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牛弘研究——隋唐士族文学个案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本论文以隋代关陇政治军事集团之一的陇西牛氏( 或安定牛氏) 为研究对象, 并以隋代牛弘为中心进行个案研究,揭示中古时期一般士族演进线路中的独特性, 并论述牛弘在隋代学术、制度、文化建设和文学上的成就。透过安定牛氏家族的 兴起,不难发现其由“偃武就文”这样一个普遍现象背后的制度性因素,亦即。九 品官人法”给予社会结构的撬动作用。同时本论另一个重点在于,探讨隋代文学 “斫雕为朴”的总原则和总风貌下,以“礼乐”为思想核心的儒家正统文学观和 文学作品是如何生成以及如何评价的问题。在牛弘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南北士人 ( 来自三大地域者) 共同参与制定国家统一后必要的文化制度,反映出这一时代 最深刻的本质;作为典型的儒家知识分子,牛弘的政治理想和其文学创作是相辅 相成的,政治上,他积极参与一些根本性的制度建设,文学观念上,尊崇儒家经 典文本的权威性,因而其作品显而易见的价值取向就是这一思路的延伸和外化。 本论文以此阐明:( 1 ) “士族是这一时期社会文化的结构性因素,一些并不很 著称的地方豪族( 如牛氏) 如何起家? 在其绵延百余年的历程中,有什么制度性 因素作为保障? ”因而在个案研究中探讨了中古士族发展变化一般现象后的普遍 性制度因素;( 2 ) “有隋一代看似毫无生气的文学( 以牛弘诗文写作为例) 究竟在 内部积蓄什么样的力量而终于在唐代获得突破? ”因而,本论文指出,以牛弘为 核心的乐府创作集体,随着国家统一,南北诗风交融、整合后,在诗歌音律、声 韵等方面的创作实践,进一步推进了诗歌向格律化迈进的步伐。 关键词隋代文学关中士族礼乐牛弘乐府诗 a b s t r a c t t h et h e s i st a k e so n eo fg u a n l o n gg r o u pl o n g x in i u s h i ( o ra n d i n g n i u s h i ) ,t h ep o l i t i c a la n dm i l i t a r yb l o c si nt h es u id y n a s t y ,a st h er e s e a r c h o b j e c t ,u s i n gt h es u id y n a s t yn i u h o n gc a s es t u d i e sa st h ec e n t e r ,r e v e a l i n g t h eu n i q u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t h eg e n e r a ll i n e so fm i d d l e a g e s g e n t r y ,a n dd i s c u s s e sn i u h o n ga c a d e m i c ,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a la n d l i t e r a r ya c h i e v e m e n t si n t h es u id y n a s t y t h r o u g ht h er i s eo ft h en i u f a m i l y ,i ti sn o td i f f i c u l tt of i n dt h e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f a c t o r su n d e r n e a t ht h e t h e o r yo ft h ec o m m o np h e n o m e n o n ,“y a n w u ji u w e n ( p r o m o t i n g l i t e r a t u r e i n s t e a do fv i o l e n c e ) i t so b v i o u st os e et h ec h a n g eo ft h er o l eo fs o c i a l s t u c t u r eb yt h ep h i l o s o p h yl i k e n i n e r a n kj u d g i n gs y s t e m a tt h es a m e t i m e ,a n o t h e rf o c u so ft h i st h e s i s i st oe x p l o r et h es u id y n a s t yl i t e r a r y f e a t u r el i k eu s i n gs i m p l i f i e dl a n g u a g ew i t h o u tt o om u c hm o d i f i c a t i o na st h e g e n e r a lp r i n c i p l e ,a n d t ot a k e e t i q u e t t e m u s i ca s i d e o l o g i c a l c o r eo f o r t h o d o x i c a lc o n f u c i a nv i e wo nl i t e r a t u r ea n dl i t e r a r yw o r k s ,a sw e l l 弱 h o wt og e n e r a t ea n dh o wt oa s s e s st h ew h o l ep r o c e s s t oc l a r i f yt h i st h e o r y :( 1 ) g e n t r yi st h es t r u c t u r a ls o c i o - c u l t