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清末民初短篇家庭伦理小说(1).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清末民初短篇家庭伦理小说(1).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清末民初短篇家庭伦理小说(1).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清末民初短篇家庭伦理小说(1).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清末民初短篇家庭伦理小说(1).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清末民初短篇家庭伦理小说(1).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目:题目:论清末民初短篇家庭伦理小说 专业: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姓名:姓名:蒋康康 导师:导师:杨剑龙 摘要摘要 清末民初文学作为连接近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桥梁,其文学价值不容忽视。 它在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中介的作用, 为现代文学的发生 奠定了基础,也使中国文学更加具有“史”的概念。本文立足于清末民初的家庭 伦理短篇小说,是避开学术界普遍的宏观视角,将研究目光更加集中于某一类型 的小说来进行考察,并且依托于已有的大量研究成果,在清末民初小说宏观的背 景下,通过研究家庭与伦理小说,对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晚清社会中 不同阶层的家庭中的悲欢离合和各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以及他们之间的伦理 关系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了解清末民初人们的生活现状和精神状态。 清末民初时期的新小说家们在将小说努力推向文学高雅殿堂的过程中, 创作 的视角相当宽广,既与传统小说一脉相承,又将社会变化和发展体现在作品中, 成为研究这一时期社会状况的参考资料。 本文选取了三个家庭主题和三组家庭成 员关系作为代表,来考察家庭伦理小说在时代背景下表现出来的新特点;由于西 方叙事方式的引进对中国传统叙事方式的冲击最明显, 笔者则将研究眼光放在传 统叙事方式如何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完成实质性的转变上; 而作为中国文学发展 的一部分, 这段介于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之间的文学历史自从被越来越多的研究 者注意到之后,其承上启下的意义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也力图从上乘与下续 两方面来关注其独特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关键词:主题学;伦理学;自我调整;西方渗入;上乘传统;下启“五四” abstract the literature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lqderc) as a bridge is very important,it connectted latter-day literature and modern literature.it is an intermediary role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 transformation,the modern literature to happen to lay the foundation,at the same time, it made the chinese literature with the concept of history.aim to focus more research on a type of novel,this thesis based on the the family ethics short stories of lqderc and the existing of research results,in the lqderc novel background,through researching the family ethics short stories,to know the stories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member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from this,we can know the current life and spirit of it. in the process of writers made the novel famous,their view is very broad,not only continuing the traditional stories but als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embodied in the works, it as reference material to research the social status of this period.this thesis chose three