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潮汕“八·二风灾”(1922)之救助问题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l e s i s 中文摘要 1 9 2 2 年潮汕“八二”风灾,被称之为二十世纪死亡最严重的一次台风灾害。 本文主要依据当时刊发的赈灾报告书、报刊的大量信息,并参考主要救灾团体的会 议记录等档案资料,较全面系统地整理、总结了这次风灾的救助行动。 除引言、余论部分,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是对“八二 风灾的灾情 概况进行描述;第二章对官方的救灾活动作了讨论,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 对风灾的反应与应对措施;第三章探讨了民间力量对风灾的反应及应对活动;第四 章对海外力量的救灾活动进行概述;最后一章则通过与清末“丁戊奇荒的对比, 主要对此次社会各界救灾活动进行得与失的总结。 此次救灾活动显示了民间力量的不断壮大,民间与官方协同赈灾,体现了良好 的互动性,各界力量得到有效整合;另一方面,通过对救灾方法、措施的分析,不 难发现,近代化的救灾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为之后的国民政府时期的救灾活动提供 了良好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八二 风灾潮汕地区的救灾善后活动,让我们看到了北洋军阀混战格局下 政府职能的软弱,以及地方政治权威势力与地方精英的权利的拓宽。笔者认为,社 会救灾活动只有在国家的宏观调配与社会力量的广泛动员的基础之上进行,才是合 理有效的。 关键词:潮汕地区;“八二 风灾;救助 硕士学位论文 m 人s t e r st l e s i k a b s t r a c t i k “8 2 ”s t o mi n19 2 2o fc h s h 锄,i sc a l l e dt h em o s ts e n o u st y p h 0 0 nd i s a s t e r s i nd e a mi n2 0 t l lc e n t u r y t h i sr e 嬲e r c hm a i n l yr e l i e s0 nt h ed i s a s t e rr e l i e fr e p o r ta i l d n e w s p a p e r s ,w l l i c hp u b l i s h e da t l a tt i m e s a n dr e f e r e n c et l l ec o n f c r c n c er e c o r do fm 勾0 r d i s 嬲t e rr e l i e fo r g a l l i z a t i o n s ,行o mw h i c hif i n da 粤。e a td e a lo fi n f o m a t i o n ,锄ds u m m e d u pt h e 啪e r g e n c yr e l i e fa c t i v i t i e s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e x c 印tt l l ed 印a n m e n to fm ei n 仃0 d u c t i o n 觚dt h em sc o n c l u s i o n ,1 1 1 em l lp a p e r si s d i v i d e di n t 0f i v ec h 印t e r s 1 1 1 ec h 印t e rli sa ni n 仃0 d u c t i o no ft h es t o 锄c h a p t e r2i st h e d i s c u s s t i o no nt l l ee m e r g e n c yr e l i e fa c t i v i t i e so fg o v e m m e n t c h a p t e r3d e a l sw i t hm e r c a c t i o n 锄dm s u r e so fc i v i ls o c i e t ) r t h ef o r t l lc h 印t e rm a d c sag e n e r a le x p o s i t i o no nm e e m e r g e n c yr e l i e fa c t i v i t i e so fo v e r s e 舔p o w e r t h el a s tc h 印t e rm a d e sc o n c l u t i o n si ng a i n 锄dl o s so fr e l i e fa c t i v i t i e si nv a d o u ss e c 姗so fs o c i c t y ,b ym a d eac o n t r 淞tw i t l lt l l e “d i n g w u ”f - 撇i n ei l ll a t eq i n gd ) ,i l a s t y t h cr e l i e fa c t i v i t i e ss h o w s l eg r o w i n gp o w e ro fn l ec i 、r i ls o c i e t y g o v c m m e n t 锄d c i v i ls o c i e 够r c l i e fd i s a s t e ri nc o m m o n ,r e n e c ta9 0 0 di n t e r a c t i o na n dt l l ee 行e c t i v e i n t e 刚i o no fa l lf 0 r c e sb e 铆e e ni n i l l 孤o m e rs i d e ,舶m 孤a l y s i s e s t l l en 地t l l o do fr e l i e f t i v i t i e s ,t h em o d e m i z a t i