u r a lf a c t o r si n t h i st i m e h o wd ot h o s eg e n t r yf a m i l y ( s u c ha sn i u s ) ,w h i c hw e r en o tv e r y r i c ha n dp o w e r f u lt os t a r ta r i s e ? i nt h eh u n d e r d so fy e a r sl o n gh i s t o r y ,w h a t k i n do fi m p e r i a ls y s t e m e t i cf a c t o r sc o u l dp r o t e c tt h e m ? t h u s ,i nt h ec a s e 2 s t u d i e st oe x p l o r et h em e d i e v a lg e n t r y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c h a n g e si n t h eg e n e r a lp h e n o m e n o no ft h eu n i v e r s a l i t yo ft h es y s t e ma f t e rt h ef a c t o r s ; ( 2 ) w h a ta r et h er e a s o n st oc a u s et h es u il i t e r a t u r e ( t a k en i u h o n gp o e t r ya s a n e x a m p l e ) ,w h i c h l a c ko ff e a t u r e so fv i t a l i t y ,。c a n a c h i e v e da b r e a k t h r o u g hi n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 a sar e s u l t ,t h et h e s i sp o i n t so u t ,a sa r e s u l t , t h et h e s i sp o i n t so u t ,t a k en i uh o n ga st h ec o r ef o l ks o n g sa n d b a l l a d sc o l l e c t e d b y y u e f uw i t hn a t i o n a lu n i f i c a t i o n c r e a t i n g a c o l l e c t i v e ,n o r t ha n ds o u t hp o e ms t y l e ,t h ec r e a t i o ni nt h er e s p e c to fp o e t r y a n ds o n gt o n a l i t y ,s o u n dr h y m ee t c h a sc a r d e do u t ,p u s h e df o r w a r df u r t h e r p o e t r y a n d s o n g f a c er u l e s a n d f o r m so fc l a s s i c a l p o e t i c c o m p o s i t i o n r i z a t i o ns t e pf o r g i n ga h e a d 【k e yw o r d s 】s u id y n a s t yl i t e r a t u r e ;g u a n z h o n gg e n t r y ;e t i q u e t t em u s i c ; n i u h o n g ;y u ef up o e t r y 3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f - ja n 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 究所等机构将被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或其他相关 数据库。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2 0 0 9 年乡月i7 日 指导老师签名 2 0 0 9 年己只 1e l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处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未获得西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 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 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每j 堡匆倪 2 0 0 9 年多月i7 日 垦吉 弋丁口 偏居一隅的隋唐牛氏家族,似未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然考其事迹、人物以及 所居之地域,于隋唐两朝( 乃至于延伸至五代) ,虽非显赫、枢纽,却也并非落寞。 ( 一) 这个家族的几位重要人物一度在历史的转折处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要言之,其在政治制度、经济财政以及文学艺术的舞台上,所发挥的作用举足轻 重,若自西魏数起,这个家族在时间上贯穿长达两三百之久。 