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试图将语用学的最新理论顺应论引入汉英习语文化空缺的翻译,旨在找 到习语语用等值翻译的有效途径及理论支持。 由于人类各民族文化个性的广泛存在,导致了反映人类文化的语言特别是作 为特殊语言成分的习语问存在着巨大的文化空缺。对文化空缺的处理是否得当, 往往成了翻译特别是习语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在提出了空缺的概念后分析 了习语中文化空缺产生的原因、具体体现及其对习语翻译产生的影响。然后从语 用学理论出发,指出达到语用等值是习语文化空缺翻译的首要任务。语用学的最 新理论顺应论强调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与外部的原因,在不 同的意识程度下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而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信息交流的过 程,也必然涉及到语言的选择。原作品生成是语言选择的过程,译作也是语言结 构和语境动态顺应的结果。所以在翻译中,译者应准确把握原作者的意图,并对 译文读者的认知状态做出正确评估,不断对语境及语言结构作出顺应,采取不同 的方法( 更多的是采用归化的翻泽方法) 处理习语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努力实现 与译文读者间交际的顺利进行。最后笔者通过对水浒传英译本中具有典型文 化空缺习语翻译的分析,验证了前面提出的观点,说明只有达到了语用等值的习 语翻译才能准确地传递信息,起到文化交流与沟通的目的。而顺应论有助于更好 地处理、传译习语中的文化空缺。 关键词:习语文化空缺翻译语用等值 顺应论 i d i o m s ,c u l t u r ev a c a n c ya n d7 1 1 r a n s l a t i o n a na n a l y s i so ft h ee n g l i s hv e r s i o no f 鼬z 日fz 仃席 w “h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o fa d a p t a b i l i t yt h e o r y a b s t r a c t t h i sp a p e ri sc o n c e m c dw i t ht h ea p p l l c a t i o no fa d a p t a b i i i t yt h e o r yt ot h e t r a n s l a t i o no fi d i o n l sw i t hc u l t u l ev a c a n c yi d j o m sa r eas p e c i a ip a r to fai a n g u a g e h c a v i i y1 0 a d e dw i t hc u l t u r em e s s a g e sw h i c hc a u s ec u l t u r ev a c a n c yi t i sa l w a y sd i m c u l t f o rt r a n s l a t o r st ot m l l s f e rb o t ht h ew o l dm e a n i n ga n di t sc u l t u l em e s s a g eo fa ni d l o m y e t ,t h em o s ti m p o n a n tt h i “gi st os e e ki t sc o m m u n i c a t i v ee f r e c to ri t sp r a g m a t i c e q u i v a l e n c eo ft h ei d i o mi nt h et a 唱e tl a n g u a g e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l a t e s c t h e o r yo f p r a g m a t i c s a d a p t a b i l i t yt h e o r y ,u s i n g1 a n g u a g e m u s tc o n s i s to ft h cc o n t i n u o u sm a k i n g o fi i n g u i s t i c c h o i c e s a d a p t a b i l i t yi s t h e p r o p e r t yo fl a n g u a g ew h i c he n a b l e sh u m a nb e i n g st oa p p r o a c hp o i n t so fs a t i s f a c t i o nf o r c o m m u n i c a t i v e1 1 e e d s s ot 1 1 ep r o c e s so ft r a n s l a t i n gw h i c hi sc o n s i d e r e da sak i n do f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b e t w e e nd i f f c r e n t1 f u l 卧l a g e sa n dc u l t u r e si sa l s oap r o c e s so fc h o i c e so f i a n g u a g ei nt e m l so fa d a p t a b m t yi no r d e rt oa c h i e v et h es u c c e s so f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b e t w e c nt h eo r i g i n a ll a n g u a g ea u t h o ra n dt h et r a n s l a t e dt e x tr e a d e lt h ec h o i c e m a k i n g s h o u l db ea d a p t e dt ot 1 1 ec o n l e x ta n ds t r u c t l l r e s t 1 1 i si n c a n st h et r a n s l a