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秦汉上书制度.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秦汉上书制度.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秦汉上书制度.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秦汉上书制度.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秦汉上书制度.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性声明 本入声明翳璺交夔攀盥论文,是本入在导爆指导下遂行款萋贾究工馋及所取褥 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葜毽天已经发表藏撰写过篷骚究成采,穗不包含为获褥嚣蔻大学藏萁毽渡育捷秘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间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作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瀛明,并表示谢意。 粒敝赭懿捃乱 、眨 憝字基期2 雅多题,护匿 中文摘要 本文是以秦汉上书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历史文献和考古资 料,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对秦汉上书的分类、 内容、及程序等方面的探讨,对这一制度在秦汉时期政治运行过程中 的作用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秦汉上书制度是以皇帝为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有效地进 行行政管理、维系其官僚体制运行的重要枢纽。也是秦汉行政官僚体 制乃至整个政治制度运作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秦汉大一统中央集权专制的国家里,上书制度适应大一统政治 的需要。作为皇权运作的一部分,它对维护国家统一、巩固中央集权, 强化皇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秦汉上书上书制度皇权 a b s t r a c t b a s e do n 也ep r e c e d e n tr e s e a r c h ,m i sa n i c l ew h j c ht a :k e ss y s t e mo f p r e s e f n i n gm e m o r i a lt om e 廿1 r o n ed u 血gm eq i i la n dh a l ld y n a s t ) ,a s s u b j e c t ,d i s c u s s e s 血ea s p e c t so fc l a s s i 丘c a t i o n ,c o r l t e ma 1 1 dp r o c e d u r eo f p r e s e n t i l l gm e m o r i a lt om em r o n e ,a n dm e nf o 姗u l a t e s 山e 劬c t i o no f i t w h i c ho p e m t e di nt h ep o l i t i c a lp r o c e s sd u r i n gq i na n dh a np e r i o db y u s i n g 也eh i s t o r i c a ld o c u m e n t sa n da r c h e o l o g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 t h es y s t e mo fp r e s e m i n gm e m o r i a lt o 也et 1 1 r o n ed u r i n gm eq ma n d h a nd y n a s t y ,w a sa ne s s e m i a lh u bw i 山w h i c hc e m r a l i s mo fa b s o l u t i s m h e a d e db y e m p e r o ra 衄i n i s t e rp o l i t i c se 丘i e c t i v e l y a i l dm a i n t a i l li t s o p e r a t i o no fb u r e a u c r a t i cs y s t e m ,a n dr l e c e s s a l 了1 i m ( t om eb u r e a u c r a t i c s y s t e me v e n 也e m 0 1 ep o l i t i c a ls y s t e mo f m eq h a i l dh a l ld y n a s 吼 t h es y s t e mo fp r e s e m 吨m e m o r i a lt om et 1 r o n ed 嘶n gt h eq ma n d h a nd ”a s 吼a d a p t i n g 也er e q u i r e m e n t so fu n i 6 c a t i o n ,p l a y sac e n