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美学专业论文)视觉文化视域中的“视觉方式”研究——艺术中“视觉方式”问题的文化阐释.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视觉文化视域中的“视觉方式”研究 艺术中“视觉方式”问题的文化阐释 姓名:黄万获 指导老师:廖国伟 教授 专业:美学 研究方向:审美文化 年级:2005 级 中文摘要 我们每天都在观看, 但我们却很少思考观看意味着什么; 我们每天都在观看, 但我们却很少在意我们是如何观看的。 图像时代的到来和当代视觉文化的兴起及 其面临的现实困境让我们不得不去关注观看或者说“视觉性”问题。这其中又包 括“看之方式”即“视觉方式”问题。视觉方式问题在当代视觉文化研究中是一 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它也许能成为我们进入当代视觉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而独特 的入口,但此问题在国内至今还缺乏较系统深入的研究。 本文是从如何理解“视觉方式”这一问题开始展开论述的。 从“观看是人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认识活动,是具有社会性的文化行为” 这样的认识出发,我们有理由认为,视觉方式正是人类的观看行为具有社会性和 文化性的集中体现。因为视觉方式体现观看主体的意向性、与观看主体的生活经 历有关、受观看主体的知识和信仰的影响、受社会文化习俗的引导和制约,视觉 方式在本质上就是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因此,总的来说,视觉方式归根到底是人 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看世界之方式。 考察艺术中所运用的视觉方式, 我们更能深入地理解观看行为的社会性和文 化性。因为,艺术中的视觉方式是文化模式选择的结果,它呈现出了非常鲜明的 民族性和时代性。 我们通过考察中西绘画中所运用的不同视觉方式散点透视 和焦点透视考察它们各自与本民族或本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世界观、思想 文化传统等方面因素的深刻联系及相互影响, 看到了艺术中的视觉方式具有民族 性。此外,我们通过考察西方不同时代的艺术,看到了由于视觉方式的转变带来 了西方艺术由古典主义向现代主义的变革,看到了古典主义艺术的“焦点透视体 系”和立体主义的新视觉方式与各自同时代的科学思想、哲学美学思想是相契合 ii 的,看到了它们体现并代表各自所处时代的基本精神风貌和看世界之方式。这就 证明了艺术中的视觉方式是具有时代性的。 而也正是视觉方式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体现了文化模式对视觉方式的选择,也体现出了视觉方式问题的复杂性。 艺术中视觉方式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向我们表明, 人类所运用的视觉方式是会 随着人类实践的社会文化基础的改变而改变的。 当代社会后现代文化氛围的逐渐 形成和图像化时代的到来使人类“看之方式”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对此本文 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探讨。技术化与中介化了的间接观视、肉眼的纯粹感官刺激 与娱乐化观视、商品化欲望的凝视与被动性观视等俨然成为图像化时代里人们 “看之方式” 的新特点。 这些新特点为人类带来了某种意义上的新机遇、 新好处, 但也带来了新的文化困境。为此,反思图像化时代里“看之方式”就成为了我们 探讨解决当代社会文化下人类的视觉困境的必要尝试。 我们认为提倡一种反对科 技理性主义对眼睛异化的、 “去蔽”的“看之方式”是重要的,那种直接面对事 物本身、表达人内在原初纯粹的生命冲动的“看之方式”是非常珍贵的。 本文最后认为, “视觉方式”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化人类学意义。 关键词:视觉文化;视觉方式;艺术;民族性;时代性 iii study aboutvisual approach issue in visual culture perspective - cultural explanation of the visual approach issue in arts author: huang-wanhuo supervisor: professor liao guowei major: aesthetics research orientation : aesthetic culture grade:2005 abstract every day we watched, but we rarely see what it means thinking; every day we watched, but we are concerned about how we rarely see. image and usher in an era of the rise of contemporary visual culture and the difficulties facing the reality of concern for us to watch or vision of the problem. these also include read in a manner that is visual approach. visual problems in the way contemporary visual culture is a study of the issue deserves attention, it may be a contemporary visual culture as we enter an important study on the import and unique, but the problem is still the lack of a system in-depth study. the article is how to understand the visual approach this issue addressed. from watching