试分别述之: 有关政治制度:集中表现在制定礼乐、法律等方面,隋朝甫建,开皇三年, 时任秘书监的安定鹑觚人牛弘即上表请开献书之路,从文献学是意义上讲,“该 奏表是历史上第一篇专门论述图书馆理论的文献,对我国古代官府藏书的发展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今天学习研究中国古代图书馆学史的最重要的文献之一。,i 。 进一步说,牛弘的这篇表文,不仅在学术上条分缕析古今图书之变迁,提出著名 的图书五厄说,更以文化建设为担当,对统一中华的新朝首先应该重视的事情做 了突出的建议,做出极大贡献。有论者指出,牛弘“从总结历史的角度阐明典籍 在保存文化、提供经验、维护政权上所具有的巨大作用一1 2 】。陈登原古今典籍聚 散考中,高度评价:“自弘言以后,隋文从其议,搜括天下书,成绩可观。是弘 之所言,在历史上有权威矣。”【3 1 有关经济财政:新旧唐书皆有牛仙客传,言其在地方上与众不同的管 理能力,从而引起中央政府以至于皇帝本人的密切关注。我们看陈寅恪隋唐制 度渊源略论稿第七“财政 一章中的论述:“兹可注意者,为仙客出生及历官之 地域并其在官所职掌及功绩数端,质言之,即以西北边隅之土著,致力于其地方 对牛弘 请开献书之路表) 的探讨,梅海燕文,载河南图书馆学刊2 0 0 2 年第3 期。 嘲搜访逸籍制定礼乐论牛弘的文化贡献,郭康松文,载湖北人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 0 0 4 年第 4 期。 b 1 古今典籍聚散考,陈登原著,上海书店1 9 8 3 年第l 版,第1 0 页。 之足食足兵之政略,而大显成效,遂特受奖擢,俾执中央政权是也。”【1 1 牛仙客以 地方小吏,而致玄宗问策,以自己在地方积累的一套管理方案,最终一跃而居宰 辅之位。 有关文学艺术:李浩在其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中指出:“尤当注意者,关 中士人除了在传统的诗创作中争奇斗艳外,还在古文、传奇、曲子词的写作中积 极尝试,为这几种文体的发展卓有贡献。反映出关中士人对文学新事物的敏 锐,求新纳异,勇于创造,这一趋势在晚唐时期仍在发展。 【2 1 诚如斯言,中唐时 期的牛僧孺,就撰有多卷志怪小说集玄怪录,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 道:“造传奇之文,荟萃为一集者,在唐代多有,而煊赫莫如牛僧孺之玄怪录”。 【3 】其后,被称为“花间二牛的晚唐、五代人物牛峤、牛希济,在曲子词方面多有 开拓,成为这一时期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明胡应麟在谈及唐代文学父子、兄弟、祖孙等的现象时,敏锐地说:“唐著姓 若崔、卢、韦、郑之类,赫奕天下,盖自六朝、元魏时,已成甲族,其盛遂 于唐始终。 【4 】虽没有直接点到牛氏,但考其家族变迁,其论确是般情况,透出 一个共同规律。 ( 二) 从地域而论。世人多以长安、洛阳两京以及河东、山东、江南等地作 家多言之,一般对此地域相当疏忽。然而无论从军事还是政治层面来说,都关乎 社稷之重。毛汉光先生指出:“唐的基业以河东、关中、陇右为主,这个区域亦正 是当年宇文氏建立府兵时之辖区,关中本位政策之原始地。唐在这三道的军府数 为四百八十九个,占军府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四点四。 【5 】 在学术文化、文学创作上,关西、陇右似乎也缺少著名作家、诗人,可是, 我们知道,文学史的研究并非专研于“名家”,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其唐诗研究 名作初唐诗序中说: 2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外- 二种) ,陈寅恪著,河北教育j 版社2 0 0 2 年1 月第1 版,第1 4 9 页。 唐代关中 j 族1 j 文学。李浩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3 年9 月第l 版,第9 5 页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l 海古籍: j 版社1 9 9 8 年1 月第l 版,第5 8 页。 转引自唐代关中。1 :族与文学李浩著,中国社会科学i i j 版社2 0 0 3 年9 月第1 版,第5 页。 中国中古社会史论,毛汉光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一j :海书店汜版社2 0 0 2 年1 2 月,第2 8 页。 文学史不是“名家”的历史。文学史必须包括名家,但是文学史最重要的作 用,在于理解变化中的文学实践,把当时的文学实践作为理解名家的语境。我们 不应对一个长达百年的时期进行大刀阔斧的概括,而应该检视较短的时期,作家 群体,不同的区域。n 1 这样的开场白,我以为,不仅是表白一种文学史观,而且也提供了一个研究 方法,调整了以往的研究姿态。 考索牛氏家族所居的这一西北区域,极其重要。洎古言之,斯乃柳宗元尝游 之“郐宁 地区,“郐州位于长安西北,距长安仅三百里,为郐宁节度使理所。安 史之乱以来,河陇地区不断沦陷于吐蕃、回纥,所以郐宁便成为抵御外侮、屏 障关中的边防要冲。 【2 1 以当代而言,为陕甘结合部,考其历史,又实为关陇集团 的关键区域。该区域以对关中腹地及京城长安的拱卫作用而极具军事地理意义, 也正因为如此,历史上一些古老的民族交错并居,呈现出多元文化融会的局面, 尤以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纠结为显著【3 】。实际上,此区域仍可视为“关 中。李浩在对“关中 一词作界定时,曾指出其为一历史地理概念,因而“其他 关西、关右、关内、山西等术语指义与关中广狭不一,颇多交叉,歧说纷纭,本 书在使用这些术语时,是将其作为关中的替换词,其义与前多界定的关中范畴的 - - = 义略等。1 4 】本论文遵循的正是这一原则。 关中,从战国到秦汉,迄于隋唐,即是文化政治的中心,虽则经魏晋南北朝 的频乱,但其地位仍未下降,故而其发挥着主导的地位和力量仍然存在。