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中晚唐咏史诗.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中晚唐咏史诗.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中晚唐咏史诗.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中晚唐咏史诗.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中晚唐咏史诗.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i i e s i s 中文摘要 中晚唐咏史诗是一个虽然陈旧却尚须进一步开发的课题。本文在借鉴前人 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晚唐咏史诗从精神指归、审美特征、艺术创新三个方 面作了一个较全面的探讨。 在精神指归方面,文章主要从对衰落王朝的一往情深,对个人命运的深切 关注和对宇宙人生的终级关怀三个方面论述了中晚唐咏史诗人对社会、对个 人、对人类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反应,分析了他们在中晚唐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呈 现出来的存在状态和心理特征。“秋蝉晚唱”探讨了从中唐到晚唐诗人心理由 感伤到怀疑到绝望的变化过程,着重分析了诗人对国家社会永远难以割舍的士 人精神;“弹剑悲歌”主要分析了中晚唐诗人在自身屡遭挫折,沉沦下僚时所 反映出的感伤、无奈和愤懑的复杂感情,突出了导致他们对个人命运倍加关注 的社会诱因;“生命穷问”则是从探讨人类自身存在的哲理命题入手,挖掘出 中晚唐咏史诗人在他们的诗作中所反映出来的对人类存在和个体价值的追寻。 在审美特征方面,本文主要是从感伤美、深沉美、人情美三个方面深入分 析了中晚唐咏史诗人的潜在审美心理及其外部审美表征,探讨了社会历史变迁 给他们的审美带来的变化。感伤美主要是从国家政局衰败、自身命运坎坷、个 体价值虚无三方面探究中晚唐咏史诗人潜在的感伤心理,从感知的层面分析美 学特征;深沉美主要从诗人对国家、个体、人类的哲理思索方面入手,在一个 理性的层面发掘其所反映出来的美学特征;人情美则从对历史人物遭遇的同情 和对历史人物情感的关注两个方面指出了中晚唐咏史诗人在诗中所反映出来 的人性美、人情美。 在艺术创新方面,文章主要是从重构时空、好为案语、善藏机锋等三个方 面论述了中晚唐咏史诗在艺术上的独到之处,突出了中晚唐咏史诗与其他时 代、类型的诗作比较而言的独特艺术魅力所在。“重构时空”主要从消解时差、 时空浓缩、意象叠加等方面分析了中晚唐咏史诗在时空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独特 魅力,指出了与其他诗作相比较在时空运用方面的独特之处;“好为案语”则 主要从断案和翻案两个方面对咏史诗中所发议论的情况作了更进一步的阐述: 而“善藏机锋”又着重从言在此而意在彼和在诙谐揶揄中寄托深意两个方面对 中晚唐咏史诗中关于隐藏机锋、暗喻褒贬的艺术方式作了较为细致的探讨。 关键词:中晚唐咏史诗精神指归审美特征艺术创新 a b s t r a c t p o e m so n h i s t o r yi nt h em i d a n dl a t et a n g d y n a s t y a r ea no u t m o d e d t o p i co f s t u d y , b u t i ts t i l ln e e d sf u r t h e rd i s c u s s i o n b a s e do n p r e v i o u ss t u d y , t h e t h e s i si s t o 。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e x p l o r e t h e s p i r i t u a lw o r l d ,a e s t h e t i c f e a t u r e sa n da r t i s t i c o r i g i n a l i t y o ft h ep o e m so n h i s t o r y i nt h em i da n dl a t et a n g d y n a s t y 。 t h ef i r s ts e c t i o n ,t h es p i r i t u a lw o r l d ,i st od i s c u s st h ed i f f e r e n tr e s p o n s e so f p o e t s t oi n d i v i d u a l ,s o c i e t ya n dm a n k i n d ,a n dt oa n a l y z et h e i re x i s t e n t i a lc o n d i t i o n a n d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ti n c l u d e st h r e ep a r t s n l cf i r s tp a r t ,c h a n g e o f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 f e e l i n g s ,i n q u i r e s i n t ot h ec h a n g i n g p r o c e s s o f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 f e e l i n g s f r o ms e n t i m e n t ,h e s i t a t i o nt od e s p a i r , a n d e m p h a s i z e s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 n a t i o na n ds o