people with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of the awareness campaign, is a society of cultural behavior, this understanding, we have reasons to believe that the human visual way is to watch acts of a social and cultural nature embodies. because the main visual way reflect the intention of watching, and watching the main experiences of life by watching the main knowledge and belief of the impact of social and cultural practices by the guidance and constraints, visual means, in essence, is a way of thinking of the people. overall, therefore, the visual approach in the final analysis, social life, and production practice formed on the basis of looking at the world the way. study art in the use of visual way, we can watch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this is because, in the visual art form is the result of choice and cultural patterns, it has a very distinctive national character 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we passed inspection by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 in the use of different visual approach - cavalier perspective and focus lens - with the study of their respective national or the civilization of production and iv lifestyle, and the world, th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 such as the profound ties and mutual influence, see the visual arts in the form of nationalism. in addition, we inspected the west through the art of different eras, as a result of that vision has brought a change in the way western art from the classical to the modern changes, we can see the neo-classical art, focus lens system, and three-dimensional vision of a new way and the respective contemporary scientific thinking, the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in line thinking, and see them on behalf of their respective reflected the basic spirit of the times to see the world outlook and approach. this proves that the visual arts is a way of the times. it is also visually and the national character of the times and reflect the cultural model on the choice of visual way, it also demonstrated a visual approach the complexity of the problem. visual arts in the way of our nationality and the aptitudes that the methods used by the human visual way is the practice of human will as the basis of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 and change. contemporary social atmosphere of the post-modern culture and image gradually formed the arrival of the era of humanity to see the way has presented a number of new featur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arry out some of the study. technical aspects of the intermediary of the indirect viewing, the naked eye of the purely visual stimulation and entertainment of viewing, commercialization, the desire to gaze at and passive viewing, and so has become an image of the era of people look at the way the new