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康熙热河诗歌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康熙热河诗歌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康熙热河诗歌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康熙热河诗歌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康熙热河诗歌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康熙热河诗歌 是康熙写于热河地区的作品。鉴于康熙的帝王身份和他“以命 意为上 的诗歌理论及创作实践,本文侧重研究诗歌思想内容,同时兼顾诗歌创作特点。 本文开头即阐述康熙主要的诗歌理论,然后追寻着诗歌理论的足迹,分类研究“康 熙热河诗歌 ,探讨了诗歌的天理观、民本思想、农本思想、大一统思想、养生思想的 文化内涵。从中我们可以见到康熙对中原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作为一个入主中原的少 数民族首领,他以草原文化对中原文化做了更新和发展。概括的说“康熙热河诗歌” 中闪烁着中原传统文化的光辉,同时也体现了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融合。 在诗歌创作上,“康熙热河诗歌 体现出“圣学崇深,含经味道;诗中蕴理,理趣盎 然;以诗为画,表现山水;情意真切,内心独白”四个特点。康熙深厚的中原文化积淀, 在“康熙热河诗歌”中表现出来,形成了含经味道,诗中蕴理的特点。当时“神韵说” 盛行,王士祯作为康熙的师友、臣子又影响了康熙的创作风格,使康熙的风景诗意境清 幽,宛若画卷。情意真切几乎是“康熙热河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康熙热河诗歌”中 情真意切的表达,让我们看到了康熙历经沧桑后由一个皇帝“神 向一个普通“人力回 归 关键词康熙诗歌理论诗歌内容创作特点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r e h ep o e t r i e s ”a r et h ew o r k st h a tk a n g x iw r i t t e di nt h er e h er e g i o n o w i n gt ok a n g x i c a e s a r e a ni d e n t i t ya n dt h ep o e t r yt h e o r yo f m e a n i n gf i r s t ”,t h i st e x tl a y sp a r t i c u l a re m p h a s i s o nt oc o n t e n t so ft h ep o e t r i e s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c r e a t i o ni nt h em e a n t i m e t h i st e x te l a b o r a t e dt h ep o e t r yt h e o r yi nt h eb e g i n n i n g ,t h e ng e n e r a l i z e da g r i c u l t u r e , p e o p l e ,u n i f i c a t i o nt h o u g h t ,h e a l t ht h o u g h t w ec a ns e ek a n g x ii n h e r i t - t e dc u l t u r a lo ft h e t r a d i t i o n t ob ean a t i o n a lm i n o r i t yl e a d e r , h ed e v e l o p p e dt h e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i ns h o r t ,”r e h e p o e t r i e s ”a r es h i n i n gg l o r yo f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a n dp l a i n sc u l t u r e ”r e h ep o e t r i e s ”a r ef u l l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 t a k e i n g p o e ma sap a i n t b r u s h ,e x p r e s s l a n d s c a p e ;t h ek a n g x ia c c u m u l a t e d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t h ep e r f o r m a n c ec o m e so u ti n h i s ”r e h ep o e t r i e s ”,b e c o m i n gh i so n eo ft h es p e c i a lf e a t u r e s t h ep o e t i cc h a r m ”w a sw i d e l y a c c e p t e da tt h a tt i m e ,w a n gs h i z h e nw a sk a n g x i st e a c h e ra n df r i e n d ,t h em i n i s t e r 。