t o rs h o u l dp r e d i c t t h em e n t a lw o r l do fh i st a r g e tr e a d e l sa n dm a k et h e “a n s l a t e dt e x ta c c e p t a b l ei nt h e t a 唱e tl a n g u a g e t h e n ,t h ea u t h o ra p p l i e sa d 印t a b i l i t yt h e o r yt ot h ea n a l y s i so fi d i o m t r a l l s o ni n ( ) “f 肠w sq 厂脯窖 如坩矗蚋“f 胁劢 ) ,a 1 1 dc o m e st ot h e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 a d a p t a b m t yc a nh e l pt oa c h i e v ep m g m a t i ce q u i v a l e n c eo fi d i o mw i t l lc u l t u r ev a c a n c yi n t r a n s l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i d i o m c u i t u r ev a c a n c yt r a n s l a t i o n p r a g m a t i ce q u i v a l e n c e a d a p t a b i i i t yi l l e o r y 第一章绪言 跨文化交际学咀及文化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为语占与文化的研究带来了勃 勃生机。而作为跨文化交际的翻译,也因此而更加受到重视,对它的研究也呈现 出多角度、多侧面、丌放性的特点。王佐良先生蜕,翻译研究“最有理论发展前 途:它天生是比较的,跨语言、跨学科的,它须联系文化、社会、历史来进行”。 译界剥删译理论研究的重心从译意剑洋信息再到以文化为导向的翻译,难晚明翻 译实质是文化的翻译i 2 。已有许多翻译理论家或译者从文化的角度对翻译进行探 讨,他们分别从文化的各个侧面,各个角度探讨了翻译与文化间的关系,以及文 化剥翻译的影响。如b a s s n e t t & l e f e v e l e 就指出翻译的研究实际上就是文化互动 的研究3 j n i d a 亦强调译者的双文化能力1 4 】王秉钦则直接提出了“文化翻泽学”怕口 弓,孙致礼认为“文化传真是翻译的基本原则”1 6 j ,而杨晓荣则研究了异域文化 特色的实质及其对翻译的意义【7 j 。 习语是民族语苦中的精华,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语言的特色1 8 j ,困其产生的文 化背景的不同也就存在有大量的文化空缺。文化空缺( v a c a n c y ) 是在语际交际的 过程t p 为人们所感知到的一种十分。咂要n 0 语i j 文化现象,它产生于语言削的文 化差异,充分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m j 的独特之处。翻译中对文化空缺的处理 足否成功,血接关系到删译质量的 :“低,对1 i 同文化问的交流与融合也将产生极 人影响。在而羽文化空缺时,译者必须担当起文化交流使者的重担,努力跨越这 一障碍,通过语际信息的转换,消解差异,实现原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问交际的顺 利进行i 。关于文化空缺在双语交际中的转换,已有一些作者写文章进行探讨, 但他们的研究或侧重于单纯文化意象的取舍,或着眼于翻译策略的选择,却往往 缺乏对意象取舍或策略选择的理论支持。 语用学作为一门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问,它已跨越出传统语言学的理论 框架,丌始划语言进行动态的同时也足更具实际价值的研究。其理论现已被广泛 应用丁二翻译研究中,以解决翻译操作中涉及到的理解问题和重构问题、语用和文 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及原作的语用意义传达等问题。语用翻译认为翻译是信息 交流活动,它注重语占交流中的运用效果,强调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的同等 效力。语用学的最新理论顺应论认为语南的使用过程就是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 任何语言在使用过程中都要作出动态顺应。顺应性是语言使用过程的核心,在语 境因素和语言结构因素的作用下,语毒的使用或选择灵活多样,意义的生成也因 此成为一个动态过程。而翻译作为种语言使用和交际活动,与普通语言活动不 同的是它涉及到两种语言( 始发语和目的语) ,是一种语际信息交流过程,那么, 它也必定要涉及到语言的选择。所以,本文作者试图将顺应论引入到习语的翻译 中来,在顺应沦f h 框架l i 将水浒传英译本中列具有文化空缺习语的翻译处理 进行分析,选取了众多例旬,将其按是否顺应了语境和语吉1 结构等分为五类,并 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以求找到习语语用等值翻译的更有效途径,并为习语翻译 特别足汉英两种语高中具有文化空缺的习语翻泽方法的选择找到理论依据。 2 1 习语概述 第二章习语和习语中的文化空缺 习语是沿高中的一种特殊现象8 1 ,是在语言发展及使用过程中积累下来的一些 独特的川定的表达九式,往钉:内容粘衅,寓意深刻,池i 刘眵琢生幼。爿沿作为比 族文化的 自髓,既反映j ,各【t 族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其个性【9 】d 2 1 1 习语的定义 在汉语r h 灭于习语生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张培基在爿语汉泽英研 究一书中将其归纳为“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籼俗语等”“。丽辞海 她1 5 将之定义为:“语言t 扣定型的词组或句予。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包 括成语、谚语、格古、惯用语、歇后语等”【i “。 