features. these new features bring mankind a sense of the new opportunities and new benefits, but it has also brought a new cultural difficulties. to this end, to reflect on the image of the era of look at the way as we discuss solutions to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and cultural plight of the human visual necessary try. we believe th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promote a rational opposition to the eyes of alienation, to cover and look at the way is important, and that directly face the thing itself, pure expression of the life of the original inner impulse to see the way it is very precious. the article concluded that visual approach stud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key words: visual culture; visual approach; arts; ethnicity; the times 62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 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 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 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 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 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 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视觉文化视域中的“视觉方式”研究 艺术中“视觉方式”问题的文化阐释 绪 论 图像时代的到来似乎告诉我们,人类的文化形态正在发生某种转型,人类文 明正由文字统治的时代转向图像霸权的时代。 当代视觉文化的兴起正是深刻地体 现了这种转变。对于何为“视觉文化” ,国内外的研究者们众说纷纭。美国学者 尼古拉斯米尔佐夫的观点我认为颇具代表性,其在视觉文化导论一书中认 为, “视觉文化与视觉性有关” 。1“视觉文化是一种策略,而不是一门学科。它 是一种流动的阐释结构,旨在理解个人以及群体对视觉媒体的反应。 ”2他还认 为, “视觉文化是一种新东西,就因为它把视觉聚焦为一个意义生产和竞争的场 所” 。3从米尔佐夫的观点中,我们似乎可以做出这样的理解:视觉性是视觉文 化的重要问题,对它的理解关乎到我们对视觉文化的理解。在国内,吴琼教授亦 认为, “ 视觉文化研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针对视觉或视觉文化的研究, 而是一种针对视觉性的文化研究,是对视觉性进行的一次后现代质疑, 是对奇观社会做的一种后现代逆写。 ”4既然“视觉性”对理解视觉文化如 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视觉性”呢?也许对它的理解会各不相同,但 “视觉性”总是与人的视觉行为相关。当代视觉文化的兴起正是人类重新关注观 看、视觉问题的表现,而且这种关注被提升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程度。观看历来 都是人类感知和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 而视觉艺术也是人类最早的文化样式 之一。在最早提出“视觉文化”这一概念的贝拉巴拉兹看来,视觉文化的最早 范型是原始社会的图腾,原始的图腾时期是视觉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因为“那 时思想还没有受制于概念和用以说明概念的文字” 。5当代视觉文化对视觉问题 的重新重视实际上是对人类原初的视觉文化精神的回归。当然,这种回归是前进 着的。 从人类的文化发展史来看, 观看问题即视觉问题对人类文化不仅重要而且非 常复杂。眼睛是人体的生理器官、感觉器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在大多数情况下 是通过眼睛来实现的。我们通过眼睛来感知事物,形成事物的表象,所以用眼睛 来看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但是,观看并不止于这些,视觉活动是一项远更为 复杂的活动。 对于眼睛及其视觉活动我们不能仅仅从生理科学和物理科学的角度 来理解。观看作为人的一项活动,它不仅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不仅是自然科 2 学的,也是社会文化的;不仅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视觉活动与人的心理活动、 与社会文化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视觉活动也是一种 社会文化活动。 我们在观看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看?这样看说明了 什么问题?怎样看才是正确的?这一系列问题都涉及到社会文化和心理问题。 我们都知道,观看是一项人类共有的活动。但是,人类已有的文明史却生动 地表明,人类的视觉活动是千差万别的。在不同的文明之间,人们观看事物的方 式存在着极大的不同;即使是在同一文明类型内部的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观看 活动及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别。