h e i n f l u e n c e dk a n g x i sc r e a t i o n ss t y l ea g a i n , m a k i n gk a n g x i 。ss c e n e r yp o e m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 n i c ea n ds e c l u d e d t h ec o r d i a l i t yr e a l i s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sa l m o s tt h em o s to u t s t a n d i n g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k a n g x i so l da g e ”r e h ep o e t r i e s ”e x p r e s s e dt h ef e e l i n go fk a n g x i ,l e t t i n gu s c o m ei ns i g h to fk a n g x ir e t u r n i n gt oaa b s o l u t eb e i n g k e y w o r dk a n g x ip o e t r yt h e o r yp o e t r yc o n t e n t sp o e t r y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l 河北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 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致谢。 作者签名: 日期:鲨:z 年月二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月日解密后适用本授权声明。 2 、不保密口。 ( 请在以上相应方格内打“、”)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日期: 年兰月旦日 年二月纽日 一 一 青号压一錾 、0一ji 绪言 绪言 “康熙热河诗歌”指从康熙十六年到康熙六十一年间,康熙作于木兰围场、避暑 山庄、外庙等热河地区所有诗歌的总称,约1 8 9 首。其中绝大部分诗歌作于康熙四十二 年避暑山庄建立后。“康熙热河诗歌”主要反映了康熙晚年的思想,折射了中国传统文 化的光辉,是热河地方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热河魅力的重要源头。 当年的热河在雍正年间被更名为承德。1 9 9 4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承德避暑 山庄及其周围寺庙群“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称赞避暑山庄“集东方哲学之大成”。 承德被认为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而“康熙热河诗歌”就是这文化底蕴的 重要组成部分。承德因康熙而兴起,因此本文从“康熙热河诗歌 开始进入热河承德地 方文化研究。 研究“康熙热河诗歌 的论文主要发表在承德师专学报上。当然也有著作出现。 这些文章和著作侧重点一部分在诠释、鉴赏方面;另一部分在诗歌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方面。 前者如荣嵘: 塞湖如镜峰峦叠映一避暑山庄御制咏湖诗鉴赏;n 1 舒苑:山泉 飞珠击石成音一避暑山庄御制咏泉诗鉴赏瞳1 ;段钟嵘:无暑清凉等七首山庄御制诗词 语辨析。脚 著作有樊淑嫒、段钟嵘著:避暑山庄御制风景诗鉴赏;h 3 段钟嵘七十二景定 景诗点评。嘲 这部分研究选取一个方面或者一个角度注释和欣赏“康熙热河诗歌 ,为“康熙热 河诗歌”文字理解做了重要贡献,为后来者的研究做了基础性铺垫工作。 后者如周殿芳:从避暑山庄诗看康乾御制诗的学术价值;嘲樊淑媛:避暑山 庄御制诗的艺术表现。口1 这部分研究工作比较薄弱,论文数量较少,而且受篇幅限制没有全面深入展开。 综合论文和专著看,“康熙热河诗歌 研究在诗歌的注释、鉴赏方面比较突出,但是 对思想内容和创作特点挖掘还十分欠缺。而且研究集中在“热河诗歌 中的避暑山庄部 分,没有全面关照康熙在热河的作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语 l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文将整体研究“康熙热河诗歌 ,并从诗学思想、天理观、民本思想、农本思想、 大一统思想、养生思想、诗歌创作特点来阐释“康熙热河诗歌 。同时用史实和其它诗 歌佐证这些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康熙热河诗歌”,挖掘承德地方文化内涵,彰显承德魅力,并 借此促进承德文化旅游,带动承德经济发展,最终实现文化和经济互动繁荣。 三百年前,康熙使承德这个“名号不掌于职方,形胜无闻于地志 嘲的塞外荒蛮之 地屹然成为都会。三百年后,我相信只要把握好历史发展的方向,抓住发展的机遇,地 方文化的研究会使承德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环境里再次腾飞。 2 第1 章康熙紫塞诗歌中的诗学思想 第1 章康熙热河诗歌中的诗学思想 之所以在文章的开头就论述康熙的诗学思想,是因为康熙的创作符合他的诗学理 论。