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白与佛教文化.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白与佛教文化.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白与佛教文化.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白与佛教文化.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白与佛教文化.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白与佛教文化.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摘要 _ 皇曼皇皇墨鼍暑_ _ i 一i i i i 一一 i ! 一i h i n h i i i i i _ i 鼍_ 李白与佛教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许齐娟 指导教师刘明华教授 摘要 盛唐时代儒、释、道三教并行,孕育出繁荣的盛唐文化,李白是盛唐文化造就的最完美 的人物。佛教在唐代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其很多义理契合中国传统文化,又主动改变自 己的传播方式以迎合社会需求,此外佛教还是失意文人的思想寄托因而得到了整个社会的 认可和文化接受,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繁荣的发展局面。 繁荣的佛教文化必然会对当时的文人思想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必然会在文人的诗作中 体现出来。李白作为盛唐时代最重要的诗人,他的思想不仅受到当时佛教文化氛围的影响, 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那就是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佛教”思想对李白的山水诗创 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李白的山水诗作就是沿着大谢“山水佛教”文化的思想而发展的,二者 具有脉相承的关系 此外,李白自身及其诗作也体现出其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自号“青莲 居士”体现出李白非凡的佛教文化功底以及对佛教文化的接受;自身的遭遇让李白将佛教作 为失意人生的寄托;李白在漫游佛教名山、寺院,结交僧人的过程中接触到大量的佛教文化 知识,诗歌中也有大量的佛教色彩的意象,含有深刻的佛教义理。李白在这些诗歌中大量运 用佛教文教知识绝不仅仅是浅层次的,而是建立在对佛教文化知识研究的基础之上的。李白 在诗作中将儒、佛、道三者思想自然地融合起来,恰恰体现出李白对佛教文化特殊感知。可 以说李白是盛唐文化“三教并重”的代表。 关键词:李白佛教文化山水佛教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l ib a ia n db u d d h i s tc u l t u r e m a j o r :c h i n e s e 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 s p e c i a l t y :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f r o m 勋,曙t os o n gd y n a s t y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l i um i n g h u a au t h o r :x uq i j u a n a b s t r a c t t a n gd y n a s t yc o n f u c i a n i s m ,b u d d h i s ma n dt a o i s mi np a r a l l e l g a v eb i r t ht ot h ep r o s p e r i t yo f t h et a n gc u r u r e ,l ib a ii st h et a n gc u l t u r ec r e a t e st h em o s tp e r f e c tf 目u m b u d d h i s mi nt h et a n g d y n a s t y 笛r u l e r so fv i g o r o u s l yp r o m o t i n gi t sm a n ym o r a lp r i n c i p l e so f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饥。协k et h ei n i t i a t i v et oc h a n g et h e i rm o d eo ft r a n s m i s s i o na sw e l la st h ei d e o l o g i c a ls u s t e n a n c e f r u s t r a t e dw r i t e r s a n dh a v eb o e rr e c o g n i z e d t h r o u g h o u tt h ec o i t i m u n i t y , a n dc u l t u r a la c c e p t a n c e a c c e s st oag r e a td e v e l o p m e n t ,c m a u n gas i t u a t i o no fp r o s p e r i t y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r i v i n gb u d d h i s tc u l t u r ew i l li n e v i t a b l ya f f e c tt h et h i n k i n go fs c h o l a r sa tt h et i m e ,b u tt h i s i n f l u e n c ei sb o u n dt ob er e f l e c t e dt h ea u t h o r sp c 虻l l l s l ib a i 。