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代铭文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代铭文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代铭文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代铭文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代铭文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代铭文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手! _ 卜i :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 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 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 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 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矽( d 。b 7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 :i l n 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i 鱼空 日 期:记! 里:叫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指导教师签名 日 r 电话: 邮编: 、0,j l 0 一 kt-i,te,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作为两汉诸多文体之一种,铭文在其演进过程中,不仅具有自身独特的风貌, 与其他文体的互动,也是汉代文学发展的另一层面。本文以汉代铭文为研究对象, 试图从铭文的文体意识、铭文的文体分类、汉代铭文文体形式的变化三个方面为 切入点,对其形成背景及其体式特点进行清理,探讨铭文在两汉时期进行的由实 用性向审美性的转变,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其与汉代其他文体的相互影响。 本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仔细考察铭文这一文体意识的形成。从先秦的实用性探讨,至两汉 的文体衍生,到魏晋时期的溯源正变,文学理论中对铭文的讨论,既遵循着本体 自身兴替因革的轨迹,也随着其他文体的发展亦步亦趋。 第二章,分析铭文的分类。铭文在历代文文学总集中所占有的位置,在文学 评论著作中的理论研讨,以及唐宋后,庇托数目众多的文本创作的基础上所进行 的二次分类等等,都是确定铭文文体标准的基础。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文以汉代 铭文的铭刻载体的不同,在总体上将其分为四类,即山川铭、器物铭、居室铭、 杂铭。 第三章,对汉代铭文的文体演变进行梳理。铭文为“诗之变体“,承诗经 之上,以四言为正,又与杂谣、杂谚等互有影响,与汉代诗歌的文体演变关系紧 密。两汉铭文文体独立性不强,与箴文、颂文的同体异用,后又衍生出碑铭、墓 志铭等文体,也是汉代铭文发展演变中需要研讨的问题。 关键字:汉代铭文;文体观念;文体分类;文体演变 a b s t r a c t a so n eo ft h el i t e r a r ys 够l e so ft h eh a r td y n a s t y , i nt h ec o u r s eo fi t se v o l u t i o n , i n s c r i p t i o nn o to n l yh a si t so w nu n i q u ec h a r a c t 嘶s t i e s 。b u ta l s oe x e r tm a n ye f f e c t s t h r o u g hi n t e r a c t i o nw i t h o t h e rl i t e r a r ys t y l e s ,t h a ti sa n o t h e rl e v e lo fl i t e r a r y d e v e l o p m e n ti nt h eh a nd y n a s t y i nt h ep a p e r , o b j e c to fs t u d yi st h ei n s c r i p t i o no ft h eh a r td y n a s t y a c c o r d i n gt o t h r e ed i f f e r e n ta r e a s i e ,i n s c r i p t i o no fs t y l i s t i ca w a r e n e s s ,s e n s eo fs t y l ea n dt r y i n gt o i n s c r i p t i o n ,i n s c r i p t i o no ft h es t y l ec a t e g o r i e s ,c h a n g e si nl i t e r a r yf o r m so f t h eh a n d y n a s t yi n s c r i p t i o n ,d i s c u s s i o n o ft h eb a c