英语中,棚当于汉语“习语”的i d i o m 所指也小卜分固定,在柯林斯c o b l l i l d 英语习语词典中,i d i o m 被定义为:特殊的词组,其意义不同于组成习语的堆个 词意义的组合。m o n a b a k c r 在其著作换言之:翻译教程一书中则将i d i o m s 定义为:习语是语言中固定的类型,其形式很少或不发生改变,其意义不能从其 组成成分进行推断”。 从上述对习语的定义看来,英汉习语的涵盖是大致相同的,它们都是指划定 的短语或词组,都具有无法从字面意义推测出的特殊意义。 2 1 2 习语的特点 作为语言中的特殊成分【9 1 ,习语的本质特点是意义表达上的双重性,一重意义 为概念或字面意义,一重意义为内涵或深层意义,并且两重意义往往难以重台, 甚至棚去甚远。如汉语中的“班门弄斧”,从字面意义上讲是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头, 深层意义却是指在 j :家面前卖弄本领。又如英语中的“1 a s ts t r a w ”,字面意义是“最 后一根稻草”,似乎类似于汉语中的“最后的救星”,但其深层意义却是指“t h el a t e s t j nas e r i c so fu n p l e a s a n to rd i 硒c u l te v e n t sa n dm a k e so n el o s ep a t l e n c ea 1 1 db eu n a b l et o b e a r t j l e m ”,意u 口“使人再也不能忍受的烦恼”。 习语的特点还可以归结为以f 三个方面: 1 ) 形象生动,比喻丰富。作为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手段,习语本身也是各种修 辞手段的集中体现,要么是利用恰当的形象化语言,要么就是文字通俗简练。如 “纸虎”、“赴汤蹈火”,“t om a k eo n e sb l o o db o i i ( 使某人生气、愤怒) ”,“a b a de g g ( 坏蛋、坏家伙) ”等。 2 ) 具有完整性与稳定性。习语中的成份是固定的,不可随便拆丌或替换。例 如“暗箭伤人”不可改为“暗枪伤人”,“打落水狗”不可改为“打落水犬”。英语 也是如此,“o n eh u n d r e da n do n et h 纠1 k s ”( 千恩万谢,十分感谢) ,不可改为“0 n e t h o u s a n da n do n et h a l l k s ”, “i naf a m j i yw a y ”( 像一家人一样,不拘礼节) 中的“a ” 不可改为“t h e ”,因为“i n t h e f a n l i l y w a y ”又成了另一个习语,作“有喜”、“怀孕” 解【12 1 。 3 ) 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习语是语言中的精华,承载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和文化信息,积淀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语义,表现着千姿百态的社会关系和生 活习俗 9 】。中国人说“挥会如土”,英国人则说“s p e n dm o l l e yl i k ew a t e r ( 花钱如 流水) ”;中文说“覆水难收”,英文却是“t oc r yo v e rs p i l t m i l k ”:中文里的“天伦 之乐妻贤子孝多子多福”反映的是古代中国人的家庭生活及爱情婚姻的价值观。 英文中则有“a i l y m a n ( 喜好家庭生活的人) ”,“a n s h w i f e ( 泼妇) ”,“w h e nf a t h e r t u m s ,w ea l lt u m ( 以某人为中心,跟着某人转) ”等。 综上所述,习语是语言中刁i 可或缺的、极富表现力的因素,它具有其独有的 特性,为其他语言形式所无法取代。 2 1 3 习语的理解 前面我们曾提及习语最本质的特点是意义表达上的双重性,即其字面意义和 深层意义的不相重合,所以就要特别注意对其深层意义的理解。同时,由于习语 具有强烈的文化特性,因此还要注意e 确理解附加在习语上的文化信息。习语的 内涵意义绝不是一望而得或用推理可得的。有人把“d o ge a t d o r 理解为“狗咬狗”。 两者字面意义看来完全相合。而实际上,“d o ge a td o g ”常被用来形容激烈的竞争, 使用者往往不像使用“狗咬狗”一样含有贬意。如“t h et vb u s i n e s st o d a v i sa d o g e a t d o gb u s i n e s s ”( 如今的电视业竞争十分激烈) 。又如有人将中文习语“看风 使舵”误为“t os e e h o w t h e w i n db l o w s ”,但其实后者侧重“观望”,未交代“应变” 之意,并不完全吻合瞵j 。 所以,习语的理解一定不能望文生义,而是要关注其深层意义。 2 2 习语中的文化空缺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6 】,通过语言反映的是该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形态,丰富 多样的文化现象,个民族的文化与异民族文化问有着明显的非对应性,即相互 问的文化差异性。文化空缺的现象就是在两种文化的相互撞击、相互比较中才被 人们感知的。而习语因集中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思维规律、生活实际、历史文化, 其文化空缺现象就愈加明显,愈加突出。 2 2 1 文化空缺的概念 空缺现象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首先由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发现的,他在对 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中提出了“偶然的缺口”( 删1 d o m h 0 1 e s i n p a n e m s ) 的概念【。 到了七十年代,对于空缺现象的讨论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兴趣,前苏联翻译理论家 巴尔胡达罗夫在对比不同语言的词汇时,采用了“无等值物词汇”的术语m 】。