t a n gd y n a s t ya s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 p o e t , h i st h o u g h t sn o to n l yb yt h e n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b u d d h i s tc u l t u r e ,t h e r ei sap r o f o u n dh i s t o r i c a l a n dc u l t u r a lo r i g i n s i ti sr e p r e s e n t e db yx i el i n g y u n ,”l a n d s c a p eo fb u d d h i s t ”t h o u g h to nt h e l a n d s c a p ep o e m so fl ib a ih a dam a j o ri m p a c t , l ib a i sp o e m si st of o l l o wt h ex i el i n g y t m s l a n d s c a p e ,”l a n d s c a p eo fb u d d h i s t c u l t u r eo ft h i n k i n g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c t w c o n t h et w ow i t ht h e 鞠l l d es f f a i n i na d d i t i o n , l ib a ip o a t l l sa l s or e f l e c ti t s e l fa n di t sb u d d h i s tc u l t u r eo fj t ss u b j e c t t h i sw a s r e f l e c t e di n :s i i 髓t h en u m b e r t h i n gl i nb u d d h i s t 他f l e c t st h eb u d d h i s tc u l t u r e ,l ib a i e x t r a o r d i n a r yf o u n d a t i o na n dt h ea c c e p t a n c eo fb u d d h i s m ;t h e i re x p e r i e n c ew i l la l s oa l l o wb a i b u d d h i s m 船af r u s t r a t e dl i f e 。s u s t e n a n 舱;l ib a ii nt h er o a m i n gb u d d h i s tm o u n t a i n s , l n o r l a s t e r i e s , m a k em o n ke x p o s e dt ot h ep r o c e s so fal a r g en u m b e ro fb u d d h i s tc u l t u r e ,p o e t r yi sa l s oal a r g e n u m b e ro fb u d d h i s tc o l o ri m a g e ,w i t hp r o f o u n db u d d h i s td o c ( n n e s l ib a ii nt h ee x t e n s i v eu s eo f t h e s ep o e m sp o to n l yas u p e r f i c i a lk n o w l e d g eo fb u d d h i s tc u l t u r ea n de d u c a t i o n , b u tb a s e d0 9t h e s t u d yo fb u d d h i s tc u 址l 靶b a s e do r lk n o w l e d g e l ib a i sp o e m sw i l lb ei nc o n f u c i a n i s m ,b u d d h i s m a n dt a o i s mn a t u r a l l yi n t e g r a t et h et h r e ek k a m , j u s tr e f l e c tt h e 嗣朗坞eo fl ib a io nu n i q u eb u d d h i s t c u l t u r e l ib a ic a nb es a i di s “b o t ht h et h r e er e l i g i o n s ”r e p r e s c m c d o f t a n gc u l t u r e k e yw o r d s :l ib a i ;b u d d h i s tc u l t u r e ;l a n d s c a p eb u d d h i s m ; 学位论文题目: 独创性声明 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 了特别标注。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朋友、同 仁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 学位论文作者:崎奇调 签字日期:加i 。