c i e t y n l es e c o n dp a r t ,a ni n d i g n a n ts o n g ,c h i e f l ya n a l y z e st h e c o m p l i c a t e df e e l i n g so fp o e t s ,w h oa r e a tt h el o w e rr t m go ft h e p o l i t i c a ll a d d e ra n d - - a r e r e p e a t e d m e tw i t hs e t b a c k s ,a n d g i v e sp r o m i n e n c e t ot h ei n d u c e m e n tt h a tc a u s e s p o e t s t o p a y m o r e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i n d i v i d u a ld e s t i n y t h el a s tp a r t ,v a l u eo f b e i n g ;: f r o mt h e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a s p e c tt a p st h ep o e t s p u r s u i t o fv a l u eo fi n d i v i d u a la n d e x i s t e n c eo fm a n k i n d t h es e c o n ds e c t i o n ,a e s t h e t i cf e a t u r e s ,i st oa n a l y z et h ep o t e n t i a la e s t h e t i c p s y c h o l o g yo fp o e t sa n d t h ee x t e r n a la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t oe x p l o r et h e c h a n g e s o fe s t h e t i c sb r o u g h ta b o u tb yt h ec h a n g e so ft h et i m e s ,f r o mt h r e ea s p e c t s : b e a u t y o f s e n t i m e n t ,b e a u t y o fr e a s o na n d b e a u t y o fh u m a n f e e l i n g s i nr e s p e c t o f b e a u t y o fs e n t i m e n t ,a tt h el e v e lo fp e r c e p t i o n , t h e p a p e rp r o b e s i n t o p o e t s s e n t i m e m a l p s y c h o l o g y a n d a n a l y z e s t h ea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f r o mt h ef a c e t so f 7 d o w n f a l lo f n a t i o n ,p o e t s f r u s t r a t e dl i f ea n d v a l u e l e s se x i s t e n c eo fi n d i v i d u a l i n r e s p e c to fb e a u t y o f r e a s o n ,t h ep a p e rp r o b e si n t ot h ea e s t h e t i cf e a t u r e sa tt h el e v e l o f r e a s o n , m a i n l y f r o mt h e a n g l e s o ft h e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s p e c u l a t i o n o f p o e t s t on a t i o n , i n d i v i d u a la n d m a n k i n d i n r e s p e c to fb e a u t yo f h u m a n f e e l i n g s ,t h ep a p e rp o i n t s o u tt h eb e a u t yo fh u m a nn a t u r er e f l e c t e di nt h ep o e m so n h i s t o r yf r o ma s p e c t s o ft h e 。 p o e t s s y m p a t h yt ot h e b i t t e r e x p e r i e n c eo f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f i g u r e s a n dt h e p o e t s i i s o l i c i t u d ef o r t h ee m o t i o no f h i s t o r i c a lf i g u r e s t h el a s ts e c t i o n ,a r t i s t i co r i g i n a l i t y , i st od i s c u s st h es p e c i f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t h ep o e m so nh i s t o r yi nt h em i da n dl a t e t a n gd y n a s t yf r o mt h er e s p e c t s o f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n g t h e c o n c e p t o ft i m ea