a i l l r o l et ok e e pi 1 1 t e g r i t yo fan a t i o n ,r e 访f o r c ec e n 缸a l i s ma n ds t r e n g t i l e nm e p o w e ro fe m p e r o ri n t h ec e n t r a l i s mo fa b s o l u t i s m o fq i na n dh a l l d y 1 1 a s w k e yw o r d s :q i na n dh a nd y n a s 哆p r e s e n t i n gm e m o r i a lt o m et 1 1 r o n e s y s t e mo fp r e s e n t i n gm e m o r i a lt o 也em r o n e p o w e ro f e m p e r o r 前言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秦汉上书制度。上书在这里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指吏民 通过一定渠道用书面形式向皇帝表达政治意愿的行为。另一种是指所上的文书。 由于本文是研究上书制度,所以对其理解偏重前者,即重点考察其运作过程, 但同时在相关章节也对上书的文书本身进行一些探讨,以期加强对其制度化的 说明。上书现象在秦汉之前就早已出现,但在秦汉时期却逐步普遍,呈现出制 度化、规范化的趋势。它成为以皇帝为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有效地进行 行政管理,维系其官僚体制运行的重要枢纽。研究秦汉上书制度是了解秦汉行 政官僚体制乃至整个政治制度不可或缺的环节。 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对秦汉上书制度进行研究。蔡邕在独断一书中对 上书的分类及格式作了较为详尽的记载。继蔡邕之后,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 一书中也记载了不少有关秦汉上书的内容,其中一些观点也颇值得关注。在蔡 邕、刘勰之后,对秦汉上书的研究基本处于停滞阶段。偶有论及于此者皆因为 文献缺少,时间久远而无实质性突破。自2 0 世纪初以来,随着尼雅、楼兰、敦 煌、居延等地汉晋简牍的出土,人们对汉代文书研究的热情也逐步高涨,从而 也带动了秦汉上书制度的研究。此间,王国维、劳干等学者都有文章论及于秦 汉上书的某些部分,然专门论述秦汉上书的文章则稀见于当时。 2 0 世纪7 0 年代以后,云梦秦简、居延新简相继问世,人们对秦汉上书的 认识也得到进一步加强。许多学者也相继发表了一些有关秦汉上书的研究成果。 如左益寰撰写的汉代上书拜官考略( 秦汉史论丛第三辑,西北大学出版 社,1 9 8 6 年) 、h 宪群撰写的秦汉公文文书与官僚行政管理( 历史研究, 1 9 9 7 年4 期) 、袁礼华撰写的汉申诉上书初探( 安徽史学,1 9 9 8 年1 期) 、 李均明撰写的简牍文书稿本四则( 简帛研究,广西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 、 汪桂海撰写的汉代文书的收发与启封( 简帛研究广西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 等论文,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汪桂海著汉代官文书制度( 广西教育出版 社,1 9 9 9 年) 则是最新一部涉及秦汉上书制度的专著,书中对秦汉公文包括上 书都有许多独到、精当的见解。秦汉上书制度的研究亦有一些日本学者涉及。 如永田英正、森鹿三、大庭修等人,其中尤以大庭修著秦汉法制史研究( 上 海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 叙述较多。 以上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无疑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秦汉上书制度的认识。 但这些成果或多或少还存在以下一些缺撼:( 1 ) 对于秦汉上书制度还缺乏综合 性、总结性的研究成果。无论从以往发表的论文还是专著来看,谈及秦汉上书 某些功能方面的论述较多,而将上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者却没有。( 2 ) 研 究上书现象的成果较多而对上书制度本身缺乏探讨。以往的研究成果中,大多 数将上书作为一种现象,谈及其发展或作用,而真正对上书的管理、程序等制 度性内核的因素少有人探究。( 3 ) 从文书学角度探讨较多而将其纳入政治史、 制度史角度者较少。给皇帝所上之书不同于普通文书,它是皇帝对国家进行管 理的必要手段。因此,只有将上书纳入政治史、制度史的视角,才可能更深刻 地认识到上书的意义所在。 本文正是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前人之不足而对秦汉上书制 度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期提高人们对秦汉上书制度的认识,从而加深对秦 汉官僚体制的理解,有助于人们更好的认识秦汉政治制度。 上书的种类与格式 ( 一) 秦汉上书的分类 秦汉上书如何分类,历代说法不一。东汉蔡邕所著独断记述:“凡群臣 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日章;二日奏:三日表;四日驳议。”