美 国文化人类学家赫尔在研究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语言颜色场时,发现该民族缺少 其他民族所具有的基本颜色的名称,从而起用了“空白、间隙”的术语。八十年 代末,俄国学者索罗金等人在论述话语及其民族文化特点时提出了“空缺” ( v a c a n c v ) 理论州。 关于空缺人们有不同的定义,主要有下列,l 种: ( 1 ) “存在于一+ 种局域文化而缺省于另一种局域文化的东西”; ( 2 ) “原语中存在某种为异族文化接受者所不明白的,莫名其妙的,易于误 解的东西,造成异族文化的空白”i “; ( 3 ) “某个民族所具有的语言、文化现象,在另一民族中并不存在”【l 8 。 三种定义的含义基本一致。第一种定义着眼于空缺的实质,第二种定义偏重 于其意义,第三种定义则包含了语占、文化两方面的内容。根据上述几种定义, 本文作者尝试将空缺定义为: 由于各民族在玩史骛景、社会习俗、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一 种语言其有的飙念、事物或现象r 淘该民族语言辑特有具有独特的文化信息 内涵,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翻对应或指近的表达_ 方式。形成7 语言文化的空缺。 空缺主要有两种类型:语言空缺与文化空缺。语言空缺包括词汇、语法和修 辞中的空缺。本文的讨论仅限于文化空缺一1 方面。文化空缺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 中为人们所感知的,是由于不同民族社会历史的变迁,思维视点的独特,宗教信 仰的差别,世情风俗的不同等原因而形成的。本民族语交际双方认为是不言而喻 的文化信息,对于另一语言文化的读者来说则往往不知所云,这就是因为文化空 缺的存在。 2 2 2 习语中文化空缺产生的原因 习语困集中体现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其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便愈加明显, 愈加突出。我们有必要对习语中文化空缺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这对习语的准确 翻译将有重大意义。 2 2 2 1 社会历史的变迁导致的文化空缺 一定的民族自有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各个时代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反映到 习语上,便使其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及鲜明的文化个性。如“桃园结义”、“焚书 坑儒”、“梁上君子”、“卧薪尝胆”等。中文里还有许多习语与频繁的战乱、黑暗 的封建统治息息相关:“围魏救赵”、“声东击西”、“破釜沉舟”、“蓄精养锐”、 “两国交一钱,不斩来使”、“官官相护”、“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滥官 当道,污吏专权”、“生灵涂炭”等等。 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的神话【1 9 l 。如“a c h i l l e ,s h e e l ( 唯一 致命弱点) ”,“m e e to n e sw a t e r i o o ( 一败涂地) ”,“p e n e l o p e sw o r k ( 永远完不成的 工作) ”,“p a i l d o r a sb o x ( 潘多拉的盒子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 ”等。英国 历史上长期由教皇和国王统治,相关的习语有“l i v e l i k eak i n g ( 过得像国王一般奢 侈) ”,“k i n g sh a v ei o n gh a n d s ( 勿与闲王相争) ”,“m i g h ti s “曲t ( 强权即公理) ” 等。 2 2 2 2 思维视点的独特导致的文化空缺 思维方式是沟通语言与文化的桥梁。一个民族思维模式的形成是在该民族长 期的哲学背景、文化传统之下逐步确立的,而语言在其中起着巨大的凝固作用: 使用它的人以它所勾勒的洪特堡所称的“内蕴语言形式”( i n n e r es 口r a c h f o r n l ) 思 考问题( 2 0 j 。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 汉民族传统文化认为,事物都由阴和阳两方面构成,只有阴阳交合,才能滋 生万物,“凡天下之事,一不能化,唯两而后能化”【2 ”。所以双数在汉语中蕴含 着吉祥的文化含义,体现在习语中有“四平八稳”,“六六大顺”,“八拜之交”, 在表示程度之深时,则往往用“十”,如“十全十美”,“十恶不赦”等。但对中国 人来说,还有另外一个极具神奇色彩的数字,那就是“九”。“九”在中国被看成 是最大的阳数,象征着天 2 2 】。中国人的天被分成九层,九重天即是最高处,因此 有“九霄云外”、“九天揽月”等习语。 而在表示更深的程度时英语往往在整百整千的偶数后加上尾数“一”,如“0 1 1 e h u n d o e da n do n et l a 【l k s ( 十分感谢,千恩万谢) ”,“t oh a v eo n et h o u s a n da n do n e 岫g st o d o ( 日理万机) ”。受基督教和圣经的影响,“三”、叫二”、“十三”等单数在英语中亦有独 特的文化内涵,习语中有“at 1 1 w 】1 e e l ( 无足轻重之人) ”,“am r e e r h l gc h l l s ( 嘈杂混乱的 局面) ”,“a ts i ) c e s a n ds e v e n s ( 乱七八糟) ”,“i n t l l es e v e n c l l h e a v e n ( 七重天,极乐世界) ”, “t 1 i r c e e n a t t a b l e ( 斗三个进餐,最先站起的一1 人必将死去) ”等等。 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汉语习语还是英语习语中的数字,大部分只是用来表 示模糊的概念,并不具有精确性,数字本身作为语言符号同客观世界并没有内在 的必然联系,而汉英语占巾数字在表达上的差异现象是由其各自文化的本质所决 定的。