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论文)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探讨.pdf_第1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探讨.pdf_第2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探讨.pdf_第3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探讨.pdf_第4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探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摘 要要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有关协议的要求,2006 年我国金融业将全面开放。作为银行 主导型的金融体制国家,中国银行业将面临来自外资银行的严峻挑战,这些金融机 构不仅具有成熟和完善的经营机制,而且还具备较强的风险防范能力和竞争能力。 在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的前提下,如何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增强其竞争 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探讨的课题。 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两种经营模式进行比较,借鉴美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商业 银行混业经营的实践效果和经验,同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商业银行的现状,对我国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提出发展的思路和启发,使中国的银行业能从容应对外资银行的 竞争。 本文对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全面地总结和概括,通过对两种 经营模式的对比分析和优劣比较,指出混业经营已经逐渐成为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 势和潮流。通过对代表着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的美国和德国的金融混业经营模式和 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比较,为我国的混业经营模式提供借鉴经验。通过对我国银行 业的经营现状分析、与国外发达国家银行业进行对比分析以及探索混业经营的实例 的分析,阐述实施混业经营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混业 经营的发展模式。 结合上述分析,本文从尽快建立混业经营相关法律法规、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经营 机制的转化、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混业经营模式和提高金融监管水平等几个方面问 题对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混业经营 ii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request of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s relevant agreements, the financial circles of our country will be opened in an all-round way in 2006. as the banking system country of the leading factor type of the bank, chinese banking will face the severe challenge from foreign capitals bank, thes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not only have ripe and complete operating mechanisms but also capable of taking precautions against ability and competition in stronger risk. base on the premise that china has overall and open financial circles, its competitiveness is a subject to be probed into urgently in front of us how to improve the business efficiency, enhancement of the chinese commercial bank. this text uses practice result and experience of mixed operation of commercial bank of developed country such as u.s.a. and germany for reference through comparing two kinds of management modes of commercial bank, combine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our countrys conditions and commercial bank at the same time, propose thinking and inspiration of development to the management mode of commercial bank of our country, enable the banking of china to reply the competition of the foreign capitals bank calmly. this text relevant concepts with mixed operation to operating seperately been