本文对“康熙热河诗歌”的研究正是在他的诗歌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因此首先结合 当时诗坛情况,论述康熙诗学思想,分析他们的异同,并找出康熙诗歌理论的独特性。 1 1 康熙与清初诗坛 清初诗坛是明代诗歌的延续和发展。本节从两个方面来分析清初诗坛:第一从社会 背景来看,由清初推行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怀柔政策,转换为康熙后期实行文化高压政 策。第二从诗歌自身发展的特点来看,由明代“七子的“雅正 和“公安”的“求 真 之争转向二者的综合。 清初,国家动荡不安,文化环境相对宽松,诗坛以“遗民诗”为主。他们抒发故国 哀思,反映易代惨痛。到康熙后期,情况发生了变化,国家政局稳定,清朝走向全面繁 荣,而文坛气氛则渐趋紧张。康熙在御选唐诗序中说明选诗标准时,表明他的诗歌 态度:“孔子日:温柔敦厚,诗教也。是编所取,虽风格不一,而皆以温柔敦厚为宗。 其忧思感愤、倩丽纤巧之作,虽工不录。使览者得宣志达情,以范于和平。 阳p 弱1 这是 康熙对待诗歌的态度,他要求的是温柔敦厚的诗风,并以诗歌的选取来引导文人创作。 康熙御选唐诗序是他诗歌态度温和的表现。当温和转变为严厉时就是对文人实行文 化高压,最终导致了后来所谓的“文字狱 。有人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今人之文,一 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规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虎, 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此于世道人心,实有关系 。阴3 此时的文人对国事避之犹恐 不及,不敢侈谈天下。 一 当社会背景变化时,诗歌在自身发展基础上也发生着变化。明代诗歌争论主要集中 在“七予 和“公安“之争”,争论的中心是“雅正和“求真”。“七子 重在形式, 而“公安”重在诗歌的内容。到了清初,这两种观点逐渐出现了融合。“云间派 和“西 泠派”的“格调说”继承“七子”的学说。“虞山派”主张“性情”则继承了“公安” 诗歌主张。两个派别虽然各有主张,但是已经不象明代那样对立。尤其是到了王士祯那 里,融合两种观点,提出“神韵说 。王士祯不敢触怒朝廷,又不甘在艺术上寂寞,于 是另辟蹊径主张“兴会神到”、“隽永超诣”,刻意追求那种清幽淡远、空灵秀润的意境 3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和韵致。王士祯因此而成为文坛一代宗师。 “神韵说”引领文坛,是诗歌自身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的要求。“治世之音安 以乐乱世之音哀以思”n 帅当清王朝定鼎中原后,需要的是治世之音。王士祯 在融汇前人诗歌的基础上提出“神韵说 ,正是清王朝升平气象所需要的。陈维崧为王 士祯写序说:“新城王阮亭先生性情柔淡,被服典茂,其为诗歌也,温而能丽,娴雅览 其义者,冲融懿美而多泽,如在成周极盛之时焉。 n 妇“神韵说 符合了时代的要求, 所以在清初兴盛一时。 康熙的诗歌主张和当时诗坛主流不尽一致,他主张诗歌创作“以命意为上 。这和 他的皇帝身份而非诗人身份相关。他是皇帝,他不受文字狱限制;他不是诗人,他不必 为文辞拘束。独特的身份使康熙形成了独特的诗学理论。 1 2 “以命意为上 的诗歌理论 康熙对中国古代诗歌源流了然于胸,他上溯诗经、楚辞、唐、宋熟谙中 国古代诗歌理论,在传统“以意为主”的诗歌理论基础上,提出“以命意为上”的诗歌 理论。康熙在几暇格物编诗歌以命意为上中说: “诗歌之道以命意为上不徒 以华丽文胜也。若胸无卓见之理,只以铺叙辞藻为工,虽风采可观,而实意以鲜。欲以 传世而行远,不亦难乎。, 1 2 m 2 康熙“以命意为上”的理论实际上是在阐述诗歌的形 式和内容的关系。 关于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西晋陆机曾在文赋中有过阐述。他在文赋的序言 中写道:“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n 3 瑚他写作文赋的目的,就在“论作文之利害所由 。陆机认为“意”也就是内容 是重要的。他说:“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如果轻视内容而仅追求形式,则成 了“徒寻虚而逐微”,结果必然是“言寡情而鲜爱,辞浮漂而不归”。这是陆机对待形式 和内容的态度,陆机强调辞藻同样重视文章的内容。 康熙在对待形式与内容关系上,则更强调内容的重要性。他提出“以命意为上”的 观点,认为诗歌创作中“命意是诗歌创作的核心,文字只是表达“意”的工具。如果 只是讲究形式华美,却没有实际内容,即使辞藻丰美,也行之不远。千古而下,后人能 领略到古人的风采情思,皆因他们的诗歌表达了丰富的思想、充实的内容。 康熙不仅提出“以命意为上 的观点,更在他实际创作中体现出来。康熙在咏雪 4 第1 章康熙紫塞诗歌中的诗学思想 并序中写道: “偶出喜雪题,众以旧体拟典故而成。朕知目前毕竟无雪,不可为喜,故改作( ( 咏 雪,以己意而就,非有意于辞藻也。” 季秋封地雨,寒月减同云。 忽见峰头白,那看树梢雾。 众方矜藻绩,我独念耕耘。 未卜来朝庆,田畴积几分。m 3 附5 康熙做诗遵照他“以命意为上”的诗学观点。咏雪诗中写道“以己意而就,非 有意于辞藻也”。康熙以诗句表明自己重视“己意”的表达,而“非有意于辞藻”的观 点。不仅如此,康熙的“以己意而就”不同于一般诗人表达“一己之情”,康熙的“己 意”比较特别,因为他是皇帝、是政治家、思想家。他的“己意 是皇帝之己意,是心 念农业之“意”。他时刻牵挂黎民百姓,所以“众方矜藻缋 时“我独念耕耘 。当别人 玩弄辞藻,做诗人之诗,发诗人之情时,而他想的是耕耘、是农业、是生产。