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孟子的敬畏之心与当前社会道德建设.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孟子的敬畏之心与当前社会道德建设.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孟子的敬畏之心与当前社会道德建设.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孟子的敬畏之心与当前社会道德建设.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孟子的敬畏之心与当前社会道德建设.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孟子的敬畏之心与当前社会道德建设 中文摘要 当前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存在着信仰失落、道德失衡的现象,亟待道德 的重建,而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丰富的道德文化,则蕴含着可供当代借鉴的丰富 资源。孟子的心性说高扬人性之善,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倡导崇高的人生境界, 对于当前的伦理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孟子将道德的根据归结于天,借助人们 对上天的敬畏,树立起道德敬畏感,确立德性的内在需求。道德敬畏之心始终贯 穿着古代儒家道德传统。道德敬畏是开展道德实践的根本前提。就中国当代社会 的道德重建而言,从孟子关于道德敬畏的学说之中汲取有益资源,努力承接优秀 道德文化传统,应是一种极其有益的探索。 文章第一部分展开了对于当前社会道德现象的一般分析。从个体道德意识薄 弱和社会群体道德滑坡两方面来剖析当前社会道德失衡的严重性,考察到其原因 有社会结构的变迁、现代转型时期的偏颇和文化承继中传统的断裂等因素。 第二部分重点论述孟子心性说与道德敬畏感的关系。分析孟子心性说中道德 敬畏感的确立,提出道德敬畏是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内容,论证道德敬畏在人格 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围绕当代社会道德建设应该如何培养敬畏之心展开论述,提出要以 人为本,合理承继传统伦理资源,加强社会教育,力求民众认同而转化为内心信 仰,努力建设德性社会。 关键词:孟子心性说;儒学:道德传统;敬畏;道德建设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孟子的敬畏之心与当前社会道德建设 m e n c i u s n o t i o no fr e v e r e n c ea n dc u r r e n te t h i c a ic o n s t r u c t i o n w u l i n g o u ( c h i n e s ep h i l o s o p h y ) d i r e c t e db yd o n g p i n g a b s t r a c t c h i n a ss o c i e t y , a ti t sp r e s e n ts t a g eo ft r a n s i t i o n , i sf a c e dw i t hc o m e d o w ni n b e l i e fa n du n b a l a n c ei nm o r a l i t y ,w h i c hd e m a n du r g e n te t h i c a l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m e a n w h i l e ,c h i n e s et m d i t i o n a le t h i c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c o n t a i n ss p l e n d i dr e s o u r c e sf o r t h e m o d e r ns o c i e t yt os t u d ya n du t i l i z e m e n c i u s d o t r i n eo fh u m a nn a t u r e , w h i c hu p l i f t s g o o d n e s so fh u m a nb e i n g s ,s t r e s s e se t h i c a ls e l f - d e v e l o p m e n t , a n da d v o c a t e sl o f t y p h i l o s o p h yo fl i f e ,h a ss i g n i f i c a n tm e a n i n 笋t oc u r r e n te t h i c a lr e b u i l d i n g m e n c i u s b e l i e v e dt h ee s s e n c eo fe t h i c sw a st h eh e a v e na n dt h er e v e r e n c et oi tc a nn a t u r a l l y n u r t u r ei ne a c hi n d i v i d u a lv i r t u e sa n dr e v e r e n c ef o re t h i c s a c t u a l l ys u c ht y p eo f r e v e r e n c e ,r u n n i n gt h r o u g ht h eh i s t o r yo fc o n f u c i u st r a d i t i o n , c o m p r i s e sp i v o t a l p r e m i s e f o rd e v e l o p i n ge t h i c a lp r a c t i c e t h u s , i ts h o u l db e e x t r e m e l yf e a s i b l e a p p r o a c ht oc o n t e m p o r a r ye t h i c a l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b ye m b r a