从个体的角度来说,人与人之间的视觉偏好和观看 角度也是千差万别的。总的来说,这是人们的观看方式即视觉方式的不同。从视 觉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出人类观看活动的复杂性及其与社会文化和人的心理 活动的深刻联系。 因此, 从观看方式或视觉方式这个角度来探讨人类的视觉活动, 从而揭示人类视觉行为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和心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视觉方式不仅 是观看主体观看时所选择的物理空间位置和角度, 它也是一种行为方式和思维方 式,体现观看主体观看时的社会文化心理视点。对视觉方式的理解涉及到社会生 产生活方式、个体生活经验、传统习俗和知识文化背景、情感心理状态、看与被 看的关系等复杂因素。这些因素也都是观看活动所涉及到的重要因素。 在艺术和审美活动中,视觉方式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对视觉方式的理解也 是我们理解艺术和审美活动的重要途径。反过来,通过对艺术和审美活动中视觉 方式运用及其重要意义的思考, 对我们更深入认识人类观看活动的丰富内涵及其 所涉及的复杂问题是很有帮助的。在艺术中特别是视觉艺术中,我们总可以看出 艺术家是通过一定的角度和方式来观看、理解世界的,他们的作品反映了他们观 看的角度和方法。 而艺术家观看所采用的角度和方式又反映了艺术家个体的主体 视界和对世界的理解。 这背后蕴含的是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人们观看事物和世 界时在观看方式上的集体倾向和偏好, 隐含的是一种集体的视觉思维以及社会文 化的总体潮流。在艺术和审美活动中,人们运用的视觉方式、人们看世界的方式 不仅由于文明类型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不 同文明类型间千差万别的艺术风格反映了不用民族间视觉思维和看的方式的差 异, 不同时代的艺术特别是视觉艺术中反映出的视觉方式的不同体现了人们看世 界方式的变化和发展。 因此,深入研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艺术中所蕴含的看的方式,可以让我 们更加了解那个民族或时代的社会文化特点, 有助于我们认识一个民族的人们在 特定的时代看世界的方式以及他们与世界的关系。 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我们 在当代世界中看的方式, 有助于理解我们在新时代看世界的方式以及我们与世界 3 的关系。当代世界所存在的普遍的看的方式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但这样的看 的方式是否为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是否能为我们带来一个美好的未来?这 样看来,研究和反思当代社会情景中看的方式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我们努力寻 找的是一种能给我们带来美好生活的观看。 我们每天都在观看,而我们的日常观看也总会采取一定的方式。 当今时代,观看或者说视觉性问题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关注。大家都在关心 “看”与“被看”背后所隐藏的东西。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种族、性别、阶级、 意识形态等问题依然突出,而在观看方式里显然隐含着这些问题。所以, “视觉 性”领域就像一个竞技场,它生产着意义。也许,观看方式就像一面镜子折射着 现实生活的状况,或许,它就是我们进入现实生活的一个入口。当代世界“技术 化观视”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基本事实,大量的电子媒介图像和高科技视觉文化产 品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并重塑着我们的视觉经验。在这种社会条件下,我们看 事物特别是观看文化产品的方式也发生着改变。以前,我们总是能直接面对事物 来观看它, 而现在我们认识世界在很多情况下总是透过技术设备, 或者通过图像、 影像等视觉媒介产品。我们看到的世界是“图像化” 、 “媒介化”的世界。这样的 后果是我们面对世界的眼睛不再敏锐, 慢慢地变得迟钝。 正像阿恩海姆所说:“我 们的眼睛正在退化为纯粹是度量和辨别的工具。 ”6在我们的眼睛被图像弄得疲 惫不堪、被科技理性主义异化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保持对事物和世界敏锐的眼 光,如何才能拥有一双具有美感的眼睛? 人类的文化史向我们表明, 当一个时代人们改变看事物和世界的方式的时候 都会带来艺术和社会文化翻天覆地的变革,也会带领人们走出时代的文化困境。 图像化时代的视觉困境也要通过我们改变看的方式来走出它的泥沼。 这也是研究 艺术和审美活动中看的方式的重要意义。 特别是对于想要保持敏锐、审美的眼睛的艺术家,反对科技理性主义对眼睛 的异化、寻求一种“去蔽”的观看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艺术家的观看方式应该 是一种面对事物本身的直观,是一种能激发和表达生命意志冲动的观看方式。艺 术家这种独特的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观看方式才是与真正的艺术精神相一致的, 才 能保持创作的灵感,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拥有生命力。在一个我们的眼睛越来 越被图像和科技理性主义遮蔽的时代, 提倡面对事物本身的直观, 以一种审美化、 艺术化的眼光看待世界,显得是多么的珍贵。 4 第一章 作为观看、理解世界的角度和方法的“视觉方式” 一、我们的观看意味着什么? (一)观看也是人的一种社会文化行为,具有社会性。 英国著名的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说: “观看先于语言。