themes and three groups of family relations with family members as a representative,to research the family ethics novels new characteristics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period; due to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narration mod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narrative mode is the most obvious impact,the author studied how the traditional narrative style chang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foreign culture;as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this literary history between traditional literature and modern literature since noticed by more pursuers, its essential link meaning also go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this thesis also wanted to pay much attention on this two aspects to research the unique literary value. keywords:theme;ethic;adjust by itself;the infection of western;continue the tradition;enlighten wusi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承上与启下:短篇家庭伦理小说的意义 61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论文中除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 成果。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 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承上与启下:短篇家庭伦理小说的意义 62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 规定。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本论文经答辩委员会全体委员审查,确认符合上海 师范大学硕(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要求。 答辩委员会签名: 主席(工作单位、职称) : 委员: 导师: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1 论清末民初短篇家庭伦理小说论清末民初短篇家庭伦理小说 绪论绪论 清末民初作为连接近代和现代的桥梁,它在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过程中起到了中介的作用,为现代文学的发生奠定了基础,不过这一时期的文学 价值长久以来并没有得到学术界足够的重视, 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文学作 品的艺术性完全掩盖在了现代文学的盛名之下,学术界更看重它的过渡作用;另 一方面是这一时期的资料稀少并且散落在各种报纸杂志中, 给研究者带来很大的 困难。但幸运的是,学术界(尤其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已经开始关注这段被 忽略的历史,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研究目光放在这一时期,寻觅现代文学的源头, 也使中国文学更加具有 “史” 的概念。 本文立足于清末民初的短篇家庭伦理小说, 依托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将研究目光更加集中于某一类型的小说来进行考察,旨 在对清末民初这一时期社会上各个阶层的家庭故事进行研究, 透视出在历史转折 期的大背景下家庭中的伦理道德观念, 令读者对这一时期国民的思想状况和精神 状态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于清末民初的短篇小说,已经有不少学者看到这方面的文学价值,并做出 了很多宝贵的研究:袁进的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细致地将短篇小说分成了晚 清和民初两个阶段来考察其特征。 他研究了晚清小说与传统小说相比在思想内容 和思想意识以及形式上的变化,民初小说在晚清小说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成为 向五四新文学短篇小说的过渡。作者指出,在小说的主题上,民初小说在某种程 度上继承了晚清对政治的关怀,同时,关注贫富对立,同情下等社会人民的不幸 遭遇,而在形式的运用上,民初小说吸取晚清小说做出的从传统到现代过渡的努 力,使小说在形式上更加成熟1。而袁健、郑荣在其编著的晚清小说研究概说 中,则以另一种研究眼光,将短篇小说分为文言笔记小说和白话短篇小说来进行 考察。