k g r o u n d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i t s f o r m a t i o n ,s t u d yc o n d u c t e di nt h eh a nd y n a s t yi n s c r i p t i o nf r o mt h ep r a c t i c a lt ot h e a e s t h e t i cc h a n g e s a n do nt h i sb a s i s ,a n a l y z ei tw i t ho t h e rs t y l i s t i ci n t e r a c t i o ni nt h e h a nd y n a s t y t l l i s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c h a p t e r s : c h a p t e ro n e ,f r o mt h et i m ep o i n to fv i e w , p r a c t i c a li n s c r i p t i o nb e f o r et h eq i n d y n a s t y , s t y l ed e r i v a t i v e si nt h eh a nd y n a s t y , e x p l o r et h eo n g i ni nt h ew e i a n dj i n d y n a s t i e s ,t h e r eh a sas t y l i s t i ca n a l y s i so f t h ei n s c r i p t i o no ft h eh a nd y n a s t y l i t e r a r y t h e o r yi nt h ed i s c u s s i o no ft h ei n s c r i p t i o n , n o to n l yf o l l o w s 恤b o d y so w n r i s ea n d f a l lo ft h et r a j e c t o r yo fi n h e r i t a n c ea n di n n o v a t i o n , a l s op i c k e du pt h ep a c ew i t h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o t h e rs t y l e s c h a p t e rt w o a n a l y s i so fh o wt h e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fi n s c r i p t i o n a c c o r d i n gt o i n s c r i p t i o ni nt h e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r yt e x tp o s i t i o no c c u p i e db yt h e t o t a l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 w o r k so fl i t e r a r yc r i t i c i s mi n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d i s c u s s i o n ,t h en u m b e ro f t e x tu n d e r t a k e n b a s e do nt h ec r e a t i o no fs e c o n d a r y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i nt h et a n ga n ds o n gd y n a s t i e s ,w e c a nd e t e r m i n et h es t y l eo ft h es t a n d a r d f r o mt h i sp o i n to fv i e w , i n s c r i b e dw i t h d i f f e r e n tc a r r i e r s w e 、i 1 1d i v i d ei n s c r i p t i o ni n t of o u rc a t e g o r i e s :i i l s 嘶p t i o no n m o u n t a i n s i n s c r i p t i o no na r t i f a c t s ,i n s c r i p t i o no na v a s a t h a , o t h e ri n s c r i p t i o n c h a p t e rt h r e e ,d i s c u s s i o no f 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i n s c r i p t i o n b o o ko f s o n g sb r i n g sa g r e a ti m p a c to ni n s c r i p t i o n ,m o s ti n s c r i p t i o na r ef o u r - c h a r a c t e r - t o - a - l i n ep o e m s s 0w e c a ns a y i n s c r i p t i o ni sa ”v a r i a n to fp o e t r y ”。