c i n go u rg l o r i o u se t h i c a l t r a d i t i o n sa n dt a p p i n gr e s o u r c e sf r o mm e n c i u s d o c t r i n eo f e t h i c a lr e v e r e n c e t h ef i r s tp a r to ft h ea r t i c l ea n a l y z e st h ee t h i c a ls i t u a t i o n so fc u r r e n tw o r l d f r o m t h ea n g l eo fw e a k e n i n gi n d i v i d u a le t h i c sa n ds o c i a lg r o u p s e t h i c s , t h ea r t i c l ea l s o a n a l y z e st h ep o n d e r a n c eo fu n b a l a n c ei nm o r a l i t yi nt h ec u r r e n tw o r l d , t h er e a s o n so f w h i c ha r et h et r a n s i t i o no fs o c i a ls t r n c t u r e , t h ep r e j u d i c ei nt r a n s i t i o n a ls o c i e t ya n d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b r e a ki ni n h e r i t i n gt h ec u l t u r e t h es e c o n dp a r te m p h a s i z e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m e n c i u s d o c t r i n eo fh u m a n n a t u r ea n dt h en o t i o no ft h er e v e r e n c et oe t h i c s , a n a l y z i n g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t h e r e v e r e n c et oe t h i c si nm e n c i u s d o c t r i n eo fh u m a nn a t u r e , m e n t i o n i n gt h a tt h e r e v e r e n c et oe t h i c si st h eh a r d c o r ei nt r a d i t i o n a le t h i c a lc u l t u r e , a n dd e m o n s t r a t i n g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er e v e r e n c et oe t h i c si ns h a p i n gm a i l sp e r s o n a l i t y t h et h i r dp a r td i s c u s s e sw a y st ob u i l du pt h en o t i o no ft h er e v e r e n c et oe t h i c si n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孟子的敬晨之心与当前丰t 会道德建设 s o c i a le t h i c a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 ,w i t hh u m a nb e i n g sa tt h ec o r e ,r e a s o n a b l yi n h e r i t i n gt h e e t h i c a lt r a d i t i o na n d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s o c i a le d u c a t i o n , w h i c ha i m sa ts e l f - i d e n t i t yo ft h e p u b l i c , a c c o r d i n g l yb e i n gt r a n s f e r r e dt oi n t e r n a lb e l i e fa n dw o r k sh a r dt oc o n s t r u c t e t h i c a ls o c i e t y k e yw o r d s :m e n c i u s d o c t r i n eo fh u m a n n a t u r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 e t h i c a lt r a d i t i o nr e v e r e n c ee t h i c a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孟子的敬畏之心与当前社会道德建设 引言 2 0 0 6 年论语经由一种“通俗演义”的方式而广受关注。2 0 0 6 年国庆期 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播出了于丹主讲的“论语心得”,她紧扣 当下生活。以个人感悟串联故事,对传统儒学经典论语展开了通俗、生动的 解说,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节目的热播也带动了于丹 论语) 心得一书 的热销。然而受到热捧的同时,也传来了一些质疑的声音。有观点认为,这种着 眼于大众传播而非学术解读的讲解方式,肆意曲解了经典,导致学术走向低俗。 还有人打出“孔子很生气”等口号进行抵制。 对于传统经典,不重学术考据而以情感体会方式开展的解读,是否会损害经 典本身、能否真正有助于其价值的落实,确实值得关注和探讨。但不可否认的是, 在追捧和质疑共存的局面下,一些传统经典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引发人们 的关注和思考,这是重要、而且值得肯定的事实。从中我们可以体察当代民众对 于传统文化的需求。