对于前者文章提到陈汝衡的王韬和他的文学事业一文,在内容上多谈 封建社会男女的悲欢离合和才子佳人的艳遇, 只是造成了晚清一种记叙文的类型 2;对于后者,文章提到顾越的试论晚清的白话短篇小说 ,文章指出,晚清的 白话短篇小说继承我国古代短篇小说的优良传统, 同时为以后短篇小说的繁荣开 了先声, 五四时期反帝反封建的短篇小说就是延续了出现在晚清的以反帝反封建 1 袁进.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57-361. 2 袁健、郑荣编著.晚清小说研究概说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198.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2 为内容的短篇小说1。 总结阿英的晚清小说史 、时萌的晚清小说 、孟瑶的中国小说史 、 侯健的晚清小说的内容表现 、袁健、郑荣编著的晚清小说研究概说中的 各种观点,晚清小说繁荣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主要原因:首先是西洋文 化的逐渐渗入;其次是清政府屡屡受挫于外敌,国内一心一意救中国的知识分子 幡然思变,利用小说的教化功能,来作为唤醒国人的宣传工具;最后是新闻出版 业的发达。短篇小说由于其能充分反映社会的各方面的情况,并且表现手法丰富 而得到极大的发展。这其中,短篇小说题材的极大丰富也得到学者的重视。无论 是阿英的晚清小说史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 ,还是孟瑶的中国小说史 , 对晚清小说研究做出巨大贡献的学者虽然对小说划分的依据不同, 但是都没有涉 及到家庭伦理小说。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在月月小说中早已经开辟了“家庭 小说”专栏,但是这部分的内容没有引起学者们的注意,他们研究的眼光一直停 留在晚清造成巨大轰动的长篇章回小说, 这样的情况虽然给后来的学者留下了很 大的研究空间,但是关于这部分作品的研究资料却相当匮乏,也给研究工作造成 了一定的困难。青年学者段江丽最新的研究论著礼法与人情:明清家庭小说的 家庭主题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漏洞,它立足于中国古代家庭小说金 瓶梅 、 醒世姻缘传 、 林兰香 、 歧路灯 、 红楼梦 、 姑妄言 ,结合历史 文化与文学背景,考察传统家庭小说所表现出来的家庭观念、道德理想以及家庭 的阶层性特征等诸多问题, 并从文学发展演变过程的角度考察其对以前的家庭小 说的借鉴和对后来的家庭小说的启迪2。但是她的考察对象仍然是长篇小说,并 没有将出现在清末民初数量上远远多于长篇小说的短篇划入她的研究范围。 在所 涉及的研究资料来看,作品方面有于润琦主编的清末民初小说书系伦理卷 , 在理论研究方面有卞良君的明清小说中的家庭伦理观3和明清小说中的家 庭伦理观续论4在文中他主要论述了长幼伦理观、妻妾伦理观、以及主仆伦理 观,但是作者的立意只是基于研究伦理主题,对作品的选择显得随意,并没有对 选择的标准和范围作规定, 这也只能成为清末民初短篇伦理小说研究领域的一个 借鉴。 1 袁健、郑荣编著.晚清小说研究概说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199. 2 段江丽.礼法与人情:明清家庭小说的家庭主题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6.18. 3 卞良君.明清小说中的家庭伦理观j.延边: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年第三期. 4 卞良君.明清小说中的家庭伦理观续论j.延边: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年第三期.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3 清末民初的短篇小说之所以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这 一时期的作品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对中国传统小说有了一定的创新和超 越。对于小说中出现新的叙事方式,学者们都对此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季桂起、 庞金殿在论清末民初短篇小说的体式变革一文中,主要从近代以来中国文化 的变革为人们所带来的生活观念和艺术观念的变革来探讨问题形式发生变化的 原因。 文中详细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变革:首先是小说的叙事结构从重视故事 性情节的完整和统一,以对人物生平的微缩形式构成其基本的叙事框架,转向相 对淡化故事性情节,注重对生活横断面的截取,以具体的生活或心理片断构成其 基本的叙事框架;其次是小说的叙事方法从叙事角度常采用全知叙事,人称方式 往往是外在于叙事过程和叙事情境的第三人称方式,叙事时间大多是遵循单一的 按事件发生先后为顺序的线性时序, 转变为第一人称的参与式叙事和第三人称的 以人物叙述为主体的限制叙事大量涌现,叙事时间上大量采用倒叙、转叙、插曲 等叙述方式; 再次是清末民初小说在叙述体制上冲破了传统的外在叙述体制特征 实现了叙述格式的解放,如很多小说采用了一上来即进入叙述情景的方式,还有 很多小说特别是第一人称的小说,采用了以自述开头的方式,直接将读者导入本 事的叙述; 最后是小说的叙述视角的内向化趋势并导致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小 说的小说体式的出现“抒情小说” 。文章的最后还概括了清末民初短篇小说 在进行了这么多的体式变革后所形成的几种新体式:新闻体、杂文体、小品体、 对话体、散文体 1。 