n ds p a c e ,w e n d st o w a r d sd i s c u s s i o na n d i m p l i c a t i o n ,a n dt og i v ep r o m i n e n c et ot h ed i s t i n c ta r t i s t i cc h a r mo ft h ep o e m so n h i s t o r yc o m p a r e d 、i t lp o e m so f o t h e rt i m e sa n do fo t h e rt y p e s t h i ss e c t i o na l s o h a st h r e ep a r t s t h ef i r s t p a r t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n g t i m ea n ds p a c e ,a n a l y z e st h e d i s t i n c tc h a r mo ft h ep o e m so n h i s t o r y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t i m ea n ds p a c ea n d p o i n t so u tt h es p e c i a l i t yo fd e a l i n gw i t i lt i m ea n ds p a c ec o n t r a s t e dw i t ho t h e rt y p e s o fp o e m s t h es e c o n dp a r t ,t r e n d st o w a r dd i s c u s s i o n ,g i v e saf u r t h e re x p o s i t i o n o fd i s c u s s i o ni nt h e p o e m so nh i s t o r y i nd e t a i l t h el a s t p a r t ,i m p l i c a t i o n , d i s c u s s e st h ea r t i s t i ct e c h n i q u e se m p l o y e di nt h ep o e m s k e yw o r d s :p o e m s o n h i s t o r ys p i r i t u a lw o r l d a e s t h e t i cf e a t u r e s a r t i s t i co r i g i n a l i t y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l i e s i s 导言 随着学术研究的逐步深化和细化,人们已开始将诗歌进行分类研究。诸如 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等等,而咏史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别也被列入分 类探讨的范围之内。但和其他类别的诗作比较而言,咏史诗的探讨目前尚存在 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咏史与怀古的问题。咏史与怀古在很多方面我 们显然是难以划上等号的,即以这两个标题出现的时间来说,最早以“咏史” 为诗题的是在汉代,而最早以“怀古”为诗题的是在唐代。从二者的创作出发 点来说:怀古诗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历史遗迹进行感发,其所咏往往要受到时 地的限制,而咏史诗则可以不需借助这些历史遗迹,其所咏可以不受时地的限 制;从创作的主旨来说:怀古诗多体现的是对宇宙人生等重大哲学命题的思考, 而咏史诗则多注重对现实种种情状进行感怀;从材料的运用来说:怀古诗更偏 向于意象的堆积,而咏史诗则注重于史料的陈述等等。从这些方面看来,咏史 与怀古应该是各有侧重点的,似乎可以成为并列单行的两种类别。 事实上,目前学术界的论述也多是将二者进行分开论述的,这也与学术研 究精细化的趋势相吻合。但问题是,怀古与咏史二者本身又是难以截然分开的, 即从创作主体方面来说,诗人们创作并没有完全恪守二者之间的差异,而经常 是互相混淆的,像杜牧的名作赤壁、李商隐的名作马嵬( 七律) ,如按 怀古诗多以历史遗迹为出发点进行感发来说,这完全应归为怀古诗一类。但赤 壁、马嵬二诗都是对历史进行评述,并未明显表现出对所谓的宇宙人生等 重大哲学命题的思考,所以应属于咏史诗。事实上,这种以地名为题的诗作很 多都属于咏史诗,甚至还有直接标明为“际古”而实则为咏史的现象,如李涉 怀古:“尼父未适鲁,屡屡倦迷津。徒怀教化心,纡郁不能伸。一遇知己言, 万方始喧喧。至今百王则,孰不挹其源”,完全是对孔子的咏叹,与历史遗迹 没有丝毫的相关。还有李商隐的览古:“莫恃金汤忽太平,草间霜露古今情。 空糊赦壤真何益,欲举黄旗竞未成。长乐瓦飞随水逝,景阳钟堕失天明。回头 一吊箕山客,始信逃尧不为名。”借历史喻现实,完全是典型的咏史诗。而反 过来,即便是直接题为咏史的也未必便是真的的咏史诗,如李商隐咏史:“北 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从北 湖南埭出发,写王朝更替,喻兴亡之慨,似乎更近于怀古诗。而李商隐同题为 隋宫的诗,可以七律写为怀古,也可以七绝写为咏史,亦足见诗人对于怀 古、咏史并没有一个十分严格的区分,所以要断然划定二者的界限也较为困难。 并且,这其中更为重要的是怀古也罢,咏史也罢,二者都是以历史为载体寄寓 现实的思考的,就是说,二者的精神指向是一致的,即以古托今。正因为如此, 我们才不宜将其割裂开来进行论述。故在此我就将怀古与咏史合并起来统称为 咏史诗进行论述,并由此出发将咏史诗定义为:“一切以历史材料为载体进行 观照,借以表达作者对于历史人事与遗迹的现实观感的诗作都可以称之为咏史 诗。”而在文章的论述过程中,鉴于怀古与咏史在某些具体地方的侧重点有所 不同,为论证清楚明白起见,可能还会出现怀古诗的概念,但其只是广义咏史 诗下的一个分支。