o no fm ed i s 於t e rr e l i e fs y s t c mi si i l i t i a l l ye s t a _ b l i s h e dc a nb c e 嬲i l yf i n d e ,w l l i c hp r 0 v i d en l el a 衙n a t i o 舱l9 0 v e 珊n e n ta9 0 0 d 蹦- e r e n c e 觚dn 垃 s i 鲥f i c a n c e t h er e l i e fa c t i 访t i e so f “8 - 2 ”s t o r mi nc h a 幻s h 乏m ,l 启tu ss e et 1 1 ep a 舵mo ft l l en o n l l e n l w a r l o r d ss c u f n eu n d e rm ew e a :kg o v e m m e n tf u n c t i o n s ,锄dm eb r o a dr i g h t so fp o l i t i c a l 卸t h o f i t yo f1 0 c a lf o r c e s 觚d1 0 c a le l i t c s i nm y 、,i e w ,o i l l yi nt l i eb 弱i so f b o t hs o c i a lr e l i e f a c t i v i t i e si l lm ec o u n t r y sm a c r o s o c i a l 觚dt l l ee x t c l i 塔i v em o b i l i z a t i o no fs o c i a lf 0 r c e s , c a nr e l i e fa c t i v i t i e s 玎鞠略o n a b l e 觚de 行e c t i v e k e yw o r d s :c h a o s h 觚e a r e 雒;t h e “8 2 s t 0 肌;觞s i 触 i l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 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年月 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 ,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 中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回塞途塞埕銮卮溢厦i 旦坐生;旦= 生;旦三生筮查! 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年月 日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 一) 学术史回顾 引言 灾荒,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这一领域未引起历 史学家的足够重视。8 0 年代后期,随着社会史的复兴、自然灾害的频仍,这种情况 开始有所改观。近1 0 年来,一些矢志于近代灾荒史研究的史界学者,以极大热情 投入到灾荒史的研究中去,使近代灾荒史研究成果斐然。然而,与自然科学家所从 事的灾害学相比,以历史学为本位的灾荒史研究仍处于边缘地位。具体到民国初期 灾荒救助的专题领域,愈显薄弱。以下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分几个层面作一简要的 介绍和回顾。 1 灾荒史研究回顾 ( 1 ) 总体灾荒史研究方面。邓拓的中国救荒史可称之为那个时期的代表 性成果。该书对历代灾荒的实况、成因以及影响进行了详细地探究;列举分析了历 代救荒思想的发展,并提出了许多重要而具体的防治途径和措施,对之前的灾荒史 研究作了较为完备的总结,成为灾荒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李文海等编著的近代 中国灾荒纪年圆依照编年体形式,分别省区,对1 8 4 0 年以后8 0 年间的自然灾害 状况进行了详细的排列,具体再现了水、早、风、雹等各种自然灾害,以及灾区群 众的生活情况和清政府的救荒措施与弊端。由于该书资料详实、广泛,而且在此书 出版之前,确实“还没有看到哪一本书曾经对这一问题提供如此详细而具体的历史 情况 锄,使之成为征引率很高的参考书。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同样以编年 形式对1 8 4 0 1 9 4 9 年间历年全国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的灾况、成因、各级政府的 救荒措施分别省区加以详细具体的说明,力求尽可能准确地反映这3 0 年的灾荒面 貌,它同纪年一道,成为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近代灾荒史的巨著。中国 近代十大灾荒 则选取近代史上灾情非常严重、影响极为巨大的十次重大自然灾 害,分析了灾荒频发的原因、灾荒和政治的关系、灾荒和社会的关系,并力图以此 国邓拓:中国救荒史,北京出版杜,1 9 8 6 年版。 口李文海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9 0 年版。 o 李文海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9 3 年版,前言第8 页 李文海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9 3 年版 。李文海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版。 l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r l 三r st l e s i s 探索我国近代灾荒的发生规律。但该书研究的重点主要在“灾荒”本身,对“灾荒 的救助问题则较少论及,留有一定缺憾。