summarized and summarized in an all-round way, through comparing and analysing and comparing well and badly to two kinds of management modes, point out mixed operation has already become development trend and trend of international banking gradually. through until and industry who mixes finance of germany management mode and development course go on, analyze, compare on behalf of international banking u.s.a. of development trend, offer the experience of using for reference for mixing industry management mode of our country. analyze, and the foreign banking of developed country compare and analyse and explore the analysis of the embodiment of mixed operation through the management current situation to the banking of our country, explain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implementing mixed operation, find out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mixed iii operation of commercial bank of the suitabl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combine analysis described above, this text is from setting up th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mixed operation as soon as possible,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state-run commercial bank, explore, accord with our country real management mode of mixing etc. and raise financial supervision level several respect issue management mode go on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to of our country industry who mixes commercial bank. keyword: commercial bank; operation mode; mixed operation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1 1 引引 言言 1.1 研究的背景研究的背景 我国金融业现阶段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经营监管模式1,商业银 行业务的开展局限在传统的存贷款领域,主要面对国有企业从事基本的存、贷款业 务活动。而当今随着国际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混业经营模式已经成为 现代商业银行的主流。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有关协议的要求,2006 年我国金融业将全面开放,中国的银 行业将面临来自外资银行的严峻挑战,这些金融机构不仅具有成熟和完善的经营机 制,而且还具备较强的风险防范能力和竞争能力。面对国际金融界混业经营的趋势 和中国金融业尚未成熟的现状,要兼顾“控制风险”和“与国际接轨”是相当困难 的2。这种现实决定了中国不可能一下子全面推向金融混业经营,必须维持金融分业 经营和管制总格局相对稳定3。但从长期来看,我国应该采取金融混业经营的模式。 由于我国是银行主导型金融体制国家4, 银行业积极探索混业经营之路尤为迫切 和关键,只有逐步通过银行业实现混业经营,扩大我国银行业业务范围,进行多元 化经营,提高综合营运能力,创新金融工具,才能整合金融资源,提高金融资源的 配置效率,从而有实力与外资银行竞争,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完善的金融混业经营 制度。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问题,是我国商业银行改善经营效益的内在需要 目前,我国金融业还基本固守“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商业银行业务 的开展局限在传统的存贷款领域,主要面对国有企业从事基本的存、贷款业务活动。 但由于现在国有企业普遍效益低下,致使商业银行或是放款使不良资产高居不下, 信用风险高度集中;或是为了降低信用风险控制贷款发放,致使存差过大、资金使 用效率低下,再加上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步伐加快,商业银行出现了利率倒挂、 2 流动性过剩等问题,商业银行的经营亏损难以避免。商业银行采取混业经营模式, 有利于改善银行产品和服务单一的局面,通过多元化综合经营,提高经营效益,分 散经营风险。 2)研究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问题,是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需要 目前,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潮流,现代商业银行全面经 营证券、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业务。随着我国金融业将全面开放,中国的银行 业将面临来自外资银行的严峻挑战。正是由于我国银行业所面临外部竞争环境不断 加剧的压力和内在经营效益不断提高的需要,我国也在探索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之路。 