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播并不缺乏社会基础,它也确实能 够为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丰富的资源。透过这一现象,我们或许可以得到 一些启发:振兴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价值,不能仅着眼于传统文化本身,而 应根据社会现实情况,探寻传统文化与现实需求的结合点,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 重建,发挥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有价值。 中国拥有数千年的优秀文化,然而近代以来传统文化一再被否定,以至于“反 传统”似乎成了传统。当代社会面临着传统流失、西方先进文化未得以良好吸收 的尴尬境地。当前所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不得不让世人高度重视。针对这一情况, 许多学者反思传统,试图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某些思 想资源。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价值”问题,成为长期来一直困扰着中国哲学研 究者们的难题。中国传统哲学对于现代社会究竟有什么样的意义? 究竟能帮助我 们解决什么样的难题? 学者们对此展开了广泛的探讨。 儒学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传统,在当代社会的价值探求显得尤为重要。新 儒家代表人物杜维明先生认为,就儒学作为过时的思想体系而言,它是死物;然 而就儒学的人文价值而言,它是有生命力的。“儒学在艺术、文学、历史和哲学 中的精神价值将会再度表现出它对塑造整个中国创造性心灵的影响”,将“作为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孟于的敬畏之心与当前社会道德建设 中国主要思想力量再度出现”。蒙培元先生认为儒家的德性伦理中有很多资源 可以成为全人类能够共同接受或遵循的普遍伦理的基础圆。汤一介先生认为“天 人合一”,。人我合一”、“身心合一”这三个哲学命题,对于解决当前人类所 面临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三大矛盾可以提供宝贵的思路和值得特别重 视的思想资源,对于建设和谐社会,谋求人类社会的和平共处有着积极意义 。 综合肯定儒学现代价值的观点来看,学者们分别围绕生存论价值、修养论价值、 社会和谐价值、世界和平价值、人文主义价值、生态哲学价值等等,进行了挖掘 和阐发,传统儒学的价值多向度地展示了出来。传统儒学的价值是否果真如此丰 富,对于现代社会的弊端是否果真能够发挥出奇效? 在论证儒学价值的同时,传 统价值的现代落实是必须要关注的问题。思想文化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李承贵先 生认为我们讨论儒学的现代意义,用意在于讨论它有什么样的资源和思路,针对 于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提示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向,又可以以何种方式来展开 回。儒学价值的现代落实应该有个途径、方式和限度的问题。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历经几十年的建设取得了诸多辉煌的成就。尤其在经济 方面所取得的长足进步、显著成果,令世人为之瞩目。然而我们在为物质经济成 果欢欣鼓舞的同时,却也关注到了颇多道德文明方面的缺失。当前,这种缺失已 经达到相当严重的地步,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观点认为。人们现象界中 的行为越轨只不过是内在精神世界价值认同危机状态的具象化” 。差强人意的 道德现状背后是人们道德信仰的缺失。道德信仰缺失源于人们对现有道德信仰体 系的怀疑、动摇和缺失。另外有观点认为“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中,在人们对道 德的理解中,道德的形上的终极关怀的价值在道德规范中消失了,这一消失构成 了道德建设的一个实质性的缺环”回。当前社会道德信仰缺失的原因,有待于我 们深入社会变化,进行全面的寻根究底,并在此基础上探求道德的形上的价值意 义,寻找道德最真实的动力之源。 儒学是人伦日用之学。针对道德失衡这一当前社会问题,一些学者转向寻求 传统的儒学伦理资源,主张人性善的孟子心性学说尤为受到关注,学者们认为当 杜维明:杜维明文集第4 卷,武汉出版社,2 0 0 2 年3 月,第1 9 5 页。 参见蒙培元:从仁的四个层厩看普遍伦理的可能件,中国哲学史,2 0 0 0 年第4 期 参见汤一介:儒学的现代意义,江汉论坛,2 0 0 7 年第1 期 参见李承贵: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 0 0 6 年第2 期 楮燕、江华等:社会转型中道德信仰的缺失与章建,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0 5 年第5 期 王为全: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中的形上缺失的分析,理论与改革,2 0 0 4 年第3 期。 2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孟子的敬键之心与当前社会道德建设 中有颇多思想可供当代借鉴。杨泽波先生认为:“性善论是儒家哲学的拱心石”, “正面意义主要表现在,它开创了心学系统,对形成好善恶恶,积极向上的民族 文化心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孟子的学说虽然诞生于两千多年前,但是“孟 子道德主体思想中对道德主体的人本关怀,道德本性的平等性思想,道德主体道 德本性内在超越的理念、修养途径和道德境界的追求,仍有现代价值”回。杨谦 先生认为:“孔孟的理想人格和成人之道的理论,是要把道德规范内化 到人的人格结构中,成为人的社会品质的主要内容,使人能够始终从人之为 人的意义上理解道德的价值和遵守道德的重要性。”圆孔孟人格理论表现出的 对人自身的深切关注,对人的生存意义、价值的深入思考,对人格尊严的高度重 视和对崇高道德境界的不懈追求,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积极因素。