除此之外,诸多的与颜色、动物、植物相关的习语中亦存在巨大的差异性。 如“杨柳依依”给中国人以离别、思乡的联想。而晚英语的人一看到“n gl e a v e s ” 马上就会意识到它是指“遮掩隐处之物”,“维持体面之策”。 2 2 2 3 宗教信仰的差别导致文化空缺 宗教信仰对各民族文化历史的发展均起着重大作用,而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 仰又必定给各民族的文化扣下了深深的烙印,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往往导致文化上 的空缺,理解上的障碍。 中国人很崇拜天,认为它是自然界的主宰者。在西方,人们信奉基督教,认 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上帝( g o d ) 创造和安排的。所以汉语有“谋事在人,成事在 天”,“天无绝人之路”:而英语中却是“m a n p r 叩o s e s ,g o d d i s p o s e s ”,“g o ds a v e s t 1 1 0 s ew h os a v et h e m s e l v e s ”。佛教、道教是在中匡i 影响最大的宗教,习语中便有诸 多反映其独特文化内涵的表达,如“不看僧面看佛面”、“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灵月妙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基督教的 教义圣经对西方社会的人文价值观、道德观均有深厚影响,英语中有许多习 语就来自于圣经的典故以及宗教仪式、宗教习俗。如“a d 锄sa p p l e ( 亚当的 苹果) ”,“f o r b i d d e nf i u i t ( 禁果) ”,“i oc r o s so n e s i i n g e r s t ok e e po n e s 矗n g e r s c r o s s e d ( 祈祷上帝保佑) ”,“b e a r o l l e sc r o s s ( 背负十字架) ”等;另外一些习语则是 与地狱、魔鬼等有关,如“g ot oi h eh e l l ( 该死! ) ”,“h e i lf r e e z e so v e r ( 绝无可能) ”, “t a l ko f t h ed e v i l ( 说到谁,谁就到) ”,“t og i v et h ed e v i lh i sd u e ( 公平待人,平心而 论) ”等等。 2 2 2 4 世情风俗的不同而导致的文化空缺 世界上各个民族,处于大体相同的生存环境中,其生产方式、思维习惯上必 定具有某些相同之处,但一定的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却往往有自己独特的社 会生活状况,有自己独特的世情风俗,这也导致了巨大的文化空缺。 缔结婚姻,中国人希望是“门当户对”、“郎刁。女貌”,英语中则有“m a r r i a g eo f t m em i n d s ( 真诚的结合) ”。结婚时,中国人要选择“良辰吉日”,再“拜天地”、 “进入洞房”,英美人则来到教堂,举行“a w h i t e w e d d i n g ”,再去渡“h o n e y m o o n ( 蜜 月) ”,h o n e ym o o n 现在亦被用来指缔结联盟或合约后关系密切的那一段时间。游艺 活动中,中国人喜欢下棋,有关的习语有“马前卒”、“马后炮”、“棋高一着”、“丢 车保帅”、“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等等,英美国家则盛行球类、扑克等运动、游 戏,相关的习语也为数不少。如“h a v eab a ”本指比赛中拿到了球,现指开心、 快乐,“t h eg a m ei su p ”原指比赛结束,现指事情败露,“t h ea c ei ny o u r h a n d ”原指 玩扑克牌时手中握有的王牌,现用来指做任何事情时可以出奇制胜的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习语中的文化空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这是由两种文化的特 性所决定的。本民族语交际的双方以为是不言而喻的文化信息,刘于另一语言文 化的读者来说则往往会不知所云,文化空缺的存在为习语的翻译带来了困难,使 习语的翻译更加充满挑战。 2 2 3 习语中文化空缺的体现 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习语,因社会历史、思维视点、宗教信仰、世情风俗的 不同存在着大量的文化空缺,这些空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 2 3 1 表达缺项 习语中反映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词语在另一种语言中往往找不到对应或 相近的表达方式,也就是况文化空缺造成了表达缺项【2 3 】。这是习语中文化空缺的 最主要体现。中文习语中如中医里的“望闻问切”、“元阳真气”,儒家学说和道家 学说中的“仁义道德”、“无为而治”,传统武术、气功中的“十八般武艺”、“真气 涌动”,其他还有“风水”、“阴刚”等等。 此外,汉语中还有很多习语因为具有汉语独特的语言文化特征而在英语中找不 到相应的表达方式。这类习语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方面吲: 1 ) 有关中国特殊习俗说法的,如“打拱作辑”、“磕头”等; 2 ) 带有显著汉字特点的,如“八字还没一撇”、“目不识丁”等; 3 ) 含有典型中国人名地名的,如“三瓦两舍”、“围魏救赵”等; 4 ) 源自汉语典故的,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玉石俱焚”等。 另外,汉语习语中一些独特的表达法也无法用英语表现,如歇后语。歇后语 往往利用同音或语义上的双关而形成一种联想,有特殊的结构,分前后两截,前 半截用具体浅显的比喻说明后半截一个较抽象的事理,如“竹篮打水一场空”、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等,英语中不仅没有类似的结构,也没有恰当 的方式来表达这种结构的意义。 