年年月口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 筹) 可以将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 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吁哥娟 别醛红 签字日期:2 0 l o 年牟月j 0 日 签字日期:警 吲叫别冲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言 引言 孙昌武先生说“总观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自东晋时期佛教在文坛盛传,几乎没有哪一 位重要作家是没有受到佛教的影响的。”佛教的流传与佛教文化的发展,影响了文人的思想 生活和创作。因此,研究中国文学史,研究作家的思想,不能忽略佛教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唐代作为佛教文化最为辉煌的时代,佛教文化在唐代不仅得到了巨大发展,而且影响了 当时整个社会的环境,当佛教遇上中国盛唐的诗歌便结出世上最美的奇葩,佛教文化深深地 影响了有唐一代的诗歌,佛教入华,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影响甚大,对文学的影响也广泛而深 远。很多盛唐的诗人都是佛教的信徒,李白作为盛唐诗人中最亮的星座,也和佛教文化有着 深刻的联系,据统计,李白有关佛教的诗一共有五十多首,可分为离别( 送、别、留别、送 序) 、寄诗、赠答、公事佛教文( 赞、铭) 、游诗及其他。有关李白佛教的论文有多篇,比较 重要的有葛景春的李白与佛教思想,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认为:“李白与佛教的关系,绝不 下于他与道教的关系。”、日本的须藤健太郎在 李白诗文中的佛教描写一文中对李白有关 佛教的诗文从历史资料、佛教描写的表现样式、内容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但对于李白与佛 教文化的关系却只字不提,日本的平野显照在 卷一二历代诗话 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年,页5 7 6 i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鼍皇奠舅舅皇置鲁e 暑葺冒| 皇皇量鲁目,_ _ _ _ _ _ - _ 一i _ | 置毒曼鼍寡冒 在李白的身上很好的融合了儒、佛、道三家的文化,并且将这种思想文化如水中着盐一 样融汇到他的诗歌创作中,在他的诗中看不出来有什么矛盾,因而盛唐三教融合的典型代表。 他积极入仕。寻求汲引,很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他即崇道也信佛,对道家思想很热衷, 十五岁时起喜好神仙,同时学习剑术,曾受道策,但是盛唐文化是一个多元文化,在唐代各 个文化之间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冲突,相反是一个相融合的状态,统治者的提倡、三教并重的 文化氛围,让文人士大夫崇习佛教文化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他们既是想借助佛教势力 寻求汲引,又是在失意之时向佛教思想寻求精神的慰藉,盛唐之时李白周围的很多诗人群体 都研习佛教文化。当然,盛唐诗人中最璀璨的代表李白也不例外,李白的身上也深深留下了 佛教文化的痕迹,他出入儒、佛、道三教、追幕佛教禅宗的代表南北朝时期的“大谢”、结交 高僧和信仰佛教的文人、遍游佛教名山,甚至给自己取了一个具有佛教色彩的名字“青莲居 士”,佛教成了李白在仕途失意之时最好的安慰荆。李自身上渗透的佛教文化也在他的诗中表 现出来,他的诗中不仅有酬赠僧人的作品,而且还深深地融汇了很多具有佛教文化的意象 这些都非常有力的说明了李白不仅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还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李白成为 盛唐时期三教并重最典型的代表。因而我们实不可以只用一种思想来概括李白。佛教文化对 李白思想的影响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论述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试图从盛唐三教并重的社会氛围、李白周围诗人对佛教的态度和所受的影响、李白 对大谢“山水文学”思想的接受和发扬以及李白自身所表现出来的对佛教文化的独特感知作 为研究的切入点,探索李白与佛教文化的关系。 2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盛唐= 三教并重的文化氛围 置皇昌皇詈詈鼍置詈量薯一_ _ i i l i 皇一 第一章盛唐三教并重的文化氛围 有唐一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不仅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而且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盛 唐文化。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社会少有的安定繁荣富足的局面。我 们历史上所评说的盛世绝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而是社会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唐代诗歌、 雕塑、绘画、宗教等各个方面都发展到高潮,“贞观之治,盛与外国交通,于是祆教、摩尼教、 回教、又景教,当时其教徒阿罗本,亦远将经相,来长安”。在文化的发展中尤以佛、 道二教的发展为代表。 孙昌武先生说:“三教调和乃是中土固有的思想。文化传统与外来思想、文化的融合, 是世俗思想、文化与宗教思想、文化的融合。唐人相当完满地完成了这种融合。