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东晋隐逸诗是指东晋时期一切与隐逸有关的,以隐逸为主题的诗歌,内容包 括企慕归隐、赞美隐逸与隐士、描述隐逸生活与隐士生活环境、论述隐逸的意义 及价值、探讨隐逸的方式等等。根据诗歌主题形态内容的不同将东晋隐逸诗分为 以下几类:游仙隐逸诗、玄言隐逸诗、山水隐逸诗、佛理隐逸诗、田园隐逸诗等 等。 本文对东晋隐逸诗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绪论主要是对隐逸诗的来源、分类及哲理思想作探究。通过对东晋隐逸 诗研究现状的分析,来明确本论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先梳理东晋之前的隐逸诗发展情况,接着分析东晋隐逸诗的发展 嬗变情况,把东晋隐逸诗分为三个阶段,依次考察各个阶段的隐逸诗创作。 第二章通过第一章对各个阶段隐逸诗的分析,和对东晋之前隐逸诗的研 究,总结出东晋隐逸诗歌的诗歌特色。 第三章从社会政治背景、社会思潮、文学原因、诗人自身原因等几个方 面来探讨东晋隐逸诗歌特色的成因,揭示其在东晋出现的必然性。 第四章阐述东晋隐逸诗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它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东晋;隐逸诗;游仙;玄言;佛理;山水;田园 a b s t r a c t h e r m i tp o e mi ne a s t e r nj i nd y n a s t y ,i nt h i sp a p e r , r e f e r st ot h ep o e m s r e l a t e dt ot h ef a c to fr e c l u s i o na n dw h o s et o p i ci sa b o u tr e c l u s i o ni nt h i sp e r i o d t h ec o n t e n ti n c l u d e sa d m i r i n gr e c l u s ea n dr e d u s i o n , d e s c r i b i n gr e c l u s e s l i v e , d i s c u s s i n gt h ev a l u eo fr e c l u s e ;e x p l o r i n gt h ew a y o fr e d u s ea n ds oo n a c c o r d i n g t ot h ed i f f e r e n tt o p i c so fh e r m i tp o e mt h et h e s i si sd i v i d ei n t ot h ef o l l o w i n g s e v e r a lt y p e s :t h ep o e mw r i t t e nb ym e t a p h y s i c sl a n g u a g e ,t h ep o e ma b o u td e i t y t o p i c , t h ep o e me x p l a i n i n gb u d d h i s m , t h ep o e md e s c r i b i n gl a n d s c a p ea n dt h e p o e md e s c r i b i n gc o u n t r y s i d el i v e t h i sp a p e ri sm a i n l y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p a r t s :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i sm a i n l ya b o u tt h es o u r c e , d a s s i f i e a t i o na n dp h i l o s o p h y t h o u g h to fh e r m i tp o e m t h ep r o b l e m sh a v eb e e nm a d e c l e a rb ya n a l y z i n gt h e p r e s e n ts i t u a t i o no fh e r m i tp o e ms t u d y i ne a s t e r nj i nd y n a s t y c h a p t e ri :a f t e rc o m b i n ga n da n a l y z i n g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s i t u a t i o no f h e r m i tp o e mi ne a s t e r nj i nd y n a s t ya n db e f o r e ,t h ew r i t i n go fh e r m i tp o e mi n t h i sp e r i o di ss t u d i e di nt h r e es t a g e s c h a p t e r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h e r m i tp o e mi ne a s t e r nj i nd y n a s t y h a v eb e e ns u m m a r i z e db yt h ea n a l y s i si nc h a p t e ria n dt h es t u d yo fh e r m i t p o e mb e f o r et h i sp e r i o d c h a p t e r :t h r o u g he x p l o r i n gt h er e a s o n o ft h e