还有观点 认为,孟子“注重道德修养的主体至上性、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可以成为和谐 社会建设价值参考和归宿”田。因此,孟子这一学说可以构成当前伦理道德建设 重要的思想资源,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伦理支撑和伦理导向。 在传统渐失的当代中国社会,要重建人们关于道德的敬畏之心,重建社会的 伦理秩序,重新理解与阐发孟子心性学说的现代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在肯定孟子 伦理思想价值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关注到孟子所强调的道德自我完善的形上根源 问题。道德的根据何在? 借用周晓明的观点来说,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儒思想文化 所提倡的主体精神,“归根到底是一种以向宗教和宗法之天皈依为最终目标” 的。可见,作为道德主体的人,本身有着对“天”的敬畏。那么,孟子是如何 确立德性的内在需求的? 德性与敬畏有何关联? 敬畏之心是否也适用于当今时 代,有何现实意义,又该如何培养? 本文试图从“敬畏”的角度展开上述问题的 探讨,探索孟子伦理思想现代价值的落实。 一、当前社会道德现象的一般分析 人生活在世上,不仅要有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供给来维持基本生存, 杨泽波:性善论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 9 9 9 年第1 期。 王立云;论盂子的道德主体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学术交流,2 0 0 3 年第5 期。 杨谦:理想人格与成人之道,道德与文明,2 0 0 4 年第4 期。 鲍宇:孟子人学的价值诉求及其现代意蕴 ,高校社科动态,2 0 0 6 年第4 期。 周晓明:。人”与。天”前期儒家与自律精神的确立)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 0 0 3 年第5 期 3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孟子的敬侵之心与当前社会道德建设 还需要有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群体之间的协调关系以保障生存,需要精神方 面的依托以得到心理的安适。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担负着多重身份角色。既 有男女长幼区分上的性别年龄角色,也有基于人伦血缘的家庭角色,源于国籍的 公民角色,据于不同社会分工的职业角色等等,每一种角色也都有其相应的道德 要求。在社会人生的舞台上,每个人都置身于各种道德要求的综合约束之中。然 而,当前社会伦理道德的失衡却已经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道德缺失的现象,曾 在、并正在相当一些人身上发生。因而有人慨叹“人心不古”,有人惊呼“世风 日下”,还有人将当前的道德现象归为“道德断裂”或“道德危机”。“道德断裂” 或“道德危机”,这样的提法是否恰当姑且不论,它所折射出来的问题的严重性, 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有必要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全面探究,以 求对策。对于当前的社会道德现象,我们可以从公民个体道德意识和社会群体道 德现象两方面去把握。 1 个体道德意识薄弱 在当前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个体意识、效益意识普遍较强,往往关注自身多 过于他人。所谓的道德意识薄弱,体现于日常社会生活中人们道德意识的淡漠, 更多地顾及自身利益,而漠视自我在他人心中的道德形象。 中国无疑还是一个考试大国。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无数次考试。除在学 期间的各种小、中、大考之外,工作就业、职称评定、资质认定等等,也无一不 需要接受各种各样的考试。总之,林林总总,名目繁多。但应该说,考试的确是 保证公平公正的一个有效方式。然而,当前我们却面临着考试诚信的危机。考试 舞弊的现象泛滥于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当中,非但偷偷摸摸的个人作弊行为屡禁 不止,明目张胆的集体舞弊情况也并不少见。考试舞弊,甚至还衍生出一个“产 业”,帮助他人舞弊,居然成为替考的“枪手”、考试舞弊公司的生财之道。2 0 0 4 年震惊全国的河南濮阳三中高考集体舞弊案,正是一起以营利为目的,事先有组 织地收取考生钱财,考试中提供试题答案的恶性事件。其他类似影响恶劣的案例 也层出不穷。从成人高考到自学考试,从高考到研究生入学考试,考试净土的逐 步沦丧,在给社会敲响警钟的同时,也让人们在一次次震惊中变得麻木。非但作 弊者自身不以作弊为耻,人们对于作弊现象也变得不以为然,以至高校要将作弊 4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孟子的敬畏之心与当前社会道德建设 者开除都有人认为是小题大做。这也正是作弊之风愈演愈烈的原因所在。考试舞 弊泛滥可以说是社会上造假风气蔓延、诚信缺失问题在教育领域的折射反应。造 假的风气,势必会损害社会公正,而诚信缺失,必然影响到人们的内心信念,导 致道德信念的动摇。 中国国力的增强,世人有目共睹。然而经济实力的提高,并不意味着文明素 质的自然提升。近几年来,旅游作为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已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 常生活中。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2 0 0 5 年中国出境总人数达到3 1 0 0 万人次, 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超过1 2 亿人次。旅游事业欣欣向荣,中国正逐步向旅游大国 迈进。但是近几年国内外媒体对中国旅游者出游时的种种不文明行为的频繁曝 光,却让国人一再汗颜。有境外媒体将中国旅游者。