康熙无意 于辞藻,而心念耕耘,说明康熙的心思不在诗歌的形式,而在诗歌的内容。 康熙在古代诗人中推崇杜甫,推崇杜甫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杜诗修辞炼句,而在于杜 甫重视“命意 。康熙于赋得“山林引兴长”中云: 曾读杜诗解,纷纷议论多。 遇时非泰运,行道至蹉跎。 托迹山林趣,披怀水石歌。 千年赋比兴,后世岂能过。 1 4 3 眺 康熙推崇杜甫赋比兴的诗歌创作。杜甫追求兴寄传统,使诗歌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 干预现实的作用。这和康熙为诗作文“以命意为上 所追求的观点一致。后世难于超越 杜甫,不只是他的诗歌技巧,更重要的是他的诗歌思想。康熙赞誉杜甫时也正是抓住了 - 卜 达一点。 康熙重视诗歌命意,但康熙并不否定诗歌形式。当时“神韵说”主宰文坛。它的代 表人物王士祯认为:“夫诗之道,有根柢焉,有兴会焉,二者率不可得兼。镜中之象, 水中之月,相中之色,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此兴会也。本之风雅以导其源,、诉之楚骚、 汉魏乐府诗以达其流,博之九经三史诸子以穷其变,此根柢焉。根柢源于学问,兴会发 于性情,于斯二者兼之,又斡以风骨,润以丹青,谐以金石,故能衔华佩实,大放厥词, 5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自名一家。m 8 这是王士祯的创作主张,他提出创作一方面立足于学问,通晓九经三史诸子百家。 另一方面立足于才情。如果二者得兼,“又斡以风骨,润以丹青,谐以金石,故能衔华 佩实,大放厥词,自名一家。”王士祯最后强调了文辞的重要性。事实上,在当时高压 的文化状态下,王士祯把后者做的更好。王士祯作为康熙的近臣、师友在创作上不可能 不影响康熙。如夏日山庄其二就表现了康熙重视文辞的态度: 畏景消烦虑,吟诗续古风。 野花罗槛外,山鸟满林中。 云气氤氲合,莺呜飒爽同。 无能寻丽句,赋物愧难工。m 衄 在诗歌的创作上,康熙力求创作出清净,淡雅的意境,让人见到夏日山庄一幅清新 和谐的自然画面。他说“无能寻丽句,赋物愧难工”。以“无能 自嘲,为“赋物难工 自愧,这说明康熙不否定诗歌工整的形式。 康熙在避暑山庄写的忆陕西其二将其对诗歌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表现出来: 秦岭河西风俗淳,尚余刚劲气难驯。 宽严相济毋偏执,教养兼施在体仁。 官久每闻滋反复,吏新未晓作陶甄。 小诗自觉乏文丽,可尽衷肠对士民。【1 4 1 舢 小诗“乏文丽 是康熙自觉形式不足的地方,表现了他“赋物愧难工”之情。可是 他旋即话锋一转“可尽衷肠对士民”。这一点康熙比较满意。虽然形式不足,但是诗歌 内容却“可尽衷肠对士民”,这让康熙感到欣慰。在康熙看来“乏文丽”的不足可以用 “可尽衷肠 来弥补。这样的诗歌符合康熙“以命意为上 兼顾形式的诗歌理论。我们 可以看到在内容和形式之间,康熙不否定诗歌形式,但是康熙更加重视诗歌的内容,也 就是重视诗歌的“命意”。 总的来说,康熙的诗歌思想和当时文坛有所区别。他主张诗歌“以命意为上”兼顾 形式,这和他帝王身份有关。他完全不受文字狱的限制,有表达的自由。在诗歌实际创 作中康熙的确也遵循了“以命意为上 的理论。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天道、自然、 国家、政治的看法和主张。这也正是康熙诗歌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康熙诗歌研究重点所 在。康熙不否定诗歌形式,但是同样因为是皇帝,他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追求辞采华 6 第1 苹康熙紫塞诗歌中的诗学思想 美,对仗工整。所以他的诗歌有语欠工丽、粗糙浅陋的不足。 康熙帝王的特殊身份决定了他的诗不同于诗人之诗。因此对他诗歌研究的侧重点也 该区别于文人诗歌研究。所以在下面“康熙热河诗歌 研究上,本文侧重于“康熙热河 诗歌”思想内容研究,最后论及“康熙热河诗歌”创作方面的特点。 7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2 章康熙热河诗歌中的天理观 “理”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康熙重视“理”的学习,受“理”范畴的影响, “康熙热河诗歌 中的“理”迁移为诗歌中的意象,同时也表现了“理”的文化内涵。 2 1康熙对“理”的探究 康熙是个注重理论研究也注重观察实践的人。他探究“理”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 通过经书考源,获得间接经验;另外一种是俯察仰参,获取直接经验。康熙将二者结合, 形成独特的“天理 观。 康熙一生好学,读经穷理从不间断。即使在避暑山庄避暑期间也没放弃对“理”的 思考。学习经书是康熙探究“理的一种方法。这在“康熙热河诗歌”中多有表现。如 其暑将退: “高欠蒸少退解烦忧,白发苍颜万里愁。 触物方知开造化,闲来曼觉有源流。 倒垂树影河边水,悬挂波声岸上楼。 分外并无着意处,唯将周易静中求。”n 3m 历经风雨沧桑后,老年的康熙在热河闲看河边垂柳,水中倒影,体味人事,其中的 至理怎样获得。在“分外并无着意处 时,他想到“唯将周易静中求”他要到周 易中追寻体味道理。此外以下的几首“热河诗 也体现了他长于思考,并要从经书中 寻找答案的思维特点: 云容水态: 雨过云容易散,波流水态长存。 悠然世俗为念,必得经书考源。m 3 聊 镜水云岑: 层崖千尺危障,渌水几重碧潭。 至理莫求别技,经书自有包涵。h 3 咖 这两首诗都提到经书中包含“至理”,要到经书中学习的观点。在“康熙热河诗歌” 中我们还能见到康熙讨论,精研的身影,如他的咏夏诗云: 8 第2 章康熙紫塞诗歌中的天理观 甘泉日永轶南讹,清气重云入句多。 