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司马迁的边缘心态及其《史记》创作.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司马迁的边缘心态及其《史记》创作.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司马迁的边缘心态及其《史记》创作.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司马迁的边缘心态及其《史记》创作.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司马迁的边缘心态及其《史记》创作.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i 摘 要 司马迁生活在一个过渡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儒法文化已逐步取代了黄老思想取得了社会正统地位但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二者的冲撞还十分激烈 司马迁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官宦贵族家庭在这个被主流社会边缘化的家庭里希望被主流社会重新接纳和认同是司马谈和司马迁父子一个共同的文化情结司马谈的死是一个非主流文化和主流文化互相冲撞而导致的悲剧而司马迁被摧残是另一个边缘文化和主流文化互相冲撞而导致的悲剧 司马迁自小便具有一个边缘人的人格特征这种边缘人格使他在后天学习积累中既想在黄老思想的基础上接纳各家学说又同时在接纳过程对各家学说持排斥态度 司马迁的文化是一种边缘文化这种边缘性文化结构使其产生了焦虑反抗冒险创新等多种边缘心态司马迁的边缘文化和边缘心态与汉武帝的儒法文化产生了尖锐矛盾并最终导致了李陵之祸 李陵之祸使司马迁的反抗发挥出了惊世骇俗的力量他把自己的屈辱自己的焦虑反抗冒险创新渗入到史记创作中并把自己的边缘性文化结构上升到历史和文化高度 由于司马迁的边缘人格与侠思想有相通之处所以他为游侠立传并把侠思想提升到文化高度司马迁以文学方法著史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他因情生事呈现出了尚奇边缘审美心理机制 关键词 边缘人边缘心态边缘文化史记创作审美心理机制 abstract ii abstract the era sima qian lived in was a changeable period, during which the confucianism replaced gradually the taoist and became the orthodox. sima qian was born in a declining aristocrat family. because his marginal family in the main trend society, sima qian and his father had a common culture love knot and wished came back to main trend society. the dead of sima tan was a tragedy which was lead by conflict of imprincipal culture and main trend culture .and sima qian was lead to another tragedy. sima qian had a marginal psychology from his childhood. it let him accept other schools at the basic of taoist thought, but at the same time repulse them during acceptance. sima qians culture is a marginal culture which let him the marginal psychology such as anxiousresistancerisk and creativity etc. sima qians marginal culture and marginal psychology conflicted to han wudis confucian and legalist culture,which lead to “liling hair”. for “liling hair”, the resistance of sima qian became very strong. sima qians indignity anxiety resistance risk and creativity penetrated his creation of records of history.and improved his marginal culture structure to high degre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because sima qians personality communicate with chivalrous ideology, he writed records for roaming swordsman which improved chivalrous ideology to high degree of culture. for the creation of literary means, sima qian create story by his emotion and presented marginal aesthetic psychology of encourage extraordinary during his creation. key words: marginal person; marginal psychology; marginal culture; the creation of records of history; aesthetic psychology 引 言 - 1 - 引 言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心灵的反映是其心态外化的具体展示然而古今学者对史记文学性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从文章行文及词采方面着眼这是魏晋以前的普遍认识二是研究史记的散文成就和艺术风格这是唐人对史记研究进一步深化的结果三是从小说结构人物刻画方面明清评点家多就此入手四是从塑造传记人物典型形象的艺术手法入手近年来的许多学者全面系统地对史记加以发掘研究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国内一些学者对史记的悲剧意识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论著颇多如韩兆琦先生的史记通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 