陈平原在研究清末民初短篇小说叙事方式的转变时显然思考得更深,他在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以全新的研究方式,对小说的叙事模式作了开拓 性的研究。他分别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在上编的西方小说的启迪与中国小说叙 事模式的转变中,他从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构描述了小说叙事模式转换 的轨迹;在下编的传统文学在中国小说叙事迷失转变中的作用中,他主要从传统 的创造性转化、传统文体之渗入小说、 “史传”传统与“诗骚”传统三个方面来 看中国小说在内部完成的自身的形式转化 2。 作为近代文学的一部分,清末民初小说理所当然地带有近代文学的特征,承 1 季桂起、庞金殿.论清末民初短篇小说的体式变革j.德州:德州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年 2 月第 21 卷第 1 期 2 郭延礼中西文化碰撞与近代文学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567.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4 续了古代文学的美学传统。刘勇强在其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中已看到了家庭 小说这一类型的作品,它认为金瓶梅的传统之后,家庭小说作为一种小说类 型的特点更加清晰,他详细分析了从金瓶梅到红楼梦中一系列家庭小说 的发展变化,并且以夫妻关系问题尤其是“惧内”的主题来考察醒世姻缘传 、 醋葫芦到林兰香 、 姑妄言 、 红楼梦 、 歧路灯中的家庭问题,为之 后家庭小说的研究分析提供了经验 1。段江丽的礼法与人情:明清家庭小说的 家庭主题研究将明清家庭小说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比较典型的长篇家庭题材小 说,包括金瓶梅 、 醒世姻缘传 、 林兰香 、 红楼梦 、 歧路灯五部作品; 二是比较典型的中短篇家庭题材小说, 包括 醋葫芦 、花柳深情传 、疗妒缘 、 雅观楼 、以及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中的部分篇章;三是其他较多描写家 庭生活而主题又偏离“家庭”较远的小说,如续金瓶梅 、 炎凉岸 、 金石缘 等。作者将五部长篇家庭小说从“世情”小说中独立出来,从家庭的视角对它们 进行分析阐释,突出它们作为家庭小说的标志性特征 2。袁健、郑荣在其编著的 晚清小说研究概说中,已经对这一论题有了很详实的叙述: “任仿秋的晚 清文学革新与“五四”文学革命 ,李兴武的中国近代文学的思想倾向及对“五 四”新文学的影响 ,管林的论中国近代文学的过渡性特点 、陈方的试论二 十世纪初期我国小说中的丑病现象兼及谴责小说及鲁迅小说的比较 等文章 虽然各有侧重点,但都肯定了清末民初小说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对“五四” 新小说产生了重大影响3,而牛仰山的论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与鲁迅的关系就 鲁迅早期文艺思想,前期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与风格等方面研究了近代文学与 鲁迅的关系4。而台湾学者林明德一方面看到晚清小说在结构、心理刻划、对话、 场景安排上力求超越传统章回小说的努力,开启了“五四”新文学的先河,另一 方面也看到晚清小说在小说艺术上存在很多不足5。 从难登大雅之堂的“小道”地位到被梁启超推崇为救国救民之根本,从文学 的边缘位置到逐渐被主流文化所接受, 从文人鄙视的文体格式到各种西式模式的 “试验田” ,短篇小说走过了一条不乏曲折经历的蜕变之路。 小说三谈中收录 1 刘勇强.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347-360. 2 段江丽.礼法与人情:明清家庭小说的家庭主题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6.15. 3 袁健、郑荣编著.晚清小说研究概说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 148. 4 袁健、郑荣编著.晚清小说研究概说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 149. 5 袁健、郑荣编著.晚清小说研究概说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 216.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5 了阿英(钱杏邨)的一篇未刊遗稿,文章认为: “在中国小说史上,有两个时期 是最突出的:一是唐朝的传奇小说,二是晚清小说。这两个时期小说的特点,就 是全面地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情况,和产生于当时政治、经济制 度急剧变化基础上的各种不同的思想。 ” 1而短篇小说在清末民初这个风云变化的 时代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也有其深刻的社会因素。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强烈震惊了一直骄傲自满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在惨 败中很快意识到与西方列强的差距,开始寻求救国的道路。梁启超看到国民思想 的落后,先后发动了“诗界革命” 、 “文界革命” 、 “小说界革命” ,形成了一场声 势浩大的改良主义文学运动。