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一、中晚唐咏史诗的精神指归 咏史诗的发展由来已久,初盛唐时咏史诗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成就,但 初盛唐咏史诗与中晚唐咏史诗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的。初唐咏史诗更多是借历 史人事来歌颂新王朝的德威,像王硅的咏汉高祖,魏征的赋西汉,李百 药的谒汉高祖庙等,无非是借历史人物的功业来赞誉新王朝的不世基业。 这类作品虽然借用了历史题材,但显然没有传达出历史的深沉与厚重,而只是 一种歌功颂德式的陈述,历史与现实的意义没有被开发出来,诗人对于历史人 事的主观评价也不是很明显。可以说,这些咏史诗没有真正体现出咏史诗的价 值来。当然,初唐时期也有少量怀古鉴今之作,像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 杨炯的广陵峡等,或借题发挥,或登临怀古,都有现实意义蕴含其中,但 这只是诗人独特的个人感触的结果,并不足以说明诗坛大势。到了盛唐,随着 国力的逐渐上升,国势的日益强盛,诗人们的济世热情被最大程度的激发出来。 如果说初唐一大批诗人还沉浸在新王朝建立的喜悦之中,社会集体心态压制住 了诗人们的个人心态的话,那么到了盛唐,诗人们开始极大的关注个体的人生 价值,他们迫切希望通过建功立业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一时期诗人创作 的大量咏史诗,通过对于历史上建功立业的人物进行歌咏来表达自已希望追慕 这些先贤的愿望,像李白的古风其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 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将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 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霄。鬈鬣蔽青天,何由 睹蓬莱。徐市载秦女,楼船下几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全诗大开大 合,雄健豪宕,不但叙述了秦王赫赫声威的功业,也对其后来的荒淫进行了刻 画。虽然没有直接的主观评价,但从诗作中却体现了诗人驾驭历史,超越古人 的气势,也反映了诗人心底洋溢着的激情。还有如徐九皋的咏史:“亡国秦 韩代,荣身刘项年。金槌击政后,玉斗碎增前。圣主称三杰,明离保四贤。已 申黄石祭,方慕赤松仙。”表达出了对张房功业的无比向往,也即传达出了自 身希望建功立业的热望。虽然很多时候他们也由于自己的个人理想不能实现而 表现出一种怀才不遇的苦闷,但他们的出发点乃是为了更好的融入到这个蓬勃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向上的社会之中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即是说,这一时期的咏史诗占主 导地位的应该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也是其与中晚唐咏史诗的最大区别所 在。 ( - - ) 、秋蝉晚唱:对衰落王朝的一往情深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一剑挥来,斩断了“万国 笙歌醉太平”的大唐盛世的琴弦,曾经辉煌灿烂的大唐帝国自此日益走向万劫 不复的深渊。而对这种王朝衰落感受最直接最深切的就是中唐诗人。在猝然而 至的社会衰败面前,他们感到迷茫和失措,激荡在初盛唐诗人一1 1 , 中的那种济世 热情也随之为历史兴亡的感慨所替代。“大历诗人”一方面频繁的用“苦、寒、 残”等字眼表达出他们内心的惶惑和凄凉,另一方面又力图从以往的历史中去 寻找一些有补于世的题材,就反映出了这一时期诗人们的心态,而咏史诗也开 始在此大步登台,钱起、窦常、张继、戎昱、李益等人的咏史诗拉开了中晚唐 咏史诗兴盛的序幕。 中唐自大历诗人开始,就不断地在历史中寄寓今古兴亡之慨。安史之乱的 爆发,不但给社会的政治、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更给人们的心理蒙上了一 层浓厚的阴影。个体的社会价值和生存价值问题也被进一步凸现出来,于是, 诗人们便开始了对个人和社会的全面思考。王朝兴废,人事更迭改变了他们的 思维方式,使他们不得不面对现实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不得不重新思考个体 的存在价值。他们着眼历史,立足现实,对社会衰败的局面及造成这种衰败的 原因进行了多方位的体悟和思考。从贞元、元和到长庆年间,咏史诗的创作得 到了空前的繁荣,一是作品数量多,二是质量高。这一时期的诗人如自居易、 刘禹锡、柳宗元、殷尧蕃、张祜等人的咏史诗,各具特色,基本上代表了中唐 咏史诗的最高成就。 在经历了一个相对混乱的时期以后,诗人们开始逐步从安史之乱的惊惶失 措中走了出来,他们开始寻找社会动乱的原因,对社会的盛衰治乱展开深沉的 思索。现实是惨痛的,未来是不可知的,怎样才能拯救这个正一步步走向衰败 的王朝,他们把眼光放到了历史上,从历史的盛衰更迭中寻找烛照现实的依据。 于是,历史上的亡国故事一一走入了诗人的视野。他们把批判的矛头一直指向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了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希望当朝的统治者能够引以为戒,改变唐王朝的衰败局 面。尽管他们已经强烈感受到了大唐社会的江河日下之势,但他们并没有完全 放弃振兴唐王朝的希望。站在历史的废墟上,他们留下了叹息:“朱雀桥边野 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 巷) “废宫深苑路,炀帝此东行。往事馀山色,流年是水声。古墙丹髓尽,深 栋黑煤生。惆怅从今客,经过未了情。”( 张祜隋宫怀古) 历史更迭带来的种 种感喟使他们往往不能自已。但同时,他们更希望唐王朝在历史废墟中获得新 生。