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文 摘 要 自宋迄清,多数论者在极力称赞苏洵散文艺术风格的同时,又对其作品中所反 映出来的偏离正统儒家思想的倾向颇多微词。我们认为,苏洵在散文创作中所表现 出来的这一特殊现象主要是由区域文化造成的。具体点说,就是苏洵在巴蜀文化的 影响下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心理,由这种内在精神文化心理所决定的思维方式、价值 观念和审美情趣必然会影响到他的散文创作。全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分析巴蜀文化的主要精神特质:一、良好的生存环境、浓郁的宗教氛围 加上与中央王权的相对疏离,导致了蜀地道家盛行而儒学式微;二、秦汉大批“非 正统”文化的学术传递者入蜀,其所裹挟的重自由、尚实用的精神与巴蜀形成价值 认同,从而强化了蜀人固有的追求自然的价值取向。蜀人具有“道法自然”的思维 模式和追求独立人格的强烈倾向。 第二章从三方面分析苏洵在巴蜀文化影响下的文化心理构建:一、依性而行、 道法自然的家庭教育为苏洵后来形成自由、自负的独立个性定下基调;二、在濡染 道教的过程中,道家强烈的思辨意识、抱朴守真的价值取向和强调自我的个性追求 强化了苏洵的独立人格精神;三、眉州“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辞为宗”的文化传统 使苏洵锐意于诸子百家,浩繁典籍的披览使他与先秦理性批判精神千载遥接,独立 自由的文化心理结构最终定型。 第三章从四方面阐述苏洵文化心理在其散文创作中的具体反映: 一、 苏洵以 “人 情”为出发点,以“权变”的逻辑理论来解释经史,表现出偏离正统儒家的思想倾 向;二、对文道关系这一重大文学理论命题,苏洵重文轻“道” ,其立场与儒家重道 的传统相异;三、苏洵“得之于心”的创作理论与崇尚“自然之文”的审美追求均 体现出明显的道家印记;四、为文重在“疗饥” 、 “伐病” ,期于经世致用,不尚空言 儒家的性命道德。 关键词:苏洵;散文;巴蜀文化;区域文化 the influence of ba-shu culture on su xun prose creation liu xiaolong(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directed by: associate prof. jing hongye abstract most scholars between song dynasty and qing dynasty gave highly appraisal on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su xuns prose, but on the other hand, the thought deviating from confucianism reflected from his prose creation was devaluated. we believe that the regional culture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special phenomenon reflected from su xuns prose creation. concretely speaking, su xun formed special cultural psychology with the influence of ba-shu culture, therefore, the thinking model、 the idea on values and the aestheticism deriving from his inner spirit cultural psychology must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su xun prose creation. this article mainly consists of three chapters: chapter one analyzed the main spiritual characteristics of ba-shu culture: firstly, the excellent living natural environment、the strong primitive religious atmosphere and the relative disengaging from central state led in that the taoism was blooming in this region, meanwhile the confucianism was not popular; secondly, a large number of scholars who didnt follow the confucianism had been put in shu since qin and han dynasties, the free and practical academic spirit they carried was coincided with the inherent value in ba-shu, which, as the result, strengthened the values of freedom that the scholars in ba-shu were pursuing. the scholars from shu owned taoists thinking model and an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chapter two analyzed the cultural psychology structure of su xun from three aspects, which were influenced by ba-shu culture: firstly, the free family education influenced greatly on su xun, which, thereby, gave desired tone to su xun free and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as