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独独 创创 声声 明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 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 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 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学校学校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学校学校 可 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 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20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20 年 月 日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目目 录录 摘要7 abstractabstract8 绪论10 第一章 董仲舒天道观的时代背景及思想渊源13 第一节 董仲舒天道观的时代背景13 第二节 天道思想的发展16 第二章 董仲舒天道观的内涵19 第一节 宇宙论19 第二节 “天人感应”论 26 第三章 天道观在董仲舒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30 第一节 天道观与仁义观的关系30 第二节 天道观与人性论的关系33 第三节 天道观与社会政治思想的关系35 第四章 董仲舒天道观的理论价值38 第一节 董仲舒天道观与传统天道观的比较38 第二节 董仲舒天道观的理论价值与历史意义41 结语44 参考文献45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49 致谢5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摘摘 要要 董仲舒所构建的儒学体系适应了汉代统治者的需要,从而使儒学超越其他诸家学说成 为官方正统学说,处于独尊地位。这一体系的基础和出发点就是天道观思想。本文旨在阐 明董仲舒关于宇宙本原和宇宙运行模式的认识,并论证天道观思想在董仲舒整个思想体系 中的重要地位。 董仲舒的天道观思想继承了前人很多观点,尤其是阴阳五行、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 在此基础上董仲舒系统论证了宇宙之本原、运行模式和天人感应思想。董仲舒认为宇宙之 本原是“元” ,而不是“天” 、 “元气”等。 “元”作为一种类似于“道”的存在,在天地产 生之前就已存在,并通过气产生万物。天地之气衍变成阴阳之气,继而相互作用产生四时 五行与世间万物。人是天所生,并且处处与天相副,可数的数量相同,不可数的性质相同, 所以天人相类,加之同类相应,因此天人感应,这就是董仲舒论证天人感应的思维过程。 天道观思想是董仲舒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其他思想皆可以在天道观中找到理论支 撑,本文重点从仁义观、人性论、社会政治思想等方面论述其与天道观的关系,突出强调 了天道观的重要性。仁、义、性、情和社会秩序、人伦道德等都是天所规定的,反映了天 的意志和要求,因而“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待教而善” “三纲五常”等都是天之意志的 表现,人们应当严格遵守。 本文最后论述了董仲舒天道观与孟荀天道观的关系以及天道观的理论价值及意义。董 仲舒继承了思孟学派天道观的一些思想但又有突破和创新,适应了当时时代发展的要求, 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对后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董仲舒;天道观;仁义观;人性论;社会政治思想 中文图书分类号中文图书分类号:b234.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abstractabstract the confucian system established by dong zhongshu catered to the needs of the early han dynasty rulers, making it the official orthodoxy for its superiority to the other doctrines of confucianism. this system sets the concept of heaven as its foundation and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ound his views on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 and its operating pattern by analyzing dongs speech and peoples treatise on his theory. whats more, this paper also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concept of heaven in dongs whole ideological system. dong inherits his predecessors a lot to develop his concept of heaven, especially the taoism and mohism, on the premise of which dong systematically demonstrates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 and its operating pattern