儿童先观看,后辨 认,再说话。 ”7他又说: “正是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地位”8这几 句话道出了“观看”的复杂性和丰富意义。共所周知,观看是人类的普遍行为, 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观看的。观看是最平常的日常行为,我们认为它是理所当然 的,以至于我们不去关注它的存在、不去思考它。但人类的观看行为却是非常复 杂的。那么,当我们观看时到底意味着什么?也许这是一个永远说不清的问题, 但我们可以从不同的、积极的角度来理解它。毫无疑问,观看是由眼睛产生的视 觉行为。眼睛首先是人体的感觉器官,眼睛具有特殊的功能,它通过物体投射到 视网膜的表象感知到事物的形式,这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看” 。这样的理解只 是把视觉活动看作是感知事物、分辨出事物的形式的行为。所以,许多人喜欢把 视觉活动认定为一种生物科学或自然科学的对象, 把观看行为看作是纯粹客观的 规律性活动。但实际上,人类的“看”远更为复杂。我们并不否认眼睛的最基本 功能是感知事物、分辨事物的形式,但人的观看行为不仅应是自然科学认识的对 象,它还应该是人文社会科学理解的对象。 首先,因为观看活动作为人的一种行为它不可能完全是客观的。美国著名的 视觉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人们发现,当原始经验 材料被看作是一团无规则排列的刺激物时, 观看者就能够按照自己的喜好随意地 对它进行排列和处理,这说明,观看完全是一种强行给现实赋予形状和意义的主 观性行为。事实上,没有一个从事艺术的人能够否认,个人和文化是按照它们自 己的图式来塑造世界的。然而,格式塔学派的研究却向人们宣称,人们面对 着的世界和情景是有着自身的特征的,而且只有以正确的方式去感知,才能够把 握这些特征, 观看世界的活动被证明是外部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与观看主体的本 性之间的相互作用。 ”9从阿恩海姆上面的这段话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两点认识: 一是视觉活动具有主观性。二是视觉活动是“外部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与观看主 体的本性之间的相互作用” 。确实,我们日常的观看行为中总是包含着自己的主 观意愿,总是伴随着心理的活动。视觉活动总是会有知觉和意识的参与, “眼睛 要把一件事物体现出来,必须涉及到知觉,没有知觉参与的观看活动不会产生对 事物的感觉”10因此,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需要通过知觉被理解。对于这样 5 一个目的,眼睛不过是一个接收器 , 不管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它统统接受。 ” 11 作为有人的知觉和意识参与的视觉活动为人观察和认识世界提供了基础。视 觉活动总是与人的知觉、 意识和心理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 视觉活动是一种真正的“人的行为” ,而不仅仅是“器官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认 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行为在本质上是具有社会性的,人的行 为是一种文化行为。视觉活动也是一种人的文化行为,它在我们与世界之间架起 了一座桥梁,我们通过它认识、理解世界并创造我们的世界。约翰伯格说: “我 们从不单单注视一件东西;我们总是在审度物我之间的关系。我们的视线总是在 忙碌,总是在移动,总是将事物置于围绕它的事物链中,构造出呈现于我们面前 者,亦即我们之所见。 ”12 从观看“总是在审度物我之间的关系” 、 “构造出呈 现于我们面前者”这一点上来说,观看确立了人在周围世界中的地位。它对确立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人类 的文明与观看活动是共生共存的。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视觉活动作为一种人 的行为,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行为。这样,我们将视觉活动、观看行为也定位于 人文社会科学理解的对象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二)观看是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认识活动。 人们常常通过眼睛的视觉活动来感知事物、理解事物,所以观看是一种认识 活动。但是,为什么有的事物明明在我们面前我们却“视而不见”?为什么有的 东西我们明明看见了,却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而只是犹如“过眼云烟”? 那是因为,人的观看行为并不总是被动的。人并不只是被动地在视网膜上呈现出 事物的表象和形式,眼睛并不只是被动地反映和接受眼前的事物。正如阿恩海姆 所说: “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 把握,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形象。 ”13 包括阿恩海姆在内的格式塔心理学派还认为: “视觉不是对元素的机械复制,而 是对有意义的整体结构式样的把握” 。 14 所以,人的眼睛并不是机械复制现实的 装置,视觉活动也不是对事物进行照相式的复制行为。对于呈现于我们眼前的事 物,如果我们不调动我们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它对于我们来说是“视而不见”的。 尽管,可能从物理的角度来看,这一事物由于处在我们的视线范围内,它会映入 我们的眼帘、在我们的视网膜中成像;但是,这却不是一次真正的视觉活动,不 是一次真正有认识意义的观看行为。其实,真正的视觉活动是一种主动的探索行 为。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对视觉活动的主动性早有论及。