。刘勰在文心 雕龙中载“降及七国,未变古式,言事于主,皆称上书。秦初定制,改书为 奏,汉定礼仪,则有四品:一日章、二日奏、三日表、四日议。”o 李善在文 选“表”下注日:“三王已前谓之敷奏,故尚书云敷奏以言是也。至 秦并天下,改为表,总有四品,一日章,谢恩日章;二日表,陈事日表;三日 奏,劾验政事日奏;四日驳,推覆平论,有异事进之,日胶。六国秦汉兼谓之 上书。” 他们对汉以前上书的分类各有不同,但对汉上书的分类则较一致。 另外,从其它文献及出土简牍中还可分有“请诏书”、“变事书”、“封事书”等 等类型。现将这些类型作一简单分析: 1 童 章是臣下向皇帝谢恩陈事所用的文书。独断日:“章者,需头,称稽 首,上书谢恩陈事诣阙通者也。”文心雕龙亦云:“章以谢恩”。 章的主要功用之一是向皇帝谢恩,如后汉书郑弘传记载“弘自诣廷 尉,诏敕出之,因乞骸骨归,未许。病笃,上书陈谢帝省章,遣医占弘病。” 后汉书吕布传云:“陈琏欲使子登诣曹操,布固不许,会使至,拜布为左 将军,布大喜,即听登行,并令奉章谢恩。”此皆是以章谢恩之例。 章的另一功用则是陈述事实。如汉书丙吉传载:“是时,掖庭宫婢则 令民夫上书,自陈尝有阿保之功。章下掖庭令考问,则辞引使者丙吉知状。”汉 书息夫躬传载:“可令降胡诈为卑爰:i 酸者来上书日:所以遣子侍单于者, 非亲信之也,实畏之耳愿助戊己校尉保恶都奴之界。因下其章诸将军,令 匈奴客闻焉。”汉书师丹传:“今有上书言古者以龟贝为货,今以钱易之, 民以故贫,宜可改币。上以问丹,丹对言可改。章下有司议。” 此外,章还有辩解、举劾之用。如汉书淮南王传载,郎中雷被击剑 误中淮南太子,“王使郎中令斥免被,欲以禁后被遂亡之长安,上书自明。 事下廷尉、河南。河南治,逮淮南太子。”颜师古注日:“章下廷尉及河南令, 于河南杂治其事。”由此可见,雷被上书即是上章。后汉书郑弘传云:“( 贶 。蔡岜:独断商务印书馆( 丛书集成初编车) ,1 9 3 9 年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l9 7 8 年。 。萧统:文选卷3 7 表) 。商务印书嬉1 9 5 9 年 3 被收捕) ,弘独髡头负铁领,诣阙上章,为贶讼罪。”以章辩明是非之意更为明 显。章还被大量用以举劾,如汉书杜周传云:“至周为廷尉,诏狱亦益多 矣。二千石系者新故相因,不减百余人。郡吏大府举之廷尉,一岁至千余章。” 又汉书王嘉传亦称:“二千石益轻贱,吏民慢易之,或持其微过,增加成 罪,言于刺吏、司隶,或至上书章下。”以上材料无疑说明章作为吏民向皇帝所 上的文书,除了有谢恩陈事之用外,亦有辩解、举劾之用。 章有一种特殊形式,称作飞章。后汉书曾孙荣传云:“以臣婚姻 王室,谓臣将抚其背,夺其位,退其身,受其执。于是遂作飞章以被于臣。”后 汉书蔡邕传载:“( 程) 璜遂使人飞章言邕、质数以私事请托于邰。”又后 汉书李固传云:“以固为议郎,而阿母宦者疾固言直,因诈飞章以陷其罪, 事从中下。”同传又云:“固在事,奏免百余人。此等即怨,又希望冀旨,遂共 作飞章虚诬固罪。”后汉书史弼传载:“侯览大怒,遂诈作飞章下司隶,诬 弼诽谤。” 飞章的内容从上举材料来看,多以告发、诬陷为主。后汉书章德窦皇后 纪云:“八年乃作飞书以陷竦,竦坐诛。”李贤注日:“飞书,若今匿名书也。” 从飞章与飞书所书内容来看应属同一性质。因此,飞章应是匿名之章的意思。 2 奏 奏是臣下向皇帝陈事、举劾所用的文书。蔡邕独断云:“奏者,亦需头, 其京师官但言稽首,下言稽首以闻。其中有所请,若罪法劾案,公府送 御史台,公卿校尉送谒者台也。”上奏亦可称上疏,文心雕龙云:“自汉以来, 奏事或称上疏”。 奏用于陈事在史藉中的例证比比皆是。如汉书赵充国传载:“( 赵充 国) 遂上屯田奏日:愿罢骑兵,留驰刑应募,及淮阳、汝南步兵与吏士私 从者,合凡万二百八十一人,用谷月二万七千三百六十三斛,盐三百八斛,分 屯要害处又如汉书萧望之传载:“是时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奏设常 平仓,上善之。” 奏同章一样,亦可用于举劾、诉辩,汉书陈万年传云:“时槐里令朱 云残酷杀不辜,有司举奏,未下。( 陈) 咸素善云,云从刺候,教令上书自讼。 于是石显微伺知之,白奏咸漏泄省中语,下狱掠治。”此例中朱云、陈咸皆是被 人以奏举劾。后汉书种禺传云:“( 种嚣) 顺帝末,为侍御史。时所遣人使 光禄大夫杜乔、周举等,多所纠奏。”同传载梁冀因私陷害种罱等人,太尉李固 上疏救之,“粱太后省奏,乃赦嚣、承罪。” 此外,奏亦可用作诤谏。如后汉书张皓传载清河赵腾上言灾变被收 考,( 张) 皓上疏谏日:“臣闻尧舜立敢谏之鼓帝乃悟,减腾死罪一等。”后 汉书伏湛传云彭宠反于渔阳,光武帝欲亲征,伏湛“收疏谏帝览其奏, 竟不亲征。” 3 表 表主要是向君主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书。独断云:“表者,不需头,上 言臣某言,下言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左方下附日某官臣 某甲上。文多,用编两行;文少,以五行。诣尚书通者也。”上述材料仅是列 述了表所需的格式,而对其内容并未作过多解释。 从史料中上表内容来看,表所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包括进言水利,如 汉书兄宽传载兄宽“表奏开六辅渠,定水令”。恩请赏赐,如汉书外 戚传云:“故时酒肉有所赐外家,辄上表乃决”。陈情,如后汉书张奋传: “时岁灾旱,祈雨不应,乃上表日:比年不登,人用饥匮愿对中常侍疏奏。” 后汉书张禹传:“四年,新野君病,皇太后车驾幸其弟。禹与司徒夏勤、 司空张敏俱上表言:新野君不安宜且还宫,上为宗庙社稷,下为万国子 民。”