大声吵闹、不重卫生、不守 秩序、不修边幅、不懂礼仪、不爱护环境设施”等行为,归纳为“吵、脏、抢、 粗、俗、窘、泼”七大陋习。“请勿喧哗”、。请勿随地吐痰”,“便后请随手冲水” 等特别针对中国旅游者的中文告示牌,出现在法国、德国、日本、泰国等中国人 的主要出境游目的地。更有甚者,一些国家还采取了隔离华人旅游团用餐,或不 接待华人旅游团等措施 。应该说这就是一种歧视,是对不文明者的歧视! 我们 不得不叹息:富起来的中国旅游者,怎么文明素质就没跟上呢? 但话说回来,这 岂止是个别旅游者的问题? 这些不堪的行为,并非单单出现在旅游者身上,旅游 者只不过是国民大众的缩影罢了。不文明的出游行为是国民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文 明素质缺失现象的浓缩与放大。 以上两方面的例子表明,当前国民的道德素质已薄弱到一个相当严重的地 步,亟待改善与提升。无论是诚信的失落,还是文明素质的缺失,抑或包括家庭 伦理在内的其他的一些道德问题,我们都可以看到其背后所蕴含着的道德意识淡 漠的问题。个体道德意识的薄弱,当前已凸现为国民素质的一个基本问题,是社 会道德建设必须予以关注的。 2 社会群体道德滑坡 个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有生命的个人。一定数量的个人通过一定社会 关系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即为群体。家庭、企业、部门、行业等等都属于群体。 o 参见李芳蕾:中国旅游者素质受指责,人民日报海外版,2 0 0 6 年9 月2 5 日。 5 浙江大学颅i 学位论文孟子的敬畏之心与当前社会道德建设 个体道德意识薄弱,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是人们漠视道德,否定道德的约束性。但 无视道德的现象不仅在个体身上发生,也在很多社会群体中表现出来,从而导致 各种伦理道德问题的产生,引发了社会上某些伦理道德失衡的局面。其中,社会 公共道德与职业道德的滑坡现象尤为严重。 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美德。但这一美德似乎正在逐渐 消失。以公交车让座为例,越来越多“有需要”的乘客,面l 临着“无人让座” 的境遇。“癌症老人苦求让座” 的事例发人深思。患有肺癌的七旬老人朱祥林, 一次在公交车上为求得一座,向众人苦苦哀求,却没人理会。尽管售票员帮忙发 起过四次动员,尽管老人自己手持病历苦苦哀求十多分钟,但却非但没换来座位, 还受尽冷漠的眼神。据老人说,这样的经历并非偶然,每两周一次的医院复检, 路途上总是一座难求。公交车上少有人让座,这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为此,一 些地区还创新地推出了物质激励让座的举措。可是这种有点变味的“创新”能起 到张扬社会公德的作用吗? 充其量是当前社会风气之下的无奈之举罢了。 宠物扰民问题,也是当前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这也同样折射了一些人社会 公德心的缺失。宠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越来越普遍,但它们给主人带去欢 愉的同时,却也给其他人带来了很多困扰。以狗为例,过度吠叫打搅邻居休息, 粪便污染环境,无序遛狗惊扰居民,流浪狗祸患等等都是常见的问题。即便是犬 只伤人,致人惊吓而心脏病发、或患上精神疾病的事例也并不鲜见。据 ,2 0 0 5 年 第5 期。 o 摩申白,孙春晨:伦理新视点转型时期的社会伦理与道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7 年1 1 月,第3 4 8 页。 1 2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孟子的敬畏之心与当前社会道德建设 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尽管遭到了破坏,但依旧保持着它顽强的生命力,保留了振 兴与弘扬的必要基础。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 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 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o ,我国的精神文化建设,需要立足于传统,将 西方文化中的先进因素与我们的民族文化积极融合,努力整合、发展出我们的民 族新文化。 关注人的问题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点尤以儒家思想最 为明显。人的问题一直是儒家关注的核心。孔子说“仁者,人也”罾,孟子说“仁, 人心也;义,人路也”国,以孔孟思想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整整影响了中国社会 两千年。可以说儒学是我国最重要的文化传统,它构成了中华民族基本精神价值 体系和伦理道德价值体系。儒学从对人的生存世界、意义世界的关切情怀出发, 重视社会的安定和谐,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努力成就道德人格。因而儒学在 现代社会仍有其积极作用,经选择可以转化为现代构建和谐社会的不竭资源。尤 其是孟子的心性学说,强调道德的自我修养,追求完善的人格魅力。对于当前严 峻的社会伦理道德冲突下的道德重建有着积极意义,有待进一步挖掘、阐发其现 代意义。 1 孟子的心性说 任何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的形成,都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产物。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诸侯恣行,暴政肆虐,局势动荡,民不聊生的年代。现实 生活的失序使得社会和谐遭到严重破坏。孟子以天下黎民苍生为念,继承孔子思 想,高举仁义大旗,而奔走游说,被后世尊称为“亚圣”。综观孟子,我们可 以看到全书洋溢着孟子以民为本、崇尚高尚人格、追求个体完善、以天下为己任 的崇高精神和不渝的救世情怀。提出心性说,是孟子对中国文化做出的最大的贡 献。在社会道德失衡的今日,心性说依然有其积极意义可供借鉴。丰富深刻的伦 理思想,可以让我们从中汲取营养,指导今日的道德重建。对于心性说,我们可 以从“心的善端”“反求诸己”“存心养性事天”这三方面来重新加以领会。 