而英语习语中也有许多独特的表达无法在汉语中找到对应项,如“e a t n o 矗s h ” 原是况清教徒在戒斋同里遵守清规,不吃鱼,现被用来指“忠诚”。“b u r yt h e h a t c h e t ”来自于北美印地安人在停战讲和时举行的埋战斧的仪式,今天用来指“讲 和”,“m i n do n e so w np sa n d0 s ”则与英语的语音、语用方式相关,指“言行谨 慎”,p 是“p i e a s e ”的第一个辅音,q 是“t 1 1 a n ky o u ”的第二个音节 1 8 l 。 2 2 3 2 联想不同 中国人看到形容某人为“伯乐”,就知道他一定是能慧眼识人才,看到“文房 四宝”,自然想到“笔墨纸砚”,英美人则绝不会有这样的联想。英美人看到“m w i l s o nt a l k sal o tb u tm r s w i l s o nw e a r st h et r o u s e r si nt 王l e i rh o u s e ”都会会心一笑,而 中国人则会感到莫明其妙,实际上,w e a r t h et r o u s e r s 是指“当家”的意思( 威尔逊 先生讲得很多,其实,他们家里主事的还是威尔逊太太) 。 2 2 3 3 语用不等 英汉语中存在一些习语,无论从字面上还是内涵上都能表达相同的意义,具 有相同的语言功能、文化特征。如“、i i sh a v ee a r s ”与“隔墙有耳”,“p l a i ns a i l i n g ” 与“一帆风顺”,“s t r i k ew h i i et h ei r o ni sh o t ”与“趁热打铁”等,这些习语不论比 喻、联想还是语用意义都非常巧合。但这类习语毕竟只占少数。就大多数英汉习 语来说,即使不存在表达缺项、联想不同的问题,也往往有语用功能不等的现象。 如“b e g g a r sc a n t b ec h o o s e r s ”常被等同于“饥不择食”。而柯林斯c o b u i i d 英 语习语词典对b e g g a r sc a l l tb ec h o o s e r s 的解释是y o us h o u l d n o tr e i e c t a n o 腩ro ra p a r t i c u l a rc o u r s eo fa c t i o nb e c a u s ei ti st 1 1 eo n l yo n ew 王1 i c hi sa v a i l a b l et ov o u 可见这 条习语侧重的是“无权选择”,而“饥不择食”则是指“由于迫切需要而不去挑选”。 第三章文化空缺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翻译作为人类最早从事的交流活动之i2 4 1 ,| 炙期以来一直在不同的语言集团 恻沟通信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f 是由于翻译所起 的中介作用,民族问才可以互通有无、互相学习、共同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 翻译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而人们对于翻译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3 1 翻译的实质及其与语言、文化的关系 3 1 1 翻译的实质 翻译,在古时候叫做“象寄”或“通事”。说文解二# 罩况:“传译四夷之言 者”。义疏罩也捉到:“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电”【2 。这些定义都是将 翻译归结为语言外壳的变换。丽随着现代语言+ 学的发展,对翻译的研究山现了多 维度、跨学科的趋势。 雅可布逊在翻译的语苦观一文中第一次将语言学、符号学引入了翻译, 强调“广泛的语际交流,特别是翻译活动,必需时刻接受语言科学的细查”【2 ”。 其后奈达将信息理沧引入了翻译,他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 中用最切近丽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2 。德囤翻译理论家威尔斯亦提 出“翻译是现代信息传递工具”的观点【2 7j 。 而在当代翻译理论中最具“革命”因素的当属文化学派1 2j 。这一学派特别强调 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以及翻译列于文化的意义,认为翻译的基本单位不是单词, 不是旬予,甚至不是篇章,而足文化;基于词语对等或篇章对等的“忠实”根本 不存在,“翻译的目的是使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起原文在源文化中同样的功能”【2 “。 这种文化的翻泽观显然是从更为深刻的文化层面来揭示翻译的实质。 著名学者张今在文学翻译原理一书中给翻译下的定义是“翻译是两个语 言社会之问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 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已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象或艺术映象, 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译注到另一种语音中去”i 2 。另有学者指出:“进行文化 交流,促进社会进步,这是翻译的根水任务和最大意义所在”1 6j 。 山此可见,翻译的实质就是用本来负载有自己独特历史文化的语言去表达源 语所负载的文化,址处于不同语言与文化环境中的读者能更好地引进、吸收外来 文化,并促使术土文化发生变化,实现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所以,研究不同文化叫、不同语言习惯后的小质差片,分析不同文化、心维 模式、价值删念剥言语交际的影响,无疑会给翻译研究和翻泽实践带来新的启示。 3 1 2 翻译与语言、文化的关系 3 1 2 1 文化与语言 关于文化,人们历来有不同的定义。西方文化学讨论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 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系统,既 包括显形式样又包括隐形式样。