上言时政,如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云:“大将军梁商以羌胡新反,党 众初合,难以兵服,宜用招降,乃上表日帝从之,乃诏续招降叛虏。”等等。 总的来看,表的内容是对某些事物作出详尽的解释,或陈述自己的想法以使皇 帝理解。而文选李善注云:“表者,明也,标也,如物之标表,言标著事序, 使之明白,以晓主上,得尽其忠日表。”也正是这个意思。 4 议及胶议 议是公卿百官会聚一起对某件事提出看法而形成的意见或文书。其中若有 臣属对朝廷决策有不同意见而上书称驳议。独断云:“其有疑事,公卿百官 会议,若台阁有所正处,而独执异议者日驳议。胶议日:某官某甲议以为如是, 下言臣愚憨议异。其非驳议,不言。议异。其合于上意者,文报日:某官 甲议可。” 后汉书胡广传云:“时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限年四十以上,儒 者试经学,文史试章奏。广复兴敞、虔上书驳之”汉书于定国传载: “贡禹代为御史大夫,数处黢议”。后汉书宋均传“每有驳议,多合上指” 皆是例证。 除以上按功能分类外,还有从内容上的分类如变事书、封事书、请诏书等 等。 变事书是有关紧急事态的报告文书。变事即非常之事,汉书韩信传: “信初之国,行县邑,陈兵出入。有变告信欲反,书闻。”师古注:“凡言变告 者,谓告非常之事。” 变事书所言内容多涉及谋反或官吏的重大过失。如史记高祖本纪:“十 二月,人有上变事告楚王信反。”汉书黥布传:“赫至,上变,言布谋反端。” 汉书息夫躬传:“躬、宠乃与中郎右师谭,共因中常侍宋弘上变事告焉。” 汉书梅福传:“( 梅福) 后去官归寿春,数因县道上言变事。” 变事又称急变、飞变。汉书平帝纪:“义陵寝神衣在柙内,丙申旦,衣 在外床上,寝令以急变闻。”师古注:“非常之事,故云急变。”汉书张汤传: “汤有所爱史鲁谒居,知汤弗平,使人上飞变告文奸事。”师古注:“飞变犹言 急变。”上变事书时可击鼓求见。周礼夏官太仆郑注:“若今时上变事击 鼓矣。又若今驿马军书当急闻者,亦击此鼓。” 变事书在边郡多为报告紧急军情。如“肩水候官令史鸯 得敬老里公乘粪土 臣熹昧死再拜,上言变事书。”。“粪土臣德昧死再拜上言变事书,印日臣德, 其丁丑合蒲口口”。o 封事书是上言机密事,为防泄露,用皂囊封缄而呈上的文书。独断云: “凡章表皆启封,其言密事得帛囊盛。”文心雕龙奏启:“自汉置八仪,密 奏阴阳,皂囊封板,故日封事。” 封事书的内容必须绝对保密,如若泄露,奏事之人会被劾以重罪。如汉 书师丹传:“丹使吏书奏,丁、傅子弟闻之,使人上书告丹上封事行道人偏 持其书事下廷尉,廷尉劾丹大不敬。”大不敬乃汉律名,坐犯此条当斩,可 见处罚之严。皇帝为了控制臣下,经常鼓励百官上封事书。如后汉书光武 纪:“冬十月丁丑百僚各上封事,无有所讳。”同纪又云:“于是在位者皆 上封事,各言得失。”后汉书章帝纪:“诏有司各上封事。”后汉书安帝 纪:“诏三公以下,各上封事陈得失。”后汉书桓帝纪:“诏公、卿各上封 事。”类似例子还有许多,不再一一列举。 请诏书是请求皇帝就相关问题作出批复的报告书。请诏书多与皇帝的批复 合在一起构成诏书颁布。如居延汉简中有如下简文实例:“御史大夫吉昧死言: 丞相相上大常书言大史丞定言,元康五年五月二日壬子日夏至,宜寝兵。大官 抒井,更水火,进鸣鸡,谒以闻,布当用者。臣谨案:比原泉御者,水衡抒大 官御井,中二千石、二千石令官各抒别火( 合校10 2 7 ) 官先夏至一日, 以除燧取火,授中二千石、二千石,官在长安、云阳者,其民皆受,以日至易 故火,庚戊寝兵不听事尽甲寅五日。臣请布,臣昧死以闻( 合校5 1 0 ) 制 。谢挂华、李均明等:居延汉简释文台校3 8 7 1 2 5 6 2 1 7 ,文物出版社,1 9 8 7 年。以下简称台校。 o 甘肃省文物考古所等编:居延新筒e p t 5 2 4 6 a ,文物出版社,1 9 9 0 年。以下简称新简 。 6 日:可。( 合校3 3 2 2 6 ) 这三简是根据大庭修先生所复原的顺序所排列。第一支简与第二支简即 是御史大夫丙吉的请诏文,第三支简是皇帝对请诏书的批示,它们共同构成了 一道诏书。 出土简牍有许多诏书都是类似请诏制可形式。如合校3 4 9 1 6 、3 3 2 1 2 、 3 3 2 9 + 1 7 9 5 组成的汉文帝三年七月庚辰诏文, 合校1 8 5 2 之汉元帝初元五 年正月壬午诏书,新简e p t 5 2 2 8 0 a 、b 之汉宣帝神爵年间诏书残文,新简 e p t 5 1 1 5 之汉成帝诏书等。在史籍文献中也有不少请诏书的记载,如史记秦 始皇本纪:“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_ 臣请史官非秦记 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 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 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h 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 以吏为师。制日:可。” ( 二) 上书的格式以一则典型上书为例 上书不是普通的私人书信,也不是一般的政府之间往来公文,而是呈上供 皇帝批阅的文书,它有着格式、用语等诸多限定,下面本文将以一则典型上书 为例来分析秦汉上书的格式。 “大司马臣去病昧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陛下过听,使臣去病待罪行间。 宜专边塞之思虑,暴骸中野,无以报,乃敢惟他议以干用事者,诚见陛下忧劳 天下,哀怜百姓,以自忘,亏膳贬乐,损郎员。皇子赖天,能胜衣趋拜,至今 无号位师傅官。陛下恭让不恤,群臣私望,不敢越职而言,臣窃不胜犬马心, 昧死愿陛下诏有司,因盛夏吉时,定皇子位。唯陛下幸察。