i nt h eh a nd y n a s t y , i n s c r i p t i o na n d p r o v e r bi n f l u e n c ee a c ho t h e r , c l o s e l yl i n k e dw i t h t h eh a nd y n a s t yp o e t r y a na n a l y s i s o ft h ei n s c r i p t i o nf r o mt h ev i e w p o i n to fs t y l i s t i c s ,i n s c r i p t i o n ,p a n e g y r i c ,z h e nw e n , e p i t a p ha r ev e r ys i m i l a r , t h i si s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t h eh a nd y n a s t yi n s c r i p t i o ni s s u e s t h a tn e e dd i s c u s s i o n k e yw o r d s :i n s c r i p t i o no ft h eh a nd y n a s t y ;s t y l ev i e w ;s t y l 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s t y l e e v o l u t i o n i i h i 1 0 i f 、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 i 目录 绪论”一”1 第一节:汉代铭文的文学史意义1 第二节:汉代铭文的研究现状0 6 b org 2 第三节:关于本课题的几点说明3 第一章:铭文的文体观念6 第一节:铭文文体观念的萌芽6 第二节:铭文文体观念的发展8 第三节:铭文文体观念的形成1 1 第二章:铭文的文体分类1 4 第一节:铭文的历代归类1 4 第二节:铭文的历代分类1 7 第三节:汉代铭文新分类1 8 第三章:汉代铭文的文体流变2 3 第一节:先秦铭文之创作2 3 第二节:汉代铭文的诗体特征2 8 第三节:相近文体3 9 第四节:衍生文体4 1 结语4 7 参考文献4 8 i i i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第一节汉代铭文的文学史意义 铭文滥觞于先秦,成型于两汉,魏晋南北朝后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其以四 言韵体为要,言简意赅、富有哲理,具有独特之风貌,在古代诸多文体中,可卓 然独立,自成一家。 然而,相对于诗歌、散文、骈文、赋等其他文体,铭文的文学意义却没有得 到充分的肯定和研究。诸多学者认为,铭文创作过于模式化,内容狭窄,体制单 一,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极为有限,与其他文体不可同日而语。甚至,有的学者认 为,“铭箴篇所讲的铭与箴两种文体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在今天看来没 有任何价值和意义”,“这一部分( 文体论) 都属无关紧要之作,没有多少理论 价值,不值得花力气去探讨 。当然,这种看法值得商讨。 汉代文学走向自觉,文体意识逐步明确。圆刘勰文心雕龙中所列八十一 种文体,其或在汉代趋于定型,或受益于其他文体的启发,可考者占八成以上。 而且,诸多文体所体现出来的文学观念、文化意识,自身由实用性向审美性的转 变,都使得我们对这些文体的形成背景及其形式特点进行清理,并在此基础上讨 论其在汉代文化形态建构中的作用,成为一种必要。 铭文是一种在与其他文本动态结合中逐渐生成的文体。东汉时期,铭文完全 突破了铭刻载体的束缚,在吸收了诗经美颂传统的基础上,结合赋之铺陈笔 法,与颂、赞、箴异体同用,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貌。 ( 一) 创作上的兴盛 据全汉文、全后汉文辑录,现存汉代铭文近1 5 0 篇,加之金石学文献 和近年来的出土文物,总括后约有2 0 0 篇,这个数量是比较可观的。 东汉一朝, 铭文创作兴盛,汉书、后汉书中提及有铭文作品传世的作家有数十家之多, 文心雕龙研究论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0 版,第4 2 6 页。 圆本文采用汉代文学自觉说。目前学术界持此观点的学者主要有:龚克昌、李炳海、张少康、康金 生、侯丽杰、詹福瑞、杨德贵、金明生等。于此有关的论著主要有,龚克昌:论汉赋,文史哲,1 9 8 1 年第1 期;刘勰论汉赋,文史哲,1 9 8 3 年第1 期;汉赋一文学自觉时代的起点,文史哲,1 9 8 8 年 第5 期;张少康:论文学的独立和自觉非自魏晋始,北京大学学报,1 9 9 6 年第2 期;杨波:西汉大 赋与( 史记) :文学自觉意识的萌芽,北华大学学报( 社科版) ,1 9 9 6 年第7 期;詹福瑞:从汉代人对 屈原的批评看汉代文学的自觉,文艺理论研究,2 0 0 0 年第5 期;张新科:从( 史记) 着汉代文学的自 觉化倾向,光明日报,2 0 0 3 年2 月1 2 日;杨德贵:汉赋的创作标志着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信阳 师范学院学报,2 0 0 1 年第3 期;赵敏俐:“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中国社会科学,2 0 0 5 年第2 期; 吴志刚:有关“魏晋文学自觉说”的再商榷,文学教育,2 0 0 8 年第2 期;杨树增:也谈“汉代文学 自觉”,大连大学学报,2 0 0 8 年第4 期; 詹福瑞:文士、经生的文士化与文学的自觉,汉魏六朝文 学论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康金生:汉赋纵横,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2 年版;李炳海:黄 钟大吕之音一古代辞赋的文体阐释,吉林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版。 