在中古 时期的标志之一,就是士族盘踞,有许多高门大户。并且,这些家族,渊源久远, 即以安定牛氏为例。我们看,晋书载记第六石季龙上的记载: 初唐诗,宇文所安著,三联书店2 0 0 4 年1 2 月第1 版,第2 页。 幢1 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李浩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3 年9 月,第2 0 2 页。 0 1 关于这点,可参测史念海先生关中的历史军事地理之第三节“关中西北的门户:长武彬县地区和陇 县千阳地区”,载氏著河山集( 四集)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1 年第l 版 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李浩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3 年9 月第1 版,第1 1 页。 3 镇远王擢表雍、秦二州望族,自东徙以来,遂在戍役之例,即衣冠华胄,宜 蒙优免,从之。自是皇甫、胡、梁、韦、杜、牛、辛等十有七姓,蠲其兵贯,一 同旧族,随才铨叙,思欲分还桑梓者听之。其非此等,不得为例。【1 】 隋唐时期,皇甫、辛氏、牛氏等大姓仍然在此居住。隋书牛弘传讲到, 牛弘死后,依然“归葬安定”。如以陈寅恪先生“吾国中古人士其祖坟住宅及田产 皆有连带关系 之论而言,再如毛汉光先生“坟茔所在地,成为今日研究某家族 重心的重要标竿 之确断,那么,其家族核心还在这一区域,还没有发生大的迁 移。 故此,在历数其家族贯穿隋唐两朝的诸多人物之后,即令人非重新审视不可。 课题的选择,其实往往就隐含了自己的研究目的。通过阐发中古时期隋唐牛 氏家族之变迁、流动,观察其处于此一时期的“人一地关系 ,发掘其在文化制度 建设、文学艺术创作上面的成就,具体而言即是:( 1 ) 隋唐三大地域文学士族( 家 族研究) 中的一个新例,为中古文学、文化研究提供基本的历史资料;( 2 ) 见微 知著,探赜索隐,以微观的研究进入,通过研读文本,从而引精博发,在长期以 来较少关注的隋代文学的个案研究中做一些拓创工作。 本课题将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察,并以之为基本框架构成本论: 其一,人地关系或者说陈寅恪先生所揭橥的“地域一家族”研究,是历史演 进中的基本关系,本论即以安定牛氏在隋唐两代( 含五代时期) 三百余年前后贯 穿的几位重要人物对对象,同时也对关陇这一地域亦即当代陕甘结合部的关键做 了揭示。本文囿于学力,仅拈取牛弘作为研究对象。 其二,南北文化的差别,即使在一个统一王朝的范围内,其内部也有差异, 而通过隋一统中华,渡江入隋的局面中,探讨其之所以如此的制度性的因素,力 求阐述,以表现隋代文学所酝酿的内部转机; 其三,实际上,即使关中一个区域,其内部构成也有差异,陕甘结合部自古 以来,就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它在某种程度上、某个时间范围内,经常是胡汉交 【1 1 晋书载记第六石季龙上) ,本书征引“廿五史”中文字,皆以中华书局点校本为准,页码均小具。 4 杂,。关西杂居,种类不一 【1 1 ,具有显著的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直接相交 接的关系; 其四,士族对文学的推动。一般的,关中士族循由“经学世家到武力强宗 , 再由“武力强宗到文学世家 这样一个发展线路,牛氏家族大体也不例外,但其 却经历一定的特殊性,中间一度经“改为胡姓,后又恢复的的过程,从而可反 映这一区域的时代特征,并且,比之隋文帝杨氏家族,在其未践祚之前,亦有改 胡姓之经历,故而牛氏家族发展之历程上似又在特殊中带有某种共同性。 自上世纪八、九时年代以来,国内史学、文学界从宗族( 家族) 史的角度广 泛进入士族研究领域,尤其一些个案研究逐渐增多,并成为这一时期文学或史学 研究的突出特征。不过,据本人观察,对隋唐牛氏家族的关注和研究暂付阙如。 目前,国内外有关此论题的研究,仅有零星之论文,且尚属初涉,系统之论,几 乎没有。兹可列者,也屈指可数: 如梅海燕对牛弘 ,中华书局2 0 0 8 年1 1 月第1 版,第1 0 4 1 页 9 【灵台】侍中、凼国公牛仙客。 其中,共有四房,细考究,“安定 、“富平 两房皆云“牛金 之后,其实可 视为一支,亦即可进一步推定其为本论之“安定牛氏 。另,又据新唐书世系 表云“安定牛氏,出自汉陇西主薄崇之后 条,则汉代之“牛崇 、“牛邯”都 因居于陇西,似有关联,唐李珏故丞相太子少卿赠太尉牛公神道碑铭记载可 资为证: 公讳僧孺,字思黯,陇西狄道人。本子姓,汉有牛崇,为陇西主簿,固家焉。 代为西州豪族。八代祖弘,仕隋为吏部尚书,封奇章公。 至于牛邯、牛崇是否祖孙父子兄弟,史籍语焉不详,我们不能率尔断定。再 依据周绍良编纂之唐代墓志汇编及续编,赵超等魏晋南北朝墓志、新 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牛氏数条,大多皆言出陇西。并且,安定牛氏所言之 祖“( 三国魏之) 牛金 与这两人的关系,也同样不能断定。不过,新唐书宰 相世系表只举牛氏为两房,也当有其根据。 通过以上分析,“四房最后也可以归结为“两房 ,概言之,即安定鹑觚牛 弘房支和灵台牛仙客一支。 这里,还存在一个问题。在李珏文中,迳言牛僧孺为“陇西狄道人而不言 “安定鹑觚”,这是什么原因? 其实,中古之世,崇尚门第,尊礼郡望,因此在很多文献中,都能看到时人 在“称人与自称 时,常多提及郡望,而少及里贯( 今世之人很多不明就里,因 之而张冠李戴,时有发生) 。这里,我们当应将“陇西狄道 视为牛僧孺标举的最 早远的郡望( 其实在牛僧孺的内心,已然认同“身出牛邯”,下文将引之后汉书隗 嚣列传中可知) 。实际上,“安定同样为汉之置郡。所以,世系表以“安定 牛氏 相称,同样不错。