“王潜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 禹锡西塞山怀古) 在伤悼历史的同时也对现实寄托了热望。“鬼书报秦亡, 天地亦云闭。赤龙吟大野,老母哭白帝。苍苍无白日,项氏徒先济。六合已姓 刘,鸿门事难制。坑降赢政在,衣锦人望替。宿替见汉兵,龙蛇满旌綮。始矜 山可拔,终叹骓不逝。区区亚父心,未究天人际。萧张马无汗,盛业垂千世。” ( 鲍溶读史) 在品评历史中也寄寓着对“盛业垂千世”的希冀。“烟芜歌风 台,此是赤帝乡。赤帝今已矣,大风貌凄凉。惟昔仗孤剑,十年朝八方。人言 生处乐,万乘巡东方。高台何巍巍,行殿起中央。兴言万代事,四坐沾衣裳。 我为异代臣,酌水祀先王。抚事复怀昔,临风独彷徨。”( 鲍溶沛中怀古) 在 抚事怀昔、临风彷徨中也隐含着对其昔日雄风的向往。这些都说明中唐诗人通 过咏史,感慨兴亡,但他们并没有对现实完全失望。在他们的心里,安史之乱 也许只是一个突发和偶然的事件,尽管它给大唐社会带来了巨创,但他们相信 唐王朝终究会再度振兴起来的。他们从今夕对比中悟出的是历史的无情:“越王 巧破夫差国,来献黄金重雕刻。西施醉舞花艳倾,妒月娇娥恣妖惑。姑苏百尺 晓铺开,楼楣尽化黄金台。歌清管咽欢未极,越师戈甲浮江来。伍胥抉目看吴 灭,范蠡全身霸西越。寂寞千年尽古墟,萧条两地皆明月。灵岩香径掩禅扉, 秋草荒凉遍落晖。江浦回看欧鸟没,碧峰斜见鹭鸶飞。如今白发星星满,却作 闲官不闲散。野寺经过惧悔尤,公程追蹙悲秋馆。吴乡越国l e t 淹留,草树烟霞 昔遍游。云木梦回多感叹,不惟惆怅至长洲。”( 李绅姑苏台杂旬) 人事俱往, 徒留恨声;“白露沾衣隋主宫,云亭月馆楚淮东。盘龙楼舰浮冤水,雕锦帆幢使 乱风。长夜应怜桀何罪,告成合笑禹无功。伤心近似骊山路,陵树无根秋草中。” 5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 鲍溶隋帝陵下) 昔日繁华满眼,今朝伤心一片,历史给人地感喟就是盛世 难留的遗恨。但是,他们的感叹中还在闪烁着希望的光芒。如刘禹锡的汉寿 亭春望:“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 石麟。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他看n t 历史陵替留下的荒凉,但他也预测了未来的再度辉煌,心中的希望并 没有完全破灭。还有观八阵图:“轩皇传上略,蜀相运神机。水落龙蛇出, 沙平鹅鹳飞。波涛无动势,鳞介避余威。会有知兵者,临流指是非。”在对历史 的感叹中总有一种对未来的期待。而殷尧藩的金陵怀古:“黄道天清拥佩珂, 东南王气秣陵多。江吞彭蠡来三蜀,地接昆仑带九河。风阙晓霞红散绮,龙池 春水绿生波。华夷混一归真主,端拱无为乐太和。”更是对国家和社会充满着激 动与自豪。这其实也是当时中唐大部分诗人的心理。他们虽然对社会的衰败感 到恐惧和悲哀,但他们并没有完全失去信心,因为中唐毕竟紧邻盛唐,尽管安 史之乱使得社会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变,也给人们的心理留下了浓厚的阴影, 但心理的变化不可能像体制变化那样迅疾和彻底,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因此 安史之乱带来的巨大心理影响在这时候并没有完全显现出来,直到晚唐这种潜 在的影响力才可以说是被诗人们全部表现了出来。 晚唐,诗人逐渐从中唐诗人“激情的理性”中冷静下来,从而走向“理性 的激情”。晚唐诗人已逐步从安史之乱的惊惶失措中镇定下来,他们开始思考 如何改变这个衰败的社会局势。他们寻找社会衰败的原因,纷纷开出济世良方, 以求挽救日薄西山的唐帝国。与中唐诗人相比,晚唐诗人咏史更趋尖锐,他们 对社会矛盾的揭露也更加深刻。中唐诗人对社会衰败的体察更多的还是集中于 一个感性的层面,社会的动荡、内心的惶惑使得他们一时还来不及作更多的理 性思考。而晚唐诗人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平复之后,逐渐冷静下来,从而开始 对社会进行全方位的理性思考。于是,统治阶级的腐朽、政治决策的昏庸、封 建割据的危害等等,全部进入了诗人考察的范围之列。这时期诗人着力总结历 史兴亡的教训,力图用历史的教训来警醒现实,使唐王朝再度中兴。如李商隐 的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 始是车。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 华。”是总结历史成败的规律,也是对现实的一种哀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 6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t l e s i s 人们的心态是矛盾而痛苦的。一方面,他们希望看到唐王朝的再度中兴:另一 方面,他们又明白这种希望其实是很难实现的。他们心里始终缠绕着一种对现 实无能为力但内心又难以放弃的痛苦,就像秋蝉恋着夏日一样,他们内心始终 不能真正摆脱现实的困扰。如果再细分一下,晚唐前期,以杜牧、李商隐等为 代表的咏史诗人,他们在失望中还隐含着热情与希望。像李商隐题汉祖庙: “乘运应须宅八方,男儿安在恋池隍。君王自起新丰后,项羽何曾在故乡。” 就包含着一种进取的激情;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耻 是男几。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在反行其意当中就寄托着东山 再起的信念。而到了晚唐末期,诗人们的内心则是充满着绝望与哀愁:“江山 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沈彬再过金陵) “君臣都是一场笑,国家 共成千载悲”( 李山甫上元怀古二首之二) ,从历史的空虚中我们可以强烈 感受到诗人们的悲哀与绝望。事实上,到了晚唐后期,对复兴感到绝望的咏史 诗人,只是将咏史作为抒发自己内心不满的工具和媒介,或者是一种逞才使气 的载体,像汪遵、皮日休、李山甫、罗隐、秦韬玉、崔涂、吴融、徐夤、崔道 融等人的咏史诗就明显带有这一特征。