比如在银行法律体系方面不断进行了完善,包括 2003 年 12 月 27 日十届人大常委会 通过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修订后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 尤其在商业银行法中第三条对商业银行可以的经营业务增加了“经国务院银行 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第四十三条“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 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从法律上对商业银行逐步推行混业经营埋下 伏笔,以适应和应对新时期金融发展的需要。 3)研究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问题,对我国商业银行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近几年,随着我国不断加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力度,商业银行的法人 治理机制正在逐步完善和建立,它们良好的资本充足水平、资产质量、经营业绩以 及风险抵御能力,具备一定的实现混业经营的条件。混业经营的实现,必将大大提 升这些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 综上所述,经营模式的转变成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和关键, 在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的前提下,如何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增强其竞争 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探讨的课题。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两种经营模式进行 比较,借鉴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实践效果和经验,同 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商业银行的现状,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提出发展的思路和 启发,使中国的银行业能从容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 3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混业经营逐渐成为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潮流,1999 年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实行分业经营半个多世纪的美 国也融入了混业经营的大潮流5。从世界 1000 家大银行的前 15 名来看,美国、德国 和日本三国占据了 8 个席位,如美国的花旗银行、美洲银行、jp 摩根大通和美一银 行,日本的锐穗金融集团、三井住友银行和东京三菱银行,德国的德意志银行,他 们代表着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从国际金融混业经营的模式来看,大致有三种基本模式。一是全能银行模式6, 商业银行全面经营证券、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业务,这种模式以德国为代表; 二是金融控股公司模式6,在相关机构之上设立金融控股公司,通过对银行、证券、 保险和信托子公司控股实现业务渗透, 这种模式以美国为代表; 三是银行控股模式6, 即商业银行通过对证券、保险和信托公司控股的形式进行业务的渗透和扩张,这种 模式以日本为代表。 美、日、德三国银行业的发展过程各不相同,但仍有起共同点和规律可循。第 一,它们都朝着混业经营的模式发展。如美国银行业经历了从混业经营到分业经营, 再到混业经营的过程。日本也是由专业银行制度逐渐向自由化、综合化发展7。德国 银行业则一开始就是混业经营发展起来的,其商业银行是全能型的银行8。第二,这 3 个国家的银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发生过危机或治理失当的问题, 这说明各国的银行 体制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缺陷。例如,美国 1974 年富兰克林银行失败,1980 年至 1992 年 1142 家储贷协会和 1395 家银行破产;日本自 1990 年以来 35 家以上金融机 构破产,不良贷款超过 1000000 亿日元;德国 1974 年赫斯塔特银行倒闭,1992 年欧 洲货币危机等。第三,政府在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4 日本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日本银行业的发展更多的靠政府直接推动、以人为 构造的方式迅速建立起来的。 1.3.2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 1)我国银行业体制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银行业体制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实行“大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整个金融业不存在 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问题,实质上是混业经营。 (2)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有 所提高,80 年代末期证券市场开始发展,四大专业银行相继从事证券业务和信托业 务,我国银行业进入全能型银行体制时期。但是由于个方面条件尚未成熟,特别是 证券市场发展的不足,全能型银行体制的实行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金融秩序 混乱,金融监管不力, “泡沫经济”产生等等。 (3)为了稳定经济金融环境,国务院于 1993 年颁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 决定 ,我国的银行业开始由“混业型”向“分业型”转变。