s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f r o m s e v e r a la s p e c t s :s o c i a lp o l i t i c sb a c k g r o u n d ,s o c i a li d e o l o g i c a lt r e n d ,t h ef a c t o ro f l i t e r a t u r ea n dt h ep o e t st h e m s e l v e s , t h ei n e v i t a b i l i t yo fh e r m i tp o e mi nt h i s p e r i o di sp r o v e d c h a p t e ri v :t h es t a t u sa n d t h ei n f l u e n c e , a sw e l la st h er e s e a r c h 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 h e r m i tp o e mi ne a s t e r nj i nd y n a s t y a l ee l a b o r a t e d 【k e y w o r d s 】:e a s t e r nj i nd y n a s t y ;h e r m i tp o e m ;d e i t y ;m e t a p h y s i c s l a n g u a g e ;b u d d h i s m ;l a n d s c a p e ;c o u n t r y s i d e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 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 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周鲫飒日期:a 呷卑刁瑚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 规定。 作者签名霹酝艮导师签 期:加裤翊彭日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东晋隐逸诗研究 绪论 第一节隐逸诗的来源 一、由“隐”。逸”到隐逸 关于“隐逸”,从字源学上来看,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说文解字“阜” 部云:“隐,蔽也。”段玉裁注云:“! j i j j 部日:蔽、薷,小貌也。小则不可见,故 隐之i i l 日蔽。“。这就是说“隐”的意思是事物微小的样子,因微小而被遮蔽。而 说文解字“兔”部云:。逸,失也。”段注云:“此以叠韵为训。亡逸者,本义 也,引申之为逸游,为暇逸。”。就是说,“逸”指事物的亡失或人逃跑。隐”和 “逸”在最初是单独的两个字,有各自独立的意义,它们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和 后来我们所说的“隐逸”是不同的。 在后来的文字发展过程中,“隐”和“逸”相结合以指称隐居、隐士,这种 现象至少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如汉书何武传云:“吏治行有茂异,民有隐 逸,乃当召见,不可有所私问。” 这里的“隐逸”是动词,就是隐居的意思。后 汉书岑彭传云:。( 岑熙) 迁魏郡太守,招聘隐逸,与参政事,无为而化。”园 嵇康述志诗道:“岩穴多隐逸,轻举求吾师。” 这里的“隐逸”是名词性的, 指的是隐居之人,也即本文说的“隐士”。所以隐逸既可称隐居之人,也可指隐 士隐居这种不入世的行为。而隐逸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则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 在了,如论语中记载的隐士就有伯夷、叔齐、长沮、桀溺等人,他们都是以 不同的方式来隐逸。 从后汉书逸民列传开始明确为隐士立传,晋书隐逸列传始以“隐 逸”为题,以后的史书也多沿用此称呼来命名隐士传,“隐逸”遂成为隐居或隐 士的常用语。因而,本文所论述的隐逸也是最宽泛的意义上的,既可以指隐逸行 为( 隐居) ,也可指隐逸之人( 隐士) 。 二、隐逸诗的由来 隐逸诗的创作数量不少,但对于隐逸诗的概念,在文学史上并没有一个明 ( 汉) 许慎撰,( 清)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 9 9 7 年版,第7 3 4 页 同上,第4 7 2 页 ( 汉) 班同撰,汉书,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3 4 8 4 页 ( 宋) 范晔撰,( 唐) 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第6 6 3 页 戴明扬,嵇康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2 年版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东晋隐逸诗研究 确的定义。在定义“隐逸诗”之前,让我们先来探究一下它的来源。上文说到由 “隐”“逸”到“隐逸”的演变,但由“隐逸”到“隐逸诗”的转交,却没有明 确记载。隐逸诗”一词,最早出现是在钟嵘诗品对陶渊明的品语“古今隐 逸诗人之宗”中,虽未直接出现“隐逸诗”一词,但既有“隐逸诗人”一词,似 乎应先有“隐逸诗”的创作。才可以称为“隐逸诗人”。在太平御览卷五八 六有关陶渊明的品语中,已改为“古今隐逸诗之宗”,可能是撰者疏忽笔误,也 可能是“隐逸诗”一词己成为当时共识,现己不得而知。但在南宋罗大经鹤林 玉露乙编卷三中讨论。以学为诗”时,已明确提出了。