使得一代思 想境界空前地自由、开阔,对学理的探讨更空前地丰富、精深,审美意识也高度发达,这对 推动文学艺术繁荣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o 唐朝建立之初就对思想进行控制,唐高祖亲自为三教主持辩论。据刘肃的大唐新语 记载:。高祖尝幸国学,命徐文远讲 诏陆德明与之辩论于是诂难锋起,三人皆屈。高祖日:儒玄佛义,各有宗旨,刘、徐等并 当今杰才,德明一举而蔽之,可谓达学矣。赐帛五十匹。”o 统治者的“三教并举”促成了唐 代文化的多元发展的局面。 儒家思想一直被统治者尊为正统思想,作为统治者有力的政治统治工具,在唐代自然地 位很高。佛、道二教在唐代均处于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与唐代的统治者绝大部分都主张思想 开明有关。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尊奉老子为道家创始人。因为老子姓李名耳, 刚好与李唐的姓氏相合,李唐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初唐时期的李渊、李世民都自称是李耳 的后代,利用道教来抬高自己的门第。以同门阀势力相抗衡。直至高宗、中宗等皇帝,也都 给道士以很高的地位,把道教排在儒、佛的前面尊封道教为国教,唐代道教对 老子的研 究自然十分重视。高宗朝时曾朝命王公以下皆习老子 ,玄宗御注道德经,建“崇玄学”, 实行“道举”,因而道教在唐代的地位毋庸置疑。而作为印度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佛教在唐 代也受到了统治者的推崇,成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武则天、韦皇后所代表的外戚势力在 争夺皇位的时候,都弘扬佛法而贬低道教,置僧尼于道士之上。到了睿宗朝以后的盛唐时期, 儒、释、道三家不分先后,三教并举的政策以皇帝诏书的形式被正式确定下来。由于统治者 的推崇,佛教在唐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强大的势力。 唐代佛教发展的原因首先表现在绝大部分的唐代统治者对佛教有力的支持和全面加护, 其次,佛教为寻求自身发展采取了主动与儒道相契合的发展方式。再次,唐代士大夫将佛教 续高僧传第二十五华严经传记) 第三第四法界宗五祖略记) 孙昌武,文坛佛影( 续集) ,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页2 4 。 刘肃大唐新语卷一一褒锡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 9 7 5 年,页1 6 5 3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盛唐三教并重的文化氛围 作为不得志时的精神寄托。多种原因形成了唐代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作“盛 唐气象”。 第一节唐代统治者与佛教的发展 唐代统治集团一方面大力发展佛教为其统治服务,一方面对佛教加以全面的管束,唐代 统治者发展佛教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辅助教化从而加强其统治。佛教极力为统治者制造一个个 幻象,让老百姓相信有来生,有因果报应,从而去求佛消灾,有效地转化了统治者与被统治 者之间的矛盾,巩固了统治。 唐高宗亦崇信佛教,太宗、高宗二代佛教日臻兴隆,名家辈出。出了法顺、智俨、道绰、 玄奘等高僧,为佛教的传播和文化交流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玄奘,俗称“三藏法师”,是唐代 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佛教理论家、游行家。唐贞观元年( 6 2 7 年) ,玄奘西行求法,贞观十九 年( 6 4 5 年) 正月,玄奘奉命回到长安,受到了唐太宗的隆重欢迎,被安置在弘福寺。时唐太 宗正准备亲自东征,但太宗仍在洛阳接见了玄奘,可见唐太宗对玄奘的敬仰之情。玄奘从印 度带回了各种典籍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除佛典外,还有因明、声论等,促进了唐 代的佛教文化的输入和交流。此外,唐太宗还劝玄奘从政,玄奘则申请专事译经。唐太宗乃 敕留守司空房玄龄筹办一切,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最有学识的名僧高德,组成历史上规模最宏 大、分工最细密的国家译场,贞观二十二年,太宗亲自为玄奘所译新经作三藏圣教序,太 子则作述圣记和 菩萨藏经序。与此相应,大办佛事。同年冬,大慈恩寺建成,别造翻 经院,任玄奘为该寺上座。高僧的地位空前提高。在唐代,政治地位很高的高僧很多,如华 严宗的法藏、禅宗的神秀、普寂、义福、金刚智、不空等都结交王侯、出入皇宫,封爵赐号, 因而他们不仅政治地位高,还掌握着一定的政治权利,直接参与政治斗争。唐太宗打天下的 时候,曾得到少林寺和尚的帮助( 告柏谷坞少林寺上座书) o ,他继位后便颁发佛遗教经 言:“如来灭后,以末代浇浮,付嘱国王、大臣,护持佛法”o 。 武则天统治时期,甚至让“释氏开革命之阶”o ,宣扬自己是弥勒佛转世,造作佛语,彰 天女授记之征。于每州置大云寺,颁 ,中华书局标点本。页5 1 1 0 。 5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盛唐教并重的文化氛围 一 _ i ii i il ! 音量| e 鼍鼍奠 一些方面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契合,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佛教的处世哲学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一致的方面。 