铜镜铭文虽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但是却因其铭刻行文限制,铭辞十分简洁,多是祈祷高官厚禄、 子孙藩昌、长生不死的吉祥语,具有极强的重复性。而且,其任意断句、减字减句的风气十分明显,通假 字、省偏旁、省笔划也比较多。( 参见罗振玉镜话。) 故此,本文在著录镜铭时,将去重选择录,择其优 者。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班固、张衡、蔡邕等优秀的文学家皆有染指。 ( 二) 题材上的开拓 汉代,日常生活之器物皆可作铭。这就使其从以祝颂为主的限制中解放出来, 这些篇制短小的器物铭,一改前代器物铭诘屈聱牙的语言风格,走向了世俗化。 ( 三) 语辞上的完善 汉代铭文兼包赞颂、警戒、祝咏之意,文体功用多样化,文辞技巧也随之发 展完善。陆机文赋中指出“博约而温润 ,刘勰说得更为具体:“铭兼褒赞, 故体贵弘润;其取事也必核以辨,其文也必简而深。”概括其特点:取材慎重典 实,文辞温润精工,既博大宏丽,又不乏自然清新。 ( 四) 文体上的互动 汉代铭文与诗、赋、颂、赞、箴、诔、碑等文体,均有密切关系。铭文体制, 来源于诗经中所确立的四言正体,随着汉代诗歌的发展又有所新变;文辞的 应用,明显受到了赋铺陈用法的影响,很多小的器物赋,基本上可等同于器物铭。 其与颂体、赞体、箴文的同体异用,后期衍生出碑文、墓志铭等文体,是汉代文 体学上一个独特的现象。 第二节汉代铭文的研究现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文体研究成为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学界对铭 文的研究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概而言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 一) 文体论当代学者对汉代铭文的研究部分集中在对文心雕龙铭箴 的专章研究中。自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发微后,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又作了 考订;詹瑛文心雕龙义正以“无微不信 为编写原则,带有汇校集注的性质。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勾勒了中国古代各种文体的概貌,并列专节对铭文 的起源、名称、文体功能、主要特点进行了归类分析。 在一些文学通史和文体专门史中,对铭文的研究也有所涉及,如赵逵夫先 秦文体分类与古代文章分类学,刘衍中国古代散文史中铜器铭文一一散 文萌芽的新里程一节,王健铭文略论、 黄去非中国古代铭文浅说、 单 光启铭文发微固等等。 ( 二) 当前对汉代铭文研究的热点在文字学。这又分为两种情况: ( 1 ) 以考证文字本义为切入点,追寻铭文文体起源,如朱承挥说“铭、 张宝明“铭字文化溯源、徐超对“铭 字文化溯源的补充意见。 见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 刘衍:中国古代散文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4 年版。 王健:铭文略论,见江海学刊,1 9 9 4 年第2 期。 黄去非:中国古代铭文浅说,见岳阳大学学报,1 9 9 8 年第6 期。 单光启:铭文发微,见淮北煤师院学报,2 0 0 0 年第4 期。 朱承挥:说“铭”,见宁波师院学报,1 9 9 2 年第4 期。 张宝明:“铭”字文化溯源,见汉字文化,2 0 0 2 年第3 期。 徐超:对“铭”字文化溯源的补充意见,见汉字文化,2 0 0 3 年第1 期。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 ) 对汉代铭文文字的整理与分析,这项研究建立在对汉代铭文文字考释 的基础之上,文字学家对此用力较多,成果并多体现为文字编的形式。如徐正考 汉代铜器铭文文字编、林素清两汉镜铭汇编,涉及大量汉代铭文的文本 资料,但仅仅是从文字学整理角度而被引用研究,对文体学的研究意义十分有限。 ( - - ) 汉镜铭文的专题研究。迄今为止对汉代铭文的研究,只有此类研究成 果涉猎到汉代铭文的文学性,如李立汉代七言体铜镜铭文文体学意义初探、固 汪春泓从铜镜铭文窥测汉代诗学、固胡淑芳汉代铜器铭文中的七言诗、固潘 海东、林训涛汉镜铭文:完整七言诗成于西汉的确证、 郭永利汉代铜镜上 的相思铭文赏析等,初步探讨了汉代铭文和诗歌的关系。 ( 四) 从汉代铭文中管窥汉代史料。学者多受“五经皆史”的启发,以文证 史,如徐正考汉代铜器铭文研究, 杨爱国汉镜铭文的史料学价值等等。 由于这些研究的着眼点并不在于汉代铭文的文学性研究,而是将其作为研究汉 代社会史的附带问题而提出,故此,并不能展示汉代铭文的完整风貌。 第三节关于本课题的几点说明 一、铭文的文体涵义 文体随之时代变化,本身也在不断地发生着趋同分化的变异,因此,对一种 文体的概念界定,其文体涵义的定位必须限定于特定的时代背景,而不可以单纯 利用后代材料和理论来推断。