灾荒与饥馑:1 8 4 0 1 9 1 9 是一部纲要 式的近代灾荒简史,在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的基础上编撰而成。作者从“天灾 与“人祸两方面对比论证灾荒研究的重要性,认为灾害既是自然现象,又具有社 会方面的原因。孟昭华在中国灾荒史记一书中将中国数千年来的灾荒娓娓道 来,让人越发感觉中国无年不荒、民生之艰难。 ( 2 ) 对灾荒救济问题的研究,李向军的清代荒政研究是迄今唯一一本专 论清代荒政问题的专著。他从清代救荒的基本程序与救荒备荒措施、清代荒政与财 政、清代荒政与吏治等几个方面对清前期荒政作了总体上的论述。李文海在晚清 义赈的兴起与发展一文对义赈进行了相对来说最为完整的概括。他认为义赈这 种“民捐民办 救荒活动的出现是一个历史进步,其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主要原因 有二:其一是它具有相当的组织性,使其救荒的工作效率和实际效果都远较传统慈 善机构明显;其二则是在财力和散赈两个方面弥补了官赈的缺陷。陈桦、刘宗志的 l :救灾与济贫: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救助活动( 1 7 5 0 一1 9 1 1 ) 一书主要论述1 8 世纪中期到2 0 世纪初期中国社会中的社会救助活动。该书从清代救助活动的特征、 内容、方式、效果及在当时产生的社会作用等方面,分析论述了这一时期封建社会 中的社会救助的时代特征及其意义。余新忠在道光三年苏州大水及各方之救济一 一道光时期国家、官府和社会的一个侧面一文中,以三年苏州水灾时的救济行动 为例,通过对国家、官府和社会的救灾活动的分析,指出国家救灾手段的经济化和 乡赈的社区化是道光时期灾赈的两大趋向,不过社会力量的活跃只是分割了官府的 部分权力,一时并不会对国家权威产生直接危害。 吴滔对清代江南地区形成的社区 赈济形态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他认为,赈济行为的社区化倾向是清代江南社会 赈济事业最为显著的地域特征,社区赈济在推动清代江南基层社会结构全面整合方 面起了巨大作用。夏明方在论1 8 7 6 至1 8 7 9 年间西方新教传教士的对华赈济事 业一文探讨了西方传教士的对华赈济活动,指出参与救荒使西方的传教事业获得 。李文海、周源著;灾荒与饥馇:1 8 4 0 一1 9 1 9 ,高等出版社1 9 9 1 年版 o 盂昭华:中国灾荒史记。中国社会出版社,1 9 9 9 年版。 o 李向军: 清代荒政研究,农业出版社1 9 9 5 年版。 o 李文海:晚清义赈的兴起与发展,载清史研究1 9 9 3 年第3 期。 。陈桦、刘宗志:救灾与济贫: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救助活动( 1 7 5 0 1 9 1 1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 版 。余新忠: 道光三年苏州大水及各方之救济一道光时期国家、官府和社会的一个侧面 ,载中国社会历 史评论) 第1 卷,1 9 9 9 年。 o 吴滔:清代江南地区社区赈济发展简况 载中国农史2 0 0 1 年第1 期;清代江南社区赈济与地方社 会 。载中国社会科学2 0 0 1 年第4 期。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r l i r sr r l f ! s l s 了突破性的进展,同时对中国绅商发起的义赈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康沛竹特地考 察了晚清饥荒与仓储的关系,指出晚清仓储制度的衰败是当时饥荒极其严重的一个 重要原因。圆陈春声考察了清代广东的常平仓后认为,仓储在更大程度上其实是一 个社会问题,其实质是一种社会控制形式,仓储制度的演变实际上反映了基层社会 控制权的转移过程。 余心忠的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 究一书,从瘟疫这一以往史学研究甚少注意的社会现象人手,通过对清代江南 疫情及其与社会互动关系比较全面细致的呈现,探讨了中国近世社会的发展脉络、 清代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和清代江南社会的特质等问题,是国内第一部疾病医疗社会 史研究专著。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近世社会变迁、国家与社会关系等问 题做出新的诠释。 ( 3 ) 关于救灾主体的研究,以往较多地关注政府荒政的研究。近年来,学者 对中国红十字会这一国际性组织表现出极大兴趣。池子华的红十字与近代中国 ,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再现了中国红十字会的百年沧桑。该书以时间为经,以重 大历史事件为纬,“历时性与“共时性纵横交织,将近代中国红十字会自成立 以来的起与伏、兴与衰、甘与苦、荣与辱、挫折与振起、人事更迭等迂回曲折的演 进轨迹,慢慢道来。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 一书从公民社 会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交织下的民间组织,国家一社会关系理论,“传统一现代 的 现代化理论出发作详尽论述,从而将华洋义赈会的研究锁定在一个立体时空当中。 其主旨是将民国华洋义赈会作为透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工具”,试图在历史 与现实的契合中来窥探和求索转型时期中国本土化的公民社会成长的机理。