佛家的理想人格是超尘脱俗,泯灭七情六欲的“超人”,要随缘而安,与世无争,主张消 极的人生态度,这虽然与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是相矛盾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佛家的随 缘而安与世无争的思想既与儒家的乐天知命、安贫乐道、穷则独善其身、安时处顺的态度相 沟通,还与庄子的避世、游世的思想相一致。这是儒、佛、道相容相互补充。最后共同作用 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明代佛教四大师认为,佛教可以“阴助王化之所不及”,儒教可以“显助佛法之所不及”, 儒佛二者可以互相为用。德靖说:“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 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 ,任继愈主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版 6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盛唐互教并重的文化氛围 的是佛教在家男女教徒受此戒后应终身遵守的五条戒律。 总之,不管怎么细化,这些善恶观念基本上还是符合中国传统道德的,除了杀生、饮酒 之类的还不为中原人所接受。其实这些善恶观念基本上也是中国传统儒家所表明的,只是在 儒家那儿没有细化而已。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我国就出现了一些“释氏辅教之书”,即宣扬佛 教的善恶报应,笃信三宝等内容的书其中有很多就是讲如何行善,如何不杀生的,可见佛 教的善恶观是为当时老百姓所接受的。 在善恶观上,佛教与儒家都认为人性本善。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人皆可以成舜尧。 禅宗则认为众生具有同样的真如本性,只要去掉上面所覆盖的妄念浮云,皆可一悟成佛慧 能说:“世人性净,犹如清天,惠如日,智如月,知惠常明。于外著境,妄念浮云盖覆,自性 不能明。故遇善知识开真法,吹却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一切法自在性,名 为清净法身。”慧能还说:。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迷人问于智者,智人与愚 人说法,令彼愚者悟解心解,迷人若悟解心开,与大智人无别。故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 念若悟,即众生是佛”可见,佛教也是讲众生平等,认为人的本质都是好的。 其次,佛教宣扬的“孝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一致。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宗法血缘为 纽带的家族关系上的,。孝”乃是儒家伦理的核心,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从血缘关系上 来看。孝悌是。仁”之本,以孝治天下是儒家政治的根本原则。儒家认为“夫孝,天之经业, 地之义也,民之行也。”o 而佛经中也是在宣扬“孝”的观念,如佛经中的“地藏三经”即大 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略称地藏十轮经) 、地藏菩萨本愿经( 略称地藏经) 和占察 善恶业报经。隋代菩提灯译占察善恶业报经、唐代玄类法师译介地藏十轮经、实叉难 陀译 ,十三经注疏 下册,页2 5 4 9 7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盛唐教并重的文化氛围 i i11111 者所提倡。武则天如意元年( 6 9 2 ) 七月十五日大周圣神皇帝武则天在神都洛阳举办盂兰盆 会。盂兰盆会是依据佛教故事,结合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主要成分一孝道,而举行的佛事活动。 佛说盂兰盆经说: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的目连,用天眼看见自己的先母在饿鬼道受着饥饿 的煎熬,自己却没有能力解救,就向佛请教解救。佛说:“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 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佛说,“施主只要在七月十五那天众僧自恣日设盂兰盆”, “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 僧”;佛即命众僧在受食前“为施主家咒愿”,便可借助众僧威神的威力,使施主父母寿命百 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道的苦,福乐无极。我国设盂兰盆会, 始于南朝梁武帝大同四年( 5 3 8 ) ,以后渐渐演变成风俗,朝廷和民间都在七月十五日举行活 动,以超度祖宗,报答祖德武则天这次盂兰盆会,是一次国家的盛典。杨炯 卷二十六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2 0 0 8 年 荀子儒效( 唐) 杨惊注,( 清) 王先谦集解刻本 0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盛唐i 教并重的文化氛围 i i i i 置鼍量| 墨一 系统化的佛教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禅宗这一佛教宗派。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 文化色彩,因而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广泛欢迎,禅宗成为佛教在中国发展的新形式,在佛教 诸宗里处于主要地位,而且对于中国唐代及以后的思想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道家讲究“无为”的人生哲学,主张消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新兴的禅法在思想理念 上则接近道家思想主张,在实践方面则主动消解了修行的意义,在思想方面则增强了人生哲 学,从而使得“禅”成为人生的一种哲学,一种为人处世的生活方式,受到文人士大夫的广 泛欢迎。 