o 马克思恩格斯伞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 9 6 0 年1 2 月,第5 4 4 页。 。 礼记中庸第2 0 章十三纤汴疏,中华书局影印清阮元校刻本,1 9 8 0 年9 月 o 盂于告子上:第l l 章,杨伯峻:孟于译注 ,中华书局1 9 6 0 年1 月。 浙江大学硕t 学位论文孟子的敬畏之心与当前社会道德建设 ( 1 ) 心的善端 关于性,孔子只留下“性相近,习相远”一说,肯定了人有共同的本性,而 未就其善恶展开论述。到孟子所处的时代,思想界对于人性善恶问题展开了激烈 的争论。比如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也有观点认为“性可以为善,可以为 不善”或“有性善,有性不善”。孟子则主张性善论。但需要注意的是,孟子所 说的“性”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生而既有的性。我们可以通过下文孟子对“命” 与“性”的区分,来了解孟子对“性”的规定。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侠,性也,有命 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艾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 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意思是说,口之对于美味,眼之对于美色,耳之对于悦音,鼻之对于芬芳气 味,手足四肢之喜好舒适,这些都是天性,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将它们称为“性” 的,但所有这些的实现却有待于“命”,所以君子就不将之称为性。仁在父子之 间,义在君臣之间,礼在宾主之问,智慧之对于贤者,圣人之对于天道,虽然其 能否实现是有待于命的,但仁义却也原本出于天性,故而君子不把它们称作命, 而称之为性。由此可知,孟子所说的性的范围要小于一般所说的天性。 在孟子看来,人性只能是某种将人与其他的物种相互区别出来的东西,唯有 这种东西才标志了入的本质,他有一个著名的论断,那就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 者几希”。人与一般禽兽的区别并不在于渴饮饥食等生理刺激反应,差别只有一 点点,即所谓“几希”。因此,孟子并不是从人的一切本能来言性,而是将性限 定于异于禽兽的“几希”处。对于与生俱来的本能,诸如口、耳、目之欲,一般 虽然被称为“性”,但孟子认为它们的实现有待于命,不由心做主,故命之为“命”; 而仁义礼智的实现,可以由心做主,所以称之为。性”。前者是人之同于禽兽者, 后者是人之异于禽兽者。孟子从道德意义上对人和禽兽加以区分,人之所以为人 的特性,在于人的道德属性。 孟子性善论的根据在于心善。心与性是紧密联系的,心善而性善。需要注意 的是,孟子的“心”也有所特指。它并不包括认知等其他功能,而被严格限定在 道德方面,是道德之心。孟子认为此种道德之心人人固有: o 孟子尽心下,第“章。 1 4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孟于的敬畏之心与当前社会道德建设 侧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 皆有之;栩j 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 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为“性”规定了仁、义、礼、智四项基本内容。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 为有了这些道德属性。而这些道德属性,正是人心先天所固有的,并非外来强加 的。他说: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弦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 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孟子认为如同孩提之童知道爱其亲、长大一些后知道敬其兄一样,良知、良 能都是内心自然存在的,无须通过学习、思考就能够得到。善心是不学而能、不 虑而知的。 为了说明善心固有,孟子举了一个孺子将入于井的例子: 令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 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琨之,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四体。 这个例子说明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猛然问见小童即将坠入井中,任何 人都会产生惊恐、悲悯之心。施救行为并非是出于生理欲望的支撑或是利害的考 虑,而完全是真心的流露。心的自然呈现、随机而发,证明了心之本善,仁之端 是内在于心的。根据朱熹的解释,。端”为“绪”,即开始的意思。恻隐、羞恶、 辞让、是非,这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都源自于这四种感情。如 同人天生有四肢,人心天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的萌芽。孟子通过这样的说明,完 成他的了以“心善”言“性善”。 从性善的观点出发,可以推出这样的结论:尧舜之所以为尧舜,是因为具备 了人的善的本性;在本性上,尧舜并不比一般人多些什么,因而“尧舜与人同而” “圣人,与我同类者”;而人人本性都是善的,所以“人皆可以为尧舜”。“服尧 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回,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人人都可 以成就一番圣贤的事业。 盘一馐第第,第,上,上上丑下子心孙子告尽公告 于于于于孟盂盂盂, o 口0 o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孟子的敬畏之心与当前社会道德建设 ( 2 ) 反求诸己 孟子说性善,人人都有善心,但并不否定现实生活中人有善恶之分。这看似 与性善说有所矛盾,事实上并不矛盾。