隐逸诗”一词:“赵昌 父云:古人以学为诗,今人以诗为学。夫以诗为学,自唐以来则然。如呕出心 肝,掏擢胃肾,此生精力尽于诗者,是诚弊精神于无用矣。乃若古人,亦何尝以 学为诗哉! 今观国风,间出于小夫贱隶妇人女子之口,未必皆学也,而其言 优柔谆切,忠厚雅正。后之经生学士,虽穷年毕世,未必能措一辞,正使以后世 之学为诗,其胸中之不醇不正,必有不能掩者矣。虽贪者赋廉诗,仕者赋隐逸诗, 亦岂能逃识者之眼哉! 如自乐天之诗,旷达闲适,意轻轩冕,孰不信之? 然朱文 公犹谓:乐天人多说其清高,其实爱官职,诗中及富贵处,皆说得口津津地涎 出。可谓能窥见其微矣。嗟夫! 乐天之言,且不可尽信,况余人乎? 杨诚斋云: 古人之诗,天也;后世之诗,人焉而已矣。此论得之。”田其中对“隐逸诗” 的看法与笔者所要论述的隐逸诗,已经基本上一致了,即隐逸之人创作的不一定 就都是隐逸诗,出仕的官场中人也能写出优秀的隐逸诗,确定一首诗是否是隐逸 诗,标准是看它的诗歌内容,而不是诗作者。此后。“隐逸诗”一词就作为一个 专有名词被广泛使用了,如后来明代的孙一元在其诗集太白山人漫稿卷二就 把“隐逸诗”作为一个单独的门类列出来,把歌咏严光、徐孺子、陶渊明的几首 诗归到其中。 三、隐逸诗的分类 在了解了隐逸诗的来源后,再来看隐逸诗的分类。关于隐逸诗的分类情况,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文选艺文类聚文苑英华中收录的隐逸诗及其分类情 况,然后再做现代意义上的隐逸诗定义和分类。 萧统文选。中收录诗歌二十三类,其中隐逸诗占两类,即“招隐”和“反 ( 南宋) 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鹤林玉露,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1 6 2 1 6 3 页 ( 梁) 萧统编( 唐) 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1 0 2 7 1 0 3 1 页 2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东晋隐逸诗研究 招隐”,但诗歌数量并不多,“招隐”仅两题三首:左思招隐诗二首和陆机招 隐诗一首:。反招隐”仅录王康琚反招隐诗一首,而且都是晋代诗歌。三 首招隐诗都是一反汉代淮南小山招隐士征召隐士出山的主题,而变为寻 访隐士及渴求归隐山林。反招隐诗则是论述隐士存在的合理性,反对征召隐 士出山。由此可见文选对隐逸诗歌的分类标准是按照诗歌题名和诗歌内容。 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三十六的“人部”将“隐逸”作为单独一类,以先 事后文的方法,对隐逸理论、事迹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后列出了诗、赋、颂、 赞、箴、志、训、讥、碑、墓志、诔、吊、祭文、诏、敕、教、表、启、书等文 体的相关作品,其中共收录隐逸诗3 7 首,时间从魏到隋。其中以梁代诗歌最多, 有1 2 首;其次为晋代,1 1 首。以“招隐诗”为题的诗歌有7 首,都是晋代诗歌; 没有收入以“反招隐”为题的诗歌。其它有以“诗”“赠答”“逸民或隐士”“赋 得”为题,或是奉和诗、行旅诗,或以隐居处所为题。具体见下表 朝代诗歌总数 诗人 诗歌篇目 魏1 首阮瑶( 1 首)诗“四皓潜南岳” 晋1 1 首张华( 2 首)招隐诗、诗“栖迟四野外” 张载( 1 首)招隐诗 张协( 1 首)诗“结宇穷岚曲” 左思( 2 首)招隐诗二首 陆机( 2 首) 招隐诗、诗“寻山求逸民” 闻丘冲( 1 首)招隐诗 王康琚( 1 首)招隐诗 辛况( 1 首) 赠争甫谧诗 宋 1 首谢灵运( 1 首)越岭行溪诗 梁1 2 首粱武帝( 1 首)逸民诗 刘孝标( 1 首)始居山营诗 范云( 1 首)答句曲先生 吴筠( 3 首)诗三首“山际见来烟”。绿竹可充食” “具区穷地险” 任防( 3 首)答刘居士答何徵君诗赠徐徵君诗 庾肩吾( 3 首)赠周处士诗寻周处士弘让诗赋得 嵇叔夜诗 北周5 首周明帝( 1 首)赠韦居士诗 王褒( 2 首) 赠周处士诗和赵王隐士诗 庾信( 2 首)奉和赵王隐士诗穷秋寄隐士诗 陈4 首周弘正( 1 首) 还草章寻处士弟诗 周弘让( 1 首) 无名诗 ( 唐) 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6 4 1 - 6 4 4 页 3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东晋隐逸诗研究 伏知道( 1 首)赋得招隐 张正见( 1 首) 赋得落落穷巷士诗 隋3 首江总( 2 首) 夏日还山庭诗春夜山庭诗 王由礼( 1 首)赋得岩穴无结构诗 从上表中收录的诗歌来看,按内容来分,3 7 首诗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吟咏隐士及带有隐士性质的人物,如阮瑶诗“四皓潜南岳”、张华招 隐诗、诗“栖迟四野外”、梁武帝逸民诗、任防答刘居士答何徵君诗、 庾肩吾赋得嵇叔夜诗、张正见赋得落落穷巷士诗; 二是描述隐居生活和隐居环境,如张协诗“结宇穷岚曲”、刘孝标始居 山营诗、范云答句曲先生、王褒和赵王隐士诗、庾信奉和赵王隐士诗 穷秋寄隐士诗、江总夏日还山庭诗春夜山庭诗、王由礼赋得岩穴无 结构诗; 三是征召隐士出山。如闾丘冲招隐诗、辛况赠皇甫谧诗、周明帝赠 韦居士诗、伏知道赋得招隐: 四是希企隐逸,如张载招隐诗、左思招隐诗二首、陆机招隐诗、 诗“寻山求逸民”、王康琚招隐诗、谢灵运越岭行溪诗、庾肩吾赠周 处士诗寻周处士弘让诗、周弘让无名诗; 五是与隐士的交往,如王褒赠周处士诗、周弘正还草堂寻处士弟诗、 吴筠诗三首“山际见来烟”“绿竹可充食”“具区穷地险”、任防赠徐徵君 诗。 从上述对诗歌的分类可见,艺文类聚比文选的收录标准要宽泛的多,它 是按照诗歌内容来收录的,凡是与隐逸和隐士有关的诗歌都可以收录进来,所以 它不仅包括招隐诗,还有许多与隐士有关的诗歌;时间也不限于一个朝代,而是 从魏到隋。 