二是改变佛教文化的传播方式。佛将文化都以经籍的形式存在,而且要义又很高深微妙, 因而不利于佛教文化的传播和接受。佛教主动改变其文化的传播手段,采用了变文,俗讲等 方式讲述和演绎佛教教义,将一个个晦涩难懂的佛经教义用通俗易懂的小故事表达出来,如 目连变文、地狱变文 、 9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盛唐三教并重的文化氛围 _ - _ l 鼍自墨皇置鼻i i i 一_ i 一一 一一ii i 曼皇鼍曾葛量寡暑曼量曼鼍e 皇鼍 章第一节已有论述,在此不再赘述。统治者的提倡必然会影响当时士大夫的思想倾向,士大 夫阶层为了迎合统治者的主张必然会研习佛法。 唐代士大夫参加科举考试,被录取的新进士在慈恩寺塔( 大雁塔) 下题名,是十分荣耀 的事。唐摭言卷3 对于雁塔题名的由来和发展过程傲了这样的介绍:”进士题名,自神龙 之后,过关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题名,故贞元中刘太真侍郎试慈恩寺望杏花发诗 会昌三年,赞皇公为上相,十二月二十二日,中书覆奏:奉宣旨,不欲令及第进士 呼有司为座主,趋附其门,兼题名、局席等条疏进来者。伏以国家设文学之科,求贞正之士, 所宣行敦风俗,义本君亲,然后申于朝廷,必为国器;岂可怀赏拔之私惠,忘教化之根源, 自谓门生,遂成胶固! 所以时风浸薄,臣节何施? 树党背公,靡不由此。臣等商量,今日以 后。进士及第一度参见有司,向后不得聚集参谒,及于有司宅置宴其曲江大会朝官及题名、 局席,并望勒停。缘初获美名,实皆少俊,既遇春节,难阻良游,三五人自为宴乐,并无所 禁;唯不得聚集同年进士,广为宴会。仍委御史台察访闻奏。谨具如前。奉敕宜依。于是向 之题名,各尽削去。盖赞皇公不由科第,故设法以排之,洎公失意,悉复其旧。”可见当时士 大夫崇佛的气氛很浓厚。 士大夫设斋念经,在当时也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这一方面是由于祈求冥福,一方面是由 于日常生活中这种不成文规定已成为社会默认的程序。李林甫每逢生日,就请僧人来家设斋 赞佛。此外,还有写、刻佛经的 统治者对佛教的提倡让追随其左右的文人士大夫也热衷于佛教,唐中宗景龙二年( 7 0 8 ) , 开始设置学士。这些学士随从唐中宗宴飨游览,应制赋诗。这年九月九日,唐中宗登慈恩寺 塔,上官婉儿献诗,学士则随之唱和;闰九月,唐中宗登总持寺塔,十月幸三会寺,十二月 幸荐福寺,学士都随场赋诗。宋之问的 奉和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诗说:。天歌将梵乐, 空里共裴回( 徘徊) ” 赵彦昭同题说:“皇心满尘界,佛迹现虚空。日月宜长寿,人天得大 通。”o 李迥秀同题说:“御酒调甘露,天花拂彩旒。尧年将佛日,同此庆时休。”李从远周题 说:“中霄日天子,半座宝如来” 这些应制诗都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写成的,免不了对皇帝歌 功颂德,阿谀奉承,以粉饰世间太平,把此岸权威和彼岸权威等同起来,从而证明封建统治 的合理性和永恒性。同时也需要指出的是,安史之乱以前,李唐皇朝建立起统一天下的大业, 在东方建立起强有力的统治,创造出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机勃勃,。 而佛教同样也进入了辉煌阶段。诸多宗派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唐朝的长安成为世界佛教 中心。在时代精神的鼓舞之下,士大夫也透过佛教的出世说教,去寻求向上的力量。因此, 姜汉椿注译,新译唐摭言 香港:海啸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 0 0 5 全唐诗 卷5 2 全唐诗卷1 0 3 全唐诗卷1 0 4 全唐诗 卷1 0 5 1 0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盛唐= 教并重的文化氛围 曼暑鲁量暑量量量皇量量置量詈量詈皇蔓量量量_ i i 奠墨量_ 他们的诗文中便笼罩着一种宗教的庄严和神秘的气氛,透露出恢弘的气象。在士大夫的眼里, 那些上层僧人都是大智大觉的入,因而经常把他们歌颂为前代的远公、支公、生公似的人物。 卢照邻的 新唐书 卷1 2 3 卢藏用传 清孙涛全唐诗话续编) 卷上罗隐 条引鉴诫录 。 皮子文薮卷9 ,鹿门隐书六十篇 。 l l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盛唐二教并重的文化氛围 置皇置量舅| | 簟i i , i i 1 鼍吕量一 经常驻足的地方,而僧入则成了他们交游的对象 其三,佛教是很多士大夫文人在失意之时的精神寄托,这点也是对儒家传统文化的补充。 儒家宣扬“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大我”的思想,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 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 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之,知之 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段话很好的说明了儒家的“小我”与“大我”之间的关系。可是儒家思想中对于怎样解决 “小我”自身的矛盾却没有解决的办法,而此时的道教和佛教则拓展了现实的空间,特别是 佛教发展了心性理论,认为:“以炼精神而不己,以至无为而得为佛也”。o 谢灵运、范泰更曾 明确的指出:“六经典文,本在济俗为治耳。