臣去病昧死再拜, 以闻皇帝陛下。”。 这是大司马霍去病就三皇子封王之事向武帝所上之疏。“大司马臣去病”是 上书者的官爵及名字。为何上书只有名而无姓,这是秦汉上书制度的规定。独 断云:“公卿校尉诸将不言姓,大夫以下有同姓官别者言姓。”即上书时只写 官名加名,遇同名同官者联名上书,则后者加姓。如汉书霍光传载:“丞 相臣敞诸文学光禄大夫臣迁、臣胜、臣梁、臣长幸、臣夏侯胜昧 死言皇太后陛下。”此联名上书中有两个叫胜的文学光禄大夫,故以姓相别。李 奇注日;“同官同名,故以姓相别也。”后汉书鲍永传云:“臣闻故事,通 官文书不著姓。”章怀注引汉官仪日:“群臣上书,公卿校尉诸将不言姓。” 。参见大庭修:秦汉法制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 。史记卷6 0 三王世家) 。 7 这都说明汉代百官上书不言姓。实际上,此规定在秦已实行。如史记秦始 皇本纪载二世刻石云:“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即为明证。 公卿百官上书不言姓,那平民百姓是否书姓呢? 从目前出土的简牍资料来 看,亦不需姓。如“粪土臣德味死再拜上言变事书,印日臣德,其丁丑合蒲口 口”( 新简e p t 5 2 4 6 a ) “肩水候官令史嗣得敬老里公乘粪土臣熹昧死再拜, 上言变事书”( 合校3 8 7 2 、5 6 2 1 7 ) 。另外,说文解字附许冲上表亦云: “召陵万岁里公乘草莽臣冲稽首再拜上书皇帝陛下”。 “味死”亦是秦汉上书的习用语。独断云:“汉承秦法,群臣上书,皆 言昧死言。王莽盗位,慕古法,去昧死日稽首。光武因而不改,朝 臣日稽首顿首,非朝臣日稽首再拜。”汉书高帝本纪注引张晏日: “秦以为人臣上书当言昧犯死罪而言,汉遂遵之。前文引李斯等人上书可证之。 汉代最早见上书言昧死当在汉五年十二月,诸侯奉刘邦立皇帝尊号的上书:“楚 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藏 荼,昧死再拜言大王陛下”。另外,前文所引居延汉简上书亦称昧死,可 见其为秦及西汉定制。 王莽改“昧死”为“稽首”,东汉因之。从目前文献及出土简牍碑刻资料来 看,这是符合事实的。隶释卷一收孔庙置守庙百石卒吏碑司徒吴雄、司 徒赵戒的上书:“司徒臣雄、司徒臣戒,稽首臣雄、臣戒,愚戆诚惶诚恐顿 首顿首死罪死罪,臣稽首以闻。”o 后汉书律历志注引蔡邕戍边上章日: “朔方髡钳徒臣邕稽首再拜上书皇帝陛下。”说文附许冲上表等等皆可 证此。 “皇帝”是从秦汉时期开始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这已是众人皆知的事情。 这个称呼的来源乃是秦并天下后,始皇令群臣议尊号。李斯等上尊号日“泰皇”。 始皇日:“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日皇帝。”o 独断 日:“皇帝,至尊之称。皇者。煌也。盛德煌煌,无所不照。帝者,谛也。能行 天道。事天审谛,故称皇帝。”自此以后,历代君王皆称皇帝。秦汉吏民上 书言皇帝乃表尊敬之意。 “陛下”亦是臣民对君王的尊称。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蔡邕日:“与 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与之言,因卑达尊之意也。上书亦如之。” “臣”是上书人对自己的谦称,意是被统率、被役使,而非朝廷官吏的独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浙江古藉出版社( 影印本) ,1 9 9 8 年。 。汉书卷l 高帝纪) 。 。洪适:隶释,中华书局,1 9 8 5 年。 。史记卷6t 秦始皇本纪。 8 称。汉书高帝纪云:“吕公日:臣少好相人。”集解引张宴日:“古人 相与语,多自称臣,自卑之道,若今人相与皆称仆。”这一点从汉简及许冲、蔡 邕等人上书所见非常明显。汉简中之“粪土臣德”。、“粪土臣熹”。、“革莽臣 镇” ,皆为小吏,而平民许冲亦自称“草莽臣冲”,甚至沦为刑徒的蔡邕也称 “髡钳徒臣邕”。可见“臣”为上书自谦之词,而非指官吏之意。“臣”前加“粪 土”、“草莽”、“髡钳徒”既是加强自谦之意,也是表明自己的身份。 “上书皇帝陛下”之后,一般是跟随上书的正文。正文书写完毕,则又要 加“昧死再拜,以闻皇帝陛下”,作为结束语。东汉上书常以“稽首再拜以闻皇 帝陛下”或“稽首以闻”作为结语。 上书不但在用语上有以上规定在书写格式上亦有一些要求。这主要是凡 遇“皇帝”或其他特定的尊贵字样,虽所书未满,亦不再接上文,而须另起行 或空格再写,此为抬头制度。汪桂海先生在汉代官文书制度一书中例述汉 代上书的四种抬头格式。: ( 1 ) 遇“皇帝”、“皇帝陛下”、“皇上”、“朝廷”、“皇辟”等属于称呼皇帝 语辞,则抬头另行书写另外,“先帝”、“皇太后”之类的语辞同样也实行抬 头制度。 ( 2 ) 遇皇帝谥号要抬头。 ( 3 ) 遇皇帝庙号要抬头。 ( 4 ) 遇到属于本朝尊美之称要抬头。 汪先生考证十分详当,兹对抬头不再过多复述。 o 新简e p t 5 24 6 a 。 o 台校3 8 7 2 5 6 2 17 。 o t 新简e r p 5 2 :3 1 8 。 o 见汪桂海汉代官文书制度,广西教育出版社,1 9 9 9 年 9 二、上书的内容及上书者的身份 ( 一) 上书的内容 秦汉时期的上书内容涉及广泛,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许多方面,以 下作一些初步分类。 1 言礼仪 礼仪是涉及国家统治秩序的大事,上书言礼仪始终是上书者关注的焦点之 一,尤其在王朝开创礼仪未备,或行将灭亡礼制混乱时,上书尤为多见。 