well as individuality; secondly, under the atmosphere of taoism, the speculative consciousness from lao zi and zhuang zi、 the values of insisting simple and truth as well as emphasizing the sense of individuality strengthened su xun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thirdly, the cultural tradition in mei county was mastering classics and taking western han as model, which made su xun be fond of those masters in warring states period so that his thought was close to the rational criticism spirit of pre-qin, and then his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formed at last. chapter three concretely argued the representation of su xuns cultural psychology in his prose creation in details from four aspects: first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sympathy”, su xun explained confucian classics and historical works according to the logic of “contingency”, which obviously deviated from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theories; secondly, as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se and tao, which was an important literature theoretical proposition, su xun devoted much attention to prose but not “tao”, which wa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thought of confucian school as well; thirdly, he created a new method of writing, which came from taoist school, and he appreciated the prose that was written in natural way, which came from taoism, too; fourthly, su xun had a definite purpose in writing prose, that is to say, his prose was used to cure of the social evils and was hoped to attain practical use, instead of empty talking about life and moral of confucian school. keywords: su xun; prose; ba-shu culture; regional culture 44 承承 诺诺 书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 导下独立完成的, 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 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 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 文献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 : 2009 年 5 月 25 日 引 言 1 引 言 对苏洵散文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一代文宗欧阳修称苏洵之文“纵横上下,出 入驰骤” ,其“博辩宏伟” 的文风可与荀卿比肩;张方平在文安先生墓表中称 赞苏洵的文章既有司马迁的善叙事,又兼具“贾谊之明王道” ; 曾巩对苏洵散文的 艺术风格更是做出高度评价: “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能尽之约,远能见之近, 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烦能不乱,肆能不流。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 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 总之,盛赞苏洵者大有人在。但是,贬之者也不 乏其人:朱熹讥斥苏洵不循儒家大道,作文“皆自小处起议论” ; 王安石视苏洵为 “战国纵横之学” ,认为其所作大多是“兵谋权利机变之言” ; 金代的王若虚说苏 洵“喜纵横之学而不知道 ” ; 就连推重苏洵的明人茅坤也说: “其(苏洵)学本 申、韩不敢遽谓得古六艺者之遗” 。 可是,无论褒贬,作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 一,苏洵在当时和后世都具有广泛的影响。 就苏洵研究而言,二十世纪之前,主要是传统感悟式的点评,系统的论述相对 较少。上世纪八十年代前,苏洵研究相对薄弱,视野也较狭窄。八十年代后,苏洵 研究得到较快发展,且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关于这一点,可参看巩本栋、沈章 明两先生的二十世纪以来苏洵研究综述 。 