在文苑英华卷二三零、二三一、二三二中,三卷诗下的“隐逸”列“徵 君、居士、处士、山人、隐士”诗共2 0 3 首。以诗歌题名中的隐士类型来分类, 其中徵君诗2 1 首,居士诗1 0 首,处士诗7 6 首,山人诗5 4 首,隐士诗4 2 首。 除了明确题为任防( 1 首) 、庾肩吾( 1 首) 、庾信( 2 首) 、王褒( 2 首) 、周弘正 ( 1 首) 、周弘让( 1 首) 、周明帝( 1 首) 的九首诗之外,其他大多数诗的作者 都题为前入;而且时间界限也不明显,不如文选和艺文类聚的诗歌收录 ( 宋) 李叻编,文苑英华,中华书局1 9 6 6 年 4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东晋隐逸诗研究 那么的明确,因此不足以作为分类标准和依据,但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参照文选艺文类聚文苑英华中关于隐逸诗的分类,我们可知隐逸 诗就是以隐逸为主题的诗歌。但隐逸诗仍没有一个明确的内涵和外延,随着隐逸 文化研究的深入,对隐逸诗的界定和分类也成为研究的热点。我们来看一看现代 学者对隐逸诗的定义和分类的研究状况。 台湾学者洪顺隆在由隐逸到宫体国中将隐逸诗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认 为“广义的隐逸诗,应包括游仙诗、山水诗、玄言诗、田园诗等,但上述游仙诗 等也是隐逸情绪的副产品,可是他们并不是以写景为主,就是偏重于吟咏抽象道 德理论这里我指称的隐逸诗是狭义的,以歌咏穷约生活,企慕古时的高士、 隐者、逸民,向往山林、江海、农耕、渔钓等世外幽境,甚至以宦达为俗累,以 隐逸为高尚的思想等作品,故所谓隐逸诗也者,必是直接触及隐逸本质或者概念 的篇什。”并在研究中把六朝隐逸诗分为三类:“一、由客观的立场、正面描绘隐 士生活以及隐逸志趣,并表现企慕之思,崇仰之意;二、以客观的立场,以相反 的角度刻画隐逸生活和环境;三、以主观的立场写隐逸生活,述栖遁之情,颂逸 民之趣。”其中对反隐思想类的诗歌没有考虑。在其后的六朝题材诗系统论o 中对隐逸诗的概念有更为完善的表述,并将其分为“慕隐反隐”“隐思”三种, 将反隐类诗歌包括进来,但又忽略了以描写隐居生活和隐居实践的为内容的作 品。沈禹英在其论文六朝隐逸诗研究。中认为“隐逸诗”可引申为“隐逸希 求诗”和“隐逸生活诗”,并将“隐逸希求诗”分为广义( 广隐诗) 与狭义( 狭 隐诗) 两种,隐逸生活诗归为纯隐诗,然后把狭隐诗和纯隐诗作为其研究内容。 这种分法与洪顺隆的大同小异,而且她说的广义、狭义、纯隐的界限难以准确把 握,分类时易出混乱。 漆鹃汉魏六朝隐逸诗研究o 中认为“凡以向往和歌颂隐逸生活为主题的, 描写隐士不入仕的人生行为、思想和言行或者抒发这种隐逸情怀的诗作,都可称 为隐逸诗。这样一来,隐逸诗的范围就比较宽泛了。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汉魏六 朝时期,招隐诗、反招隐诗、专门吟咏隐士以及部分以歌咏高蹈尘外为主题的咏 洪顺隆由隐逸到宫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 9 8 4 年,第4 - 1 5 页 洪顺隆六朝题材诗系统论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编魏晋南北朝文学论集南京 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第2 2 页 沈禹英六朝隐逸诗研究,台北:国立政治大学,1 9 9 3 年,第1 - 5 页 漆鹃论汉魏六朝隐逸诗,西南师范大学,2 0 0 5 年,第2 - 3 页 5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东晋隐逸诗研究 怀诗、赠诗、山水诗、田园诗、游仙诗等抒情诗,都可以称之为隐逸诗。这些诗 作无论以什么样的体裁出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全诗以向往和歌咏隐逸为基 调,主题是抒发超世情怀。并且具备以下任一条件:一、描写隐逸生活二、表 现隐逸思想。”此论文对隐逸诗的定义是可以的,但对隐逸诗的分类没有明确, 她只是说明了什么样的诗歌可以称为隐逸诗,并没有对其分类。 霍建波在隐逸诗研究国中认为“凡是具有一定份量的隐逸思想的诗歌, 都可称之为隐逸诗。隐逸诗中隐逸思想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 、因 时局混乱、仕途险恶等社会问题而表达避世归隐愿望、寻求人生归宿的;( 2 ) 、 向往山水、田园的自然美景而甘愿终老于此的;( 3 ) 、描绘种种高雅行径、闲情 逸致等有关隐士生活情调的;( 4 ) 、直接发表对于隐居、隐士等有关隐逸问题看 法的;( 5 ) 、尽管诗中没有明显的隐逸思想,但因其言外之意能够被后人文人多 次在论及隐逸问题时作为典故引用的,等等。具有以上任何一个方面的内容,并 且该内容占有一定份量的诗歌,都可称之为隐逸诗:当然一首隐逸诗可兼有以上 几个方面的内容,这是不言而喻的。”并根据主题形态的不同,将隐逸诗分为游 仙隐逸诗、招隐诗、田园隐逸诗、山水隐逸诗、佛理隐逸诗、吏隐诗等几种类型。 他所说的一定份量没有明确,在度量上难以把握,要依照具体诗歌具体对待,但 是有的诗不同的入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因而难免会有分歧。而且忽视了反招隐 诗这类诗歌。他对隐逸诗的分类也很有新意,本文以此作为东晋隐逸诗分类的参 考。 许晓晴在其论文中古隐逸诗研究 中将隐逸诗定义为“诗歌内容方面与 r 隐逸行为、思想有关的,以隐逸为主题的中古诗歌。按隐逸诗歌内容将隐逸诗分 为描述隐居生活与环境、吟咏隐士、企慕隐逸、征隐士出山、探讨隐逸价值等类 型。还从诗题上分为带题识的隐逸诗和不带题识的两种,前者指招隐诗、反招隐 诗、隐士诗、赠逸民诗、逸民吟、赋得招隐诗等;后一类指以咏怀、咏史、奉和、 应教、应令等为题的隐逸诗。”