性理精研过盛夏,岂因白首废编摩。1 4 3 嘲 这首诗反映了康熙在避暑山庄避暑,沈浸于经书之中,孜孜以求虬眭理 ,不因为 盛夏酷暑和身体衰老而荒废对“性理”编摩的学习状态。据清实录记载,康熙五十 年,康熙谈到自己探究“理”的情况时说:“朕御极五十年,听政之暇,勤览书籍,凡 四书、五经、通鉴、性理等书,俱经研究。每儒臣逐日进讲,朕则先为讲解一过,遇有 一句可疑,一字未协之处,亦即与诸臣反复讨论,期于义理贯通而后已。”n 印m 2 康熙善 于学习,通过学习前人对天理的认知,从而丰富自己的见识。不仅如此,康熙还通过实 践来获取直接经验。他在镜水云岑诗中写道: 层崖千尺危障,渌水几重碧潭。 沉吟力尽难得,玄象俯察仰参。n 钔跨 康熙看到大自然景色的时候总是容易思考关于“理”的问题,他意识到只是沉吟无 益。悟得宇宙至理还要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康熙对外物仔细观察,透过自然现象去思 考现象后面的本质。这种思维特点在冬至读易一诗中也有体现: 复自纯坤起,阴阳由静生。 飞灰识地气,吹律考中声。 六甲周天运,九畴味道精。 非图穷理誉,本末近分明。n 们嗍2 康熙认真观察外物,透过其中的表象,精研其中的物理。他追求穷极万物深妙之理 的境界,并非为了获得能够穷理的声誉,而是要通过究物理,探究宇宙本体和规律。康 熙不但亲自观察外物,他还亲自参加天文地理的勘测,计算。康熙五十一年,康熙曾组 织了全国优秀的天文数学家,集体编纂了一部中国科技史上具有很高价值的天文数学乐 理丛书律历渊源。其中第二部数理精蕴的编纂,就是在康熙直接指导下进行的。 康熙在他的泉源石壁诗中说: “e l 长定九数,发白考三才。舟( 1 4 】嘲 从“日长定九数,发白考三才 诗中,我们能想象当年在避暑山庄宫殿内,漫长的 夏日里,康熙和群臣推理数据,深研物理的情景。 康熙通过读经书获取间接经验,通过仰观俯察获取直接经验。我国传统经书中有朴 9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素的自然唯物主义成分,这些唯物主义思想成分影响了康熙。经过几十年学习经书和实 践相互循环促进,康熙逐渐形成了“自然天理观”。 2 2 究“天理”本乎自然 经过学习、实践,晚年的康熙形成了自然天理观。康熙的自然天理观在“康熙热河 诗歌”中表现出为万物本乎自然。如其涌翠岩观瀑赏白莲日: 毕竟天然造化工,方能巧设古今同。 喷云百尺穿岩石,瀑水千层点药丛。 波涌白莲承晓露,溪浮绿盖动香风。 经声似脱红尘外,泡影依稀宇宙中。n 钔哦7 这首诗反映了康熙的万物由自然造化而成的观点。“朗朗诵经之声,妙演潮音于空 际,似脱红尘之外,而实际上这种超尘出世之想皆是泡影,现实生活是真实的。 康 熙认为万物本乎自然,因而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特点。 康熙的自然天理观还表现为他鄙视“天贶说 。如其泉源石壁所云: 日长定九数,发白考三才 天贶名犹鄙,居心思道该。 1 钔湖 “天贶说 指把平常少见或者不见的东西称为祥瑞,把它当作上天赐福的征兆。康熙 不许大臣谈论“景星”、“庆云”、“芝草等天赐的祥瑞。他说:“朕自八岁践祚,迄今 五十七年,从不许人言祯符瑞应,如史册所载,景星、庆云、麟风、芝革之贺。及焚珠 玉于殿前,天书降于承天,此皆虚文。 口懈康熙心中鄙视“天贶说 ,这是历朝以天命 自居的汉人皇帝们做不到的。他之所以能够做到“天贶名犹鄙”,这和康熙对九数的考 订,对天、地、人的思考,对生活中一切事件的反思有关。康熙二十六年,京畿大旱, 康熙设坛祈雨,长跪三昼夜。第四天,在他亲去天坛祈雨时,京畿天降大雨。康熙高兴 祈雨见成效。可是,不久各省来报,各地均降大雨,康熙说:“各省人至,始知是日雨 遍天下,朕自谓精诚所感,可以上邀天鉴。 n 町懈可事实上,降雨和祈雨无关。在同一 年,他最亲近的祖母太皇太后病重,康熙日夜祈祷,叩头出血,愿损己寿以延长祖母生 命。然而,太皇太后不见丝毫好转,不久溘然长逝。这两件事情对康熙影响很大。康熙 说“朕为圣祖母不能祈求永年,而为民请命,即使天心有感,能不负惭于中乎,自此以 0 王志民、王则远校注康熙诗词集注e m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 9 9 3 第6 2 7 页 1 0 第2 章康熙紫塞诗歌中的天理观 后,每遇求雨,朕但子宫中斋戒,不复躬亲祈祷,此意从未告人,诸臣所未知也”。 n 天不负惭于中,天心无感,康熙原来的“天人感应”等想法开始动摇,上天在康熙心中 遭到怀疑,逐渐发生变化。因此,康熙在晚年能写出“天贶名犹鄙”的诗句,虽然有些 惊世骇俗,但也顺理成章。 在对待时间变幻,沧海桑田的问题上,康熙的自然天理观也体现出来。他在七月 十六日赐九十一岁老和尚写道: 送节双轮同梦幻,持心半偈见真淳。 循环已识盈虚理,不向山僧问更津。 【l 钉哪4 康熙认为人世循环,生灭不已,可由盛而衰,也可由衰而盛,又何必去苦苦执着,一 切是自然而已,自然而生又自然而逝。所谓“盈虚理 就是自然之理。“康熙热河诗歌” 表明康熙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道理。 “康熙热河诗歌”反映的自然天理观是对传统“天 的观念的突破。前汉书董 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对策语云:“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 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 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 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n ”船董伸舒创造了“天人感应 论”。