必求性灵真奥,岂得不以佛经为指南邪? ”,这 样佛教就成了在人生和现实世界中的安顿身心的手段和寄托,成为消解现实苦恼的良药。柳 宗元说“人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这句话很好的表达了佛教在解决个人心性问题 上所起的作用。 唐代以科举取士,能高中的又能有几人,大部分文人会落第。因而佛教此时便成了落第 文人的慰藉。唐僖宗光启三年( 8 8 7 ) 登第的郑谷,在赠下第举公诗中说:“见君失意我 惆怅,记得当年落第情:出去无聊归又闷,花( 一作苑) 南慢打讲钟声。”o 郑谷当年落第, 心情惆怅,听见佛寺集合僧众讲经说法的钟声响起,自己无聊地随着钟声手打拍子,计算数 目,还是离不了佛教气氛。有的落第士大夫还将满腹牢骚形诸篇什。题在佛寺墙壁上,于邺 有下第不胜其忿。题路左佛庙: 一诗。固有的士大夫从佛教的出世主张中寻求慰藉。许浑下 第寓居崇圣寺感事诗说:“怀土( 一作玉) 泣京华,旧山归路赊。静依禅客院,幽学野人 家。林晚鸟( 一作鸦) 争树,园春蝶护花东门有闲地,谁种邵平瓜( 西汉初年,故秦东 陵侯邵平沦落为贫穷百姓,种瓜于长安城东) ? ”固。这些诗句都说明了失意文人把佛教当 作消除现实惆怅的良药,现实的苦闷只有在佛教中才能寻得解脱。 其四,佛教禅宗对文人的影响。佛教禅宗是中国式的佛教,范文澜先生在 一o 全唐诗 卷6 7 5 全唐诗 卷7 2 5 全唐诗 卷5 3 0 1 2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盛唐三教并重的文化氛围 皇墨皇曼皇量皇置| e 置鼍皇鼍曼量一i ii i 詈皇墨墨_ 精神的皈依,佛教禅学的思想普遍地影响到盛唐时代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宇宙观、思维 方式以及美学追求。盛唐诗歌在艺术上所表现出来的特质,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诗人受到禅学 思想的影响的结果。 子美说:“水流心不竟,云在意俱迟。”就很好地表达出一种物我一如的超然、旷达的心 境。王维也是一位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诗人,体现在他的诗中就是种清静恬淡、不受外物 侵扰的一种清静的心境。他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更是表达出了一种博大的情怀, 一种心灵的平静和谐。这类诗作中没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气势,但面对患难不气馁,。不 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正是禅学所提倡的 唐代很多重要诗人如宋之问、王昌龄、孟浩然、王维等接受禅学思想及对他们的诗歌创 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特别表现在对诗歌意境的影响上。王维的诗歌如鹿柴、1 【鸟 鸣澜、汉江临泛、清溪等诗作最美的意境表现在“空”和“静”上,这也是佛家禅宗 所提倡的最高的审美境界。李白这位盛唐诗人的代表,他也是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的,对于 这一点,我将在第三章中详细分析。 第四节盛唐佛教文化的繁荣 在唐代,由于统治者的提倡,文人士大夫以及下层劳动人民的接受,佛教文化迅速地发 扬壮大,形成了繁荣的局面。舒元舆在唐鄂州永兴县重岩寺碑铭中形容道:。十族之乡, 百家之间,必有浮图。”回盛唐佛教文化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唐代佛寺建设空前兴盛,特别是都城长安,作为政治和宗教文化的中心佛寺建设更 是空前高涨特别是武后、中宗朝兴建了大量寺庙,规模宏伟壮丽的佛寺遍布长安城,宋敏 求在长安志中记载,天宝前长安有僧寺六十四座,尼寺二十七座,共有九十一座。田如大 慈恩寺、报国寺、崇化寺、慈云寺、大云寺、法乾寺、广福寺、恒济寺等大寺庙不胜枚举。 不仅长安城的佛寺众多,长安城外也有规模相当大的佛寺,如终南山的白泉寺、翠微寺、奉 日寺,蓝田山的石门精舍、清源寺等。这也充分证明了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程度。寺院空前 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寺院经济的膨胀和僧徒的众多。据慈恩传记载:显庆元年二月玄奘 到那里为河东郡夫人薛尼受戒,同时受戒的有五十多人:该寺旁的德业寺也有尼数百人奏请 法师受戒。 寺院的发展也同时带来僧人地位的空前提高,很多高僧都出入皇宫和权要之门, 地位非常之高,像高僧玄奘法师,太宗、高宗对他都是优礼有加的。 二、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繁盛。唐代的译经事业非常发达,高僧玄奘从西域带回很多佛教 经文,统治者派请很多高僧潜心翻译佛经,长安的寺院内海集中了很多外来的僧侣,他们带 来了各种外国和各民族的文化。此外,外国还派来很多人来长安学习佛法,如日本就派了遣 舒元舆唐鄂闸永兴县重岩寺碑铭 。全唐文 卷七二七,北京:中华书局。1 9 5 3 年,页7 4 9 8 宋敏求长安志 卷七,丛书集成初编 本,北京:中华书局,1 9 9 1 年,3 2 0 9 册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卷八,页1 8 0 1 3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盛唐二教并重的文化氛围 唐使来中国学习,有的遣唐使还在中国做了官,此外还有像鉴真那样不屈的僧人,为向日本 传播佛法六次东渡正是中外佛教文化的交流进一步促进了佛教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三、三教论衡和佛、道争辩促进了佛教文化的进一步传播。