该文分门别类,从文献、思想、文学 三方面详细评述了关于苏洵研究的专著和论文。作者于该文结尾处指出,目前的苏 洵研究依然存在领域较窄之嫌,苏洵研究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关键是如何拓展研 究思路和视野。 这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 袁行霈先生指出, 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有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 那就是, “中 国文学在民族统一性之中又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 ” 这话至少可以说明一个问题, 即,在考察文学活动时,文学家所处的地域地理环境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因素。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认为,地理环境,特别是气候、土壤和居住地域的大 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并序 , (宋)欧阳修: 欧阳修全集 (上) ,北京:中国书店,1986 年,第 240 页。 (宋)张方平: 乐全集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 1104 册,第 486 页。 苏明允哀辞 , (宋)曾巩: 曾南丰全集 (下) ,上海:广益书局,1939 年,第 105 页。 (宋)黎靖德编 王星贤点校: 朱子语类第 8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第 3307 页。 (宋)邵博: 邵氏闻见后录卷 14,涵芬楼影印本,上海:上海书店,1990 年。 (金)王若虚: 滹南遗老集 ,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第 187 页。 茅坤: 唐宋八大家文钞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 1384 册,第 302 页。 巩本栋、沈章明: 二十世纪以来苏洵研究综述 , 文学遗产 ,2007 年,第 5 期。 巩本栋、沈章明: 二十世纪以来苏洵研究综述 , 文学遗产 ,2007 年,第 5 期。 袁行霈: 中国文学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年,第 33 页。 论巴蜀文化对苏洵散文创作的影响 2 小对于一个民族的性格、情感、道德和精神面貌乃至其法律性质和政治制度,都具 有相当大的影响作用。 黑格尔推崇孟德斯鸠,虽然他否认地理环境是造成人类历 史的终极决定因素,但却承认它是“助成民族精神产生的那种自然的联系” , “是一 种主要的、而且必要的基础。 ” 那么,照此来看,作为民族精神表征之一的文学便 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先天的脐带关系,这就使得我们易于理解为什么法国文学思 想家丹纳强调地理环境对文艺的决定作用。 事实上,中国古代典籍对地域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有相当的认识。 诗经中的 十五国风就是将当时的诗歌按照“地域”来分类汇集,生动地展示了各个文化 区域不同的风土人情。 汉书地理志说: “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 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 ” 方土风气的殊异导致了人的精神面貌各不相 同。孔颖达在十三经注疏中说: “南方谓荆扬之南,其地多阳,阳气舒散,人 情宽缓和柔” ; “北方沙漠之地,其地多阴,阴气坚急,故人刚猛、恒好斗争。 ” 南 北之人不仅在性格特征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就是在文学上的表现也大不相同。 隋 书文学传序曰: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 这 一论述开启了后世文论家以地域立论的先河。梁启超说: “自唐以前,于诗于文于 赋,皆南北为家数,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 南人之情怀也。 散文之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者, 北人为优; 骈文之镂云刻膳移我情者, 南人为优。 ” 刘师培在指出南北文学具有不同特征的同时,更指出其差异的产生是 源于地理环境: “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 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尚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 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 ” 无独有偶,类似的论述也同样见诸国外。英国文 学思想家斯达尔夫人把文学分为完全不同的两种:“一种来自南方, 种源出北方。 ” 两者之所以具有鲜明的差异,其原因就在于“南方的诗人不断把清新的空气、繁茂 的树林、清澈的溪流这样一些形象和人的情操结合起来” ,而“北方各民族萦怀于 心的不是逸乐而是痛苦,他们的想象却因而更加丰富。 ” 法孟德斯鸠著 张雁深译: 论法的精神 (上) ,上海:商务印书馆,1961 年,第 22 页。 德黑格尔著 王造时译: 历史哲学 ,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年,第 123 页。 法丹纳著 傅雷译: 艺术哲学 ,甘肃: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 年,第 22、41、42 页。 (东汉)班固撰: 汉书第 6 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第 1643 页。 (唐)孔颖达: 十三经注疏 (下) ,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第 1626 页。 (唐)魏征等撰: 隋书第 3 册,北京:中华书局,1973 年,第 1730 页。 中国地理大势论 ,梁启超: 饮冰室合集第 3 册,上海:广益书局,1948 年,第 105 页。 李妙根编: 刘师培论学论政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年,第 66 页。 英斯达儿夫人: 论文学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年,第 145、147 页。 引 言 3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较大,由此造就了大批思想与艺术风格迥然有异的文 学家。李浩先生认为,因地域特征的不同而造成作家气质禀赋、作品风格差别的这 一现象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学史,重视统一时期的地域差别有助于使研究进一步 深化。 地域环境中的自然条件无疑对文学有重大意义,但是,地域对文学的影响 是一种综合性的影响, 不仅仅止于自然地理条件, 更包括历史形成的种种人文因素, 比如该地区的民情风俗、教育状况、人口迁移等。严家炎先生指出: “地域对文学 的影响和制约,实际上通过区域文化这个中间环节而起作用。 ” 严先生把地域对文 学的影响上升到文化层面来阐释,可谓深刻精到。事实上,文学作品是作家心智凝 聚、孕育的精神产物,是作家内在深层精神文化心理的外在显现,其所蕴含的思维 方式、价值取向以及对生活意义的体认,必然与作家所处地域的人文精神具有密切 的关系。 基于上述论述,笔者试图将苏洵置于区域文化的视野下进行审视、关照,以期 对他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在正文开始之前,有一些相关问题应予以说明。苏洵生于四川, “四川古称巴 蜀,所以四川文化的研究一般都称为巴蜀文化的研究。巴蜀文化有两种含义,狭义 的是指秦统一巴蜀之前还称为巴蜀时期的文化,广义的是指整个四川古代及近代的 文化。 ” 本文所称“巴蜀文化”就是广义的。严格地说,我们使用“巴蜀文化”这一概 念,主要是出于“区域文化”这层涵义,而与考古学意义上所说的“巴蜀文化”相 距较远。我们的落脚点乃在文学,引入“巴蜀文化”是为了更好地阐释文学活动而 搭建一个平台。再者,因为我们主要讨论“巴蜀文化”对苏洵的影响,所以把“巴 蜀文化”的时间下限定在苏洵生活的宋代。同时,在论及“巴蜀文化”时,也不准 备将巴蜀所有的物质、精神成果都纳入讨论范畴。我们只注重那些与文学有较多关 系的文化因素,并分析这些文化因素对区域文化精神,即所谓的“巴蜀文化精神” 的影响。进而探讨在这种特定文化精神的熏陶下,苏洵的文化心理是如何形成的, 并分析这种文化心理对其散文创作的影响。 以内涵外延极为丰富的文化来解释苏洵,听来不免让人感到有“蹈空”之嫌, 使人觉得这不像是正宗的学术命题。但经笔者反复思考,蜀地文人往往能在文学发 李浩: 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第 4 页。 严家炎: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总序 ,李怡: 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 ,长沙:湖南教 育出版社,1995 年,第 2 页。 袁庭栋: 巴蜀文化通志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 8 页。 论巴蜀文化对苏洵散文创作的影响 4 展的转捩关头大显身手:汉代“不师故辙” 的司马相如自不待言;唐代陈子昂高 蹈先行,开有唐一代诗文变革之先声,所谓“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 ; 宋代苏洵在诗文革新中名闻天下。蜀人总能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这种情况 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与蜀人受巴蜀独特文化精神的熏染有极大关系。缘此,笔者 不惴浅陋,以区域文化为视角,结合人文地理学及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以“文 化心理文学”为论文框架,通过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在理论与文本相结 合的基础上对苏洵加以阐释。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年,第 15 页。 第一章 巴蜀文化的主要精神特质 5 第一章 巴蜀文化的主要精神特质 要以一句简洁明了的话来准确、全面地概括任何一种文化的特征,对中外文化 学者来说,这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可以通过具体分析影响 某一文化形成的重要地理、人文因素,进而把握该文化的主要精神特质。钱穆先生 说: “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穷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有分别,而影响其 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 ” 那么,就让我们循着这一思路来考察 巴蜀文化的主要精神特质。 巴蜀北走秦陇,有剑阁栈道之险,南下荆湘,有瞿塘、滟滪之虞,西奄峨嶓, 山水襟东,自成藩篱。 “其地四塞,山川重阻” , 无一坦途与外界相连。 “蜀道难, 难于上青天”是其艰难交通状况的生动写照。在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下,蜀人 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传统。蜀地历来“好祀鬼神” ,巫风强劲,盛行鬼神崇拜 与宗教信仰。 华阳国志 蜀志载: “民失在于征巫,好鬼妖。 ” 宋人石介也说: “蜀 人生西偏,不得天地中正之气,多信鬼诬妖诞之说。 ” 中国历史上有史可按的最早 术士乃苌弘。 