这篇论文对隐逸诗的定义比较合理,是从诗歌内 容和诗歌主题两方面来定义,本文对东晋隐逸诗的定义借鉴了此论文观点,把东 晋隐逸诗定义为就是东晋时期一切以隐逸为主题的,有关于隐逸的诗歌。 综合上述的研究,本文所要论述的东晋隐逸诗就是东晋时期一切与隐逸有关 霍建波隐逸诗研究( 先秦至隋唐) ,陕两师范大学,2 0 0 5 年,第5 页 许晓晴中古隐逸诗研究,复旦大学,2 0 0 5 年,第9 页 6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东晋隐逸诗研究 的,以隐逸为主题的诗歌,内容包括诸如企慕归隐、赞美隐逸与隐士、描述隐逸 生活与隐士生活环境、论述隐逸的意义及价值、探讨隐逸的方式等等。并根据诗 歌主题形态内容的不同将东晋隐逸诗分为以下几类:游仙隐逸诗、玄言隐逸诗、 山水隐逸诗、佛理隐逸诗、田园隐逸诗等等。本文对隐逸诗的划分是按照诗歌内 容和主题形态来的,而不以诗歌作者身份来定。所以本文所说的隐逸诗不仅包括 隐士所作的诗歌,也包括官场中人的诗歌,只要其诗歌内容与隐逸有关。 第二节隐逸诗的哲理思想来源 说起隐逸诗的哲理基础,一般学界认为有儒家和道家两派。儒道两家思想中 都有对隐逸的论述,儒家先是周易开启了有关隐逸思想的理论先河,接着论 语中也有许多有关隐逸思想的语句,他们提倡的是阶段性和手段式的待时之隐。 道家对隐逸思想的论述主要是集中在庄子中,他们主张的是终身性和目的式 的适性之隐。 一、周易中有关隐逸的思想 周易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很多的方面大多都发源于此,南怀瑾在老 子他说中称周易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根本,哲学中的哲学,经典中 的经典”回。是很有见地的论断。周易被视为儒家十三经之首,后道家又把周 易老子庄子并称为。三玄”,因而它是儒道两家都信奉的经典,对儒道 两家的思想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有许多语句被后世作为隐逸理论而广泛引用, 可谓是中国隐逸理论的先导。 周易中有关隐逸思想的表述主要集中在遁卦和乾卦中。遁 卦其卦辞说:“遁,亨,小利贞。”彖日:“遁,亨,遁而亨也。刚当位而应, 与时行也。小利贞,浸而长也。遁之时义大矣哉! ”陆德明解释说:“遁,隐退也。 匿迹避时之谓。”。孔颖达周易正义日:。遁者,隐退逃避之名。” 也就是说 遁卦是说明隐逸之事的,而且点明隐逸是为了避时,隐退匿迹来避时保身。 对后世的隐居避祸有先导作用。乾卦中的巨龙先是。潜龙勿用”,接着“见龙 在田”,然后小心的“终日乾乾”,有时。或跃在渊”,最终。飞龙在天”。其中蕴 涵着与儒家相通的隐居待时的隐逸精神。 南怀瑾著老子他说复巨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3 4 6 3 4 7 页 马振彪遗著,张善文整理周易学说,花城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3 2 7 页 阮元十三经注疏( 上) ,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4 8 页 7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东晋隐逸诗研究 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它指出了隐居是另一条人 生之路,即以隐居为人生的归宿和目的,而不仅仅只是待时的手段。蛊上九: “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指出了一条与出仕相反的人生之路,即隐居,隐逸自 适,保持志趣清虚高尚。这与礼记儒行:“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 中的儒者形象是一致的。履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就是说人只要能 够处于谦让退避的位置上,就可以避免危险和灾难;而隐居之人就是与世无争, 怀抱中正,所以可以吉利,没有危险。大过象:“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 立不惧,遁世无闷。”说明隐居生活充实的,愉快的。“独立不惧”就是坚守真理, 以隐居自乐,不苟同于世俗。“无闷”,即自足自乐,不因为世人不了解、不知道 自己而苦闷。这种思想与道家的追求自由的适性之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从上述简单的分析可以看出周易中的隐逸思想是相当复杂的,它不仅包 含手段式的待时之隐,还有以隐逸为目的的终极之隐。二者分别对儒家和道家的 隐逸思想有启发和引导作用,可谓是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 二、论语中关于儒家隐逸的思想 儒家一向是经世致用的入世精神的代表,主张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具有强 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尽管不被视为隐士,但记 载其与其弟子言行的论语中,却保留了孔子对出仕与归隐的态度,他对隐逸 问题的思考,他与隐士的接触及其对隐士的态度等等,这些都对后世士人的仕隐 观和中国的隐逸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有关隐逸思想的论述主要反映在论语。