4月版陈桐先生的中国史官文化与史记汕头大学出版社 1993 年 9 月版等都有专门论述李长之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是史记人格论的开山之作之后跟进者很多朱发建先生在他的超越死亡司马迁的著史心态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 年第 5 期一文中对司马迁的写作心态进行了专门论述从心理学角度对司马迁及其著作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不乏高论但失于泛化没有确切深入地把握其心态形成与嬗变历程詹福瑞先生说欲了解一代文学需要先明了一代文人之心态1而作家心态的形成是和其所处时代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要想解读史记这一伟大著作就应从司马迁的创作心态入手跨越时空和司马迁进行心灵交流谛听司马迁内心的屈辱和悲苦详察体验司马迁心灵的创伤和痛苦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司马迁著写史记的动机在深层次上解读史记的文学意旨与其巨大成就 本文拟从以下四点来阐述司马迁的边缘心态的形成及其对史记创作的影响第一是边缘人概念界定第二是司马迁的人格和边缘心态的形成第三是司马迁边缘心态行为指向第四是司马迁的边缘美学心理机制通过以上论述希望从边缘人这一概念入手能对司马迁的心态及其著作有所探讨从而对史记的文学性研究有所裨益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 2 - 第一章 边缘人与司马迁的边缘心态 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变革时代是一个过渡时代在政治上经过了文帝景帝时期的休养生息大汉帝国已逐步强盛封建皇权高度集中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汉武帝呼之欲出在学术上汉高祖至文帝景帝所奉行的黄老思想已不合时宜经过两次争斗正逐渐被以儒法思想为内核的董仲舒公羊学说所代替所以说司马迁生活在一个转型期社会里他本身就具有一个过渡人的典型特征 叶南客先生等人对 过渡人这一概念是这样界定的这种新人类曾被文化学者和心理学家称之为过渡人被人类学家称之为边缘人被社会学家称之为边际人2 这种过渡人是站在传统现代的连续体上的人一方面他既不生活在传统的世界里也不生活在现代世界里另一方面他既生活在传统世界里也生活在现代的世界里由于转型期社会是一个新与旧的混合物在这里新旧两种价值系统同时存在所以过渡人是生活在一个双重价值系统中的他一只脚踩在新的价值世界中另一只脚却还未从旧理念世界中拔出来3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流渗透是最为常见的社会现象也是推动社会变迁的颇具成效因素所以许烺光先生定义边缘人说我是一个边缘人我出生并成长于一种文化环境中后来我被从这一文化中赶了出来到另一种文化中生活和工作在后一种文化中人们渴望变化因为它本来就追求进步处在对比如此明显的两种文化环境中的人本来就徘徊于每种文化的边缘他自己就像是漫步于这两种文化边缘上的两个人一样时常接触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这本书报告了一个边缘人的生活经历及对比的思索4 过渡人和边缘人都是边际人边际性是人的时间与空间身份与区位的两重性矛盾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和文化条件下的表现方式边际人既是两个文化系统对流后的产物又是新旧时代接触后的文化结晶因而在边际人身上不仅具两种以上的文化期望和文化冲突他角色行为也常常是困惑的矛盾的边际性的边际性角色和多元文化取向在单个个体中的交织重叠便产生了边际人格5 边际人现象是文化转型和多元文化冲突下的产物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仅直接造就了一批边际人而且可以认为在这个变革时代中的所有成员身上都或多或少地滋生边际人格的萌芽在其人格心理形成中时时面临着第一章 边缘人与司马迁的边缘心态 - 3 - 二元文化乃至交会时的文化认同危机两个文化皆争取他的忠诚故常发生认同问题边际人人格在文化转变与文化冲突的场合必然出现 5 从以上引文中可以得出结论边际人边缘人过渡人是同一个概念不同称谓首先边缘人处于一个变动不定的过渡性年代其次边缘人 是两种以上乃至多元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其三边缘人的角色是多层面进而是矛盾的其角色变幻中能呈现出受各种文化影响的痕迹因而是困惑的边际性的司马迁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边缘人他生活在过渡年代受儒法道侠等多元文化及思想的影响其行为角色也是多层面的并呈现出受各种文化影响的印迹 人是社会的产物也是历史的产物而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无论社会历史是前进还是暂时倒退它总是处在变动不居的状态中尤其在社会大转型时期可以说作为社会历史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边际人都是多元文化相互矛盾的集合体所以说在社会大转型时期人人都在边缘中人人都是边缘人每个人都呈现出一种边缘心态特别是对于处在多元文化交会中的知识分子来说基于社会现实的逐渐转型其边际人的自我角色认知顿时进入一片惶惑他们所长期体验熟悉的角色系统正在瓦解变动的社会现实要求他的社会角色要加以转换自我适应性和社会强迫性使他们不断地补充不断地上演一个个陌生而崭新的角色这时边缘人的心态会呈现 一焦虑转型时代和过渡时代一些人会出现心理焦虑这种焦虑不仅对自身生存和生活而且会对整个社会及制度感到焦虑 二反抗性在社会转型时代边缘人的社会状态模糊不清他们既属于旧文化旧制度又属于新文化新制度既不属于旧文化旧制度又不属于新文化新制度他们很难给自己一个准确的社会定位这是一种自我分离的边缘感这种边缘感造成了异化使之处于孤独惶惑的状态最终导致他产生一种否定社会弊端甚至否定整个社会的心态 三冒险性在社会转型时代和过渡时代由于知识认同而产生的危机感促使边缘人敢于抛弃旧的文化制约突破现行的社会体制显现出巨大的冒险性 四创新性边缘人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其思想和思维异常活跃其社会角色自我定位也是变动不拘的因而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司马迁是一个边缘人他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也处于儒道法侠等多元文化与思想相互争斗和融合期在文化结构上司马迁受各种文化思想影响很大是一个多元文化的集合体其心理上必然呈现出上述各种边缘心态从而时刻影响着他的审美心理机制和作品的价值取向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 