不过,由“陇西狄道”而“安定鹑觚,自然也透露出这 个家族逐步内迁的信息,据张九龄所撰碑文可知,牛氏是因为作官而迁移至安定。 1 故丞相太子少卿赠太尉牛公神道碑铭,( 唐) 李珏撰,载伞唐文卷七二0 。 l o 史书皆云,牛氏先祖本居陇西,此当不谬。赵超先生集校引后汉书隗嚣 列传云:“牛邯字孺卿,狄道人。有勇力,雄于边陲。及降,大司徒直杜林,太 中大夫马援并荐之,以为护羌校尉。 【1 】此处所出现的“陇西狄道 当成为后世牛 氏家族的最早记忆。可是,作为子姓商宋后裔的牛氏,缘何徙于陇西? 察之史书, 已不可考。但我们仍可以依汉书地理志的所提供的线索,略作探究o 史记货殖列传云:“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然西有羌中 之利,北有戎狄之畜,畜牧为天下饶。 【2 】可见,此区域与关中的依存关系,从军 事地理的角度来讲,此一区域,当为拱卫关中的第一道军事防线【3 1 。因而汉书地 理志云:“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力气,以 射猎为先。”所以,西汉政权对此区域建设十分重视,但主要是从军事准备上考虑, 因而在这时期,广为征选人材戍边,防患于未然。汉书地理志紧接着就有这 样的表述:“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为官,名将多出焉。 ( 颜师 古注曰:“六郡谓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 焦案:较史记多 出二郡焉,其风习一也。) 此后,东汉历史上两次大的“羌乱 ( 一为安帝永初五年,一为顺帝永建六年) 就在此间发生,正好,养兵千同的“六郡良家子 派上用场。从牛氏先祖牛邯的 履历来看,这个家族终于抓住了这次机会,进入历史的叙事之中。 其渊源可坐实的记载,应该是这次的机缘。 因而,牛氏后人的家族记忆也选择于此。再考察“安定郡的设立,据汉 书地理志“安定郡 条云:“武帝元鼎三年置 ,当为西汉武帝为汉再大破度匈 奴以后,分出过于庞大的“北地郡而另设,取意明显,其心可鉴,按清人说法 其意是“关中安定系于此也【4 】。 史念海先生指出: “1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赵超编著,中华书局1 9 9 8 年第1 版,第8 3 0 页。 铂史记货殖列传。 1 详町参阅复口大学历史地理学博i :李智军论文边塞农牧文化的历史互动与地域分野 ,2 0 0 6 年。 h 1 读史方舆纪要,( 清) 顾祖禹著,上海书店1 9 9 8 年( 影印奉) ,第4 0 7 页。 泾水流经长武、彬县地区,泾水发源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境,其支流颉 河则自六盘山上流下,在甘肃平凉县西合于泾水。由六盘山下至泾川县的泾水沿 岸,地势平坦,正适宜作为军事通道。长武县位于浅水原上,其北面更有黄茧等 原。泾水绕此诸原东北两方面流过。原高坡陡,泾水河谷在此切割很深,两岸形 成悬崖峭壁,往来大道,不能不改行浅水原上,长武以东由亭口至彬县城一段固 然还可再濒泾水岸边通行,可是由彬县城再往东去,仍不能不通过原上。原旁就 是山地,再无他道。泾水支流马莲河在长武东北会于泾水,马莲河河谷的通道至 长武、彬县地区与由那州通往长安的通道相衔接。长武、彬县地区实际控制着两 条军事通道,成为关中西北的一个门户。【l 】 这是对这一地区军事地理的生动描述,从中不难理解这个区域与关中腹地的 依存关系。牛氏家族就在这旱渐渐形成,只待成熟的时机后跃然而起。然而,其 发展路径,亦不脱关中士族“由武力强宗到文学世家的一般路线。 通过考诸史籍,不难看出,牛姓实为一有据可查的上古姓氏,其自起源久远, 发展至唐世,有名人物,不下数十位,脉络清晰。此姓氏于此地发展至隋代牛弘, 渐累积成“世家大姓 ,从而可视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到中晚唐之牛僧孺,更因 处于著名历史事件的焦点而为后人所称道。 就本文来说,历数牛弘、牛凤及、牛僧孺以至于五代十国之后蜀牛峤、牛希 济事迹,依其籍贯、郡望,此一家族无疑也可位入近世以来史学界所谓的“关中 文学士族 之列。 本论文依据岑校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南北史表及赵超 先生编著之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将牛氏世系以表格形式列出,附于后。 1 1 关中的历史军事地理。载氏著河山集( 四集) ,陕西师范人学出版社1 9 9 1 年1 2 月,第1 9 4 页。 1 2 第二节牛氏家族形成略考 牛氏家族在隋唐两代,不可谓不显赫,然而对于这个家族来说,史载人物跨 度较大,史籍线索相对隐约,因而本论文试图从隋代牛弘入手,然后再做前后之 延伸、探讨。 隋书牛弘传: 牛弘字里仁,安定鹑觚人也,本姓寮氏。祖炽,郡中正。父允,魏侍中、工 部尚书、临泾公,赐姓为牛氏。在周,起家中外府记室、内史上士俄转纳 言上士,专掌文翰,甚有美称。加威烈将军、员外散骑侍郎,修起居注。 此一段,稍可注意者为“郡中正与“起家修起居注 两项。 ( 一) 先看“郡中正”一事。 这自然和曹魏开始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度有关,“中正 是这一重要制度的关键 一环。此一制度的落实,尽管其间也有变化,但性质始终如一,是一个稳固的结 构性制度,因此贯穿整个中古社会,决定这一时期社会性质,直至隋唐科举兴起 而逐渐式微以至被替代。 大体而言,两汉实行“举孝廉 的选拔任用制度,但到汉末三国,动荡的社 会把这一切冲击破坏殆尽,因而必须要有一项新的办法的实施来确保社会政治的 正常运转,于是就有了“九品官人法。 唐长孺先生指出: 我们知道东汉的选举是以道德行为作为评量标准的,而这种道德行为乃是儒 家理论的实践,即所谓“经明行修”。