古代真正的文体流别论发轫于魏晋之后,汉代文体 的分辨多从作品体制和用途的不同处着眼,不规则的分类也是为创作服务,对汉 代铭文的研究并不能从纯理论层面进行,而忽略从实用层面切入到创作实践的研 究。 按照上述分析,本文对铭文做以下界定: 铭文,是一种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性应用文体。其起源于春秋战国,定型 于汉魏。多刻铸于器物、山川等实物之上,或书而不刻。体式以四言为主,间以 三言、五言、七言,文辞精练。内容以记事、祝颂、警戒为主。 需要说明的一点:当铭文成为文体之一种,进入文学创作的范畴,其就不再 完全是带有铭刻行为的文字,如汉代许多作家所创作的铭文,本身并不带有题刻 行为,而颂、赞、碑、刻石等虽具有题刻行为,但非为铭文之一种,故题刻与否 并不能成为铭文归属的唯一判断依据。 徐正考:汉代铜器铭文文字编,吉林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 林素清:两汉镜铭汇编,台北国立编译馆,1 9 9 9 年版。 李立:汉代七言体铜镜铭文文体学意义初探,见学术交流,2 0 0 2 年第1 l 期。 汪春泓:从铜镜铭文窥测汉代诗学,见文学遗产,2 0 0 4 年第3 期。 胡淑芳:汉代铜器铭文中的七言诗,见湖北大学学报,2 0 0 5 年第7 期; 潘海东、林训涛:汉镜铭文:完整七言诗成于西汉的确证,见江西社会科学,2 0 0 7 年第1 0 郭永利:汉代铜镜上的相思铭文赏析,见丝绸之路,2 0 0 1 年s 1 期。 徐正考:汉代铜器铭文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1 9 9 9 年版。 杨爱国:汉镜铭文的史料学价值,见中原文物,1 9 9 6 年第4 期。 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与之相类的是,我们也不能以题目中是否有“铭”之字来选文定篇,如碑铭、 墓碑铭,各为其类,不同与此。相反,有些铭文非以“铭字冠之,如汉武帝太 始元年泰山刻石文、汉昭帝元平元年蓝田覆车山鼎文、谢嚣奏井石文 以及出土器物上的无题之作等等,这些作品皆具有铭文共有的文体体制和文体风 格,故此,依旧将其列入铭文之列进行分析。 二、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 一) 铭文文体观念的形成 相对于铭文的实践创作,铭文文体观念的形成是滞后的。在没有对文体形成 概念的先秦时期,时人对“铭 的探讨,仅仅是一种浅层面上对现象的理解,并 未有文体学上的探讨。西汉承接其上,不见任何变动。东汉之后,铭文的创作理 论方才出现,但基本上都是一些零散的只言片语,如法言修身:“铭哉! 铭 哉! 有意於慎也。论衡自纪:“罕发之迹,记於牒籍;希出之物,勒於鼎铭。” 意义也未出其上。东汉蔡邕铭论,较为全面的论述了创作铭文的重要作用及 其意义,并列举诸多例子加以说明。 实际上,铭文观念的形成,大致要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曹丕典论论文 标举四科八类,陆机文赋标举十体,圆挚虞文章流别论论及文体十三种, 固李充翰林论论文体六种,固铭文都作为文体的一种被讨论。此外,刘勰文 心雕龙将“铭、“箴 合为一章论述,桓范世要论将“铭”、“诔 合为一 章论述,条分缕析,探颐索隐,皆有较多笔墨评论铭文。 ( 二) 汉代铭文的分类界定 铭文之分类,历代多众家之说,分类标准不一,概念界定不清。这些分类法 有其各自特定的原因,有的是便于选录文本,有的为了便于论述观点。但是,文 体并未一个固定的形态,一种文体,随着时代的变化,本身也在不断地发生着趋 同分化的变异。因此,使用后世的文体分类是不符合文体演变规律的。 当前的铭文文体学研究中,唯一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可的铭文分类方法是褚斌 杰在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中所提出的按题刻处将其分为器物居室铭、山川铭、 座右铭三类,由于题刻之处的不同,文体特征也相应有所不同。但是,这种分法 是对中国古代铭文的整体关照,用于汉代铭文之上欠稳妥。汉代文体分类缺乏规 范性,对其界定应该采取外在形式和内容的规定性双重因素,既有语言结构方面 的特征,也有题材和功能方面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深入的理解汉代铭文 的文体特征和文学意义。 ( 三) 铭文并非完全起源于青铜器之“铭文 先秦时期,青铜器的广泛使用,带来了青铜器铭的繁荣,这一时期的青铜器 曹丕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宣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圆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 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哗而谲诳。” 锄挚虞文章流别论论及诗、赋、颂、七、箴、铭、诔、哀辞、解嘲、应宾、连旨、应间、碑等 文体。 ”李充翰林论论及赞、表、驳、论、奏、盟、檄、诗等文体。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铭又被称为“金文 、“钟鼎文”。其一部分以“物勒工名”为目的存在的实用性 文字,后期发展成为款识、题记,并未进入文学范畴;另一部分记事类的文辞, 在之后的演变过程中,篇幅逐渐加长,记录战功、称颂祖先的内容基本完备,颂 赞、训诫的文体功能初步被确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 周振甫曾对此有论述:“铭是刻在器物上的文字,它的内容可分为三:一是 题记,二是记功德,三是表誓戒。