4 - 第二章 司马迁的人格和边缘心态的形成 一司马迁文化选择及其边缘心态 司马迁出生于一个边缘化的家庭他在太史公自序中写道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於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曰夏阳靳与武安君阬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於华池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诸侯之相王王卬於殷汉之伐楚卬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巿长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史记太史公自序)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司马迁的祖上是名门望族祖辈都是些声名显赫的大官只是到了司马谈这一代才开始没落所以说司马迁出身于一个被政治主流社会边缘化的家庭就这一点来说司马谈是一个被政治主流社会边缘化的人那种深深的贵族情结和平民思想交融冲撞使这个家庭具有一种边缘性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司马家族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集合体这个家族出过史家兵家乃至铁官而司马谈却是道家这种边缘性家庭文化已成了一种心理积淀深深地浸入司马迁的骨髓使他自小便表现出边缘人人格特征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6 不羁之才就是司马迁那种不被世俗礼法所羁縻的卓行独立的高贵品格这种高贵品格使司马迁向往自由向往浪漫向往冒险蔑视世俗这种不羁之才的边缘人格使他不被主流文化所认同不为世俗所承认不能被举贤良方正7得以进身因而他也被主流文化边缘化了被政治主流社会边缘化是司马谈一生引以为憾的事所以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尝显功名於虞夏 典天官事 后世中衰绝於予乎 史记 太史公自序他希望被政治主流社会所认同并为此做出了奋斗这种奋斗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希望能亲自参加封禅典礼司马迁在封禅书序说传曰三年不为礼礼必废三年不为乐乐必坏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 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 皆受命然后得封禅 史记封禅书封禅只有受命帝王才有资格封禅所谓受命帝王是德仁兼备功业盖世的帝王他能统一天下礼敬天神天地四方肃穆祥和也就是说封禅是太平第二章 司马迁的人格和边缘心态的形成 - 5 - 盛世和帝国大一统的象征能从巡封禅躬逢盛世是一种荣幸也是被最高统治者所宠幸为封建主流社会所认同的象征二是希望著作太史公书在司马谈看来 著书立说是显名于当世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 此孝之大者史记 太史公自序的大事著书立说就是为了显功名于世恢复其祖上的功业进一步说就能为主流社会所容纳所以他对司马迁说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史记太史公自序但他所做的两种努力结果都失败了他的失败是由于其自身文化结构造成的太史公学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杨何习道论於黄子 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谈是一个道学家他对道学文化具有很深的造诣这一文化结构与当时已取得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儒文化是互相矛盾的所以司马谈一直处于主流文化的边缘不为主流文化所接纳就更不能扈从主流文化的代表汉武帝参加封禅大典了身为太史令主持封禅大典是他职责之所在也是他进入主流政治的良机但他的美梦被主流社会所排斥不得与从事这种打击对司马谈来说是致命的他心灰意冷郁郁而终对于这段往事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 写道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史记太史公自序这里的发愤就是指司马谈不为主流文化所接纳的愤怒 司马谈的悲剧是司马家族文化边缘性的悲剧发生在这个文化边缘性家族的另一个悲剧却降临在司马迁身上使他遭受了李陵之祸 黄老思想对司马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显然和司马谈有关司马谈是一个学问很高的道学家他亲身经历了儒道两种文化的斗争和碰撞在论六家要旨中司马谈指出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谈在这里所指的天下百家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实际是说当时各家各持己见互相争斗得很厉害尤其是佛老之学与儒法之学的斗争更为激烈同归而殊涂 实际就是殊途而异路 只有通过相互斗争 才能同于 治论六家要旨就是司马谈父子的宣言书其写作目的是为了让天下各家都容纳接受司马谈父子的文化结构 汉代历史上曾有两次儒道斗争第一次是景帝时崇尚黄老之学的黄生和诗学博士辕固生发生了争论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史记儒林外传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史记儒林外传这两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 6 -个人的争论代表了两种文化的冲突同时也凸现了朝廷两股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这种当庭辩论是双方矛盾激化的结果从争论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儒家思想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并代表了先进的政治势力当时辕固生就逼景帝表态 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景帝极巧妙地说食肉不食马肝 不为不知味 