史记封禅书记载: “周人之言方怪者自苌弘” , “苌弘以方术事 周灵王,诸侯莫朝周,周力少,苌弘乃明鬼神事。 ” 庄子外物说: “苌弘死 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 华阳国志序志也有“周苌弘之血变成碧珠” 的记载,虽然表述不尽相同,但意思基本一致。人们之所以把方术大师苌弘与蜀 地联系起来,这与蜀地历史久远的巫鬼方术和浓郁的原始宗教文化氛围关系极大。 巴蜀虽然闭塞,但是物产富饶,向来号称天府,史籍于此多有记载。 汉书 地 理志称: “巴、蜀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民食稻鱼,忘凶年忧,俗不 愁苦。 ” 华阳国志也曰: “其山林泽渔,园囿瓜果,四节代熟,靡不有焉。 ”11历 代文人也有同样的看法,陈子昂说: “国家富有巴蜀,是天府之藏。自陇右及河西 诸州,军国所资,邮驿所给,商旅莫不皆取于蜀。又,京都府库,岁月珍贡,尚在 钱穆: 中国文化史导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年,第 2 页。 (唐)魏征等撰: 隋书地理志第 2 册,北京:中华书局,1973 年,第 830 页。 (唐)魏征等撰: 隋书地理志第 2 册,北京:中华书局,1973 年,第 829 页。 (晋)常璩撰 刘琳校注: 华阳国志校注 ,成都:巴蜀书社,1984 年,第 286 页。 记永康军老人说 , (宋)石介: 徂徕石先生文集 ,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第 105 页。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第 4 册(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 年,第 1322、1535 页。 (西汉)司马迁撰: 史记封禅书第 4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第 1364 页。 (清)王先谦: 庄子集解 ,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第 237 页。 (晋)常璩撰 刘琳校注: 华阳国志校注 ,成都:巴蜀书社,1984 年,第 896 页。 (东汉)班固撰: 汉书第 6 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第 1645 页。 11(晋)常璩撰 刘琳校注: 华阳国志校注 ,成都:巴蜀书社,1984 年,第 176 页。 论巴蜀文化对苏洵散文创作的影响 6 其外。此诚蜀,国之珍府也。 ” 文天祥也说: “蜀自秦以来,更千余年,无大兵革。 至于本朝,侈繁巨丽,遂甲于天下。 ” 巴蜀这种自给自足、世外桃源般的良好生存 环境使得蜀人在形成自由、自然生命形态的同时,也逐渐养成了“夜郎自大”的张 扬、骄狂个性。 华阳国志载: “周失纲纪,蜀先称王。七国称王,杜宇称帝。 ” 由此可见,古老的巴蜀先民即具有标新立异的孤傲精神和强悍独立的人文个性。 巴蜀偏居一隅的地理位置再加上与中央王权的相对疏离,这两方面的因素导致 了中原正统儒学在巴蜀难以广泛流播。 “有周之世,限以秦巴,虽奉王职,不得与 春秋会盟,君长莫同书轨。 ” 如此一来,就使得蜀人“不晓文字,未知礼乐” ,从 而导致礼法在蜀地较为松弛。史称“蜀地僻陋有蛮夷风” , 此话虽不免有鄙薄边地 之嫌, 但也说明蜀地在民情风俗方面与中原有很大的差别。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汉 书载:蜀人“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讥刺。 ” 隋书则说: “小人薄于情礼, 父子率多异居。 ” 蜀人的这种立身行事显然与讲究忠孝伦理的儒家是格格不入的, 其信仰鬼神的好尚也与儒家所倡导的“不语怪、力、乱、神” 、 “未能事人,焉能 事鬼” 的观念大相径庭。 除了民情风俗与中原不同外,就是在治学方面,蜀人也有自己的传统,与中原 崇尚儒家的学说取径大不相同。 通过梳理我们就会发现, 蜀地虽然 “庠塾聚学者众” , 11但“励志坟典,游心圣奥”12的儒家经典的研习者却不多。汉代,蜀地的著名学者 是严君平,他“专精大易 ,耽于老 、 庄 。 ” 13易固然为儒家经典之一, 但是与道家的关系也甚为密切,占卜之术就与易有很大关系,至于老 、 庄 , 则完全是道家经典。唐代,蜀地著名学者首推精通“术数”的赵蕤,他的学术思想 主要体现在其代表作长短经中。 长短经一书注重辨析事势,强调因时制变,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 “是书皆谈王伯经权之要” , 14可见长短经并不是真 上蜀川军事 , (唐)陈子昂: 陈拾遗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92 页。 衡州上元记 , (宋)文天祥: 文山先生全集 ,北京:中国书店,1985 年,第 222 页。 (晋)常璩撰 刘琳校注: 华阳国志校注 ,成都:巴蜀书社,1984 年,第 181182 页。 (晋)常璩撰 刘琳校注: 华阳国志校注 ,成都:巴蜀书社,1984 年,第 181 页。 (东汉)扬雄撰 张震泽校注: 扬雄集校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年,第 244 页。 (东汉)班固撰: 汉书文翁传第 11 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第 3625 页。 (东汉)班固撰: 汉书地理志第 6 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第 1645 页。 (唐)魏征等撰: 隋书地理志第 2 册,北京:中华书局,1973 年,第 830 页。 论语述而 , (清)刘宝楠: 论语正义 ,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 年,第 146 页。 论语先进 , (清)刘宝楠: 论语正义 ,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 年,第 243 页。 11(元)脱脱等撰: 宋史地理志第 4 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第 2230 页。 