此外池 子华的中国红十字会的1 9 1 2 年和周秋光之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红十字会的国 际交往 均探讨了1 9 1 2 年在红十字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张建俅所著中国红 十字会经费问题浅析 一文则讨论了红十字会主要之经费来源捐款、会费、 政府补助及经费支出问题,认为对投资理财的重视是其区别于传统慈善组织的重要 特点。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慈善救护与赈济活动 一文,对民国北 d 夏明方: ,载清史研究 1 9 9 7 年第2 期 o 康沛竹:清代仓储制度的衰败与饥荒 ,载社会科学战线) 1 9 9 6 年第3 期。 o 陈春声:论清代广东的常平仓,载中国史研究) 1 9 8 9 年第3 期。 o 余新忠: ,载清史研究 1 9 9 8 年第l 期:中国早期工业化阶段原始积累过程的灾害史分析一灾荒与洋务运动研究之二,载清史研 究 1 9 9 9 年第l 期。 毒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出版社,2 0 0 0 年版。 汪汉忠:灾害、社会与现代化一以苏北民国时期为中心的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5 年版。 o 陈汉初:华侨港澳台同胞赈济潮汕“八二”风灾灾民的追述,载汕头侨史论丛第一辑,汕头华侨历 史学会出版社,1 9 8 6 年版。 o 陈春声:民初华南动荡政局之下乡村动员机制以“八二风灾”后的樟林为例) 载潮学研究 第6 辑, 汕头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版。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s l s 区社会的转型和自治;第二部分着重论述灾后当地的善后治理方面;第三部分主要 说明华侨灾后重建方面的贡献;第四部分就政府和乡村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此文无 疑是涉及“八二风灾 社会救济方面的较早研究成果,但受其课题研究范围的限制 对当时社会各个救灾团体,以及救灾的诸多层面不能一一全面说明。吴榕青的潮 侨捐资与“八二”风灾后韩师的重建潮汕华侨在本土教育捐资的个案研究一 文,主要论述了韩师( 省立第二师范学校) 在遭受“八二风灾”后,华侨是如何资 助完成其重建计划的。作者通过该个案研究,藉以说明华侨在潮汕占有举足轻重的 地位。虽然或多或少地涉及到本课题研究,但总体来看相去甚远。二十世纪中国 重灾百录圆一书收集了二十世纪所发生的中国重大灾害,1 9 2 2 年发生的“八二 风灾亦在其列,作者熟知潮汕地区的风土人情,收集了大量有关此次风灾的地方志、 碑刻和口述资料。该书与其说是一部论著,不如说是一部资料汇编更为确切。除此 之外涉及到“八二”风灾的多是对灾情的简单描述,从某种意义上看,谈不上 什么研究,如:国家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分论在民国时期的海洋灾害部 分中,引用方志等资料对此次风灾作了描述;中国本世纪死亡最严重的一次台风 海潮灾害一文,作者通过史志仅说明了此次风灾概况,并对此次风灾中的死亡 人数进行了考证:马宗晋、郑功成主编的中国灾害研究论丛之一:中国气象洪涝 海洋灾害在海洋灾害部分也简要论及了此次风灾。总体来看,以往研究成果中, 除了陈春声和吴榕青的两篇研究成果外,涉及到“八二 风灾的大多归属灾害 学范畴,所述内容也只是对灾情的简单描述,对风灾后的社会救助问题无一论及。 总体来看,近几十年来灾荒史领域诸多问题都已得到了研究者的注意,对于一 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也已经非常深入,大大突破了早期那种只把目光集中在灾荒内部 的局限,灾荒被引入了更广泛、更深入的问题层面,从而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 间。但在其成绩的背后,也掩映了明显的不足:首先,研究成果往往把重点放在水 旱灾害方面,地震与瘟疫也吸引了一些学者的关注,但对其它灾害如“海洋灾害 则明显研究不足,仅有少量研究成果问世,以历史学为本位的深入研究更是缺乏。 这一方面是由于资料的相对不足,另一方面也是缘于研究者的重视程度不够;其次, 有些问题虽探讨的较多,但总的来看研究思路却呈现出某种单调性,也不可避免地 产生部分重复劳动。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对于纩】4 戊奇荒的研究。国内到目 。吴榕青:潮侨捐资与。八二”风灾后韩师的重建潮汕华侨在本土教育捐资的个案研究 。载韩山师 院学报2 0 0 1 年第1 2 期。 。钱刚、耿庆国主编:二十世纪中国重灾百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版。 。洪永坚:中国本世纪死亡最严重的一次台风海湖灾害载灾害学1 9 8 6 年,创刊号 。中国气象洪涝海洋灾害 ,马宗晋、郑功成主编:中国灾害研究论丛,湖南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版 5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1 - e r st l f s l s 前为止共发表了1 5 篇与之密切有关的研究文章,是个别研究中数量最多的。第三, 研究方法和手段尚欠完善。诸多灾荒史研究者尚不能真j 下灵活运用跨学科的方法开 展研究工作,比如那种仅仅在文章中加上一段生态环境或自然地理概述的做法,显 然还谈不上对生态学或地理学研究方法有所运用和贯通。最后,一些研究成果在资 料方面下的工夫不足。仅仅依据某些材料,而忽视报刊等此类重要文献。而且,目 前大多研究还只限于文献资料,对碑刻等实物资料以及口述资料谈不上有多大程度 的搜集和使用。 ( 二) 写作缘起及研究意义 到目前为止学界对海洋灾害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中国海洋灾害史的研究无论 是在海洋史学或灾害史学的建设中,都是薄弱的一环,以历史为本位的海洋灾害史 研究更是寥若群星,在当前的海洋灾害史研究中唱主角的,大多是海洋学界或科技 学界的学者,这也使得海洋灾害史研究成了海洋学研究或灾害学研究的附庸。 “八二风灾名为风灾,实则是“二十世纪死亡最严重的一次台风海潮灾害 。 因而如果能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八二 风灾这一特定海洋灾害,探讨 此次风灾的发起情形和社会各界的救灾情况,并由此探讨近代救灾体制的运作以及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应该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同时,“八二 风灾发生在潮汕 地区,这一地区地方特色鲜明,一方面,潮汕地区是侨乡,华侨在灾害的救治中发 挥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这一地区是沿海地区与海外的来往较多,国际力量也 给予了很大关注。此外,这次风灾发生在1 9 2 2 年民初时期,这一时期是国家转型 时期,新旧力量转换明显,传统荒政作用的下降与近代慈善机构的建立对比鲜明。 因而,这一选题有其自身独特的个性,论述起来内容丰富而富有地方特色。 新的时期继续进行灾荒史的研究仍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李文海曾 指出,研究中国近代灾荒史,应该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它一 方面可以使我们更深入、更具体地去观察近代社会,从灾荒同政治、经济、思想文 化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相互关系中,揭示出有关社会历史发展的许多本质内容; 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对近代灾荒状况的总体了解中,得到有益于今天加强灾害对策 研究的借鉴和启示。戴逸认为,近代灾荒史的研究,不仅对理解过去的历史十分 重要,而且对今天的建设和未来生活也很有意义。圆 。李文海:论近代中国灾荒史研究) 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 9 8 8 年第6 期;中国近代灾荒与社会生活 载近代史研究,1 9 9 0 年第5 期 曲戴逸:重视近代灾荒史的研究 载光明日报,1 驰8 一l l 一2 3 6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e s i s 从理论层面看,自然灾害的影响是社会性的,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社会为了在各种自然灾害的打击下继续生存和发展,必须使自 己的政治组织、经济结构、文化观念适应灾害的防范和抵御。哲学上,地理环境和 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自然灾害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自然灾害与自然规律的 科学认识问题;自然灾害作为社会存在对人们的社会意识会产生哪些影响等等。 从现实方面看,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频繁、灾害损失最大的少数国家 之一。我国自古就是灾荒多发国,历史悠久,受灾的深度、广度和频率都是十分惊 人的。据包泉万粗略的统计,秦汉4 4 0 年,发生灾荒3 7 5 次,每年平均不到一次( o 8 5 次) ;三国两晋2 0 0 年,灾荒3 0 4 次,年均1 5 次;南北朝1 6 9 年,灾荒3 1 5 次, 年均1 6 8 次;隋朝2 9 年,灾荒2 2 次,年均o 7 5 次;唐2 8 9 年,灾荒4 9 3 次,年 均1 7 次;两宋4 8 7 年,灾荒8 7 4 次,年均1 7 9 次;元9 7 年,灾荒5 1 3 次,年均 5 2 8 次;明2 7 6 年,灾荒1 0 1 1 次,年均3 6 6 次;清2 6 7 年,灾荒1 1 2 1 次,年均 4 1 9 次。历史灾荒的发生越来越频繁,为害越来越严重,范围越来广泛,持续时 间越来越漫长,而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和重视。尤其是近4 0 多年来,据不完 全统计,所发生的灾害平均每年造成近2 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国家财政收 入的1 4 1 6 。如此规模巨大的灾害及其由此而造成的社会后果,已经成为阻碍社 会前进的绊脚石。 具体到“风灾”来看,中国是世界上受台风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 计,从1 9 5 1 到1 9 2 2 年,平均每年在中国登陆的台风为7 个,最多的1 9 7 7 年达到 1 2 个,受台风危害较大的地区是中国经济较发达的广东、海南、福建、浙江、江苏、 山东等省,平均每个登陆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1 0 亿元,死亡人数数百人。进 入9 0 年代以后,台风造成的损失呈直线上升趋势,如1 9 9 0 年,登陆台风1 0 个, 直接经济损失达1 0 l 亿元。1 9 9 1 年,登陆台风6 个,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 2 6 亿元? 呖台风已构成对我国,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严重威胁。本课题选取一次风灾最为研究 的突破口,探讨灾荒与环境之间、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的关系,掌握灾荒的成因及其发生规律,总结历史人民与风灾斗争的经验教训,对 当今国家社会的灾荒防治工作来说,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包泉万:承平日久莫忘灾荒载读书2 0 0 1 年第8 期 。