柏拉图在蒂迈欧一文 中就曾宣称,那种使人的身体保持温暖的、柔和的火焰会变成一种均匀而细密的 火流从人的眼睛喷射出来, 从而在观看者与被观看者的物体之间搭成一座实实在 6 在的桥梁,这时外部物体发出的光线刺激便顺着这一桥梁进入眼睛,继而又从眼 睛到达人的心灵。15在这里,柏拉图虽然只是形象地描述了视觉活动发生的相 应的物理过程, 但却很有哲学意味地揭示了视觉活动是一种主动性很强的认知形 式。柏拉图将人观看时的视线形象地比喻为从人的眼睛喷射出来的火流, ,人视 觉活动的主动性可见一斑。 古希腊的另一位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视觉与具有 极高主动性的求知联系起来, 也说明了视觉活动是一种主动性的行为。 他说:“求 知是人类的本性。我们乐于使用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说明;即使并无实用,人们 总爱好感觉,而在诸感觉中,尤重视觉。无论我们将有所作为,或竟是无所作为, 较之其他感觉,我们都特爱观看。理由是:能使我们识知事物,并明察事物之间 的许多差别,此于五官之中,以得之于视觉者为多。 ”16我们常说, “从眼睛里 放射出无形的光芒” , “他在含情脉脉地看着他的情人” , “他(她)的目光穿透了 别人的灵魂” ,这些都是人的视觉活动具有高度主动性的体现。 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工具的视觉活动, 人们总是通过它不懈地探寻和认 识世界,并为人的实践指引方向。也正是这种积极主动的活动,给眼前杂乱无章 的事物赋予一定的秩序,给事物确立某一特定的位置和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 观看不仅是在主动地认识世界也是在创造观看主体所面对的世界一个观看 者眼中的、观看者理解的世界的样子。按照格式塔心理学的解释,观看是一种对 整体的创造性把握,在一切的观看中包含着创造。这种创造性体现在视觉活动给 眼前的视觉材料赋予形状、顺序、秩序、意义等。阿恩海姆说: “所谓视觉,实 际上就是一种通过创造一种与刺激材料的性质相对应的一般形式结构, 来感知眼 前的原始材料的活动。 ”17因此,视觉活动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这种创造性 又进一步说明了视觉活动是积极主动的探索行为。 (三)选择、采用一定的视觉方式是观看活动的必然。 虽然我们知道视觉活动是一种有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活动, 但是视觉活动 如何进行?人们是怎样观看事物的? 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及日常生活中的这样一些基本事实:对于某一物品或 艺术品,有的人感兴趣、喜欢看,而有的人却不感兴趣、不喜欢看;对于观看同 一事物,有的人喜欢从这个角度看而有的人却喜欢从另一个角度看,有的人喜欢 边走边看而有的人却喜欢固定地看, 有的人只是瞥了一眼而有的人却喜欢长时间 地凝视这些基本事实告诉我们,尽管观看是一项人类共有的活动,但具体到 不同个人或不同群体的视觉活动,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的重要表现是 观看主体不同的视觉偏好和对观看方式的不同选择。 对观看对象和观看方式的选 择也集中地体现了视觉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人来说,只会选择对自己有 7 意义并适合自己的观看对象和观看方式。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学者埃伦迪萨纳亚 克曾说: “行为本质上是选择:做或者不做,或者以一种方式做而不是以另一种 方式做。 我们被引导根据我们的感情来评价或选择事物我们倾向于选择使我 们感到肯定和愉快的东西, 优先于那种让我们感到不太肯定的东西天生就具 备在某个特定环境中按照某个特定方式行动(选择)的行为趋势的人们,在绝大 多数情况下比不这么做的人生存得更好。 ”18从迪萨纳亚克的观点来看,视觉活 动作为一项人类重要的行为, 它在本质上也是具有选择性的。 阿恩海姆也说:“视 觉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它是有高度选择性的,不仅对那些能够吸引他的事物进行 选择,而且对看到的任何一种事物进行选择。 ”19所以,积极主动地选择是视觉 的一种基本特征。 每一位观看者都会自动地选取一个最适合于自己心理状态的观 看对象、观看角度、观看状态和过程。总而言之,每个人在观看时总会选择、 采用一定的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这种观看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就是我们通 常所称的“视觉方式” 。 “视觉方式”体现了人们在观看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的 选择性和差异性。 人类有史以来, 人们无时不刻地在以自己的视觉方式来看世界。 可以说,视觉方式是与人的观看行为并存的,观看即意味着采用了一定的视觉方 式。有的人喜欢静静地欣赏眼前的美丽风景,有的人却喜欢边走边看;中世纪的 欧洲艺术家用焦点透视法观看和把握事物,中国古代艺术家则用散点透视法;儿 童用一双纯真之眼看世界, 而白发苍苍的老人则多用世故的眼光处世这体现 了每一个人、每一种人都会以自己的视觉方式看世界,也体现了不同的人采用不 同的视觉方式。那么,为什么人类的视觉方式会千差万别呢?“视觉方式”的内 涵是什么?选择、 采用某种视觉方式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些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 努力去回答。 二、我们如何理解“视觉方式”? (一)视觉方式体现观看主体的意向性。 我们已经知道,采用一定的视觉方式是人的观看活动必然要做出的选择。尽 管这种选择本身也许是无意识的,但它依然是一种选择的结果。做出这种选择的 是观看主体, 因此视觉方式与观看主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们只会选择适合我们、 符合我们需要的视觉方式,这体现了观看主体在视觉活动中的“意向性” 。