史记封禅书载:“( 文帝时) ,鲁人公孙臣上书日:始秦得水德,今 汉受之,推终始传,则汉当土德,土德之应黄龙见。宜改正朔,易服色,色上 黄。是时丞相张苍好律历,以为汉乃水德之始,故河决金堤,其符也。年始冬 十月,色外黑内赤,与德相应。如公孙臣言,非也。罢之。后三岁,黄龙见成 纪。文帝乃召公孙臣,拜为博士,与诸生草改历服色事。” 武帝时,“亳人薄诱忌奏祠泰一方,日:“天神贵者泰一,泰一佐日五帝。 古者天子以春秋祭泰一东南郊,用太牢具,七日,为坛开八通之鬼道。”于是天 子令太祝立其祠长安东南郊,常奉祠如忌方。其后人有上书,言古者天子三 年一用太牢具祠神三一:天,地一,泰一。天子许之,令太祝领祠之忌泰一 坛上,其如方。后人复有上书,言古者天子常以春秋解祠,祠黄帝用一枭破 镜;冥羊用羊;祠马行用一青牡马;泰一,皋山山君,地长用牛:武夷君用乾 鱼;阴阳使者以一牛。令祠官领之如其方,而祠于忌泰一坛旁。”。 元帝时,孔霸上书“求奉孔子祭祀,元帝下诏日其令师褒成君关内侯霸 以所食邑八百户祀孔子焉。”。蔡邕曾上封事,第一事即为“明堂月令,天子以 四立及季夏之节,迎玉帝于郊。”3 秦汉对言礼仪者的身份没有特殊限制,只要有利于加强统治者的威仪,一 般都会被采纳。 2 贡献 上书求贡献者多为讨得帝王欢心,以期冀获取官职或宠幸。亦有上书贡献 以求赎罪者。 如武帝时,“济北王以为天子且封禅,乃上书献泰山及其旁邑。天子受之, 更以他县赏之。”固 。史记卷1 2 武帝本纪。 。汉书 卷5 1 孔光传) 。 3 后汉书卷6 0 下蔡邕传。 。史记卷1 2 武帝本纪。 史记封禅书云“其明年,新垣平使人持玉杯,上书阙下献之。平言 上日:阙下有宝玉气来者。已视之,果有献玉杯者,刻日人主延寿。平又 言臣侯日再中。居顷之,日却复中,于是始更以十七年为元年,令天下大醋。” 武帝时,河南人h 式上书,“愿输家之半县官助边”。武帝以式终长者,乃 召拜式为中郎,赐爵左庶长,后官至御史大夫。o 宣帝时,“( 霍) 山坐写秘书,( 霍) 显为上书献城西第,入马干匹,以赎山 罪。” 东汉光武帝时,“张步遣使随( 伏) 隆,诣阙上书,献鳆鱼。”。 上书者除贡献珍奇异宝、金银财物外,亦有贡献著述者。如“( 桓) 谭著言 当世行事二十九篇,号日新论,上书献之,世祖善焉”。许冲上书进献说 文解字o 等等。 3 言神仙事 长生不死是历代帝王梦寐以求之事,于是上书言神仙事成了下层方士媚上 求宠的常用手法。但上书言神仙事的兴衰亦与帝王性格、爱好有密切关系。秦 汉时期,上书言神仙事者尤以秦始皇、汉武帝两朝为盛。 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日蓬 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 数干人,入海求仙人。” 武帝时,上书言神仙事者更多,史载武帝“尤敬鬼神之祀。”于是下层方士 言神仙事者多能迎合武帝以获富贵。如齐人李少君“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 上,上尊之”;齐人“少翁以鬼神方见上”,被封为文成将军;乐成侯上书推荐 栾大,栾大被拜为五利将军;齐人公孙卿上书言黄帝登仙事,被拜为郎;越人 勇之言鬼,“上信之”这样的例子不可胜数,仅齐地“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 万数”。这恐怕也是历朝少见的。 另外,汉书郊祀志载“成帝末年颇好鬼神,亦以无继嗣故,多上书言 祭祀方术者,皆得待诏。”东汉言神仙事者亦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4 言政务 言政务b 口为上书言治道得失,指陈政事。这也是秦汉上书的重要内容。上 书言政务与当时的政治环境紧密相连。 汉书) 卷5 8 h 式传 汉书卷6 8 雹光传) 后汉书卷2 6 伏隆传 后汉书卷2 8 上垣谭传。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 9 5 8 年 以上皆见 史记,卷1 8 封禅书。 1 1 如汉五年,戍卒娄敬于洛阳求见刘邦,上书言便宜,建议刘邦据崤函之固, 都关中,随后刘邦即车驾长安,定都于此。景帝时,“( 晁) 错己死,谒者仆射 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上书言军事。”。武帝时,主父偃与赵人徐乐、严 安俱上书言世务,书奏,上召见三人,谓曰:“公皆安在? 何相见之晚也! ”。成 帝时,河间刘辅上书言得失,擢升为谏大夫。” 东汉时期,上书言政务依然十分普遍。光武帝时,王霸数“上书言宜与匈 奴结和亲”。 冯衍上书“陈八事:其一日显文德,二日褒武功,三日修旧功 书奏,帝将召见。”o 安帝时,河间男子赵腾“诣阙上书,指陈得失”。o 顺帝时, 平丘令周举“上书言当世得失,辞甚切正。尚书郭虔、应贺等见之叹息共上 疏称举忠直”。 言政务还包括立嗣、加封等内容。如昭帝崩,无嗣,众议立广陵王。“郎有 上书言周太王废太伯立王季,文王舍伯邑考立武王,唯在所宜,虽废长立少 可也,广陵王不可以承宗庙。” 其意见果被采纳,遂立宣帝。东汉光武帝时, “大司马吴汉上书请封皇子,不许,重奏连岁。三月乃诏群臣议。”。“成帝崩, 哀帝即位,高昌侯董宏希指,上书言宜立丁姬为帝太后”“。“初,( 种) 岱与 李固子燮同为议郎,燮闻岱卒,痛惜甚,乃上书求加礼于岱。”“ 上书言政务在上书中占有很大比例,它是秦汉上书的主体。 5 告劾 告与劾都是起诉犯罪的行为。但两者适用对象却有所不同。沈家本先生曾 指出“告、劾是二事,告属下,劾属上”。”徐世虹先生则认为“在汉代,告与 劾的适用对象是非常清楚的。这就是告行为发生者往往是民,而劾行为的发生 者往往是官,换言之,民对民,民对官或官对民的起诉行为称告,而官僚系统 内部彼此起诉行为称劾,二者一般不混淆使用”。“实际上,“劾是官吏内部互 相起诉的行为”这一观点笔者是赞同的。