它们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者是为一定 时期中的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f 3 0 】。而在中囤,“文化”这个概念,自古就有,周 礼说:“观乎人文以成天下”,就含文化的意思。现当代以来,对文化一词定义 影响最大的当数粱漱溟,他认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能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 、也”川。 作为+ 个错综复杂的系统,义化往往被刁i 同学科的1 i 刚学者从各自不司的角 度进行划分。如奈达【4 j 就曾把文化划分为五类:生态文化( e c o i o g i c a lc u l t u r e ) 、物质 文化( m a t e r i a ic u l t u r e ) 、社会文化( s o c i a lc u l t u r c ) 、宗教文化( r e l 硒o u sc u l t u r e ) 和语言 文化( 1 j n g u i s t j cc u l t u r e ) 丽西班牙学者d a h i 【32 】则将文化纵向划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指人类的各种 产品,即器物或物质文化。中层文化则包括人际关系。各种体制规范、礼仪习俗、 行为方式等。内层文化即观念文化,包括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传统文化、社会 心理、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等等。 语苦与文化问的关系至为密切。语苦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传播 媒介及载体,萨丕尔认为,从根本上说,语占具有的就是一种“文化功能而不是 什么生物遗传功能”口引。离丌了文化及其所承载的意义,语言将变得苍白无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各民族的文化大量地通过语言反映出来,如果没有语言,人 类无法认识自己的历史,现在和将来。 就文化的三个层次来醣,其传承与发展也离不丌语言。首先,表层文化虽可 通过实物来体现,但在其生产和使用过程巾,人们须借助语占来进行交流。其次, 中层文化反映的规范与价值观必须通过语言表述。人们的行为举止、礼仪习俗的 延续与传播往往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记载和描述而实现的。最后,内层文化反映的 基本判断,其形成和表达更离不丌语言。 记录了民族和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发展。 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 文化的反映。 语言储存了前人的劳动和生活经验,也 不可分割的。文化包括语言。,语言则是 3 1 2 2 文化、语言的共性与个性 各民族问的文化既有芡性又有个性 】。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在深层意义上反映了 人类的共同能力,各民族的文化具有同一雌:。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大自然,从事着 大体相同的生产活动,具有相同的生理构造,所以具有时间、空蚓、社会生产、 和生理、心理上的共性。这些共性正足不同文化n n 交流沟通的基础。但客观小环 境的巧i 尽相同,思维方式、生活习 _ f : 等的4 i 同,活动的多样性和观念的多元化又 使得各民族文化内容和7 侈式出现多样性,这就是文化的个性。文化的个性使得文 化交流成为必要。 作为不同文化载体的浯毒也因此而呈现出共性中蕴含鲜明个性的特点。首先, 于诳者反f 挑的客观i l ! = 界具有同一性,语高也就具有了籀:号学巾所诮的“所指的 同一陛”( t 1 1 ci d e n t i t yo ft 1 1 er c f cr c l l i ) ;沿吉反映的思维过程和思维规律r 只有同一 性,语言在) c 表达手法、修辞方式上办具有一定的同一性。但是,语言的形式受 文化的影响,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使得语高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不可避免地带 有各 b 族的文化色彩。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罗伯特拉多在l i n g u i s t i c sa c r o s s c u l c u r e s 一书中指出:“我们把生活变成经验并赋予语言以意义,是受了文化的约 束影响,而各种语言则由于文化的不同而各有参差”【3 “。这就是语言问体现更多 的差异性( h e t e r 0 1 0 9 y ) 。如中圉人的传统医术注重“望、闻、问、切”,而在西医中 则根本没有这一类概念,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姻亲关系,亲属称谓分得很细,而西 方人剥此则不太在意。同时,文化的个性还会使不同文化的语言间的对应词语产 生语义上的刁i 对等。如东西方文化中都有“龙”这概念。在中国,“龙”是吉祥、 至尊的象征,而在西方,d r a 卫o n 则给人们以“邪恶”的联想。 3 1 2 3 翻译与语言、文化的关系 翻译本质上是两种语言代码之间的转换,而语言总是受文化影响与制约的, 并且总是承载着一定的文化信息。我们明确了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就 明确了翻译与文化的相互关系。翻译实质上就是文化的翻译,翻译的本质目的是 实现跨文化的交际。文化及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产物和必 要手段。翻泽之所以显得这么难,就是因为它必须对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进行恰当的处理。而在这种双语交流中,对作为文化差异极致体现的文化空缺的 处理尤为重要。