言学者无言汤 武受命 不为愚史记 儒林外传这一场儒道斗争就这样不了了之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崇尚黄老她找岔子反击辕固生问辕固生老子是什么样的书言外之意就是要把黄老经典和儒家经典比较哪一个高深辕固生牛脾气大发顶撞她说老子书只配奴仆们去读太后大怒把辕固生赶到了猪圈里 第二次是在汉武帝即位后他举贤良罢黜百家并重用儒生赵绾为御使大夫王臧为郎中令二人都是鲁人诗学大师申公的学生赵王二人上疏汉武帝请求窦太后归政于汉武帝窦太后大怒曰此欲复为新垣平邪乃罢逐赵绾王臧而免丞相婴太尉蚡 8两次儒道斗争均以儒家失败而告终但是儒家文化却显示了极强的生命力汉初黄老政治带来了社会的繁荣安定汉文帝推行黄老政治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君窦太后是文帝的皇后她捍卫文帝的路线朝中的多数朝臣也都信奉道学因此黄老之学暂时处于上风自从景帝起儒学就开始逐渐抬头汉武帝即位举贤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由此发动了向窦太后的夺权斗争这一系列朝廷事件大臣们洞若观火司马迁作为一个边缘人为了适应时代要求他不仅学习道学他又向董仲舒孔安国两位今古文儒学大师学习儒学以求变换自己的社会角色司马迁向儒学学习的过程也是司马谈父子对主流文化认同和接纳的过程但这种接纳和认同是被迫的因而也是一种有抗拒性的接纳这种心理主要表现在论六家要旨一文中 论六家要旨是司马谈父子边缘文化结构的宣言书也体现出了司马迁的文化结构在这篇文章中他们父子对各家都有微辞独对道家倍加推崇这足以说明司马迁的以道家为基础对其他各家尤其是对儒家文化进行有所抗拒性吸收接纳的态度这种有所抗拒的吸收接纳决定了司马迁的文化结构既属于道家又属于儒家既不属于道家又不属于儒家其文化结构是各种文化边缘化的产物司马迁这种边缘化文化结构还表现在他写 八书 以及为游侠 龟策 货殖立传上八书包涵了儒家道家法家等各家文化而游侠列传却体现了侠思想所以说司马迁的文化选择是以道家为基础对各家进行抗拒性吸收的边缘化文化 这种相互冲击和碰撞多元文化边缘化人格还表现在他对道家人物的赞誉和对一些儒家人物的排斥中以及他对儒家大政方略边缘化的认同上司马迁的第二章 司马迁的人格和边缘心态的形成 - 7 - 文化结构是以道家为基础的所以他对道家人物是持赞誉态度的由于司马迁对儒家学说既排斥又接纳决定了他对一些儒家人物的排斥和对儒家大政方略的赞同无论赞誉还是贬斥都体现了司马迁对现行主流文化对抗性的边缘心态 一司马迁对道家人物赞誉和对一些儒家人物贬斥的边缘人态度 司马迁对道家学说持认同态度表现在他对一些推行道家学说的历史人物的赞誉上基于这种心态他是这样写汲黯的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 其治 责大旨而已 不苛岁余 东海大治 称之( 史记 汲郑列传)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行修洁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慕博柏袁盎之为人也淮南王谋反惮黯曰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 黯居郡如故治淮阳政清卒以后上以黯故官其弟汲仁至九卿子汲偃至诸侯相史记汲郑列传 从汲黯列传的字里行间可以读出司马迁对汲黯的赞誉汲黯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为官奉行黄老之说政绩卓然百姓晏然他为人正直敢直言权臣皇帝这样的黄老人物不仅为司马迁所赞誉同时也为当权者儒学的代表人物汉武帝所嘉许司马迁为汲黯立传是因为他是一个黄老人物同时还在于汲黯敢于明目张胆地与汉武帝叫板这一点与司马迁的边缘性人格有很大的共同之处所以为汲黯立传也表明了司马迁对黄老思想的认同为了使这个人物更加鲜活生动司马迁还指出了他的缺点 黯为人性倨 少礼 面折 不能容人之过黯褊心 不能无少望( 史记汲郑列传)司马迁对汲黯是热爱的他精心塑造这个人物表达了他对此人物的态度而对同时期丞相公孙弘司马迁却是持否定态度的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隙者虽佯与善阴报其祸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在这里司马迁大胆揭露了公孙弘的丑恶与汲黯相比较满口仁义道德的大儒公孙弘却明一套暗一套完全是一副小人嘴脸而汲黯却显得光明磊落多他对一个人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从为人处世上司马迁有意揭露儒家人物公孙弘虚伪的一面他借汲黯和公孙弘两人的话来说明这一点 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背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然而这种忠与不忠的行为是什么呢 尝与公卿约仪 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 ( 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 这就是公孙弘的所谓忠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可耻的令人作呕的他的人格是卑鄙低下的对汲黯人格的称誉就是对黄老思想人格的称誉也表明了司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 8 -马迁的价值评判和道德评判作为一个边缘人司马迁选择了自己的价值取向向往磊落光明人格反对卑鄙无耻的小人 再进一步推究武帝时期汲黯是黄老思想的代表而公孙弘就是儒学思想的代表司马迁对公孙弘的鞭挞和对汲黯的赞扬表明他对道家思想的认同和对儒思想抗拒性接纳态度也显示出他作为边缘人其社会角色富于变幻性的特征 二司马迁对儒家大政方略地边缘性认同 汉武帝在位时做了两件大事一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是发动对匈奴的战争这两件大事是汉王朝空前强盛封建皇权高度集中的标志也是汉帝国的空前盛事二者都是汉王朝在儒法思想指导下所采取重大的方针政略对这两件大事司马迁都给予了肯定 对于发动对匈奴的战争 司马迁明确指出其必要性匈奴绝和亲 攻当路塞闽越擅伐东瓯请降二夷交侵当盛汉之隆以此知功臣受封侔於祖考矣何者自诗书称三代戎狄是膺荆荼是征齐桓越燕伐山戎武灵王以区区赵服单于秦缪用百里霸西戎吴楚之君以诸侯役百越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为边境征伐哉自是后遂出师北讨强胡(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司马迁赞同出兵讨伐匈奴说明他有很强的民族自尊心他把讨伐匈奴的理由说得十分充分并提升到了历史高度他解释说讨伐匈奴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国家的政策即使是在战国纷争年代各诸侯小国也执行了这个政策更何况具有强大实力的汉帝国呢 