小说自从宋元话本之后就一直被文人视为“小道” , 但在梁启超的号召下,小说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他在论小说 与群治之关系中说: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 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 新 学 艺 , 必 新 小 说 。 乃 至 欲 新 人 心 , 欲 新 人 格 , 必 新 小 说 。 ” 2 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梁启超的小说理论是站在政治意义上的,他第一次 将小说与政治结合起来,在西方列强侵略和清政府无能的社会背景下,这篇看似 夸张的文章却真正扭转了国民对小说的态度。他于 1902 年创办新小说杂志, 阐述了小说必须改革的主张,将小说看成改良社会的有力工具,在梁启超的鼓动 下,大量以改良图治为目的的新杂志纷纷涌现。据不完全统计,清末民初时期的 小说从内容上可详细地细分为社会小说、政治小说、历史小说、科学小说、哲理 小说、冒险小说、侦探小说、理想小说、军事小说、教育小说、家庭小说、伦理 小说、爱国小说、滑稽小说、言情小说、奇情小说、武侠小说等等,虽然这种分 法并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而且不同的杂志其分类也各有不同, 但是从这些名目繁 多的小说种类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时期在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号召下,无论 是作家的创作还是读者的阅读兴趣都已经逐渐从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 邪狭小说 等向具有时代新特征的“新小说”方向转变。 小说的地位在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之后, 如何创作小说就成为摆在眼前的首 要任务,中国的知识分子认为要创造新的小说就不能再使用传统的文言文,而应 该用运用面积更广的白话文来进行创作。 新青年杂志在推动白话文运动的过 1 佚名.浅论宋元话本小说在中国小说发展中的重要影响.校园文学.2007. 2 梁启超学术论著集文学卷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531.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6 程中功不可没。陈独秀的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成为现代白话文运 动最初的动力。 新青年的号召得到了广大知识分子的支持,并且以新青年 为阵地, 开始了白话文创作的实践。 胡适进行试验的白话诗和鲁迅的 狂人日记 、 孔乙己 、 药 、 风波 、 故乡等最初的白话文文学作品都是发表在新青 年上,一大批文学爱好者受其感染,纷纷用白话文进行创作,形成一片生气盎 然的景象。白话文运动的发展,依托报纸杂志和印刷业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读 者群,使新思想和新文化得以扩大影响力,在普通群众中撒下启蒙的种子,使知 识分子期冀唤醒沉睡的国民的愿望有了实现的可能;另一方面,由于白话文的群 众基础更广泛,能够进行文学创作的人数也就急剧增加,作家群的扩充进一步促 进了文学的发展,在这样的条件下,短篇小说的发展也就呼之欲出了。 中国小说在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中,翻译文学功不可没。虽然在清朝乾 隆时期就已经刊行了“译印西洋小说” ,但那时的翻译主要还是与宗教有关,译 介过来的作品大多数是西方的宗教和科学知识,并没有重视对文学的翻译,这自 然是与当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热潮有关, 真正形成大规模的翻译热潮还是在晚 清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产生了 强烈的学习欲望,尤其是 1897 年严复译述的天演论 ,向中国输入了进化论等 当时最新潮的思想,大大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自此翻译之风盛行。据统计, 当时的翻译小说占晚清小说总数的三分之二1,可见当时的知识分子和读者对西 方文学的渴望。在中国的翻译领域,林纾是影响最大、贡献最多的翻译家,他的 一生总共译介小说 180 余部(学界对具体数量仍有争议) ,虽然其中不乏拙劣之 作,但其中有 40 多部是艺术成就相当高的名作,如巴黎茶花女遗事 (今译作 茶花女 ) 、 黑奴吁天录 (今译作汤姆叔叔的小屋 ) 、 块肉余生述 (今译 作大卫科波菲尔 )等,他的译作涉及英、法、美、德、日、瑞士、希腊、 比利时、西班牙等多个国家,向国内引进了大仲马、小仲马、莎士比亚、狄更斯、 塞万提斯、托尔斯泰等世界文豪的著作2,虽然由于林纾本身并不通晓外文,全 靠懂外文的人口头翻译而成,在翻译的过程中也会因自己的理解而有所更改,但 是他的译作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打开了了解西方文化和西方文学的窗口,同时, 由于译作中宣扬的反压迫、民主、科学的思想与当时国内反帝反封建的思想不谋 1 王旭川、马国辉.中国近代小说思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47. 2 程翔章、丘铸昌.中国近代文学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25.