒亦山访越,台 城路杭友抵越过鉴曲渔舍会饮,疏影寄草窗杭州,渡江云山阴久客,回 忆西杭,琐窗寒寄钱塘韩竹间,时买舟西渡未能,忆旧游寄昊山怀沈尧 道。水龙吟赋白莲一词,即系于上述诸词之后,而置于癸巳春回杭所在忆 旧游之前。山中白云词出于明初陶南村手钞,朱彝尊厘为八卷,上述编年 词或犹存原本之1 日。据此张炎于浮翠山房赋白莲,时在辛卯、癸巳之间,似当近 实。或据周密志雅堂杂抄卷下胡天放降仙一条,谓王沂孙卒于辛卯十二月前 ( 此项资料不甚可靠,详见杨海明( ( 王沂孙卒年新考) ,则张炎与王沂孙同赋白 莲,盖在辛卯夏秋之间。乐府补题共赋五题,前四题咏龙涎香、莼、白莲与 蝉,王沂孙皆与同作,最末天柱山房咏蟹,已无王沂孙词,其时或已谢世,故张 炎琐窗寒痛悼其亡。夏承焘先生乐府补题考系诸家之作于祥兴二年( 1 2 7 9 ) , 是年陈恕可二十一岁,仇远十八岁,与周密等同赋水龙吟、齐天乐词,似 尚嫌年少,不如定其作于辛卯、癸巳间,更为信而有征。 但吴说仍有可待商榷之处。据仇远金渊集中纪事一诗,仇远生于 1 2 4 7 年,以1 2 7 9 年时其年“尚嫌年少”作为反驳的理由,不甚恰当。另外张炎 悼王沂孙的琐窗寒一词,更是引发我们对吴说的怀疑。据王筱芸王沂孙生 卒仕历补辨考证,王沂孙卒年当在1 3 0 6 1 3 2 1 年之间。张炎悼念王沂孙当在 此之后,即1 3 0 6 年之后。其他词作都从编年,惟此首词不合年代顺序,似乎况 不通。吴熊和先生对乐府补题年代的考证足有待商榷的。 于筱薹磐山侧研究,南京n 版 1 9 9 1 年版,2 6 9 2 7 3 页。 乐府补题的作年,由于资料的阙如,我们不能给予明确的界定。但这些 词作于宋朝灭亡后,词人主要借助咏物来表达自己深隐的遗民情怀,这一点倒是 可以肯定的。我们从词中所咏之物、所用之典及具体的描写入手,来探求它的寓 意,或许是一种比较客观的做法。 宛委山房拟赋龙涎香 词牌为天香。同赋者王沂孙、周密、王易简、冯应瑞、唐艺孙、吕同老、 李彭老、王英孙,词共8 首。相传海中龙口中的唾液即是龙涎,龙涎被吐出来之 后,漂浮在海面上。经过风吹同晒后,龙涎凝成一层白色的膜,质地透明坚硬。 制造香料的人于是将此物搜集起来做成香料。据岭南杂记云: 龙涎香于香品中最贵重,出大食国西海之中,上有云气罩护,则下有龙蟠洋 中大石,卧而吐涎,漂浮水面,为太阳所烁,凝结而坚,轻若浮石。用以和众香 焚之,能聚香烟,缕缕不散。 又云: 鲛人采之,以为至宝,新者色白入香焚之,则翠烟浮空,结而不散。 可见,古人对于龙涎香是赋予了很多美好的想象的,并将它与龙联系起来。但我 们知道,龙为传说之物,本不存在。那么龙涎香到底是什么呢? 据科学研究,龙 涎香是抹香鲸病胃的一种分泌物,带有香气,因得之海上,故名,亦称龙泄,和 以其它香物,其香加烈,经久不散,是一种珍贵的香料。宋元时用为薰香 。了 解了龙涎香的这些特点,我们再来看其词作。试以王沂孙词为例: 孤峤蟠烟,层涛蜕月,骊宫夜采铅水。汛远槎风,梦深薇露,化作断魂心 “【消】灵艘方岭南杂记,丛f5 臻成初编本,中华f 局1 9 9 1 年版。 。【油】父旋方岭i 萄杂记,从i5 集成初编本,中华i5 局1 9 9 1 年版。 。见【术】1 1 l 纠翁四卓月蚓址录卷二“宙收寓烛”条( 影印文渊俐旧席令 51 0 3 9 册,6 9 4 页) 、【尔】刷上l f :岭外代替七“沉水香”( 影印文渊i np u 辟:全f55 8 9 册,4 4 4 页) 。 字。红甍候火,还乍识冰环玉指。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天云气几回嫦 娇半醇。剪春灯,夜寒花碎。更好故溪飞雪小窗深闭。荀令如今顿老,总忘却、 樽前旧风味。谩惜余熏,空篝素被。 此词上片写龙涎香产生、采制、窖藏、焚熬的过程。首句交代了龙涎香的产 地,刻画出产涎之龙蟠伏海中礁石、“上有云气罩护”的情景。“孤”字烘托环境 的寂寥荒疏;“层涛蜕月,骊宫夜采铅水”,写采香人趁夜晚涨潮时采香情景。“蟠”、 “蜕”、“骊宫”照应龙的传说;“铅水”紧扣龙涎色白味香、质重品贵的性状, 同时又容易让人生发深一层的联想。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有云:“魏 明帝诏宫官牵牛西取汉武帝捧露盘仙人。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 然泪下。”诗又云:“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后世诗人均以“铅水”、 “携盘”喻皇宫宗器重宝破败迁移。有了这深层的文化内涵,无怪乎后代人们对 此组词有多层比附了。况“骊宫”与君王、“海天云气”与宋亡时崖山的自然环 境之间的天然联系也使词作充满故君故国之思。接着写采香回去之后制香。“薇 露”即蔷薇水。宋人陈敬香谱“蔷薇水”云:“大食国花露也。以之洒衣, 衣敝而香不灭。”又云制龙涎香须取蔷薇水与之研和。亦即岭南杂记所谓“用 以和众香”。“心字”是篆香的一种,明代杨慎词品云:“所谓心字香者,以 香末萦篆成心字也。” 宋人杨万罩诗中亦云:“遂以龙涎心字香,为君兴云绕明 窗。”。而“梦深”、“化作断魂心字”又将人的情思心态与龙涎香融合为一,刻画 了龙涎香于深夜中尚未反应过来即被碾磨成粉,心魂凄断、柔肠百折千绕、悲苦 欲绝的情状。这与遗民突遭灭国之悲,愁肠百结的情怀略有相似。是人? 是物? 令人生发无穷联想。之后写焚香。“红瓷”,盛香的瓷盒。陈敬香谱云:龙涎 香碾制成形后,“稍干带润,入瓷盒窨”。“害”即窑藏。“冰环玉指”喻龙涎香的 另外几种形念。香谱云:龙涎香可“造作花予佩香及香环之类。”周密同题词 亦谓“宝块佩环争巧。”“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天云气”,龙涎香在被焚化为灰 烬之时,呈现在他一1 5 中的是对昔h 海天云气美好生活的无限眷恋,以及即使是彼 碾磨成粉、焚烧成灰亦不能销尽的故地之思。 “文渊l 剖9 t t t 苹全i58 4 4 册,台湾商务印i5 馆1 9 8 3 年版,第2 5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