1995 年,我国以商业 银行法的立法形式确立了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格局。其后,又相继颁布了证 券法和保险法 ,构筑了中国金融分业经营的法律基础。随着中国证券监督委员 会、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和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的陆续成立,我国金融业分业经 营、分业监管的模式已经形成。 2)我国银行业目前探索混业经营的现状。 在国内,一些大集团早已开始探索金融多元化经营的道路,比如中信、光大、 招商局集团,占中国商业银行半壁江山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在积极筹划混业经营 的蓝图,尤其是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探索路径来看, 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中国银行走的是一条迂回前进的 5 道路,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20 世纪 90 年代末中行按照商业银行、 投资银行和保险三大业务群整合在港相关机构;第二阶段是借助香港机构进入内地 保险、证券和基金管理市场。中国工商银行探索混业经营路径的基本特点是依托外 力为主、自身力量为辅的借力而行型。通过控股工商东亚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开展投 资银行业务,通过参股太平保险涉足保险业务方面,通过成立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 限公司探索基金业务。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本文首先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全面地总结和概括,通 过对两种经营模式的对比分析,对代表着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的美国和德国的金融 混业经营模式和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指出混业经营模式已经逐渐成为国际银行业 的发展趋势和潮流。通过对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现状分析、与国外发达国家银行业差 异进行对比分析,阐述实施混业经营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混业 经营的实例分析,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实施混业经营具备一定的条件。最后,结合上 述分析,从尽快建立混业经营相关法律法规、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转化、 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混业经营模式和提高金融监管水平等几个方面问题提出我国商 业银行实施混业经营的初步思考。本文的结构如图 1-1 所示。 6 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相关概念的界定 金融业分合经营的理论基础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基础研究 两种模式的比较 混业经营的必然趋势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实践 中国商业银行现状分析 中外商业银行现状比较 中外商业银行差异对比分析 中国银行的混业经营 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案例分析 中国工商银行的混业经营 建立混业经营相关法律法规 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转化 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的初步思考 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混业经营模式 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图 1-1 本文研究框架图 7 2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分析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分析 2.1 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相关概念的界定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相关概念的界定 所谓金融混业经营,是相对分业经营而言的,实质上是指金融业内部的分工与 协作关系8。金融业的功能是以金融工具为载体实现的。依据金融工具的不同特点, 在金融业内部可划分不同的子行业,如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基金业 等。不同的金融工具可实现同一金融功能,因此,金融业内的各子行业在功能上有 重合之处,正是由于金融业本身的这种行业分类的特点,所以在金融业就形成了混 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的概念和划分。 金融混业经营的概念,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狭义的概念主要指银行业 和证券业之间的经营关系,金融混业经营即银行机构与证券机构可以进入对方领域 进行业务交叉经营。广义的概念是指所有金融子行业之间经营关系,即银行、证券、 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都可以进入上述任一业务领域甚至非金融领域,进行多元化 经营8。本文研究的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概念是界于广义和狭义之间的角度理解的, 特指我国商业银行可以进入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子行业业务领域进行综合化经营。 