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7 而合,这样的契合自然更加激发了国内知识分子对西方的好奇。林纾的翻译是属 于意译,并没有依原样将西方独特的艺术手法引进过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 了他的翻译作品的影响力。周桂笙的毒蛇圈虽然被认为是最早一部直译的小 说,但是它的基本的框架仍然是中国传统模式,真正带领直译风气的是鲁迅兄弟 1。1908 年他与周作人合作出版域外小说集 ,他们打破了林纾将作品改为中国 古典传统小说的模式,将原作的文学形式和语言风格还原出来,呈现原作的本来 面目,这对一直以读中国传统小说的习惯来阅读外国小说的中国读者来说,无疑 是一种崭新的阅读体验。 说到近代西学的盛行, 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自清末开始的出洋留学事 业,其原始发动者是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容闳。他以一片爱 国赤诚,希望可以通过学习西学来改造中国,他认为派遣留学为最重要,这反映 在他的自著 西学东渐记 中所记载的教育计划和对国事的意见之条陈四事: “1、 中国自组合资汽船公司,资本职员均需中国自理,不得付外股及用外人为职员; 2、由政府选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学;3、由政府设法开采矿产;4、禁止教会 干涉词讼。 ”2值得注意的是,他特地指出: “此条陈之第一三四条,特假以为陪 衬,眼光所注而望其必成者在第二条。 ”第二条的原文如下: “政府宜先派颖秀青 年送之出洋留学,以为国家储蓄人才。派遣之法:初次可先定 120 名学额以试行 之,此 120 人中,又分为四批,按年递派,每年派送 30 人,留学期间限定为 15 年,学生年龄须以 12 至 15 岁为度。视第一第二批学生出洋留学著有成效,则以 后即用定为例,每年派出此数。派出时并须以汉文教习同往,庶幼年学生在美, 仍可兼习汉文。至学生在外国膳宿入学等事,当另设留学生监督二人以管理之。 此项留学经费可于上海关税项下提拨数成以充之。 ” 3基于此,曾国藩和李鸿章于 1872 年派遣 30 名学生赴美的尝试,正式拉开了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留美留欧留日 的历史。虽然留学事业中间有停止,但由于内忧外患,清政府仍旧派遣学生出洋 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主要是农工商矿等实业。除了清政府出资派遣留学生 以外,1903 年清政府开始鼓励官绅和贵胄出洋游历,虽然对贵胄的游学国家和 游学科目有所限制, 但此时游学的科目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实业, 政治、 语言文字、 1 管林、钟贤培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147. 2 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989.5. 3 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989.6.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8 天文算学、及一切测量格致之学,而 1907 年女子出洋游学之风盛行后,女子则 被允许学习音乐、游戏、体操等专门科目。这些留学生学成归国之后往往被授予 官职或被优先雇佣, 这些在国外多年的学生回国后成为西方思想和技术的主要传 播者,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他们将西学大规模地带入中国,对国人是一个巨大 的冲击,虽然清政府最初科技救国的预想并未完全实现,但是这却引起了国人对 外国的兴趣, 并且注意力逐渐从科技转移到政治和文学上来, 这就为后来 “五四” 运动打下了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以上涉及的各方面因素成为短篇小说再次振兴的富饶土 壤。早在 1905 年创刊的北京女报上就已经出现“短篇小说”的栏目,并且 已经刊登出逛永定门 、 还愿等短篇小说。要说到对短篇小说创作的倡导, 最值得一提的是创刊于 1906 年 9 月的月月小说 ,主编吴趼人不仅创作出了晚 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而且在杂志上身体力行地创作 了多篇优秀的短篇小说,它不仅在征文广告中专门提到短篇小说: “如有思想新 奇之短篇说部,愿交本社刊行者,本社当报以相当之利益,1”而且提出西方的 短篇小说是一种与长篇小说平行的独立小说体裁,其价值与长篇小说一样。阿英 的晚晴文艺报刊述略中说: “ 月月小说的主要功绩,却应该说是对短篇小 说的提倡。 刊载短篇小说之多, 开前此未有之局。 统计两卷所载, 吴趼人即有 人 镜学社鬼哭傅等十三种, 黑籍冤魂也是其中之一。天生僇有学究教育谈 和孤巨碧血记 。陈冷血有乞食儿女 、 破产 。萧然郁生有彼何人斯 。 共约二十余种。 可以说是当时中国新的短篇小说的发轫, 一种新的尝试。 ” 2而 1907 年小说林创刊号刊“募集小说”启事,就提出“篇幅不论长短”3;1908 年 的月月小说的第 14 号刊有“特别征文”启事,称“本社现欲征求短篇小说, 每篇约两三千字4” , 已经开始对短篇小说的字数有所规定; 1909 年的 小说时报 和 1910 年的小说月报杂志已将短篇小说放在长篇小说的前面5,说明当时不 但杂志重视短篇小说,读者也开始留意短篇小说独特的文学魅力。民国初年还出 现了礼拜六等主要刊登短篇小说的杂志,这意味着自乾隆末年短篇小说衰退 1 月月小说编译部.征文广告n.月月小说,1908(3). 2 于润琦主编.清末民初小说书系家庭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17. 