“天人感应论”把天人格化,给天和统治者涂了一层神秘色彩。二程朱熹将董仲 舒人格化的天升华为“天理”,这个“天理”不仅是人格化的天,还是世界“之所以然” 和“所当然 的决定者。康熙在年轻时曾经信奉这种观点。在他的心中“天人相感”, 天和人一样有思想,有感情,有法力,主宰世间一切。但是晚年康熙突破了传统观念, 形成了自然天理观,在自然天理观的指导下,康熙主张遵循“天理”,发挥人的作用。 2 3 循“天理”以尽人事 孔子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n 町嗍孔子在这里强调人的作用。康熙形成自然 天理观后,也没有忽视人的作用。他说:一道之大原出于天,而弘之者人。物必有理, 而理以数显,数以理神。天人相与之际,穷理极数,厥有奥旨。可得而详之舆。善言天 者,必有于人,极先天之数,而尽天地万物之变化,该帝王圣贤之事业,殊途一致 n 司嗍康熙的观点是对孔子观点的继承,人能弘道,“善言天者,必有于人”,康熙同样 强调了人的作用。如他在五十三年冬至斋戒作写道: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骺复生生已浑同,不因小往大来中。 箫韶如在精诚致,钟鼓云乎礼乐崇。 日月无私能广致,圣贤有教佐天功 老年岂惜衰残力,强欲躬行尽洁衷。“们嗍 康熙在这里提到的人不是普通人,而是圣人。如康熙所说“物必有理,而理以数显”。 圣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体察天地之奥秘,根据上天的规律制定社会制度,教化万民, 辅佐上天。圣人沟通天人,反作用于天,这样入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不仅圣人可以发挥 作用,康熙认为“极先天之数,而尽天地万物之变化,该帝王圣贤之事业,殊途一致” 因此康熙写到“老年岂惜衰残力,强欲躬行尽洁衷”,表达了“希圣”“希贤”的决心。 孟子认为:“人皆可为尧舜”。 n 钔咒5 那么,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的就不只有圣人了。 康熙的西岭晨霞诗也表现了他自觉遵循自然规律,而“守中”的态度: 雨歇更阑斗柄东,成霞聚散四方风。 时光岂在凌云句,寡过清谈宜守中。n 钉附1 这首诗反映了康熙守其“中”道而“寡过”的思想。因为时光不在凌云句,时光“本 乎自然,并不因辞赋家的描写而存在 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特点,所以康熙要遵循这一 规律而守其“中 道。 康熙“循天理,尽人事”具体表现在他师法自然,治理万民上。如其山庄晚眺所云: 岛屿堪图画,溪桥宛自成。 池边树影接,峰外月华生。 众鸟巢檐稳,群獐伏地平。 无知知德化,推广至民情。n 4 1 m 1 这是康熙在避暑山庄内,见到众鸟、群獐居巢安稳,伏地和平,悠然自得,想到无 知者不惊、不扰皆是上天“德化 所致。康熙要师法上天,将这种方法推广到治理万民。 这和康熙云帆月舫词中“后乐先忧熏弦意,蕴羲爻”观点一致。“子日:夫易 何为者也? 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 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跚姗5 这是康熙在书中寻找自然规律,以经世致用。而 “无知知德化,推广至民情。”是他在现实中探索规律、利用规律治理万民的表现。 王志民,王则远校注康熙诗词集注 m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 9 9 3 第5 7 2 页 1 2 一 第2 章康熙紫塞诗歌中的天理观 在嘉禾双颖一诗中,我们也能见到康熙为政循自然之理,积极发挥人的作用: 夜雨初晴日,素商驱暑天。 林红变绿叶,谷熟卜丰年。 勿讶嘉禾瑞,须知贵粟先 秋成各地异,大有再书篇n 耵嘲 “嘉禾双颖 在一般人看来是祥瑞的象征,可是在康熙看来,贵粟重农才是重要的。 他不崇尚虚文,而是强调人的作用,贵粟以促进农业发展。康熙主张“立政刚柔符造化, 体仁宽裕得人和。两间物理原难尽,勿入浮夸曲士科。 n 们麟天地间物理奥妙难尽,为 政要符合自然造化,摒弃虚文,发挥人的作用。 康熙“循天理,尽人事 这种思想实际是将明末空谈心性的理学转变为经世致用 的外王之道,这正是康熙理学的精华所在。 康熙一生中经历过了由青年时期的传统天理观向晚年自然天理观的转化过程。虽然 通过一生刻苦钻研和躬身实践,晚年的康熙形成了自然天理观,但是作为帝王,传统天 理观又是一种很好的御人治世的工具,所以康熙的天理观表现的比较复杂。而“康熙热 河诗歌 中主要体现的是康熙自然的天理观,他是康熙天理观中的部分,也是康熙天 理观中的闪光点。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3 章康熙热河诗歌中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早期国家的肇始,其内涵随着历史的进步而不断丰 富发展。康熙治理国家坚持“以民为本 。他认为:“守国之道,惟在修法养民,民 心悦,则邦本得。 n 6 2 1 “康熙热河诗歌 中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在宵旰为民、出 巡为民、节俭为民三个方面。 3 1宵旰为民 “康熙热河诗歌 中有大量的宵旰意象。康熙说:“朕统御寰区,孜孜图治,期于 朝野安恬,民生乐业,乃副朕宵旰励精之意”乜玎舢这体现了他以民生为念,- n 不肯 释怀的心理状态。下面是康熙宵旰为民的自我写照: 无暑清凉: 意惜始终宵旰志,踟蹰自问济时方。 谷神不守还崇政,暂养回心山水庄。n 町嗍 四面云山: 边垣利刃岂可恃,荒淫无道有青史。 知警知戒勉在兹,方能示众抚遐迩。 