马宗晋等:中国近4 0 年自然灾害总况与减灾对簟建议,灾害学 1 9 9 1 年第l 期 郑功成:中国灾情论 ,湖南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7 2 页 7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r e r 。s1 j i ! s l s 一“八二风灾”灾情概况及认识 1 9 2 2 年8 月2 日( 农历六月初十) ,潮汕地区发生一场特大风灾,称“八二” 风灾( 俗称“汕头台风) 。据说这是民国时期,发生在潮汕地区一次“亘古未有” 的特大“海风潮。这个台风是7 月2 7 日在北纬1 4 度,东经1 3 8 度的附近海面出 现,8 月1 日经过吕宋海峡,8 月2 日晚至3 日晨中心经过汕头海岸。这是一次异 常惨烈的台风灾,其灾情之重,“古今罕见,中外同哀 ( 一) 灾情概述 1 9 2 2 年夏天,汕头市郊下蓬、上蓬各区一带,曾产生过奇异景象,即“蛙与蛇 的自杀。据说有好多青蛙和蛇,纷纷爬上坟埠野垄上的“刺膀投”( 剑麻之类) 或其它有刺植物。有的爬高至七八尺或余丈,不少在“刺膀投的叶尾的刺上挂死 了。人们见了,莫不称奇。风声传播,汕头各报记者赶往现场,摄影制版,纷纷报 道。香港一些报纸也加转载,接连数月青蛙与蛇的自杀,从未间断。 灾发前数天,潮汕一带西北风大吹狂吹,过午不息。本来已届炎热天气,这几 天酷热尤甚。夕阳西斜时候,整个天空红云密布,将屋宇和街上行人的脸都映红了。 就在这灾前数日,报纸上记载:厦门的海水骤退,港内好多平日未见海滩的浅 海,都露出海滩来,人们争向海滩去寻觅东西。 接着,大雨不止。8 月2 日下午,飓风大作,暴雨倾盆,一场特大风灾几乎袭 击了整个潮汕地区印 据潮州志记载:“是日下午三时风初起,傍晚愈急。九时许风力益厉,震 山撼岳,拔木发屋;加以海汐骤至,暴雨倾盆,平地水深丈余,沿海低下者且数丈, 乡村多被卷入海中;已而,飓风回南,庐舍倾塌者尤不可胜数。灾区奄及澄海、饶 平、潮阳、揭阳、南澳、惠来、汕头等县市。 这些地方,不但“田园湮没、堤围 溃没 ,而且“人畜漂流、船筏荡折,衣履萦于树梢,轮船溘于山上,财生号被风 吹上妈屿外之乳蓬山,山东号搁于磐石狗母涵山腰,潮汕小火轮二艘,搁于潮阳后 溪蝴蝶交山腰。受灾尤烈者如汀海之外砂( 包括现在的新溪、坝头两镇,韩江入海 。陈沅著;潮汕东南沿海飓风纪略。第2 页。汕头市档案馆馆臧资料( 地方志) 1 9 2 2 年第7 8 号卷。 。钱刚、耿庆国等主编:二十世纪中国重灾白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3 7 一1 3 8 页 8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i r st h e s l s 河段,也即今汕头机场所在地) ,竟有全村人命财产化为乌有 。灾后樟林专门 发行的樟林风灾特刊对此也有专门记载:“六月十日下午三时许,黑云乱飞, 风雨骤至,状似飓风,傍晚稍霁,风又起,至九点钟时,而飓风大作矣,继而风声 异常狂急,屋数震撼,灰瓦坠地,声不绝耳,闻之无不人人震恐。至十二点余钟, 忽有水从门隙入,声如瀑布,其味甚咸,所谓咸潮是也。倏忽之间,平地水深数尺, 甚至有二三丈者,水势之大,从古未闻,盖不知其何自而来焉。阴风怒号,浊浪排 空,乡之南面及东北隅,屋宇相继倾伏者数百座,损者数百间,风浪狂阽,天昏地 黑,奔走无数,呼救无人,男妇老幼因而死亡者数百命,甚幸而不死而身受重伤者, 其数也以百计焉。故是日受饥寒者十之八九,其惨状何如哉! 嗣是以后数日间, 哀鸿遍野,待哺嗷嗷,稼穑池鱼,损失一空,沿海堤岸,冲决殆尽,凡咸水淹流之 地,均不可耕种,全乡生计,几乎断绝”。 此次风灾堪称奇灾。据当地几位健在的老人说,睡梦中被大人唤醒,只见水从 地砖的缝隙中汩汩冒出,很快就沿着楼梯的梯级,一级级地涨上来。印象最深 的是,不少又粗又高的巨树被强风连根拔起,甚至被拦腰折断,而很多柔弱的小树 居然还存活。还有一些“怪树”,风灾后不久就有嫩叶在粗干的项部直接长出,整 棵树就像一把倒置的扫帚,或者像一个长着绿头发的老妖怪。有位老人说,使他终 生难忘的是被从水里打捞起来,排列在土路两旁的一排排死尸,卷着草席,有的露 出乱发,有的伸出两只蜡黄色的脚,还有满目狼藉铺在路面上的死鱼、死蛇、死蛙、 死鸟。他不解:鱼儿会游水,鸟儿会飞翔,为什么它们也逃不过这场风灾海潮昵? 见诸于当地民间、报端的资料,记述了灾情百态: 其一:樟林有一人家,在离樟林1 0 里路的一个乡里聘定一个媳妇。这个媳妇 家屋倒塌,全家死完,她的尸体,从1 0 多里外被水流至樟林未婚夫不远的溪中, 便停止不再流走。天明了,人们认出是某家未婚媳妇,飞报夫家,为其收尸,似乎 冥冥之中有所安排。固 其二:老一辈人念念不忘“大船吹上山 、“皇帝泅过海 的故事。据说“八二 风灾发生时,“饶平有两条长各数丈、重数吨的大船分别被风吹上远离海岸线数公 里的高地上。而当天晚上,乘海外砂乡正在演潮剧,台风一到( 当时没有现在的天 气预报) ,海水紧跟着涌上戏棚,扮演皇帝的演员来不及逃走,又无人救驾, 只好抱着一根楹木,飘到了数十里外的饶平仙岗乡,总算天子命大,最终被人 。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主编,饶宗颐总纂:潮州志大事志 ,2 0 0 4 年版,第5 页 。汕头市史志编写委员会编辑部编:汕头市三灾纪略) ( 初稿) ,第2 0 页 。钱刚、耿庆国等主编:二十世纪中周重灾百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4 卜1 4 5 页。 回同上。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l ! r st 1 1 e s l s 救起”。 其三:澄海樟林乡,有一陈姓华侨,建大屋,娶媳妇,双喜临门。亲戚朋友先 期到达,新郎却于8 月2 日当天乘汕樟轻便车回家时,被狂风骤雨阻于半途鸥汀站。 而大风灾中,他在樟林的新屋全部坍塌,父母姐妹以及亲戚朋友3 0 多人全部被水 冲没。 