他赞扬抗击匈奴将领的昂扬斗志匈奴不灭何以家为(史记卫青骠骑将军列传)这不仅是霍去病的慷慨之言更是司马迁的心声他在评价霍去病讨伐匈奴的功绩时说骠骑将军去病率师 躬将所获荤粥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章渠以诛比车耆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於姑衍登临翰海 史记卫青骠骑将军列传)其热情歌颂溢于言表其态度也明确清楚 他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政策加以比较 乃至秦之季也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於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自是之后言诗於鲁则申培公於齐则辕固生於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於齐鲁自胡毋生於赵自董仲舒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第二章 司马迁的人格和边缘心态的形成 - 9 - 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史记儒林外传在这段话中司马迁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的政策持肯定态度对汉武帝设立学校选拔赵绾王臧等优秀之士到朝廷中任官的做法对天下学风鼎盛的局面他都大加赞扬并把它们同秦王朝采用焚书政策的结果加以比较来突出这一政策的积极意义 从以上几点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对黄老文化的个性人格和儒家文化大政方略都持认同态度但在对儒家文化认同的同时持有一定的排斥态度他所排斥的恰恰汉儒那种在封建专制文化高压下苟且取荣的人生态度所以说司马迁的文化多元性表现为其文化既是儒家的又是道家的既不是儒家的又不是道家的呈现出边缘人从旧文化向新文化转移认同过程中所特有的边缘性特征他吸取两种文化的精髓并加以融合形成自身独有的边缘性文化同样作为一个边缘人司马迁的社会角色既是儒家的又是道家的既不是儒家的又不是道家的是富于变幻的边缘性人格 二司马迁士和侠边缘人格游离 司马迁家学源远其始祖为虞夏之世的天官这是司马迁一生引以为荣的事情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无泽为汉巿长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喜生谈谈为太史公(史记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追述先祖标榜自己是古代先贤重臣之后其作用一是激发志气借以自重以树立处事立身的自信心二是从客观上标榜祖先树立人生目标砥砺自己努力学习重振家风出身世家的司马迁在父亲的督导之下年十岁则诵古文 史记太史公自序史大可先生解释古文的含义古文书写的先秦典籍 9司马迁从小就诵读了各种先秦典籍是一个读书人所以说他是一个古代典型的士 人司马迁作为一个士 从小就受到士文化熏陶他在史记中又为游侠立传并在李陵事件中挺身而出完全是一种侠性人格的表现这种人格游离既矛盾又相容在司马迁人格中是如何有机融合的呢 一先秦至汉士与侠的边缘人格转型 周代分封诸侯实行宗君一体的社会结构进行等级分层的社会控制每个人都被牢牢地固定在这个巨大的社会网络中最高统治者站在金字塔顶轻而易举地就实现了对整个社会有效的控制士这一阶层大多是被主流社会边缘化的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 10 -没落贵族是社会边缘化群体他们是卿大夫中的家臣和武士是统治者实现对社会下层控制的有效工具统治者利用士这一阶层与人民进行沟通而当时的士也很少纵横交往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诸侯卿等统治阶级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很大改变诸侯互相攻伐家破国亡臣弑君的现象屡屡发生这就是所谓的礼乐崩毁社会失控士人固定在原来的位置已不可能了为了生存寻找新的契机和生活目标他们便游走于诸侯各国在日益频繁的交游中就会出现一些擅长此道声名很大的人物这就是侠 许慎对侠解释是侠俜也从人夹声10王学泰先生说甲骨文金文没有侠字金文中的夹像一个大人有两个小人夹辅追随这就是侠的本义11所以说侠本义和交游有关系是广交朋友的人物与武没有必然联系司马迁在他的作品中第一次为侠立传这些人物也不是以武著名的 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士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矣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执激也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史记游侠列传) 在这里司马迁提到了两种人物一种是贵族之侠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这些人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矣另一种是闾巷之侠也是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这两种侠都不以武见长而是显名 声施于天下是以交游而被天下之人所嘉许这才是侠的原义 史记中的人物如豫让聂政荆轲他们都是不怕死会剑术以勇武见长但司马迁却不把他们收到游侠列传中而为他们另立刺客列传其关键在于他们不是登高一呼朋友影从的人物作为最早为游侠立传的司马迁是从交游的角度来看侠的可见侠本义就是一种以交游而出众的人而不是以勇武见长的人同时也可以看出侠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价值取向 二侠的边缘化人格特征 侠广泛交游固然以声名为重有一定的个人目的但总的来说是为了承担一种社会责任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牺牲精神如魏公子无忌交游宾客窃符救赵最终自己有家不能回朱家救季布不图其回报这种责任感和牺牲精神原是春秋士文化的精髓自从春秋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士人群体就分崩瓦解大部分士人边缘化这种士文化精神被诸子和学派领袖所继承成为治国平天下第二章 司马迁的人格和边缘心态的形成 - 11 - 