性善是由于人心有善端,孟子的四端说强 调人心天生具备了仁义礼智的萌芽,即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种情感。 这样,人就具备了善的萌芽,或者说具备了现实的善的可能性。但是,善的实现 还有待于善端的扩充。 人的身体是与生俱来的。但在孟予看来各个部分的重要性有所不同。 体有责贼,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九人 饮食之k 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 结合孟子对性的界定,就可以明白这里所说的体之“贵”、“大”是指心;而 体之“小”、“贱”则是指耳目口鼻等等。保养耳目口鼻之欲者为小人,而保养道 德之心者为大人。 人们之所以以只讲吃喝的人为贱,是因为其舍弃了本心,被欲望淹没本心。 在回答公都子关于大人、小人的疑问时,孟子具体阐述了为何会有“大人”和“小 人”的问题,从而引出了“反思”对于人的重要意义。 公都子问日,钧是人也,或为九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日,从其大体为大人, 从其小体为小人日,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日,耳目之官不思, 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 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思”有思考和反思两重意思,孟子则偏重反思。耳目等器官由于不会思考, 常会被外物所蒙蔽。而心则能反思,这种能力是“天之所与我者”。仁义礼智之 端内在于心,反思便能当下呈现,不反思则隐而不显,还会被耳目之欲逐去。人 人都有宝贵的善性,但人只有反思才能成就善性,不反思就不能成就善性。所以 孟子强调反思的重要性,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孟子的“思”也就是“反”。为了说明反思的重 要性,孟子还用了射箭的例子来说明。以射箭之人只有身正才能射中为喻,形象 地说明了为善之人只有身正才能为善。 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后发;发而不发,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o 孟子告子上第1 4 章。 o 孟子告子l ,第1 5 章。 。 孟子公孙丑上第7 章 1 6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孟子的敬畏之心与当前社会道德建设 人能够为善,在于人心的反思作用。而恶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舍弃了自己 的本心。对于恶的产生,孟子将之归结为两点:一是不良环境,一是利欲的影响。 二者都会使人舍弃本心。 首先是有环境的因素。 岁畜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 辫麦,播种而耕之,其地同,树之实又同,浮然而生,至于e l 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 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 人的天性是相同的,尽管不同年成会有不同的体现。丰收年成时,少年子弟 多懒惰:灾荒年成时,少年子弟多强暴。但这些并非是出于人的资质不同,而是 在于外在环境的改变。这个道理与大麦的收成是一样的。相同的种子、相同的播 种时间与相同的土壤,之所以会有不同的收获,是因为雨露滋润多少、土地肥沃 贫瘠不同的缘故。因而孟子重视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 其次,恶的存在还在于利欲对人的影响。孟子并不否定合理的生理欲望,否 定的是“以小害大”、“以贱害贵”。生命的自然欲望本身并不恶,但无穷的欲望 会导致对他人的侵害而成为恶。 由于耳目之欲对道德之心有侵蚀的作用,孟子要求要树立道德的本心,由本 心做主,满足合理的生理欲望,而不至被利欲所牵引。即“先立乎其大者,则其 小者不能夺也”。 因为恶是人对本心的舍弃,孟子高扬仁义,反对自暴自弃。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 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 而不由,哀哉! 。 仁是人类最安适的住宅,义是人类最正确的道路。人人都可居仁由义。仁义 内在于心,只要通过思虑反省,反求诸己即可。但却有人自己抛弃自己,舍安宅、 弃正路,而沦为恶人。这即是说,本心得以留存就没有恶,本心存不住就产生恶。 ( 3 ) 存心养性事天 孟子肯定人人都有道德的本心,本心是能够成就仁义礼智的发端,也就是说 人自然存在成就道德的可能性。然而内在于心的端倪若没有自反、不加以扩展, o 孟子告子上第7 章 o 盂子离娄上第1 0 章。 1 7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孟子的敬畏之心与当前社会道德建设 则会被蒙蔽而不显,因此需要保存的功夫。“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 之,君子存之” 。人与禽兽的区别,庶民与君子的区别,全在于。几希”的差 别,这“几希”之处,即是仁义礼智之善端。人或禽兽,因善心有无而分别;庶 民或君子,因善心留存与否而不同。君子善于存善心之善端,所以成为君子。故 孟子日:。饱食、媛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o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 其存心也”。 存心亦即养性。人虽有天生诚善之心,但是娇弱易损,故需好好保养。牛山 之木就是需要存心养性工夫的一个例证。 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 是莫日夜乏所息,雨 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 未尝有材焉,此岂山玉挂也哉?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一心哉? 