中这几条记载: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邦 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p 8 2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 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季氏p 1 们 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宪问汗1 4 5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述而嘲 君子哉蘧伯玉!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卫灵公p 1 6 3 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 而f t o 此节所引用的论语条目皆出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 9 8 0 版 8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东晋隐逸诗研究 从上述的记载来看,孔子关于隐逸的言论,都是围绕着“道”来展开的。“道” 的含义非常丰富,从社会角度讲,“道”是政治制度的公正合理,社会秩序的规 范正义,文化传统的正宗醇厚;从士的个人角度讲,它是高尚的品德、正直的人 格和自由的精神。孔子对“士”的主导精神概括为“士志于道”,他非常重视“道”, “朝闻道,夕可死也”( 里仁p 3 7 ) “道不同,不相为谋”( 卫灵公p 1 7 0 ) 等 等,他把能否行道作为士仕或隐的一个标准,“有道”和“无道”是士仕隐的分 界线。当“邦有道”时,则可以“仕”,可以“谷”;当“邦无道”时,则可以。卷 而怀之”,以“谷”为耻。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用行舍藏”的 隐逸原则,“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是其隐居的意义所在。刘宝楠论 语正义:“隐居求志,行义达道,若伊尹耕莘,而乐尧舜之道,及汤三品而行其 君臣之义,以达所守之道也。春秋之末,贤人多隐,故长沮、桀溺、接舆、丈人 皆洁己自高,不复求其所志,夫子未见之叹,正缘于此。然夫子处无道之世,周 游诸侯,栖栖不已,而又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隐者,即此隐居求志之谓, 非如隐丽果于忘世也。”。这个解释说明儒家所说的隐逸只是“邦无道”时的一种 等待“邦有道”的手段,而不是隐居起来就忘记了隐居的本意,一心只是“洁己 自高”,。不复求其所志”,所以隐居待时是儒家隐逸观的核心。同时他强调安贫 乐道,洁身自好,以人格的高洁来抵制富贵的诱惑,这对铸就隐士的高洁品格起 了巨大作用。 论语中记载了五则孔子与隐士的交往和接触,从孔子对隐士的态度和语 言,我们可以更清楚的理解孔子的隐逸观。 宪问”3 2 - - - - 微生亩谓孔子日:“丘何为是栖栖者与? 无乃为佞乎? ”孔 子日:“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宪问”3 8 一一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日:。奚自? ”子路日:。自孔氏”日: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 微子”5 一一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日:。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 往者不 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 之,不得与之言 微子”1 ”1 ”6 一一长沮“是知津也”、桀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 刘宝楠,论语正义诸子集成本第一辑,上海书店,1 9 9 6 年版,第3 9 5 页 9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东晋隐逸诗研究 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日: 。乌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易:交 换) 微子”5 7 一一孔子让子路再去见荷葆丈人,结果扫兴而返。至则行矣” 子路日:。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 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这是孔子与几位隐士的接触,孔子热心救世,为游说诸侯,忙得“席不暇暖”, 周游列国十四年,微生亩误会他“丘何为是栖栖者与? 无乃为佞乎? ”,认为孔 子是逞口才,才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孔子只是谦逊的称自己“非敢为佞也,疾 固也”,只是讨厌顽固不通的人,并非是逞口才。孔子因为这种行为,被石门司 门者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可见当时的隐士并不赞成孔子的救世行为。楚 狂接舆更是以歌讽刺孔子,长沮对孔子的行为更是不齿,不愿搭话,桀溺则劝子 路隐居避世,不要跟随孔子,孔子听后怃然日:“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 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他不赞成隐士隐居不阀世事,忘记隐居 求志的本意。而对荷绦丈人的冷遇,孔子还是对他表示了敬意。