第一种不成文章,作为铭文应该只是后两种。”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无论是记功德,或是表誓戒,都是铸造于 青铜器物之上的“铭文”,其受到了史官笔法的影响,多形成的是散文体式,与 类似于四言诗的铭文差距很明显。而且,随着青铜器的衰落,这类文辞因为缺乏 载体,也逐渐消亡了,在后世的发展脉路中很难再寻找到其踪迹。 ( 四) 汉代铭文的文体发展并非遵循着单一性的线索 汉代铭文的发展随之汉代其他文体的发展而有所起伏,总体说来,其文体体 式承接诗经中四言正体的传统,与汉代郊祀诗、乐府诗、民歌谣谚互有影响, 四言为主要体式,三言、五言、七言、杂言杂于其中。另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 东汉末年,铭文的创作相对有所回落,其主要原因乃是因为在文体分体意识日渐 增强的基础上,碑文、墓志铭创作的兴起,铭文文体中的许多要素被吸收和剥离, 作家创作的注意点有所转移。但是,铭文作为一种已经被确立的文体样式,并没 有消失,南朝铭文的再度兴盛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 ( 南朝梁) 刘勰著,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译注,江苏教育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1 9 6 页。 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铭文的文体观念 中国古代典籍中散见的文体论,内涵是一个极其庞杂的系统,“文体的概 念也并不恒定,而是由文学作品的内容、题材、语体、功能、风格等因素共同结 合所呈现出来的体制和样式。铭文的文体观念,从先秦的实用性探讨,至两汉的 文体衍生,到魏晋时期的溯源正变、直至唐宋后,庇托数目众多的文本创作的基 础上所进行的二次分类等等,对铭文文体的多方面研讨,随着文学的实践亦步亦 趋。其遵循着铭文自身兴替因革的独特轨迹,综合集成各方面的理论,在中国古 代文体学上独成一格。这种经由各时代创作活动所引发的文体意识,亦促进了铭 文文体形式的创新。 第一节铭文文体观念的萌芽 说文解字不见“铭 字,说文新附中有:“铭,记也。从金,名声。” 钮树玉新附考:“铭,通作名,其加金旁者,盖涉题勒钟鼎也。 言其本为 “名 ,书记之意。此意所出甚早,庄子让王中:“今使天下书铭於君之 前。”即用此字本意。“铭”字从“金”,标明其与金石器物的密切关系。早期 的铭文多刻于金属器皿之上,例如,剑、戈、矛、戟等兵器;鼎、簋、觚、豆、 钟、镩等青铜礼器;铁斧、铁铲、铁镰等农具;寸、升、斗、斤、两、铢等度量 衡用具;盂、奁勺、壶等日常用具,以及诸侯国钱币等等。 先秦手工业中曾形成一种“物勒工名 制度,是铭文文体涵义的最早源头。 礼记月令中言:“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 郑玄注: “勒,刻也,刻工姓名於器,以查其信,知其不攻致。功不当者,取材美而器不 坚也。这里的“名”即“铭 之文体最初之意,表示其在器物上刻字,以为记 录的目的。 “物勒工名的文辞,最初多为族氏之称和先人庙号,目的在于标记器主的 族氏、识别用途;后期逐渐出现关于物主之号和工匠之名的记载;有的量器上还 刻有该器具的重量或容量,漆器上的针刻文字,陶器、砖瓦上也刻印有管理机构 的官署名称等等。如中国博物馆藏商代前期铜鬲,内壁口沿处有铭“亘 ;河北 邢台曹演庄商代遗址出土的“图 字陶文;甘肃庆阳发现晚商玉戈有刻铭“车 册吾 三字; 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的“戈字陶文。 但是,这些文字 并不符合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形式。因铭刻载体与当时技术之限制,铭刻者尽量求 简,文字大多不成句子,只有寥寥几个字。只是作为标明器用对象的符号,其出 。 中国青铜器伞集夏商l ,文物出版社,1 9 9 6 年版,图版5 l 。 彦张光远:早商的文字,故宫文物月刊,第9 卷,第l 期,1 9 9 1 年。 许俊臣:甘肃庆阳发现的商代玉戈,文物,1 9 7 9 年,第2 期。 固江西声博物馆:新干商代大墓,文物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1 6 6 1 7 5 页。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现的主要目的是区分不同种类的器物,表示“所有 关系。 我们从这些出土实物中可以发现,早期的青铜器铭刻铸在青铜器不显眼的地 方,显眼的地方刻铸的是花纹。这些铭辞也仅仅是一种实用性的符号,本身并 不具有任何的文学涵义和个人创作意愿,故此,此类文字多被隐晦,不显于世。 在历史的演变和分化中,其逐渐演变成为度量衡、铭记等形式;而上文所提及的 物主之号和工匠之名,则逐渐演变成为款识,成为了一种实用性的存在。 西周早期,铸铭之器骤然增多。时有“大夫九能 之说:圆所谓“九能”,便 是为大夫所必须掌握的九种言辞和文体,其中有“作器能铭”之论,由此,铭文 创作在当时的社会之作用可见一斑。清人阮元说:“先王之制器也,齐其度量, 同其文字,别其尊卑,用之於朝觐燕享,则见天子之尊,赐命之宠,虽有强国, 不敢问鼎之轻重焉。用之于祭祀饮射,则见德功之美,勋赏之命,孝子孝孙,永 享其祖考而宝用之焉。” 所言的正是西周初年的情形。