and the heaven-human induction. according to his theory,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 is yuan rather than heaven and yuan qi. yuan as a kind of existence of tao, has come into being before the birth of heaven and earth and it gives birth to all things on earth through qi. the gas of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evolves into gas of yin-yang. by the means of interweaving with each other, they together produce four seasons, the five elements and everything else. man is created by the heaven and closely related to it; the countable parts are equal in terms of number while the uncountable ones are similar in terms of quality. with the heaven and man belonging to the same community, things of the same variety complying with each other, the heaven and man become a unity and this is dong zhongshus cognitiv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his heaven-human induction. the concept of heaven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dong zhongshus ideological system, from which the rest ideas can find their theoretical support. this paper puts great emphasis on the justice view, the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as well as many other aspects. meanwhile, it also illustrates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 concept of heaven and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latter. kindheartedness, justice, temperament, affection, social order and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moral thoughts are all prescribed by the heaven. conversely, they fully reflect the heavens willpower and requirements. as a result, people should strictly abide by the doctrines such as self-governed and self-restrained by justice, taught to become better, the three cardinal guides and five constant virtues and other requirements.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the writer makes a brief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oncept of heaven of dong zhongshu and that of the school of zisi-mencius to exhibit their relationship and exemplify the theoretical valu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concept of heaven. dong zhongshu assimilates some ideas from the school of zisi-mencius and on this basis he makes some breakthroughs and innovations, which are of great theoretical values and have huge influence on the future generations. keywords:keywords: dong zhongshu; the concept of heaven; the justice view; the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classification numberclassification number:b234.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绪绪 论论 董仲舒是汉代儒学大师,是与孔子、朱熹相比肩,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 物,他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彪炳史册的伟大学者,是儒学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伟大 思想家,也是一位以其思想学说和政治实践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伟大政治家。 ” 然而,一 直以来,董仲舒的社会地位和对他的研究是不对称的,董仲舒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无论 是在大陆、港台还是国外,都有一些学者对董仲舒持否定态度。近年来,对董仲舒的研究 比以前有了很大进展,但客观的评价董仲舒仍是当前董仲舒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董仲舒 的天道观是董仲舒思想体系的基石和根源,他的人性论、仁义观、社会政治思想等都以此 为依据和出发点。儒家能够上升到独尊地位,主要在于董仲舒的思想适应了当时“大一统” 的需要,而董仲舒的思想之所以适应了当时的需要,是因为他的天道观特别是天人感应思 想为封建专制和“大一统”提供了理论根据,并且赋予统治者管理人民的合法性。 “天人 相应” “天命”等观念古已有之,董仲舒的贡献在于将其理论化系统化,并将阴阳与五行 相结合融入其中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天道观体系。要研究董仲舒思想首先必须对他的天道 观有一个清楚的把握,这有利于从整体上理解董仲舒的思想。当下对董仲舒天道观的认识 不尽相同,这一方面是由于董仲舒的思想本身有矛盾之处,另一方面是由于研究者的研究 角度、研究方法等不同,导致对董仲舒的认识差距较大,本文旨在通过对董仲舒天道观的 深入分析,明确天道观在董仲舒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从董仲舒所处的时代入手,通过 分析董仲舒所处时代的发展潮流,给予董仲舒一个客观的评价。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学独尊的推动者,从建国至今, 对董仲舒的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总的来说,董仲舒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关于董仲舒天 道观思想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董仲舒哲学思想的本原,有的认为是天,如:刘国民认为“董仲舒哲学的 最高范畴是天,元非天之本原,因为董仲舒之元是一抽象的概念,不是一客观的实在。 ” 王永祥认为“董仲舒的宇宙论以天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天是自然物质性、封建人伦性和自 然神性的矛盾体。 ” 有的认为是元气,如徐复观和金春峰认为作为万物本原的“元”就是 元气;有的认为是元,如:梁宗华老师认为“董仲舒所论的元与元气不是同等的概念,元 王志民,转引自魏文华 纪念董仲舒诞辰 2200 年暨董仲舒思想国际研讨会综述 中国哲学史 2010 年第 1 期,第 124 页 刘国民,董仲舒的经学诠释及天的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 106 页 王永祥,董仲舒的天论再探,河北学刊 1995 年第 4 期,第 41 页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包含了元气,但并不等于元气,元其实是董仲舒对万物之本始的天的哲理化概括。 ” 周桂 钿认为“从董仲舒的著作中可以看出元在天地之前就已经存在,在宇宙“正”的顺序中, 元又列在最前面,所以在董仲舒的心目中,元是宇宙的终极本原。 ” (二)关于天的内涵和天人关系,曾振宇认为“董仲舒哲学思想的天不是来源于孔子, 而是脱胎于墨子思想,是对早期墨家思想的绍承与改造,天化生于气,是气本原的外化物 象之一,但天在董仲舒哲学逻辑结构中的地位又不同于地,人,五行等实存,而是一种位 居于宇宙万物之上,气本原之下的一种存在。 ” 金春峰认为“董仲舒的天有神灵之天,道 德之天,自然之天三层含义,其天论有内部矛盾,天人感应也有神学与非神学的矛盾。 ” 王永祥认为“董仲舒的天包括自然物质性之天、封建人伦性之天和自然神性之天,董仲舒 把超自然的上帝之天变成自然神论之天,即注入自然物质性,显然是一大进步。 ” 赵玉洁 认为“董仲舒借助天人关系不仅给臣民规定了一定的行为准则,也给最高统治者皇帝制定 了一定的行为准则,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能看出君主专制的弊端,并在不触动这种制度的 前提下将皇帝的权力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这在当时是有进步作用的。 ” 于首奎认为“董 仲舒是一个神学唯心主义哲学家,他把天打扮成仁爱的曾祖父 ,神学性质的天 是他的哲学体系最高层次的最高范畴。董仲舒的神学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是神学性一元论的 天 ,而不是神学性、自然性和伦理性兼有的三元论或多元论的天 。 ” (三)关于天道与仁义观,王钧林老师认为“董仲舒直接将仁与天对接,把仁的本源 归之于天。天的本质属性是仁,仁就是天心 ,人之所以有仁,人世间之所以有仁义制 度,是因为人受命于天,从天那儿讨取的。 ” 余治平认为“董仲舒把仁解释为天心,并强 调仁在爱人,义在正我,董仲舒的仁义不同于孔孟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他认为仁的根据不在 人自身,也不能在人世生活的既定秩序中去寻找,而毋宁在于天,仁是人的血气在禀受了 天的意志之后而形成的。 ” (四)关于天道与人性论,梁宗华老师指出“董仲舒竭力强调性情皆源于天, 性 源于天之阳,发散于外即为仁、为善; 情源于天之阴,表现于外即为贪、为不善。 ” 商 聚德认为“天是设定人性的根据,人受命于天,天是性的逻辑起点,是董仲舒人性论的根 梁宗华,董仲舒的哲学体系与道家黄老学,齐鲁学刊 1999 年第 6 期,第 33 页 周桂钿,董学探微,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37 页 曾振宇, “法天而行” :董仲舒天论新识,孔子研究 2000 年第 5 期,第 77 页 金春峰,论董仲舒的哲学思想及其历史作用,中国社会科学 1981 年第 5 期 王永祥,董仲舒的天论再探,河北学刊 1995 年第 4 期,第 41 页 赵玉洁,董仲舒天人关系思想新论,河北大学学报 1991 年第 1 期,第 145 页 于首奎,试析董仲舒哲学思想的“天” ,东岳论丛 1986 年第 6 期,第 78 页 王钧林,董仲舒对儒家仁学思想的创新与发展,济南大学学报 2009 年第 19 卷第 6 期,第 10 页 余治平,董仲舒仁义之学的特殊性,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 年第 3 期,第 34 页 梁宗华,董仲舒对儒学的构建及其意义,东岳论丛 1996 年第 4 期,第 74 页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据,阴阳决定人性的两种基本属性。 ” 日本学术界也较为重视董仲舒研究,出版了许多著作,如:庆松光雄的春秋繁露五 行诸篇伪作考 ;重泽俊郎的周秦思想史的研究专列董仲舒一章;田中麻纱的对春 秋繁露五行诸篇的一考察 ;佐川修的春秋学论考 ;池田知久的中国古代的天人相关 论等。 总之,对董仲舒的研究存在较多争论,有关于董仲舒哲学性质的争论:有的认为是唯 心主义神学目的论, 有的认为是朴素唯物主义。 有关于宇宙本体的争论: 有的认为是 “元” , 有的认为是“天” ,有的认为是“元气” 。有关于董仲舒历史作用的争论,有的认为董仲舒 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服务,是反动的,有的认为当时封建社会处于上升期,董仲舒的思想 促进了国家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但从总体上看,对董仲舒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等也不断得到拓展。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是儒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正是由于董仲舒对儒学体系的 重新构建,才使得儒学超越其他诸家成为主流思想,而董仲舒改造儒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就是对天道观的构建,他通过吸收融合道家、墨家、阴阳家等诸家思想为儒学寻找形而上 的支撑,以新的天道观负载整个新的儒学体系,因而,通过研究天道观能够更加清晰地认 识到董仲舒构建新儒学体系的基础与思维模式,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儒学何以能成为 官方学说,这对于研究董仲舒的儒学体系以及儒学的整个发展历程有重要意义。同时,董 仲舒依据天道观所提出的德治、义利观、大一统、仁义礼智信价值理念等对当代仍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 商聚德,试论董仲舒人性论的逻辑层次,中国哲学史 1998 年第 7 期,第 81 页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第一章第一章 董仲舒天道观的时代背景及思想渊源董仲舒天道观的时代背景及思想渊源 第一节 董仲舒天道观的时代背景 一、董仲舒生平及著作 董仲舒,赵地广川(现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广川镇)人,约生于公元前 191 年,卒于公 元前 104 年 ,少治春秋 ,汉景帝时为博士,董仲舒治学非常专注,据记载董仲舒“盖 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 “专精于述古,年至六十余不窥园中菜。 ”“尝乘马不觉牝牡, 志在经传也。 ” 汉武帝即位后, “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这就是著名的 “天人三策” ,董仲舒对策极得武帝赏识,被任命为江都相。江都王刘非是武帝之兄,骄 横无比,十分残暴,董仲舒是全国知名的大儒,所以刘非对他还是比较敬重的。董仲舒任 江都相期间,一方面以儒家仁义思想匡扶江都王,一方面关心人民的生产生活,遇到旱涝 灾害,常按照阴阳运行关系求雨或止雨,深得人民爱戴。但不知什么原因,被废为中大夫。 其后丞相公孙弘又推举董仲舒为胶西相,胶西王刘端,也是武帝之兄,是一个非常蛮横、 残忍之人, “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 。其对董仲舒也比较尊重,但董仲舒在任期间终因 “恐久获罪” ,托病辞官回家。对董仲舒两相骄王的仕途经历,班固评价甚高“凡相两国, 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 ” 董仲舒辞官回家以后,就专心修学著书,连家中产业也无心过问。因其声望颇高,所 以其辞官回家之后,朝廷每有大议,还常遣使者到家中咨询,而董仲舒也都能正确的应答, 很多被采纳。纵观董仲舒一生,学识渊博,多数时间是在做学问,他所提出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对当时的西汉社会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终因其不懂为官之道, 其仕途经历不但短暂而且职位不高,也未能将自己所学贯彻到治理国家的政策中实施开 关于董仲舒的出生地及生卒年历来存在较大争议, 在 2009 年 11 月 6 日至 8 日召开的纪念董仲舒诞辰 2200 年暨董仲舒 思想国际研讨会上,多数学者认为对董仲舒的出生地及生卒年没必要做过多的争论,同意将董仲舒诞辰时间认定在公元 前 191 年,卒年定于公元前 104 年,出生地是现今的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广川镇。摘自中国哲学史2010 年第 1 期纪 念董仲舒诞辰 2200 年暨董仲舒思想国际研讨会综述一文,作者魏文华。 