从孔子和这几位 隐士的接触,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隐士持尊敬的态度,但对他们不问世事,只 是一味的隐居,忘记了隐居求志,以待有道的本意持不同意见,他坚持隐居求志, 以待有道之邦的隐逸理想。 孔子对乱世中贤者的四种隐居之法,依次排列为避世、避地、避色、避言, 最高的是贤者的避世之隐。宪问呼1 5 7 3 7 子日:“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 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日:“作者七人矣。”此外,孔子还对符合这四种隐居方 式的隐士作了一个隐逸特征的分析。微子”8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 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 ”谓: “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 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此处的逸民, 不是指今天所谓的归隐山林、田园之入,而是节行超逸者,强调个人高洁的品行。 上述的隐士都不是隐居山林,遗世独立的世外高人,而是自食其力的过着世俗生 活的普通人,他们所隐的是才能,而不是其肉身。所谓的隐居也是相对于不在朝 堂而在民间而言,而不是说不在尘世问而隐居山林。有才能为官的人不在朝廷而 1 0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东晋隐逸诗研究 居于民间,这是隐居,这样的人才可称为隐士。 晚年的孔子一方面闭门著述,整理古籍,另一方面开设私塾,广收门徒,传 道受业,这种生活实质上就是一种归隐,孔子不但在理论上奠定了中国古代隐逸 思想的底蕴和基调,而且他本身也给后世士人提供了一种归隐的范式。 三、庄子中有关道家隐逸的思想 道家对隐逸思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庄子。中,可以说庄子学说不仅是道 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是集隐士思想之大成之作。道家隐逸思想的特点是“保 形、全身、养命、延寿”。因为道家是最注重个体生命的,追求人的绝对精神自 由和人格的独立。 庄子隐逸思想以“超越世俗、超越物欲、超越精神”的解脱为核心,追求无 欲、无为。以达到“心斋、坐忘、悬解、见独”的心灵解脱之道。庄子认为名利 对个体生命的束缚最为严重,。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 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 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骈拇) 为了摆脱名利等外物的俗累, 隐居不仕就成为逃避名利的一种方式。逍遥游中的许由拒绝尧让天下的理由 是“子治天下,天下既己治也,而我犹代之? 吾将为名乎? 名者,实之宾也。 吾将为宾乎?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 予无所用天下为!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让王在此基础上 又发挥想象,隐士们以各种理由拒绝出仕,道出了隐士不愿为外物所累的思想。 如子州支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善卷自得于“逍遥 于天地之间”的生活方式,入深山隐居;石户之农不愿为4 葆力之士”,携妻子 以入于海,终身不返;而北人无择因之投于清冷之渊,用自杀来拒绝出仕,洗脱 舜让天下之辱。由此可见,道家所主张的隐逸是通过隐逸这种生存方式来达到“达 生无累”的人生境界,来获得逍遥自适的人生体验。 庄子曾对儒隐加以评述:。隐,故不自隐。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不见 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智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 则返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圆 庄子的隐逸哲学是建立在虚无之上的,这种虚无包括对文明的反抗、对伦理 本节关于庄子的论述皆出自陈鼓应的庄子今译今注,中华书局,2 , 0 0 1 版 同上,第4 0 5 页 1 1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东晋隐逸诗研究 的叛逆、对智慧的痛诋、对欲望的排斥,乃至对整个生命感性存在的深恶痛绝。 他的理想是存在于与鸟兽同群的人物不分的原始的混沌之中。他注重自由自主的 精神状态,追求的是逍遥自由,不以外物为累的生命境界。因而道家的隐逸是以 隐逸为人生的终极目标,通过隐逸来达到“自适”的精神需求。 因而,周易开隐逸思想之先河,对儒道两家的隐逸思想有启发。隐逸对 儒道两家来说,都只是一种存身方式,区别就在于儒家的隐逸是等待“有道之邦” 的暂时的待时之隐,而道家的隐逸是追求自由、不为物累的终身的目的之隐,一 为手段,一为目的。先秦的隐逸思想经过儒道两家的理论阐释,对后世的隐逸文 化的成型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文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人格的建构都有很大 的影响,而其中的隐逸原型也成为后世士人竟相模仿的榜样。东晋隐逸诗不仅受 到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还和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佛教、道教和玄学思潮有关。 