其时,在大量的青铜器铭 中,记载着王室的政治策划、历代君王事迹、祭典训诰、宴飨、田猎、征伐方国、 政治动乱、赏赐册命、奴隶买卖、刑事诉讼、盟誓契约等丰富多彩的内容。而像 何尊、大盂鼎等记述贵族们接受周王训诰和册命典礼的长篇巨制,屡见不鲜。 礼记祭统:“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 著之后世者也。为先祖者,莫不有美焉,莫不有恶焉,铭之义称美而不称恶,此 孝子孝孙之心也。铭者,论撰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勋劳庆赏,声名列于天 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 郑玄注日:“铭,谓书之刻之,以识事者也。自 名,谓称扬其先祖之德,著己名于下。”在此提出了“铭 在内容方面的要求:j 多铸刻在鼎上,以称颂祖先的功德、记述先贤的功名为要,目的是明著于后世, 得以流传。这些都成为了铭文题材发展的先导。 “铭 体此类涵义在先秦文献中所见颇多,多指刻铸于金石器物之上的记功 颂德之文字。如左传襄公十九年记载臧武仲谓季孙日:“夫铭,天子令德, 诸侯言时计功,大夫称伐。今称伐,则下等也。计功,则借人也。言时,则妨民 多矣。何以为铭。且夫大伐小,取其所得以作彝器,铭其功烈,以示子孙,昭明 德而惩无礼也。 言彝器之铭以礼为先,必为惩恶扬善之语。再如,“昔克潞之 役,秦来图败晋功,魏颗以其身却退秦师于辅氏,亲止杜回,其勋铭於景钟。至 于今不育,其子不可不兴也。” 征伐之后,将王臣之功绩铭刻于钟鼎之上;“先 王欲昭其令德之致远也,以示后人,使永监焉,故铭其栝日肃慎氏之贡矢, 以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诸陈。 诸侯立功之后,王将功绩刻于器物,授予此 器物以示嘉奖。这些都是时人对“铭 之用途的讨论。 郭宝均曾论之:“因为骤视不易见者,不欲伤表面之美也。细察又易辨者,附铭识之本意也。似古 人对书画有表里公私之辨认。画者,世之所同也,因在表,唯恐人之不见,以彰其美,有一道同风之意焉。 铭者,己自己所独也唯恐人之所见,以藏其私,有默而识之之意焉。”见由铜器研究多见到之古代艺术, 文史,第二卷,1 9 4 3 年2 月。 ( 唐) 孔颖达:毛诗正义:“建邦能命龟,田能施舍,作器能铭,使能造命,升高能赋,师旅能 誓,山川能说,祭祀能语,君子能此九者,可谓有德音,可以为大夫。” 恸 ( 清) 阮元:擘经室三集卷三商周青铜器说上,中华书局,1 9 9 3 年版,第6 3 2 页。 鲫 国语晋语七,贵州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4 8 6 页。 囝 国语鲁语下,贵州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2 2 9 页。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除了史书中有关事件之记载,诸子中的讨论,也标明时人对铭文文体已经有 了部分认识,但是,这些言辞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体论,其多是由典章制度延 及于文体,大多着眼于实际功用。如“凡有功者,铭书於王之大常。“故功 绩铭乎金石,著於盘盂。 锄皆言先王制器,见德功之美,勋赏之命。“功名著 乎粲盂,铭篆著乎壶鉴。 说明当时的铭刻行为已经延伸到了其他日常器物。 “且先王之赋颂,钟鼎之铭,皆播吾之迹,华山之博也。刨则说明了铭文文体 与“赋颂 之意有相通之处。 再如墨子鲁问:“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日:攻其邻国,杀其民人,取其 牛马、粟米、货财,则书之于竹帛,镂之於金石,以为铭於钟鼎,传遗后世子孙 日:莫若我多。今贱人也,亦攻其邻家,杀其人民,取其狗豕食粮衣裘,亦 书之竹帛,以为铭於席豆,以遗后世子孙日:莫若我多。”贵族“铭於钟鼎 以矜功,庶人“铭於席豆”以诫勉,两者相对,已然体现出对铭文文体内容不同 方面的思考。又有晏子春秋问下:“谗鼎之铭日:昧旦丕显,後世犹怠, 况日不悛,其能久乎! ”对其内容,有了部分扩展,已延伸至诫勉警示之意。而 国语晋语一中所言:“商之衰也,其铭有之日:喋喋之德,不足就也, 不可以矜,而祗取忧也。喋喋之食,不足狃也,不能为膏,而祗罹咎也。 铭 文文辞已经是和诗经相类的四言正体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庄子则阳:“夫灵公也死,卜葬於故墓不吉,卜葬 於沙丘而吉。掘之数仞,得石椁焉,洗而视之,有铭焉,日:不冯其子,灵公 夺而里之。 在这里,“铭 字涵义有所引申,与三礼中“铭,明旌也。 “取 铭置于重。 “为铭各以其物,亡则以缁,长半幅,赦末长终幅,广三寸,书 名于末 回意义相通。庄子则阳指的是石椁上所刻的铭辞,三礼中指的是 葬礼上所用的一种器物。后世出现的墓志铭之涵义在此有了部分体现。另有,荀 子礼论篇中:“故葬埋,敬藏其形也;祭祀,敬事其神也;其铭诔系世,敬 传其名也。”“铭 、“铭 并称,虽未指明确切涵义,但其初步作为两种文学品类 的概称,有了铭文文体学意义上的萌芽。 第二节铭文文体观念的发展 汉代铭文文体观念部分承接先秦之上,“是故罕发之迹,记於牒籍;希出之 物,勒於鼎铭。 言“铭”是刻于金石器物上,与“记於牒籍略有不同;“是 故君臣两兴,功名兼立,铭勒金石,令问不忘。 其为褒扬之用的刻铸文辞, 周礼夏官司马,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第8 4 1 页。 吕氏春秋求人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 9 8 6 年版,第三册,第2 9 3 页。 