12送龙昌期先生归蜀序 , (宋)文彦博: 文潞公文集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 1100 册,第 659 页。 13(晋)常璩撰 刘琳校注: 华阳国志校注 ,成都:巴蜀书社,1984 年,第 701 页。 14(清)纪昀总撰: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 3 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年,第 3047 页。 第一章 巴蜀文化的主要精神特质 7 正的儒学著作,故入四库全书子部杂家。宋初,蜀地学者陈抟“好读易 , 手不释卷” , 著 正易心法 ,深受宋太宗与宋真宗的赏识。同样,蜀人龙昌期也 学识渊博,著述宏富, 易经造诣颇深,但翰林学士欧阳修及知制诰刘敞等人弹 劾他“异端害道,当服少正卯之诛” ,因为他竟然称“周公为大奸” 。由此可见, 龙昌期的思想也绝对不会是正统的儒家思想。 巴蜀儒学式微,但却道家强盛。史载蜀地有“崇重道教”的风俗。 北史泉 仚传曰: “巴蜀事道,尤重老子之术。 ” 对于老子的思想,国学大师王国维有言: “我国春秋以前,道德政治上之思想,可分为二派:一帝王派,一非帝王派。 ” “前 者大成于孔子、墨子,而后者大成于老子。 ” 西出函谷关(一说散关)的老子最终 是否入蜀姑置不论,但他那种“非帝王”的思想与蜀人“好文讥刺”的性格特征无 疑是相通的,其“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也与蜀人追求自由、自然的生命形态甚相 契合。 人所共知, “道教就是把神仙思想、道家学说、鬼神祭祀以及占卜、符箓、禁 咒等巫术迷信综合起来的产物。 ” 巴蜀正是由于同时兼备上述条件,才成为道教的 发源地。汉末,张道陵自许为老子衣钵,在青城山传道,创五斗米教,被尊为张天 师。其孙张鲁曾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政经合一的地方政权,将老子的寡民思想付 诸实践。成汉政权的李雄重用道士范长生,也实行政教合一,史载当时“事少役稀, 百姓富实,闾门不闭,无相侵盗。国无威仪,官无秩禄,班序不别,君子小人 服章不殊。 ” 这一景象正是老子政治理念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阐释。宋初,四川是 道教主要流行的地区之一, “道教之行,时罕习尚,惟江西、剑南人素崇重。 ” 四 川的永康军青城山是道教的一方中心,每年在春季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道会。在利 州路的龙州(今四川平武南部) ,道教甚至占有主导地位,其民“岩居谷处,多学 道教,罕有儒术。 ” 加之成都、眉山一带自唐末五代起就是全国的刻书中心之一, 所刻多为“阴阳杂记、占梦相宅、九宫五纬” 等与道家有关的书籍。苏轼说: “士 (元)脱脱等撰: 宋史陈抟传第 19 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第 13421 页。 (宋)李焘撰: 续资治通鉴长编第 2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第 1750 页。 (唐)魏征等撰: 隋书地理志第 2 册,北京:中华书局,1973 年,第 829 页。 (唐)李延寿等撰: 北史第 8 册,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第 2331 页。 屈子文学之精神 ,吴无忌编: 王国维文集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年,第 237 页。 谭家健主编: 中国文化史概要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年,第 328 页。 (唐)房玄龄等撰: 晋书李雄传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第 3040 页。 (宋)李焘撰: 续资治通鉴长编第 1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第 603 页。 (宋)祝穆: 方輿览胜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 471 册,第 1065 页。 (宋)薛居正等撰: 旧五代史明宗纪第 2 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 年,第 589 页。 论巴蜀文化对苏洵散文创作的影响 8 大夫以佛、老为圣人,鬻书于市者,非庄老之书不售也。 ” 诸多道教书籍的刊刻和 传布自然加重了蜀地本来就浓郁的道教氛围。 通过以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道家道教在巴蜀文化中处于鲜明的地位,相对 说来,儒学则稍嫌淡薄。然而,在讨论巴蜀文化时,不少论者往往会援引汉书文 翁传 ,认为“景帝末” 守蜀的文翁对“巴蜀地区儒家思想的流传与普及” “起到 很重要的作用” 。 其实,对“文翁化蜀”这件事情应该客观看待:一者,汉承秦制, 在教育方面主要采取“以法为师” 、 “以吏为师” 的措施,所授多为律令,而并非 儒家经典;再者,汉初至文、景近七十年的时间里,主要是采取黄老无为的治国方 略。到汉武帝即位, “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说, 延文学儒者数百人” 之后,儒学才开始受到尊崇。所以, “文翁化蜀”这一说法在 很大程度上是反映了在文翁的倡导下,蜀地学风趋向浓厚,如果说它促进儒家思想 在蜀地的流行与普及,则似乎不妥。当然,作为华夏文化的子系统,任何一种区域 文化均包含着儒家思想,只是多寡不等而已,巴蜀文化也不例外。在探究巴蜀文化 时,我们既承认“儒家”因素这个共性,但更关注它“非儒家”的个性。蒙文通先 生认为,蜀人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并不笃信儒家学说。 诚为卓见。更为重要 的是,蜀人这种不恪守儒家道德的人文精神由于大量移民,尤其是秦汉移民的到来 而得到强化,从而成为巴蜀文化的一个十分明显的精神特质。 