儒家所提倡的伦理秩序为由内向外,由亲及 疏的扩展,将起点放在作为一个家族成员的道德行为上,然后推及乡党。东汉人 1 3 认为这是人物观察的基础。这一类的行为不是可以用临时的测验来评量,而要有 经常的观察,特别是道德行为所施之对方所作的论断,因此宗族乡党的批评成为 选举上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凭藉,失去这个环节,选举就无法进行。n 1 于是,在郡县,设立了中正一职。专就负责人物的品评,借以成为选拔、擢 升、考核官员的依据。三国志魏志卷二三常林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吉 茂传记载云: 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差叙自公卿以下,至于郎吏。功德 斌校歌任。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明确指出,“这个制度的旨趣,就是在地方郡国设立中正一 职,参酌乡罩的评判,给管辖区内的人物确定一品至九品的等级,上报政府,政 府根据此上报的品级任命官员。【2 】 那么,中正到底以什么人来担任? 这又是一个问题。 文献通考卷二十八“举士 条日: 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取本处人在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 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3 l 也就是说,必须符合两项条件,一是在“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一是有“德 充才盛”者。所谓第一项,唐长孺先生解释道:“当中正的人自己必须是二品,二 品又有参预中j 下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如霍原传所云几乎全部是世族,这 样世族自然把持了选举。”【4 】 刚九品中正制度试释,载 唐长孺文存,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6 年1 2 月第l 版,第9 3 页。 引九品官人法研究,( 日) 宫崎市定著,中华书局2 0 0 8 年3 月第l 版,第5 7 页。 文献通考,( 元) 马端临撰,中华书局2 0 0 6 年1 1 月第1 版。 町九品中正制度试释,载唐长孺文存, :海古籍出版社2 0 0 6 年第l 版第1 2 6 页。 1 4 撮其要而言,“中正 确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因为他是从“本乡之中选择一个 适当的人 ,“这一个人在本乡负有声望,又熟习士人的行动”,而这个“适当的人 “同时往往即是本地的大族,或则与大族有联系。【i 】 九品制自设立以来,关于其公正性,历来颇遭议论,迄今不绝,然而它确系 中古社会之一大管钥。关于这一点,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引经据典,甚为详当,可 资参考。毛汉光先生简而言之,指出问题症结所在: 在“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的制度之下,中正的地位, 显然地非常重要。人都有某些感情偏好,绝对的公平,仍属理想,如果“九品所 取大概多以世家为主”为因,则“其起自单族匹士而显贵者盖所罕见”为果,当 是顺理成章的逻辑推论。乜1 本文不厌其烦,屡次征引,无非想表明:牛氏在西魏之世,大概可完成“世 家 之积累,并且已跻身最高政治的上层。而欲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和直接的动因, 制度性的背景应当就是九品官人法。 隋炀帝赐牛弘诗中,“晋家山吏部,魏代卢尚书”,即为明证。然查毛汉 光先生两晋南北朝主要文官士族成分的统计分析与比较一文数据后,于北魏 ( 含东魏、西魏) 任职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郎丞及中正的一长串名单中,唯 独不见牛弘祖父“察炽的名字f 3 j 。或为脱漏统计,或者仅在郡国为“乡间”,但 无论怎么说吏部与中正,其职责互为表里。如陈书卷二十六徐陵传中说: “自古吏部尚书者,品藻人伦,简其才能,寻其门胄,逐其大小,量其官爵。 以之观之,牛弘祖父炽一代,可以视作这个家族发展的一个转捩点。此时去 曹魏牛金世不远,其以武转文,或可发生在此一阶段。 ( 二) 再讨论“起家”问题。 透过青年牛弘的起家,反过来看,这个家族业已在魏晋之际完成了向“经籍 学术 的转换。钱穆先生在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一文 九品中正制度试释,载唐长孺文存,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6 年第1 版。第9 3 ,9 8 页。 中国中古 t 会史论,毛汉光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2 年第1 版,第1 7 4 页。 同上书,第1 7 4 一1 7 6 页。 中就士族演进的内在思路,作如下精辟论断: 则可谓当时门第传统共同理想所希望于门第中人,上自贤父兄,下至佳子弟, 不外两大要目:一则希望其能具孝友之内行,一则希望其能有经籍文史学业之修 养,此两种希望,并合成为当时共同之家教。其前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风,后 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学。 牛弘的情况当属于后一种,从而也说明,其家族已蔚然成为地方上的大族, 并且连贯中央,达到一个重要部门。