吕氏春秋慎势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 9 8 6 年版,第三册,第2 1 1 页。 韩非子外储说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 9 8 6 年版,第五册,第1 9 6 页。 礼记檀弓下,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第1 3 0 1 页。 仪礼既夕礼,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第1 1 4 7 页。 仪礼士丧礼,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第1 1 3 0 页。 论衡自纪,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 9 8 6 年版,第七册,2 8 7 页。 后汉书卷二十八冯衍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第9 6 5 页。 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的是能传世千年;“铭功封石,倡呼而还。”“刻石勒铭,图画其像。 圆则 言其如秦始皇封禅刻石,铭刻载体不在局限于青铜器物。 汉书郊祀志曾记载,张敞好古文字,曾就器铭加以讨论。当时,有一 出于汾雕之水的小鼎,地方官吏上书皇帝,皇帝诏日,“朕巡祭后土,祈为百姓 蒙丰年,今谷喋未报,鼎焉为出哉? ”众人论之,其可否荐入宗庙? 张敞认为不 可。他先举例,有一西周青铜器,上刻书日:“王命尸臣:官此枸邑,赐尔旃鸾 黼黻雕戈。敢对扬天子丕显休命。其为“周祖始乎后稷,后稷封于麓,公刘发 迹于豳,大王建国于岐梁,文武兴于酆镐。由此言之,则岐梁丰镐之间周旧居也, 固宜有宗庙坛场祭祀之臧。此鼎殆周之所以褒赐大臣,大臣子孙刻铭其先功,臧 之于宫庙也。”而目前之鼎细小,与大八尺一寸,高三尺六寸的大鼎相差甚大, 且无完整文辞,仅有款识,不宜荐于宗庙。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时人对刻铸器铭 的一种认识:青铜鼎铭当为称扬先祖,记功颂德之用,而小的铜鼎,上有款式, 但着眼于实际应用,并不能归入铭文之列。 这些对铭文的思考仍旧未脱离青铜器铭的局限性,与汉代最后定型的文学意 义上的铭文相差甚远。只有当雕刻器物从青铜器皿延及几、杖、席、砚等非金属 器物,以至于在后来,山川、石碣、楼台、居室等处也有题写,铭刻载体不断扩 大,铭刻行为逐步虚化,即以铭为题、书而不刻的现象的出现,铭文才真正演变 为文章的一体而供人们写作,其形式、功能的一部分逐渐被稳定下来,而走向了 一种纯粹的书面文学创作状态。“铭 字本义出现引申,成为了一种文体的名称。 第一个显著的例子即是,东汉刘熙释名作为一部语言学著作,其释名释 书契、释名释典艺中,分述“奏、简、簿、笏、牍、籍、檄、谒、节、传、 券、契、策、约、示、诣、书、刺、题、署、告、表、敕、经、纬、图、谶、传、 纪、诗、令、诏书、论。赞、叙、铭、诔、谥、谱、碑、语、说”等文体,已将 铭文作为一个文体对象予以阐释。 铭文文体意识的发展还体现在东汉作家大量的铭文创作上。据严可均全后 汉文,共有1 9 人作有铭文,分别为:马援( 1 ) 、冯衍( 9 ) 、黄香( 1 ) 、班固( 2 ) 、 傅毅( 1 ) 、崔驷( 1 1 ) 、崔瑗( 6 ) 、李尤( 7 6 ) 、张衡( 1 ) 、胡广( 2 ) 、堂豁协( 1 ) 、 边韶( 1 j ) 、郑彬( 1 ) 张昶( 1 ) 、蔡邕( 6 ) 、孔融( 1 ) 、士孙瑞( 1 ) 、祢衡( 2 ) 、 王粲( 4 ) 。 可与全后汉书为旁证的为:冯衍、班固、崔驷、崔瑗、李尤、 张衡、边韶、蔡邕。够后汉书还另外记载有8 人作有铭文,但作品未流传至 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第2 9 6 7 页。 圆 后汉书卷八十六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第2 8 5 4 页。 所注数字为流传铭文的篇数。 后汉书冯衍传:“所著赋、诔、铭、说、问交、德诰、慎情、书记说、自序、官录说、 策五十篇。”后汉书班周传:“固所著典引、宾戏、应讥、诗、赋、铭、诔、颂、书、文、记、 论、议、六言,在者凡阴十一篇。”后汉书崔驷传:“所著诗、赋、铭、颂、书、记、表、七依、婚 礼结言、达旨、酒警合二十一篇。”后汉书崔瑗传:“瑗高于文辞,尤善为书、记、箴、铭,所 著赋、碑、铭、箴、颂、七苏、南阳文学官志、叹辞、移社文、悔祈、草书孰、七言,凡五 十七篇。”后汉书李尤传:“所著诗、赋、铭、诔、颂、七叹、哀典凡二十八篇。”后汉书张衡 传;“所著诗、赋、铭、七言、灵宪、应闲、七辩、巡诰、悬图凡三十二篇。”后汉书边韶 传:“著诗、颂、碑、铭、书、策凡十五篇。”后汉书蔡邕传:“所著诗、赋、碑、诔、铭、赞、连珠、 箴、吊、论议、独断、劝学、释诲、叙乐、女训、篆孰、祝文、章表、书记,凡百四篇。” 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今。可以说,铭文创作已被文人自觉的选择,并将其作为相似于赋、诗、文等 类的文学之一种,加以演绎创作。 在这些大量作品创作的基础上,铭文的创作理论渐出。蔡邕铭论较为全 面的论述了创作铭文的重要作用及其意义,揭开了铭文文体学研究的序幕。 春秋之论铭也。日:“天子令德,诸侯言时计功,大夫称伐。”昔肃 慎纳贡铭之桔矢,所谓天子令德者也。黄帝有巾几之法,孔甲有粲杆之 诫,殷汤有甘誓之勒,兔鼎有丕显之铭。武王践阼,咨于太师,而作席 机楹杖杂铭十有八章。周庙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