3 于润琦主编.清末民初小说书系家庭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17. 4 于润琦主编.清末民初小说书系家庭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17. 5 于润琦主编.清末民初小说书系家庭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17.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9 之后又重新寻找到自己的位置。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延续和弘扬:短篇家庭伦理小说的内涵 10 第一章第一章 延续和弘扬:短篇家庭伦理小说的内涵延续和弘扬:短篇家庭伦理小说的内涵 1.1 短篇家庭伦理小说主题学研究短篇家庭伦理小说主题学研究 清末民初的家庭伦理短篇小说虽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而在创作思想和叙 事方式上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中西混杂的情况, 但是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毕竟是脱 胎于中国传统文学,而且新小说家们也大多是接受中国传统教育成长起来的,因 此其创作的着眼点还是延续了本国文学积累下来的主题内涵, 并且在此基础上发 展了这些主题,从而体现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倾向。 1.1.1 惧内主题惧内主题 惧内主题自古有之,从程季常的河东狮吼正式成为一个主题,到明朝冯梦龙 编纂的“三言二拍”中的部分篇章,再到醒世姻缘传将惧内主题上升到一定 的高度,期间写作手法逐渐成熟,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也更加丰满。清末民初的小 说家们的立场很明显, 他们没有继续沿着 醒世姻缘传 鬼神之说的路线向前走, 而是选择了较为客观的态度来看待这一主题。 振之的悍媳破家录通过几个生活中的小插曲来再现一个夫弱妻强的家庭 是如何一步一步在悍妻的泼辣性格下家破人亡的。 余伯刚和母亲章氏、 妻子沈氏、 女儿兰英、 儿子福如住在一起, 原本应该是一个幸福的家庭, 但是沈氏刁钻骄悍, 兰英又善弄长舌、颠倒是非,家中鸡犬不宁。婆婆章氏性格善良懦弱,经常受沈 氏的冷言冷语,余伯刚虽然孝顺,但是慑于妻威不敢言。作者给沈氏设定了三组 矛盾:首先是其和婆婆章氏的矛盾。这组矛盾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因为其 子福如,福如每日的饮食都由章氏照顾,或早或晚或快或慢,都会招致沈氏的谩 骂,不仅如此,每当章氏用饭,饭桌上就只剩下残羹冷炙,因福如与祖母亲厚, 原本就嫌恶婆婆的沈氏更是对其怨恨交加,尽管章氏在家做牛做马,仍然无法让 沈氏满意。沈氏自认为嫁妆丰厚,在心理上处于上风,这种心理状态直接导致了 第二个也是最难调和的矛盾。因为沈氏嫉恨福如与婆婆亲近,便把对婆婆的怨恨 加在福如身上,动辄打骂,章氏不忍见孙儿受苦,便带福如一起投靠已经出嫁的 女儿,因为福如的衣服落在家中,章氏向沈氏讨要,沈氏就诬陷章氏从家中偷窃 东西接济女儿, 女儿不堪母亲受苦, 只能将福如送回, 而章氏只能留在女儿家中, 有家不能回;其次沈氏和小姑的矛盾不是主线,但作者仍然安排了这组矛盾来进 一步刻画沈氏和家庭成员的隔阂,更充分地暴露出她性格的刁蛮。小姑因为可怜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延续和弘扬:短篇家庭伦理小说的内涵 11 老母亲的处境,便对沈氏好言相劝,沈氏不但不听反而出言辱骂,小姑慑于嫂嫂 的雌威,自此不敢回家探望。最后,沈氏和丈夫余伯刚没有正面和直接的矛盾。 他们的争吵主要来自于余伯刚为母亲的辩解,这自然令沈氏大发雷霆。余伯刚懦 弱怕妻,除了好言相劝实在不能有所缓解。既然是“破家录” ,那么我们来看看 作者安排的结局。当章氏投靠女儿后,沈氏因被家事所累,往往将怨气发泄在丈 夫和儿子身上,余伯刚抑郁而病,福如不久也因病夭折,沈氏痛心之余,又将这 份痛苦归罪在章氏身上,说是因为婆婆老而不死连累孙儿,余伯刚苦苦规劝不得 吐血而亡, 章氏得知噩耗也一恸而绝。 家族亲友将余伯刚的家产变卖厚葬了母子, 沈氏逐渐困顿沦为梳洗佣,仍痛恨着章氏。 这篇小说在清末民初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延续了醒 世姻缘传中的惧内主题。虽然以往写到惧内主题时,作者都没有给出合理的理 由甚至不曾提及其原因,论及到这一违反封建伦理“夫为妻纲”的反常现象时, 往往退归到醒世姻缘传的套路上,或是孽缘转世,或是带上神鬼色彩,但是 这一篇在继续探讨惧内主题的同时,也在尝试着为这种现象做出解释,这从作者 对沈氏的定位就可以看出来。沈氏出嫁时得到的妆奁就相当丰厚,小姑出嫁时的 妆奁也是借用沈氏的,这就令她自始至终在心理上占有优势,从而希望能在家庭 中拥有发言权,甚至凌驾于丈夫和婆婆之上。沈氏的泼悍一方面是因为她自身性 格的原因,但是作者有意忽略了对沈氏性格形成原因的分析,而着重强调外部因 素丰厚的妆奁。这种现象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情况有关,中国的婚姻一向强 调门当户对,双方的身份地位和财产数量要达成一定的平衡,这种外部因素的平 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中保持一定的尊重和平等关系, 而 外部因素一旦失去平衡,夫妻双方就很难保持平等的夫妻关系,最熟知的就是一 夫一妻多妾制度,除去传承子嗣这一目的,很多女子嫁为人妾,绝大部分是因为 家境贫困,这种物质财富方面的匮乏也直接导致在婚姻关系中处于弱势的地位, 而沈氏则恰恰相反,在家庭中她具有绝对的发言权,丈夫反而处于劣势,甚至是 家庭中的长者章氏也无法令沈氏有所收敛。