当地有人用一幅挽联描述了风灾后的悲惨情形: 挽樟林诸叔伯弟兄诸姑姊妹 “夫妇相失,父母同归,两句钟,死别生离,泉下相逢应下泪。 智愚不分,老少无别,千余人,波随浪逐,人间何处为招魂。 , 风灾过后又遇连日大雨,所以“那些可怜的灾民们,住无室、穿无衣,炊无釜, 子悲母,母哭儿,兄伤弟,弟痛兄”,一幕幕凄凉的惨剧令人惨不忍睹! 这次飓风海潮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风灾波及范围广,包括汕头、澄 海、饶平、潮阳、揭阳、南澳、惠来等广东东南沿海一大片县市均受飓风袭击,受 灾严重的区域东起饶平县之柘林寨,西起于惠来县之溪东港,纵深至丰顺县之汤坑 镇。第二,多种灾害并发。“八二 风灾是由台风引起,伴以大雨和海潮,有些 地方甚至发生地震和火灾。饶平“此次忽起风灾,受害甚重,闻被海潮淹毙者,不 下两千人左右。:至二十四分,南风又大作,风势比前尤紧,是时第一津街口 壶春酒店,忽告火警,全座被焚”;揭阳县城“本月二日夜十二时,风已剧烈异常, 雨亦继至,加以地震,于是倒屋声、喊救声,满城瓦砾横飞”固。同时,灾后环境 恶劣,卫生得不到保障,以致霍乱横生。据申报记载:“自上星期三夜间为飓 风惨毁后,今又发生虎列拉疫症 。此外,此次风灾还引起水荒,居民饮水难得, 汕头“市内只有葱龙井水可饮,此三日间外马路一带,以葱龙井水上汕者,络绎不 绝 。 第三,灾害强度大。“八二”风灾是2 0 世纪死亡人口最多、袭击我国东 南海岸最猛的、由台风引起的一次特大“台风暴潮灾 。据汕头气象台记录,8 月2 日晚9 时风速增大至8 级,并一直维持到4 日上午9 时,即8 级大风维持长达3 6 小时,其中1 2 级大风持续了2 4 小时。狂风维持时间之长、灾害强度之大是广东省 有风记录所仅见。财生号“竟为一浪在八分钟内之时间,打出五十海里之远,若在 毋李开文、刘霁堂着自强不息:广东潮汕人的胆气 广东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4 页。 o 李开文、刘霁堂着自强不息:广东潮汕人的胆气广东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4 页。 o 汕头市九百年来自然灾害汇编( 初稿) ( 水早风虫1 0 7 9 1 9 6 0 ) 。汕头市档案馆,1 9 6 1 年第3 2 0 卷 蛳申报) 1 9 2 2 年8 月1 3 日,第1 8 3 册,2 6 9 页。 啊申报 1 9 2 2 年8 月1 2 日,第1 8 3 册,2 4 5 页。 申报 1 9 2 2 年8 月1 3 日,第1 8 3 珊,2 6 9 页。 1 0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l e s i s 寻常日航,驶此五十余里,至少经一点半钟。可见其风力之大也”。这场台风灾, 约有居民八万多人被淹没,仅汕头市就有六分之五居民受灾,大小船舶、民房、农 作物资等损失6 7 千万元。这一点将在第三节作详细论述。 ( 二) 灾难发生的原因 自然灾害是自然、经济与社会的综合反映。它的形成及其成灾强度既决定于因 自然环境变异而形成的灾害频度和强度,也受制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还取决于经济 结构和社会环境。1 9 2 2 年潮汕“八二 风灾的形成既有自然因素,也无法摆脱社 会方面的原因。 1 自然因素 我国通常将灾变称之为天灾,将灾荒归因于自然,虽然自然条件不可能是唯一 因素,但1 9 2 2 年“八二”风灾的发生,自然方面是其主导性因素。 ( 1 ) 潮汕热带海洋性气候,是引发此次灾难的重要自然因素之一。 潮汕地区濒临太平洋,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深受海陆季风之支配,台风 频发是潮汕气候的一大特点。“粤省沿海年中自六月至九月多受台风袭击,据上海 徐家汇天文台三十一年来( 民国前十八年至民国十三年) 之记录计,有一百零四次 大抵六七月进扰本区。 冬季,出现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天气比较寒冷干燥; 夏季,受热带洋面东南季风和赤道洋面西南季风控制,雨量大,气温也高,赤道低 气压移到华南一带,这时阳光强烈,热量丰富,风从热带洋面吹来,气候炎热多雨。 “在这个季节,当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在北纬5 至1 5 度洋面发生冲突时,往往会 形成台风,并向西北移动。”回因此,潮汕地区经常会受到台风的威胁。 “八二 风灾名为风灾,实则是一次由台风引起的“台风暴潮灾 ,而风暴 潮的产生,又与台风位置密切相关。“台风暴潮 在我国历史文献中多称为“海溢 、 “海侵”、“海啸,以及“大海潮 等,把风暴潮灾害称之为“潮灾 。影响潮汕的 台风主要来自太平洋,在台风进入南海东北部时,潮汕一般会受影响。当台风越过 东经1 2 0 度,进入东经1 1 4 1 2 0 度、北纬9 9 度以北的海区以后,对粤东沿海就产 o 申报1 9 2 2 年8 月1 1 日,第1 8 3 册,第2 2 5 页。 o 汕头港志 转引自汕头市档案馆馆藏资料( 地方志) ,汕头市史志编写委员会编辑部编汕头市三灾纪略 ( 初稿) 1 9 6 1 年第3 2 3 号卷,第1 7 页。另纪略编者注:材料所提及汕头市当时受灾居民死亡六分之五, 这是有些夸大的。 o 饶宗颐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广东府县志辑2 5 :,第4 4 4 页。 o 潮汕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编:潮汕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4 页 1 l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l e s i s 生较多的影响,特别是穿过菲律宾北部巴林塘海峡进入南海的太平洋台风,对粤东 沿海造成的风暴潮灾害特别严重。