史载蜀地不断有外来人口移入, 华阳国志蜀志载,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公 元前 316 年) ,秦灭巴、蜀,因“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 ” 秦并六国及建 立中央集权后,为分化、转移与秦有隙的山东诸国的对抗力量,打击关中豪强大族 势力和消除不安定隐患, “辄徙其豪侠于蜀” 。 蜀地出名的富豪卓氏和程氏即为显 例。 史记货殖列传载: “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秦破赵,迁卓氏。程 郑,山东迁虏也。 ” 秦始皇为了达到思想文化上的整齐划一, “别黑白而定一尊” , 于是“车同轨,书同文” ,并实行文化专制,其强硬措施除焚书、坑儒外,还有一 议学校贡举状 , (宋)苏轼: 苏东坡全集 (下) ,北京:中国书店,1986 年,第 399 页。 (东汉)班固撰: 汉书文翁传第 11 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第 3625 页。 袁庭栋: 巴蜀文化志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 141142 页。 (西汉)司马迁撰: 史记秦始皇本纪第 1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第 255 页。 (西汉)司马迁撰: 史记儒林列传第 10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第 3118 页。 蒙文通: 巴蜀文化的特征 , 四川大学学报 ,1959 年,第 5 期。 (晋)常璩撰 刘琳校注: 华阳国志校注 ,成都:巴蜀书社,1984 年,第 194 页。 (晋)常璩撰 刘琳校注: 华阳国志校注 ,成都:巴蜀书社,1984 年,第 225 页。 (西汉)司马迁撰: 史记第 10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第 3277、3278 页。 (西汉)司马迁撰: 史记秦始皇本纪第 1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第 255 页。 第一章 巴蜀文化的主要精神特质 9 项就是流放蜀地。 史记项羽本纪载: “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 ” 汉 书 高帝纪注引如淳曰; “秦法,有罪迁徙之于蜀、汉。 ” 正是由于这一缘故,商 鞅及尸佼的数千门客被流放蜀中。 “ (嫪毐)及其舍人,轻者为鬼薪,及夺爵迁蜀 四千余家,家房陵。 ” “养士三千”的“仲父”吕不韦也因嫪毐事件而被逐出朝廷, “与家属徙处蜀” 。 三国志蜀书 吕凯传引孙盛蜀世谱说: “初,秦徙 吕不韦子弟宗族于蜀汉。汉武帝时,开西南夷,置郡县,徙吕氏以充之,因曰不韦 县。 ” 秦始皇把这批“入则心非,出则巷议”的文化学者禁锢于“四塞之地” ,这 样,他们的“异端”学术思想就不至于大面积传播而动摇秦之万世基业。此后,在 相当长的一段历史中,巴蜀成为谪臣、罪徒的流放、逃亡之地:扬雄祖辈亡逃入蜀 ;据学者考证,汉初吕后的族人吕则、吕怠(台)皆因罪而徙于蜀地;汉文帝时, “徙淮南王之族”于汉嘉郡严道县 ;唐代李白之祖因避仇而入蜀;宋代苏洵的先 辈苏味道被贬入蜀 蜀地不仅是“离经叛道”者的最后归宿,同时也是人们于灾荒战乱之际首选的 避难所,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汉初,关中大饥,甚至出现“人相食” 的惨况,于是,汉高祖“令民就食蜀、汉” ; 11东汉末年也有大量移民入蜀, 三国 志 蜀书 刘二牧传注引英雄记说: “先是,南阳、三辅人流入益州数万家” ; 12逮到唐代,由于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唐廷被迫前后两次西行,其所引起的入蜀 移民为数自然甚巨,虽然没有确切数字,但是通过统计蜀中 43 个大姓,其中有 20 个就属唐代,而在这唐代的姓氏中,明确为唐僖宗时入蜀的竟达 14 姓。 13这足以说 明曾有大量的关陇移民随唐廷入蜀。刘琳先生曾撰文明确指出,宋代的苏舜钦、陈 尧叟、张商英、宇文虚中,还有苏洵之妻程氏等,其先辈均为唐中后期由中原迁蜀 (西汉)司马迁撰: 史记第 1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第 316 页。 (东汉)班固撰: 汉书第 1 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第 31 页。 按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之集解引刘向别录 : “楚有尸子,疑谓其在蜀。今按尸子书,晋人也,名 佼,秦相卫鞅客也。卫鞅商君谋事画计,立法理民,未尝不与佼规之也。商君被刑,佼恐被诛,乃亡逃入蜀。 自为造此二十篇书,凡六万余言。卒,因葬蜀。 ” (西汉)司马迁撰: 史记秦始皇本纪第 1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第 227 页。 (西汉)司马迁撰: 史记吕不韦传第 8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第 2513 页。 (晋)陈寿撰 裴松之注: 三国志第 4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第 1047 页。 (西汉)司马迁撰: 史记秦始皇本纪第 1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第 255 页。 汉书扬雄传载: “会晋六卿争权,韩、魏、赵兴而范、中行、知伯弊。当是时,逼扬侯,扬侯逃于楚巫 山,因家焉。楚汉之兴也,扬氏溯江上,处巴江州。 ” 罗二虎: 秦汉时代的中国西南 ,成都:天地出版社,2000 年,第 68 页。 (晋)常璩撰 任乃强校补: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199 页。 11(东汉)班固撰: 汉书食货志第 4 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第 1127 页。 12(晋)陈寿撰 裴松之注: 三国志第 4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第 869 页。 