但告的行为却并不如徐说。 。汉书卷4 3 娄敬传。 o 汉书卷4 9 晃错传。 o 汉书卷6 4 主父慷。 o 汉书卷7 7 刘辅传。 9 后汉书卷2 0 ( 王霸传。 o 后汉书卷2 8 上冯 亍传。 后汉书卷5 4 扬震传。 9 后汉书) 卷6 1 周举传。 o 汉书) 卷6 8 霍光传) 。 o 后汉书j 卷l 光武帝纪) 。 “汉书卷9 7 外戚传。 ”t 后汉书卷5 6 种岱传。 ”沈家本:汉律摭遗) 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1 9 8 5 年。 “椽世虹:汉劫制管窥,简帛研究,法律出版社。1 9 9 6 年。 1 2 我们知道,秦代起诉通称为告,而无劾,如秦律中之“告不审”、“公室告”、 “非公室告”、“告不听”、“告盗加赃”、“州告”等等。几乎包括了起诉的各种形 式。到了汉代,随着官僚机构的进一步完善而出现官吏系统内部纠举犯罪之举 即劾,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官吏之间不可用告了呢? 实际上,汉代官吏之间用告 起诉的亦比比皆是。如“淮南王布中大夫,上书告淮南王反,侯,二千户。”。赵 王彭祖为人巧佞,常设计陷害国中二千石官吏,“二千石欲治者,则以此迫劫。 不听,乃上书告,及汗以奸利事。”。袁盎为吴相,吴王欲反。有人劝说袁盎“吴 王骄日久,国多奸彼不上书告君,即利剑刺君矣。”。元帝时,城门校尉诸 葛丰“上书告光禄熏周堪、光禄大夫张猛”。 东汉和帝时,“南单于安国与( 杜 崇) 不相平,乃上书告崇。”钆这些都说明了汉代官吏之间亦可用告。但从 告的事例来看又多为下级诉上级或权轻者诉权重者,即沈说“告属下”较为合 理,因而此类告多以上书形式为之亦可理解了。 劾若以上书形式呈上,则与告有相似之处,即以下劾上多用上书。在此不 多例举。值得一提的是自劾亦可用上书。这多是高级官吏自认有错,或国有重 大灾异,而引咎辞职的行为。如明帝时,“日有食之,三公免冠自劾”。“永光 元年,春霜夏寒,日青亡光”,元帝诏责百僚,丞相于定国“上书自劾,归侯印, 乞骸骨”。o 即是此类事件。 6 诤谅 诤谏是臣下向皇帝进行规劝的行为。秦汉时,设有专门掌诤谏的官员 谏大夫。汉书百官公卿表云:“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有丞 属官有大夫、郎大夫掌议论,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皆无员,多 至数十人。武帝元狩五年初置谏大夫,秩比八百石。”后汉时,更名谏议大夫, 六百石。9 谏大夫掌诤谏,如元帝时,征( 贡) 禹为谏大夫,数虚己问以政事。是时 年岁不登,郡国多困,禹上奏谏应减食谷马,食肉兽,减损舆服御器等物以给 济贫民。元帝“纳善其忠”。 哀帝时,龚胜为谏大夫,“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 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制度泰奢,刑罚泰深,赋敛 睡虎地云梦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云梦秦简,文物出版社,1 9 7 8 年。 史记卷1 8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史记卷5 9 五宗世家。 史记卷1 叭袁盎传。 汉书卷7 7 诸葛丰传。 后汉书卷4 和帝纪注。 后汉书卷2 明帝纪 汉书卷7 l 于定国传 后汉书志2 5 百官= 。 汉书卷7 1 贡禹传。 1 3 泰重,宜以俭约先下”。哀帝时鲍宣亦为谏大夫,史称其“常上书谏争,其 言少文多实”。 当然,诤谏虽为谏大夫的主要职责,但其它官吏同样可上书诤谏。如文帝 时,“除铸钱令,贾山上书谏以为变先帝法。”。“田千秋,家在长陵。以故高 庙寝郎上书谏孝武日:子弄父兵,罪当笞。父子之怒,自古有之。蚩尤叛决, 黄帝涉江。上书至意,拜为大鸿胪。”。 元帝时,故槐里令朱云上书求赐尚方剑以斩佞臣,元帝大怒,命人将朱云 拖出宫殿,朱云“攀殿栏,栏折”。后左将军辛庆忌为之求情,才得解脱。有人 提出更换护栏,元帝日:“勿易! 因而辑之,以旌直臣。”。东汉上书诤谏之例亦 非常多,如东城门侯郅恽因光武帝打猎晚归而拒不开城门,并上书谏光武以国 事为重,被贬为参封尉。顺帝崩,修治宪陵,陵旁有普通百姓的坟墓,主事者 欲以侵毁。尚书栾巴连上书苦谏,后坐下狱,抵罪,禁锢还家。此类事例还有 很多,由此见之,秦汉上书诤谏之风还是较为浓厚的。 7 举荐 举荐即推举、推荐。其中又可分为自荐和他荐。秦汉时期,上书举荐是很 重要的仕进方式之一。 上书白荐者以李斯、东方朔、主父偃等人为著名。史记秦始皇本纪载, 郑国间秦,秦王下逐客令,李斯上书说秦王,从而复官。汉书东方朔传云: “( 东方) 朔初来,上书日: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年文 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兵法,战阵之具, 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己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 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 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东方朔的 上书可视为经典的自荐书,这种自荐行为又被称作自街鬻。尤以武帝时为盛, 史称武帝时“四方士多上书,自街鬻者以干数”。