按清浊之区分,亦属于清官。 宫崎市定通过统计分析认为,“三公的子弟原则上从五品官起家 【2 1 ,并提出 “乡品与官品相差四品说的观点。但实际上,此一观点后有得到多位学者的修 正,陈长琦先生就认为“特定的资品与起家官品确实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有着 大致的对应关系。 【3 】查牛弘所担任之“中外府记室、内史上士,应当不差,并且 我们也可以推论其乡品也应该在“二品”上下。由于其祖为郡中正,故牛弘的起 家应该更为顺理成章。 据阎步克先生依据北史卢辩传材料制“九名中的军号、散官表”,我们 由牛弘所加封“威烈将军”一号,可推知其为“正三命 。 毛汉光先生亦指出:“隋唐与魏晋南北朝亦有不尽相同之处,门第在魏晋南北 朝是首要因素甚至于近乎唯一因素,大士族子弟在当时生而具有门第二品,起 家自中品官起,当然极易升至上品官。而唐代除门第因素外,出现科第等因素。 4 1 考之牛弘后来史事,这一品评和委任,当可堪任。我们观察牛弘品行、仕宦, 其“性宽裕 “甚有美称”,一直到入隋,其与二帝关系,依然为人所推崇,但也 有几多不解之处。明代张溥就说: 隋杨二帝,猜忌好杀,勋伐旧臣,动遭诛废。独牛里仁始终恩任,毁吝不及, 转引自中国中古社会史论,毛汉光著, :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2 年第l 版。第8 6 页。 b 1 九品官人法研究,( l i ) 宫崎市定著,中华书局2 0 0 8 年3 月第l 版,第1 0 5 页。 转引自魏晋时期的上品与起家官品,张旭华文,载历史研究1 9 9 4 年第3 期。 m 唐代人j :族的进_ l :第,毛汉光文载港台学者隋唐史论文精选,黄约瑟编,三秦i f 版社1 9 9 0 年5 月第l 版,第6 0 贝。 1 6 赐诗赞扬,内帐饮食,礼爱尤殊,窃怪彼挟持何术,能当人主? 【1 】 可见其品行,故魏征于隋书牛弘传后,尽加赞美之词: 牛弘笃好坟籍,学优而仕,有淡雅之风,怀旷远之度,采百王之损益,成一 代之典章,汉之叔孙,不能尚也。绸缪省达三十余年,夷险不渝,始终无际。虽 开物成务非其所长,然澄之不清,混之不浊,可谓大雅君子矣。( 焦案:北史牛 弘传里,无此“史臣”评语。) 颇可注意的是,在牛氏家族内部,尚具有修史的传统,后文亦将专述,这一 方面反映其家学传统,另一方面又连带出其背后广远的学术背景。 诚如上文钱穆先生指出的那样,我们认为,关中士族因其居于自古以来的政 治文化中心地带,追迁固以为师,经由家学累积,于史学- - i - 更易于接受。于是, 在良好的家学环境下,其子弟必然也耳濡目染。历史上不乏鲜活的例子,远且不 说,即以牛弘所处的时代而言,其身边的人物如李德林、李百药,李大林、李延 寿来说,就是最好的模范。 牛弘起家后,修起居注,后撰成周史十八篇,惜亡佚。长子牛方大在隋 朝入仕,几乎也有与乃父相同的履历: 开皇十七年,起家任秘书郎。二十年,诏直内史省,修起居。【2 】 又杜牧樊川集卷七牛僧孺墓志铭云: 文安后四世讳凤及,仕唐为中书门下侍郎,修国史。 所以,也有元和姓纂“春官侍郎牛凤及 的说法,牛风及虽在礼部【3 】,但 撰有唐书。刘知己史通中云:“至长寿中,春官侍郎牛凤及又断自武德, “1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牛奇章集题词,明张溥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4 年影印文渊阁p q 库全书本。 心1 隋故内史舍人牛府君墓记,见 全隋文补遗,韩理洲主编,三秦 | j 版社2 0 0 4 年第1 版,第3 6 3 页。 3 1 l n 唐书职官志一:“光宅元年九月,改尚爵省药文吕台吏部捣天官,户部犸地官,檀部南春官, 兵部泰夏官,刑部捣秋官,工部荔冬官。神耗元年二月,台阁官名,监依永淳已前故事。” 1 7 终于弘道,撰为唐书百有十卷。浦起龙通释为:“按此书唐艺文志不 录,宋晁、陈、郑、马诸公亦莫之及。大抵其人其书见弃于有道久矣。 t 2 j 长寿为 武周年号,在公元6 9 2 1 9 4 年之间。 这个家族在完成了转换后,其于经籍学术方面演进积累的程度很深,蔚然成 为家学传统。这当然,也与隋唐时期,他们所在的河陇地区的学术背景有一定关 系,不过要到后文专述了。 1 1 】史通,( 唐) 刘知己撰、( 清) 浦起龙通释、吕思勉评,上海世纪 n 版集团一卜海古籍 n 版社2 0 0 8 年第l 版,第2 6 7 页 【2 】史通,( 唐) 刘知己撰、( 清) 浦起龙通释、吕思勉评,上海世纪 l ;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8 年第l 版,第2 2 7 页 1 8 第三节牛氏家族的流动与迁徙 讨论牛氏家族流动与迁徙的问题,此与上节形成关中文学士族,实际上是一 个问题的两面,我们大致描述其路线为:陇西安定鹁觚富平长 安( 洛阳) 。 ( 一) 东汉时期,居陇西 安定牛氏先世牛邯,依后汉书隗嚣传所记,其为“狄道人,另汉牛崇 亦为陇西主簿,因而他们较早居陇西,可成定论。关于,商姓子姓后裔如何来陇 西,我们在第一节也曾作推测。今再说明之,宋代章如愚山堂考索后集卷二 二有如下的评论: 汉之用人,不分流品。视其才能勋绩,等而上之,无有限格。,其以明 经文学进者,多除博士,或大夫侍中,如严助、朱买臣、疏广,平当之徒是也 其以材武勇猛进者,多除中郎将骖乘,如公孙贺、卫绾是也。终汉之世,清 浊混淆,上下无别。【1 l 这是宋人在比较魏晋出现“官分清浊 后所说的话。所以,牛邯、牛崇的情 况也不例外。 ( 二) 三国曹魏时期 居所史籍不详,但应该在关陇区域,应该没有什么疑问。 我们看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第九的记载: 从平荆州,以( 曹) 仁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拒吴将周瑜。