这种论辩自六朝时就已盛行, 到唐代时发展到最高峰,佛、道二教通过这种论争为各自争夺政治和思想地位,但就是在这 种论争中,佛教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对于统治者来说,更强调的是三教并用,共促王 化,如唐初“高祖尝幸国学,便命徐文远讲孝经、僧慧乘讲 :金刚经、道士刘进嘉讲 老 子。诏陆德明与之辩论。于是诘难锋起,三人皆屈。高祖日:儒、玄、佛义各有宗旨。刘、 徐等并当今杰才,德明一举而蔽之,可谓达学矣。”。 四、唐代佛教文学的发展,这主要体现为俗讲和变文的佛教文化传播方式大大地扩大了 佛教文化的接受群体。此外,佛教文化还为中国的小说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促进了唐传 奇的发展。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还发现了四声,四声的发现推动了唐代律诗的发展和成熟。 文人大量结交僧人,佛教文化在文人士大夫的接受下进一步发扬光大。佛教文化扩大了唐代 诗人的创作题材,佛教文化进入诗歌,大量诗僧的出现,进一步繁荣了佛教诗歌。 五、唐代的佛教进一步促进了艺术文化的进步佛教文化带来了寺院、佛塔的建筑艺术、 石窟的雕刻艺术、佛像的绘画艺术,直到现在这些艺术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伟大 的敦煌石窟艺术是值得全世界对他进行研究的艺术文化。季羡林先生说:“敦煌的研究在世界, 世界的敦煌在中国”绚丽多彩的敦煌石窟艺术是唐代佛教文化繁荣的见证,值得每一个中华 儿女为之骄傲和自豪。盛唐佛教的石窟艺术不仅有敦煌,还有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大足石 刻、麦积山石窟,石窟艺术的繁荣同时也是中国建筑、雕刻、绘画艺术的繁荣。 六、唐代佛教文化的繁荣还进一步促进民间俗文化的发展。如流传民间最多的就是因果 报应,老百姓有崇法礼佛的传统,初一、十五以及诸菩萨生日民间信佛之人有去庙里进香 的传统。民间诸神信仰的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由本土的灶王爷、土地神、西王母等神加入 了更多的佛教诸神,如西天的如来、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弥勒佛 等。佛教文化影响了民俗信仰和中国传统习俗 七、佛教促进了唐代社会生活其他方面文化的发展。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带来了禅宗文化, 佛教文化中讲究潜心修炼,于是产生了坐禅,印度的瑜伽也随着佛教引入中国,直到现在瑜 伽仍然是人们养生的一个好方法,此外,佛教讲究吃素食,这也是养生的一种佛教还讲求 坐化。佛舍利直到现在仍然是科学的未解之谜,特别是真身舍利,更是自然界的奇观。 短短几百字难以穷尽唐代佛教文化繁荣的盛况,我们的天才诗人李白就是生活在这样一 个佛教文化高度繁荣的盛唐社会,李白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是必然的。因为人都是一定社会 中的人,个人的思想、文化等方面脱离不了整个社会的影响。当然,诗人李白不仅深受佛教 文化影响,他还接受和传播着佛教文化,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了唐代佛教文化的高度繁荣 刘肃大唐新语卷一一褒锡 1 4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李白同时代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接受 第二章李白同时代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接受 唐代儒、释、道三教调和的思想大盛,当时很多的士大夫文人都加入到佛教信仰的队伍 中来,很多文人“外为君子儒,内修菩萨行”唐代的诗人信仰佛教是很平常的事情。 本章我选取唐代几位有代表性的诗人来阐述盛唐文人与佛教的关系。我无意去详细论证 各位诗人与佛教的关系,只是通过选取几位李白同时期的诗人,阐述他们与佛教的关系,窥 一斑而见全豹。以此来论证李白接受佛教文化的社会文化背景,作为李白受到佛教文化影响 的一个辅证。 第一节杜甫与佛教 关于杜甫与佛教文化的关系,学术界早有多篇论文,比如刘明华先生的杜甫与佛教的 关系及晚年心境孙昌武先生的 杜甫与佛教,复旦大学鲁克兵的博士论文杜甫与佛 教关系之研究、杜甫漂泊西南时的佛教思想等多篇论文,杜甫小李白十一岁,也是李白 同时期的诗人,与李白并成为盛唐诗歌的。双子星座”。杜甫在三十三岁结识当时的诗坛明星 李白,二人一见如故,同游王屋、东蒙二山,求仙访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杜甫仰慕李白 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才气钦佩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 自性率真,更是同情李白“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的悲惨命运。自天宝四载二人分别后, 再没见面,但两人的友谊却在。此后杜甫很怀念李白,如他在 、戏赠杜甫,盛唐两位 文坛巨星结下的深厚友谊,成为一段文坛佳话。 杜甫的思想中虽然儒家思想占主要的部分,杜甫在诗中写出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 淳”( 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 的远大理想。在杜甫的思想中,他即信佛又崇道,杜甫早年对 道教很感兴趣,写了很多关于道教的诗作,如题张氏隐居二首、巳上人茅斋等作品, 后又遇上李白二人相见恨晚,同游王屋山、东蒙山,求仙访道,但是,佛教思想也是杜甫 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杜诗中有三十多首是与佛教相关的。如游龙门奉先寺: 刘明华 杜甫研究论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