1 9 2 2 年“八二风灾”强台风就是穿过巴士海 峡后直冲潮汕而来的。而随着台风中心的逼迫和正面登陆,风力越来越强,狂风、 暴雨、大海潮同时出现,其破坏力最强。“八二风灾 发生前,据徐家汇天文台 称,7 月2 9 日“加罗林斯岛与玛里亚拉斯岛间有低压现象”,后无线电台又称“新 飓风在雅泊岛吕宋同向西北偏西或西北进发”。顾家宅无线电台警报也宣称“飓风 进逼巴林塘海峡及台湾岛,八月一日中心点进至台南及吕宋北”,“台湾海峡南及 广东海滨,将直接受重大之冲击”。圆 风暴潮的大小与台风的强度( 气压和风力) 也有很大关联。历史上发生的潮灾 大多是由强风引起。1 9 2 2 年“八二”风灾亦不例外,据申报记载,“午后九 时许,西北风大作,雨亦频来,至夜十一时,风愈大,海潮亦随之大涨 , 台风风力最大时“竞达1 2 级 。而西北风之后,风向转横南的时刻,伤害是最惨 烈的。“回南”或“横南”一词,潮汕人莫不知晓。当台风达到高潮时,风向便转 而为南,此时风力最猛,为害最酷。潮汕“八二台风即是一例,当强风转南时, 海面大小船只被风力驱赶,毁沉无数。强风引起海水咆哮、海潮入侵内陆,引发潮 灾。申报记载说,“盖飓风中心点经过海面长程,吸水高起,成一圆柱之膨胀物, 往往高至二十至二十五尺间,阔达数里,随飓风而进之海水,一触山岩或海滨,即 破裂而成尖状之涛,回声甚远,如吹入深湾或江口,则湾内或江口之水即高涨,往 往酿成奇灾。四 风暴潮能否成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大风暴潮位是否与天文高潮相叠,尤 其是与天文大潮期的高潮相叠。每月农历初一至初三,或十五至十八这几天是天文 大潮期,如果这几天天文大潮碰上风暴潮袭击,最大风暴潮位恰与天文大潮的高潮 相叠,则会导致发生特大潮灾。然而,如果风暴潮位非常高,虽未遇天文大潮或高 潮,也会造成严重潮灾。“潮汕“八二风灾”发生于1 9 2 2 ( 中华民国十一年) 年 8 月2 日,农历壬戌六月十日。此时虽不在天文大潮期间,但此次风力甚猛,最快 时达1 2 级以上,造成高风暴潮潮位。据当时海关税务司向北京全国海关总署的报 告称,“装设在海关建筑物上的水位测量计告诉我们,那天水位的高度比平常历年 末春分时节的最高水位高出了九英尺之巨。” 此次台风酿成巨灾并非偶然。 o 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广东省水利厅编:广东水早风灾害 ,暨南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2 0 9 页。 o 申报 1 9 2 2 年8 月1 1 日,第1 8 3 册,2 2 7 页 o 申报1 9 2 2 年8 月1 3 日,第1 8 3 册,2 6 9 页。 o 汕头市档案馆馆藏资料( 地方志) ,汕头市史志编写委员会编辑部编汕头市三灾纪略 ( 初稿) 1 9 6 1 年第 3 2 3 号卷,第1 7 页。 西申报1 9 2 2 年8 月1 1 日,第1 8 3 册,2 2 7 页 转引自汕头市档案馆馆藏资料( 地方志) ,汕头市史志编写委员会编辑部编汕头市三灾纪略 1 9 6 1 年第3 2 3 1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l r s j h e s i s ( 2 ) 从地理环境方面看,潮汕地区的地理环境易于发生严重的风暴潮灾。 潮汕地处广东省东南部,面临南太平洋,北回归线横贯其问,是跨热带和北温 带的一个地区。东北与福建省的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社交媒体营销策略分析-第3篇-洞察与解读
- 2025年策划执行专员岗位招聘面试参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信息系统管理岗位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移动互联网运营经理岗位招聘面试参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休闲管理专员岗位招聘面试参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IT项目专员岗位招聘面试参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工程项目协调员人员岗位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发展顾问岗位招聘面试参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设施安全专员岗位招聘面试参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演说培训师岗位招聘面试参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新闻职称答辩题库及答案
- 点卡售卖合同范本
- 仓库管理员面试题及答案
- 山西省太原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物理试卷
- 2026品牌营销日历【营销节点】
- 2025宁夏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集中招聘”524人笔试历年常考点试题专练附带答案详解2套试卷
- 2025浙江嘉兴市体育彩票管理服务中心招聘编外人员4人考试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广东惠州市博罗县自然资源局招聘编外人员76人考试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乌鲁木齐市招聘警务辅助人员(600人)笔试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动漫分镜美术课件
- 业务提成返还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