13 蓝勇: 西南历史文化地理 ,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年,第 32 页。 论巴蜀文化对苏洵散文创作的影响 10 的。 上述移民当中, 有不少人是属于先秦文化学术的传播者: 商鞅及其学派著作 商 君书是法家的代表;尸佼所著尸子 ,其思想倾向类似杂家,虽尊重孔子,但 也宣扬墨、名及法家的观点 ;吕不韦及其门人编撰的吕氏春秋更是杂家的集 大成者,其思想“兼取儒、墨、道、法、名、农、纵横、阴阳,所谓九流十家 无所不取,并试图加以统一。 ” 淮南王刘安自己本身就反对中央集权,由他主持编 写的淮南子也“属于杂家,以道家为主而杂取儒、墨、法、阴阳各派。 ” 其宗 旨是“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观天地之象,通 古今之事,权事而立制,度形而施宜。以统天下,理万物,应变化,通殊类, 非循一迹之路,守一隅之指。 ” 淮南子是以综合与兼容的态度对待诸学,并非 谨守儒家门墙。 秦汉时期入蜀的移民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和岷江下游, 这正是巴蜀文化生发 的核心地区。这一批批的外来者对蜀人自然会产生很大影响,所谓“玉在山而草木 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 他们所承载的自由、 “异端” 、 “不循礼法”等文化因子与 蜀人追求自由、自然的内在精神本来就形成价值同构,而他们的到来又使得这两种 遥相叠合的文化精神由神交进而面接,从而强化了巴蜀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崇尚自由 的精神品格。司马迁有言: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 ,只有在巴蜀特有的文化氛 围中,融合儒墨名法的吕氏学说才有继续流播的条件,当然,蜀地士人敢于反抗秦 始皇的文化政策和勇于坚守自己的文化个性也是吕氏学说得以流传的一个重要因 素。即使入蜀者为普通庶民,他们虽不能像文化学术者那样以著作的形式直接传播 思想,但其自身所附着的文化气息同样影响和塑造着巴蜀的人文精神。 在巴蜀文化的精神当中,最为明显的基质就是不重儒家的道德说教,而是强调 主体意识,追求自由、自然的生命形态,道家思维特征鲜明,注重现实人生的“有 情” ,不像儒家那样追求生命的终极意义。 刘琳: 唐宋之际北人迁蜀与四川文化的发展 , 宋代文化研究 (第 2 集)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 19 页。 谭家健: 中国古代散文史稿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年,第 156 页。 谭家健: 中国古代散文史稿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年,第 158 页。 谭家健: 中国古代散文史稿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年,第 174 页。 刘文典: 淮南鸿烈集解 ,北京:中华书局,1989 年,第 700 页。 蓝勇: 西南历史文化地理 ,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年,第 24 页。 劝学 , (清)王先谦: 荀子集解 (上) ,北京:中华书局,1988 年,第 11 页。 第二章 苏洵的文化心理构建 11 第二章 苏洵的文化心理构建 从文化上来看,所有个体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结构均包含着复杂的历史文化积 存,体现着对其区域文化模式的回应与再现。现代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表明,每个人 “落地伊始,社群的习俗便开始塑造他的经验和行为。到咿呀学语时,他已是所属 文化的造物,而到他长大成人并能参加该文化的活动时,社群的习惯便已是他的习 惯,社群的信仰便已是他的信仰,社群的戒律亦已是他的戒律。 ” 所有这一切进入 个体的记忆后,便形成个性鲜明的意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从而构建起一个带有特定 区域文化特征的文化心理。文化心理具有相当的稳定、恒久性,总是带着母体文化 和区域文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护理讲座题目及答案集
- (2025)全面质量管理知识考试题库带答案
- 未来五年焙烧电极毛坯市场需求变化趋势与商业创新机遇分析研究报告
- 未来五年锦纶长丝纺丝机市场需求变化趋势与商业创新机遇分析研究报告
- 未来五年汽车制动部件行业市场营销创新战略制定与实施分析研究报告
- 未来五年带式输送机托辊用电焊钢管行业市场营销创新战略制定与实施分析研究报告
- 煤矿安全教育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中国汽车拆解资质管理政策与再生资源利用价值评估研究报告
- 2025年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网络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总结分析
- 2025年及未来5年中国电加热器市场竞争态势及行业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 2025年甘肃省陇南市辅警招聘考试题题库(含参考答案)
- 介绍律师职业课件
- 文学稿酬供稿协议书模板
- 临床成人住院患者跌倒风险评估及预防-团体标准
- (2025年)安徽省蚌埠市辅警协警笔试笔试测试卷(含答案)
- 第三章变压器的结构讲课文档
- pbl教学案例课件英语
- (高清版)DB54∕T 0485-2025 《残疾人寄宿制托养服务规范》
- 2025秋季学期国开电大专科《理工英语1》一平台机考总题库珍藏版
- 电除颤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 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金融学类》专业生涯发展展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