第三节研究现状及拟解决问题 之所以选择东晋隐逸诗作研究对象,是因为虽然目前对六朝隐逸诗歌的研究 逐渐成为学术熟点,而且关于六朝时期的隐逸诗研究的论文陆续出现,仅2 0 0 5 年就出现了3 篇学位论文,还有很多单篇论文。但还未见到专门关于东晋隐逸诗 研究的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对东晋隐逸诗的研究都是作为其六朝整体研究中的 一部分。如在2 0 0 5 年出现的几篇关于隐逸诗研究的学位论文中,都对东晋这一 阶段的隐逸诗有或多或少的论述,但都只是对其做了一番概述,并未全面深入。 对于东晋隐逸诗歌的研究仅仅限于对陶渊明、郭璞等少数几个人的诗歌的研究。 对其他的隐逸诗人及诗歌的研究尚未有太多的关注。霍建波隐逸诗研究是从 隐逸诗的几个类型上来分析先秦至隋唐的隐逸诗歌的,是以诗歌发展演变来作研 究的,没有专门对东晋这一时期作研究。只是从郭璞游仙诗、佛理隐逸诗等在东 晋时期较多出现的诗歌入手看东晋隐逸诗,没有对东晋隐逸诗作整体观照。许晓 晴中古隐逸诗研究将晋代整体作为隐逸诗歌的一个发展阶段,也没有对东晋 没作专门的研究。她从隐士诗歌和士人诗歌两方面来分析两晋诗歌,士人的隐逸 诗又按照诗歌内容分为四类。没有对东晋隐逸诗歌的发展嬗变作分析。漆鹃论 汉魏六朝隐逸诗也是将两晋作为隐逸诗歌发展的一个阶段来研究,但只是对两 晋的隐逸诗作了一个概述性的分析,也没有对东晋隐逸诗歌作出全面而深入的研 究。单篇论文多是对某个作家如陶渊明的隐逸诗歌做分析研究,在此不作赘述。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东晋隐逸诗研究 总体说来,目前关于东晋隐逸诗的研究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 一) 没有将东晋隐逸诗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对东晋隐逸诗缺乏全面的了解; ( 二) 对东晋隐逸诗人的研究仅限于陶渊明、郭璞等几人,对其他诗人及诗作没 有太多关注。论文数量少,研究热点集中在陶渊明、郭璞等人身上; ( 三) 对东晋隐逸诗歌的发展流变及分类情况还不明确。 鉴于目前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成果,本文拟对东晋隐逸诗做以下几个方面的研 究: ( 一) 理清东晋隐逸诗的发展嬗变的过程 ( 二) 选出每个阶段的代表诗人,分析其作品,通过分析看东晋隐逸诗的特色 ( 三) 从社会、思想、文学及诗人自身原因分析东晋隐逸诗的特色形成的原因 ( 四)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看东晋隐逸诗的地位及影响,指出其研究的意义与 价值。 通过上述的研究,希望可以揭示东晋隐逸诗的发展嬗变轨迹和风貌特征等, 对东晋隐逸诗可以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1 3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东晋隐逸诗研究 第一章东晋隐逸诗的发展嬗变 第一节东晋之前的隐逸诗概况 在对东晋隐逸诗歌的发展嬗变作研究之前,我们先对东晋之前的隐逸诗作一 个概述,理清之前隐逸诗的发展演变轨迹。因为秦朝没有诗歌留存,所以我们将 东晋之前的诗歌分为先秦、两汉、魏晋( 西晋) 三个时期来看。 一、先秦隐逸诗歌的发轫期 ( 一) 诗经 隐逸诗歌最早可以追溯到被称为“我国诗歌传统的起点和源头”o 的诗经, 其中的考榘、衡门,一为歌咏隐逸情怀,一是赞美隐士,是学界公认的隐 逸诗。 卫风考集共三章十二句,兹录于下: 考檗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考巢在阿,硕人之蘧独寐寤歌,永矢弗过。 考檗在陆,硕人之轴独寐寤宿,永矢弗告 朱熹诗集传:“考,成也。桀,盘桓之意。言成其隐处之室也。陈氏日: 考,扣也;桀,器名。盖扣之以节歌,如鼓盆拊缶之为乐也。二说未知孰 是。山夹水日涧。硕,大。宽,广。永,长。矢,誓。谖,忘也。诗人美贤者隐 处涧谷之间,而硕大宽广、无戚戚之意,虽独寐而寤言,犹自誓其不忘此乐也。” “曲陵日阿,蓬,义未祥。或云,亦宽大之意也。永矢弗过,自誓所愿不渝于此, 若将终身之意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内蒙古煤矿安全培训课件
- 内蒙古安全技术培训课件
- 内蒙古地图课件
- 创思小博士课件
- 跨部门协作效率优化-洞察及研究
-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快乐读书吧笑与泪经历与成长同步+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学习任务单+ 分层练习
- 2025年部编版新教材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 化合价部分课件
- 极地极端环境下的环境监测与修复技术-洞察及研究
- 勾股定理说题课件
- 新能源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 国家奖学金申请答辩汇报
- 2025年“学宪法讲宪法”知识竞赛题库含答案
- 2024年辽宁省地矿集团招聘真题
- 2025年绿化工技师试题及答案
- 【《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爱尔眼科公司财务分析(数据图表论文)》13000字】
- 榆林市无人机管理办法
- 建筑公司安全管理制度范本
- 医保飞检培训
- 2025年教学设计与评估能力考试试题及答案
- 亚朵酒店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