汉书董仲舒传 新论本造 太平御览 汉书董仲舒传 汉书董仲舒传 汉书董仲舒传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来。 董仲舒的著作颇多, “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说 春秋事得失, 闻举 、 玉杯 、 蕃露 、 清明 、 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 言,皆传于后世。掇其切当世施朝廷者著于篇。 ” 汉书艺文志记载有董仲舒百 二十三篇、 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但多已散佚,现存的主要有春秋繁露十七卷 八十二篇和汉书董仲舒传中记载的董仲舒的三次对策,此外汉书中食货志 、 五行志 、 匈奴传也记载了董仲舒言论的部分内容。 对于董仲舒的一生,后人评价甚高:西汉后期的刘向认为“董仲舒有王佐之才,虽伊、 吕亡以加,管、晏之属,伯者之佐,殆不及也。 ”刘歆认为“董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 六经离析,下帷发奋,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群儒首。 ” 东汉王充认为董仲舒 “虽无鼎足之位,知在公卿之上” “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 ” 三国时魏国玄 学家何晏认为“儒雅博通,莫贤乎仲舒。 ” 宋代大儒朱熹认为“汉儒唯董仲舒纯粹,其学 甚正,非诸人比。 ” 所以“董仲舒虽然没有行政权力,在政绩方面不如伊、吕、管、晏, 但在思想方面的影响则远远超过伊、吕、管、晏。 ” 二、董仲舒天道观的时代背景 西汉在政治上实现了统一,但事实上中央对很多地方没有较强的管辖权,西汉实行郡 县制和分封制并存的制度,封国既有同姓诸侯,又有异姓诸侯。中央直接统治的地方近十 五郡,占全国土地的三分之一。诸侯国除了接受中央委派丞相之外,其他官吏皆自行任免, 诸侯权力较大,往往无视皇帝权威,如淮南王刘长, “废先帝法,不听天子诏,居处无度, 为黄屋盖儗天子” ,吴王刘濞不接受汉召说“我已为东帝,尚谁拜?” 。不仅如此,边疆 少数民族也漠视中央政府的权威。百越是南方诸越的统称,包括东越、南越、闽越等,占 据了东南大半江山, 百越诸王皆不服从汉朝中央的统治。 匈奴是长期困绕汉朝的一个问题, 高祖时有白登之围,不得不以和亲促和平,文帝时,云中、辽东地区每年被杀掳达万人以 上。可见西汉虽然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但事实上并未取得实际的统治权。针对这种情况, 从汉高祖时就致力于全国事实上的统一,高祖令诸侯用汉法,对反汉的诸侯用重刑。文帝 定兵制 ,加强对郡国军队的控制,并嘱咐景帝为平定七国之乱做准备,晁错提出“削 汉书董仲舒传 汉书董仲舒传 论衡别通篇 太平御览 朱子语类 周桂钿, 董学探微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年版,第 3 页 汉书淮南王传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藩”主张,削减诸侯国土。武帝实行推恩令,进一步削弱诸侯国势力,并派兵出击百越、 匈奴。到武帝时,已基本统一全中国。 经济上,由于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租税由什一降为三十税一,农民负担减轻, 同时大量土地被开发耕种,社会财富大大增加,经济逐步恢复。但随着统治地位的稳固, 地主阶级逐渐暴露剥削本质,豪强地主巧取豪夺,农民的负担日益加重,除了三十税一之 外还有口赋、算赋、更赋、户赋等等。同时土地兼并严重,许多自耕农沦为佃农和雇农,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并不断加剧。 思想文化上,秦朝的灭亡证明了法家思想不适合历史发展的要求,汉初主要是道家和 儒家并立。汉初为恢复经济,采用道家思想,主张清静无为、休养生息,这就使道家学说 在汉初处于主导地位。但儒学同时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叔孙通、陆贾、贾谊等都是当时儒 学的代表人物,特别是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道家无为思想逐渐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 尤其是到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儒学的地位逐步上升,但陆贾、贾谊 等主要是在政治实践中推行儒家主张,并没有系统的整理、论述儒学,随着儒学发挥着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加之统治者要为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寻找理论支持,系统论述儒学并结合 时代特点建立一个新的儒学体系便成为必然要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董仲舒以儒学为基 础,广泛吸收法家、墨家、阴阳五行和黄老道家等学派的思想,建立了一个以天道观为支 撑,涵盖仁义观、人性论、义利观、德才论、中和论和大一统等思想的理论体系。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 第二节 天道思想的发展 一、先秦天道思想的发展 天、天命等思想在夏商周三代就已成为论证王权合法性的根据,禹征服三苗,启讨伐 有扈氏,都是借天与天神的命令。 “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 予惟恭行天之罚。 ” 商汤在讨伐夏桀时说: “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 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 可见商也继承了夏的天 命观,以天、帝的命令作为战争的依据。