的内动力同时这种精神也被侠所认同接受在那个混乱年代他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扶危救困伸张正义所以侠是士文化的边缘化侠是极端化个性张扬的士而士是社会秩序化的侠侠是一种人格力量在这个时期侠只是作为一种思想形态为一些人所认同还没有上升到文化高度 游侠的人格力量有一个大致的标准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对这种人格力量大加赞颂说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史记游侠列传 这段话有四层含义其一游侠不顾主流社会的是非为了拯救困厄中的人们也不怕触犯法律和背离世俗的道德观念其二游侠勇于帮助他人解决困难主动去拯救辗转在生死边缘的人们为此不怕死而且也不求回报其三游侠言而有信一诺千金救人要救彻底其四游侠不逞强不自我炫耀谦让有礼默默无闻地奉献 这四条是游侠所具有的道德品格就是在今天也是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尚人格这种高尚品格实质就是在黑暗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以极其残酷而无人道的手段统治人民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在这种社会环境中人们希望在黑暗王国中寻找一线光明而游侠就是社会公正光明的代表他们急公好义受普通人的爱戴朋友遍布天下有很大号召力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侠是一种很成熟的人格她不仅汲取了人性中友善正义的品格还历经几百年的社会心理积淀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人格力量这种人格力量没有百折不回永不悔恨的精神是做不到的 这种人格力量作为一种非主流意识形态流传下来进而积淀成为一种准文化形式从春秋时期向后流传并为汉人接纳 三西汉侠与士的边缘化融合 由于侠有朋友追随者和声誉在无形中他们就代表了一种社会力量因为他们对社会有一定的理想要求这就会对现行社会秩序构成一种潜在的威胁这威胁进一步激化一定条件下可演化成对抗这就是为什么历代侠不为统治阶级所容的原因 侠具有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和退让谦逊不伐其德的高尚品格充满了人性主义色彩因此他们很受社会下层人的喜欢朋友遍布天下特别是在专制时代在公理不存法制混乱的时期他们就是社会公理和良心的代表所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 12 -以司马迁要以热情的笔墨咏叹他们 秦王朝以法治国采取焚书坑儒箝制百家的政策在一部分士人的思想中秦制是残暴而摧残文化的当秦末天下纷争时士人纷纷投入历史的洪流以拯救天下为己任具有游侠的特质张良曾对刘邦说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月望咫尺之地史记留侯列传这些士人投身于起义洪流固然有自己的野心但也有苦于暴秦要求铲除邪恶救人民于水火以天下为己任反对旧有社会秩序的一面这就是秦末侠士融合的社会大环境 在这种情况下士人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务于治的人生价值取向怀着对旧秩序的憎恨和对未来新秩序的向往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起义军中他们有范增张良项梁韩信陈平为起义军献力献策这时候侠和士已混淆了界限他们完全合而为一他们殚精竭虑反抗旧秩序憧憬光明游走于中原大地这时候就无所谓士也无所谓侠了 当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坐稳了龙庭这种局面也逐渐消逝一些人因有功而成为朝廷重臣如张良陈平而一些人因失败而身亡如项梁范增等无论成功与失败他们都游离出了士侠阶层 汉家王朝汲取大秦实施文化专制主义而导致速亡的教训采用了黄老思想治国加之当时汉皇刘邦分封诸王各藩国势力很大争相养士如河间献王刘德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等这样既给士人游走制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也为 侠的游离制造了一种气候所以汉初尚存战国遗风士人颇好游走在这种情势下就出现了一个真正意义的侠群体如朱家郭解等人这些人扶危救困急人所急解人之难且不求回报如郭家 所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然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专人之急甚己之私既阴脱季布将军之厄及布尊贵终身不见也自关以东莫不延颈愿交焉史记游侠列传 这些侠客完全脱离士阶层鲁人皆以儒起而朱家用侠闻史记游侠列传他们不读书不用武力不是豪士且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他们之所以能做到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完全在于他们有一种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来源于其侠性人格的不伐其能振人不赡这时候的侠是侠人格的具体化是完整意义上的侠 游侠存在和兴盛的条件是中央集权和专制统治还没有高度发展也就是说在统治者对游侠的取缔和镇压还不太严酷的时候12当统治者对游侠采取高压政第二章 司马迁的人格和边缘心态的形成 - 13 - 策手段时游侠就会回归士这一层面完成自我转型汉武帝时封建专制统治愈来愈强帝国的强大和稳定使统治者有能力也有时间消除这种统治隐患于是汉武帝既打击权臣私门间的游士又采取措施打击地方具有相当势力的豪杰侠士 大将军卫青曾说 自魏其 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13田蚡抨击窦婴日月招聚天下豪桀壮士与论议腹诽而心谤卬视天俯画地辟睨两宫间幸天下有变而欲有大功14田蚡很能抓汉武帝的心理致使汉武帝最终把窦婴处死了对于地方豪强侠客汉武帝采取迁徙政策把他们移居茂陵当卫青替郭解说情时皇上说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史记游侠列传可见汉武帝对侠势力的忌惮最后郭解还是被借故杀掉了经过汉武帝的苦心经营侠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已经被消灭殆尽所以司马迁说自是之后为侠者极众敖而无足数者至若北道姚氏西道诸杜南道仇景东道赵池羽公子南阳赵调之徒此盗跖居民间者耳曷足道哉史记游侠列传这些只能说是民间大豪了有愧于侠的称号 侠作为一个社会实体已被消灭但侠作为一种人格却为当时一些读书人所吸取这就是汲郑列传所说的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修洁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汲黯的人格在司马迁心目中这种游侠人格被当时一些读书人汲取之后主要表现在任气节内行修洁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方面史记汲郑列传司马迁汲取这种侠人格融入其士文化中进而形成了自己光明峻洁的人格闪耀于西汉王朝的黑暗夜空 