虽无俊宇有重楼,登临不解几重愁。 连岩绝涧四时景,怜我晚年宵旰忧h 1 嘲 喜岭外水土: 露凝肥草净无尘,处处泉源漾碧津 食少事多宵旰老,暂偷闲暇养吾身。n 叼阮 这三首诗基本能体现康熙一生宵旰为民的路程。在无暑清凉中康熙处在“意惜 始终宵旰志,踟蹰自问济时方”的阶段。他心怀大济苍生之志,正在寻找济时之方。而 四面云山“边垣利刃岂可恃,荒淫无道有青史。知警知戒勉在兹,方能示众 抚遐迩。 表明康熙心中逐渐有了清晰的认识,那就是用“仁政”统治万民,才能远近 臣服。当康熙感觉到“食少事多宵旰老,暂偷闲暇养吾身”的时候,康熙已到了殚精 力竭的阶段。 清实录记载康熙谕户部日:“朕抚育寰区五十年,夜寐夙兴为小民勤求 1 4 第3 苹康熙紫塞诗歌中的民本思想 生遂,凡率土远近,皆期共享乐利,聿成家给人足之休,未尝一日去诸怀也。”n 阳册从 一个立志大济苍生、雄心勃勃的皇帝到“食少事多宵旰老,暂偷闲暇养吾身的老人, 康熙为他的子民耗尽了一生的心血。 3 2 出巡为民 康熙在康熙二十三年至康熙四十六年间,曾经六次南巡。晚年康熙出巡的范围限制 在京畿和塞外热河地区。康熙说:“朕之巡幸,原以为民”。n 6 p 4 2 3 他出巡目的是为了考 察民俗民情,关心民间疾苦。如山庄书怀赐大学士云: 待旦勤勤望雨情,京南塞北察安氓。 已知云敛无淫潦,更觉凝承信洛英n 帕嘲 这首诗写于康熙四十三年,当时康熙正在塞外巡视。诗中写到他巡视的目的是“察 安氓”。康熙四十三年,避暑山庄初建,热河还是个“并乏枯骨少人家 的荒凉之地。 所以康熙来热河巡视除了关心田间的庄稼,更主要目的应该是巡视北方少数民族,以安 定北疆。康熙的出巡不是为个人游乐,而是为了考察民情,考察社会治理的根本。出巡 也是他民本思想的表现。康熙用江南诸臣一诗中表明他巡视为民的观点: 廿载安澜自有因,河干临幸至于频。 白首常思善后策,青畴每念力农晨。 移风实赖封疆吏,化俗无劳专事臣。 吴越山川犹在目,虽忘多景不忘民n 4 1 嗍 这是康熙在避暑山庄回忆当年南巡而写的诗。“吴越山川犹在目,虽忘多景不忘民 , 康熙在此表明他南巡不是为了吴越山川的美景,而是为了黎民百姓。表达了他以民为重 的思想。康熙巡视热河地区同样不是为了山水秀色,而是为了国计民生。其将至山庄 四首之二云: 畏暑心何胜,平明出玉墀。 万机岂歇息,临政有筹咨。 n q 哪 据避暑山庄记记载“惟兹热河,道近神京,往还无过两日。”嗍哪热河距离 北京较近,按当时交通情况,往还不过两天。所以康熙在热河“日理万机,未尝稍 辍,与宫中无异”。阳 啪康熙在热河一边巡视考察民风,安抚少数民族,一边处理 日常政务。他的出巡并非游山玩水,耽于逸乐。在将至山庄四首之二中我们看 1 5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舅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鼍曼量皇曼寰曼曼曼曼曼曼曼曼寰曼曼曼量鼍曼曼寰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量i 曼曼! 曼曼量曼曼舅蔓曼曼量曼曼曼曼皇曼寡曼曼 到康熙“万机岂歇息 的心理状态和孜孜图治的场景。 3 3 节俭为民 康熙主张节俭以减轻百姓负担。他反复强调:“为政之道要以爱养百姓为本,不 宜更张生事,当务安静,与民休息。”n 6 1 嗍康熙在承德宫殿、庙宇建筑上的主 张,体现了他节俭为民的民本思想。 历史上很多帝王修建宫殿,而且规模巨大,金碧辉煌。如秦始皇修建的阿房宫,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 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 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川捌4 7 其规模之大,劳民伤财之巨,可以想见。秦以前有鹿台, 秦以后有宋徽宗的艮岳,几乎历代都有大规模的建筑。皇帝们只图个人享乐而不顾 百姓死活。但是康熙在热河的宫殿和庙宇的修建却处处考虑百姓的负担,唯恐劳民 伤财。首先康熙在避暑山庄的选址上选择了“川广草肥,无伤田庐之害”嘲n “众 云蒙古牧马场,并乏人家少枯骨 n 铂嘲3 的荒地。并且在芝径云堤提出他节俭 自然的建园思想: 测量荒野阅水平,庄田勿动树勿发。 自然天成就地势,不待人力假虚设。 犹豫常思伤民力,又恐偏劳土木工。 命匠先开芝径堤j 随山依水揉辐齐。 司农莫动帑金费,宁拙舍巧恰群黎。n 幻啷3 避暑山庄的修建根据“自然天成就地势,不待人力假虚设”的原则,充分利用 山庄内山峦、溪流、湖泊、平原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修筑亭台楼阁。在宫殿的 修建上,恪守“天子身居九重”之制,但不用黄琉璃瓦,代以灰瓦盖顶青砖砌墙, 具有北方四合院朴素简洁的特色,既古朴、淡雅又节省财力、民力。 另一个体现康熙节俭为民的建筑是“溥仁寺”。康熙五十二年,正值康熙6 0 大寿,各部蒙古王公贵族1 2 0 人前来山庄“奉行朝贺”,阳m 鞠并“不谋同辞,具疏 陈恳 ,伯1 敬献白银2 0 万两上书恳请修建寺庙为康熙祝寿。在挑选建庙地址的时候 康熙同样坚持选择无伤民宅的荒地:“念热河之地,为中外之交,朕清暑,岁以为常。 1 6 第3 章康熙紫塞诗歌中的民本思想 而诸蕃来觐,瞻礼亦便。因指山庄之东,无关耕种之荒地,特许营度为佛寺。陶甓于冶, 取材于山。工用无输挽之旁,金钱无逾侈之费。今始讫功,告成不日。 舶1 在修建溥仁寺时,康熙选址在“无关耕种之荒地”,而且“陶甓于冶。取材于山” 节省费用,减轻百姓负担。虽然蒙古王公敬献2 0 万两建寺庙,但是康熙在建溥仁寺 时只用1 0 万两,其余银两又建了一座溥善寺。并且康熙修建寺庙的目的还是为了“诸 蕃来觐,瞻礼亦便 。一切皆以民生为出发点。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在恶繁华中 写到了他节俭的思想根源: 村野无知太古风,心依“先进”是吾衷。 