2.2 金融业分合经营的理论基础金融业分合经营的理论基础 金融业分合经营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人们对“风险”和“效率”两个问题的不同 看法所致8。具体来说: 1)对风险的看法。 混业论认为:银行参与证券, 不一定伴随着高风险8。 这是因为:(1)银行 经营风险的高低主要决定于银行本身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技术,而不在于它参与什么 项目。(2)银行介入证券有利于银行的多样化经营,降低总的经营风险,而且银行 因与客户有着广泛而悠久的业务联系,对客户了解全面,故其参与证券业务的潜在 风险也较低。(3)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其结果是“脱媒”现 象日益突出,使一些信用好、大规模的公司纷纷直接到证券市场融资,在这种情况 下,禁止银行进入证券市场,将使其因市场缩小而日益萎缩,陷入困境。 8 分业论认为:证券市场的风险较大,而银行作为间接融资的机构,在经济体系 中担任着重要角色,而且银行面对的是广大社会公众,故不能参与高风险的证券市 场,否则会陷入古典式的经济危机8,经济状况恶化投资者狂抛股票和债券股市 危机银行危机经济危机;如果银行不涉足证券业,则以上危机恶性循环的链条 就可以被打断,即证券市场的危机不一定能涉及银行乃至整个国家信用机构和信用 制度。这种理论在 1929 至 1933 年经济大危机之后广为流行。 2)对效益的看法。 混业论认为:(1)分工是市场运行的结果而不是初始状态,有效的分工是市场 通过竞争形成的,强制的分工无异于“画地为牢”,只能损害效率。8(2)新技术 特别是电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革命使金融业的规模经营要求大大提高,使其无形和 有形的分支机构遍布全国或全球。(3)证券与银行的信息共享有利于以较低成本增 加他们对客户和市场的了解和把握,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也使交易费用下降,从而 提高了效率。(4)预期效益的最大化是资金流向的首要原则,混业则可使银行资金 正常进入证券业,取得合理回报,从而提高了效率。 分业论认为:证券业与银行业的专业分工有助于提高效率,银行与证券业不相 干预就是专业化分工的体现8;而且混业使大银行可能垄断金融业的各个方面,使中 小证券商在竞争中倒闭而减少,不利于竞争,从而有损效率,而分业正是对竞争的 维护。 2.3 两种经营模式的比较两种经营模式的比较 商业银行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两种模式,作为其模式本身各有优劣,模式的选 择都应当根据和适应当时经济金融发展的内在要求,并依赖于一国特有的国情。根 据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国内、 国际经济金融环境, 表 2.1 从经营范围、 经营效率、 金融工具创新、风险控制、服务水平、监管效率以及综合竞争能力七个方面进行对 比分析: 9 表 2-1 商业银行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对比分析表 分业经营 混业经营 经营范围 局限于银行业,经营业务范围 单一 经营范围涵盖银行业、 证券业、 保险业、信托业、基金业等金 融业务,银行实行多元化经营 经营效率 专业化经营,收入结构单一, 在竞争的环境中难以取得较好 的经营效益 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如资本、 销售网络、声誉、客户资源、 信息收集与处理等) , 从而降低 成本,获得规模收益和范围经 济 金融工具创新 金融工具的创新受到专业化经 营的限制,不能满足客户需求 打破传统的金融行业分工局 限,针对客户需求,运用各种 金融工具,不断推出新的金融 产品 风险控制 一方面,银行业资产业务主要 是贷款业务,行业风险、关联 企业风险较为集中;另一方面, 由于业务单一,便于风险控制 一方面,银行业混业经营有利 于分散风险;另一方面,由于 各种金融业务交叉经营,不利 于风险控制 服务水平 产品单一,服务水平难以提高通过对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产 品和服务,最大限度满足客户 多元化需求,银行和客户关系 密切稳定 监管效率 监管效率较高 监管效率较低 综合竞争能力 弱 强 10 2.4 银行业混业经营模式的必然趋势银行业混业经营模式的必然趋势 通过上述当前银行业两种经营模式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混业经 营在经营范围、经营效率、金融工具创新、服务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等方面具有明 显的优势,而风险的控制和监管问题只是一个管理手段和方法的改进问题。从 70 年 代开始,伴随着金融创新与金融自由化的浪潮,西方个国的商业银行受到银行金融 机构的竞争,其地位和利润都日趋下降。以美国为例,表现为:商业银行的贷款份 额从1974年35%的最高峰降到90年代的22%; 储蓄的市场份额从20%降到不足5%; 盈利从 1980 年占 gdp 的 0.15%降到 1986 年的 0.11%以下3。 商业银行传统的资产负 债业务已不再具有市场优势,银行急需新的利润增长点的支撑。因而,商业银行只 有冲破分业制的限制,把业务范围拓宽到证券业和保险业,才能同非银行金融机构 开展公平竞争。近年来,伴随着银行间的兼并重组,西方银行业已经走上了混业经 营的时代。1998 年 4 月,花期银行与保险证券公司的旅行者集团合并,经营范围跨 越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和基金等多个业务领域,是一个规模巨大、服务全面 的“超市式”金融集团,它标志着银行混业经营时代的来临。银行业从分业制走向 混业制,应该是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5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实践经验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实践经验 2.5.1 美国美国 美国银行业的混业经营之路经历了融合、分立、再融合的发展历程,是银行业 从最初的简单混合经营到高级的行业细分经营的螺旋上升过程9。 1)早期的混业经营 20 世纪 30 年代前,美国的金融制度基本上是不受管制的,自由竞争是当时盛行 的观点。政府为了维持一个健全的、高效率的银行制度,只实行最低限度的管理以 维持竞争秩序。当时,美国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证券业务)是相 互渗透的。