汉末梅福亦曾言“孝武皇帝 好忠谏,总至言,出爵不待廉茂,庆赐不须显功,是以天下布衣各历志竭精以 赴阙廷自街鬻者不可胜数”。除东方朔外,主父偃、徐乐、严安、终军、贾捐 汉书卷7 2 龚胜传。 汉书卷7 2 鲍宣传 。 ( 汉书卷5 l 贾山传。 史记卷2 0 建元以来诸f 睫年表 汉书卷6 7 朱云传。 后汉书卷2 9 郅恽传 后汉书卷5 7 栾巴传。 汉书l 卷6 5 东方朔传 汉书卷6 7 梅福传。 之、息夫躬皆西汉时较著名的上书自荐者。 及至东汉,士风大变,上书自荐成为士人所鄙夷的轻浮行径。东汉名士崔 驷曾评价道:“夫君子非不欲仕也,耻夸毗以求举;非不欲室也,恶登墙而楼处。 叫乎街鬻,县旌自表,非随和之宝也。暴智耀世,因以干禄,非仲尼之道 也。”。北齐颜之推亦曾评价说:“贾诚以求位,鬻言以干禄,或无丝毫之益,而 有不省之困。”。明确表明对上书自荐者的不屑。 他人上书举荐在两汉时期亦很多。如朱买臣“待诏公车,粮用乏会邑 子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说春秋,言楚词,帝甚悦之,拜买臣为中大 夫。”o 汉书刘向传载:元帝时,“太傅萧望之为前将军,少傅周堪为诸吏 光禄大夫,皆领尚书事荐更生( 刘向) 宗室忠直,明经有行,擢为散骑宗 正给事中。”哀帝时,“丞相王嘉上书荐故廷尉梁相等”。成帝时,御史大夫张 忠“上书荐( 孙) 宝经明质直,宜备近臣。为议郎,迁谏大夫”。o 东汉光武帝时,济阴太守刘育“上书荐( 刘) 平,会平遭父丧去官”,后尚 书仆射钟离意“上书荐平及琅邪王望,东莱王扶”等人。灵帝光和末,“太尉 杨赐上书( 孙) 琬有拨乱之才,由是征拜议郎,擢为青州刺史”。o 桓帝时,“尚 书同郡杨乔上书荐( 盂) 尝”吼一诸如此类,在两汉还有很多。总之汉代上至 公卿大臣,下至郡县长官,以至宿儒名士皆可上书举荐。 8 求休致 休致即是官吏年老去职,休致亦称致仕。 上书求休致最常见的内容是“乞骸骨”。如武帝时,丞相公孙弘上书日:“臣 弘行能不足以称,素有负薪之病,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愿归侯 印,乞骸骨,避贤者路。”但武帝并未应允。宣帝时,张安世“上疏归侯,乞 骸骨”。 平帝时,大司徒孔光虑王莽权势日重,上书乞骸骨以求保身。“王莽 时,大司空王邑上书言:“视事八年,功业不效,司空之职尤独废顿,至乃有地 震之变,愿乞骸骨。”东汉光武帝时,刘嘉“病,上书乞骸骨。”u 安帝永初元 后汉书卷5 2 崔驷传。 王利器:( 颜氏家训集解卷5 省事,中华书局,1 9 9 3 年。 汉书卷“朱买臣传。 汉书卷7 2 龚胜传。 汉书卷7 7 孙宝传。 后汉书卷3 9 刘平传。 后汉书卷6 i 孙琬传。 后汉书卷7 6 盂尝传。 史记卷1 1 2 平津侯传。 汉书卷5 9 张安世传。 汉书卷s 1 孔光传。 ( 汉书卷9 9 王葬传。 后汉书卷1 4 宗室四王三侯传。 1 5 年,安乡侯张禹“上书乞骸骨”。 诸如此类,不再例举。 除“乞骸骨”外,亦有直接上书称致仕者。如“永宁元年,( 刘恺) 称病上 书致仕,有诏优许焉,加赐钱三十万,以千石禄归养,河南尹常以岁八月致羊 酒。”o 另外,还有“乞归”、“乞身”等说法。如和帝时,翟乡侯马防“上书乞 归本郡,和帝昕之”。营光武帝时,李通“思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固 上书除了上述八项内容外,还包括谢罪、辩护、申诉等等内容。以后章节 中还会谈到,兹不敷言。 ( 二) 上书者的身份 秦汉上书不但内容丰富,上书人员的身份也相当复杂,总体来说有下列几 类: 1 中央高级官吏 上书是中央高级官吏从事政务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皇帝驾驭群臣的 重要手段。凡涉及国家大事,高级官吏无不需向皇帝请示汇报,而这大多数是 以上书的形式为之。如元帝时,韦玄成为丞相,“奏罢太上皇寝庙园”。 东汉宋 登为尚书仆射,顺帝“使持节临太学,奏定典律,转拜侍中,数上封事,抑退 权臣。”o 等等。 2 地方官吏 地方官吏由于远驻异地,治理州郡,有许多自己不能做主的事情都要呈报 皇帝请求定夺。另外,皇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也必然要求地方官吏向自 己汇报其所作所为。因此,上书亦是联系地方官吏与皇帝的纽带。如顺帝永和 二年,“武陵太守上书,以蛮夷率服,可比汉人,增其租赋。”。延光二年,敦 煌太守张踏上书陈三策。”。皆是地方官吏汇报治边之策的例子。 3 士人 秦汉时期,士人也是上书的一大主体。士人上书之风以战国为盛,当时, 各方游士奔走于列国之间,频频上书游说君主,以求推行他们的政治主张。延 及秦汉,士人上书之风亦有表现。士人上书的目的也大多是通过展示自己的才 华以期得到帝王的赏识。其中较为著名的例子有李斯上书秦王、晁错上书文帝、 主父偃、东方朔上书武帝等等。但随着东汉门阀政治的逐渐兴起,秉承战国游 后汉书) 卷“张禹传。 后汉书卷3 9 刘恺传。 后汉书卷2 4 马防传。 后汉书卷1 5 李通传 汉书卷7 1 平当传 。 后汉书卷7 9 宋登传。 后汉书卷s 6 南蛮传。 后汉书巷懿西域传。 1 6 士之风的士人上书也就日渐消亡了。 4 普通吏民 普通吏民多是针对涉及自身的某一具体问题而上书。有的是遭受冤屈而上 书帝王请求予以解决。有的是贡献财物以表忠心,亦有上书指陈政事,议论国 事者。如文帝时,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其女上书文帝,文帝因而免除肉 刑。武帝时,张骞开通西域之后,“吏士争上书言奇怪利害”。汉方事匈奴, ( h ) 式上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