不需问到繁华乐,愿与生民溯受中。n 钔m 1 康熙向往“朴诚 的太古之风,厌恶繁华而取朴素。而且这种厌恶繁华出于本 性,如同先进于礼乐的野人无知无识,自然而然。因此康熙“不需问到繁华乐,愿 与生民溯受中 。康熙在勤俭论中亦云:“夫崇宫室、丰饮食、美衣服、此人心 也,其几易溺;敬天地、孝祖宗、拯民生、此道心也,其几易怠。溺剐侈,侈则嗜 憨。日荒怠剐逸,逸则理道日速。骚於一心兄褚天下,而盛衰治乱之途判矣。”咖n 远“人心”,近“道心 ,以期国家大治,这是康熙勤俭为民的根源。 康熙的民本思想对清初社会稳定和清王朝的统治来说,功不可没。清朝由当年 入关时清军“扬州十日”、“江阴三日”、“嘉定三屠 惨绝人寰的屠杀到康熙的 民本思想,不能不说是一个明智之举。如果没有康熙以民为本,很难说清朝的历史 会不会改写。康熙的民本思想使这个王朝得以存在,同时为乾隆朝的昌盛奠定了基 础。 但是无论康熙的以民为本为百姓带来多少利益,他的民本始终是为君主专制服 务的民本。这就使我们看到几千年来,虽然民本思想在步步前进,但在封建社会中 民本永远是维护专制的民本。在这一点上民本思想没有超越,也是不可能超越的。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4 章康熙热河诗歌中的重农思想 农业是生存与一切生产最先决的条件。中国的重农思想从产生到发展几乎没有受到 阻碍。“康熙热河诗歌 中的重农思想是对传统以农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和他中青 年时期将重农体现在制定重大的农业政策上不同,“康熙热河诗歌”中的重农主要体现 在“农业是生民之理 、“细察雨吻”和“躬亲农业”三个方面。 4 1 农业是生民之理 易系辞下日;“天地之大德日生 。啪m 天地最大的功德就是生长万物。 这是在说宇宙演化,在宇宙演化中出现了生命,生生不息。先儒认为仁者得天地生物之 心,而以为心,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的境界。而康熙正是体察到天意重农和 天地重农生民的道理。他在赋得万壑泉消夏,千峰翠作秋中写道: 白藏新素节,碧涧洗心泉。 爽籁呜楸树,纤云罩野田。 鸿飞横峻岭,鹤舞爱平川 见雨心愁潦,闻砀意醒愆。 。 西成登瑞谷,南亩庆丰年。 远近无疏别,盈虚有后先。 桑榆怀壮志,吟咏借瑶篇。 生理随时发,渊衷重体乾。 h 3 帅 秋天、涧水、楸树、野田、纤云、鸿飞峻岭、鹤舞平川,万物生生不已,生机盎然。 自然造物如此美好,康熙领会上天重农生民之意。因此康熙“见雨心愁潦,闻吻意省愆 。 当看到“西成登瑞谷,南亩庆丰年 的丰收景象又使他鼓起了胸中的壮志。康熙认为“生 理随时发,渊衷重体乾。 他要顺从天意,效天地之大德,发展生产,化育天下。康熙 在他的烟波致爽诗中也提到: 古人戍武备,今卒断胡笳。 生理农商事,聚民至万家。n 钔嗍 在他看来农商事也是生理。要遵循天地之“生生之理”,发展农业生产,才会人 烟稠密,聚民万家。 1 8 第4 章康熙紫塞诗歌中的重农思想 康熙五十二年,康熙也曾在五月上旬,避暑热河。途中喜麦秋盈野,雨吻得时。 赋七言一律一诗中表达了这种“天意重农生民”的观点: 畏暑乘舆出凤城,麦秋预卜望庚晴。 千村共饱连年稔,万井同欢比屋盈。 谷有灵泉山脉壮,道无峻岭马蹄轻。 移风易俗先忠孝,蕃息编氓在厚生。 n 钔舢 康熙避暑路中见到麦秋盈野,雨砀得时,想到了“蕃息编氓在厚生”。“厚生利用” 的生命情怀是“天地之大德 的人间体现。其根本来源是书大禹谟:“正德、利用、 厚生、惟和。正义日:“厚生,谓薄任徭,轻赋税,不夺农时,令民生计温厚,衣食丰 足。”瑚这是儒家对生命仁爱的情怀,是对天地生物之心的领会。康熙以天地之心为 心。他重农实际是体会到了上天为民重农之意。康熙顺天意而行之,于是便出现了社会 发展,百姓安康的局面。 4 2 细察雨肠 康熙执政期内,对各地天气变化,关心备至。康熙从康熙三十二年到康熙五十五年 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曾先后谕命苏州织造李煦和江宁织造曹烦,以及一些地方巡抚,在 进呈的“密折”中,逐月报告该地气候、农业收成,称作“晴雨录”。象这样完整的经 济实录,在过去经济史上实属罕见,至今仍有较高经济价值。“康熙热河诗歌”对雨吻 的细察也是康熙重农思想的反映。康熙站在农人的立场上关心天气。他雨多时思晴,久 旱时思雨,在此地丰收时,顾虑彼地稼穑,其心难得安宁。他的这种心理状态在“热河 诗歌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他在避暑驻跸山庄,六月间阴霖少晴,自立秋日晴霁喜怀 诗中表现了他盼晴之心: 亢肠望十雨,霪雨思晴天。 累日贯秋序,终朝潦水绵。 身虽无暑汗,心实抱迪转。 忽睹北风紧,油云逐岭巅。n 4 椭 这首诗介绍了他多雨时的忧虑之心,和天晴后的喜悦之情。六月阴霖少晴,终日雨 水绵绵不绝。虽然不再有暑热的困扰,可是心中却不能平静。因为六月正是热河地区小 麦成熟季节,最忌阴雨连绵,会导致小麦歉收。看到立秋天气终于晴朗,康熙才心怀顿 1 9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开。 雨多忧雨,久旱愁旱。端阳、久旱无雨,夙夜彷徨,夏至前方得普沾则反映 了康熙久旱盼雨的心情: 端阳: 春夏连年旱魃灾,虽逢令节免流杯。 清和幸得甘霖霈,竞渡蒲樽览一回。n 4 1 嗍 久旱无雨,夙夜彷徨,夏至前方得普沾: 喜雨虽云快,岂无久旱由。 望云待旦起,问夜数更愁。 霹雳偏稽候,风霾任做尤。 西成登谷后,方慰悯农忧。 n 4 3 聊 端阳中出现了一个沉闷场景向欢快场景的转化。连年亢旱,即使是节日康熙也 没有心情去曲水流觞,气氛十分沉闷。但是清和得到丰厚的雨水,顿时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