大多数商业银行直接或通过其附属机构从事证券投资业务。投资银行在 承销股票和债权包销业务的同时,也开办某些商业银行的业务。此时,美国实行的 11 就是一种混业制度。 2)早期的分业经营制度的确立 1929-1933 年全面而深刻的经济危机对美国的金融制度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股市 崩溃使众多商业银行受到牵连。据统计,当时美国有 1100 多家银行倒闭、破产和合 并,使美国商业银行总数由 25000 多家减少到 14000 家,整个信用体系遭到了毁灭 性的打击。1931 年美国国会责令成立专门委员会调查大危机的原因,经过论证,委 员会认为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业务对联邦储备体系造成了伤害,使商业银行有悖于良 好经营原则,而且这种行为对股票市场的投机、1929 年股市的暴跌、银行的倒闭和 经济大萧条都负有责任。在这种背景下, 新上任的罗斯福总统颁布了一系列旨在彻底 改革现行金融体系和货币政策的一揽子金融改革措施,开始了美国历史上最为重要 的一次金融制度变迁。为了保障金融改革措施的实施,美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对 银行体制改革的法令,旨在构建一个新的银行制度。而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是 1933 年 6 月 16 日通过的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 banking act) ,也称 1933 年银行法。通过确立严格的银证分离制度,使美国真正开始了分业经营的历程。 这次金融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以规范银行业和证券业的经营行 为;采取金融业务专业分工制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以达到稳定金融业和经济, 防范危机的目的。 3)现代混业经营制度的确立 美国不断完善的分业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金融秩序,促进了经济的持 续发展,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金融环境的变迁,美国的分业制度面临多方面的 挑战:(1)高通胀与利率上限的矛盾。银行资金大量流向金融市场,银行利润急剧 下降,使银行业向证券业渗透的冲动难以抑制。(2)美国金融业受到外国银行全面 金融业务的竞争压力。格拉斯-斯蒂格尔法9使得美国金融业一直处于分业经营 的状态,造成美国银行规模小,数量多,业务单一,规模效益难以实现,因此面对 欧洲、日本的全能银行,美国银行只能自叹弗如。(3)金融分业经营局面使金融创 新难以有效实现 。(4)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进入 90 年代以后,西 欧和日本等国的商业银行已突破传统的分业界限,业务范围向投资、保险等领域扩 12 展,混业经营趋势日益明显。 为了顺应这种金融产业日益融合的趋势,提高本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从 80 年代初就开始了金融管制放松的进程, 逐步改变了各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范围。 1983 年,美国国会讨论对金融机构放宽管制,并提议对银行法作进一步修改, 其建议主 要有:(1)取消银行经营保险业务的管制,允许商业银行参与保险业务;(2)允 许银行业从事不动产投资,投资额不超过其自有资本的 5%;(3)允许银行进行有限 度的证券业务,如担保地方政府债券、管理互惠基金、充当证券经纪商等;(4)精 简监管程序,以方便银行组织控股公司。1987 年 4 月,美联储对格拉斯一斯蒂格 尔法的第 20 条款进行了重新的解释,允许一些大银行如:花旗银行、j.p.摩根和银 行家信托公司等通过建立第 20 条款附属公司的方式开展某些“不合格”证券业务, 其中包括承销商业票据、某些市政收人债券、抵押担保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1989 年批准国内 5 家最大银行可包销公司债券和股票;1989 年美联储批准银行可以经营 公司的债券承销、买卖业务(j. p.摩根为第一家,而商业银行的大规模进人是在 1991 年),在 1990 年又允许部分银行经营公司股票承销业务。1991 年通过联邦存款保 险公司改进法,放宽联邦保险业务;1991 年,美国财政部提出了金融体制现代 化:使银行更安全、更具竞争力的建议的银行改革方案,提出允许银行与证券公 司合并,允许银行成为工商控股公司的子公司,允许银行跨州经营,以取消美国银 行业在地理、业务、所有权方面的全部障碍,使其成为类似欧洲模式的全能银行。 1994 年美国通过了1994 年跨州银行法,允许商业银行充当保险和退休基金的经 纪人,从而意味着对商业银行涉足保险业的限制也被突破。 1999 年 11 月 4 日,是美国金融史上也是国际金融史上一个重要日子,经过 20 多年的争论,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最终表决通过了以金融混业经营为核心的1999 年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financial services modernization act of 1999) 9,克林顿在 11 月 12 日正式签署了这一法案,使之成为新世纪到来之前美国最重要的金融法律金 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正式结束了以 1933 年经济大萧条时期制订的格拉斯一斯蒂格 尔法为基础的美国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分业经营的历史,标志着美国金融业 进入混业经营的新时代。 13 4)花旗集团的混业经营历程 美国花旗集团是典型的金融控股公司混业经营模式。其在全球金融业资产规模 最大、利润最高、客户最多、金融服务门类最齐全。在 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2001 年阿根廷金融危机和反恐战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世界 1000 家大银行总体盈利水平 分别下挫 14.9%和 29.7%的情况下,花旗集团仍达到 3%和 4.5%的增长,显示了花旗 金融体系非凡的抗风险能力。