因为译者对其的诠释必将影响到译文读者的感知方式,从而影响 到他们对异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翻译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遗产 只有在译成不同文字时才能共同享受。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博大精 深,要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翻译是必要而且也是主要的手段。 3 2 习语中文化空缺的可译性 王佐良先生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中西文化的差异, 造成了其载体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文化空缺现象。作为语言精华的习语中的文 化空缺现象更构成了习语翻译中的巨大障碍。翻译工作者必须正视这些问题,运 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准确、生动地传达原来习语中的独特文化内涵,弥补或衔接 汉英双语在翻译中出现的文化差异或“文化亏损”,以尽量消除两种文字间的交流 障碍,实现文化的对接。 翻译理论中所谓的“可译性”( t r a l l s l a t a b i j i t y ) ,指的是双语转换中原语的可译 程度,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不可译性”( u n t r a n s l a t a b i l i t y ) 。从根本上来说,可译 性问题应该是个哲学与方法论问题,它在很大程度上涉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人类的思维逻辑方式并不因民族、种族的不同而完全相异,而基本上应该是 相同的。人的认知心理不仅古今相通而且中外相通。每个人心目中的世界虽然并 不完全相同,但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存在着能够彼此沟通丽广泛共享的 知识与经验。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也有许多交叉重合之处,这些都构成了可译性的 基础。如习语虽然带有浓烈的文化色彩和民族特征,但不同语言中的习语却仍客 观地存在着对应情况。m o n ab a k e r 就曾指h 习语问存在完全对应( f u l l e q u i v a l e n c e ) 的情况。也就是说源语和目的语中的习语在形式和意义上完全对应, 虽然语言不同,但其设喻方式、表达的意义、形式和风格却基本相同。如“以德 报怨”和“t or e t u mg o o df o re v i i ,。虽然对于大多数习语来说,翻译过程中不得不 面对巨大的文化空缺,正确传译也许的确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但并不是绝对 不可能的。文化空缺的可译性有其客观根据。 1 ) 空缺所指意义往往具有同一性,而任何语言都自h 有无限的描述能力,同 所指在人的头脑中构成同一概念,不会因人所操语言的不同而从内涵上相悖。此 外,所有语言都有其开放性,在其所构造的思想网络里,都留有广阔的理解与阐 释空问。英语中的“f i gi e a v e s ”所要传达的内涵意义完全可以用“遮羞布”米 表达,因为这种近似等值物在某种程度上指出了所标志事物或现象的本质。 2 ) 语义系统具有“同构”机制及对应的语义结构m 】。“同构”( i s o m o r p l l ) 是人 类意识相通的基本思维结构机制,是操不同语言的人能够通过语际转换进行思想 感情相互传递的基本条件,即存在着信息转换的通道,这也是文化空缺可译的基 本理论依据。此外,两种语言在表达相同的语义结构时可能具有不同的形式,但 就基本框架和总体内涵而言,双语是相通的、对应的。 3 ) 空缺的文化具有相互渗透性。随着民族间交流的越来越频繁,中西文化不 断地相遇和碰撞,产生了很多的文化融合。如中国人的“丢面子”已成了英语中 广为人知的“l o s eo n e sf a c e ”,英语中的“h ew h ol a u g h si a s t 】a u 曲sb e s t ”,“w h i t e h e a t ”等也成功地被汉语所接受:“笑到最后的人笑得最好”,“白热( 化) ”。 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翻译并非万能的,事实上的确存在不可译的因素。 造成不可译的原因主要是:源语言的形无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教育开学培训心得课件
-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模式优化策略与2025年产业带动效果深度分析报告
- 多元文化行业市场研究
- 2025年城市交通拥堵治理中的智能交通系统应用成本分析报告
- 聚焦2025年乡村文化旅游项目资金申请的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策略报告
- 共享民宿行业2025年投资前景分析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社交媒体舆情监测与危机公关策略优化与效果评估
- 教育精准扶贫在农村教育扶贫中的实践与前瞻性评估
- 外卖业务配送合作合同草案协议书
- 数据分析报告撰写模板与规范
- 海天集团在线测评题
- 第一单元 少年有梦 单元思考与行动 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不忘初心》课件
- 2024年物业经理(初级)职业鉴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 儿科急危重症抢救预案及流程
- 新商品房购买合同示范文本1合集
- JT-T-332-1997船用塑钢门窗-PDF解密
- 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全册
- 北京丰台长峰医院重大火灾事故调查报告
- 产科医疗纠纷原因及分析
- 口腔常见粘膜病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