但是夏商的相继灭亡使得周的统治者认识到天命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转移、变更的。所以周人把“以祖配天”发展到“以德配天 命” ,强调以仁德获得天命对本政权的持续支持。 周易中的天既有自然之天也有神灵之天, 易经记载“大君有命,开国承家, 小人勿用” 圣人接受天命,建立国家,统治四方, “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这里的天 就是有意志的支配之天; 易传则认为“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 日月的推移形成白天黑夜,寒暑的推移 形成一年四季,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即自然之天,天是“乾”的代表物,与地、风、雷、 水等一样都是自然界的物质。而且天的地位并不是最高,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 “乘六龙以御天” ,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乾元统天,乘六龙御天,阴阳立天,可见 在天之上还存在更高层次的事物,天并不是至高的,同时,天命、天意所发挥作用的范围 是受到很大限制的, “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 ” 邑人失火丢牛主要 是因为自己不小心所导致,与天意并没有太大关系, 周易认为人的祸福吉凶受到多方 面的影响,如时间、地点、人的自身条件、具体行为等。 孔子所谈的天有超越之天、自然之天、道德之天、偶然命运之天等,他一方面肯定天 的超越性、道德性,如“天生德于予”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天 丧予” ,天不仅是人的道德才能的来源,还决定人的生死祸福;所以他强调要“知天命” , 尚书甘誓 尚书汤誓 周易师卦 周易大有 周易系辞下 周易乾卦 周易说卦 周易无妄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7 并将知天命作为立身处世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又把天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天何言 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 。 天并没有什么作为,而四时、万物的生生灭灭都 照常进行。 老子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是道,道是空虚的但又不是绝对的虚无,所以它具有无限的 可能性,道先天地而生,这里的天地是一种气,道生天地之气,气生世间万物。道家认为 宇宙万物的本原是“道” , “道”是先天地万物而生的,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 永恒存在, “道”产生万物之后仍然存在,董仲舒所讲的元存在于天地之前并随天地始终 就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吕氏春秋十二纪明确把五行配合到 四时之中,让五行在四时中轮流作主。由于五行有五,而四时只有四,于是加上“中央土,其 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以安顿五行中的土,这对董仲舒天道思想的形成也产生了 重要影响。 墨子提出“天志” ,肯定了意志之天的存在,认为天是自然、社会和人的主宰,能赏 善罚恶,同时也肯定鬼神的存在。天是仁义、善政的终极源头, “顺天意者,义政也;反 天意者,力政也” 。 同时天通过赏善罚恶约束统治者的行为, “吾所以知天之贵且知于天 子者有矣,曰: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 ” 孟子也认为天有意志,而且不可抗拒,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思孟学派的重要著 作中庸 、 性自命出则认为天决定人之性情,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 教。 ”上天赋予人以性,循性而为即是道,天是人存在的根据,宇宙生化根源于生生不息 的天道,万物以天道为性。 荀子也继承了以天为神的传统,其创新之处在于阐发了天的自然属性与运行中的规律 性,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伐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 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功, 唯圣人为不求知云” 。 自然属性之天是万物生成的源泉, “天地者,生之始也” “天地者, 生之本也无天地恶生”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另外,天在运行过程 中具有规律性, “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 在 此基础上,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与其一味的歌颂天,乞求天的恩赐,不如了解自然规 论语阳货 墨子天志上 墨子天志中 孟子离娄上 荀子天论 荀子礼论 荀子天论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8 律,掌握规律,继而充分利用天。 战国中后期的“五德终始说”实质上也是一种天命观。它将天命细化为土木金火水五 德,并以五德的相胜相克来解释王朝的更替和世事的吉凶。邹衍认为夏商周的历史是一个 胜负转化过程,土木金火水依次相胜,具有阶段性和周期性, “阴阳消息”的运行与变动 推动“五德转移” ,从而决定王朝更替、治乱兴衰。 “五德终始说”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 司马迁称邹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 。 