花旗集团之所以在全球金融服务业盈利与成长速度最 高的企业中连续占据领先地位,起优势在于它是世界上全球化程度最高的金融服务 连锁公司,花旗集团为 100 多个国家 2 亿多位顾客服务,每位客户到任何一个花旗 集团的营业点都可得到储蓄、信贷、证券、保险、信托、基金、财务咨询、资产管 理等全能式的金融服务。我们可以从它的混业经营历程得到启示: 在花旗的历史上, 有三个重要的名字: 花旗银行 (citibank) 、 花旗公司 (citicorp) 和花旗集团(citigroup),它代表着花旗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1)花旗银行。花旗银行是 1955 年由纽约花旗银行与纽约第一国民银行合并而 成的,合并后改名为纽约第一花旗银行,1962 年改为第一花旗银行,1976 年 3 月 1 月改为现名。纽约花旗银行的前身是纽约城市银行(city bank of new york),1812 年由斯提耳曼家族创立,经营与拉丁美洲贸易有关的金融业务。1865 年该行取得国 民银行执照,改为纽约花旗银行。50 年代,美国爆发了大规模的企业兼并浪潮,纽 约花旗银行在竞争中壮大起来,于 1955 年兼并了摩根财团的第二大银行纽约第 一国民银行,随后更名为第一花旗银行,此时该行资产急剧扩大,实力增强,地位 迅速上升,成为当时美国第三大银行。 (2)花旗公司。由于美国银行法对银行与证券业务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规定 商业银行不许购买股票,不允许经营非银行业务,对分支行的开设也有严格的限制。 为了规避法律的限制,1968 年花旗银行走出了公司战略决策的重要一步成立银 行控股公司,以其作为花旗银行的母公司。花旗银行把自己的股票换成其控股公司 即花旗公司的股票,而花旗公司资产的 99%是花旗银行的资产。数十年来,花旗银行 一直是花旗公司的“旗舰银行”,20 世纪 70 年代花旗银行的资产一直占花旗公司资 产的 95以上,80 年代以后有所下降,但也在 85左右。花旗公司共辖 13 个子公 14 司,提供银行、证券、投资信托、保险、融资租赁等多种金融服务(按照当时法律 要求,非银行金融业务所占比例很小)。通过这一发展战略,花旗公司走上了多元 化金融服务的道路,并在 1984 年成为美国最大的单一银行控股公司。 (3)花旗集团。1998 年 4 月 6 日,花旗公司和旅行者集团宣布合并,组成的新 公司称为“花旗集团”。这一事件成为美国金融史上的一次创举,它使商业银行、 投资银行及保险业务三者合一,它预示着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当时,旅行 者集团包括两家著名公司: 旅行者保险公司和所罗门 美邦投资公司 (salomon smith barney holding inc.)。旅行者保险公司是美国最大保险公司之一,所罗门美邦投 资公司,居美国投资银行的第二位。这样花旗集团成为美国第一家集商业银行、投 资银行、保险、共同基金、证券交易等诸多金融服务业务于一身的金融集团。合并 之后旅行者集团以花旗的品牌和花旗在世界的运作网络来扩展其业务,远远比一个 市场要快得多;同时它也可以帮助花旗的世界网络迅速向新兴市场扩展。合并所带 来的交叉出售的契机实现巨额盈余利润,协同还会带来成本的降低,和多领域市场 地位的提高。表 2.2 反映了花旗集团在合并后经营发生的显著变化: 表 2-2 花旗集团换牌上市后历年经营状况表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年增长 率% 每股收益($) 1.35 2.23 2.69 2.79 2.99 3.49 20.9 每股净值($) 9.66 11.2 12.8 15.4816.6 18.79 14.2 股票收盘价格($)23.84 40.1 49.0 49.1335.1747.86 15.0 (资料来源:花期集团公开年度报告) 2.5.2 德国德国 1)德国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制度 15 相对美国而言,德国金融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混业经营制度。 虽然如此,德国也经历了一个金融制度的变迁和完善的过程。在发展初期,德国的 各类银行均有特定的重点业务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发展过程中,各类银行之 间相互竞争,业务范围逐渐交叉,才发展成目前的综合经营的局面。德国混业制度 的特点是以综合银行对社会大众的服务供给和一系列专业性银行、特殊信贷机构加 以补充。由于德国法律对银行从事何种业务限制很少,银行可以随时开拓新的业务 领域,商业银行作为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能够从事吸收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 长期贷款、托收承付、买卖证券、信托投资、财产代管、投资咨询、外汇交易、国 内外汇兑等业务。 30 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德国的银行业也倍受冲击,但与美国不同,德国 并没有因此而实施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而是德国政府更加注重全国性、统一性的 金融监管。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银行业一直运行平稳,其重要原因就在 于有效的金融监管对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起到了“保护伞”的作用。现代德国金融监 管的突出特点就是内部监管(即自我监管) 与外部监管(即社会监管与联邦银行、 联邦金融监管局监管)相结合。德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主要有联邦银行、银行业监管 局、有价证券交易监管局和保险监管局。总之,德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行混业经营 制度,并对本国经济的繁荣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而德国能够坚持混业经营制度 的重要原因,在于具备了一套高效而且适合金融业发展规律的监管制度,充分利用 了上层建筑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 2)德意志银行的混业经营模式 德意志银行成立于 1870 年,具有 130 多年的历史,是一家全球性的综合全能银 行,全球 75 个国家向 1700 万客户提供无可匹敌的金融服务,成熟的业务体系遍布 欧洲、美国和亚太地区。在投资银行业务、证券交易业务、交易银行业务、资产管 理以及私人理财等领域内,德意志银行均在全球名列前茅,其各项业务在欧洲各国 更占据主导地位。 