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 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 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 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由梏亡之矣梏之反复,刖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 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耒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故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牛山曾经树木茂盛,但由于外来的破坏而失去了这一本性。倘若没有“斧斤 伐之”、“牛羊牧之”,再加之“日夜所息,雨露所润”,则能够恢复本性。同样道 理,人的行为无善可言,甚至与禽兽无异,这并非本性如此。只是良心被不断地 放逐和破坏,是良心未得滋养之故,而并非原本没有良心。所以只要能够“求放 心”,重新追回本心之善,即能回复到人性本身所固有的善美。 存心养性的功夫在于寡欲。由于耳目之欲对心存在侵害,因此寡欲就可以使 心受较少的牵连,而使本心比较容易呈露本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 寡矣。 道德修养需要存心的功夫,与存心相反的则是放心。放心,意为将本心放逐, 即不注意道德操守而丢失本心。孟子对此给予了强烈批判。家里的鸡狗丢失了, 人都知道去寻找,但却“有放心而不知求” 。本心丢失却不知道将其找回,这 孟子离娄下 第1 9 章。 盂子滕文公上 第4 章。 孟子离娄下 第2 8 章。 孟子告子上 第8 章 孟子堪心下第3 5 章。 孟子告子上,第儿章。 1 8 浙江大学硕上学位论文孟子的敬畏之心与当前社会道德建设 是人的悲哀。倡导“求放心“,也就是要求将心从利欲中解脱出来,恢复其本心 的主导作用,从其“大体”,成就君子。 存心养性是一个过程。仁义礼智的完善,还需要扩而充之,不断发展。 凡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迭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克之,不足以事父母。 恰如开始燃烧的火焰和开始奔流的泉水需要推动一样,四端如若得以充实, 则可以安四海、平天下,说明了性之善需要有将其完善的道德修养过程。为此, 孟子举了多个例子来论证,比如: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耕种五谷也好,掘井也好,都需要不断地努力。如若功夫不到,五谷不如次 米和稗子,未及泉眼的井则是废井。同样的,人心仅具备善端,只有不断将其扩 充,才能最终成就仁性。 尽英心者,知其性也知其牲,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 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对心作存养,且不断扩充,扩充到底,是为了“尽心”。心的善端,将其扩 充一分,则仁义礼智之性显现一分,故尽心才可以知性。而穷极自己的本心,就 会知道本心具有仁义礼智之端,也就知道了自己性本善;知道了自己性本善,也 就知道了这是天道自然之理。杨泽波先生解释道,存心养性事天即将仁义礼智之 端存于本心,就是滋养自己的诚善之心,也就是事奉而不违逆于天道之本然 。 孟子认为,人之安身立命在于对于道德的不断追求。 2 孟子道德敬畏感的确立 孟子的心性说主要是关于“成人”的学说,从人性本善出发,重点论证如何 成就人的道德人格。孟子坚信性善,容不得他人的性无善恶论或性自然论,是具 有深刻意义的。明代思想家吴廷翰评论说:“告子语是而意非,孟子义明而语犹 未究。要之,圣贤扶正立教,取其可以为天下后世训者,所以为正也。使告子之 1 9 页第目 年螂 往皈学大毓南毙蒜 ,第第第于 上,盂丑上上上 孙子心心: 公告尽尽波泽于子子子畅孟孟盂盂见参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孟于的敬畏之心与当前社会道德建设 说行,则人将以性为恶、为伪、为在外、为与物同,而人类化为禽兽矣。犹幸而 有孟子之说在,则人皆以性为善、为真实、为在内、为与物异、而仁义之道明, 人类不至于禽兽,其为功也孰大焉! ” 孟子是为社会进步,人心向上才主张性 善论的。有了孟子的性善论,人类才不至于沦为禽兽,仁义道德的现实弘扬才闪 耀着人性的光辉。 成就道德人格,还需要解决“道德何以必要”这一理论前提问题。道德何以 必要? 人为什么要做好人? 道德的根据问题,是几千年来一直困扰人们的难题之 一这一问题的解答虽非易事,但是探究道德的形上根据、论证道德的必要性, 无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当今时代,都是一项极其登要的工作。孟子在两千多年前, 依据当时的思维水平,就对此做出过论断,那就是:性善的终极原因在于“天”。 孟子正是通过“天”而确立起人们对于道德的敬畏之感的。 孟子的性善说,是以心善言性善。主张仁义礼智,我固有之,非由外铄;求 则得之,舍则失之。为了论证性善的终极原因是天,孟子引用了诗经中的诗 句。 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9 事物皆有其“则”,人们喜欢优良品德也是源于事物之“则”。事物之则来自 天,故人性善的根据是天。 孟子于是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 在孟子看来心的作用在于反思,若反思便能得到仁义礼智之端,而不反思就不能 得到。心之官何来呢? 那是上天赐予的。“此天之所与我者”就明确地宣告了天 是性善的形上根据。人的价值是天给与的。天在赋予人形体生命的同时,也赋予 了人以道德价值。但这种道德价值是要靠人自身去实现的。这里又有人的主体性 问题。“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的说法就从另一方面论证了天就是性善 的形上根据。人具有仁义礼智之心是天道自然的道理。当人穷极了自己的本心之 后,就会明白人的本心具有仁义礼智之端,知道人性本善,也就明白了这是天道 自然之理。因而要将具有仁义礼智之端的本心保存住,加以滋养,扩充善性,这 就契合了天道本然。 o 昊廷翰:吉斋漫录,吴廷翰集,中华书局1 9 8 4 年2 月,第3 0 页 o 孟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