对历史的嘲弄、对现实的讽刺、对自身 的感慨,都传达了诗人内心的焦虑和绝望。当然,我们也得承认,尽管诗人们 尤其是晚唐后期的诗人们对于现实充满了失望甚至是绝望,但他们自始至终都 是密切关注着这个现实的。这是士人精神,也是大唐精神。尽管对这个国家, 这个社会有着太多的不满与失望,但他们始终对这个现实是一往情深的。 ( - - ) 、弹剑悲歌:对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注 越是在社会动荡、现实黑暗的时代里,诗人便往往越关注于个人命运。建 安时代迫切要求建功立业的时代精神,魏晋时代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群体觉醒等 等,都是由于关注个人命运所表现出来的对个人价值的一种追逐,一种升华。 这期间,便出现了一大批以咏史来寄托自身感慨,表达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深切 关注的诗作。如左思的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菌。以彼径寸茎,荫 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 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就表现出了对士族中无用之辈占据 高位,而庶族中有识之士却沉沦下僚的强烈不满。这也是诗人关注个人命运的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典型代表。 中唐社会的剧变,给知识分子的仕进之路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越来越多的 读书人由于找不到仕进之门而被迫沉沦下僚,于是,对个人命运的关注也成为 了这一时期诗人们所普遍吟咏的主题之一。如韦应物的杂体五首( 沉沉匣 中镜) ,就通过对镜置匣中,为尘埃所垢以至“空存鉴物名,坐使妍媸惑”的 遭遇的感慨,表达了对自己有才难伸的强烈不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现实的 困厄使这些诗人的心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社会的迅速衰变之下他们更多的 流露出了一种无奈。他们对现实黑暗、个人有志难伸的境况表现出了强烈的不 满,但不满中更多的是一种无可奈何。在这种妥协的心态下,他们顺从了现实, 并在屡遭挫折后开始对自身进行怀疑和否定。在他们看来,大唐盛世的逆转尚 且如此迅疾,更何况个人的荣枯呢? 个人奋斗的观念在他们的心里己不再是那 么坚定了。刘禹锡韩信庙:“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遂令后代 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他从韩信的身上仿佛见到了自身的命运,以至对 是否应该立功扬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也反映了当时 社会上整个士人心态的变化。社会的衰败使得士人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不 安。这与初盛唐时士人们千方百计寻求立功扬名的心理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初唐时期,整个士人心态尚沉浸在新王朝建立的喜悦之中,社会升腾的大 背景暂时遮蔽了诗人关注自身命运的目光。这一时期,只有像陈子昂等少数作 家才抒发了一些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的苦闷感。而到了盛唐,随着士人阶层 对新王朝建立的喜悦与激情逐渐冷静下来,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人生价值。在 蓬勃向上的社会氛围中,他们一个个都满怀着济世热情,希望作出一番大事业。 但随着时光的流逝,自身功业的杳远,他们便开始了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如李白古风( 燕昭延郭隈) ,在感慨燕昭王善用人才的同时也对自己被弃如 尘埃的遭遇表示了极大的悲愤;高适的咏史:“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讥讽须贾有怜寒之心而无识才之目,也寄寓了自 己得遇伯乐的殷切期望。李华的奉寄彭城公:“公子三千客,人人愿报恩。 应怜抱关者,贫病老夷门。”自比贫病而老的夷门抱关者侯赢,表达了自己希 望受到彭城公的援引而一展才华之心等等,这些诗人都表达出了对个人命运的 关注及对自身价值的追求。他们虽然也对自身的沉沦下僚感到不平,但他们的 窟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内心还是对未来寄寓着厚望的。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他们都倾向于历史上那些 以取士为典型的人物,他们所咏的人物都是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也 就是说他们都倾向于那些君臣遇合比较成功的范例,通过对之的歌咏来对照自 身的遭遇,在表示感慨的同时也不乏期冀。 但到了中唐以后,随着个体在现实社会面前表现得越来越苍白和乏力,诗 人们开始更多的对一些时事进行感慨,盛唐的期冀逐渐为一种愤激和无奈所代 替。对于一直以来所坚守的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价值观,他们也 开始产生了怀疑。正因为有了这种怀疑的心理,所以他们的取意也就不象初盛 唐时那样仅仅对历史上成功的范例来进行吟咏,他们的眼光更关注那些失意之 人。如自居易的读史五首其一:“楚怀放灵均,国政亦荒淫。彷徨未忍决, 绕泽行悲吟。汉文疑贾生,谪置湘三阴。是时刑方措,此去难为心。士生一代 间,谁不有浮沉。良时真可惜,乱世何足钦。乃知汨罗恨,未抵长沙深。”