德意志银行是一家全能银行, 在世界范围内从事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对 象是个人、公司、政府和公共机构。 它与集团所属的德国国内和国际的公司及控股 16 公司一起,提供一系列的现代金融服务,包括吸收存款、借款、公司金融、银团贷 款、证券交易、外汇买卖和衍生金融工具。德意志银行还开展结算业务,发行证券, 处理信用证、保函、投标和履约保函并安排融资。国际贸易融资也是该行的一项重 要业务,经常单独或与其他银团及特殊金融机构联合提供中长期信贷。近年来,项 目融资、过境租赁和其他金融工具业务大大补充了传统的贸易融资。在项目融资方 面,德意志银行对通讯、交通、能源和基本设施项目的重视程度的日益增加,而且 其证券发行业务十分发达,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证券发行行之一,参与了德国 和世界市场上很多重要的债券和股票的发行,经常作为牵头行和共同牵头行。 德意志银行最大的特点在于其能为客户提供灵活的全能的金融服务, 充分体现了 混业经营的优势所在8。比如在中国他们也参与了不少大项目融资计划:为宝山钢铁 厂提供长期出口信贷;作为牵头行,中国银行在国际资本市场发行首次债券 1.5 亿 马克;牵头为中国国际信找投资公司在欧洲融资 1.5 亿美元;作为牵头行,为中国 银行安排 1.5 亿美元海外融资;作为安排人、代理人和借款人,为中国石油化工总 公司提供 1.5 亿美元银团贷款;使用杠杆租赁为中国民航提供价值 3 亿美元的 5 架 飞机;为北京燕莎中心提供规模为 2.4 亿美元的融资,担任牵头行;德意志摩根建 富牵头为上海海星造船公司发行 h 股股票,筹资 2.08 亿马克等等。 17 3 中国商业银行现状及中外商业银行比较分析中国商业银行现状及中外商业银行比较分析 3.1 中国商业银行现状分析中国商业银行现状分析 3.1.1 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和行业概况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和行业概况 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 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由三部分构成:国有商业银行,包 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 包括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 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城 市商业银行,是指按国务院批准的计划由原城市信用社组建而成的为城市企业和个 人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 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 截止 2006 年二季度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为 215714.8 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产为 64401.5 亿元,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为 22986 亿元,分别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 409511.6 亿元的 52.68%、15.73%和 5.6%。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占比如图 3.1 所示: 国有商业银行 52% 股份制商业银行 16% 城市商业银行 6% 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 26% 图 3.1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占比图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 18 在上述图示可以看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银行业机构资产总量中占有绝大比 例,而城市商业银行资产在全部银行资产中所占比重很小。因此,分析我国商业银 行现状主要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入手。 就目前的行业竞争格局看,银行的产品同质性较强和分支网点铺设地域相似。 从网点的铺设上看,国有商业银行在规模与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由于银行现在相 对较低的层次上进行竞争,产品同质化竞争导致商业银行竞争上非常激烈,利润下 降,风险提升。我国的商业银行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经营经验有限,只能提供较少 的银行服务与产品,存在产品的单一性、同质性、网点的相似性,以及中间业务、 个人业务开展不够的特点。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面对将来要和外资银行进行竞争 的严峻环境。 3.1.2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近几年来,我国明显加大了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的力度,并且取 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已经顺利完成股 份制改造,2005 年 10 月中国建设银行已经成功在香港联交所进行 ipo 并挂牌上市, 2006 年 6 月中国银行顺利完成香港、上海两地的 ipo 并挂牌上市,中国工商银行也 将于 2006 年 10 月采取两地的 h、a 股同时、同价发行并上市。根据英国银行家 杂志发布的 2006 年度全球 1000 家大银行排名报告显示,中资银行进入全球 1000 家 大银行由 2005 年的 19 家上升到 25 家。按一级资本排序,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入全 球 1000 家大银行前 20 名的有 3 家,分别是中国建设银行(356 亿美元)排第 11 位、 中国工商银行(317 亿美元)排第 16 位、中国银行(304 亿美元)排第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