可以 说,是观看主体的意向性决定了对视觉方式的选择。 “意向性”问题是胡塞尔和现象学哲学曾经论述过的重要问题。对于胡塞尔 的“意向性”思想,特里伊格尔顿曾说: “胡塞尔主张,尽管我们无法确信事 8 物的独立存在,我们却可以肯定它们如何直接显现于我们的意识,无论我们正在 经验的实际事物是否幻觉。对象可以不被视为物自身而被视为意识所假定或“意 欲”的东西。意识完全是对于某物的意识:在思维中,我意识到我的思想正在指 向某一对象。思想行为与思想对象是内在相连的,相互依存的。 ”20在这里, 从伊格尔顿对胡塞尔的意向性问题的理解中,我们可以简单的作出这样的理解, “意向性”是指意识活动的指向性,它是主体的一种精神趋向、情感取向和心理 指向。人的行为与主体的意向性是密切相关联的,正是因为有了主体的意向性才 会导致对行为方式的选择。在视觉领域也一样,视觉活动也与主体的意向性密切 相关连,视觉方式的选择就显然体现了观看主体的意向性。因为,采用适合自己 的视觉方式是为了、也才能有效地完成观看主体具有“意向性”的观看目的。胡 塞尔在生活世界现象学感知分析中曾说: “角度本身什么也不是,但它却 与那些意向视域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21所以,视觉方式本身就是视觉主体 的意向性,体现了人的观看目的。 关于视觉方式的选择与观看主体的意向性的紧密关系在艺术领域特别是视 觉艺术领域表现得最为突出。从视觉艺术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作品背后隐藏 着的艺术家的视觉方式,看出艺术家看世界的意向性。艺术史论家张坚先生就曾 谈到过两者的关系问题,他是在谈到德国艺术史家费德勒时涉及到这个问题的。 他说: “19 世纪中期,德国艺术史家费德勒提出的纯视觉性的概念,把视觉 艺术形式看成是与哲学和宗教相并列的人类认识世界的形式, 而不仅仅是文学的 故事或绝对理念的附庸,其中也表明了艺术家与众不同的看的方式背后所蕴 涵的精神性意向, 一种超越于模仿外在世界的精神目标艺术家看世界的方式 与主体的意向性或精神趋向联系在一起, 艺术家面前延展的世界就不再是一个纯 客观的、与主体不相干的世界。 ”22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艺术家观看 活动的意向性可能是隐藏着的即可能是一种无意识, 但这种意向性却有力地说明 了艺术家在艺术活动中所采用的视觉方式是与人的精神、心理趋向密切关联的; 说明了艺术活动中艺术家所选用的视觉方式是人内在的一种体现, 而不仅仅是纯 粹由外在客观决定。因此,视觉方式是观看主体内在的体现。 (二)对视觉方式的选择与观看主体的生活经验有关。 人们在摄影时对视觉方式的选择就非常突出地表现了观看主体的意向性。 当 我们在按下快门之前,我们就已经在眼前的景物中选取了拍摄的对象、主题以及 确定了拍摄的角度和方式。 摄影者只会选取自己感兴趣的、 对自己有意义的主题、 角度和方式。因为只有这样,拍摄者才能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实现自己的 拍摄意图。摄影者对主题、角度、拍摄方式的选择归根到底是人作为观看者对视 9 觉方式的采用,是人的心理、情感、精神的一种趋向,体现出了主体的意向性。 那么, 观看主体的意向性是从何而来?人们在视觉活动中为什么要选择某种视觉 方式而不是另一种?对视觉方式的采用于什么相关? 这些问题可能很复杂,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对视觉方式的选择、采用与 观看者的既得经验有关。因为,观看主体的视觉意向性是在过往生活经验的基础 上形成的。 我们在视觉活动中采用的视觉方式与我们的既得经验之间总存在着 某种共同的或者是有可比较性的关联。 正是这种共同的或者可比较的关联让我们 去观看一些似乎与我们无关的事物,并用符合我们既得经验的视觉方式来观看 它。艺术家在艺术活动中的视觉方式受其生活经验的影响是重大而明显的。约 翰伯格在特纳和理发店一文中,通过说明特纳绘画作品风格与他早期生活 经验的关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艺术家视觉方式受其既得经验影响”的很好例 证。伯格说: “直到最近还有很多民众觉得不知怎的,特纳的作品冥冥中默默地 (意思是他的影像取代或是成为言语的先导者) 表达的正是他们各自的经验里最 基本的东西。特纳于 1775 年出生于伦敦的市中心,父亲是后街的理发师,叔叔 是个肉贩。他们一家住得离泰晤士河很近。特纳一生到处旅行,但是大部分他所 选择的作画主题是水、海岸或河岸。 ” 23 “我们无法确切得知影响特纳想象力的 早年影像经验是什么。 但是理发店里可见的成分和特纳成熟风格之间有很强的共 通性,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一点,但是也不要以此来作全面性的解释想想他父 亲的剃刀和画刀之间的相通性,尽管有各种批评以及现在的用法不同,特纳坚持 广泛使用画刀。更深切地回到儿时天马行空的幻想尽力想象跟理发店、 血和水、水和血之间可能的组合。 ”24按照伯格的看法, 正是特纳早年在理发 店的生活经验影响了他后来观察事物的视觉方式、影响了他看世界的方式和眼 光,进而才形成了他独特的绘画艺术风格。特纳看到的世界是一个与理发店及周 围环境有某种相通性或相关联性的世界, 因为他采用了与他早年生活经验相吻合 的视觉方式来观看。 其实, 许多艺术史论家的研究也都表明了艺术家早年的生活经验对他后来观 看事物的视觉方式和看世界的眼光及其带来的艺术风格有着重大的影响。 这说明 了人的既得经验对其观看活动中视觉方式的选择、采用有着重要的影响。法国精 神分析学大师雅克 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也证明了这一点。 拉康的研究成果表明, 发生在婴儿时期被拉康称为“镜像阶段”的视觉活动和视觉经验对个体主体性的 建构有着重大的作用。拉康的理论认为,婴儿在一定的年龄有一段时间,他(她) 能在镜子中辨认出自己与父母、周围其他人的模样和行为的差别,从而在自己的 内心对自我产生认同、建构起自己的“主体性” 。这次主体性的建构在拉康的精 神分析学中被认为是第一次,是“小他者”的建构。拉康自己说, “我们只能把 10 镜像阶段理解为一次认同 (identification)在精神分析赋予这个术语的全 部意义上说,亦即主体认定一个镜像时发生于他身上的转换。 ”25“因此,我将 镜像阶段的功能视做心象功能的一个特例。