偶 然二首其一:“楚怀邪乱灵均直,放弃合宜何恻恻。汉文名圣贾生贤,谪向 长沙堪叹息。人事多端何足怪,天文至信犹差忒。月离于毕合滂沱,有时不雨 何能测。”感叹贾谊生逢良时而被弃置较之屈原时遭乱世而为放逐更令人痛惜。 屈原、贾生俱是失意之人,但白居易认为“人生有浮沉”乃是常理之事,只不 过在良时被弃更值得叹息,也就表达了自居易对人生遭际的怀疑与无奈。即便 生在良时,又有谁能保证就一定能有所作为呢? 世事是如此难以预料,个人的 沉浮又有谁能把握呢? 对于人生命运他充满了怀疑,而对于这种现实他又明显 体现出了一种无奈,与盛唐自信热情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主要是因为 他们从社会的巨变中感受到了人生的变幻无常。安史之乱在他们毫无防范的心 理下真实而突然的发生了,并且给唐王朝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使得他们深感 世事的难料,所以对自身价值也产生了怀疑。这种个人价值的否定心理使得他 们甚至产生了远离世事的念头。白居易咏史九年十一月作:“秦磨利剑斩 李斯,齐烧沸水烹郦其。可怜黄绮入商洛,闲卧白云歌紫芝。彼为菹醯机上尽, 此为鸾皇天上飞。去者逍遥来者死,乃知祸福非天为”,诗人从历史上建功立 业却最终难逃被害的人物遭遇中看到了仕迸的危机,表现出一种远避是非的念 头。初盛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此际已被怀疑否定的心理状态所替代。这也与 整个中唐士人心态相吻合。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i f e s i s 到了晚唐,随着诗人们对国势的认识由不确定性到逐渐明朗化,士人们的 心理也由原来的怀疑中充满希冀发展为希冀中渗透着感伤。于是,对于个人命 运的感慨也就充满着一种浓浓的自悼色彩。晚唐诗人的诗作在感情的表达上更 直接、更强烈,但在这种愤激之词中透露出的往往是种绝望的悲哀。他们从 个人的不幸遭遇出发表达对统治者用人政策的讽谏,其中透露出一种深深的自 悼之情。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 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在对贾谊的遭遇寄寓深切同情之时也对统治者不 知用人的昏聩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汉宫词:“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常在集 灵台。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杯。”借汉武帝与司马相如的故事表达 了对唐王朝统治者不能用人的政策的强烈愤懑。而在这种个人长期怀才不遇而 又社会复兴无望的情况下,诗人开始对这种要求建功立业的人生价值进行否 定。如南朝:“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 金莲步步来。敌国军营漂木柿,前朝神庙锁烟煤。满富学士皆颜色,江令当年 只费才。”诗中对陈后主时代曾经官至仆射尚书令的江总表示叹息,其实也就 是对唐代读书人的遭遇进行叹息。“借问琴书终一世,何如旗盖仰三分”( 李商 隐漫成五章) ,读书人的价值遭到了否定。这种否定即是他们对于个人不幸 遭遇痛定思痛的结果,它其实也充斥着晚唐大部分诗人的心理。如温庭筠的过 陈琳墓:“曾予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 怜君。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通过与陈琳的地下对话,传达出一种怀才不遇的深沉感伤。正是因为这种对于 读书人命运的深沉感伤,才使得他最后不得不发出了“欲将书剑学从军”的呐 喊。这是一种愤激之辞,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读书人的自我价值显然由初盛唐 的肯定与中唐的怀疑发展到了时下的否定。他在蔡中郎坟中说:“古坟零 落野花春,闻说中郎有后身。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同样是对 士人价值进行自我否定。初唐杨炯也写过“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 行) 的诗句,但他表达的是一种迫切要求杀敌报国、显功扬名的心理,而如 今则是一种绝望下的呼喊。 其实,对于读书人价值的自我否定,在初盛唐时也已出现,像高适:“大 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塞下曲) 杜甫:“纨 1 0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i i e s i s 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等,即是对读书人命运 的沉痛总结。但真正成为一种士人群体的心理却是在晚唐。晚唐社会更加衰败, 也更加腐朽,广大士人渴望政治中兴却又屡遭打击。于是,在失望与愤激之下, 他们便对读书人的价值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否定。像罗隐的焚书坑:“千载遗 踪一窖尘,路旁耕者亦伤神。祖龙算事浑乖角,将谓诗书活得人。”在嘲笑秦 始皇的同时,也对诗人的价值进行了消解,这也即反映出读书人的价值贬值。 还有章竭的焚书坑:“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虽然肯定了竹帛与帝业之间的联系,但最终却是指向了“刘 项原来不读书”,读书人最值得骄傲的事业被瓦解了,士人的信心也完全动摇 了,就像日薄西山的大唐帝国一样,只能给人留下一些想象和回忆。于是,像 胡曾的黄金台、夷门、函谷关、傅岩,汪遵的燕台、夷门、南 阳、函谷关等咏史诗作,就在感慨历史人事当中流露出对失意人生的苦闷 和感伤。