其次,作者在写这个故事的同时,除 了继续探讨惧内主题外,还有一个更深层的涵义,那就是在家庭中女性意识的觉 醒。自古以来,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都是很卑微的,甚至根本毫无尊严可言,在 文学作品中,她们的面孔都是模糊而统一的,只是作为丈夫的附属品出现,没有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延续和弘扬:短篇家庭伦理小说的内涵 12 任何独立的性格,更别提成为主角。而在这篇作品中,沈氏成为绝对的主角,虽 然作者一直站在批判的角度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沈氏的行为, 但是我们却不难看 出,身为男性作者,已经开始正视家庭中渐渐萌芽的女性意识,尽管作者把沈氏 塑造成一个毫无是非观念和悔过心的泼妇, 但是他已经在尝试把家庭中传统的男 尊女卑的角色定位进行变动,把丈夫塑造成一个懦弱无能的人,为了令这一变动 看起来更加令人信服,他只能在描述沈氏性格时使其变本加厉,甚至超出人伦之 常。兴新学,女子上学堂,女性逐渐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价值,这在当时的社会是 一件非常进步的事情,无论男性怎么看待,这篇作品都不能不说是当时社会进步 的一个表现。 如果说悍媳破家录中男主人余伯刚自始至终希望以道理劝服沈氏的泼辣 刁蛮,却因为失败而更多得表现出无奈,那么竞庵、轶池的妒毒中的男主人 公鲍魁元则是典型的惧内之人。鲍魁元是浙江的富翁,因为膝下无儿女继承积下 的百万家私,年过半百后,因为身体疾病,就将事业托给亲戚朋友,谁知这些人 都是些奸猾游手好闲之辈,把生意抛诸脑后。鲍魁元听说之后,感叹无后之苦, 瞒着家中跑到上海偷偷安置了一房姨太太, 没多久姨太太从鲍魁元的一位至亲那 里得知他惧内的事实,心里有所忌惮,鲍魁元便以不会让太太知道、并另外给她 存钱为由安慰她,两个人恩爱地生活了一段时间,姨太太有了身孕之后,鲍魁元 更是喜上眉梢。然而好景不长,太太陈氏知道了此事,急急赶到上海来吵闹。书 中这样描述陈氏的撒泼: “三脚两步奔进里屋,不管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 首先把客堂的器具,打得雪花似的,不留一点。打毁以后,就嚎啕大哭起来,嘴 里骂着,还要寻什么死地,哭了一阵子,便一把将鲍先生摔了出去。 ”1而鲍先生 则是“吓得呆了,只得硬了头皮,堆着一面的笑脸,向陈氏婉婉地劝解。 ”2因了 陈氏以死相挟,鲍先生只得答应把姨太太送给别人,自己跟着陈氏回了家,自此 悔悔恼恼一病呜呼。鲍先生死后,他的侄子们为争夺遗产动了武,拖着棺材不让 下葬,陈氏并不放在心上,只管哭骂,而那鲍先生的遗产早在生前因陈氏管着不 让出去已被侵吞得大半,如今更是被瓜分得一毫不剩。 在“三纲五常” 、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熏染下,传承子嗣被看作是女性 最重要的责任, 如果妻子没有子嗣, 那么主动为丈夫纳妾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 1 于润琦主编.清末民初小说书系家庭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353. 2 于润琦主编.清末民初小说书系家庭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353.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延续和弘扬:短篇家庭伦理小说的内涵 13 在这篇作品中值得注意的是三个人对纳妾这一事件的态度。首先是正妻陈氏,作 者没有对陈氏的性格多加描画,也没有像振之塑造沈氏性格那样作出客观的解 释,只是一味地从别人的描述里强调她性格的泼悍,陈氏的正面出场只有一次, 而这唯一的一次出场就把她的形象定位了,除了泼悍之外,陈氏的面孔其实是模 糊的,唯一清楚的是她对丈夫纳妾的坚决反对态度。这种态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 下是出格的,作者之所以把陈氏的性格模糊掉而只注重夸大她泼悍的一面,想来 也是站在传统守旧的道德上所作出的判断。 我们不能片面地推断陈氏坚决反对纳 妾在本质上是她对于一夫一妻制度的自觉追求,因为作者没有直面这个问题,遗 憾的是,我们只能看到陈氏的态度,而没有办法探究内在原因,也没有办法得知 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家庭中的正妻对于丈夫纳妾究竟抱有怎样一种复杂的心态。 其次,姨太太的命运在这篇作品中完全是悲剧的性。这一方面是因为她被收为二 房,这完全是在躲避正妻的情况下发生的,她的身份没有被认同;另一方面也是 最重要的是,姨太太明知自己的身份没有被认同仍旧感到满足,这不能不说是女 性的悲哀。她对被纳为妾这一举动毫无异议,认可其理所当然,她看到鲍先生安 分守己的时候感到高兴和满足, 自己怀有身孕后, 又受到鲍先生物质方面的保证, 更加充满感激。女性这种自轻自贱的态度除去物质方面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折 射出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大众所认可的纳妾风气是相当普遍的。由于陈氏的插 手,鲍先生不得不把姨太太当成一件物品送给了一位读书人,她最后的结作者没 有交代,但是这位女性一波三折的悲剧命运却让人看到了传统陋习对女性的残 害。最后是大众对事件的态度。作者似乎始终站在故事之外,由鲍先生的侄子大 忠充当故事的叙述者,为了更加客观,作者还设计了另外的村民当旁观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