司马迁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史记太史公自序 这种经历游历既使他增长了见识也使他能更广泛地接触下层人民更深刻地体察了人民的艰难困苦也明白了游侠对于下层人民的真正意义这是一种心灵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共鸣是自我个性的认同更为重要的一点司马迁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15天生的边缘人的特质加之多元文化的相互冲撞更使他对主流文化儒文化有一种潜意识对抗情结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时期里他认识了郭解为这种抗拒情结就找到了一种依托实体所以他要为不被统治阶级所齿的游侠立传来张扬这种对抗情结他称赞游侠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於戏惜哉史记游侠列传 综上所述在汉代以前侠是一种准文化现象到了汉代这种侠性人格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 14 -为一些士人吸收接纳并加以再体现司马迁特为游侠立传把侠从一种准文化现象上升为文化现象并对侠做了文化界定使之能在后世文学作品反复出现使其得以广泛流传 所以说侠人格是一种自由精神是一种生命激情是张扬的个性司马迁张扬了这种人格精神并与儒道文化的精髓加以糅合借以形成自己的边缘性文化这种边缘文化相互冲突使司马迁产生了边缘心态焦虑反抗 三边缘人的生存圈与司马迁边缘性焦虑 生命焦虑和制度焦虑 一边缘人的生存圈 秦始皇统一六国焚书坑儒倚重文吏使用峻刑苛法汉代基本上承袭了秦制高祖是一个小吏出身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他深知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只会重蹈秦王朝灭亡的复辙所以一入关便和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除去秦法秦人大喜 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沛公又让不受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史记高祖本纪久经暴秦奴役的人民对汉家权宜之计是持赞同态度的 西汉立国历经秦汉八九年战争之后的中原大地经济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人口锐减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之二三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国家和人民急需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汉初清静无为的政策就应运而生了黄老思想的政治地位就这样确立了高祖即位不久经过了一场诸吕叛乱汉家只是到了汉文帝才算逐步稳定他们对内对外都竭力执行黄老清静无为的绥靖政策这个时期人民生活安定在经济上高祖采取十五而税一文帝采取三十而税一的税收政策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史记平淮书这是在司马迁描绘下的当时社会这种政策相对于秦代严刑酷诛有所缓和改变了秦代对法治的滥用但其法治的精神立场却没有变宣帝教训他的儿子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治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16这表明汉家实行的是王霸杂治的统治政策而包裹的却是儒家外衣 汉武帝时代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封建皇权高度集中这时董仲舒提出了第二章 司马迁的人格和边缘心态的形成 - 15 - 罢黜百家独崇儒术的政策这种政策实质是法家统治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法度可明民所从亦17董仲舒罢黜百家的目的在班固看来是为统纪可一法度可明是为了严明法纪集中皇权使邪僻之说灭息人民俯首贴耳而不是要用儒家的礼乐治国驾驭万民 总之秦汉王朝的统治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在不同时期所标举的旗帜不同罢了 二司马迁边缘性焦虑生命焦虑和制度焦虑 焦虑是人类常有的一种心理状态是焦虑主体在某一特殊境遇下生发的不安忧虑甚至苦痛不堪的情绪p蒂利希说关于焦虑性质的第一判言是焦虑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一个存在者能意识到它自己能有的非存在18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冲突现象无时不在心理学家认为人生在世总会无可避免的有焦虑这种情绪19对中国传统士人而言他们更是时常处于焦虑的煎熬中在社会制度和个体生存冲突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士人总是处在被支配的地位时与势很难把握其生命焦虑和制度焦虑是其焦虑心理的两极 第一司马迁生存性焦虑美国焦虑问题研究专家罗洛梅认为焦虑与个人的特殊历史背景和他所处的特殊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一方面个人有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自由另一方面他又不能不受社会和文化传统的制约司马迁生存性焦虑就是其生存中所遇到的焦虑是关于其社会个体生存要求与社会现行专制制度的矛盾焦虑司马迁是一个读书的士人胡学常先生说士人乃是思想文化的载体他们以思想文化的多元创造为己任所以皇权专制与思想文化的冲突归根结底乃是专制政治与士人的冲突这种冲突直接导致了士人危机四伏如履薄冰的生存困境20司马迁作为一个边缘人他具有独立的人格向往自由的个性这一生存思想与社会现实存在这尖锐地冲突因而使他感到危机四伏如履薄冰 