黄帝四经认为恒无之初,唯有太虚,太虚浑蒙一体,无形无名,天不能覆,地不 能载,而万事万物得之以成,这里太虚即是道,道超越于天地之外,无形无色,无声无象, 但又不是绝对的空无,而是万事万物产生的根据。 二、西汉前期天道思想的演变 汉初黄老道家保留了老子的天道观念和柔顺无为思想,同时又吸纳了其他诸家特别是 法家思想中的部分内容,形成了“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强调君王权术的新的道家学 派。 淮南子继承了老庄的天道思想,并进一步发展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自然天道观,首 先它继承了老子以道为宇宙本原的思想, “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 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受无形” 。 由此可见,道囊括天地,无所不包,先天地而生。 道生二神,分为阴阳,阴阳再进一步分为八极,然后化生万物。 淮南子的宇宙系统主 要包括九野、五星、八风、二十八宿、五官、六府等,九野指中央钧天、东方苍天、东北 变天、北方玄天、西北幽天、西方昊天、西南朱天、南方炎天、东南阳天,五星指东方木 星、南方火星、中央土星、西方金星、北方水星,八风指条风、明庶风、清明风、景风、 凉风、阊阖风、不周风、广莫风。 淮南子认为天道圆、地道方,天吐阳气,地含阴气, 阴阳之气结合产生万物。 史记封禅书 淮南子原道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9 第二章第二章 董仲舒天道观的内容董仲舒天道观的内容 第一节 宇宙论 一、 “元”为本原 关于董仲舒哲学思想的本原历来有较大争议:有的认为是“元气” ,有的认为是“天” , 有的认为是“元” 。持“元气论”者现已不多,这大概是因为元、气这两个概念虽然出现 较早,但直到董仲舒时期,这两个字合并在一起使用的情况依然比较少。而且在春秋繁 露里出现的元气一词也只是简单的二字连用,并没有赋予“元气”二字特殊的内涵, 春 秋繁露中“元气”一词仅出现两次: “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王不正,则上变天,贼气 并见。 ” “一国之君布恩施惠,若元气之流皮毛腠理也;百姓皆得其所,若血气 和平,形体无所苦也。 ” 前一处“元气”是指一种代表祥瑞的有益之气,可以理解成阴阳平衡之气,在这种情 况下,国泰民安,万物和顺,与贼气相对;后一处是董仲舒用元气在皮肤纹理之间的流动 比喻国君布恩施惠于百姓,显然这两种元气都不是宇宙的本原。 认为董仲舒哲学思想的本原是“天”的学者较多,一般来讲,董仲舒对天的论述分为 三种: 1.神灵之天: “天者,百神之大君也。 ”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天地者,万物之本、先祖之所出也,广大无极,其德昭明,历年众多,永 永无疆。天出至明,众知类也,其伏无不照也;地出至晦,星日为明不敢闇,君 臣、父子、夫妇之道取之此。 ” 春秋繁露王道 春秋繁露天地之行 汉书董仲舒传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春秋繁露观德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 2.道德之天: “人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是故人之受命天之尊。 ” “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事 功无己,凡举归之以奉人。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 ” 3.自然之天: “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已,天为一端,地为一端,阴为一端,阳为一端,火 为一端,金为一端,木为一端,水为一端,土为一端,人为一端,凡十端?而毕, 天之数也。 ” 董仲舒关于天的论述还有很多,从其论述中不难看出作为神灵之天,天既是为人者、 人之曾祖父,又是万物之本;作为道德之天,仁义等各种美德都来源于天;作为自然之天, 天涵盖整个宇宙。在这三者中,神灵之天地位最高,道德之天次之,自然之天最低。 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董仲舒所讲的天是非常复杂的,也是充满了矛盾的。作为神 灵之天,天应当是有意志的,能够赏善罚恶的,而作为自然之天,天应当是客观的实体性 存在,它按自己特有的规律运行不殆。 “一种不由神创造而以气为基础的自然的运行规律, 何以会成为神意的体现并成为神显示自己意志的工具。 ” 自然之天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又 怎会具有道德的属性,受到道德之天的约束。另外自殷周至西汉前期,天的地位是在不断 下降的,主要是以下原因:一是战国时期几乎所有的君王都标榜自己是“顺天承命” 、代 表天的意志统治万民,但最终都走向灭亡,因此天的权威受到质疑;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自然科学技术不断提高,人们对宇宙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天不再是盲目崇拜。汉代天 文理论分为三家: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其中盖天说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天圆地方。浑天说认为“天体如弹丸,其势斜倚”, “浑天如鸡子, 天体圆如弹丸,地如蛋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保地,犹壳之裹 黄。 ”可见浑天说认为天就像鸡蛋的外壳,地就像是蛋黄,很明显这两种对天的解释都把 天看作是一个具体的物体,而非神秘的、有意识的、具有支配意义的宇宙本原。 