他们的视点已逐渐从国事的大背景转移到了个人遭际上来,对个人命 运表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关注。这也即是晚唐国势衰微下人i i , f l , 态的真实反 映。整个士人心态更加敏感,更加切露,也更加焦虑不安。 ( 三) 、生命穷问:对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 对宇宙人生的终极问题的探讨缘于人类的自我价值的觉醒。因之汉魏六朝 时期这个问题被表现得十分突出。古诗十九首中就有不少表现人生短暂这 一主题的诗作。像去者日以疏:“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出郭门直视, 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煞人。思还故里 闾,欲归道无因”便给人一种人生空漠的感受:建安时期雄才大略的曹孟德酾 酒l 临江、横槊赋诗,也不免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短歌行) ;魏晋名士阮籍放浪形骸,不拘礼法,也同样不能漠视生命,“丘 墓蔽山冈,万代同一时。千秋万代后,荣名安所知”( 咏怀诗) 。可以说,面 对着逝者如斯的时光,没有人能真正无动于衷。生与死一直在人们心头纠结着, 使得人们不得不对宇宙人生的终极问题进行探讨。 初盛唐诗人也不例外。虽然他们处于国势蒸蒸日上的大背景下,但个体生 命的消逝使得他们同样感受到了强烈的宇宙意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r st h e s i s 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 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在春、江、花、月、夜的清明澄澈中感受宇 宙人生,将永恒与无常的对决演绎得凄清冷艳。而当陈子昂站在古幽州台发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的黄钟大吕般的呼喊时,令我们感受到的则是这位孤独的开拓者对宇宙人生深 刻体悟后的悲怆与深沉。这其实是六朝时期个体生命价值的进一步升华。是对 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的一种探讨。天地悠悠,互古不变,时光飞逝,人事更迭, 人终究不能与自然相抗衡。在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类的无常显得悲怆而无奈。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 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萋鹦鹉洲。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 黄鹤楼) “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 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露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 愁。”( 李白登金陵风凰台) 无论是思乡也罢,思君也罢,诗中都透露出了 一种今古苍茫的宇宙意识。诗人强烈地体会到了那种宇宙浑茫空阔给人生带来 的困惑和无奈。在宇宙的时空之中个体生命显得渺小和乏力。人的存在价值被 置于一种两难境地。一方面,诗人力图寻找到个体的存在价值;另一方面,他 们又发现这种所谓的个体存在价值是极易消逝的。面对着悠悠茫茫的宇宙,他 们感到悲怆而无奈。 中唐以后,社会天荒地变,在历史的盛衰更替中,诗人们深切地体会到了 历史的无情与人生的短暂。在面对着历史留下的斑斑旧迹时,他们强烈意识到 了个体在宇宙中的渺小与乏力。于是,在对人类存在的本真问题的进行探讨时, 他们更多地注入了历史的内容。在历史的深沉与厚重下来感悟宇宙人生的哲 理。“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刘禹锡金陵怀古) ,在对于历史的感悟中, 诗人们的诗作“既无一己之身世悲叹,亦无个别事件结局的兴趣,而充满着由 一个历史事件所代表的无数历史事件所包容的哲理,以及创作主体成为对象主 体,进入生命哲理的反恩之中,由此使接受主体看不到一首怀古诗的现实关怀 具体内容是什么,只体味到一种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之情。州1 诗人关注的目光 已从一己之悲欢及现实的忧喜中提升到了哲理的层面,在一个更广阔深沉的背 景下进行人生终极问题的探讨。 1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r e r sn i e s i s ( 1 ) 对个体生命存在与消逝的探讨。我们说,尽管司马迁在很早就说过 “人固有一死,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表现出一种对个体存 在价值的追求和对死的坦然。但毕竟,中国人对于个体生命存在的认识主要还 是限于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这一层面上。因此中国人眼中的生命更多的只是个 体存在的一种自然生理过程,它是以时间为依托的。以时间为着眼点来把握生 命,于是他们看到的便是消逝,其最终指向也就是死亡,是物质形体的终结。 这种终结自然容易引起他们对生命的恐慌。以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无限的自然物 相对视,于是,他们便强烈地感受到了生命消逝的悲哀。“人事有代谢,往 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自居易与诸子登岘山) 在自然与 人类的对决中,他们强烈地感受到了生命存在的困惑。“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