先秦诸子在百家争鸣中一直呼唤天下秩序井然人民生活安定经由秦末的战乱士人更是渴望天下秩序稳定当这种渴望由刘邦实现之后汉初士大夫拍手称快是不难理解的陆贾说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天下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记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始有也21士人如此称赞刘邦是因为在他想象中唯有大一统的政治秩序才有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天地更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 16 -为重要的是向往大一统的政治秩序已成为自先秦至西汉士人的心理深层积淀在汉书中记载着终军诘问徐偃的一段话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颛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故春秋王者无外 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22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大一统观念已入士人的内心在他门心目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在这种心理驱动下天下士人抛妻离子投身到刘邦的队伍中然而作为开国皇帝的刘邦是怎样对待士人呢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刘邦是在郦生张良这样的士人帮助下才取得天下的但他还是对士人如此怠慢孝景帝时窦太后召问齐人辕固生时辕固生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谓老子书乃家人言耳23太后大怒使辕固入圈刺彘以示惩罚到了汉武帝时他采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使士人惶惶不可终日扬雄在解嘲中说当其有事也非萧曹子房平勃樊霍则不能安当其无事也章句之徒相与坐而守之亦无所患当今县令不请士郡守不迎士郡卿不揖客将相不倇眉言奇者见疑行殊者行辟世异事变人道不殊彼我易时未知何如24 彼我易时未知何如这是扬雄的生命焦虑行殊者得辟司马迁就是一个例子在这种封建专制文化环境中虽有英雄却无用武之地 扬雄如此焦虑 贾谊也是如此吊屈原赋 就表达他对现实生存状态的不满 遭世罔极兮乃陨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伯夷贪兮谓盗跖廉莫邪为顿兮铅刀为銛于嗟嚜嚜兮生之无故斡弃周鼎兮宝康瓠腾驾罢牛兮骖蹇驴骥垂两耳兮服盐车章甫荐屦兮渐不可久嗟苦先生兮独离此咎25司马迁为屈原贾谊立传并把二者合在一起就是表达了他自身的这种生存焦虑这种焦虑生存产生的原因就在于汉王朝对文人的高压政策 司马迁在表达自己的心情时直接写道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月夜思竭其不肖之力务一心营职以求媚于主上26这种生命焦虑使他诚惶诚恐惴惴不安在史记中随处可以体会到司马迁这种生存焦虑如在留候世家里他写道留侯从入关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穀杜门不出岁馀学辟穀 道引轻身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 乃彊食之曰人生一世间 如白驹过隙 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 彊听而食 史记 留候世家立了大功的张良是真的病了吗还是真的要辟穀学道这显然是一种逃第二章 司马迁的人格和边缘心态的形成 - 17 - 避逃避那种兔死狗烹的结局逃避一种专制统治从中也可以体会到汉代文人生存个体内心的惶恐和对自身生命的担忧在萧相国世家中司马迁写道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於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相国贱彊买民田宅数千万 史记萧相国世家萧何为了生存不惜贬损自己这是封建生存个体的悲哀司马迁对此加以记载是对封建专制制度地控诉也是自身生存焦虑的表达这种焦虑源于他的边缘文化与封建专制文化冲突和矛盾 第二司马迁的政治制度焦虑司马迁的政治制度焦虑主要表现在两个各方面一是对封建礼乐制度重建的焦虑二是对现行制度的批判和对古代贤君名臣制度的向往 汉高祖即位时朝臣吃醉了酒大叫拔剑击柱不成体统在这种情况下汉王朝迫切要求建立一套君君臣臣长幼有序的礼乐制度而汉王朝先是以黄老思想统治国家后又有儒法思想统治国家在汉代政治中或者缺乏实际操作或者颠来倒去反复无常或者即使操作了却又丢了儒家礼乐的真精神27汉代士人继承了先秦儒家把礼乐制度作为理想中的政治制度的政治理念陆贾贾谊继承先秦儒家而开启的汉代礼乐政治理念至董仲舒集其大成28司马迁很敏锐地感受到礼乐政治的危机他写下了乐礼二书 是故先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史记乐书 在司马迁看来礼乐制度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必要手段对整个社会统治起着巩固作用所以当看到礼乐制度出现危机时他说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於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佚作乱之事是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於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佚作乱之事是故彊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寡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此大乱之道也(史记乐书)司马迁对当时礼乐制充满了焦虑他认为如果不建立礼乐制度就会出现彊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寡不得其所的现象这样就会出现淫佚作乱的局面封建统治秩序就会受到破坏他上溯到孝文帝时孝文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饰貌无益于治躬化谓何耳故罢去之(史记礼书)司马迁对汉王朝统治者轻视礼乐治国是充满担忧的他对孝文帝没有能正确看待礼乐制度而遗憾所以他希望汉武帝能整治这混乱的局面他说今上即位招致儒术之士令共定仪十余年不就或言古者太平万民和喜瑞应辨至乃采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 18 -风俗定制作上闻之制诏御使曰盖受命而王各有所由兴殊途而同归谓因民而作追俗为制也议者咸称太古百姓何望汉亦一家之事典法不川谓子孙何及以太初之元改正朔易服色封太山定宗庙百官之仪以为典常川之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