所以到董仲舒这里,虽然受前人思想的影响仍谈天是万物之本,但天的地位却不是很 高。 “天地人,万物之本也。 ”通常理解,万物之本就是世界之本原,但在董仲舒这里却不 春秋繁露王道通 春秋繁露官制象天 金春峰: 汉代思想史 (修订增补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第 150 页 晋书天文志 慎子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1 尽然,万物不包含天、地、人,也不包含阴阳、五行等因素,只包含具体的事物,如花草 树木,动物等,在汉代,人们已经将万物附属于五行,比如,树木一般附属于木,在动物 中,熊附属于土,蛇附属于火等等。人不属于任何一端但包含五行,天地是高于人的,但 这种差距是处于同一层次内的差距,天地人是同一层次,在这一层次中,天只不过处于主 导地位,天不再是人之本。 在这种情况下, 董仲舒提出以元作为宇宙之本原。 “元” 很久以前就已出现, 尚书 书 序 : “成汤既没,太甲元年,使伊尹作伊训 ” ,西周时代的金文舀鼎铭 : “隹(唯) 王元年六月既望乙亥。 ”在这些记载中,元年即始年,元只是作为一种开始的意思,不说 始而说元是对新的政权或新的年号的一种美好期盼。到了西汉天的地位下降的情况下,董 仲舒才提高元的地位,以元作为宇宙之本原。在董仲舒的著作中关于元的论述很多: “君人者,国之元,发言动作万物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端也。 ” 元,与本同。君王是国家之根本犹如元是宇宙之本原,君王的言行指导着万民对言行 荣辱的判断。对整个宇宙来讲,元是本,本立而道生;对一个国家来讲,君王是本,有正 春者无乱秋,有正君者无危国。 “谓一元者,大始也。知元年志者,大人之所重,小人之所轻惟圣人能 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也,终不及本所从来而承之,不能遂其功。是以春秋变一 谓之元,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故人唯有终始也,而生不必应四时之 变,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安在乎?乃在乎天地之前,故人虽生天 气,及奉天气者,不得与天元、本天元命而共违其所为也是故春秋之道,以 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诸侯之即位,以诸侯之 即位,正竟内之治,五者俱正,而化大行。 ” “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 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 ” 苏舆认为这里的一即是元、元即是一,西周初期,一年、元年尚参错用之,圣人采用 殷法立元,遂为定称,只有圣人才能理解元年之意义,所以说大人承其志、小人顺其时。 “欲成其终,不要其本则无功,元为万物之本,乃万物之所系。 ” 元年春者天之本, 即位者人之本。人以生之始为元,犹如王之以即位为元,生应春、死应冬,人有生有死, 与天之春夏秋冬相应,在这一过程中,元始终相随并起支配作用。元在天地之前,正所谓 春秋繁露立元神 春秋繁露玉英 汉书董仲舒传 苏舆撰 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 ,中华书局。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2 以元统天,人虽是奉天气而生但却不能与天相违。圣人之道,运本于元,以统天地,为万 物根,天地也不能与元相违。天地不能违于元,圣人不能违于天地,故曰: “不共违其所 为” 。 事莫大于正位,礼莫重于改元,无论是万物还是一个国家,规则和顺序都无比重要, 对一个国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正位、改元,为自己的政权提供一个理论上的支撑;对 整个宇宙而言,元、天、王、诸侯、境内就是一个顺序,按照这个顺序做事就能五者俱正, 而化大行,否则将阴阳颠倒、五行混乱,灾祸连连。 通过以上董仲舒关于元的论述可以看出,元是一种类似于道的存在,它并不是物质性 的实体,而是一种属性、规则和根本,元在天地万物之前就已存在,包括天地在内的一切 事物都是由元产生,都依赖于元而存在。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由天直接产生的,但从根本 上讲,还是元在发挥作用,元生气、气生天地、天地生万物。同时,元产生天地万物之后 贯穿于天地万物的始终。从这一点上讲,董仲舒关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客户拜访工作总结
- 2025至2030中国移动数字X射线系统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离婚协议中关于子女兴趣班费用分摊协议范本
- 企业竞业禁止协议赔偿及竞业限制期限规定
- 个人私有土地买卖合同中的土地权属证明与核实协议
- 2025至2030中国复合纸罐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离婚协议书共同财产分割与子女监护权协议范本
- 离婚子女医疗保健及生活费用承担协议范本
- 国有企业员工待岗期间社会保障与再就业援助合同
- 婚姻终止协议书:财产分配、子女监护及赡养义务承诺
- “厂中厂”安全管理 指导手册
- 新一代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1-U5-教师用书 Unit 5 Pursue your dream
- 培训需求分析的课件
-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课件
- 过程方法培训课件
- 2025秋二年级上册语文上课课件 快乐读书吧:读读童话故事
- 皮具开发部管理制度
- 2025年高考英语全国二卷重点核心词汇归纳总结(复习必背)
- powerbi考试题及答案
- 涉嫌强奸和解协议书
- 红字发票折让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