这个功能就是要在有机体与其现 实之间或者,如他们所言,在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之间建立起某种关 系。 ”26从拉康的话中,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理解,在镜像阶段中被建构起来主 体性决定着后来个体如何看世界、以什么样的眼光看世界。因此,拉康的理论深 刻地表明了,早年的视觉经验对主体看事物和世界的视觉方式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视觉方式受观看主体的知识和信仰的影响。 人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知识和信仰下展开的。虽然知识和信仰是实践的结 果,但知识和信仰也会反过来影响人的进一步实践。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人的实践活动包括生产生活实践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知识和信仰的影响。因为,一 个人或一个民族的知识和信仰会极大地影响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 甚至 它们就构成了思维方式本身。而思维方式指引着人的行动。 在视觉活动领域中也一样,人的视觉思维受其知识和信仰的重大影响,突出 表现在人对视觉方式的选择、采用总会受到知识和信仰的挥之不去的影响。 例 如,我们对某一艺术品的观看方式、欣赏方式总会受到美、真理、文明、形式、 地位、品位等一整套有关艺术的旧的观念和看法的影响。约翰伯格就曾直接地 说: “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受知识与信仰的影响。中世纪的人相信地狱作为实 体的确存在,对于他们,火的视觉含义必与今日的相异。可是他们的地狱观念, 既同他们灼痛的体验有关,更与火焰染成灰烬的景象紧密结合。 ”27从伯格所举 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人的观看行为都会受到心中的“图式”的指引, 我们的认知时常受到某种先入为主的 “图式” 的支配。 我们只能看到我们心中 “图 式”所允许我们看见的,而我们观看事物和世界的视觉方式也受到这种“图式” 的支配。人的知识和信仰正是这种“图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知识和信仰对 人选择、采用视觉方式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有的时候,我们在众多的视觉方式 中只选择了某一种作为我们的观看方式, 那是因为我们所选择的这种视觉方式与 我们已有的知识和信仰更为吻合,它更符合我们内心的知识和信仰结构。常常, 以我们已有的知识和信仰,我们只会看到或认为某种视觉方式是正确的,其它的 视觉方式可能就不在我们的视野范围内或被我们认为是不正确的。因为,我们眼 前的原野,就如同我们心中的视野一般大小。这是出于我们本身的缘故。其实, 对视觉方式的选择、采用,在本质上只不过是为了确认我们自身而已。 11 (四) 视觉方式受社会文化习俗的引导和制约。 我们的视觉活动也要受到社会文化习俗的影响, 很多情况下我们观看事物和 世界所采用的视觉方式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文化习俗。 因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习 俗之下,我们的视觉方式只有符合文化习俗的规范才不会被认为是另类的,才会 被认为具有“文化的合法性”而不被排斥在该文化体系之外。这是社会之常情, 一般人要遵循的规范。可见,社会文化习俗对视觉方式的巨大影响力。甚至有的 时候,某种被某一民族或文化群体使用习惯化了的视觉方式就成了文化习俗本 身。视觉方式就是这样与社会文化习俗复杂地纠结在一起。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运动医学康复方案设计模拟考试答案及解析
- 2025年中医诊断学典籍知识考核测试模拟卷答案及解析
- 银川市唐徕中学闽宁校区(闽宁中学)教师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6厦门银行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江苏镇江市商务局编外用工招聘1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肿瘤免疫治疗免疫细胞疗法模拟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内分泌科糖尿病药物治疗模拟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四川达州高新区招募医疗卫生辅助岗5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四川成都市简阳市“蓉漂人才荟”卫健系统事业单位赴外公招工作人员8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6华能丹东电厂应届毕业生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光伏区除草合同模板(3篇)
- 2025年产前诊断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 (安徽卷)2025年高考历史试题
- 涂装技能师考试题及答案
- 国庆节前安全培训课件
- 农行超级柜台业务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
- 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三版)综合教程3(智慧版)课件 Unit6 Path to prosperity
- 3认识你自己-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课件
- 中药学全套(完整版)课件
- GB 1886.23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羧甲基纤维素钠
- 育儿嫂服务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