瑜将数万众来 转引自九品官人法研究,( 口) 宫崎市定著,中华书局2 0 0 8 年第l 版,第4 6 页。 1 9 攻,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将牛金逆与挑战。贼多,金众少, 遂为所围。仁意气奋怒甚,谓左右:“取马来! ”( 陈) 矫等共援持之。冲 入贼围,金等乃得解。( 中略) 又分封泰弟楷、范,皆为列侯,而牛金官至 后将军。 这段记载,透露出两条信息:( 1 ) 至牛金世,从“六郡良家子”到拥有私兵, 遽又成为部曲,其间尽有原由,但己不明;( 2 ) 在三国时期,牛氏还是依靠武力 立世。 众所周知,部曲是一种军队编制的名称,后来用以指私兵。唐长孺先生指出: “曹操部下任峻、吕虔、李典等都曾组织部曲或家兵。部曲也即是他们的宾客, 但也只有编成军队才称部曲。”【l 】牛金在此间,亦奋力英勇,不顾牺牲,后来因为 战功累积,司马氏篡魏为晋,牛金还在。清代万斯同编撰魏将相大臣表中有 “( 魏明帝) 景初二年,后将军牛金 条2 1 。不过,又据晋书元帝纪载,则 这个家族此时又陷入罹难的历史之中了: 天意人事,又符中兴之兆。太安之际,童谣云:“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竹 是岁,王室沦覆,帝与西阳、汝南、南顿、彭城五王获济,而帝竟登大位焉。初, 玄石图有“牛继马后”,故宣帝深忌牛氏,遂为二樯,共一口,以贮酒焉,帝先饮 佳者,而以毒酒鸩其将牛金。而恭王妃夏侯氏竟通小吏牛氏而生元帝,亦有符云。 魏晋之世,谶纬之说甚行,司马氏深以为患,居然将牛金置之死地。巧合的 是,史书上记载的恭王妃也恰与牛姓小吏( 身份不可考) 有染,况又是元帝之母, 所以晋元帝的身份也就成谜,故而此一时期,有牛姓蒙难之说。见后文。 永嘉乱后,中原涂炭,不光民众乱离,而且世家大族籍贯变动剧烈,大多著 姓随晋室纷纷南渡,但仍还有相当一部分留在原籍。晋书载记第六石季龙上 的一则记载就讲到这个情况: 镇远王擢表雍、秦二州望族,自东徙以来,遂在戍役之例,即衣冠华胄,宜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客和部曲,载唐长孺文存,上海古籍f j ;版社2 0 0 6 年l o 月第l 版,第4 7 7 页。 例载廿五史补编,中华书局1 9 5 5 年2 月第1 版,第2 6 1 l 负。 蒙优免,从之。自是皇甫、胡,梁、韦、杜、牛、辛等十有七姓,蠲其兵贯,一 同旧族,随才铨叙,思欲分还桑梓者听之。其非此等,不得为例。 这条材料一方面说明,牛姓显然为“雍秦二州 的“衣冠华胄 之族,另一 方面也说明他们仍留在关陇故地。 ( 三) 北朝时期 周书卷三十七列传笫二十九高宾传后附有牛氏履历的一条简短记载, 甚为重要,征引如下: 又有安定燎允,本姓牛氏,亦有器干,知名于时。历官侍中、骠骑大将军、 开府仪同三司、工部尚书、临泾县公,赐姓字文氏。失其事,故不为传。 允子弘,博学洽闻。宣政中,内史下大夫、仪同大将军。大象末,复姓牛氏。 计算上唐令狐德菜撰周书所撰此条,有关牛弘及其先祖履历的,就有三 部史书了,隋书、北史牛弘皆有传,而此三史亦可视为同一时期编修之史书。 周书高宾传中较早保留了安定牛氏的任职与改姓、复姓材料,比较清晰。周 书较之北史隋书多出赐姓“宇文氏:隋书较北史、周书,仅 多出其祖“炽一代。但是,已经很明确地标示了其里籍:安定鹑觚。也就是说, 在其祖父一代,就已经徙居安定鹑觚了。上文引张九龄为牛仙客父亲撰写的碑文, 透露出的原因就是:牛氏在此地任官,从而居住下来。 现在,我们把三书之记载,列成表格,以便于比对: 周书隋书北史 祖父祖炽,郡中正。祖炽,本郡中正。 父亲又有安定燎允,本父允,魏侍中、工部尚书、l 临泾父元,魏侍中、工 姓牛氏,亦有器干,公,赐姓为牛氏。部尚书、临泾公, 知名于时。历官侍复姓牛氏。 2 1 中、骠骑大将军、焦案:北史将其 开府仪同三司、工父名作“元”,亦通。 部尚书、临泾县公, 赐姓字文氏。失其 事,故不为传。 牛弘允子弘,博学洽闻。牛弘字里仁,安定鹑觚人也,本牛弘字里仁,安定 宣政中,内史下大姓寮氏。在周,起家中外府鹑觚人也。其先尝 夫、仪同大将军。记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解读《GB-T 32550-2016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恒电位控制下的临界点蚀温度测定》
- 新解读《GB-T 30963-2014通信终端产品绿色包装规范》
- 广州股权转让合同范本
- 铝板幕墙施工合同范本
- 委托编排舞蹈合同范本
- 外协产品加工合同范本
- 喷漆房出租合同范本
- 抽纸购销合同范本
- 食品销售安全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广告工作心得体会(甄选10篇)
- 2025年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送电线路工·高级技师/一级)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
- 供水抄表员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中国电信面试试题及答案
- 阿里安全管理办法
- 山东校外托管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 1.小蝌蚪找妈妈(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 升降机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及序列表
- 语文课程教学技能课件
-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 《人体工程学》本科设计类专业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